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之外的思考 试论多元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消解

时间:2019-05-14 06:2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视觉之外的思考 试论多元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消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视觉之外的思考 试论多元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消解》。

第一篇:视觉之外的思考 试论多元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消解

视觉之外的思考——试论多元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消解

摘 要:全文立足于城市的现象呈现,试图以此引发对于城市多元文化的思考。它们或许大到城市规划,或许小到一个墓碑的建造。但是它们作为城市的文化载体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却是共通的。以此出发,引申出——视觉之外,我们将作何思考?

关键词:芬兰城市规划;文明与创意;民主与开发

我常常觉得,评价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吸引人居住的魅力,常常不是在于她有多少可以“秀得出来”的纪念物与标竿,而是在于她是否具备长久的的生命力,在于她是否能在不断更新自己的同时,也能努力提供居民更好的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大到城市规划,公共空间,交通运输,教育资源,小到服务质量,生活便利等等,不完美或不够好都没关系,但是至少要能让人们感受得到这座城市在努力与进步,若能三不五时的有一些创意尝试,就更让人觉得新鲜有趣。因为每一座城市,都是在不断随着人、随着历史改变着的生命体。

1.让孩童来做城市规划

如果有一天,你所居住的城市,不再只是一个事先规划好、让你不得不接受的生活空间,而是邀请你,一起参与未来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你是否有兴趣?对于我而言,对这样的可能性将感到十分振奋,而这样的例子,也正在赫尔辛基诞生。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是个不断成长中的城市,市景也不断地变化着,通常城市区域的规划,都是由市政府建设部门以及建筑都市规划专家

定,再

说明。而从现在开始,为了规划城市南方一块预计在2012重新建设的半岛--豌豆岛,赫尔辛基接受设计师们的意见,尝试更民主开放的作法:邀请六个团队,为这个区域的都市建设案提出规划,其中三个是专业的建筑团队,另外三个则很有趣,分别是居住在豌豆岛邻近两个区域的民众,以及约100位建筑学园的学生,年龄从3岁到18岁不等。这在北欧设计中,可说是个创举,儿童与青少年,如何规划城市呢?

首先,从实地走访现场、认识区域的历史环境开始,并且将注意力放在这块区域自然环境、景观、空间、以及城市建设的特色上。

3-6岁的儿童,可以藉由说故事的方式,来思考这块区域的氛团。儿童们发展出很多不一样的故事,豌豆岛的豌豆居民也在儿童的故事中,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丰富历史,家长们则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接着大家便一起探索不同的主题,比方公共建筑、住宅区、绿地、活动空间、以及交通运输、桥梁。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思考关于居住的愿景,以及城市居住环境的特色。

7-14岁的学童,可以观察了解不同的居住形式,从独门独户的房屋,到一般的公寓,以及豌豆岛的气候环境状况。他们也同时思考这块区域的特色,以及该如何运用这些特色在区域的设计规画上。水、风、船运,则被认为是这块区域最重要的元素。

14-18岁的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参与项目,他们规划出好几种不同的设计提案,每一个提案都被认真的分析,再从中寻找出相同的主题和思考,最后综合起来,就成为提供给市政府的区域建设规划。

我想,如果作为市政的官员看到这些案子正巨细无遗的,摊开在赫尔辛基民众的面前,实在太让人兴奋,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每个人的意见都同等重要,重点不是谁的案子最好,而是让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都受到同等的重视,更多有价值的讨论由此激发。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童不仅可以亲身体会都市建设的实务,这样的交付与信任,也让学童在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力,意义非凡,合适的设计可以引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要借鉴此种设计,却又不深入去解析文化,那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是简单的复制和拼贴了。

2.城市文化的优雅创意---独特的墓碑

常常觉得在我们所处的城市中,总是有很多的角落、很多的空间,我们常常经过它们,但是却从不熟悉它们,或是自以为熟悉却又突然发现,在记忆里却很模糊,如果有一种设计通过一种巧妙的创意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心灵,或许我们能为这样的创意感到惊喜。

近来,在看一本小书——《天大的小事》,书中针砭时弊,诸多观点新颖且甚是有理,再加之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这里先不去议论文章是否合乎国人口味,但其中有一篇足以震撼我的心灵,或许,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文化的魅力源于贴近生活的细微创意也源于对人,对于生命的尊重。

“在微波荡漾的小湖畔,在芳草萋萋的绿地旁,我看见一排古香古色的长椅,这些椅子各不相同,而且都雕刻着精致典雅的花纹,我还惊讶的发现。每一个长椅的背面都刻着某个人的生平事迹,而且这些人多为普通的百姓。”

“而这些长椅是竟是我们用以怀念逝去故人的“墓碑”。每当一个生命消失,如果逝者的家属愿意意的话, 可以买下一个独有的长椅放置于公园中,刻上故人的名字与生平,并成为永久的纪念。”

让世间记住死者,其实,无需铺张的葬礼和豪华的墓碑,如果逝者真的想为后人留下些什么,那最好的就是一份方便、一份奉献。这样,即使人们淡忘了他(她)的名字,他(她)的付出也会永远留在人间。人们总在清明节给逝者烧去纸钱,送上鲜花,这是一种怀念。而能让逝者给活着的人留下些什么,是不是更好呢?怀念一个人不只是形式,即便不去扫墓上坟,只要心中永存他的精神就足矣。相比国内那些富人们真正要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国外的人知道拥有一份敬畏的精神,把钱放在实用的地方而国内的人们在生活富裕一点的情况下心态却呈畸形膨胀呢?

