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演艺市场调查及文化中介业发展前瞻(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9:2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州演艺市场调查及文化中介业发展前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州演艺市场调查及文化中介业发展前瞻》。

第一篇:杭州演艺市场调查及文化中介业发展前瞻

杭州演艺市场调查及文化中介业发展前瞻

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与世界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上提出的“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的论断不谋而合,发展和提升国家文化力和经济、政治建设一样被提高到了捍卫和实现国家、民族利益重大战略的高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

歌舞戏曲表演是人类共有的精神生活,也是最早进入市场的非物化商品。除了娱乐生活的价值外,它还是绵延、弘扬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的精神载体。由于表演文化的大众性、娱乐性、教化性、传承性和商品性,使得古老的演艺业经久不衰。南宋时的杭州曾是中国演艺业的中心,遍布街巷的勾栏瓦肆在中国演出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虽然随着人类工业化革命进程,表演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演进,逐步派生成了绘画摄影、电影电视、视听出版物、电子仿真游戏等相关行业,并不断挤占传统演出业在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但传统的舞台、广场演艺业仍是目前门类、样式最丰富,最具地域和民族差异性的文化商品。它在人类未来精神生产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也仍将是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商品。但就目前来讲,杭州的演出娱乐业在文化产业及经济总量中比重偏低,与杭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不相匹配。发展繁荣演艺业,活跃文化市场,是今后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和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杭州的演艺市场调查入手,分析影响演艺业发展的因素,重点研究文化中介环节的作用,并对文化中介行业的发展作前瞻性思考。

一、对杭州演艺市场的调查

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潜力巨大,被认为是全球文化娱乐消费增长最快和最具潜力的市场。演艺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的传统优势行业,近年呈现出了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市场准入范围不断扩大、社会资金开始进入、演出网络初步形成的良好发展态势。杭州人民有着“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国际化风景旅游城市的远大目标。

(一)有较好的经济文化环境。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风景城市,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有着较好的文化积淀和演出场馆设施。从演出团体来讲,杭州现共有18个专业文艺院团(省属团7个,市(区、县)属11个),从业人员近1500人,2003年共演出5000余场,演出收入约1800万元;社会资金办文艺团体市区18家、县(市、区)42家;省市共有10家演出经纪机构,2003年在杭州组织较大型演出活动约200场,门票收入约3000万元;有省、市文化部门直属的艺术学校2所、大中专附设艺术院系4个。从演出场馆来讲,杭州目前拥有杭州大剧院、省人民大会堂、杭州剧院、东坡剧院、黄龙体育中心、黄龙体育馆、杭州体育馆、西湖体育馆、东坡剧院、萧山歌剧院等20个较大规模的演出场馆,共约12万个座位,另有县(市)中等演出场所51家;市区有如宋城舞台、梦幻世界、金海岸娱乐城等与旅游、娱乐配套的演出场所49家、县(市、区)44家;市区有武林、吴山、庆春等可安排演出的较大广场。硬件设施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于领先位置。国家最高级别、最大规模,以舞 台演出为主的文化活动--“中国艺术节”2004年在杭州举办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处在国内最好的演出商业网络中。从文化部和省文化厅主管演出的部门了解到,长江 三角洲有一张坚持了十二年,目前国内最好的演出协作网络。江浙沪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演出业务洽谈会,现在不但长江三角洲的剧团、剧院和演出经纪机构积极参与,还吸引了全国演艺界。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每年还各自举办一次大范围的演出业务洽谈会。较正规的演出场所和规模较大的演出合同大多在这些洽谈会上签订或达成意向。全省这几年每年的商业性演出在10500-9700场左右,大多是通过这一渠道。这张在省内得到宁温绍嘉等城市演出界有力支撑的协作网络是杭州演艺产业的宝贵财富。

(三)演艺业的市场化机制基本形成。杭州演出市场的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及国内部分中心城市相比仍显落后,但我们不能将杭州的演艺业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习惯等诸方面有太多不可比因素的美国、欧洲、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同类产业对比,也不能简单地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经济、文化、人口及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与杭州明显不在一个级别的特大城市对比。杭州与深圳、福州、武汉、沈阳、成都同为国内演出市场相对繁荣的城市。美国扬伯翰舞蹈团、克莱德曼钢琴独奏、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等一些国外名度较高的团组、近年国内获得大奖的剧目和大部分港台籍名歌星都在杭州演出过。如2001、2002两年,杭州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共组织、引进29个中外演出项目,东坡剧院年均演出220场,该剧院的经理因此而获文化部先进表彰。杭州的演出业商业程度较高,市场化机制已基本形成。

(四)演艺市场不够成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本土艺术生产能力不强,演出活动不多,档次不高,市民难得进剧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或广场上看演出,没形成有规律的演出季,有品位的演出只能在杭州演出一两场一闪而过,对演出的宣传报道不多,且还往往还是演出后的,真正国际顶尖的交响乐、芭蕾等高雅艺术团体或百老汇、宝莱坞等大型通俗娱乐表演很少能在杭州留下足迹,本地鲜有全国著名的演艺明星,也无国内有重大影响或地方标志性演出活动、剧目;二是演出门票价格昂贵,剧场演出门票定价三五百元是平常事,境外明星的大型演唱会动辄上千元,与普通市民消费能力相悖,商业性演出基本靠企业赞助,门票却大多是企业作为礼品赠送领导、商业伙伴、客户或关系单位、个人的,有票的拿一两千元的票不当回事,也不一定去看,想看的搞不到票或买不起,进不了场,商业性演出的实际平均票房直接销售率不足10%,杭州的商业演出氛围不如宁波、温州;三是杭州的演艺业落后于本地经济发展和部分城市,杭州演艺业在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附加值中所占的比例偏低,与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基本进入小康社会的城市经济地位不相适应;有合法经营资质的演出公司和演出经纪机构多属文化事业单位,还没真正经历体制改革,留有计划经济印记,而地下演出经纪人缺乏实力,操作不规范,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演出市场造成 冲击和破坏。

二、分析制约杭州演艺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杭州的演出市场有着较好的经济、文化基础,总体而言,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演出场所设施先进、商业性演出市场和网络基本形成,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本土文艺创作生产力欠强,具有关键作用的文化中介行业不成熟,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和国内特大城市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一)受诸多因素影响,杭州演出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杭州并不缺乏社会资本,但就经营者和投资者而言,追求利润是最终目标,演出经营的高成本、高风险,使一些投资者谨小慎微,望而却步。以杭州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近两年举办过许多大型演唱、综艺晚会为例,在黄龙体育中心举办一场演出,需付场租45万、草地保护费25万、内场租椅费5万、公安治安费40万、供电增容费25万,还需方方面面赠票3000多张,再加上演出费、舞美制作费、电力增容费、宣传费、接待费和税金等,一般成本都在300万以上。如李玟演唱会总成本达620万、最高票价1880元,谢霆峰演唱会成本最低也达300万、最高票价1280元。原因诸多,如涉外演出经纪机构处于垄断,投资方得到演出批文可能已几经倒卖成本大增,本地演出场所选择余地不大,经营者又是国有事业单位,架子大,漫天要价,治安、消防管理费用更是不二价,且无透明标准,这种环境下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可想而知。而北京、上海、广州,由于有竞争,同类场地,座位更多,但费用却只有杭州的50%-35%,加之城市规模大,票房门售率高,杜绝赠票,降低了经营风险,演出市场投资活跃。

