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意识形态机制的两个构建

时间:2019-05-14 06:2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执政党意识形态机制的两个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执政党意识形态机制的两个构建》。

第一篇:执政党意识形态机制的两个构建

执政党意识形态机制的两个构建

[摘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历来重视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如何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路线方针上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我们有必要从党内和党外两个维度加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探讨构建有效的机制来保证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执政党 意识形态 党内机制 社会机制

在大数据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态势下,重视和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对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历来重视思想建党,重视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2013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结合近几年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中央倡导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都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努力。

执政党意识形态有效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全党的思想意志集中统一到中央的方针路线上来,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就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就是“必须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探讨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有效途径,构建党内和社会两个方面机制。

一、构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党内机制

构建有效的党内机制是实现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内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从党的章程的修订、历次党代会的报告和决议都在不断完善这一机制。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坚定不移地推进执政党的理想信念建设。习近平同志总结当前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理想信念问题。执政党理想是其执政目的最高体现,执政党信念是其执政的观念和态度,执政党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其成员不断奋斗的内在动力和力量源泉。习近平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所以,我们加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如同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同样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社会快速转型的挑战、“西化”和“分化”的挑战,以及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挑战。执政党的建设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的支撑,没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就不能适应当前的一系列挑战。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2.继续加强执政党的组织系统建设。加强党的组织系统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首先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坚持党中央的集中领导,坚持核心意识、大局意识,坚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 “四个看齐”意识。这是方向性的,是不容置疑和妄议的。其次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筑牢有效执政的坚实堡垒。党的基层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构成了中国社会核心领导系统。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革命战争年代把党支部建设到“连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党组织建设到各行各业的一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党的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会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一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通过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基层组织发展党员,建立流畅的党员进入和退出机制,把整个社会网络在党的周围。

3.强化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要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建立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执行政府职能,必须符合执政党的主张。党管干部的原?t,主要的和根本的就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有效贯彻和统一。“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继续增强党员干部的领导素质、继续加强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继续创新党员干部的领导方法,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内容、党员干部整体能力提升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忠诚度,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这是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表述,是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一个制度上的创新,有助于领导干部突破思想框框。

4.构建有效的党内监督系统和自我纠错机制。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并将继续长期执政的法宝就是党内有效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纠错、自我革新。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没有有效的党内监督机制,对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不利的。基于此,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强化自我监督的法规,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对党内干部实行纪律检查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和违规查处,不但要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为上予以监督,还要对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上予以监督,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实现党的意识形态体系有效建设。

继续加强党内的自我纠错机制的建设。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曾说:“那些拒绝从历史中学习的人注定要重复它的悲剧。”自我纠错能力体现了执政党执政的灵活性和自我调整能力,它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着自我纠错自我调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右、“文化大革命”等,犯了“左”的错误,中国共产党都能靠自己拨乱反正。这些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党,是一个敢于正视和纠正自身错误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纠错机制在党的决议上表述出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我纠错向制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5.创新执政党的学习机制。学习机制是一个政党最基本的制度,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的重要举措。要创新执政党的学习机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全党的学习,他在延安整风时还提出要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这在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创新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制度,使之适应时代的需要。

继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党员干部主渠道作用,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党运用党校这个阵地,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为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应该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我??党的这个独特优势保持好、发挥好。”完整的党校教育系统是中国共产党学习机制的一个法宝,是一个优良传统。一直以来,各级党校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加强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党性教育,这也是实施执政党意识形态有效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机制

作为构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补充,在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构建合理的社会机制可以保证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发展。社会机制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构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机制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建立有效的法律制约机制。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增强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自觉按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办事,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决不能违规干预司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宪法权威即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这是保证我国法律可以公平公正运转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的,“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只有执政党及其成员的意识中树了立法制思维,增强了法治意识,才能保证普遍的社会规则得到有效推行。要建立法治国家、依法治国,要培养全民的法治意识,更要培养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使之成为遵法、守法、用法的楷模,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依法办事。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要义,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建立完善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完善新闻舆论的监督机制,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整个社会对执政党及其成员的社会价值判断,一直被中共历代领导人重视。总书记在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新闻媒体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保证我国新闻舆论的社会主义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坚持舆论引导的党性原则,“党媒姓党”,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这是新中国媒体工作的根本性方针不容置疑、不容挑战。同时要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对新媒体从业人员加强党性教育。

