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论文初稿2

时间:2019-05-14 20:1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学论文初稿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学论文初稿2》。

第一篇:现代文学论文初稿2

家族小说——《家》

内容提要:分析家族小说之一《家》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即高觉慧和高觉新,在当时社会代表两个不同的人物类型,具有典型性。关键词:家族小说、觉慧、觉新

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接下来,我想发表一些关于家族小说之一巴金的《家》这部作品的看法。对于这部作品的具体内容,大家应该已经很了解了,我就不多作介绍了。

《家》从开头部分一些对景物的描写就已经暗示了整个环境压抑的氛围。如:“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等。其实文中有很多关于风、雪的描写,在我看来,风、雪就代表着整个封建社会的礼教制度,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想要反抗它们,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这一段也似乎暗示了公馆的封建礼教制度就像一个“黑洞”一样,很深,很深,深得“谁也望不见”!

《家》中的主要人物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压迫者、叛逆者和牺牲者。接下来,我将对文中的两个人物进行一些分析,即牺牲者觉新和叛逆者觉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也是在封建社会的礼教制度压迫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类型。

觉新:

觉新是家里的长子,背负着家族的压力。他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物,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同时又被新思想熏陶,同情和帮助反抗的青年。因为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承担着维护封建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新思潮的影响使他对旧家庭产生不满,并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对于觉新,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讲:

第一阶段,有追求、有理想、对人生充满希望

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作为一个接受教育的年轻人,觉新的思想注入了许多新时代的元素,他学习优秀,便梦想着可以出国留学,拥有自己的事业;他对梅充满爱意,便幻想着她可以成为他的伴侣,那时的觉新还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也反映出在封建末期的“长房长孙”思想已具有革新,有了自我追求,充满活力。

第二阶段,封建思想的残留,对人性的毒害 虽然已注入新思想,但封建思想统治的长久化,在现代人中的束缚依旧深厚,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那代人,那类“长房长孙”却依旧无法完全逃离封建制度重压,觉新的年轻抱负因为深厚的封建观念,迫使他妥协,父亲去世后,于是重担压于他的肩,对爱情、事业的美好憧憬成了封建思想的牺牲品,他想过反抗,他想过梦想,但他怕高家从他手中败落,他要“光宗耀祖”,于是,他退让了。文中曾提到他第一次领到三十元现金的薪水的时候,他心里充满着欢喜和悲哀,一方面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挣来的钱,另一方面却因为这是卖掉自己前程所得的代价 „„这话很真实的写出了他所处的境地!

第三阶段,内心的反抗,表面却妥协,偶尔的无奈“勇敢”

觉新上边受到了冯乐山、高老太爷、克明、克定等长辈的等级压迫,对于他们的决定顺从接受,没有反抗,如自身的婚姻、事业的安排。下面他又受到觉慧、觉民的观念影响具有新的追求,想要反抗,加在“觉慧的出逃中,觉民的抗婚上”。觉新愿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支持反抗,却没有冲破观念,反抗长辈的勇气,将自己推入两难的境地,不断犹豫,又由于其未泯灭的人性美,对“封建家庭”的不断失望,他渐渐有了反抗的勇气,又由于新思想的推动,在觉慧的出逃中,终于有了“不果断”的勇气,叛逆地反抗了封建思想一次。

觉新虽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彻底觉醒起来,更不敢付诸行动,而只能终日惴惴,如履薄冰,在灵魂的煎熬中苦苦挣扎。表现得极其无奈,却从不想着与他的兄弟们一样反对那错误的礼教。最终,觉新只能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他能够“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生活平静的时候他也觉得自己并不矛盾。但是,如果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他就会受到思想的折磨,他害怕别人说起“幸福”,也没有勇气听别人说“把幸福争过来的话”,面对这种矛盾与痛苦,他只好“承认自己是个懦夫”。但他确实又不完全是懦夫,然而他却没有奋争的勇气,他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处处让步”,他“只好让自己变得糊涂点,可以在遗忘中过日子。”但在这种“让步”的“战略”在“短时间以后就失去了它那种麻醉的效力,痛悔便跟着来了。”然后他便在无尽的矛盾与痛苦中挣扎着,直到下一次的“遗忘”。这种反反复复矛盾着的“人格”使他每天每夜都饱受灵与肉的折磨。在他身上,集中了新与旧、爱与恨、前进与倒退、尽忠与尽孝、忧虑与希望、追求个人幸福与牺牲个人利益等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性格因素。正因为如此,他也是悲哀的。

觉新的“长房长孙”这一人物形象是由旧向新迈进的一代,又是新旧中作为中国“多余人”的代表,具有不容低估的艺术魅力!

觉慧:

我们都知道觉慧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在《家》中扮演的是叛逆者的形象,他是一个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说过的一句话,“三弟素来害怕人说他坐轿子,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可以看出觉慧他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对自己祖父——高老太爷的想法,文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也可以说觉慧认为高老太爷代表着整个封建制度,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而造成许多悲剧的,正是这可恶的封建制度,该死的封建礼教!

我想再说一下关于觉慧与鸣凤之间的爱情。文中前面部分有写道,鸣凤因被觉慧缠着说话而耽搁了太太叫她过去做事的时间,被另一个丫头指责的时候,“他很想出来说几句话替鸣凤辩护,然而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住他。他不作声地站在黑暗里,观察这些事情,好像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觉慧当时虽然有些冲动,但是并没有很大的勇气,去帮一个丫头说话,去做出一些与自己主人的身份不符的话。他也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自己喜欢鸣凤——一个丫头,他也是矛盾的。“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这是觉慧对鸣凤的想法。他喜欢鸣凤,温柔,顺受的,他也曾想过娶鸣凤为妻,但又想到在他这样一个大家庭里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想到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句陈腐的话,虽然平时他并不喜欢,但这时候他却觉得它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妙法了!他与鸣凤相爱,但又经常处在矛盾之中。“他觉得他同她本来是可以接近的。可是不幸在他们中间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就是这个绅士的家庭,它使他不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所以他更恨它。”因此,他更恨这个充满封建制度的大家庭,觉慧在日记中写到:“唉,这生活!这就是我的一天的生活。像这样活下去,我简直在浪费我的青春了。„„“我不能这样屈服,我一定要反抗,反抗祖父的命令,我一定要出去。„„”他想出去,但他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觉慧讨厌他所在的大家庭,也为自己属于这样的家庭而感到羞愧。他在路边给了一个小乞丐几个银元。还让小孩这么大冷的天早点回去,但“他说完,并不等小孩回答就大步走进公馆里去。他好像做了什么不可告诉人的事一样,连忙逃走了。„„静寂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边大声说:“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他感到羞愧,感觉自己做错事似的。他恨这样黑暗的封建制度,“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样地毁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

