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教育大全

时间:2019-05-14 17:0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人论教育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人论教育大全》。

第一篇:古人论教育大全

古人论教育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价值: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传统价值观,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惯性的评价标准和看法。

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詹姆斯汉斯林:“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3]詹姆斯汉斯林《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林聚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494-498.《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之谓教”——所有的一切内容都包括在里面了。下面列一点教育名言来对比看看吧。教育是学做人——修人道;教育是认识世界——修自然之道;教育的核心在于人的心灵——天地之道:万法由心教育在于给人以无限的可能——得道者得势,得势者得天下,教育是涵养人的精神——人的最伟大的精神从道中来教育是让人幸福的学问——违背大道者必不幸福教育是让人有独立的思想,不随风摆动——明于道,则住于道,自然不随风摆教育是开放的心灵——水之道:海纳百川,最简洁,最核心。同时,道,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主要有: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知行合一观;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四、爱国主义精神;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等。

知行合一观 编辑

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编辑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爱国主义精神 编辑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编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1]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主要表现 编辑

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第二篇:古人论教师与教育

    

分享 分享日志

热门日志

来源: 陳祺琦、的日志

教育 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序》 教育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师生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荀子·修身》 师生 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 师生 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荀子·儒效》

师生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师生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荀子·修身》

师生 凡探险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譬也。--晋·葛洪《抱朴子·祛惑》

师生 猎者,必之山林;渔者,必之江湖;而学者,必游于贤人君子之域。--明·高启《审游赠陆彦远》

教育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吕氏春秋·尊师》 教育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吕氏春秋·尊师》 师生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师生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传》 师生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师生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

师生 今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师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 师生 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后汉书·孔僖传》 师生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师生 简练于学,成熟于师。--汉·王充《论衡·量知》

师生 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汉·扬雄《法言·学行》 师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师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唐·韩愈《师说》

师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唐·韩愈《师说》

师生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唐·柳宗元《师友箴》

师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师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韩愈《师说》

师生 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宋·王安石《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

师生 好之而欲学者无其师,知之而欲传者无其徒,可不悲哉!--宋·苏轼《书鲜于子骏楚词后》

“教育,才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宋·胡瑗《松滋县学记》

师生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 《广潜论》

师生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唐·吕岩《答僧见》

学习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也。--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师生 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宋·陆九渊《象山全集·语录》

师生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师生 纵然有志也蹉跎,欠明师指点。--明·冯梦龙《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 师生 为学莫重于尊师。--清·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师生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师生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师生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师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老子》

师生 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在。--隋·王通《中论·问易》 师生 学无常师,惟德所在。--三国·魏·卞兰《赞述太子赋》 师生 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晋·潘岳《归田赋》 师生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尚书》 师生 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

师生 无贵无贱,年无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唐·韩愈《师说》

师生 神不在乎大小,灵者为尊;人不在乎大小,达者为尊。--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师生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清·李汝珍《镜花缘》 师生 择师不可以不慎。--《礼记·学记》

师生 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爱。--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师生 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点,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师生 圣人…...行不言之教。--《老子》 教育 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

师生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吕氏春秋·劝学》 师生 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吕氏春秋·劝学》

师生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榜样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唐·李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

师生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北史·杨播传论》 师生 风标才器,实足师范。--《魏书·彭城王传》

教育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清·魏源《默觚·治篇》 教育,师生 身教亲于言教。--清·魏源《默觚·治篇》

师生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吕氏春秋·诬徒》 师生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定以德行学问为主。--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师生 必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明·王艮《心斋语录》 教育,榜样 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 师生,道德 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才德是视。--清·康有为《大同书》 师生,学习温故而知新生,可以为人师矣。--《论语·为政》

师生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记》

师生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育说而不陵不犯,要以为师;知微--《荀子·致士》

师生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 师生 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近代·孙中山《提倡女子教育》 师生 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明·庄元臣《步苴子·内篇》

师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师生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大雅·抑》

师生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教育,师生 宽而不畏,严而见爱。--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师生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仁《严师箴》 师生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清·王夫之《周易内传·蒙》

师生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礼记·学记》 师生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唐·柳宗元《师之箴》 师生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论十事札子》 师生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省试策问》

