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与落寞——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

时间:2019-05-14 20:3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繁华与落寞——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繁华与落寞——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

第一篇:繁华与落寞——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繁华与落寞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

张爱玲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故事家,其小说本身渗透出来的繁华与落寞,以及小说主人公个人命运的悲喜沉浮,极易与张爱玲个人的一生坎坷相映照,使人不自觉于心里郁结出一声冗长的哀叹,缠绵悱恻、经久不息。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个大写的“不如意”,不管是幼时的家庭变故,亦或是成年之后的感情生活,于她来说,都不过是一张徒有希望的空头支票而已,繁华的只是企盼,落寞的却是人生。受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她对女性的现实地位、人生处境有着异于常人的清醒认识,“虽然在小说中把她的女主人公们刻画的聪明、美丽,甚至有点精明,但同时又为她们无一例外地设计好了悲惨的结局。她们无论如何折腾,始终逃不出社会、历史布下的陷阱。”①

一、繁华的背景 落寞的戏子

张爱玲出生于名门望族,祖辈的显赫阻挡不了父辈的没落,时代的大背景下,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只沦落为一个封建遗少,但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却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新派女子,曾先后两次出洋留法,举手投足间,自带有一股新潮的洋气。所以,幼年的张爱玲眼中,母亲带给她的是一种新鲜和刺激,这令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张爱玲曾说:“我最初的回忆之一是我的母亲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简直等不及长大。”

她与自己的母亲一样,都是自恋的女人。“在童年的张爱玲看来,母亲、姑姑那一拨姐妹淘里,最优美、最有风情的女人,都是梳着爱司头的:华美的旗袍装、优雅的爱司头、闪闪发亮的大耳环、滴滴答答一路响过来的高跟鞋,女人的玲珑身段、霓裳鬓影一如口红吻痕印在心头,深艳而寒冽、繁茂而苍凉——这是小爱玲对女人最迷痴、最癫狂的想象, ①②

②郭学军,《女性旗帜的高扬》,《大众文艺》,2009年第16期,第71页。张爱玲,《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96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近在身旁的母亲成了她的参照物与描摹本。”①张爱玲对生命繁华、对物质追求的态度,也体现在《传奇》中被物欲和金钱所控制了的众多女性人物身上。

(一)物欲膨胀中的亲情凉薄

《沉香屑——第一炉香》写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女性在物质的追求中自觉沉沦的故事。

当时,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尚且没有被战争波及,于是有着与内陆地区明显不同的独特风格。香港文化好似“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性地给搀糅在一起,一面是上层阶级刻意模仿英伦生活,一面又无法褪去殖民地式的东方色彩。”②张爱玲用她犀利独特的笔触“生动地描摹出那个时代不和谐的文化氛围。环境装饰与人物服饰有意无意地浓缩了时代风云。”③小说写葛薇龙初次拜访姑妈梁太太,看到的府邸是这样的:“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的边框。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地下铺着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从走廊上的玻璃门里进去是客室,里面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④色彩炫目的大杂烩景观下,还有活动其间的怪诞人物:“她穿着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袴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措施之一。然而薇龙和其他女孩子一样的爱时髦,在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⑤“仿古琉璃瓦”“翡翠鼻烟壶”“象牙观音像”“翠蓝竹布衫”“窄窄袴 ①②陶方宣,《海上花 张爱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4月,第7页。

张鸿声、杨晓平,《都市洋场与张爱玲的<传奇>》,《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105页。

③④⑤张宏,《张爱玲小说的文化风格》,《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第33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脚管”,这些中国元素夹杂在现代英美文化的大背景下,本身就于繁华中透着几许落寞,也预示了主人公追求物质繁华,最终走向落寞的悲剧命运。

葛薇龙为了得到接济完成学业,拜访自家绝交多年的富孀姑妈梁太太,这正好给了梁太太一个依靠年轻女孩保住自己社交地位的机会。于是,葛薇龙从第一天住进梁家,便被梁太太用满衣橱的新衣服迷惑住了,即使理性告诉葛薇龙这跟妓院里买进一个姑娘没什么区别,但是因为虚荣心作祟,“才合眼便恍惚在那里试衣服,试了一件又一件,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拨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①“她重新悄悄地说道:‘看看也好!’便微笑着入睡。”②自此,葛薇龙踏上了一条在繁华中沉沦、在落寞中自悼的人生旅程,小说的结尾,对比湾仔那些迫于生计的妓女,薇龙自我评价说:“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一句话,道尽了所有的悲哀和落寞:嫡亲的姑姑、心爱的丈夫,为了金钱,为了物欲,抛弃了本应拥有的亲情和爱情,“有无利用价值”是亲疏远近的唯一标准,繁华的物质背景下,演戏的人也有了一种戏剧化的人生。

与葛薇龙相比,张爱玲对物质享受的美好梦想破灭的更为殆尽。张爱玲年幼时,父母感情的破裂带给她巨大的心灵伤害,待到母亲黄逸梵二次留法,张爱玲的人生彻底跌入落寞的低谷,尤其是父亲的再婚,更是雪上加霜。在继母手下熬日子的岁月尤为艰辛,吃剩饭、穿剩衣,甚至惨遭虐待险些丧命,最终,1937年,17岁的张爱玲逃离了父亲家,第一次迎受生命的冷酷挑战。自此,她童年时对繁华美好生活的热烈期盼,终究被落寞的现实撕扯的七零八落,徒留一地落寞、悲伤和绝望。

与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有关,张爱玲惯会描写亲人之间为了物质欲望而情感凉薄的俗世人生。除了葛薇龙,还有《花凋》中的郑川嫦,自幼被姐姐们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欺负,终于等到姐姐们出嫁,生命中第一次有了对繁华美好的企盼,不幸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可是亲身父母却吝啬金钱各有计较,不愿花钱为其治疗,最终对父母亲情绝望,抑郁而终。小说中,众人对物质的贪慕虽不像《沉香屑——第一炉香》那样赤裸裸 ①②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7页。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7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的不加掩饰,字里行间依然是重金钱轻亲情的,对亲情的凉薄,甚至比《沉香屑——第一炉香》更令人心寒。

(二)物质贪慕中的情感溃败

张爱玲的小说在书写男女爱情时,这爱情也往往因物质因素的压迫而变了味儿,于是演绎了一个个在物质贪慕中走向情感溃败的故事。

如《倾城之恋》写的是离过婚的白流苏与阔少范柳原在爱情追逐中的传奇故事。“‘倾城’之下,范柳原由‘渔色’变真情、白流苏由担心到放心,一步一个脚印,让人惊叹叫绝。”①女主人公白流苏从小生活在封建家庭的文化氛围中,封建礼法的种种不合理如同白公馆阴暗大宅中潮湿的空气一般弥漫在她身边。离婚七八年,反而被兄嫂逼着给前夫戴孝当寡妇,势力的兄嫂用光了流苏的钱就急急忙忙将她赶走,连亲生母亲都没有一句公道话,这一切都推着白流苏走向反叛的道路。七妹宝络的相亲宴上,流苏勾引了贵公子范柳原,搅黄了宝络的婚事,无关乎爱情,只是因为白公馆已然容不下她,她迫切地希望找到一个人嫁出去,给自己未来的生活寻找一个有力的经济保障。而范柳原“年纪轻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喝,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②这样一个放浪形骸的男子,偏偏看中了离异多年的白流苏,只因她是他眼中真正的中国女人,她的身上有其他西化后女子没有的内敛与隐忍。很多学者坚持范柳原对白流苏从一开始就有真的爱情,就是因为白流苏去港后他对她的一番细心安排。我不赞成这种观点。范柳原对白流苏,不过是源于一种原始的新鲜感,她有他从未见过的古典淑女气质,一番细心安排正如猎户捕猎,为的是她能够心甘情愿做他的情妇。久混情场的范柳原知道怎样讨女人欢心,无论是浅水湾附近墙边的谈心,还是日日相伴的游玩,甚至海滩上的欲擒故纵,都是男人捕获女人的手段,他希望她能拜倒在他的金钱和气度下,将真心交付于他任其把玩。但是,白流苏对待婚姻自有她的原则,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婚恋心理。在那个年代,更多的女性只能将依靠男人的施舍作为谋生手段,她们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和条件,必须依靠男性。所以,①②袁良骏,《张爱玲小说的巅峰与末路》,《南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83页。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68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流苏对柳原,只有理性的婚姻企盼,并无感性的情感付出,这便是两个人的矛盾所在。此时的白流苏,于生存背景和物质生活上,因有范柳原的宠溺,除了没有她盼望的婚姻,其他的一切都是相当惬意且繁华的。

