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中的读与写有机结合探索
语文课堂中的读与写有机结合探索
摘要:农村小学语文改革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教师努力研究新课标,不断探索经验,反复实践,勇于创新,根据农村的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特色的阅读写作教学之路。
关键字:篇中寻机 仿写练笔 读写结合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和“写”的关系非常密切,从某种程度上说,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可以给写以更多的启发,能读然后才能写。但现实是,学生普遍认为读易写难,讲读课中兴致勃勃,到了作文课就“谈虎色变”。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
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读写两张皮,无形中留给了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较高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因此,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
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一谈到读,许多人往往只注重课内阅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内阅读固然重要,课外阅读也必不可少。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如适当介绍一些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课外名著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读,要求读后作些摘录;让学生读后再组织学生说说某些作品中精彩感人的情节或片断;,如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之类等等。几十年来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我积累了以下几点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做法。
一、篇中寻机,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仿写练笔
回想自己在刚参加工作时阅读课中安排的练笔,虽说也是为阅读教学服务,但是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大。反思主要原因是我的阅读教学没有和写作紧密相连,阅读教学时没有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为写作指明方向,这样的写只是纯粹的写写,在写作水平上学生得不到提高。因此,在以后的几十年语文教学中,我逐渐探索阅读教学和写作有机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运用这种课文练笔。其一,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精彩处仿写。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教师要就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在课内给予点拔,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如在学完《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一文后,我就让学生仿写了《假如我是孙悟空》《假如我是一滴雨》等各具特性的文章。当然,“仿”不是目的,它就像书法中的临摹,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所以,我
们最终要让我们的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仿”中求“活”,以提高写作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补写。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其三,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改写。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一如我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就让学生抓住儿童追蝶一环节让学生发挥想象,改成现代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而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但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乃至“生活练笔”,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认为“运用语言文字”的前提是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比如一篇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法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教师要深入地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训练点,根据学段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一课确定一两处语言文字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了解一定的写作方法,学生才能运用于实践中,切实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妙处。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章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布局的方法的。读写不分家,在学生习得了这些写作方法之后,可以布置课后小练笔,仿照《落花生》一课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一种平凡的事物,如春蚕、小草、蜡烛、松树。我想经过了这样深入的阅读训练后,学生一定会写出精彩的文章。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读写不分家,学生会阅读文章,才会写作。我认为结合课文学习,适当地进行小练笔是一种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
教师要在钻研教材方面狠下功夫,确定出每一课的训练重点。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使学生掌握文中的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将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学生才能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精读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荷花叶和花的特点来写具体的,然后让学生观察盛开的美人蕉的图片,仿照《荷花》的写法,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向大家介绍看到的美人蕉,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语言表达很流畅。
课后,我又布置学生观察一种花,并把它写下来。学生们写出了《美丽的绣球》《扶桑花真美》等精彩的文章。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并有意识地加强小练笔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农村的生活有许多喜闻乐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通过日记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化写作文的消极态度,变积极态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并将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那么当前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境一定会得到改观的。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走读写一体化的道路,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种方法:
1、鼓励学生多练笔。写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窍门,必须多写才能掌握领略其中的奥妙。练习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课文中可供习作训练的素材,指导学生进行扩写、缩写、仿写、续写。努力做到“篇中寻机”
2、在学校和班级板报上开辟栏目,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习作、书写。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及时记录,发表感想。
3、结合课外阅读,看电视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观后感。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