(二)城市规模和市民文化消费取向制约着演出市场的发展。杭州的一些机构、媒体曾对市民文化消费进行的调查表明,因受城市规模、地域、历史、人文、教育、经济和人口等方面的影响,本地市民闲暇时间更多集中在旅游、走亲访友、泡茶馆酒吧、聚餐、打牌、看碟、上网等小群体文化消费上,欣赏演出这类的文化消费并非人们闲暇文化消费的优先选择,严肃、高雅演出的观众更少,还有人不接受演出商品观念,希望无偿获得这类文化消费。另外,媒体对文化娱乐的宣传偏重于影视明星、当红歌星、好莱坞大片、流行碟片,对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演出艺术欣赏缺乏系统的引导,除大型演出广告,媒体对本地演出前的提示性信息发布甚少,部分有演出消费需求和能力的,从媒体得到的往往是演出事后评论,演出商品与消费受众间缺乏有机的信息联系。

(三)演出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未形成真正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的演出市场体系,应是在 政府或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剧团剧组、中介机构、演出场馆三者有机结合的共同体。但就目前而言,这三者间的结合,因机制上的原因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我市的情况看,在文艺体制改革中,三者都在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但都不够到位。演出场馆更多的仍属文化或体育事业单位,有点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感觉,在演出市场中大多成为场馆出租配角;国办文艺团体的体制改革相对落后,虽有较强的艺术生产能力,但精力不得不集中在争取评比奖项、指令性文化宣传活动上,有精品产出,却不注重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在高雅精致和市场效益两者之间难以取得平衡,没有赢得市场;经纪机构是文艺体制改革的产物,本身机制适应市场经济,但由于审批上的限止,主要的经纪机构都是从文化事业单位演变而来的,他们依靠经营资质、范围的垄断,卖演出批文而衣食无忧,自身经纪、组织、协调演出市场的能力低下,缺乏自身发展活力。而演出市场地下经纪圈、经纪人的违规经营和不公平竞争又对尚不健全完善的演出市场体系造成了冲击和破坏。

(四)文化经营的人才匮乏,演出行业协会作用微弱。文化和经营素质全面,有能力跨城市、跨地区进行经营业务的本地人才非常缺乏。拿杭州与温州的演出市场作比较,杭州的演出 经纪人往往通过方方面面的关系把演出项目批文拿到手,再瞄准财大气粗的企业拉赞助、卖冠名权,筹措资金,企业也大多把出资看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或者是可获得一定广告效益的间接投资。而温州则是几个个人或民营企业凑足了资金,委托某个精明的演出经纪人,满世界找演出项目,做演出,赚钞票,是直接经济效益的投资。同时,演出场馆和艺术生产团体也缺乏经营人才和市场策划人才,2002年,我市面向全国公选人才,市文化局推出的杭州大剧院总经理一职竟无人应聘,剧团最缺少的也是市场营销人员。文化经纪、经营人才的匮乏,已形成了我市文艺演出业发展的“致命瓶颈”。由于中介行业没有真正发育起来,省、市的演出业行业协会,基本仍停留在联谊和协助政府行政管理的层面上,还谈不上发挥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演出业的作用。演出市场内的信息依然闭塞,演出场馆经营范围相似,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鲜明的经营特色,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难以共同把演出市场这块蛋糕做大。

三、发展文化中介业是繁荣杭州演艺市场的关键所在

演艺业是个复杂的体系,涉及政府管理、市场规范、文艺院团、演出场馆、中介服务、资金、人才和消费群体等众多层面。从杭州演出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社会发展、艺术生产、资金、消费环境等基础要素并不欠缺,目前影响我市演出市场迅速繁荣的关键是文化中介业没有真正形成,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演出经纪人,难以将社会资本与演艺生产进行有机的链接。抓住抓好文化中介这一中心环节,将对杭州文艺演出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经纪人、中介行业及近年演艺经纪机构的发展。经纪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生产、交换的附生物,在世界各国、各类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经纪人是在经纪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买卖双方实现市场交易而从事沟通、服务的独立中间人。在发达国家,经纪行业十分发达、规范,有众多专业行会。一个演员、一个剧本、一台演出,不通过经纪中介根本无法进入文化产业圈。我国政府对经纪人行业一度采取了限制、取缔政策。改革开放后,随着个私经济活动的活跃,经纪活动开始复苏,八十年代中期,经纪人逐步以公开、合法的身份从事 经纪活动。1992年以来,经纪行业渐成气候,政府部门对经纪人采取“支持、管理、引导” 的方针,1995年11月,我国颁布了第一部规范经纪人活动的全国性行政规章--《经纪人管理办法》,使经纪活动有关法律地位并逐步繁荣起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各种行业的经纪业从业人员约有400万人。文化领域是经纪行业的重要市场,国务院1997年发布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中将演出经纪机构以法规的形式纳入了政府行政管理。2002年10月,文化部令《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演出经纪公司是指只能从事演出的代理、行纪、居间等经纪活动的经营单位。”,“有3名以上获得演出经纪人资格的业务人员”是申办演出经纪公司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文化中介作用对繁荣演艺市场至关重要。因历史、社会、政治等影响,我国的文艺产品与其它商品一样,属于计划经济范畴下,有关部门更多地把文艺产品作为政治思想宣传舆论工具,计划产出,很少讲求经济效益,而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处于极度饥渴的状况,演出产品供不应求,根本不需要中介机构。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选择余地很大,各个文化消费层次、各种文化商品样式逐渐细分化。同时演艺也不再仅仅的是公益文化事业,就连国有剧团在重视社会效益同时也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于是文化中介业就成了演艺市场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演艺市场较为复杂,演出不像一般的物化商品,可以灵活的、多种形式的面对消费者,可以暂时储存、重复销售,它必须在制作前期投入较多的资金,并将所有参加演出的创编、演员、舞美灯光等人员聚集在一起,把他们组织、生产成一个精神产品,同时又必须吸引特定的、较多数量的人群在同一时间到同一特定的地点来消费,而且,销售、服务和消费、享受都是一次性的。在这创作、生产、销售过程中,中介业经纪人以其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知识的专业性、对市场的敏感性,对平衡、解决演艺市场供求矛盾 发挥着独特和无法替代的作用。文化经纪人中,因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有的人善于经纪名人、演员,有的人熟悉创编,有的人掌握演出场馆网络,还有的人找得 到资金等等。当文化演出中介行业将各种经纪人手中的不同资源聚合在一起,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演艺市场才会繁荣、兴旺。如果演艺市场是一架机器,那么文化经纪就是联 接演员、创编、制作、场馆、资金等部件的中心轴。