觉慧虽然经常被自己的大家庭所束缚,但是也做过一些“叛逆”的事,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创办《黎明周报》;批评大哥奉行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是“懦夫哲学”;支持二哥觉民的逃婚;他敢于怒斥陈姨太等人的迷信行为;他无视“门当户对”的森严教规,大胆的同丫头鸣凤恋爱。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瑞珏惨死更使他决心要从家中出走。他不顾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去争取幸福。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可以说觉慧代表的是整个封建制度下勇于反抗的那部分人。

在两代人的冲突中, 旗帜最鲜明、斗争最坚决的是高觉慧。他的叛逆首先就是那一个时代的典型反映。正是他, 第一个看出了高家内部的腐朽和统治的不合理性。他的思想发展是很有典型意义的。觉慧的生活道路同样也概括了同时代那些剥削阶级的叛逆者们的共同经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往往从恋爱婚姻的失意开始, 追求个性解放开始, 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属阶级的黑暗和麻木, 最后毅然脱离家庭, 投身时代的洪流, 在社会的大熔炉里找到革命队伍。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青年革命者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人。这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全新的世界观在青年人性格上的反映, 高觉慧就正确地体现出这一点。在他身

上, 个性解放及为社会服务这两方面都是并存的。当他离开家庭后, 他所想的已经不是个人的幸福及自身的利益了。他望着眼前不断流去的绿水, 看到的却是新的运动, 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他的青年朋友们。因此觉慧的性格也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家》是巴金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在明确的告诉人们;敢于奋斗,做自己的主人,就可以在旧制度崩溃时获得新生;而懦弱胆怯,屈从环境和命运,必然成为牺牲者。

“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巴金

参考文献:

【1】 巴金《海行杂记 两封信》,载《巴金选集》第8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2】 吴宏聪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241页 【3】 巴金《家 序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8月第2版第3页 【4】 巴金《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8月第2版 第148页

【5】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第245页

第二篇:2014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2014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现代文学: 1、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创立与西方诗论的关系

2、现代通俗小说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3、中国新感觉派与日本新感觉派比较研究

4、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5、自然主义理论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过程

6、解放区小说中的“解放”意识

7、通俗小说中的“都市”叙事

8、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笔下的现代意识

9、沙汀小说创作研究

10、燕卜荪的诗歌理论与西南联大诗人创作

11、鲁迅杂文的写作模式初探

12、比较老舍与林语堂“幽默”观之异同

13、废名小说的生态意识 14、20年代乡土小说叙事研究 15、20年代乡土小说与80年代寻根小说比较研究 16﹑鲁迅小说与外来文化

17、闻一多诗歌研究

18、新月派诗歌理论

19、冰心小说研究 20、《女神》研究

21、茅盾小说特色

22、《子夜》研究

23、“海派”文学研究

24、“新感觉派”小说特色

25、“新感觉派”与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比较

26、丁玲小说研究

27、张天翼短篇小说的艺术

28、老舍小说

29、巴金的小说研究 30、巴金的散文研究

31、沈从文小说

32、沈从文的散文创作

33、“京派”文学创作特色

34、曹禺的戏剧艺术

35、夏衍的戏剧艺术

36、“九叶诗派”的创作与理论

37、“七月”派小说

38、“七月”派诗歌及诗歌理论

39、解放区小说的特色 40、周作人散文与理论

41、郁达夫小说研究

42、郁达夫散文创作研究

43、张爱玲小说研究

44、《围城》研究

45、庐隐小说研究

46、冰心散文的外来影响

1、鲁迅创作与东欧文学

2、郁达夫小说研究

3、浪漫主义与创造社诗歌

4、浪漫主义与创造社小说

5、陶晶孙小说研究

6、丁玲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7、茅盾的都市小说研究

8、李吉人小说研究

9、闻一多诗学研究

10、施蛰存的文学理论

11、张爱玲的文学观

12、苏青小说与都市女性文学

13、赵树理小说研究

14、赵树理小说创作演变及成因

15、“乡土小说派”与“山药蛋派”比较

16、萧乾小说研究

17、凌淑华小说研究

18、林徽因现代派小说研究

19、京派文学理想与文学中的乡土意识 20、鲁迅小说研究

21、鲁迅散文诗艺术特点研究

22、鲁迅杂文的主要思想

23、鲁迅散文中的教育理念研究

24、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25、解读“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26、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

27、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28、海子论

29、《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30、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31、九十年代的文学精神

32、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

33、论余秋雨文化散文

34、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

35、论杨绛的小说

36、论严歌苓的小说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8.解读“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1.《红日》与《高山下的花环》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37、64、余华小说论 38、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39、66、顾城论 40、67、海子论 41、68、网络诗歌的前途 42、69、论寻根文学之根 43、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44、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45、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46、73、九十年代的文学精神 47、84、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48、90 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 91 论《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 92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 93 论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贡献 94 论闻捷的生活抒情诗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发展 96 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 97 谈孙犁的散文创作 98 论杨朔散文创作 99 论秦牧散文艺术 100 论刘白羽散文艺术 101 论贾平凹散文艺术 49、102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 103 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 104 当代散文艺术发展论 105 评梁晓声的“知青散文” 106 论梁晓声《雪城》的艺术特征 107 评叶辛的“知青小说” 108 评陈村的小说 109 评王安忆的小说 110 评黄蓓佳的小说 111 评张抗抗的小说 112 评张承志的小说

