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技巧
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技巧
翻译考试中英语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技巧:
由于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在语言上形成了很大差异。有时候一句英文在英美人看来顺理成章,但在中国人看来却是颠三倒四,极为别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对语言中的词类进行转换,然后再翻译,方可使译文显得通顺、自然。
一般来说,词类转译技巧的运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转译成动词
英语中的某些名词、介词、副词,翻译时可转译成汉语中的动词。
The lack of any special excretory system is explained in a similar way.植物没有专门的排泄系统,可用同样的方式加以说明。(名词转译)
As he ran out, he forgot to have his shoes on.他跑出去时,忘记了穿鞋子。
2、转译成名词
英语中的某些动词、形容词,翻译时可转换成汉语中的名词。The earth on which we live is shaped a ball.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象一个大球。(动词转译)
The doctor did his best to cure the sick and the wounded.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治疗病号和伤员。(形容词转译)
3、转译成形容词
英语中有些作表语或宾语的抽象名词,以及某些形容词派生的名词,往往可转译成汉语中的形容词。
另外,当英语动词转译成汉语名词时,原来修饰该动词的副词也往往随之转译成汉语中的形容词。
It is no use employing radar to detect objects in water.使用雷达探测水下目标是没有用的。(作表语的名词转译)
The sun affects tremendously both the mind and body of a man.太阳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有极大的影响。(副词转译)
4、转译成副词
英语中的某些名词、形容词,翻译时可转译成汉语中的副词。
When he catches a glimpse of a potential antagonist, his instinct is to win him over with charm and humor.只要一发现有可能反对他的人,他就本能地要用他的魅力和风趣将这些人争取过来。(名词转译)
第二篇:浅析英译汉翻译中词类转换技巧
浅析英译汉翻译中词类转换技巧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和交流工具,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加,已经在沟通和交流文化及商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翻译中,需要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形式,并利用一些技巧将文章通顺及合理地翻译。文中阐述了英译汉翻译过程中的词类转换技巧,就某些翻译中频频出现的问题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这对于英译汉的翻译和英语更深层次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翻译原则 英译汉 词性转换
一、翻译原则及词类转换的含义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也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翻译的主要标准:1.忠实。要忠实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2.通畅。译文规范,明白易懂,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词类转换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文语言的习惯进行相关的变换,不仅是指词类的转变,而且还包含词类功能的改变和一定词序的变换,英文和中文词类没有完全对应的关系,英语单词有词性变换,中文没有,大学英语中经常出现的词类转换是名词,介词词组,形容词转译为动词。
二、词类转换的技巧分析
英文翻译过程中,不少学生都将自己束缚在原文的语法结构、句型以及字数上,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翻译情况,使得译文的词组运动不当、语序不正确,很难将原文的含义表达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译文的上下文连续性不强、没有达到语境要求以及死译等。所以,英文翻译时需要事先比较英文和中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述习惯。其中,英语以形式为主,而中文则以含义为主。因此,在对这两种语言进行翻译时应根据语言的语言特征和逻辑性,尽量不要频繁对英文进行断句,否则将破坏英文的连贯性,还会降低文章的严谨性。除此之外,针对词类转换中出现的词性或词序变化问题,需要学生明确英文词汇间的关系。例如,英文单词词性的变化大都是通过词缀完成的,例如加前缀或后缀,从而产生不同的词性。而汉语通常都使用动词。对于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起来。
三、词类转换的类型
1.名词转换为动词。①表示直觉,感情,欲望的心里状态的形容词,如果做表语则在翻译是经常转换为动词,如confident,certain,careful,cautious,angry,sorry,ashamed,thankful,anxious,grateful,able等。例如:He is grateful for her help.译为:他很感激她的帮助。“grateful”由形容词“感激的”译为动词“感激”。②英语的构词法中,由动词转化来的名词一般有加前缀,后缀的方式。例如,-ment,-tion,-er….这时,由动词派生或者含有动词含义的名词在翻译时需要将名词转换为动词。例如:Robo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译为:机器人已经用来探索宇宙。注:如果这里的“application ”和“exploration”转化为动词后,就会使句子语句通顺。
2.名词转换为形容词。在英语中由形容词派生的名词翻译起来需要转化为形容词,否则会使语句不通顺。例如:The new design should offer greater security to cities where earthquakes often take place.译为:新的设计应该使地震频发的城市更为安全。注:这里的offer security由中的“security”翻译时由名词转化为形容词;如果字面意思译为“提供更大安全”,则不够地道,感觉很生硬。
3.形容词转换为副词。在英译汉中,通常将修饰名词的形容词译为副词。例如:You had better give them a quick glance during communication.译为:在沟通时,你最好飞快地瞥一眼他们。注:在原句中名词glance 由形容词quick修饰,需要在译文中转换为副词。
