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系统在森林保护和管理中的重要贡献(最终版)
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系统在森林保护和管理中的重要贡献
李维长
(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 100091)
人类的祖先原本是大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人类仍然保持着与自然的和谐和平衡。然而,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人类对大自然变得贪婪。由于人类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和财富,导致了森林消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灾害不断。在大自然向人类进行报复和惩罚的严峻事实面前,人们不能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也许,人们能够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民族传统文化在社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融入了道德、文化、政治、经济及生态领域的许多方面。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实质是对大自然的保护文化,他们以生产为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传统管理方法,曾有效地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早期社会中,人类文化积极作用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例证。“风水林”这一传统形式在中国的广大地区普遍存在且历史悠久,风水林文化是中国林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 风水林
中国的“风水”认为,住宅或坟地周围的风向和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风水林一般栽种在村庄的“水口”或“上风”之处。从“风水”的角度出发,根据某种需要营造的森林称为“风水林”,由于中国的风水学提倡“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所以这种风水林实际就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很多村庄里,至今都保留着种植风水林的习俗,因为森林保护了他们的“风水”,而“风水”使他们安居乐业、子孙繁衍。当地的居民会对风水林里的树木加以重点保护,如果林地里没有树,他们就在屋后栽种树木,以期成林,村民们相信这样的树林是村庄和家庭的“风水”所在。有人解释说,人不同于禽兽,需要以衣避体,而村落也同样应该穿衣服,这风水林就是村落的衣服。虽然这都是一些传统说法,但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林木的作用。风水林一说,看起来貌似迷信而毫无科学根据,但是,除去迷信的外壳,就是自然保护区的刍型,它实际上符合于当今称之为生态平衡的理论。
风水林是在宗教意识和风水意识共同支配下营造和保护下来的历时久远的林木。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基本类型。风水林的树种一般都以当地生长的、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为主,由于风水林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旱涝和风灾、调节小气候,当地的居民也确确实实从风水林得到了许多生态方面的益处。风水林是人们受风水理论的影响,认为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植物群落,是人们在路口、村后、庭院、坟墓周围等与风水有关的地方所植的林木。它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高大而茂密的树冠层,林下植物种类较多等特征。风水林基本以“枕山环水”为构建原则,布局呈半月形,环抱整个村落,是村落的一道天然绿色保护屏障,无形中具有守护乡村的象征意义。风水林已成为不可再生的绿色文化遗产。在古代东南中国广大农村,缺少风水林几乎不形成村落。
案例:
在解放前交通相对闭塞的闽北,80%以上的村都有风水林。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的上屯村,1958年,村里为了建村部把后山一片300多年的风水林砍掉一半,当时人们嫌那些楮木不好烧火,才留下了10株左右的白、黑楮。大自然堆人类的惩罚很快就出现了,砍树后的第三年,山上的黄泥每到雨季就漫满村里的道路,井水也开始变浊。1964年,村民们决定重植风水林,后来尽管在“破四旧”时拆掉了风水林前那座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大庙,也没动一下剩下的老树。如今,随着这片风水林的成林,村里还形成了一个新民俗,每年正月十五早上,全村人都要到林间锄草,养护树木。
广东省鹤山市雅瑶镇昆东村后的小岗上有一片风水林,相传是该村华侨从南洋带回种子人工栽种的。这片风水林的树种是格木,格木是一种亚热带珍贵树种。目前,风水林中的大树已有180年以上的树龄,胸径已达80—90厘米。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一家造船厂愿以两台拖拉机来交换砍伐这片格木林,但遭到昆东村民的拒绝,村民们认为这是风水林,它已经为当地带来了保护水土、遮挡风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种效益,绝对不能砍。目前,这片格木风水林已经作为鹤山一处重要的华侨历史文物而受到政府的保护。
在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黑水县境内有个藏族人居住的卡龙沟,沟内茂密的原始森林被当地藏民视为风水林,他们认为破坏森林就会受到山神的惩罚。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个伐木公司计划砍伐沟内的原始森林,世代生活在沟里的藏族居民恳请有关部门停止采伐森林,当地林业部门出于对当地风俗的尊重,留下了这片风水林,从而也给当地藏民留下了一块聚宝盆。今天的卡龙沟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沟里的彩林、叠溪、滩流、石林、苔藓、雪峰、藏寨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7绝风韵。1.2 神林
