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五篇

时间:2019-05-14 05:2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篇:论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目录

论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绪论....................................................................................................2 第一章 考试制度的演变....................................................................3 1.1.1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起源及发展..............................................3 1.2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4

1.2.1 前科举时代的考试制度........................................................................................4 1.2.1 科举时代的考试制度与选官制度.........................................................................4 1.2.3近代以来的考试制度...........................................................................................4

1.3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特征.............................................................5 第二章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制度的影响.............................5 2.1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文化的影响...........................................5

2.2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政治的影响.............................................................6 2.3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影响.............................................................6

第三章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作用......................................................7

3.1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考试制度的影响..............................................................7

3.2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科技的消极影响...........................................8

3.2.1 失去科学的求知精神...........................................................................................8 3.2.2 削弱科学的方法论基础........................................................................................8 3.2.3 割裂科学与技术的联系........................................................................................9

参考文献..............................................................................................11

绪论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经过历史演变,从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最后到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士制。中国古代成文法规考试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社会文化选择过程,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科学的求知精神,削弱了科技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割裂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使之徘徊在经验论的层次。中国古代科举通过考试的形式表现出国家对人才的期许方面,并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考试。中国古代考试以科举制为典型,以西周为起源,在隋唐得到发展, 北宋时期达到成熟, 最终以科举制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在几乎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文化环境和物质社会的日益发展为科举制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作为封建社会筛选人才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继而影响到当今中国的社会的很多方面。

第一章 考试制度的演变

1.1.1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西周是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实行“选士”制度,这种选士有明确的要求,有简单的程序,有主持考选的各级官员。在文化教育上,西周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造成“学在官府”。西周社会这种状况造成了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教育。西周的考核制度,在《学记》中有所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

而不反,谓之大成。”在大学期间,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定期考核,既要考核德行一面,也要考核道艺一面,达到“大成”,才算合格,结束学业。

两汉时代,我国的考试制度正式建立。汉代的“察举制”,是一承先启后的任官制度,并奠定了后来科举取士的基础。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文帝二年(前178 年)诏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联之不逮”。所谓“察举”,是察其贤能,举以授官。汉代的“察举”,实开后世任官考试制度化的先河。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并得到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4 年,即元光元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正式建立察举制度,当时就设计了众多的察举科目,其中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孝廉、秀才、明经、博士等。汉武帝增加了孝廉一科,具体规定了人数,这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同时,察举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

魏晋是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士族地主把持大权,控制仕进之路。为维持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于是“九品中正制”选士制度应运而生。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它是由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延康元年(220 年)春,被曹丕采纳施行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置中正。“中正”是官名,郡设小中正,州置大中正。二是品第人物。中正主要负责调研出处相近的学子,掌握其家族源流,调查其过往的档案,对该学子进行定性短评。三是按品授官。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有关材料造成表册,定期送交司徒,以供吏部选官参考。

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的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且影响最深远的选士制度。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不同于以德取人的汉代“察举制”和以品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科举制自隋朝产生后,经过唐、元、明、清的发展和演变,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 年。

1.2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1.2.1 前科举时代的考试制度

在前科举时代,考试与学校教育相伴而生。处于要考量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诞生,后世的叫法是“考试经业”。史料显示最早关于考试的记载是在西周时代,《礼记·学记》有记载,那时的国学就已经有初步的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在汉朝迎来了一次发展。汉代考试机制渐趋成熟,包括入学考试、单科升级考试到结业考试等一系列考试,仕途与俸禄与考试成绩紧密联系。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将考试作为吸纳人才的重要途径写入国家章程,考试一次也最早出现在此。

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学生接受的教育已经从宏观综合类向比较细微的学科分化,考核制度也更加完善。

