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模式研究

时间:2019-05-14 14:4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1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1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模式研究》。

第一篇:1.11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模式研究

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模式研究

孙彦宝,王乐(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需要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因此,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实施农村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现状和问题原因探析,提出适宜的双向选择模式,对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和新农村建设人才短缺的矛盾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模式

Two-way selection patterns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Yanbao-Sun1,Le-Wang2(Liao n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ademy, dalian 116029)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 is our party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 determine a significant historical task, and it is the significant strategic action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rand blueprint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quire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 to join.Therefore,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servi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difficult employment.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ersonnel need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is, proposing the appropriate two-way selection mode, thus contributing to crack Students' Difficult Employment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ersonnel shortage.There will be of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n cracking talent shortage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tradictions.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Graduate Employment;Two-way selection mode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社会繁荣与稳定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更需要人才支撑。农民作为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由于知识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落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短板。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鼓励、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既可以实现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可以提供大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的用武之地,实现大学生、新农村及全社会的共赢。如何实现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的大学生和急需人才的新农村之间的合理有效地双向选择,正是本文试图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现状

(一)大学生调整就业选择方向的必要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中国高校毕业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的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依 数依次为:338万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1万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1],再创历史新高。短短的六年时间,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增长了322万,增长率为95.3%。然而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却仅为87.6%,每年有近七十万的大学生无法就业。同时据统计,从就业地点来看,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1 收稿日期:2012-11-19 [作者简介]孙彦宝(1965—),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劳动经济研究;王乐(1992—),女,河南三门峡人,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对地点没有要求。由此可见,大学生供给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城市有效需求不足,人才配置极不合理,就业观念亟待扭转。

(二)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需求的必然性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的乡镇数量为3.7万个,全国自然村70余万个[2]。如果每个自然村每年需要2名高级专门人才,则全国农村每年需要上百万的高级专门人才,农村的人才需求市场潜力很大。然而,目前农村的人才配置现状却很不乐观,在发达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是1:100,而我国则是1:1200。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受过初级和中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6%,未经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在农村15-40岁的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占22.5%,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70.16%[3],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结构不合理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需求将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三)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强化的必须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问题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首先,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却依然不愿选择到农村工作,主观上是由于自身的择业观念滞后,不能够根据形势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的进行观念的调整与更新,而客观上,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其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流失问题,透过人才向城市流动与转移的表面现象,究其内因却是由于农村工作条件低下及自身发展的局限,很难对城市中的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群体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与帮扶。再次,政府自身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与服务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引导大学生就业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政策、措施激励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发挥其导向功能与作用。

二、新农村建设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市场背景下,既定资源配置一般会受“马太效应”的影响,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推广到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配置问题上,也会出现类似效应。大城市在经济、文化、医疗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农村的发展,客观条件的优越使其在吸引人才方面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即出现优质人才越倾向于选择到条件优越的城市就业。而农村方面,由于各方面发展的缓慢滞后,不仅丧失了在优质人力资源选择方面的主动权,而且自身的发展也更加落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导致城市人才供给过剩,农村人才严重紧缺,农村人才供需严重不合理,因而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政府并未很好的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针对此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大学生不愿选择到农村工作的原因分析

(1)自我认知的心理因素。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中,大学生“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观念并没有随之改变。多年的校园学习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更高的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及自身的社会人脉关系等,使他们同那些未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社会地位、职业声望、职业生涯规划及自身的社会角色期待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因此,在选择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落差会对他们的选择行为产生很大的阻碍与限制作用。

(2)自身技能的限制因素。高校是传播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技能的主要场所,是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但是,许多高校不了解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市场的变化,不了解农村实用人才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很少考虑从农村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所学技能并不适合投入新农村建设。因此,此类型的大学生不愿选择到农村就业,是一个现实、客观的选择,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及所具备的从业技能的限制,而不适合投身到不需要他们的新农村建设。

(3)父母期待的影响因素。虽说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已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认知意识,但是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居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城市里定居;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居民也希望能通过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用知识改变命运,让子女定居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达的城市里。因此,根据中国父母对子女未来职业的普遍期待,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就业的又一阻碍性因素。

(二)新农村丧失对人才选择主动权的原因分析

(1)农村发展滞后的现实。一方面,虽说“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长久以来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由于农村基础条件差,使得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偏低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方面。而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青少年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农村缺少获取和交流知识的途径和工具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发展落后的程度。

