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袁文静课堂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实录
袁文静 师: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语
(师)有这么一个人,他出身贫寒,却嗜书如命;虽然长期历尽艰辛,却始终矢志不移、甘之若饴。长期的勤学、乐学使他成为当世的文坛诗文大家。当朝皇帝称赞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当朝宰相刘基也称誉他“文章当今第一”。同学们,他是谁呀?
(生齐答、师板书)——宋濂。(师)宋濂,是哪个时代的人呀?(生齐答)元末明初。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块儿重温宋濂在晚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佳作《送东阳马生序》。
(二)认识“序”这种文体
(教师此时宣布,把全班学生按照性别分为两个大组,采用积分制开展竞赛;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且正确率高、最终总分高的组为课堂优胜组)
(师)“序”是什么?(生)赠序。
(师)赠序相当于今天的临别赠言。其中有抒写依依惜别之情的,有表达对后生晚辈的勉励、规箴之意的。这篇文章便属于后者。
二、检验预习成果
(一)解释词语
(师)这篇文章我们已经经过了非常认真的预习,现在我们还用这种分组、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竞赛,咱们把书合上,一块儿来检测一下这篇文章中一些文言词语掌握得如何。
1、(师)致书以观 .(一女生)得到。
2、(师)录毕,走送之 .(一男生)跑。
3、(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男生)因此。
4、(师)余因得遍观群书 .(一男生)于是。
5、(师)既加冠 .(一男生)已经。
(师强调“既”在翻译句子时要译为……以后)
6、(师)益慕圣贤之道 .(一女生)更加。
7、(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一女生)担心。
8、(师)尝趋百里外 ..(一女生)奔向。(补充)尝:曾经。
9、(师)援疑质理
(一男生)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10、(师)俟其欣悦 .(一女生)等到。
11、(师)媵人持汤沃灌 .(一女生)热水。
12、(师)腰白玉之环 .(一男生)(迟疑,其他学生补充)腰间佩戴。师强调:这是词类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作动词。
13、(师)以中有足乐者 .(一男生)因为。
(师提议大家为上一阶段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鼓掌)
(二)翻译句子
(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一女生)所以我虽然愚昧,最终还是有所收获。(师引导并强调“故”的正确翻译)
(三)背诵课文
(师)因为我们已经进行了非常充分的预习,所以现在请大家齐背课文。(生齐背)
(师评价)大家读书声音响亮,不少同学能够熟练会背,很好。
二、内容梳理,整体感知
1、(师提问)这篇文章围绕着哪个词语来展开写的?这个字从文中找,两个字即可
(一男生)嗜学。(师板书并解读)第一句是全文一个非常重要的领起句。它不但领起了本段,而且“嗜学”一词几乎是统贯全篇的。
2、(师)这是一个嗜书如命的好孩子,一个勤学善问的好少年。在读书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呢?看着书、整理答案。——哪三个方面的困难?面对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一女生)幼时读书的情况。(师)你说得不够具体。(师生补充)幼时家贫,无书可读。(师提醒)答案要规整。
(师)第二个困难呢?
(一女生)成年无硕师名人与游。(师板书)成年从师的艰难。
(师)作者非常重墨浓彩地写了什么艰苦呢?(生回答,师板书)求学过程中的艰难。
(师)这个艰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天气恶劣——酷寒,另一个是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板书)
(师生共同给予回答者肯定评价并给女生组家3分)(师)那么,面对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一男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师追问)你能把它概括一下吗?
(该生答后,另一男生补充,师板书)借书抄书。(师)借书看还差不多,借书抄何其艰难!
(师)那么面对第二个困难,他是怎么做的呢?(生)奔赴百里
(师)奔赴百里外,见到老师,是否就皆大欢喜了呢?(生)不是。
(师)见到老师了,个中滋味也是酸甜苦辣,那宋濂是怎么做的?这位老师是位名副其实的(师生一起)——严师,对学生非常的严苛——严格到了苛刻的地步。面对这么一位老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齐答)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师)语言精炼一点。
(生回答,师补充并板书)色恭礼至。
(师)在学校求学的艰难,宋濂是怎样面对的呀?解决问题了吗?战胜苦难了吗?
(生迟疑不回答)(师引导)咱们看,“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那如果换为一般人,早就退缩了,而宋濂呢?
(一生答)坚持不懈。
(师)动摇没有?——毫不动摇。信念特别坚定,咬牙坚持。(师板书)(师生共同)对方生活条件那么优越,“烨然若神人”;而自己“緼袍敝衣处其间。没有丝毫的羡慕。
(师)他为什么对外在的东西浑然不觉呢?
