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洲艺术思潮
欧洲曾以光辉灿烂的古代绘画闻名于世,而从19世纪以来,又以色彩缤纷的现代派绘画惊骇环球。特别是西欧,从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为代表的印象派出现后,流派日益纷繁,尤其令人瞩目。法国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是大家公认的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时出现的有德国以凯尔希纳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稍晚一点,毕加索为代表的主体主义、意大利卡拉•博乔尼等为代表的未来主义,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主义,在瑞士首先出现的达达主义以及阿尔普、克利等人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艺术运动的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形成了万态纷呈的局面。这些流派虽出现于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仍然绵绵不绝。首先,这些流派的创始者或骨干画家,在当代仍然活跃,并有佳作问世。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在50年代,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
毕加索的和平鸽及油画《朝鲜的屠杀》、《战争》、《和平》等作品的反对
侵略战争、歌颂和平的内容,在他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还涌现了一批新的绘画流派,如发端于美国、波及全欧的抽象表
现主义、在奥地利形成的幻想现实主义、萌发于英国的波普艺术、产生于法
国的塔希主义、偶发艺术、观念艺术、奥普艺术、人体艺术思潮、地景艺术、新表现主义等等。总之,现代主义绘画出现了新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绘画更是高潮迭起,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也仍有一席之地,出现了多元的新局面。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达达主义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艺术流
派,它吸收了达达主义反传统的自动性创作的观念,但扬弃了达达主义那否定一切的偏颇之处,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下,强调偶然的结合,无意识的发现,梦境的真实再现,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揉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超现实的情境,其手法是写实、象征和抽象等,20世纪30年代后,超现实主义在经过一段冷寂的时期后,50年代又在欧洲再度兴旺起来。这时的代表人物,在法国有福特里埃、杜桑等。杜桑是达达主义的鼓吹者,曾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以表示对众人崇拜的名画的蔑视而闻名,这时也成了超现实主义的积极支持者。在意大利有卡腊和基里科。在德国有厄尔莱等人,他们都创作了较好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强调优先考虑造型而忽视绘画内容之风盛行的时候,刻意揭示作品内涵以及复兴奇特的异国情调风格等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有两个支系,一支是绝对超现实主义,以不受意识控制的无意识行动为主,其作品虽有某种程度的形象化,但却接近抽象派的特征,创作强调偶然机遇或自动行动。代表有西班牙的米罗,他的绘画除具有幻想的幽默外,那空想的世界相当生动。他笔下的植物、动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都充满一种勃勃生机,似乎比在生活周围的真实对象更加真实。其它艺术家还有马宋、马塔等人。另一个支系是叫做超级现实主义。这派表现的大多是可以认识的场面或物体,注重细致地描绘事物的细部。但从整体而言,却又脱开物体的自然结构,以幻想的方式以描绘对象变形,并结合成梦境中的东西,以创造不受理性控制的潜意识的形象。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达利和比利时的马格里特、德沃尔等人。达利的作品往往表现凶残的梦幻或奇特的宁静气氛,爱用双重的或隐藏的形象。马格里特的绘画世界,充满了日常琐事的各种幻境,善于夸大突如其来的精神感觉,创造幻觉想象。
抽象主义绘画
抽象主义绘画在欧洲十分盛行。抽象主义或称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有宣言、纲领的社团,而是一种反对模拟自然形态,主张抽象表现的艺术思潮和流派。它的特征是不描绘具体物象,而通过线条、色彩、块面、形体、构图等手段来表现各种情绪,激起观众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抽象艺术有两类:一是将自然的外形加以简化、变形,形成极为简单的、概括的形象。
一是不以自然的外形为基础的几何构成。最早的抽象主义绘画是康定斯基在1910年创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抽象艺术的代表除康定斯基外,还有荷兰的蒙德里安。像康定斯基等重视感情表现的抽象艺术叫抒情抽象或热抽象;而蒙德里安等表现理念的抽象艺术叫理念抽象或冷抽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抽象主义在欧洲不仅盛行,而且还有发展。1952年,法国美术评论家塔皮耶首先用“塔希主义”一词概括的那些作品就是抽象艺术的新样式。塔希就是斑污、斑点的意思。而塔希主义就是用偶然的彩色斑点和色块所形成的绘画。法国的阿特兰、布仁、马蒂卮、阿勒、迪比费等人,就是塔希主义抽象画派的画家。这时抽象艺术的成绩突出的艺术家英国的戴维、尼科尔森,霍克尼的《强调安静的画》、《蛇》等作品,也是抽象主义的作品。60年代后,他转向写实风格。1948年,英法美首先在西柏林举办了抽象画展,德国中青年艺术家积极开展了非传统艺术的探索,打破了法西斯上台后形成的德国艺术与欧美艺术阻隔的墙壁,使德国艺术与欧美艺术接轨,其中特别活跃的沃尔斯、哈通、温特尔等就是较为出色的抽象艺术的画家。当代欧洲的抽象绘画,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1921—),1951年他在瑞士看到克利的作品,唤起以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演变为符号作为艺术构思的意念,又吸取中国画不求形似的传统,使其50年代后期的创作获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抒情抽象的风格。
波普艺术及与之有联系的其它艺术
波普是英语单词的缩写,意指流行艺术、通俗艺术。1952年,萌发于英国,后遍及欧美。现代主义艺术避开都市文明的压力,反对机械化、非人性的消费文化。而波普艺术家则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明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重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1956年,汉密尔顿在“这是明天”的展览会上,陈列了握着“POP”
字母的网球拍运动员的拼集作品《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丰富多彩?》,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第一件作品。1961年,举办的《当代青年艺展》,更表现了波普艺术强大的冲击力。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保罗齐、蒂尔森、霍克尼、史密斯、琼斯等。法国的波普艺术家代表应推雷塞。波普艺术虽以英、美两国为主,但旁支迭出,影响极广。一般认为:偶发艺术和集合艺术就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波普艺术强调艺术与生活结
合,因此便对人们周围的事物以及大众文化寄予关注。集合艺术就是把机械文明和大家消费的废弃物,收集起来,重新组合,并赋予它一种新的含义的艺术。集合艺术家的作品,常常把现成品,如易拉罐、塑料瓶、机器的废旧物等结合起来,制成平面或立体形式的、可看、可模的艺术品。将这些在室内、室外环境中布置出来,产生精神上的感受,便又是环境艺术了。将艺术和大自然结合,直接借助大自然的景观而不借助造型艺术的传统媒介,或者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润饰,旨在使人注意大自然,使人从中获得异于平常的审美体验,便是“大地艺术”了。在欧洲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曼、谢乍,德国的史维塔斯、尔麦斯特,西班牙的塞尔拉诺、齐吉达,意大利的卡塞拉等人。他们的作品有的是绘画,有的是雕塑,但许多时候却很难按传统的方式划分类别了。
