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乐文化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的校本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19-05-14 21:2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民乐文化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的校本研究》开题报告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民乐文化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的校本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第一篇:《基于民乐文化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的校本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泰州市“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立项课题208 《基于民乐文化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的校本研究》开题报告

主持人:高金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民乐文化浩如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了“乐”和“音乐”这两个名词。几千年来,民族音乐一直伴随着劳动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同时记录着他们的历史,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音乐人,受到世界音乐人士的瞩目。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继承与发展会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以及民族精神的重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浏览祖国的音乐文化发展史,可以发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民族器乐更加精彩纷呈,艺术精品美不胜收,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一笔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近年来,我国不少中小学也充分认真和重视音乐这一特色的育人功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营造以民族音乐为主的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从校园环境的布置到民乐社团的创立、民乐教本课程的开发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民乐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内涵的营养、激发潜能、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整体艺术素质。

我校自1993年创建以来,就提出了特色兴校的口号,着力打造以民乐为代表的艺术特色学校。二十年的发展之路,我校以民乐为代表的艺术特色已在市、区享有盛誉,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民乐文化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的校本研究”,旨在充分发挥音乐独特的育人功能,做到“以乐怡情,以乐养性,以乐启智”,同时将我校十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理论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使之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充分感受中国民乐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内涵的营养、激发潜能、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整体艺术素质。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民乐”、“民乐文化”、“艺术素养”。1.民乐:在本课题中是指我国的民族乐器,包括打击乐器(鼓、锣等)、吹管乐器(笛、箫、笙等)、弹拨乐器(琴、筝、琵琶、扬琴等)、拉弦乐器(二胡、板胡等);

2.民乐文化:在本课题中一是指与民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民族器乐文化知识、民族器乐演奏技能、民族器乐经典作品赏析、民乐文化典籍的介绍与评析等);二是指民乐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历史价值和对人的精神世界及人格魅力的影响等。

3.艺术素养:从狭义的概念讲,艺术教育主要指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及艺术创作的教育。从广义的角度,它还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即艺术教育是一种诱导人的自识、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也是引导一个人自觉地提高全面素质,自觉地完善道德、情感、人格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发展创造力的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而艺术素养是一个人对艺术基础知识的认知和修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其内涵包括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及方式方法、艺术精神三个方面。艺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人们经过不断的学习感悟才能获得的。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

4.基于民乐文化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的校本研究:就是基于我校近年来在民乐艺术特色创建中所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民乐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高尚的艺术情趣。做到“以乐怡情,以乐养性,以乐启智”,同时将我校十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理论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使之形成浓厚的民乐艺术文化氛围,使师生充分感受中国民乐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内涵的营养、激发潜能、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整体艺术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立足于我校近二十年的器乐特色学校的建设以及民乐队近年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在周边地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结合音乐独特的育人魅力,旨在通过此研究,创设全面、和谐、个性化的育人空间和环境,充分感受中国民乐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内涵的营养,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整体艺术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研究内容及重点:

1.理清中国民乐文化的发展史,深刻认识我国民乐文化; 2.探究如何通过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布置来实现民乐文化对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通过民乐社团的活动、校园艺术节、文化节以及音乐课堂教学等平台探索民乐在育人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如何实现学科间的整合;

4.探究音乐活动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民乐,并在民乐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熏陶,从而实现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

5.探究如何开发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借助器乐特色,营造和谐高雅的艺术气场,彰显民乐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乐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怡情、明理、启智;

6.利用学校艺术特色影响效应,探究如何寻求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共同育人的机制;

7.整合艺术教育课程,优化艺术教育内容,创编具有学校艺术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

1.根据音乐独特的育人功能及易于接收等特点,引导学生听音乐、学音乐、知音乐、懂音乐,积极营造具有浓厚的民乐文化特色的艺术氛围,激发广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喜爱上音乐。

2.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与校级民乐社团活动的有效结合,拓展音乐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丰富艺术活动中,大量接触民乐,领略民乐的魅力,促进自身的审美情操与审美情趣的提高,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整体艺术素质。