前不久在《新华日报》上看到到一则消息,讲在南昌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中修建了一座豪华坟墓,正是这座自2002年始破土动工,历时三年,此后连年扩建,至今尚未完工的豪冢,将森林公园中一派湖光山色,风景优美破坏殆尽。

值得我们批评和反思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诚如前文开篇所叙,如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芬兰城市等,如果城市规划者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即使不那么完美,但是至少能够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在努力与进步,若出其不意的有一些创意尝试,就更让人觉得鲜活甚至是感动,就像是这简单朴实的墓碑,保护了环境珍惜了资源,也寄托着深切的哀思,相信,那些逝去的故人看到他们这样做,也会觉得幸福吧。

第二篇:视觉文化与经典影视鉴赏作业

《视觉文化与经典影视鉴赏》

《黑天鹅》赏析

【摘要】《黑天鹅》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娜塔丽·波特曼饰),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最终,Nina撕扯,分裂了自己,用灵魂和理智作为牺牲和祭品换来了那么短暂却经典,闪耀的美丽一刻。

【关键词】天鹅;颜色;衣饰;指甲;抓痕;莉莉。

【正文】毫无疑问,《黑天鹅》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精细得无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声音,简直像是无言的解说,令这部电影更加饱满,增添奇幻、妖异的魅力。画面多次着墨在妮娜的精致发髻、瘦削肩胛、天鹅一样优雅的修长脖颈,让人切实感到这就是职业芭蕾舞演员。妮娜时时迷惘、眉尖紧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稍显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鹅”上身时,魔力欠缺少许,好在黑天鹅的惊悚妖艳妆面提供助力,双眼圆睁那一亮相,仍令人心头一凛。我轻轻踮起脚尖,一步又一步,小心翼翼划过那坚实的地面,做一个轻盈的跳跃,然后再来一个优雅的旋转,你看到了我吗??我脆弱,我易碎,我用自己那如同白瓷般的优雅淑女外表来掩饰我那也如同白瓷般一落即碎的苍白内心,我是白天鹅,我在你们的眼中永远是那位纯洁无暇,为真爱非死即生的纯情公主,我的一生本应如此洁白.一:从一个小小的构想开始

《黑天鹅》的大体情节,来自一个叫做《替补演员》的剧本。剧本的故事发生在纽约的戏剧界,讲述了一个演员通过角色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阴暗面。对于这个剧本,阿罗诺夫斯基的印象很好,他说:“这个剧本看起来有《彗星美人》的感觉,但是其中的惊悚元素又是彻头彻尾的罗曼·波兰斯基的面孔,那些双重人格和虚实莫辩的幻想和对手,又是脱胎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说集《双重人格》。”不过,对于这个故事,阿罗诺夫斯基并不是太满意,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直接切入一个演员的内心世界太过于唐突和直接。拍摄这部电影,最好的方式是让舞台上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有所呼应。阿罗诺夫斯基说:“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倾向,那么现实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现实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么也可以反过头来促使舞台上的这种分裂更为彻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到了《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于是便构想着要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来。”在《天鹅湖》中,有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是互为补充的镜像。对于阿罗诺夫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天鹅湖》放在影片中更为合适的。阿罗诺夫斯基说:“我觉得这出舞剧非常有戏剧性、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这样的影片能够营造出来一种狭小和逼仄的空间感。”

两个出色的女演员2000年,阿罗诺夫斯基找到了娜塔莉·波特曼,告诉她自己有一个关于芭蕾舞演员的电影正在考虑之中,希望她能参演到这部电影中

来。那个时候,影片的剧本还没有成型。阿罗诺夫斯基和波特曼说了讨论了一些影片中的场景和他最喜欢的情节设置。听了阿罗诺夫斯基的讲述之后,波特曼决定要在这部有惊悚情节的剧情片中扮演主角。

从看到最初版的《替补演员》的剧本,到达伦找到《摔角王》的编剧马克·海曼再次给他编写剧本,再到影片拍摄完毕上映,整整过去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达伦拍出了一部金狮奖影片,波特曼也在导演方面小试了身手。不过,要问这部影片为什么这么姗姗来迟,达伦会告诉你,还是机缘问题使然。

2007年1月,达伦曾经把一份有详细细节的拍摄计划交给过环球公司,希望能得到拍摄的启动资金。当时的环球公司给了达伦一个答复,他们需要达伦用短平快的方式制作出来这部影片,也就是说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影片拍摄完毕。不过,当时达伦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剧本,所以这部影片也就因此而在环球公司流了产。在这之后,达伦拍摄了马克·海曼的编写的《摔角王》。影片大获成功,在成功的刺激下,达伦再次邀请了海曼,让他将《替补演员》改编为《黑天鹅》。2009 年6月,迟迟没有开拍的《黑天鹅》被环球公司周转了出去。进入自由市场的《黑天鹅》因为有着达伦和波特曼的号召力,而显得格外吸引人。很快,福克斯探照灯公司看上了这个项目,并且投资给了达伦1200万美元。在这笔钱的帮助下,《黑天鹅》得以开拍。

2009年的年底,《黑天鹅》正式开拍,因为资金的限制,达伦在纽约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他在影片中展示了和《摔角王》极为相似的色彩和颗粒感,手持式摄影的使用精准地传递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痛。达伦说:“十年时间,我觉得这段时间让我成长了很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拍摄的经验和基础,我才能拍摄好这部电影。如果当时就这么开拍了,可能这部电影会非常幼稚和粗浅。”而波特曼则表示说:“十年时间里,我似乎又在演员这个染缸里染上了一层别的颜色,似乎离角色的内心又近了一步。”

二:意象

1、颜色和衣饰

颜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显。

白色、粉色:白天鹅、妮娜。黑色:黑天鹅、母亲、莉莉、贝丝。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

白色: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多个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都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她的雪白围巾,呈绒毛状,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像是雏鸟新生未丰的遍体软茸。(以这种绒毛状服饰象征纯洁,不久前在《单身男子》中也见过: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代表救赎天使的肯尼,就穿着这样的软绒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色;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机多次出现,可以看到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MOM”字样时,底色是粉红色的。

当妮娜独自蜷坐在甬道中练习手臂动作时,围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绒毛状的围巾就不见了,即雏鸟褪毛的象征。

——不过,当妮娜受到托马斯诱惑又被抛闪后,曾坐在镜前哭泣。彼时绒毛围巾再次出现,应是喻意她此际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缩雏鸟的状态。

灰色:当她频频出现幻象之后,她练舞时穿的上衣从白色变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渗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给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药物后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彻底变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与她形成对比的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2、天鹅

本片中天鹅的意象无处不在,贯穿始终的《天鹅湖》音乐令全片像一部音乐剧,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机铃声、带有《天鹅湖》节奏和芭蕾舞小人儿的八音盒等。

我认为最重要的天鹅意象,出现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时候(第50分钟)。观者可以看到镜头右边一只小盒子,盒子上用色点镶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鹅的图形。就在这天鹅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镜头中只有她闭目呻唤的面孔,和那只天鹅图形。这其实是“丽达与天鹅”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鹅图形那边抛去一个妩媚的眼风!但最后,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惊醒。

