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理论

时间:2019-05-14 16:0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互动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互动理论》。

第一篇: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 百科名片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目录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互动过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编辑本段 独特意义

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从总体上看,“自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没有群体互动,就不会有自我互动。对行动者个人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情境。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互动要素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主要理论

社会互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社会互动

在欧洲,德国的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互动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 互动形式,并对社交、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等具体互动形式做了详细的分析。他的研究也影响了美国社会学家。

在美国,作为早期人类互动的研究者和代表人物,乔治.H.米德的研究重点是行动——某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全部反应。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反应与动物反应不同,我们在作出反应之前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而且人类拥有自我——一个我们与之交流的内在的“人”,就像我们与别人说话一样。米德把与我们自己交流的行动看做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人类互动是以为文化所定义的符号的意义为中介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符号互动论

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人类互动中之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米德创始。H.布鲁默,米德的学生,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原则:(1)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2)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境下,这一解释过程通常包括米德所说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内在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w 许多活动是常规性的,并涉及我们无意识中获得的且想当然的许多定义。我们的共享定义指导着人类活动,甚至当这些定义与客观现实不一样时也是如此。

w 有时,社会情境的定义并不很清楚,通过互动,一个人可以领会期待和被期待。

w 有时,习惯性行为发生变动,人们对某种情境的定义也有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常常在实质性问题上为社会价值观的未来重大转换奠定了基础。

w 批评者认为,该理论仅仅关注个体互动方式,造成一种个人拥有无限自由的错误印象,忽视了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对我们的约束。

w 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1)芝加哥学派:人文科学方法,人的行为无法预测、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进行个案研究、非结构访问。(2)衣阿华学派:实证主义方法,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民族方法论)

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的一种社会学方法。按照本土方法论者的观点,所有日常社会互动都遵循着某些背景假定或“规则”,这些假定或规则形成了有序沟通的基础。违规试验已经表明了各种背景假定在人类互动中的重要性。在这种实验中,实验者假装并不明白谈话背后没有明说的一些假定。

w 许多主流社会学家认为,对于社会学的一些主要(宏观)问题——如社会设置的特性以及社会中的权利运用等——而言,本土方法论差很远。但本土方法论正是把揭示社会交往的各种规则作为其中心目标的。角色理论

w 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动双方都需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中断或改变互动的方向。互动还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使人们能够辨别和理解他人,预知他人的反应。另一方面,没有另一方来互动,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

w 实际上,角色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的联系非常紧密。拟剧论

艾文.戈夫曼关于人类互动的研究被称为拟剧论,这种理论把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员,它宣称人们是在按照社会剧本的要求扮演各种角色,并且人们的表演要接受观众的评判,观众对于可能解释演员真实性格的某些过失

社会互动

非常警惕。这种角色表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社会互动即向别

人表现我们自己,以便他们能够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我们,诱导他们做出我们期望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既包括“前台”行为,又包括“后台”行为。前台行为针对的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一般观众,后台行为则是针对亲密朋友的。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组成剧班以表现某种印象。当印象或形象遭遇别人挑战时,通常会导致尴尬,表演者的尴尬也伴随着观众的尴尬,观众通常“有意忽视”表演中的过失,为表演者保全脸面。

w 批评者认为,1)该理论过于静态地考察自我,有时,和不同的他人在一起的自我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在所有互动中尽可能制造出最好印象,2)人们并不总在操纵社会,演戏,有时人们也努力诚实、真实地表白自己。对此戈夫曼也乐意承认印象管理只是社会现实的一方面。参照群体理论

w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一个人的参照群体与他在行政上、组织上或地位上所从属的群体可以使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w 该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应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一是规范-对内化价值标准,形成社会态度有重要影响(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规范-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二是比较-群体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

w 该理论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工具。社会交换轮

w 着眼于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涉及内容非常丰富,介绍几个有关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越愿意从事。

(2)刺激命题:若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越可能采取此类似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同样的酬赏对他越没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得到未估计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酬赏甚或大于预期的酬赏,或未获预期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变的更有价值。

酬赏: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价值依次增高。

w 该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忽略了人类行为社会的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编辑本段 互动情境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齐美尔深入分析过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1)2人,充分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有着其他形式下不可能达到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排他的特征。也可能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

2)3人,每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

3)多人,会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根据互动目的来分

(1)工作情境:双方有特定目标,明确分工,有一点行为限制,较少感情交流。

如交易、谈判、会议、上课等

(2)社交环境:为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目的。一些没实际意义的话题,轻松展示自己的个性,产生愉悦,有一些感情投入,起到重要的沟通了解的作用,促进关系发展。

如宴会、舞会、郊游等

(3)熟悉情境: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没特定目的,行为较随便,按社会习俗行事即可。如家庭、亲戚、邻居、下班后同事等。

以上划分不绝对,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情境和行为方式也可以由互动者协商决定。如casual Friday时可以着便装上班,如Google的工作环境以支持大家的思维为主,制约为辅。也有时,请客“办事”,公事、私事都在饭桌上解决,让人很难铁面无私、公事公办。针对这种我国特有的饭桌文化造成的情景混淆现象,可以提倡自我(亲友)的道德约束,加强法律制约,这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中国人社会互动方式变革的一个方向。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社会互动--沟通于语言之外的社会互动

根据互动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分

社会互动--沟通于语言之外的社会互动(1)情感关系:家庭、亲密朋友等初 级群体,满足个人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规则,当一人有需要时,其他人会尽力补足。

(2)工具关系:为达成某种目的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关系是达成目的的工具,不预期有长期交往和情感关系。遵循公平法则,如买卖双方的等价交换。

(3)混合性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的关系,有情感和工具的成分。遵循人情法则,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的方式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关系可以转化,中国人常说人情和面子,有时为达目的,有人常想把工具关系变混合性关系,在人情的压力之下,使对方不得不给个面子。编辑本段 互动的维度

(1)向度:情感是亲疏爱憎,地位是尊卑平等,利益是一致冲突?

(2)深度:互动,相互依赖的程度。利益关联、情感投入、延续时间、规范复杂之深浅?是深度还是表层互动?

