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
href=“#”> [摘要]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理论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必然产物。公共知识分子本身带有很强政治倾向,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属于一种立场、一个群体和一个目标,不可能成为“独立”阶级,应辩证应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概念 [中图分类号]D6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063-02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 迄今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在利益,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则使本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超越了本阶级的利益,从而也超越了本阶级的局限,成为不依附于任何阶级利益的漂浮群体。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 吉方平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是“独立”的意见领袖,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朱苏力将公共知识分子界定为越出其专业领域经常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的知识分子,或是由于在特定时期,自己专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予以大众化,并且获得了一定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这是一个价值中性的经验的界定。孙立平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有三个特点:理想,批判,分析。马立诚则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维系着社会的主要价值,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杨曾宪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超越专业而关注“公共事务”的人。正像世界上有“好的市场经济”有“坏的市场经济”一样,同一“公共知识分子”概念,也可被注入不同价值内涵。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的理由。他还认为,正因为今天某些以“公共知识分子”面貌出现的人,或为“某些利益集团”张目、或企图掌控“话语霸权”、或作秀于媒体显眼于大众,我们才需要真正以广大人民利益、以公共利益为己任的公共知识分子站出来,进行揭露或批判,才需要有更多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驱逐那些滥竽充数的学术明星。以中国庞大的人文、社科队伍而言,今天,真正关心公共事务、献身公众利益的公共知识分子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着眼于中国改革发展大局,理应大力倡导才是,怎能因一个概念的出处,因几个人的独断言论就将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给扼杀呢! 笔者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指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经常在公共媒体和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缘起与发展 “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从概念到基本观点,都源于西方的知识分子理论。1894年法国发生了躁动一时的陆军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受人诬陷事件。为伸张正义,法国一批著名知识分子在报上刊登抗议书,要求对这一事件复审。这份抗议书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宣言”,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899年,美国作家维廉,詹姆斯在论及此事件时,提出美国知识分子应保持自身独立性。保持独立于体制之外的品格的观点。后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知识分子界定为掌握文化成果并领导某一文化共同体的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大学的日益普及化和文化的商业化,知识分子被一一吸纳进现代知识的分工体制和资本主义文化商业体制,公共知识分子在整体上消亡了。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之后,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布迪厄,美国学者萨义德等进一步论述了公共知识分子问题,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系统阐述了知识分子的特征和作用,认为知识分子应是超越本阶级的局限,“自由地漂浮”于各阶级之外,并以知识为依托,保持对历史和社会清醒的分析和判断的“漫漫长夜的守更人”从而形成了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思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出现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按照西方一些文化学者的观点,资本主义发展到它的第三个阶段多国化公司的资本主义或称为后期资本主义、后工业资本主义、媒介资本主义、消费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对社会的渗透更深刻,造成了人与人类存在的真正目的的日益加剧的疏离,造成了知识分子的危机、科学技术的危机、文化危机、价值危机、道德信仰和伦理价值体系的缺失,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创造的物质世界处于尖锐的矛盾中,文化成为反文化。针对西方社会这种异化现象,“处在黑暗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反抗现实推出了“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和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知名度极高、拥有大量公众读者的公共知识分子。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社会的出现和国外局势的变化,知识界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思想分歧。90年代末,一个统一的公共知识界荡然无存,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缺失现象在中国开始重演。传统的公共知识分子死亡了。但是,知识分子凭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批判反思精神,重构公共知识分子成为可能。 三、理性应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必然产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运动主要涉及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转变,重视公民参与管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必然会带来政府职能的缩小和公共领域的扩大,必然会激发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关注社会,针砭时弊,促进社会改良的公共知识分子声音应运而生。