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模式的启示
重庆模式的启示
重庆模式有无普遍性与推广价值,是一个地方特色还是具有一定普遍特色,是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相对于依托香港崛起的深圳模式、交通便利的浦东模式,‘重庆模式’更具广泛的可复制性。这种复制性的科学基础在于,作为内陆城市,重庆有着其它内陆省份同样的地域和民情,面临的社会矛盾也较为类似。
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第一,重庆发展模式所蕴含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第二,重庆发展模式深化和丰富了中国模式;第三,重庆发展模式体现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哲理;第四,重庆发展模式所体现的软实力内涵。通过重庆发展实践增强中国发展模式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国际社会通过宣传重庆发展实践和中国模式,向世界表达中国人民的社会理念和奋斗目标,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重庆发展模式就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不断解决发展难题、破解发展瓶颈过程中形成的,其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重庆发展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多种视野进行解读,归结起来就是制度创新与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所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经验所在,也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重庆发展模式紧紧扣住制度创新这个主题,在经济建设中,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三年民生投入在 50% 以上,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许多发达国家也只达到 15%,可以说真正走的是一条“民本经济”之路。
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开展“五个重庆”建设和“扫黑除恶”斗争,把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放在首位。在文化建设中,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引导人、激发人。特别是在党的建设中,开展了“三进三同”、“三项制度”、“大下访”、“结穷亲”等活动。这就形成了在全国少有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为本特色。从单一的经济改革向社会综合改革转变,是全方位的,集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四位一体;由过去单纯追求 GDP 增长向关注民生转变,这其实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什么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重庆聚焦了这个核心,坚持做到以人民群众为本,凝聚民心、推动民富、解决民生,把发展观和执政宗旨融为一体,这是一个创新思路。重庆发展模式中的制度创新,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归宿,把民生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有人认为重庆的制度创新是在搞政绩工程,重庆确实是在搞政绩工程,但这些政绩工程都是民心工程。五个重庆、唱红打黑、公租房等......重庆发展模式体现出的制度创新与以人为本诠释着现代性,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追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重庆实践具体地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和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能力优势,在新阶段和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发展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民生幸福的伟大实践中,这也是重庆发展模式所体现的根本意义所在。
重庆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民生导向发展路子的成功探索,是有重庆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是求真务实作风成效显著的实现。
重庆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心重于天。“五个重庆”、“民生10 条”、“促进共富 12条”,真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根本观点,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1.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地区区情结合起来 2.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4.始终坚持在惩治腐败和黑恶势力的过程中实现风清气正的廉洁发展 5.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1.我国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而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受政治体制束缚过于严重。“重庆模式”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推进宏观调控下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是强化了政治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功能,由政府主导和决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这对经济体制改革本身而言是一种倒退,这不是在鼓励自由经济,而是“大跃进”式的政府主导式经济。
2.打黑过程中,是否存在公平公正呢?如果做到了更好。如果没有做到的话,一些民营企业家有没有因为为了改革的目标而被当做“黑”来打呢?进而没收财产充公,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厚实的资金基础。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就无异于建国初期的私有财产社会化和后来的“文革悲剧”了,这对企业家的积极性和自由经济的发展是致命的摧残。长远来看,不适合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3.“重庆模式”与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建立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左,很难真正建立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发展不是依靠百姓的创业,百姓不是经济前进的主导者,而是依靠政府,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更改了改的大方向,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倒退。短时间内在一个小地方并不会显出它的弊端,但是如果推广至全国范围并长期发展,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历史悲剧重现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4.改革的大方向绝对不能改,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这条路是经过历史的重大挫折所检验出来的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具有实践性意义的道路。市场化进程要软着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职能只能限定于宏观调控和引导的层面,而政府插手自由经济体,依靠手中权力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控制,推动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大跃进”式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这是行不通的,是不可取的。
第二篇:重庆模式
伟:与欧盟智库专家谈“重庆模式”六大特点及“蛋糕论”
2011年09月21日 19:09:44 分类:未分类
2011年9月16日,“欧洲外交事务委员会”(第一个泛欧思想库)执行主任马克o莱昂纳德(Mark Leonard,代表作有《为什么欧洲会领跑21世纪?》、《中国在想什么?》)等三位欧盟智库专家拜访了重庆市委党校教授苏伟及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赵亮,就“重庆模式”进行了交谈。苏伟及其助手王涛博士将会谈内容整理如下,供参考,请批评。
问题集锦:
--为什么会出现“重庆模式”?
--什么是“重庆模式”?有哪些特点?
--“重庆模式”与***、黄奇帆的个人关系是怎样的?
--“重庆模式”能持续下去吗?
--“唱红”的内容是怎么确定的?
--毛泽东与邓小平谁更伟大?
--***与汪洋的政策有什么区别?
正文
--为什么会出现“重庆模式”?
苏伟:2007年中共召开十七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30年了,成就极其伟大,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重庆城从外表看,也比你们欧洲这个现代化的老家更“现代化”。但中国这些年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官方话语叫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用我们学者的话来讲,就是“以钱为本”的问题,就是社会两极分化、道德滑坡、贪污腐败严重的问题,就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内需与出口五大矛盾激化的问题,也就是中共中央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各个地方都在努力探索如何科学发展。沿海的广东、天津、上海,西部的内蒙、四川,还有我们重庆等,比较出彩,都有一些独特的创造。重庆的探索,可能由于旗号更加鲜明、措施更为有力、体系更为完整、效果更加显著,所以影响也就更大一些,被海内外媒体称为“重庆模式”。
--什么是“重庆模式”?有哪些特点?