师生 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已不美而改之。--宋·陆九渊《学说》 师生 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宋·陆九渊《学说》 师生 学非师而功益劳,友非人而过益滋。--宋·黄 晞 《 聱 隅子·生学篇》 师生 学问难穷,故亲师取友。--清·汤斌《潜庵学案·志学会约》 学习,师生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潜书·讲学》 师生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学习,师生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清·魏源《默觚·治篇》

教育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

教育,小孩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教育,小孩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教育,小孩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家庭 天下之本在家。--汉·荀悦《申鉴·政体》

教育,小孩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 教育,小孩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清·梁启超《论幼学》 教育,小孩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宋·林逋《省心录》

教育,小孩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清·林纾《闽中新乐府》

教育,小孩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

教育,小孩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 教育,小孩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教育,小孩 爱子教之以义方。--《左传·隐公三年》

教育,小孩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明·方孝孺《行善戒》 教育,小孩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教育,小孩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教育,小孩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荀子·大略》 教育,小孩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教育,小孩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故养正当于蒙。--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教育,小孩 今教童子——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明·王守仁《训蒙大意》

教育,小孩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明·王守仁《训蒙大意》

教育,小孩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教育,小孩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清·张履祥《训子语》

教育,小孩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史曲·愿体集》 教育,小孩 爱之必以其道。--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教育,小孩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教育,小孩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教育,小孩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清·张履祥《愿学记》

教育,小孩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清·张履祥《备忘一》

教育,小孩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外储说》 教育,小孩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孝顺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榜样,父母 贤母使子贤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子女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教育,子女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子女,孝顺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元·〈冤家债主·梆子》 教育,子女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宋·宋祁《杂说》

教育,子女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 教育,子女 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教育,子女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 教育,子女 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汉·傅干《皇后箴》 教育,子女 打是疼,骂是爱。--《醒世姻缘注》 教育,子女 恨铁不成钢。--清·曹雪芹《红楼梦》

教育,子女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清·王夫之《周易内传》

教育,子女 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教育,子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宋·王应麟《三字经》

教育,子女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苏氏家语》 教育,子女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勸无功。--宋·王应麟《三字经》 教育,子女 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神童诗》

教育,子女 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宋·朱熹《小学辑说》 教育,子女 古者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宋·朱熹《题小学》

教育,子女 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清·张謇《正告南通自立非自立各学校学生及教职员》

教育 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清·张之洞《札学务处改修两湖师范学堂》

教育 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清·梁启超《论师范》

教育 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要。--清·张之洞《筹定学堂规模决策兴办折》 教育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清·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

教育 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清·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 教育 师范为教育之母。--清·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 教育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教育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学习“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学习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论语·阳货》 学习“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论语·阳货》” 学习“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语·阳货》” 学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 君子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 道德,才能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汉·王充《论衡·别论》” 道德 百行以德为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道德 仁义其教之本乎.--隋·王通《中说·礼乐》

道德 “德行之于人大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 教育,道德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宋·王安石《洪范传》” 道德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道德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清·张履祥《备忘二》” 教育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道德 “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清·李塨《大学辨业》” 道德 以德育为先。--清·康有为《大同书》

道德 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清·康有为《大同书》 道德 学必以德性为本。--元·吴澄《草庐学案》 道德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记·乐记》

道德 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元·郑玉《送唐仲实赴乡试序》

道德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而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进。--清·张履祥《备忘三》

道德 学生以勤学为务,尤以立品为先。--清·张之洞《札知县蒋楷等充武备学堂稽察委员》 教育,知识 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识,知识即势力也。势力之效用,较金钱为大。--清·容闳《西学东渐记》

教育 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清·康有为《大同书》

道德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否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自谓能其事,--清·容闳《西学东渐记》

道德 重精神,贵德育。--清·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 教育 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道德 国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清·梁启超《新民说》

健康 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清·严复《原强》 学习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清·康有为《大同书》

健康 外国教育,必有体操,所以强其体魄,壮其胆色,养成不畏强敌,不慑雷霆之志,然后内可以清国难,外之--清·梁启超《论政变与中国不亡之关系》

教育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教育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近代·蔡元培《美学》

教育 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近代·蔡元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教育 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

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教育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 学习不学春秋,无以主断;不学乐,无以知和;不学书,无以议制;不学易,无以通理。--隋·王通《文中子·立命》

学习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皆通学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

才能 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宜,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学习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清·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学习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近代·孙中山《致李鸿章书》 学习有实行而无空言之弊,有实学而无不可用之材。--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 实用 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学仕》 实用 才为有用之材,学为有用之学。--清·颜元《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 实用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清·黄宗羲《姜定庵小传》