于是就有了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国家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必然会带来公共领域的扩大及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公共知识分子会借助显性的和潜在的公共领域,适时地用普世性价值标准来衡量执政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从而以批判的方式间接甚至直接地对社会现实施加影响。因为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开放和民主的治理理念,必然会带来公共领域的增多和扩大。伴随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最适合公共知识分子生存的公民社会及公共领域的出现,就不可避免的 出现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二)“公共知识分子”并非“独立”的阶层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公共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在利益,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则使本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超越了本阶级的利益,从而也超越了本阶级的局限,成为不依附于任何阶级利益的漂浮群体。显然,这种观点是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漂浮群体”,“不属于任何集团和阶级”。 其实,这种观点主要是从人格精神方面对公共知识分子的一种描述,而不是从个体生存方面考虑。“公共知识分子”不可能成为“独立”的群体,因为公共知识分子也是鲜活的人,他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人性中必然有世俗的一面。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理想中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独立”的德行与现实中的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着一些差距。很少,能在知识分子个体身上实现完全重叠。 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分子从来不是独立的阶级,而是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社会阶层。公共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是一个社会阶层。公共知识分子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倾向,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属于一种立场、一个群体和一个目标。这是由公共知识分子经济地位上依附性所决定的。公共知识分子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存在,而只能依附于别的阶级。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知识分子必然依附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并为其服务。例如在奴隶社会为奴隶主服务,在封建社会为地主阶级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为资产阶级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知识分子应为无产阶级服务,并依附于无产阶级。作为知识分子一部分的公共知识分子则应依附于无产阶级,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三)辩证应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从以上分析可知,“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必然产物,是被现代国家普遍论定为检查现实统治是否民主的一个标准。同时,公共知识分子的偏激性、批判性、独立性、必然会与当下人们的社会实践产生一定的摩擦和碰撞,有时甚至会因为执政机构的处置不当而使其走向对立面,从而最终变为国家发展的阻力。对于作为追求先进性的执政主体来说,应对公共知识分子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始终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 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应当以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从更实际的层面把追求公平、正义、公正作为最崇高的社会责任,追求真、善、美。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应不再仅仅局限于以意识形态立场作是非判断,而要关注于追求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及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从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提出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把2007年定为“民生年”的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已越来越明确地强化和突出人类一些普遍追求的价值准则,如公平、正义、和谐、友善、稳定、和平、安康,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已和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因此,公共知识分子不但要“以放大镜看社会”,而且要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坚持凡是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国家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一定要坚持,反之,一定要抵制。 责任编辑:李允光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 分析 【摘 要】为研究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中影响力较大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观察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就“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和相关概念展开论述,分析新形势下该思潮传播的主要形式及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针对这些消极影响的产生原因提出应对策略。总结说明了社会、高校教育和网络监管制度等不同层面的改进对继续深入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青年大学生;消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双百方针被重新提出和贯彻落实,由此产生了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象,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的传播为学术研讨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良好的氛围,但其中一些如“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这类过分强调文化多元和言论自由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就目前看来,国内外有关“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并不多,且现有研究大多注重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本身的概念入手进行理论介绍,分析其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具体解决策略的文章则更少。