苏伟:概括地说,我认为“重庆模式”就是中共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地区的实践模式,它至少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重庆模式的意识形态特征要更鲜明一些。
重庆模式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得非常鲜明,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把它们作为“唱红”的核心内容,作为引导重庆前进的旗帜。同时,重庆模式还发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以及重庆人民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也把它们作为“唱红”的精神内容。此外,重庆模式还汲取了你们西方文明的精华,尤其是科学、民主、法治精神,《读点经典》一开始就选了美国老总统林肯讲“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嘛。
重庆“唱红”,首先把干部队伍和重庆人民的“精气神”唱起来了,这几年,重庆的干部们干劲特别大,有个“5+2”(每周五个工作日加上两个休息日)、“白加黑”(白天加黑夜)的口号,这样只争朝夕、踏实苦干,带领群众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绩。
但是,也有人说重庆模式 “左”倾,说“唱红”是“文革”那一套。这些人不是很多,然而议论集中,影响不小。这样说的人,大概有两类。
一类是不了解情况,对“文革”心有余悸的人,他们说重庆模式尤其是“唱红”“左”,这可以理解,耐心解释清楚就是。这些人最好亲自到重庆来看看,“咬两口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嘛。而且,他们来了重庆还会发现,重庆“唱红”,正像是一群“棒棒”抬着巨石爬坡上坎,像一群纤夫拉着上水船一样,必须要喊号子一样。你总不能指责这群“棒棒”和纤夫“为什么喊号子,而不哼小调”吧。
而另一类,是极少数别有用心有的人,即便他们很了解情况,仍指责重庆唱红是“左”。这是因为,他们想让中国“向右转”,走解体苏联那样的“右车道”。站在“右车道”上,看走在正道上、在他们左边的重庆,当然就会说重庆“左”了。
正因为重庆“唱红”,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唱响了,把“民生为导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唱响了,把党的领导唱响了,所以,才一方面得到重庆和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另一方面,又得到小部分反对或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反对或不赞成社会主义,反对或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人士的强烈反对。
作为朋友,你们理解、赞成还是疑惑、反对重庆“唱红”呢?
第二,重庆模式的改革开放特点非常鲜明,措施也非常有力度。
这几年,重庆通过努力改革创新,已经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而且,是直接与你们欧洲大开放的大平台。今年1月,一列货运专列从重庆出发,由“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经新疆进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直达德国的杜伊斯堡,将来还要延伸到荷兰的鹿特丹。今年4月,一列货运专列反向由德国的杜伊斯堡直达重庆。以前,这条铁路在物理上是相连的,可是,国家的分割,体制机制的分割,却使得直达专列“难于上青天”。重庆深化加工贸易体制机制、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海关体制机制、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等“连环”、系统的改革、开放,终于打开了以重庆为大门的中国与欧洲的开放通道。
除了要直通你们欧洲那边的大西洋,重庆之前就直通了我国沿海的太平洋,还要从西南方向直通印度洋。请想想:中国腹地的重庆(重庆是中国的地理中心)联通“三大洋”,将会给中国的经济格局、物流格局等,带来多么巨大的变化!这就是“畅通重庆”的深层次内涵。这说明,重庆模式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改革开放型模式。
莱昂纳德:噢,“五个重庆”不仅仅是口号啊。
苏伟:是的。“五个重庆”的政策内涵都丰富得很、具体得很哪。
此外,重庆模式中的“国(国有经济)进民(民营经济)也进”、大规模公租房建设、大规模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发展微型企业、大规模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交巡警平台、“三进三同”等干部作风建设等等,尤其是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12条战略措施,都是率先于全国的改革开放新措施。重庆模式充满改革开放精神。不但有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有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比如“三进三同”推进的干部制度改革,比如“扫黑除恶”推进的民主法制建设等等。
第三,重庆模式的“民生导向”特点非常突出。
改革开放,中国早已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养老、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不少地方一度认为靠“市场化”机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而不少地方的政府放弃了自己主导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把它们全部推向市场,结果使它们成为老百姓愤怒地称之为的“新三座大山”。而重庆模式率先强调政府应该承担起主导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这几年,不但市级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直接用于民生,更创新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如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在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向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免费午餐、给全部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险、解决基层群众“文化民生”问题等措施,尤其是,重庆模式提出了“民生10大工程”和“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12大措施”,它们将有效地解决许多已经很急迫、很尖锐的民生问题,使得重庆模式得到了重庆人民的广泛支持。
在这里,我也想向欧洲的朋友们提一个问题,你们的市场经济已经搞了好几百年,积累了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你们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富者日富、贫者日贫)的呢?