片中多名女子带有黑天鹅的特质。第一只黑天鹅,当然是莉莉。第二只黑天鹅是贝丝。

第三只黑天鹅,是妮娜的“另一个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黑天鹅并不是彻底的邪恶象征。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黑天鹅唯一的原则是追求快感的原则。

(27分钟时,一位黑衣舞蹈教师教授妮娜如何饰演黑天鹅,镜头长久凝视着这个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皱缩的皮肤下艰涩滑动,这是只不能再飞起的老天鹅。)

3、指甲与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梦境之后,第一次发现肩胛处有伤痕,并且她闪躲着、砌辞掩饰,不愿母亲过多注意;后来,抓痕频繁出现;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马斯把天鹅皇后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发现指甲处开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间里,试图剥掉甲沟处脱离的皮肤,让人心悸的是她顺势一撕,撕扯下一长条带血的表皮,但当她喘息着在水流下冲净血迹,发现伤口消失了;后来,妮娜的母亲把她拉到洗手间,阴沉着脸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鹅”挣扎出茧的武器。母亲的动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装”与镇压。种种表象,暗喻妮娜身体中另一个自己越来越急迫地要破茧而出,要挣脱这个清洁的、严肃的、死气沉沉的躯壳。

从处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仪式。无处不在的血污,象征着妮娜性意识之逐渐觉醒,在心灵上从处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并非处子。她曾在托马斯的强迫下面对这个问题。然而当他问“你喜欢欢好么”,妮娜脸上露出的不是对美好事情的缅怀,而是不得不勾起

丑陋回忆的憎厌。若她不曾领略到欢好的快感,从精神角度上说,她便仍是处子。

而在浴室镜子前剪指甲时,试图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镜子里恶笑着令她把肌肤剪破、淌出血来的,则是要迫切要破壳出来的自我。

三:一句话评论

不管是《红菱艳》还是《彗星美人》都没有《黑天鹅》这么令人坐立不安。如果你想在讲述女芭蕾舞王演员的影片中找到某种硬核的内容的话,那么《黑天鹅》会是你的最佳选择。

--《好莱坞报道》

阿罗诺夫斯基掌握了早期波兰斯基或者是柯南伯格的那种游刃有余,殷不紧不慢的拍摄电影的技巧。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的那种令人惊悚和震惊的心理戏,像极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罗斯玛丽的婴儿》。

--《每日银幕》

剧情非常饱满,充满激情的告诉观众光荣与黑暗的荒谬。--《芝加哥太阳时报》

优美地将暴力元素铺排在整部电影里,并用漂亮的芭蕾作为外壳。

--《娱乐周刊》

四:我的感悟

艺术的美需要有牺牲,需要有释放,需要有灵感,需要有载体,有些时候你是美的源泉,而有些时候你却是美的承担者,是美的实现者,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要求你去展现美,去让所有人看到这艺术的美,那美丽不仅仅会是神圣,纯洁,不可侵犯的,而且会是罪恶,引人犯罪,堕落的,让那童话故事的美好团圆结局一边去,让它粉碎,让它不复存在,去让原本以为自己对爱情坚贞不渝的王子被诱惑,去背叛,让美丽易碎的公主去痛彻心扉,去哭泣,去万念俱灰,最终去投向死亡的怀抱,让人们看到你不仅仅是那传统,纯真的白色公主,更可以是那邪恶,魅惑的黑色女王。

艺术是那么善变,多面,她有的时候要你做你自己,有的时候却又嫌你是你自己的障碍,她去要你保持传统,她去要你改变自己,她要么要求你保守,要么要求你放荡,最终我们迷失了,Nina也迷失了,谁才是真正的自己??哪一面才会是我们的真面目??那灵魂的纯白此时变成了苍白,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黑色却在蠢蠢欲动,大喊着要我们去放开那些顾忌,冲毁那些底线,让那黑色泛滥,让这黑色成为我们的主打色,让这黑色弥漫我们的全身,因为此时单单白色已经不够了,它实在太苍白无力了!

美可以成就我们,却也可以毁灭我们,白天鹅或许就是Nina本身,而黑天鹅也许是Nina的另一部份,而她一直以来那么压抑,那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孩的粉

红色和白色,那蝴蝶结,那音乐盒,那一个个毛绒玩具困住了她本来就脆弱敏感的灵魂,她是那只锁在浓浓粉色中的黑天鹅,她想像黑天鹅一样去颠倒众生,去让整个世界拜倒在她的脚下,她渴望,她愿意,但好像她怎么都做不到,她每次向镜子望去,看见的都是那白色的一面,虽然会单调,会乏味,但这就是她,或许始终就是她自己,无聊却又不会迷失的自己,虽然灵魂在挣扎,灵魂在困惑,自己在迷茫,自己在无助,但好歹还活着,还有着不多但却存在着改变的机会。

但最终当那镜子破碎,鲜血流出时,一切的阻碍已不复存在,已发生的一切不可更改只有最后的机会时,Nina终于可以放自己一马了,而可笑的是:之前她的荒唐尝试,之前她的歇斯底里的自我折磨竟然那么收效甚微,似乎只有当谋杀和犯罪翩翩起舞时,她才最终解脱了,最终自由了,自己身体中的那只黑天鹅最后跳地那么热情奔放,那么风情撩人,在那一刻,罪恶,背叛以及所有的贬义词在她的每一次旋转,每一次跳跃中变地那么美好无辜,这一次黑色胜利了,那历来都被唾弃的黑色灵魂,黑色美丽征服了台下的芸芸众生。这一次,艺术她拜倒在了Nina的脚下,我们和她都成了这只双面天鹅的最忠实的仆臣。

但那艺术的美来地那么快,去地也那么快,人本或许就不该那么复杂多面,Nina撕扯,分裂了自己,用灵魂和理智作为牺牲和祭品换来了那么短暂却经典,闪耀的美丽一刻,她似乎是在刀尖上起舞,那想展现艺术完美的压力,那对自己人生的困惑,最终如刀尖般如此锐利地穿透了她自己,她最后明白自己理智崩溃的抽泣,在我看来,似乎既是悲伤,也是平静,因为最后本该死去的白天鹅就该悲伤,就该绝望,她知道这个时候是如此需要她的这份心情,这个时候她自己怎样已不重要,这个时候她唯一要做的是要向所有人宣告她的胜利,她的成功,之前和现在发生过和没有发生的.已经不重要了。