(三)杭州文化中介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至2003年底,经省级文化部门批准,在杭州注册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演出经营机构共有10家,每年在杭州组织较大型演出活动150至200场。对杭州的演出中介行业进行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数量偏少,竞争不够充分。2002年以前,演出经纪行业属国家严格控制的领域,成立须经省文化厅划文化部批准,且有名额限制,杭州市(包括区县)属的只准有4家。这些演 出经纪机构,大多由原省、市属文化事业单位演变或派生而来,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中依靠政策保护、垄断经营,还没有真正经历市场的锤炼。

2、行业内无细分,缺少经营特色、品牌。从品种上看,本地的文化经纪机构清一色为演出公司,即集演出策划、制作、营销等经营活动和演出经纪活动为一体,而无一家专门从事演出代理、行纪、居间等经纪活动的,更无专门从事演员、剧本、创编、制作的,也无个人文化经纪品牌。

3、垄断虽已打破,全面发展尚需时日。2003年起,国家开放演出经纪机构的审批,只要符合相关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请设立。但申请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必须有一定量的获得演出经纪人资格的业务人员,而演出经纪人资格培训、考核必须由省级文化部门实施。虽然省文化厅已举办了两期演出经纪人资格培训、考核,已有380余人取得了演出经纪人资格,但这方面的人才依然缺乏。许多有意投身演艺市场的单位和个人因此望而却步。

4、缺少素质全面的文化中介人才。文化中介因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有更全面的素质。除诚信守法,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较强的审美和艺术鉴赏力,有经纪理论水平,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能分析观众心理,准确定位产品市场,有较强的营销能力,如经纪境外演艺产品、演员,还需要了解、掌握国际演艺经纪知识。而本地现有的文化经纪人大多是演职人员出身,对本地演艺界和演出网络的熟悉是他们的长处,但文化素质不全面又是他们普遍存在的弱点。

5、地下中介不公平竞争,行业需要大力规范。由于受政策限制,一般单位和个人难以取得演出经纪机构经营资格,而国有的经营机构多不屑经营利薄又辛苦的歌舞娱乐场所、城郊、乡镇小规模演出。一些非职业经纪人趁机占领这一市场空缺,地下经纪不用交纳管理费和税金,在不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合法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已无法与其竞争。地下经纪组织经营 的演出往往档次低下、庸俗,甚至夹杂着色情、淫秽表演内容。不规范、不公平竞争严重影响了文化中介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关行政机关加强管理。

四、繁荣演艺市场的建议和文化中介业发展前瞻

(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演出产品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我们的演艺市场也仍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繁荣市场工作中必须支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开放搞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管理,对演艺市场和文化中介行业进行指导、监督,实施有效调控,规范经营行为。管理部门在演员个人、演出团队、演出公司、中介机构的审批过程中,应依照相关法规的准入标准,逐步简化、取消演出市场审批手续、不断改善演出市场的准入、投资环境。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打击非法地下演出经纪和非法色情淫秽表演的力度,规范演艺和中介业经营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在演艺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业处在发育中,文艺团体改革尚不到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可采取对公益性场馆建设土地给予无偿划拨、在使用上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设立基金支持民族和高雅艺术演出、对社会效益较好的演出实施门票补贴等等扶持政策,还可以在文化部门和中介机构的引导下,促成文企联姻,由经济效益好、有公益心的企业自愿认购剧目或投资艺术生产。尽管这种做法多少留有计划经济的印记,但在目前情况下,对扶持演出市场,鼓励演出消费、培养观众群体、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还是有益处的。要通过新闻媒体对演艺产业进行不断持续地引导,通过建立观众联谊会、举办普及演出等形式、加强社区文化艺术活动,推行学校艺术素质教育,倡导健康向上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意识。

(二)大力发展演出中介机构,疏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是否拥有足够的资金对演艺业来讲十分重要。杭州作为一个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城市,拥有较多的社会资金,近年吸引外资也出 现快速增长之势。因此,疏通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演艺市场,将是我们今后必须加以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在这方面,北京和深圳的经验值得借鉴。据报道,2002年北京社会办团已达51家,全年演出5000多场,演出收入3100多万元,占据了北京舞台演出市场的半 壁江山。深圳已建文化基础设施中,由社会自筹资金兴建的占43.4%。演艺业投资人不一定熟悉文化产业,制作单位可能缺乏创作资本、演出单位与营销网络脱节,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本地的文化中介行业。对杭州的演出中介业的发展,管理部门应有一定的规划,有固定的信 息发布渠道,及时向社会发布演艺市场和文化中介行业的发展、投资信息,引导发展各类、多层次中介机构。行业内既要发展实力雄厚、能经纪国内外大型演出的公司,也要发展经纪歌舞娱乐场所、农村市场的中小型机构;既要有经纪演出、制作的,也要有经纪演员个人、剧本的;还要有经纪场馆、融筹资金、包装广告的。只有在引导发展和市场调节的共同作用下构建起分工合作的文化中介业体系,杭州的演艺市场才能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发展弯路,才能与今后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以及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的演艺市场发展趋势接轨。

(三)准确定位杭州演艺市场,促进特色化规模化经营。杭州演出市场发展目标和定位要准确,不能盲目、简单地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和规模为标杆,应符合杭州的城市性质、人文环境和经济条件。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好杭州的演出场馆、旅游景点和歌舞娱乐场所,将市场细分,根据场馆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明确经营定位,形成特色化经营,培养和稳固自己的观众群体,方便观众选择的同时为场馆赢得观众。政府要大力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市场化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改革文艺创作资金的投入方式,精练队伍,解放艺术生产力,打破体制界限,省、市国办专业院团和所有社会办团既竞争又合作,不断生产受市场欢迎、让群众满意的艺术作品,使杭州演出市场逐渐成熟、繁荣。

(四)创办有重大影响的演艺活动,打造地方艺术名品。重大文化及演出活动,是一个城市 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城市文艺演出业繁荣的标志。巴黎的金秋艺术节、纽约的林肯中心艺 术节、东京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都为这些城市赢得了巨大的国际知名度,也创造了丰厚的经营效益。杭州想要在今后做大做强演出市场,应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文化产业竞争,需要创办一个有特色的重大文艺演出节庆活动或打造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其他城市难以模仿克隆的,如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巴黎的《红磨坊》、百老汇的《猫》那样的剧节目。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需要调动文学、音乐、歌舞、戏曲、舞台、影视、社会学、民俗学、地方学等诸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宣传、文化部门的组织协调下,舍得花功夫、下本钱,潜心研究,锲而不舍地来完成策划、创作。如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无疑将会为杭州文化产业和演出市场的发展繁荣赢得先机。

