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格律诗
格律诗
野营之歌 一.行军
穿峡出谷越重峦,雪染眉稍汗不干。军号声声催奋进,红旗漫卷太行山。
二.宿营地
身负药包破晓行,山腰临暮宿军蓬。雾中听得村童唤,随入紫门诊病翁。
题红旗渠青年洞
飞车旋上重霄九,雾落云沉鸟不咻。冰树倒依绝壁险,一河天水绕峰流。
陋室梦
陋室孤帷对玉钩,夜阑梦到小桥头。柳花翻卷天光净,紫燕归飞月色幽。大地风狂同历苦,校园情恶共担愁。三年未忘长别恨,惆怅一怀夏复秋。
夜诊
依稀村野晓鸡啼,一夜床前斗笃疾。心血滴滴濡智胆,灯光灿灿照白衣。
风雪情
北风横扫雪横飞,天若有情欲逗谁? 志在云端勤是路,车声未往又三回。
绿宝石
天时不遇僻厢关,春纳秋滋度九寒。一日得出原野地,碧云翠雨现奇观。
悼毛主席
江河鸣咽山垂首,千里凝云罩九州。哀乐满天天落泪,白天遍地地生愁。导师先去全民恸,基柱猝倾举世忧。国际悲歌歌一曲,危关漫道越从头。
无题
勿为混沌丧心智,世理天纲不可欺。雨暴常袭晴午后,祸生亦许晋冠时。
迎春
小楼昨夜又迎风,笑语欢歌盏不停。大地初苏心已绿,画亭柳畔待东风。
春暮归途
夕阳青岭近黄昏,故里重归岸上行。堤柳先发烟气翠,畦花正放色香浓。河鱼跃跃频翻浪,燕雀翩翩亦动风。惊梦三年无好绪,春光有意慰人生。
春夜吟
重读云梦客居词,知是月临故地时。难眠春宵思未尽,东风柳影又成诗。
送李君赴天津进修
君赴北国翌日行,中原七月壮别情。临风炬?尤红烈,经雨枝头愈翠青。利剑劈开荆蔓路,豪峰绘就锦花程。莫言此去云天远,千里传书有雁鸿。
赠黄君以贺中考
时雨摧芽终破盖,十年寒室掛红裁。愿闻取胜夺关事,铁马金戈入画来。
奋桨
风吹暖岸众芳萋,击水奋桨迅复迟。细品弥觉春色好,只因曾历酷冬时。
游漓江
天光山色一江影,波转峰回隐客踪。风细桂香人欲醉,舟轻水稳骛不惊。
题画
天赐娇容羞皓月,春颜未谢暗凝香。无声微翼悄飞至,情到深时风自芳。
瞻汤阴岳飞庙
报国不吝身先死,气壮山河献伟躯。枭魄忠魂今尚在,踏苔海客竟仰鞠。
西湖游
风荡丝篷桨愈奋,扁舟遥向碧波亭。淡烟轻雨堤边柳,不是梦中似梦中。
红棉树
穗城细雨望如烟,深院锁春水绕山。玉榭琼台游不尽,最迷远客是红棉。
南国掠影
浩渺烟波舰似飞,洛溪桥下野鸭肥。江东一片香蕉地,乡女踏歌绕路归。
《水浒》观感
一时天下是非淆,社稷如同水上飘。无赖小人傍圣坐,护国重将落荒逃。宫中密议除民计,湖畔怒挥造反刀。勿论揭竿难济事,山摇地动几声啸。
晚归
云压林影暮天低,风冷雪积脚印稀。自叹迷茫乡野路,忽闻惊魂夜鹰啼。
题溪边早树图
根扎岩缝干如钧,枉看一溪碧水流。暖雨暂未难久溽,春风不度是残秋。
看《动物世界》
狐盗狼争百计生,苍蝇竞血亦称雄。鸿鹄不为浊食醉,敢对清旻唱大风。
惜咏
一日东风劲洒泼,泼红隔壁满园春。莫言居客不知趣,何故叩门陌姓家。
雾锁春晓
村外茫茫雾锁霄,行人无觅小石桥。顿疑孤旅临仙禁,细雨微微愈寂寥。
江亭
云不化雨枉未风,春意迟临望月亭。身侧琴音难入耳,只缘远近是涛声。
溯江
久知仙域有仙山,千古但愁蜀道难。水远江宽酬壮志,逆波溯浪一征船。
羑里城
古柏枝稀土井残,易文历历映长天。勿因七载说成败,囚寇帝王一槛间。
题云海图
大风来处暮霞收,千里苍蒙水横流。何故惜别秋籁里,云天浪海更行舟。
眺雪景感怀
无声一夜梨花落,万掛千披百态娇。但愿乾坤凝此刻,从今世上少污糟。
登山
横空百仗地天惊,野态矫姿万种情。登去何惜金履破,壮心志在踏云青。
重游长城
仰观天下第一墙,游客如云上太苍。不悔抱膝山路陡,镜头雨后对斜阳。
观海 一
烟水浩茫眼望穿,天涯点点现归帆。滩头鸥鹭三声叫,石上惊魂倦客寒。
二
碧流万里起云天,潮涌波叠似卷帘。白浪 崖三丈雨,涛声四处荡空山。
三
拭目崖头望溟茫,青波一带泛鳞光。渔家父子登船去,风顺扬帆助远航。
四
极目空空一线出,淡分碧镜与苍炉。日前多少烦心事,但到今时有似无。(碧镜:大海。苍炉:苍天)
元宵
锣鼓声潮夜半平,村童街上比花灯。良宵最是蟾华好,却在南天分外明。
春雨
瘦叶无姿秀色迟,潇潇洒洒夜来时。劝君莫把西窗掩,好让雨丝和梦织。
早春游珍珠泉
珍珠泉畔日斜西,百象凋零客步迟。吾信东风颜色有,翠烟悄上柳梢枝。
游三门峡
蜿蜒一路到峡南,车上几惊百丈渊。指点三门说归事,仰瞻电网颂新天。
函谷关
南听岫雨北观潮,函谷道前竖大关。暗马公孙逞辩技,鸣鸡孟子示才贤。汗王夺隘得天下,楚霸烧搂斥寇奸。秉笔欲书怀古意,犹觉腥涩晚风寒。
赠友人
坐饮三杯酒染颔,休言柳子未登科。汉皇自有青竹载,仲景岂无后辈歌。宫隅抚琴听众少,巴乡击木助声多。江河湖海都流水,无处春风不荡波。
桃花潭
桃花谷里看清潭,绝壁三重一袖天。飞瀑悬空八百尺,上如白練下成烟。
小巷
小巷深深彩壁华,朱门碧树映夕霞。钟鸣七点黄昏后,几几接踵到网吧。
老师
年华未老鬓先凋,愿作东风举李桃。待到花红枝满日,笑波悄然上眉梢。
访山庙 一
灵水生虚谷,琴音荡玉山。春风不入内,缘是庙门关。
二
乞将重愿托,跋涉不言高。人意终无解,愿为一冷雕。
三
捧至高山上,香烟整日熏。石心难感化,空自叹愁云。
黄河
情自巴山夜雨潇,百川水涨一江潮。九折不改东归志,势比秦邙万里涛。
(秦邙:秦岭和邙山)
三峡游
一、过三峡大坝
乘舟溯水游巴蜀,船到坝前梦境殊。五上闸间天路坦,眼开豁然见平湖。
二 西陵峡
游舟夜到西陵下,一目黛峰挂月华。人去甲台江水静,栏边孤客又思家。
三 神农溪
一船轻雾到巴东,客入神农两换乘。纤父原为巴楚后,秀姑击木送歌声。
四 过巫峡
云雨巫山久负名,次游得看女神峰。江河巨改惊新变,尘事不移是旧情。
五 翟塘峡记
峰入青霄紫气主,夕阳西照半江红。巴山楚水风流地,千古英杰有壁名。
六 白帝城
半世陈旧一日寻,终留壮志上白城。托孤堂外追前事,流水西风亦动情。
七 高峡归舟
踏波圆梦大江中,云畔归舟破晓行。一柱桅杆擎冷月,三峡风远送笛鸣。
秋日
静向秋风觅雨踪,金声落雁梦魂惊。何期佳影来时去。忍把寒栏作灞陵。
踏青
半壁霞光一树风,小桥孤渡踏青人。天高鹭影寻不见,回目绿波慰妒心。
元宵夜寄怀
半天烟火半天星,一路人潮一路虹。遥想当年十五夜,秋千场上月清明。
早春
春霖无意弄春寒,误惹新红一树残。小妹惜花休恼恨,东风又到玉楼前。夏日赠画与小溪
日袭斗室正人忙,无计助君枉自慌.野渡青山生笔下,和风细雨送清凉.情恩
闻说劳燕总分离,回味梦中泪洗衣.但忆君恩深似海,地荒天老泯别期..回张君
君怀鸿雁志,何必过谦轻.昔作千钧聚,今发动地鸣.写山声浩气,勾树隐清风.修字追颜柳,文思比谢卿.但求人久远,长功玉蝉明.秋景小描
长风十里柳轻摇,秋上东堤草欲凋.人在桥头篱落内.心随鹭影到青宵.赠溪
慕君不擅论金银,玉振清喉唱古今.人似高风凌皓月,心如明镜照凡尘.行柔楷正一书秀,竹翠兰幽几卷新.诗赋草成迎六九,春来听雨有知音.酬天