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反映。宗教与森林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宗教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很大。尽管有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方式具有宗教色彩,诸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等,甚至把某种动、植物当作自己的祖先,但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崇拜的实质和本意在于保障其生态平衡,并制订具体的禁忌措施来加以保护。神林、封禁林是少数民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圣之物,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森林的深厚感情,而且,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确已成为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对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为中国的少数民族采用神林、神树等传统习俗和方式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其经验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兴趣。
树神崇拜是人类早期文化中共有的现象。人类的祖先见得最多的就是茂密的森林,这就很自然地在人类祖先的心中唤起对森林和树木的崇拜。据传说,神林是神的“家园”,这里的动植物都是神的“家园”里的生灵,也就是神的“伴侣”,神的“家园”是神圣不能侵犯的,保护好神林可以消灾免难,可以人类健康和家庭平安。神林在中国的古代就已有之,时至今日,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不少神林。众多神林的存在,对于保护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种世代流传的民族文化不仅使得中国一大批珍贵的古树得以保存下来,而且也提高了人们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但是,哪里有人家,哪里就有森林。中国云南省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一种“神林文化”,既在村寨后方或附近有一片被赋予神秘色彩或被作为宗教崇拜对象的树林,这就是神林。这种神林在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苗族、水族、瑶族等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各个有神林文化的少数民族对这种树林都十分崇敬,一系列民族节日、祭祀活动和禁忌习俗都与神林有关。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神林有不同的涵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原始崇拜中的护村寨神;二是掌管风调雨顺的神灵或神龙所在地或化身;三是安葬祖先的地方。在少数民族文化观念中,神林是圣洁的,人不能在里面打猎和行走,更不允许在其中放养牲畜。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山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他们世世代代与大山、森林及各种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形成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及对灵魂的信仰。产生了包含对神山的崇拜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朦胧意识。这些民族认为动、植物都是有生命力的,狩猎和砍树是杀生行为,因此绝不可以乱砍滥伐。老一辈告诫青年人如果砍了不该砍的树,打了不该打的鸟,就会得到报应;反之,如果保护了动植物,就是救了一条生命。这种原始的生态伦理观念在青藏高原的民族中代代相传,与佛教结合,逐渐形成了以神山崇拜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文化。实事证明,这种敬畏自然、不敢肆意破坏山林生态以免得罪各路神灵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傈僳人与森林的关系,而且融入到傈僳人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至今仍影响着他们对山林的管理,当然也促进了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壮、傣、彝、纳西、苗、布朗、德昂、哈尼、拉祜等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习俗就是祭林拜树。所谓祭林拜树就是在人们居住的村寨附近,选一片葱绿茂密的山林作为本村的风水林或水源林,有的民族甚至把水源林当作神山森林加以崇拜。村寨中或神山上的参天古树一般称为树神,严禁砍伐与破坏。这种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文化传统对于西南边疆的生态资源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案例:
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了千百年的傣族,早就意识到人的生息繁衍与森林休戚相关,民间流传的“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的谚语,就是傣族人对森林重要性的朴素认识和护林意识的反映。早在800多年前,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就有风水林存在了。傣族传统的护林方法,就是把一些重要的水源林都叫做神林(或称为“龙林”),借用人们对神的崇敬和畏惧保护这些林地不受破坏。傣族人认为,神林是神居住的地方,神林里的树木、花草、禽兽也因此成为“神物”,应当爱护和崇拜,以求得神的保护,严格禁止在神林里伐木、狩猎、采集和开垦。人们不仅不敢采伐林内竹木,就是落在地上的野果也无人捡食,落地枯枝也绝不用作烧柴。这种表面上看来是一种自然崇拜的迷信习俗,却包含着深刻的早期人类生态学观念。在西双版纳,由于树木得到保护和蓄养,动物无受人侵扰之忧,神林已成为不是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境内约有神林400余处,面积约为30 000~50 000公顷,目前许多保存完好的热带森林都是神林。