(五)强化行业协会作用,大力引进、培养人才。繁荣演艺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一流的作品,需要一流的创作、表演人才作支撑;同样,一流的经营,也需要一流的制作、中介人才作支撑。行业协会是一个团结行内企业和专业人员的组织,加快和调整行业发展、自我约束、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方面,有着政府管理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杭州演艺业和文化中介业都应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对行业有控制力、权威性的行业协会,并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指导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演艺、中介人才,用行规提高和保障专业人才的地位和待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激发、聚集人气,促进我市演艺和文化中介业的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杭州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2002年,杭州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也降至40%以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紧密融合,加上西湖的整治和开发,使杭州演艺业和文化中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杭州的演艺业一定会再现辉煌。

第二篇:杭州发展演艺产业的对策建议

杭州发展演艺产业的对策建议

2009-05-26 13:28

演艺产业位居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被《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列为九个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一。发展演艺产业对提高我市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品质,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发展演艺产业应明确目标、重点

根据杭州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杭州发展演艺产业的目标可以确定为:全国旅游演艺产业中心、长三角重要演艺消费市场、浙江演艺产业的龙头和主阵地,产业增加值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使演艺产业成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行业、旅游休闲消费的重要内容、提升市民艺术修养的必要手段。

围绕这一目标,杭州应该明确演艺产业发展的四个重点:

——与旅游消费相结合的旅游演艺产业。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演艺资源,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形成演艺业与旅游业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的新模式,打响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旅游演艺品牌,培育一批重点旅游演艺企业,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长三角-旅游演艺产业圈。

——与提高市民艺术修养相结合的高雅演艺产业。以提高市民艺术修养为目的,以现代都市文化建设为重点,优化杭州专业院团结构,增强作品原创能力,提高专业场馆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引进高水平剧目、剧团,使杭州成为浙江高雅艺术创作、演出、经纪的中心。

——与市民生活休闲相结合的娱乐演艺产业。结合东方休闲之都建设,依托基础设施完善、商务活动活跃、茶馆酒吧发达、市民消费层次提升等优势,丰富演出场所的演艺内容、形式,鼓励商务活动场所及休闲餐饮场所发展演艺产业,支持有关部门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使之成为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一一与提升城市美誉度相结合的海外演艺产业。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结合城市品牌宣传和旅游营销活动,盘活优秀演艺产品资源,打造一批重点对外演出剧节目和团队,鼓励国有和民营剧院拓展海外市场,使“杭产”剧目、团队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发展演艺产业应处理好六对关系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手段,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该依法管理“天下”,到位不越位,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组织的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要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的原则。

——国有与民营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已经打破了国有文化单位主导演艺产业发展的制约,社会力量可以作为演艺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实现从“民营强、国有弱”的现状向“国有变强、民营更强”转变。

——高雅与大众的关系。高雅艺术的普及是杭州演艺产业发展、文化名城建设的短腿。在丰富面向大众的演艺服务的同时,应努力满足市民享受高雅艺术的需求。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农村文化消费能力较低,但是观看演出的需求比较旺盛。应充分重视区域、城乡、群体平衡发展的问题,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长期以来,演艺产业的现状是请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演艺产业的贸易逆差较大。演艺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既是市场拓展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软实力的展示,需要重点支持。

杭州发展演艺产业的具体建议

——转变和提高认识。在不少人的观念里,演艺产业是既“老”又“小”的产业,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市场将越来越萎缩,蛋糕将越来越小。实际上,后工业时代文化消费方式有向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回归的趋势,舞台上下的情感交流是电子娱乐产品无法替代的,纽约、伦敦、香港等现代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舞台表演艺术最发达的地区,就是一个明证。因此,要切实转变和提高对演艺产业的认识,把发展演艺产业摆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

——制定规划和政策。在对全市演艺产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演艺产业发展的规划;在落实上级政策、梳理整合现有政策、吸收外地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专门针对演艺产业的扶持政策。除了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外,在税收方面也要落实和出台相关政策,如:对新办演艺企业减免所得税,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畴,对演出场所的营业税应按照演出业的税率而不是娱乐业的税率进行征收,以及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劳务出口的税收政策等等。另外,应出台扶持著名演艺企业做强做大的相关政策,如:鼓励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投资兴办演艺团体和演艺场所,参与国有演艺团体和演艺场所的改制等等。

——加大改革力度。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进~步转变政府观念,从管脚下转变为管天下;加快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引导从业人员创作观念的转变,从单纯以获奖为导向逐步转为既重精品又重市场;调整并建立符合城市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文艺院团总体格局,兴办杭州交响乐团等体现现代都市文化的院团;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进一步打破人才认定的所有制限制,改善演艺人才的创业环境。

——鼓励产业集聚和特色化经营。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及上海安福路等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演艺产业具有空间集聚的规律,集聚区可以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艺术样式、剧目和院团,为消费者提供了充分选择的空间,也营造了浓厚的区域艺术氛围。因此,建议在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时,应该考虑这一规律,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合理配置

演艺场所,盘活演艺产业资源,鼓励产业集聚、规模经营和特色化服务。

——打造知名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在全国领先的演艺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剧节目,特别是旅游演艺产品和企业;实施“品牌拓展计划”,鼓励杭州著名演艺企业输出品牌,以连锁经营等方式全国扩张;整合现有各种艺术节等活动,通过市场化操作,打造一个能代表杭州城市形象的综合性艺术节。

——培育消费市场。通过政府出资邀请专业人士进学校和社区等,宣传普及文艺知识,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做强市艺校等国有艺术教育机构,鼓励民营艺术教育产业发展;推行政府采购,避免政府直接操办演出活动,减少对市场的干预;理清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行为的关系,杜绝或减少商业演出的赠票现象,使观众养成买票看演出的习惯。

——加速产业链的形成。鼓励演出设备研发与生产、艺术教育与培训、剧节目创作与营销、演出周边产品的开发等演艺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加速形成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演艺企业拓展艺术教育培训等产业。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是演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应实行经纪人资格认定制度,加强中介机构的培育,以此沟通投资、生产、演出和消费各环节。充实和完善杭州市演出业协会,扩大演艺业会员单位,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建立协调机制。应建立四个层面的协调机制:一是加强长三角合作,积极扶持我市企业参与建立长三角演艺产业发展协作体,建立演出院线体系,实施品牌一体化、策划一体化、推广一体化、营销一体化,实行资源整合,降低演出成本;二是建立省、市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争取省直演艺资源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在演艺场馆等方面合理配置、资源共享;三是针对蓬勃发展的旅游演艺市场,在市本级建立由文化、旅游、风景名胜等有关方面组成的协作组织,共同盘点旅游和演艺资源,促进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四是建立市与区、县(市)的协调机制,引导区、县(市)发展演艺产业。

——扶持演艺企业“走出去”。切实加强拓展海外市场的演艺产品的生产,打造若干重点海外演艺项目。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对内容积极的海外演出项目,无论所有制形式,政府均可以通过奖励、补助、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扶持。在城市品牌推销、旅游促销、经贸合作等政府活动中,可以借助我市演艺团体的力量,推动杭产演艺产品拓展海外市场。

第三篇:武陵源旅游演艺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推荐)