3.建立长效的社会道德约束机制。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初步建立,我国的道德约束机制基本建立起来。从过往的很多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党员干部的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部分党员的个人道德问题被贴上了政党的标签,极大地损害了政党的形象。社会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一旦凝聚成为公众舆论就具有强大的社会约束力。我们在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这种道德约束的力量,并建立有效的社会不良道德监督体系,积极发挥普通群众监督作用,监督有关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违规违法行为。

同时,要继续发挥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坚持自我道德修养与社会道德约束相配合,使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道德激励与道德约束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用好的党风引领和带动公民道德建设。

建立有效的社会道德约束机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提倡和践行,建立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对执政党及其成员的意识形态建设起推动作用。

4.建立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机制。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大社会转型之中,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奇迹,大众精神文化的提升并不同步。特别是在部分党员干部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长期的GDP的高速增长,利益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随着追求物质富足而逐渐扭曲,精神世界渐渐荒漠化。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能激发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一种精神载体,满足大众寻求民族认同、社会价值、人生意义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卓琳同志回忆邓小平有“三爱”,其中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典。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党员干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借用古人智慧及处世之道来解决现代生活中的问题。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可以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借鉴。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思想来源。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如何在思想上建党,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我们要把构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机制作为从严治党的关键举措,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的教育,解决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把意识形态建设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陈 洪

第二篇:试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化

摘 要:在现实的政治中,意识形态没有也不可能终结。在当代中国,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由革命气质到建设气质的转化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始终保持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关键词:执政党;意识形态;多元社会;利益整合;转化

1960年,哈佛大学的丹尼尔•贝尔(Duniel Bell)提出意识形态将走向结束;1989年,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认为不但意识形态,而且历史也将会终结。然而在现实的世界各国政治中,意识形态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终结。对于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如何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实现相应的转化,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状况。显然,这是关系到党执政合法性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一、执政党为何要对意识形态进行转化

意识形态是政党用来吸引民众、整合民众力量的强大工具,主要用来维系政治建制的正常运作。它“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它来与外界协调,并依靠它来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1]。另外,意识形态还对执政党的合法性起支撑的作用。所以,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应当为保持强大的执政基础、获得广大民众的长期支持服务。但是,执政党在其执政过程中总会遇到众多矛盾需要解决,正是解决这些矛盾的需求,迫使执政党不得不对其意识形态进行转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控制公共权力、对权力运行过程施加影响,是几乎所有政党都倾力追求的目标。所谓执政党,指的就是控制公共权力,特别是控制了行政权力的政党。但是,执政党和公共权力又不完全是一回事。一方面,从政党的一般特性上看,政党代表的只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任何政党都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利益都同时体现出来,反映一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政党的一项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从理论上说代表的是全社会。政府即使被一个政党所控制,也不能只为一个社会阶级或集团服务。从这个角度上讲,执政党如果要继续维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就有一个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尽可能反映更多民众要求的问题。

其次,社会的多元化和人们思想的多元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我们看到,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分层日益复杂化。以西方国家为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国家中间阶层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工人阶级,整个社会的结构明显呈现中间趋大、两头缩小的走势。到今天,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不到5%。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身份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几种身份兼而有之的状态。从总体上来看,这就使得传统意识形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很显然,只要市场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手段,多元化就无法避免”[2]。与此同时,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又不可能是多元化的。因此,通过一种能够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共同接受的意识形态来把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整合在一起,消解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现实的需要也将迫使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不断进行转化。[!--empirenews.page--]

二、理想的意识形态应具备的特点

纵观世界上许多执政党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理想的意识形态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即:开放性、兼容性、灵活性。

意识形态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一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既要继承本国的历史传统,也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文化观念。因为,执政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对一些新兴的社会阶级、阶层、集团和社会思潮对“官方思想”、“正统思想”的影响和冲击,执政党不应简单地与之对抗,而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意识形态的兼容性,主要是指执政党不应该片面地反对“左”或“右”,而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但又从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贴上“左”或“右”的标签,而是继承与发展自己的历史传统,使意识形态适应时代的发展,保持合理性与合法性。兼容性强的政党,往往很少刻意强调自己的意识形态,它不但能够根据实践的需要灵活变换方向,而且善于迅速吸收各种对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有利的观点和主张。在当今的西方国家,各政党在纲领和政策上相互交错,不同政党之间在政策主张上往往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经常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抄袭,实行“拿来主义”,导致“左右共治”的现象。例如,在美国,尽管两党在竞选中相互攻击,但却并不妨碍获胜者把落败者的主张变成自己的主张。在英国,保守党和工党在保护劳工利益和国有化问题上长期势不两立,而现在保守党也打出了维护劳动者社会福利和公民权利的旗帜;工党则放弃了建党以来一直坚持的国有化主张,两党的立场因而大大靠近了。

