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女性文学中的感伤情怀

时间:2019-05-14 19:2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古代女性文学中的感伤情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古代女性文学中的感伤情怀》。

第一篇::浅析古代女性文学中的感伤情怀

浅析古代女性文学中的感伤情怀

刘兴旺

内容摘要:由于古代女性特定的生存空间,以及她们独特的情感体验,造就了古代女性文学的感伤特质,但又由于女性独特的性格和心理变化,使她们的作品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特性,从而使她们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本文尝试以李清照为切入点来分析整个古代女性文学的感伤内容、感伤特点,并结合时代和她们的生存空间来寻找其感伤特质的形成原因。关键词:李清照;古代女性;文学;感伤

在雄厚而精深的古代文学中,女性文学虽没有男性文学那样高的成就,但却仍不可被忽视。在封建思想牢不可破的古代,才女们能写出这些感人肺腑、表情达意的诗作,已十分不易,而且这些作品中,还有许多不让须眉之作,不仅在当时享誉文坛,更流传至今。本文就将对古代女性的感伤文学进行研究分析,论文就是将以李清照为基点,再联系历代相关的女诗人,从局部到整体,力图用不同于前人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女性的感伤情怀,尤其是探讨古代女性创作时所体现出来的“悲怨”这一普遍特征,同时对她们的创作内容、表现手法、感伤特质以及形成原因作探讨分析。

一、幽怨感伤是古代女性感伤文学的情感基调

虽然古代女性的创作总的基调都是幽怨感伤,但是却有不同的内容,她们可能会因绽放的春花而伤怀,也会因为鸿燕的南飞而悲痛,因离别的愁情而生怨。总的来说,可以将她们的愁分为三种。

(一)以伤春之情,感叹年华易逝为主的闲愁。

古代女性的低下地位以及对男性的附庸心理,使得她们对时光流逝特别的敏感,对自己的容颜也特别的关注,怕自己色衰容败,而不能获得幸福,所以在她们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的伤感。李清照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肖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全词字面上虽没有直接写惜花伤感之事,但行文间又处处充斥着伤春惜花的情感。主人公因醉酒而沉睡,醒来后想到昨夜风雨,便问侍女,虽然没有写出问的是什么,但侍女答到“海棠依旧”,主人公在前用了“却道”两字,说明她根本不相信海棠还是一如往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主人立刻更正侍女的错误,有一丝责备,更有许多感伤,为花禁不起一夜风雨而凋零了不少而伤感。

与李清照相同,其它的女诗人对春天也怀有同样的感伤之情。如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关于写春的《蝶恋花·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一句“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写出主人公对春恋恋不舍但又无法挽留的心思,于是愁绪涌上心头,只好任春而去,把酒送春,而春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感伤之情,于是下起了潇潇细雨以作回应。这首词将女主人公因春的飞逝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尽现其中。

时光易逝,那么容颜也就易衰,清代女诗人络绮兰在《对雪》诗中说:“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 有白头时。”虽然诗人对容减易衰有一定的理性的思考,用青山也会有被白雪覆盖的时候来比喻人的老去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思考中,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来。

(二)以爱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怨。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最美的感情,历朝历代对爱情的吟咏之作不可胜数。在古代女性文学里,爱情题材的诗作是多数,作者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生活境遇,也就有了不同的爱情体验,但是,在缤纷绚烂的爱情海洋里充满了苦涩的泪水,这一点却又是共同的。

有因离愁而思念的低语,如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有弃妇的悲怨,如后汉窦玄妻《古怨歌》;有远嫁异国他乡的悲吟,如西汉乌孙公主《悲愁歌》;还有失宠妃膑的泣诉,如西汉班婕妤《怨歌行》;也有商人妇的哀叹,如唐代刘采春《罗唝曲》;又有吏人妻的悲愁,如晋代苏伯玉妻《盘中诗》;更有征人妇的忧虑,如唐代陈玉兰《寄夫》。