一场战争,将范柳原从去英国的船上再次轰回香港。也只有在战争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才能看到两人稀薄的爱情:“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或是残废,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就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①至少在这一刻,危机四伏、生命易逝,他们是相爱的。战后,两人很是过了一段时间的平凡夫妻生活,他学着扫地,拖地板,帮着流苏拧绞沉重的褥单,流苏也学着上灶做菜,两人顺利结了婚。若这便是完结,流苏好歹落了一个繁华的结局。张爱玲偏不,繁华的只是背景,戏中人,即使大团圆的结局也必要落寞,“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②

“历经磨难后,他们所谓的爱情即如被苍蝇叮过的奶酪一样,被丢在角落里,慢慢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恶气,失去本该有的浪漫色彩。”③说到底,柳原不过是个自私的男人,他最爱的人一直只有他自己。流苏终于得到了她盼望已久的阔太太地位,于繁华阔绰的身份下,是她落寞惆怅的背影。

与白流苏经历相似结局不同的还有《连环套》里的女主人公霓喜。她美丽大方、精明能干、丰润泼辣,有着野性原始而强悍的生命力和进取心。从十四岁被养母卖掉后,得到一桩正式婚姻、获得一个名正言顺的妻子名分和有力的经济保障就是她唯一且最高的生活理想和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一理想,她顽强奋斗,主动争取,乃至拼命挣扎,二十年间先后与多个男人同居,然而纠缠到人老珠黄,直撞得头破血流也还是 ①②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97页。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01页。③宋虹,《张爱玲式的爱情——<倾城之恋>解读》,《文艺生活》(中旬刊),2009年第10期,第15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被隔离在正式婚姻之外,不得不尴尬屈辱地生存下去。这是她比流苏更可悲的地方,流苏至少用情感的溃败换来了物质享受,霓喜情感溃败后,物质享受也同时化为泡影。只落得落寞到苍凉的结局。

不管是白流苏还是霓喜,她们的悲剧有个人的原因,更离不开社会的原因,在那个物欲攀比严重的时代大背景下,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女性只能在男人的施舍下生活,情感溃败,落寞结尾是必然的结果。

(三)金钱崇拜中的人性扭曲

张爱玲的《金锁记》被傅雷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更被夏志清称赞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由此观之,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已然深入人心,一个落寞到心理变态的妇人,身上戴着黄金的枷。

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麻油店里的女孩子曹七巧变成了名门望族的正牌少奶奶。然而,由于丈夫的残疾重病,她的性本能长期处于一种受压制的状态,这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她贫贱的出身和粗俗的言行举止又在这样的大家庭里甚遭鄙视。“弗洛伊德认为,当人的本能欲望受到过度压抑时人就可能产生心理变态,并且这种心理变态总会通过某种途径或以某种方式流露或表达出来。”①大家庭物质金钱的刺激下,曹七巧逐渐将对情爱的欲望转化为对金钱的痴狂。熬了半辈子,终于熬到“夫死公亡”,并如愿分得一大笔财产,以爱欲的禁锢和一生的幸福换得的财产,曹七巧显然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只是,这种纯粹的物质繁华无论如何再填补不了七巧因丈夫残废多年、爱欲长期禁锢而造成的由生理到心理的病变。

分家后,曹七巧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和最后残存的良知,但对于她繁华苍凉的一生,这并不算完结。从此七巧成了一个彻底的疯子,她不再惶恐焦灼,不再患得患失,而是充满恶毒的怨恨,她的兄嫂儿女都是她发泄报复的对象,比起亲情,金钱和物欲带给她的刺激更为欢畅痛快。“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恨毒 ①李芳,《论中西文化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第2期,第203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了她,她婆家人恨她,她娘家人恨她。”①她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也断送了儿女们的幸福。繁华的金锁,锁住的是七巧金钱异化下的人性和凄凉落寞的人生。当然,落寞不幸的不只是曹七巧,更有她的一双儿女,守着一堆家产,却落寞到凄凉。

“张爱玲笔下的悲剧性人物,并不是叱咤风云、慷慨激昂、刚毅壮烈的英雄豪杰,而只是世俗生活中一些灰色凡民,思想性格中有渺小、萎缩、平庸、自私等种种局限性。”②这些普通民众,就如同张爱玲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家人,如父亲,母亲,弟弟,继母等,也许人性中本来就有着自私、贪婪、虚荣等众多难以克服的弱点,因而注定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哀。“冷眼旁观人生的张爱玲,将她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投向周围的世界,在芸芸众生的种种反应与行为中张看着人性。”③对待这些角色,张爱玲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态和立场来观照的。于是,在张爱玲笔下,才出现了这样一批“繁华背景下,落寞的戏中人”的小人物、小事情。

二、繁华的企盼 落寞的现实

与童年生活的落寞坎坷相似,张爱玲的感情之路同样走得尤为艰辛。张爱玲与胡兰成在乱世之中的爱情经历,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后期的文学创作,其后期作品不再像《传奇》中的写法那样站在全知全能的理性高度,冷酷地述说主人公的情与爱,而是不知不觉地掺杂进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变化。

(一)真爱的追寻与破碎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贯穿始终的是对爱情的思考。如果说张爱玲前期小说中写到的爱情有些庸俗、世故,但还不失温暖,到了后期,其作品中的爱情则充满了对真挚情感的热烈企盼和执着追寻,同时也破碎得 ①②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60页。

李掖平,《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44页。③刘子琦,《试论张爱玲的文学思想》,《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23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几近悲哀,凉薄到绝望。

例如《半生缘》(改编自《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顾曼桢和沈世钧从相识、相爱,历经分手,最后重逢的爱情故事。曼桢父亲早逝,姐姐曼璐为了养家不得不放弃心爱的恋人做了舞女。曼桢大学毕业后在工厂工作,与厂里的实习工程师沈世钧相识并相爱。但两人的爱情却受到重重阻力:先有曼璐年老色衰,决定嫁人,养家的重担落在曼桢身上,为了不拖累世钧,她迟迟不肯答应世钧的求婚;再有世钧的母亲知道曼桢有一个做过舞女的姐姐,坚决反对她们的婚事;更有曼璐曾经的恋人张豫瑾爱上了曼桢,引起世钧与曼桢的误会。后来,不能生育的曼璐为了留住丈夫祝鸿才,设计帮他强奸了他垂涎已久的曼桢,并使她怀孕。接下来,曼璐又欺骗前来寻找曼桢的世钧,说曼桢已嫁为人妇,千方百计阻挠他们见面。一对恋人的各种联系方式都被各自的家庭破坏殆尽,终于彼此误会直至分手。世钧认为曼桢嫁了人,绝望之余娶了他一直讨厌的阔小姐石翠芝。而曼桢借住院生产的机会逃出来后,得到的却是世钧已经结婚的消息。等到曼璐死去,为了亲生儿子不被虐待,心灰意冷的曼桢最终决定嫁给祝鸿才。结婚后的世钧和曼桢都是不幸的,最后,曼桢设法同祝鸿才离婚,一个人带了儿子生活。十三年后,曼桢和世钧再相见,近在咫尺却恍如隔世,再也回不到当初年少。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作家张爱玲自己的爱情经历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与胡兰成的相爱到诀别的人生经历对张爱玲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张爱玲表现痛苦的方式有点像冒着烟的火山,表面看没有喷射,而内在的熔岩却在剧烈地燃烧”①。《今生今世》有一个细节,一次胡兰成从上海回南京,接到张爱玲一封信,信上写道:“你说没有离愁,我想我也是的,可是上回你去南京,我竟要感伤了。”这种把心交给一个男人的话语,正是当时张爱玲坠入爱河所表现出的繁华与落寞。对照《半生缘》,小说两次写顾曼桢送沈世钧回南京,第一次曼桢替世钧整理皮箱,把世钧的衬衫领带和袜子一样一样经过她的手收拾整理又放入箱内,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而细致,第二次世钧回南京与曼桢辞行时,写道:“他上次回南京去,他们究竟交情还浅,这回他们 ①王朝彦,《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86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算是第一次尝到别离的滋味了”①。这种伤感性情节与张爱玲本人的爱情体验是非常相似的,曾经相爱得轰轰烈烈,但最终留下的只是现实人生的落寞和伤感。