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 114 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 115 评张玄的婚姻爱情小说 116 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 117 评张文夫的“小巷文学” 118 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 119 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120 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50、121 论古华长篇小说《芙蓉镇》 122 评王朔小说中当代青年形象 123 韩少功小说论 124 评铁凝的小说 125 论池莉的小说

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127 论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 128 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 129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130 论卫慧的小说

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 132 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 133 论杨绛的小说

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 135 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51、136 评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小说” 137 评刘醒龙的小说 52、138 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139 评迟子建的小说 140 余华小说论 141 评方方的小说

论汪曾祺短篇小说艺术风格 143 评郑万隆的小说 144 严歌苓的小说

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146 王朔小说风格浅论

论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148 贾平凹小说中文化意识 149 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 150 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 151 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152 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 153 评金庸的武侠小说 154 评古龙的武侠小说

155 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

156 评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实验小说” 157 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 158 评香港作家张小娴的小说 159 评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 160 评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161 三毛旅游散文的审美价值 162 论席慕容诗歌的“时间意识” 163 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164 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意识 165 海外“新移居文学”研究 166 评史铁生的小说创作 167 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 168 论公刘的诗

169 论食指诗歌的意义

170 论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 171 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 172 评顾城的诗

173 论杨炼诗歌的史诗意识 174 论海子的诗

175 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 176 革命样板戏重评

177 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 178 评崔永明的女性诗歌 179 评韩东的诗歌 180 评于坚的诗歌

181 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182 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 183 当代女性诗歌的自我观 184 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 185 评当代诗歌的口语话现象 186 论当代诗歌的民间立场 187 简论当代爱情诗的审美嬗变

188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 189 评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 190 论20世纪90年代新代小说

191 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的叙事性 192 当代小说的诗化倾向 193 论王小波小说

194 试论当代文学中的苦难描写 19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

196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197 网络诗歌对当下诗坛的冲击 198 当代诗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 199 论史铁生散文的理趣 200 当代探索戏剧论析

201 论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话语 202 论古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203 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 204 新诗诗论研究

53、施蛰存历史小说的文化解读

54、史铁生疾病书写的文化解读

47、

第三篇:现代文学论文—《评月牙儿》(本站推荐)

论人性堕落与生存需求的关系

——评老舍《月牙儿》

摘要:在《月牙儿》中,主人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摆脱成为暗娼的命运,却还是最后不得不向命运低头,走上了那条自己一直嗤之以鼻的生存道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如果生的不好,那么,在人性与生存之间她们只能选择一个。为了填饱肚子可以出卖也必须出卖一切。

关键词: 社会堕落人性生存

正文:

一、引言

《月牙儿》是老舍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中最突出的一个作品,在他璀璨的一系列长篇巨著里面,《月牙儿》就像是一颗北斗星孤独的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它不同于老舍《骆驼祥子》等作品对于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也没有他的作品的最独特的“京味儿”和幽默风,甚至有人评论说这是他个人系统之外的作品,但是唯有一点贯穿于老舍所有作品包括《月牙儿》的艺术风格,那就是表现北京城内广大的市民世界,表现各个阶层的人性。

二、人性堕落屈从于生存需求

《月牙儿》就是一部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作品,研究老舍的范亦豪教授曾说过:穷人中最惨的是妇女,妇女中最惨的是妓女,而妓女中最惨的是暗娼。《月牙儿》就是写母女两代相继迫于生计而沦为暗娼的故事。父亲死后,母亲改了两次嫁,两个继父,一个病死,一个不知去向,母亲为了养家

糊口,被迫走上了暗娼的道路;女儿憎恨母亲的所作所为,离开了母亲,却在饱尝了事态的炎凉后不得不向命运低头,承认了“体面和道德是说给有钱人听的,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女人得承认自己是女人,得卖肉。”也开始从事这个曾经自己看不起的行业。月牙儿从一个单纯、善良、充满情意的少女变成一个面对着自己的“客人”从容的索要财物的妓女,作品整体展现了一个美的毁灭的过程,一个美好的人性是怎样在环境的逼迫下走向堕落。这就说明了:在面对生存的需求时,人性是必须要向命运低头的,尊严和生存是不可能同时实现。善良的人是无罪的,万恶的社会才是一切罪恶的渊源。

月牙儿她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不甘心堕落,顽强挣扎,千方百计的不走母亲的路,她为了生存,念过书,找过工作想办法自立,她宁愿吃苦受累都在奋力逃离着那个“黑影”,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而她的堕落,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同样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要活着,为了活着,为了填饱肚子,为了一张嘴,她丧失了人性,泯灭了做人的一切原则,是冰冷的社会告诉她:她的努力和挣扎永远抵不过社会的黑暗。不管她最终沦落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人性如何扭曲,那里面所包含的都是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一个家庭不好的女子面对生计必须要走上的一条道路,除了这条道路,她别无选择。母亲也挣扎过,她先后改嫁两次,为男人洗臭袜子,也是最终没有逃过那条路,仿佛在那个社会里,女人的家庭背景不好,就只有“卖肉”一条路可走。这样一个短短的心酸的故事也说明暗娼的道路是普遍性和延续性的,这样的悲剧对于穷人来说更是世代相传的,穷人永远也逃离不了这个圈子。为什么说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也许我们体会不到,但

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嘴就是一切,填饱肚子才是对的,饿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长期的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做人的原则,进而丧失了人的尊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口号喊得很响,但是所有人为了这张嘴,在逼不得已时都可以卖掉一切。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从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新官儿既然发誓要干些政绩,立志将暗娼扫尽,多英武豪迈正义之策!然而,有营业执照的妓女都还可以照旧营业!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可见,但体恤百姓,关乎人性的良知何在?如果社会没有了人性,我们又如何要求社会底层的人们坚守着可怜的人性?