(三)以逝国感伤为主的哀情。

在女性创作中关于哀国伤民的作品并不多见,但依然有不少女性跳出个人情感圈子而关注到社会问题上来,并且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显得非常的难能可贵。就李清照而言,当金兵入侵国土而宋朝采取屈辱求和偏安一隅后,她就有不少关注国事的作品了。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写道: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这首诗写于绍兴三年,也就是宋高宗第一次派人赴金国屈辱求和之时,首句就直接写到人民期望收复失地,让国土统一,但是宋朝当权者却没有积极抗争,只是消极的求和,于是李清照在最后说“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讽刺了求和政策,表达了对屈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和沦陷区人民的关切。随着北宋当权者一味的求和,时局动荡不堪,赵明诚因病逝世,诗人沦落到了流离失所境地。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尝尽世间之苦。在这期间,她的创作开始了一个新的转折,国破家亡之悲时时反映在她的作品中,更有现实意义。如在《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道出此时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悲惨情形,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还没有说出口,眼泪已是夺眶而出。她的痛如此沉重,双溪舴艋舟又怎么能载得动呢?

此时,女性作品所反映的还有很大成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并没有完全立足于国家或是百姓来写作。但到后来的明清时代,这一现象开始转变,女性诗人们开始直接大胆地反映社会现状,并且勇敢地表达自己对国家或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百姓的同情。

二、女性感伤文学的表现方式

古代女性特殊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使古代女性文学有着特殊的意蕴与传统,它有“特定的情感生活内容,确立了凄美柔婉的总体风格和以诗、词两种文学体裁为主的艺术样式。”所以在感伤这一风格上她们是大体相同的,而且在表现感伤的时候也是大同小异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多以“瘦”、“病”、“愁”等表现哀情。

这一特点非常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仅以毕振达所辑《销魂词》中清代女子作品为例,在入选的95位作者的234首作品中,愁、怨、泣、哭、寒凉、凄切、寂寞之类涉及悲愁之情的字和词即达1600多个。”这还仅仅是对清代女性作品作的整理,若是将整个女性文学中的涉及这类悲愁之情的字词都统计出来那将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数字。这一特点在李清照的词中也非常的明显,我们非常熟悉的句子就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②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从以上句子中,似乎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对“愁”与“瘦”情有独钟,总是离不开这两个让人怜惜的字眼,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是愁眉不展,玉减容衰,清癯消瘦,使人暗然神伤。第一首词中女主人因与夫君相隔两地而倍感孤独苦闷,心中相思不已,思念缠绵不绝而愁;第二首词中的愁则包含着太多的内容,因为此时的李清照正体验着国破家亡、夫死离乡、孤苦漂泊之苦;而第三首词中“瘦”、“病”、“愁”一并出现了,女主人公“新来瘦”并非是因酒而病,也不是因秋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她“离怀别苦”,因相思之情一天浓于一天,才使人消瘦。离人远去,主人公相思不已,常常呆呆地凝视远方遥寄相思,于是那凝视注视的地方也就凝聚着女主人公深切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无从排遣,而成离愁。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愁怨并非如此浓重,但是在心里却是以忧愁为主,在作品中就用“愁”、“瘦”等词来加深强调自己的忧愁,一方面它们能形象地勾勒出女主人的外貌,另一方面还能含蓄地表达出她的愁,而她们往往是因愁而瘦,所以“瘦”成了她们表达“愁”的一个凭借。

(二)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愁思。

在文学创作中,环境有两个作用,一是衬托,一是渲染。所以,在很多时候,客观事物往往会因为创作需要而披上主观色彩,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我国文学的一种传统。古代女性在创作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寄情于物,由于她们所抒之情都是悲情,所以她们在这一方面又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凝愁于物,以物凝愁。

当她们凝愁于物的时候,就是将愁情寄于物,将哀情外现,借外在景物来表达心中的忧伤之情。李清照非常善于将哀情外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如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无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写于李清照随宋室南渡之后,写的是元宵佳节的情景。上阕写南宋临安节日时的热闹情景,灿烂的落日,像黄金熔化一样绽出异样的光辉,而此时天空的云朵连成一片,像白玉一样堆砌在一起,这样漂亮的光景正是欢度佳节的好时光。接下来仍在写开春时节的景象,柳条初绿、梅花初谢、春和日暖,可是主人公却并没有融于这样的美景与佳节中,“人在何处”的迷惘之问立即让人联系到她当下的情境——流落异乡、孤苦寂寞。于是初春美景也染上浓郁的悲情,笛音也是声声幽怨,心绪低落而“谢他酒朋诗侣”。下阕则是在回忆以往元宵盛景,今昔对比,心中更是惆怅,由昔而今,更觉今非昔比,作者已不再是曾经无忧无虑的那个青春少女,现今已是国破家亡、夫死飘零、形容憔悴的光景。全词没有一句一字是直接写主人公愁苦孤独之情的,但是读来却是哀情一片,李清照巧妙地将心中的情思融入对春以及元宵情景的描写中,这则是在看似写实的描述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古代女性文学的感伤情怀的形成原因