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根据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经验,结合实际分析总结“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提出社会不同主体的应对策略、帮助青年大学生重树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日后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及相关概念 (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和涵义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概念及基本观点主要源于西方的知识分子理论。受历史背景的影响,20世纪初,西方知识分子理论认为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能够掌握丰富专业知识并超越个人专业领域、参与社会事物、引领社会的群体,注重其进步性;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后叶,西方知识分子理论更强调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从而形成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随后通过不断宣扬,扩大社会影响力,最终发展成为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理论的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迅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了与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观点类似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1],就是指由西方传入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鼓吹知识分子应超越阶级地、以绝对公正的立场介入公共事物并充当公共利益“守望人”的社会思潮[2]。 (二)“公共知识分子”的涵义及特点 许纪霖认为“公共知识分子”原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由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3]。但由于我国将知识分子界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强调这一群体的超阶级性,不符合我国发展需要主要强调其弊端和缺陷,因此本文所述“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侧重于说明对青年大?W生造成消极影响的一面,而对其客观积极性不做评论。在确定研究方向后,笔者认为“公共知识分子”中“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和“无阶级性”,而“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泊来词,实质是指离间知识分子与党和国家、人民关系的社会群体[4]。 根据前人研究经验可知,“公共知识分子”具有专业性、舆论引导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四大主要特点。专业性即是说“公共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而舆论引导性体现在其言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但这一影响并非出于自身的专业成就,而是其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独特犀利”的随意点评,其迂阔之论通过网络等媒介迅速获得广泛关注。除此之外,独立性和批判性则是指这个群体以中立的态度和公正的立场标榜自身,宣称自己关心社会问题并非出于个人爱好、私欲或任何阶级利益,而是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伦理道义的守护者”身份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理智”批判,并且这种批判带有隐喻社会万马齐喑、人民群众是沉默的羔羊、唯有自己“众醉独醒”的意味,但却往往不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甚至连应对思路都毫不提及,大众仅能从其偏颇的言论中感受其对社会、党和国家的不满。 二、新形势下“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传播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一)以“隐性传播”为主的传播形式 由于国内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相关研究较少,各类报刊杂志也提及不多,“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显性传播较少,目前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含义并不能准确理解,有的甚至完全不知道这一词语,但这并不影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广泛传播。 就比如,我们也许并不知道某一思想的内涵是什么,但是我们的具体行为所反映的就是这一思想所表达的本质,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形式就是这个道理。青年大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什么,但自己的日常行为却正是这一思潮的反映,然后通过言行影响他人,并且这些言行中或许并不会带有“公共知识分子”等字样,于是就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这一思潮的另一种传播形式的发展――隐性传播,而这是人们很容易忽视的传播形式,也很容易成为社会监管的盲区。 (二)以网络媒介为主的传播渠道 信息时代的发展为“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和渠道,尽管课堂、讲座和书籍等“线下传播”能为“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提供一定途径,但“媒介在‘主流化’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5]。 一方面,互联网为言论的自由发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公共知识分子”能借助网络媒介的力量向人们传输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网络软件和程序的评论和转发等功能齐全,当各大公众号或影响力较大的个人账号发表带有主观性的、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和观点时,为“公共知识分子”提供了话题讨论的契机,使得“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扩大化。这就是说,网络媒介不仅以自身存在为“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提供平台,还在此基础上为其传播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网络媒介是“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传播的主渠道。 三、新形势下“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传播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具体表现 一方面,由于传入我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鼓吹超越阶级的独立意识形态,而“公共知识分子”们又常常以“正义的化身”自诩,对社会事件加以炒作,将矛头直指人民政府,只言制度弊端,而对现有发展只字不提,恶意丑化党和国家的形象,将人民群众置于政府的对立面。这就极大的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造成了部分被“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洗脑的青年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开始质疑,政治立场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是缺失政治信仰,不利于知识分子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还不够成熟,容易被误导,就造成了如温宪华所述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以获取和认同这种思想观点为时尚” [6]的现象。