中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宪章之比较[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3:0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宪章之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宪章之比较》。

第一篇:中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宪章之比较

《国际人权宪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比较

世界各国几乎均在本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权利,我国1982年制定的宪法也以专章的形式确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制定1982年宪法时,我国并未如现在接受人权的基本理念。其后,随着法治意识的不断加深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先后加入了多个有关人权的国际条约,并根据国际条约承担相应的保护人权义务。本文按照宪法条文比较国际人权宪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理解二者有所裨益。

一、个人权利

1.生命权和健康权。

《宪法》对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未作规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六条规定:

一、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二、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

三、这种刑罚,非经合格法庭最後判决,不得执行。

四、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应有权要求赦免或减刑。对一切判处死刑的案件均得给予大赦、特赦或减刑。

五、对十八岁以下的人所犯的罪,不得判处死刑;对孕妇不得执行死刑。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规定: 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特别是对任何人均不得未经其自由同意而施以医药或科学试验。

2.平等权

《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六条 所有的人在法律前平等,并有权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无所歧视。在这方面,法律应禁止任何歧视并保证所有的人得到平等的和有效的保护,以免受基於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理由的歧视。

3.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八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享受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此项权利包括维持或改变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单独或集体、公开或秘密地以礼拜、戒律、实践和教义来表明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二、任何人不得遭受足以损害他维持或改变他的宗教或信仰自由的强迫。

三、表示自己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仅只受法律所规定的以及为保障公共安全、秩序、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所必需的限制。

四、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尊重父母和(如适用时)法定监护人保证他们的孩子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信仰接受宗教和道德教育的自由。

4.人身自由

《宪法》 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九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享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确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

二、任何被逮捕的人,在被逮捕时应被告知逮捕他的理由,并应被迅速告知对他提出的任何指控。

三、任何因刑事指控被逮捕或拘禁的人,应被迅速带见审判官或其他经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力的官员,并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审判或被释放。等候审判的人受监禁不应作为一般规则,但可规定释放时应保证在司法程序的任何其他阶段出席审判,并在必要时报到听候执行判决。

四、任何因逮捕或拘禁被剥夺自由的人,有资格向法庭提起诉讼,以便法庭能不拖延地决定拘禁他是否合法以及如果拘禁不合法时命令予以释放。

五、任何遭受非法逮捕或拘禁的受害者,有得到赔偿的权利。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条规定:

一、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应给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严的待遇。

二、(甲)除特殊情况外,被控告的人应与被判罪的人隔离开,并应给予适合於未判罪者身分的分别待遇;(乙)被控告的少年应与成年人分隔开,并应尽速予以判决。

三、监狱制度应包括以争取囚犯改造和社会复员为基本目的的待遇。少年罪犯应与成年人隔离开,并应给予适合其年龄及法律地位的待遇。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条规定:任何人不得仅仅由於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

5.迁徙自由

《宪法》对迁徙自由未作规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二条

一、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

二、人人有自由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

三、上述权利,除法律所规定并为保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必需且与本公约所承认的其他权利不抵触的限制外,应不受任何其他限制。

四、任何人进入其本国权利,不得任意加以剥夺。

6.人格尊严

《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七条规定:

一、任何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

二、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7.住宅

《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七条

一、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

二、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8.通信自由

《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七条

一、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

二、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宪法虽规定了个人权利,但其覆盖范围较小,规范也并不详尽,除去制定此部宪法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因素之外,也与历史因素有关。几千年来的法制发展中,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封建制法律占了大多数,没有经历过人权至上的革命洗礼,没有人权的理念指引,民众大多不会主动地追求今日我们所说的人权。到了近代,随着列强坚船利炮的入侵,与此相关的先进理念才传入我国。

与之相比,当今的人权观念日益增加,人们追求法治的信心和决心也更胜从前。人权是每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国家中的最基础的权利,其中个人权利又是人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权利,只有在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中对其进行详细的规定,才能更好的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今后的立法中,可以借鉴人权宪章中的现有规定,对其进行完善。

二、社会权利

1.法律人格。

《宪法》对人的法律人格未作规定。

《宣言》第六条规定: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六条规定: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

2.罢工自由

《宪法》对罢工自由未作规定。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八条规定:(丁)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

3.废除奴隶制度

《宪法》对废除奴隶制度未作规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八条

一、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

二、任何人不应被强迫役使。

三、(甲)任何人不应被要求从事强迫或强制劳动。

4.财产权

《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宣言》第十七条规定:

(一)人人得有单独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权。

(二)任何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

5.司法保护

《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规定:

一、所有的人在法庭和裁判所前一律平等。在判定对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或确定他在一件诉讼案中的权利和义务时,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

二、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

三、在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时,人人完全平等地有资格享受以下的最低限度的保证:(甲)迅速以一种他懂得的语言详细地告知对他提出的指控的性质和原因;(乙)有相当时间和便利准备他的辩护并与他自己选择的律师联络。(丙)受审时间不被无故拖延;(丁)出席受审并亲自替自己辩护或经由他自己所选择所法律援助进行辩护;如果他没有法律援助,要通知他享有这种权利;在司法利益有此需要的案件中,为他指定法律援助,而在他没有足够能力偿付法律援助的案件中,不要他自己付费;(戊)讯问或业已讯问对他不利的证人,并使对他有利的证人在与对他不利的证人相同的条件下出庭和受讯问;(己)如他不懂或不会说法庭上所用的语言,能免费获得译员的援助;(庚)不被强迫作不利於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

四、对少年的案件,在程序上应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和帮助他们重新做人的需要。

五、凡被判定有罪者,应有权由一个较高级法庭对其定罪及刑罚依法进行复审。

六、在一人按照最後决定已被判定犯刑事罪而其後根据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确实表明发生误审,他的定罪被推翻或被赦免的情况下,因这种定罪而受刑罚的人应依法得到赔偿,除非经证明当时不知道的事实的未被及时揭露完全是或部分是由於他自己的缘故。

七、任何人已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後定罪或宣告无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惩罚。

6.申诉、控告、检举和赔偿请求权

《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宣言》第八条规定: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

7.劳动权和休息权

《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六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工作权,包括人人应有机会凭其自由选择和接受的工作来谋生的权利,并将采取适当步骤来保障这一权利。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规定: 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特别要保证:(甲)最低限度给予所有工人以下列报酬:(1)公平的工资和同值工作同酬而没有任何歧视,特别是保证妇女享受不差于男子所享受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同工同酬;(2)保证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得有符合本公约规定的过得去的生活;(乙)安全和卫生的工作条件;(丙)人人在其行业中有适当的提级的同等机会,除资历和能力的考虑外,不受其他考虑的限制;(丁)休息、闲暇和工作时间的合理限制,定期给薪休假以及公共假日报酬。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八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保证:(甲)人人有权组织工会和参加他所选择的工会,以促进和保护他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个权利只受有关工会的规章的限制。对这一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除法律所规定及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利益或为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需要的限制以外的任何限制;(乙)工会有权建立全国性的协会或联合会,有权组织或参加国际工会组织;(丙)工会有权自由地进行工作,不受除法律所规定及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利益或为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需要的限制以外的任何限制;(丁)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

8.社会保障权

《宪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九条规定: 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为他自己和家庭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包括足够的食物、衣著和住房,并能不断改进生活条件。

二、本公约缔约各国既确认人人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第十二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

9.教育权

《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三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它们同意,教育应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份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并应使所有的人能有效地参加自由社会,促进各民族之间和各种族、人种或宗教团体之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和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二、本公约缔约各国认为,为了充份实现这一权利起见:(甲)初等教育应属义务性质并一律免费;(乙)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包括中等技术和职业教育,应以一切适当方法,普遍设立,并对一切人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丙)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法,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丁)对那些未受到或未完成初等教育的人的基础教育,应尽可能加以鼓励或推进;(戊)各级学校的制度,应积极加以发展;适当的奖学金制度,应予设置;教员的物质条件,应不断加以改善。

三、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尊重父母和(如适用时)法定监护人的下列自由:为他们的孩子选择非公立的但系符合于国家所可能规定或批准的最低教育标准的学校,并保证他们的孩子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信仰接受宗教和道德教育。

10.文化权

《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五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甲)参加文化生活;(乙)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丙)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利。

二、本公约缔约各国为充份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骤。

三、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尊重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自由。

11.男女平等

《宪法》第四十八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三条规定: 本公约缔约国承担保证男子和妇女在本公约所载一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方面有平等的权利。

12.婚姻、家庭和儿童

《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条规定: 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

二、对母亲,在产前和产后的合理期间,应给以特别保护,在此期间,对有工作的母亲应给以给薪休假或有适当社会保障福利金的休假。

三、儿童和少年因予保护免受经济和社会的剥削。雇佣他们做对他们的道德或健康有害或对生命有危险的工作或做足以妨害他们正常发育的工作,依法应受惩罚。各国亦应规定限定的年龄,凡雇用这个年龄以下的童工,应予禁止和依法应受惩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三条规定:

一、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并应受社会和国家的保护。

二、已达结婚年龄的男女缔婚和成立家庭的权利应被承认。

三、只有经男女双方的自由的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缔婚。

四、本公约缔约各国应采取适当步骤以保证缔婚双方在缔婚、结婚期间和解除婚约时的权利和责任平等。在解除婚约的情况下,应为儿童规定必要的保护办法。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四条规定:

一、每一儿童应有权享受家庭、社会和国家为其未成年地位给予的必要保护措施,不因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或出生而受任何歧视。

二、每一儿童出生後就立即加以登记,并应有一个名字。

三、每一儿童有权取得一个国籍。

从数量上看,《国际人权宪章》列举的人权似乎大大多于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但单纯的数量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表述形式的不一,往往导致人权数量的不同。如我国宪法将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表述为一项权利,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则表述为二项权利,三个条款。另外我国宪法并没有写入迁徙自由,随着我国物质精神文化条件的提高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城市拥堵情况的加剧,把迁徙自由写入宪法是完全适合,合理的。

三、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宣言》第二十一条规定:

(一)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

(二)人人有平等机会参加本国公务的权利。

(三)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权力的基础;这一意志应以定期和真正的选举予以表现,而选举应依据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权,并以不记名投票或相当的自由投票程序进行。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五条规定:(甲)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公共事务;(乙)在真正的定期的选举中选举和被选举,这种选举应是普遍的和平等的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以保证选举人的意志的自由表达;(丙)在一般的平等的条件下,参加本国公务。

2.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宣言》第十九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同时,《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

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3.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宣言》第二十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享有和平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二)任何人不得迫使隶属于某一团体。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一条规定: 和平集会的权利应被承认。对此项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限制,除去按照法律以及在民主社会中为维护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的需要而加的限制。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享受与他人结社的自由,包括组织和参加工会以保护他的利益的权利。

二、对此项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限制。除去法律所规定的限制以及在民主社会中为维护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必需的限制。本条不应禁止对军队或警察成员的行使此项权利加以合法的限制。

4.游行和示威的自由

《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国际人权宪章》对此未作规定。

政治权利作为人权中具有地域性的权利,在人权宪章中不可能做出过多的规定,只因不同的国家其社会性质、宗教信仰、经济发达程度等各种因素皆不相同,所以无法在此类的国际条约中给出过多的限制。相对来说,我国宪法对政治权利的范围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具体的内容却并不详细。仅是笼统地规定公民享有哪几类权利,具体的内容放到单行法中去规范,例如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我国公民有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但是具体的集会、游行、示威等相关制度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规定。宪法仅仅规定了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体范围,但是具体的选举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加以规定。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的理想,中国虽然在维护和促进人权上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准确把握人权的基本内容,在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现行法律之规定。

第二篇: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读后感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读后感

在仔细研读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之后,感触颇深,深刻的体会到了地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宪章》从不同的角度和级别分析了地理的重要性,对个人、对教育、对社会环境乃至国家的发展,对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大致内容,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要求、环境等也做了较详细的阐述。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的时有发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地理学科教育也就显着尤为重要了,也增加了人们对地理的重视。地理学所关注的不只是读写能力,解图能力等,其学习范围广阔,研究方法多样化,对如何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树立正确的社会环境价值观都有重要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以及学生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教地理还是学地理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宪章》中也提出:“学习地理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过去只是注重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更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宪章》还提出地理课应由专业教师任教,具有专业地理知识,这对与学生学习地理以及地理知识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宪章》中“地理在全体学生的教育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更加体现了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与课程的发展,地理学科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注重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注重人地关系,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实践性,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等。其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及实践性及学科交叉特点是培养各方面素质的良好载体。

通过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学习,让我一个本身学习地理的人更是增加了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与重视,作为一名学生也知道了如何学习地理,同时也给予我更大的支持与动力成为一名地理教师。

第三篇:国际人权日致词

《人权宣言》宣布禁止一切形式的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五十七年后,酷刑仍然是不可容忍的常见现象。最近一个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令人不安的倾向,一些国家基于对自己国家安全的考虑,宣称禁止酷刑也有例外。

我们要毫不含糊地说:酷刑绝不是打击恐怖的手段,因为酷刑本身就是恐怖手段。禁止酷刑已经为国际法所牢固确

认,毫不含糊,不容置疑,在各国管辖或有效控制的一切领土上对所有国家都有约束力,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在一切情况下适用。无论叫它什么,酷刑都是不能容许的,无论改换什么名称,残忍和不人道的待遇都是非法的、不可接受的。