三、爱情与生存需求

她从一个少女成长,也对爱情有过幻想和美好的憧憬,但是这些幻想更早的被现实打破了,她渐渐明白,所谓的浪漫的爱情是只有吃饱饭的人们才能拥有的,而对于自己,只能用自己唯一的作为女人的资本来吃饭。她也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潮”中的“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等新观念,却在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中慢慢偏向了母亲从生活中的来的“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带有原是残酷性的生活经验,这也体现了老舍的恋爱观,老舍对自由恋爱持反对态度。他始终站在贫民的立场上把浪漫幻想看作奢侈品。认为人要吃饱饭才能讲恋爱。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只能是买卖,“自由婚姻”“恋爱自由”云云,都不过是骗人的“空梦”。就像他在《骆驼祥子》中提到的: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而女性的身体没有物质保证,就只能沦为生存的工具,而不是享乐的游戏。

后来当月牙儿想要从良嫁人时却发现自己已经不会爱人了,不知道真正爱一个男人是什么感觉,因此放任自己一直堕落,她已经失去了爱情,失去了爱的权力,真正把自己当做了挣钱的工具。

四、亲情与生存需求

在《月牙儿》中,月牙儿和她的两任继父都没有任何亲情,作品中仅有的亲情便是母亲和女儿的母女之情,而这个亲情也贯穿了故事的全部,开始时两个人的相依为命,母亲为了养活女儿做了暗娼,却还是坚持供女儿读书,一直到后来母亲逼着月牙儿自己选择自己的路,而把这种亲情泯灭的最为惨烈的就是作品的最后:当母女团聚后,母亲看到女儿也走了自己的老路,却是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当月牙儿问她:我们老干这个吗?她没有言语,她对女儿从事这一行已经默认,甚至表示支持,因为,除了这个,她们没有别的可以做,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时无情的。母亲不会不爱月牙儿,不会不心疼她,可是在钱面前,谁都要低头,不低头两个人都活不下去。在看电影《月牙儿》时,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当月牙儿接客时,母亲就在隔壁的屋子里两眼空洞地吃着女儿用肉体换来的粮食,她们是这样实现自己活着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愿望——填饱肚子。

生存需求已经让她丧失了爱情,丧失了亲情,连人类最伟大最不能缺少的亲情也失去了,月牙儿活在世上,虽然可以填饱肚子了,但是她已经没有了一切,没有任何情感和尊严,她活着就是为了一张嘴,为了一张嘴,她得承受一切的苦,生存需求确实大于一切!

五、《月牙儿》与《骆驼祥子》

这让我想起了老舍的另外一部出名作品《骆驼祥子》,同样的主题都揭

示了在黑暗和没有希望的社会下,穷人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寻找人生的出路,是不可能的。祥子也为了未来奋斗过,挣扎过,他的骨子里埋藏着朴实的劳动者的梦想,但现实打破了他的期望。他也向命运低头了,他的理想、质朴和良知一点点的被磨损掉,在老舍看来,无往而不胜的城市文明用一种嘲笑的姿态高高在上的统治一切,压倒一切。对充满力量的男性尚且如此,对女性的毁灭更是轻而易举,因此,月牙儿的悲剧也就显得是那么的无可避免。那么,我们还能忍心再去指责什么?我们所谓的文明社会吞噬了她,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责骂?她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人,一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悲剧。

六、结语——沉重的月牙儿

故事的结局,月牙儿没有因性病而贫困潦倒,不是因年老色衰而举步维艰,作者善意地把她放进了监狱,名为步入囹圄,实为暗娼生活的解脱,况且生活还无忧无虑。也算是一个尊重现实而又可以让读者宽慰的结局。是的,月牙儿变得一点都不美好,她不是老舍杜撰出来的人物,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穷苦女性中一个最普通最真实的代表,但是面对着这些,我们为她们的命运唏嘘不已时,该反思的是,是怎样的社会毁了一个美好的女性?月牙儿,她面对着人性与生存的艰难选择时,是必然不可能两全的,对人性的舍弃也许会让很多人看低,但是,这是她活下来的可以走也是唯一可以走的一条路。没有谁生下来就想堕落,没有谁堕落前没有经过挣扎,客观条件的恶劣让她们一步步向命运低头,而现在的我们,唯一能做的不是批判她们人性的丧失,而是在为她们的命运唱悲歌的同时,记得

我们生于这样一个美好光明的社会,我们更该好好的珍惜眼前一切。

参考书目:佟家桓著:《老舍小說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胡金銓著:《老舍和他的作品》(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1977年)

第四篇:现代文学原著精读论文 (500字)

故事新编《铸剑》与古代原著比较

(学号:200911081942 姓名:黄笛 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

摘要:在原小说故事中的王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君主,但是却显现缺乏复仇的正义性,王杀干将是因为他私藏雄剑,就没有具有赤鼻复仇的正义性。在鲁迅的笔下,眉间尺的复仇是富有正义性。王杀掉在《列异传》小说中,写出王杀眉间尺父亲是因为他没有交出雄剑。眉间尺是没有合理的理由。因此眉间尺的复仇是具有正义性。在原小说中并没有描写出三个头颅在沸水中交战的场面,在鲁迅改写的故事中却着重笔墨描三个头颅斗争的场景。“侠义精神”,在原小说并没有交代”客”的为眉间尺的复仇的理由,在鲁迅的《铸剑》中,却通过黑色人富有生动的语言道出“侠道主义”。

关键词:古今对比 复仇 正义性 暴君与暴君的臣民 侠道主义 古代小说的性质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共有小说八篇,这些小说都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①鲁迅所表达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改编,在古代传说的基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改写古代神话。在古代小说《列异传》里作者并没有发挥自身的充足的想象力只是真实还原故事的原貌。

在素材上,鲁迅的新篇小说《铸剑》主要来源于《列异传》中的小故事,在鲁迅的《古小说钩沉》的《列异传》中也记载了这个小故事。《列异传》“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②古代楚国有一个铸剑师干将,他是楚国有名的铸剑师。楚王下令让干将为自己铸剑,干将耗尽三年的时光才把剑铸成功。剑有两把,一把是雌剑,一把雄剑,都是天下举世无双的宝剑。干将把雄剑藏起,只把雌剑献给楚王。我把雄剑藏在隐秘的地方,要是大王发觉而杀我,你现在肚子有几个月的小生命,如果将来他出生了,就告诉他这件事,让他给我报仇。后来,他的妻子生出个男孩,取名为赤鼻。赤鼻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的遗愿,决意要为父报仇。楚王有天做梦梦到有一个眉广三寸的人,向他寻仇。王惊醒后下令追捕这个人。赤鼻逃到朱兴山中,遇到了一位侠士,侠士主动请缨要替赤鼻报杀父之仇。赤鼻把自己的首级割下来给侠士作为献给楚王的礼物,侠士提着赤鼻的首级来到王的处所。侠士把赤鼻的 头放在镬中煮,头被煮了三天夜却没有烂掉。王很好奇,把头伸过来看,侠士借这个机会把王的头砍下到镬里,同时侠士也自刎于镬中。在锅里,三个人头早已熟烂掉。分不出是那个是王的头?人们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三个头和葬在一起,称为三王冢。而在鲁迅新编故事《铸剑》中做了许多的改变,接下来要做关于各方面的对比

