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2:3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 19 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 19 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一篇:第 19 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 19 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的时间,两大宗教的基本教义;

2、探究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

3、简述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内容;明确《史记》的历史地位;

4、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明确其在中国艺术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两大宗教的传播和发展的学习,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佛教、道教的学习,树立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平等的观念,形成宗教文化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意识。

通过对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精神的学习,培养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教学重点: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司马迁和《史记》。教学难点:

佛教、道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度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天灾人祸或生理病痛等各种苦难。人们追求幸福,却常在苦难中感到无助,于是幻想有一种力量来拯救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幸福的彼岸。这是宗教产生和人们信仰宗教的重要原因。【新课教学】:

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1、佛教的传入(1)、佛教的起源: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2)、佛教传入的时间: 西汉末年。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和西域国家的文化交往到达增强了。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西汉末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使臣来到长安,口传佛经,佛经因其主张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很快佛教在中国大地上迅速传播开来。到东汉明帝时期,对于佛教的推崇更是前所未有的,并派人修建了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随后各地开始大造佛寺,并且铸造人们尊奉的佛像。佛寺也成为佛教信徒传播佛法的法定场所。(3)、传播的原因: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时,有的地方修建起佛寺。(4)、传播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问题:佛教为什么能够广泛传播开来?

从佛教的教义来看:佛教认为,实现人生就是“苦”,生老病死等全都是苦。人们今生所受的一切苦难包括阶级的压迫都是源自自身的行为,是因果报应,今生的苦是由前生恶所造成,因此为了来生的幸福,就要放弃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阶级压迫的斗争。佛教正是用这种灵魂不死、因果报应等思想来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叫人们忍耐顺从,以获取来生的幸福。这就大大地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为他们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到我国之后,很快就被广泛传播开来。

2、道教的兴起(1)、道教的起源:

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公元141年,依据《太平经》创作道书24篇,自称出自太上老君口授,并且创立五斗米道,(五斗米教(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尊称“太上老君”,后来张陵被道教徒尊称为“天师”。(2)、教义:

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3)、影响: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资料:道教起源于中国早期社会的古老宗教,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因而在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记。在文学上,道教的影响非常广泛,出现很多的神仙传记,如《封神榜》、《列仙传》等,此外出现的很多民间传说都与道教有关,经典的如《八仙过海》;另外我国的几部著名古典小说,如《西游记》中的人物就有以如来佛祖和以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能预断吉凶、呼风唤雨,《红楼梦》中也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都反映出道教对人们的影响。

◆道教兴起和流传的原因有哪些?

讲述:道教把民间流行的神仙巫术和道家的一些思想结合起来,认为通过修身养性,消除各种欲望,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还满足了他们长生不老、永享荣华富贵的奢望;得道成仙和长生不老对百姓也是一种诱惑。因而在东汉时期兴起,并随着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的发展而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开来。

◆比较佛教和道教的异同点。讲述:不同点: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我国;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2)、佛教传入后,最初在上层社会流行,道教则在民间兴起。

(3)、佛教认为灵魂和肉体可以分离,主张忍受苦难可追求来世幸福;道教则消极避世,主张炼制丹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相同点:

(1)、都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用以统治人民。(2)、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6页小字部分内容;思考:司马迁写成《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讲解:客观上:

(1)、汉武帝时多民族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为《史记》的编写提出了要求和各种条件。

(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又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藏书,有较好的学习环境,他也亲身游历过许多地方,为其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第一手材料。

主观上:

司马迁刻苦写作,且能忍辱负重,表现出顽强坚韧的意志;同时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得他最终完成了《史记》全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课中题: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因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课本P87页)

讲述: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因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2、《史记》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评价:成为后世纪传体通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字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7页小字部分《史记》内容。思考:《史记》有什么历史影响?

讲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代史学家很多都沿用这种体裁编写史书,并把用这种体裁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

《史记》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它文字简洁,语言生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被千古传颂。

三、秦兵马俑和马王堆帛画

1、秦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作品的杰出代表,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以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8页小字部分内容。

◆课中题课本P88页: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看了兵马俑图片,你的感想如何?