3.通过让学生学习乐器,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用艺术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窗,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逐渐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的道德情操。着力打造民乐为代表的艺术特色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性研究,通过反思、验证、探索出更有效的成果,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开发利用民乐文化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中有关艺术育人功能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挖掘、提炼,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研究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师生的艺术素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举措,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具体分工

本课题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周期为两年。

(一)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1.核心组成员及学科分工

洪正兵(语文)罗塘小学副校长 宋贞东(数学)罗塘小学教科室主任 姜 华(语文)罗塘小学教科室教研员 刘亚敏(数学)罗塘小学艺术室主任

卫 萍(音乐)罗塘小学向日葵合唱社团、葫芦丝指导教师 张小明(数学)罗塘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竹笛社团指导教师 肖 慧(美术)罗塘小学扬琴社团指导教师 王 芳(语文)罗塘小学二胡社团指导老师 郑丽丽(音乐)罗塘小学舞蹈、琵琶社团指导老师 李 燕(英语)罗塘小学古筝社团指导老师

2.召开课题筹备会,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前期培训,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3.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介,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本校艺术特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可行性分析,撰写立项申请,进行课题申报。

(二)第二阶段:课题起始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1.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聘请专家莅临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开题。

(三)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负责者:宋贞东)

2.“学生喜爱的音乐”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负责者:刘亚敏)3.整理汇编校本艺术教材,制订教学方案;(负责者:张小明)4.开展音乐及民乐社团实践活动;(负责者:核心成员)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负责者:姜华)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7.课题阶段小结,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出刊《三点水》专集。

8.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负责者为:李 燕、肖 慧、卫 萍、郑丽丽、王 芳)

(四)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鉴定阶段(2015年2月——2015年10月)1.整理资料,完成结题报告。(负责者:宋贞东)2.编印课题研究成果集。(负责者:核心成员)3.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负责者:高金凤等)

六、相关保障措施

1.以教科室牵头,坚持每月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定期发布活动信息及研究成果。在罗塘小学网站开辟本课题研究专栏。

2.核心组成负结合负责的学科、社团,广泛开展校内外的研究活动。总课题组做好协助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3.总课题组为各核心成员参加省、市、区教科研培训及课题研究活动负责向学校申请必要的活动经费并提供便利。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我校在艺术特色学校创建较早的现状,依托校民乐队近几年来在省市区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及影响力,通过以民乐文化建设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师生在乐中启智,在乐中怡情,在乐中养性,全面提升师生艺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民乐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发挥音乐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学乐、知乐、懂乐、爱乐中充分感受中国民乐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内涵的营养、激发潜能、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整体艺术素质,为推进学校整体发展奠定理论的意义与实践的基础。

2014.2.20

第二篇:诵读文化经典 提升师生语文素养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经典诵读与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研究》省级课题

活动开展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校迎着国学经典诵读的春风,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我校特制定了诵读中华经典、打造书香校园实施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掀起了经典诵读热潮。2011年10月我校又承接了由中心学校李永寿副校长、我校陈施君校长为课题负责人的省级课题《经典诵读与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研究,这项活动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师生们的心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校自开展研讨活动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确定研讨主题,成立研讨小组

我校的活动主题是:诵读中华经典

提升师生语文素养 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

陈施君

成员:

郑娟、史磊、黄铸萍

和各年级语文老师

二、确定目标、确保研讨有成果

1、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4、结合课题,开展教研活动每月上一节经典美文赏析课,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学学会收集、运用、欣赏。

三、确定活动内容,确保研讨有方向

从《诗经》到现代诗歌,从《论语》到当代散文,中华民族的古今名著名篇不胜枚举。为了在六年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优秀的古诗文,我们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学段进行古诗文的诵读。一、二年级要求:一年级以《三字经》和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70篇为主要内容,围绕“直面经典、不求深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诵读理念,要求每个学生能够在老师启发下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诵读;二年级能在教师指导下书写全文。三、四年级要求:三年级以《弟子规》和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70篇为主要内容,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初步了解诵读读篇目的内容,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四年级在教师指导下书写诵读经典内容。五、六年级要求:以《增广贤文选编》和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70篇(教师可自荐20篇)为主要内容,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反复诵读,会背诵经典中的名言佳句,会向别人转述经典读物中的至理名言。在与人交流或写作中能够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并能发表一些看法、体会。学生逐步养成自觉书写诵读经典内容的好习惯。同时各年级依照《各年级诵读篇目推荐目录》进行诵读,也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自由拓展。