“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②。曼桢对真爱的追寻及其爱情的最终破碎,也映照了张爱玲本人对爱情的态度和经历。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回忆,他躲避到上海的一天晚上,在张爱玲公寓让张爱玲看记录他在武汉同小周私生活的《武汉记》,并把他与范秀美的事和盘托出,张爱玲生气了。“是晚爱玲与我别寝。我心里觉得,但仍不以为意。翌朝天还未亮,我起来到爱玲睡的隔壁房里,在床前俯下身去亲她,她从被窝里伸手抱住我,忽然泪流满面,只叫得一声‘兰成’”。张爱玲对真爱的苦苦追寻,换来的不过是一个痛苦落寞而破碎的结局。曼桢爱情梦想的破灭,影射的正是张爱玲本人的落寞。

(二)人生情绪的整理与反顾

《小团圆》是张爱玲晚年的自传体小说,这部书从开始创作到后期不断反复修改近二十年,伴随着张爱玲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是其人生情绪的一次总体性的整理与反顾。透过《小团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察到张爱玲的人生与情感历程给她的创作带来的影响。其实,《小团圆》就是张爱玲在生命的后期缓缓地回忆过去,然后慢慢地理解自己。张爱玲一生渴盼团圆和美的家, 然而她一生孤单落寞。《小团圆》表达了作者对坚贞爱情的向往和追寻真爱的勇气,其价值就在于它真诚地记录了一个沉溺于爱情难以自拔的女人从追寻真爱到梦想破碎的苦痛历程。

《小团圆》中盛九莉对邵之雍的爱情是激情而热烈的,他的一切都是好的,他的一切都值得珍藏。包括他走后, 留在烟灰盘里的烟蒂, 她都会捡起来, 收到一个旧信封里仔细收藏。在这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她就深知对方并不能给予自己真正的爱的承诺,却还是义无返顾地沉浸在自己制造的爱情幻影中,为了爱不辨黑白、不理世俗,最终却一败涂地。①②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44页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343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这是盛九莉对邵之雍的爱,更是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

《小团圆》的结尾这样写到:“她从来不想起之雍,不过有时候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威尔斯有篇科学小说《摩若医生的岛》,写一个外科医生能把牛羊野兽改造成人,但是隔些时又会长回来,露出原形,要再浸在硫酸里,牲畜们称为‘痛苦之浴’,她总想起这四个字来。有时候也正是在洗澡,也许是泡在热水里的联想,浴缸里又没有书看,脑子里又不在想什么,所以乘虚而入。这时候也都不想起之雍的名字,只认识那感觉,五中如沸,浑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潮水一样的淹上来,总要淹个两三次才退”①。这种文学性场景里,其实蕴含着作家自己的深切的情感体认,张爱玲在与胡兰成的爱情过后,留给张爱玲的也不只是落寞,还有更深的伤痛。关于爱情繁华的企盼,终究抵不过落寞苦痛的现实。张爱玲的爱情,同她的童年一样,没有温情脉脉的爱,徒留生硬冰冷的伤。

作为自传体的小说《小团圆》,其实是晚年的张爱玲对自己年轻时候的爱情经历的整理和反顾。

1995年9月,张爱玲于美国寓所辞世,七天后被发现。她的卧室空空荡荡,靠墙角放着一溜纸板箱子,还有一张可折叠的行军床。“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晚景却如此凄凉,最后只落得这样一个结局,其落寞程度堪比她故事中的主人公。

结语

纵观张爱玲,繁华的始终是背景,是希望,是身后虚名,落寞的却是人生,是现实,是一辈子的颠沛流离。她笔下的众多女主人公,如同她的另一个灵魂,与她一起于物质繁华的背景中演绎着一场又一场落寞悲凄的戏文。随着张爱玲的辞世,文学史上几经沉浮的张爱玲再次引起瞩目。一些国内报纸均做了重点报道。由文学研究界开始的“张爱玲热”,此时扩散到公众领域。据统计,内地众多出版社共推出了近百种有关张爱玲的图书。另外,一些研究张爱玲及其作品的书籍,也一炮走红。与张爱玲生前的凄凉落寞相反,辞世后的张爱玲影响颇为巨大,这股“张 ① 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82页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爱玲热”,时至今日依然没有降温的意思,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繁华,虽说张爱玲本人再无法见到,但也算是对她最后的肯定和最好的祭奠。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

[2]张爱玲,《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3]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4]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5]陶方宣,《海上花 张爱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4月。

[6]胡兰成,《今生今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7]郭学军,《女性旗帜的高扬》,《大众文艺》,2009年第16期。[8]张鸿声、杨晓平,《都市洋场与张爱玲的<传奇>》,《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9]张宏,《张爱玲小说的文化风格》,《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10]袁良骏,《张爱玲小说的巅峰与末路》,《南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1]宋虹,《张爱玲式的爱情——<倾城之恋>解读》,《文艺生活》(中旬刊),2009年第10期。

[12]李芳,《论中西文化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第2期。

[13]李掖平,《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4]刘子琦,《试论张爱玲的文学思想》,《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5]王朝彦,《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6][美]夏志清,《论张爱玲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5章,一1979年7月。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第二篇:浅谈三毛与张爱玲

浅谈三毛与张爱玲

——《滚滚红尘》只愿一生爱一人

【摘要】很多人都说,三毛和张爱玲怎么会有交集呢?可是每当我想起三毛,总会连带地想起张爱玲。一个是流浪女,一个是传奇才女,这就是三毛和张爱玲,一个生前热闹,死后归于沉寂;一个生前寂寞,死后开始显赫。一个天性浪漫,追逐爱情行走于沙漠中;一个世故练达,冷眼旁观都市男女的爱情与婚姻。她们两个人都曾在文坛上引起一阵阵文学热潮,几十年来青睐者仍热情不减。她们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着世人?她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关键词】张爱玲

三毛

性情宿命

《滚滚红尘》

知道要写小论文时,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三毛,之所以会把她和张爱玲做比较,恐怕是因为这两位奇女子的惊世爱恋,她们的深情与冷漠,她们的热情与孤独,她们的才情与自伤都让我深深沉陷其中,无法自拔。

很多人都把爱情比喻成为伊甸园,只因爱情是那么美好,给了人们甜蜜与幸福。然而这两位才女的爱情却成为了她们的劫难,她们在爱情中摸爬滚打,失去自我,爱成殇,心难却!

张爱玲遇到胡兰成时,她24岁,胡38岁。胡兰成是一个花心的男人,却让张爱玲对他一往情深,不可自拔。其实这都不重要,最让人惊讶的是胡是一个汉奸,这让世人实在难以接受。张爱玲作为一个旷世才女,其孤傲才情可谓当世第一,然而在感情这个问题上却是如此的盲目脆弱,不堪一击。它在送胡兰成的照片上这样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是一点都不介意他的汉奸身份的,只因为胡懂得她,便抛却了一切来爱他,甚至觉得他不结婚也是可以的,在她那里来来去去就可以了。他们最终还是结婚了,一纸婚书:“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没有任何仪式,这样的简单的要求,胡兰成也没有满足一个为他付出真情愿意与他偕老的女人,而是一再投入别的女人的怀抱。

《滚滚红尘》大部分写的是一个真实的张爱玲,为了男人自杀,发傻,为他舍弃一切,而电影那个男主角的原型就是胡兰成,我就是被这样一部色彩浓重的电影深深的吸引,其实就算是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为之感动。一直以来脑海里都留存着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林青霞为了保护秦汉,装泼妇引开抓汉奸的国民党,此时镜头里,林青霞一个人突出于众生,独自走在孤独的大街上,嘴上叫骂着,眼睛里湿然不堪,昏暗的灯光,湿漉漉的街道,无知的若干人等,都衬托着一个女子对一个男子无畏的爱。让看的人不禁揪心的一阵疼痛。一生只要一个人,真的这么难吗?