讲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智慧和兵马俑的恢弘气势以及它的艺术魅力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对被秦始皇及秦二世奴役的老百姓深表同情。

2、马王堆帛画

秦汉绘画艺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线条流畅,笔法娴熟,色彩绚丽,是汉代帛画中的稀有珍品,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9页卡通问题。【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作业布置】:

课本P89页;知识巩固:列举秦汉时期史学和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讲解:史学方面:《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艺术方面: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艺术宝库;马王堆帛画是汉代帛画中的精品,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课本P90页;畅想天地:想一想:秦始皇陵兵马俑除了它的艺术成就外,还能反映什么呢?

讲解:可以反映秦始皇时期的军政制度、秦始皇所推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残暴统治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等。【板书设计】:

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1、佛教的传入(1)、佛教的起源:(2)、佛教传入的时间:(3)、传播的原因:(4)、传播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1)、道教的起源:(2)、教义:

(3)、影响: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

2、《史记》

三、秦兵马俑和马王堆帛画

1、秦兵马俑

2、马王堆帛画

第二篇:第 19 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 19 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知识与能力】

佛教传入的时间,道教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与体例;秦汉时期雕塑与绘画的突出代表——秦兵马俑、汉马王堆帛画

【过程与方法】调查与了解、实物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司马迁坚强的意志,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欣赏秦陵兵马俑和马王堆帛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难点】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概述本课知识要点,强调重点

三、新课

1、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起源、传入、教义、主要建筑;(2)道教的兴起、概况、主要教义。

2、讨论交流: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到东汉初年传播开来,其原因是什么?(指名回答)

3、提问: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

4、讨论交流:道教的教义是什么?它适应了统治者的什么需求?(指名回答)

5、佛教与道教比较简表

6、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简介;

(2)的记载范围、内容、体裁、意义(3)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4)由司马迁的事迹为引子进行思想教育

7、秦兵马俑和马王堆帛画

(1)秦兵马俑的出土地点、地位(2)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地点、地位(3)谈看了兵马俑后的感想

8、课后小结

9、巩固练习

【板述设计】

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佛教传入: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由中亚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兴起:兴起于东汉时期,思想主要起源于神仙巫术和道家思想作者:司马迁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影响:开创的纪传体,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遗址: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规模:仅秦陵东侧陶俑坑内就有兵俑7000余个、马俑600余匹、战车100多辆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塑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马王堆帛画:是汉代帛画中的稀有珍品,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第三篇:《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教学设计3

第19 课 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一、课标内容

①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②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佛教的传入 道教的兴起 《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秦兵马俑 秦汉的绘画艺术 ①通过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分析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主客观因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③讲述与艺术有关的插图,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时间,调查佛教和道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佛教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学会社会调查及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

②感知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和《史记》的体例,了解《史记》在史学上的地位,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司马迁忍辱写《史记》,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欣赏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马王堆帛画精湛的艺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2)、《史记》的体例(3)、《史记》的特点和影响

《史记》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文学著作,文字生动简练,叙事形象鲜明,对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均产生巨大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难点阐释

本课的难点是佛教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1)、佛教为什么能广泛传播开来(2)、道教兴起和流传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

比较教学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引导:

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造纸术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同时良医辈出,“医圣”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神医”华佗创制“麻沸散”、编成“五禽戏”,为世界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所以不仅在科技方面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同时在宗教、史学和艺术等方面也获得了重大发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2、新课教学

(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1、佛教的传入

首先让学生讲讲关于佛教起源的传说和故事。学生讲述后,教师总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建。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传人中国,西汉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景卢接受大月氏使者口授《浮图经》,这是佛教传人的最早记载。

引导学生看教材86页《白马寺》图及图下说明。教师提问:从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师生形成同识: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它的建立表明在东汉早期,佛教在我国已经逐渐传播开来。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佛教从西汉末年传人到东汉初期传播开来,其原因有哪些呢?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对佛教教义的阐释和“现实生活中佛教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的调查结果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佛教因宣传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来消磨人们的反抗思想,叫人们忍耐顺从,大大地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为他们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时,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很多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也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广泛流传开来。

2、道教的兴起

用幻灯打出或者用小黑板写出与道教有关的思想和行为:修身养性 清静无为 得道成仙 长生不老 炼制丹药

佛教为统治者提供了维护统治的思想武器,根据以上内容思考:道教满足了统治者的什么需求?它有哪些说法吸引人民群众呢? 在学生比较思考后,师生共同总结:道教把民间流行的神仙巫术和道家的一些思想结合起来,认为通过修身养性,消除各种欲望,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还满足了他们长生不老、永享荣华富贵的奢望;得道成仙和长生不老对普通百姓也是一种诱惑。因而在东汉时期兴起,并随着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的发展而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开来。

