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法律和管理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 商法学论文
从法律和管理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
作者:徐露露
指导老师:
求实学部 2008级茅以升一班3008209182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取向已越来越理性,难度也越来越大,而越往纵深发展,所要破解的难题越发不易,深化改革路途中的障碍会不断凸现出来。在无法突破现有体制的情势下,国企要善于和敢于谋变,利用国资委推动内部治理结构的平台,与政府沟通和争取忪司渤赋予的权利,发挥本应该发挥的企业职能作用,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主体。关键字:有企业改革、公司法、管理制度 引言
为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机构,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公司法》。据《公司法》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个机构组成。股东会由出资者组成,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董事会由股东选举产生,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由股东和公司职工组成,是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所有者以股东会为代表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会耍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曲决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监事会对董事、经营者的行为以及公司财务等起监督作用。这些规定,看似明确,但原则性强,比较抽象,实际操作起来不方便,更加之我们现在的许多公司制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障碍 2.1 内部人控制,造成国企失衡 在现有体制的架构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基本上成了摆设,董事不懂事,监事不理事,即使负责任的董、监事想做点事,也难插上手。掌控国企命脉的是经营管理层,他们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刻意造成信息不对称,让所有兼专职董、监事围着他们的指挥棒转。,而董、监事也没有动力和责任主动去履职。在这种职责不清、监督缺位的状态下,内部人控制就应运而生如果是一个有道德良知的经营管理层,他们充其量就是多谋小集团利益而不考虑股东方的红利而已,让企业时好时坏的延续下去。如果是一个道德失范的经营管理层,国有资产流失就只是早晚的事了。2.2 管理人用心不专,把国企当成“乐园”
社会的盲知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放任,导致了不少国企领导人始荒终淫,不愿为国企倾注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国际上凡业绩辉煌的大企业,其管理者无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披星戴月、卧薪尝胆。同样,国内成功的民企和卓越的国企,其管理者无不如此。可就有不少国企管理者背弃企业家的责任和道德准则,大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及时行乐之道。企业年年亏损,员工颇有微词,可他在老总的位置上却能安之若素。这种现象在国企中比较普遍,他们能做到不贪不拿,在消费上却大手大脚,挥金如土。有关部门对此也无可奈何。2.3执行力乏力,管理难以到位
面对国际国内的竞争,多数企业纷纷出招应对,请咨询机构和自行组织专家诊断企业病状,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制订管理流程,设计薪酬方案,并提出“企业再造”、“第二次创业”等口号。一个崭新的管理流程出来了,加上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本应有所作为。但在现行体制下,再优的管理制度也难以奏效。问题不全出在管理层,不全出在员工的素质上,而是出在企业上下缺乏内在动力上。圆在国企中,大家普遍的感觉是进了保险箱,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工作上主动性不够,责任心也不强,大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之感。在这种氛围下,领导的执行力、中层的执行力、普通员工的执行力就大打了折扣,最终反映在工作上是效率较低、质量不高。或许是体制的原因,国企领导人在用制度约束别人时却不懂得约束自己,强调员工在业务交往中不准吃请,自己却整天周旋于吃喝玩乐中。因为制度的作用在国企中威力不振,管理上还是靠人治。强治必有强人,这是国企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4 激励水平增强,效率无法提高
国企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结构性工资,职位、职称在薪酬水平中占主要比重,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被高度忽视。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形式,无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被明显暴露出的激励缺陷,要彻底改变又实属不易。这既是体制性的通病,也是长期形成平均主义惰性的结果。有的国企领导人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薪酬体系,作一次大的变革。于是有了年薪制、计件制、绩效挂钩等等。在第一年似乎有效,之后就显疲相。不仅要问:这种具有正激励的分配方式在国企中水土不服吗?其实不然,而是国企在提升激励水平时,只考虑了奖励而放弃了惩罚。谁都知道,国企姓“公”,分享成果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要惩罚一个人,则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再者,多数国企好用职位激励,企业不论大小,管理岗位中的科长、处长级的职位是年年看涨,形成官多兵少。其初衷是想激发人的斗志,结果适得其反,将员工导向“官本位”。2.5 历史包袱过重,政企职责不清
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承担了许多公益性事务,尤其在安置就业方面充当了主角。大多数企业安置职工人数超过了承受能力的数倍。即使时下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国企,也难以按新模式配置人力资源,政府强制性的要按政策安置复退军人及有关人员,还有一些难以阻挡的方方面面的关系户,在短期内人员会迅速膨胀。人员负担是国企面临的最大问题。再者,政府与企业的职责无法厘清。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代理人,其职能和角色恐怕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无法转换。任何一届政府要充分体现政绩,都不会轻而易举地放弃对企业的治理权,甚至还会越俎代庖。在选择企业管理者上,政府将企业管理人员明显的官员化,不是由企业自己选择而是由组织部门考察任命。当一个企业无权选择自己的管理者时,很难想象企业还有内在动力和活力。这种比比皆是的越位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深化改革。2.6 监督管理,向真空泛化