笔者系农村教师,农村广阔的天地是孩子们的乐园,更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的特点,比如把习作课上成劳动课、美工课、表演课、唱歌课等,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充分表现学生个性,表达真实的自我。习作课才会上得更丰富多样、更精彩别致,才会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以上是我在处理农村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实践证明,学生语文成绩较高、作文写得较好的,他们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课外,都得益于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大胆改变那些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方式,让教学适合学生的口味,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农村小学语文改革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教师努力研究新课标,不断探索经验,反复实践,勇于创新,根据农村的
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特色的阅读写作教学之路。
第二篇:读中悟,悟中写——浅谈读写结合
读中悟,悟中写——浅谈读写结合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联丰小学 李清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 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因此,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读”与“写”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在日常的每一次教学中,我们都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1、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 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伦”,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又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从典型的段落入手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然后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观察一下花坛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4、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草地夜行》一课结尾含义深刻,可让学生根据草地夜行的情景,想象老红军牺牲后,小红军怎样走出茫茫草地到达陕北,再以《小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为题进行续写。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
5、从读后的感慨入手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小珊迪》课终总结谈话:小珊迪虽然有着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悲惨地死去了。你们和小珊迪同龄,你能从他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今天自己的幸福吗?请以“幸福的童年”为题写篇短文,在班队主题会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次练笔成功率也很高。因为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呼成。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孩子们有感而发。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只有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自然也提高了。
第三篇:历史与现实如何有机结合
模块七
浅谈历史与现实在历史教学中的结合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总的来说,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经验变为现实财富。
但是历史不是过去,而是鲜活的现在;历史也不是分数,而是让学生体味人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历史与现实交汇,创造出富有生气的中学历史新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真正有收获。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呢?
1、历史教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电影电视、图片动画、民情风俗,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抓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把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应用到课堂上。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
2、历史教学方式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电影、多媒体等),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获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陶冶,才能真正去体验历史。初中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
3、历史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当前,中日关系紧张异常,钓鱼岛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比如,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知道钓鱼岛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为什么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有证据吗?难道中国倚强凌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授古代史知识时,就应该讲清楚这个内容。根据国际通行准则,判断和证明一个国家对一片领土是否拥有主权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而现实则历史的延续。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具有的不可逆性,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科学地预见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把握时代的脉博,抓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活跃历史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优化历史教学的一种正确选择。
第四篇: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朱咏北在《音乐鉴赏》一书中对音乐欣赏做出明确定义,即:它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感受和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作为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于扩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之心理因素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欣赏教学的几点探索和认识。
1.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1934年黄自指出,音乐欣赏有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方面。
1983年张前在他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书中,把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为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四要素。
80年代在国内引起关注的还有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a.copland)的音乐听赏三阶段论,他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 &(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
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
各家理论观点不尽相同,存在的差异也多可视为一种互补。总体来看,完善的音乐欣赏活动根据音乐的不同类型、特点、功能以及不同的欣赏场等,心理结构各成分由低到高或单独地或综合地起作用,而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首先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有理性认识的渗入,这种理性认识包括对音乐形态的感知、对作品意蕴的把握、以及对作品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审美评价,然后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达到情感的升华,达到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
2.从听入手,抓住学生音乐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得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听觉,听音乐是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音乐欣赏表现为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欣赏的一般过程。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分析指出,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再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动。