4.副词转换为形容词。在英译汉中,修饰英文动词的副词经常译为形容词。例如:We were most impressed by the fact that those patients were not in good condition.译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太好。
5.介词转换为动词。英语中常用介词表达动词的含义,翻译时需将介词译为动词。例如:While she is working,her feet are on the bench.译为:当她工作时,她的脚放在椅子上。注:这里 on the bench 是介词短语,需要译为“放在椅子上”的动词短语。
四、词类转换的注意事项
词类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首先要尊重原著的意思,不能为了翻译的方便而破坏原文本意;其次要注意翻译词语和语境与文章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使读者阅读时能够清楚详尽。此外,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证翻译的通顺和精确,这是翻译的最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是成功翻译的条件。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翻译时需要将文章中的精髓进行一定的加工,使得作品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能够更加贴近文学本身,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同时有可以学到的新的东西,无论是翻译技巧还是翻译的内容中包含的知识。不仅考验翻译的功底也同时使得翻译有更加有意义更加长远的发展。
五、结论
英文翻译中词性转换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上文结合例句介绍的五类词性转化的方法是英译汉翻译中最常见的五种,掌握这些会有助于翻译的成功。对于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来说,把握词性转化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有良好的翻译思想做指导,不生搬硬套,注重意义的理解,通过上下文的贯通以及清晰的逻辑关系,会使文章翻译的更加顺畅,更容易理解,加深我们对英语原文的解读。
参考文献:
[1]程兵兵,佘波.从《实用英语》中看英译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J].科技视界,2014,12:218-219.
第三篇:大学英语翻译中的技巧———词类转换
摘要: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英语翻译相关论文的作用愈加重要,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十分必要。大学生在翻译中通常会出现各种翻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应首先明白翻译的概念、标准和两种语言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大学英语的翻译中才能为了使翻译符合语言特点和形式,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基本的翻译技巧———词类转换,使译文通顺畅达,更加准确具体,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译;词类转换;英语翻译论文;英语论文格式
一、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不断深入,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多,作为人与人活动的主要联系方式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作用愈显重要,对大学生尤为如此。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正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明确规定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听、说、读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根本所在,而翻译和写作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尤其是翻译的学习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着本质的作用:通过翻译,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词汇的意思和用法,更加清晰的判断文章的句法结构,更加准确和地道的理解原文,并会在翻译中了解语言的地道使用方法,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随着中国加入WT0,国际间的交流愈加频繁,社会对于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外语系由于专业的局限,根本无法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这类型的翻译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各类院校来培养。从这一角度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各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忽略了翻译的教学,使的翻译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涉及的翻译内容较少,并且分值较低,因此学生的翻译学习缺乏动力和方向性。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大学英语翻译学习较少,因而翻译能力较差并且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1)不能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最佳词义,只能用自己所掌握的词义生搬硬套,造成译文不准确,甚至出现谬误。(2)不能准确把握语句、语篇的结构,语法概念模糊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3)死译、硬译造成译文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表达不流畅。这三个问题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做翻译之前,对翻译的基本知识和翻译标准没有一个明确和基础的认识。
世界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人们给其下过许多定义,例如,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J.C.Catford认为“:翻译是一项对语言的文本的过程”。美国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则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以上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同时翻译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和再加工。