武陵源旅游演艺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武陵源旅游演艺业凭借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浓郁的地方特色、雅俗共赏的精品剧目和灵活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走向繁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年接待量由2001年的3万余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76万人次,营业收入由200余万元上升到1.255亿 元,我区文化消费含量和品位也大大提高。蓬勃发展的旅游演艺业成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之外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武陵源现象”。研究旅游 演艺业发展规律,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演艺业,促进旅游演艺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区繁荣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和世界旅游精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一、旅游演艺业发展现状

武陵源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旅游演艺业的蓬勃发展。2001年,我区演艺业开始起步,经过十年发展,先后出现了“张家界·魅力湘西”等6家旅游演艺企业(表1)。

表1 武陵源旅游演艺企业情况统计 演出场所 开办时投资规观众座门票价演职人09年接待09年收间

模(元)

张家界·魅力2001.3 湘西

武陵魂·梯玛2008.5 神歌

张家界大剧院 2006.7 梦幻张家界 袁家寨子 2003.5 2008.6

8400 890 230

1216 760

218 188 80

170 80 50 5 6

2500 750 500

4500

1566

228

260

2800

16000

2442

228

240

6000

位 万(个)

格(元)

员(人)

人次

(万人)(万元)黄龙洞剧场 2010 7000 890

从旅游演艺业发展速度看,全区现有的6家演艺企业演职人员由原来不足100人发展到1000多人,观众座位由原来的200多个扩容到7000多个,2009年接待游客观众达76万人次,演出收入达1.255亿多元。演艺业已成为我区旅游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走到了全省的前列。

从旅游演艺产品类型看,有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代表,包括“张家界大剧院”、“黄龙洞剧场”和“梦幻张家界”的剧院类旅游演艺产品;以“武陵魂·梯玛神歌”为代表的实景类旅游演艺产品;以“袁家寨子”为代表的景区综艺类旅游演艺产品等三种主要模式。

从旅游演艺业的影响看,2008年10月,张家界·魅力湘西大剧院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武陵魂·梯玛神歌”山水实景演出被誉为土家族繁衍发展的荷马史诗。以“张家界·魅力湘西”和“武陵 魂·梯玛神歌”为代表的演绎湘西人文自然和土苗民俗风情的综艺节目,地方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深受游客朋友的喜爱与好评,已成为张家界的文化品牌,成 了来武陵源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中外游客的必看节目。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和《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曾多次进行推介报道,形成“白天观张家界奇山异水,晚上 赏武陵源民俗表演”的良好口碑效应。

二、旅游演艺业发展主要经验

(一)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演艺业发展的前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进入新世纪,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一是成立专门机构专抓文化产业工作。2003年成立了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人员专门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拟定了《张家界市武陵源区2003年—2015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特别是强调要把服务旅游的演艺业作为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柱抓紧抓好、加快发展。二是实行优惠政策。借 助武陵源旅游资源优势和张家界旅游品牌效应,引进外地演艺团体来我区投资兴业,先后引进了湖南民族歌舞团等几个演出单位到我区安家落户。为使这些外来文化 企业进得来,留得住,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产业政策和区政府有关外资企业实行免交三年所得税,实行零收费等优惠政策。三是提供优质服务。首 先坚持为文化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在为这些演出单位办好文化经营许可证的同时,还协助他们办好工商、税务登记,搞好培训、指导。其次,对干扰、破坏外来文化 企业发展环境的现象,及时予以查处,使演出单位能集中精力搞好硬件设施改造,抓好演出节目等软件的提质升级。再次,支持演艺企业搞好扩容提质。为把企业做 大做强,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张家界·魅力湘西大剧院项目建设,将其列为我区2008年区重点工程项目上报市政府和省建设厅,并组织专家对项目选址和建设方案进行了评审。目前占地31.22亩、建筑规模为13427.6平方米、能容纳2442观众的高标准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已全面完工并投入运营。四是做好协调工作。多次组织召开营业性演出场所业主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坚持为他们排扰解难。通过座谈和相互交流经验,促使他们拓展发展思路,增强品牌意识,努力把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针对营业性演出场所存在的竞相削价、无序竞争的问题,引导他们组建了演艺行业协会。

(二)高品质节目是演艺业成功的关键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打造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的节目是演艺业生存之本,已成为我区所有演艺企业的共识。为此,各家演艺企业都使出看家本领,争相出招,努力提高节目质量,使我区演艺节目整体质量达到较高水准。总体来看,我区演艺节目呈现三大鲜明特色:

一是立足本土,张扬民族文化。各家演艺企业充分利用张家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如“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张家界大剧院等演艺节目充分体现了“原生态”、“本土化”、“民族化”等特点。“魅 力湘西”为了不断推出和更新原生态的节目,该剧院有一批创作人员常年从事民间采风工作,一旦发现有可取的素材,他们就以最快的速度加工成舞台节目。为了把 晚会节目做出原生态效果,创作人员在天子山录下了“土得掉渣”的民歌;在民间的丧事现场与孝家一道跪地哭丧录制“夜歌”;在黑夜的山林间录制鸟儿的鸣叫 声。迄今为止,“魅力湘西”演艺厅已经打造出了以欢快的“土家摆手舞”、粗犷的“土家毛古斯舞”、奔放的“湘西苗鼓”、多情的“女儿会”、谐趣的“土家哭嫁”、浓郁的“苗家呷酒”、古老的“湘西祭祀”和深情的《桑植民歌》等优秀剧目,演绎出独具魅力的湘西人文地理,成为展示大湘西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

二是雅俗共赏,贴近游客观众。为了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各演艺企业在节目的设计、编排和表演中,注意雅俗结合,注重互动和高科技元素的运用。在节目内容的安排上,既有给人以高雅艺术享受的民族歌舞表演,如苗族风俗舞蹈、民族服饰表演等,又有“俗不可耐”的民俗表演,如“土家哭嫁”、“苗家呷酒”等,还有扣人心弦的怪异节目,如“湘西赶尸”、“上刀山”等。在表演形式上,以静态观赏为主,穿插演员观众互动节目和观众参与节目,满足游客深层次体验需求。在舞台场景的布置上将民族文化元素赋于艺术气息搬上舞台,使之与灯光、音响和观众的心理达到和谐统一。

三是室内外相结合,强化游客旅游体验。剧 院类各台演艺节目都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场表演,这是武陵源区演艺业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室内部分是以文艺晚会的形式用歌舞诠释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主持人以 其幽默诙谐的风格把观众带进湘西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在高潮跌起中,观众坐着以一种放松的心态体验湘西文化。室外部分则是通过篝火晚会的形式,展露湘西 文化神秘的另一面。表演内容包括土家硬气功、湘西三大蛊迷巫术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走铁犁),观众与表演者是近距离接触,站着体验湘西文化的惊险、刺激和神秘。两种不同的体验给观众留下终生难忘的湘西文化印象,大湘西文化的巨大吸引力深深根植于中外游客的头脑中。