四、具体实施步骤(一)、打造书香校园

1、优化环境营造书香

“书香校园”是我校两年来极力打造的特色办学理念,本着这一主题,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为抓手,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开展了手抄小报评比、班级文化建设评比、经典诵读节目汇演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了配合经典诵读的宣传和氛围营造,我校橱窗、班级板报都开辟了古诗文欣赏专栏,在学校外部墙壁建立特色文化墙,让走进校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独特而浓郁的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还在每个班级建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书柜,1-2名学生作为班级兼职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出借、登记、归还等服务工作。书源一部分来自学校,一部分来自学生。教师将学生所带的课外书籍存放在图书柜,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书柜上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激发其阅读的求知欲。充分利用班级内的黑板报或教室的一角,开辟一些读书专栏,如“新书介绍”、“阅读快递”、“优秀读后感”、“读书之星”等,宣传阅读意义,展示阅读成果。

2、让学生沐浴书香

在学生读书活动中,我们突出 “三导四读一节”,以提高阅读效率。(1)倡导藏书(由各班班主任负责)。这几年,孩子们手头都有几个零花钱,常常在小摊上留恋忘返。为此,我们以“倡导藏书”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书籍天地。期末将评选“小小藏书家”以此激发学生藏书的积极性。

(2)引导购书(由班主任负责)。面对“茫茫书海”,如何购书,购适合于学生读的书,这是许多家长和孩子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就“引导购书”,我们将就“引导购书”,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其接受理解能力,结合国家教育部向学生推荐的优秀书目和各科教学要求,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列出必背书目、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以降低学生选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指导读书。“读书”两字,关键在于“读”,书的价值也在“读”中体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二).确定分阶段诵读时间

1、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由任值日小老师负责,采用带读、学生齐读、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各班每月抽出一节课时间,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

3.利用每周写字课时间,将当周所吟诵的古诗词、佳句,通过书写加强记忆。

4、双休、节假日,布置适当诵读任务,并动员学生家长配合学生诵读,建立学生阅读登记卡,让家长评分。

5、严格落实晨诵(每周三的第一节课为读书课)、3----6年级每天早 晨15分钟晨读时间由各班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暮读(课外活动时间小组内成员轮流书写循环读书笔记)。

(三)建立五条途径感受经典诗文

为了让学生能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性情熏陶和感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采取了 “看”、“读”、“抄”、“讲”、“赛”这五条途径。

看,即通过学校外部文化环境的布置、班级文化的建设、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读,每天利用晨读15分钟、每周一节读书课,让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文,各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

抄,让学生做经典诵读小卡片、办经典诵读主题手抄报,制诗文集。

讲,开展以围绕“经典诵读”为主题的队会或班会,让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赛,组织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诗文活动节目表演,以及经典诵读知识竞赛。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书香班级”评比,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评比、“书香学生”评比等,既丰富了活动形式,又活跃了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赛”中体会经典诵读的乐趣。

五、建立评比制度,确保研讨有成效

为了让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学习能得到深化和巩固,形成全校 诵读诗文热潮的持续和长效。学校还制定了一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深化巩固。一是各班级建立“读书背诵卡”“阅读卡”。让每位学生记录自己的诵读内容,以及经典诵读活动对自己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学校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学校把经典诵读纳入到语文教师常规检查行列,每月检查高年级学生一周阅读卡、读书背诵卡、低年级写字本、读书背诵卡,未达到数量和质量的实行扣分制。三是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定期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我校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师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得到提升。实验以来,学生大量背诵古诗文实现了量的积累,学生人人学会吟咏古诗,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使学生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同时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得到了提升。