欲酬天意用何珍?无计虚怀问瀚.日月星辰明天物,不如恒世一昆仑.夏晚
雨过碎云高,风定孤烟直。日晚归雀噪,天暑闷蝉嘶。人影相依处,月上柳梢时。
在大姐墓前
不忍重睹旧时物,更哪堪新草生发。一缕纸烟千行泪,西风凄凄摇白花。海恩当以百年报,凭谁恨咫尺天涯。
医者
为择悬壶付此生,何惜心疲贫相随。救急常须三更起,扶伤更待子夜归。一时荒学技低下,四季长读鬓早灰。宁守清节日日度,焉作君子梁上飞。古体诗
释统分
形影难识还烦神?为释统分欲诉君.隆冬防寒居暖室,盛夏避暑入茂林.骑狮须有狮豹胆,抚琴勿乏琴弦心.人若无骨都是肉,才让啼笑破乾坤.寄毅诞辰
吾生匆匆近花甲,心想行随淡表华.恒慕素兰清品质,痴爱明艳一天霞.海棠叹
独怜红萼细施溉,翠茎亭亭蕾不开.欲何老榆向时节,伏风已带秋气来.蝉
留下淡玉衣,赠人医表疾.幽影知何处?寻声秋风里.乡居
何老闲多愈怀旧,不负桐橼常住留.月清风高好坐夜,每闻雁声知春秋.芙蓉
一目碧玉一目雪,娇态惊破天边月。清香熏得游鱼醉,浩荡东风长咨嗟。
朦胧成诗
纤波荡碎水中影,劲风摇乱雾里花。晨曦刷白云边月,朦胧成诗待我发。
击浪
峰拔万仞一涧裂,惊涛卷起百丈雪。人生自当击千里,激流勇退非明哲。
思乡
昨夜梦醒久倚栏,窗外飞絮如飘雪。树影楼廓皆相似,燕都不见殷城月。
榆林步诗
年长庭树晓,日月催鬓凋。闭户守竹节,开卷听松涛。宁静心浩远,淡泊气清高。步诗榆林里,晚霞愈妖娆。
观兵马俑
秦陵侧畔兵马俑,浩荡踏出百顷坑。.万军千骑无同面,刺杀卧射更如生。剑声戈声犹在耳,天骄开世何雄雄。
华清池游感
比翼连理誓如盘,华清池上两共欢。飞双殿里同心镜,海棠汤畔并蒂莲。花红偶燕随春至,叶黄双鸿伴秋还。可怜风雨飘摇日,何择美人与江山。
懿德太子墓
路边石牌卧碑处,森森寂寂太子墓。四十八街到阴府,暝行少年可安否? 从来祸福难料说,生在皇家是大误。
无字碑
非常人间路,坎坷几折回。一朝王天下,女流不可追。功过难评说,是为无字碑。
亲情难沽
喜自额上留朱颜,小疾初愈明镜前。难沽亲情亲如许,一语消得三冬寒。
第二篇:如何写格律诗[推荐]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B上声。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例:柳、雨等。C去声。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例:浪、月等。
D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的意思,是不平。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
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 《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宋 苏轼 《定**》)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元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别情》)
―|― ―|― ―| |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唐王维)
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二、律诗的写法
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1、律诗的特点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2、五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
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 ――||- ||――| ―――|| |||―― 注意:
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
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
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
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
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
由于律诗的特点之一是“押平声韵”,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两种。即 第一句: ――― | |(首句入韵为――||-)| | ― ― |(首句入韵为|||――)第二句: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首句有时也入韵,那如果上面的诗首句也想入韵,那第一句的安排应变化。那其实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有四种。
到这里同学们可能觉得这种规定太死,其实可以灵活变化。上面的安排中加圈的,就是可以灵活安排的。B内容的安排
按律诗的章法,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律诗,可以这样写 第一联:写景――起 第二联:继续写景――承
第三联:发表议论(或继续写景)――转 第四联:得出结论―-结
(注意:别忘了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如:《山居秋暝》(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七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和五言律诗的安排同理,只要在每一句的前面依照交替的要求再多加两个字就可以。如
第一句: ――― | |-------> | | ――― | | 第二句: |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 | -
七律的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安排都是灵活的。B内容的安排如上