1.2.1 科举时代的考试制度与选官制度

自从科举制从国家层面实施以来,仕途与教育就密不可分了。在这种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知识,同时其学业水平也决定仕途。科举制不仅是一种文化传递制度,也是一种选拔制度。科举制初创于隋朝,在唐朝迎来发展和完善,在清朝终结其命运,在历史舞台上活跃1300年。隋炀帝大业二年首次设置了进士科,是科举制产生的里程碑,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大门。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及考试制度发展的一个巅峰,前朝的科举制度在此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初唐国子监建立了定期的日常考试制度,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考试,同时确定了三年大比制度,这是考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宋代的发展表现为“乡、省、殿”的三层选拔考试成为稳固制度。宋朝的考试还出现了“积分法”,这一出现在后来的元朝和明朝进一步发展成为积分制,即以积分作为考量成绩的手段,标志着考试制度中出现了定量评价的标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宋朝颁布《太学令》,建立了一套全面而完整的太学考试制度,通过引入竞争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元朝采用的积分制给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明朝和清朝前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备,比起前代有着很大的进步。首先在国子监也贯彻落实积分制,另外国子监的学生也需要到各个机关亲身实习。这种制度强调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起闭门造车式的苦读有着质的飞跃。1905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学制,在中国实行了1 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宣告废除,这标志着封建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

1.2.3近代以来的考试制度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派的斗争中,对教育的改革有很大的促进,民国初年公布了教育改革令,新学制于此建立起来。有关自然科学的科目加入到了考试当中。这段时期的五四运动直到新学制的诞生,从内容和形式上,很多都借鉴了美国式的教育。文革

之前,新中国则借鉴了前苏联的教育考试制度。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了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1.3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特征

综观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第一个特征是在历史进程中走向制度化。考试制度创设目的是为了国家取士,这个制度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历经了初制度阶段、准制度阶段以及制度化阶段,这一过程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制度演变史。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是考试内容不断多元化,方式日益多样化。先秦时期的国家取士,主要依靠相关官吏,乃至天子的亲自考察,这种取士制度无论内容还是手段,都显得单一,而且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及至汉代,方式日呈多样,除了主流的察举制,还有皇帝直接征召、私人举荐、察举等。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在考试内容上较察举制更为丰富。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第三个特征是考试制度内部的纠错机制相对薄弱。一套良好的制度在于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得到纠正。中国古代考试在制度的自我调节能力上表现并不完善,如汉代的察举制,实行一段时间后便出现权门把持察举权力的弊病,即使历经几百年,也得不到纠正。这种情况在科举制度上再次出现,明初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使科举制迅速走向僵化,被八股文规训出来的学子,知识结构单

一、思想僵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构成严重危害。直至晚清,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统治当局才痛下决心废止科举制。然而,中华文明却错过了多少发展机遇。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第四个特征是考试权力不断趋于集中。国家级选拔考试由原先的国家社会共同行使,过渡到由国家单独行使。无论是先秦时期的选士制度,还是汉代察举制,或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都先由地方推举人才,再由官方考核任命,这表明社会和国家在共同行使考试权。及至科举制,国家以开科取士的方式将考试权全部收归朝廷,从此国家独占考试权。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第五个特征是与教育制度、社会政治系统形成互动关系。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和教育制度呈现双向互动、双向强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教育内容决定考试内容的设定,一定时期的教育价值观影响考试评价体系。考试事关人生的前程,考试制度一旦确定之后将使整个制度起到“指挥棒”般的反向影响。

考试制度也对社会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既是国家取士的手段,也是精英流动的方式。尤其科举制实行之后,这种相对客观公正的科举取士方式,使精英流动更显活跃,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维稳的重要制度因素。

第二章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制度的影响 2.1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在科举制盛行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取向受到了很大影响。科举制度中体现出来的“学而优则仕”、“能者居之”反映了古代学子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与向往,希望通过考

试获取人生自由和尊严的良好愿望。这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对当时的社会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最直接的影响。科举制度这种暗含的社会公平的思想,给众多古代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以才晋身的机会。科举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引导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广大知识分子通过数年寒窗苦读而博取功名。

中国古代考试从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开始, 就以学儒通经作为进选人才的标准, 把儒学思想纳入选官制度。如何对诸多儒学派别进行取舍?起初,考试制度的设置和要求是依据统治阶级的意愿进行的,然后再对考试内容进行针对化筛选,考试成绩进行针对性引导,评价体系进行目的性扭曲,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另外,考试设计者利用“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通过设立相对应的人才选拔标准、对考试结果的有目的性宣传,利用考试主体的优势地位,将儒家思想有力地传播到广大的社会阶层,促使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越来越往儒家思想倾斜。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现代化不仅有物质的现代化还有文化的现代化,也只有两方面都具备了,才能建立和谐社会。要想促进文化现代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强化考试的文化功能。