因此,当部分“公共知识分子”们借助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公信力大肆宣扬要独立于国家意识形态时,其表面愤世嫉俗,实际彰显的一种新型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并不能被青年大学生理智地区分,反而将之视为时尚潮流,进而追求个人主义、崇拜英雄主义,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7] (二)原因分析 1.思想层面――高校教育存在问题 高校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者,应起到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但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仍受到“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思考原因时,首先应从思想层面出发,发现高校教育的现存问题。 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失衡,只注重教师的专业性而忽视对其进行素质考察,将师德师风建设流于形式,造成大学教师猥亵学生等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频发,加之网络传播扩大影响范围,导致教师群体公信力急剧下降,学生对教师的言论有抵触和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其思想教化,进而将对教师的否定上升到整个高等教育层面,从而否定现行教育制度,认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观点。 并且,无论是从学生对待思政公共课的态度还是从教师的讲课内容本身看,都存在强调学科专业性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如此教学并不能提高青年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相反只能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但却急功近利的“人才”,而这对“公共知识分子”来说正中下怀。 2.制度层面――网络监管存在问题 如前文所述,“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主要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传播,这就说明我国在网络监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才导致“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恶性传播,而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网络监管的具体实施制度不健全的原因,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在于网络监管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监管”顾名思义就是前期?A防监督和后期约束管理,但就实践观察发现,目前我国的网络监管更倾向于一个重大网络事件发生后进行舆论的后期管治,而没有在舆论导向还未发生明显的不良转变前就进行积极引导,缺乏前瞻意识。这就会造成“知识分子”们在网络监管部门还未及时管治前趁虚而入,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猎奇心理故意制造紧张的氛围,混淆视听,等到后期无论是删帖禁言都已无法完全消除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影响的对党和国家的疑惑和不信任。 3.社会层面――自身发展存在问题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如果“公共知识分子”对国家和社会的污蔑毫无根据,那么必然不会引起民众共鸣,而现在其主张竟已成一种社会思潮,那就说明其内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个合理性并非说他们的主张正确,而是为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在分析原因时不仅考虑思想和制度层面应对这一思潮的不足,还应从社会本身的现存问题入手,思考“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的根本原因。 以此为逻辑起点,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的确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大、制度不完善、文化遗产失传、环境恶化……只是这些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而非“公共知识分子”所诟病的一个政党或者一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由此可知“公共知识分子”的诋毁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但这仍然值得我们重视,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唯有从内因着手,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和提高才能实现。 四、应对上述消极影响的策略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会消减青年大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同感,严重影响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后,则需要社会各主体齐抓共管,共同应对这一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层面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公共知识分子”的诟病,就首先要从解决社会自身问题着手。经济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前,转变旧有的以吸引外资、廉价劳动力和迎合外部需求的生产导向为基础的模式,以扩大内需为抓手,调整经济结构,从而缩小城乡、区域发展的贫富差距,改善民生;政治上,完善社会制度,继续严厉反腐,清除党员干部中腐化变质的“毒瘤”,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进而提高党、政府和司法公信力;文化上,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双百”方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防止外来文化的“政治侵蚀”,以宽容、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取精去粕,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提高文化自信;社会上,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人才培养、社会秩序和安全维护等基本社会制度,扩大基建投入,提供人民的“获得感”;生态上,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做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育层面 1.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教师要发挥专业性作用,深入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理论,了解理论的内容和影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应让大学生了解思潮,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隐形传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本质思考,加深其“‘公共知识分子’不是独立阶级”的意识,并强调知识分子应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最后,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为大学生起好示范作用,进而提高言论的公信力,才能对大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思想教化。 