创造了“梯田文化”的哈尼族人民的生存模式是“谷底江河一坡地梯田一山腰村寨一山顶森林”,可见哈尼人把乡土知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充分认识了森林与水源、森林与农业的关系,他们将森林资源划分为7种类型,神林是其中的一种。哈尼人每年都有几次大规模的祭山活动,这种借助神灵保护森林的意义,有效地保护了哈尼人赖以生存的森林和水源。哈尼族的神林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及部分热带山地雨林,其中植物特别是棕榈藤类十分丰富,因此也称为村寨藤类保护林。哈尼族视森林为命根子和衣食饭碗,对森林的保护和管理有着约定俗成、千年不渝的规定,根据古时哈尼族勐龙土司的规定,当地群众每年只许进山采藤3次,其余时间不准入林砍树,若谁敢犯禁,则村寨的牲畜或庄稼遇到灾害均由其负责。哈尼人还制订了自己的乡规民约,对违禁者的制裁的方式很多,例如罚款、罚粮、罚清扫街道等。
在云南省,拉祜族的每个村寨附近都有一片树林,拉祜人称之为神林,其中最大的古树被视为神树。逢年过节时,各家各户都在神林旁点上蜡烛,献祭上肉、饭、水,以求人畜平安。根据拉祜族的族规,神林及其周围的林木禁止砍伐,人畜不得入内,不得在其中放牧采伐,更不能在神林中大小便。
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栽种和保护神林的传统习俗。例如: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属全村寨公有,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四川省茂县较场区一带的羌族村寨每年秋季还要举行封山仪式,村寨的所有成年男子在择定的吉日那天都要前往神林参加仪式,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老人面对悬吊在树上的一个草人祷告:为了全寨的幸福安宁,必须保护好这一片神林,谁违反戒规砍伐了树木,将会受到惩罚,像这个吊在树上的草人一样不得好下场。祈祷完毕,参与仪式的男子依次走到草人面前,瞄准草人开枪,全寨盟誓,如有违反封山公约的行为,甘愿受到像草人一样的枪击惩处。茂县赤不苏区的羌族村寨也有类似的习俗,但他们以狗代替草人。在西藏,神林被藏族人民视为保护神的居住地,每逢吉日或有人出远门时,都要到神林旁烧香敬神,以求平安和如意。神林内严禁砍树和狩猎,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普米族信仰藏传佛教,也信奉原始宗教。普米族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神林,这里是全村寨的祭祀场所,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
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地区或山区,可以说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少数民族村寨。几千年来,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漫长历史中,广大少数民族与森林共处,森林给予了少数民族人民以水源之利,衣食之本,给了他们绿色的生存环境,少数民族人民也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贵州省的苗、侗民族自古以来就珍惜森林,酷爱造林,崇拜树木视同命根。每年的春季,各地苗、侗村民踊跃过“买树秧节”。中老年人买苗造林;未婚青年男女则互换树苗作为恋爱信物。更为有趣的是,婚后哪家出生一个婴儿,不论是男是女,全寨都要为其种100棵小杉树,18年后孩子长大,杉树成材,即以成年杉树为其办婚事,当地称此习俗为“种十八杉”。苗、侗民族居住的山区杉林遍野,与此风俗关系极大。2 乡土知识系统在林业生产和森林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先民们在世世代代与森林共处共荣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累和创造了很多适应自然环境的、行之有效的乡土知识系统。在当前的国际发展领域,“乡土知识系统”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述语。所谓乡土知识系统,系指当地社区通过长期生产实践所积累的、世代相传的知识和技术,乡土知识系统既包括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亦包括信仰和人生价值观等。当地社区和人民不仅对其周围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知识,他们也在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的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这些乡土知识系统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乃至文化多样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乡土知识系统也为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的乡土知识系统中,有关农林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的内容极为丰富,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并得到国际上称誉的有农林复合经营(agroforestry)、庭园经济、封山育林和小流域治理等。本文仅重点讨论乡规民约在保护森林资源中的重要作用。
乡规民约在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乡规民约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性行为规范,在林业生产和森林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村民参与了乡规民约的制订,使得这些公约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乡规民约还是法律的补充。