2.2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政治的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体制,它在政治上的影响在于防止并遏制贵族专权,有力地打击了世袭贵族的利益,对统治阶级的基层控制有很大的好处,抵制了卖官鬻爵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选官制度,世袭制、任子制、察举制等比较常见,这些制度中均缺乏实际可操作的细则。这样的巨大缺陷,缩减了选官的范围,选举中出现的任人唯亲,裙带风等现象,皆是这种体制下人的主观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尸位素餐者不在少数。长此以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困境屡屡发生。科举考试相对于这些制度有着天然的优势,容易联想到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公务员考试,它是教育与仕途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选拔从政人才。自从科举制在中国被废除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出现了官员选拔制度的真空。在我国公务员制度开始建立的时候,主要借鉴了欧美的经验,却忽视了本国的国情需要,纵然欧美的选官制度已经臻于完善,但文官制度来源于中国科举制的事实却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当思考如何建设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时候,科举制的深度挖掘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考试选拔官员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在公务员体制下的种种弊端,但考试的难度以及对人才选拔的隐形标准,可以从根源上优化从政人员的基本素质。

考试制度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巨大,尤其公务员岗位,我们需要借鉴古今中外有价值的做法,结合国情,不断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从政人才。

2.3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逐步成熟以及其在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导向,客观上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科举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举所需经费直接由国家分拨专款,数量庞大,此笔费用涵盖广泛,在政府开支中占到很大的比重。类似制作试卷、管理考务、考官的外派费用、赏赐物品、奖励优异等,这笔费用相当可观。第二,因为你考试的兴起而带动的一系列经济圈的繁荣,是考试经济的最大贡献。印刷业在这里首当其冲。在近世以前,中文文献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任何语言的文献,不妨推测,这和科举带动印刷业应有

莫大关系。在重大考试来临之际,商家们迎来了一次大商机,周边的房地产事业和租赁事业,以及考试所需用品,皆有余钱可赚。科举经济还远不止这些,众多酒店旅馆的建立、演戏等活动带动了房地产、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如今,应该重视考试的经济功能,实现考试经济的繁荣。

第一,考试为社会经济各部门选拔所需人才。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形成,各行各业都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录自己所需的各类各层次人才。尤其是面试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考试方法。面试不仅能对应试者的知识储备进行检测,更重要的是对其现场的反应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的考查特别有效。通过考试选拔大量的人才来为社会服务,必然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考试作为现代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检查和督导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一个经济部门要在竞争中生存,除了扩大再生产之外,还要注意在职员工的素质提高和在职培训,并通过考试手段来检验培训的成果。

第三,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对人们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人们为了拥有一份职业,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以达到新的标准。考试成为现代经济生产中衡量人才的尺度,它引导人们去追随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激励着人们积极进取,不断地适应和创造新的经济生活,推动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第四,考试有助于调整各部门之间的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使得经济能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第五,考试促进了与此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诸如出版、印刷、发行、培训、咨询等行业围绕考试忙得不亦乐乎。考试书店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尤其是在大学和文化社区附近,考试书店更是举目皆是。考试经济中最大的赢家恐怕是出版商和书店。在门类齐全的考试书店里,书架的摆设很有讲究,一进入书店大门,什么书映入你的眼帘,摆在最显眼的地方,那么此类书必是复习迎考的畅销书。

第三章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作用

3.1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考试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始终朝着公正效率的方向改进,而这是目前中国考试制度建设需待完善之处。公正和效率是衡量考试制度的核心因素。所谓公正,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应试者平等地享有考试权利,不允许有任何特权现象。所谓效率,应从二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是考试的设置必须符合客观性和科学性,确保优秀人才的选拔。其次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考试成本。当前中国的考试制度在公正和效率两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某区在招考公务员时明确限定报考条件为本区副科级以上干部直系亲属。任何级别的公务员招考,都应该公平、公正地面向每一个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某区的做法是变相的特权制,重温了古代“把持取士”的旧病,既违反了法规,也与考试的公正、公平精神相悖。