我难以想象三毛写这部剧本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她在想念着荷西,还是那些曾经爱过她或是她爱过的情人呢,亦或是她在为自己惋惜,就是没有一段长久的爱情?我不知道,只剩下难过。三毛是一个执着地追逐炽热爱情的女人。都说中国女人有一种含蓄美,而三毛在兼备这种美的同时,更知道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从油画老师顾福生的暗恋,到与舒凡的苦恋,再到画家的婚骗闹剧,再到德裔男子猝死结局的爱恋,最后到与荷西真挚伟大的爱情,另外还有到晚年与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爱慕,一段段的恋情无不表现出她内心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以及对此热情的追求。有心理学家说过,人平均一生要谈3.8次恋爱。那么三毛便是比平常人更加多情的女子。

不仅如此,三毛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人。她说自己喜欢安静,可身边总有一大群好朋友;她同情一切受苦的人,可以为了陌生的人拔刀相助;她耐心的给读者回信,希望可以帮迷途中的人指点迷津。她热爱生活,可以在沙漠里白手起家,把简陋的家变成美丽的天堂;她富有生活情趣,自己裁剪衣服,在石头上画画。她努力的生活,时时刻刻的创造着生活。这样美好的女子,最终却选择用丝袜做了红尘中的逃兵,在自己的浪漫人生中留下一个最苍凉的手势。

三毛和张爱玲一样是充满畸恋而又特力独行的爱情精灵,在我看来两个人又都是长相如猫的小女子,在她们的身上发生什么都是那样的合情合理。想必三毛对张爱玲的偏爱其实是对自己的怜爱,所以她写了此生唯一的电影剧本《滚滚红尘》,而写的人又只能是张爱玲,这里面三毛到底是要写张爱玲,还是要写自己,早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们都是奇迹,她们的爱情是平凡小女子们永不可及的梦幻。

第三篇:试析张爱玲与《金锁记》

试析张爱玲与《金锁记》

摘要:张爱玲是现代作家中的“异数”,她一上路就是巅峰,一出手就是经典。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浮华和孤独的背后,却只追求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样一个精灵作家的笔下孕育出了诸多令人折服的女性形象。傅雷称其《金锁记》是文坛最美的收获。本文试析《金锁记》,借以品读张爱玲。

关键字:与众不同个性 《金锁记》 曹七巧

正文:

爱玲长得并不美,但她16岁时在圣玛利亚女校写成的历史小说《霸王别姬》,据说在见地上已比郭沫若用同样题材写成的《楚霸王自杀》“过国之而无不及”。她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吸引千万双眼睛的,也许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作品散发出的独特芬芳。她梦一样的传奇经历,她的怪癖、清高与孤傲,她谜一样的身世、谜一样的性情,构成了她的“美”,她有说不尽的美丽。

爱玲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她将艺术生活化,又将生活艺术化,同时却又对人生充满悲剧感;她出身名门,同时却又幻想着去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同时却又远离群众,冷漠而又寡情;她通于人情,达于世故,同时却又在衣着打扮、待人接物方面,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可以同读者套近乎、拉家常,同时却又在现实里与人保持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曾经大红大紫、出尽风头,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同时却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有说不尽的哀愁。

张爱玲出身浮华世家,却家道中落,有吸鸦片、讨小老婆的父亲,及一个留学法国学艺术的母亲。她早年成名,却累受挫折,和“汉奸”的恋爱,大陆沦陷后她从上海到香港的逃难,还有她在美国的挣扎。体味了人生沉浮的爱玲骨子里是讲究实际,她追求平凡而永久,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肯定,她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危机感。现实的无情,导致了她对世界的悲观,她要拼命地抓住一切可以享用的人生美好的东西,这一切又直接影响了她的文艺审美观。张爱玲的文艺审美态度是悲凉的,她不喜欢壮烈,而更喜欢的是悲壮,苍凉。所以她以两性关系为主要写作范围的作品中,我们几乎读不到大团圆的结局。然而仅凭其最难处理的小说《金锁记》的成功处理足以见其天分和功力。

爱玲的小说人物不是心理有病就是身体有病,有的甚至心理、身体都病了。《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便是其中一个,七巧以家人为对象,在渴慕贪恋与妒恨虐待之间滑动,令人毛骨悚然。

《金锁记》刻画了一个心理变态的女性——曹七巧。在麻油店站柜台的七巧是自由而泼辣的,她可以站在街上和卖肉的朝禄调情,这些是符合她的小市民身份和那个文化环境的。但当她嫁入姜家,贵族家庭的环境就要求她在“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的封闭圈中走完“夫虽贱为贵”的从一而终的道路。因而外在的实处的家庭状况和七巧本有的心态产生剧烈地错位,这就使得七巧原有的贴近人性的正面性格逐渐并完全扭变逆转为戕害人性的负面性格,同时又嫁接了贵族家庭的种种思想、生活态度。她的心理畸变轨迹主要围绕两个轴心,钱和情,而这两种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0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轻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曹七巧原本是一个麻油店站柜台的姑娘,处于社会的中下层的小市民群体范畴。七巧得以凭借一个小业主女儿的身份做成门第颇高的姜家二奶奶,之因为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因此她正常的情欲难以得到满足且受到很厉害的压抑,但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相反,越是压抑的厉害,越是要通过反常的方式寻求出路。情欲得不到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最初,她用黄金之梦来抵挡情欲之火,结果当情欲变相地借金钱之欲显形时,她便丧失了人性。为钱,她视儿女的幸福如粪土,葬送了所有与她有血亲之情的人的幸福。

七巧是因为季泽的原因才嫁到姜家的,“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和季泽相爱”,多少个寂寞难熬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忘记这个美好的初衷,然而时间的流逝和无情的现实迫使七巧一点点失望下去,她慢慢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的东西企图以此弥补感情上的缺失,但对于季泽,她从来都没有真正忘记过以致后来季泽来看望分出去的七巧,说出了那一段确实有点儿感情的话语时,七巧惊得陷入了片刻的眩晕之中。可是毕竟此时的七巧已经不是当初为了爱嫁到姜家去的七巧了,她知道什么才能使她生

存下去,她更加知道季泽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她暴怒,她发疯,她果断拒绝了姜季泽。季泽走了,决绝的七巧却又滴着眼泪,暗自伤心。

如果说对季泽的渴望是七巧人性的表现,那么泯灭了那点爱,她便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变成了地道的疯子。不幸她还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而且将身边的人拉来做陪葬。“30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周围的人都恨毒了她”,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只能让疯狂拖着她往绝路上走。疯狂来自黄金欲,而黄金欲变成盲目的破坏力量,又是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她要报复,报复她为黄金付出的代价,不顾一切,不择对象,情欲就是这样盲目地支配着人。七巧的悲剧是无可奈何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悲剧的根源在她的本性中,她摆脱不了。

七巧的儿媳妇芝寿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牺牲品。在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的大家庭里,她苦苦挣扎着。她也是被曹七巧的黄金枷所劈杀的一个。由一个正常、健康的女孩子,最终被逼得走上绝路,即使是死后也难以宁静。

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女儿,曹七巧也满怀怨毒。她看不得长安在恋爱后日渐红润、有光泽的脸庞,背地里不知恨了多少回,最后更是破口大骂,使尽了恶毒的词句。她变态的心理已经容不下任何幸福的东西,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加以破坏,用那沉重的黄金枷角疯狂地劈杀着。断送了女儿的婚姻,断送了长安一辈子的幸福。

不能说曹七巧生来便没有人性,便是如此恶毒。在她的回忆里,年轻的时候也满怀着爱情的理想,“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都曾经喜欢他。只是为了金钱的追求,她嫁入豪门,从此开始了人性扭曲的过程,最终不仅自己一辈子都戴着黄金枷,连她的儿子女儿也被祸及。