二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三是让教师展示了风采,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兴趣与成功的喜悦,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2011年6月我校举办了大型诵诗比赛、12月底我校又组织了一次大型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并且是师生同台演出、学生全员参与,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展示了教师风 采、凸显了师生互动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都一样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展示了自我的风采。

以上是我校在大力开展《经典诵读与提升师生语文素养》课题以来的收获。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研讨下,我校将会将这项课题研究深化下去,进一步向诵读经典诗文更深层次的研究,并作为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达到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1.信息素养的内容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发挥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育事业领域中的核心内容,师生应当切实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才可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展现出比较强的适应性,从而也就可以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一定需要养成的一种素质,它是在信息化时代当中

涌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在经过后天的学习及适应之后,逐渐就会养成这种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一般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首先是专业发展领域,教师实

际工作过程中教授的科目应当和信息技术相互联系起来,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

术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信息技能领域,也就是教

师需要去对一般的信息技能进行分析,促使信息化传播工作的有效性得到大幅度

提升。最终,信息意识领域,这是信息素养的深层次内含,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进

行的过程中,一定是需要养成这种信息意识,才可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科

学合理的完成教学工作,妥善解决以往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素养包含的内容如图

所示。

信息素养包含的内容

2.现阶段师生信息素养发展现状概述

(1)性别,年龄,学科以及设备等现状

教师信息技术意识水平有待提升,在此所说的信息技术意识所说的是教师面对各种类型信息的情况下展现出的分析和捕捉能力。一般情况下,此意识和教师的性别、年龄以及学科性质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比方说,年轻教师相较于年长教师来说,展现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强一些,女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男性教师弱一些,文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理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一些等等。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或者是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硬件设施的影响,也有可能在自身操作不恰当的情况下,难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不同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当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完成信息收集及整理工作,特别是对任课教师来说,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促使教学效率及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现阶段我国范围内各个学科教师在文字处理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领域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此背景之下,想要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做出保证,自然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3)不同学生展现出的信息应用能力现状

不同学生展现出的信息应用能力之间差异性比较强;学生本身处理及编辑信息的能力不是很强。比方说某些学生能够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主题资料,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将这一篇文章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形式,甚至难以将文章当中多余的内容去除掉。学生本身的信息传输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比方说在小组当中各个同学相互合作的背景之下完成作业的时候,某些同学并不了解怎样利用网络和同学相互传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这一个目标。大多数学生只要是在家里想要使用计算机,肯定就会受到家长的反对,因此需要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情况下,要不需要向教师求救,要不就是需要在图书馆当中找寻答案,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机会在家里利用计算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3.1

切实转变观念,提升认知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教师一定是需要做到下文中所说的两点。首先,由内而外的树立其崭新的教学理念,争取可以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突破,将学生当成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应当对信息素养的含义形成清晰的认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不单单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养成的素质,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让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只有认识到信息素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的背景之下,才可以在日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切实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推动性作用。

3.2

以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信息应用意识

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师自身作为出发点,切实提升对学生的引导及启发力度,让学生对信息资源产生较为强烈的探究意识,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认识到,假如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资源,就可以获取到十分丰富的知识,并且还可以让自身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一些,在此背景之下,学生就能够自觉的使用信息技术措施来解决问题。比方说学生在学习完《墨梅》这一首古诗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人们将梅兰竹菊称为是四君子,那么同学们知道四君子各自的品质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个问题是难以在教材当中找寻到答案的,所以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查找资料,从网络当中获取到答案,不单单是可以让学生养成一定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一定信息应用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积极使用信息资源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3.3

师生构建信息平台,互相交流

教育与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结构构建过程。只有加强健康交流,才能使这种经验传递系统处于一种开放状态,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指出“为文三多”,即除了多看多做,就是多讨论。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

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讨真理的志同道合者,他们之间是民主的,这就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能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完善,师生相长。