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监事会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独立于董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监事实际上也由国有股东指定。这样,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都是国有股东指定的人员,说到底都是代表国有股的部门或机构领导人的亲信,让亲信监督亲信,无异于同流合污,效率标准被被搁置在一边,监事会有名无实。悬在国企头上的监管部门有十几个。企业领导有时疲于应付这些部门的督查、检查、指导及各种会议。从表面看,国企的监管面广、力度大,检查、审查的人员一拨接一拨。殊不知,这些部门只行使权而不履行责,只要在自己辖事内不出问题,一切都皆大欢喜。即使发现苗头与问题,酒酣耳热一番,通融通融就过去了。国资委是为了解决出资人缺位现象应运而生的,国务院赋予的权力是管事、管人、管资产。作为政府派生的全权管理代表,理应担纲老板角色,对企业行使绝对的控制权。但事实并非如此,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考察任命权在组织部而不在管事、管人、管资产的国资委手上,无主要管理者任用权的国资委实际上成为跛脚老板。这种怪胎现象造成国资委先天不足,全权管理的功能也就发挥不出来。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突破点 3.1 在人事聘任方面
在人事方面,公司的董事、监事应按《公司法》规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公司的经理,更不应该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而应由市场自由选择。目前,公司的董事、监事和经理大部分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其主要原因是《公司法》对违法产生的董事、监事、经理没有罢免、制裁措施,更没有诉讼程序来保障有关规定落到实处。正是立法上的这些漏洞,造成了许多有法不依的情况。《公司法》应制定相应制裁措施,完善诉讼程序,使违法人事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体制方面,改革不合理的用人机制,《公司法》应增加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的相应条文,努力培育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通过竞争选出优秀人才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3.2 在董事会、监事会方面 3.2.1 健全董事会职能
鉴于我国当前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实际上是由发起人选派的,而这些成员被公司选为董事并非因为他们懂经营会管理,而是他们凭借国有公司持股的优势获得了支配性选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董事会功能的有效发挥。所以,《公司法》有必要完善职工董事制度,明确规定在各类公司职工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并对其资格作出详细的规定,以保证其身份的真实性、代表性。这样一来职工就可以在企业最高决策层中享有发言权,以保证职工的民主权利,保障小股东的利益。另外,《公司法》还可以规定吸收公司外部法律、财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董事会,以提高董事会的整体素质。3.2.2 加强监事会监督能力
《公司法》应增加保护监事会独立性的条款,监事会能否保持独立性,是监事会能否有效行使监督权的前提。针对当前实际,监事会成员应该由国有资产管理局派人来担任监事会的召集人,这就在体制上对监事独立性给予了有效保障。以前,公司董事、经理往往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监事由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来担任,这就造成监事受控于董事、经理的现象。如果监事由国有资产管理局派人来担任,有利于减轻这一弊端。另外,《公司法》应明确规定职工进入监事会的比例,以保证职工能参与监督。要赋予监事会相应的权利,如:监事会有权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并有权对阻挠检查或不配合者予以暂停职务等处罚;必要时,监事会有权聘请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帮助,费用由公司承担;监事会应当有权代表公司对董事会成员或总经理的违法、失职行为,对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行为提起诉讼,或者召集临时股东会,直接向全体股东披露。同时,还应规定监事相应的义务,如果监事会成员明知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有违法、失职行为而不采取措施的,必须承担连带责任。3.3 增加公司章程方面的条文,规范公司行为
目前我国还处于从行政管理型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许多公司在设立时没有标准的行为规则,公司章程大都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无法理顺,公司内部矛盾无法解决。特别是许多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制定公司章程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抄来抄去,不同性质的公司却制定出一模一样的章程。所以必须完善《公司法》中有关公司章程的规定,使公司在制定章程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凭。3.4 修正《公司法》国企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有关规定
国企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就是政府的职能未真正转变,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没有在根本上触动,这严重阻碍了企业改革的进程。因此,在加快政府改革步伐的同时,《公司法》也应制定相应条文,划清政企界线。通过机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将政府作 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同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分开,使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工作,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3.5 消除历史负担,理清政府职责
要使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中与其他竞争主体平等竞争,特别是使国有大型企业有能力在国际上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就必须尽快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问题,同时,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越位,把本应是国企的经营自主决策权交给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正面积极的环境。3.6 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
