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时间:2019-05-14 20:5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第一篇: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西进运动不仅在一个世纪左右开拓了一个新大陆,堪称现代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壮举,而且也有力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但西进运动中的一些问题,如关于印第安人的问题,对自然环境的肆意开发和破坏,也给美国留下了一些至今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近看了一部反映美国西进运动的电影《与狼共舞》,本文就根据这部电影和西进运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顾名思义,西进运动是美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向西部边远地区以前被认为荒原的西部为开发地区进行迁徙的过程。美国建国之初的领土今本限于东部沿海地区,后来通过战争,购买等手段,领土开始向西部扩展,在美国领土的扩展过程中,处于领土西部边缘地区的广大未开发土地一般都被称为西部。内战之后,西部也就成为包括了大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而在这广大地区内则生活着被当时的美国人视为野蛮、未开化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是大平原地区最早的居民,在美国人到来之前,他们在这广袤的土地上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式的生活。美国向西部开发的措施,必然要和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发生冲突,所以西进运动中形成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印第安人的问题。而美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不同阶段,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在第一阶段,在建国初到1830年,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采取笼络边疆,镇压内部印第安人的政策1。因为在这一阶段,刚刚诞生的美国还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局势,一方面处在英国、法西班牙等殖民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方面又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虽然无力对印第安人采取过于强硬的行动,但有觊觎印第安人生活的土地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就只能采取这种两手的措施。为了充实国库和开发印第安人生活的地区,在建国之初,美国政府对边疆印第安人采取了怀柔的策略,注重发展和印第安人的“友谊”,树立友好和善的形象等,还在法律上给印第安人一定得地位。例如第一条第八款规定:“国会有权„„管理对外国的,各州之间的以及土著的贸易。”1970年通过的《贸易交往法》进一步赋予国会处理印第安人事务的权利,强调“只有联邦立法机关而非各州政府能够同土著部落进行谈判和订立条约”等2。而对内部的印第安人,则采取镇压的措施。

在第二阶段,美国政府实行西迁印第安人,推行保留地制度的政策。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美国急于获得经济发展的空间,白人社会的土地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印第安人居住的广大地区,就成了美国人的目标,国内局势的稳定,使美国腾出手来对付印第安人,美国人的种族歧视,不愿他们与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印第安人被破迁移到更西部的贫瘠荒凉的保留地区,电影《与狼共舞》的背景就是美国内战后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的过程。在电影《与狼共舞》之前,西部电影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题材。但印第安人在电影中的一般都是充当负面或者是陪衬的角色,电影《与狼共舞》是本着为印第安人翻案的态度拍摄的,这部电影虽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却是做的最彻底全面的,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的印第安人,他们要么充满智慧,要么坚强勇敢重视友谊,可以说,用一篇文章来形容,就是“从‘野兽’到英雄” 1 《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

吴洪英

转自《纽约时报》, 1 9 9 1 年11 月2 5 日

2《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

吴洪英

转自《纽约时报》 3。在早期的西部电影中,印第安人甚至不是被当做“人”来刻画的,而只是一种陪衬或者说是背景,用来反应大草原上荒凉、广阔的场面,其作用和一匹狼或一棵树差不多。1956年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执导的《搜索者》中,约翰·韦恩饰演的伊森已不再是到的完美的白人化身,福特将真正的英雄桂冠颁给了杰弗里·亨达饰演的马丁——一个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有这一点看,不妨把马丁看做印第安人由负面形象向正面形象的过度4。接着1950年福克斯公司推出的一部描写白人与印第安人结盟的电影《折箭为盟》。虽然该片并不是一部经典的西部片,但却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印第安人的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片在美国电影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5。在这部影片中,印第安人一改以前野蛮,未开化的形象,表现了印第安人坚强、正直、诚恳、自尊的一面,可以说,为《与狼共舞》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折箭为盟》并未能表现出印第安人生活的整体风貌,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情况,《与狼共舞》结束了这一向现象。《与狼共舞》