(2)城乡差距的扩大。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使得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边缘化,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且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上。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历年城乡收入比,2005年为3.22:1,2006年为3.28:1,2007年为3.33:1,2008年为3.31:1,2009年为3.33:1,2010年为3.23:1,虽然在2011年稍有缩小为2.77:1,但实际收入差距绝对额仍高达10426元。此外,2010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4]。

另一方面,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批量向城市转移,而每年从城市进入农村工作的人员很少,人才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农村基层政府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农村工资待遇低下,工作任务繁重,基础设施落后,大量向城市流失,使得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补偿机制无法有效建立,进一步扩大了城乡间的“智力鸿沟”。

(三)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原因分析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当政府需要运用其“看得见的手”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来实现。而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制约了政府政策手段的使用。对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双向选择模式的调控,必然要以强大的财政收入作支撑。而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从根本上,限制了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

(2)政策执行力度的制约。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村官”及“一村一名大学生”制度,都具有很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但是这些宏观政策固然指导意义很强,可操作性却较差,相应的实施办法没有及时出台,致使政策作用施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有的政策措施之间的衔接和相互配合不够,没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政策措施体系,削弱了政策措施的整体功效。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的对策

(一)保持大学生选择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需求,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劳动经济学”等课程,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自身应坚持“心系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就业观,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要积极与农村方面联系,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实践基地。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和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在校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大学生村官,培养他们服务新农村的兴趣。建议:首先,在多所高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制订本科生村官辅修专业计划、第二学位计划和村官相关专业硕士学位计划。其次,制定适应新农村发展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要涵盖与民沟通能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农业科技、创业教育、新农村形势与任务、农村行政管理等内容;可采用实行短期脱产轮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5]。

(二)不断提高农村自身吸引力,增强内在影响力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其他各项建设的基础与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核心。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招商引资,带动地方经济,通过引进先进的龙头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和资金来提高本地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同时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提高就业率,通过辐射带动的正效应活跃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当地政府职能,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私营经济。

(2)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就是村容整洁作为着手点。完善农村桥梁、道路、水利基础建设,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加强农村电网、广播、农家书屋建设,使更多的农民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改革村容、美化环境,为生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3)提前为“人才回流”构筑多元化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物质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包括资金、场地、劳动力、农业气候、特色农产品等,以多元化的模式进行市场化发展,为吸引高层次人才下乡创业做好准备。精神上,要给予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以充分的激励和情感上的温暖。乡镇及村里的各级领导要经常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表示关怀,及时沟通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要构建个性化的环境激励,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温馨的生活环境。

(三)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外界推力

(1)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隆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认为,只有当人们有需要,并且有着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积极性才会比较高,激励水平也比较高[7]。因此,要让优秀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并切实发挥作用,就要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府在激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方面也及时出台各种鼓励措施,如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及现行的公务员考试条款中,在大学生村官考研和考公务员方面,都给予一定的优惠加分政策。

(2)积极引导大学生下乡创业。政府应当从提高待遇与实现价值两方面着手,寻求适应农村地区的人才吸引模式。一方面为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设计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制度,以奖金和相对优越的待遇留住人才,同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爱才、重才、惜才、护才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在厂房用地、资金、税收、户口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8],以创业带动就业,既解决了大学生自身就业难的问题,又可以带动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

(3)加强各项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力度。大力开展“西部志愿者”、“一村一名大学生”等计划,鼓励大学生从事支农、支教和参与扶贫工作。通过建立严密的监察制度,下拨专项专款,为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其他方面的住房、福利等保障),使大学生能够安心扎根农村建设,从而达到“以事业吸引人,以自我价值实现打动人,以待遇稳定人”的目的。

四、结论

通过对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却在城市供给过剩,因而产生就业难问题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能性原因分析,以及对社会资源匮乏且结构不合理,因而发展缓慢滞后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可能性原因分析得出:高素质人才的投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也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经济发展、政策引导、教育辅助、舆论宣传、社会保障等渠道,积极引导城市中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投身到人才紧缺的新农村建设中,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良好途径,又是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大学生、新农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达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新农村的人才需求得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得以繁荣,最终推动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参考文献:

[1]中国历年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人数统计.[2010-1-4].http:// [8]安勇.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商场现代化.2007.4:297-299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周勇

【摘要】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有生态文明村模式、科农双赢模式、新民居整合模式、村企双赢模式、优势兴村模式等七种模式。归纳起来,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坚强的领导力量、勤劳的人民群众、便捷的交通、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优越的经济区位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河北省平原地区 新农村 建设模式