案例:
一次,中国清朝皇帝乾隆微服南行,只有两个太监随行。某日来到浙江省衢县航埠乡三十六亩村,发现当地的红橘正熟,橘树上果实累累,芳馨扑鼻,乾隆伸手摘了橘子就吃,在他细品橘味,怡然自乐之时,被当地的橘农发现了,有人高声喊道:“摘橘要罚款的,就连皇帝也不得例外!”乾隆这才知道自己违反了乡规民约。他要来乡规民约看后得知未经许可摘食橘子者,每摘食一个橘子罚戏一曲,因为乾隆和两个太监共摘食了8个橘子,需罚戏8曲。乾隆遂按照乡规民约的处罚规定,安排戏班子在当地连演大戏3天,还为当地红橘命名为“七点红”。当加盖了“乾隆南游”篆印的命名布告贴在墙上时,当地的乡民才知道皇帝居然也受罚。可见乡规民约的权威和效果。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双口镇的军营村是一个普通的客家村寨,他们制订的乡规民约很特殊,但却非常见效。这里的乡规民约规定:谁砍了风水林里的树,大家就把谁家的猪宰杀并分吃掉,同时,砍树的人还要掏钱为大家放一场电影。养猪是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以杀猪来惩戒违规砍树的行为,这项规定的确够让违规砍树人掂量一番的。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的苗族有世代相传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这里到处古树参天,蝉鸣鸟叫,举目望去,满山遍野,苍翠欲滴,这得益于多少年来岜沙的苗族村民自古以来一直恪守禁止乱砍滥伐的民间习俗。公路修到村寨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用现代运输工具盗伐林木的事件。岜沙的苗族有自己的乡规民约:如有人盗伐古树,一经发现要罚60公斤米,60公斤猪肉,60公斤酒让全寨人吃,以示警告。
云南省的彝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彝族人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全体村民要杀鸡宰羊去神林祭祀,以求“山神”保佑全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根据彝寨的乡规民约规定,严禁在神山上砍树、放牧、取石,违者不仅罚款500元,而且必须宰鸡杀羊去祭祀神林,还要请村里人吃饭赔礼道歉。
在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鳌峰寺内,有一大一小两棵古杉,大的一株两个人都围不拢,小的直径略细一点,该双杉高大挺拔,因为它们比周围的森林高出许多,所以常遭雷击,20世纪前叶,当地不断有人认为此树不吉祥,主张砍伐。这一动议引起乡民的广泛关注。1931年重阳节,和顺乡各界知名人士在寺中集会商议此事后决定:双杉不能砍!还当场做诗一首——《双杉行》,并将这首“护树诗”刻在石碑上,以警世人保护林木。为两株树制订乡规民约,且以乡规民约入诗,诗又出自名家手笔,这“护树诗”碑当可算是滇中一绝了。云南省广南县旧莫汤盆寨的一块立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的护林石碑,现在仍然立在该村的老人房外左侧,告诫村民不得乱砍森林,并有对违者的处罚办法等。
湖北省远安县洋坪镇漆树垭村四组有一块立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乡规民约石碑,虽然碑文只有226个字,但对乱砍滥伐却不惜重墨,大加挞伐,对违规者“罚戏一台”的惩罚措施促使当地村民严格遵守护林公约,自觉地保护森林。前人立碑为规,至今丝毫未犯,这样有效的乡规民约的确令人钦佩。
浙江省宁波市茅镬村至今仍然保存了一块立于公元1849年的石碑。据碑文记载,当时村里曾有人因经济拮据欲砍“村旁宅边大荫木”,族人坚决不答应,最终由族人严正标买下了这些树木,并由族长制订禁约刻在石碑上,此后,村里再没有人违禁。抢救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系统刻不容缓
但是,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由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合理地存在了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大量流失,乡土知识系统正面临着威胁并受到严重的挑战,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系统被政府部门所忽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行之有效的的利用乡土知识保护和管理森林的方法不仅得不到流传和使用,反而十分遗憾地被遗弃或废止。有的地方甚至把农民自助组织(NGO)制订的乡规民约也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并建立了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致使乡规民约成了包罗万象、门类较多的社会治安管理条文。这种名存实亡的政府行政管理式的乡规民约已经完全丧失了其原来的作用,而只能是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也影响了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发扬乡土知识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发展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系统做到去粗以精、扬长避短、去伪存真,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项迫切急需解决的任务。抢救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系统已经迫在眉睫而刻不容缓。
第二篇: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二年组:刘新昕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科学的班级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流的管理靠文化,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三流的管理靠经验。作为班主任,文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班级文化呢?