目前的一些考试,在考试的设置上也凸现出诸多问题。一般来说,考试的设置必须适合人才优选原则,特定的人才选拔要用特定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去考评,要不然就会出现负面效应。如国家公务员招聘考试,不管是什么岗位,不管考生是什么专业,由全国统一试题,统一答案。可许多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知识。用这种不分岗位不分科,大锅煮百菜式的考试招聘,学子们即使有幸入岗,也只能尽已力而不能尽其才。显然,这种人才选

拔方式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再如历史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也是实行全国统考,不仅公共课试题全国统一,专业课也同样是全国统一试题。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极其强调学生的思想个性,这种考试安排,与真正选拔历史学科的人才是背道而驰的。

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演变过程中,不断强化对考试权力的监督制约。但目前考试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对考试权力的有效制约,使许多职能部门利用手中职权,滥设考试,滥发证书,导致考试泛滥成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除学历考试之外,全国性的各种类别的证书考试就有几百种之多,种类繁多的行业性、地方性考试更是数不胜数,甚至同一项目的考试,比如计算机技术证书考试、英语证书考试等就有许多种,分别由不同部门组织。这种滥考滥设严重地损害了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中国古代考试注重法治,从严治考,处罚严厉,如清朝对作弊者就用《大清律例》惩罚。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考试法,当下所沿用的考规和处罚规定又很不健全。这给考试执法增加了一定难度,从而导致在处理考试违规时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其次,法出多门,执行标准不一。各地各部门都有相关的考试规章,导致考试违规处罚标准不一,严重地影响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3.2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科技的消极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成文法规考试制度形成与完善标志的科举制度, 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巧合性地完成了历史对接,他们默契地把儒家思想推向了文化的风口浪尖,不约而同地将其选定为意识形态的代表。然而当儒家思想主宰了中国文化的导向之后,对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2.1 失去科学的求知精神

儒家文化的影响,有损科技进步中所需的求知精神的培养。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古人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博取功名,而并非是对于知识本身的追求,古人主动通过学习的过程,来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所以古人学习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更在于对人生观的提升与思考。

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意识形态统治地位日益被强化的儒家思想,其核心在于通过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自然科学从教育的根本上被抹杀,并且以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防止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儒学还突出人的自省活动,并且主张将自然界万物人格化,赋予其人格化的思想。儒家所主张的格物致知,即以“格物”的内省手段来证明已被先验确定了的“知”或“理”的正确性, 而不是为了“兀然存心於一草一木、器用之间”。照此说法,世间的一切道理均可以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那么就根本无需去钻研自然科学的规律。因此,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科举考试就局限在了儒家经典及其相关著作的狭窄范围内。考试选拔制度所带来的扭曲的认识论和人才观,极大地扼杀了自然科学的幼苗。

3.2.2 削弱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对整体论述的倾向强于具体分析,对事件的论证强调定性评价而非辩证讨论,这种看待

问题的局限心理,削弱了科学分析中所需要的方法论。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与个人心理的相互关系,从辩证的角度来讲,单一倾向于寻求辩证的统一,擅长进行归纳概括之类的统一描述,往往以统观概述见著,譬如君权、王权、天下和内外的概念等,与对应的官僚体制匹配,加上考试环境的宣传,在封建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下,占据了意识形态的高峰。作为中国哲学的三大命题, 天人合一认为人己物我是同属一体的存在, 人与天、心与物是息息相关的统一体, 人可通过道德修养去契悟自然宇宙的奥秘, 即“查身以知天”。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支持下, 古代成文法规考试过分强调天与人的统一, 淡漠天人二分观, 因而每届科考必考经义、策论,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五经正义, 经典译文等书, 虽无甚新颖发明, 择微言而申大义, 亦甚可观”。儒家文化重整体综合与定性判断的思维方式, 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与灿烂, 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但其轻具体分析和