第四,重庆模式“天人合一”(人与自解和谐)的特点非常突出。
重庆模式也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同时积极应对它们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
在近代史上,作为工业化中心的伦敦曾长期为污染问题困扰,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国人也都熟悉。那种重污染的背景下,原始资本主义的黑暗更叫人难受。后来你们把重污染治好了。重庆跟伦敦一样,也被人称作“雾都”,又是一座重化工重镇。如何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治理工业污染,我们很愿意向你们学习。实际上,重庆也因中国要修建世界最大的水库--三峡水库--而直辖,所以直辖之初中央给重庆的“四大任务”之一,就是既要工业化,又要生态安全。近几年的“五个重庆”中的“宜居重庆”尤其是“森林重庆”,就是要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搞了快三年的“森林重庆”,一年就种下过去10年的树,主城区的污染企业都搬迁、改造、升级了,生态也开始“平安”了。
第五,重庆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集中体现并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想。
重庆人民、整个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精神的力量。全世界争论了一百多年的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化为什么只在西欧发端。德国学者马克思o韦伯给出的答案,是由于新教伦理起了决定性作用。就是说,资本主义现代化得益于新教伦理的精神支撑。中国包括重庆搞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靠什么做精神支柱?其实我们自己就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就是毛泽东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就是毛泽东讲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从邓小平到胡锦涛,强调的也都是这些。但是,共产党坐江山坐了60几年了,改革开放,又强调利益驱动,所以,很多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变成
了“为人民币服务”;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群众、表扬与自我表扬”;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变成了“骄傲自大、贪图享乐”。这样发展下去,肯定亡党亡国。
中共中央清楚这些问题,要求加强党建,解决这些问题。重庆模式中的党建创新,主要是著名的“三项活动”,即“大下访”(变群众上访政府为干部下访群众)、“三进三同”(干部与贫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穷亲”(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象),就是弘扬与发展党的宗旨与作风,解决政治精英宗旨、作风问题,保持执政党内部纯洁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正如新教伦理能催生资本主义现代化一样,由重庆模式部分而鲜明体现的中共伦理,一定能催生一个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六,重庆模式自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特点非常鲜明。
你们欧洲搞市场经济有几百年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大概是1825年爆发的吧,到2008年由美国传过来的经济危机爆发,周期性确实突出,危害确实大,现在来找社会主义的中国来帮忙,确实有意思。
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30几年,大的经济波动,已经出现过几次,将来会不会出现经济危机?谁也不能断定。所以我们要学习你们搞了几百年的经验,也要注重吸取你们的教训。中国有后发优势啊,一开始就强调要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握起来,当然这主要是中央政府的事,但地方政府也大有可为呀。重庆在这方面就做了多方面卓有成效的创造,例如,把这个结合的核心问题--公有制怎样与市场机制结合、怎样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就有一个开始成功的解决,与其他地方激烈争辩的“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不同,重庆创造了一个“国进民也进”的模式,使“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成为一个伪问题。又例如,重庆“促进共富12大战略措施”正在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怎样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还例如,重庆的“唱红”,还在解决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又一个重大问题--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怎样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相结合。如此等等。
正因为重庆模式有这个特点,所以,即便是中国的“右派”,在激烈批评重庆模式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甚至欣赏其中体现“市场经济”的那些内容;即便是中国的“左派”,在热烈赞扬重庆模式的时候(当然他们赞扬的只是重庆模式中的社会主义成份),也不得不回避甚至批评其中体现“市场经济”的那些内容。这,也可以说是重庆模式引起如此巨大争议的一个内在原因吧。
我介绍的时间也到了。以上概括,挂一漏万。下面请各位提问。
--“重庆模式”与***、黄奇帆的个人关系是怎样的?
苏伟:唯物史观认为是整体的人民群众决定历史趋势,但个别的历史人物可以决定历史事件。重庆模式的出现,是一个历史事件,当然离不开***、黄奇帆个人的关键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这两位中共精英被香港媒体称之为“稀奇组合”,确实是绝配,有点像我们中共领袖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绝配组合(再次强调是“有点像”),因此高明的创新理念能通过高超的创新操作,化为实践和现实。但是,即便是其他同志这几年主政重庆,也会努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也可能会形成一套较系统的方针、政策、措施,即什么什么“模式”的。这是中国的大趋势,是重庆的大趋势。正如二战中如果你们英国没有“丘吉尔模式”,英国人民、世界人民会停止反法西斯战争吗?肯定会有另外一个“张吉尔”或“李吉尔”等,出来领导反法西斯战争。有可能会困难得多,暂时失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最后胜利肯定是英国和世界人民的。道理都一样。
--“重庆模式”能持续下去吗?
苏伟:美国罗斯福总统当年去见上帝了,反法西斯战争就不胜利了吗?一方面,大的社会实践启动之后都会有历史惯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重庆模式给重庆3200人民带
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他们衷心的支持和拥护。重庆的书记、市长经常到各类普通群众中去,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和欢迎啊!中国有句古话叫“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们总是流动的,“人走茶凉”的情况多的是。但是,“五个重庆”会凉吗?内陆大开放会凉吗?统筹城乡、民生10条、促进共富12条会凉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唱红”会凉吗?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宗旨和作风的“三进三同”会凉吗?至于“扫黑除恶”,已经打掉几百个黑社会组织并且开始治本了,我们正希望它不(大规模)持续了。但是今天早上中国电视新闻讲,国家正式在全国范围部署“扫黑除恶”,这是重庆模式扩展到全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前,中共的政法委书记***已经要求全国政法系统,就是包括公检法司和武装警察等在内的国家重要强力部门的所有单位和人员,都要“唱红”;今年以来,中国的湖北、广东、陕西、山西等省都大规模地开展了类似于重庆的干部联系群众活动。所以,即便是重庆模式中社会争议最大的内容--唱红打黑和党建创新,也得到了中共党内普遍的支持和效仿。因此,重庆模式,不但将持续,而且已经在扩展了。
--“唱红”的内容是怎么确定的?我们注意到《读点经典》甚至包含了马克o吐温的作品,请问这些经典是根据什么标准由谁来选择的呢?
苏伟:是的,《读点经典》这套书既包括中国古今的经典,也包括西方古今的经典。我随手给你们翻一本,你们看目录,既有中国孔子、孟子的语录,又有马列主义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共领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语录;既有中国诸葛亮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诫子书》,也有美国老总统林肯讲“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等等。我们的这个活动实际上继承了毛泽东的一个思想: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批判地继承;西方的先进思想,也要学习。邓小平也是这样要求的。
莱昂纳德:由谁来选择篇目呢?