我国历来对于翻译标准就有不同的标准。如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是神似”。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化境”理论。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是严复1898年提出的,即“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译文流畅,文字典雅。
学生在大学英语翻译中不能把握词的正确意思,不能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最佳词义,造成译文的不准确,没有做到“忠实于原文”这个翻译标准。但词义的正确判断,这第一个问题不是本质和根本的问题,原因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词汇量的增加和字典的帮助得以提高和改善。而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即不能准确把握语句和语篇结构、死译和硬译则是更为关键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并采取相关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和改善。
三、大学英语翻译中的技巧———词类转换
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会拘泥于原文,过多的受到原文的束缚,不能理顺原文的篇章和句法结构,因而很容易出现死译和硬译的翻译问题。学生通常会完全按照原文的词汇词性、位置和句子的结构来生硬翻译,从而造成了翻译的句子或文章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译文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不能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流利畅达的表达出来。
这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的出现与学生不了解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形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汉语遵循语义的连接,注重整体和谐,缺乏严格的逻辑性的特点,句子结构简短而松散。英语语言惯用结构复杂而严密的长句,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偏爱使用大量连接手段连接句子。
因此学生在大学英语翻译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注意到语言各有所长,都有其独特的词法、语序、遣词造句方法和各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语言的不同,主要在于其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在翻译中如要保持“忠实”,保持原文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在翻译时,应根据两种语言的所长和差异,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改变词类,这就叫词类转换法。这样可以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又通顺自然,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真正做到翻译的标准:“忠实”“、通顺”。在大学英语的翻译中,词类转换法是基本的翻译技巧之一。
词类转换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文语言的习惯进行相关的转变。这不仅是指词类的转变,而且还包含词类功能的改变和一定词序的变化。但主要还是指词类的变化。英语和汉语词汇之间没有完全对应的关系。汉语单词没有词形变化,而英语单词却有,同一个词根加上不同的词缀可以变成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比如:character这个词,它是一个名词,意思是“特征“。加上后缀istic,就形成了形容词,意思是“有特点的”;加上后缀ize,就形成了动词,意思是“具有┉的特点”。其次,汉语句子多用动词,而英语句子则多用其他词性的词,如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词组。这也就是说,在大学英语翻译时,英语句子中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词组要译成汉语的动词。翻译中总是以名词译名词、动词译动词词性对应不仅不可能,而且极为有害。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词性的转换是不可避免的。大学英语翻译也是如此,该转换的地方不转换,译文读起来就会感到生硬别扭。作为一种翻译技巧。词类转换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事实上,词类转译的种类很多,就大学英语而言,最常见的是名词、介词词组、形容词转译为动词。
1.名词与动词的相互转换。英语中名词占优势。英语的句子动词用的比较少,常用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来表达汉语中用动词表达的概念,,而且动词的兼类情况非常明显,加之英语有词形变化,许多动词词尾加上后缀,如-ment,-tion,-ance,-er,-or等,即可变成名词。与此相反,汉语却以动词占优势,动词用的比较多,而且一个句子不限于用一个动词,还普遍使用连动式和兼语式等结构。,因此,在大学英语英译汉时英语名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而汉译英时汉语的动词转换成为英语的名词。例如:(1)They will miss the ritual interaction that goes with a welcoming cup of tea or coffee that may be a convention in their own country.他们会怀念那种喝着茶或咖啡招待客人的礼节性交往,而这种交往也许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一种习俗。这里的译文把英语中的名词“cup of tea of coffee”,转换成了中文中的动词“喝着茶或咖啡”。若不进行词类转换,完全按照原文生硬翻译“他们会怀念招待客人的茶或咖啡的礼节性交往,”就会显得不知所云,表达不清楚,译文生硬。转换之后,能准确传达出原文所要赋予“cup of tea of coffee”的意思,并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But a series of new environmental laws,together with the creation of parks and nature preserves that cover one quarter of the country,are aimed at protecting Costa Rica’s remaining forests.但是人们制订了一系列新的环境保护法,还新建了1/4国土面积的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目的是要保护哥斯达黎加现存的森林。英语中的名词转换成了汉语中的动词,使表达更加自然。