班级文化是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加速班级的快速发展,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班主任应从某一方面突破,强化文化管理的优势,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对高中生的影响和作用更大。因为:
一、学生自身特点需要传统文化:
(一)、成长环境:“90后”的中学生生长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他们的生活。影响“90后”的中学生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全球化、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导致他们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二)、家庭环境:90后的学生85%以上均为独生子女,他们在“6+1”的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从小深受家人的呵护与溺爱,家庭教育偏颇:一方面,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轻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家长对学生几乎放弃了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和劳动教育,致使独生子女在家做家务活的极少,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家庭教育使学生缺乏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做事严谨的传统美德。
(二)、教育环境:90后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但这个时代的孩子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部分90后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另一方面,尽管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重智轻德”的主观存在和“德育量化难”的客观存在,给德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导致了学校全面育人目标与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间的矛盾。所以班主任工作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当前中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现状不容乐观。概括地讲,中学生在思想方面突出地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对人、事、物的恭敬心;重视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重个人轻集体,缺乏集体主义思想,不热心公益活动;过分追求享受,缺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精神;是非界限模糊,社会主义信仰模糊。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二、传统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治国之道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国”以及释家的“大慈大悲”对人性的关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至诚的精神与信念。就拿儒家经典《弟子规》来说,虽然只有短短的千余字,但却几乎涵括了一个人行、住、坐、卧等基本礼仪和规范。《弟子规》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还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认为:“能够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即便当代中学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行为或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是一种文化的传统已经是存在于中国人基因里的物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铸一方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积极地取法于传统文化思想,有助于有中国特色的高中班级的形成。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们流传下的思想之花常开不败,因此,我认为班级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可以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用先贤的智慧之水灌溉祖国的未来之花。
三、传统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班已经形成了“三十”、“三体”运行模式。
“三十”即:三个十分钟
第一个“十分钟”是每天早上十分钟的经典诵读。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诵读经典诗文,让学生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第二个“十分钟”是每周三、周五晚课前,观看大约十分钟传统文化的精选视频。
二十四孝德育动画片,八德故事,百家讲坛、天下父母节目,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等优秀影片的节选都是我们的德育课程。视频中的人与事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学生。
第三个“十分钟”是每两周有一次外请的老师来讲课与答疑,老师在国学与传统文化方面造诣很深,而且特别重视自身的修养,他们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三体”是指“个人感悟”、“集体反思”、“实践体验” 一体:是“个人感悟”
每个阶段学习后,围绕本期学习主题,结合自身理解和践行,每人精要写出学习心得。团支书王羿夫同学写道:“这一阶段的学习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叹到,传统文化真是大智慧,我感到自己以前的路走歪了,自己以前追求的东西是错的,如果我能早些接触到传统文化,我的成绩也不会像今天这么低,我的人生也不会这么失败,但我庆幸现在觉悟还不晚,我还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二体:是“集体反思”
一个月一次主题班会,同学们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集体反思。这一过程是“一”与“多”的交换,可以拓宽了眼界,开阔了心胸, 进而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如:在《弟子规》学习与落实的主题班会上,很多同学都认识到学的很多,但落实的很少,也认识到了“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最后大家决定从《弟子规》第三章“谨”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习惯,为高三冲刺做准备。
三体:是 “实践体验”
在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班级逐步形成六个部委。即:品行部,学习部,纪律部,文体部,卫生部,生活部。这六个部委是自然酝酿产生的,他们各负其责,自行运转。给班级发展增加了无穷的动力。
品行部抓学生的品德修养与行为习惯;学习部抓班级的学习风气;纪律部从内部解决学习中的玩手机、传纸条、开大书等问题;文体部建立了感恩歌曲库,丰富了课间和体育课的活动;
卫生部改革了值日工作,班级环境有了明显的变化;生活部通过相机留下了同学们生活中许多美好的瞬间。
班级学习传统文化已有一年的时间,现在学生及班集体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是:一些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转变。由顶撞抵触到和谐感恩;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改变,他们以前对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态度也不端正,通过学习,现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增长了;班集体的变化更大,六个部位自行运转,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中,主人翁意识增强,以前很难开展的工作现在已经迎刃而解。
总之,传统文化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加强高中生的道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作为班主任,面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带领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用其构建班级文化,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一个智慧的选择,也是一个负责任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构建一个优秀班集体,而且能促进几十个和谐家庭的形成,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行深厚的有用之才。
第三篇: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模式
——以贵州为例
摘要:贵州省历史源远流长,民族多样性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在贵州省范围内,居住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独厚,别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