6的成功标志着银幕歪曲印第安人的终结。

《与狼共舞》改编自迈克尔·布莱克的同名长篇小说。凯文·科斯纳自己担任导演、制片人,还亲自出演了影片的主角——邓巴尔少校。“与狼共舞”即邓巴尔少校的印第安人的名字。影片讲述了1890 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骑兵少校约翰·邓巴尔主动请缨去居住地附近的边地驻守,在与当地印第安人接触后,邓巴尔最终被古朴、勇敢、刚毅的印第安人彻底同化7。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角色,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首先是白人士兵,标榜“讲文明带入蛮荒的心脏”的白人士兵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们推崇征服、掌控自然,相人是自然的霸主,只有人才有灵魂,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不拥有灵魂的,自然界与其他一切生物应臣服于人并为人服务8。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为了开垦土地,开发矿产,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他们通过武力,阴谋等手段,从印第安人手里夺取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把他们赶离自己时代生存的家园,赶往荒凉、贫瘠的保留地带。为了获得食物,更可恨的是仅仅为了消磨时间,他们肆无忌惮的猎杀动物,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他们的入侵,还给苏族印第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当苏族人拒绝交出固有的领土时,他们采用武力、收买等手段不断侵吞他们的土地,并将他们赶出自己固有的家园。以白人士兵为代表的白种人,在影片里显露出一副副粗俗,野蛮的形象。反而是用了大量的画面描写了印第安人纯朴、自然的生活,这两种对立,表现了入侵者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印第安人的文化的丑恶现象。这也为邓巴尔少校后来身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在影片中开始不久,就已经表现出这种倾向,例如,当邓巴尔少校去驻地的时候,身旁跟着一个喋喋不休,粗俗野蛮的白人,邓巴尔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没有哪个人跟着,这个旅程对他来说将是一个莫大的享受,因为他已经深深地被大草原壮美的景色所打动,所以才被白人的喧闹所烦扰。那个吵闹的白人车夫,可以说就是整个白人入侵者的一个 3《<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

林常青

《环球文化大观》

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

林常青

《环球文化大观》

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

林常青

《环球文化大观》

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

林常青

《环球文化大观》

2001年10月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

李敦之

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

李敦之

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表现。

接下来,重要的一个象征,就是那匹狼,狼可以说是大草原上一种常见的动物,狼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狡猾、凶狠的动物。可是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的话,狼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狗的祖先。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成果: 在远古时期,人类能够驯化狼的原因是,狼具备和其他种族成员建立友好、互助关系的本能。温驯、友善是狼的本性。狼拥有极高的智商,是极具团结意识的族群。它们结群而居,行动一致,众志成城。狼其实十分胆小,对人类本能地惧怕。但是在人类将狼定为敌人以后,迫于人类的进攻,就连最胆怯的动物,也会成为最无畏的勇者9。所以狼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印第安人,因为印第安人的命运和生活方式和狼十分相像,狼和印第安人是当时大草原上最早的居民,而狼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以及他与邓巴尔的友谊,正象征着邓巴尔和印第安人之间将来所形成的友谊,而邓巴尔第一次遇见他就用了“白袜”这样一个具有印第安人风格的名字来称呼他,也表现了这一点。“狼的自然本色在电影中其实是苏族乃至整个印第安土著民族的象征”10。影片中最注重刻画的还是印第安人的形象,基本上真实的还原了一百多年前印第安人真实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影片中刻画的多个印第安人,他们智慧、友善、勇敢在白人到来前,自由纯朴的生活在壮美的大草原上。但是白人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不仅土地被掠夺,连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野牛,也被屠杀灭绝,野牛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尤其在冬天,野牛皮可以用来取暖,但是,白人的到来,使野牛的数量急剧减少,邓巴尔少校来到边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看一看野牛,但是却被告知,已经很少能见到野牛了,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来描画野牛,数千头野牛在草原上奔腾的场面尤其令人震撼。当邓巴尔少校和印第安人一起围捕野牛时,看到数不清的野牛被剥去皮躺在草地上,所有人都沉默了,印第安人沉默是因为他们天赐之物被屠杀的越来越少,而邓巴尔沉默,是同情印第安人的处境,还是反思白人的行为,不得而知,而野牛越来越少了。