最终Nina感觉到了完美,所有的人也感到了她的完美,她这个时候可以倒下了,可以休息了,受到伤害而喷涌而出的鲜血可以痛痛快快地流出了,那血染红了纯白的舞裙,染红了她那颗不完整心,染红了她那已破碎灵魂,她被毁了,被周围的人,被自己的母亲,被自己毁了,她这个时候是刀尖上跳舞的天鹅,是一只被自己的鲜血染红,已不知道自己是黑天鹅还是白天鹅的可怜天鹅。

【参考文献】: 《好莱坞报道》

《每日银幕》

《芝加哥太阳时报》

《娱乐周刊》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建构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与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同步出现。而本文所讨论的传统文化是体系复杂、涵盖面广的中国精神文明的漫长历史积淀,它是由多种思想、众多学派构成的庞大体系。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参预争鸣的百家中,就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名家等主要思想学派,这些学说和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当今中国的现实需要和时代精神来观照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难看出,虽然它至今仍然包涵着不少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可贵部份,如强调“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精神,以“有教无类”为博大宗旨,“诲人不倦”、“因才施教”为基本方法,“学而不厌”、“教学相长”、学思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政者正也”、正身正人、“修己安人”为基本方法,表现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社会管理思想;“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慨;尊老爱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华,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辉,是值得我们肯定并加以弘扬的。

当今,我们要建构的中国现代文化,首先必须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种文化必须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四项基本原则。现实的需要与奋斗的目标明确之后,那么我们所欲建构的现代文化的内容也就可以确定。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重构,我们认为除了继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优点之外,仍然需要批判地汲取外来先进文化,走中外文化交融合璧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基本倾向看,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虽具有与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一面,也有相抵牾的一面。我们只有去其糟粕而发扬其精华,才能创造出我们更新更美好的文化。我们在深入批判“全盘西化”和全面否定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注意汲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部份,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气魄应该更大一点,更要有世界眼光。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管是第三世界的还是发达国家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现代的,凡是人类创造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我们都要积极地了解、介绍、学习、借鉴。

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通盘考虑和科学的构想,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的需要,在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把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有机的文化整合,通过融合、提炼、升华与再创造,使之发生质变,逐步地建构起无愧于当今时代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

历史已经表明,中国文化的建构和发展,并不以“国粹派”和“西化派”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按照现实社会的需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它既非照搬传统的老一套,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以中西文化优长互补、结合交融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来文化的先进因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篇: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模式的启示与思考

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模式的启示与思考

王俞

作者简介:(1984—),女,山东青岛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多元文化教育、学前教育。

摘要: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体系是在澳联邦政府推动下多种力量有效参与的成功典范,也是独特性与多元文化检视和谐统一的完美体现。这种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也为我国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关键词:澳大利亚 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 课程评价 启示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其有140多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奠定了澳州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澳联邦政府认为,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是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间冲突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良策。在澳大利亚是全体学生都要接受多元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心脏”的多元文化课程,其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尤其得到了澳联邦政府到各州政府、学校、幼儿园都高度重视和支持。这其中课程评价模式独具特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拟在分析澳洲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课程评价建设提出一隅之见。

一、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体系

1.关于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课程评价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是指以肯定文化多元为前提,合理选择、整合多元文化资源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发展要求,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正义的一种课程形态。澳大利亚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主要看课程是否反映澳洲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是否体现文化多元的价值倾向,是否提供幼儿得到与分享的体验,是否利于培养不同文化背景幼儿之间的友好行为等。

2.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课程评价理念

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得到了联邦、州政府和幼儿园的高度重视,且贯穿于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全过程,是一种持续的发展性评价。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旨在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儿的和谐发展,并以人的终身发展为导向;促进幼儿对多元文化社会的认识,关注对多元文化理解与适应,强调幼儿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体验和积极探索,关注师幼互动在多元文化课程建设中的价值。澳洲多元文化课程面向所有澳大利亚人,无论是土著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或来自非英语国家背景的人,也不管他们是出生在澳大利亚还是海

外。其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等共同积极参与评价的交互活动。尊重不同种族、民族、文化、宗教、语言背景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得到肯定;评价内容多元,既包括对评价对象即幼儿本身发展的全方位考察,又兼顾对课程评价主体自身和课程参与者的评价。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等评价力求细化;评价方式有效与灵活,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档案袋评价、情境评价等质性评价方式相结合。

3.澳大利亚的课程评价体制

澳大利亚宪法规定,幼儿园教育主要归各州政府管理。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联邦政府逐渐开始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权限。联邦政府对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的“幼儿教育是通过国家干预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特别方式的关键点。”1993年,澳大利亚成立了专门的幼儿教育评价机构——国家幼儿教育认证委员会(NCAC),其受澳洲联邦政府全款资助。专门负责全国幼儿教育机构成立后,首先在全日制入托机构建立了质量促进和认证系统(QIAS),使幼儿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首次引入澳大利亚幼儿教育服务系统。2005年10月,NCAC成功引进了国际质量管理系统认证。因而,NCAC和国际上其他幼儿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展开国际合作。幼儿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NCAC直接管理,并建立起了三个子体系——幼儿园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家庭日托机构质量保障体系、校外钟点照顾机构质量保障体系。NCAC负责这三个方面的幼儿教育质量保障的认证、咨询、政策制定等服务工作。这其中的幼儿园课程评估是幼儿教育质量保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l)评价程序

澳大利亚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是联邦教育部制定总的评价标准;幼儿园被要求首先对多元文化课程进行自我评估,这其中幼儿园教师、幼儿及其家长都要参与到评价活动。这些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中按照评价原则,填写自我评价报告表,最后形成一份课程发展计划。幼儿园须定期向NCAC 提交一份自我评价报告,这是政府评价和资助之重要依据;NCAC选择和培训专员,到幼教机构去确认其多元文化课程的质量情况,观察课程实践和收录的资料。访问员会事先通知幼儿园访问的大致时间,但不告知具体时间,根据实地调查,形成一个报告,结束后把调查报告交给NCAC。NCAC会组建专业的多元文化课程评估团队展开评估,最后将对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结果告知幼儿园。

(2)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包括: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情况、幼儿发