定量实证的天然思维缺陷, 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弱化了中国古代理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3.2.3 割裂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注重科学中比较实用的技术,却忽视科学本身,导致中国古代科技一直没有从经验论的困境中走出。当然,儒家思想并没有完全扼杀科学的发展,对在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事项中,比如农业科技、算学、天文历法、建筑水利、医学等, 都有相应的支持性言论。《九章算术》关于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实用计算246道应用题,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和实际生产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科举制发展到了唐朝, 明算、明书、明法等就安排在了考试里。科举以其考试方的优势地位,突出了实用性是科学发展中的关键。总管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成就,几乎九成的实用技术都是关于关于医药、建筑、冶金和治水等。然而,过于注重科学技术的实用部分,忽视科学本身,其结果就是基础研究严重滞后,纵然实用技术发展很快,但不是长远之计。自然科学的研究往往只能游离于表面的现象,却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内涵。

偏重科技实用性的严重后果还有,使得科学与技术分道扬镳。考试制度的规定,科技发展越来越淡出学子的视野,使得科学的进步主要依赖于民间个体的钻研,技术的传承主要依赖工匠的经验积累、师徒教授和个人的聪敏。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所以工匠的人文修养普遍低下,没有办法将实用性的技术进行系统科学的归纳总结,诉诸文字,以供后人学习,更谈不上从事专门的研究和科技开发,形成科学理论和科技产业。科学、技术之间密不可分,二者的分离,意味着技术只能停留在个人经验的范围内,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传承机制,其直接后果是,许多成就很高的技术随着能工巧匠的死亡而湮没。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卢明德.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0(3)[3]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4]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高飞,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简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6]孙中山.在广东省教育会的演说[C],孙中山全集(第5 卷)[M],北京中华书局,[7]崔改梅.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8]吴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报,2005(5)[9]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黄留珠.创新与流弊:千年科举制度面面观[J].学术月刊,2005(11)

1985.

第二篇:古代考试制度

历史: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

两汉魏晋时代的察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的形成。

隋唐实行科举制,其进步意义在于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明代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制度;1905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相同的作用,它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政治: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联系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明确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

“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第三篇:古希腊文化对现代社会影响

古希腊文化对现代社会影响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已经被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

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地形多山,不易农业发展。这种环境不同于中国农耕地貌,也不同于印度亚热带气候。前者易于耕作,后者则有丰富的天然食物。古希腊人不得不把把目光投向无垠的大海,捕渔经商。这就养成了古希腊人奋发向上勇于探索不畏风暴的性格。因此希腊人极具有英雄气质。面对变化无常的大海,希腊人产生一种对无限超越的勇气和信心。长期海上生活希腊人把丰富生活阅历自然经验上升为人生哲理。同时面对变化无常的大海,忧患意识促成其悲剧色彩形成。其次,希腊实行城邦制。政局类似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常年战争使得人深于考虑世界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等问题。另外,战争往往也丰富文学创作的素材,如温泉关战役等。希腊实行民主政治。这种制度虽为后人批评少数人的民主。但这种制度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希腊人自由意识强,重视个人价值,政治环境较宽松,利于文化繁荣。另外,繁荣的经济必促进文化发展。希腊经济以商业为主,这种经济基础导致的文化有很强的世俗性,带有人文色彩。宗教是多神崇拜,文学上神话戏剧发达,雕刻以健壮男子性感女神为主。神虽扮演重要角色,但内容却反映世俗生活。决不带有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

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著名学者罗素曾经说过:希腊文化、基督教和工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的确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它具有超常的渗透力和无限的生命力,不时被后起的文明吸收、改造,从而成为人类共同和永远的瑰宝。可以说我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仍能感受到这种影响,我在这里举几个大家所熟知的例子,英语中音乐的单词是Music,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女神Muses<缪司>,传说缪司是音乐和诗歌女神。Gold apple在英文中是祸根的意思,因为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纷争女神扔下金苹果,让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和阿芙罗狄去争天下最美丽的女神而导致了特洛伊战争。Sphinx在英语中意思是难解之谜的意思,它起源于底比斯的狮身人面的怪物斯芬克斯向人们不断地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不出就会被摔下悬崖。大西洋的英文叫Atlantic,源于古希腊的英雄阿特拉斯----普罗米修斯的兄弟,被罚着头顶肩扛巨大的地球,永远不准放下,传说这位顶天立地的大力神在极远极远的西边,人们看到大西洋海域宽广,以为是阿拉持斯的栖身之所。Academy在英文中有学院的意思,起源于当时柏拉图曾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开设学园,传授哲学与科学知识。甚至于欧洲的名字Europe也来自于希腊神话中宙斯与欧罗巴的故事。