意识形态的灵活性,最充分地表现在执政党纲领的发展变化上,特别是要注意“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只有意识形态能够及时主动地适应政治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发展演进,才能有效占领一切政治思想空间,使自己的思想领导和控制力量达到其他政党所无法比拟的程度,为执政党的长期执政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我国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化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一方面,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如:社会公平、腐败、产权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等,这一切都有赖于作为这场改革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加以解决。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史中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必须把握潮流、审时度势,依据时代主题的转换而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统领的政治建制的意识形态,作为一个问题,其原理表达主要有:第一,特征层面的表现是社会对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的认同程度在降低;意识形态的实践品格在削弱;意识形态笼罩社会的涵盖度在缩小,稳定性受到冲击与质疑。第二,意识形态的功能方面,在政治体制的运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在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上与意识形态相违背;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作用在削弱,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超出了意识形态的整合范围;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论证作用在减小。这些现象都提醒我们,必须对意识形态进行转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3][!--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众所周知,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转型的意识形态工具。但是,在革命成功以后,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要使这样一种在革命时代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保持其内在延续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转化。笔者以为,我们已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这一转化,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是从阶级分析向利益分析转化。阶级分析方法是根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来确定人们的不同政治态度和立场,并以此来认识社会冲突根源的理论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劳动价值理论”,是与“剥削”与“被剥削”的观念紧密联系的。这种方法通过启发被剥削阶级的自觉意识,从而发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利益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分析人们之间利益冲突兴起的原因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其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的基本“公正”。它希望通过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来保护合法的富人,扶助穷人,扩大中间阶层;希望通过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对社会财富实施再分配来实现这种“公正”。也即是说,利益分析方法是企图通过缓和利益间的矛盾来保持社会稳定。在意识形态上从阶级分析方法向利益分析方法的转化,显示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与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革命党的根本区别。以利益分析的方法为指导,必然坚持以法制为基础,通过利益协调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在持续的发展中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二是由整体至上向重视个体转化。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党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暴力革命来取得国家政权,这就需要其他一切利益和要求都服从于这一中心任务。出于战时需要的这一利益结构模式,在取得政权后得到延续,实质上确立了一种整体至上的意识形态。它以政治权力的强力控制为手段,在整体的协调与控制下实行个体间利益的平均化。这种对个人利益具有压制作用的整体至上,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长此以往则会极大地挫伤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逐渐丧失前进的动力,使社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前苏联的情况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深刻教训。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共产党及时对意识形态加以调整,提出“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4],从舆论引导和政策制定上,充分体现了对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肯定和支持。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5]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科学地概括为“按要素分配”,这实际上是对个人在社会分配机制中的合法地位的承认和肯定。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三是从“二元对立”向“务实中和”的转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对社会进行的是二元对立式的阶级划分,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来体现人民的利益。但在今天,如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依然忽视已经变化了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继续奉行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就会阻滞中国社会的发展。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波折以及“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深刻教训,一再证明执政党迫切需要转化意识形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及时将意识形态从革命的“二元对立”逐步向执政的“务实中和”转变。特别是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意味着共产党将执政的合法性从传统的“打天下者坐天下”,转化到将合法性建立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实现了意识形态从强调“革命”和“斗争”理念向强调“建设”和“创新”价值的全面转变。[!--empirenews.page--]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化,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从内在精神气质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理论,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的主题却是建设,因此,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紧张”。[6]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由革命气质到建设气质的转化及创新上已作出了大量努力,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也展现了我们党在实现意识形态转化上的理性风格。

第三篇:两个机制实施方案

文化路社区关于建立完善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工作措施

为切实提高社区党组织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功能,真正把社区党建工作抓实,让社区成为维护城市社会大局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结合社区实际,经文化路社区支部会议研究决定,特制定关于推行“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工作措施。

一、维护稳定工作机制:

(一)成立“两个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全员推行、责任到人的原则。社区书记、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社区党员、干部、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全面贯彻落实,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合理分配包干片区、责任到人。