⑪《铸剑》的与古代《列异传》的原侠精神对比

《铸剑》所体会到“侠道精神”与古小说的“客”的对比,在古小说中对于“客”的描写只是珊珊几笔,一句“欲为之报”说明了客为赤鼻报仇的意图。并没有从“客”的独白中挖掘出“客”为赤鼻报仇的深层意图。那么侠士在古代到底为何?在中国的古代,侠士分为两种,一种俗称“士”,他们受雇于某个专门的人,比如说四大公子孟尝君、信陵君等就养了很多的士。他们为主人的门客,平时养在主人的豢养,在关键时刻为主人出力,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最为著名的士大概就是“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另外有一类侠士,所谓“布衣之侠”,他们不是任何人的门客,一般独行。有着自己的行事原则,做着自己欲做的事,不被任何人所养。

就是古小说的“客”也是《铸剑》中的黑色人。他们的行事原则类似墨家的思想,也叫做“原侠”思想。与古小说所相同的是“原侠思想”,但是鲁迅在《铸剑》中通过黑色人与眉间尺的对话使“原侠精神”显现在读者面前。黑色人说道他不是为同情,怜悯,虚伪而自私的私人之仇而为眉间尺复仇。他报的不是贪图名利,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原侠”和天下人的共仇而复仇,为整个时代的人民而复仇,是替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同时让人敬佩的是他替受害者向昏庸而残暴的王复仇,而不要求任何名利的虚伪。从某些层面,黑色人宴之敖是一个金庸小说的侠士,他们为了人民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某人的私欲,符合古代的侠道。不过黑色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智谋,他并没有与王直接搏斗,因为王身边的士兵很多,单枪匹马是很难杀王以复仇。他想出拿眉间尺的头颅和冒称“游戏人”以孩子的头玩一个花样以吸引王来观看,最后他成功砍掉王的头成功复仇。⑫《铸剑》与《列异传》的情节对比

原小说中,并没有解释“客”为什么帮赤鼻报仇的因故,只是简单的几句交代“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来阐释客为赤鼻报仇一事。因此

看来,古小说中并不着重于故事发生的情节和因果循环,同时对于故事中的人名,地名并没有清楚的交代,对于帮赤鼻复仇的侠士,单用一个“客”字带过,形象模糊,同时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不合情理和逻辑。王在古代小说中,是个残暴的形象,而他之干将藏雄剑,把干将杀死后,却轻易放过干将的妻子和孩子,这明显不符合前面对王的描写。而现代作品中鲁迅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从黑色人的口中交代帮眉间尺复仇的因故。当眉间尺对黑色人的帮助意图有所怀疑时,黑色人洒脱的说道“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侮辱的名称。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账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③

让人不由想起鲁迅的童年,在鲁迅十二岁那年,他的父亲病倒,许多亲戚抱着帮忙的目地,却只是欺瞒鲁迅与母亲,弟弟孤儿寡母。鲁迅一个人来往于当铺和药铺,正是由于庸医的无知,鲁迅的父亲故去了。从今鲁迅开始过程飘荡的生活,寄人篱下的艰难的日子。鲁迅的复仇也许是当初那些迫害他们家的仇人,虚伪的亲戚和贪婪的药铺和当铺主。比如说古代的小说虽然对于情节的描写不过具体,《列士传》的叙述不重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一味猎奇而不细究复仇的正当性和事件发展的合理性,故而被称为“传奇故事”,同时古小说中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同时情节的发展不符合逻辑和规则。这同时也凸显其多位谈论奇怪之事,流行志怪小说,在于其多有的传奇性和神秘性。

⑬《铸剑》中鲁迅的复仇哲学

鲁迅在《铸剑》里用了大量的文笔描绘出黑色人的为眉间尺复仇的深层含义,从一段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分析:“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眉间尺问他。黑色人回答说:“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同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仇)就是我的(仇);他(指眉间尺的父亲)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就是我这个人灵魂里边已受过许许多多的伤,有的是人家加害的,也有的是我自己伤害到自己的),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鲁迅在作品中通过黑色人之口道出自己心中的侠道精神,不为那些假君子口中的仁义和同情和报恩。只是为报仇而复仇,为正义而复仇,而非是借同情为了君子之名而背后作着小人的勾当。

在《铸剑》中,复仇成为鲁迅的一种哲学,一种专属于他的复仇哲学。在这种复仇哲学的后面是鲁迅悲惨的少年和童年时光,鲁迅出生于地主家庭,1893 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案入狱,从此家道中落,由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家道中落。在鲁迅刚满十二岁时,他的父亲因为常年服药不当而去世。随后他被寄养在伯父怡堂处。因为父亲,祖父的去世,他被年长的叔叔伯伯欺压,孙郁曾在他的作品中说“鲁迅受到了乡人的冷眼,寄人篱下,且看人的脸色。生活,纵使是亲人,内心亦多有痛楚。这大概促使他早熟的一个原因,直到中年,提及此事,他依然耿耿于怀„„④《鲁迅与周作人》孙郁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这童年的苦难记忆伴随他的一生,这也是导致他最后成为旧文化,旧制度的叛军的先行者的主导因素。他一直都在寻找出走后的路途,正如他年幼时被迫出走,来到一个陌生而又残酷的坏境。正如出走的娜拉该何去何归,是死亡还是堕落,娜拉该何去何从。鲁迅想在“现实中”寻找一个“出口“,他想在一片迷茫寻找的出口是”复仇“。在鲁迅似乎化身为宴之敖,他手持眉间尺的青剑砍下了王的头颅,复仇在这时刻开始,也在这时刻升华。复仇从物质上提升到”精神层面“,复杂似乎在这时候结束,王死了。但是同时这时刻,王的头开始了与眉间?尺,宴之敖的斗争。鲁迅说过,不能因为恶人是弱者而同情,王的头开始被砍掉时,他似乎在瞬间变成值得怜悯的对象。但是鲁迅没有施加多余的怜悯。鲁迅的形象在我们的的孙郁的笔下油然而生,在文中有记载“鲁迅的身材并不见高,额角开展,颧骨微高,双目澄清如水清,其光炯炯而带忧郁,一望而知为悲悯善感的人。”④在事实上也是,一旦王发现孩子头的弱点,就开始恢复他的残暴者的本性,朝着孩子的背后狠狠的咬去,一刻也不放松。就复仇的哲学方面,鲁迅提出”痛打落水狗“的理论,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弱者而忽略他的恶的本质,就像农夫与狼的故事,罪恶的狼最后还是把农夫吃掉。