苏伟:古今中外的理论、文化经典,早有公认,中国、各国早已出自了好多种。重庆号召人们读的都是一些大家早已公认的经典,编的《读点经典》,做的是精选、综合的工作。这些工作是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与西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
--毛泽东与邓小平谁更伟大?
苏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很有兴趣知道你们对毛泽东的基本看法,以及毛与邓关系的基本看法。
莱昂纳德:不可否认,毛泽东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领导人民革命,建立起一个新中国,又搞了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中国。邓小平在毛之后扮演了一个建设者的角色。
苏伟:我请问你对毛泽东的这个认识来自哪里?
莱昂纳德:来自香港的甘阳(译音)先生的介绍。
苏伟:我认为这个认识的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则不对。文化大革命是完全错误的,但说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中国,则与历史相悖:文革中的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了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东方红号”,后来成功收回卫星;1970年还成功试航了第一艘核潜艇;1972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1974年,中国军队海陆空联合作战,一举从美国全力支持的南越手中收复西沙群岛,国威、军威达到鼎盛,谁敢在我们国家的门前庭院撒泼耍野?何来“中国被摧毁”之说?当然,这些都不但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功劳,反而是在中共犯了文化大革命这个全局性错误的情况下,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惯性力量”,由于拥护毛主席、拥护共产党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成就。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新中国的成就会大得多。
回到“毛泽东与邓小平谁更伟大”的问题,中共中央(十五大)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了三位伟大人物,就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并列的。邓小平自己在1978年说
过: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也就是说,他是把自己也看成是毛主席的学生的。他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谈话中讲:他就是相信毛主席的实事求是,过去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当然,“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毛主席和邓小平的关系,似乎相当于中国儒家领袖孔子和孟子的关系,孔子创立儒学,孟子继承发展为“仁政”理论;也有点像中国汉朝的汉高祖刘邦与汉文帝刘恒的关系,刘邦开国,但纵容夫人干政,杀功臣,刘恒则进行改革,开创“文景之治”。哎呀,说了这些比喻我自己也想否定它。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何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拿封建主义思想家和封建帝王来比,真是亵渎我们的领袖了!
--***与汪洋的政策有什么区别?
苏伟:一句话:大同小异。所谓大同,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共党内最坚定、最积极地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人物,所以虽然率领的军团不同、面对的改革攻坚堡垒不同,但共同点是都自觉地当了“先锋将”,共同在奋力为继续开拓这同一条道路而冲锋陷阵。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一整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而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重庆的叫重庆模式,广东的当然叫广东模式了。然而,重庆模式也好,广东模式也好,大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模式中,百花齐放的小模式。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大模式”的共性,去谈论各个“小模式”的个性;更不能夸大各个“小模式”的差异,挑起“内斗”;尤其不能用一个“小模式”的个性去否定别的“小模式”的个性,去攻击、否定“大模式”的共性。
所谓小异,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和汪洋的领导风格是相异的。作为我们重庆的新老书记,我观察的感觉,汪洋的风格有中共领袖周恩来和中国元帅刘伯承那种“举轻若重”的特点,也有“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毛泽东对诸葛亮的概括)的特点,而***的风格有中共领袖邓小平那种“举重若轻”的特点,也有“魏征有胆敢作为”(这是苏某人对魏征的概括)的特点。二是由于汪洋主政的广东与***主政的重庆发展差距巨大,可能比你们欧盟内部的德国和波兰发展的差距还要大,所以具体的政策肯定有、也应该有差异,但能说德国和波兰的政策有原则上、方向上的差异吗?
莱昂纳德:我们听说***与汪洋有不同的“蛋糕论”?
苏伟:确实,他们有不同的“蛋糕论”。***认为:只有分好蛋糕才能做大蛋糕,因此要一边分好蛋糕,一边做大蛋糕;而汪洋认为:分蛋糕不是重点工作,做蛋糕是重点。但我觉得这个不同,仍然是“大同小异”的那个“异”。这个“大同”是什么呢?就是他们都是在强调我们中共同一条基本路线的同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提出有差异的“蛋糕论”的。相同的基础--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会有有差异的“蛋糕论”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词--“经济”--的不同解读上。在讲我的看法前,我想请问一下,你们是怎样理解“经济”这个概念的?
莱昂纳德:您是说“经济”这个概念吗?我认为,从狭义上讲,“经济”就是GDP的增长;从广义上讲,“经济”还包括社会的发展。
苏伟:确实,对“经济”概念不同的解读,会引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不同理解,会得出不同的“蛋糕论”。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解读,“经济”,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的,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以此理解“经济建设”,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再生产,保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大环节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命题本身,就既包括了“做大蛋糕”的内容,也包括了“分好蛋糕”的内容,二者是统一的,应该强调一边做大蛋糕,一边分好蛋糕。
不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便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从亚当o斯密到保罗o萨缪尔森等,也都认为“经济”既包括生产,也包括分配和消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因而影响很大的“百度百科”对“经济”的解释,却讲:基于西方经济学,可以对“经济”概念给出很多定义,而第一种定义“就是指财富”;进而认为,“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即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种选择”。
从这种对“经济”的解读出发,“经济建设”,就只有“做大蛋糕”--增加财富--的内容,而没有分配财富--“分好蛋糕”--的内容。或者,更确切地讲,是也有“分蛋糕”的内容,但没有“分好蛋糕”的内容。因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以最小的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也就是给“做蛋糕”的人们分最少的“蛋糕”,从而让剩下的“蛋糕”“最大化”。这样的逻辑再进一步,就会将“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就会将“分好蛋糕”排斥于“经济建设”之外;就会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同于“以做大蛋糕为中心”。然而,这样的理解,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符合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范畴的主流观点吗?作为西方学者,请你们也“帮我们”谈谈“蛋糕论”吧。
莱昂纳德: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很遗憾我们要去下一个地方了,以后有机会继续探讨。谢谢苏教授!