实用 学求有用,当人先求有用。目尽明之用,耳尽聪之用。--清·李塨《年谱》

实用 合众人之心思以求实用,合万国之器物以启心思。--清·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 实用 所用非所学,人才何由得来?--清·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实用 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之才。--清·康有为《请广择日本书派游学折》

教育 国民教育,以培养师范为先;人才教育,以注重实业为主。--清·梁启超《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

教育 国因时势而迁移,则学亦宜从时势而改变。--清·高旭《学术沿革之概论》

实用 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理家必弊,在国必危。--唐·陈子昴《上策问机要事》 教育 八股……害在使天下无人才。--清·严复《救亡决论》

教育 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清·严复《救亡决论》

教育 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必自先停科举始。--清·张之洞《上奏》 教育 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清·严复《救亡决论》

教育 救亡之道当如何?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清·严复《救亡决论》

教育 变科举,诚为旋乾坤转移风会之大权,而根本之尤要者也。--清·谭嗣同《仁学》 教育 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科举起。--清·张之洞《劝学篇·变科举》

教育 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清·梁启超《论科举》

科学近百年来科学的收获如此丰富……那一件不是受科学之赐。--清·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教育 教之治性,犹药之治病。--晋·孙绰《孙子》

善恶 论人之理,定有善有恶。--汉·王充《论衡·率性》

善恶 人性有善恶,人才有高有下也。--汉·王充《论衡·本性》 善恶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汉·扬雄《法言·修身》 善恶 凡人之性成于习。圣人教以率之,法以治之,天下古今之风以善为归,以恶为禁久矣。--明·王廷相《答薛君采论性书》

教育 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性虽能智达,不教则不达。--唐·马总《意林·成败志》 善恶 性恶之人,亦不禀天善性,得圣人之教,志行变化。--汉·王充《论衡·率性》 教育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学习,教育 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汉·荀悦《申鉴·杂言》

教育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

善恶,教育 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宋·欧阳修《答李翊第二书》

善恶,教育 人情有不教而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汉·王充《论衡·命禄》

善恶,教育 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吕氏春秋·实性》

善恶,教育 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汉·董仲舒《深察名号》

学习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宋·朱熹《性理精义》

学习,善恶 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汉·王充《论衡·本性》 善恶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唐·韩愈《原性》 欲望 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性之流,欲则水之波澜。--宋·朱熹《朱子语类》

学习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愚蠢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愚蠢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

性格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教育 和氏之璧,井里璞耳;良工修之,则成国宝。--《晏子春秋》 教育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教育 弓待檠而后能调,剑待砥而后能利。--《淮南子·修务训》 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教育 夜光之璧,黄彝之尊,始乃中山之璞,溪林之干,乃良工琢磨,则登廊庙之上矣。--《金楼子·立言》

教育 玉石金铁,犹可琢磨以为器用,而况于人。--汉·刘向《新序》

教育 金在矿,何足贵耶?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新唐书·魏征传》

教育 宝剑未砥,犹乏切玉之功;美箭缺羽,尚无冲石之势。--北朝·后魏·温子升《为安丰王延明让国子祭表》

教育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 教育 枸木必将待隐栝丞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荀子·性恶》

教育 虽有良剑,不锻砺则不铦;虽有良弓,不排檠则不正。--明·庄元臣《叔苴子·外篇》 学习人之天分有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明·王艮《语录》

学习玉质虽美,而必待琢之以成,人性固善,而必导之以学。--清·王夫之《礼记章句·学记》 学习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来。--清·爱新觉罗·玄烨《圣学》

教育 所谓人尽其才,在教养有道,鼓励以方,任使得法。--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痛救国大计书》

教育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汉·王符《潜夫论·德化》

国家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救,莫神于化。--汉·王符《潜夫论·德化》 国家 序人伦,安国家,莫先于礼;和人神,移风俗,莫尚于乐。--唐·白居易《议礼乐》 国家 圣帝明主,皆教德化,而薄威刑也。--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国家 人君之理,莫大乎道德教化也。--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国家 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唐·孔颖达《学记·第十八》 教育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唐·白居易《策林二》 教育 为治所至,必以兴学校,明教化为先。--清·郑瑞《朱子学归》

风俗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齐风俗,则教化纲纪为不可阙也。--清·顾炎武《与人书》