偶发艺术出现于60年代,它是以表现偶发性事件或不期而致的机遇为手段,重视人的行为过程,揭示人的本能反应的艺术,是拼贴艺术和环境艺术的继续和发展。拼贴艺术和环境艺术还借助物质材料,偶发艺术却强调活动的机遇性,艺术活动在于即兴发挥,往往变成无情节的表演,而艺术家的身体也可作表演材料,使其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所以也称“表演艺术”。如法国的画家马修带上盔甲进行绘画表演,并给在画布上演出起名“中世纪的战斗”。法国另一位画家克莱因,他从二楼的窗口爬出,伸展双臂,平衡身躯,冒着死伤的危险,跳向空中,就是用自己身体创作的“绘画”作品。1970年,法国还出现了“零社”的艺术组织,到处演出他们的艺术。
观念艺术是60年代从偶发艺术及环境艺术中逐渐演化出来的艺术。它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并非艺术家创造的那种物质形态的作品,而是概念或观念的组合。因为观众从物质形态作品上所获得的信息量,不会比从概念及事件的意义中获得的信息多,这样,观念艺术家便以图表、文字说明、录相以至自己的身体为媒介,以表现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变异过程,使观众通过这些而在自己头脑里形成、完成艺术品的塑造。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芒,荷兰的布朗,意大利的曼佐尼,英国的阿纳特、伯金、克拉克、希利亚德等人。最早的观念艺术以语言为媒介,后从达达主义艺术家杜桑用小便池制作的《泉》中得到启发,表现手法便日趋丰富了。如1960年阿尔芒在巴黎办个人画展,展品是两卡车垃圾;布朗展览的作品是份文字说明,上写“阿姆斯特丹所有鞋店都举行我的作品展览”。
人体艺术是以艺术家本人的身体或别人的身体作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
术。它是由波普艺术的分支偶发艺术发展而来的。这种艺术不叙述事件,也不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只是那没有个性的身躯活动的现场记录而已。观众通过观看表演过程,去体会艺术家的作品。1961年,法国艺术家克莱因让两个女模特,浑身涂满油彩,在画布上互相拖拽滚打以制作绘画作品,这是欧洲人体艺术的序幕。此后,人体艺术在欧洲便风行起来,而且越到后来就越离奇,引起人们的非议。
波普艺术及与之相联系的集合艺术、偶发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人体艺术都属后现代主义范畴,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很难界定,因为它们本身便是互相掺杂的,只是由于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或是侧重点有点差异,便往往出现不同的名称。这些艺术,目前还在发展。
新表现主义等艺术
这是20世纪80年代从欧洲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1980年,它首先在德国出现,并在欧、美艺术界引起较大的震动。新表现主义是在过去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一些手法,如色场绘画的色场层次组织、最少数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及波普艺术的形象等,运用绘画语言传达强烈感情的艺术。其特点是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表现强烈的率直、天真的情绪。实际上,它是对缺乏个性,缺乏感情的某些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弱点的反拨,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巴泽利茨,他的作品联想自由,想象奔放,色彩鲜明,甚至塑造人头朝下的人物形象,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彭克的作品以自由幻想的形式,表现强烈的内心活动见长,整个画面具有稚拙的情趣。波尔克运用波普手法,使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伊门多夫的作品,在整体上给人的感受是虚幻的,但在细部又注意写实。新表现主义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都能反映艺术家的个性。写实主义绘画
欧洲有着写实主义的传统,19世纪30至7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掀起过强大的现实主义绘画思潮,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库尔贝。20世纪以来,尽管现代派绘画日渐成为主潮,但现实主义仍绵延不绝,放出自己的异彩。在英国,代表现实主义或社会现实主义的有布拉特比,史密斯等人。霍克尼起先热衷于抽象主义,60年代后,他也转向写实手法。他常常把光源和光线作为描绘对象,真实而生动地刻划人物和道具。法国的富热隆是社会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远在1936年起,他便不断有表现工农、市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问世,如油画《1943年的巴黎街头》,揭露纳粹占领期间的悲惨生活。
50年代,他在诺尔省煤矿居住一段时间,创作了组画12幅的《矿乡》,以深沉严峻的笔触,表现出恶劣环境下工人的痛苦,拼搏和期待。他继承了库尔贝等写实主义画家的传统手法,也吸收了现代派的一些技巧,使其作品具有独特风格。直到70、80年代,他仍有大量作品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如《地铁——工作——睡觉》(1978)等。著名画家热莱原是抽象主义的巨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创作了写实的作品。德国在战后初期,曾出现过描绘战争灾难、痛恨法西斯罪恶的现实作品,但很快转向现代派的绘画。60年代后,现实主义又掀起了复兴的热潮,代表人物有施特克尔、伊门多夫、基费尔等人。格罗斯在战后的作品中,相当的一部分是以漫画的形式,揭露专制政权、腐败道德及战争的残暴、恐怖的内容。迪克斯作品中的现实内容也是明显的。
当代欧洲的现实主义画家中,成就突出的还有意大利的古图索(1912—1987),他在1943—1945年间,就发表素描和速写集,揭露法西斯纳粹占领期间的罪行。1946年与卡西纳里、科尔波拉等11位艺术家签署宣言,共同发起新艺术阵线,表明其坚持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态度。他的作品总是围绕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取材,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如《占领西西里荒地》、《讨论会》(1960)、《陶里亚蒂的葬礼》等。
西欧的绘画流派很庞杂,除上述列举的外,还有抽象表现主义、新达达主义,新抽象派等等,可以说,当代西方有什么绘画流派,欧洲便有什么流派,很难一一介绍。不过,上述所举的内容,也足以概括欧洲当代绘画的基本面貌了。
(2)东欧的绘画
前苏联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在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
绘画兴起于西欧时,苏俄出现过构成主义的绘画。抽象派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就是俄国画家。但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批判了形式主义、构成主义等绘画流派,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从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现实主义绘画便成为苏联绘画的主流,其它绘画流派,特别是现代主义绘画几乎在苏联绝迹了。
在当代,前苏联绘画主要是现实主义的绘画,以60年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后时期的绘画有不完全相同的特点。
1941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联进入全民性的卫国战争时期,艺术家也毫不例外地投身保卫祖国的斗争,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
内容大多是反对战争、保卫祖国、歌颂英雄、宣传团结对敌等,充满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顽强的战斗力。战后一段时期,这种主题的宣传画仍占有显著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是伊万诺夫、普罗科夫等。
伊万诺夫创作了100多幅宣传画,普罗科夫的《争取和平》(1950)等作品,曾风靡一时。此外,反映苏联人民高昂的革命热情的油画,特别是军事题材的油画,其成就也很突出。代表人物有莫伊谢延科、克里沃诺戈夫、涅普林采夫等等。历史画、风俗画,以谢罗夫的《农民代表访问列宁》(1950)、普拉斯托夫的《割草季节》(1945)、女画家亚布隆斯卡娅的《粮食》(1949)