关键词: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文化、贵州民族文化
正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大学生传播精神文化来维护、发展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缺失。而贵
州的民族文化更是到了很严峻的地步,因此我们不得不在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的灌输,探讨出一条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坚持主旋律和主导性教育的同时,应当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大学生们不断地从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贵州文化的瑰丽多姿愈益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如何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开发、研究,搞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大局,而且还会为贵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影
一、弘扬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优秀的贵州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
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贵州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锤炼与积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瑰宝精华值得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授。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本的根本,就在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对贵州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21世纪是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竞争激烈的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贵州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弘扬。
(三)加强对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可避免面临国际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冲击已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与民族文化虚无感,热捧美国大片、欧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传统戏剧、古典文学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并发挥本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教育大学生继承、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不断吸收精华,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体制变迁的需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服务。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当代的大学生是读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垮掉的一代”,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不重视传统文化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部分高校对待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仍缺乏深刻认识,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与理论上,学校教育存在只注重“学做事”而轻“学做人”,强调“授业”,而忽视“传道”,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成了“教育工厂”,“产品”大多知识能力强而道德素质低。而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方法,青年教师本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效果不佳,教师教学不积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走过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传承和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培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这两者中任
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要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树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观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地渗透贵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把贵州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最能体现贵州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天长日久,传统文化自然就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思想营养。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摒弃传统死板的灌输型教育方法,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转变 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人生态度、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荣辱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的贵州传统文化素养,使大学生眼中的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位智者,还具有哲人与贤人的风度,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众所周知,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方法的效果受到削弱。高校教师应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而且做到了寓教于乐,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型方法向双向互动的交流型方法的转变。
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蓬勃、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推荐优秀文化产品,建设多形式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文艺作品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围绕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为轴心,向大学生推荐发扬爱国主义、弘扬贵州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大学生提供最美的精神食粮,丰富其精神世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对于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亦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以贵州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系列讲座、研讨会、民族文艺歌舞晚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再次,抓好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舆论宣传载体建设,积极宣传优秀贵州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大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认同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第四篇: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DP网站/xuexiao/37394//