这一目还可以用比较教学。

教师先讲解: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了维护这一局面,统治阶级开始使用宗教作为思想武器。这一时期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参禅”的情景,也可以由教师讲“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参禅,最后醍醐灌顶”的故事,通过故事使学生感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建。然后教师指出,佛教创建之后,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西汉时期,佛教传到我国的中原地区。如果说佛教是进口宗教的话,那么道教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用幻灯投影,也可以利用小黑板写下以下内容:佛教: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回头是岸 人生无常

道教:修身养性 清静无为 得道成仙 长生不老 炼制丹药

教师提问:佛教、道教各有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并结合学生课前的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比较的基础上,师生达成共识:佛教由于宣扬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思想,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而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希望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在东汉兴起后,随着黄巾起义的发展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开来。

(二)、司马迁与《史记》

1、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

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司马迁”像或者引导学生看教材87页“司马迁”像。请同学们简介司马迁。教师发放材料:司马迁主要活动介绍(资料库中司马迁的介绍或者《汉书·司马迁传》中摘选一些片段亦可),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司马迁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学生可以单独分析,也可以分组讨论。在学生发表看法之后,师生共同总结:

客观上:①汉武帝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文化也发展起来,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司马迁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藏书,也到很多地方游历;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需要一本记载从远古到汉朝的社会发展的史书;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有较好的学习环境。

主观上:司马迁刻苦写作,且能忍辱负重,表现出顽强坚忍的意志,同时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得他最终完成了《史记》全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主客观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哪一个呢?并结合教材87页的思考题请学生谈谈:我们该学习司马迁哪些优秀品质?应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在充分肯定其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观因素。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充分表明了司马迁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正是因为司马迁对人生的价值有此认识,才能在遭受奇耻大辱之后,忍辱负重,以惊人的毅力终于写成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2、《史记》的体例和影响那么《史记》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它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52万余字,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和8书、10表。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记载各种重要人物的事迹,表是春秋以来的历代帝王和侯国的大事记,书是记载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比例最大,所以称为“纪传体”。用本纪、列传这种体裁来编写史书是司马迁的独创,《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后,历代史学家很多都沿用这种体裁编写史书,并把用这种体裁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

《史记》最为可贵的是在记史时能秉笔直书,既歌颂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正义性,同时还敢对当朝政治予以评述。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匿,故谓之实录”。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它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的很多篇章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被人们千古传诵。因此,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秦兵马俑和马王堆帛画

1、秦兵马俑

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秦兵马俑》或者直接使用教学挂图或者放映录像,让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学生欣赏的同时教师介绍: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以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恢弘。1974年3月,在秦始皇陵东侧发掘陶俑坑,出土了大批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旅游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如现在[开放的一号俑坑,从葬的陶人陶马约6000件,同真人真马一般高大。这些陶俑,依坑排列,面向东方,形成一个长方形军阵。其中还包括俑坑东段的前锋部队和其后的主体部队。在南北两侧和西端还有手执弓弩的侧翼卫队。强弓劲弩的战袍俑是秦陵部队的外围,蹲姿射俑是后备军。每个陶俑的装束、体态、神情和手势甚至细微的发须变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整个兵马俑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气势,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秦陵发现了两套铜车铜马,整套车马、驭手和辔具都是青铜铸造的,大小约为真人的一半,造型十分美观。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自己修建陵墓,动用了近70万民工,墓内防卫森严,有自动射击的弓弩把守陵门,为保密,甚至把修陵的工匠统统活埋其中。

为增加学生的兴趣,加深印象,还可以逐一投影。投影第一幅图时可引导学生猜:这些陶俑的作用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分别是哪些兵种?第二幅图中的陶俑属于哪一兵种? 要求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思考: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你怎么认为?有何感受?秦兵马俑除了艺术成就外,我们还能从中了解秦王朝的一些什么? 由学生自由作答,言之有理即可。使学生认识到秦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朔艺术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是它也是秦王朝苛政的反映。

2、马王堆帛画

用多媒体课件投影《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图或者直接使用教学挂图。学生欣赏的同时总结马王堆帛画的特点,即:线条流畅、笔法娴熟,色彩绚丽。至于帛画的内容和作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图下说明文字和卡通问答即可。