在内战结束时,西部大平原还有数百万甚至千余万野牛生存,白人开始对野牛进行屠杀,是为了开发的需要。修筑铁路的公司,为了获得新鲜的牛肉,开始屠杀野牛,后来为了确保铁路运行安全,铁路公司雇佣猎手屠杀铁路附近的野牛,渐渐的,屠杀野牛成为一种消遣娱乐,有些铁路公司的广告就是猎杀野牛的服务11。但是,对屠杀野牛起更大推动力的,还是当人们发现野牛骨可以作为肥料和野牛皮可以制作皮革后。有记载表明, 1872—1874 年每年被杀死的野牛为30万头。有些估计认为, 到1885 年, 整个大平原被杀死的野牛多达1 000万头,尽管一些统计数字不尽相同, 但在1872—1883 年间, 数百万乃至千余万头野牛白人开发者屠杀殆尽, 这是不争的事实。1883 年, 一个博物馆远征队到西部去寻找野牛标本,结果在整个西部寻找到的野牛还不足200 头。到1903 年,大平原的野牛减少到34 头。大平原上主要的野生动物—— 野牛被消灭了12。一百年后的今天,电影《与狼共舞》用几千头野牛重现当年也牛奔腾的景象,不仅是为了让 9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

李敦之

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

李敦之

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野牛的灭绝和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

周钢

史学月刊

2002年第七期

《野牛的灭绝和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

周钢

史学月刊

2002年第七期 人们欣赏,我想,还有一种祭奠和警告的意味在里面吧。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野牛灭绝了,印第安人也失去了生存必须的环境,印第安文化也随之消失了,在电影的末尾,印第安人宁静的冬营被白人的马蹄声打破,孤独无助的狼仰天长啸,象征着印第安文化的最后回响。电影独白说:“十三年后,他们的家园被毁,野牛群也消失了,最后的苏族部落,在内布加斯拉州的罗宾逊堡,与白人签署了居留地协议。美洲平原的马背文明,和神秘的西部处女地,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13

后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政策虽然屡有改变,但印第安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和文化。印第安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西进运动留下的许多问题,依然有待解决。西进运动的一些教训,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民族问题的解决,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一定得借鉴意义。这篇文章是由电影《与狼共舞》引起的一些思考,所以写到这里,随着电影的结束也就可以结束了。关于西进运动的其它问题和借鉴意义,要在其他地方继续讨论。

电影《与狼共舞》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09级历史学二班

学号

40903060

姓名

朱亚辉

第二篇: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西进运动不仅在一个世纪左右开拓了一个新大陆,堪称现代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壮举,而且也有力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但西进运动中的一些问题,如关于印第安人的问题,对自然环境的肆意开发和破坏,也给美国留下了一些至今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近看了一部反映美国西进运动的电影《与狼共舞》,本文就根据这部电影和西进运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顾名思义,西进运动是美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向西部边远地区以前被认为荒原的西部为开发地区进行迁徙的过程。美国建国之初的领土今本限于东部沿海地区,后来通过战争,购买等手段,领土开始向西部扩展,在美国领土的扩展过程中,处于领土西部边缘地区的广大未开发土地一般都被称为西部。内战之后,西部也就成为包括了大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而在这广大地区内则生活着被当时的美国人视为野蛮、未开化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是大平原地区最早的居民,在美国人到来之前,他们在这广袤的土地上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式的生活。美国向西部开发的措施,必然要和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发生冲突,所以西进运动中形成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印第安人的问题。而美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不同阶段,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在第一阶段,在建国初到1830年,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采取笼络边疆,镇压内部印第安人的政策1。因为在这一阶段,刚刚诞生的美国还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局势,一方面处在英国、法西班牙等殖民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方面又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虽然无力对印第安人采取过于强硬的行动,但有觊觎印第安人生活的土地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就只能采取这种两手的措施。为了充实国库和开发印第安人生活的地区,在建国之初,美国政府对边疆印第安人采取了怀柔的策略,注重发展和印第安人的“友谊”,树立友好和善的形象等,还在法律上给印第安人一定得地位。例如第一条第八款规定:“国会有权„„管理对外国的,各州之间的以及土著的贸易。”1970年通过的《贸易交往法》进一步赋予国会处理印第安人事务的权利,强调“只有联邦立法机关而非各州政府能够同土著部落进行谈判和订立条约”等2。而对内部的印第安人,则采取镇压的措施。