河北省平原地区地域广阔,区情复杂,发展因素众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打造出许多适合河北省平原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生态文明村模式。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本村发展的生态文明村。其内容是“一池六改”,即以建设沼气池为核心,配套进行改房、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道等工作,实现“村在绿中、路在林中、户在树中、文明新风在心中”的目标,最终达到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居环境优美化的良性生态文明美景。其实质是发挥农村现存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截至2009年2月,河北省平原地区的藁城市已经选定了40个生态文明样板村进行宣传推广。

科农双赢模式。将科学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解决农民最直接的生产问题,实现科技和农村双赢的目标。科学技术进步不但是国家工业化不断走向深入的动力,而且也是实现农业大发展的灵魂。科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科农双赢模式的实质是将科学新技术直接运用于农村,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发挥了科技的价值,对于农村来说,发展了生产,实现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双赢。在这方面,河北省平原地区的系井村是一个典型的个例。

系井村位于藁城市城南2公里处,全村共有960户,3726人。改革开放初期,系井村农民在全国率先种植8901和9409优质小麦新品种。现在系井村优质麦种植面积达4000亩,优种率100%,被命名为国家优质粮食示范基地和农业部科学技术跨越计划示范区。系井村农民依托优质麦优势,在村边建起了北方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成立了全国最大的粮食贸易公司,从事优质麦、玉米购销,远销北京、内蒙、广东、新疆、重庆等20多个省市,日成交量达2600吨。科农双赢模式使系井村成为全国的模范。

新民居整合模式。对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旧村庄进行重新整合,一般是整合那些一个大村套有好几个小村,既居住分散、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利于管理的村庄;或者是由于搞大型基础设施需要拆迁的村庄等。新民居整合模式的实质是整合旧村庄和浪费的土地资源,统筹兼顾,在改变旧村庄面貌、整合土地的同时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现在新民居整合模式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已经广泛推广。例如,截至2009年2月,藁城全市239个村已经有169个村庄完成新民居规划设计,北席、北邑、徐村、岗上等15个村庄已经建成了多层住宅小区。预计到2010年,将有2000多农户住进新民居,整合土地1000余亩。村企双赢模式。落实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或新技术到本村办企业。实行这种模式一是解决本村办企业需要资金或技术问题,二是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三是解决外企投资没有场地问题。其实质就是以农村

企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放大,促进农业生产化经营的深化与升级。这种以企带村、以村推企、村企双赢模式是一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实现现代农业企业化的必由之路。现在村企双赢模式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已经初具规模,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藁城市的徐村。

徐村共有1635户,6891口人,9738亩耕地。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积极引进各种新技术建立工厂,现在已经建起130余家个体私营企业,主导产业有奶牛养殖、电信施工、服装、香油加工等,这使徐村农民迅速富裕起来,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80元。他们富裕了以后,就不断改变产业结构和农村的面貌,先后投资数万元改造村里的硬件和软件,使村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幼儿园、标准化小学、农家别墅、家庭轿车已经进入村民家庭。徐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优势兴村模式。借助本村原有的优势资源,诸如种植业优势或养殖业优势等,经过培植开发,吸引人们前去学习观赏。其实质是将本村一些优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优势发展生产,开展小型服务,让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活,这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教育意义深刻的利民模式。现在优势兴村模式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已经广为实行,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赵县。

赵县位于石家庄以南约140公里处,盛产雪花梨,他们利用这一资源,搞起了“梨花观赏乐”活动。每年梨花开放时,赵县周围的人们利用节假日纷纷赶去赏花,赏完梨花就去品尝老乡饭,饭后就去摘草莓,真是不亦乐乎。

旅游富民模式。利用本地的著名历史或文物特色,经过开拓,引导人们回忆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带动出版书刊、生产纪念品、开发食宿旅馆配套服务,吸引人们前去旅游。其实质就是让本地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既

实现了旅游资源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使资源所在地的人民发家致富,这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深受各方欢迎的模式。

例如河北省平原地区的乐亭县依据李大钊的知名度,保定地区安新县、沧州地区任丘县、容城县、雄县、高阳县等县、市依托白洋淀的资源,保定市清苑县冉庄村依托地道战的历史,赵县利用赵州桥的魅力等都已经成为旅游富民模式的典型代表。

以德治村模式。将本村中的好人好事记录在册,以弘扬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引导村民积极向上,不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实质是在农村通过记录、表彰好人好事,弘扬社会主流美德,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创举。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河北省藁城市岗上村。