(生齐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师)这是因为他多了一样我们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他对读书已经到了(生:废寝忘食)痴迷的地步了,已经到了沉醉其间的地步了。(师举例)孔子在专心研究韶乐的时候,“三月不知肉味”,不管吃什么、只要别饿坏了就行,连饥呀饱呀都不知道。沉醉嗜学到一定程度,(师板书)醉心读书,不以为意。——这也正是他成为一代宗师、一代大儒的根本原因。有所取弃,坚持自己的信念。
(给学生打分,并进行激励)
三、内容赏析(师)这篇文章,我称赞它为流传千年的至文。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但是呢,感情如脉脉的细流融在叙事的文字中。请你和自己统一战线的同学交流交流,觉得哪部分内容写得特别好。朗读一分,看朗读能否做到声情并茂;朗读后的品析一分,你说这一处写得好在哪里,读了这一处对你有什么启发。同学们可以交流交流。(强调)你喜欢哪部分文字,把它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品味它好在哪里,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蕴含作者什么感情。
(生讨论,师巡视)
(一男生)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师)读得真棒,读出了韵味,但美中有点小不足,两个字的读音不准确,如同吃米饭硌了牙,“援疑质理”,“色愈恭”。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该男生)说明当时宋濂对老师的尊敬。
(师)对老师的态度何其恭谨啊。
(一女生)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说明他求学的艰难和对求学的决心之大。
(师)这样大的困难吓倒宋濂没有?(生齐答)没有。
(师生)他还在勇往直前。
(一男生)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句话表现宋濂学习条件的艰苦和他的学习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条件越艰苦,越能表现出——(生)求学的坚强、刻苦。(师)越能表现他爱学、嗜学。
(一女生)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前面这一句写出了求学时环境的艰苦,也更能衬托出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后面这一句说明了作者诚实守信。
(一女生)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宋濂生活不攀比,一味嗜学。
(因该女生平日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而这次表现很好,因此师提议为她鼓掌)
(一男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百里”说明路途的遥远,更加突出了作者求知欲望的迫切和艰辛。
(师)你真聪明。对呀,以前的百里因为山路阻隔,比现在的千里之遥还要漫长,还要难行。因为是山路,可能要走上几天几夜。
(一女生)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说出宋濂对师长的恭敬。(师)越是说老师严厉,越是能突出我的什么呀?——虚心、恭敬、向学。(师)刚才,很多同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我发现,读得蛮有韵味的。还有更多的同学受限于这节课的时间,没有展示的机会。咱们以后继续努力。诗文的朗读能力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好多同学的朗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觉得自己上初中以来朗读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同学举手?(好多学生举手表示确认)
四、写法探究
(师)现在我有两个问题要抛出来。第一个:“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男生)总结了作者求学时的艰苦。(师生共同)总结上文。
(师)我自己在读的时候发现了作者比较讲究文章的整饬美,上下的写法是比较贯通的一致的,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在写的时候就有相似之处。大家发现了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什么结构的段落,谁来说一下?
(一男生)总分总的结构。详写遇到的困难,再写作者是怎样应对的,最后写取得了哪些收获。(师生共同举文中的例子作为佐证)
五、课堂总结
(师)这篇文章这么美,那么,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从宋濂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一男生)我学到了宋濂对读书的刻苦、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
精神。
(一女生)谦逊、对老师尊敬。
(一女生)我学到了宋濂问老师时表现出的谦虚。(一女生)艰苦的环境能造就他。
(师)你回答得富有哲理,让老师想到了一句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板书)把这一句记下来。艰苦的环境更能使人取得成绩。
(一男生)表现他不畏艰险、勇对挑战、坚定的信念。(师)同学们的心得很多。这篇文章真的应该多读。
六、教师结语
我们看到一千多年前,宋濂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嗜学、乐学,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成一代文豪、一代大儒。那么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珍惜现在大好的学习时光和良好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生)天天向上!(师)我们要说到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
第二篇:大比武课堂实录---袁珊珊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新城办事处西付小学袁珊珊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莞、锦、姹、嫣、暇、颇”7个生字,正确
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知文章大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根据预习案预习。
2、制作课件。
3、发田字格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师: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先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都养过花吗?
生:养过。
师:大家都是养在那里的?
生:屋子里、阳台上、院子里„„„
师:刚才老师通过和几位同学的交流,了解到大家都喜欢把花养在屋子里、阳台上、院子里,那么大家养花是为了什么?
生:给自己看。
师:是呀,我们养花都是给自己看的,然而世界上却有这么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养花却是给别人看的(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课题。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这篇课文记述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的一段特殊的经历,对于季羡林大家有所了解吗?
师:有没有学过与他有关的文章?
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师:这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章,就是这样一位像大树一样的人写下了这篇文章。让我们一同去走近他。(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写作背景)。
师:谁来读一读?
生1一边看大屏幕一边读,读得不是很流利。
师:面对一段生疏的文字能够完整地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词语、课文)
师:这篇课文大家课前都已经预习过了,老师想来看一下大家对词语掌握的怎么样。课件出示词语: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这些词语?