在第二阶段,美国政府实行西迁印第安人,推行保留地制度的政策。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美国急于获得经济发展的空间,白人社会的土地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印第安人居住的广大地区,就成了美国人的目标,国内局势的稳定,使美国腾出手来对付印第安人,美国人的种族歧视,不愿他们与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印第安人被破迁移到更西部的贫瘠荒凉的保留地区,电影《与狼共舞》的背景就是美国内战后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的过程。在电影《与狼共舞》之前,西部电影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题材。但印第安人在电影中的一般都是充当负面或者是陪衬的角色,电影《与狼共舞》是本着为印第安人翻案的态度拍摄的,这部电影虽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却是做的最彻底全面的,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的印第安人,他们要么充满智慧,要么坚强勇敢重视友谊,可以说,用一篇文章来形容,就是“从‘野兽’到英雄”1 《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吴洪英转自《纽约时报》,9 9 1 年11 月2 5 日

2《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吴洪英转自《纽约时报》

3。在早期的西部电影中,印第安人甚至不是被当做“人”来刻画的,而只是一

种陪衬或者说是背景,用来反应大草原上荒凉、广阔的场面,其作用和一匹狼或

一棵树差不多。1956年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执导的《搜索者》中,约翰·韦

恩饰演的伊森已不再是到的完美的白人化身,福特将真正的英雄桂冠颁给了杰弗

里·亨达饰演的马丁——一个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有这一点看,不妨把马

丁看做印第安人由负面形象向正面形象的过度4。接着1950年福克斯公司推出的一部描写白人与印第安人结盟的电影《折箭为盟》。虽然该片并不是一部经典的西部片,但却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印第安人的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片在美国

电影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5。在这部影片中,印第安人一改以前野蛮,未

开化的形象,表现了印第安人坚强、正直、诚恳、自尊的一面,可以说,为《与

狼共舞》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折箭为盟》并未能表现出印第安人生活的整

体风貌,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情况,《与狼共舞》结束了这一向现象。《与狼共舞》

6的成功标志着银幕歪曲印第安人的终结。

《与狼共舞》改编自迈克尔·布莱克的同名长篇小说。凯文·科斯纳自己担任导

演、制片人,还亲自出演了影片的主角——邓巴尔少校。“与狼共舞”即邓巴尔

少校的印第安人的名字。影片讲述了1890 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骑兵少校约

翰·邓巴尔主动请缨去居住地附近的边地驻守,在与当地印第安人接触后,邓巴

尔最终被古朴、勇敢、刚毅的印第安人彻底同化7。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不

同的角色,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首先是白人士兵,标榜“讲文明带入蛮

荒的心脏”的白人士兵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们推崇征服、掌控自然,相人

是自然的霸主,只有人才有灵魂,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不拥有灵魂的,自然

界与其他一切生物应臣服于人并为人服务8。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

破坏自然为代价,为了开垦土地,开发矿产,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为了获

得更多的土地,他们通过武力,阴谋等手段,从印第安人手里夺取他们世代赖以

生存的土地,把他们赶离自己时代生存的家园,赶往荒凉、贫瘠的保留地带。为

了获得食物,更可恨的是仅仅为了消磨时间,他们肆无忌惮的猎杀动物,使生态

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他们的入侵,还给苏族印第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当苏族人拒绝交出固有的领土时,他们采用武力、收买等手段不断侵吞他们的土

地,并将他们赶出自己固有的家园。以白人士兵为代表的白种人,在影片里显露

出一副副粗俗,野蛮的形象。反而是用了大量的画面描写了印第安人纯朴、自然的生活,这两种对立,表现了入侵者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印第安人的文化的丑恶

现象。这也为邓巴尔少校后来身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在影片中开始不久,就已

经表现出这种倾向,例如,当邓巴尔少校去驻地的时候,身旁跟着一个喋喋不休,粗俗野蛮的白人,邓巴尔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没有哪个人跟着,这个旅程对他来

说将是一个莫大的享受,因为他已经深深地被大草原壮美的景色所打动,所以才

被白人的喧闹所烦扰。那个吵闹的白人车夫,可以说就是整个白人入侵者的一个

34《<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林常青《环球文化大观》2001年10月《<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林常青《环球文化大观》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林常青《环球文化大观》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林常青《环球文化大观》2001年10月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李敦之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李敦之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5 6 7 8