⑭《铸剑》中现代小说与原著小说中古代小说对比

在中国古代,小说并不算文学,小说家自然也不能称为文学家。那在古代小说有怎样的定义,清初的著名小说评论家刘延玑早就发现这个茅盾,他说道“盖小说之名相同,而在古今之别,相去天渊。”在先秦时期,小说并没有独立存在,而只是寄遇于散文之中。在荀子的《荀子》中言“可道而从之,不可道而离之,论道而已。小家珍说之所愿,皆哀矣。”⑤小说并没有独立存在,就更说不上小

说的格式和内涵。直到西汉年间,刘向的小说集《说苑》和《新序 》的出现,才标志着小说成为独立的文体。到了东汉的时候,班固在他的作品给小说下了一个明确的概念,班固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諀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造也。”⑥那么总结一下各方的说法,古代小说从文体上说是“短书”,从内容是零碎的语言,来源是“街头巷语”。班固认为,小说虽非“君子所为”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弗灭也”。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人要写传奇小说,目的是什么。其中为代表的是书写《搜神记》的干宝,干宝写道,编写《搜神记》的目的,是为了补全七略,使之成为完整的八略。古代人写小说是为了自娱,就是悠闲有事的时候,写出一篇情节离奇的小说来聊以自慰。或者是想干宝一样补全其他的作品而写作。因为在古代小说并不为知识分子所接受,所以小说并没有正式出版和出售,大多都是手抄本,在较为下层的知识分子中留传。在当时官方把小说当作禁书,禁止出版和留传,人们只好暗下留传。所以《列异传》中的古小说带有情节的荒诞性和不合逻辑,令人们无法从合理的方面理解。因为是以手抄本的模式留传,经过多年的手手相传,到今日已不知作者的名字,就连情节也被经手的人所含糊化。所以古小说的情节多多次不合理处,还有地名,人名的模糊,不清晰,带有浓烈的传奇色彩,类似民间的神话传说。

⑮《铸剑》与古代小说中的暴政相同含义

当我们阅读到《铸剑》时,却不由自主被《铸剑》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场景描写,那么鲁迅为什么花费大功夫改编古小说呢?那么要从鲁迅写现代小说的因由来说,鲁迅在他的独白曾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作小说也绝不能成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进行社会改革。“⑦

鲁迅的人生在童年竟十分困难,在十二岁那年,他的父亲早逝。他被送到叔父家寄养,寄人篱下的鲁迅经受了人生的坎坷期。所以他对于旧的 封建家长制特别的反对,他的小说都取才于旧社会的弊端和黑暗处,目的是为了揭发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之处,盼望得到救治。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人们的叫喊和反抗,他的作品大多模仿东欧的作家,尤其是俄国的作家和日本的作家,代表者为俄国的果戈理和日本的夏目漱石。由于鲁迅的写作目的是揭露旧社会的病态之处,自

然与古代的作品离不开关系,鲁迅写小说根本不遵循古小说的写作方法而只是借鉴外国的文学者,而文中免不了暴君与暴君底下的的臣民的作品出现。在《铸剑》中,王以暴君的形式出场,在于他的凶残。鲁迅小说中的觉悟者是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都是麻木不仁。”“看客”的角色在文中随处可见,从鲁迅的看法中可见一斑“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痛苦’作娱乐,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在古小说中,很少看到明显的暴君形象,王之所以杀干将是因为他私藏雄剑,所以君非暴君。而在《铸剑》,以“大王是向来为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这回我给他练成了世间无二的剑,他一定要杀掉我,免得我再去给别的人练剑,来和他匹敌,或者超过他。”⑧ 通过干将对妻子的描述,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暴君的形象。对于王的残暴,他们当然是知晓的,但是没有去反抗或理论,不但这样,在王被宴之敖杀死后,有些自认为是义民的人很不平,因为王,宴之敖,眉间尺合葬在一处,合成“三王冢”,“怕那两个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⑨暴政没有涉及自己,人民都用残忍而好奇的目光观看着暴君的杀人游戏,并彼此庆兴自己没有中标。中国是一个喜欢看别人相斗而自己做看客的位置,就像民国前人们围看杀头的一幕。

⑯《铸剑》中启蒙者与古代小说对比

在《铸剑》依然不乏心灵麻木不仁的看客,而黑色人想一个天地所生的猛士,出位的复仇者的形象,本文的主题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启蒙”,这也是新的思想开始向旧的思想进攻的必要程序。本文的复仇者由眉间尺转向黑色人,黑色人是一个真正的“启蒙者”。他不为任何同情和怜悯而复仇,他只是为了“启蒙”而复仇,他不为个人的私仇而出现,他是为了消灭残酷的王而出现,为了王的消灭而出现。

但是悲哀的是在本文中“出葬”和“出游”两个特殊的场景,通过人们争相观看的画面,形象而生动写出国民的无知性。预示着启蒙的失败,人们虽然不用再承受王的暴政,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解脱。人们只是看热闹的一般观看着王的出葬,其中,竟有一些暴民感叹王的死亡,并为宴之敖,眉间尺和王葬在一起抱不平,怕这两个逆贼享受人们的祭拜。可怜的是,人民并没有觉悟到宴之敖实质上使人们免承受王的暴政,人民却像看客一样看着故事的结局,并没有太多的感