展情况、课程参与者以及课程评价主体自身、课程管理等等。

(3)监督与检查

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受到联邦教育部、州教育部、多元文化课程发展中心、国家幼儿教育认证机构等多方面的关注。幼儿园根据国家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结合州、本学区、幼儿园自身的具体情况规定的标准以及NCAC评估的工作要求实施内部评估并接受联邦教育部、州教育部、多元文化课程发展中心、国家幼儿教育认证机构等的监督与检查。

澳洲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评价中,联邦政府十分注重幼儿园的自我评价报告、特派员的调查报告、随机抽查记录,从而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多元文化课程质量。NCAC对于符合评估标准的幼儿园会提出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建议,对于不符合认证和评估标准的则提出改革建议、方案,促使其尽快达到评价标准。

二、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体系的特征

1.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

幼儿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基础时期。在澳联邦政府看来,幼儿园教育培养幼儿跨文化适应性和文化自觉性以及生活在澳洲这个多元文化社会所需要的态度及价值观初步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评价具有教育的诊断、调节和导向功能。澳联邦政府非常重视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评估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幼儿教育国家评估机构——NCAC,来负责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估。国家对幼儿园课程质量之高度重视,使得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有了强有力的保证,促使其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同时,政府的积极参与也使得澳州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估受到家庭、社会组织等等多方面力量的关注与参与。

2.多元文化检视的课程评价观

课程评价的独特性与多维的文化检视特点是澳洲多元文化教育立足本土化和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一个体现。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它也是一个由澳洲原住民、白人移民和亚裔民族等共创的多元文化的国度。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确保了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和谐,极大地丰富了国家的教育资源,也满足了国家稳定、现实发展的实际需要。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课程评价着眼点是提高多元文化课程的质量,促进对文化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解,重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它以包容的态度为多元文化课程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发展。具体有如下基本特征:

(1)本土化。澳大利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评价非常重视课程本土化发展,关注幼儿园挖掘地方课程文化资源,从生动、鲜活的地区文化中汲取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养料”。澳大利亚各州的幼儿教育,是在国家课程总目标精神的指引下,根据地方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专门内容。各州、各校自行选择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课程反映在课程文化背景、课程目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管理的实施。各州所有学生除都必须学习包括知识观念、多元文化价值观等的规定性课程,同时,学习各州、各校自主选择的本土化或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也被作为非常重要的部分。比如,在澳洲原住民居住最集中、有“土著家园”之称的澳北地区,原住民学校的课程中包含原住民语言、历史、文化等内容。在新南威尔士州,南澳等,有许多来自亚洲的移民,学校中也有许多亚裔学生,一些学校会将“亚洲的民族民间故事”、“亚洲节日文化”、“亚洲动物”、“武术”、“拳术”等内容主题单元活动等形式有机地融进校本课程当中。这些课程内容体现着文化的多元、课程模式的多样和生动。

(2)多样性。其一,评价标准多元。澳洲每个幼儿园所处的州、学区的发展状况不同,课程评价中被要求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对于其课程评价要求不能一刀切。此外,基于儿童个性差异、民族地域文化多元等特征,评价标准难以置于一个共同标准和常模下,澳洲在课程评价标准力求多元;其二,评价对象多元。课程评价力求将幼儿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方面纳入评价范畴,把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的选择、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课程评价的参与者都纳入评价对象;其三,评价主体多元。为确保课程评价的科学性,澳洲重视从应多渠道、多层面来搜集评价信息。评价主体既包括幼儿园教师,也包括教育决策机构、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家长、幼儿、社区人员,以及课程专家、宗教文化界人士等。

(3)适应性。多元文化课程的评价是价值判断的过程,但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在澳大利亚在确立评价主体的,制定评价原则与标准,都被认为一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比较过程,应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进行评价反而不科学。澳洲对课程评价,既考虑以其知识、经验的逻辑性,也考虑课程是否适合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等,还特别考虑到课程资源的文化适宜性,即它们是否反映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理念,能否达成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三、对我国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体系建构的启示

1.建立完善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制度

澳洲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的成功模式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监督指导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和完善。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从国家——地方——幼儿园的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应体现出层次性、结构性。

2.评价主体避免单一

课程评价主体范围可以合理扩大。课程专家、幼儿园管理者、幼儿教师、幼儿以及家长、关心教育的宗教文化界的人员都可以成为评价者,以期使评价更加合理、全面。因为,课程评价不仅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考查,而且还有对课程整个过程进行诊断、修订等。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中,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评价的目标、手段、方法以及课程方案的调整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管理人员手中,教师的参评仍显得被动和薄弱等。在世界课程评价领域中,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自我评价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园课程评价主体的单一,不利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针对我国的现状,教师、幼儿和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则更显重要。

3.评价内容应避免窄化

多元化课程评价观对幼儿园评价的内容范围提出了要求,其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幼儿发展情况、课程参与者以及课程评价主体自身情况、家园互动情况、环境创设情况等。

4.评价方法多元化

课程评价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综合采用观察、作品分析、调查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进行评价,力求评价的客观与有效。比如,幼儿园中可以开展谈话法、幼儿档案袋评价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5.重视评价者的专业化培训

澳洲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估人员,有其像国家幼儿教育认证中心、多元文化课程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的人员都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对于幼儿园管理者、教师也被要求必须了解幼儿教育、多元文化课程、课程评价等,以便整个评价更加客观真实。评价是个人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鉴别对象的精妙、复杂及重要的特质的洞察过程。因此,评价者需要具备能够充分感知评价对象的能力,以及搜集有意义的材料的能力,善于用语言、文字真实可信地描述幼儿的学习特质、实际情况的能力,能为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儿和家长们所接受等能力与素质。这些专业素养需要进行对评估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第五篇: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卖瓜的说瓜甜”。按这个道理来讲,一个从事城市雕塑工作的人,就应该多说城市雕塑的重要,说它的好处。我虽然来到深圳后一直从事城市雕塑工作,但并不想简单地强调城市雕塑本身有多么了不起;我也不认为,在一个城市里面,城市雕塑越多就越好,就越有文化。为什么呢?因为孤立地谈论城市雕塑,不把它和城市文化联系起来,那是永远也说不清楚的。

城市雕塑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由城市雕塑和城市文化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城市雕塑重不重要,城市雕塑好不好,不只是城市雕塑本身的事情,它首先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问题。