岗上村位于藁城市西部,全村共602户,2442口人。1982年村委会将村里的退伍军人、共产党员范振国把在自家门口捡到的一麻袋小麦主动交到村委会的事迹记录在册,创建《功德录》为起点,到2009年已经记录了148本,好人好事10万多件。他们每天对记录在册的好人好事进行广播,每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并召开全村表彰大会,为各类典型送牌匾、戴红花。仅2008年,全村共评出“好媳妇”566名、“好婆婆”259名、“遵纪守法户”509户。在《功德录》的感召下,村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村风民风发生了很大转变。该村20多年来连续保持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单位”,2005年被中央授予“全国文明村”,2006年岗上村的领导人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新农村建设模式成功的原因

坚强的领导力量。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的宏伟蓝图,并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索是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实施的,各种模式显示了各级政府坚强的领导力量。

勤劳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而物质财富正是劳动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一切精神产品的真正源泉,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们从事科学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无不体现人民群众的威力,勤劳的人民群众是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便捷的交通工具。交通是各种运输的总称,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个地区即使具备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资源,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那么经济发展也只是一种梦想。河北省平原地区创造的每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有交通便捷的功劳。

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是指人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不仅要满足自然生理,也要满足人的精神生理。满足自然生理是生态环境,满足人的精神生理是人文环境。河北人民力求创造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为人类造福。优势兴村模式与旅游富民模式就是基于这种思维取得成功的。

优越的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就是经济在某个区域所处的位置,河北省平原地区创造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都与这种区位经济地理优势有关。例如村企双赢模式主要得益于区域工业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使这些地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农村转移,这些条件使村落经济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独特的生产要素。一般说来,从事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有三个,即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至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中的一个。在上述建设模式中,有的模式具有物质资源优势,如生态文明村模式、优势兴村模式、旅游富民模式等;有的模式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如村企双赢模式、新民居整合模式等;有的模式具有资本优势,如村企双赢模式。(作者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总支书记、副研究员;本文系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软科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4572301)

第三篇: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必要对相关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认真准确地把握。

一、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 ,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全局 ,瞄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政策转型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强化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协调发展。鉴于“三农 ”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薄弱环节 ,在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并将其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通盘考虑 ,逐步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具体化 ,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 ,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 ,是解决“三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五个方面。具体来说 ,就是要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大力加强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必要对相关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认真准确地把握。

一、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 ,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全局 ,瞄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政策转型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强化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协调发展。鉴于“三农 ”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薄弱环节 ,在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并将其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通盘考虑 ,逐步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具体化 ,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 ,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 ,是解决“三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五个方面。具体来说 ,就是要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 ,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明显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既为解决“三农 ”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 求 ,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 ”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必然性

(一)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城乡发展不协调。第一 ,城乡经济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 1997年以来 ,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 1997年为 2 1 47: 1,到2003年扩大到 3 1 23: 1,直到 2006年底 ,这种势头仍未根本扭转 ,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 6: 1[ 1 ],更为严重的是 ,我国城乡差距扩大化的问题 ,在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显得更为严重。第二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高度失衡。近年来 ,我国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了严重失衡 ,甚至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中 ,城市的繁荣部分地建立在农村萧条的代价上。在用于公共产品生产的资源 ,要素投入和享受公共产品供给服务方面 ,城乡之间不公平程度迅速扩大。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和退化形成显明反差。另一方面 ,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处于极度的不公平状态。第三 ,城乡制度创新严重失调。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 ,呈现了严重的不协调状态 ,由此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权益保护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

一方面 ,农村制度创新严重滞后于城市。自 20 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严重滞后于城市 ,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仅严重滞后于城市 ,还是整个农村改革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 ,尚待进一步试点和探索。以上各方面改革的滞后 ,实际上限制了制度条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 ,强化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困难及城乡差距的扩大态势。另一方面 ,城乡分割 ,与二元结构相对应的制度基础尚未受到根本动摇。近年来 ,虽然在城市和农村内部的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横跨城乡的体制改革大多已经启动 ,但在总体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重工轻农和重城轻乡的政策倾向在总体上仍然比较强。由此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权益保护 ,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分享上 ,往往处于被歧视的地位。这不仅加剧了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和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失衡 ,也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直接表现。以上这些城乡发展中严重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与风险迅速增加。发展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迅速下降 ,甚至会加剧和激化社会的矛盾对抗和冲突 ,导致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共同发展的局面难以形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从谈起 ,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将无从实现。(二)统筹城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的发展阶段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已是大势所趋。国际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伴随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实行了长达 50多年的农业支持工业 ,农村支持城市的倾斜政策 ,致使农业、农村经济不断萎缩和萧条 ,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大局的焦点。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 ,解决“三农 ”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战略和新政策应运而生。但实践中仍存在着误区。不少人认为只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能解决“三农 ”问题;有的人认为工业反哺农业只是一种趋势 ,而事实上仍从农业、农村大量廉价提取资源 ,在这种主导观念的驱使下 ,一些地方重工轻农 ,重城轻乡 ,甚至打着统筹城乡的幌子继续剥夺农业资源。诚然 ,“三农 ”的发展确实需要外部环境和条件 ,但工业化、城市化绝不能替代“三农 ”自身的发展。在工业反哺和城市支持的条件下 ,特别需要加强农业、农村这一承接载体的建设。