等作品就有代表性。
1960年以后,前苏联绘画仍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在风格、样式方面出现了新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出现了严格现实主义绘画流派和严肃风格绘画。严格现实主义绘画流派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取材,表现普通群众的生活习俗、精神风貌。代表人物为科尔热夫、特卡乔夫兄弟等人。严肃风格绘画的代表人物有波普科夫等。在5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经济的繁荣及民主空气的淡化,苏联画坛上出现了一种曲意美化,粉饰太平,甚至阿谀谄媚的不良风气,其作品华丽、浮泛、空洞。这时,“60年代一代人”的画家涌现画坛,力矫时弊。因此,他们提倡的严格现实主义、严格风格都是针对上述不良风气而发的,具有一种明显的战斗性。
70年代,一批艺术家从欧洲文艺复兴和俄罗斯民间艺术中汲取经验,塑造现实和理想结合的形象,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的绘画热潮。如亚布隆斯卡娅的《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1973)、《亚麻》(1977),就带有理想化和浪漫色彩,这正是她对古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并从中汲取养料,追求古典式尝试的结晶。
80年代,前苏联社会进一步开放,西方现代派绘画如潮水般涌入,苏联艺术家也大批出国访问、交流,现代派的艺术便在苏联画坛上日益增加,打破了长期以来现实主义绘画一统江山的局面。前苏联绘画长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深刻的特点,同时样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油画、水粉画、版画、镶嵌画、政治宣传画、肖象画、风景画、漫画、插图画等等,各个画种都有举世瞩目的名家和名作。莫伊谢延科的油画很出名,作品有《胜利》(1972)、《歌》(1980);基布里克、什马里诺夫、普罗科夫等都是著名版画家,他们的作品《啊,这就是美国》(1949)、《国际新闻》(1968)等,就闻名于世界。杰伊涅卡的镶嵌画也很出色,克里姆林宫会议大厅的画就是他的代表作。萨里扬以热衷为知识分子作肖象画而出名。梅利尼科夫艺术兴趣广泛,他除了以肖象画擅长外,其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大壁画都很有特色,主要作品有《在和平的田野上》(1950),《告别》(1975)等等,苏联许多画家都是插图画的高手,如法沃尔斯基、格拉西莫夫、基布里克,什马里诺夫在50年代,为高尔基的《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及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所作的插图,曾轰动画坛,被认为是杰作。
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当代绘画也是以现实主义为主
导,波兰的科瓦尔斯基的《无产者》(1948)、匈牙利多马诺夫斯基的《出钢前》(1954),都是表现工人题材的作品。库列塞维奇曾创作了大量组画,如《华沙,1945》、《革命与和平战士》(1952)。他是波兰世界知名的版画家。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马伊斯托拉,长期深入农村,以农村题材的作品见长,作品有《保加利亚姑娘》(1952)等。保加利亚的版画也很有特色。60至80年代,重视形式上的变化和探索,具有当代造型风格。罗马尼亚的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为巴巴•雷尼等人。60年代后,民族特色日益浓烈。捷克的绘画,在1948年,官方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曾经活跃的现代主义作品便大量减少。艺术家或揭露纳粹的罪行,或表现新的生活,作品的思想倾向日趋强烈。70到80年代,新现实主义绘画风靡起来,代表人物为依洛德克、费夏雷克等等。这些国家也象前苏联一样,在80年代的末期,绘画艺术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
第二篇:艺术思潮课程的总结
课程总结
-述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思潮的感想
学习了当代建筑与室的内设计思潮之后,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对于一个不是很了解什么是室内设计的人来说,去更多地接触它,是充满恐惧和新鲜感的。所以我抱着一种紧张而又迫切想要走进去的心情去思索,去上这门课。所以,每节课,很认真地听课,听老师不断地表达着他对于建筑的思考,听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的想法,衡量自己的思考试与老师同学的不同和差距。感觉每节课,上的都很充实。
第一天,让我首先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说的那句:设计到最后,设计的是修养。我每每在思考这句话,设计到最后,是修养,这并不是一个人对于建筑造诣有多深,而是他有多深的品质与素养。设计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最真诚最纯洁的东西。
渐渐地入门当代的设计,各种设计思潮涌来。第一个接触的思潮自然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自然当数文丘里。他是后现代主义的使者,有体现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的母亲的住宅如图(1)最为出名。后现代主义既有文脉的继承,具有暗示性隐喻的特征,又有装饰性。后现代主义开辟了非理性的思潮,反对理性。斯图加特美术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充满了自由,非理性,又格外的喜爱拼贴。很自由活泼,不拘谨,打破一种和谐的美。其实我特别喜爱后
(1)现代主义,体现人内心的自由向往,设计有时候就需要我们去打破规矩,去创新,创造一种新的东西,来适应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满足于人。往往为设计而作的设计,都是一种不成功的设计。其实设计往往没有好坏,往往坏的就是好的,好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华罗庚说过:正因为你说是坏的,有可能是好的。
接着孟菲斯风格,这是一种接近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最著名的代表作的大概是意大利的古比波酒吧。夸张,野性,错落无序。学习了新理性主义。孟菲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后现代主义,舞台化,戏剧浪漫化,夸张。
另一种风格是新理性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古代建筑,秩序感等。我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对它感觉体会也不是很深。
另外,还学习了新地方主义。我想这是一种很好的风格。做建筑,就应该有地域文化,第一特性。而不是现在这样,全世界模仿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在那里做建筑,就要有哪里的味道。比方说做徐州的建筑,就要在打上徐州的烙印的同时,再去创新。徐州的标志,青砖,汉画像等,可不可以变成一种新的符号,用在某些适当的场合。这样或许更加贴近徐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不像大玻璃窗扎眼不和谐。我想做地域风格最好的国家,大概属于日本了。解构主义主义的学习,和后现代主义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解构主义大多都是斜的东西。比方说盖里的会跳舞的房子如图(2)。解构主义来自于80年代的思潮解构思潮。德里达提出解构。解构主义就是试图颠覆既定的规则。即是质疑人类即定的规则。
另外是新现代主义的学习。新现代主义,就是70年后,按正统做的几何造型,运用现代的材料,功能特别(2)的讲究。注重功能,不要求炫,却追求一种新颖。像贝聿铭做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如图(3),就是一个代表。它的体量感很强,没有窗户的原因,是因为美术馆的采光点不同,反光点也不同,所以要考虑光照。并且,没有窗户,里边的温度适中。另外,我学到一般处理光线可以考虑反光玻璃,双玻璃等,也可以做好保温率。美术馆的形状也很特别,做成这样,中间空,可以采光,光亮,因为画不在中厅,自然性。美术馆的功能,具有安全性。根据功能,有很注重采光。基本无天光,用特殊的采光。新现代主义,运用了很多解构主义的东西,很现代和创新。加入了新的语言,当代的语言。注重功能(3)的要求,来做设计。
高级派和有机设计,生态设计和loft设计的学习,我总感觉他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高级派是一种新的东西,形态高技术,建设方式也高,内部功能也高。很多具有交换性。创造了现代文化的功能和形态的解构。