要彻底改变股份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关键是要转变思想观念,理清思想认识,明确理解“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关键不在于国家直接控制企业的数量,而在于国有资本的质量。试想,如果所有国有企业都亏损,那么谈其主体地位还有何意义。这样的认识使得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成为必然。政府应审时度势,逐步降低股份公司的国有股的比重,对于非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国有股份公司更应加快退出,使其形成充分竞争。只有形成各种资本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才能为建立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4 结语 摆在国企面前的这些障碍因素,是传统体制痼疾长期累积的结果,也是人们陈旧观念反向作用的使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大格局中,国有企业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明确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路径和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社会大环境上来说,更要倚重依法治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严格司法,让整个社会形成遵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参考文献:
1.石勇.国企改革与<公司法》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10 2.周双喜.公司治理—国企改革成功的关键,《经济师》2003年第十二期
3.乔龙德.国企改革中既要吸取无限放权的教训也要防止简单集权的倾向,新型建筑材料,2002.09
第二篇: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些人认为,企业虽然实行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但随着安全理念的逐层传递,到达一线员工时,势必会产生衰减的情况,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大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
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 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能反应。
笔者转述以上观点,并非暗示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当事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或心理冲突,而主要是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职工的心理状态,洞悉职工因为长时间工作、不满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过于单调等原因而产生的焦虑、痛苦、自我怨恨等情绪,并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建立起希望、乐观、感恩、坚韧的心理资本和生活态度,维护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三、运用“21天理论”来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心理学上有个“21天理论”,即人们连续21天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而如果连续 90天从事某项活动,这种习惯就会固化下来成为自觉意识。企业可借鉴这条理论,在某个较长时间段对职工进行密集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让安全生产信念在职工内心生根发芽,培育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素养,真正起到预防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企业要真正重视、关心职工的安全状况,认真梳理作业流程,合理规划作业区域,充分辨识与控制潜在危险源;学会使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安全检查分析表、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等多种安全控制工具来指导安全生产,控制及防范安全风险,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关心职工的身心状态,及时洞察职工的心理疲惫、焦虑、痛苦等心理状态,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最终达到以人为本、安全生产。
第三篇: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 - 副本
从法律来看食品安全问题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事实却是广大人民并没有很好的享受到食物所能带来的欢乐,反而越发的不得不时时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去吃食,这个实在是可悲。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当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强也是原因之一,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监管不力。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监管 防患未然
一、背景介绍
近几年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2010年7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7月份入境不合格化妆品、食品信息,共有422种产品上黑榜,依云矿泉水赫然在列,有超过9.6吨的产品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2011年7月26日晚,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报道,在成都经营的连锁火锅店“老堂客”涉嫌回收火锅底料制售火锅油。2011年8月8日,有媒体称,全国每年消费330万吨左右的食醋,其中90%左右为勾兑醋。浙江工商部门2011年8月16日抽样检测了3万盏血燕,结果亚硝酸盐全部严重超标,最高超标350倍,这些血燕产品多从广东、厦门等地进入,主要源自马来西亚等国家。2011年10月,青岛一消费者在美素奶粉中发现活虫,经销商却要求消费者证明活虫国籍才能赔偿。11月,西安一消费者称在雅培奶粉中发现甲虫,雅培回应未开封奶粉出现固体异物块或小虫的几率为零。2011年10月19日“思念”三鲜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7日,“三全”白菜猪肉水饺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17日,湾仔码头上汤小云吞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大冷冻食品品牌均陷“细菌门”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开始畏惧在中国生存,并且开始思考关于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状况分析