如果以婚姻作为一个女人一生的分水岭,爱玲笔下婚前的女人都是天真、纯洁、完整;而婚后的女人则是扭曲、阴沉而千疮百孔。婚姻可以说是女人一生的重要门槛,因为她代表女人性的启蒙亦是性的压抑,女人是宗法婚姻的“交换物”,又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满怀情爱幻想的女人在婚姻中注定要幻灭与觉悟。张爱玲真实地触及了这以社会现实,附之紧凑的结构、节奏和明晰的色彩,成就了血肉丰满、思想波动乖戾的女性形象。

《金锁记》得到了中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的高度评价:“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最为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曹七巧的故事必然会结束,然而其形象却将永存于读者心中。曹七巧是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其人性的扭曲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不幸,强烈地揭露了冷酷的封建性所造成的人性泯灭的巨大阴影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荒诞混乱。我们也可以从张爱玲塑造的曹七巧这一形象中看出她的无奈与悲哀,她对美好世界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怅惘与迷失,这样一位乱世才女,连同她那独具个性的文章必将成为后人心中一道永远

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张盛寅 编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张爱玲传》 西岭雪 著 东方出版社2009年5月1日《张爱玲传》 任茹文 王艳 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月 11 月1日《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白落梅 著 2012年2月1日《张爱玲全集》 张爱玲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1日《张爱玲传》张贞元 编著工人出版社2012 年1月1日

语言文化系

09汉语言赵银萍1号

第四篇: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目 录

引 言......................................................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3

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3

2、张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4(一)善用讽刺…………………………………………………………………………5(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5

二、张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6

(一)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6

1、庸俗的母亲…………………………………………………………………………6

2、冷漠自私的母亲……………………………………………………………………7

3、变态的母亲…………………………………………………………………………8(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8

三、张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9(一)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9(二)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10(三)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10

四、上海的沦陷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12 结 论.........................................................14 主要参考文献....................................................16

摘 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从自己悲剧的人生出发,写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留给世人许多有争论的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生活背景对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爱情以及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经历 ;创作;影响;张爱玲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来自她的生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也和她周围的人物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她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她作品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将一一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遭遇、爱情、以及上海的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

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

1920年9月30目,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张公馆,那一天下着阴冷的小雨,这似乎预示着张爱玲的一生将被笼罩着暗淡的色彩。张爱玲在她的创作中也多次的将张公馆描绘成世上最黑暗的地方,形容它犹如古墓一般的幽暗。看张爱玲的描写,读者就能感受到她对张公馆是厌恶的。当然,也不排除她在成长中逐渐了解自己身世后加剧的厌恶感。

张爱玲的上祖叫得最响的人物是慈禧的心腹李鸿章,李鸿章亲手挑选了清末的著名大臣张佩纶做女婿,张佩纶是当时朝廷的封疆大臣,后来张佩纶和李千金生了儿子,取名为张廷众。张廷众娶的是当年的江南水师提督、湖南籍的名将黄翼升的孙女黄逸梵。张廷众与黄逸梵生了二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就是张爱玲。她的父亲张廷众继承了祖上丰厚的遗产,是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时的文化教养,但也有一切遗少的恶习;她的母亲黄逸梵接受的新式教育,并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深,因此新式女性的朝气蓬勃与封建遗少的暮气横秋因为封建的包办婚姻而格格不入,最终离异。期间,张爱玲的父亲在青楼接回了一个姨太太,这姨太太到张家后为了能在张家安生,行事颇有心机。想必张爱玲许多作品中的母亲形象都来源于她对后母跋

扈形象的厌恶。张爱玲就在这样一个无爱的家庭里成长着。张爱玲在长大后也逐渐的洞察了许多的世态,甚至于对自己高贵的血统也是不屑一顾的,她说过这样的话:他们只静静的流淌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他们再死一次。

张爱玲的祖母才貌兼得,这些优良基因在张爱玲的身上重现。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经常看见母亲穿着各种西化的洋服及精致的妆扮,这些都让她有了迫不及待长大的欲望。张爱玲通过自己的写作得到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后,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只口红,她希望这只口红能够让自己的人生绚丽起来。

张爱玲特殊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她后来创作的内容也是以其实实在在的生活为背景。张爱玲一生的前二十年经历,涵盖了她全部的经验,她整个的写作生涯,就是努力运用她所在房子和街道里面发生过的事情,来解说她的私人世界。她的作品几乎都是就地取材,借着生活事实升华为艺术虚构。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说:张爱玲的作品都是有出处的,在现实中都是有原形的。张爱玲生活的具体场景和张爱玲作品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细细品读张爱玲的书籍,不仅可以了解张爱玲生活的场景,同时也是研究她作品的出入口。

2、张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张爱玲是一个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的人,童年时代张爱玲一直和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但当时社会大环境在向西方社会学习,封建传统文化在当时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打击,她的母亲也在这种大环境下冲破了封建社会家庭、婚姻对女人的禁锢,远渡西洋,接受新文化教育。这时的她对母亲的种种行为既感新鲜又觉美好,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母亲所代表的新文化的影子。稍大,张爱玲随姑姑一起生活,又受到先进的姑姑的影响,脑海中的新文化思想得到了加强;后来,她又进人新式学堂同时也是教会学堂——上海圣玛丽亚教会学校学习,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张爱玲既摆脱不了家族长期封建文化的积淀又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她在新与旧的夹缝中生存,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夹缝中生存,作为新文化代表,她洞察了封建社会女性在现代文明中生存的不易。在这个夹缝之中她看到了

芸芸众生的人性弱点和中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国民精神,找到了新与旧的突破口。

这一切生活教育的背景都使张爱玲小说的叙事风格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浓烈暖丽的语体色彩与讥诮冷峻的叙述腔调使得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具有鲜明的对比;二元互补的模式加上参差对照的方法,使得作品的色彩层次更为丰富。

(一)善用讽刺

因为她所写的多是平凡普通的市民及其人生,所以他们身上无可避免地会存在着种种庸俗、消极的东西,对世俗人性有着清醒认识的张爱玲在写到他们的时候,笔法是讽刺的。如《五四遗事》写了几个新潮青年男女和他们新式爱情的尴尬结局。追求恋爱自由的男主人公历经波折,却成为三个新式旧式女人的丈夫。难怪他朋友打趣他“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将”,这样事与愿违的结果,令人欲说还休。《金锁记》写了一个女人被黄金的枷锁劈杀的可怜又可悲的一生。在经历了煞费心机、委曲求全、苦心经营、众叛亲离、徒劳无获后,年老的七巧躺在床上,回顾她一生的挣扎与心机,得到和守护的却只是一份“空虚的胜利”,讽刺的意味尽在不言中。有人评价张爱玲小说:“张爱玲在描写家庭、恋爱、婚姻背后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困境,表达出连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即超空间之界(上海、香港)与时间之界(时代)的永恒关怀”。这种笼罩了她的主观色彩又与其本身的真实存在偏差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书写对人性与人生的揭示便有了哲学意味。

(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

张爱玲从小就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小说,在其作品中不难发现她在安排情节结构与刻画人物时所采用的对偶手法。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的情人与妻子就具有“二元补衬”布局的意象,二者互补,相互映衬,“二元补衬”一旦与标记人物禀赋命运的对偶相生模式发生联系,便更加寓意化了。

首先二人的名字就具有隐喻色彩,书中无数细节也都因此产生了寓意。王娇蕊是娇媚热情、每一寸仿佛都是活的情人;孟烟鹂是美丽娴静但又苍白乏味的妻子;前者由于是朋友的妻子,对男主人公振保的名声地位构成潜在的威胁,他在激情过后退却了,使得女方“枉”自“娇媚”,最终枯萎,成了

一个苍老俗艳的中年妇人;后者的唯唯诺诺又让振保的情欲始终不能满足,只得在“梦”中寻找“艳丽”了。既可以热情似火像红玫瑰,又贞洁娴静如白玫瑰。娇蕊与烟鹂的命运也极其相似,一个被始乱终弃,一个被置之不理,都体现了夫权制下女性话语权的丧失。