(3)广度:范围领域大小。专业领域内往往互动比较单一,而如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4)频度:次数多寡。频度影响人际关系深浅好坏。编辑本段 互动的类型

互动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根据互动情境、互动维度、互动方式等标准,如

按情感关系,友好互动/敌意互动/情感无涉互动

按利益关系,合作互动/竞争互动/冲突互动

按地位关系,强制互动/服从互动/平等协商互动

按互动广度,单一角色互动/多重角色互动

按互动媒介,言语性互动/非言语性互动

按互动单位,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按互动途径,直接互动/间接互动

其他还有,正式互动/有组织互动/非正式互动/无组织互动

传统互动/习惯方式互动/现代、创新方式互动。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初级群体的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已日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以大规模的现代化传输手段为媒介的间接互动。

从“过程”与“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互动方式,是互动论者取得的主要成果,也是他们研究的主要目标。他们力图从日常司空见惯的交往活动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并完善一种互动理论。早期的互动论者,着眼于互动是一个过程。在他们看来,“社会互动”和“社会过程”是一个意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R.E.帕克和E.W.伯吉斯主张把“互动过程”分为 4个阶段:竞争、冲突、顺应、同化。它们也适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两种文化体系之间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与上述互动过程是基本吻合的。帕克的“互动过程”论,带有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它基本上是属于西方社会学早期的理论。虽然在帕克之后,还出现过许多类似的更详细更繁琐的互动方式的分类标准,但意义和影响甚微。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互动理论,正在从过程理论向结构理论转化。帕克和克鲁默是这一转化的倡导者。“过程理论”强调的是“自我”,是“主客互动”,而“结构理论”强调的则是“角色”,是“角色互动”。所谓“角色互动”,就是由复杂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角色之间和角色之内的互动。原来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概念,已被社会学意义上的“期望”概念所代替。角色关系所带来的互动,是一种更固定化、更社会化的互动。主体的地位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受到了更多、更大的限制,从而有可能导致丧失主体性的“过分社会化”现象的出现。以角色互动为中心的结构性互动研究,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特别是在非正式群体或小群体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庞树奇)编辑本段 基本类型 非语言沟通/互动

即通过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是人类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是体态语言和个人空间。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人际距离是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按照爱德华.T.霍尔的观点,美国人之间的交往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44厘米以下)、个人距离(44~120厘米)、社会距离(120~360厘米)、公众距离(360~760厘米)。合作

是指人们或群体为了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成功的合作应具备:(1)目标一致,追求自身利益的人、竞争对手、甚至对抗关系的人有时也可以合作(2)对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若志趣相近、能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更有助于顺利合作(3)行为配合(4)讲信用。

个性特征和人际技能也会影响团队合作。学会合作已经成为新世纪对人才的一种基本要求。

合作可以是(1)自发合作和互相援助,直接产生于某种情境下的实际需要和可能(2)传统合作,逐步稳定被制度化了的习惯(3)现代社会更多依赖指导合作,在第三方,即雇主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协调合作(4)也可以是契约合作,即正式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职责进行清楚的界定。冲突

是合作的对立面,指的是针对有价值的珍惜物品或价值观的斗争;这里,冲突与竞争的区别(1)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冲突中打败对手被认为重要的(2)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是直接的反对关系(3)冲突双方目标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如都是争政权,要建立的新体制却可以不同(4)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往往突破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齐美尔划分的冲突类型有:(1)群体间的战争(2)群体内的冲突(3)打官司(4)理念之间的对立,这往往是最残忍和最具破坏性的。如当今世界上许多最严重的冲突背后,都可以看到宗教观念的差异。其他划分类型(1)个人或群体间(2)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种族/民族/阶级冲突(3)诉讼/辩论/口角/决斗/械斗/战争等

但冲突也可以有正面效果,它可以成为一种促进双方内部紧密团结的力量;也可以强迫双方直面问题,加深了解;还可以导致必要的社会变迁。尽管社会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消除冲突,但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将是毫无生机、沉闷乏味的社会。竞争

是一种合作性的冲突,它受一些“规则”约束,达到目标比打败对手更重要,互不相识的竞争者也可以竞争,竞争规则防止竞争的间接反对关系演变为冲突的直接反对关系。竞争在西方社会中尤为普遍,它就是美国式个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见下社会变迁与互动】。在竞争中,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还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我国还存在不少恶性竞争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销售回扣等。

w 传统观念中,合作与竞争是一对反义词,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整合合作竞争的新商业战略,有可能实现双赢。这种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强制

是指某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一种倾向。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尽管它最终依赖于使用物质力量,如暴力或体罚的威胁(武器、军队、法庭、监狱),和精神力量(处分、批判、社会压力)的压力,但是它通常所采取的是一些更为微妙的约制手段,如爱国主义、爱情、信仰或恐惧等。尽管强制像冲突一样,也被看作一种负面的互动形式,但强制也有正面的社会功能。比如运用于教育的规则中,常隐含着的惩罚以规范。顺从和顺应

是与强制相反的互动形式,但意义上还是有区别,不像强制中一方被迫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在顺从中,一方自愿或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应比顺从的范围更广,除顺从外,它还指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应的种类包括:和解(友好),妥协(暂时平息),容忍(克制)。大多数成员对于群体的要求是顺从的,没有顺从,任何群体、社会都将无法运行。其他

还有诸如:

1)暗示与模仿。是互相对应的互动方式,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社会方式。

2)调适。指人们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3)同化。是调适的进一步发展。全部改变原来的思想方法和习惯,完全变成另一个文化单位或其成员。编辑本段 互动过程

w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小群体面对面互动研究,要面对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整合等问题。社会互动

(1)定向阶段: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如是社交还是工作还是熟悉情境

社会互动

(2)评价、评估阶段: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如是主动投入还是旁边

(3)控制阶段: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如具体行为

三个阶段不一定直线发展,可能重复;各阶段往往伴随情绪的因素,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多人互动中,与谁、进行哪方面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该理论广泛应用在集体问题解决、角色发展、上下级交往等问题。

w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1)竞争

(2)冲突,可能出现

(3)顺应,少数情况下,也会一方消灭另一方,大部分情况下,双方或一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来适应对方

(4)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

并非所有互动都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有双方利益上或认知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性,例如不同文化的互动。编辑本段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尤其是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转型期不免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引起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只有通过长期的有效的社会互动,才有可能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新旧交替。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改革过程中,城市人际关系的格局来举例。国有企业的职工

以前的单位像一个大家庭,单位中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合作关系,利益矛盾不突出。在工作中,提倡的是“比学赶帮超”,有竞赛,但很少利益直接竞争;在情感上,领导如同家长,同事亲如兄弟姐妹;在收入上,虽然很低,但吃大锅饭,大家差不多,所以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人情味很浓,有矛盾也是大家庭内部矛盾。

随着改革的深入,很多单位中实行了就业、分配、福利等方面的改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劳动合同制”、“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措施的实施,使单位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性明显增强,利益矛盾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复杂。而且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纠纷也时有发生。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协调好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规则来保障两性的人际互动,是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农村人际互动行为的变化,以礼物交换为例