2.教育内容调整改进 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设思政公共课,并制定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防止教育内容形式化,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还要进行积极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四个自信”,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网络监管层面 结合网络监管的现存问题考虑,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不仅是完善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还应提高前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出现后第一时间就判断其舆论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应对“知识分子”思潮的两手准备,加强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但同时要注意掌握宣传的度,要考虑青年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阶段,防止因过度美化而造成反感情绪的现象。 五、总结 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类似的、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社会思潮还有很多,尽管它们目前还暂时未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太大影响,但我们也需时刻保持警惕,坚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舆论监管力度,兼顾内外因的作用,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进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文化侵蚀,杜绝类似苏联“和平演变”的惨案,真正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正确看待各类思潮,促进双百方针的继续深入贯彻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梅荣政,周志平“公共知识分子论”.是怎样一种思潮?[J].高校理论战线,2005(2).[2]郭小路.“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11-12.[3]张爱华.储德天.公共知识分子何以何能?―访华东师大历史系许纪霖教授[J].社会观察,2004(5):36-38.[4]吉方平.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N].解放日?螅?2004-11-15.[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4-229.[6]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N].光明日报,2004-12-14.[7]黄冬霞.关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几点思考[N].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4-55. 保守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是西方社会的右翼政治思潮,也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历久而不衰,在当代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保王派的创造。保守主义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保守主义?顾名思义:“保”就是保持现状与稳定,“守”就是守住传统和秩序。进一步说,保守主义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传统高于科学,等级高于平等,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主义,神的法则或自然法高于世俗法;保守主义还认为现行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对权力、财富和地位的分配,都是“存在即合理”因而是值得保存的。因此保守主义反对变革,尤其是激烈的变革,当然最反对革命。事实上,历史上保守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就是由革命或激进变革所引发的反动,例如伯克的理论核心便是针对法国革命及其思想渊源启蒙运动的批判;而保守主义的另一位主要思想家哈耶克的主张也离不开对罗斯福“新政”及其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的抨击。 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 保守主义思潮虽然始终存在,但却并非一直占上风,只是掀起过几次浪潮。 (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近代保守主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保守主义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即18世纪末。其特点是反对革命,反对革命中涌现的民主潮流,反对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斗争的焦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保守主义的鼻祖为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著有《法国大革命反思录》(1791)、《诉诸我党老前辈》(1791),都猛烈攻击法国大革命。伯克不仅不反对自由主义,而且标榜自己追求自由。他认为英国治理国家的经验是“保留了合乎自然的方法”。经验教导人们,除了世袭王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方法能够“使我们的自由得以经常地延续下去,并作为我们世袭的权利而保持神圣性。” 他说:“我也并不排斥变动,但即使当我改变的话,那也是为了有所保存。”保守主义并不拒绝变革,更不反对变革,而是主张渐进的变革。 他否定启蒙学者的理论,认为其最大错误就是把人的理性抬到不恰当的高度,而忽视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 他认为革命中涌现的民主潮流必然流于暴民政治,出现无政府状态,造成政治退化。在他看来,合乎自然的国家不是平民政治,而是贵族政治。把许多天赋不等的人集合为一体,必定要以智能较高的人为领袖。 (二)19世纪中期:保守主义浪漫化 19世纪初,由于拿破仑的失败,波旁王朝复辟,欧洲大陆革命潮流下落。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弊端的暴露,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出路似乎就在于削减平民与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加强行政权力。这就使得保守主义一度占据优势。其集中表现是历史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特点是反对民主政治,拥护君主制度,主张集权与国家主义。 这一时期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贵族波纳德(1754—1840),他认为,社会是同类的聚合,是三个元素(权利、权利的执行者和服从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民主政治中,虽然大众可以议论国家事务,但最终作出决定的仍是一个特定的掌权人物。君主政治和民主政治的区别只在于,前者决定意志的是一个固定的人,后者却不固定。所以君主制比民主制稳定。稳定是秩序的必要前提,而秩序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前提。