风俗 风俗弊坏,由于无教。--清·康有为《公车上书》 学习非学无以建设。--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教育 振兴教育。--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教育 学校者,文明进化之泉源也。--近代·孙中山《总理全集》

教育 学者,国之本也。--近代·孙中山《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 教育 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学习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教育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读者经·小雅·角弓》 学习,教育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礼记·学记》 教育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教育 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宋·傅亮《立学诏》 教育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教育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教育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教育&nb

第三篇:古人论书法

古人论书法

秦-李斯 《论用笔》

论用笔: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汉—蔡邕《九势》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提)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提)用之。

涩势,在于紧(马加“诀字的右面部分)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此名九势,得之虽元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论:汉—蔡邕《笔论》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书论:晋—卫夫人《笔阵图》

卫夫人《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横折弯钩,以“刁”代替]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书论:晋—王羲之《题笔阵图后》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不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其师钟繇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口,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弋,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口口口口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秷侧起复。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竞,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书论: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

笔意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人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风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书论: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东海先生语也,宜其名高一世。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字之巧处在于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此窍也。

作书须得提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刻板样。

用墨须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盖五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岩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想象吴兴所未尝梦见者,催米痴能会其趣耳。今当以王僧虔、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人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岩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公,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善学柳下惠参之。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

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绪字最留意。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书论:清—刘熙载:《书慨》

圣人作《易》,立篆以尽。意,先天,书之本也:篆,后天,书之用也。

书之有隶生于篆,如音之有微生于宫。故篆取力气长,隶取势险节短,盖运笔与奋笔之辩也。

正书居静以洽动,草书居动以洽静。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书家一尚熟,而熟有精粗深浅之别,楷能用生为熟。熟乃可贵自世之轻俗滑易当之,而真熟亡矣。

篆尚婉而通,南帖似之;隶欲精而密,北碑似之。

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唐太宗论书曰:“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虞世南作《笔髓》,其一为《辩煮》,盖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受命也。

东坡论吴道子画“出新煮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推之于书,但尚法度与豪放,而无新意妙理,末矣。

它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

书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艺始于指法,终于行间。

问:先生尝云:“道苏须汰烂漫,由董宜避凋疏。”烂漫、凋疏。章法中事乎?笔法中事乎?汰之。避之。从何处著手?

烂漫、凋疏。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花到十分烂漫者,菁化内幅,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蔽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汰之,避之,唯在练笔。笔中实测积成字,累成行,成行,而气皆满,气满则二弊去矣。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之前而不空者。非骨势油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隶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共见矣。

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以《中明坛》题欲。《云峰山五言》验之,为中岳物生无疑,碑称其“才冠秘颖,研图注篆。”不虚耳。

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楹刻。

书论: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变者,天也。

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者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当为今之隶之极盛矣。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日“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旬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醋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怀,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变宜于尊乎!

综而论之,书学与洽法,势变略同,周以前为一体势,汉为一体势。魏晋至今为一体势,皆千数百年一变,后之有变可以前事验之也。

书法名人名语

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臵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臵,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第四篇:古人论书法

古人论书法

一、论书法之本质与功能【蔡邕】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钟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张怀瓘】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虞世南】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项穆】书者,心也。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心虽无形,用从有主。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岂惟明窗净几、神怡务闲、笔砚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翁方纲】世间无物非草书。【伊秉绶】变化气质,陶冶性灵。【周星莲】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二、论学书之途径与方法【钟繇】吾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尽,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李世民】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米芾】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虞集】书法甚难。有得力于天资,有得力于学力。天资高而学力到,未有不精奥而神化者也。【倪苏门】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冯班】书至成时,神奇变化,出没不穷。若工夫浅,得少为足,便退落,……大略初学时多可观,后来不学,便不成书耳。【王宗炎】作书之道,规矩在心,变化在手:体欲方而用欲圆,指欲实而腕欲虚,神欲行而官欲止。审量于此,方可学古人法帖。【包世臣】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至学拳已成,真气养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直,虽对强敌,可以一指取之于分寸之间,若无事者。书家自运之道亦如是矣。【康有为】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三、论笔势与笔意【蔡邕】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王澍】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朱履贞】书法劲易而圆难。夫圆者,势之圆,非磨棱倒角之谓,乃八面拱心,即九宫法也。然书贵挺劲,不劲则不成书。藏劲于圆,斯乃得之。【周星莲】笔锋落纸,势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势利导。要在落笔之先,腾掷而起,飞行绝迹,不粘定纸上讲求生活。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亦不尽。【王羲之】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孙过庭】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解缙】学书以沉著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论,便非至论。【王铎】凡作草书,须有登吾嵩山绝顶之意。