阎云翔在北方一个乡村的调查表明,49年以来,村民一直保持礼物交换的传统习惯。但是,送礼的目的、缘由和方式显著变化,从传统的仪式性馈赠向现在的工具性馈赠。过去,村里有礼仪专家指导一门送礼的一些深奥精细的规矩,物质性比较淡,象征性比较强,重视正确的方式和表达美好感情。50年代,传统礼仪被当封建迷信加以批判,送礼的行为也变得粗糙很多,庆典时的演说和祝词被取消了。80年代,礼仪专家重新活跃起来,但是礼物交换中的精致礼节没恢复,内容越发重交换价值而非象征价值,村民为了获得保护和恩惠而给干部送礼越发普遍,礼物交换的工具性越发强。

第二篇: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

在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们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只是给予了粗略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理论家们才开始转而分析微观过程。他们开始明白,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从而,他们开始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

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即互动理论。互动理论的兴起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出积极贡献的开始。

一、互动理论的兴起 1.詹姆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人类能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的能力,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⑴“物质自我”,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⑵“社会自我”,由于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⑶“精神自我”,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毕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较之于个体能力所源生的社会过程,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2.库利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如同个人可以象征性的符号化环境一样,个人也可以象征性地将自己视为客体,在他人行为这面镜子中,看到自我的形象和感觉。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的,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但是,群体作为参照之境,他们的重要性却有所不同,一些群体的重要性高于另一些,这些对于形成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最为重要的群体通常是,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3.杜威

作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学派的主要代表,杜威强调人类同世界的调适过程,在这一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试图掌握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在适应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特征。

杜威指出,人类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

在杜威看来,心灵意识是这样一个过程:对环境中的客体进行定义,明了行动的潜在路线,想像每一路线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抑制不恰当的反应,随后选择一条有利于调适的行动路线。由此可见,心灵意识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意味着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是对各种难以取舍的行动路线(在想像中)进行生动的预演......深思熟虑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路线进行的试验,它是对各种已选定的因素进行不同组合的试验......以期了解,一旦采纳了某一行动路线,行动的结果将如何。

杜威关于心灵意识的概念,即认为它是一个调适过程,而不是一个事物或实体,对米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恰如库利对其自我概念所作的论述一样,杜威论证了心灵意识只有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延续。

实用主义把有机体看作是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才形成的。结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提出了理解人类生命的新思路:人类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那些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而最为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其社会环境的适应。4.米德

互动论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开创者是米德。他关于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揭示以及人际互动模式的理论至今仍被许多互动理论作为基本结构而接受。

米德对人类生命过程的理解,是他关于心智、自我、社会关系探索的认识基础。在这个方面,米德深受行为主义、实用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自诩为行为主义者的米德,反对行为主义关于人的内在心智动力是不可研究的前提假设,试图以虑及人类心智和自我重要性的方式,修正行为主义的刺激强化理论。

米德接受了杜威关于人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环境的适应的观点。米德还将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那些有利于其生存和适应的东西才能在有机体中得到保存——应用于人类。

在融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达尔文主义三者的某些成分之后,米德形成了他关于人类生活图景的观点:人是努力适应环境的动物,人试图学会和保留那些能使其生存并获得满足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心智和自我。

心智和自我和其他人类的独有特征,正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为生存而努力的情况下进化而来的。人通过获得心智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社会也正是因为个体所具有的心智和自我能力而成为可能。

(1)心智

心智就是人们定义特定的社会环境,并通过“想象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选择最合适的行动路线的心理过程。米德的这一说法,继承了杜威的观点,其所说的“想象性预演”的过程类似于杜威所说的深思熟虑的过程。

米德研究了婴儿的心智形成过程,以了解人是怎样获得心智这种能力的。米德强调心智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试错法,一种是婴儿的协作者的有意识训练。

通过这两种途径中的任意一个,婴儿逐渐学会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常规姿态,而学会能够增强个体间互动有效性的常规姿态,意味着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一个有机体懂得了常规姿态的含义,通过这些常规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想象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那么米德就认为这个人具有了心智。(2)自我

心智的能力,是自我形成的基础。人们对他人的姿态进行解读,并从他人的观点中了解自身(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对他人姿态的理解,是对自身想象和评价的基础。人类这种将自身作为客体进行想象和评价的能力是有赖于心智能力的。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在每一个人与具体他人互动的场合中形成的暂时的‘自我想象’,最后将明确为或多或少稳定的、可归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概念’”。借助自我概念,个体行为获得了前后一致性。

米德指出了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嬉戏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只能跟有限的几个他人进行想象。第二个阶段是团体游戏阶段。这是随着生理的成熟和角色领会的实践,成长中的有机体开始体味进而理解处于有组织的活动中的他人的角色,获得多重自我的形象。

在最后一个阶段,一个人能够体会并且理解社会中“一般他人”的角色并明确共有态度。在这个阶段,个人能够提高自己对那些交往对象的反应的恰当性,同时,将自我形象从特定他人的期望,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共同体的希望和观点。(3)社会

社会互动的组织化有赖于心智的形成。如果人们不能领会角色和能对可选择的方案进行想象性预演的心智能力,个体间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

社会互动的组织化也有赖于自我的能力,如果人们不能从一般他人的观点出发评价自身,如果不具有从共有态度中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的能力,那么在较大的群体中进行解调就变得及其困难。

米德不但用心智和自我能力来说明社会的维持和延续,而且用心智和自我能力来说明社会的动荡和潜在变动。在他看来社会是一种构成现象——缘自个体间的调试和互动。因此,社会也可以被改变和重新建构——通过心智和自我表征的过程来进行。

米德道出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相互依赖而维系的关键过程,他涉及到了社会组织是个体心智和自我的反映,并且是心智和自我的来源,但是却未能进入到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个体在这些模式中运作的多样性的层面。米德没有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确切的连结点,从而使研究未能精确化。

5.结构与角色的概念化 米德没有找到心智、自我与社会的确切连结点,因而不能清晰地描述社会结构的参与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与之相反的问题。解决这一模糊的社会学探索之一,就是将目光集中在角色这一概念上。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巨大的位置网,那么个体则处在这个位置网中,扮演着与某个位置相联系的角色。

帕克是最早以强调角色来发展米德的思想的学者之一。他强调角色与某个社会的结构位置相联系,而个体则与社会结构位置规置下的某个角色相联系。这样自我就在多重角色的扮演中重现,而各种角色又与特定的社会结构的位置相联系。

默雷诺则将角色分成若干类型:身生角色——在其中,行为与一定文化条件下的人们的生理需求相联系。心理角色——个体按照特定社会背景的具体期望行事。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个体要遵从各种常规社会类别的期望。社会结构被视为有组织的、要求个人按角色行事的期望网络。

人类学家林顿,则通过角色、地位和个体之间的概念区分,进一步阐明了社会组织的本质和个体在其中的嵌入性。社会结构的一些要素是:一个位置组成的网络、一个相应的期望系统、按与特定位置相联系的期望之网来行事的行为模式。