觉,但是未来呢?是否真正解决了人们遭受暴政的问题,似乎没有改变,自然人们没有完全逃脱暴政,只要这种制度存在,人们都可能遭受下一任王的暴政。鲁迅曾说,改革一定要流血,流血不 一定改革。人们前赴后继的为了革命而牺牲自己,换来了革命的进步,虽然不一定取得理想的目的,得到完全的革命,但正是无数这样的勇士才能推进改进。

⑰《铸剑》中的眉间尺与《列异传》中赤鼻性格的对比

在《列异传》中,对于赤鼻的性格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连母亲告诉赤鼻时赤鼻的心里活动,只是传递给我们一个面目模糊的孩子的复仇者的形象。让人最为深刻的形象是“乃刎首,将以奉楚王。”为了复仇,愿意把自己的头颅作为别人为之报仇的工具,可是赤鼻只是一个孩子,尚未成年。难道他天生就是一个复仇者的模样?这些都可以在《铸剑》中得到解答。

在《铸剑》中眉间尺在文中是一个蜕变的复仇者,在母亲告诉他弑父之仇,他只是一个普通而又敏感的少年形象。鲁迅通过他杀鼠形象反映出他的怜悯之心和善良的品质。开始他听到老鼠咬米缸的声音,十分气恼。想把老鼠淹死,但是很快,当他看到老鼠的惨样,有心生怜悯。打算放过老鼠,但是当他看到老鼠丑样,又生出杀死老鼠的念头。这个有点类似鲁迅的”痛打落水狗”,其中道,无论恶者是弱者还是强者,我们都应该重重的打击,因为拥恶本质的事物不管弱还是强,都有作恶的可能。而眉间尺正因为年幼而犯了错误,但是当他听过母亲讲述的父亲的仇恨,他的心开始变化,不管王是强是弱,他都要完成他复仇的使命。复仇使他变得坚强起来,当他听到母亲诉说父亲的冤仇时。“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头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⑩卢今但实质上,王比他强大的多,王的身边有很多的守卫,他开始想到王出行的路上行刺。但是同时他只是一个弱质少年。他潜伏在人群中,因为前面太多人,他顾忌到怕误伤到旁边人群而报仇失败而被王发现而下令捕杀。

似乎眉间尺的仇无所而报,眉间尺的复仇无从而报。但就是这个瞬间,眉间尺开始从精神上成熟,当他遇到可以帮他复仇的黑色人时,黑色人老练成熟,执着又富有战斗经验,是一个很有可能帮他复仇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毫不犹豫的割下了自己的头颅,自刎而死。眉间尺在这之后,从精神的层次发生变化成为一个成熟的复仇者的形象丰满起来,眉间尺克服他的优柔寡断成为一个刚毅的战士。

这时候复仇的火炬传到黑色人的手中,黑色人似乎在这时候取代眉间尺成为复仇的主角。可是,在后面的情节中,眉间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他的头颅是一个能思考,能唱歌的头颅,他的心中还闪烁着复仇的光芒。从他坚持不懈的方面来谈,眉间尺是一个义无反顾的复仇者形象,他是为复仇而生也是为复仇而死。在文章的后面,眉间尺的头颅一边唱着歌,一边上下跳动引起王观看的兴趣,目的都是为了杀死王。直到最后眉间尺的头颅和宴之敖的头颅一同把王的头颅战胜,眉间尺的头颅才安心的倒下而安详的死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王的头颅,眉间尺的头颅,宴之敖的头颅合葬在一起,合称“三王冢”为世人所祭拜。也在这时,英雄与暴君死在一处,最后埋葬在一个坟冢受世人所祭拜,这个关键处是否预示了什么,是革命的胜利还是暴政的消亡?正如鲁迅所说,革命一定要流血,但是流血不一定是革命。

⑱《铸剑》与《列异传》中古代小说的总结

鲁迅在1924年用过宴之敖的笔名,1927正是北伐战争的高潮时期,人们在那个年代都面临着新思想与旧思想的取舍。从五川战争到北伐战争,群众涌起,同仇敌忾,气壮山河。鲁迅的《铸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的时代而产生。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讽刺艺术大师,他的很多小说都反映出讽刺的主题。讽刺起源于喜剧,却拥有着于喜剧的本质。他不同于一般的笑话,笑后便忘。鲁迅的讽刺小说中,其中都蕴含着严肃的主题,新思想和旧思想,新道德和旧道德的斗争,还有他对这种现象的思考。第一次给古代小说划分种类,并提出小说为“史之馀”的是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知己,他在《史通.杂序》中提到小说的种类“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事,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在古代,小说并没有算入真正的文学范畴,小说一般记载传奇故事,和神话故事,街谈巷议。《列异传》中关于干将为王造剑而被杀继而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情节也模糊不清,人名和地名只是含糊带过。这就是古代留传的传奇小说,著名的小说有《西游记》和《搜神记》和《水浒传》和《红楼梦》和》《列异传》。鲁迅的《铸剑》就是改编于列异传中关于赤鼻复仇的故事。

今年关于《铸剑》的研究和探讨越来越具有一定的史学性和学派性,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涉及《铸剑》的研究。就探讨到这里为止。

参考书目

①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

② 鲁迅 《古小说钩沉》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③ ⑨⑩卢今《鲁迅短篇小说欣赏》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 ④ 孙郁 《鲁迅与周作人》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

版社 2008 ⑤ ⑥林辰 《古代小说概论》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⑦⑧鲁迅《战士终竟是战士:鲁迅人生精论》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

第五篇:汉语言当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当代现代文学 第一部分(1~~44)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故事新编》 2.论鲁迅创作于西方现代文学 3.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4.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5.《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6.《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7.《我与地坛》文本细读8.论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9.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10.戴望舒诗歌研究11.卞之琳诗歌研究12.何其芳诗歌研究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13.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14.张爱玲小说研究15.孙犁小说研究16.汪曾祺小说研究17.论穆旦的诗 18.论钱钟书《围城》19.论贾平凹的散文20.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21.论余秋雨的散文22.论余华的小说 23.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24.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25.舒婷诗作简析 26.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27.评王安忆的《长恨歌》28.评铁凝《玫瑰门》29.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30.论王朔的《动物凶猛》31.论韩东的诗歌写作32.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33.我读海子的诗33.昌耀诗歌研究34.重读寻根小说35.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