第三篇:人大信访“贵阳模式”及启示
人大信访“贵阳模式”及启示
□ 王金瑛
不久前,在贵阳市召开的全国人大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在中国的西部,在一个经济还不发达的地区,探索性地创立了人大信访工作的‘贵阳模式’‛。那么,乔晓阳同志所指的‚贵阳模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第一,‚贵阳模式‛是人大由‚小信访‛转为‚大信访‛的模式。目前,多数地方人大的信访工作是‚小信访‛格局。其特点是,信访工作主要由人大信访办负责,重要信访由人大常委会领导作出批示,加以督办。而贵阳市人大的信访工作则是‚大信访‛格局。这个‚大信访‛格局,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人大常委会机关内部,不仅由人大信访办接待信访,还发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机关科级以上干部都出面接待群众来访。用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的话讲,这叫做‚一个窗对外,一个漏斗对内,整合内部资源,实行信访共同办理‛。二是在人大常委会机关外部,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约请‚一府两院‛有关负责同志、人大代表和法律工作者共同参与接待群众来访。这样,就形成了由人大常委会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构成的‚大信访‛模式。
第二,‚贵阳模式‛是把人大信访工作同履行监督职能有机结合的模式。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发动常委会组成人员、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出面接待群众来访,其直接目的是强化人大信访工作,及时解决群众的来访问题,而根本目的则是发动机关干部‚侦察‛人大监督工作的‚火力点‛,确定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他们约请‚一府两院‛的有关负责同志出面接待群众来访,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强化人大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因为大多数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一些行政机关、政法机关的工作失职、失误和错误。问题产生以后,又得不到及时处理和纠正。约请‚一府两院‛有关负责同志出面接待群众来访,有利于人大强化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也有利于促进他们依法行政。另一个是强化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从人大信访的内容看,群众来信中的34%、来访中约75%属涉法问题,涉法问题中约70%是不服市一级司法机关处理结案的申诉。因此,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约请公、检、法、司负责同志出面接待群众来访,不仅有利于解决群众的来信、来访问题,更有利于促进他们公正司法。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把信访工作与实施监督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对推进人大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三,‚贵阳模式‛是把社会矛盾和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当地的模式。把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当地,处理在萌芽状态中,是地方人大信访工作一直遵循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的‚一招鲜‛做法在于,他们
在实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接待日‛、‚人大机关科级以上干部接待日‛的基础上,推出‚信访法律咨询日制度‛。实施这一制度,实质上是由人大常委会搭建一个与群众直接对话的平台,实现接待来访与法律宣传、接待来访与法律咨询的有机结合,将接待、约见、调查、咨询、释疑、解难与研讨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来访群众提供服务。这一制度的实施,使人大信访工作更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使一些发生在基层的‚社会疾患‛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因此说,‚贵阳模式‛是把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当地,处理在萌芽状态的一个成功范例。
第四,‚贵阳模式‛是实现人大信访功能最大化的模式。目前,多数地方人大的信访功能比较单一,而贵阳人大的信访功能则具有多重性。贵阳人大的信访已具有五方面的功能:一是体现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功能;二是体现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代表履行职责提供信息的服务功能;三是体现地方人大行使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的督查功能;四是体现对公民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宣传的教育功能;五是体现解民忧、化民怨的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可以说,‚贵阳模式‛使人大的信访功能实现了最大化。
‚贵阳模式‛给人们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人大信访工作必须坚持观念创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项重大社会变革,都是以观念创新为先导。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之所以能创造出‚贵阳模式‛,关键在于他们确立了民本理念。这一理念是‚贵阳模式‛的思想基石,是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运用到人大信访乃至全部工作的具体体现。由于确立了民本理念,近几年,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做到了立法集中民智(在立法工作中,搞立法听证会),决策听取民声(市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并可围绕议题作建议性发言),监督关注民情(执法检查请市民点题,并根据信访情况搞执法检查回头看),评议反映民意(结合信访情况评议干部,不搞评功摆好)。上述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经验,在‚首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选拔活动中,从320多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优胜奖。2003年11月,贵阳市人大代表团作为首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者的惟一代表,赴墨西哥参加联合国主持召开的第三届‚政府创新‛全球论坛。会上,他们的做法备受与会者的关注,几度引发热烈的讨论。人大信访‚贵阳模式‛是坚持民本理念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确立民本理念,就不会诞生‚贵阳模式‛。
启示之二:人大信访工作必须坚持定位创新。对地方人大信访工作的定位问题,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多数地方人大的传统做法是,对群众来信来访,一般先进行例行登记,然后批转到有关部门办理,人大信访机构一般起的是‚中转站‛的作用。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突破了这一种已制度化的传统定位,坚持把人大信访工作纳入人大整体工作的格局中,特别是坚持把信访工作与人大监督工作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服务。这样定位,不仅有利于克服人大信访只靠文书往来,转转抄抄的弊端,有利
于提高人大信访工作效率,还有利于树立人大常委会的权威,有效地发挥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定位比‚区位‛更重要,这是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能够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创造出‚贵阳模式‛的根本原因。
启示之三:人大信访工作必须坚持制度创新。‚贵阳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人大信访制度创新。近几年,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0项信访制度,除了几项属规范信访内部工作机制的制度外,有4项制度应该说是非常有效的制度。一是信访通报制度。坚持每月通报一次全市人大信访情况,对带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则实行专题通报。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将‚一府两院‛的工作疏漏和问题直接纳入各级人大的共同监督之下。二是依法约见制度。对重大信访案件,他们直接约见双方,明确责任。对办理部门当面交办,督促解决。这项制度有利于疏通上访者的情绪,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三是依法听证制度。对争议较大、普遍关注的疑难案件举行听证会,进一步拓宽与群众公开平等的对话空间,消除各方对法律和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四是实行‚两笺制‛。对越级上访者,告知其到所属县区反映情况,并发给‚分级负责转办笺‛,要求下一级人大在回执单上签署处理意见,交上访人带回。对属于市级职能部门管理的问题,在‚归口办理转办笺‛上明确期限,要求有关部门作出答复。上述制度,起到了最大限度地加大人大信访工作力度,增强人大信访工作实效的作用。
启示之四:人大信访工作必须坚持模式创新。较长时期