文学是反映现实的,文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生活,感伤成了古代女性文学的情感主脉,所以可以看出她们作品中的悲与她们生活中的愁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想从古代女性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生存空间来探寻她们愁苦的根源。

(一)中国传统文学审美观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国家,在审美上偏向于内在意蕴,含而不露、曲折隐晦、哀而不伤。这一审美观使得妇女在创作时常常追求其诗作的含蓄婉转,表情虽苦虽悲却并不激烈,表现得温文尔雅、细腻婉转、透剔如晶石,小家碧玉式的品质被她们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悲美意识,人们容易被悲伤之情所打动,从屈原的《离骚》到宋玉的《九辩》,再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再到李后主的《虞美人》等等,无不被悲情所笼罩,晚清时刘鄂则用“哭”来描述中国的文学史!古代妇女也受此影响,在创作中多诉悲写愁,凄凄惨惨戚戚,无不使人吁嘘感怀。所以她们的作品也就出现了这些伤时之情、离别之绪、悼亡之悲、感世之苦,这些也就汇聚成了一股愁苦之源淌在中国的文化之海里。

(二)被传统的封建伦理所束缚。

我国古代礼教宣扬“男尊女卑”,使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不能像男子那样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更没有行为权力,女性低下的地位把她们囚禁在家庭这一个小天地里活动。早在《周礼·天官·九嫔》中就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记载,这也就是“四德”。到东汉时,班昭更将这“四德”阐述得更为详细与严格,其《女戒》中言: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古代女性没有宽阔的活动天地,在她们眼中只有春去秋来,花开花败,月圆月缺,亭台楼阁,而她们的创作也就被局限在这些小事物小范围中,也就仅仅是抒发她们的个人情感,而且多是感叹时光易逝,红颜易老,悲秋伤春,或是因自己情感生活的不如意而诉离别之痛、相思之情。封建伦理除了从言行举止方面要求妇女外,还从内在精神上禁锢女性,还要求女性要“三从”,即《孔子家语·本命解》所说的:“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样古代女子的一生都没有自主权,没有独立的人格,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总是依附于男性的生活当然不是女性理想的生活环境,女性低下的地位使得她们总是生存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其中的痛苦滋味又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三)古代女性不能正确定位,过于依附男性、婚姻。

“三从四德”严格的限制了女性的自主自由权,将她们牢牢地禁锢在家庭中,丈夫就是她们的天,爱情和夫君就是她们生活的一切。所以,即使她们的爱情或者婚姻出现的是小矛盾,往往也会掀起巨大的情感浪潮。如果她们的婚姻是完全失败的,那对于她们来说则是致命性的打击,甚至等同于灾难。一当她们遇到这样的情感挫折时,她们常常会发出悲天悯人的声音,才女们就会吟诗唱词,而诗作中就会抒发她们心中的不平与悲伤。李清照虽然早在豆蔻年华时就诗名在外,但其成就却远不及她后期的作品,赵明诚的去世,使李清照饱尝了深刻的痛、永恒的思、刻骨的寂寞,也带给了她无尽的悲哀,而这些让人撕心裂肺的情感都被李清照纳入了她的词中,让人在读她的词的时候深刻地感受到她心中的愁苦,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她那“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深沉的感伤世界中。为爱痴、为爱喜、为爱愁、为爱悲的浓情使李清照的诗作达到了感人肺腑的艺术境界,其它的女诗人也是如此,女冠诗人鱼玄机因渴望如意郎君而概叹:“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赠邻女》)而薛涛则沉痛地说:“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春望词》四首之三)而后的朱淑贞更因她失和的婚姻生活而著有词集《断肠集》。