三、统筹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一)架构解决“三农 ”问题的全新政策体系。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 ”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2003年一年内 ,党中央、国务院两次召开农村工作会义 ,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路 ,将“三农 ”从“基础地位 ”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的位置。之后 ,再次把关于“三农 ”问题的政策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提出了 9个方面 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接着 ,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特产税 ,减免农业税 ,并推行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这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使广大农民深受鼓舞。这一年财政支农也创下历史新高 ,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超过 2000 亿元。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作为 2005年农村工作的主题 ,按照“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的思路 ,出台了 27条惠农政策 ,除强调稳定、完善和加强行之有效的政策外 ,还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 ,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 ,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得低于 70%等一系列新政策。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 ”的支出超过 3000亿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步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这是新时期中央解决“三农 ”问题思路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两个趋势 ”的重要论断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 ”问题的指导思想 ,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的机制定下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并明确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是第一次关于“三农 ”问题系统性、综合性的表述。2007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再一次强调“统 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008年 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就统筹城乡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全会关于把握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论述充分表达了农村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的期盼。由此 ,形成了一个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包括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 ,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新体系 ,这是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二)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2006年 1月 1日 ,在我国实行了 20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这是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的一个标志 ,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国家已经从2006年开始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特别是加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财政金融制度的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中央决定 2006 年到 2010 年 5年间 ,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 2182亿元 ,这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行动。与此同时 ,国家加大了财政支农的力度 , 2006 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突破了 4000亿元 ,[ 2 ]2007年有了更大的提高。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 ,也是深化农村改革 ,实现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

四、统筹城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就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 ,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亿万农民在改革中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 ,要进一步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业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层任务。因此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 ,逐步建设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 ,鼓励和引导农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先导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当前 ,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明显进展 ,自 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 ,农村改革逐渐进入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先导的综合改革阶段。因为 ,一方面 ,全面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其长远意义值得高度重视。农村税费改革主要解决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 ,由于特定时期内农民税费负担的有限性 ,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村金融改革主要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金融支撑问题 ,它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 ,更多的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可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动力。因此 ,今后的农村改革 ,应该以农村金融改革为中心。

另一方面 ,取消农业税 ,并非标志着农村税费改革大功告成。农村税费改革成就能否巩固 ,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效。另外 ,当前的“三农 ”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性问题 ,需要农村改革的系统突破 ,单靠几个方面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基于以上原因 ,必须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巩固以往改革的成果 ,不断实现制度创新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制度保障。

(三)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 ,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 ,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的意愿 ,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 ,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 ,体现地方特色。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 ,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点有差距 ,过程有快慢 ,水平有高底。切不可脱离实际 ,违背农民意愿 ,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

(四)注重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统筹城乡 ,建设新农村 ,应该按照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把提高农业发展能力、促进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活跃农村的文化活动、加强农村精神

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 ,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 ,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 ”和村务公开制度 ,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五)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仅要体现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管理制度的建设上 ,还应体现在保持山川秀美的生态特色上。新农村应该是田园风光秀美 ,生活比较和缓 ,感觉自然和谐的生态新农村。生态新农村建设就是发挥农村特有的生态优势 ,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发展生态经济 ,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 ,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新农村 ,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坚持以人为本 ,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环境友好 ,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改善 ,为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设生态新农村也是顺应农民渴求创造新环境、培养新观点、养成新习惯、过上新生活的愿望。建设生态新农村 ,一是要政策到位。必须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 ,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 ,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改造 ,保持农村自然和谐的田园风貌。二是规划先行。在生态新农村建设中 ,规划是前提 ,设计是重点 ,首先抓好规划 ,村庄规划 ,房屋设计由专人统一把关 ,避免随意性 ,增强整体美和特色美。为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 ,在生态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 ,注意传承建筑文化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坚持不要千篇