2.介词/介词词组与动词的相互转换。英语介词丰富,英语中常用介词来表达动作意义;而汉语中的介词则很少。因此,在大学英语英译汉时,要把英语的介词或介词词组转换成为汉语的动词;而在汉译英中,要把汉语的动词转换成为英语的介词或介词词组。
(1)While she is doing her homework,her feet on the bench in front of her an her calculator clicking out answers to her geometry problems,I am looking at the half-empty package of Camels towed carelessly close at hand.她做家庭作业时,脚搁在前面的长凳上,计算机嗒嗒地跳出几何题的答案。我看着那包已抽了一半,被随意扔在仅靠手边处的骆驼牌香烟。这里把介词词组“on the bench”在翻作汉语时转换成了动词“搁”,使表达更加具体形象,传神准确。如果只是按照字面译作“脚在长凳上”就感觉前后表达不十分通顺自然。
(2)成功需要不断地努力。因此小王常常工作到深夜,希望能赶上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Success calls for non-stop efforts.So Xiao Wang often worked until very late at night in the hope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computer technology.这句的翻译把汉语中的动词“希望”转换成了英语中的介词词组“in the hope of”,使得译文结构严密,译文流畅,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A bill now before Congress would giv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foreign students with advanced degrees in science an engineering who want to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份议案已递交到了国会,这一议案要求给予那些想在美国工作、具有理科和工程学科高级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以优厚待遇。这里把“before”这个介词在翻译时转换成了汉语中的动词“递交”,形象而又准确地表达了该词的意思。如果只按字面翻译“国会面前的一份议案”,则不如前者翻译更加传神,而且意思表达不到位,带有点英式汉语的味道。
3.形容词转换为动词。由于英语形容词,尤其是表示感觉、感情、知觉、情欲、欲望等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往往具有动词的意义,因此在英译汉时,常常要把形容词转换成相应的动词。常见的这类形容词有:confident,certain,careful,visible,careful,cautious,angry,sure,ignorant,afraid,doubtful, aware,concerned,glad,delighted,sorry,ashamed,thankful,anxious,grateful,possible等。(1)If you often are angry and overwhelmed,like the stress in your life is spinning out of control,then you may be hurting your heart.如果你常常感到生气,心烦意乱,情绪激动,好像你的生活中的压力正在快速加剧并变得失去控制的话,那么你可能是在损害你的心脏了。“angry”和“overwhelmed”这个形容词在翻译成汉语时转换成了动词“感到生气”和“心烦意乱,情绪激动”,从而把这个形容词的意思表达深入、准确和具体。(2)切削金属时,可以看到光亮的表面,但立刻就变成灰色。
When metals are cut,the shining surface is visible,but it turns grey almost immediately.“可以看到”转换成了“visible”。
(3)The fact that she was able to send a message was a hint.But I had to cautious.她能够给我带个信儿这件事就是个暗示,但是我必须小心谨慎。
四、结语
需要注意的是,词类转换只是一种翻译技巧,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一遇到这些情况就非得转换词类不可。重要的是,学生在大学英语翻译学习和实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别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别。在英汉互译时,应自觉遵守两种语言各自的规律,以及注意两种语言各自迥异的外在特征:英语句子的结构重视形合,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汉语则重视意合,没有固定的形态。学生在翻译中不要拘泥于原文的束缚,不要拘泥于原词的类别,误以为动词只能译成动词,名词只能译成名词。总的原则是,译入语必须符合翻译的标准“通顺”,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语言形式。在大学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学生要培养灵活变通的意识,根据文本和语境,熟练适当地使用这个技巧,使表达自然,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又不拘泥于原文,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畅达。
大学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好的翻译会使工作顺利地进行,并达到预期交流的目的。大学英语翻译的学习者应该首先对于翻译的概念和翻译的基本标准有个基本的认知,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在翻译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语言形式和特点,采用相对的词类转换的方法,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并且符合应有的表达习惯,使之符合工作中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第四篇:英语翻译中的词类转换
英语翻译中的词类转换—转译成形容词
转译成形容词
(一)形容词派生的名词往往可以转译成形容词。
1.The pallor of her face indicated clearly how she was feeling at the moment.她苍白的脸色清楚地表明了她那时的情绪。
2.The security and warmth of the destroyer's sick bay were wonderful.驱逐舰的病室很安全也很温暖,好极了。
3.He talked for some time with Bundy, and his questions reflected the enormity of his doubts.他同邦迪谈了一会,他提出的问题反映出他有很大的怀疑。