以来,人大信访工作一直沿袭的是‚行政色彩‛较为浓厚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把人大信访工作机构当作主管人大及其常委会信访工作的职能部门。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曾对人大信访工作起过推动作用,但由于这个机构不具有直接处理问题的职能,加上多数地方人大信访工作人员少,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督办信访案件的落实,多数地方人大信访机构存在着为民排忧解难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实践已证明,传统的人大信访模式已不适应依法治国步伐日趋加快的新形势。贵阳市人大常委会针对人大信访传统模式的弊端,创造性地推出人大与‚一府两院‛、法律工作者融为一体的‚大信访‛模式。这一模式,把人大信访工作作为人大全部工作的源头和钥匙,是对传统人大信访体制的一次改革,是对加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的新探索,是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的新贡献。
(作者系辽宁省阜新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第四篇: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启示
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启示
昌乐二中在课改之前,曾被外界誉为“山东省领跑高中”,其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领跑”的高中也需要改?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高中如何处理好教书与育人、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与升学的关系?
与杜郎口中学一样,昌乐二中也是靠模式“起家”的,昌乐二中把“模式”再一次扩展延伸,把“课上”和“课下”焊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271学习态”。
271学习态有五个含义:
一、时间的划分。“2”是20%的时间属于教师,即一节课45分钟,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即便是在准许的时间内“讲”时,教师也不一定是连起来讲,而是该讲时则讲,需要讲时才讲;“7”是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占70%的时间约30分钟;“1”是10%的时间即约5分钟组织“反刍过关”。
二、学生组成的划分。在任何一间教室里,大概学生的组成是20%的“优秀”学生,70%的中档学生,只有10%左右的学生属于后进生。
271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充分“利用”好10名优秀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这是第一层目标。第二,要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70%部分的学生“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重。第三个目标是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从理论上消灭了“差生”,充分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三、学习内容的划分。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经过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学会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四、学生课下自习方式的划分。20%的时间完成学案和训练案中规定的“作业”,70%的时间用作下节课的“预习”,10%的时间进行预习“自查”。
五、生活学习方式的划分。20%的时间是体育锻炼,70%的时间是阅读、实践和社团活动,10%的时间用于处理个人日常事务。
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最终回到尽可能“消灭”差异上,“271学习态”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人”的尊重,也很好地解决了“主体”和“主导”的辩证关系,诠释了“学习即生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会学生合理巧妙、科学实用地“计划”时间和“安排”生活。
昌乐二中在课堂教学中,“发明”了“学习动车组”概念。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一个是科研组,即学生根据组内“学情”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究”团队,以此给教师提供基于学情的课改“决策”依据,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学习小组,即由异质同组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构,同组之间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
与杜郎口的“预习提纲”、兖州一中的“导学案”不同,昌乐二中采用导学案和训练案的“两案并举”,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也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
在编制导学案时,让教师把功夫用在“课前”,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等内容,其中自学指导部分尤为重要。学案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训练案则是课堂学习的“课后延伸”,训练案和练习作业不同,要求“限时”完成,教师必须对训练案面改面批,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纠错。每个导学案、训练学案都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日期、编号。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271模式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很好地解决了高中教育升学的“副产品”问题。正如赵校长所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堂就是学生“学习的天堂”,学校是“学”的校和“学生”的校。昌乐二中的实践告诉我们:好的教育从不会为考试而改变,亦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高中推广素质教育,敢于向课堂教学不断“挥刀”,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才是破解升学和实现真正的教育的唯一正途
“271”脱胎于经济学上的20:80法则,即巴莱多定律。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以此来类推:比如80%的时间获得了20%的知识,或者说20%的时间里学到了80%的知识,一个学校80%的美誉度是由20%的家长直接创造的;学校里80%的职工创造了20%的业绩等等。可以有多种表述。
“271法则”是源于上述的二八定律,但是又有别于经济学的说法:也就是学校是一个“人”的集体,学校主要的“开发对象”是学生,主要员工是教师,“产出”是“升学率和成才率”。学校这样一个以“人为单位的”的机构,同样也面临着“效率、质量、成果、价值、品牌、成功…….”等等绩效的评估和考核。
“271法则”的一切核心是课堂教学。
“271法规”三大模块:预习、互动、测评。
“271法规”的最大特点:“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
“271法规”的价值趋向:促进教师工作的转变,变备教材、教法为备学生、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
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范例
[
为更真切地了解感受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以高一(34)班腾雪芹老师上的一节政治课做为范例加以说明。课题是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
整节课的流程如下:
课前,学生聚精会神地根据老师事先下发的导学案在认真看书学习,老师则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主要知识体系网路写在黑板上。
上课后老师用多媒体呈现两个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然后带领学生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时4分钟,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知识体系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学生回答懂了,老师答既然大家都懂她就不讲了;接着老师用多媒体打出“学生自学(6分钟)”:“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之比较”图表。此时,发现许多学生导学案上的图表已填好,他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背诵记忆理解。6分钟到后,老师请每组的3号同学回答表格内要填的内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令我吃惊,不仅声音洪亮,而且全部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话十分流利地准确回答。(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都稍作点评,并给予激励性评价。上述问题解决后,教师用多媒体又呈现出一道题目,有两问,要求“合作探究(7分钟)”,只见学生全部起立站着面对面互相讨论交流。7分钟到后,老师叫两个小组里的2号同学回答,同时进行点评。最出彩的是8分钟的模拟听证会,听证的内容是教育部关于高中文理要不要分科征询意见。扮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长的班长走上讲台主持听证会,一个学生扮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向教育部申请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此时我发现不同小组的桌上放着写有“家长代表”、“专家代表”、“学生代表”等各类不同代表的纸叠牌子,各方代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主张分科,有的反对分科,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有的等别的代表发言完后又进行补充。主持人看大家发言比较充分和时间,请记录的同学把记录本交给他,由他宣布各方代表的态度。模拟听证会结束后,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了个问题:你亲历了听证会,请说说举行听证会有何意义?一个学生回答得非常好。再后面是老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学生当场训练,当场反馈评价。发现导学案上的习题有的打着星号,还有一道附加题,问身边学生是什么意思,学生说班级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和水平分成了A、B、C三个层次,没做任何记号的题目是基础题,要求所以同学(C)都要做,打星号的题,要求B级以上层次的学生做,附加题只要求A级学生做。