生1读词语,读完后请生2纠正后再读一遍,生3再接着读一遍。最后大家一起读一遍。生读得有些拖拉。
师:大家读词语的时候一定要干净、利索一点,再来读一遍。
生这次读得有进步。
师:词语都会读了,那大家的课文读得怎么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分段朗读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老师发现这个小组举手的同学最多,这篇课文一共四个自然段,下面就由这个小组派四位代表来展示朗读课文。其他小组的同学注意听。
四位同学开始分段朗读课文。
师:谁来评一评刚才四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1:“其中也包含美丽的花”读错了。
师:还有吗?
生2:“我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乡”的读音读错了,应该是一声。
生3:人如入山阴道上,停顿错了。
生4:“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拉了一个“接”字。
师:你是自己给自己小组的同学来评,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你很勇敢。
师:大家听得都很仔细,整体来说,这四位同学配合得都很好,这说明组长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概括中心,引出问题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能不能原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1:第一段:„„„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师:是这一句吗,再好好想想。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2: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呀,你找的可真准,这是一语道破天机(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找出了这句话,我们就能将整篇文章融会贯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大声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景色奇丽在哪?民族又奇特在哪里呢?
(板书:奇丽奇特)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到文中去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师一边说一边巡视)我发现很多同学也已经做到了。
待生划得差不多了
师:划完的同学可以先在组内交流一下。
生开始热烈交流,师一边深入小组内巡视一边点拨。
五、小组展示(景色奇丽在哪?民族奇特在哪?)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给大家来展示一下:景色奇丽在哪?
生1:(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课件出示这一段。
师:大家找的是这一段吗,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他读完后,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生3:花非常多,非常美!
师:你说的真好,你能来读一读吗?
生3:(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的?
生3: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
师:还有一个四字词语。
其他同学补充(读):花的海洋,课件用红线重点标注出这些词语。
师:大家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了美,就让我们一同去看一下。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的图片
师:这是什么?
生:(齐说)花团锦簇。
课件在图片上方出示“花团锦簇”四个字,师随即板书:花团锦簇
师:第三个字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生字(指导“锦”字的写法)
师:再来看下一个(随即出示姹紫嫣红的图片),这又是什么?
生:(齐说)姹紫嫣红。
课件在图片上方出示“姹紫嫣红”四个字,师随即板书:姹紫嫣红
师:这里面也有两个生字,大家找到了吗?
生:(齐说)“姹”和“嫣”
师随机板书:姹紫嫣红(指导“姹”和“嫣”的写法)
师:(边出示课件“花的海洋”图片)再来看一个。
生:(齐说)花的海洋。
师:这么多花向我们涌来,真是让我们„„?
生:(齐说)应接不暇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老师发下去的田字格纸中把刚才指导的这三个生字“锦”、“姹”、“嫣”工工整整地各书写一遍。
师走下讲台巡视,边巡视边指导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
师:写完的同学请在组内交流品评一下。(师深入小组内指导品评)
师:词语很美,同学们写的字也很美,再把刚才的这些词语读一遍!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师:这些词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词再放回到文中,去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生1:(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谁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2:她没有把美的味道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这些词应该读得重一些。
师:你真会评,你能把你的想法读出来吗?
生2:(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读得也很好,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3:(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齐答)读得很美!
师: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大家再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呀!那民族又奇特在哪呢?
生1: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是呀,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的奇特,还从那里看出来?
生2: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你是从这里看出民族的奇特的,能不能说一说理由呢?
生2:它他们养花的方式和中国人不一样,很奇特。
师:你不仅找得准,理由也很充分。谁能把刚才两位同学找到的体现民族奇特的地方再来说一说?
生3: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屋子里的时候,„„„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就比较全面了,那文中说到的“人人为我”是因为
(课件出示该问题,师随即板书:人人为我)
生1:“人人为我”是因为自己看到别人的花。
师:什么的时候自己看到别人的花?
生1: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
(课件出示该句话)
师:是呀,一起读。
生:(齐读)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又是因为
(课件出示该问题,师随即板书:我为人人)
生2:别人走在街上看自己养的花。
师:别人走在街上看自己养的花,也就是?
生3: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对呀,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只能看到花的?
生:(齐答)脊梁。
师:什么是脊梁?
有生指自己的后背。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指自己的后背,对人来说脊梁是指后背,那花呢?
生:(齐答)花的背面。
师:是呀,多么奇特、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呀。正是因为有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一境界,季老先生几十年以后再次踏回这片故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课件同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随机板书:美丽)
六、抓文眼扩写,过度升华
师: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还有什么?自己先去尝试地说一说。
(课件出示:美丽,没有改变的写话扩写)
师:已经有同学要举手说了,你来。
生1:家家户户,依然把花栽在窗户外面;迎接我们的女主人依然懂的分享;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开满了鲜花;这境界,依然是那么美,那就是美丽的德国。
师:你说的真好,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2:家家户户,依然:栽满了鲜花;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依然那么热情;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
这境界,依然耐人寻味,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说呀,说的太好了,大家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课件出示填写好的扩写句子)
生:(齐读)家家户户,依然:栽满了鲜花…….师:正是因为几十年以来这些美丽一直都没有改变,季老先生几十年以后重新回到这年,不禁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读!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七、拓展阅读
师:读着读着,老师也不禁想起了一篇类似的文章,也是关于德国的。
(课件出示:《剪掉一半的窗帘》)
师:《剪掉一半的窗帘》,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预习案,快速地去默读一下这篇文章。
生开始默读,看默读得差不多了。
师:读完的同学,有没有想说的?