4、绝句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只需截取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平仄安排的上四句或下四句就可以得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平仄安排。
五言绝句
| | ― ― |(首句入韵为|||――)――― | |(首句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言绝句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绝句可以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的绝句称为古绝,押平声韵的绝句称为律绝),因此绝句的平仄安排其实很灵活,其实不止有以上8种形式。
B内容的安排
按绝句的章法,一般前两句写景记事,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绝句,可以这样写
第一句:写景或事――起 第二句:继续写景或事――承 第三句:发表议论或抒情――转 第四句:得出结论或抒情―-结(注意:绝句可以不用对仗。)
5、藏头诗
如果写诗写出心得,可以填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唐伯虎点秋香》电影中,周星驰写的诗藏头“我为秋香”。
魏晋诸朝虽渺渺,俊才辈出世铭牢。潇疏个性高超志,人格诗文两是骚。
陈家大院风光好,羡日葵花朵朵开。莲笑兰柔薇乐语,玉蜂翠蝶竞相来。
陈绍飘香肴果秀,殿中舞妙乐萦梁。藩篱不挡新春色,翠柳红花挤如堂。
林立高楼争结彩,承传古统着新裳。霓虹闪耀歌飞舞,佳节应当赋丽章,蔡庭舞蝶飘陈绍,少俊齐歌乐越墙。彦慧皆拥姿秀美,即成画作一张张。
贺新岁
愉容满面身强健,快意盈心体乐康。幸降千家诸事吉,福临万户各人祥。
三、词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不像近体诗那么灵活,你选了哪个词牌,平仄的安排就完全被规定死。给出几个常见词牌的词谱:
1、忆江南(共27字,押平声韵,也叫望江南、江南好,梦江南)――|,| | | ――。| |― ――| |,― ―| || ――。| || ――。
如:忆江南 咏金凤花
红似火,笑绽绿丛中。更胜月端仙女舞,翩翩飞起转玄空。皆爱和春风。
2、浪淘沙(共54字,押平声韵)| || ――,| |――。
― ―| ||――。| |―――||,| |――。(上下片同)
如:浪淘沙
往事久留怀,辗转生哀。
披衣移步上楼台。欲借凉风除苦绪,观静抒排。
谁料百花衰,夜色阴霾。
纠缠心结更难开。愿得劲风吹黑幕,月破云来。
3、菩萨蛮(共44字,共押四个韵)― ―| ||―|,― ―| ||―|。| || ――,| ――|―。― ―― ||,| | ―― |。| || ――,| ――|―。如:菩萨蛮
清晨四处飘轻雾,相思比翼啼高处。举步上青阶,露沾金缕鞋。
紫花丛里现,彩蝶相依恋。观景更行前,郎将必我怜。
4、蝶恋花(又叫鹊踏枝,共60字,押仄声韵)| || ――||,||――,||――|。| |― ――||,― ―| |――|。(上下片同)如:蝶恋花
圆月悬空何皎皎,耀耀繁星,暗夜辉非少。阵阵凉风拂颊角,沙沙作动园中筱。
蟋蟀墙头欢快叫,草里群花,香气幽幽袅。愿伴君边直至老,平凡景色皆成好。
如欲知道更多词牌的词谱,可以用名家大作去推。
B内容的安排
按词的章法,双调的词(双调为词的主要形式,单调、三叠、四叠的较少),一般上半片写景记事,下半篇议论抒情。
四、曲的写法 元曲包括两类: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一般单独写来抒情的,就是散曲。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有所谓的宫调和曲牌(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散曲的写作就是根据宫调、曲牌来填,在押韵、平仄方面很讲究,比词严格,还讲究用“衬字”(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和对仗,写法较复杂,在这里不具体展开。
第三篇:如何写好格律诗
如何写好格律诗
古代诗词多为吟唱吟诵之用,故而诗词在写作时特别注重抑扬顿挫之美,格律诗是在历经多个时代的不断探索、改变后,在初唐时期定型总结出来的一种严谨而具有音律感的艺术形式。格律诗也被历代著名诗人所熟稔运用。在现今,格律诗写作已然成为一种比较冷僻的艺术门类,从者较少,愈觉其可贵。但若要写好格律诗,还需遵循前人所定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按格律写诗,则不可冠以格律诗名号,以免贻笑大方。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现以绝句为例,简述其写作技巧。
绝句共四句,第一句称作上句,第二句称作下句,第三句称作上句,第四句称作下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称作邻句。
七绝有四种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字和末一字的平仄来定。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是仄声就叫仄起。如第一句末一字是平声,就叫平收,是仄声就叫仄收。以上第一个叫平起平收式,下一个则叫仄起仄收式。依此类推。七绝有四个式子: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五绝也有四个式子,与其相同。
格律诗中每两个字音为一个节奏,五言句有三个节奏,七言句有四个节奏,最后一个字音也是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内两字的平仄最好相同,一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汉字的平仄规定为:汉语拼音四声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为仄声。这里以○代表平声,以●代表仄声,以◎代表按格式应为平声而此处平仄不拘,以⊙代表按格式应为仄声而此处平仄不拘,符号右边加*代表此字为韵脚,以☆代表空格(即这里有个字)。