结语

教师信息素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和教学活动的效率及水平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是需要本质角度上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除此之外,技能的提升并不是一件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持续不断的付出努力,更是需要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配合。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切实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切实提升信息技能的培训力度,以便于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展现出较为强劲的信息能力,妥善解决以往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及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四篇: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应该看成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需要。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提高整体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教材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

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建构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研究采取由下至上的思路和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即是先研究解决实践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再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稳定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途径的研究;

2、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4、优质资源培育方法研究;

5、小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途径研究;

6、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成途径研究。

四、课题组的组织

组长:

子课题负责人:

组员:

(三)人员分工

此课题主持人陈军益校长全面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调并指导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陈校长的统筹下,该课题的研究分3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子课题开展研究。

五、研究计划

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对蕴含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挖掘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采用开设选修课与组织学生进入工厂以及社会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材审查组,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各子课题组同时展开相关研究,并检测效果:1.每两个月对该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2.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

教学效果的进行检测;3.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4.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调查来对课程进行检测。

具体的设想是: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评估小组的评估,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和利于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较为固定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选修。

2009年1月—2009年10月,《家校结合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的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出论文、结题报告,开发出校本课程。

六、课题管理

1.课题组在灞桥区教研室指导下工作

2.本研究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各子课题下设专题组。总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攻关,并统筹协调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检查督促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落实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上海教育科研.2002,9.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近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6.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4.

第五篇:《公开课文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公开课文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公开课,应该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很熟悉,特别是在中小学、幼儿园,这几年的公开课活动搞得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随着2000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公开课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宠儿,但凡与教学沾上点边儿的活动都少不了公开课。翻开杂志是公开课课例;看看新书,不少是公开课实录;专家学者分析的也是一个个公开课的片断……公开课垄断了我们关于课堂教学的视与听,影响面很广。这样被热捧的事物本身就是吸引研究者的很好议题。

但我们选择它来研究的目的缘于公开课自身表现出来的矛盾。名义上,公开课是教研活动,而且是被当作教师的教学实际来公开的,公开课是独立于日常教学之外的另类课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有这样的描述:“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总之,日复一日的日常课呈现着与公开课不同的状况和问题……”

不难想见,公开课是另类于日常教学的课,它有一套另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概括地说,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尝试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剖析公开课现象。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公开课:

一般地说,“公开课”是学校或教学研究部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俗称。追溯公开课历史,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职前培训的一种方式,是请中小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为高师院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80年代初,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公开课的范围扩大到中小学的教师。示范课、研讨课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

通过访谈教师和查阅资料,我发现人们日常所说的公开课,内涵不统一,界定也模糊。所以我们从公开课的功能这个角度把它分为三类:(1)示范型(一般称示范课、指导课、观摩课等)。这类公开课大多以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名教师,或是在教学岗位上有创新的崭露头角的年轻骨干教师承担,起示范引领作用,有很强的观摩价值和指导意义。(2)探索型(如课题研究课、网络课)。这类课的目的在于探索,是“

反传统”的课,是体现“新流派”、“新运动”、“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课。(3)汇报型。多以教学研讨为名,功利性较强,或为宣传学校吸引生源而设,或为职称评定获取通行证而设,有些展演性的比赛课也属于此类。

三类公开课中,我认为,第三类汇报型公开课中表演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本研究中所指。具体界定为:公开课是指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带有功利性质的,脱离或违背教学及研究本质的汇报展示活动。

2.公开课文化:

首先,“文化”是什么?有人说,文化是个时髦词,从

“文化”一词繁多的定义上便可见一斑。据我了解,文化的定义有一千多种,仅学者提出的可检索的就有三百多条,各有其指向。依据定义权威性原则,鉴于本研究领域是教育,所以选用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的定义,即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公开课文化可以界定为:在以汇报展示为主要目的的公开课活动过程中,师生、教学相关人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系统。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以“公开课”为关键词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很难找到国外的有关内容,国内的一些杂志上开展过一定规模的讨论,许多教师参加论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者专家也发表文章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的文献综述就集中在国内这个范围。