四、论形质与情性【王僧虔】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米芾】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书在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项穆】夫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逾也。【刘熙载】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五、论气韵与神采【张怀瓘】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蔡襄】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沈括】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沈宗骞】昔人谓笔力能扛鼎,言气之沉着也。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是力到。不灵之笔,便得其形;必能灵变,乃可得其神。【方薰】书画贵有奇气。【刘熙载】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六、论古代之名家

(一)论王羲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羊欣云: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若孔门以书,三子入室矣。允为上之上。——庾肩吾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李世民晋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右军又晋人之龙象也。观其锋藏势逸,如万兵衔枚,申令素定,摧坚陷阵,初不劳力。盖胸中自无滞碍,故形于外者乃尔。——周必大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朱熹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刘熙载

(二)论王献之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翻波簸岳。故谢安石谓“公当胜右军”。——李嗣真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张怀瓘大令草法,殊迫伯英,谆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黄庭坚子敬天真超逸,岂其父可比也!——米芾子敬始和父韵,后宗伯英,风神散逸,爽朗多姿。……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项穆

(三)论褚遂良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从动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褚书《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河南晚年书,虽瘦实腴。——赵孟坚

(四)论孙过庭凡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米芾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而愈沉着,婀娜而愈刚健。——刘熙载

(五)论李邕余尝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余言者。——董其昌

(六)论颜真卿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黄庭坚颜书《争坐位帖》有篆籀气,字字意相联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世之颜行书第一也。——米芾

(七)论怀素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米芾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沈右

(八)论杨凝式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绪,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汨没者也。——苏轼

(九)论黄庭坚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三昧,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沈周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入门自媚。若其笔法瘦劲婉通,则自篆来。——康有为

(十)论米芾米书超妙入神。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苏轼米书与苏、黄并驾,而各不相上下。大抵苏、黄优于藏蓄,而米长于奔放。——李东阳书家笔势,穷极于芾。米海岳书,跌宕多变,超迈拔俗,出入二王法度,后世罕有匹者。——陆维钊

(十一)论王铎千有余岁,独此老起而振兴之。遥遥华胄,千载若接,是此道未坠于地,皆此老之力矣!——段胜川魄力沉雄,丘壑峻伟。——秦祖永元章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戴明皋归前突兀山险峨,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吴昌硕

第五篇: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 (二)

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二)

●自顾行如何,毁誉安足论。

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只须自己注意到品行端正,别人的毁谤或称赞不必去计较。

●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五十 比喻有本事有实绩不必吹嘘,别人也会知道。

●凡夫爱命,达士殉名。

三国·魏·曹植《任城王诔》 凡庸的人顾惜自己的性命,通达事理的人却勇于为保全名节而牺牲。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 上等士人忘记个人的声名,中等士人树立个人的声名,下等士人窃取美好的声名。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战国·楚·屈原《离骚》 冉冉:渐渐。修名:美名。感叹年岁渐老还没有为国家作出贡献。

●剑之锷,砥之而光;人之名,砥之而扬。

唐·舒元舆《贻诸第砥石命》 锷(è):刀剑的刃。磔(dǐ):细的磨刀石。此指砥砺,磨练。比喻人的美名要经磨砺才能传扬。●论久而后公,名久而后定。

宋·陆游《何君墓表》 论:评论。公:公正。名:名声。定:确定。时间的积淀长些,人们的评论才会趋于公正,名声也才能最后确定。

●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

《列子·杨朱》 在世时没有一天的欢乐,死后却世代传美名。

●千里传声,万里传名。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美名比声音传播得更广远。

●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

汉·王充《论衡·自纪》 身:人的躯体。朽:腐朽。声:名声,声誉。彰:显扬,显著。人虽死了,而声名却长存。

●成功于一时,重业于万世。

《后汉书·冯异传》 垂:传下去,传留后世。成功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取得的,但声名业绩却世代相传。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晋·左思《咏史》 悠悠:长远貌。英名擅八区:擅,扬,意谓英名传扬全国广大地区。

●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 威震天下:威望震动天下。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史记·贾谊传》 有贪欲的人为了钱财而死。志在建功立业的人为了荣誉而勇于牺牲自己。