生1:有好东西又懂得与人分享,只有分享才能让你更加快乐!
师:你体会的真好,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2:德国人既美化了自己的家庭,又美化了自己的城市,还美化了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可以说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师:他说的好不好?(齐鼓掌)老师在咱们班发现了一位才子。
师:谁还再来说一说?
生2:好东西要与别人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八、升华结尾
师:是呀,还是那句话,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多一些分享、多一些给予,多一些替他人着想,多一些奉献,多一点爱。我们的生活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吗?
(一边说一边播放“爱的奉献”伴奏及德国风情图片,引出课下的拓展阅读)
师:四五十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再返哥廷根》这组散文,继续去领略那里的异国风情。
(学生跟随音乐、图片及老师语言深深陷入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并激发起了解异国风情的兴趣。)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起立)老师再见!
板书: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美丽{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三篇: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 袁卫星
又是中秋节,想起了当年的一堂课—— [课前请学生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上课铃响。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今天这节阅读课,我想和大家一起去亲近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打投影)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喜欢读诗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生:(三人举手)
师:尝试过写诗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者寥寥无几)师:真是“星星之火”!是啊,走过了唐诗宋词的全盛时期,中国的诗歌如今颇有些落寞,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无奈。请大家看讲义上的诗。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诗)诗人
这个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季节 我瞧见我们的诗人比黄花还瘦 这些活在人群中的五百罗汉 为什么落到这般地步 他们一定是把子瞻的明月 当成烧饼充饥了
他们一定是把摩诘的清泉 当成美酒畅饮了
他们在唐诗宋词的美味馆里 只一碟五绝小令 就能消受半个黄昏 剩下的半个黄昏
他们摸着不长胡须的下巴 想吟出一句绝唱 可家人把灯光抢了去 说,写诗干啥 劳神,又费电
师:读得很好。请大家揣摩一下,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的心情。生:我想诗人本来是满怀激情地想要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并没有受到社会上甚至家人的理解。师:回答得不错。我们一起来看诗中的某些句子。“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实际上用了一个典故——有谁知道相关诗句?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很好。菊花应在大自然中开放,但是现在放到了阳台上成了一个盆景,并且到处都在用它卖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经济社会)或者可以说是物质社会。在这个物质社会里诗人活得好不好? 生:(齐答)不好。
师:怎么个不好法?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比黄花还瘦。
师:照例说这些人应当是五百罗汉,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他们为什么会活得不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师:子瞻是谁? 生:苏东坡。
师:苏东坡写的最有名的诗作是—— 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摩诘是谁? 生:王维。
师:王维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是什么?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对。他们把东坡的“明月”当作烧饼来充饥,把王维的“清泉”当成美酒来畅饮,这些都是他们在什么方面的追求? 生:精神方面的追求。
师:对。他们的追求甚至包括夜夜在灯光下苦思冥想,只为吟出一句绝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诗人的精神追求有没有被理解?
生:没有。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理解,更不用说我们读者了。
师:这正如刚才所说,诗歌很无奈。(稍作停顿)这首诗是我前不久参加全国诗歌会议时写得一首随感诗。在这次诗歌会上,我遇着诗人舒婷,她送我诗集,名字叫《最后的挽歌》。我说诗歌不应当成为“最后的挽歌”。
师:这堂课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同学们去亲近诗歌,去感受诗歌,去喜欢诗歌。尤其是要感受诗歌的真、诗歌的善、诗歌的美。
师:课前,我布置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练习,让大家画一幅画,用画的形式回答一个问题:诗是什么?我收上来一看,画得五彩纷呈。我挑了一些同学,让他们制成胶片。现在大家来看一看他们对诗歌真、善、美的理解。[投影第一张胶片:五线谱。
师:这是钱学杰同学的作品。钱学杰,你来说说看诗是什么? 钱:我认为诗是美妙的音乐。
师:音乐是很美妙的。还记不记得课前我们欣赏了哪几首曲子? 生:《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投影:灯塔。
师:我们再来看焦松松画的。焦松松,你认为诗歌是什么? 焦:我认为诗是昏黄夜色中的导航灯。师:导航灯能穿透迷雾。[投影:呈利剑状的“诗”。
师:再来看看姚成同学的。姚成,请你解说一下。姚:我认为诗是一把无形的剑。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姚:比如杜甫的《石壕吏》。师:那么,这把利剑指向谁呢? 姚:指向封建统治者。师:很好,请坐。
[投影:装着酸甜苦辣四味的调料瓶。
师:这是娄旭璋的作品。娄旭璋,请你说说,你认为诗是什么? 娄:我认为诗是人生况味的结合。师:或者说,是人生况味的写真。[投影:一个信封。
