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歌进行历史动态教学5篇

时间:2019-05-14 15:0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用诗歌进行历史动态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用诗歌进行历史动态教学》。

第一篇:巧用诗歌进行历史动态教学

巧用诗歌进行历史动态教学

湖南省泸溪县第二中学 梅玉送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在仅有的45分钟内尽可能地把所有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掌握好它,即实施有效的教学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最好途径。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诗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如果我们能够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诗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诗歌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新课导入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它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在导入《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时,我用“好了歌”这首打油诗:“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提问:诗歌中提到皇帝有哪些苦恼?假如你是中国古代皇帝,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苦恼?然而明朝的皇帝又是怎样具体解决问题的呢?从而使学生对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这课有关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时,我让学生先朗诵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让学生感受到南北朝佛教盛行的状况,为介绍范缜的《神灭论》揭露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欺骗人民的事实埋下了伏笔。这样通过诗歌导入新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合理利用诗歌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诗歌所反映的历史是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将枯躁的史实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让历史重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诗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秋收起义时,引用毛泽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让学生认识到:与南昌起义比较,秋收起义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并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这样便加深学生

对该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讲《 红军不怕远征难》可引用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红军长征的路线、红军长征的艰辛以及长征的结果的理解和记忆,比教师直接按照教材去讲授效果会好很多。

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引入诗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1

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入关于杰出人物道德风貌的诗句,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使思维受到启迪,思想心灵受到触动,从而去接受思想教育,转化不良思想,树立良好品德,做真正的正人君子。在讲授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时可引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殖民 侵略前赴后继,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在教学过程中巧用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巧用诗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表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在讲授汉朝民族关系时,可引用史学家剪伯赞的诗:“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昭君出塞前后汉朝边境的变化,帮助学生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形成正确认识,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史学界有很多中说法,教师可引用唐朝文学家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来正确全面的对隋炀帝进行评价,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利用诗歌教学要注意方式、方法 诗歌虽然有利于历史教学,但是教师在选择诗歌时一定要谨慎,要精挑细选,选用典型性的通俗易懂、与历史知识结合紧密并且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问题的设置要新颖、科学,有思考价值,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迅速回忆、联想,能更快的理解相关历史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绝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更要避免将历史课变成语文课,否则会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教师把诗歌巧妙适时地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历史思维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二篇:巧用各种方法,进行音标教学

巧用各种方法,进行音标教学

音标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理想效果,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单纯的音素认读、记忆,和反复拼读练习确实比较乏味。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设计教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教学音标,这样就会达到事半而功倍。1.音标概念的引出要自然,形象。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因此,音标概念的引出要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这样来告诉学生:音标就像汉字的拼音,英语单词可通过音标注音拼读出来。音标的大家族里有48个人口。汉语拼音有韵母与声母,同样音标也有元音与辅音之分。音标的外形与字母十分相似,但音标们都有一件漂亮的小风衣//。2.音标教学与字母、单词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音标时已经学习了字母,在教学音标时,我们可以结合字母的发音帮助学生掌握音标的发音。如在教学音标[i:]时,让学生找出含有[i:]的字母EBCDGPTV。如在教学音标[e]时,让学生找出含有[e]的字母FLMNSXZ,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音标的发音部位。在单词教学时,教师应适时地教给学生掌握字母(形)在单词中读音(音),掌握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那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建立起了音、形之间的联系及其单词的拼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拼读能力。如五个元音字母AEIOU在开音节、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字母组合的发音等等。