这三位学者对角色的表述,即角色是与社会结构中某一位置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个体按照社会对某个位置的期望扮演角色,社会结构就是一个由个人按照特定要求扮演角色的期望网络。他们的论述成为米德理论的必要补充,使人们有可能更准确地理解心智、自我与社会地相互联系。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对米德互动理论的一方面发展。符号互动论是布鲁默(Herbert Blumer)提出的名词,但库恩(Manford Kuhn)等学者对他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挑战,由此出现了符号互动论的依阿华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对垒。

这种说法不过是一种方便的标志,并非争论发生的准确地点,因为布鲁默于上世纪中期离开芝加哥,而库恩在此后不久谢世,而依阿华学派的大部分传统于上世纪60年代转入印第安那大学的符号互动论中去了。

1.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通过符号交往。

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是人类比之其他动物远为优越的特征。凭借这种能力,人类得以不断地符号象征化各种客观事物、思想以及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任何阶段,并进行交流。

人类之所以能够使用符号有效沟通,是因为他们具备在发音和身体姿态等方面获得一致意义的能力。符号性交往是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人们在交往中不仅使用词汇和语言符号,还使用具有一般含义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辅助体态和其他象征性姿态。2.通过角色领会对他们的姿态行为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互动。米德认为角色领会是一种视他人的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互动论者仍然视之为互动发生的基本机制。

3.心智和自我的存在是人类互动的结果。芝加哥学派和依阿华学派的分歧:

1.对人性的解释方面:芝加哥学派更强调自我对互动关系的建构能力,而依阿华学派则更强调自我概念和角色对互动关系的限定和规制。

芝加哥学派认为,具有心智的人能将任何客体(自我)置于情境之中。虽然,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客体,但他不是惟一的客体。在行动之前,人们会对行动进行权衡和蓝图设计,但人们可以改变他们的情境定义和行为。

依阿华学派认为,具有心智的人能够进行情境定义,但倾向于保持人格的一致连贯性和可预见性。自我是情境定义中最重要的客体。人们能够进行权衡和蓝图设计,但其行为不过是核心自我和群体如同棱镜般散射的结果。

2.对互动本质的揭示方面:芝加哥学派强调互动中人们的情境定义和行为模式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动之中。而依阿华学派则强调人的核心自我、他人的期望和情境的规范对互动的影响和规制作用。

3.对社会组织的本质认识方面:虽然两派都认为社会组织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但是芝加哥学派更强调人在互动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创造作用,而依阿华学派在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对互动的规制作用。

芝加哥学派认为,社会结构是通过行动者的彼此调适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置于情景定义中的客体之一。随着行动着情景定义和客体的改变,社会结构相应地也会重新排列,从而要求他人重新调适。

依阿华学派认为,社会结构由具有一定期望和规范的地位网络构成。虽然符号互动创造和改变着这种结构,但是一旦这种结构产生出来,就会对互动进行规制。这样社会结构就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当人的核心自我渗入特定的社会网络时。

4.对社会理论的本质理解方面:两派都认为,社会学研究着重做出情境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倡导,社会学方法从个体的内心世界看个体如何建构行动路线,强调研究者与变动不居、多种多样、往往是非决定性的情景定义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相调和。研究者应该运用观察性、纪实性、非结构性的访谈技巧,以透视行动者定义的过程并考虑这些过程中的变化。在最佳状态下,理论只能对行为和互动的模式的解释提供一般性、暂时性的描述。依阿华学派认为,应该用可靠的工具测量符号互动过程的变量关系。理论可以提供预测行动与互动的抽象解释。

芝加哥学派和依阿华学派的争论,其实只是确立了符号理论的两极边界,很少有符号互动论者严格遵循其中一方的立场。

三、自我和认同理论 几乎所有的互动理论,都将自我视为面对面关系的核心概念。而“认同”则用于对自我的再阐释。自我被看作是由一系列认同建构的。在认同的显要性层级(salience hierarchy)序列中,处于较高层级的认同对自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使个体极力组织自己的行为,按照一定的规划来表现自身。

1.斯特赖克

⑴认同是对处于互动中的个体位置的标定。

个体标定自身的位置之后,就会产生对自己行为的预期。他们还能明确他人的认同位置,认识到引导他人角色行为的预期。在这些定位之后,个体还能意识到更广阔的参照框架和情境定义,并将自己作为客体,置于整个位置结构的关系之中。

然而,行为并不完全由这种位置标定和情境定义所支配。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角色定位和情境定义的规制,随较大的社会结构的类型而定。有的社会结构是开放的、有伸缩性的,有的社会结构是封闭的,机械的。但是,当人们面对面互动时,社会结构仍然对个体的所作所为起限定和规制作用。

⑵显要性位置高的认同对个体的行为有更多的统合作用。在大多数情境中,人们都需要调用多重认同,认同调用的灵活性受结构规制的严格程度的影响。

⑶责任担当是个体对某一认同充当的程度。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越是依赖于某一种认同的责任担当,则这一认同越是在显要性序列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如果这一认同是基于更大的社会界定和他人的观念,他就会产生与这些观念和界定更一致的行为。个体在某一场合给以这一认同的责任担当越多,则越是获得更多的自尊。

⑷当互动情境由于外部事件的侵扰而改变时,人们可能寻求新的认同。责任担当就会朝着那些反映新的价值观念的认同的方向改变。2.麦考尔和西蒙斯

⑴角色定位的两个部分:

包括与社会结构有关的常规部分和与人们的想象有关的特殊部分。⑵为何要寻求角色认同:

一方面是为了寻求一个人的认同在他人眼中的合法化,这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力量。另一方面人们寻求在角色执行中估价自身,企图固化角色定位,获得他人的角色支持。

这种角色支持不仅包括他人赞同个体占据某一位置的权利、承认个体由这一位置而引发的行为,而且包括附着于角色认同、角色执行上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如个性、风格、情感和格调。由于许多角色认同在个体的内心是理想化了的,所以个体的角色认同和他人的角色支持之间存在矛盾,个体通过一些机制克服这些矛盾。⑶影响认同显要性层级的因素: 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人们理想化了的观念被他人支持的程度;人们充当相应身份的程度;与身份相联的外部和内部报酬的大小;以前对身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

⑷互动是一场交换性谈判,个体的角色认同与其在互动中获得的报酬有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寻求伴随角色执行的合法化而来的报酬。这种报酬有三类:外部报酬——金钱及其他大家都可见到的刺激;内部报酬——对个体的刺激,如满意、自豪和舒适等;最有价值的报酬——角色支持。在所有互动中,个体总是被驱使去寻找利润。

⑸现场认同受到显要性层级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某一特定现场的角色认同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现场自我,这决定了在既定情境里个体的可选菜单,包括个体可能启动的角色认同。