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宗教、史学和艺术。宗教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秦汉时期统一局面进一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本记载以前历史的史书,于是司马迁撰写《史记》,如实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为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艺术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马王堆帛画则填补了我国美术史上的空白,是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四篇:2012-201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教学设计 岳麓版

第 19 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知识与能力:

佛教传入的时间,道教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与体例;秦汉时期雕塑与绘画的突出代表——秦兵马俑、汉马王堆帛画 教学重点: 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难点: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授课过程

(播放“丝绸之路”的影音材料,时间大约2分钟。画面向学生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沙漠、驼队、商旅等等场景。)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你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这条路上往来不息的驼队、纷繁忙碌的商旅,这象征着汉王朝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的繁荣。这是因为,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始和初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政治经济在发展,文化也随之进步。我们在第18课已经深深地被秦汉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所折服,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此时的人文科学成就吧。”

(展示课件封面:中国历史第19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

(课件:秦汉时期的文化人文科学→宗教)

生:是老子。

师: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奉老子为教主。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老子》,又名《道德经》。东汉兴起的道教借用了老子的清净无为等思想,再将民间流行的神仙巫术与之结合,奉老子为教主,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

师:大家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哪些思想观念(或者言行举止)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生:我奶奶每天都拜观音菩萨。

『师插话:观音菩萨是什么宗教的,大家知道吗?生齐答:佛教。』

生:我碰见过庙里的和尚要饭。

『师插话:同学们,和尚可不是乞丐,他们的这种行为我们通常叫什么?生:化缘。』

生:有的人说话的时候也用宗教的语言。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生:比如还有“大千世界”、“一刹那”这些话原来都是宗教用语,现在大家都用了。生: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师插话:是的。同学们,这句话能不能说明宗教是劝人向善的?生齐答:能!』

生:乡下死了人的时候,好像要请什么“师公”去做法。

『师:是的。这是道教的做道场,用来超度亡魂。』

456

师:马王堆帛画就出土在我们长沙,同学们,我们是不是为生活在这样一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而骄傲呢? 生:是的!

师:今天的长沙,传统与现代并存、历史与现实交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楚文化浪漫主义的传统、自强不息的精神、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唯楚有才”的自信,使我们的城市更有文化品位、更有人文气息、更有向现代化迈进的强大动力。

(课件:知识巩固→畅想天地→自己动手)

【知识巩固部分的练习由学生自己做】

师:你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除了它的艺术成就外,还能反映什么呢?(同时展示课件:秦帝国版图/秦始皇画像)

【学生讨论回答】

生:秦兵马俑气势这么宏伟,体现出了秦朝的国力非常强盛,也体现出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大气。

生:反映出秦朝军事力量的强大,虽然兵马俑不是真正的军队,但是它应该是真正军队的一种反映。

生:兵马俑的工程非常庞大,一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说明秦朝滥用民力,修筑庞大工程,是暴政的体现。

师:大家的回答应该综合起来,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就更全面些。另外,兵马俑的规模也能体现出秦朝初步发展的封建经济的活力。

(课件:本课重要图片在屏幕上缓慢移动展现,循环播放,达到回顾全课内容的目的;配以古乐。)

同学们,生命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过程。当我们徜徉于历史的长河,眼前掠过的是秦汉四百多年灿烂的文明。佛教的宽容向善;道教的修身养性;史家的秉笔直书、铁骨峥嵘;秦俑的鬼斧神工;帛画的诡异绚烂„„看到这些,你感受到了什么?

走过了如此悠长的岁月,当历史的画卷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回望过去,你是否发现了一种历史的美,你是否聆听到了一种历史的回声,你是否感受到自己的血管中流淌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坚定意志和向上的精神?

未来摆在你面前,今天的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如何书写历史交给你的这一页呢?