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也都处于惶恐之中。每天的新闻,每天报道,问题依然存在,似乎好愈演愈烈。调料,水果,馒头等等的这些,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
无良的生产商,松散的管理机制,为了利益,而让我们整个社会,群众为其背负后果,获利的代价未免太大。一个社会,食物问题频发,我们何以依赖,何以去相信。
个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国家也好,地方也好,都应高度重视。重视,不是口头,落实责任,切实实际去完成监督完成管理工作。其次,对生产家,各个行业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对其违规违法的行为需要加大处罚。另外,把舆论监督更好的引入到其中,强化一般消费者的监督作用,运用媒体舆论更好的引导。此外,对于厂商本身,各个食品进入及流通环节也要做好质量检测,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愈演愈烈,各种悲剧惨剧,希望日后能得到改善,得到解决。毕竟,一个连吃什么都不放心的社会,生活其中并无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可以引用某老师的一句玩笑话:“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牛奶里掺三聚氰胺,火腿肠里加瘦肉精,粽子添加防腐剂。”玩笑归玩笑,但是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十分严峻,从当年的阜阳毒奶粉到而今的双汇瘦肉精,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面临着不安全的食品市场,为自己的饮食安全而担忧。为此在法制建设方面,急需加强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完善。
从《食品安全法》中我们能看到,其第九章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如“第九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检验机构的检验资格;依法对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第九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纵观这些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较之消费者、公众所受到的食品问题所带来的健康危害任然微不足道。
虽然《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处拘役至无期徒刑,并处的刑罚。但是食品安全生产的主体包括了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刑法应该是最后的保障,不能轻易启动。那么,相应的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需要更加严厉。在民事责任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只有足够的处罚力度才能保证生产者对于食品安全危害的处罚具有畏惧感,尽可能符合生产标准,提供安全食品。在行政责任方面,对于食品安全负责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故意、失职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处罚。
三、合理化建议
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真令人担忧,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有人还会弱弱的问一句:现在我们还有什么能吃?如何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想最核心的还是要靠我们国家的法律,虽然我们的立法也规定了很多,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制来看,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强食品安全的规制,分别是刑法、民法和行政法。但是,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所以监督体制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那些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经商道德。
首先,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罪名主要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等。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保障民众健康和安全,检察机关应当重视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服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不立案决定的投诉的办理,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及时移送警方立案侦查。检察机关还应当加强审判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和执行效果;重视深挖案件背后可能存在的职务犯罪线索,对发现的国家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查处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中涉嫌徇私枉法、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犯罪线索的,将及时移送,认真查办,从严惩处。我想从刑法上来规制生产者和销售者,对我国加强食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民法层面,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违约责任等。在行政法层面如暂扣、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罚款、拘留等。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体制。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我们应该要从多方面来进行的规范和管制。