对公开课的态度,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持肯定态度的一方分析了公开课在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方面的价值。

在教学研究上,公开课最大的特征是示范性,它为常态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

学参照;它传递了崭新的课程理念,形式最为深入人心;它唤醒了教师强烈的成长意识,是教师“自助式”成长的重要支撑环节(吴勇,2005)。它是反观日常教学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教学有提升作用(郭华,2003)。

在教师的发展上,它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王永成,2003)。它让执教者在精心选课、反复磨课、个性化做课中,经历了难得的专业成长(吴勇,2005)。它提供了许多集体教研的机会,使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韩艳红,2005)。

在学生的成长上,它营造了一个最为美好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感(吴勇,2005)。

持否定态度的一方指出了目前公开课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的看法主要可以概括为假、空、玄三个字。

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展现课堂的理想,人们做足了“预设”之功,如精心设计导入、过渡,精心安排提问,精心制作课件,细化到一举手一投足(管宏斌,2005),甚至于精心导演好学生的表现,以至于不惜牺牲课堂的真实性,把教学当成了“秀”(王淦生,2003),公开课成了“公演课”、“拔高课”(封锦,2003),忽视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茅雅琳,2003)。所以说其假。

“空”说的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也绝非易事。有的公开课为了体现新理念,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结果形似而神不似(顾青山,2000),成为贴了新理念标签的“翻新课”,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玄”说的是有一些公开课可以称之为“概念课”,意识很超前,教学手段很独特,比如基于网络的语文课、数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等。这类课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特别高,前期的准备工作量是同等课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效果却往往不如日常的教学好,付出与收益有很大的反差。即便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也只能感慨“想说爱你不容易”了(李永进,2003)。

有人指出了公开课活动本身的问题。学生在公开的场合下,很少有不认真听讲的,坐得端正,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教师在众人的期待中,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教学,态度友好而积极。教学时间可自行掌握,延长20分钟缩短10分钟都是正常现象。内容可以选择,要便于操作,易于体现当下流行的教改思想,便于展示先进的教学媒体。日常课的生成的,公开课是预成的,“一切尽在掌握”。公开课成了匿名化的教学,几近完美地体现着教学形式化、抽象化的(即非具体的)特征,凸显出被日常教学所掩盖的教学观念(郭华,2003)。

也有人指出了一些隐藏在公开课背后的问题。比如,公开课的执教者在接受任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全身心投入到公开课的打造中,无暇顾及本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公开课通常借班上课,班里总有一部分沉默的学生被忽略。公开课的评价标准随潮流而动,专家的评课不少是无效评价,客套与赞美多,批评与建议少,听课教师越看反倒越茫然(李陈荣,2005)。

有教授对公开课现象进行了道德上的审视:公开课首先公开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谎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其次是公开将学生工具化,学生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博取名利的手段(高德胜,2005)。

我认为,以上的讨论大多还停留在公开课活动现象的描述上,大多以短小的杂文样式出现,缺乏对这一现象较为完整和深入的思考。没有能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对于公开课的发展及改造方面,未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公开课文化现象的分析及其成因的揭示,对公开课文化进行合理改造,以期推动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

分析公开课活动的现实状况,包括组织者、执教者、学习者、听课者的述评和公开课课堂实录评析。

2)

分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3)

分析形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条件、背景、过程和主要因素。

4)

对比公开课应然与实然状况间的差异,提出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改造目标和方法。

3.研究的关键问题:

分析、综合和概括人们对公开课的种种讨论,借用教育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剖析现象。

五、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基本遵循这样一条思路: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追因,从探究到实践的思路,解释现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公开课朝着更为健康有效的道路上发展提供例证。

具体分解为以下五个部分:

研究的思路

文化分析的进程

一、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现场描摹——走进公开课。

二、公开课是怎样打造出来的现象透视——潜藏的冰山底座

三、公开课的存在有什么价值

价值追寻——在预设之外

四、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审思追问——公开课文化成因

五、公开课该怎样回“家”