师:路婷,你来说说看你的理解。陆:我认为诗是维系你我友谊的纽带。
师:这个“你”当然是泛指吧?(众生笑)——你把诗的功能也指出来了。[投影:箭穿双心。师:周玲,你来说说。
周:我觉得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师:可是你画的是一支箭(生大笑)。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箭(生再次大笑)。这应当是丘比特手里的箭吧?——同样是爱的表现,有的人表达方式就不同。这是梅鑫的作品: [投影:一男一女手拉手在海滩上奔跑。[投影:头顶书本的莘莘学子。师:汪洋同学,你来解释一下。
汪:我觉得诗是我们闲暇时发泄的工具。
师:是闲暇时吗?你画的是书、考卷。我看是苦恼、痛苦时的发泄。(生笑)[投影:一座房屋。
师:陆叶你来解释一下。
陆:我觉得诗是人最好的归宿。师:其实是精神的归宿。我觉得这幅画技巧上有点儿问题:人都要进去了,门却是紧闭的(生笑),门应当开着。[投影:满天繁星。
师:这是最后一张,谁来描述一下? 生:我认为诗是天上的繁星。师:很灿烂。
师: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理解得不错。但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有这样大的把握,为什么不喜欢读诗? 生:读不懂。
师:读不懂——那为什么不写诗呢? 生:不会写。
师:读不懂,不会写,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我看是对诗歌特征把握不够。诗歌不仅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是生活的提炼。[投影:诗——生活的全部;生活的提炼。
师:请男同学朗读讲义上的第一段文字,女同学读第二段。男:(读)哦,停电了,第二次停电了!别的班的同学都冲回家了,可我们班却把中秋节留下来的蜡烛点了起来。大家有的继续看书、做作业,有的两三个人围棋来讨论问题。在烛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情趣。女:(读)漫漫长夜,人影彷徨。幽幽烛光,装饰安详。看那无声的世界,此刻不再辉煌。而仅有一处充满热情的地方,闪亮,闪亮„„师:这两段文字都是同学们自己写的。题目都叫《停电的夜》。请大家看一下,哪一段是诗,哪一段不是? 生:第二段是诗。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段文字读起来琅琅上口,第一段相对比较平,所以我觉得第二段文字是诗。师:这是从诗歌的语言方面来讲的。这段文字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而且它的语言优美,字数相对较少。好的,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表现力,这是一个角度。有没有谁能从其它角度来谈谈?
生:第二段文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师:请朗读相关诗句。(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不错,请坐。有没有其它感想了? 生:第二段更富有想象力。师:何以见得?
生:从一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比如“闪亮,闪亮„„”这句,给人无限遐想。
师:很好,请坐。把大家刚才的发言归纳一下,我们就得到了诗歌的特征: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投影演示)什么是诗,什么不是?我们可以用这三条来衡量。由此我想到了昨天晚上的一场足球赛——中国队对韩国队。汪洋请你说说结果——汪洋是我们班的超级球迷。(生大笑)汪:1比1踢平。
师:请你就这场比赛完成一篇口头百字文。
生:昨夜,一个黑色的星期五,中国队对韩国队生死决战,一个角球,把中国队逼进了死胡同,中国队痛失出线机会,中国球迷心在泣血„„
师:已经比较有感情色彩了。只要语言再精炼一点儿就是一首诗了。我昨晚也难以入睡,今早起床后写了一首诗。开始写了四行,来到学校后,舍务处的老师告诉我,你们班男生昨晚讲话扣一分,于是我又写了两行。
[投影自己写的诗]师:姚成,请你读一下。姚:(大声朗读。朗读时,底下不时传来笑声)昨夜
中国球迷的心集体越位
上半场补时阶段韩国队的一粒角球 把中国队进军奥运会的梦想洞穿 梁丰中学高一7班的男生因为气愤 从舍务处老师那儿领了一张黄牌 要我说,与其黑灯瞎火地骂娘 还不如捂着被子悄悄地弹泪 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 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在等着他们 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 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请坐。大家体味一下,我表达的感情除了悲愤、悲痛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 生:最后一小节好像有点特别。师:大家一起把最后一节朗读一下。生:“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正等着我们,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有没有读出点儿味道了? 生:下个礼拜要期中考试了。师:期中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是参赛者,都是球员。下面请男同学齐声把这首诗读一遍。[男生齐读。
师:相信现在大家对诗歌的特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汪洋同学下次能用诗歌的形式完成这篇口头作文。同时也希望其它喜欢诗歌的男同学能用诗歌表达你们的情感。
师:以上讲了什么是诗歌。是不是每一首诗都值得咀嚼呢?肯定不是。上面我那首即兴之作就未必是好诗。要读就要读好诗。那么怎样来评判一首诗的优劣呢?实际上还是上面三点。(投影诗的三项特征)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两首诗《我不知道——致宝岛》、《静夜思——致宝岛》。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朗读第一首。男:(大声朗读)我不知道 ——致宝岛
我不知道那里是否有害人的风暴 也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惊涛有暗礁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见着龙飘飘 也不知道是否能会着琼瑶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去阿里山登高 也不知道是否能在日月潭洗澡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师:第二首请一位女同学朗读一下。女:(朗读)静夜思 ——致宝岛
便有三百六十五只酒杯 站成今夜
在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八仙桌上 斟上十一亿思念 祭月
便有婀娜的浣纱女入梦 在你忆旧的心湖浣洗 那一片有一片 故乡的云(母亲的泪痕 在那片片云上 盛开了四季)便有临窗的月桂 开出如诗的婉约
开出《山海经·精卫》 西飞
便有西山的苦楝 一枚青果一枚青果地流泪 泪水苍翠了 种啥长啥的土地 便有
那四十岁的海峡 正寝 在今夜
[生自发鼓掌。
师:两位读得都不错,很有感情。现在请大家评判一下,哪一首诗好?为什么? 生:第二首。师:说说理由。[生讨论。
师:谁来讲讲看?