3.利用汉语正迁移,比较法教音标。语言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利用母语去学外语。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汉语拼音辅助学习音标。学习上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模式相同或相似时就很可能产生正迁移。与此相反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相对应部分模式不同时就会出现负迁移,负迁移是消极的。我们要正确、及时利用的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英语和汉语拼音使用的是字形完全一样的字母。两种学习情境有许多共同因素。如我们可以利用汉语拼音b、p、d、t、k、ɡ、s、z、r的发音部分导出英语辅音[b、p]、[d、t]、[k、ɡ]、[s]、[z]、[r]的发音,利用复韵母ai,ei,ei等发音方式让学生体会双元音[ei],[ai],[i][i][e][u][u][au]的发音方式等等。根据汉语拼音两拼音节的发音规则: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将它改成英语单音节的发音规则:辅音轻短,元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这样迁移来拼读音标,那效果就立竿见影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用拼拼音的方法,叫学生尝试着去拼读未学过的英语单词,那样日积月累,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建立字母与因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那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掌握单词的发音,而且使单词学习更加便捷了。

第三篇: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内容摘要】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一直是历史教育改革中颇受重视的一环。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能力。故在教学中应教材史料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而优化历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兴趣能力

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阅读历史材料,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史料运用,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巧设问题

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精心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其中包括文字史料、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这些资料与历史知识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是对历史知识的诠释和展拓,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尽量挖掘其内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剖析,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细致地启发、诱导学生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把平铺直叙的结论教学变成跌宕起伏、疑难重重的探求过程,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优化历史教学。

如《法国大革命》一课中,关于《人权宣言》的意义和其在法国革命中的作用,教材正文部分对此只字不提,学生很不解。在教学中,就要利用教材上节选的《人权宣言》内容资料,精心设计思考题:(1)“自由”针对的是什么?“平等”针对的是什么?(2)“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又意味着什么?(3)法国资产阶级的理想追求是什么?(4)《人权宣言》发表有什么意义?(5)在法国大革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经过分析讨论,学生自然得出: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 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进步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旗帜。

二、精心准备,巧妙补充教材外的史料激趣探疑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提供的史料毕竟有限,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史料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甲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不可重复性、既往性等特点,再加上传统教学手段等因素,都使历史学习显得枯燥乏味,这势必遏制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遵循直观性的原则,适时适量适当引入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物图片、历史人物图片、手迹、名言、代表作品、故事、录音、视频等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情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课堂一开始就象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思维就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就会主动地探究学习。

如:《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一课,在导入时可用矛盾《子夜》中的一段材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才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引导学生思考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他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通过这则材料和问题学生探究兴趣浓厚,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

2、史料要有思考性,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难点是教学中的重头戏。选取有思考性的材料,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以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启迪,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比如在讲《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中的百家争鸣时,就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让学生归纳出每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材料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材料三:“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

举之。”(墨子)

学生在阅读这些史料的基础上就概括出孔子的政治思想观点“仁”,老子的观点“无为”,墨子的观点“兼爱”、“非攻”、“尚贤”。学生们不仅对这些思想家及其思想观点掌握得很好,而且培养了史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解决重难点问题也有事半功倍之效。

3、史料要有典型性,能深化学生认识历史知识

要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上要注意史料的典型性,即选择的材料能说明问题,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思考。

比如讲《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时,为了说明中国四大发明对于欧洲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给学生提供了马克思的原文史料:教材中的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经过史料的阅读,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而三大发明在近代中国的情况如何?在此,不妨补充鲁迅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这段极具讽刺含义的话语,学生中西对比,能够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三、紧扣教材,合理布置史料作业研习提升

教材上、课堂上、练习本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前呈现的史料都没有区

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史料,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显得很有必要,如:

(1)表演历史话剧《杯酒释兵权》。

(2)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洋务运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引用史料作答。

(3)编撰历史小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4)阅读有关《中国著名帝王传(图文版):武则天传》,结合小说及相关电视剧,分析讨论小说、野史中的武则天与正史记载的人物有什么区别,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作业,教材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求学生要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进行自主学习,自己选读史书,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主动去获取信息、发掘信息、归纳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自觉、主动研习史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一定能优化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资料