这些年我在琢磨城市雕塑问题的时候,产生了一个心得:我们以前在认识上可能有一个误区,过多地强调城市雕塑是一门艺术,强调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作用和装饰作用;把城市雕塑水平的高低归咎于雕塑家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偏向于把城市雕塑仅仅看作是个艺术问题。

城市雕塑当然是一门艺术,但是这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密不可分;城市雕塑艺术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只算是一个分项,它永远都是从属与城市文化的;城市雕塑其实是被城市文化所决定、所制约、所选择的。所以,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只有把它放在城市文化的框架中来进行整体的考察,才能真正解释城市雕塑的许多问题。如果仅仅从艺术的角度看城市雕塑,往往抓不到问题的核心。

这些年人们出国比较容易了,走出国门一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人家的城市一比较,最直接感受到的是外观上的差距,人家有那么多的城市雕塑,而且与整个城市那么协调。于是这些人自然会想,我们为什么不多弄一些雕塑呢?雕塑多了,水平高了,至少在城市外观上,与人家的距离就不会显得那么大了。这种看法好多人都有,这种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到过好多国家,重点是看这些国家的城市雕塑和环境,尽管看到了差距,更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看了以后心里比较有底了,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光看人家的雕塑多,佩服人家环境美还不行,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内在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的文化问题。

中国是一个没有城市雕塑传统的国家,中国古代的雕塑主要是为宗教、为丧葬服务的,或者作为装饰,为建筑服务。例如古代的石窟啊、寺庙啊、兵马俑啊、陵墓神道啊、雕梁刻柱啊,主要是这么一些东西。在文献记载中,古代也有类似今天的环境雕塑、纪念雕塑的东西,但是数量很少。

连“城市雕塑”这个词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只有我们这样叫,国外是没有这样叫法的。城市雕塑的说法不是很严密,只不过在中国约定速成,这么叫惯了;它实际上分别属于国外所说的景观雕塑、户外艺术、公共艺术这些概念。我们想想,在一个没有城市雕塑传统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的城市艺术的样式,这本身就同时包含着对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和清理。中国为什么古代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它与我们民族过去的宗教观、伦理观、社会价值观以及时空观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一种新样式的建立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某种改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在创作《深圳人的一天》的时候,约好了一个巡警做模特,他也同意了,签了协议。到了翻模的时候,他突然反悔了,问起原因,原来他个人倒没什么,主要是老家的人不同意。按他们老家的说法,活人是不能塑像的,塑了不吉利。这件事当然要尊重他本人的意愿,我们就换了一个“老外”。这组雕塑竖起来了以后,有好多人问,为什么里面没有警察,我们也没有多说什么,这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这是传统文化在里面起作用。

所以,城市雕塑不只是做一个人像的问题,它必须和这个城市的文化相匹配。

《深圳人的一天》为什么会在深圳出现呢?它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决定的。深圳是一个来来往往,人口流动量大的移民城市,是一个很多人留下了青春足迹的城市,这组群雕的主题符合了这个城市在心理上需要归宿感的普遍要求;而且,这个城市比较强调个人的价值,比较平民化,没有内地城市那么多的等级、身份的讲究,只要你愿意努力,相对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有,这个城市不墨守成规,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对一些新意思、新名堂比较感兴趣,例如找活人翻模,在内地未必行得通,在深圳就没有问题。好多人事后都说,当时你们为什么不找我啊?这说明这组雕塑与深圳城市的文化是协调的,也是适宜的。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城市雕塑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并不是它的“艺术性”或“观赏性”,而是它所体现的城市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整体水平。

我们看国外的城市雕塑,它们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城市形成了一套关于城市雕塑建设的决策机制。无论是项目的确立、雕塑家的选择、经费的来源、公众如何参与意见等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办法。我理解,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政治文明。

我们在组织上步路雕塑景观示范带创作活动的时候,选择了13个雕塑家的作品,放在两边的绿地上,有一个在国外生活的学者在参观的时候问我,这些作品是怎么选出来的,里面有几个女雕塑家?我一下愣住了,压根就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呀!这里面还真是没有女性作品。政治是公共权力的运用,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女性的表达和参与。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任何城市雕塑项目一定要有女性作品,问题是,我们在进行城市雕塑决策的时候,缺乏关于性别的民主观念,缺乏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利意识。

政治文明所面对的问题不是城市雕塑好不好看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多建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的政治素质,一个城市的和谐程度。在城市雕塑建设方面,听凭长官意志、由领导拍脑袋进行项目决策的情况仍然不少;老板、企业家,有了钱以后随便建雕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情况也不少;这些问题都需要政治文明的提升才能解决。

城市雕塑还有它物质文明的背景。为什么这些年中国城市雕塑发展迅猛?因为中国的经济在起飞,成效有目共睹,相对过去比较有钱了。城市雕塑实际上是个相对奢侈的东西,它良性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和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匹配。人们只能有吃有喝了,再搞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以前,为什么不搞城市雕塑?那个时候,不是打仗,就是搞运动。城市雕塑不适合一个战乱的年代、动荡的年代,而是适合一个和平的年代,稳定的年代,经济繁荣的年代。

从总的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实力是和过去不同了,但发展并不均衡,而且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城市雕塑该争的时候要争,该让的时候要让。我的看法是,要想把城市雕塑建好,首先应该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把城市环境整治好;把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解决好,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搞好,城市雕塑也甭想好。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的前提没有解决,你就是请来再高的高手,有再好的构思,再精良的制作,你的雕塑也好不到那里去,就是建了,老百姓也会编顺口溜骂人。这是为什么?和城市的物质文明不匹配。

我们有的城市建的雕塑真的还不错,但是就像一条漂亮的领带,配的是的确良西装,穿了一双解放鞋,整体看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好。有的城市现在是投机取巧,干面子活,图表面光,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这些城市的确也做了不少雕塑,但是,用突击的方式发展城市雕塑,超越城市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行拔苗助长式的城市雕塑建设,最后还是会受到惩罚的,因为它们最终还是赢得不了民心。