(二)有些名词加不定冠词作表语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形容词。如:
1)The blockade was a success.封锁很成功。
2)As he is a 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 I hope you will give him the necessary help.他对这城市完全陌生,所以我希望你能给他必要的帮助。
3)Independent thinking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in study.独立思考对学习是绝对必需的。其他词类转译
(一)形容词与副词的互相转译
1.英语名词译成汉语动词时,修饰该名词的形容词往往转译成汉语副词。如:
1)Occasionally a drizzle came down, and the intermittent flashes of lightening made us turn apprehensive glances toward Zero.偶尔下一点毛毛雨,断断续续的闪电使得我们不时忧虑地朝着零区方向望去。
2)It was a clear and unemotional exposition of the President's reasons for willing to begin a Chinese-American dialogue.这篇发言清楚明白、心平气和地说明了总统希望开始中美对话的原因。
2.英语动词译成汉语名词时,修饰该动词的副词往往转译成形容词。如:
1)He routinely radioed another agent on the ground.他跟另一个地勤人员进行了例行的无线电联络。
2)The President had prepared meticulously for his journey.总统为这次出访作了十分周密的准备。
3.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还有一些英语形容词可译为汉语副词。如:
1)This is sheer nonsense.(这完全是胡说。)
2)Buckley was in a clear minority.(巴克利显然属于少数。)
3)By dialing the right number, you may be able to select a play, golf lesson or lecture in physics, from a pretaped library in a remote city, for showing on your home screen.只要拨对了号码,你就可以在家里电视机上选看到有远方城市一座图书馆发出的预先录制的一出戏、一堂打高尔夫球的讲课,或者一次物理学演讲。
(二)名词与副词的互相转译
1.名词转译成副词
1)When he catches a glimpse of a potential antagonist, his instinct is to win him over with charm and humor.只要一发现有可能反对他的人,他就本能地要用他的魅力和风趣将这人争取过来。
2)The new mayor earned some appreciation by the courtesy of coming to visit the city poor.新市长有礼貌地前来访问城市贫民,获得了他们的一些好感。
2.副词转译成名词
1)They have not done so well ideologically, however, as organizationally.但是,他们的思想工作没有他们的组织工作做得好。
2)He is physically weak but mentally sound.他身体虽弱,但思想健康。转译成名词
(一)英语中很多由名词派生的动词,以及由名词转用的动词,在汉语中往往不易找到相应的动词,这时可将其转译成汉语名词。
1.名词派生的动词
1)Formality has always characterized their relationship.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礼相待。
2)To them, he personified the absolute power.在他们看来,他就是绝对权威的化身。
2.名词转用的动词
1)Most U.S.spy satellites are designed to burn up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after completing their missions.美国绝大多数间谍卫星,按其设计,是在完成使命后,在大气层中焚毁。
(二)有些英语被动式句子中的动词,可以译成“受(遭)到……+名词”、“予(加)以+名词”这类结构。如:
Satellites, however, must be closely watched, for they are constantly being tugged at by the gravitational attraction of the sun, moon and earth.(由于经常受到太阳、月亮以及地球引力的影响,卫星活动必须加以密切的观察。)
(三)形容词转译成名词
1.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上定冠词表示某一类的人,汉译时常译成名词。如:
1)They did their best to help the sick and the wounded.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帮助病号和伤员。
2)Robin Hood and his merry men hated the rich and loved and protected the poor.罗宾汉和他的伙伴们痛恨阔人,热爱并保护穷人。
2.此外,根据情况还有些形容词可以译成名词。如:
1)Stevenson was eloquent and elegant——but soft.史蒂文森有口才、有风度,但很软弱。
2)They were considered insincere.他们被人认为是伪君子。
在英译汉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对译,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来逐词对译。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词类转译的情况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转译成动词
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这是一个特点,往往在英语句子中只用一个谓语动词,而在汉语中却可以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例如,在He admires the President's stated decision to fight for the job.(他对总统声明为保住其职位而决心奋斗表示钦佩)中,英语的谓语动词只有admires一个词,其他用的是过去分词(stated)、动词派生名词(decision)、不定式(to fight)和介词(for)等。汉语没有词形变化,但可以几个动词连用。因此,英语中不少词类(尤其是名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一)名词转译成动词
1.由动词派生的名词转译成动词,在政论文体中出现比较多。如:
1)The 1967 UN document calls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Middle East conflict on the basis of Israeli withdrawal from occupied territories and Arab acknowledgement of Israeli's right to exist.(1967年联合国文件要求在以色列撤出所占的土地以及阿拉伯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利的基础上来解决中东冲突。)
2)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2.含有动作意味的名词(在记叙、描写文体中出现较多)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如:
1)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s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看到我们的喷气式飞机,听见隆隆的机声,令我特别神往。)
2)A glance through his office window offers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and the Lincoln Memorial.(从他的办公室窗口可以一眼看到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馆的全景。)
3.英语中有些加后缀-er的名词,如teacher教师,thinker思想家等等,有时在句中并不指其身份和职业,而是含有较强的动作意味,在汉语中没有恰当的对应名词时,往往可以译成动词。如:
1)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我未必会教你游泳。我想我的小弟弟比我教得好。)
2)Talking with his son, the old man was the forgiver of the young man's past wrong doings.(在和儿子谈话时,老人宽恕了年轻人过去所干的坏事。)
4.作为习语主体的名词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如:
1)They took a final look at Iron Mike, still intact in the darkness.他们最后看了铁麦克一眼——它依旧安然无恙地耸立在黑暗中。
2)The next news bulletin, shorter than usual, made no men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下一个新闻节目比通常短,没有提到游行。
(二)介词转译成动词
1)“Coming!“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s, across the veranda, and into the porch.”来啦!"她转身蹦着跳着地跑了,越过草地,跑上小径,跨上台阶,穿过凉台,进了门廊。
2)I barreled straight ahead, across the harbor and out over the sea.我笔直向前高速飞行,越过港口,飞临海面。
(三)形容词转译成动词
英语中表示知觉、情欲、欲望等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转译成动词。如:confident, certain, careful, cautious, angry, sure, ignorant, afraid, doubtful, aware, concerned, glad, delighted, sorry, ashamed, thankful, anxious等。
1)Doctors have said that they are not sure they can save his life.医生们说他们不敢肯定能否救得了他的命。
2)The fact that she was able to send a message was a hint.But I had to be cautious.她能够给我带个信儿这件事就是个暗示。但是我必须小心谨慎。
(四)副词转译成动词
1)That day he was up before sunrise.那天他在日出以前就起来了。
2)She opened the window to let fresh air in.她把窗子打开,让新鲜空气进来
第五篇: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
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
摘要:选词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翻译作品的好坏。选词,即选取意义择取单词,既关系到原文理解中词义的辨识和确定,也包括翻译表达中的词语的选择。相对而言,原文词语的理解更为重要。
关键词:翻译技巧;选词;翻译技巧,即翻译方法,能使具有概括性、指导性、基础性的翻译原理具体化、条理化、实施化,利用各种翻译转换法准确、完整传达话语信息。它着重解决的是具体翻译转换上技术、技艺、艺术上的问题。翻译理论专着或教材中对技巧的处理一般按两条线索分别或结合进行归纳:一是按原语的词类、句型等语法范畴及惯用法系列等,梳理翻译表达的技巧、方法;另一是按对原文信息、形式进行翻译表达的方法,而在分合、增减、反正、顺逆、去留存变、直译形神等辨证关系上,对翻译手法进行分类。翻译是科学又是艺术,对于技巧,理论着作、教材不能囊括翻译实践中的所有情况,具体问题还须具体分析,翻译者不但要灵活运用已有的技巧,而且要善于创造新的技巧,以使译文传意达旨,形神兼备。
选词,即选义择词,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之中。这里的“词”指表达某一实体或整体性概念的单词、词组和短语。“选义”是由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决定的。任何一种发展完备的人类语言,其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一词多义。例如单词charge: 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名词通常是“电流”的含义。该如何措辞则要看具体语境了。此外,英语中有一些名词,同时有两个形容词,比如名词sun,它的形容词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这里就有个辨义和确定词义的问题。另外,语言使用中还普遍存在着多词一义的现象,即同一意思对应不同的词语。在英语里,一词多义是非常常见的,这与英语的多源生有关。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的,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译者除了具有辨义这项本领外,还要具备“择词”这方面的技巧。
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说,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说,上下文不只是语言问题,说话是一种社会行为,上下文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社会场合或情境,正是它决定了词义。他还指出,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一个词的意义有时不是从本身看得很清楚的,而要通过整篇整段--亦即通过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次再现--才能确定。香港译界有句名言:词无定译,说的就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翻译。