君主制是合乎自然的制度。他强调,贵族是一种义务,一种职责,是行使最高权力的工具。平等违背自然规律,与秩序的基本原则不相符合。保守主义者反对平等,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根据人的能力分配任务的等级制度才是“真正的平等”,秩序观念、淘汰观念、等级观念应该成为现代生活的基础。 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是被称为“傲慢的政治专制主义的先知”的黑格尔(1779—1831)。他认为,人民当前面对的是一个无秩序的混乱的时代,需要维护秩序与安全,需要确立国家的至高权威。个人只有在国家生活中才能保持为自由和有理性的主体。所以,感恩戴德地服从国家权威是个人基本的义务。国家的统治是绝对的。国家除自身的利益之外不顾及任何东西。他被批评为“热衷于国家集权”,“把个人仅仅当成国家的一个小卒”。 (三)20世纪30—50年代:传统保守主义抬头 这一时期保守主义的突出特点在于反对集权主义、社会主义。美国学者奥斯里维针对社会主义前苏联的情况强调,早期的主要威胁来自自由主义的狂想,它摧毁一切道德权威的社会政治秩序。20世纪,威胁不再是自由主义者过分的个人自由,而来自过度的国家权力。 30—40年代反社会主义的精神领袖当推哈耶克。他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中认为,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主要论点是:(1)经济上的计划化会导致政治上的独裁,其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政治上却失去了自由。(2)计划经济对私有权的否定,必然导致政治上的极端主义和对个人的奴役。私有制是实现自由的基础。因为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是由许多独立的个人掌握的,所以没有人能控制他人,即使一无所有,穷人也可以有选择雇主的自由。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实际是由一个人或一小撮人控制。前者是“富人得势的世界”,后者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富的世界”。(3)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这必然导致计划经济。 反共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家李普曼,20世纪反共产主义的现代保守主义中,影响最大者为德国的沃格林。 (四)20世纪70—80年代:新保守主义崛起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传统保守主义发展为新保守主义,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对西方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到80年代主宰西方政治舞台。新保守主义以美国为中心。 60年代末,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弊端,物价持续上涨,挫伤劳动者、投资者积极性,降低企业竞争力;国家干预针对扩展导致行政机构膨胀,政府财政危机,官僚主义滋长;此外,个人主义的国度发展导致社会物欲横流,道德贬值,价值相对主义流行,引起精神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保守主义实行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认为解决赤字的最好的办法式借债,而不是增税,因为通过政府借债,可把资源从利用效率最低的地方转移出来。他们的主张是:鼓励自由市场竞争,缩小政府干预,削减个人所得税,与凯恩斯主义决裂,实行小政府、小税收、小开支政策,鼓励投资,刺激供给,建立军事优势,反对共产主义。 (五)20世纪90年代:当代新保守主义咄咄逼人 当代新保守主义被看作是一种“特别的鹰派”。他们把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世界使命”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布什主义代表共和党保守势力,突出地表现在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方面,其战略目标是谋求“单极霸权”,追求“绝对安全”,取得绝对优势,遵循“美国利益至上”、“以实力求和平”原则,以更加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布什提出要让美国“成为国际社会的自由先锋和正义力量”。 保守主义的气质与理念 保守主义是种经验主义思潮,没有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主张色彩斑斓,但也有基本一致的理论内容。 (一)秩序第一说 保守主义讲秩序第一,不是否定自由,只是拿自由跟秩序比,强调秩序的优先性。自由主义也重视秩序,可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在个人自由。 1、与自由相平衡的秩序 保守主义的所谓“自由”,是有序的自由。它排除自我放纵,强调个人判断力的道德感、责任心,是内在的“良知的统治”,人要对其自由意志、自由行动承担后果。在保守主义看来,自由与秩序不属于同意层次,秩序属更高层次,自由是在秩序内部展开。 2、秩序是自由的秩序和道德秩序 保守主义追求的是自由的秩序,而不是扼杀自由的秩序。在保守主义看来,没有统一目标的秩序才是自由的秩序,若把统一的公共目标强加给个人,就谈不上个人自由,就会扼杀个人的任何创造精神。保守主义所谓的秩序即“道德秩序”,它来自自然法,来自上帝,超越了人的主观意志的范围。秩序、正义、自由是漫长而痛苦的社会经验的产物,是多少世纪以来不断尝试、反思和实践的结果,是自发建构并自我维持的,不是人为设计的。 (二)权威主义观 保守主义主张权威主义,人为维护秩序有赖于权威,民主也有赖于权威的保障,把权威推上绝对的地位。 1、热衷于权力,把权威绝对化 哈耶克:“保守主义者,只有在确信有某种更高的智慧在关注和监督着变革进程的时候,只有在知道有某个权力机构在负责使变革‘有秩序地’展开的时候,才会感到安全和满意。” 保守主义认为,需要权威的统治是人的天性。李普曼的看法是:“对于集群而居的人们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受统治更为必要的东西了。如有可能,则自治;如果幸运,则受到良好的统治;但无论如何,总要受统治。” 2、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 关于权威问题,保守主义者有不同的主张。有的强调,他所谓的权威不是政治权威,而是社会权威,主张限制政治权威,推崇社会权威。社会权威不是来自政府的压制,而是来自民间自主享受的自治。社会权威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构建的。服从权威就等于服从客观真理和道德秩序。 更多的保守主义者讲的是政治权威。 (三)精英民主论 保守主义认为现代民主仍然是精英民主,政治精英仍然是历史、权利和政治舞台的主角。提倡精英民主,反对大众民主,但并不是反民主。 保守主义者认为,“大众民主”不存在,大众在政治生活中是被动的,无法清除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能理智地独立作出决定,易受强烈的情感冲动支配,易受外部势力左右,听从政客和团体的摆布,因而只能在不同的精英意志中进行选择。所以民主不是什么人民的统治,而是为人民所接受的“政治家的统治”。因此,民主政治的意思只能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绝将要来通知他们的人的机会。 柯克认为,社会要由精英来统治与维持。他们是天然的统治者,拥有很大影响力量。只有依靠他们才能保存社会组织中最美好、最稳定的东西,反抗大众革命和革新倾向。 (四)反对平等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 保守主义并不是一般地否定个人自由,而只是否定平等的自由,反对平等主义;也并不完全反对国家干预,而是反对国家干预一切的国家干预主义。 1、反对平等主义 保守主义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的体力、智力、品质都存在差异。不平等是天然秩序。社会政治体内必然存在等级差别,社会只能由素质优秀的贤人来领导。一个良好的社会应建立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人们结成社会,需要有等级差别、贫富差别。社会的目标是公正,而不是平等。根据人的能力分配任务的等级制度才是“真正平等的”,秩序观念、淘汰观念、等级观念应当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 2、反对国家干预主义 保守主义认为,结果平等的社会工程必然导致权力的集中和国家的干预,从而违背有限政府原则,对个人的自由和权力的平等导致威胁。 (五)崇尚传统与渐进 保守主义崇尚传统,尊重经验,强调谨慎,拒绝冒险。 1、因袭传统,贬抑理性 保守主义认为,国家作为民族的载体,在时代相袭的过程中形成了值得人们尊敬的传统,这就是文明。文明传统式人类智慧的积淀和财富的积累,是进步和发展的唯一保证,不应轻易毁弃或砸烂。社会的传统或规则体现了具有永久价值的智慧和深意。 崇尚传统就要否定理性主义。在保守主义看来,唯一的智慧是实践理性,它来自经验、传统和习俗。因此,既要珍惜传统中积聚起来的理性,又要正视人的理性的局限性,承认人世间永远达不到的至善的理性境界。 2、强调审慎、稳健、克制 保守主义者对于传统和经验是依赖的,对人的认知能力是怀疑的。他们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局限性。人的知识不仅有限,而且会出错,因此审慎是必要的。而克制是政治家的美德,是成年人的“政治本能”,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体现了一种责任感,是成功之本。 3、主张社会的渐进进化 保守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认为社会是以过去为根基的有机体,是以自然的方式发生变化的,是历史缓慢演变的自发产物。要承认现存秩序,容忍目前的小恶,而不要去恶务尽,甚至把旧秩序的一切都当做恶,加以扫除。保守主义拒绝任何终极目的和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整体性解决办法。它认为不可能建立一个一切从零开始的全新社会,只能持续不断地渐进。而且,进化本质上时无法预 料的,未来的进化是不能控制的,不存在什么“进化规律”。 对保守主义的诘难 对保守主义的诘难可以区分为对保守主义的一般原则的诘难,对保守主义不同流派的诘难,甚至是对与保守主义无关的保守派的诘难。 保守主义的“罪状”举不胜举,它是受到抨击最多的主义之一,但保守主义的长盛不衰表明,它也是最经得起挑剔的主义。 1、保守主义缺乏系统的学说,自相矛盾,缺乏原则,理论不系统,说理“不科学”; 2、保守主义缺乏远见,无纲领、对理论有偏见; 3、保守主义的人性论贬低人的能力,为自私自利辩护,放纵贪婪,主张强存弱汰,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倾向; 4、保守主义重视物权,轻视人权,把财产权看得比生命权还重要; 5、保守主义有威权主义、精英主义和贵族政治倾向,对自由、民主疑虑重重,一些保守主义者国家主义思想太浓; 6、保守主义主张维持现行的制度,对穷人的困苦漠不关心,有阶级偏见,导致两极分化; 7、保守主义反对进步,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愿意承认、尝试新事物,难免流于守旧、顽固乃至反动; 8、保守主义重视经济自由、轻视政治自由和其他社会自由; 9、在当代,保守主义不合时宜,只不过是小业主、小农的意识形态,已过时落伍; 10、由于保守主义的缺陷,保守党按照《论自由》的作者密尔的说法是“愚笨党”,因为它缺乏远见,缺乏智慧,只重实际,只重常识。 以上的指责虽然有些地方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歪曲误解之嫌,但并非全是无中生有。但意识形态在一些看法上的差异属于见仁见智,而不存在观点科学与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刘军宁:保守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任晓,沈丁立: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34、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简论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关系 作者:胡进军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6期 摘要:作为改革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经济基础和现实依据;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对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应以两者间的密切关系为出发点,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相互促进作用,努力实现协调同步发展。 知识分子工作总结 知识分子工作总结 自年初市、县知识分子工作安排部署以来,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新时期知识分子工作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开展知识分子工作,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积极创造便于广大知识分子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良好环境。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知识分子概况 我县共有各类知识分子及专业技术人员名,其中高级工程师名,高级职称名,中级职称名,初级职称名,其它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名;科技副 县长名,科技副乡镇长名。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知识分子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是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领导重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段队伍中主要以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分子工作十分重视,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设置了办公室,配备了必要的通讯工具,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常年有一名同志主抓此项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的通知》、《年中牟科技工作纲要》、《关于加强全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有关规定》等有关文件,从组织和制度上使我县知识分子工作纳入了正常轨道,保证了全县知识分子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着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完 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规划,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是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排头兵,是推动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牟战略的中坚力量。选准和管好优秀人才,不仅能使这些人才起到带头和影响作用,而且能对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年月,我们在全县知识分子中开展了推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作,首先向各单位转发了市委《关于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命名的通知》,后又经过各单位动员、各单位推荐、部委会审核等程序,上报市知工办候选人名,有名同志进入组织考察程序。在对知识分子的管理上,本着变管理为服务,实行跟踪式服务管理,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县委规定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单位必须按要求不定期给他们进行健康检查,享受医疗、生活等方面的照顾。今年月份,县教委和县中医院联合开展了为多名教师“送健康”活 动,为广大知识分子快出成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为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年轻知识分子的优势,让他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年月,县委在公开选拔了名科技副乡镇长,按照《条例》和鉴于这名同志的工作实际,应进行必要的培训,但由于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去年没有完成。