一般讲,律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不讲究的,(但也有例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要严格掌握的。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不得不使用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格律规定的,不能任意更改。
第一步: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立,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平仄相同)的规定,现确定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以七言为例: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确定了每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二步: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防孤平。即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声时,它前面的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它的前后两个字如果都是仄声,成为● ○ ●就是犯孤平了。“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七言第二字不忌讳孤平。
根据这一规定,在第一步式子的基础上,把第四字是平声的字前面各加一个平声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三步:解决每句末一字的平仄和押韵问题。按规定,第二句和第四句末一字,一定用平声且要押韵;第三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第一句末一字可平可仄,如用平声,一般要押韵。七言第一句末一字,以平声为常格,以仄声为变格;五言第一句末一字,以仄声为常格,以平声为变格。在第二步式子的基础上,每句末加一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完成了第三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四步:每句末三字,防止三连同。每句最后三字,不准平平平(三平调),也不宜仄仄仄(三联仄,古人诗中偶尔有之)。按此规定,在第三步式子的基础上,各句增加第五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此式中第二句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宜,但要求不严,古人也有用平声的。此式中第三句第五字是平声时,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这样第四字也不会犯孤平,因它后面的一个字已经是平声了。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此式中第四句第五字,以用仄为宜,但要求不严,古人也有用平声的。此式中第一句第五字用平声了,那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
这样就完成了第四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以上各式中其余空格都是可平可仄的了(当然,一个节奏内的平仄,最好一样)。
至此,在合仄押韵方面,已符合基本要求。但在写作的同时,还要注意诗词的对仗问题。
近体诗的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句叫对仗。其基本要求是: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结构相当: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
4、律诗的颔、颈两联必须对仗。对仗的常见形式:
1、工对。是指对偶工整的对仗。要求词性和事物类别都相同。
2、宽对。是指词性相同、事物类别不同的对仗。
3、流水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连贯,一脉相承或互为因果而不能倒置的对仗。如:杜甫《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此,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各句末三字成为● ● ○时,其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宜,若用平声,也不会出现“三平调”,所以此处古人也有用平声的。例如: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花”字,《望庐山瀑布》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字,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第四句“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今”字,都应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可见,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在用平用仄都不会出现“三联同”的情况下,对格律规定用仄声字,要求是不严格的,是可以通融的。在唐诗中,此处用仄声的较多,用平声的较少。