在二元互补的模式之外,张爱玲又在其小说中加上了参差对照的方法,更生出一番相生相成之意,使得作品的色彩层次更为丰富。“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桃红配葱绿,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曾在《倾城之恋》中申明了她的创作主张:“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张爱玲对这些庸俗的男女虽然没有过多的同情,但有着充分的理解:“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在人性方面,张爱玲认为:“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 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所以她的小说里,除了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就如,白流苏与范柳原尽管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与期望值不同,但战争的爆发成全了他们,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终于短暂地走出心城的阻隔,各得所需。

二、张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童年是人类生命的最初阶段,尽管短暂却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来说,童年的生活往往是难以磨灭的印痕。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的重创和严重的母爱缺失有着直接关系。这里主要是从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塑造来看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1、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庸俗的母亲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母亲担负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职责。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也正因为这样。但是,也正是这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对母亲的价值评判,铸就了一批又一批遵从“孝、道、礼、义”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这样一类母亲是张爱玲小说中塑造最多的,她们都是“良家妇女”,是传统型的母亲。比如《心经》中的许太太,面对女儿暗恋丈夫,而丈夫又与女

儿的同学同居这样一个乱伦的事实,也只能忍气吞声,淡淡地说了一句:“一家有一家的难处。”这个母亲在自己受尽伤害后,还在为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寻找退路,虽然令人唏嘘,但也不得不说这个母亲的确是生活在家庭的最底层,她不去想该用什么方法来阻止这种状况的发展,而是牺牲自己的尊严来捍卫这个名存实亡的家庭的尊严。说到底,这是一种愚昧。

《年轻的时候》中的潘太太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在旧礼教压迫下牺牲了一生幸福的可怜人,充满了爱子之心,可是不能够了解他,只懂得为他弄点吃的,逼着他吃下去,然后送他出门。”除此之外,潘太太只喜欢拔头上冒出的白发,或者是听绍兴戏,搓麻将,“有了不遂心的事,并不见她哭,只见她寻孩子的不是,把他们怄哭了。”一个浅薄、无聊的庸俗母亲跃然纸上。

在童年张爱玲的眼中,生母黄逸梵受过高等教育,但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作不了主,嫁给张廷众后对于丈夫纳妾、嫖妓这些恶习也只能装作视而不见。在她留洋期间,姨太太堂而皇之地住进张家,她也是不闻不问。母亲的学识和爱好都是高雅的,但思想却又如此庸俗,这些童年经验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作家的创作之中,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冷漠自私的母亲

与庸俗的母亲相比,这一类母亲则是在感情与经济的冲突中,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后者。《倾城之恋》中,离了婚的白流苏受到哥嫂的排挤而向母亲寻求安慰时,白老太太只是“一味地避重就轻”,让白流苏回婆家做寡妇,过继个儿子,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当流苏趴在床上痛哭着,想抓住母亲作最后的哀求时,却发现母亲不知何时离开了。对于这种“恶意的缺席”,流苏心里终于明白:“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她似乎是魔住了,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那么,张爱玲在创作这一系列母亲形象时是否有她母亲的影子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后母的挑唆,张爱玲被父亲毒打后软禁起来,在此期间,张爱玲身患严重痢疾却无人问津,要不是仆人偷偷给她吃了一些药,她早就命丧黄泉了,而这一切都是冷漠残忍的后母一手造成的。后来,张爱玲逃出父亲家与生母住在一起。当年夏天,张爱玲的弟弟也跟着来了,“带了一双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是不回去了。母亲告诉弟弟说她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个

人,因此无法收留他。弟弟哭了,爱玲在旁边也哭了。后来弟弟只得回去,带着那双篮球鞋。”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正是由于张爱玲童年时母爱的缺失才使她的笔下出现如此可怕的母亲形象。

3、变态的母亲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于在婆家长期受到排挤嘲弄,在丈夫和婆婆死后,紧紧抓住金钱,她的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了。她将自己的一切不如意变本加厉地发泄在女儿身上。七巧看到女儿恋爱后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内心便极端不平衡起来,因为女儿幸福的表情刺痛了她内心的伤疤,恼羞成怒的她把多年来积压在心头的怨恨全部疯狂地泼向女儿长安:“这些年来,多少怠慢了姑娘,不怪姑娘难得开个笑脸。这下子跳出姜家门了,称了心愿了,再快活些,可也别摆在脸上呀——真叫人寒心!”七巧还用许多恶毒的话侮辱女儿的人格,打击女儿在婚姻方面的自信心。这不是一个母亲对女儿说的话,而是一个疯狂的失去理智的女人对自己仇视的同性的报复。张爱玲用她冷冰冰的笔写出了一个魔鬼似的母亲的变态心理与行为,解构了传统文学中以“爱”为核心的慈母形象,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写得如此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这一类母亲十分憎恶,就像憎恶她的后母一样。张爱玲私自去生母家中住了两个礼拜才回来,那天进了家门后母就找茬打了她一巴掌。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张爱玲对她毫无感情可言,所以本能地便要还手,被仆人拉住了。但后母的举动却像发疯了一般,她一路叫嚣着奔上楼去:“她打我!她打我!”从此以后,在张爱玲的字典里,后母便成为疯狂和变态的代名词。这段痛苦的回忆伴随了张爱玲一生,也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张爱玲的作品向人们证明着孤独与自私,也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这正是她从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中体验出来的独特感受,是她熟悉的旧上海家庭生活的折射。从心理学讲,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个体的童年体验常常为她的整个人生打下烙印。她曾短暂地从生母那里获得母爱,但只是昙花一现。生母长期出国,父母离异,后母狠毒,使她感受不到母爱,这种阴影反映到作品中便有了对母亲形象的否定和瓦解。

三、张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有一段爱情故事,这段故事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在和胡兰成恋爱前后,他的作品也有很大的改变,她的爱情故事影响了她的 创作。追究起来,张爱玲为何孤独早已有了预示,这个叫着“出名要趁早啊!”的二十岁的女孩,在爱情没了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她笔直地看透了他,一望无际,几千里地没有人烟——她眼睛里有这样的一种荒漠的神气。” 张爱玲的创作集中在1943年到1945年,尤其是在1943年的下半年到1944年的年底,这恰巧与她和胡兰成认识、相爱、结婚、分离的经过惊人地吻合。

张爱玲的成名,引来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而后,在她的爱情与创作走向辉煌的同时,她也面临着即将来临的永久的衰退。她的文学才能由于得到爱情的滋润,开放得尤其绚丽,也因为爱情的逝去而迅速萎谢。张爱玲的笔下很少有决断的女子,她们大都是小奸小坏可怜可哀的人,“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男人和女人的纠缠不清是永远的,而张爱玲的态度是闭口不谈,她看不起嘴上永远讲着男人的女人,她自已虽然不讲,但她却是受伤害最深的。

(一)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

1943 年以前,在张爱玲没有认识胡兰成以前,她的作品是不够成熟和精致的,她笔下的爱情差不多都是畸型的,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写葛薇龙投靠姨母,成为一名高级妓女。《沉香屑•第二炉香》写教师罗杰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愫细,母亲和姐姐的不幸婚姻,导致愫细的心理变态,最后罗杰被逼到自杀为止。《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充满阴柔,而丹珠则充满阳光,最终是聂传庆因无能爱丹珠而痛打她。《心经》则是写父女恋。小寒与父亲峰仪一场畸型的恋爱,使小寒把她父亲母亲之间的爱一点点扼杀掉。

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张爱玲二十出头,她的生活经验来自父母与众多亲戚。据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说:“她的小说人物,可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 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此外还有在香港念大学时的经历,再就是来自于书本了。

(二)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

胡兰成因对张爱玲小说的惊艳,立刻到上海去拜访她,从此两人开始情缘,到1944 年二人结婚,这期间,处于恋爱中的张爱玲写出了她最美最有才华的作品。1943 — 1945年是张爱玲创作的巅峰期。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她几乎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迭有佳作,一时轰动文坛。