综上所述,古代女性因为她们特殊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她们特殊的文学品质,形成了以忧郁感伤为中心脉络,以低婉之笔诉温润柔和之情的总体特征。从中也可以看到,古代女性的创作以及审美具有窄、深、抑的特点。窄,即她们审美视角的狭窄,这是由于她们生存空间比较狭小,她们的作品也就基于其生活,极少关注到更广阔的社会问题,只在抒发个人的狭隘情怀。深,即她们作品中反映更多的是其幽深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内心活动中细致入微地发掘生命的体验。抑,即她们的情感抒发时的婉转曲折,压抑节制。总之,忧郁感伤,温婉曲折成了古代女性文学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乔以纲.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3.[2]李冶、薛涛、鱼玄机著,陈文华校注.唐女诗人集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陈新、周维德、俞浣萍编.历代妇女诗词选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5.[4]孙海鹏.中国古代妇女感伤文学的艺术品格[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5]师世伟.试论李清照词的悲剧美[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6).[6]黄益.唐宋八大家(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7]赵晓辉.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李清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8]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9]孙海鹏.才女的忧郁与文士的感伤----古代感伤主义文学主题在男女作品中的不同表现[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0]金军华.伤逝之悲——浅论李清照词的感情基调[J].语文学刊,2006(7).[11]王小庆.论易安词的感伤美[J].职大学报,2001(1).[12]西同华.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剖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第二篇: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古诗词鉴赏期末作业

班级:历史

091

姓名:徐艳秋

学号:2009043016

《诗词鉴赏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2、分析古诗的意境

3、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4、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5、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6、分析句意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把握所写的内容。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聚聚写相约而亡。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I.诗中写了那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II.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莲花——恋情,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常见 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解释了侯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侯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 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第三篇:走进女性文学

北 华 航 天 工 业 学 院

《走进女性文学》

《繁星.春水》读后感

作者题目 :作 者 学 号 作 者 姓 名 完 成 时 间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制

《繁星.春水》读后感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会等职。

1900年10月5日,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那购得。

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

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等。

1922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出版于北京的《晨报》。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1923年由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也毕业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2.“冰心体”

冰心体也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即凝炼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3.名人评价

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于诗;《繁星》《春水》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一一梁实秋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记得那年冰心老人去世的时候,我在夜里赶到了北京医院,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她的女儿拿出一个笔记本让我签个名。我非常尊敬老人的为人,喜爱她的作品。她是一个有风骨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爱心,有感情的人。——温家宝

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4.对作品的见解

她的诗重要以母爱童真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可是梦中回想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布瞒着梦充斥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啊„灵魂深处渴望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本人的怀念急切盼望早点回家。她理想者与母亲会晤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空想,她就会变得更加失落和扫兴。衣锦还乡又分开了挚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 “家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当初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一直的拍打岸,我金石为开可是一旦离开了故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心坎的一根快要崩断的思想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巨大的,母爱是最纯粹的。此时我心潮磅礴无奈安静万千感想无法溢于言表。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半点虚假全是发自内心的感触,可以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是在幻想中度过,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着迷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的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及的。冰心就是母爱的代名词。“冰心”这个词就像是她的人个别典雅清丽脱俗也正如她所写的诗句在淡淡的优雅的文笔中还有许多哲理。一句“弱小的草呵!自豪些吧只有你广泛的点缀了世界。”告知我们小草固然微小但世界确需要你装点。又一句“青年人保重的描述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知我们应当爱护时光去做该做的事情,在书上写下你的成就与光辉。总之在冰心的诗句中我们能学到很多很多。

读这些小诗仿佛很亲热,由于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质又非常一般的货色用轻淡优雅的诗句表示出来,不加任何人为的润色,不加以任何华丽的词句。在那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涯的酷爱。

读完这本诗集我感到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冰心的诗蕴藉深入字里行间透露着世界的美。

第四篇:女性文学书目

20年代女作家

陈衡哲:《洛绮思的问题》《一支扣针的故事》。

冯沅君:短篇小说集《卷葹》

包括《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误点》《写与母亲走后》 冰心:《去国》《超人》《两个家庭》《西风》《相片》

庐隐:《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象牙戒指》

石评梅:散文《《给庐隐》《扫墓》《墓畔哀歌》

小说《病》《弃妇》《林楠的日记》《《匹马嘶风录》《白云庵》《红鬃马》 凌叔华:《女儿身世太凄凉》《酒后》《绣枕》《吃茶》《茶会以后》《花之寺》《奶妈》

30年代女作家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三八节”有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牛车上》