以上说的是绝句,但也完全适用于律诗。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所以,只要将上面四个步骤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确指出,律诗第五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不像绝句第一句末一字是可平可仄的。
简述拗救法:
诗中凡平仄合乎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如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那就要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这就是拗救,仍算合律。拗救,除了格调彰显高古之外,就是给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更多的自由。举例来说,像“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这样优美精练的诗句,只有用拗救才能写成,才能使“六七”巧对“三四”。因为六、七二字属古入声字,都是仄声,而此处按律应该用两个平声字,这样该句就成了拗句,必须在对句第五字的位置用个平声字“三”字,这样就算合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属此类,“
八、十”属古入声字为仄声,而此处应为平声,也是在下句第五字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一个“烟”平声字予以拗救。这一类叫对句相救。本人小诗<七绝
望菊>:“东篱把酒又重阳,一梦黄花别日长。魂断当年古城下,今秋依旧更凄凉”,“古城下”此处安律应是平仄仄,而现在则是仄平仄。但拗救规定此种句型的第五第六字可以互换位置,这是本句自救的一种形式,或者叫“特拗拗救”,这种特殊句式,在唐诗中很常见,几乎与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宋代诗人在尾联的上句使用这种特定句式,更感到妙趣横生。关于拗救的问题,就简述到此,如有可能,以后再说。
第四篇:名词解释:格律诗:
名词解释: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组。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薄喻:用多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相互呼应,互相补充。
判断: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特殊形态,又叫诗余,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交错又称长短句。词是配合音乐曲调而产生的新型文体,有着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
句读:我国古代句读,人为的标记符号,帮助识文断句的标记但不是标点符号,我国今天的标点不是句读演变的。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顿dun 都 困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诗经为代表);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近古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如《韵镜》(现存最古的韵图,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五代时期.)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
音韵:破读也叫“读破”。古汉语中把这些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
(主要是声调的变化)
注释: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通过强改字音以求韵律和谐的阅读方式)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注解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修辞:比喻 对偶 设问 代称 婉言 层递 嬉张 薄喻 并提 互文。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代称:“白首” 代年老。
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
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醲”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比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药。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
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引用:“披褐怀金玉”一句,语出《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按:教材引文误“咳唾”为“咳吐”,今正。
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
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
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
《许行》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填空: 音律学:
诗歌的规律和类型:3类型:律诗 绝句 排律。句型
用韵
平仄