第五篇:秦汉时期的货币

秦汉时期的货币

货币的产生,有它古老的历史。它开始表现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后来才逐步确定为一种等价物的形态,进而有金属货币的出现。秦汉时期,是金属货币的重要发展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属货币的复本位制,并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饰看待,几乎从此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黄金和铜钱

据云梦秦简所载,秦国时的货币还是黄金、铜钱与布三本位制。《金布律》规定:“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这说明铜钱和布,都是秦国的法定货币本位。又出土《秦律》讲到对犯人罚款时,有“赉钱如律”的话;当时计算各种实物的价值时,也往往以若干钱计算;这说明铜钱确是法定的货币。《金布律》又规定:“钱十当一布”、又规定每“一布”,是“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的标准星,这表明法令对每“一布”的规格和它同铜钱的兑换率或比价,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法律答问》简文中,还几次提到给追捕逃犯有功者以奖励黄金“二两”的规定,如“当购二两”、“人购二两”、“购人二两”等。这里的二两,显然是指黄金而言。因此,黄金也是法定货币的本位之一。故秦国实行的是黄金、铜、布的三位制货币体系,即尚未完全摆脱以实物作为等价物的状况。从前引“毋敢择行钱、布”的规定,表明人们逐步倾向重钱而不重布,故有此规定。再结合《封诊式》简文中关于惩办盗铸钱币者的案例考察,说明秦国的铜钱铸造权是属于国家的,私铸铜币是违法的。

由三本位制货币完全过渡到金属货币的二本位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现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统一全国后,下诏“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就包括统一货币制度。所谓统一货币,其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一货币的形制。据太史公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龟贝。”①据考古发掘,还有刀币、铲形币。总之,形制不一,不利于商品流通。故秦始皇废除各国不同形制的货币,统一于圆形的铜钱。二是统一货币的二本位制和取消以实物“布”及银等为货币的本位。《汉书·食货志》云:“秦兼天下,币为二等”,即黄金与铜钱,从而确立了黄金与铜钱的二本位制,取消了秦国时以“布”为货币的制度,明确规定这些只能作为“器饰宝藏,不为币”②,从而完全确立了金属货币制度。三是统一重量:“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曰半两,重如其文。”③每一溢黄金,重二十两。但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不明。

① 《史记·平准书》。

② 《史记·平准书》。

③ 《史记·平准书》。

汉承秦制,在货币方面也基本如此。汉代也以黄金与铜钱为主币。但改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不再称镒。凡云“一金”,即黄金一斤,故《史记·平准书》云:汉以“黄金为一斤”。至于铜钱,汉初,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④,名曰榆荚钱,重三铢,较秦半两钱重十二铢者,四钱当秦一钱而已⑤。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为每斤黄金当钱一万。汉武帝曾铸黄金为麟趾马蹄形金,故颜师古说:“今人(指唐人)往往平地中得马蹄金,金甚精好,而刊制巧妙。”直到今日,仍有地中得马蹄金者,由此可见武帝时已正式铸造了金币。又由于每个金币的重量一定,都为一斤,故每一斤黄金,又称为“一金”,百斤黄金则称“百金”,千斤黄金则称“千金”,余以类推。是以西汉史籍中屡见“百金”、“千金”等词,既省“斤”字,又去“黄”字,其实皆黄金,往往用于赏赐、交易、罚款,也用于计算财产和贮藏,表明汉代的黄金确已具备了作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与支付手段等职能。奇怪的是,在西汉时普遍使用的黄金货币,到东汉时已极少见,而且日益退出了货币领域,变成了稀罕之物。

汉代变化较多的,是铜钱问题。如前所云,汉初以秦半两钱难用,改铸每钱重三铢的榆荚钱。由于钱太轻,加上“不轨逐利之民”的囤积居奇活动使物价上涨,“米至石万钱”①。于是,高后二年(公元前186 年),“行八铢钱”②(按《汉书·高后纪》注,应劭认为“八铢钱”,本秦半两钱,但《古今注》谓秦半两钱重十二铢,与此矛盾)。但到了六年(公元前182 年)六月,又“行五分钱”,应劭认为是恢复汉初榆荚钱③。到“孝文五年(公元前175 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④。《史记·平准书》载此事作:“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据此,益知高后六年所“行五分钱”,确为“榆荚钱”。到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 年),“行三铢钱”。⑤建元五年(公元前136 年),“罢三铢钱,行半两钱。”⑥又《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建元五年,“行三分钱”。元狩四年(公元前125 年),又“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⑦。次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⑧自此以后,无改易五铢钱者。观上述铸钱的轻重,变化不已,最后才定于五铢。直到平帝元始中,先后共铸造五铢钱共二百八十亿万余。①下及东汉,仍如旧铸五铢钱行于世。至东汉末期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铸四出文钱”②,而其重“犹五铢两”,只是在形制上作“四道,连于边轮”而已③。“四出文钱”之名即由此而来。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六月,“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④五铢钱之通制才被破坏。