从词语与语境的关系看,有些词基本不受语境影响(context-free),如意义相对固定单一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数量词等;有些词则受语境制约(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价值判断且意义极为丰富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对于这些词语,先利用各种手段确定其意,然后恰当措辞表达。下面介绍几种确定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和汉语习惯搭配来确定词义
长句、难句、复杂句,句句难懂,这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一点。如何看懂句子,而又不失精准的把译文写出来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要把英语原文看懂。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以下我们通过考研英语翻译实例来具体讲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A.意群拆分确定词义: e.g.“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1994-72)本句可以分四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in short简言之school学派contend 坚持认为,争辩,讨论
第二个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不可译为“科技革命”)as we call it所谓的第三个意群: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a series of一系列instruments器具、仪器
第四个意群:expand拓展reach影响范围innumerable无数的、数不清的direction方面
e.g.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2003-62)本句可以分三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 branch分支intellectual enquiry知识探索
第二个意群:seek力图reasoned理性的dispassionate冷静的,客观的in„manner以„方式
第三个意群: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学家
在英译汉部分,确定词义可以说是最难的。前面所说的agree,很多人只会翻译成“同意”,而不知道根据上下文翻译成“认为”,这就是一个教训。
B.词语搭配构成词组小语境,可以藉此确定相互间的意义: 1)express the idea:表达e.g.He cannot express his ideas clearly in speaking.2)advocate the idea:鼓吹、维护e.g.This organization advocated Hitler’s Nazi ideas.3)borrow the idea:借用、抄袭e.g.This idea was borrowed from the West.4)spread the idea:传播e.g.Democratic ideas are being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5)deepen the impression:(加深)e.g.He did tha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enerous.6)exercise/use the influence:使用e.g.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 to get me a job.7)have the influence:具有e.g.This movie has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eenagers.8)exert the influence:施加e.g.„you are expected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fellow schoolmates.二、通过语篇语境确定词义
翻译过程中,语篇不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对译文的构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语篇是最基本的翻译单位,译者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合格的译者不仅要具备语篇分析的能力,还必须首先具备语篇意识。所谓语篇意识就是要求译者将语篇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局限于词、短语、句子,从语篇整体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现译文。
e.g.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B.Russell).译文:上了年纪而能这样看待生活的人就不会遭受怕死的痛苦,因为他所关怀的事物将继续下去。同时,如果精力衰竭了,疲乏增加了,休息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我倒愿意工作不息,死而后已,因为我知道别人会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新概念英语》第4册)。
如果只看到划线的这一句话,译文似乎没什么可挑剔。但是,如果考虑一下上下文,将整个句群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译文与前文与后文都不相呼应。因为原文第一句“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与最后一句“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都表明整篇的主题是死亡问题,“rest”的含义是“长眠”而非“休息”,但划线部分的译文却与“死亡”无关。而且,这里的“rest”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死亡的这类委婉语还有很多,如“silence”、“sleep”、“quietus”等,如果原文用的是“silence”,难道应该将其译为“沉默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显然,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顾文章的整体性,孤立地“理解”部分语句,忽略了篇章整体信息的参与。划线部分的合理译文应该是: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竭,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
杨绛先生在她的文章《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多处用到了“痴气”及与“痴”相关的词组,来描绘钱种书先生异于常人的脾性,在不同语境下其意多有不同。凌原先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英语词汇来翻译“痴气”及相关词组,请看以下诸例: 1)钟书写完《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