1.薛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点实践 《历史教学问题》2001、5

2.洪流.如何提高“史论结合”能力《中学生导报》2002、12、10

3.王增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教学》2003、4

4.陈冠华.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清华历史教学》2005、08

第四篇:巧用橡皮筋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

巧用橡皮筋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

作者:霍卫国、… 文章来源:中国学校体育 点击数:

392 更新时间:7/2/2010 由于体育器材的配备问题,大部分体育课只能用一副跳高架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练习密度过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用橡皮筋进行教学,效果良好,不仅增大了练习密度,而且消除了大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下面是笔者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的方法,予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器材准备4米长的橡皮筋4条,标枪8根~l0根,排球2个,垫子8块~1O块,篮球网兜2个,录音机一台。

二、场地布置用两根标枪、一条橡皮筋做一副跳高架,放两个垫子进行保护,布置方式有多种,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用,布置方式图如下,图l~图4分别为内合式、开放式、阶梯式和平行式。

三、练习方法 1.内合式

在操场内画一个l4米长的正方形,在每个边的中间放一副橡皮筋做的跳高架,学生由外向内进行跳高练习,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观察到其他学生的练习动作。

2.开放式

器材布置如图2,只是学生练习的方向改为由内向外。这样做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组织。

3.阶梯式

每副跳高架前后距离lO米左右,高度由低逐渐升高,每一组安排3副跳高架为宜,一节课安排两组为宜,学生依次进行跳高练习。

4.平行式

平行的两副跳高架间距5米,相对的两副跳高架距离l0图平行式米,学生相对进行跳高练习,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互相观察练习动作。

四、课的流程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人,愉悦热身

在音乐背景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图形跑,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和教师一起做一套模仿操。充分活动学生的各个关节,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气氛,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掌握技能、小组合作 1.设置情境,尝试体验

设置情境如下:“同学们,当你的右侧出现障碍物时,你应该怎么办?把你想到的方法,借助你前面的橡皮筋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并且通过自己的练习,对比出哪一种方法更合理,是单脚跳,双脚跳,跨越,还是其他的方法?下面我们进行练习„··通过刚才的练习,我看到同学们用了很多方式,有单脚跳,跨越等等,但是哪一种更合适呢?”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导出跨越式跳高的教学。

2.出示挂图,示范讲解

首先通过挂图讲解跨越式跳高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4个环节组成。助跑一般采用侧面直线助跑,助跑方向与横杆的角度约30。~50。,距离在4.5米,助跑速度逐渐加快,起跳腿一前脚掌快速有力蹬地起跳。同时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起,两臀配合协调上摆,完成起跳动作。紧接着是过杆动作,上体前倾向上,摆动腿屈膝,大腿靠近胸部,摆至横杆上后稍内旋,积极向下压,起跳腿迅速向上摆,腿相互过杆,落地缓冲完成动作。然后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是助跑起跳,难点是过杆动作。

3.小组合作

教师将总结出的动作口诀“斜线助跑一直线,跳高起跳是关键。快速蹬地两臂提,跨越横杆髋内旋。两脚依次落地时,屈膝缓冲别大意”,以卡片的形式发给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设置平台,效果反馈

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每组推荐出两名学生进行对比示范,学生鼓掌表扬,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分析。“同学们做得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同学坐杆,有的蹬地不充分,有的身体不往上走。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呢?主要原因是对动作理解不透,跳高的本质是单脚起跳,往高处走,我给大家做示范。”

进一步强调动作的正确性。5.突破重点、难点

为了纠正跳不起的问题,我们进行助跑起跳触物的练习。具体的做法是,用网兜将排球兜起来,根据学生的能力确定高度,将网兜挂起来,分组进行练习6.小组评价

为了进一步巩固动作,组织小组间进行比赛,具体做法是每组的成员都参与,逐渐升高高度,—直比到最后一人,然后根据每个高度上过的人数进行统互相评价,打分。笔者如此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先体验动作,然后发现问题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

第三个环节:稳定情绪,身心放松在教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做放松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第五篇:诗词歌赋皆为史――巧用诗歌资源,丰富历史教学