对仗
词的概念和类型:词是配合音乐曲调而产生的新型文体,有着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它的产生和兴起,离不开音乐。由于对词配乐方式理解的不同词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词学界的意见也不尽相同。
声母系统的研究,唐代参照梵创制字母。梵文字母又叫悉昙分为两种体文,摩多。守温找了30个汉字来代表30个汉字。南唐后梁守温制,到来后来宋代,宋代学者对守温,30个字母进行修订和增补,才变为36个字母。这就代表我国中古时期语言的声母系统。我国声调发现晚南朝
周颙发现四声
从隋朝开始编定韵书:《切韵》陆法言著,我国第一部韵书,称"韵书之祖"。《广韵》宋,陈彭年。历史影响超过了切韵。《平水韵》金元,刘渊。作品分析:
第五篇:格律诗句式汇总
格律诗句式汇总
一、可以随便使用的三类句式:ABC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
I.4个基本句式:
A1
仄仄平平仄
A2
平平仄仄平
A3
平平平仄仄
A4
仄仄仄平平
II.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
B1
平仄平平仄
——A1的变体
B2
平平平仄平
——A2的变体
B3
仄平平仄仄
——A3的变体
B4
平仄仄平平
——A4的变体
第二大类:拗句(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7种):
I.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
C1
仄仄仄平仄
——A1的变体
C2
平仄仄平仄
——A1的变体
C3
仄平平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句内救孤平”
C4
平平仄平仄
——A3的变体,称为“特拗”
二、需要按照要求和别的句子搭配使用的句式:D II.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
D1 仄仄平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平平平仄平,称为“大拗”
D2 仄仄仄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平平平仄平,称为“大拗”
D3 仄仄平仄平
——A4的变体,出句必须为C4:平平仄平仄,也称为“特拗”
(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
三、不能使用的三类句式:EFG 第三大类:不拘句(就是病句,17种),包括:
E1
平仄平仄仄
——D1的变体
E2
平仄仄仄仄
——D2的变体
E3
仄平仄平仄
——C4的变体
E4
平仄平仄平
——D3的变体
F1
仄平仄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孤平”
F2
平平仄仄仄
——A3的变体,称为“三连仄”
F3
仄仄平平平
——A4的变体,称为“三平”或“三连平”
G1
平平平平平
G2
仄平平平平
G3
平仄平平平
G4
平平仄平平 G5
平平平平仄
G6
仄平仄平平
G7
仄平平平仄
G8
平仄仄仄平
G9
仄平仄仄仄
G0
仄仄仄仄平
七言句可以被看做是五言句的“加首”,前两个字与任何拗救无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是针对七言诗的4个基本句式的变化的,而五言诗的“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相当于七言诗的“三五不论,四六分明”。答案是:“一不论”、“二分明”是绝对的,“三不论”有1个例外,即“孤平”句,“四分明”是绝对的,而“五不论,六分明”则有较多的例外,包括“大拗”、“特拗”、“三平”和“三连仄”。
1、拗句的概念
拗句是指格律诗词中没有按平仄要求书写的诗句。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在具体分析时,还分小拗和大拗。小拗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
2、拗句的救 拗救有三种情况:(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换作仄声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将该用仄声字的换用平声字,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
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在第三字位改用仄声字为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已平”。
从例句中我们发现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没有提到七言的第一字,因为七言的第一字的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要求对第一字进行补救,但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平仄和谐。
(2)对句补救。
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
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关于大拗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
(3)本句自救,同时对句相救。
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对句第三位“自”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拗救大全
一、本句自救孤平1,五言:
律
句
平平仄仄平
孤平句
仄平仄仄平
一字拗造成孤平拗救句
仄平平仄平
一拗三救 2,七言:
律