而有机设计,大多都是弧形的,流动的,有生命的。建筑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有生命的感觉。是活的建筑。和自然能融为一体,有生命的建筑。活是自然,可生长,呼吸,循环孕育,生长等含义。曲线,就是一种象征上命体的线条。如图(4)
而生态设计,生态不一定是曲线。生态是指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低碳,低消耗,二次利用,无污染,利用废旧材料等。Loft设计是利用旧空间,就设计的改造。
接下来学习的就是各种空间,折叠空间到现在我也还是云里雾里的感觉。只知道折叠空间就是一种折子理论,不分内外。互相包裹,不可分离。就像生活的表层和内在是一致的。人,有时候是建筑的立面中的东(4)西。人也是建筑材料,是活动的工具。动态空间就是用动态方式,适应不确定的需求。模糊性。墙面等先不要急着确定它的板式材料等。我觉得这个很好。动态空间肯定会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追求,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不确定。各种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喜好也在不停地改变。也许今天心情好,我想要绿色轻快地色调,明天有了压力,我就想要黑色来搭配内心的不安。所以留一部分不确定的空间,给未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混沌空间。混沌,是一种理论,一种学术理论。混沌空间的主要特征是,1:事物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分形的。
2:不可预见性,随机性。是随机变化,很难预料到的。3:空间的不确定性。
涌现空间的学习。涌现空间就是弯曲,孔洞等,有机型。涌现,是植物动物的生长就是涌现。建筑的方位要有一个参数设计.像最理想的方位。最合适的风向(通风口,出风口的设计)各种自然原因等形成一个参数,成为一个模型。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心里参数,情感参数等。
自然材料的运用,现代的奢华中,来一点自然材料,在质朴中透漏出低调的奢华。像利用竹子编成房间的隔断等等。自然材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家中放一点自然材料的东西爱,总有一种特殊的味道,给人一种特殊的感情。
后来还学习了交互空间就是互动空间等,我就不一一列举各种风格了。学习了这么多的思潮,不仅让我了解到各种思潮的思想,老师还从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其他的更重要的知识。首先是学术论文的格式的学习。平时我总想论文就是随便写写的事情,没有什么好研究的。所以平时也懒得去探索论文的事。但是在老师的要求中,当我走进论文格式时,发现原来其中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规范。有这么多我不了解的东西。我突然意识到,有好多东西,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其中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平时也总是不到万不得已而不去做,突然觉得自己需要好好的学习一些设计之外的东西,不能只是想着那些有关设计之类的东西。我们所了解的知识是如此的浅薄和卑微,我们需要低下头,去思考,去学习了。知识的东西,需要不断的学习。
另外,很重要的是老师讲述王澍。让我们对于王澍的探索,一步步引导我们走进王澍,了解王澍的品质。让我们从王澍身上学习去做一名好的建筑师。从王澍身上学习一个建筑师应有的品质和素养。老师说,现在受欢迎的像我们刚毕业的设计师。首先,电脑绘图要好。其次是,cad画的规范(能力思维清晰),工人你能看懂。追寻光线等,要多了解电路,灯光,照度,家具布置,材料,铺装,贴板等,制图要规范,能做一两张详图。会和人交往,口若悬河或者夸夸其谈。手绘要强一点。突然觉得这每一大向中,都有很多细节。就像灯。首先要了解水电灯,灯光的明度及基本的安装。突然想起陈真说的那句,每个设计师都是杂家。要学好一门专业,就要一专多通,否则,路永远不会很长。
学习这个课,还有很重要的一个进步,就算是我学会了画一些小图,把理论转化为图纸,自己动脑去思索,而不是简单地点头说了解,而是切身体会,用手画出脑中的想法。并且也练习了手绘功底。
另外就是那天老师突然问我们:大师喜欢用新材料还是旧材料?像大多数人人一样,我想大师一般年龄比较大,应该比较喜欢传统的东西。但老师说,看看大师,他们往往喜爱新材料。想想真的很佩服大师,不愧是大师。他们思想前卫,跟得上时代步伐。思想并不像有些年纪大一点的人,无法接受新的东西。并且学得很快,能够很快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也许就是大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区别:
1.一个好的建筑师,喜欢创新的东西。2.喜欢对于自己的作品创新。
3.他们不追求过分的豪华,往往更多的是极简主义。(无论是空间,材质,结构和创意等)。
4.大建筑师一般不注意“好”东西,而更多的是去破坏。5.大建筑师喜欢用新的东西,喜欢技术的创新与材料的更新。6.他们往往喜欢模糊倾向。常常做一些模糊的设计。他们往往会牺牲一点功能,增加一点人情味。也喜欢保留一点过去,留下一点点的故事情节。
7.他们大多具有线性思维。
以上就是我学习这门课后对各种思潮真实的体会和建筑本质的了解。不仅练好了手绘,也增加了我对于室内设计学习的信心,让我对以后学习的受益颇多。
第三篇:《西方艺术思潮》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
西方艺术思潮教学大纲
第一讲 绪论
一、艺术与观念
1,观念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中介作用。2,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关系。3,观念与艺术家的创作。4,观念与艺术目的的多样性。
二、西方艺术观念的源头
1,希腊神话传说:第一层面:后代艺术题材的来源。第二层面:内在精神。2,基督教文化:第一层面:后代艺术题材的来源。第二层面: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三、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
1,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模仿原则。2,追求以人类共性为基础的普遍性。3,以表现美为艺术的最高追求。4,以崇高、典雅、庄重为典型风格。
第二讲 西方艺术的起源
一、原始艺术
1,旧石器时代:a,分期:早期,中期,晚期;b,社会:母系氏族,巫术观念,图腾崇拜;c,文化:格拉夫特文化,奥瑞纳文化,马格德林文化,卡普萨文化。2,新石器时代:农牧业为主,社会组织化,地中海东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北欧,非洲,陶器,巨石纪念碑。
3,原始时期:金属石器混用,磨制石器,铁器,家用物品,装饰工艺品。
二、埃及艺术
1,概述:a,农业民族,前1700年独立,前1000年后被亚述征服,前525年被波斯国王甘比西斯占领,前4世纪成为马其顿的一个省,前39年罗马人入侵;b,历法,1 书写术(象形文字);c,法老,斯芬克斯,尼罗河,亚历山大大帝。
2,分期:a,前王朝时期;b,古王国时期;c,中王国时期;第二骚乱期;e,新王国时期;f,衰落时期。
3,艺术状况:a,建筑;b,雕塑;c,浮雕与绘画;d,工艺品。
4,艺术观念:a,模仿性;b,追求永恒和不朽;c,遵循神圣化和程式化原则。5,影响:a,埃及艺术与希腊艺术的关系;b,艺术在埃及社会里的作用。
三、美索不达米亚艺术
1,概述:a,“美索不达米亚”的含义;b,闪米特语族;c,民族熔炉。
2,历史分期:a,苏美尔乌尔第一王朝;b,阿卡德王国;c,库提人入侵时期;d,乌尔第三王朝;e,古巴比伦第一王朝;f,亚述帝国;g,新巴比伦王国。
3,艺术精神:a,崇尚财富与武功;b,突出的抽象才能;c,书写艺术;d,程式化和变形;e,建筑。
四、爱琴艺术
1,概述:a,施里曼和伊文思的发现;b,爱琴海沿岸,伯罗奔尼撒半岛;c,克里特人;d,希腊人。
2,米诺斯艺术:a,约前4000-前1400年,兴盛于克里特岛;b,制陶和金属制造,建筑;c,表现主义;d,埃及在文化上对克里特的影响。
3,迈锡尼艺术:a,继承克里特文化;b,巨石堆积式建筑,陵墓,装饰艺术。4,小结:a,重新审视前人的看法;b,西方来自东方;c,破除欧洲中心主义观念。
第三讲
西方古代艺术
一、希腊艺术
1,概述:a,亚该亚人,赫楞人,雅利安人;b,城邦制,崇尚中庸和谐,追求闲适,生活简朴;c,建立“秩序”;d,希腊文化建筑在埃及人所确立的基础之上。2,艺术分期:a,古风时期;b,古典时期;c,希腊化时期。3,三种艺术风格:a,多立克式;b,爱奥尼亚式;c,科林斯式。4,艺术观念和变化:a,人本主义;b,理想主义;c,理性主义。
5,希腊化时期的观念:a,斯多葛主义;b,伊壁鸠鲁主义;c,个人主义;d,写实主 2 义;e,经验主义。
6,影响:a,以人为本;b,崇尚理性和崇尚简朴;c,希腊文化出自东方。
二、罗马艺术