各国必须遵守这一禁令,有力打击酷刑犯逍遥法外现象。任何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的策划者或授权者、这种行为的实施者都不应逍遥法外。任何国家都不应宽容第三方实施的酷刑。这就是说,如果某些人被送交另一国后可能遭受酷刑,就绝不能这样做。

国际社会必须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同声谴责一切形式的酷刑。今天,我呼吁尚未批准《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和《禁止酷刑公约任择议定书》的所有国家批准这些文件。我敦促所有国家,允许xiexiebang.com酷刑问题特别报告员不受控制地接触有关国家控制下的被拘留者。对这些人而言,不受阻碍地接触是一项基本保护措施,因为与世隔绝,他们特别容易遭受虐待。我们必须共同为受虐待的被拘留者以及所有酷刑受害者和幸存者说话,使他们获得补救。

今天,人类面临着严重挑战。恐怖的威胁真实而直接。但是,担心恐怖分子绝不能因而采用恐怖分子的办法。对于更普遍存在的残忍和不人道的处罚,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在许多国家,这种处罚不成比例地落到最易受伤害的人们头上,他们是被关押者、政治上无权和经济上贫困的人们。相反,无论何处发现这种邪恶现象,我们都必须重申人类最基本的价值,予以反击。

今天,在人权日,让我们重申对《人权宣言》各项原则的承诺,让我们继续尽力,把酷刑的灾祸从上消灭。

第四篇:读《民主宪法人权》有感

读《民主宪法人权》有感

无名小子

近几天读了费孝通1946年出版的《民主宪法人权》,此书历经70年,仅五万来字,其内容简单朴实、通俗易懂,既无说教式的高谈阔论,也无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反而以聊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读者倍感亲切。作者对民主、宪法、人权做了自己的理解,既联系美国、英国、德国的事例,同时又对70年前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

民主、宪法、人权虽短短六个字,但其中的内涵恐怕非三言两语所能讲的明白。一个社会的情态,是由民族、民情、制度等相互作用而得到的结果,而不是高深的理论或者某个政治人物的一句口号所能决定,他们的复杂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接下来我就谈谈我对此书的理解,既是一篇读后感,也算一篇导读吧。

第一节是《人民、政党、民主》。对人民的权力、政党的作用做出了分析。民主国家的政党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整理民意,使政党实行的纲领能反映大多数人民的意见;其二是推举人才,让有才之人到政治机构做官。确保政党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两个基础。其一是人民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其二是用选票来决定政策和官员的任免。可见自由是民主的前提条件,而不是民主带来的结果。自由才是社会所必须的,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与其要平等,不如要自由”.平等看似美好,却是外部权力强制介入的结果,让本不平等的个体平等起来,这其实是违背人心意愿的,而自由才能确保人们不做违背意愿的事。但自由如何得到,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许如哈耶克的观点:“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和条件”.只有深刻认识到经济自由是所有自由的前提,才谈得上如何去追求自由,因为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道路径。

第二节是《言论、自由、信用》。作者通过自己与朋友的一场辩论展开,以自己看到的壁报,以及在伦敦海德公园关于自由的演讲作为线索,谈到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言论自由从表面上反映意见的纷杂,但其目的力求达到行动上的一致。若没有言论自由,我们看到的表面虽是一致,但行动上恐怕相互掣肘,充满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这种情况反而对社会是有害的。言论自由的基本准则是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从言论的辩论中达成共识。他需要我们相信别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允许他人发表意见,也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欺骗的言论横行无忌,却无人敢于站出来戳穿。

第三节是《协商、争执、智慧》。讲述美国1787年起草第一部宪法的故事。他们如何抛弃成见,在自由的辩论中,历经重重困难而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之后,所有代表为这个共识努力的说服各自所在州,从而共同推动联邦政府的成立。这不仅让人感慨,我不知是美国因伟大人物而幸运,还是伟大人物因生于美国而伟大?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政治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宫墙内的刀光剑影,尔虞我诈。我记得看完《资治通鉴》的时候,不仅感慨万千,这部堪称史学的经典,影响众多历史人物,他们从中学到的是智慧还是权谋呢?当然我不否定我们民族的伟大人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也需要善待我们的英雄。但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更希望英雄带给我们的是智慧。