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句
仄仄仄平仄仄平
三拗造成孤平拗救句
仄仄仄平平仄平
三拗五救 二、五言四字、七言六字不分明,本句自救,形成特殊拗格句式 1,五言:
正格
平平平仄仄
大拗
平平平平仄
四拗不分明
拗救
平平仄平仄
四拗三救,三四平仄互换成特拗句 2,七言:
正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大拗
仄仄平平平平仄
六拗不分明
拗救
仄仄平平仄平仄
六拗五救,五六平仄互换成特拗句。注意:特拗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平,否则孤平。锦上添花式本句自救
只限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三种句式:一拗三救,反之亦然。
三、出对句互救(出句拗对句救,反之亦可,)第一种:
五言出句一拗,对句一救
正格出句
平平平仄仄,对句 仄仄仄平平互救出句一拗
仄平平仄仄,对句一救平仄仄平平七言出句三拗,对句三救
正格 出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互救出句三拗
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句三救平平平仄仄平平注意:只限于仄拗平救,而不能平拗仄救。否则必犯“孤平”。第二种:
五言均用第三字、七言均用第五字互救,另两罕见救格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三字互救
罕救格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四拗对句三救 七言正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五字互救 罕救格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六拗对五救
上述拗救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注意:这种拗救只适用于五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联式不适用。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三、既本句自救,又对句互救,也叫复合拗救、“一拗双救” 五言
正格出句
仄仄平平仄
正格对句
平平仄仄平
救格出句
平仄仄平仄
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
仄平平仄平
对句又一三互救 七言
正格出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格对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救格出句
平仄仄平平仄仄
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
仄平平仄仄平平
对句又一三互救
四、“三仄脚”拗救两法:对句相救(特殊的一拗双救句)其一:
正格
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六字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仄改平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的合法拗句还不违反对句相对原则)
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
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三仄脚
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其二:
正格
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六双拗 :
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改仄五改平救:仄仄仄平平仄平此法不但对三仄脚实施拗救,而且本句也进行了避孤平的拗救。特殊的一拗双救是错位相救,这个对句必须是孤平自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类拗救只能在律诗和绝句中允许,排律中不行,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则比普通律绝更严。
举例: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正
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三仄脚
仄平仄仄仄仄仄
拗救成 仄仄仄平平仄平
五、两种变格律句在使用上容易出平仄错误 其一
出句正格:平平平仄仄
出句变格:平平仄平仄(变格出句一字必平,否则出错)对句正格:仄仄仄平平(对句必平平脚)
其二
出句正格:仄仄平平仄
出句变格:仄仄平仄仄(出句四字拗,可全仄)对句正格:平平仄仄平
对句变格:平平平仄平(对句三字救,必仄平脚)对句必须是仄平韵脚,不能用平平韵脚,否则失对,对句最好用变格对句—平平平仄平。拗句模式
1、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非句内救句子,但可单独使用。
2、仄仄平平仄平仄。常用的特定格式。五拗、六拗彼此相救而成或五、六互换而成。句内相救句子,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别的拗句相救使用,形成多重相救。
3、平平仄仄仄平仄。五不论导致。可单独使用,属于拗而不救但不普遍。相救中使用,与
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救极为普遍。
4、平平仄仄平仄平。常用的特定格式。五拗、六拗彼此相救而成或五、六互换而成。属句内相救句子。单独使用但不常见。相救使用与
仄仄平平仄平仄拗句粘句救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