《爱》的内容写一个女子在自家后园里隔着篱笆碰到一个男子,互相之间一个微笑,只有一句话:“你在这里。”然后女子被人辗转卖到异乡,只是这一生她都会回想起年轻时的这一幕。“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文章很短,只有 345 个字。如果不是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的旁白,应该没有人会懂得张爱玲写这篇短文的原因。处于热恋中的张爱玲于亿万人中,于乱世中遇到胡兰成,对她来说是多么欣喜啊。即便在这个时候她也没有太多的话肯告诉读者,她所能说的就是这么隐晦含蓄的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在与胡兰成相处的几年里,张爱玲对世俗充满了喜爱与悲悯。那时候的她充满了旺盛的创作力:“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写不完,如果有一天说这样的题材已经没的可写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没的可写了,即使找到了崭新的题材,照样的也能够写出滥调来。”

(三)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

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写信与胡兰成决绝,并最后一次用电影《不了情》与《太太万岁》的稿费为胡兰成寄去三十万元,而这两年胡兰成的逃亡生活费用,都由张爱玲负担。其实张爱玲早已下了分手的决心,只是等到了胡兰成的境况有转机,才写信永诀,其用心良苦实在可叹。然而张爱玲是真的萎谢了,她的感情生活,她的艺术生命。

而这两年是一段令她伤心的日子,她没有写任何散文,直到与胡兰成诀

别后,她才又开始写作。经历沧桑的张爱玲终于写出有着人间真情的小说《多少恨》、《十八春》。这两部小说都有张爱玲的影子,自食其力,父母离异,男女主人公没有了以前小说中的斤斤计较和盘算计谋,有的仅仅是两情相悦的爱恋,心灵相契的爱情,然而最终总是人逃不过命运的摆布,并且最后都是女主人公选择离开。《十八春》中,张爱玲把世钧的家放在南京,南京是张家故居,张佩纶晚年的居所,很豪华,民国时被改为立法院,胡兰成去寻访时已烧成灰烬。除此之外,还因为那时胡兰成在南京工作,每月去上海几天,每次到上海先不回自己家,先去看张爱玲,进门第一句话是:“我回来了!”张爱玲把世钧的家放在南京,自有她割舍不下的情意在里面。《十八春》里的曼桢,坚强而自信,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在支撑着一大家子。这是有来由的。抗战胜利以前,张爱玲写苏青,说苏青是只有她照顾人没有人照顾她的,而张爱玲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如此的。等到胡兰成逃亡的两年里,她却总是寄钱给他,还不忘叫人带香烟和剃刀给胡兰成,这时张爱玲的所作所为已经是曼桢的心思了。她所做的,只是担当而已。曼桢性格中最大的特点除了坚强还有坚贞,即使丢了一个旧手套,她都觉得可惜,更何况是自己深爱过的人呢?而且一旦失去了,曼桢对新人新物就再也不会有从前那样的兴趣,这或许就是曼桢离开世钧以后再也没有幸福过的原因,也是张爱玲再也没有恢复到四十年代在上海时的那种创作精力的原因。在《十八春》中,世钧后来离开了曼桢,她还是照样生活下去,但她仿佛整个人陷进泥潭里去了,神情恍惚。这是张爱玲的真实心情。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东躲西藏的胡兰成悄悄回到上海,在爱丁顿公寓住了一个晚上。当时,他们的感情已经处于决裂边缘。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向她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漪,哽咽中叫一声“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就像《金锁记》里的长安:“她隔得远远的站定了。只是垂着头。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子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张爱玲说:“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张爱玲不是没有和胡兰成复合的机会,也有朋友想从中撮合,但张爱玲

是绝不回头了。然而真正可惜的是她的创作才能的萎缩,她后期大量所作的是对前作的改写,她翻写《金锁记》为《怨女》,翻写《十八春》为《半生缘》,她捧起了自小熟读的《红楼梦》、《海上花列传》。她整理的《红楼梦魇》并无太大的价值,她的《张看》、《谈看书》、《谈吃》也不被。看完这些作品,让人觉得“憋着的一口气终于放了出来,打了个深长的哈欠。”

从以上可以看出,张爱玲会把自己的形象以及和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故事渗透在她的作品当中,而他们的爱情也深深的影响了她的创作。

四、上海的沦陷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1937—1941年这一时间段,张爱玲在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上海沦陷的同时,张爱玲也遭遇了家的“沦陷”。8月13日,日军攻击上海闸北,中国军队立即反击,为期三个月的上海抗战开始。

上海的沦陷让她倍感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苍白、渺小以及生命的不可知,由此内心产生无比的悲凉、寂寞之情。夏志清曾这样评说张爱玲:“她创作的灵感显然逗留在她早期的上海时代。” 1943年到1945年,可谓是张爱玲一生创作的巅峰。战火纷飞的上海是张爱玲作品得以生存滋长的最佳空间。她的故事告诉读者,旧家庭崩坏以后并无奇迹产生,这个世界仍然一天天的坏下去,年轻一代无论是否具有叛逆性都无路可走。在她的笔下,没有伟大的使命在召唤,微不足道的人们只是感觉到日常的一切变得恐怖,她清楚地意识到人在历史变动的面前的无奈,而这一切,刚好符合了沦陷区都市居民的一般社会心理,使读者从文中找到了切实的感受,因而张爱玲的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张爱玲所创作的那些描写市民日常生活与她独有的贵族气质的文字,那些琐碎的精致,那分唯美的苍凉,让那些在沦陷区哀伤与自怜的人们,找到了昔日的回忆与情感上的依托。那些咖啡馆、跳舞场以及霓红灯下的头晕目眩,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起往昔的十里洋场,深深的吸引了都市动荡环境下的市民。

从1943年4月,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同年5月,发表了《心经》,8月发表了《封锁》,1944年1月发表了《年青的时候》,同年2月发表了《花凋》,5月发表《鸣鸾禧》,6月发表了《红玫瑰与白玫瑰》,9月发表《桂花蒸·阿小悲秋》,11月发表《等》。在这两年期间,她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等。1944年8月和11月,张爱玲相继出版了她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张爱玲在沦陷区的文坛里大放异彩,如鱼得水。战争与生计迫使张爱玲运用她唯一的技能写作来过生活。如果说不是战争的爆发,也许她在英国读书,成为一名学者或是白领,不会这么快的成为一名作家,或许她要经过多年的摸索才找到这条途径。

结论

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的,她用自己传奇性的一生和传奇式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她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她留下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阅读,去研究,去体会她在小说中注入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张爱玲 《对照记》,北京十月出版社,2009

2、张子静、季季 《我的姐姐张爱玲》,文汇出版社 2003

3、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5、张贞元 《张爱玲传:独爱临水照花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6、张爱玲 《传奇》再版本,上海杂志出版社,1944

7、张爱玲 《创世纪》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8、张爱玲 《有女同车》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9、张子静、季季 《我的姐姐张爱玲》,文汇出版社 2003

10、张爱玲 《写什么》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11、胡兰成 《今生今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张爱玲 《相见欢》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13、夏志清 《鸡窗集》,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第五篇:张爱玲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内容摘要:每个作家的人生体验必定或多或少的对其作品的创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经历、社会生存经历和爱情婚姻经历,总结这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 缺失 人生体验 小说创作

张爱玲以其敏感、细腻的女性视角,向我们诠释的是一种“苍凉”的美感。在她的作品中,真实描摹了普通人的灰暗人生,刻画出了普通人的可怜人性,她的作品中弥漫着孤独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家作为感情充沛的个体,其人生经历和感情跌宕的蛛丝马迹必定会成为其重要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必然会投射于作品之中,张爱玲也不例外。她的的作品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张爱玲对家庭成长、社会生存和爱情婚姻经历等人生体验的感知与认识。

一、家庭成长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最主要的成长体验是来源于父母,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虽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之女,但是到她父亲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落,其父染有捧风弄月的习气,吸毒、嫖妓、娶姨太太,并且性格暴躁。母亲则是受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美丽而冷傲,爱好文学和音乐,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旧习气和西洋化的格格不入导致两人长期婚姻不和,张爱玲八岁时两人协议离婚。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导致了张爱玲童年时代父爱与母爱的双重缺失。