(三)市场运作模式是演艺业壮大的助推器

我区演艺企业的发展壮大应归功于成功的市场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创业之初,民间文化投资商+专业剧团模式,其特点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它源于“张家界·魅力湘西”成功实践。“张家界·魅力湘西”是我区最早面向旅游的演艺企业,它从胚胎的孕育开始就植入了市场化的“基因”。2002年,杨吉红和阿辉等人出资30万 元作为创业的原始资本,采取民间资本加专业剧团的方式,先后与凤凰县阳戏剧团和湖南省民族歌舞团签订了合作协约:一方以现金入股,一方以人力资源入股,各 司其职,共担风险。这种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使剧院形成了快捷高效的节目生产机制,剧院与专业剧团实现了双赢。该剧院第一年付给凤凰县阳戏剧团的佣金是40万元,第二年翻了一番,达到了80万元。2006年,该剧院与实力更强的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合作,剧团常年有数十人在“张家界·魅力湘西”演出,可获演出收入260万元,加上创作收入可达300万元,成为省歌舞团当年最主要的商业演出收入来源。第二阶段是企业快速发展期,民间投资商+专业剧团+旅 行社的运作模式,该运作模式三位一体,各司其责,文化投资商负责经营管理,专业剧团负责节目生产,旅行社负责宣传,将演艺节目展示推介给海内外游客,同时 收取游客反馈意见,提供给专业剧团及时修正节目。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继承了前者所有优点,又实现了与旅游市场的直接对接。它的成功运作推动了我区演艺行业的 快速发展。第三阶段是企业逐渐步入成熟期,民间投资商+专业剧团+旅行社+名人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区目前演艺业最先进的运作模式,其优点就是集前两种运作模式的优点于一身,同时保证了高端演艺节目的打造。它的出现使我区演艺节目水准出现质的飞跃,推动我区旅游演艺业逐渐向品牌化迈进。

三、旅游演艺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滞后导致调控乏力

到目前为止,由于体制等原因,全区还没有形成统一、长远、操作性强的文化产业规划;特别是对旅游演艺业发展缺乏规划布局,调控无力,导致行业发展随意性和盲目性,市场也相对分散、竞争无序,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同质竞争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演艺业的兴起,张家界市旅游演艺企业数量激增。近年来,仅武陵源区就有6家 较大规模的演艺企业先后开业,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旅游人次增长比例,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各家演艺企业节目主题趋同,基本都取材于湘西民族文化,内容单 一,缺乏创意和特色。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彼此之间开展激烈竞争,甚至不择手段地争夺客源市场,出现了恶意削价竞争等不好的现象,影响了行业自身的健康 发展。

(三)行业发展缺乏强有力政策扶持

文 化产业作为新兴的创意产业,需要采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支持它的发展。否则,很难获得长足、长远发展。目前我市尚未制定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 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具体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影响了我区旅游演艺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四、旅游演艺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宏观引导

在 旅游演艺业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尽快制定旅游演艺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做好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工作。按照“规范管理、行业自律、提质升级、打造品牌、繁荣发展”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提高演艺企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 能力;加大对演艺行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出台有力度的扶持性政策。做好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同时引导演艺企业以必要的人才投资、有效的激励机制、包容的文化环境,汇集创作和管理骨干,形成精英演出团队,建立一整套以较好的待遇吸引人,以有效的方法管理人,以良好的前景留住人,以和谐的团队精神凝聚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二)健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健 全演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组织要承担更多的自我管理职能,一方面针对演艺行业竞争无序的现状,制定行 业规则,健全行业内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行业自律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与各演艺企业、旅行社、和演出从业人员的协调沟通,向企业提供规范的经营 指导,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规范演艺行业行为。

(三)整合资源,打造演艺品牌

文 化发达地区有一个有益的经验,就是聚集资源树品牌,放大效应促发展。树立品牌是吸聚资金,增加效益,扩大影响,塑造形象,大力发展演艺业的有效途经。当前 我区的紧要工作就是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演艺品牌。一是要巩固和提质现有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和“武陵魂·梯玛神歌”等演艺企业,突出个性发展,使其各具特 色,各有优势。二是鼓励演艺企业兼并重组,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室内室外各一台具有国际影响力、富有湘西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题演艺品牌节目。三是加大宣传 力度,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宣传,要利用一切机会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载体,开展宣传攻势,加大对张家界·魅力湘西、梯玛神歌等演艺品牌的宣传,让其真正成 为我省的文化品牌。

(四)拓展本土文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 越 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大湘西民族文化以其诡异、神秘独树一帜。发展武陵源旅游演艺业要立足大湘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优势,深入挖掘、整理传统文化和民族 文化经典元素,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民族气息浓厚、内涵丰富、让人回味的精品剧目,充分展现大湘西文化魅力。同时,引导各演艺企业与文 化发达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既要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创造条件,引进国内著名演艺品牌企业落户我区,走强强联合之路。又要敢于走出去,采用巡演等方式,向外省(市、自治区)、甚至国外展示大湘西文化的魅力,扩大武陵源旅游演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作者系武陵源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四篇:2013年中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市场发展的对策

2013年中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市场发展的对策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农业保险中介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依靠自己的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去赢得客户。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一)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市场的立法支持和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立法支持,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原有的、具备条件的中介机构,同时坚决查处侵害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中介活动,对不具备准入条件的中介机构要坚决予以取缔,以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二是加强和完善对农业保险中介人的监督与管理。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外、境外先进有效的监管理念与监管手段,包括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保险会计制度、审计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公司信誉评级制度等监管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中介人行业自律,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如保险代理人公会、保险经纪人公会、保险公估人公会等,为行业自律提供保证。

(二)提高农业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

农业保险中介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依靠自己的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去赢得客户。应健全组织架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独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励、约束、制衡的机制,确保公司有效运转。保险中介机构还应充分发挥市场反应灵敏,机制灵活的特征,在人事、薪酬、培训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机制,用现代管理手段搞好自身业务管理和营销管理。

(三)加强农业保险中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一是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快各类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计划地对现有中介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执着追求、立志终身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才。二是要扩展农业保险中介队伍,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吸收进来,使他们成为代理人或经纪人,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对当地的风险等信息掌握较好。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等。

(四)明确农业保险市场分工,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在业务合作过程中{分工,能使保险公司把主要精力用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户服务以及资金运用等方面,而将产品销售、理赔等业务领域交给保险中介来完成,而且其代理人、经纪人和公估/中介也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保险公司销售渠道,促进保险中介机构的良性发展。

(五)进行农业保险中介市场创新

农业保险中介创新可以从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业务创新是保险中介业务深度和广度的创新。农业保险中介人不仅要做好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三大传统业务,还应该在风险管理、理财顾问、职业培训等方面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为农业保险公司当好助手;服务创新,为了了解和认识保险产品,投保人对于保险单的设计者——保险公司和保险单的销售者——保险中介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保险中介人的服务质量,进行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在保险市场、保险中介市场日益科技化的今天,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农业保险中介机构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保险中介领域的技术创新内容包括管理技术、包装技术、营销技术等,所有这些技术的变化,都会推动保险中介市场的创新。