生:我觉得《静夜思》第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的感情比较深沉。
师:诗歌要有强烈的感情。——第一首诗感情也很深沉啊,尤其是“反正”一词,表明态度很坚决的样子。
生:可是第二首诗表达得更加委婉。
师:也就是说强烈的感情不一定要外露,可以藏在内里,像火山一样,不到爆发的时候就不爆发。——你能从感情方面着手非常好。——还有其它方面吗? 生:第二首的语言非常优美。师:举个例子。[生朗读相关诗句。
师:这些语言较富有表现力,相对来说,第一首诗的语言就较普通,缺少表现力,有些语言甚至缺少美感。这就是好诗与坏诗的区别。——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这两首诗都是我写的(生大笑),第一首诗高中时候写的,第二首是大学时候写的。可见,同一个题材,写成一首坏诗还是好诗,最关键的在于诗歌的创作技巧。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首诗。[师放录音。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戈弋配乐朗诵。小木桥的心事
——致宝岛(朗诵诗)在波涛宽阔的海洋 你是一条踯蹰的小船 顶着风浪
在巍峨庄丽的山岗 我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向着远方 看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惆怅 东流入海浩浩荡荡 听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呼唤 拍岸惊梦声声高亢 你是看见了的 要不,你的眼睛 怎会有热泪流淌 你是听见了的 要不,你的嘴唇 怎会哆嗦着
想说,又说不出的模样 若不是隔着海峡 你准能比划到我 那份山海难比的思量 若不是隔着海峡 我准能触摸到你 那颗怦怦跳动的心脏 这就是海峡吗 此刻她是多么温顺 没有惊涛没有骇浪 这就是海峡么 此刻她是如此安分 托着日出托着希望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风浪 推动一次注定要回首的 远航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波涛 叠起一列注定要崩溃的 高墙 五十年
那么短暂又那么漫长 五十年
那么艰苦又那么辉煌 改革进取,南方的甘蔗林 立起高楼追彩云
对外开放,北方的青纱帐 长的不再只是红高梁 高山作证,大海作证
中国,什么时候有过今天的 灿烂辉煌
蓝天作证,白云作证
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 富足安康
门前那棵老槐树 恨不能开口说话 今日得欢畅 今日得欢畅 可是谁
在槐树下手搭凉蓬 可是谁
在家门口翘首远望 是那千星万点的小河么 含羞带颦望着你 像当年那样
被她丰盈的乳汁喂养 是那千肠百结的小路么 苦思冥想盼着你 像当年那样
把她曲折的心曲唱响 不,不是小河 小河把情感积蓄 汇入大江 不,不是小路 小路把思念延长 伸向远方
那是故乡的小木桥啊 搭在岁月的河床上 岁月的河床上 夜夜有泪水在流淌 小木桥的小事
一夜夜,一年年在疯长 他指望有朝一日能长大 好让他横跨在海峡上 渡你还乡 渡你还乡 渡你还乡
师:刚才这首《小木桥的心事》也是同一个题材。还是我写的,就在前不久的一次征诗活动中获了奖。——一个题材还可以写出很多的作品。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主题也是致宝岛。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我给配上音乐。[生读,师配乐。中秋月 杨然
今夜只有中国才有月亮
只有中国才有这样大这样明这样圆圆的月亮 这样沉重的月亮,是中国人悬天的魂魄 啊!中秋节
只有中国人在望月,今夜
中国最公开的隐痛啊被叹息的夜色浮动 七月流火之后,母亲又为我们授衣 授第三十五件衣。蟋蟀,又将入我床下 但是古代的泪眼啊还是这么圆睁 望穿历史,望穿岁月
月亮,月亮,从远古照耀现代的中国 今夜中国最动情了
用期盼去填海峡两岸的距离 同时推开的窗
这边岸上的,那边岸上的
集中人类五分之一的目光一齐望月 每张脸,阴了一半,睛了一半
碎了的月亮在这里,复圆的月亮在天上 写深深的情思,在浅浅的海面
纵然被水冲走了,还是要写下去,一年又一年 目光飞不过去,就到月面相逢 声音飞不过去,就到海上碰杯 那三十五年没有启封的一瓶酒 还是桂花酿的味,还是菊花染的色 最清醒的一醉,饮出五千年的史记
还记得征人的泪,还记得烽火台下的羌笛 中国的关啊虽不是汉时的关
天上的飞机,水面有轮,地下有火车 中国的月啊却还是秦时的月
还是李白举杯相邀,苏轼把酒问天的那一轮 还记得阳关古道杨柳攀折,乐游原上残阳如血 还记得江南又绿两岸,梦醒秦娥伤别 中国的月啊,难道就永远这样离愁别恨 这样照九州的不全,这样幽思声声哽咽 就到月上暂时相会,月上有海无峡
还有哪一张中国人的脸,不愿飘来镜中相看 那边有阳明山,这边有东岳 那边有日月潭,这边有云梦古泽