一律。力求保持原貌 ,提升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三是突出重点。生态新农村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生态循环经济 ,培植富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同时 ,在硬件建设上 ,重点把推进“一建四改 ”(建沼气 ,改水 ,改厨 ,改厕 ,改圈),发展新型沼气作为净化农村公共环境 ,开发农村新能源 ,发展生态经济予以强力推进。在软件建设上重点把“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改陋习、讲树新风 ”,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作为“灵魂工程 ”予以推进。努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型、历史文明型、资源开发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 的生态新农村。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来自潜江市高石碑镇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考察

祁先超

潜江市高石碑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版图面积121平方公里,是国家南水北调兴隆枢纽工程(被誉为“平原第一坝”)、引江济汉工程(被誉为“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的主战场。现辖26个行政村(含2个移民村),1个居民委员会,现有人口约4.6万人。近年来,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为契机,围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新农村建设新成效。

一、科学规划,优化新农村建设布局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镇始终突出规划意识,注重规划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在《襄岳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兴隆水利枢纽旅游开发规划》的基础上,立足镇情制订了以襄岳线、永长路、钟长路、广林路、兴隆河沿线村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的《高石碑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创建三年规划》,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在推进镇村建设过程中,镇政府强调镇域总规重要性,邀请湖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镇未来二十年总体发展进行规划,在前期调研,搜集资料,召开规划评审汇报会等形式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全域规划。通过编制实施具体规划,进一步明晰全镇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增强项目发展、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建设的科学性,促进人口、环境、资源的整合协调。夯实打造“水利重镇、农业大镇、旅游强镇、富

民新镇”的软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严格规划控管,稳步推进重点村建设。一是打造襄岳线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二是以广林路为轴心,加快义新片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打造省级旅游名村。四是集镇对接,加快钟长线新农村建设步伐。截止目前,该镇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均有新规划、新特色、新变化。襄岳线沿线曾岭、灰台等村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和村组公路建设,彻底清除乱搭乱建,新民居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打造出了襄岳沿线新农村雏形;兴隆河沿线兴隆、窑岭、沿堤等村巧打国家工程名片,“农家乐”经济发展迅猛;去年完成建设和搬迁的沿堤村和丹江移民天河村、汉江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引江济汉工程拆迁涉及的长市、笃实村新居安置点初具雏形,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二、突出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支撑

1、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针对市场需求变化,该镇因地制宜在钟市、渔淌、合心、三建和大岭等村共发展1000亩以上太空莲种植水面,亩平毛收入5200元。以长市村6组为重点示范区,开展两薯连作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亩平收入3000元。

2、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来麟千头养猪场、林场万头养猪场、钟市村高杆作物放养江汉鸡模式已经产生较大的辐射效应,成为养殖行业新亮点。上半年,全镇生猪共出栏3.53万头、肉牛2090头、羊4700头,家禽出笼84万只,均已完成全年目标50%以上。

3、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社。围绕优势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银海棉业、水北流木业、长脑渊农贸等龙头企业建设。上半年,新发展了何湾苗圃种植和永海家禽养殖两个专业合作组织,全镇专业合作社达14家,规范化合作社达40%,打造出江汉鸡养殖、潭缘水产等一批运行规范、实力强大的品牌合作社。

4、集中兴办农民创业园。来麟、曾岭两村建成农民创业园,目前入园企业已达到22家,总投资额达到2000余万元,年缴纳税金120余万元,安置附近村民就业320余人(含移民47人),形成了“产业集中、资源优化、组团竞争、捆绑壮大”的良好态势。严河村

根据自身特点规划集并土地60亩,全力打造以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创业园区。农民创业园成为增强农民主体意识、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动力器。

三、加强配套,改善新农村建设环境

1、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活动。今年3月份,我们以全市清洁家园现场会在该镇召开为契机,加大村庄的环境整治力度,按照“治脏、治乱、治害”和“绿化、硬化、亮化、美化”的要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村容村貌发生根本转变。一是加大对农村的绿化投入。以庭院为点、沿河沿路为线,鼓励农户栽种树木,全镇新增绿化树木5000株,切实改善农村的绿化环境。二是继续实施“一建三改”。新改建沼气池230口,实现资源开发、能源节约新突破,循环农业进一步植根群众心中。三是集中整治“三乱”。配置环卫设施(包括公厕、垃圾池、垃圾桶)共120个,新修16亩垃圾填埋场2个,新修250平方米污水处理池2个,清淤护坡3处,总长2800米。目前,总投资289.4万元的镇府前河改造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为1280米长的府前河“穿衣戴帽”,即将建设成集排污、绿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