说到希腊文化对现代文明影响最深远的一件事,那绝对应该是奥运会。在全球有巨大影响的现代奥运会与古希腊文化紧切相关。古代希腊神话传说: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主宰天地万物,整个世界,为了表达对宙斯的崇敬祈求,希腊人在奥林匹亚举行了盛大祭祀,他们进献牛羊,载歌载舞,同时进行短跑竞赛活动,到公元前776年<我国周朝时期>,希腊规定每隔4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竞技大会,也就是运动会。最初只有短跑,以后有摔跤、掷铁饼、投标枪、赛马赛车等,优胜者要戴上有月桂编成的王冠,即桂冠。他们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最著名的诗人向他们奉献赞美诗、艺术家为他们建造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时希腊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事件,甚至战争也要为运动会让路,运动会期间,交战双方暂停进攻。到公元394年,征服希腊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下令禁止比赛,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中断。间隔了1500多年后,经过法国人顾拜旦的倡议和努力,公元1896年奥运会又在雅典恢复,仍然是4年一次,分别在不同的国家举行,而且参加者不再限定是希腊人,奥运会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它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古代希腊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在科学方面,古希腊人吸收了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伦等科学文明的遗产,并加以发扬光大,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数学方面,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和第一个科学家的泰勒斯提出了圆周被直径等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两直线相交时对角顶角相等等原理;毕达哥拉斯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我国所称的勾股定理,他和他的学生发现并证明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尤其要指出的是数学家欧几里德,把前人的数学成果加以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以缜密的演绎逻辑地建立在一些公理上的初等几何学知识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写成了<<几何原本>>,这本书在印刷术发明后,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家以巨大影响。即使是爱因斯坦也对他的严密的体系惊叹不已。我们现在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大多来自这本书(怎样传到中国可展开)。物理学方面大家熟知的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理,利用物质的密度、体积和重量的相互关系,辨别了王冠金子的纯度。他还完善了杠杆原理,发明了许多作战机械。他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充满了人类的自信与力量。当罗马士兵攻入希腊闯进他家里时,他正沉迷于一道数学题的演算,他请求罗马士兵再给他几分钟把题算出来,结果未被允许而被当场杀害。他置之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科学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医学方面,希波克拉底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使医学摆脱了巫术的支配,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生命,采取科学的方法治病。他从临床实践出发,创立了体液理论,他认为,人身上有四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相互调和,在平衡的状态下,人体就健康;如果平衡被破坏,人就会生病。这个理论成为西医学的理论基础。他不仅医术高超,医德更为高尚,现在西方国家的医生在从业前都要以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誓言要医生宣誓处处为病人着想,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付出更大的努力。天文学与地理学方面,他们提出了地球是一个圆球的概念,构造了宇宙模型(毕达哥拉斯学派),首次使用“地理学”这一术语;根据印度洋与大西洋潮汐相似的原理,提出两洋相通之说,并主张地圆说(埃拉托斯特尼)。有一位科学家(阿里斯塔克)首次提出太阳中心说,他指出如果把太阳当作是行星系的中心,行星绕太阳转,那末一切天体运动便易于理解了。这是天才的预见,哥白尼思想的源头。

最后还应该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腊的哲学成就。“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其本义是“爱好智慧之学”,因为那时候各学科还未从哲学中完全分离出来。泰勒斯说过一句哲学上的名言:“水是万物的本原”,这句话不仅追究万物的共同本源,而且力图从自然界本身说明自然界而不求助于超越于自然界的事物。赫拉克里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规律燃烧又按规律熄灭,旧火熄灭新火燃烧,故万物生生不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则是影响极深极远的辩证法名言。德谟克利特则是古希腊原子论的集大成者,主张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世界万物是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由于原子在形状、大小、数量组成上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世界上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事物。作为原子这一基本物质单元的认识可能与挥发、气味和蒸发等现象的观察者有关,因此这些现象中都存在看不见的物质微粒运动。在遥远的年代,在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凭自己的理性构想出感性的物质世界背后的原子世界,这些思想为近代原子论的诞生提供了启发。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科学与学术巨人的文化成就更标志着古希腊文明的空前繁荣。