●功列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

《后汉书·章帝纪》功勋业绩闻名天下,仁政之风世代相传。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 与天地一样久长,同日月一样光辉。

●奋名于百代之前,而流誉于千载之后。

三国·魏·桓范《序作》 奋名:为获得好名声而奋斗流誉:传扬声名。

●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

《汉书·陈汤传》载(zǎi):年。世:代。安:安宁,安定。立下大功,世代安居乐业。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明·于谦《无题》 谓声名,节操比泰山还重,私利欲望比鸿毛还轻。

●高名千载留。

南朝·梁·萧纲《登琴台》 美好的声名,千年百载留传。

●尽功于竹帛,流音于管弦。

《后汉书·邓皇后纪》 功勋载入史册,并被弦歌赞颂。竹帛:史书。古人在竹简、绢帛上记事。流音:指美好的品德和声名。●德音流千里,功名重泰山。

《后汉书》 德音: 好的德行和声誉。功名:功业和声名。好的德行和声誉远扬千里,功业和声名比泰山还要重。

●功名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

《三国志》 著:显出。鼎钟:古铜器之称,上面铭刻文字,或表彰功德,或记事。竹帛,竹筒和白绢,古代供书写之用。功绩和声名都被史书收录。

●威动天地,声慑四海。

《淮南子·汜论训》 威:威名,威势。慑(shè):恐惧,害怕,引申作镇服。比喻威望极高,声名极大。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

宋·谢枋得《和曹东谷韵》 芳:芳香,喻美好的名声或德行。秽:鄙贱邪恶的行为和名声。荣枯:喻政治上的得志和失意。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后汉书·荀悦列传》一时的得失关系到身后的长久荣辱。

●千载之勋,一朝可立。

南朝·后魏·许谦《遗杨佛嵩书》 把握好机遇,可以建立不朽功勋。

●留得声名万古香。

宋·文天祥《沁园春》 万古香:千年万代都赞颂备至。香:名声的美好。留下美好的名声,万古流芳。●丈夫垂名动万年。

唐·杜甫《赤霄行》 丈夫:指“大丈夫”,泛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垂名:名声留传。大丈夫要建功立业流芳百世。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晋·陶渊明《咏荆轲》荆轲虽然死去,但千载以后他的英侠义举仍长留在人们心中。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患:忧虑。令名:好名声。彰:明显。只怕不立志,不怕无声誉。

●根深而枝叶茂,行久而名誉远。

汉·徐干《中论》 谓长期砥砺志行,名誉便传扬开去。

●君子虽殒,善名不灭。

唐·武则天《臣轨下·诚信》 有德行和知识的人虽然死了,但美好的声音却不会消失。

●官达者,才未必当其位,;誉美者,实未必副其名。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官运亨通的人不一定称职,名誉很高的人,名实不一定相符。

●盛名之下难为居。

《新唐书·官琯赞》 居:居住,引申为做人。

●溺私利者则伤名。

唐·李延寿《晋史》 沉溺于私利的人有损自己的声名。●身没声名在,多应万古流。

唐·贾岛《哭孟郊》 没(mò):死亡。人死了,而声名犹存。

●事业功德,老而益明,死而益光。

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 功:功劳。德:德行。益:更加。明:光大,卓著。光:光荣。

●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唐·杜甫《赠郑十八贲》 青史:史书。古人在竹简上记事,故称。泯(mǐn):灭。谓人已死去很久,但名字在史册长存。

●名终埋不得,骨任朽何妨!

五代·裴谐《经杜甫坟》 声名是埋没不了的,人死骨腐有什么要紧。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五代史·王彦章传》 皮:珍贵的皮毛。名:美好的名声。为人应留下好的声名。

●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宋·陆游《投梁参政》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为青史。为人要建功立名。

●邪正古来观大节,是非死后有公论。

宋·陆游《观史》 大节:重大的节操。公论:公正的评论。

●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

宋·李师中《送唐子方之贬所》 去国:离开朝廷不作官。高名:高尚名节。

●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

宋·李曾伯《挽史鲁公》 盖棺公论定:指史鲁公死后,对他一生的全部表现作出结论。盖棺,盖上棺盖。泯:消灭。泯灭。

●男子须流芳百世。

宋·刘克庄《次韵徐守宴新进士》 流芳百世:形容美名长远流传。

●骨朽人间论自公。

宋·陆游《落魄》论:对死者的一生所作所为作出结论。公:公平,公道。

●功业逐日以新,名声随风而流。

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 功名业绩不断发展,名气声誉传播四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苍苍:深青色。泱泱:深广貌。风:风范。赞美严子陵的高洁品行。