总不能把月也锯成两半,怨这祖先遗传的佳节 要怨,就怨这使人频添白发的怀想 怨这太多太绵缠的乡恋、乡愁、乡情 怨这龙的、凤的、长城的、黄河的相思 怨父子母女、夫妻兄妹割不断的恩爱 怨吧,最亲最亲的人,最可怨恨的 只有中国,今夜多梦
月亮的名字丢失了,明月不再叫做明月 而被中国叫做团圆
今夜中国推开所有的窗,啊!中秋节 [掌声自发响起。
师:很有感情。——大家一定能够感到,这首诗又远在前诗,也就是我诗之上。诗人几乎不露痕迹地把月华诗魂交融在了一起。那平平仄仄地鸣唱余于韦编竹简、线装诗卷的蟋蟀,那曾醉到无数迁客骚人的菊花、桂花酒浆,以及羌笛、阳关、烽火台的随意组合,同样也使诗歌显得旷远、深邃、沉重。师:诗美不美? 声:(齐答)美!师:现在愿意读诗的请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有没有谁愿意尝试写诗的? [有一大半儿学生举手。
师:这回人不少。好,下一节课我们就用自己写的诗歌再来上一堂课——亲近诗歌。[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师生道别。附记
这是我在1999年执教的一堂展示课。上课的班级是我接教一个多月的高一7班。
是陈钟梁先生的一席话触动了我。他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语文教师不要在教学方法上过多纠缠,而要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开拓。
我觉得我有义务带领学生去亲近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诚如英国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赫兹里特在他的《时代精神》一书中说:“诗是构成生活的一种东西。”“生活中一切值得记忆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诗。”“诗是我们生活中的精细部分,它扩展、净化、提炼我们的心灵,它提高整个人生。”
诗是什么?我想起每个教师的一个考题。一位美国教师给高中学生出了一道试题,问“诗是什么”。题目也许算不上新鲜,但答题的要求却极为有趣——这就是,必须先把一张白纸剪裁或折叠成某一特定样式后再发表看法。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将纸剪成两个“心”形,并解释说,诗必须由作者的心通往读者的心;有的将纸叠成螺旋形,并解释说,诗是心情的螺旋形的上升;有的索性将白纸剪碎,然后说,诗是从破碎的心中流出来的;更有的将白纸原封不动地送回,说,什么是诗只能由写在上面的东西自己来解释„„
我在课前也让学生做这道题目,不过回答问题的要求有变:画一幅画来说明,并找一首诗来佐证。
然后就是上面一堂课的实录。
课后,市教研员颇具创意的把上课学生留下来,让他们用书面形式评课评教。以下是学生所评:
刘蕾:以往上公开课,老师准备了又准备,关照了又关照,有时甚至把内容先彩排一下,结果课上毫无新鲜感,表面看似生动,实则乏味不堪,而我们班这节语文课截然不同,开课前两天袁老师让我们用一幅画、一首诗表达出“诗是什么”,除此之外,他什么也不要我们准备。周萍:倘在今日之前,你问我:“诗为何物?”就像在问一个啼哭的婴儿:“你在想什么?”我的潜意识里可能有诗的影子,可是我却无法用我的言语去论诗,体会诗。因为我根本无法去辨别何为诗,拿到诗,我也无法去深味,那诗里是所蕴含的哲理、感情是我无法触及的。但是,今日之后,有所不同了。„„当我闭上眼睛聆听《小木桥的心事》时,我的心随着那句句诗上下跳动,感情随着小木桥的心事跌宕起伏,那字字敲击着我的心扉,我仿佛化作小桥,屹立在小河上,我是多么企盼长大,去迎接我们宝岛。„„经过这节课,激起我对诗更多的遐想,我的心底泛起涟,我的不安分细胞开始骚动,我想读诗更想创作诗。
陆晓春:对于读诗,我一向意兴索然,对于写诗,我更自叹没有诗人们的那份才情,然而,在今天上午听了袁卫星老师的阅读课后,我深深感到自己与诗歌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近了,甚至萌发了一种创作的冲动。„„让不了解诗的人了解诗,让不喜欢诗的人喜欢诗,我想,这正是这堂课的成功之所在。陈涛:诗被人称作“阳春白雪”,“孤芳自赏的月下玫瑰”,而今揭开了诗的面纱,感觉却是如此和心灵接近。我真的爱上诗了。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涌着一股冲动,一股读诗、品诗、写诗的冲动。真是难以想像,40分钟前,我还对诗不感兴趣,而40分钟后,我就成了一位诗的热衷者。袁老师真的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李香晴: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了写诗的冲动,并且写了一首不成功的小诗。窗外 窗外 一片孤叶 悠悠地 飘落地上 静静无语 人踏过 孤叶 碎了 默默无言
生命被毁的声音 在耳边 作响 深深凝思 蓦然抬头
碎叶已随风飘起 去向新的天堂