1,概述:a,罗马,伊特鲁斯坎人;b,前509-前1世纪中叶为共和国,前196年征服马其顿,50年后将希腊作为属地,三次与迦太基的战争,前30年吞并托勒密,395年罗马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定都拜占廷,至1453年。2,艺术状况:希腊艺术的入侵;公共建筑;追求华丽、力量和实用。3,观念与变化:a,组织化;b,功利主义。
4,影响:a,巩固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b,创造“罗马式”艺术;c,古典主义的主要内容存在于罗马风格之中;d,罗马之“门”。
三、中世纪艺术
1、概述:a,基督教世界;b,日耳曼诸部族;c,几件大事:十字军九次东征,骑士制度,城市的兴起。
2,艺术形式和分期:a,样式:建筑,绘画,雕塑,装饰,细密画;b,分期:早期基督教艺术,基督教胜利后的艺术,加洛林、奥托艺术,晚期哥特式、拜占廷艺术。3,三种艺术风格:a,拜占廷式;b,罗马式;c,哥特式。
4,观念的演变:a,神秘主义和独裁主义;b,禁欲主义;c,哥特式艺术的观念。5,影响:a,纯粹欧洲艺术的摇篮;b,精神追求的至上性;c,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成熟。
第四讲
西方近代艺术
一、文艺复兴艺术
1,概述:a,起因:城市兴起,十字军东征,地理大发现,市民阶级,商品经济;b,关于再生与复兴;c,关于人文主义;d,分期: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北方。2,艺术及其观念:a,中世纪晚期的自然主义,方济各基督凡人论;b,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科学自然主义,个人主义;c,罗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d,威尼斯文艺复兴:地方风格主义,学院风格主义,自由风格主义。
3,北方的文艺复兴艺术:a,德国:丢勒,荷尔拜因;b,尼德兰:凡爱克,勃鲁盖尔。4,评价:a,为资产阶级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崛起开辟了道路;b,奠定了西方近、现 3 代思想、观念、艺术的基本格局;c,继承、恢复传统多于创新。
二、巴洛克与17世纪艺术
1,概述:a,现代民族国家的成熟;b,文化背景:反宗教改革运动,君主政体的巩固,科学发展和探索地球;c,关于“巴洛克”;d,时期划分。
2,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画派:a,意大利:卡拉瓦乔;b,贝尼尼;c,鲁本斯;d,委拉斯开支;e,荷兰画派;f,学院派:普桑。
3,艺术观念:a,反宗教改革的神秘主义;b,贵族巴洛克的专制主义和学院主义;c,资产阶级的巴洛克;d,巴洛克理性主义。
三、洛可可与18世纪艺术
1,洛可可艺术:a,“洛可可”的含义;b,起源;c,特征。2,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华托,布歇,夏尔丹,弗拉戈纳尔。
3,新古典主义与学院派:a,起源;b,代表性艺术家:英国的雷诺兹,庚斯博罗;法国的大卫,安格尔,雕塑家乌顿。4,新古典主义与考古学的观念。
四、19世纪艺术
1,启蒙运动:a,“启蒙运动”的含义;b,启蒙运动的影响和表现;c,启蒙运动的精神;d,重要的知识分子:狄德罗,伏尔泰,卢梭,巴赫。2,狂飙突进运动:a,产生;b,精神。
3,浪漫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戈雅,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吕德。
4,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念:a,艺术联姻和色彩主义;b,浪漫的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c,逃避现实;d,复兴过去;e,回归自然;f,异国情调。5,现实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杜米埃,米勒,库尔贝。
6,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a,艺术与科学联姻;b,持续的波动。
7,其他重要的艺术和艺术家:a,拉飞尔前派:亨特,罗塞蒂,密莱司;b,巡回展览派: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柯夫;c,罗丹;d,英国风景画:透纳,康斯太勃;e,柯罗;f,巴比松画派:米勒,卢梭;g,列维坦。
第五讲 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
一、现代主义艺术
1,现代艺术的基本倾向:a,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b,反理性和写实传统;c,对“原始性”的向往和追求;d,对“偶然性”的追求;e,“观念化”的倾向;f,对艺术技巧的否定;g,反普遍性,追求个性;h,反对以美为艺术的最高追求;i,不断探索艺术表现的新形式。
2,现代艺术的思想基础:人本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唯意志论;不可知论;存在主义;情感至上主义;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
3,转折:a,印象主义:马奈,德加,雷诺阿,莫奈,毕沙罗,西斯莱;b,新印象主义:修拉,西涅克;c,后印象主义:梵高,高更,塞尚;d,野兽派:马蒂斯,弗拉芒克,马尔开,杜飞,德兰;e,表现主义:康定斯基,蒙克。
4,突破:a,立体主义:勃拉克,毕加索;b,未来主义:马利奈蒂,波菊尼,巴拉,卡拉;c,超现实主义:米罗,达利。
5,泛滥:a,达达主义:杜桑;b,各种抽象主义:新造型主义,行动画派,光效应艺术,概念艺术,极少主义,构成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马列维奇,蒙德里安,杜波飞,波洛克。
6,反动:波普艺术,具体艺术,超级现实主义,环境艺术;西格尔,克里斯托。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
1,概述:a,两个视域:历史与文化;b,词语: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先锋派;c,两种现代性和现代主义。
2,思想基础:法兰克福学派对后工业社会的批判;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等颠覆;哈贝马斯重建理性的努力。
3,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的特征和差异:a,现代主义的特征;b,先锋派的特征;c,二者的共同性与差别。
4,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解构与颠覆;美学的泛化;实质与外表的分离;媒介的操纵;时空的压缩与转换。
[主要参考书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美]房龙《人类的艺术》,衣成信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3,[德]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4,[德]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7,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李玉成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8,《剑桥艺术史》,钱乘旦、罗通秀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11,[苏]兹拉特科夫斯卡娅《欧洲文化的起源》,陈筠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12,[英]柯特勒尔《爱琴文明探源》,卢剑波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3,[美]房龙《人类的故事》,刘缘子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艺术的目的(第4页);艺术的普遍性(第2-3页);希腊与埃及(第26页);艺术与地理(第30页)。14,[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15,[苏]罗塞娃等《古代西亚埃及美术》,严摩罕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16,[法]巴赞《艺术史》,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17,[英]迈克尔·列维《西方艺术史》,孙津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18,[埃及]阿拉姆《中东艺术史》(古代),朱威烈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9,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20,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三联书店1985年版。21,戴士和《画布上的创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2,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3,张汝伦《意义的探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四篇: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nce,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