④ 《史记·平准书》。

⑤ 详见《古今注》。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③ 《汉书·高后纪》。

④ 《汉书·食货志》。

⑤ 《汉书·武帝纪》。

⑥ 《汉书·武帝纪》。

⑦ 《史记·平准书》。

⑧ 《汉书·武帝纪》。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后汉书·灵帝纪》。

③ 《后汉书补注》引《献帝春秋》。

汉代货币制度变化最大而且种类繁多的时期,莫过于西汉武帝时期与汉末王莽时期。以武帝时期而言,不仅如上述在铜钱重量方面变化不已,而且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实行了一次币制大改革,增加了以银、锡造的“白币”和以皮革造的皮币两大类货币,并提高其与铜币的兑换率,其目的既在解决财政困难,也在于经济上打击大量贮藏缗钱的富商大贾以及诸侯王的势力。《汉书·武帝纪》云:“(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河西、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又造银、锡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元,其文龟,直三百。”这一变革实行后,盗铸者不可胜数;商贾也“以币之变,多 积货逐利”;更有大农颜异,代表王侯宗室的利益,认为“今王侯朝贺以苍璧,值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因而引起武帝不悦,张汤便利用此事以腹诽之罪处颜异死刑。民间仍反对新币,致“白金稍贱,民弗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终寝不行”①。由此可见,尽管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慎阳侯嗣)侯买之“坐铸白金弃市,②,官府严格推行白金、皮币之新币制,仍然不能奏效。

在武帝实行新币制的过程中,“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于是,“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所谓“赤仄”,即“子绀钱”,系“以赤铜为其郭也,令钱郭见有赤者”③。由此可见,所谓“赤仄”,即以赤铜加于黄铜之上,以别于民间伪铸官钱。然而,不久“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最后,只得以取消各郡国的铸钱权而全统之于“上林三官”的办法以防盗铸④。

另一次币制的大变革在王莽统治时期。西汉之末,王莽改制,其中也包括对钱币制度的改变。其主要作法是:“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钱其文,曰‘一刀直五千’,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王莽正式建立新朝后,又一次改变币制,一方面“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另一方面又大造新币。分为“金货”、“银货”、“钱货”、“龟宝”、“贝货”、“布货”六个种类,每类又有不同名目,一共达二十八品,总称为“宝货”。以金货而言,规定:“黄金一斤,直钱万。”以“银货”来说,又分二品:“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

④ 《后汉书·献帝纪》。

① 均见《汉书·食货志》。

② 《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

③ 《汉书·食货志》及注引应劭、如淳语。

④ 《汉书·食货志》。

以龟宝而言,“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公龟九寸,直五百,为壮贝十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是为龟宝四品。”以“贝货”而言,“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至于“布货”,又分“大分、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①如此繁杂的币制,又加上复古倾向,彼此之间兑换率不均等,必然是行不通的。故“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为市买”,最后不得不“但行小钱直一,与大钱五十,二品并行”而已,“龟贝布属且寝”②。

以布帛充货币如前所述,秦汉的货币不论是上币黄金还是下币铜钱,都是金属货币。

但是,并不绝对排斥布帛谷物为货币者。如孝文帝时,贾山为《至言》以言治乱之道,其中讲到文帝曾“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①,此官府以帛充赏赐,则帛也起着货币的作用。又武帝“北至朔方,东到泰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②。这显然也是以帛充赏赐,其作用与钱、金相同。又董偃为馆陶公主散财以交士,“并令中府曰:‘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③这里的“帛”,同钱、金并列,同起货币的作用。由此可见,布帛等实物并未绝对排除于货币之外。因此之故,元帝时贡禹主张“除其租铢之律,租税禄赐皆几布帛及谷”④,贡禹的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如果 布帛及谷物已根本无货币的职能,他的建议未免过于荒唐。到了东汉,情况就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实物的货币化倾向又有明显增加。如东汉光武帝初年,因“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⑤,冯衍于建武末年上疏,道及其“家无布帛之积”⑥,显然布帛有贮藏手段的货币职能。郑均曾“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⑦,这是帛有支付手段的职能。还有夏馥其人,“自剪须变形入林虏山中,..为治家佣”后,其弟夏静“乘马车,载缣帛追之于涅阳市中”⑧。更有献帝时,诏“卖厩马百余匹,御府大农业杂缯二万匹,与所卖厩马直,赐公卿以下及贫民不能自存者。”⑨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布帛的货币作用。正因为如此,章帝时,张林主张封钱不用,“一取布帛为租”①;而且国家税收中,以实物缴纳的部分日益增多。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汉书·食货志》。