第四节是《宪章、历史、教训》。通过学习美国制宪会议的故事,引起作者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出中国与美国情形的不同(这些需要美分们多多学习,不能逢美必唱赞歌,必须认清其中的不同)。接下来作者引出英国制宪会议的历程,从约翰王和大宪章,到1688年《人权法案》的签订,其间既有流血的革命,也有不流血的革命,终于将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人民的自由得到保障。英国的宪政束缚了王权,将权力控制在笼子里面,同时还人民自由,从此奠定未来二百年“日不落帝国”的政治基础,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反观1688年的中国,清朝入主中原,成为最后一个王朝,不仅限制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还将皇权制度推向鼎峰,何其可悲。

第五节是《波茨坦、磨坊、宪法》。本节以无愁宫后风车的故事为线索,讨论权力与法律的关系。虽然有人已经论证,这个风车的故事极有可能是虚构的,但从侧面说明,人们对于将权力限制在法律之下是多么的向往。在君主制的时代,虽君主开明如尧舜禹汤,但又能如何?明君仍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更有甚者,进一步的架空法律,攫取人民更大的权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明君总是少数,我们怎能寄希望于这个少数可以给予人民幸福呢?

作者还讨论现代国家若非法治,而是警察国家,那么人民的权力谁来保障呢?警察将成为国家的统治工具,比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时代。如果只有宪法,形式上的宪法,而立法机关不向人民负责,那么法律怎能保护人民的自由呢?可见宪法的精神需要深入人心,所有人都自觉遵守宪法精神,才能确保宪法维护人民的自由。

第六节是《人权、逮捕、提审》。讲了一个当时国民政府滥用权力的例子,三嫂一家被无缘无故的逮捕,从而被迫卖掉产业,花钱才得以避免这场无妄之祸。这既是三嫂的不幸,也是当时所有人民的不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权力大于法。面对权力大于法的情形,只有权力才能保护人,法律根本无力为之。但我们都知道,权力只能保护拥有权力之人,而法律才能保护所有人。若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保障,人权被肆意践踏,那不仅是三嫂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法律不能限制权力,反被权力肆意践踏,那么留给人民的还有什么呢?

第七节是《特务、暴力、法律》。其中讲到暴力是法律的天敌,在暴力之下,谁能指望法律还有一席之地。执政者与人民之间,本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一旦暴力游离于法律之外,特务成为统治的工具,谁来保障契约的履行呢?所以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要坚守执政者与人民之间的契约,而法律代表的必是全体人民的意志。

第八节是《住宅、警管、送灶》。指出人民的权力被损害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么剩下的必定是人民的反抗。警管也好,随意搜查他人住宅也罢,谁破坏了人民的权利,人民只会加倍的还给他,这就是作者“送灶”的意思,但这种方式是任何人都不希望出现的。只有全体人民遵守契约,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进行有效的协商,从而达到平衡。只有如此,即不会出现警管,也没有送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作者虽是写给当时的国人,为如何理解民主、宪法、人权提供了一面镜子,但作为一本床头灯读物,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其中的道理仍然振聋发聩。1946年的国民政府时代早已过去,三嫂的悲剧已成为历史。时至今日,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当年满目疮痍的中国,变成而今蓬勃向上的英姿,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将会变得更好,更有自信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以开放的眼光和心态走向世界,融入国际。

第五篇:中国监狱人权保障

中国监狱的人权保障

半个世纪前,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性文献。监狱的人权保障,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的文明与进步程度,是整个人权事业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通过50周年时,研究监狱人权保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研究监狱人权保障,首先要解决采取什么样的视角问题。就是说,不能只着眼于对罪犯合法权益的保护,而应当同时肯定,国家依法惩罚犯罪分子,是对广大公众人权的有力保障。人权,首要一条是多少人的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还是多数人的人权,全国人民的人权?我们不能只是站在罪犯的角度来谈监狱的人权保障,而应在强调保障罪犯权利的同时,更要站在人民群众特别是受害人的角度,明确认识到,依法惩罚罪犯,正是为了伸张正义,维护法纪。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要讲人道主义,我们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安全,这就是最大的人道主义。”惩罚是正义的,合理合法的,当然,惩罚也绝不是为了报复,而是要在惩罚的前提下,依法保障罪犯的权利,切实实施有效的改造。