今年月日日,在知工办的协调下,以县科委为主,在省科技干校进行了为期天的集中培训和外出考察。期间,分别邀请了省科技干校万校长、省科技厅农村处李处长等科技专家、农业专家,讲授了《县乡科技管理》、《入世对农业的影响》、《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等科技知识和农业知识,并组织他们到漯河、陵、山东维坊等地参观考察当地的农业和传统农业,使他们受到了教育,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 为使青年科技人才尽快成长,我们协同县科委、科协制定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规划。县委今年年初召开了全县科技人才大会,号召全县广大科技人才为 中牟发展施展才华,献计献策。一年来,按照县培训规划,按照“实、优、严”的培训原则,对青年科技人才进行了日光温室、实用技术、中国入世与河南农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参加人员达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青年科技人才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在经济的主战场上充分发挥才能。 四、以知识促科技,用科技促发展 在知识分子工作中注意多渠道组织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投身经济建设,为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县畜牧中心主任谢玉林同志,长期主持畜牧良种的改良、推广等工作,主持《“前胃活散”的研制》填补了省空白,获得了省教委科技进一步二等奖;主持《肯哺乳系猪杂交配套系引进与适应性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的《系统工程学在中牟县经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 才县人民医院院长,县中医院院长及农业、林业等方面的科技专家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中牟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尤其是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由于广大科技人员的参与,全县初步形成了“三区四业两突破”的格局。“三区”即县南林果牧烟区、县中瓜蒜菜区、县北水产养殖区。“四业”即强力推进畜牧业、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两突破”即实现奶牛养殖和大棚西瓜的新突破。目前全县的粮经比例已由去年的:调整到了:。畜牧业新改良肉牛头,波尔山羊万只,全县奶牛存栏头,牧草种植万亩,水产养殖面积万亩,全县农民现金收入达元。 五、健全科技网络,促县域经济发展 我县科技副职配备按照上级要求配有科技副县长一名,县派专职科技副乡镇长名。我们在对市派科技副县长管理和使用中,积极探索,认真实践,按照“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的原则,基本让他们做到了工作上安 心、生活上舒心、家庭上放心。按月召开例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听取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协调解决,县委组织部还下发了《关于对科技副职的管理意见》,规定他们享受相应的待遇,做到福利待遇双落实。对科技副乡镇长半年由县委组织部对他们进行一次考核,并建立实绩档案,任职一年后根据工作好坏评出先进进行表彰。有效的管理,极大地调动了科技副职的积极性,出现了许多先进典型。科技副县长共引进高科技项目个,争取资金万元;大孟镇科技副镇长到任后即刻与县“连心工程”办公室联系,在大孟镇下辖三个村建成了干群连心工程“无公害蔬菜基地”日光温室大棚余座,单棚效益超万元;万滩镇科技副镇长在去年建成节水莲菜亩的基础上,今年又发展节水莲菜亩,优质莲菜亩,年平均盈利元,极大调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六、办实事、解决困难,努力为广 大知识分子创造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解决知识分子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⒈切实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县委十分关心优秀知识分子的政治进步,对有入党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指定专人负责,教育帮助进一步对其加强培养锻炼,使其尽快达到党员标准,并按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和党章规定,即时把符合党员标准的优秀知识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一年来,全县共从知识分子队伍中发展党员人,这些知识分子党员同志正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⒉注意从优秀知识分子中选拔领导干部。近一年来,我们按照选拔领导干部的德才标准,积极从知识分子中把符合条件的同志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共有名知识分子走上了乡局级领导 岗位,为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施展远大抱负提供了条件。 ⒊努力为知识分子创造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激发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热情。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解决知识分子的实际困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一年来,我们采取财政投资、单位筹资、个人集资多渠道解决知识分子住房难问题,教委全年共为教师新建住房万平方米,入住率达。并于今年月份为全县多名教师进行了健康检查,为了切实做好这次“送健康”活动,县中医院按照教师队伍的老、中、青结构和职业特点,开设了心血管、超、等大类个项目的体检。同时,我们还对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子女就业等问题,给予了帮助解决。 ⒋认真做好技术职称评审、晋升和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这项工作是知识分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知识分子极其关心的问题,工作中稍有疏漏,就会影响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按照条件层层推荐,严 格把关,认真审查。一年来,共评出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这些人才广泛分布在全民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民间科技单位中,已成为“科技兴县”的主力军。 ⒌认真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信息宣传。知识分子工作重在协调抓总,重在外宣。一年来,共上报市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为知识分子“送健康”》、《请专家“把脉会诊”促县域经济发展》、《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提倡“软流动”》等信息余篇,市知工简报采用篇,其中《“软流动”吸引科技人才》被《组织人事报》转载,撰写的《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在市知工简报第期上专项刊发。 一年来,尽管我们在知识分子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把我县知识分子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二篇:“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第三篇:保守主义思潮
第四篇:简论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关系
第五篇:知识分子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