(二)充分发挥好社区联防队巡逻、检查相结合的原则。社区治安联防队员。

三、工作目标:

以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通过深入开展“四知四清四掌握”活动,强化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使社区全体党员干部对辖区人口结构、思想动态、政治倾向、家庭状况、历史情况、经济状况等情况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能力和经验不断丰富,处理基层各种社会问题和应对复杂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密切。

通过强化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进一步转变社区干部的工作作风,建立一支本领过硬,对辖区情况完全了

解和掌握,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会做群众工作,能处理复杂社会问题尤其是维稳工作问题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逐步夯实组织基础。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元月7日-2月5日)思想发动、强化培训,掌握要领。

社区组织全体干部召开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动员会议,以提高政策水平和改进工作方法入手,进行集中强化培训,不断提高街道、社区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群众工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认真制定街道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社区根据街道工作要求和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同时,根据各社区“两委”在自治区社区党建培训班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街道实施方案对社区干部进行强化培训。及时将上级印发的“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应知应会知识宣传单,发放到社区干部手中,张贴在社区公示栏,使社区干部明确工作内容和对象,熟知工作方法和程序,居民“家喻户晓”,主动参与、自觉监督。

社区全体干部要熟练掌握“四知四清四掌握”的具体内容:“四知”:对辖区常住居民家庭知基本情况、知家庭经济就业情况、知家庭成员政治表现、知家庭成员遵纪守法情况。“四清”:对辖区人口做到居民就业情况清、重点人员情况清、流动人口情况清、贫困群体情况清。“四掌握”:对辖区情况做到掌握基本情况及社情动态、掌握宗教管理状况、掌握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各类积极分子发挥作用情况。

第二阶段(2月6日-2月8日)建立和落实包干责任制。

社区党支部召开支部会议,确定班子成员联系点片区和辖区单位包干情况。每个干部是联系点片区的第一责任人,要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社区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化解矛盾,指导相关工作。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琼同志联系清真寺和外贸学校住宅区,居委会副主任高伟东同志联系兵团四建五队片区,社区干部舒兰同志联系筑机厂片区;社区干部艾比拜同志联系1号--4号家属楼片区;社区干部窦永成同志联系轻工业学校住宅片区;下派干部王艳同志联系5号--8号家属楼片区,下派干部恰里古丽同志联系兵团一建家属楼片区。

社区每个干部对“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要进行全面了解,完成社区各项工作。联系社区不少于10户的重点户,党支部书记每月调阅全体干部到联系点片区工作日志15次;联系包片干部每月参加联系片 “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例会,每月调阅联系片区干部“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日志4次。对所联系片区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的与年终目标奖挂钩。

第三阶段(2月9日-12月底)具体实施阶段。

(一)社区对基本情况全面摸底,搞清底数。社区干部成员到联系片区进一步熟悉社区情况,社区干部于2月9日至2月20日进行入户调查,详细登记社区5类人员(单位、网点、宗教场所)基本情况,对家庭情况、政治情况、就学就业情况、家庭文化等及辖区积极分子队伍、志愿者队伍、重点人员、三老人员、低保户、流动人口、房屋租赁等情况信息进行详细登记。

(二)社区于2月21日至2月23日将所包干片区各类摸底信息进行汇总、登记、更新,进一步完善社区各类情况基础

台帐。

(三)社区建立健全7项制度,全面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

1.“一岗双责”工作制度。社区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均要承担“四知四情四掌握”工作任务,建立“一岗双责”制度,确保完成各项阶段性重点工作任务。同时把“一岗双责”制度与推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和首问责任制结合起来,年终自检自查履行“双责”情况,将履职表现作为年终干部考核的依据。

2.包单位包户制度。社区工作人员深入联系点片区不少于15天,每月深入到重点户家1次。社区按片区、巷、单位、企业分布数量,将一定数量的单位和居民户分配到每个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包干,不间断地开展入户走访工作,做好日志登记,每月(22个工作日)入户时间不少于15天,全面掌握联系社区的基本情况、人员结构、家庭状况、经济来源、社会活动、社情动态等,做到知根知底,无一遗漏。各社区对收集到的信息和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不能当即予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联系点领导汇报,联系点领导将根据社区上报情况,每月定期参加社区组织召开的“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例会,研究解决入户时发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联系片区发生紧急事件、上访时,社区所联系点干部和社区“两委”负责人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控制、果断处置、正确化解。