城市雕塑还体现城市的精神文明。如果说,城市雕塑的建设是一个物质形体塑造过程的话,那么在另外一个方面,它同时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塑造过程,因为它不光是要创作出作品,还要同时创造出能够理解和欣赏城市雕塑的城市公众。城市雕塑要求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相匹配,总的来说,它的建设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城市雕塑在这个方面要体现民意,尊重老百姓的接受程度。举个例子,美国有个非常有名的华裔艺术家,叫蔡国强。有一次,他为纽约市布朗区新建司法综合大楼设计了一件作品,这是十几个直径四英尺,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石环,他本来想借此来表达个人、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这个方案提交初步审查时,有人就提出了,这种链形的造型可能会引起社区里面非洲裔居民产生类似手铐脚链的不愉快联想,这些东西与他们早年被贩卖历史有关。尽管蔡国强解释,圆形在中国是圆满、完美的象征,而且奥运标志也是五环相连,但是,这个方案果然在社区委员会讨论的时候被否决。后来,蔡国强将原设计中的圆形石环改为方形石环以后,才顺利获得社区委员会的通过。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城市雕塑在很大程度上,是处理雕塑家和公众的关系。雕塑家和公众如果意见相左,应该是,互相讨论,互相调整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他们相互关系的整体,标志着一个城市在城市雕塑方面的水准,也体现了城市精神文明所达到的程度。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件城市雕塑不为公众接受,老百姓看不懂,但是这件城市雕塑常常还是硬塞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通常的解释是,公众审美水平与艺术家的水平是有差距的,如果他们的趣味发生冲突,让步的应该是公众,他们需要启蒙,需要受教育。而雕塑家就是这样的启蒙者或者教育者。

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的确,公众和艺术家之间是有差距,但是,如果一个城市的雕塑,公众和雕塑家的差距非常大,雕塑家的东西完全不被市民接受,而艺术家还在那里得意扬扬,我觉得这件城市雕塑就暂时还不能说就是一件好作品。因为这个作品还没有与整个城市的精神状态相适应,没有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可。在城市雕塑的历史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这种时代风格应该具有普遍的概括性,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古希腊雕塑只代表了古希腊雕塑家的精神,而不是整个希腊民族的精神,那么古希腊雕塑还会具有像今天这样的价值吗?

当一件城市雕塑不能为公众接受的时候,它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的确雕塑家比较超前,但是他毕竟抓住了城市精神的发展脉络和轨迹,这件超前的作品,将来会被群众所接受的,最后慢慢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还有一种情况,雕塑家背离了城市的普遍精神,异想天开,完全没有被城市居民认同的可能性,如果拿这样的东西来教育、启发公众岂不是在耽误事吗?

我的看法是,雕塑家、委托人、公众他们的共同水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的水准,城市的精神文明不是哪部分人的文明,而是整体的文明,城市雕塑最终是这种整体水平的象征和凝聚。

我们评价一个城市雕塑水平的高低时,除了要依托它的物质环境,还要依托它的人文环境,这个人文环境就是城市的精神文明。有的时候,城市雕塑建了,但是得不到城市公众自觉的维护和保管。有的地方,城市雕塑经常遭到人为破坏,上面贴上各种膏药,广告,乱写乱划;有的干脆被人盗走卖钱。有的城市雕塑经常有人光着膀子在旁边晒太阳,在这种时候,人们对雕塑的质量,以及对雕塑评价也会由此受到影响。所以还是那句话,城市雕塑不光是艺术的问题,雕塑家创作水平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城市的市民素质,市民的精神状况。在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城市雕塑传统的国家,提高市民素质非常重要。

城市雕塑在空间上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在于它强调地域性、强调环境的针对性,城市雕塑的空间永远是特定的,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雕塑。

去年在全国城市雕塑的成就展览中,深圳有几件作品获了奖,其中有一件立在东门老街的作品叫《杆秤》。这件作品采用了波普艺术的手法,把一件日常生活的物品以超常规的尺度加以放大,使人们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杆秤》放在东门步行街获了奖,放在华侨城能不能获奖呢?恐怕不能。为什么?因为环境和空间的特点不一样,二者找不出什么关联。东门墟市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步行街的改造强调尊重传统,保留岭南商业风貌,在这里放一杆老式的杆秤尽管尺度非常夸张,但是和环境的整体气氛是吻合的。华侨城也有一件作品获了奖,这是《地门》。这件作品在手法上与《杆秤》有相似之处,它是一扇放大了的铁门和一把大锁;这件作品放在华侨城的大片绿地上,与其它艺术家的作品相对集中在一切,形成了比较浓郁的艺术气氛,它放在东门步行街就不行,东门步行街很窄,《杆秤》是直立向上的,不占地方,如果让《地门》躺在那里,简直不可想象。这两件作品的对比告诉我们,脱离了空间,脱离了环境,简单地说这两件作品好不好,那是没有办法说的,环境对它们的价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有些城市建城市雕塑的时候,忽略空间、地域和环境,只是孤立地拿美不美作为判断的标准。有时候,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雕塑和另一个城市的雕塑进行类比,别的城市创作了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也要求自己城市也仿效它,也同样来一件。这种思想方法是不正确的。

城市雕塑是不是成功,它能不能成为一件精品,要看它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空间里面包含了什么?包含了城市的特殊性,也就是它的地域性。例如城市的独特区位、城市事件,城市历史,城市心理,城市习俗,城市建筑,城市景观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装在城市空间里的。城市雕塑是可以模仿、可以复制,但是城市的地域特点,城市的独特面貌和环境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

布鲁塞尔的标志雕塑《撒尿的男孩》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雕塑,如果没有导游的指引,一个外来人要找到它真的很困难,但是,它的名气却很大,如果没有看到它,就好像没有到过布鲁塞尔一样。是因为雕塑的技巧和造型多么优秀出色吗?不是,这并不是它第一位的原因,第一位的原因是这个雕塑背后关于这个小孩子撒尿救了全城人的故事。罗马城的标志是一匹母狼,是因为这匹狼的塑造技术特别高超才让它如此出名吗?也不是,它出名的第一位的原因是这个雕塑记载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它讲述了罗马城来历的故事。

如果有人说,《撒尿的男孩》这么有名,《母狼》这么有名,我们把它照样复制一件搬到我们城市来好了,可惜它不会照样有名。这两件作品只有放在那个地方,那个环境里才有意义,把两个雕塑调换一下,也不可能有名。有过这样的例子,一件优秀城市雕塑由于种种原因,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个空间,它的效果马上变了,马上失去了它所具有的艺术效果。中国古代有“南橘北枳”的故事,在南方为橘,到了北方只能为枳,这个故事非常适合讲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就有这样的特点。