2、强力推进畅通亮化工程。一是加强推进通村通组公路建设步伐。今年来,该镇争取资金230万元,修建窑岭村通组公路6.7公里,彻底清除繁华地带乱搭乱建建筑。投资30万元修建灰台村中心水泥路1200米,统一种植绿化树木400棵,连片建设农户晒台86个。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修建合心、笃实、伍场、曾岭等村村级公路、碎石路5公里以上。完成团中路严河村段5公里的路基建设。二是美化亮化了钟长线,拉开两个集镇对接发展骨架。投资200万元在钟长路(钟市集镇—红旗桥4公里路段)安装路灯120盏,种植种绿化树3000棵。三是打造高石碑迎宾风景线,完成东风桥的维修和美化改造。完成永长线东风桥至钟市段环境整治,对两旁木材厂、砖瓦厂及曾岭钟市村民居进行集中环境整治,院墙涂料上色,门口栽种绿化树,彻底清除了脏乱差现象。

3、高标准推进重点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移民新村村居建设。内迁移民点沿堤村安装路灯20盏,总投入30万元;丹江移民天河、汉江两村共完成清淤护坡3处,总长2800米;引江济汉内迁的长市、笃实村已经有47户搬进新居,121户内迁移民房屋建设正在实施。移民新村已成为高石碑民居的靓丽风景线。二是大力推进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曾岭村加强村办公室等中心功能区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彻底清除村办公室附近乱搭乱建现象,利用村办公场所空地,投资20余万元铺设彩砖、安装健身器材修建村民健身场地,并对附近超市环境进行整治。三是加大集镇排污设施建设力度。在钟市集镇和兴隆集镇各建设污水处理池1处,做好污水改造、建好污水排放设施,确保生活生产污水不进入主要镇域河渠,不污染水系。四是打造特色旅游区,完成兴隆美食街房屋改造升级。今年,该镇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兴隆美食街经营户加快房屋改造工程,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做好兴隆集镇规划和招商工作。

4、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加强项目建设力度。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万亩油菜基地建设和土地整理项目,对老同心渠、陶陈渠、三路河进行了疏挖和清淤,完成永长渠曾岭至钟市段的硬化护坡。修建排水泵站10座,对三间泵站进行增容改造,增设155千瓦以上设备1台套。二是通过以资代劳和自筹资金的办法,认真做好家门口工程。今年,该镇投入资金50.5万元,组织劳力5600余人次,对永长渠、一支渠、五一渠、沈三河等进行了疏挖、清淤和除障,共清理河渠32000米,完成土方15.7万方。维修涵闸、泵站23处,累计投入资金3万元。投资200万元增容改造同心电排站,新增两台155千瓦机组,有效缓解了2万亩农田的排灌问题。

四、创新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管理

2011年,该镇加强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严格执行“三堂会审”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处置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14个村村级积累年经营性收入过5万元。今年,该镇进一步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扶持和督办力度,严格实行村集体创收与

年终考核挂钩,新出台了《村组土地集并奖励办法》。对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加强指导,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力争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对两个移民村进行重点扶持,使他们“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截止目前,该镇各村通过土地流转、村级集体资产处置、招商引资、创办工业园区、成立村级农民合作社等途径共增加村级积累达50万元以上。预计年底,该镇将有80%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

五、文化惠民,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

1、千方百计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一是充分发挥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的主体功能作用。该镇各村使之成为集篮球场、露天影院、露天舞池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地。“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并专门设立图书管理员,责任落实到人,保证群众随时借阅。二是抓住传统节日,鼓励民间腰鼓队、民乐队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组织数字电影放映队下乡放映,为广大群众送上一道丰盛可口的精神盛宴。三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远程教育系统功能。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即能学习政策、掌握农技、了解市场、知晓气象,在信息获取的途径上、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上都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2、广泛开展文明村组创建活动。举办“卫生杯”建党九十周年红歌会,广大党员群众纷纷登台献艺,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激发了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各村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转变农村婚育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出现了女儿也能进家谱、男女同上祠堂功德榜的新气象。大岭村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曾岭村开展评比“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的活动,举办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3、系统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一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充分发挥曾岭村、来麟村农民创业园的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扶持园区内村办企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为农民创业打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培训,为本镇各村农民外出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作者系潜江市高石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第五篇: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发扬大学生争先创优精神,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号 李豪杰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永不退色的时代主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继承者。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更应该充满决心与毅力。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坚定信仰。并发挥自身的特长,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争先创优,力作时代的弄潮儿!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当代大学生,启示与思考