总之,为了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发挥其在农业风险防范的主导作用,必须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体系,在已有经营和险种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发展中介行业,以进一步推动业保险深入地、可持续地发展。

第五篇: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瞻

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瞻

 2011-05-24 14:16:35

——2011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综述

摘 要: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是在国家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自2003年创办至今共举办了八届,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交流为宗旨,坚持“学术与现实的交融、战略与发展的创新”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重大政策、前沿理论与产业实践的互动发展。

作为国内最早发起、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论坛,新年论坛多年来密切跟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对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和谐社会与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创意时代的文化创新与软实力建设、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文化产业机遇、全球视野下的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持续性探讨,为国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区域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1月8日至9日,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的2011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为主题,包括一个主论坛、七个主题论坛、一场研讨会和一场观片会,紧紧围绕主题为中国未来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向勾画出颇具战略意义的蓝图。论坛主题既包含基于产业发展新趋势来考量的数字出版问题,又有从产业支撑角度来思索的文化金融、产业园区、遗址保护与开发等主题,还有从理论建设角度来探讨的学科建设和文化贸易问题,更有从产业实践层面出发的案例分析。

一、面向2020,塑造文化大国新形象

主论坛以“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为主题,从宏观层面探讨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文化是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具有最高贵、最体面、最有尊严、最有追求的一种生活样式。期望2020年的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的生活样式。要实现这样的生活样式,在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将会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未来十年将是我国人民文化消费的大飞跃时期,未来十年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2020国家宏观层面一系列战略目标的确定要求,以2020年的中国为战略前瞻参考点,全面准确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继续积极进行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论坛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院院长叶朗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特别重视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当代的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他认为是否可以提出一个中国当代文化或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中国当代文化和中国当代艺术,来体现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理想,来反映整个时代。这涉及我们向国际社会展示我们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问题。除此之外,叶朗教授还论述了文化产业内容战略、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以及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普遍性原则,都是关乎未来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战略命题。

台湾奥美集团董事长白崇亮先生以“文化记忆与文化愿景”为题,从个人经历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经历两个角度盘点文化记忆,提出让文化记忆成为文化大国超越过去的新视角,从而寻找进入新时代的力量与愿景。他表示“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方式”,特别是当代文化,不仅显示了当代人生活态度背后蕴含的一整套价值,以及这个国家、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

二、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的创新之道

当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在此社会背景下,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文化遗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不可复制的资源,如何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历史遗址价值,化解其与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科学合理利用使得文化遗址受到更深层次的保护,实现文化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和共赢,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孔繁峙提出,急需以科学发展的观念提升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大遗址在首都社会文化中具有丰富北京历史名城文化内涵的功能,是应该被重视的文化遗址。然而当前大遗址在保护上存在诸多严峻问题:许多大遗址在历史上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且因保护起步晚,诸多遗址已被社会占用,以致多数大遗址皆未能达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目标。此外,对遗址的保护多注重经济层面,在文化遗址开发利用中须坚持保护原则,以科学观点进行开发取代经济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介绍了北京旧城改造的新思路,认为旧城价值的实现在于“表现性价值”与“功能性价值”的融合。城市规划定位中,区域定位和项目定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个定位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历史文化定位,或表现性价值定位。即首先需要认识某一地点包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符号资源;第二步是现代功能性的定位,即充分尊重现代已经形成的产业格局,注重商业、交通、土地级差状态和市民居住状况等问题的规划和关注;第三步是历史文化定位和功能性定位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旧城的价值,即“表现性价值”与“功能性价值”的融合。在旧城改造的实践中,应采取先规划后发展、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从自发发展走向自觉发展。

圆明园管理局主任陈明杰介绍了明园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当代,圆明园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遗迹,它已具有了多元价值和多重身份: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精神家园,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平台,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象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市民休闲旅游的胜地。

台湾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佘日新介绍了台湾的文化遗产数字典藏经验。对于传统史料的数字化保护可以提高其清晰度,并且可以延长保存时间。另外,数字典藏可以用于网络教学,供大众进行专业资料查询和学习。在成果推广过程中,加强与企业合作,让文化遗产转变成文化产品,进一步进行海外推广以及持久经营,从而更加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国际推广。

三、中国文化未来十年要如何“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文化贸易主题论坛探讨了在未来的黄金十年,文化产业在民族传承与国际视野的展望之中将如何带领中国文化自信地“走出去”的议题。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人的梦想,要实现此一梦想必须对文化产业边界进行界定、政策的帮助以及科技发展的带动,但最重要的是带领中华文化走出去。商务部产损害调查局产业分析与预警处处长张勇表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凭借超越时空、地域、国家的特点而具有了空前的传导性。而内容是竞争力之核心,我们必须出口在全世界有互补性的产品,有差异化的竞争,才能通过文化贸易,扩大经济的总量。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策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以电影产业为案例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换。他认为,要开发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资源就必须要有现代性的转换。贾磊磊强调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软实力不只是有内容、有故事,而且是被对方认可的力量。

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频道营运总监杜刚提到,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底蕴,既是很大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动力。所以,文化是骨子里的自豪,中华文化必须找出自己的自信自豪,才能走出去。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航认为,要带领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交流,深入考虑不同文化的特殊需求,植根原创的同时重视文化融合。近来频繁来往于两岸交流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赵怡,表示因应全球化时代来临,海峡两岸官方与民间业者必须携手合作,共同以中华文化注入高品质的节目内容。

四、数字出版:作者、出版商、平台

中国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洗牌,数字出版的结构和方式为转企改制冲击下的中国出版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数字出版主题论坛云集了政学研三方的精辟观点,从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现状、数字化与资本化出版前景以及技术面与法治面变革思路,对于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关注、共识、转型、变革、特色等面向,提出诊断与建言。

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认为,数字出版的趋势值得肯定,但出版形式令人担忧。目前,网路文字图片堆积太多,网管人员不具备出版应有素质,泛泛的网络化出版不能叫做数字出版。数字出版必须贯穿出版的基本理念与核心价值,出版不是重形式,而是重内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对新商务模式下版权的困境与突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著作权讲的是事先授权,而非事后的利润分享。版权的完善保护并非只是完善法律的问题,而是个人的道德意识问题。当前,新商务模式面对的版权困境,一方面为个性化自助服务,另一方面为多方协作模式,困境在于如何解决事先的版权授权。

台湾《典藏》杂志社社长简秀枝认为,中国出版业的未来方向应朝向“精致化“发展,出版不在于大,小而精致也能生存,追求中国独特的精致化,力求完整与完美,做出自己特色,传达一种感受与体验。

五、“人才兴文”战略:重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针对我国“人才兴文”重大战略的落实以及我国未来十年文化产业学科的建设走向,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提出了自己对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他谈到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为研究对象,与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如果在本科就设立单一的文化产业专业反而会让学生很难有专业性,也不符合实践的需求。对此,他提出了从高端人才到专业硕士的文化产业管理创意人才培养路径,并提出文化产业学科设立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已有的优势条件来建设。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副主任彭锋认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可以分为理论、批评和实践三个层面。他指出文化产业从当初受批判到今天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因为发生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世界由刚性的世界转别成艺术的、审美的世界。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除了理论和实践并重,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姚伟钧教授发表了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指出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四个不适应: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不适应,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的不适应,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的不适应。对此他提出了六个解决方案:宏观思路进一步梳理,专业定位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环节,加强专业实习。