一,从消费者角度,要加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要充分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宣传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从生产者和销售者角度,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加强和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生产者、销售者能够自觉安全生产、安全销售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从政府角度,完善相关机构以及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一)设立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管理机构,成立由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领导,主要负责协调制定食品安全相关的政策措施,共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以及食品安全技术的联合攻关,实行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便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综合监管和组织协调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和吸收目前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要认真研究分析与我国现存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问题,科学确定执法主体,提高立法质量,避免重复执法。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技术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程序,坚决杜绝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三)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有关标准。标准化工作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全球食品市场竞争的技术依托和目前我国食品生产规模化和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之一。可以在全面清理现有食品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我国统一的食品标准体系。
(四)通过网络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和信息系统,保证上报途径简便、畅通,信息及时、准确,为食品安全监察的指挥调度和重大事故的依法处理提供客观、权威的信息来源。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通报和交流,促进信息的合理应用。
最后,加强舆论的监督。我觉得这也是十分有效的措施,通过电视、报纸一曝光,企业信誉受损,对以后的经营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想每一个企业最注重的也应该是商誉。现在也只有在“3.15晚会”上会曝光一些产品,那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对检测不合格的商品对该企业也可以予以警告等,如果屡教不改,隔一段时间在黄金时段的新闻中予以曝光。
一连串的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做到执法不委托,监管不推托,应急不懈怠,监管职责无缺位、监管区域无盲点、监管对象无遗漏、监管环节无断链,依法依规整顿,切实解决餐饮服务监管中的突出问题。
第四篇: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于赤壁市国有资产管理及国企改革中所进行的各项改革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取得的成果和依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和建议。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范围分类
加快本市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明晰国有企业功能分类和投资运营模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由市场决定的国资进退,补充机制,全面优化本市国资布局。本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包括国资监管机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未与主管部门脱钩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后拟设立的国有企业。本市对上级上报的国有企业按照功能分类:属公共服务类型的企业有:市供水公司、市公汽公司,竞争类型的企业有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市小乔米业公司、市食品公司、市饮食服务公司、市金属回收有限责任公司等。还有十几家未完全与行政事业单位脱钩的小型国有企业。
二、目前本市国资推进改革所做的工作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公车用车制度改革的日常事务,为公车改制拍卖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按规定分三类情况:对本市进入拍卖程序的公务用车进行摸底排查。对外出租出借公务车借用,占用下层单位及其他单位,接受企业捐赠车辆;领导干部因工作变动借用,占用原单位公务用车;公车私挂。截止2015年7月8日,本市共清理实际上交车辆44辆,其中乡镇上交28辆,部门上交超编公车4辆,人大、政协上交12辆。对上述产权清晰,权属明确的车辆。委托正规鉴定评估机构评估后,按程序委托拍卖公司对处理的车辆进行公开拍卖,分三个批次对上述44车辆进行了拍卖,除3辆流拍卖外,其它41辆全部拍卖成交,拍卖金额280多万元全部上缴国库。经过这三批次的公车拍卖,为本市公车改革积累丰富的经验,使本市公务用车改革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有力地配合省政府刚刚出台车改方案执行,为方案的实施做好对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本市的公车改革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运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两房清理整治专项活动能否取得实效,整改落实工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全市各单位三定方案统计人员数2875人,而实际人数3521人,副科以上干部人数1427人。在这次办公用房清理过程中,共清理面积109708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面积80023平方米、附属用房面积14155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结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和各单位三定方案人数核算本次应腾退43008平方米,已清理腾退面积2981平方米,统筹调剂15143平方米,已封存面积9354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
三、探索新型的国有事业单位经营之路
对本市原血防医院、蒲纺医院进行托管,寻找有技术、有资金、会经营的合作对象,委托托管经营,对提高服务质量,对做大做强国有资产,有很大的帮助。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建议