未来召唤——公开课回归与走向

先用类似于纪录片的方式,真实地再现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从公开课的台前走到幕后,如同影片花絮一般把种种不为外人道的东西呈现出来,说说公开课是怎样形成的,谈谈公开课的问题和弊端。再本着有一说一的态度,从公开课的有利方说它的存在价值。接着就事实追问,看看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公开课文化何以形成?最后,试图通过实例说出公开课该怎样回家,回到教研,回到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中来。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以“公开课”为核心词,搜集范围包括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

2.政策分析:

选用部分城市优秀教师评选和职称评定的文件,比照优秀教师成长经历,分析公开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3.观察法:

在公开课现场感受执教者、教研人员、专家、听课人、学生的状态,观察教师的教学语言、方法、手段,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学生的发言、参与度、情绪状态;师生的关系、互动方式;专家的评课内容;听课人的反应及与上述行为相对

应的教学效果。

4.访谈法:

公开课文化主要关系到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同事群体、教研员和教学方面的专家,其中主体是教师。本选题按教师的年龄、职称、性别、职务上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进行了分层目的型抽样访谈,并抽取通过公开课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代表进行典型个案访谈。了解执教者在公开课从准备到完成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了解学生对公开课的看法和感受,了解听课者对公开课活动的需求,了解以公开课为载体的教学研究现状。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

成果

成果

公开课文化现象描摹

论文

移植还是批判?——追问公开课的价值

论文

透视公开课文化现象——特征分析及追因

论文

这座断桥何时通连——谈公开课与日常教学的融合论文

最终成果

走下神坛

还俗教研

案例分析集

公开课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八、研究进展及实践反思

1.明晰本研究中“公开课”的定位

“公开课”这个概念看似平常却很难说清楚,在前期所作的访谈中,大家都说公开课的确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之所以说不清楚,主要的症结是公开课表现形式繁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它进行分类。经过访谈、查找资料、反复思考,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这在本报告概念界定部分已作了叙述。

2.观察公开课

课题确立以后,我们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公开课现场,用批判性的态度去审视上课、评议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执教情况、听课者小声讨论情况进

行了观察,并在课后找了上课学生、听课老师进行询问,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做好观察记录。

3.开展访谈活动

根据开题报告的设计,我先草拟了一个提纲,利用工作间隙开展了此项活动,先后分别对教育官员1人、教研人员1人、学校领导3人、公开课执教者听课者7人、学生9人进行了访谈,用录音笔记录了访谈内容,整理了近2万字的访谈记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分析相关政策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各地教育局(包括常州)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我把与公开课相关的政策收录了下来,做了粗浅的分析。

除我以外,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进入文化分析这个领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许多见解还很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请各位专家和老师予以批评指正。特别让我们感到困惑想求教于各位的是,在分析公开课利弊之后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行动,谢谢!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纪河主编:《学校教育社会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7]

郭华:《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钟启泉,吴国平主编:《革新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

裴娣娜:《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中小学教育》,2005,10。

[10]

傅一河(网友)

:《公开课功能异化》,《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3月。

[11]

杨启亮:《困惑的语文:一种回归本体的教学期待》,《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9期。

[12]

赵芙蓉:《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5。

[13]

戴彦青,毛景焕:《公开课与日常课教学之间的割裂现象和融合方式》,《江苏教育》,2001,23。

下载《基于民乐文化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的校本研究》开题报告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民乐文化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的校本研究》开题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文化产品研究开题报告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绩效评价与文化消费环境优化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 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 蒋国洲 课题研究人:王召鑫 所在院系: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所在班级: 国际商务硕士 二......

    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文由laolian1226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广 西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 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研究 学......

    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研究开题报告(五篇模版)

    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研究开题报告 天津市第一中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好奇与探究心理的激发下,从所感兴趣的各种现象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构建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

    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316,省级,辽宁省鞍山市超然精品教育网站......

    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王贯峰李清云 一、 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

    弘扬围棋文化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师生发展(精选多篇)

    弘扬围棋文化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师生发展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实验课题工作会议 暨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棋类教学研究开题仪式发言提纲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