表现。

接下来,重要的一个象征,就是那匹狼,狼可以说是大草原上一种常见的动物,狼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狡猾、凶狠的动物。可是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的话,狼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狗的祖先。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成果: 在远古时期,人

类能够驯化狼的原因是,狼具备和其他种族成员建立友好、互助关系的本能。温

驯、友善是狼的本性。狼拥有极高的智商,是极具团结意识的族群。它们结群而

居,行动一致,众志成城。狼其实十分胆小,对人类本能地惧怕。但是在人类将

狼定为敌人以后,迫于人类的进攻,就连最胆怯的动物,也会成为最无畏的勇者

9。所以狼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印第安人,因为印第安人的命运和生活方式和狼

十分相像,狼和印第安人是当时大草原上最早的居民,而狼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以及他与邓巴尔的友谊,正象征着邓巴尔和印第安人之间将来所形成的友

谊,而邓巴尔第一次遇见他就用了“白袜”这样一个具有印第安人风格的名字来

称呼他,也表现了这一点。“狼的自然本色在电影中其实是苏族乃至整个印第安

土著民族的象征”10。影片中最注重刻画的还是印第安人的形象,基本上真实的还原了一百多年前印第安人真实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影片中刻画的多个印第安

人,他们智慧、友善、勇敢在白人到来前,自由纯朴的生活在壮美的大草原上。

但是白人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不仅土地被掠夺,连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野牛,也被屠杀灭绝,野牛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尤其在冬天,野牛

皮可以用来取暖,但是,白人的到来,使野牛的数量急剧减少,邓巴尔少校来到

边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看一看野牛,但是却被告知,已经很少能见到野牛

了,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来描画野牛,数千头野牛在草原上奔腾的场面尤其令人

震撼。当邓巴尔少校和印第安人一起围捕野牛时,看到数不清的野牛被剥去皮躺

在草地上,所有人都沉默了,印第安人沉默是因为他们天赐之物被屠杀的越来越

少,而邓巴尔沉默,是同情印第安人的处境,还是反思白人的行为,不得而知,而野牛越来越少了。

在内战结束时,西部大平原还有数百万甚至千余万野牛生存,白人开始对野

牛进行屠杀,是为了开发的需要。修筑铁路的公司,为了获得新鲜的牛肉,开始

屠杀野牛,后来为了确保铁路运行安全,铁路公司雇佣猎手屠杀铁路附近的野牛,渐渐的,屠杀野牛成为一种消遣娱乐,有些铁路公司的广告就是猎杀野牛的服务

11。但是,对屠杀野牛起更大推动力的,还是当人们发现野牛骨可以作为肥料和

野牛皮可以制作皮革后。有记载表明, 1872—1874 年每年被杀死的野牛为30

万头。有些估计认为, 到1885 年, 整个大平原被杀死的野牛多达1 000万头,尽

管一些统计数字不尽相同, 但在1872—1883 年间, 数百万乃至千余万头野牛白

人开发者屠杀殆尽, 这是不争的事实。1883 年, 一个博物馆远征队到西部去寻

找野牛标本,结果在整个西部寻找到的野牛还不足200 头。到1903 年,大平原的野牛减少到34 头。大平原上主要的野生动物—— 野牛被消灭了12。一百年后的今天,电影《与狼共舞》用几千头野牛重现当年也牛奔腾的景象,不仅是为了让9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李敦之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李敦之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野牛的灭绝和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周钢史学月刊2002年第七期

《野牛的灭绝和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周钢史学月刊2002年第七期10 11 12

人们欣赏,我想,还有一种祭奠和警告的意味在里面吧。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野牛灭绝了,印第安人也失去了生存必须的环境,印第安文化也随之

消失了,在电影的末尾,印第安人宁静的冬营被白人的马蹄声打破,孤独无助的狼仰天长啸,象征着印第安文化的最后回响。电影独白说:“十三年后,他们的家园被毁,野牛群也消失了,最后的苏族部落,在内布加斯拉州的罗宾逊堡,与