中国政府历来把犯罪的人当作人,对他有希望,对他有帮助,当然也要有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罪犯虽因犯罪被判处刑罚,但他仍然是“人”,是中国公民,这正是中国监狱人权保障的出发点。罪犯是人,监狱就应保障他作为一个人所必须享有的权利;罪犯还是公民,监狱就应保障他作为一个公民理应享有的由宪法规定而又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公民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根据我国一贯注重人道主义的行刑思想,结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时代要求,对罪犯的权利作出广泛而具体的规定。《监狱法》共78条,直接或间接涉及罪犯权利的就有33条,并且把罪犯处于监禁状态下需要予以特别保护的权利写进了法的总则。法律规定的罪犯权利计有:人格不受侮辱权,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权,合法财产享有权,申诉权,辩护权,控告权,检举权;入监时有携带生活必需品的权利,入监后有获知监狱是否通知其家属的权利;释放后获得当地政府帮助安置权,依照条件获得救济权,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通信权,会见权,依照规定接受物品和钱款的权利,获得包括衣、食、住、医疗等必要的生活保障的权利;获得行政或物质奖励的权利,依法获得减刑权,假释权,离监探亲权,受教育权,参加体育文娱活动权;劳动权,休息权,参加劳动的罪犯依照规定获得劳动报酬权,获得劳动保护、劳动保险权;享有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包括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享有选举权。此外,对女犯、未成年犯和少数民族罪犯,还规定一些特殊的权利。有些权利,虽然《监狱法》 未作规定,但实际是予以保障的,如宗教信仰自由、财产继承、专利申请以及婚姻、家庭方面的权利等。这些权利,既有法律、诉讼方面的,又有社会、文化方面的;既有政治方面的,又有经济方面的;既有基础性的物质生活,又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既有服刑期间的权利,又有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的权利。可见,中国监狱对罪犯权利的保障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法律在规定罪犯享有广泛权利的同时,还规定了他们必须严格履行的义务。中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罪犯作为被判处刑罚的公民,更应严格履行特定的义务。《监狱法》不仅保障罪犯个人的权利,也要保障罪犯这一特殊群体的权利,强调罪犯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因此在法的总则中也规定了罪犯的主要义务,即“罪犯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教育,参加劳动”。在其他条款中,还规定了罪犯的相应义务。众所周知,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享有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基础,履行义务是实观权利的保障。罪犯只有严格履行义务,才能保证个人权利的充分实现;如果不认真履行义务,而是胡作非为,甚至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权利,那么自己的权利也就很难得到保证,甚至可能会受到部分的限制或剥夺。

中国法律不仅规定罪犯享有的权利,还规定了实现这些权利的条件和手段,并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为了保障罪犯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等权利,《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人民警察不得有“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罪犯”、“侮辱罪犯的人格”、“殴打或者纵容他人殴打罪犯”等九种禁止性行为,并且规定,监狱人民警察如有所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予以行政处分”。中国的《刑法》也专门规定了“刑讯逼供罪”、“虐待被监管人罪”、“徇私枉法罪”、“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等,并且规定了相应的刑罚。为了保障罪犯的申诉、控告等权利,《监狱法》规定:“罪犯对生效的判决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对于罪犯的申诉,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处理。”“罪犯的申诉、控告、检举材料,监狱应当及时转递,不得扣压。”“监狱在执行刑罚过程中,根据罪犯的申诉,认为判决可能有错误的,应当提请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监狱提请处理意见书之日起六 个月内将处理结果通知监狱。”为了保障罪犯的生活,《监狱法》规定,罪犯生活费“列入国家预算”,“罪犯生活费标准按实物量计算,由国家规定”,“罪犯的被服由国家统一配 发”,“罪犯的医疗保健列入监狱所在地区的卫生、防疫计划”。为了保障罪犯依法获得减刑、假释权,《监狱法》列举罪犯有“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等六项重大立功表观的,作出“应当减刑”的法律规定,并且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减刑(或假释)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 月”。为了健全监督机制,《监狱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监狱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依法实行监督。”中国所有的监狱,都有人民检察院的派出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还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视察、监督制度,以及监狱内部的监督体系。事实表明,将罪犯的权利以及对侵犯权利者的追究,以法律形式昭告于天下,不仅世人知道,而且罪犯及其亲属也清楚,充分体观了中国对罪犯权利保障的真实性,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光明磊落的态度和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正是有力量的表观。