(1)继续配合机关事务管理局公车办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根据上级相关规定,逐步推进本市公务用车改革深入。(2)督促办理行政事业单位出借、出租房屋按落实签订三家协议;对已清理腾退面积2981平方米,统筹调剂15143平方米,已封存面积9354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进行登记造册,特别是对出租、出借的房屋面积进行监督管理,对签订合同的程序性和合法性进行跟踪问效,出租、出借收益全部进入市财政局非税收入账户。(3)积极探索本市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之路,对本市经营相同的小企业可以进行合并、整改,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优化本市国有企业资源。例如:本市原粮食局下属6家小型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整合组成1家国有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五篇:从工业设计角度看设计管理论文
工业设计通常被定义为: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其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如今,工业设计已成为一门将工业产品加以美化与功能化的综合性学科。设计管理的融入是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迈向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设计充满了思想、激情和创造性,而管理却相反,管理需要成熟、稳定的操作程序和理性的梳理、引导,两者存在互补性;设计需要实践来实现、验证,设计追求预期的目标,而管理是以目标对象为行动的指南,因此在行为过程和目标预期上设计与管理又存在共通性。但设计与管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设计有核心思想价值的指引,可以是创新的头脑风暴,并有开放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想。设计管理是定义设计问题和设计目标,同时找到最匹配的设计师,然后对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协调一切资源、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组织监督,以及采用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工具,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通过战略设计以及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更快更好地完成预期需要处理的事项,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所以,设计管理应该成为工业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一、设计管理的作用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它涵盖新产品研发和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优化2个方面。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在新品的研发过程中若想在市场上表现出色,它的每个环节都要渗透着设计管理这一理念,这样产品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产品设计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却只是企业业务整体战略环节中的一部分,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设计也要与其它业务一样有序的进行管理。新品研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别是潜在的需求。这些需求大都尚未有成型的产品面世,还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概念构思阶段。因此,将这些产品创意进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意识到如今的市场应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的受众应该更广泛、更多元。
要想设计一款好的产品单靠设计师或一个设计团队是远远不够的,拥有一个好的管理系统,尤其是设计管理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构成企业的资源有很多元素,人力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等,它们给企业的管理和协调创造了可能性,是构成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样,设计也是一种无形的企业资源,它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好的设计才能得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就是使各种设计活动有效组织起来,将设计中有形及无形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使之合理化,以求创造出具有竞争实力的产品面向消费市场,同时为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使企业更具知名度。好的设计管理应具备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刚立项的新产品应与企业的总体计划和战略目标相契合,并作为有力武器应用于公司战略规划之中;二是将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研发的新产品符合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三是保证产品质量,使产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造,并对外加工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进行干预、把控;四是利用一切资源,联合一切力量推进产品研发;五是对产品研发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严格对时间、成本和质量进行把关,按照既定计划对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六是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对产品进行评估,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库积累,为后续新产品研发提供有效的经验积累;七是发掘各个团队中不同人员的优势,避免沟通困难、相互推诿等现象的发生,弘扬团队协作精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企业很少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投入资金进行自主设计和技术创新,多是采取到市场采购样本,后期进行改造、模仿等方式进行生产。其次,很多企业仍片面地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外观设计,只要做好产品外观设计就能带来收益,忽视了设计师在整个产品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工程研发技术人员与工业设计师缺少沟通,因为学科背景、设计方法、使用软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且缺少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工业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缺少共同协调的渠道,导致产品的升级换代受到限制,产品销量停滞不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企业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出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发展方向,提升产品的研制周期,优化产品性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产品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产品的创新程度决定着产品未来能够走多远,所以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品设计管理及创新。