3.居民楼栋(院落)长制度。按照社区内居民楼栋(院落)分布情况,每栋楼(院落)原则上选配1名“素质高、人

品正、威望高”的居民代表担任楼长、单元长,明确工作职责,给予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

4.居民基本情况登记制度。根据社区台帐,建立完善居民基本情况工作信息网络系统,制定《居民基本情况登记卡》等。做到一社区一本(台帐),干部人手一册(包干片区),户有一页(家庭情况)。包片干部对责任片区的重点人员、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等情况每周复查一次,及时调整和补充工作变化情况,坚持动态管理。

5.社区党组织联系知名人士制度。对辖区有一定威望的社区知名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老”人员等)登记造册。社区“两委”正职每人联络10人以上,定期走访和召开联系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知名人士在联络群众、维护稳定、献言荐策发展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方面的作用。

6.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共建帮扶制度。全面开展社区共驻共建和互帮互助活动,健全完善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党组织组织协调,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做到社区环境共管、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精神文明联创。立足实际,在广泛征求辖区单位、街道社区干部意见的基础上,逐步使共建帮扶工作做到举全街之力真干、实干,工作步调统一、思想认识统一,由党工委书记牵头抓总、各社区党支部书记协调各方,达到工作标准统一。逐步实现领导责任到位、共建力量到位。积极发挥“党建联席会、地区精神文明等会议议作用,通过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研究讨论在结对共建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和措施,开成共建新局面。积极发挥共建单位力量,每年至少为社区办1-2件实事,实实在在开展互助服务、帮困助弱、美化环境等便民利民服务活动。

7.定期研判处置制度。

巩固三级治安联防网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为创建平安社区积极开展法制、禁毒和科普教育等活动。发现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处,坚持对五类重点人员定期不定时的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社区定期召开治安形势研判会议,将社区排查等形式收集的信息、不稳定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判断。提前预防,提高应变、处置能力,制定解决措施及时上报街道相关领导和部门;敏感、特殊时期,随时都要召开研判会议,做到当日收集信息,当日研判处置。

五、全面实行社区干部延时服务制。

积极落实社区实行延时服务制,确保社区24小时有人值班,每个班必须有社区干部1名,其他2名可以安排公岗人员。坚持把实行延时服务与为民全程代理结合起来,全天候为群众服务,对群众的要求,凡可以委托代办的事项,由干部全程代理。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值班制度,严肃值班纪律,落实防范措施。社区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每天为群众开放的时间不少于14个小时。

六、坚持督查,严格考核,建立“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长效考核机制。

充分利用干部政治学习时间对干部“四知四清四掌握”知晓率进行抽查、考评,专门对“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进行不定

期专项督查,适时通报。通报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开展情况,对落实到位、有创新举措的干部,社区将通报表彰并推广经验,对工作开展不及时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社区,将安排专人帮带并督促其限期整改。同时,社区还将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工作台账、提问、随机抽查、入户走访等形式,每半年对各片区“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考核一次,将“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落实情况与考核片区业绩相挂钩,奖优罚劣。同时将“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干部管理考核体系中,把督查结果作为年终干部考核和各类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将此项工作纳入长效督查、考核之中。

文化路社区党支部 二00九年一月七日

第四篇:2018年意识形态机制 - 副本

关于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的通知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全市各级党组(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结合我局意识形态工作实际,制定以下制度,请遵照执行。

一、意识形态工作研究报告制度

(一)党总支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每半年向上级专题报告一次意识形态工作。

(二)党总支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向上级党委报告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制度

(一)党总支成立意识形态综合分析研判小组,由任副组长,在党政办设立意识形态综合分析办公室,由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组织1次意识形态综合分析研判。

(二)开展专题分析研判,针对重大敏感时间节点、重大舆情热点进行分析研判。

三、意识形态情况通报制度

(一)党总支要定期在本单位党员干部范围内通报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方向。

(二)每年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一至两次意识形态情况通报。根据需要进行专题通报。

四、积极引导和风险防控制度

(一)党总支要统筹做好宣传工作和新闻发布工作,主动发声,不断加强正面引导。

(二)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坚持管、用、防并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重点管住管好具有新闻舆论和社会动员功能的新媒体,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