其次是理想自我,这个自我比现场自我更为稳定,它决定着何种认同应该在互动中处于较高位置,以及他们将如何被调用来建构现场自我。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感觉支持某一认同的必要性;确立某一现场自我所能获得的报酬等。

四、角色理论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扮演着许多角色。莎士比亚《人间喜剧》

在社会学理论中,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键概念。人在社会结构中确认自己的位置,扮演与位置相联系的角色,实现自我、他人和各种群体的角色预期。人在社会中,如同演员置身舞台。

正如演员在舞台上有明确的角色,社会行动者也占据明确的地位;正如演员要按照剧本演戏,社会行动者也要遵从社会规范;正如演员必须听从导演的调度,社会行动者也要听凭权贵和大人物的摆布;正如演员在台上必须彼此回应,社会行动者也需相互调适;正如技能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以独特的解释意义,具有不同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的人也拥有独特的互动方式。

特纳(Ralph H.Turner)在对角色的研究中,不仅保留了角色是预期行为观念的看法,而且从更强调行动性的角度,建构了更为系统化的理论。

在所有的社会情境中,人都试图为自己构建一个社会角色,并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告知对方自己在扮演何种角色。人们假定他人也在环境中扮演着明确的角色。运用这种假定,人们能够有效地解读他人地姿态和暗示,确定他人正在扮演的角色。个体也能向他人暗示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

1.互动的基础是行为人彼此间的一致性规范 人们彼此的活动,更多的不是服从于社会结构的规范和地位的要求,而是更重视其行为的一致性。在人际互动中,存在着隐蔽的“一致性规范”。人们总是努力估量他人行为的一致性,以便分辨其背后的角色。2.个体以角色来看待世界

个体运用民间规范在行为中寻找一致性,并将行为因素归属于某一特定角色;个体用这些角色来解释和定义环境,运用其他行动者的品质和情境标志来认识角色。

一方面以角色不同等级的权利、特权和对角色的尊重程度来评价角色,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希求程度和价值来对角色进行估量;角色行为和情境发生变化时,角色定义也跟着发生变化。

互动的产生和维持有赖于自我和他人角色的萌发和确认。每一个角色都倾向于建构和回应一个或更多的其他相关角色。角色在他人角色的互动中形成互动规范。

行动者一旦彼此确认并互相指定角色,这种角色就可能长期延续下去。在某一情境中,新的行动者将被分配到已有的角色中。人们对角色的细节以及什么组成了充分的执行有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个人角色执行的适当性,极大地影响力了角色、角色伴随的特权以及与他人的角色互补行为被承认的程度。3.组织中的角色

角色被安置于组织中以后,组织就成了角色分化、评价、补充性、合法性或预期、一致赞同、安置的判定标准。决定角色的合法性特征、角色评价、角色安置以及角色适当性的权利就趋于固定在特定的角色上。角色的分化,将角色和组织中的特定地位连结起来。每一个角色趋于发展成为适应多种他人角色的模式。4.社会环境中的角色

人们倾向于把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归纳为尽量少的角色。当角色指向更为一般的社会情境时,角色分化倾向于与社会价值观念联结起来。

行动者努力减轻角色紧张。这种紧张通常是因为角色冲突、角色矛盾和角色不适引起的。个体趋于接受所有角色关系的指令系统,将其看作是看待他们行为的一个框架和解释他人行为的一个视角。

个人趋于选择性确认某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自我概念趋于强调这样一些角色——他们为有效适应相关的他人提供了基础。当在情境中扮演角色与自我概念相悖时,这些角色就会被淡化处理。

特纳是以主趋势命题(main tendency)来给出一些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这些主趋势命题有: ⑴角色分化和增长趋势:在任何情境中,不同的行为、情感、动机归属不同的角色单元。⑵角色意义趋势:在任何情境中,都通过被归属的角色来确定个体的行为对自我和任何对方的意义。

⑶角色提示趋势:行动者的特定品质、行为的各方面和情境的特征成为角色认同的显著提示。⑷角色评价趋势:任一角色都希求在等级和社会中获得评价。

⑸角色行为对应趋势:角色随着扮演该角色的预期行为和环境改变而改变。⑹角色互动趋势:自我和他人角色的确认是互动产生和维持的条件。⑺角色回应趋势:每个角色都倾向于回应一个或更多相关角色。⑻角色的预期合法化趋势:稳定的角色往往被赋予合法期望的特征,并且被视为在一个情境中合适的行为方式。

⑼角色持续趋势:一旦固化,角色结构将持续下去。

⑽角色安置趋势:他人用某一角色来确定某一个体,则个体倾向于接受既定的角色。⑾角色领会趋势:自我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人角色的适应和领会。

⑿组织标准决定趋势:组织决定其中的角色的分化、评价、补充性、合法性、预期、赞同和安置。

⒀角色合法定义者趋势:组织中某一特定的角色决定对组织中角色的安置和适当性判定。⒁角色地位趋势:组织中的角色与组织中的某一地位连结起来。⒂角色丛趋势:每个角色趋于发展成适应多种他人角色的模式。

⒃角色的正式化趋势:组织中的角色,其持续性会通过传统和自身的正式化来加强。⒄角色省减趋势:人们倾向于将不同环境中的相同角色归属于一类角色。⒅角色价值锚定趋势:在更一般的社会环境和情境中,角色倾向于同社会价值观念连结起来。⒆角色淡处理趋势:如果角色与自我概念相悖,则角色就会被淡处理。

五、拟剧理论——焦点互动

戈夫曼是上个世纪后半叶互动理论领域最具独创性的理论家,他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两种互动的基本类型:焦点互动和非焦点互动,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焦点互动是人们在某一时间里,积极有效地进行的感觉和视觉都注意于某一焦点而发生的互动行为。

非焦点互动则“包含着单单依赖人们在彼此面前的表现了来进行的交往,具体来说,当两个陌生人面对面穿过房间时,他们彼此审视对方的衣服、姿态和一般的格调,并调整各自的风度,因为他们自身是在观察之下的。”这种非焦点互动是在互动秩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公共场合人们所做的,大都是交换一个眼神,彼此审视一下。1.焦点互动 ⑴相遇

简言之就是指社会场景使人们在身体上极为接近,能进行包括谈话在内的面对面接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要素:A.集中注意于某一视觉和认知的焦点。B.言辞交往具有双向优惠的开放性。C.高度的行为相关性。

D.面对面的密切注视,最大化相互间的感知和审视。E.“我们”这样一种团结感的出现,以及这种感觉的交流。F.具有开始、结束、进入、退出的正式标识和仪式。G.有一系列对不正常行为的纠正性程序。