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监狱重视罪犯的物质生活保障。监舍力求坚固透光,通风保暖,整洁有序;监区环境力求绿化、美化、净化。据1997年统计,全国罪犯每人每月平均伙食费为102元,实际消耗粮食21.96公斤,食油0.72公斤,蔬菜25.09公斤,肉食1.9公斤,鱼、畜、蛋、豆类1.42公斤,每人每日从食品中摄取的热量为3343千卡。近几年来,由于农副产品价格放开,为了保证罪犯生活水平不下降,许多监狱为罪犯食堂划出菜地,建立禽圈,发展“自种、自养、自加工”,产品扣除种籽(幼畜)、化肥、饲料等必要的成本后,全部提供罪犯食用。为了维护罪犯的身体健康,中国监狱系统形成了由省监狱局中心医院、监狱医院和基层医务室组成的三级医疗、防疫网络。1997年,罪犯每千人拥有医师数为3.7人,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12.76张,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一个还有5000万人口没有脱贫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罪犯物质生活能保障到这样的程度,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不仅如此,中国监狱还规定了保外就医制度,对身患严重疾病、监狱医院难以治愈的罪犯,经监狱当局批准,予以保外就医。1995年至1997年三年中,全国有3500余名保外就医罪犯经社会医院治疗得以痊愈或基本恢复健康。1997年底,全国尚有保外就医罪犯2.7万余名,约占在押犯总数的2%。

中国监狱不仅保障罪犯的生存权,而且更为重视罪犯的发展权。监狱实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和合格的劳动者,是监狱一切工作的归宿。为实现这一目的,中国监狱在依法实行严格、文明、科学管理的同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高度重视对罪犯的教育。中国监狱当局认为,监狱不应只是惩罚机关,更应当是教育改造犯罪分子的学校。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监狱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办特殊学校”活动,对罪犯进行比较系统、正规的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受教育不仅是罪犯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思想教育以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教育为主要内容,约95%以上的罪犯接受这类教育。文化教育以普及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为主,1997年全国监狱共开设各级文化班1.26万余个,53万余人入学。自办学以来,经考试,累计已有222.4万余人次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从脱盲到大专的学业证书,其中获脱盲证书的达70.6万余人次。技术教育根据 监狱生产和罪犯释放后就业需要统筹安排,1997年全国监狱共开设各类技术培训班1.33万余个,75.2余万人入学,经考试、考核,累计有213.2余万人次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各类、各级技术等级证书。全国监狱共配备各类教师6.4万余人,其中包括一部分具备教学资格的罪犯担任文化、技术教师。监狱系统的办学活动,被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称誉为“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一条特殊渠道”。

中国监狱还十分重规罪犯的精神生活,各监狱普遍建立图书馆、阅览室,举办墙报、黑板报,组织歌咏队、文艺演出队,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大力加强监区文化建设,让罪犯生活在一个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第二,实行劳动改造制度。法律规定,凡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组织罪犯劳动,不是为了折磨他们,也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引导他们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观念,矫正犯罪恶习,强化组织纪律性,学会生产技能,掌握谋生手段。监狱根据罪犯体力和技能状况,合理安排劳动,实行与社会职工同样的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制度,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工时制度,保证罪犯享有法定节日和休息日的休息权利。许多罪犯正是通过劳动实践和技术培训,成为熟练的劳动者,有的还成为技术专家和业务能手。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罪犯获国家专利129项,获地、市以上政府组织的科技评比奖859项,(其中国家级113项),完成发明创造项目488项,完成技术革新8904项。监狱给6896名罪犯评定内部技术职称,并发给相应的技术津贴。许多罪犯正是由于在监狱内学会了技术专长,释放后被社会企业聘为技术员、工程师,有的还当上了厂长、经理,被推选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自立于社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实行感化政策,让罪犯在希望中改造。考虑到罪犯中35岁以下的占80%左右,中国监狱要求监狱人民警察象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那样,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耐心细致地教育他们。罪犯有病,工作人员亲自照料;逢年过节,工作人员与他们共度节日;罪犯思想有波动,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谈心;改造表现好的,允许他们回家探亲,或与配偶同居,等等。使他们看到希望,感到有出路,有前途。近几年,罪犯受到表扬、记功、物质奖励的,每年都占在押犯总数的一半以上。1995年-1997年,罪犯获减刑、假释奖励的,分别占在押犯总数的23.64%,23.59%和24.65%。

第四,动员社会力量,搞好对罪犯的帮助教育。改造罪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靠监狱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社会参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协助监狱搞好对服刑罪犯的教育改造,从国家领导人、各级党政机关负责人、社会知名人士到罪犯亲属和在社会上作出显著成绩的刑满释放人员,都经常给罪犯做报告,讲形势,送温暖,提希望,使他们感到 社会的关怀,家庭的期待,从而进一步稳定情绪,树立信心,提高责任感。二是做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监狱法》规定:“对刑满释放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帮助其安置生活。刑满释放人员丧失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和基本生活来源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救济。”目前,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人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帮教工作协调小组,积极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解决生活、就业、婚姻、学习等实际问题,并在思想上继续给予关心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免疫力”,防止走回头路。