白人签署了居留地协议。美洲平原的马背文明,和神秘的西部处女地,很快湮没

于历史的长河之中。”13

后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政策虽然屡有改变,但印第安人最终失去了自己

独立自由的生活和文化。印第安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

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西进运动留下的许多问题,依然有待解决。西进运动的一

些教训,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民族问题的解决,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一定得借鉴意义。这篇文章是由电影《与狼共舞》引起的一些思考,所以写

到这里,随着电影的结束也就可以结束了。关于西进运动的其它问题和借鉴意义,要在其他地方继续讨论。13电影《与狼共舞》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09级历史学二班学号40903060姓名朱亚辉

第三篇:与狼共舞电影细节解析

导演讲了印第安文化怎样消失的过程.我觉得印第安人并不是真正的野蛮的部落,他们有包容的心,虽然他们与白人的语言不通,而且在当时的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白人与印第安人相处并不好,甚至是死对头,但在一开始见到男主角时,他们并没有伤害他,还让他安全的离开.白人在当时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是文明的种族,而觉得苏族是野蛮族,事实证明,他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不讲理.印第安人最后能够接纳男主角,这是我觉得很震惊的.因为当时白人一直用很残忍的方式去对待苏族人,但是他们能够理智的对待男主角,而并不是像白人一样,觉得每一个印第安人都是坏的.印第安人对自已的信仰特别尊敬,但是也会试着去接受新的东西,比如学习白人说的话,学会吃他们的东西等.印第安人也是特别记情的人,当男主角被自己曾经的同伴抓住后,虽然他们一直都特别害怕,憎恨白人,但是他们仍然用自己最勇敢的武士去救.印第安人也是很简单可爱的,他们为自己取名字时,就是很形象,很能意会.第一次觉得狼也可以不可怕,可以那么可爱,连名字都可以那么可爱.觉得连狼在长期相处时间下都可以变得开始信任人,并且不离不弃,然而现在的却做不到这一点.连马和狼都对人那么忠诚,有感情.我们不想去谈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只是想简单的说说自己对里面的人,事的一些看法而已

男主角在和印第安人的生活中,似乎才真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开始教他们怎样使用枪,甚至杀白人.那个自杀的上校在死前曾说,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皇冠,我的理解是,当时在那个时候,那种历史背景下,他自己本来就有一点精神疾病,但是他所在官位,让他手下的人都还是对他十分尊敬,对他的话都服从,他觉得那些都是一些没有自己想法,怕印第安人,怕到边境,是怕死又无可救药的人,但是当邓巴,来到这儿,受过奖赏,但是还是要主动到边境去看,并且说想在它消失之前去看看,丝毫没有惧怕的意思,没有怕印第安人,以及到那儿可能有的荒凉和孤独感,看到这样一个人,所以上校觉得他真的不一样,和这儿的所有人都不是一样,是他自己现在或曾经想要的一个人,甚至是自己可能想要成为的一个人,所以他才说他终于找到皇冠了,最后自杀了.从邓巴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那里空无一人,在那的士兵在军需用品到达前都逃走了,和他同行的人都说让他回头就走,回去就好了,但是他十分坚定的说,这是我的岗位,这充分说明了上校的看法是对的,他真的终于找到了他的皇冠.

第四篇:电影《与狼共舞》观后感---与自然共舞

电影《与狼共舞》观后感---与自然共舞

这是一部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包含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响等。

凯文·科斯特纳,印象深刻的,是他主演的三部电影:《未来水世界》、《邮差》、《与狼共舞》。

《未来水世界》,渺小的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将求生的本能发挥到极致——大灾难之后,人类与自然依存关系的重建虽然艰难,却也可行。他成为了引领人类方向的那一星勇敢的灯火。

《邮差》,一个小人物,以好奇、游玩的心情,将自己无意得来的一些信件,投往各地。这是一个无心之举,却使得久已瘫痪的、四分五裂的国家在废墟上重建,成为国家统一、人民融合进程当中不可小视的力量。小人物因使命的神圣,变得崇高而伟大。

《与狼共舞》,印第安苏克斯部族人在融入美国前,最后一段属于自己的生活。电影表现了太多的冲突与抗争,而融合,既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这一切就不可避免。令人乐观的是,融合以后的和谐可以期待,因为,有太多凯文?科斯特纳扮演的角色,成为美国与印第安部族之间深入沟通的桥梁。