相遇的瞬间被概念化为“聚集”——人们在某一空间集中。聚集坐落于更具包容性的单元社会场合之中。社会场合乃是一个更大的综合体,它是由固定的设备、独特的风气和感情结构、节目和议程、行为的规则,以及事先确立的行为序列等支撑。

人们在相遇中形成良性的焦点互动,需要遵从一些规则,当人们能够高效率的运用这些规则时,个体间的焦点互动能够进入“精神欢快的状态”。

这些规则是:①不相关性原则。排除外界无关紧要的干扰。②转化原则。将外部因素组合进来。③实现途径原则。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表达的一般计划和框架。④交谈原则。包括:维持注意力于一点;建立明白的线索,以确定何时一个发言者说完,然后另一个开始发表意见;确定一个发言者能说多长时间,发言的频率是多少;使对话中的插话和暂停规范化;制裁那些将注意力转到与对话无关的外部事物上的参与者;确保附近的人不会干涉对话的进行;引导优雅和机智的使用,即使是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也是如此。⑤自我尊重原则。鼓励参与者对世故和礼仪的遵从。⑵仪式

“戈夫曼的重大贡献在于认识到了细小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仪式。”比如“喂,你好吗?”“早晨好”。“很高兴见到你”“再见”。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表达,引导互动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仪式作为互动的基本要素,在这些行为中发挥作用:①调整个体,参与互动;②让他们认识到相应的不相关性规则、转化规则、使用途径规则和交谈规则。③在互动的整个过程中,对个体进行引导。④帮助他们纠正破裂和事故。

仪式维持着一种尊重和风度。尊重作为人际间的礼仪,表达了对他人的尊敬,表示他们希望互动的愿望、他们的作用和其他感情,以及他们对相遇的投入。尊重代表着一种承诺,行动者声明和保证在将来的行动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接纳者。

尊重仪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规避仪式和展示性仪式。规避仪式用来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侵犯他人周围存在的“理想的边界”。展示性仪式包含个体向接纳者的进行特殊证明的动作,这些动作表明行动者是如何关注接纳者的,他将如何在将来的互动中对待他们。互动是连续的、辩证的,包含着规避和展示性两种成分。

风度指的是“个体通过举止、衣着和仪态等正式行为所传达的要素:借此,可以在当下的表现中表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品质。通过风度仪式,个体向他人展示自身形象并同时告知他人,他们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而且还是机智的。

通过尊重和风度的仪式运用,通过运用相关规则,个体将自身投入相遇之中,在这里,他们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并且将自己表现为一个特定的个体。⑶交谈

谈话是焦点互动中的关键机制,大家集中注意力并对情境进行全面的裁定。由于对话在焦点互动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它都被规范化、例行化了。焦点互动通过对话,实现对群体交流情境的整体创设,建立起一种共享现实的感觉。

最突出的规则是对自说自话的禁止。因为,如果一个人自说自话就是向他人示警,让他人觉得设定一个共同维持的、彼此都有准备的理解基础是错误的。

一些准交谈也规范化和例行化了。比如,反应的标志或者不完全意义上的插入语或感叹词——哦、喔、哎呀——同样被规范了,用来加强语气。最根本的,它意味着,说话人并没有运用正规的词,却达到了运用正规词的效果。

语气和感情宣泄的结盟作用。即使那些情绪化的言辞和忌讳的表达,比如所有的脏话,与其说是一种情绪表达,不如说是自我——他人的结盟,以建立起“我们内心所关心的也是他们所关心的”这种感觉。

话头改变的例行化。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交谈的运作是十分复杂的。当个体说话的时候,他就建构了戈夫曼所说的“话头”(footing),即互动和对话所设定的根基。

由于口语比较容易操控,人们能够欣然接受话头的改变和对话背后的基本承诺。但是,话头的改变也被高度例行化了,并且有十分明显的迹象。比如,当一个人说,“我们别说这个”时,话头就改变了。如果有人说:“很好,但是,„„是怎样的呢”他同样根据惯例改变了话头。

话语意义的精妙和复杂性,意味着谈话中常常隐含多重话头。例如,讽刺、挖苦、双关、妙言、话里藏刀、转弯抹角、含沙射影等。但是,为了相遇进展顺利,这种话头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被正式地规范化和例行化了,这使个体能够保持一种共同的现实感。⑷自我与角色

焦点互动中相遇的关键规则是自我尊重。个体需要维持面子,并且通过世故和仪式来维护他人的面子。面子是一个人沿着被他人所支持的航线(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模式)而获得的承认和积极的社会评价。如果一个人没有面子或处境难堪,往往是因为航线不合适或他人不能接受。

脸部表情的投入通常是从眼睛的接触开始的。而一旦开始他们就会陷入适于情境的仪式轨道中。在脸部表情的投入过程中,如果可能的话,每一个都会运用一定的策略,维持彼此的面子并进行裁判。如果必要的话,则将他人置于合适的航线之中。特别是行动者寻求避免在情境中出事和发生断裂。

为了有利于相遇,个人试图维持戈夫曼所说的个人领地。个人领地包括,物质道具、生态空间、个人所辖身体周围的空间范围、对话权力等。一般而言,个人的社会层级越高,相遇中的自我领地也就越宽。

自我在焦点互动中,要将自身构建成一个与其风度、其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他的前台(舞台道具、表情机制和表演)一致的角色。个体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一般性的角色包含(role enbracement),一种是角色分离,这种情况出现在,人们接受了与其自身形象不一致的角色时,借以分隔开人格与其在交往中的角色。

另一种是角色痴迷,即个体完全投入某角色。戈夫曼认为,对于那些在整个过程中个体直接面对的角色,个体一般会卷入较深,而对于个体在其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角色,就会有相当的角色远离。

角色扮演受到自我的限制。“角色的假定是与行动者投身于他们的表情时的自我想象紧密相联的,虽然个人在某一情境之中所显露的自我有赖于他人的反应——他人可以确认和否决一个人在某一情境中的自我;但在他人面前,舞台表演的组织仍然极大地受到自我的限制。” ⑸干涉和修复

当一个人在焦点互动中暴露了与角色相反的姿态,呈现了一个相悖的表现,失于运用适当的惯例,探寻了一个不适宜的角色时,这就很可能会砸台。从个人的角度看,很可能存在尴尬,一旦出现尴尬,个体的反应就会更加出现退缩,恶性循环,导致更高程度的尴尬。