通过在厚学网报名学费可优惠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微博http://t.qq.com/zjuedpmd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并分析了当前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最后从知识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等角度简要论述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管理 必要性 应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美国《福布斯》杂志于1998年4月2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认为,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与应用在于建立激励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主管培养组织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
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知识管理是个新兴事物并且本身很复杂,加之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不同,所以对知识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角度出发,再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是在图书馆内,对所有和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知识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相关规律的管理活动,它既包括图书馆显性知识运营的管理,也包括图书馆隐性知识传播的管理。1.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
作为管理知识资源并提供相关服务的部门,图书馆所倡导的知识管理与企业或者政府推行的知识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其旨在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与图书馆的工作流程结合起来,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最大的特征是其具有公益性与共享性。“公民自由平等获取知识、实现全人类知识共享” 是其根本精神追求所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最大优势功能其对知识的导航。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公共知识进行整理、编序、分类,使其有序化,有利于对知识的集合。
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显示知识的管理,其管理的基础是文献及数据库等编码形式存在的客观知识。同时,图书馆员工、图书馆用户、供应者等所拥有的知识以及长期管理实践中所积累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等为其管理提供了前提;2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1 图书馆知识管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资源核心动力的新社会经济时代。这意味着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主要资源之一,同时人们的观念也不再停留于对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开始逐渐重视对新资源---知识与信息的收集、获取、整理、利用及创新,更加依赖解决快速收集处理海量信息知识的信息技术。为满足整个社会对信息需要的日益增加,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应以全新的视觉审视和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及应用方法,认清新形势新趋势,及时转变自身管理方式,有效运用知识管理相关原理方法,强化其知识传播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并用知识来提高整个图书馆、特定的组织以及员工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组合,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要求。.2 图书馆知识管理符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管理模式所产生的隐患也日益突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存在着种种的误区和难题。比如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重心依旧停留在提供纸质馆藏资源,而对如何运用互联网上的免费信息资源更是缺乏研究。又如目前图书馆的管理偏重于经验管理,缺乏完善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克服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创新其管理理念,转变其管理方式,以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图书馆管理更好服务公众、创新知识资源的多种需求。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加强图书馆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使知识最有效地应用于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使其与获取知识和创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知识管理的主要实现思路在于传统理念的转变、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制度的合理设计,再加上现代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从而建立一种交流、灵活、创新和学习的新型组织体系。3.1 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形成知识管理的思考方式。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日常管理工作。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无论对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最终都要实现以服务
为中心实现知识的价值。因此,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就必须首先理清思路,走出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误区,形成知识管理的思考方式,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主动的、高层次的服务以及独特的信息产品,以满足全社会对全方位的、综合的知识信息需求,提供以人为本的知识服务。3.2 改革图书馆传统组织结构,构建学习型组织。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信息的传递十分缓慢,员工之间交流十分有限,这导致了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缺乏活力、创造力,已经无法很好的适应当前瞬息万变不确定的时代环境。推行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求其组织结构必须从传统的等级模式向扁平的网络模式转变,简化信息的传送机制,以实现有效地知识共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组织结构模式的改革本质是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使图书馆构建起学习型组织,通过不间断的“ 终身学习”而始终保持活力。.3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
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共享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共享。知识管理系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一个有助于知识收集、组织和传播的管理技术的集合,是使知识可以脱离个体而具备专家性、综合性、完备性和系统性的软件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知识对人产生作用,达到对人的管理,为图书馆员工提供创新条件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员工的知识潜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图书馆知识系统最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其目的就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便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4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以人为本。
传统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人员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这导致了不仅员工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组织毫无活力,图书馆服务质量不尽人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也有待提高。知识管理的最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顺利推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前提。