大约4个小时的电影,将这一段特殊历史背景下,一个民族独特的风情、语言、文化、生存方式展现得既细微又鲜活,观众因为这独特的领略而醉心于电影,更因为这史诗般的巨制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一、求变是必然。人如此,国家同理。任何一成不变或墨守成规,都将被发达与先进所取代,这个过程不论多么痛苦——流血、冲突、依依不舍,都无法阻挡“必然”的步伐。

二、在历史进程中,侵略与被侵略,统治与被统治,占领与被占领,不论以何种方式——野蛮也罢,怀柔也罢,最后胜出的,永远是强大的一方,个人情感只能退居其次。

三、关于争战与死亡。电影有几处的表现,处理都偏重于理性与审慎。这其中,男主角是一个和解者——他从战争中走过,深知个体生命生存的权利,不以种族等外在因素所左右,死神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有法则,那就是顺其自然。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态度,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更多没有露面的持这种态度的人,他成为他们的代表,从而使得一个弱小民族在强大民族的征服面前,不至于完全被消灭。

一)看到路边的骸骨,他只是默默捡起一根箭头察看,但他心里明白,那是印第安人的箭,射杀的只能是白人。

二)剥野牛皮的手法太残忍,他明白是白人所为,但当印第安人杀死那些白人的时候,他的内心虽也有着短暂的震撼,但很快就释然了。他躺在印第安人狂欢的圈子外面,在心里说,我不气愤,也不难过。他明白,这,也是一种弱肉强食。

三)印第安人救下他时,几乎杀光了那些押解他的白人军人。他说,你们杀得好,他们该杀。他其实是一个有着相当高道德准则的人,而那些军人,在他面前,表现实在低劣而残忍,为他所不齿。他是宁可与狼共舞,也不愿意向他们解释什么的。

四、神性的光环。他得到了印第安人为他起的名字——与狼共舞。当狼也与他和谐共处、一起起舞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如同相信印第安人的眼睛一样——看不见的一种东西,将他与狼相连。这很神秘吗?也许。但它是一种真实存在,一种神性的光辉环绕在他身上。世间万物原该有一种神秘气息相通,总有一天,当人类更深地融入自然当中时,一定能更深地嗅到那种气息,它是比语言、音乐还要博大精深而又沟通无限的。

它,便是至高无上的自然法则。

第五篇:美国西进运动对中国西部开发借鉴意义

美国西进运动对中国西部开发借鉴意义

【摘要】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在历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始于18世纪8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时近200年。这一时期,从最初的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到后来的美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规,加大对西部财政补贴和资金投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改变了美国西部的经济结构,这一系列的行为和举措使得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美国 西进运动 西部开发 借鉴模式

一、美国西进运动历史背景

美国西部开发在美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独立以后,废除了英国政府颁布的禁止移民向西进的赦令,许多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纷纷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向西部。西进运动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美国充法国手里购得路易斯安那,大批移民纷纷涌向西部,开拓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纳西等地区,为后来日益扩大的中西部产粮区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是1815年以后,移民们再大湖区开拓,建立棉花种植园,扩大了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第三次高潮是19世纪中期,开拓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等地。到189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和领土扩张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西进运动过程中,西部得到开发。达达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西进运动是指美国东部居民想西部地区迁移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美国向西部的领土扩张和开发,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广大的西部土地并入美国,使美国成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经济的极优越的自然条件。它大大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地处宜耕的气候带,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西部的开拓,带动了大规模铁路的建筑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国形成了广大的国内市场。

二、美国西进运动政策措施

(1)土地政策。首先,美国政府颁布了在西部建州的程序和规定。1784年由杰斐逊起草了《关于弗吉尼亚让出的西部土地组建方案》的土地法令,规定西部土地为美国全体国民所共有;规定从俄亥俄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土地分作十六州,在居民人数达到一定的数目(原十三州的最低数额)时始可建立同西部各州完全平等的新州。对西部开发和经济稳定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农民取得土地和进行农业开发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使美国能够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农业大国。