班长在主持模拟听证会
一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在自主学习
学生全部站着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这节高效课堂,给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很少,老师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调控者、激励者和评价者,学生是演员,是课堂的真正主角。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落实和体现。
预习自学、探究问题;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质疑。以上三个环节约占课堂30分钟时间,即“271”中的“7”。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小组通过讨论,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路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展示到黑板上,由一名学生讲解点评。该环节约占10分钟,即“271”中的“2”。清理过关,当堂检测,评价。这个环节约占5分钟,即“271”中的“1”。
为了落实“271”模式的高效课堂教学,昌乐二中特制定了高效课堂的22条军规:
1、高效课堂的概括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2、高效课堂的解释
A、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B、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C、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D、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E、五学:学生肯学、想学、学会、会学和立志学 F、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3、高效课堂的途径
A、核心:自主、合作、探究
B、技术:掌握模式: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C、技巧: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D、功底:导学案:通过四级目标,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4、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A、时间划分: 10+30+5 B、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
C、六大模块: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串插巩固、达标测评。
5、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 A、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 B、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C、必须当堂达标测评
6、高效课堂的评价
A、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B、学生“三看”: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具体是: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
二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
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
C、教师“四看”:就是一看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三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还要四看教师的备课情况。
7、高效课堂的要求
A、文本挖掘: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板演、绘图、感受感悟,艺术形式表达、写作、制作、实验、多媒体、录音、辩论等;②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③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B、课堂形式。
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弱生是否参与表现,气氛浓厚,人人踊跃;
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语言洪亮,无语病,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的能力,声情并茂,动人; ③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④点评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律,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当即纠正其差错;⑤每节要有总结、反思、测评。
C、课堂结构:①预习交流,确定目标;②、分配任务、立体教学;③完成任务,合作探究;④展现拔高,师生互动;⑤串插巩固,全面掌握。⑥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D、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8、预习、展示、反馈的具体要求
A、预习:让50%的学生自主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B、展示:“先学后交,当堂达标”。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展示分为:小组内部的“小展示”和集中进行的“大展示”。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C、反馈:实行验收制度,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也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在考试制度没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学生的需要和考试的需要。反馈即是当堂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9、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成为“第三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
A、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
B、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同学”,我们常讲,教师上课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C、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谓教师的“决定者”,还因为存在着这样的事实: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从职业特点上,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10、教师职业幸福的途径:
A、“小课题”研究 B、教师个人俱乐部 C、总结—反思—实践—总结模式
11、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A、异质同组,同组采用AA、BB、CC分法;同质结对,竞争合作。小组组长又叫“教师助理”。一间教室里的N个小班: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高效课堂等同于“小班化”教学。B、组内展示由组长负责组织和考评。
C、教师以小组为抓手进行“即时性评价”: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行为习惯、动作语言。
D、一节完整的课堂包括: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和任务;完成小组、个人评价。
12、高效课堂的文化建设
A、团队概念最好的概括是“家”,生生之间最佳关系是“家人”。
B、班级文化的构建应基于“责任”进行,从真正的班规入手,强化自主、平等、尊重、合作、温暖的班级文化 C、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放手就是爱。一份信任换取百分惊喜。
13、高效课堂的“命门”
A、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B、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14、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
A、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B、素质教育的素质最主要的是“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听说读写)
C、实现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学校的解放
15、高效课堂这样解释“教育”、“教师”和“学生”
A、教育即解放 B、教师即开发 C、学生即创造D、教室即成长
16、高效课堂的管理