第五篇:浅析停车场管理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车辆也在迅速增加,城市交通的瓶颈不仅体现在道路交通的拥挤上,也体现在传统停车场管理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滞后于社会的需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随着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等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与之配套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停车场管理系统本着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开放性、可扩充性、高效性、智能化的指导思想和分布式结构进行设计,规划好系统硬件和软件功能模块的分工和协调。系统设计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如下:
(1)为小区车辆出入口管理提供全面、高效的管理手段。
(2)为车主提供安全、可靠、快捷的服务。
(3)提供全天候、高效、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系统。
(4)系统操作简单方便。
(5)系统经济、合理、先进。
1系统硬件设计
为提升停车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停车场系统一方面需要引入自动化的机电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及通信设备作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系统硬件集成的基础上,也需引入软件技术。停车场自动管理系统可划分为:车辆自动识别子系统、收费子系统、保安监控子系统等。
停车场自动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是车辆的自动识别和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开发。车辆自动识别装置一般采用卡片识别技术。ic卡、近距离射频识别卡以及远距离射频识别卡等克服了磁卡及条码技术的缺点,同时具有寿命长、使用方便、不易损坏与高保密性、防伪性高等突出优点。尤其是ic卡具有方便、实用、经济等特点,适合用于车辆识别,因此,该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车辆识别技术多选用ic卡。
停车场自动管理系统的控制中枢是中央控制计算机,负责对整个系统进行协调与管理,包括软硬件参数控制、信息交流与分析、命令发布等。系统一般实现连网管理,即集管理、保安、统计及商业报表于一体,可以自成体系实施停车场管理要求,也可与智能建筑中的其他系统相连,集成到一个更大的自控系统中。
1.1系统总体结构
根据系统硬件的基本要求,以及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为满足停车场管理系统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的需要,引入ethernet局域网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监督管理,把系统分为管理中心站、过程管理站和现场控制级。控制中心pc作为系统管理级,停车场出入口的pc作为过程管理站,而spass主机及所属的相关设备作为现场控制级,以充分发挥分布式系统的优势。
为满足停车场管理的需要,系统主要由计算机、spass主机、自动识别装置、ic卡发卡机、挡车器、车辆探测器、监控摄像机、可控提示牌等部分组成。系统总体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图1停车场管理系统总体结构示意图
停车场管理系统总体结构示意图
入口部分主要由感应式ic卡读写器、ic卡出卡机、摄像设备、入口控制板、自动路闸、车辆检测线圈组成。
出口部分主要由自动路闸、车辆检测线圈、摄像设备、控制器及读卡器等组成。
控制中心由管理电脑、ic卡发行机、报表打印机、收费显示屏、操作台等设备组成。控制中心的管理电脑除负责与出入口电脑通信外,还具有打印报表、统计分析、系统维护和月租卡发售等功能。
1.2系统工作原理
为了给车辆进入和离开停车场提供安全、高效的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模式。根据图1,系统的控制中枢是中央控制计算机,负责整个系统的协调与管理,既可独立工作构成停车场管理系统,也可与其他系统相连,集成到更大的网络系统中。过程管理站的电脑完成对视频图像、lc卡发卡机和spass主机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利用rs-485通信协议实现与现场控制级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停车场的出人口都安装电动挡车器,受系统的控制升起或下降,只对合法车辆放行,防止非法车辆进出停车场,确保停车场及车辆的安全。车辆探测器一般设在出入口处,对每辆车的位置进行检测,结合监控摄像机、可控提示牌等装置,使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加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利用摄像机将进入车辆照片(含车辆型状、车牌号、司机照片等信息)摄取下来,与车卡信息对应关联,一同存入计算机备查。当车辆驶出出口处时,验车装置将车卡与该车进入照片同时调出,检查无误后放行。
2系统软件设计
为完成对停车场的监控工作以及为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除了硬件按照上面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外,软件的功能规划和设计工作也非常重要。在设计时必须熟悉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运行规程和用户需求,软件设计应以全开放、运行时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和操作、系统参数和工艺参数在线可调、状态直观显示、便于监控和操作、掉电自保护和上电自恢复等为原则,做到运行时程序不死机、信号采集显示无干扰。
系统软件设计是停车场的基础和特色。软件设计按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规划,主要围绕车辆进人和离开停
车场的流程实现有效的管理。下面首先对车辆进出流程作简要说明,然后介绍软件功能规划。
2.1车辆进出流程
根据车主的实际情况,车辆进出口自动管理系统采用月租车辆全自动管理和临时车辆半自动管理方式。下面以临时车辆半自动管理为例,介绍车辆进人车场的工作流程。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车辆入场工作流程示意图
车辆入场工作流程示意图
车辆离开车场过程的简化流程为:出口一车辆进人工作区一检测判断车辆一读卡一判断(如无效禁止下步流程)一车辆信息存人计算机数据库一道闸开启一通行完毕一道闸关闭一车辆离开工作区一车辆出场。
2.2系统功能规划
所开发软件应能实现车辆进出控制,车辆信息(包括图像)的记录和显示,车场相关信息的显示,管理员浏览、统计、打印和修改相关信息等功能。尤其针对传统停车场收费的弊端,开发先进的收费软件是系统的重点和核心,使车场的收费管理更为方便,实现自动计时计费,减少计费误差及付费纠纷。全自动的报表管理方便财务结算,友好的操作界面使用更为方便,无需专业人员即可操作。根据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实际功能需要,所规划的软件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图3系统功能模块规划图
系统功能模块规划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下面对系统的功能模块作简要说明。
(1)系统管理。主要包括系统数据项设置和用户管理,有关设备工作参数和收费标准的调整。收费数据项涉及计费时间单位、免费停车时段、首段收费时间、首段收费金额、首段后收费金额、半天(12h)最高收费、全天(24h)最高收费、用户卡押金、用户卡租金、费率修改时间等。按权限进行分级授权,实现用户的增、删、改和密码的管理工作。也可设置系统的使用人员,包括:
①超级用户。可进行任何系统允许的操作。
②充值员。具有充值权限,可进行充值操作和其他系统允许的操作。
③发卡员。具有制卡权限,可进行制卡操作和其他系统允许的操作。
(2)卡库管理。ic卡是实现智能停车场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设备,完成用户卡的制作、修复、充值、有效期设置、注销、检索和打印等功能。
(3)出人场管理。按照分布式停车场系统的工作流程,实现出人场各个环节的信息的自动采集和控制。
(4)信息管理。包括各种信息资料的录人、修改、查询、统计、打印报表等工作。
(5)帮助功能。为用户介绍软件的使用步骤和方法。
2.3软件主要模块
vb6.0是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利用vb6.0开发的管理应用软件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强的特点,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根据系统基本功能需要,规划好系统的工作界面,协调好各个程序模块的分工,把它们相应地分配到工具条按钮和菜单项事件中。下面简要介绍过程管理站软件中的两个关键模块——通信程序和视频抓拍程序的开发。
(1)通信程序。上位机与spass主机的通信程序是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关键和基础。开发上位机与spass主机的通信程序,首先要掌握spass主机的通信格式,其次利用vb6.0中的comm控件开发出所需的程序模块,实现上位机对现场控制级智能设备的有效监控。利用vb6.0的mscomm控件控制串行口,该控件屏蔽了通信过程中的低层操作程序。只需设置和监视控件的属性和事件,就可很方便地实现串行异步通信。
(2)视频抓拍程序。图像捕捉系统完成对进出场车辆图像的捕捉对比,包括车型、颜色、车牌号等。视频抓拍是为配合ic卡的使用,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在车辆入场和出场时,及时存储其图片信息。利用sqlserver2000在服务器上建立所需的网络数据库。它支持图像的直接存取,管理非常安全、方便、有效。在购置视频卡时,随卡的光盘上不仅有卡的驱动程序,还提供了二次开发所需的开发包。因此,利用vb6.0开发视频抓拍程序简单易行。
3结语
在停车场中引入分布式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停车场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便于管理人员、现场操作员和车主进行准确、及时、直观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满足了智能建筑和现代交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