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西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产生原因
浪漫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文学基础,历史悠久。积极浪漫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德国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浪漫主义思潮——法国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
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浪漫主义思潮——俄国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英国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
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
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浪漫主义特征
1、追求理想的表现
2、重视和突出想象和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3、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
4、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浪漫主义与启蒙主义之别 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分别包含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精神气质,它们对“理性经验”和“感性经验”的不同侧重,分别影响到后来的世俗主义和“反文化论”潮流。(塔那斯(R.Tarnas)《西方心灵的激情》)
第一,前者将世界视为“统一的有机体”,认为世界是无限的、无止境的,支配其间的是一种神秘的灵感;后者则倾向于将世界视为“原子论的机器”,认为世界是可分析、可预测的,支配着世界秩序的是启蒙的理性。
第二,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似乎同样崇尚人的意志能力,同样推崇英雄,但是它们对人的肯定方式却有不同。一般而言,前者认为人的基本价值在于想象、意志、情感的深度、艺术的创造力和自我表现;而后者强调的是人的理性,以及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第三,对浪漫主义者来说,自然是“精神的容器”;对启蒙主义者来说,自然却首先是观察、认识甚至控制的对象。因此,前者注重关于“性质”的认识,追求认识过程的暗示性;后者则倾向于“定量”的分析,追求认识结果的明晰性。
浪漫主义独特的精神气质,也成就了它的“内省”的特征。所以它对“无限”的探究,实际上首先是探究人类心灵的非理性方面,探究“内心深处的存在的阴影”,比如梦幻、爱欲、恐惧、冲动、无意识、自相矛盾等等。“科学所构造和设想出来的实在”,也被浪漫主义者认为“归根结底是象征的”。
总之在后世看来,浪漫主义的思维方式标志着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分裂;而这恰好是“现代性”的一个源头。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原则 德国早期浪漫派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最初文献,是瓦肯罗德(W.H.Wachenroder,1773-1798)所写的《一位热爱艺术的修道士的感情的赤诚流露》。其中主要强调的,是产生于内心深处的艺术与上帝之间的神秘沟通。
神秘主义成为个体理性的先兆,在中世纪后期已有实例。而那些年轻的浪漫派诗人,同样是要在艺术与“绝对”之间寻找神秘的通道。因此与“真应当统治一切”的新古典主义信条完全相反,他们相信“诗歌”才是“绝对的真实”,“越是富有诗意的就越是真实的”。诺瓦利斯
诺瓦利斯(Novalis)德国诗人。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原名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尔德·封·哈登贝格。1772年5月2日生于曼斯菲尔德附近的上维德施泰德一贵族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1790年在耶拿随费希特学习哲学,并结识席勒。1791至1793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后在法院、盐务局供职,并与早期浪漫派作家弗·施莱格尔等交往。1801年 3月25日死于魏森菲尔斯。
诺瓦利斯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重要诗人,其诗句常常会表达出一种宗教式的思索:“我们漫无边际地四处追寻无限的东西,然而我们总是只找到物。”这一诗句来自诗人的真实经历:
1795年,23岁的诺瓦利斯爱上一个13岁的女孩苏菲,他试图“通过接近和探询苏菲的孤独,来超越有限的自身孤独”。但是两年以后苏菲去世了,诺瓦利斯非常绝望,因为他发现爱情并没有让他追寻到无限,只是使他看到“一个„物‟的毁灭”。
“她的生命曾使我的全部精神存在聚合在一起,但它们却很快破碎了,又回复到原来的样子。我的内在的生命形态崩溃了,我生活在毁灭之中,……我已经失去了自我。” 诺瓦利斯像当时的浪漫派青年一样,使死亡的体验大大超越了纯粹的个人意义,因为死亡意味着“有限的存在物”注定要毁灭;
如果想超越“总是只找到物”的事实、达到生命的绝对意义,就必须征服“死亡”所代表的“有限性”。
诺瓦利斯由此而寄希望于“超越时间、存在于时间之外的绝对欢乐……这就是无条件(无限)的生命”。其方式在于:“在与时间相处时,我们必须做的便是对无限的自我意识。”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总体精神
从奥古斯丁开始,基督教神学就认为永恒、绝对只存在于有限的生命之外,存在于时间之外;对有限的人而言,永恒和绝对就是一种“超越性的无限”的意识。
但是诺瓦利斯则认为:“个体(即有限的物)是通向无限的媒介”,所以是要在“只找到物”之中追寻“无限”。这被解释为“渴望创造一种„存在物‟与„超存在物‟、„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体”。这正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总体精神。
诺瓦利斯
关于有限的个体如何能成为通向无限的媒介,诺瓦利斯认为“人,只是一个通向„绝对自我‟的„自我意识‟”。按照他的看法,意识只有作为一个“反映的产物”才是可能的,即:自我需要一个对象物,从而才能使自我意识得以存在。
所以,人本身的有限存在是“经验自我”(empirical ego),而它之所以被视为“有限”,就是因为其“内在核心里有着„绝对自我(‟absolute ego,即上帝)的根源”。这样,“我们所谓的自我并非真正的自我,而仅仅是自我的映象”。这种通过“感觉与超感觉的统一”来确认“有限的存在”之方式,就是诺瓦利斯所说的“世界的浪漫化”。
“世界必须被浪漫化,浪漫化……是对普通事物给予崇高的感觉,对日常生活给予神秘,对已知给予未知的尊严,对有限给予无限的外观。在这种意义上,世界被浪漫化了。用这组关系,崇高、未知、神秘和无限……会得到一种亲熟的表现。”
西方研究者认为:“世界的浪漫化”体现于浪漫派对文学和诗的看法,即是“有限和无限在意识中相互结合,通过光明和黑暗的混合来完成„对神的视觉、知觉体验‟”。……“当意识的种种对象在黑暗中失去清晰的轮廓……时,便产生了一种对神秘……的模糊感情”。从而有限与无限便“统一为宏大的总体”。
为了用“模糊”消解理性所习惯的“明晰性”,并且更多地体验这种“模糊”之中的“有限与无限的相互结合”,诺瓦利斯还特别提出了一些耸人听闻的途径,比如:酒、鸦片、性、死亡。
在他看来,上述“宏大而神秘的总体”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上的陶醉与渴望、欢乐与痛苦的结合。它不能体现于一个单一的事物,也不能完全具体化为情感,所以为了使这种情感产生,需要提供某种“否定、痛苦和饥渴的要素”。即:“思想努力使自己溶解为纯粹的无限,就要为一种完全毁灭的情感所吞没”。
其《精神之歌》甚至用性的体验阐述宗教的体验:“爱情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爱并不能完全内在和具体地/占有被爱者/……燃烧的情欲/使灵魂充满生命力/心灵/变得异常饥渴/于是从永恒到永恒/不得不忍受爱的诱惑/那些已经尝到爱的欢乐/如今变得严肃的人们/会抛弃一切/走向渴望的餐桌。”
