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历史(人教版)一轮特训: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
时间:25分钟
[固基题组] 1.[2016·沧州月考]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明太祖采取这些举措的真正目的,故应排除。
2.[2016·沧州摸底]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 C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解析 此题实际是问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C项所述为正确答案。
3.[2015·安庆模拟]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①强化了君主专制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 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军机处的设置迁移了中央核心决策机构,强化了君主权力,故①正确;军机处独尊皇权意志,简略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故②正确;军机处结构简单,有官无吏,节约财政开支,减少运行成本,故③正确;军机处置于宫内,严禁外人进入,保障了决策的机密性,故④正确。
4.[2016·临川月考]康熙帝曾训斥议政王大臣说:“今闻会议之事尚未具题,在外之人即得闻知。”雍正帝曾告诫大学士等说:“凡大小臣工,面奉谕旨,皆国家政务,不当轻泄于外。”为解决这种困境,清朝统治者()A.设内阁,置六部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军机处
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清朝为政务保密而设置机构。根据史实可知C为正确答案。
[提能题组] 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选C项。
6.[2016·武胜月考]《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答案 B 解析 由“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知,他认为明朝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B项正确。
7.[2015·北京东城二模]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 C.元朝
D.清代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外朝中枢机构,内廷臣属或机构”可知该朝代应该存在内、外两种机构,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朝廷机构,故A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只存在一种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一省制,不存在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C项错误;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独立于六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形成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D项正确。
8.[2016·河北名校高三联考]乾隆时人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答案 D 解析 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中央机构,不存在分管地方和中央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重要,而非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故B项错误;内阁“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见其也处理军务,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乾隆年间人们以为军机处重要,但是内阁也秉成例而行,很多重要事情均由它决定,说明了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20分)9.[2015·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 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辏(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 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6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6分)(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答案(1)相同:人臣要效忠君主。
不同:荀子认为如果对君主有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3)不同:宽恕;严厉。特征:专制独裁;随意武断。(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君臣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忠顺而不懈”和韩非子的观点“从主之法”可以得出人臣要效忠君主;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和韩非子的观点“人臣要从主之法„„而莫怀余力于心”来作答。第(2)问,从君主、人臣和当时政治氛围三个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态度来看,前者宽恕或宽容,后者严厉;第二小问,根据教材中皇帝制度的特征来作答。第(4)问,结合本题第(2)问和历史传统思想、君主专制体制特征来作答。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训练题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训练题
1.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宰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宰相也不是他,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2.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皇帝平均每天要处理411件政事。为减轻负担,明太祖
()A.废除丞相
B.设置内阁 C.设殿阁大学士
D.设军机处 3.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B.唐代三省制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4.“票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政府行政运作的重要制度,该制度始自于()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宣宗
D.康熙帝 5.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呈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6.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宰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中,御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院学士掌内制。
——《檐曝杂记》
材料二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改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着不必兼充,嗣后改部也毋庸奏请。”
材料三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镇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
——材料二、三均选自《枢垣纪略》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的四个皇帝为加强皇权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1.B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内阁出现的背景,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因此应选C项。3.D 4.C 5.B 6.【解析】选D。本题考查整体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实际考查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四个选项分别出现的时间是:①北宋,②明朝,③清朝,④隋唐时期。7.(1)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相互制约,加强皇权。
(2)雍正帝增设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形同虚设,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3)乾隆帝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
www.xiexiebang.com
(4)嘉庆帝严格限制军机大臣的权力,确保皇帝的权力。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2017年7月10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含解析
2017年7月10日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规定此后不得再立丞相。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2.内阁的设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3.南书房的设立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选召翰林院学士入值,名义上陪侍皇帝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要 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清朝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
5.加强思想控制
明、清两朝将程朱理学奉为统治思想,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加强了对官吏的思想控制。清朝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二、对明清君主专制基本认识
1.明代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帝国政治制度的畸变。
2.清设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心理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3.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这反映出 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 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 A.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 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 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
2.C【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依据“尔等不过照例拟旨”“皆朕亲裁”可知C正确;A中“处理”错误;B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是顺治帝对自己的认识,不能据此得出D,排除。
第四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本课根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这一主线安排了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三个子目的内容,承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清晰地呈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考能力但是知识的储备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把难点确定为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2、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直截了当导入新课
2、课程教学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归纳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于第一个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通过课本 “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宰相和阁臣的权利来源及地位。
对于第二个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让同学们回忆旧知识比较明清内阁和西方内阁在作用和性质上的异同,从而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本课测评:用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略
第五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含解析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孝感模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选A项。答案 A 2.(2018·陕西咸阳调研)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A.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C.认为“理”“欲”相统一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解析 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得出戴震并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天理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C项正确;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指对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主张、正统思想等方面进行激烈的批判,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 C 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解析 根据材料“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学者开始注重实学,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由空泛无用的学术到经世致用,即学风的转变,故选C项。答案 C 4.(2017·山东临沂质检)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解析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就以这种儒家的礼义道德和天理人格思想,维系着几千年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材料“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可以得出以“礼学”代“理学”,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故选B项。答案 B 5.(2018·河南驻马店模拟)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解析 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 D 6.(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解析 根据材料中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导致,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 C 7.(2018·四川成都模拟)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对图书的注释和注音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大众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中不是学术思想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
科举制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图书的出版,不是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答案 B 8.(2017·山东滨州期末)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解析 据题干材料“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可知关羽故事的流传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故选D项。答案 D 9.(2018·辽宁大连模拟)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解析 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
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明清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答案 B 10.(2018·甘肃兰州模拟)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 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解析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表明八仙的神话故事已经世俗化,故选C项。答案 C 11.(2017·湖南邵阳联考)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 据题干中“‘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得出当时的士人强调打破传统的“三纲五常”,追求自由平等,故选B项。答案 B 12.(2018·黑龙江大庆调研)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解析 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选A项。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南安阳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键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10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1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得出我国是农业社会,根据材料一“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得出民众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统治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张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仁政”“王道”说明统治者重视民众力量。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10分)(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3分)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12分)14.(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的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
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 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根据材料“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得出“内圣”“外王”两条线索,根据材料提供的人物,结合所学的相关学说论述,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内圣”强调伦理道德的政治作用。(2分)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把“仁”学引申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学说,认为只要将人内心固有的仁义礼智发掘、培育起来,就能管理好国家。“二程”继承孟子的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存天理,去人欲”。(10分)示例二 “外王”主张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2分)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解决西汉思想统一问题,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到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经术为治术”,谋求富强之策。(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