查晓卉:下课后,我产生了写诗的冲动,可见,这节课在内容上是相当成功的。附诗两首。伤害 抬头 看见灯光
箭一般穿透心房 难道
光明与伤害是同窗 最好 无光 只请
留下淌血的地方 黑暗
心灵最后的殿堂 不愿 最后一刻 陨落 那只翠鸟 划过
沉寂了千百年的心湖 血 滴落在 深沉的湖面 震撼 心岸 于是
千百年的大堤 就在这一瞬 崩溃
第四篇:《青蛙军团爱地球》读后感【作者:袁文静】
刚开始看《青蛙军团爱地球》这本书时,我以为青蛙军团是由三只青蛙组成的,我读了一会儿后,发觉原来是说华汪德把科学三人组改名为青蛙军团,并以环保和低碳作为组合的宗旨,《青蛙军团爱地球》读后感【作者:袁文静】。笨小孩黄金鑫以他的一系列看似傻傻的行为,令大家刮目相看,就连胡老师和石老师都对他赞誉有加。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过度的开采、破坏,终会有一天这些资源全部消耗完了,我们人类又该怎么办,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比地球更适合我们的家园了吧!我呼吁大家也像“青蛙军团”那样,保护我们的地球,让地球不会再受到伤害,读后感《《青蛙军团爱地球》读后感【作者:袁文静】》。谣传,在2012年时地球会被毁灭,我认为是的,如果就这样破坏地球,只不过地球毁灭的时间会向后推延!我还知道了就像《青蛙军团爱地球》这本书中说的,环保和爱地球,不仅仅是大人与科学家们的事,我们小孩也要认真面对。其实,低碳环保爱地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的责任,我们不应该贪婪地光顾眼前的舒适、方便与利益而把地球危机抛在脑后。让我们从高科技中的误区里走出来吧。我想说--现代科技的方便固然舒服,可别忘了我们生存的地方是地球,保护地球才是保护自己,只有爱地球,我们人类才能过得舒服,过得轻松!
第五篇:陈文静征文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祖国,它是我们大家的摇篮,我们过的日子是了,祖国是多么明亮,但是中国明亮的天空变成了黑黑的天空,有了太阳的光明,我们大家的祖国才不会漆黑。在我的家乡,风景有很多,比如:石淙河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到处是要树木,树上站着几只可爱的小鸟在叽叽叽喳喳地唱歌,草是多么的顽强啊!把许多的生命展示给我们看,到处是清香,但生活被煤给毁掉了„„
清澈的小溪变得污浊,浩水的湖泊已经,茂盛的森林被砍伐,美丽的海滩不再美丽,污染对大家来说是大大的悲哀。
水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家乡里就有最好的水,甘甜可口,中国是善良而和平的祖国,平凡而闪光的岗位,往往成就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梦想对我们人类内心中是最强烈的渴望。
气雾污染就会发生,散发臭味的河水,鱼类灭绝,植物枯了,我们一定不能污染河水,保护地球,保护小鸟,保护一切生命,不能伐木!
秦始皇陵兵马俑有210个真人相等的武士俑,面部神态、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他们身穿铠甲,其余都穿短褐。其后是6000个铠甲组成主体部队,像真人一样。
青藏高原由于其极高的海拔,巨大的面积、年轻的历史和独特的位置而形成一系列独特的自然牲,在地球的高原高山区域占据重要的席位。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地理称它为“山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主峰有14座,其中有10座集中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的部分,它的主脊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地质历史,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伟的高原,也有宽广的海洋,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物。在这片美丽的大陆,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
从前没有锯子、电脑、电视、打火机、火车、汽车、卡车、手机、飞机、火箭等,但现在人们发明了这些东西,以后一定会有电脑房子、号码房、自动门、自动轿车、自动电视、自动窗户,很多东西都是自动的,现代技术会越来越发达!
这就早中国,伟大的祖国,中国真好,我爱我的祖国!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
学
校:河南郑州登封市
告成镇中心小学
班
级:四
四
班
姓
名:陈
文
静
辅导教师:胡
松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