他还写过更极端的诗句:“压抑越强烈,欢愉的瞬间之火焰也越旺,增加写氧气吧,……性是最大的欢愉,女性则是我们的氧气。”当他描述上帝的时候,甚至认为“上帝就是医生、牧师、女性和朋友”。 这种多少带有一点神经质的、病态的感受,恰好是一部分浪漫派诗人所追求的境界。诺瓦利斯认为:“在一个人开始去热爱病态与痛苦的瞬间里,他的怀抱里就会涌起最刺激的情欲,最高的欢乐就会渗透他的全身。疾病难道不能成为更高级的综合手段吗?痛苦越剧烈,包含在其中的欢乐也越大。”
诺瓦利斯所代表的这种极端的浪漫派态度,被研究者归纳为:“朝向上帝的运动,就是朝向死亡的革命。”正如他在《死亡之歌》中所写的:“上帝的深切悲哀/已在我们心中扎根/永恒地被伤害的美好事物/把我们汇入同一条溪流。”
常识
法国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是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监狱爆发的一场革命,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大革命的结束时间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1794年7月雅各宾派统治的结束为革命的终结。另有观点认为1799年的雾月政变为革命终结的标志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第五篇:保守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是西方社会的右翼政治思潮,也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历久而不衰,在当代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保王派的创造。保守主义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保守主义?顾名思义:“保”就是保持现状与稳定,“守”就是守住传统和秩序。进一步说,保守主义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传统高于科学,等级高于平等,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主义,神的法则或自然法高于世俗法;保守主义还认为现行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对权力、财富和地位的分配,都是“存在即合理”因而是值得保存的。因此保守主义反对变革,尤其是激烈的变革,当然最反对革命。事实上,历史上保守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就是由革命或激进变革所引发的反动,例如伯克的理论核心便是针对法国革命及其思想渊源启蒙运动的批判;而保守主义的另一位主要思想家哈耶克的主张也离不开对罗斯福“新政”及其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的抨击。
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
保守主义思潮虽然始终存在,但却并非一直占上风,只是掀起过几次浪潮。
(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近代保守主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保守主义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即18世纪末。其特点是反对革命,反对革命中涌现的民主潮流,反对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斗争的焦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保守主义的鼻祖为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著有《法国大革命反思录》(1791)、《诉诸我党老前辈》(1791),都猛烈攻击法国大革命。伯克不仅不反对自由主义,而且标榜自己追求自由。他认为英国治理国家的经验是“保留了合乎自然的方法”。经验教导人们,除了世袭王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方法能够“使我们的自由得以经常地延续下去,并作为我们世袭的权利而保持神圣性。”
他说:“我也并不排斥变动,但即使当我改变的话,那也是为了有所保存。”保守主义并不拒绝变革,更不反对变革,而是主张渐进的变革。
他否定启蒙学者的理论,认为其最大错误就是把人的理性抬到不恰当的高度,而忽视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
他认为革命中涌现的民主潮流必然流于暴民政治,出现无政府状态,造成政治退化。在他看来,合乎自然的国家不是平民政治,而是贵族政治。把许多天赋不等的人集合为一体,必定要以智能较高的人为领袖。
(二)19世纪中期:保守主义浪漫化
19世纪初,由于拿破仑的失败,波旁王朝复辟,欧洲大陆革命潮流下落。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弊端的暴露,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出路似乎就在于削减平民与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加强行政权力。这就使得保守主义一度占据优势。其集中表现是历史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特点是反对民主政治,拥护君主制度,主张集权与国家主义。
这一时期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贵族波纳德(1754—1840),他认为,社会是同类的聚合,是三个元素(权利、权利的执行者和服从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民主政治中,虽然大众可以议论国家事务,但最终作出决定的仍是一个特定的掌权人物。君主政治和民主政治的区别只在于,前者决定意志的是一个固定的人,后者却不固定。所以君主制比民主制稳定。稳定是秩序的必要前提,而秩序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前提。君主制是合乎自然的制度。他强调,贵族是一种义务,一种职责,是行使最高权力的工具。平等违背自然规律,与秩序的基本原则不相符合。保守主义者反对平等,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根据人的能力分配任务的等级制度才是“真正的平等”,秩序观念、淘汰观念、等级观念应该成为现代生活的基础。
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是被称为“傲慢的政治专制主义的先知”的黑格尔(1779—1831)。他认为,人民当前面对的是一个无秩序的混乱的时代,需要维护秩序与安全,需要确立国家的至高权威。个人只有在国家生活中才能保持为自由和有理性的主体。所以,感恩戴德地服从国家权威是个人基本的义务。国家的统治是绝对的。国家除自身的利益之外不顾及任何东西。他被批评为“热衷于国家集权”,“把个人仅仅当成国家的一个小卒”。
(三)20世纪30—50年代:传统保守主义抬头
这一时期保守主义的突出特点在于反对集权主义、社会主义。美国学者奥斯里维针对社会主义前苏联的情况强调,早期的主要威胁来自自由主义的狂想,它摧毁一切道德权威的社会政治秩序。20世纪,威胁不再是自由主义者过分的个人自由,而来自过度的国家权力。
30—40年代反社会主义的精神领袖当推哈耶克。他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中认为,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主要论点是:(1)经济上的计划化会导致政治上的独裁,其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政治上却失去了自由。(2)计划经济对私有权的否定,必然导致政治上的极端主义和对个人的奴役。私有制是实现自由的基础。因为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是由许多独立的个人掌握的,所以没有人能控制他人,即使一无所有,穷人也可以有选择雇主的自由。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实际是由一个人或一小撮人控制。前者是“富人得势的世界”,后者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富的世界”。(3)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这必然导致计划经济。
反共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家李普曼,20世纪反共产主义的现代保守主义中,影响最大者为德国的沃格林。
(四)20世纪70—80年代:新保守主义崛起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传统保守主义发展为新保守主义,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对西方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到80年代主宰西方政治舞台。新保守主义以美国为中心。