A、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指导学案的编制与预习;一头指当堂的达标测评;“中间”指教师要关注学习的学习状态和结论生成的过程。B、领导班子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 C、学科、年级、班组组织自己的听评课。D、立足课堂,狠抓落实:一谈二警三停。
17、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18、洋思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在中国教育从“猿到人”的进化史中,洋思是最重要的一个链条,如果把传统课堂比喻为“猿”,洋思应该属“猿人”,没有猿人的出现就没有今天完整意义上的“人”存在,感谢洋思。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洋思的“进化”程度。以杜郎口为标志的高效课堂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她解决了中国教育的“四大难题”:即教育与育人的关系;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关系。
19、对东庐讲学稿的评价
正如对洋思的“评价”,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显然是受东庐的启发。但导学案较之于讲学稿是本质的超越。导学案重“学”,讲学稿重“讲”;导学案服务于学生,讲学稿方便于教师;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学稿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导学案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讲学稿是对老动作、就姿势的“革新”;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讲学稿重课堂的“结果”。20、从传统到高效的形象比喻
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洋思等典型均属于教师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中国教育的诸多症结集中表现在课堂上,我们谓之为“课堂病发症”,找到了课堂这个“支点”,便能撬动“地球”。共同体的高效课堂出发原点,是从瞄准两率开始动手术的,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
21、高效课堂模式先继承再生成
我们要求所有共同体学校用四个月时间进行“临帖”,这个阶段叫“继承”;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这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课堂特色,这个特色应该讲是“同质异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的形态上。没有批评就没有超越,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生成,“临帖”是为了“破帖”。但一开始就忙着批判,结果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批判的学往往呈现为“貌似有见地”。另外,即便是批评,我们也主张“行动批判”,而不是指手画脚瞎白话。
22、共同体致力于“力行教育”研究
A、在高效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具有不同学科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B、共同体成员校未来要走三步路: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到校园高度自治。C、成立高效课堂推广与应用研究机构,创办《解读高效课堂》视频杂志。D、每月推出一次“最佳高效课堂评选”
第五篇: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启示
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启示
昌乐二中在课改之前,曾被外界誉为“山东省领跑高中”,其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领跑”的高中也需要改?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高中如何处理好教书与育人、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与升学的关系?
与杜郎口中学一样,昌乐二中也是靠模式“起家”的,昌乐二中把“模式”再一次扩展延伸,把“课上”和“课下”焊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271学习态”。
271学习态有五个含义:
一、时间的划分。“2”是20%的时间属于教师,即一节课45分钟,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即便是在准许的时间内“讲”时,教师也不一定是连起来讲,而是该讲时则讲,需要讲时才讲;“7”是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占70%的时间约30分钟;“1”是10%的时间即约5分钟组织“反刍过关”。
二、学生组成的划分。在任何一间教室里,大概学生的组成是20%的“优秀”学生,70%的中档学生,只有10%左右的学生属于后进生。
271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充分“利用”好10名优秀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这是第一层目标。第二,要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70%部分的学生“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重。第三个目标是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从理论上消灭了“差生”,充分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三、学习内容的划分。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经过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学会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四、学生课下自习方式的划分。20%的时间完成学案和训练案中规定的“作业”,70%的时间用作下节课的“预习”,10%的时间进行预习“自查”。
五、生活学习方式的划分。20%的时间是体育锻炼,70%的时间是阅读、实践和社团活动,10%的时间用于处理个人日常事务。
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最终回到尽可能“消灭”差异上,“271学习态”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人”的尊重,也很好地解决了“主体”和“主导”的辩证关系,诠释了“学习即生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会学生合理巧妙、科学实用地“计划”时间和“安排”生活。
昌乐二中在课堂教学中,“发明”了“学习动车组”概念。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一个是科研组,即学生根据组内“学情”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
究”团队,以此给教师提供基于学情的课改“决策”依据,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学习小组,即由异质同组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构,同组之间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
与杜郎口的“预习提纲”、兖州一中的“导学案”不同,昌乐二中采用导学案和训练案的“两案并举”,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也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
在编制导学案时,让教师把功夫用在“课前”,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等内容,其中自学指导部分尤为重要。学案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训练案则是课堂学习的“课后延伸”,训练案和练习作业不同,要求“限时”完成,教师必须对训练案面改面批,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纠错。每个导学案、训练学案都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日期、编号。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271模式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很好地解决了高中教育升学的“副产品”问题。正如赵校长所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堂就是学生“学习的天堂”,学校是“学”的校和“学生”的校。
昌乐二中的实践告诉我们:好的教育从不会为考试而改变,亦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高中推广素质教育,敢于向课堂教学不断“挥刀”,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才是破解升学和实现真正的教育的唯一正途
“271”脱胎于经济学上的20:80法则,即巴莱多定律。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以此来类推:比如80%的时间获得了20%的知识,或者说20%的时间里学到了80%的知识,一个学校80%的美誉度是由20%的家长直接创造的;学校里80%的职工创造了20%的业绩等等。可以有多种表述。
“271法则”是源于上述的二八定律,但是又有别于经济学的说法:也就是学校是一个“人”的集体,学校主要的“开发对象”是学生,主要员工是教师,“产出”是“升学率和成才率”。学校这样一个以“人为单位的”的机构,同样也面临着“效率、质量、成果、价值、品牌、成功„„.”等等绩效的评估和考核。
“271法则”的一切核心是课堂教学。
“271法规”三大模块:预习、互动、测评。
“271法规”的最大特点:“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
“271法规”的价值趋向:促进教师工作的转变,变备教材、教法为备学生、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