(2)在基础设施开发政策。美国在“西进运动”中非常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重视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为当时的“西进运动”提供了便利;四是在扶持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面,西部地区建立的每个州都可为兴办一所公共学院提供一片土地,当时美国总统杰斐逊还设计和制定了一项包括初级、中级学校直至州立大学在内的宏大的教育制度。州立大学先后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并且开展免费教育。在铁路修建上美国政府采取了“多修铁路多得益”的政策。铁路公司每修一英里的铁路,可以得到铁路沿线一定面积的土地;同时,规定铁路公司可以根据修筑铁路的长度和地形的不同,从政府那里获得不等的贷款。1828年美国才开始修筑铁路,1860年铁路里程便长达3万英里,其中大部分修建在西部地区。这一时期铁路的修建,大大地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在公路的建设上,美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政策是鼓励私人投资。为了解决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收费公路成为美国最早优先发展的事业。从1792-1794年修建

第一条公路开始,到1830年修筑公路总里程长达6400公里。随着蒸汽机船的发明与使用,美国政府又加强了对水运的建设。1817-1828年由纽约州资助修筑长达350英里的伊尔运河,把东部的哈得逊运河和西部的大湖区联系在一起,使当时一英里20美分的运价降到1美分。总之,在1815-1840年间,各州投资1.25亿美元,建造了3000英里的运河,使美国当时成为世界上运河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美国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大发展,为当时的西进运动提供了便利。

(4)扶持教育发展的政策。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根据1785年的土地法令,西部地区建立的每个州都可为兴办一所公共学院获得一片土地,当时杰斐逊还设计和制定了一项宏大的包括初级、中级学校直至州立大学的教育制度。于是州立大学先后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并且开展免费教育。186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莫里尔法》,决定由政府把至少3万英亩公地永久赠予每个州的有关院校,当时依阿华州农学院就是接受这种土地赠予建立起来的。在19世纪60年代,根据《莫里尔法》,美国建立了一批农学院和工学院,如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马塞里工学院、康奈尔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为美国西部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1887年《哈奇法》规定每年拨给各州1.5万美元,为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联邦基金。1907年又将这项经费扩大了一倍,以扩大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而且,又通过立法把给予各校的津贴增至每年5万美元。与此同时,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在1860年以前,美国共发布了3.6万项专利,对美国西部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大力发展科技。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是美国西进运动的第三个时期,主要是以科技开发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率先发生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优势,以科技开发为主体,运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美国整个经济的繁荣,有力的支持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三、美国西进运动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法可依,规划发展。

(二)提供优惠的经济政策推动西部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中小城镇发展。

(四)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以加强区内的整体协调。

(五)创造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

(六)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概括来说,西部大开发必需遵循中国的国情,开发由中国特色的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王旭;美国西部开发与联邦政府的土地政策

陈锡镖;内战前美国国有土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张礼萍;美国西部开发成功的经验与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高国力;《美国西部开发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中国投资》

下载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动励志电影观后感

    《卡特教练》是2005年上映的一部德、美合作的电影,也译做《铁血教练》、《放牛班的严冬》。 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的,讲述的是高中篮球教练肯。卡特的故事。卡特接受一支屡战......

    关于电影的思考

    关于电影的思考:电影的历史和未来 电影的历史和未来 从1895年到2005年,世界电影走过了110个年头;从1905年到2005年,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百年。充满着辉煌与浩劫的二十世纪,如果......

    运动会后的思考

    国旗下讲话稿------吴孙文 运动会后的思考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上个星期,我校第二十届田径运动会胜利闭幕了。本次田径运动会跟历届运动会一样激动人心,所有参与运动会......

    有关电影《活着》的思考

    有关电影《活着》 初次知道余华是出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上的他的一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一段节选文字,那是与阿城的《棋王》列在一起的。可高中应试教育的“迫害”和受......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以国际化的视野,适应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促使电影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实现大幅度提升,在......

    一部电影引发的哲学思考(范文)

    一部电影引发的哲学思考总是一副调侃的味道:“来,我们谈谈人生与理想”。“毁三观”是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一个词了,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着实存在着,它时时刻刻影响......

    关于电影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电影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近年来,电影发行放映行业严重滑坡,设施设备严重老化,经济指标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针对行业现在存在的市场疲软、设备陈旧、产业单一等问题,我们......

    有关电影与性别的思考

    有关电影与性别的思考 一共上了七节课,最后一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有关电影与性别这个话题,真的是有很多很多可以说的。记得在不久之前我还看到一篇相关的文章,大概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