这时候,个体会寻求修复因不适当的行为而导致的砸台,而他人则会利用资源对这种努力予以支持。这样个人和他人的多种纠正性反应便维持了一种情境的秩序感。

其中,他人的反应可能有:他人利用忽视一些细节的策略;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个体的纠正性努力;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则人们可能考虑作出道歉,接受解释、理由和新的信息,或者例行公事地做出其他努力以图修复。当然,这样一些愿望很容易使他们遭到欺骗和操纵。2.非焦点互动 在一般轮廓上,非焦点互动和焦点互动没有多大区别:它们被正式地规范着;它们需要人们的表演;它们包含着自我的展示;它们蕴涵着惯例的使用;它们有修复的、正式的和例行的程序;并且,它们也有赖于大量的仪式、手段和注意力。⑴没有过滤隔膜

人群在进行焦点互动时,存在着一个过滤隔膜,将不相关的因素排除在外,这样才能保证焦点互动的良好秩序和效果。而在非焦点互动中,不存在这样一个清晰界定的隔膜。这里没有封闭、紧张的关注点,也没有面对面交流的义务。

规则指向更多的是人们如何外在于注意的焦点,从而自由自在,不限于表情脸面的相遇之中。这里的规则主要指的是怎样行动、交谈、端坐、站立、自我呈现、道歉以及其他一些维持公共秩序所必须的行为,而不是造成焦点互动的人际“工作”。⑵沉默的表演

在公众场合中的非焦点互动中,人们仍然需要投入表演,但是,人们并不需要脸部表情,也不延展话题范围,表演的呈现更为沉默和失于亲切。

戈夫曼用了不同的词来描述这些呈现,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身体惯用表达(body idiom)和身体修饰(body gloss)。这两个词表征了个体对他人所做出的可见的和可积淀的风格的全面构造。

他提到三种类型的身体修饰:①定位修饰。个人给予他人的,以确定当时当地正处于某一公认和适宜的行为中的姿态。②谨慎修饰。个人暗示给他人的,自己将不会执行侵犯和威胁他人的行为姿态。③表演投入修饰。标识一个人并没有被规制和胁迫,从而完全能自我控制和支配自己的其他行为的姿态。⑶自我领地

非焦点互动中几种明显的领地考虑:①在一个人身边的固定的地理空间。②个体周围以“我”为中心的非侵犯性活动领域。③在任何情况下,他人都将不会侵入的私人领地。④一个人可以在短期内声明的“窝”和固定空间。⑤在涉足一些辅助性行动中,个人可以宣称使用的空间。⑥在某些情境中,做某些事和接受某些事物的次序。⑦所占有的领地,或确认为“我”所有的物品和穿着在个人身上的物品。⑧正式的拥有物或有关个人的业已被控制和掌握的事实。⑨会话权的拥有,召集某人并和他交谈的控制权。

在所有社会里,都有关于这些相关领域构造的明确规范,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它们能够被利用的明确理解。自我领地的标识可以让这些领地变得可见起来。标识指称这些领地的要求及其延展、边界和寿命的符号和客体。对这些标识的侵犯,意味着对个人自我的侵犯,并将意味着招致制裁。⑷断裂的修复

在非焦点互动中对规范和领地的入侵也会造成断裂和潜在的倒台。这些通常由仪式行为来修复,这些行为有道歉、解释、再探求(抢先争取做某些事情的许可)。⑸惯例的重要性

在公共场合,惯例依然重要。“当人们在公共场合行动、站立、端坐和投入其他活动时,这些行动就贯穿着仪式,而当人们进行更近的接触时更是如此。点头、微笑、手势、身体动作以及谈话的简要插曲(特别是在修复之中)都是高度仪式化的,而行为的结果也同样是模式化的——它促进了规范和个体愿望的符号之间的贯穿和彼此协调。” ⑹策略和疏忽 除了仪式意外,许多非焦点互动还包含着策略和疏忽。“通过简单地忽视和默默地宽容规范、自我和仪式实践中小的断裂,人们就可以在没有讥讽而不失轻松的条件下,聚集在一起共同活动。”

这样非焦点互动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人们就可以在微妙的眼神、点头、短暂的目光接触、方位变动和其他公众生活地行为中,获得执着的现实感。戈夫曼认为人类和互动,在一定意义上是玩世不恭和被操纵的,其十分极端的情景化的自我概念显得有点过头,且他有时踯躅于极端的主观主义和人际怀疑主义里,但他的社会学仍获得了不朽的成功,并被认定为20世纪后60年里首要的社会学家。复习思考题:

1.简述詹姆斯的“自我”类型学。2.试述库利的“镜中我”观点。

3.简述米德关于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三者的关系。4.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简述斯特赖克的自我和认同理论。6.试述特纳角色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篇: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和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应该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互动?P124-125 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生物因素。第二,心理因素。第三,社会因素。第四,文化因素。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

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对符号认识越多,人们进行互动越顺利

1、乔治·米德

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照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2、郝伯特·布鲁默

布鲁默在米德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互动的3个原理

(1)、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对它的行动(2)、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经历内部解释过程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在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其他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思想一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二)角色理论 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的作用:规范作用、比较作用 

(四)拟剧理论

人类互动的特点是印象处理,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愿望行为,当第一印象起作用时,人们往往制造一种印象,目的是为了控制互动者。印象管理可能有目的,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它总是为了使行动者能更好的控制别人的行为。

(五)社会交换理论 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和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5、侵犯与赞同命题: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动,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或者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动,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六)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论认为任何人的互动都由一种民间规则支配着,互动双方都具有对事件常识性的知识和假设,以此解释互动双方的常用规则。本土方法论跟拟剧论一样关注人们在社会情景下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但其关心的是人们形成相互理解的原因:正是人们对情景具有相同的假设,才使人们顺利的进行互动。

“无背景试验”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和过程

一、齐美尔对二人、三人与多人关系的分析

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及其关系

三、社会互动的过程分析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一)向度

(二)深度

(三)广度

(四)频度 举例说明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应与顺从 

1、合作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竞争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竞争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第二,被追求的目标一定是稀缺而难得的。第三,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

3、竞争与冲突的区别

4、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顺应与竞争和冲突的关系十分密切,正是由于存在竞争和冲突,才进而产生了顺应。或者说,顺应就是人们对竞争、冲突结果的一种适应。

帕克认为,顺应就是起源于冲突,因为冲突的结果不外乎三种情况:即胜利、失败与和解。无论哪能一种结果最后都是以都双方的顺应为前提的。失败者对胜利者的服从是一种统治与服从的顺应关系,冲突双方的和解则是双方调整自己的行为互相顺应对方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顺应是消除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四节

集合行为 勒庞《乌合之众》

一、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二)特征

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一)基本条件说

(二)模仿理论

(三)感染理论

(四)匿名理论

(五)控制转让理论等等 

三、集合行为的表现 

1、恐慌

不合作和不合理是恐慌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合作指的是恐慌打破了社会活动的正常关系,结果使情境更增加了对人们的威胁。不合理指的是在恐慌状态下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期望正好相反。恐慌中的不合作、不合理行为往往是造成严惩损失的重要原因。