对中国城市雕塑来讲,不针对我们自己的特点,只是羡慕国外的城市雕塑如何好是没有用的;如果采取简单的方法,购买、移植几件国外雕塑进来,意义也不大。城市雕塑在国外很出色,如果将它原样搬到中国来,并不能保证它一定在中国的环境中仍然出色;这也如同一个国外的雕塑大师针对他熟悉的国外环境,能创作出优秀的城市雕塑,但并不能保证针对中国的环境,也一定能成功的道理是一样的。

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城市雕塑呢?我认为没有。因为看一座城市雕塑好不好,唯一的办法是,把它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来看。

强调城市空间的独特性,强调它的环境,其实也是在强调城市的个性,强调城市独有的文脉。所以城市雕塑的创作不能只讲“普通话”,它更重要的是讲“方言”。拿我们深圳来说,如果深圳的城市雕塑如果要突出深圳的城市个性,就要讲深圳的“方言”。尽管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很短,但是,深圳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例如刚刚去世的郭春园医生,例如第一个捐献眼角膜的向春梅,这都是我们深圳的骄傲。城市雕塑本身就具有社会记忆的功能,如果我们把这些感人的城市人物和故事用城市雕塑的方式纪录下来;这种本土化的记忆活动通过不断的叠加和积累,就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雕塑,就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深圳文化。

城市雕塑在时间上与文化的关系,在于城市雕塑是与城市的对话,城市雕塑的价值和意义是在对话中积累和生成的;城市雕塑在一个城市是生长出来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它是生长的,而生长是时间性的。城市雕塑在一个城市的优劣成败最终也是由时间来决定的。所以我们说,时间是城市雕塑最后的评判者,时间也是参与塑造城市雕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时间怎么对城市雕塑产生影响呢?就是让城市雕塑不断地与城市进行对话,与城市居民的对话,通过对话,所以,城市雕塑是雕塑家塑造出来的,也是时间塑造出来的;城市雕塑的意义也是被时间不断地赋予的。

在城市雕塑的欣赏中,有时候一件作品,刚开始看起来不顺眼,时间长了,慢慢接受了,到最后变得离不开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也有些作品由于时间的原因,刚开始意义还不明显,到后来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了城市的标志,成了城市不可替代的象征物。拿我们深圳的《开荒牛》来说,它的成功并不在于这个牛塑得如何好看,也不是这个牛塑起来在技术上多么困难,而是在于抓住了城市的精神。据作者讲,最初不是要塑牛的,而是想塑荷花,象征深圳虽然*近香港,但“出自污泥而不染”。当初如果真的塑了荷花,不知道它是不是能产生今天这样的影响?不过拿今天的观点看,它至少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纠缠。《开荒牛》今天之所以被我们城市认可和接受,在于它在与城市的对话中,见证了历史,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时间赋予了它越来越丰富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在深圳市政府门口,可以拿一个其它的什么作品替代它。

再例如,如果没有专门介绍和讲解,当人们一下子看到新加坡的标志《鱼尾狮》的时候,可能会略略感到失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加坡的象征物吗?但它毕竟是历史,它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获得了这个城市广泛的认同,如果用别的什么东西也替代不了。

我认为在城市雕塑的领域里,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普遍认同比雕塑家个人的喜好更重要。城市雕塑面对的是广泛的社会人群,它好不好,人们喜不喜欢,不完全是雕塑家所能够决定的,它最后还要看它与这个城市机缘,看时间的孕育。在城市雕塑的实践中,“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一切都要*时间的检验,个人的意志和一厢情愿往往是并不能奏效的。

与城市雕塑在时间上的文化特点相关的还有,城市雕塑应该强调可持续发展。城市雕塑不能一哄而上,搞大跃进,而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审慎地推进,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如果条件不成熟,宁可放一放,等一等。况且,城市雕塑不能让我们这一代人都做完,城市的空间不能让我们这一代人都填满。所以,“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城市雕塑建设原则。我们的城市的空间就这么大,空地就这么多,我们还要为后人留下发展空间,不能目光短浅,像进行填空竞赛一样,把城市空间都塞满。

现在有好多城市建设城市雕塑的热情过于高涨,希望迅速通过城市外观的变化,来满足对于城市现代化,或者国际化的想象。跟饿了吃馍一样,总想只吃最后一口,希望在一夜之间形成国际化的面貌,变得跟发达国家一样,这是不现实的。城市雕塑是一个时间过程,是许多代人累积渐进的产物,西方有句谚语,叫“一天建不成一个罗马城”,而我见到的有些城市的雕塑规划过于宏大,在短期内照这么建起来简直是可怕。

我们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当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国家的优秀城市雕塑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这些雕塑之所以好,并不只是这些作品本身在说话,它们的背后还有时间。好的城市雕塑总是和背后是几千年的传统在一起在说话,发出声音。单独把雕塑剥离出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只有当它和传统联系在一起,和城市的总体氛围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有力量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要强调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密切联系,强调整体性地看待城市雕塑的根本原因。

下载视觉之外的思考 试论多元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消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视觉之外的思考 试论多元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消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视觉文化与视觉实践活动周”策划书

    陕西师范大学首届“视觉文化与视觉实践活动周”策划书策划提案文本形式:WORD文档存档时间:2011年4月24日策划人员:康亚飞指导老师:王安中“视觉文化与视觉实践活动周”策划方案......

    视觉文化与经典电影论文(5篇模版)

    《视觉文化与经典影视鉴赏 》 走出骗局姓名:杨珂珂 系部:化学与环境工程 专业:10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号:201005040023 指导教师:孙雯 ——《楚门的世界》影评 【摘要】 上课......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建设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建设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城市文化的建设。在文章的前段是从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介绍城市的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关注点在于建设过程......

    浅析图书馆多元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发展

    浅析图书馆多元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发展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人们都涌向城市寻求工作,现今各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多,所以......

    本土化回归与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舺》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

    城市广场设计与思考

    城市广场设计与思考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我们的生活空间......

    以文化品位提升 城市品位的思考

    以文化品位提升 城市品位的思考作者:李增坡 文章来源:超然台 更新时间:2005-12-14 16:41:30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然而,城市面貌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又......

    现代化国际城市文化思考(合集五篇)

    **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建构**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建构,是以**文化的历史性积累,特别是创办特区20多年来的文化实践为基础的,同样也是经过改革开放洗礼之后,立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