浙江省文化品牌研究基地主任、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柏定国提出,文化产业学科发展应当以意义重建为旨归。他以我国乡村的文化产业为例,认为其主要兴奋点在文化旅游上,但是种种文化旅游的资源争夺最终都走上了反文化的道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过于重“术”,而不是“学”。我们的学科人才还是要注重理念层面的提升,学界和产业界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卓越领导力学院执行长陈建宏从梅迪奇效应谈创意领导人才培养。他提出创新意识的锻炼、组织间的多样性合作、组织内的交流是创意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要素。他谈到创新领导力的培养重在跨界,而跨界能否成功在于认同度的远近。不同学科的“界”和“墙”始终存在,关键是否能在其中开一扇门。跨界创意碰撞是组织创新发展的关键能力,有效的跨界管理有赖于卓越的跨界领导力。

六、让文化插上资本的翅膀

资金问题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李小磊从政策角度解读了《振兴》规划以来的文化金融政策,并用具体的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并对如何构建文化产业金融投资体系,提出了四个重点方向:一,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构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积极创新金融模式,研究开发适应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投融资需要的金融产品,为文化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投融资选择;三,进一步完善文化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加强对文化企业管理人员金融资本市场知识的普及;四,为文化产业和金融业提供交流信息沟通业务,搭建文化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教授对2010年国际文化产业资本焦点、中国文化产业的资本热点,以及文化资本主义的症候三个主题进行了盘点和分析。魏鹏举教授从米高梅的破产**谈到“玩过头”的文化产业资本游戏,从默多克的“退”与“进”谈到我国文化产业的高政策性风险和“内容为王”的全产业链扩张启示,从美国电影票房期货的波折谈到文化产业受金融操纵的潜在问题。他认为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患上了“热感冒”,我们要警惕过剩的资本涌入了文化市场,同时需要文化体制改革来推动文化和资本市场对接。

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备组负责人、科瑞集团监事会主席彭中天提出了文化与金融的现实问题:我国目前是文化经济小国;发展文化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需要;社会上热钱涌动,但相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转换。将超发货币投入到文化的“蓄水池”中,可以缓解通胀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冲击。

七、文化产业园区急需政策规范下的理性建设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急剧发展成为专业界人士密切关注的前沿领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园区已经在规模上、质量上、运营模式上和社会效益上有了诸多创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缺少科学缜密的市场论证;缺少文化特色和创意;名不副实,借机圈地;产业政策不到位。他指出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应首先考虑消费者的精神消费需求,培育品牌企业,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应具有四个特点: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引导,具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以及提供周到的管理服务。刘司长重点介绍了2010年颁布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强调该政策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批准、命名、建设、审核的监督管理,还勾画出“十二五”时期政府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的远景。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文化价值应由文化园区中的文化企业体现。他从产业角度提出了拥有“全产业链”的“文化产业集聚园”概念。文化产业集聚园必须达到的目标是:达到一定产业规模,选择利用新技术和适合生活方式变化的朝阳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行本地和外来资源的整合,具有孵化企业的功能,能够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成为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文化出口基地,带动传统产业,促进人才培育和就业,打造城市名片等。全产业链的集聚形态最大的特点,是以一个核心内容资源进行纵向产业链向横向产业链扩展的产业链打造。

台北教育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林炎旦介绍了台湾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华山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规模和规划、设计理念、活动成果、运营模式、未来愿景及未来发展策略。华山的运营模式走的是一条艺术与商业结合,通俗与精致并存的道路,采用了ROT(rent-operation-transfer)运营模式。在未来发展策略上,台湾将从政府搭建桥梁、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加强园区个性特色和吸引消费族群等方面促进华山文化创意园区的持续发展。

八、案例发展:洞察文化产业经营的价值与火花

以“品牌之源与经营之道”为主题的案例论坛选取大陆与台湾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邀请该案例的研究专家与文化品牌的经营者现场对话,在对这些典型案例的研讨与探究中逐步求索文化产业品牌之源与文化企业的经营之道。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国际企业学系助理教授兼管院个案中心主任骆世民介绍了几米的品牌经营中品牌资源、品牌管理、品牌深耕三个阶段,从文化内容与产业的创意结合,营销与商品授权的策略整合,走到跨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故事。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游戏中心主任邓丽丽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诞生和成长史引出其成功的关键:创意+坚持。她在肯定《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里程碑成绩的同时,也针对中国动漫与欧美、日韩制作水平存在差距的现实情况,提出对《喜羊羊与灰太狼》未来的思考。优扬传媒集团电影业务总监胡宗京和与会嘉宾分享了整合营销的经验并预测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动画电影在未来五年内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风险控制能力最稳定和安全的领域;中国动画电影五年后,票房、广告、衍生品的利润回收将趋于稳定;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在整合中国电影产业里将占到至少四分之一以上甚至三分之一的总值;未来的动漫产业全产业链的成功关键在于:整合营销的平台和团队以及驱动平台和团队的运营模式。

结语

2011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着眼于未来十年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未来十年为一个时间段探讨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生剧变的情况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即将呈现出的特点和趋势,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学术思维交流和学术成果分享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来源:《福建论坛》2011年第2期

下载杭州演艺市场调查及文化中介业发展前瞻(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州演艺市场调查及文化中介业发展前瞻(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文化中介经纪 繁荣南岸演出产业

    发展文化中介经纪 繁荣南岸演出产业 文化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新生事物和新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既是我国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其产业......

    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优秀范文5篇]

    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据了解,澳大利亚政府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创造之国度”文化政策的,并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一种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中国文化部是1998年成立的文化......

    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策划纪实(推荐5篇)

    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策划纪实-4 东方文化园——柳暗花明又一村 某服饰广场让我们经历了从顶峰到谷底的震撼体验,同时我们的时间变得更加紧迫,现在只剩下一个月时间了。一......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翁旭青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城市软实力的体现。目前,杭洲市八大文化创意......

    上海 、杭州、南京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与借鉴

    上海 、杭州、南京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与借鉴 一、上海 、杭州、南京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一)上海 1、基本情况  发展现状及 “十二五”目标 2011年上海文化创意产......

    浅谈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定稿)

    浅谈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 摘要:近年来,网络、广播、电视等文化传播媒介迅速覆盖农村,改变了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服饰、......

    发展民族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发展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我国,西方文化正以强劲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代青年热衷于过洋节并同时表现......

    发展滨江特色文化 扮靓宜居宜业北塔

    发展滨江特色文化 扮靓宜居宜业北塔 ——北塔区文化建设定位和发展的思考 北塔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何同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省、市相继提出“文化强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