我们推崇古代希腊文化,并无意贬低其它文明的价值,但确实古希腊文化中更多地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些特征,具有更多的现代性。这也可使我们更全面地以审慎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多样的文明,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四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

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更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以下是我对儒家思想影响的一点看法: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首先,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它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贵君轻”“孝道”“大一统”“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我认为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代思想深受儒家文化中的仁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

2、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如今的保护环境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有其指导作用

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坚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思维背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口号也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觉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3、“民为邦本”体现了当代社会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对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有重要指导作用。且不论政府是否真正做到了这点,但是口号中“以人民利益为重中之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无不体现了这点。

4、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现代化人才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还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时至今日,这种

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中普遍存在,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高质量现代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有利于社会前进发展。

5、另外,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也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处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己”是为了“复礼”;强调家国合一,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齐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

三、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毕竟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也渐渐显露出来。我认为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浓重的等级观念导致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被严重扼杀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孔子也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的所谓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是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而在当今社会,不会说只会埋头苦干,不懂创造没有个性的所谓人才,并不是很受欢迎的。

2、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法治精神严重缺乏

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国家,特别强调人们的素质、觉悟和良心,因而把道德看得比法律更根本、更重要。直到现在,中国法治建设虽取得很大进步,但仍缺少法治精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屡见不鲜,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任重而道远。事实证明,现代社会光靠道德是克制不了一些人的行为的,要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社会才能更长远地走下去。

3、过分中庸,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敢闯敢冒、改革创新精神

孔子说,“叩其两端而竭焉”,如何取其中,没有一定的法则,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庸”和改革创新相矛盾。过分中庸显得畏首畏脚,不能进行改革创新,而失去创新则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显然是不合适的。

四、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为个人,儒家思想对于我的影响也是很强大的,首先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我自认为平时做的不错,仁,宽厚待人也是我坚持的原则。但消极影响也是存在的,过于中庸,缺少创新也是以后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文化有一个深刻认识,更重要的是在推进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要从观念、思维、制度、政策、行为、环境等方面,自觉

克服、改造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做到兴利除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之,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在遭受一些人猛烈批判,丧失统治地位甚至一定意义上丧失生存权利的情况下,其适应、促进现代化的部分思想内涵价值也日益得到关注。所以,我们要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吸取其合理部分,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保护和发展,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对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所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百度知道

《论语》《孟子》《先秦诸子百家汇编》

《新儒家思想史》(作者:张君励)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实教育的消极影响》(作者:李洁)

第五篇:古代秘书对现代秘书启示

古代秘书对现代秘书的启示

白梦婕

文秘(2)班2012072095

摘要:我国秘书工作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后,形成了丰富的秘书工作传统。现代秘书借鉴秘书工作,杜新时代秘书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代现代秘书工作启示

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上,传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对于秘书工作的传统来讲也不例外。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后,形成了自己丰富的、独特的的诸多传统,级秘书工作的传统。这些传统也如同其他传统一样,有精华亦有糟粕。现代秘书人员借鉴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于做好新时期秘书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

世界上最古老的秘书工作,大约可溯源到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我国古代的秘书,诞生于殷商后期,距今约三四千年之间。秘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人类社会有了公共事务的管理与社会组织分工,有了领导工作,出现了领导人与领导集团,也就有了秘书工作。秘书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称呼不同,如“御史”、“尚书”、“吏”等在历史上都有秘书的工作职能。古代的“秘书”情况与名称多种多样,很难与今天的秘书简单相比,所以“秘书”这一词语实际上只是近代的产物。

一、古代优秀秘书事迹

我国历代的许多优秀史官(秘书)历来都把秉笔直书视为持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为了直书,他们不畏风险,不避斧钺,求实求真,善恶必记,忠于职守,表现了中国古代史官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塞于天地之间、至至刚”的浩然正气表现之

一。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着一种誓死遵守史官的职业道德、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

齐太史的故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臣崔杼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知道后要求史官立即删改,史官坚决不改,崔杼怒,杀了齐太史。齐太史的两个弟弟继承兄长遗志,前仆后继,仍然秉笔直书,也遭到杀害。接着,太史的小弟又义凛然,直书如故。崔杼慑于太史秘书兄弟仨的浩然正气,无可奈何,只好由他直书下去。为了维护记史的直书实录传统,对历史和后代负责,齐国的太史们一个接一个地不畏强暴,不惜以身殉义,视死如归,成为秘书史上秉笔直书的著名范例!