白薇:剧本《琳丽》《打出幽灵塔》

40年代女作家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

张爱玲《传奇》集中的作品最好都一一看,我不再单列,列出来的是三部必读的小说。

苏青:《结婚十年》

第五篇:1、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2、我国古代文学亲情主题

3、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二、我国文学的演进:

1、抒情传统

2我国文学的发展进程:

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文是主要样式。诗的最早的形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歌谣,文与诗同样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式样。但文在形态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他是文章是我国散文的荫芽形态。最早的文是政府文告,占卜、卜辞和简单的历史记事。史的著作的大量涌现,推动着记事与叙述文体的发展,继历史著作兴盛而起的是诸子的著作。(诸子之著作特别是儒、道二家实为我国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

3、神话的其本特性:

1、神话都是想像和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他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5、神话和传说的区别:①、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②、神话务员是传说的故事原形,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人间的形为总则。

6、神话的产生:

①、劳动起源说,②、宗教起源说。

7、神话的主要特征:

一、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不论是哪一类的神话都熔铸着浓裂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8、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①、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实事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②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像的特征,无疑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取材源泉。

9、历史散文的文学特点(《左传》)

①、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刻划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4、《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10、《战国策》的特色:

①、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

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11、《庄子》的艺术特色:

①、奇幻谲诡的想象,②、人物形象的出神刻划,③、细腻逼真的描写,④、谐趣和讥刺横生。

12、《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1与楚声、楚歌有直接的联系。

2、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

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

13、《离骚》的主题: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14《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裂的激情和异的想象,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比兴手法的拓展。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15《史记》的特点: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4、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5、以个性化的语言

表现人物性格。

16、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创作了《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大人赋》、〈〈长门赋〉〉。

17《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还表现在:

1、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2、空间的极度的排比,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描为主要表现手法,4、遗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18、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作品《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扬赋》《蜀都》。

19、扬雄赋的发展: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2、进不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3、扬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二、表现手法有含蓄委婉之处,这主要是指他“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20、董仲舒——《士不遇赋》。

21、刘歆——字子骏,西汉后期著名的学者,《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22、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23、孔臧的《扬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

24、王褒——字子渊,代表作《洞箫赋》是王褒以箫自况,抒发情思的作品。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他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二、全文之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化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

25、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两种,骚体作品的代表:班彪的《北征赋》》、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蔡邕《述行赋》。赋体初期的赋家继承前汉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到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就是这类抒情小赋的代表。

26、班彪——字叔皮,写下了情感浓郁沉重的《北征赋》,这篇作,记述行程,感古伤时,摹绘悲凉景物,以及穷乐道思想的表白,其结构笔法甚至思想情感都与刘歆作品相似。

27、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杜笃《论都赋》最早以赋的形式表达他返都长安的主张,是京都赋开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

28、“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设置长官管理音乐之事,古已有之。殷商有瞽宗,周代有大司乐,秦时有太乐令、太乐丞都是掌乐之官。西汉初期,已设有乐官。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西汉末年,哀帝下令罢黜乐府官,乐府这个机关从此于消失于汉世。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出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予乐署,一是黄门鼓吹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29、较早对汉乐府进行曲分类的是东汉末年的蔡邕,他分为四类,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乐和短箫铙歌。其后多有学者对乐府进行分类,而以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最受推重,郭氏基本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乐府诗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30、汉代乐府民歌的成就

1、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2、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3、讥刺达官显贵的诗,4、影响最为深远的抒写爱情、婚姻的民歌。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

深意真,这是对《诗经》民歌创作精神的继承,同时,汉代乐府民歌在述说生活的困顿、披露战争残酷方面,较之《诗经》似乎悲凉厚重。

3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一、叙事成份相对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32、《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从春秋末到战国民歌中偶见五言的形式,那么秦朝已有完整的五言。西汉时期的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份很大,这些诗歌严格地说还不是严格的五言诗,成为全章的主题诗句,这标志着五言这种诗歌形式正在西汉酝酿,将要脱颖而出了,到了东汉,乐府诗歌里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是应亨和班固的作品,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这两首诗从体制上看,是完整的五言,而艺术表现则本实呆板,质木无文,远远没有成熟。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张衡和秦嘉的作品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33、文人五言诗成熟的代表作: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

3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三,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间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

35、建安风骨: 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36、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禹、应扬,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37、曹操——字孟德,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开创了文人