(三)在出台可能引发舆情热点的重大举措和重大政策时,或在发生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重大舆情事件时,应当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和政策解读工作,加强风险防控,制定相关预案,及时化解风险因素。

(四)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活动场所举办重大公共活动前,应当评估研判意识形态风险,采取相关应对措施。

五、重大事件应对处置和汇报制度

(一)党总支要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日常信息搜集发布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和平台的管理。

(二)完善应急处置,确保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重大舆情和意识形态事件做到“边处置,边报告”,避免延误发酵。

(三)建立健全请示报告机制,出现重大负面舆情或意识形态事件时,第一时间报告市局党组和西固区政府,做到汇报及时、报告精确、实事求是,在上级的领导下处置重大事件。

六、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培训

(一)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

(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安排意识形态工作培训内容。

(三)定期对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七、意识形态专题督查考核制度

(一)每年开展一次专题督查。

(二)督查工作采取全面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书面督查与现场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党总支书记、分管领导分别对意识形态工作督查结果存在突出问题的科室和党支部负责人进行约谈。

(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检查考核。将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党建工作实绩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考核。

八、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领工作制度和政治教育制度

(一)切实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积极发现和培养党外重点人才,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关心照顾,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保持与党外知识分子的密切联系,广泛听取党外知识分子意见和建议,调动党外知识分子为国土改革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好优秀党外知识分子的宣传推荐工作。

九、大型会议、宣讲会、研讨会内容意识形态审核制度 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对举办的大型会议、宣讲会、研讨会等内容要提前经局党组意识形态领导小组审核同意,报局党组备案后方可实施。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执政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同时,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先进,必须通过其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基础,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一方面是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社会基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对巩固这两方面的基础都十分有利。(1)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三产”的人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农民队伍迅速分化,有的成为进城务工人员,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成为企业和社会管理者,即有一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党代表和整合包括主要从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业劳动等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内的整个工人阶级,切实把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只有这样,党的阶级基础才能不断巩固。在我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如中等收入者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些新型阶层人数越来越多,经济分量越来越重,政治要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整体素质越来越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党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协调好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阶级、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只有这样,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不断扩大。(2)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中产阶层占多数的社会(即“橄榄型”结构),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向这个方向变化。因此,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和稳定的社会结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内容。二是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是指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民间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它们又被称为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的健全和完善,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使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第二,有利于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党的执政活动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就国内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能为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就有利于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大国第三,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没有稳定和谐有序的执政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天天忙着去当“消防队”,无形中就提高了执政成本,降低了执政效率,就不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三,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保证社会的公正、有序、均衡、稳定、和谐。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才能实现良性互动、良性发展,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国家才能避免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这样一种严重结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让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第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必然体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提高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工作的本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六个本领:(1)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场创新和改革。它所要求的对执政环境再认识、执政理念变革、执政体制改革、执政方式转换和执政文化更新,等等,必须通过创新才能真正解决。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年代,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但社会的和谐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达到的。我们要针对问题提出切实的对策,坚定地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样,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立于不败之地。(2)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为此,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3)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4)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必须着力健全矛盾疏导的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尤其是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面临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提高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5)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政党本就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政治集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形成并保持和谐亲密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方面。一个党,只有获得群众,才可能实现党的纲领,也才可能获得、保持执政地位。(6)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和谐社会是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公平、公正集中表现在人们承担的改革成本与财富分配上。为此,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下载执政党意识形态机制的两个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执政党意识形态机制的两个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作机制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

    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 一、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一)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定期报告机制 每半年向旗委专题汇报意识形态工作,并书面报旗委宣传部门和网信部门,党......

    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创新机制构建平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磁县县委抓实科学理论武装这个“灵魂”,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放......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

    为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为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加强资金使用效益审核,山东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1. 拟定了《山东省省级财政重点支出项目绩效考评暂行管理办法》,对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

    干部作风建设机制的构建

    党校有关干部作风建设机制的构建(一)以学习的平台为起点,构建学习考核激励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干部最大的挑战是能力和知识的挑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分析和解......

    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企业文明是与企业诚信相联系的,而企业是否守信是与其失信后是否能受到应有的惩戒相关联。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企业文明经营乃至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

    全力构建工会维权机制

    全力构建工会维权机制 修改后的《工会法》颁布施行一年来的实践告诉人们:对于工会组织来说,深入学习贯彻《工会法》,最重要的是把力气用在履行维权职能上,一手抓机制建设,一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