① 《汉书·贾山传》。

② 详见《史记·平准书》及《汉书·食货志》。

③ 《汉书·东方朔传》。

④ 《汉书·贡禹传》。

⑤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⑥ 《后汉书·冯衍传》。

⑦ 《后汉书·郑均传》。

⑧ 《后汉书·党锢·夏馥传》。

货币铸造权

关于汉代货币的铸造权问题,前后也有颇大的变化。如前所云:从秦简得知,秦的钱币是禁止私铸的,故有惩办盗铸者之律。及乎汉初,从《史记·平准书》所云:“汉兴,..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的话来看,表明汉初即已允许民间私铸币。又《汉书·吴王濞传》谓“孝惠、高后时”,吴国因有豫章铜山,刘濞则招致天下亡命“益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可见刘濞之铸钱煮海,早在惠帝高后时便已开始了。到了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5 年),“除钱律,民得铸钱”②,《汉书·文帝纪》也有同样记载,可见文帝之时,不仅纵民冶铁、煮盐,而且进一步明确规定允许民间私铸钱币。正如《盐铁论·错币》所云:“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冶铁、煮盐。”然而,钱币一旦允许私铸,一定会出现规格不

一、质量不纯和重量不足等问题,从而会使钱币贬值,出现物重钱轻、价格上涨等现象。因此,文帝时的贾谊,就坚决反对允许民间私铸钱币,认为由民间私铸钱有“博祸”,由官府铸钱可致七福③。因此,到武帝时期就开始由国家控制钱币的铸造权,各郡国铜官亦可铸钱,但仍然不免于盗铸与伪滥,最后,只得将铸币权全部收归中央,以上林三官主之。终西汉之世,未曾变更。东汉时期,史书虽缺乏关于钱币铸造权的记载,《续后汉书·百官志》也仅言大司农掌钱谷,而不言铸钱的官署。证以出土古物,知东汉铸钱由太仆卿属官考工会主管。《簠斋金■》所收建武时期的五铢钱范,其背刻文云:“建武十七年(公元41 年),三月丙申,太仆监椽苍,考工令通,丞或,令史凤,工周仪造。”又《隶续》卷十一《耿勋碑文》云:“又开故道铜官,铸作钱器,兴利无极。”东汉的钱范出土虽不多,但可以确信东汉的铸币权是由官府控制的,不同于盐、铁之允许民间煮铸①。

⑨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纪》。

① 《后汉书·朱晖传》。

②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③ 详见《汉书·食货志》。

① 参阅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第130 页。

下载第 19 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 19 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 摘要:秦汉时期形成和确立的监察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尤可称述的创举,对后世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学习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古代的......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案5篇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1、知道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天问》等。 2、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文学、史学与宗教之优秀教案[范文]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一、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屈原的成就,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

    秦汉时期的天下之中论文(五篇)

    战国时期曾经有“陶为天下之中”的说法,据说著名巨商范蠡就是利用这一交通优势,在今山东定陶地方致富的。然而,秦汉以来更为明确的“天下之中”,则是指河洛地区。河洛地区以经济......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doc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 赵冰 071000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第二章......

    论秦汉时期法疏亦密观点[范文]

    论秦汉时期“法密亦疏”的观点及其启示 2012级历史学一班 学号 201232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论文摘要 秦汉时期法律制定日趋严密,统治者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管......

    古代音乐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范文五篇]

    汉魏晋南北秦朝时期 1 1976年春在(秦始皇)墓附近出土了一枚带有(乐府)字样的钟,由此证明(乐府)建立于(秦)。 2 (汉武帝)下令将乐府进行改组扩建。 3 汉乐府被撤销是在公元(前6年)。 4 汉......

    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吴炳辉 班级:13级视觉传达设计(摄影摄像方向)1班 姓 名:吴炳辉 学 号:1394111032 指导老师:刘文奕 考察地点:泉州寺开元寺、清净寺、草庵寺、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