此外,企业仍存在对工业设计不重视的现象,没有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层面上,而是将其视为锦上添花的附加环节。盲目追随市场要求,按照客户的意愿进行设计是目前工业设计的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对现实作出了让步,对设计理念进行调整,甚至是放弃,以求得用户的满意。这样的做法使很多有创意、有创新的设计在修改中丧失了最初的光彩,丧失了原本鲜明的个性与形象。
三、流程管理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流程是规范产品工业设计的过程,指导产品的工业设计工作,并将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制定专门的工业设计流程,同时结合设计流程和计划流程对产品研发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确保产品按时、保质保量交付。工业设计流程可分为:需求分析、设计调研、概念设计、外观设计、评审优化详设、结构设计、手板加工、调整、样机交付9个阶段。产品工业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需求分析阶段。项目负责人依据产品研制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工业设计师、硬件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开展产品需求分析,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功能分解、分类、确认。项目负责人与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包括产品功能、性能、研制周期、经费预算等),并形成文档。
设计调研阶段。明确任务书中的产品结构、密封散热、防水等级、材料以及色彩使用禁忌。项目负责人在产品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需求和现有的产品组织设计师从功能特性、性能指标、环境要求等方面开展调研。工业设计师将调研后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包括产品功能、操作方式、外观形态、产品色彩、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从而提出明确的设计规范。与此同时,机构与结构设计师根据产品的结构特性需求提出合理的结构解决方案。项目负责人根据设计师的调研结果,对资料进行汇总形成调研报告。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头脑风暴让设计师集思广益,发散设计思维,并将设计方案绘制成设计草图及手稿。在此阶段,工业设计师需要提供多个设计方案供用户选择定案。用户针对所选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保证产品设计按照既定方向设计。外观设计阶段。工业设计师根据产品开发任务书和方案设计报告要求,针对用户提出的要求及讨论结果进行外观方案设计。
工业设计师依据选定的设计方案,建立产品三维模型,对方案进行细化并且渲染已建好的产品模型,使其以真实的效果展示。不仅如此,还要针对效果图和平面图阐述设计理念、设计元素、材质、加工工艺等。设计师将效果图方案分类汇总,并根据用户需求编制外观设计方案报告。评审优化详设阶段。外观设计评审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工业设计师、项目负责人、硬件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客户等人员共同参与。评审小组对工业设计师所设计的几种产品造型、结构组成、材质使用和加工工艺等进行全面评审,最后确定造型方案。如果所有方案皆不可行,则返回外观设计阶段,对原造型方案进行修改或重新设计。评审后形成评审意见表,包括评审结论和后续相关修改事项。通过三维建模、人机工程学分析以及生产加工工艺可行性的确定,将产品外观最终加以确定。结构设计阶段。机构与结构设计师根据总体设计要求和工业设计师所提供的外观模型、丝印文件以及表面工艺说明开展结构设计工作,对产品结构进行工程化设计。手板加工阶段。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工业设计师负责手板加工跟产工作,协助外协生产单位解决技术问题,负责修改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机构与结构设计师负责配装阶段的技术协助工作;协助检验人员、装配人员完成配装,并与专业工艺师一同协助检验人员分析配装关键点、装配顺序。调整优化阶段。项目负责人组织工业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开展手板产品检查,对手板是否满足设计需求进行检验。如果产品合格,进行样机交付工作;如果产品存在缺陷,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则需返回加工阶段。样机交付阶段。硬件设计师、机构与结构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对样机进行检验,将满足产品设计要求的进行交付。
四、设计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是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需要有出色的设计管理作为支撑。设计管理作为企业设计资源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产品是否出色的前提,也是决定一个企业的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做出优异的产品,靠的不是单纯的管理,也不是单纯的设计,而是需要设计和管理的相互协调和统一才能实现。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工业设计的各种资源和企业发展目标得到有效融合,同时也确保企业获得有效的利润并与自身的目标相契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也面临着来自世界范围的强有力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在产品价格、质量和功能都类似的情况下,工业设计已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决定因素。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工业设计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隐患。未来,随着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管理覆盖的领域也将扩大,企业在设计时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融入设计管理理念及科学的管理流程,将目标资源转化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的创新型资源,这样产品才会走在行业的尖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