●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闻:出名,有名望。在世时有威望,死后留声名。

●生则有涯,死宜不泯。

宋·范仲淹《东染院史种君墓志铭》 泯:消灭,泯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声名不能泯灭。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宋·欧阳修《朋党论》 守:遵守。行:实行。惜:珍惜。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宋·普济《五灯会元》 镌(juān):刻。德行高洁,自然声名留传。

●大夫忠烈后,高义金石贯。

宋·苏轼《徐夜病中赠段屯田》 大夫:古代指任官职者。高义金石贯:金,钟鼎;石,丰碑。意谓高风亮节铸在钟鼎,刻在丰碑。

●所不朽者,垂万世后,孰谓公死,凛凛如生。

《宋史·辛弃疾传》 不朽:不会磨灭。垂:流传。孰:谁。凛凛如生:气势威严,好象健在一样。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

●功勋人丹青,名迹万世香。

宋·苏舜钦《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 丹青: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丹青犹言史籍。名迹:名声事迹。功勋载入史书,声名世代留传。

●百年身世酣歌里,千古功名感慨中。

宋·陆游《三月一日府宴学射山》 虽一生在优游佚乐中度过,但千古功名未立,不胜感慨系之。功名标示于史书上,长久传扬。●人咸乐乎生,而愧于苟生;人咸恶乎死,而尚于有名。

明·宋濂《周君墓铭》 人们都乐于活着,但以苟且偷生为耻;人们都不想死去,但以殉名取义为荣。

●秦淮水逝,迹往名留。

清·汪中《经旧苑吊马守贞文》逝:流逝。往:消失。

●声名留落天地间。

明·方孝孺《吊李白》 声望和英名留传于天地之间。

●富贵一时,名节千古。

《明史·赵光抃传》 人生的富贵是短时间的,而声名节操却长久流传。

●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

明·洪自诚《菜根谭》 惠泽:给人的好处恩德。人死后要留下美德声名。

●忠心正气,千古不磨。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一个人的忠诚无私之心和刚正之气,千秋万代也不磨灭。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清·顾炎武《秋风行》 驹:指白驹,即日影。人生的富贵荣华就象白驹过隙,瞬间即逝;唯有荣誉声名却象坚硬的金石,永远留存。

●重如泰山轻鸿羽,流芳遗臭俱千古。

清·缪钟渭《纪大东沟战事吊总兵世昌》 人的价值有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有的流芳千古,有的遗臭万年。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你们这些(嘲弄诗人)的人早已声名俱灭,他们的成就却象江河一样,流传千秋万代。今也喻英才万古流芳。

●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个好名声,也不可给后世留个坏名声。

既然不能给后世留

下载古人论教育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人论教育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论》读后感(模版)

    浅谈“人是什么” ——读卡西尔《人论》有感 摘要: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

    做人论

    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 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 低调做人,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会一次比一次优秀。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以锻炼为......

    古人论画,有六法,有三病(共五则范文)

    古人论画,有六法,有三病 古人论画,有六法,有三病。六法中“气韵生动”不可学,董其昌谓生而知之。若学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可以岁月到。三病指用笔三疾:曰板,曰刻,曰结。古人论用笔......

    先人论书经典

    先人论书经典 1,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秦?李 斯-朱文长《墨池编川》 2,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 秦?李 斯-朱文长《墨池编川》 3,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於......

    《犯罪人论》读书报告

    《犯罪人论》读书报告 打开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统计数字和因素,作者企图从亲身的调查研究和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统计数据中总结出导致人犯罪的原因。......

    88名人论教爱因斯坦

    名人论教育 爱因斯坦论教育 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这是错误的认识。知识是死的,可学生是活生生的,它在每个青年人身上培养起来的应该是对......

    名人论品德dcl14-12-14

    名人论品德 杜长龄杜家澍选辑 2014-11-08 1、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仲 2、君子独处,守正不挠。——班固 3、有其德,无其位,君子安之;有其位,无其德,君子耻之。——胡宏 4、......

    历代伟人名人论宗谱

    历代伟人名人论宗谱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等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毛泽东1958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上的讲话 族谱文化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