After Chung-shu finished writing Fortress Besieged, his “eccentric” bent was still going strong, but it failed to take form in a second novel.2)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
It was those charming mischievous quirks of his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him to create the characters and plots for the novel and pass them off as real people and real deeds.3)“高兴”也正是钱家所谓“痴气”的表现。
“Being funny” wa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his puckish bent in the eyes of the Ch’iens.4)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
Chung-shu’s sweet quirkiness is peculiarly his own.5)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
When he was stranded in Shanghai, he would take out his pent-up eccentric energy on Younger Uncle’s small children, grand children and Ah Yuan, his own daughter„
三、通过常识判断确定词义
常识(common sense /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round us)人人有,而且常识愈丰富对翻译理解愈有用。很多老翻译家如吕淑湘、傅雷、杨宪益都强调翻译需要“杂学”。我想,这“杂学”可以看作是比较“高级”的常识吧。请看下面一段关于铜质保温瓶结构的描述:---Another type is a double-walled copper vessel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scrupulously cleaned to achieve the high intrinsic reflectivity of copper.A body of charcoal absorbent may be affixed to the outer wall of the fluid container, where it is kept cold and helps to condense any gases remaining in the vacuum space after it is evacuated and sealed off.某译文:另一种类型是有双壁的铜容器,其相应表面洁净无疵以获得铜所固有的高反射率。在流体容器的外壁可以粘着一层木炭吸附剂,它保持着低温并在容器抽空和密封后帮助冷凝残留在真空空间的气味。
此句的翻译关键在于两个it的意思。根据上面的译文,两个it都指fluid container。这显然不对。从原文看,fluid container明显指铜质保温瓶盛装液体的内胆,而内胆怎么能抽空呢?根据生活常识,保温瓶中要抽空的是内外夹层之间的夹套,即原文中的the vacuum space,因此第二个it应指the vacuum space。再举一个简单一点的例子:She could knit when she was seven.。句中的knit,其基本意思是“编织”,但译文不能只说“织”或“编织”,必须把动词的宾语补上,因为汉语里说“她七岁时就会(编)织”显得不够自然。那么“织”什么呢?根据我们的生活经历,一般是织毛衣,而不是织麻袋什么的,因此原句可译为“她七岁时就会织毛衣”。常识也包括一些很简单的科普知识。如果科技知识为大众所共有,那就是利用科学背景知识来确定词义。
四、利用背景知识确定词义
理解一个词有时需要从文本以外去寻找相关信息,如上面的常识判断。在科学翻译中,时常需要运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或其他领域的背景知识来确定词义。如:---Velocity changes if either the speed or direction changes.velocity 和speed都可表示“速度”,前者具专技色彩,一般用于科技文献,后者语域较宽,可用于科技或日常生活领域。如果将velocity 和speed都理解为“速度”,原文表述将失去意义,因此这里velocity 和speed中必有一个词表示其他意义。物理学告诉我们,速率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而速度是标量,有大小而没有方向。据此,velocity是速度,因为原文语境信息暗示它有方向(direction),speed是速率。这样确定词义后原句可译为:”如果(物体运动的)速率和方向有一个发生变化,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五、利用逻辑判断和推理确定词义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逻辑学的有关知识,如矛盾律等来确定词义。如:---Automobiles and truc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 batteries.某译文:汽车和卡车则可以迅速替换的电池组作动力„„
译文乍一看似乎没有问题,可是从逻辑的角度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汽车”和“卡车”两个概念是蕴涵与被蕴涵的从属关系,即“卡车”包含在“汽车”之中。“汽车”是属概念,“卡车”是种概念。译文犯了种属概念并列的逻辑错误。因此,必有一词的理解出了问题。查词典,Automobiles除了作“汽车”讲外,还可作“轿车”解。“轿车”与“卡车”是对立概念,可以并列。再看一类似的例子:---It caused devastation by burrowing and by devouring the herbage which might have maintained millions of sheep and cattle.它们在地下打洞,吞食掉本来可以维持数百万只牛羊的牧草,从而造成了破坏。
原文中的cattle有“牲畜”和“牛”二义,这里因与“羊”(sheep)对置,根据种属概念不能并列的逻辑规则,cattle只能作“牛”解。
王宗炎先生说,辨义为翻译之本。只有正确地理解原文的每一个字词,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当然,正确的理解只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要做到表达的贴切与自然,还需要较高的译入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泉水,1991,科技英语翻译技巧[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吴景荣、程镇球,2000,新时代汉英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3]赵振才,1986(3),科技英语翻译与逻辑[J],中国翻译.[4] Newmark, Peter, 1993, 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