2.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36.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37.阿来小树的叙事艺术 38.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想象39.90后小说研究40.网络文学之我见41.生态文学研究42.新市民小说研究43.官场小说研究44.新世纪文学审美形态研

第二部分(1~~83)

1.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3.论阿Q性格 4.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5.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6.论左拉对矛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7.论里尔克对冯至诗歌的影响 8.论冰心体 9.论曹禺的《雷雨》 10.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11.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 12.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13.论戴望舒的诗 14.论徐志摩的诗 15.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16.论感觉派 17.论钱钟书的《围城》 18.论上海文化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19.论满族文化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影响 20.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21.论海派 22.论京派 22.论九叶诗人 24论孤岛文学 25.论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26.论“赵树理方向” 27.论老舍的《茶馆》 28.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9.论寻根文学思潮 30.论新写实小说 31.论新历史文学 32.论朦胧诗 33.论北岛的诗歌创作 34.论舒婷的诗歌创作35.论任洪渊的诗歌创作 36.论晚生代小说创作 37.论杨朔散文的意境 38.论刘白羽散文的“激流勇进之美” 39.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40.论“文革”小说 41.论样板戏 42.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轨迹 43.论建国后十七年的革命传奇小说 44.论《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45.论郭小川诗歌 中的“叛徒”形象 46.论知青小说的演进历程 47.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蕴 48.论巴金的《随想录》 49.论鲁迅对高晓声小说创作的影响 50.论杨绛的《洗澡》 51.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52.论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 53.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54.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55.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道路 56.论台湾乡土文学57.论中国古代诗歌对余光中诗歌创作的影响 58.论王蒙小说的语言艺术 59.论余华的小说 60.论汪曾祺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 61.论王蒙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 62.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63.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64.论“广西三剑客”的小说创作 65.论沈东子的小说创作66.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67.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68.论楚骚传统对湖南作家的影响 69.论三秦文化对陕西作家群的影响 70、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作品的情调 71、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72、鲁迅《狂人日记》的外来影响及创新 73觉新形象的典型意义 74、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成就 75、试论萧红乡土小说的特色 76、论夏衍戏剧的抒情特色 77、试谈高晓声作品的艺术特色 78、《陈毅市长》的戏剧结构79、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80、《围城》的艺术成就 81、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长子”现象 82、新写实小说作家/艺术风格研究 83、现代白话新诗的艺术流变

第三部分(1~~133)

1.梁启超文学观的时代意义2.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3.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4.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5.论鲁迅小说的“立人”思想6.论《祝福》的艺术特征7.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8.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9.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10.论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11.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12.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13.论郭沫若《女神》对新诗的影响14.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15.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16.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17.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18.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19.《新青年》研究述评20.“小诗”派研究21.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22.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23.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24.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25.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26.论闻一多的新诗理论贡献31.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32.论茅盾的早 行与学者散文73.知青小说”小说综论74.评王安忆的小说 75.张承志小说研究76.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77.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研究78.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79.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80.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81.王朔现象研究82.韩少功小说论83.评铁凝的小说84.论池莉与“新市民”小说85.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86.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87.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88.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89.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90.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91.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研究92.评刘醒龙的小说93.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94.评迟子建的小说95.余华小说论96.评方方小说论97.论汪曾祺短篇小说风格研究98.严歌苓的小说99.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生100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101.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102.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103.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104.金庸的武侠小说105.余光中诗歌艺术106.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107.史铁生的小说创作108.重评“样板戏”109.论食指诗歌的意义110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111.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112.评顾城的诗113.论海子的诗114.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115.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116.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117.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118.论20世纪90年代新代小说119.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苦难描写120.当代探索戏剧论析121.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122.新诗诗论研

究 123.河南新文学简论124.徐玉诺诗歌研究125.于庚虞研究126.丰村简论127.苏金三诗歌略论128.师陀戏剧创作论129.李准农村小说研究130.张一弓创作论131.阎连科论 132河南现代文学批评研究133.河南现代报刊与文发展研2期小说33.《子夜》的结构特征34.《家》中人物分析3 论老舍小说的人物类型36.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37.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38.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39.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40.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41.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42.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43.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44.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45.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46.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47.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48.九叶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49.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50.论艾青诗歌意想系统及其意义51.论艾青诗歌艺术风格52.《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征53.论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54.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艺术特征55.论张爱玲小说与市民文学56.论小说《围城》的思想和艺术57.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研究58.论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59.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60.论新歌剧《白毛女》61.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62.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63.论《创业史》

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64.杨沫的《青春之歌》及其“讨论”研究65.当代“政治抒情诗”重评66.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67.谈孙犁的散文创作68.论杨朔散文创作69.秦牧散文风格论70.董桥散文略论71.论余秋雨文化散文72.张中

下载现代文学论文初稿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学论文初稿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报告(5篇范例)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 xxxx 姓名 : xxxxx 专业 学号xxxxxx xxxxx : :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

    现代文学复习题

    现代文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创造社的文艺思想倾向主要是( B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象征主义 D.现代主义 2.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于 ( D ) A. “五......

    现代文学思考题

    绪论及引言      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 了解中国文学分期的有关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 了解清末民初文学概况。 了解文学观念的变革的有关情况。 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整理 新诗

    第一个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 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 局限在......

    现代文学复习

    1、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现代文学归纳篇

    一.五四时期 郁达夫:《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东梓关》、《迟暮》《迟桂花》 ①问题小说:只问......

    现代文学(2010级)(推荐)

    一、填空(15分) 1、延座讲话: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 主持会议并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

    现代文学心得

    现代文学心得: 文学一个纯洁的代名词当身边充斥着灯红酒绿当大脑无止尽的被视屏灌输现在我令愿静静的捧这一本书慢慢品味。 在学习现代文学之后,我更深层次了解了文学以及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