导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一项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新人,基于这一前提,广阔的农村沃土需要并呼唤广大的当代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洪流,立足新的起点、展现新的风采,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然而,可谓“一穷二白”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投身建设,又该投身于怎么样的建设?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探索的。本文则试图从大学生的观念转变、自身素质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三个方面作一下简要的论述。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觉悟水平。

举世瞩目的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于十一月十五日在人民大会堂圆满闭幕,这次盛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的新的时间节点。会议将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确立五位一体的发展总体布局。提出了更为先进与创新的理念。其中胡锦涛总书记的工作报告中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作了重要的指导。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旧十分重要,并且事关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局。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应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富有驱动力的知识群体,是一支先进生产力。但如今由于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极大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们许多青年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大学生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保障不到位等种种原因,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而更愿意留在城市安于享受。但新农村建设又急需我们大学生宝贵的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因此往往出现新农村建设中人才技术的短缺和断层。对于此,我们因当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提升自身觉悟水平,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武装头脑。坚定信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争先创优。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二、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大学生是学习、理解和传播人类与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能把文明的进程呈现给农民,并在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环境中用知识反哺农民,以简捷、高效、科学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进而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催生新的农村精神的形成。因此,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就更应注重加强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这里又要注意几个要点:

(一)树立刻苦学习的态度,如今,许多大学生都有一个误区,就拿我身边的一些同学来说,认为一进入了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了高中时代老师的管束与制约,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再加上拥有电脑,手机,MP3等高端电子产品和灯红酒绿的优越物质生活水平,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就仿佛进入了乐园,沉迷于电脑,恋爱,逛街购物中,学习只成为期末考试的通过,这样畸形的学习态度与散漫的学习氛围在许多大学处处可见。就更别提什么投身实践了。对于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严格端正学习态度。

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积极主动地从课堂中,老师们,同学之间汲取知识的营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另外我们还要主动地参与学生工作,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勇于承担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一批优秀的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与技能的基层干部。而这些都蕴含在我们大学时代的书本中,课堂中,舞台中。

(二)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发展战略。因此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大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且还要多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和一些普遍的常识。其中要注意的要坚定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要牢固树立主流价值观。并且明确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学学习中,我自我感觉最最遗憾的便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不够充分,相对于理工科,文史类的专业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现实。没有办法将课堂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结合到真正的社会实际建设中。并且大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习也是为了应付期末的教学检查和考试,缺乏循序渐进的深入。往往一个学期十几周的课程结束后,那些专业字眼也与我们画上了休止符。而在我看来,新农村的建设正式需要我们大学生结合实际才能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

三、奋勇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有赖于我们深入实际,积极投身建设事业的开展。我们大学生往往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

高,而忽视了要走出出校园,去社区,农村等社会基层去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和调研。而这些对于我们深化理论知识,增加新的知识技能,开阔眼见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弄村的广阔天地蕴含着亿万农民的智慧结晶,有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在实践中,在群众中都能汲取到营养。就我自身来讲,我在大学期间就十分重视参与社会实践。大一的时候便主动参与到学院开展的村班共建中,与社区的结对,在社区的挂职让我学习到基层工作是怎样开展的。另外我还与同学一同主持了课题的研究,利用假期的时间前往市区,郊区开展调研活动。分发问卷,进行访谈,实地考察。既完成了我们课题的预定目标,又使我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我有幸还在暑假期间前往江苏的溧阳市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考察调研。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座谈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介于此还完成了一份研究性的调查报告。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解决各项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我们大学生不停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和崭新的时代课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足够的舞台让我们得到锻炼,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些工作的背后,浸透着大量大学生志愿者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坚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团中央的支持和指导,新农村建设事业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志愿者,而大学生志愿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当代大学生也必将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下载1.11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模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1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模式

    二、依据实际找准抓手,各地新农村建设特色纷呈 农村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

    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焦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 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经济管理学院庞爱玲 一、 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增加和全球金......

    大学生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一项促......

    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

    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 辽宁医学院宋丽萍 文章摘要:大学生就业培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针对目 前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上的现存问题,整合高校、政府、中......

    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导老师: 二 零 一 三 年 五 月摘要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高校毕业生......

    当地大学生就业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一.内容摘要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攀枝花西区**镇为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