60年代末,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弊端,物价持续上涨,挫伤劳动者、投资者积极性,降低企业竞争力;国家干预针对扩展导致行政机构膨胀,政府财政危机,官僚主义滋长;此外,个人主义的国度发展导致社会物欲横流,道德贬值,价值相对主义流行,引起精神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保守主义实行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认为解决赤字的最好的办法式借债,而不是增税,因为通过政府借债,可把资源从利用效率最低的地方转移出来。他们的主张是:鼓励自由市场竞争,缩小政府干预,削减个人所得税,与凯恩斯主义决裂,实行小政府、小税收、小开支政策,鼓励投资,刺激供给,建立军事优势,反对共产主义。
(五)20世纪90年代:当代新保守主义咄咄逼人
当代新保守主义被看作是一种“特别的鹰派”。他们把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世界使命”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布什主义代表共和党保守势力,突出地表现在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方面,其战略目标是谋求“单极霸权”,追求“绝对安全”,取得绝对优势,遵循“美国利益至上”、“以实力求和平”原则,以更加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布什提出要让美国“成为国际社会的自由先锋和正义力量”。
保守主义的气质与理念
保守主义是种经验主义思潮,没有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主张色彩斑斓,但也有基本一致的理论内容。
(一)秩序第一说
保守主义讲秩序第一,不是否定自由,只是拿自由跟秩序比,强调秩序的优先性。自由主义也重视秩序,可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在个人自由。
1、与自由相平衡的秩序
保守主义的所谓“自由”,是有序的自由。它排除自我放纵,强调个人判断力的道德感、责任心,是内在的“良知的统治”,人要对其自由意志、自由行动承担后果。在保守主义看来,自由与秩序不属于同意层次,秩序属更高层次,自由是在秩序内部展开。
2、秩序是自由的秩序和道德秩序
保守主义追求的是自由的秩序,而不是扼杀自由的秩序。在保守主义看来,没有统一目标的秩序才是自由的秩序,若把统一的公共目标强加给个人,就谈不上个人自由,就会扼杀个人的任何创造精神。保守主义所谓的秩序即“道德秩序”,它来自自然法,来自上帝,超越了人的主观意志的范围。秩序、正义、自由是漫长而痛苦的社会经验的产物,是多少世纪以来不断尝试、反思和实践的结果,是自发建构并自我维持的,不是人为设计的。
(二)权威主义观
保守主义主张权威主义,人为维护秩序有赖于权威,民主也有赖于权威的保障,把权威推上绝对的地位。
1、热衷于权力,把权威绝对化
哈耶克:“保守主义者,只有在确信有某种更高的智慧在关注和监督着变革进程的时候,只有在知道有某个权力机构在负责使变革‘有秩序地’展开的时候,才会感到安全和满意。”
保守主义认为,需要权威的统治是人的天性。李普曼的看法是:“对于集群而居的人们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受统治更为必要的东西了。如有可能,则自治;如果幸运,则受到良好的统治;但无论如何,总要受统治。”
2、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
关于权威问题,保守主义者有不同的主张。有的强调,他所谓的权威不是政治权威,而是社会权威,主张限制政治权威,推崇社会权威。社会权威不是来自政府的压制,而是来自民间自主享受的自治。社会权威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构建的。服从权威就等于服从客观真理和道德秩序。
更多的保守主义者讲的是政治权威。
(三)精英民主论
保守主义认为现代民主仍然是精英民主,政治精英仍然是历史、权利和政治舞台的主角。提倡精英民主,反对大众民主,但并不是反民主。
保守主义者认为,“大众民主”不存在,大众在政治生活中是被动的,无法清除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能理智地独立作出决定,易受强烈的情感冲动支配,易受外部势力左右,听从政客和团体的摆布,因而只能在不同的精英意志中进行选择。所以民主不是什么人民的统治,而是为人民所接受的“政治家的统治”。因此,民主政治的意思只能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绝将要来通知他们的人的机会。
柯克认为,社会要由精英来统治与维持。他们是天然的统治者,拥有很大影响力量。只有依靠他们才能保存社会组织中最美好、最稳定的东西,反抗大众革命和革新倾向。
(四)反对平等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
保守主义并不是一般地否定个人自由,而只是否定平等的自由,反对平等主义;也并不完全反对国家干预,而是反对国家干预一切的国家干预主义。
1、反对平等主义
保守主义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的体力、智力、品质都存在差异。不平等是天然秩序。社会政治体内必然存在等级差别,社会只能由素质优秀的贤人来领导。一个良好的社会应建立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人们结成社会,需要有等级差别、贫富差别。社会的目标是公正,而不是平等。根据人的能力分配任务的等级制度才是“真正平等的”,秩序观念、淘汰观念、等级观念应当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
2、反对国家干预主义
保守主义认为,结果平等的社会工程必然导致权力的集中和国家的干预,从而违背有限政府原则,对个人的自由和权力的平等导致威胁。
(五)崇尚传统与渐进
保守主义崇尚传统,尊重经验,强调谨慎,拒绝冒险。
1、因袭传统,贬抑理性
保守主义认为,国家作为民族的载体,在时代相袭的过程中形成了值得人们尊敬的传统,这就是文明。文明传统式人类智慧的积淀和财富的积累,是进步和发展的唯一保证,不应轻易毁弃或砸烂。社会的传统或规则体现了具有永久价值的智慧和深意。
崇尚传统就要否定理性主义。在保守主义看来,唯一的智慧是实践理性,它来自经验、传统和习俗。因此,既要珍惜传统中积聚起来的理性,又要正视人的理性的局限性,承认人世间永远达不到的至善的理性境界。
2、强调审慎、稳健、克制
保守主义者对于传统和经验是依赖的,对人的认知能力是怀疑的。他们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局限性。人的知识不仅有限,而且会出错,因此审慎是必要的。而克制是政治家的美德,是成年人的“政治本能”,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体现了一种责任感,是成功之本。
3、主张社会的渐进进化
保守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认为社会是以过去为根基的有机体,是以自然的方式发生变化的,是历史缓慢演变的自发产物。要承认现存秩序,容忍目前的小恶,而不要去恶务尽,甚至把旧秩序的一切都当做恶,加以扫除。保守主义拒绝任何终极目的和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整体性解决办法。它认为不可能建立一个一切从零开始的全新社会,只能持续不断地渐进。而且,进化本质上时无法预
料的,未来的进化是不能控制的,不存在什么“进化规律”。
对保守主义的诘难
对保守主义的诘难可以区分为对保守主义的一般原则的诘难,对保守主义不同流派的诘难,甚至是对与保守主义无关的保守派的诘难。
保守主义的“罪状”举不胜举,它是受到抨击最多的主义之一,但保守主义的长盛不衰表明,它也是最经得起挑剔的主义。
1、保守主义缺乏系统的学说,自相矛盾,缺乏原则,理论不系统,说理“不科学”;
2、保守主义缺乏远见,无纲领、对理论有偏见;
3、保守主义的人性论贬低人的能力,为自私自利辩护,放纵贪婪,主张强存弱汰,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倾向;
4、保守主义重视物权,轻视人权,把财产权看得比生命权还重要;
5、保守主义有威权主义、精英主义和贵族政治倾向,对自由、民主疑虑重重,一些保守主义者国家主义思想太浓;
6、保守主义主张维持现行的制度,对穷人的困苦漠不关心,有阶级偏见,导致两极分化;
7、保守主义反对进步,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愿意承认、尝试新事物,难免流于守旧、顽固乃至反动;
8、保守主义重视经济自由、轻视政治自由和其他社会自由;
9、在当代,保守主义不合时宜,只不过是小业主、小农的意识形态,已过时落伍;
10、由于保守主义的缺陷,保守党按照《论自由》的作者密尔的说法是“愚笨党”,因为它缺乏远见,缺乏智慧,只重实际,只重常识。
以上的指责虽然有些地方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歪曲误解之嫌,但并非全是无中生有。但意识形态在一些看法上的差异属于见仁见智,而不存在观点科学与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刘军宁:保守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任晓,沈丁立: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34、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