2、谣言

这是信息传播的最松散的方式。传闻也叫做“闲话”或“流言”,它起源于无名渠道的非正式消息。谣言也是一种在非正式渠道中传播的消息,但通常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谣言出自有目的的制造。它们的传播渠道基本上是单线的,并且是匿名的,无法寻访到它们的最初来源。

“加工”:①磨尖。接受者再传播时对原有的信息断章取义。②削平。重新安排某些情节,把某些细节省去,使故事性加强,既易于向人传播,又易于吸引他人。③同化。再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的的信息“添油加醋”,使之更符合自己的人格特点。

例: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

3、流行

第一,新颖性。

第二,从众性。

第三,珍贵性。

1、请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一下微博。

2、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案例。疯狂抢盐

第四篇:第二章社会性别理论

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 推进关爱女孩行动

中国网 china.com.cn时间: 2010-06-0

3全国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会议在安徽召开 李斌讲话 http://.cn/renkou/2010-06/03/content_20181778.htm

6月3日~4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全国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分析形势、交流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关爱女孩行动,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持续有效遏制,并促其逐渐趋于自然平衡。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崔丽主持会议,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致辞,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出席会议并作经验交流发言。

李斌在讲话中指出,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积极进展。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行动计划》精神,不断探索标本兼治、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运行机制,取得了重要进展。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关爱女孩成长和女性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有利于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建立。落实孕产期全程服务取得新成效。查处“两非”行为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李斌强调,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实践,有几条基本经验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长期坚持并大力推广。一是坚持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重点管理、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标本兼治,形成宣传倡导、利益导向、全程服务、严查“两非”、统计监测等五措并举的工作机制;四是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摸实情、查实数、求实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考核的科学性;五是坚持常抓不懈,勇于攻坚克难,不放弃、不懈怠,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会议强调,要抓住重点环节,切实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力度。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国办59号文件精神,按照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宣传倡导、利益导向、全程服务、严查‘两非’、统计监测”工作措施,以2009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作为新的起点,力争2010年进一步下降,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巩固和保持整体上持续下降的态势,逐步达到出生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

一是要以家庭文化建设为重点,提升宣传倡导的实效性。要把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规划中,作为建设“平等、健康、文明、和谐”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宣传,提高宣传倡导的有效性。积极组建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返乡调研、实地培训等活动,扩大宣传倡导的影响力。

二是要以增强女儿户发展能力为重点,突出利益引导的针对性。在城乡社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普惠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坚持同等优先原则,力争向计划生育女儿户有所倾斜。在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相关权益。制定落实激励政策和促进措施,想方设法为女孩家庭营造良好社会经济环境,切实转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三是要以落实“村为主”为重点,提高全程服务的有效性。要将有效预防性别选择行为的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与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相结合,关注重点人群,认真做好孕前咨询、孕情监测、产后随访,把孕产期全程服务落到实处。认真贯彻《流动人口计

划生育工作条例》,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服务管理,从源头上防范流动人口“两非”行为。

四是要以多部门综合施治和区域协作为重点,增强查处“两非”的威慑性。要加强与公安、卫生、药监、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定期督查机制,依法严格查处“两非”行为。要进一步规范对新型计划生育药物和技术的管理,健全制度,加强培训,强化责任,有效防止“两非”行为。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纳入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工作协议,召开区域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五是要以信息共享为重点,确保统计监测的准确性。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等资源,准确掌握出生人口性别比真实情况。要将B超检查、计生手术等都纳入实名登记制度,实行网络化管理,力求全员覆盖,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

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领导,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供有力保障。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当好参谋助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推进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与制定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有效整合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

二是要加强科学规划,推进重点管理。各地要根据本地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策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创新治理经验。要继续坚持分类指导,推进重点管理,着力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加大指导

督查力度。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效。

三是要加强督查考核,完善保障措施。各地要坚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完善指标体系,注重工作过程,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地人口计生部门要积极争取设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经费保证。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会议期间,部分地区交流了工作经验,与会代表进行了现场考察。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司(厅、局)及部分直属联系单位代表,民政部、人保部、卫生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药监局等相关部门代表,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出席了会议。(记者 王洋)

第五篇:学习化社会理论

学习化社会理论

美国学者赫钦斯在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后,于 1968 年在《学习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学习化社会”一词。所谓学习化社会,“也许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社会”。

②1972 年 5 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又发表了一篇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把学习与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这篇报告进一步指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即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即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③这份报告指出在学习化社会里将实现教育和社会一体化,学习化社会将被看成是未来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形态,从而引起世人的瞩目,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进入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在学习化社会理论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提出了以发展学习型社区作为实现学习化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由此可见,学习型社区观念和行动的形成,并不是哪个人的心血来潮之作,而是学习化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

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对学习化社会这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获得众多学者的认同。他认为,“所谓学习化社会是指一个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在此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能够获得基本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的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学习化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每一个人自我天赋潜能,使其做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人。”

①不管如何界定,学习化社会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学习化社会是网络化学习社会。21世纪将是网络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全球信息化将由信息网把人们与全社会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局域网、广域网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可以通过网上学校、虚拟教室等进行的远程学习;学习化社会是开放化学习社会。开放性学习社会具体包括:教育时期开放、教育场所开放、教育机构间的开放和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含义之一是指无论谁,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低费用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教育体制,另一种含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开放,进行交互式学习;学习化社会还是自主化学习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多样化、满足个性化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人们可以依据各自的需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学习更多地成为一种自主行为,更有利地促进人们自觉学习、自我发展。总之,迈向学习化社会,就意味着学习将成为社会一切成员整个生命期的活动;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学习和教育要成为一种社会的责任,从而使人们“在其生存的所有部门,都能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②学习和教育与社会互动,密切交织,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因此,构建学习化社会首先就在于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提供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学习机会,以促使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下载社会互动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互动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8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郧县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与政府、社区共建和谐教育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应将和谐教育环境的创建和跨......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下的人际沟通 摘要: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技能。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手段,每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沟通。如果您是一......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讨(精选五篇)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讨 李佃来 在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积极讨论哈贝马斯思想的同时,市民社会问题却没有完全进入学者的 视野。这并不意味着该问题之于哈贝马斯思想来说无关......

    《社会理论的结构》读后感

    看了《社会理论的结构》这本书,我对社会学理论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了社会学理论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概述。同时,我也了解到作者写这本书的最初目的在于通过对理论的形式化让更多追......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一、前言 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产物。在阶级阶层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阶级......

    高中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论文

    摘要: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未认识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动与能动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高中物理理论教学与实......

    理论学习材料: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_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

    理论学习材料: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其实“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时髦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5篇材料)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宣传范文】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