我在进行一年级《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时,起初在教学设计中以音乐体验为主线,忽略了音乐本体,在初听《狮王进行曲》时,急于让孩子们表现音乐形象,没有给孩子先静听音乐的时间,学生还未把握《狮王进行曲》中的音乐形象就草率让他们投入情景表演,结果孩子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情景表演中,而音乐成为名副其实的陪衬,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留意到这一课重点要欣赏的乐曲,只是通过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想象在进行表演,却没有真正去根据欣赏曲《狮王进行曲》中的旋律变化想象不同的音乐形象。这违背了孩子们音认知心理,也违背了音乐欣赏的主旨,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让低年级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把握孩子们的欣赏心理,让孩子们先听,进行直感状态的音响感知,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发现和认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音乐形象,然后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活动,使表演为学生理解音乐服务,孩子们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添加表演、伴奏,进一步体验与感受,发现音乐的美,理解音乐内涵。
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 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分析了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做出界定,4-7岁的儿童为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7、8岁的儿童不再集中于对象的某个特征或某种状态,集中于主体所持有的某一种观点,而能够以所有可能的迂回和回转去追随外界变化,依据客观的交互观点的系统去协调个别观点。而到11、12岁,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对定义概念的那些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成人认为的关键东西相一致。还以一年级欣赏教学《狮王进行曲》为例,当我问孩子们:当狮子走到小动物当中用吼声来显示自己兽中之王的身份时,其他小动物会怎样?原本想让孩子们回答:小动物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向兽中之王狮子打招呼。可是大多数孩子都说:小动物们都吓的往后躲!我在预设教学情境时忽略了6-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这个过度期,孩子们可能只会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得出狮子会吃小动物这样一种认识。当时,我立即引用动画片《狮子王》中辛巴的爸爸向辛巴解释狮子作为兽中之王为什么还吃羚羊的原因,引出了自然界生物连的关系,虽然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我想要得答案,可是,花费了很多课堂时间。生物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可是对于这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课后我对此进行了认真反思,我想:如果当时我模仿狮子的口吻说:小动物们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们,我今天是专程来参加你们的迎新年音乐会的。然后在问:小动物们听到狮子这样解释会怎样?用这样非常富有童趣的语言,可能大多数孩子都会热情地欢迎狮子的到来了,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让孩子们更真切地进入情景中去感受音乐。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教师应特别注重把握学生音乐欣赏心理过程,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其心理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有的放矢的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
第五篇: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合二为一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也已相当普及,然而,多媒体教学究竟在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居于何种地位却是一个必须弄清楚,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问题。本人从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的运用谈若干相关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的定位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一言以蔽之,其为教学之手段也。作为借助现代化电脑和网络等先进设备的多媒体教学,其初出江湖之际,着实使人眼前一亮,其新颖、其声音、图象等动感立体化效果的确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沉闷,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乃多媒体教学最大的长处,但,一分为二地看多媒体教学,其形象直观的同时却常常挤占乃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这一点不管是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不支持。信息量大也非万能,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所以,多媒体教学优缺点互见。
二、多媒体课件----必须解决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刚开始出现时,多媒体课件乃稀有之物,现如今,说多媒体课件汗牛塞屋是夸张了些,但每一节课内容信手便能从网络上下载它几个多媒体课件却很平常。每一节课都亲力亲为地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不可能的,这样,用别人的课件,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也就成了必然,但问题是只有自己制作的,反复修改的多媒体课件才能有较好的课堂效果,拿别人的多媒体课件其实很难体会到别人的思路、细节处理等在多媒体课件上看不到的东西,更遑论别人的课堂语言了。怎样利用别人的多媒体课件呢?我的原则和做法是自己弄不懂的看不透的坚决不用,按自己对课材内容的理解和课堂设计及思路,部分地选取别人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例如我常常采用别人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图表和整段的文字资料而不采用别人的整套课堂设计。
三、传统教学的优劣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形式。优势主要有:
1、教师经过专业训练,能按教学原理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
2、师生面队面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作用,这是多媒体教学难以替代的。但也有其不足:
1、以教师为主体;
2、学生处于“填鸭式教学”中,这与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相悖。
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灵活运用
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型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学,其本身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容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能够而且应当结合使用。就象历史课,既可以运用多媒体通过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历史;既可以使用多媒体平台,也可以使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而且二者并用效果更好,因为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单调,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应当结合使用,“合二为一”。
我的做法有:让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并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中方便使用图片图表和大段的文字资料的优势;针对多媒体教学容易出现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则以准确为要求,不贪多,特别在播放大信息量的文字资料时,一定要提醒学生不必抄录,否则的话,忙于抄录文字资料的学生必会在听课效果上大打折扣的;为了避免多媒体教学可能造成学生出现某些不必要的分神,我采了先运用多媒体教学,然后关闭媒体平台转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方法,或在课堂的后段或中间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总之,一句话,两者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