诗词歌赋皆为史――巧用诗歌资源,丰富历史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我同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诗人喜欢以诗咏史,他们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人生的跌宕起伏,而且王朝的兴衰荣辱也都尽现其中。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盈天地之间,凡涉着作之林,皆史学”。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若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引用一些诗歌,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以诗导史,营造氛围,激活课堂

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兴趣”。历史课堂上,适时选取一首紧扣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

案例一: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引用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通过诗词导人,再现了一个一统华夏、再造乾坤、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的秦王赢政形象,为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二: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中,以《长征》引入,“红军小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8个字展示了艰苦卓越的长征画面,很容易让学生走进那段不寻常的岁月,也使得课堂诗意盎然,生动活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践证明,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诗词导人,可以为学生学习新课程,接受新知识营造浓厚的气氛。

二、以诗讲史,创设情境,传授知识

现在的历史教材由于受到篇幅和课时的限制,叙述基本上是提纲式,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古今多少事,都在诗词中,选择一些反映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和叫代特征的诗歌,可以再现史实情境,形象生动地展开教学。

案例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描述的是东汉末年这段历史,历史画面感强烈,将教材的讲述和这首诗歌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形象地认知史实,帮助学生把握统一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主题。

案例二:“开元盛世”时,经济高度繁荣,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仝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以典型的写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景象。课堂上引用这首诗词,实现文史结合,可以充实历史课教学的内容,增加历史课堂的美感。

总之,很多诗歌本身就是“诗化”的历史,能印证教材的基本史实。借助这些诗歌进行历史教学,能使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变得鲜活,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对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助益甚大。

三、以诗论史,激活思维,培养能力

我们平常所说的“想一想”,实际上就是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经验表明,教师借助诗歌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加深对历史事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昨日人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小是养蚕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些诗歌都是用极简单的组织排列,表现巨大的历史反差。课堂上同时呈现,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反思,由表及里地深层次分析,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历史学习中应该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我尝试着引入一些诗词作为延伸和补充,丰富人物评价的内涵。

案例二:霸王项羽是历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对他的品质和功过历代均有过深思和评价。当讲到楚汉战争段内容时,我特别介绍这样几首诗: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小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楚霸王是项羽,儿多评价各不同。根据诗词的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辨析,有利于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四、以诗喻史,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诗词的人文教育功能由来已久,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历史教材中类似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的言志诗句比比皆是。我们有机取舍,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叫,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应注意的问题:(1)小能喧宾夺主。历史课堂不能变为诗词介绍课,诗词的运用只是画龙点睛,决不可反客为主,舍本逐末。(2)恰当选用诗歌。引用时要顾及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尽量选用那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的诗歌。

诗具史笔,史蕴诗心,诗词美化教学,教学使诗歌深化。我们唯有且行且思,用心积累,方能使历史课堂始终充满活力和清新气息,小断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载巧用诗歌进行历史动态教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用诗歌进行历史动态教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巧用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形式多样,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方面接受教育的需要。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敏感,接受信息的意识极强,对时事的发展表现出特别的关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

    第九篇 巧用舌位图进行韵母教学

    第九篇 巧用舌位圖進行韻母教學 在韻母的發音教學中,舌面元音舌位圖以其特有的形象化、直觀化、科學化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使學生迅速準確地把握發音要領,使教師免去許多......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

    如何利用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利用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它也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巧用历史漫画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巧用历史漫画 摘 要: 历史漫画是一种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重要教学材料,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大胆地采用历史漫画。在运用历史漫画的过程中,教师要......

    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

    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

    初探《历史与社会》的动态教学_历史论文

    关键词:初探历史与社会动态教学 内容提要:研究新课程的动态教学,强调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动态教学逐步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积极向上......

    巧用“木桶理论”进行班级管理-班级管理

    巧用“木桶理论”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如何将“短板”变成“长板”,使“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