“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他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8、曹操的艺术风格。气魄宏大、抒情浓郁,志向高远,信心坚定,毅力卓越,气势雄伟,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39、曹丕诗歌艺术风格。感情敏锐而细腻,抒情沉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40、建安七子——孔融的成熟主要在于散文,诗歌成熟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出写得很好,徐斡诗文兼善,陈琳、阮禹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熟比其诗歌创作要高,应扬存诗作只有数首,难以对其成就作出确切的判断。

41、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42、阮籍——字嗣宗,生活上,他纵酒佯狂,任性而行,在政治上,他十分谨慎,口不臧否人物;在思想上,他倾心玄学,崇尚老庄,追求理想中的美好境界;在感情上,他痛恨虚伪的名教中人,感叹人生的悲哀和沉重。

43、阮籍诗歌成熟。

一、阮籍的《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二、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

44、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45、嵇康的艺术成就。

一、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二,部分诗歌还有一种峻切之语;三,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

46、太康诗风艺术形式上的特点。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词藻华丽;二,追求新的技艺,注意俳偶;三描写更加细腻。代表诗人陆机与潘岳。

47、陆机——字士衡,作品《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他是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今存107首。陆机诗歌语言的华丽排偶是最明显的。作品有《赴洛道中作》

48、潘岳——字安仁,他的诗歌在追求词藻绮丽方面与陆机相同被誉为“烂若舒锦”。代表作是《悼亡诗》三首。

49、左思——字太冲,作品《三都赋》其《咏史》八首为代表作。

50、左思的艺术风格。

一、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二,左思的诗歌充满了一种悲愤不平之气。

51、刘琨——字越石,代表作《扶风歌》与《重赠卢谌》。

52、南朝诗歌

一、元嘉诗歌

谢灵运——小字客儿,他是山水诗人,诗的特点是: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二、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发向发展;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色、光都有生动的描绘。

二、鲍照——字明远,他的诗歌特点: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裂有气势流畅之美;

二、诗歌语言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憾人心的效果;

三、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具大贡献,鲍照的《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

53、北地三才:邢劭——字子才,他的作品〈冬日伤志篇〉;被称为“北间第一才士”;温子升——字鹏举,他的诗具有北方质真朴野之风,他亦学习南朝诗风,不论是抒情还是咏物,均宛转流丽、色彩缤纷;魏收——字伯起。

54、庚信——字子山,今存诗三百二十首左右。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排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前期代表诗作〈奉和山池〉,后期入北,诗作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其〈拟咏怀〉二十七首,为其代表作。对仗工切,用典虽密却极自然。

55、王褒——字子渊,作品接近谢眺较为清新自然,作品《山池落照》、在北方他的诗风改变了,感情深挚而格调悲切《渡河北》。

56、南朝诗歌今存五百余首,大多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

57、

下载:浅析古代女性文学中的感伤情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古代女性文学中的感伤情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清古代_文学笔记

    明代文学 绪论 一、明前后文学发展特点:明初繁荣、中期低谷、后期变革复苏、跃动 (1明前期文学 ①明初文学繁荣:由于元末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宋濂、高启、刘基等文人......

    古代希腊文学 Word 文档

    古代希腊文学(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

    女性文学考查课题签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2-2013学年 第1学期 Term 12012-2013Academic YearHeilongjiang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机密(Confidential)编号(No.):(2012-2013-1)-029912 试 题(Test) 课......

    《古代日本的女性天皇》读后感

    古代日本の女性天皇吉野裕子人文书院2005年5月版 凡事师法中国古代的日本,在女皇帝这一点上却胜过中国很多。中国古代只有武则天一个女皇帝,而日本历史上却有推古天皇、齐明天......

    女性小世界文字大情怀杂文随笔

    ——记三八节女性作家讲座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阴女性小世界饭后,依约去往图书馆,听一场讲座。图书馆的活动,这是第二次免费参加。对于免费的事儿,我天生是会平添几分兴趣的;而这......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成果总结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成果总结一、《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等相关专......

    世界女性文学之《呼啸山庄》观后感

    从女性视角解读《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埃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叙述了一个受尽社会偏见和屈辱的人用一生复仇的悲剧故事。流浪儿希斯克里夫被......

    古代文学史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1、清初诗人可分为 遗民诗人 和 入仕诗人 两类。遗民诗人以 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为代表。其中 屈大均 与 陈恭尹 、 梁佩兰 并称 “岭南三家” 。入仕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