中国监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一批又一批目无法纪,道德低下、精神空虚、愚昧无知、游手好闲的罪犯,改造成为守法纪、讲道德、有文化、会劳动、懂技术的人,成为无害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从而真正实现做人的尊严,自身的权利也最终得到全部恢复。西方有些人往往对中国改造罪犯工作不以为然,指责中国监狱强迫“洗脑”,强制劳动,是“侵犯人权”。我们不否认改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强制性,我们同时强调引导罪犯由被强制到半自觉直到自觉地改造自己。这就如同医生治疗病人一样,医生的根本职责是确保病人恢复健康,但在治疗过程中,有时也必须采取诸如隔离、绝对卧床、禁食或忌食直至施行手术等强制措施,当然谁也不会因此而指责医生。同样的道理,中国监狱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使罪犯以一个守法公民的身份回归社会,这对于他们个人及其家庭,以至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怎么能说这是“侵犯人权”呢?倒是在有些发达国家的监狱里,罪犯长年无所事事,可以不学习,也可以不劳动,逍遥自在,甚至是随心所欲,看起来似乎享有了充分的“权利”,但回归社会后不久又重蹈覆辙,不得不再一次回到监狱,形成囚禁——释放——再囚禁的恶性循环,让可贵的生命白白地消耗在狱内,既给公众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又给自身的权利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由此,我们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话:“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这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应当说,这才是对“人道主义”最精辟的阐述,最准确的界定。

中国监狱对罪犯权利的保障,从总体上讲,符合《世界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也符合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的基本要求。但勿庸讳言,由于中国是一个基础比较薄弱 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一部分监狱人民警察法律意识、人权意识不强,政策、业务水平不高,在罪犯权利保障方面,确实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诸如:有些监狱罪犯生活较差,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有些罪犯的申诉、控告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少数监狱劳动条件较差,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个别监狱警察违法乱纪,打骂罪犯,甚至致死、致残。对此,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客观地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由于监管工作人员与罪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监管工作人员侵犯罪犯权利的现象,世界各国几乎普遍存在,中国也在所难免。如何评价这个问题,关键看三条:一是国家法律是如何规定的;二是发生案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三是一旦发生这类案件,国家是如何处理的。按照这三条来评估中国监狱的人权保障,如果不抱偏见,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中国法律明确规定罪犯享有广泛的权利,明令禁止一切侵犯罪犯权利的行为,并在法律上作出准确无误的规定;在中国,侵犯罪犯权利,虐待罪犯的案件年年都有发生,但数量不多,而一旦发生,中国政府都一一严肃查处。我们从不掩饰存在的问题,但西方某些人士所描绘的中国监狱酷刑充斥,黑暗一片,绝对是无中生有的蓄意歪曲。

监狱管理历来是国家的内政,体现着国家的主权。监狱人权保障理所当然也应属于国家的主权,罪犯的权利由国家依法作出规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也由国家作出处理,毋需别人指手画脚,妄加评论。我们在实践中还体会到,罪犯权利保障不能脱离国情,不能割断历史,而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现阶段中国监狱人权保障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行刑思想,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中国对罪犯权利的保障,也必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转载自《中国人权网》

www.xiexiebang.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

下载中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宪章之比较[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宪章之比较[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减贫成就是对国际人权事业直接贡献

    中国减贫成就是对国际人权事业直接贡献 刘为忠 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推进减贫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没有确定的先例参照,但中国的扶贫事业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1998

    《1998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 前言 199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周年,也是中国人权事业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继续取得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

    中国人权保障的发展

    中国人权保障的发展 摘要: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根据长期实践的经验,对人权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

    1998年《人权法案》及其对英国宪法的影响

    1998年《人权法案》于2000年10月2日在英国正式生效,至此,关于英国是否采纳权利和自由法案的长期的宪法争论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该法案的生效对英国宪法将会产生毋庸置疑的重......

    论中国人权现状及改进对策

    论中国人权现状及改进对策 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

    试论宪法修订案中首次强调尊重和保护人权

    对特殊群体人权保障的问题 傅欣 内容提要:随着2004年新《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中国的人权法制建设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文着重从特殊群体的人权的宪法保护的问题方面进行探讨......

    宪法心得体会之论文 文档

    宪法认识及心得体会之宪法监督 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宪法基本特征之实践性

    宪法基本特征之实践性 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