“董狐笔”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是个昏君,而晋国正卿(宰相)赵盾(赵简子)是个正直的臣,经常谏劝晋灵公。晋灵公嫌赵盾碍手碍脚,多次派刺客去暗杀赵盾。赵盾只得逃亡,不过在尚未逃亡出境外时,赵盾的族人赵穿便起兵弑杀了晋灵公。晋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且“示之于朝”。赵盾对董狐说:“我并未弑君。”董狐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出境,国君就被杀了,你回来后又默认事实,并未法办弑君的人,当然就等于是你弑君了。”赵盾毫无办法,只好长叹一声,听任董狐书写自己弑君了。后来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书法不隐”。同时,孔子也认为,赵盾不干涉史官秉笔直书的权力,也是“良夫”。董狐这种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坚持直书实录的史笔精神,自古以来,都是史家和士人学习的典范。[2]

二、秉笔直书中得到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史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它是古代优秀史官们立德修身和学识智慧的集中表现。正由于有了中国古代秘书文化的“直笔”精神,通过历代诸多史家的努力,不仅为后人留下了量真实可信的文化史料,而且留下了许多举世罕见的、内容宏丰的精神财富与瑰宝。

1.求真求实的经世致用精神。

2.德、识、才、学并举的史学人格。

3.对皇(王)权产生一定的制约力量。

4.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启示

我们常说的批判地继承古代史学文化遗产,即不仅要研读古代史家所积累的史学研究成果,而且应从中概括和总结出体现于古代史家身上的优秀史学传统和文化价值。不容置疑,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历来是古代秘书史官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曾激励历代秘书史官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秉笔直书、刚正不阿也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世代倡导之,秉承之,发扬之!

1.继承和发扬不为名、不为利、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保持“淡泊名志、宠辱不惊”的心理常态。

2.秘书是领导身边的助手,应该做到不越位揽权,不以权谋私,不现示炫

耀。刚正硬直

3.做到自尊、自重和自爱,无“贪欲”

4.具有坚强的党性、纯正的品德、谦虚的态度、细致的作风

5.思想开放、与时俱进、说实话、干实事的精神

6.埋头务实、富有创造性,长于辞章、娴于辞令,善于出谋划策

7.尊重领导、服务领导,又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1]侯璐《轮古代秘书工作传统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影响》[A]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3.1第22卷第1期

[2]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203—2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下载论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古代考试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创新

    刊物名称:《论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创新》 作者:祝遵宏 出处:江苏高教2008年第1期 论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例举了中国古代和现代以及苏联一些学者的观点来阐述考试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论街道办事处权能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论街道办事处权能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汕头大学公共管理学系,周昌勇,515063)摘 要: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直接联系社会及其民众,其权能演变反映国家治理理念与政府对社会的......

    古代奥林匹克对现代奥林匹克的启示

    古代奥林匹克对现代奥林匹克的启示 系别:财经系班级:学号:姓名:王帆 106班 02 古代奥林匹克对现代奥林匹克的启示 首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当时只有9个比赛项目,参赛者仅300余......

    关于烟草对社会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烟草对社会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项目:烟草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调查目的:烟草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次调查针对烟草工业对......

    非理性主义兴起对德国社会影响

    非理性主义兴起对德国社会影响 ——群体视角下的19世纪末德意志社会(学号:20104093)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 1 - 非理性主义兴起对德国社会影响 ——群体视角下的19世纪末德意志......

    论科举考试制度与高考制度改革

    论科举考试制度与高考制度改革 浦阳初中韩英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古代有科举制度,当代有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一种以考试方式进行的选官制度,历经隋朝的起源、......

    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及其社会影响的分析材料[范文模版]

    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关于领导干部选拔的各种法规、政策、规定的不断出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在全国各地区、各层次的探索力度不断加大,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也暴露出......

    论古代颜之推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

    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的现代意义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 余梦萍[摘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它具有天然性、早期性、感染性、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