1、母爱的缺失

母爱是一个人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张爱玲的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辽远而神秘的,母亲在女儿童年成长中渴求母爱的每时每刻都是缺席的。张爱玲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极其有限,而母亲又是一个在情感上非常淡漠的女人,张爱玲从未感受过母爱的温暖与慈祥;即使当她拖着受尽虐待的躯体、带着满满的希望逃出父亲的家投奔母亲时,母亲也未能给她所渴望的温暖。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造成了日后她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极端理解,并通过文本将这一思绪表达了出来。

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都是冷漠与自私,甚至是残酷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象中的母亲不是现实中的母亲。当流苏满怀着孩子般的心情伏在母亲的床上哭诉委曲时,母亲却只知一味地避重就轻,劝说女儿回到已亡故的前夫家中去领个孩子守寡度日。母亲视流苏为一个麻烦。终于,流苏也明白了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实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这种领悟正如当年张爱玲明白了母亲的家不是她的家一样。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一位疯狂的狼一样的母亲,她从一位受虐者变成一位施虐者,亲手埋葬了一双儿女的幸福。为了自己的私欲,羞辱虐待儿媳,诱惑儿子吸食鸦片,逼迫女儿舍弃学业、舍弃爱情等等。这些母亲的形象已经与传统意义上我们心目中的伟大、慈祥的母亲形象截然相反,这与童年时母亲给张爱玲造成的心灵伤害是分不开的。

2、父爱的缺失

张爱玲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父亲对她更是从不关心,还经常打骂,甚至囚禁,这直接影响了她对于男性的认知,并间接的影响到创作时对男性群体形象的塑造。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众多的遗老遗少的男性形象,他们大都吸毒、赌博、嫖妓、娶姨太太。如《倾城之恋》中的白家三父子,白老爷虽没有出现,但在白家人的回忆中他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把白家带向破落的地步;白家的少爷更是狂嫖滥赌之徒;还有白流苏的第一任丈夫唐家少爷唐一元,典型的纨绔子弟,整天无所事事、拈花惹草、吸毒致死。

再者,张爱玲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父亲这一作为封建家庭家长的权威给予了复仇式的改写。在她的小说中,一群男性家长成为了毫无发言权的沉默团体。《半生缘》的顾家、《倾城之恋》中的白家等等,他们的男性家长从未出场,被张爱玲直接排除在文本之外。

张爱玲自小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大家庭里备受亲人的冷落,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她的童年是不幸的,她变得分外敏感、早熟、沉静、孤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良好的家境和出身,也给张爱玲提供了非常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为其今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生存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如果说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幸的,那么她的整个人生就是无奈的,充满了变数。1937年,张爱玲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伦敦大学,但因为战乱迫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1941年底,上海、香港相继沦陷,张爱玲还没有毕业,便亲身经历了香港被围困、被侵占的全过程。在战争面前,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不但失去了安全的保障,还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和意义,一切都变得虚空和绝望。

这段经历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无不带着人性的缺点而存在,有的冷酷、有的麻木、有的如行尸走肉一般,还有一些曾经有理想、充满渴望的人,却难逃宿命的安排。如《封锁》中所描述的,当警报拉响,封锁了,商店一律地沙啦啦拉上铁门。女太太们发狂一般扯动铁栅栏,叫道:“让我们进来一会儿!我这儿有孩子哪,有年纪大的人!”然而门还是关得紧腾腾的。铁门里的人和铁门外的人眼睁睁对看着,互相惧怕着。

这段描写真实的表现了在战乱的年代里人性的冷漠、无情、甚至是敌对。

由于战乱,张爱玲没能完成学业,最终回到上海,靠写作谋生,1944年,因为这篇《封锁》的发表她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开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情感体验。

三、爱情婚姻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经历了两次婚姻,而对其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她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张爱玲因为《封锁》与胡兰成结缘,相识后不久两人便相爱了。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中间,胡兰成的妻子提出离婚,给了两人爱情升华的机会,走进婚姻殿堂。但是战后人民反日情绪仍然高涨,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被迫潜逃,却因而结识新欢。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胡兰成对她的爱早已经燃烧完了。

在短短的一年里,张爱玲经历了与胡兰成的相识、相知、相爱、结婚及胡兰成的背叛,对于这一切她无能为力,1947年,张爱玲正式提出分手。但是与胡兰成的爱情与婚姻的经历对于张爱玲的创作影响是深远的。

遇到胡兰成之前,张爱玲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都源自于父母不幸的婚姻,产生的是“无爱”的结论,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是没有正常的爱情的,有的只是《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疯狂和《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算计。而在与胡兰成相处的三年里,张爱玲对世俗充满了喜爱与悲悯。与胡兰成分手之后,她的创作力虽一泻而下,但她的笔下却开始出现了一点点爱的温情,她笔下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开始出现情投意合的爱情,但是最终还是逃不出命运的摆布,就象张爱玲自己一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小说《十八春》。写《十八春》时,张爱玲已相当成熟,在经历过战乱和自己的感情的沧桑后,她已经很理性,小说的表述也趋于平淡,并多了份对世事的洞明与无奈。《十八春》中到处可见张爱玲的影子,女主人公自食其力,父母离异,男女主人公没有了以前小说的斤斤计较和盘算计谋,有的仅仅是两情相悦的爱恋,一种心灵相契的爱情,然而最终总是人逃不过命运的摆布,最后无奈地选择分离。在《十八春》中,世钧最终离开了曼桢,曼帧还得照样生活下去,但她仿佛整个人陷进泥潭里去了,神情恍惚。这是抗战后张爱玲的真实心情的写照。

即使是在张爱玲彻底死心以后,在《十八春》的结尾还是隐隐透露着张爱玲内心隐秘的希望。《十八春》里,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命运捉弄虽然造成了世钧与曼帧的分离,但是与翠芝结婚后,世钧心里爱的仍然只有曼桢一个人而已。在张爱玲的潜意识里还是希望胡兰成的爱能像小说里一般,只是因为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命运捉弄造成的,胡兰成心中爱的始终只有张爱玲一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自幼没有父母的关爱、历经战乱、青年时期遭遇爱情与婚姻的失败,这些经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缺失性的人生体验较之丰富性的人生体验,更能够激发创作者的内在心理。而张爱玲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她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缺失性的人生体验,造就了她敏感、细腻、悲观的性格,同时也成就了一位惊世的传奇女作家。

参考文献:

[1]余斌.张爱玲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林素琴.论张胡之恋对张爱玲及其创作的影响[I].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4).[3]王亚平.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I].咸宁学院学报.2004(10).[4]李娟.张爱玲性格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I].平原大学学报.2006(12).(作者单位:公安海警学院基础部)

下载繁华与落寞——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繁华与落寞——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武小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张爱玲的生平,一部分是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在张爱玲的生平中我简单的介绍了张爱玲的家庭情况、童年......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

    教科院2009级 中外文学导引作业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最初迷上张爱玲,是源于她的一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

    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汇编)

    1、 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很长。最早的《迟暮》创作于1933年,最晚的《忆西风》创作于1994年,60余年间,其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好书读后感—《了不起的盖茨比》——褪去繁华后的落寞

    《了不起的盖茨比》——褪去繁华后的落寞当翻开这本不厚的小说,并没有立即被引人入胜的情节所吸引。不大熟悉的作家、不太理解的篇首、甚至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娓娓道来的故事......

    试论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创作思路与表现方法的异同

    论文摘要: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享有不同成就和影响力的作家,但在小说创作领域里他们存在着值得分析的类似的创作主旨或艺术手法:鲁迅站在启蒙主义角度对整体国民性加以揭示,张......

    浅谈翻译与创作(5篇)

    浅谈翻译与创作 摘要:古今中外的翻译界都曾论及翻译与创作的关系问题。流行的观念总以为所谓翻译也者,不过是逐字逐词地换成另一种文字,就像解电文的密码一般。这样说,实在是低......

    速写与绘画创作

    速写与绘画创作 ——李松杰 速写在绘画创作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速写艺术是快速提高造型能力,塑造优美形象最便捷的方法。实践证明,速写艺术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艺术品质和......

    繁华初级中学阅读教学与指导方案

    繁华初级中学阅读教学与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营造书香校园,塑造成功人生”是我校阅读教学与指导课的宗旨。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其高尚而充实的精神世界,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