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清时谈南科大之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朱清时谈南科大之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2010年8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做客晶报名人演讲周,为大家讲述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希望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朱清时用一个个的生动事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他眼中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五大素质:多做实事、对科学技术有兴趣和好奇心、有直觉和洞察力、善于集中注意力和抓住机遇。
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
“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做实事,不去做浮躁的事。”
演讲伊始,朱清时给大家讲了一个“臭豆腐干”的故事。“一位领导到某地视察,每顿饭当地都招待得非常丰盛。中午,领导跟当地书记说,晚上不要做太多菜,来碟臭豆腐干就行了。书记立即安排秘书长落实,秘书长立刻交代办公厅主任,办公厅主任又交代给接待办主任,接待处主任又找来宾馆经理吩咐此事,宾馆经理最后将此事交代给接待大厨。可晚饭都快吃完了,臭豆腐干还没上。于是,秘书长顺着整个行政程序追下去,最后发现是大厨听到宾馆经理说上臭豆腐干,以为是玩笑,根本没做。书记很后悔,说早知如此,他自己直接跟厨师说一句不就完了吗?”
朱清时说,这个故事对他很有启发。一条信息经过多次倒手、转述以后,到达终端接受时已经完全失真变得真假难辨了。事实上,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科教工作中,都可能存在很多泡沫化的事情,每件事情在此都会自动膨胀、卷入很多人,这个过程就叫做泡沫化。所以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结合当下教育界行政化、科学界商业化的现实,他说,即使不得不做泡沫化的事,头脑也要清楚,要能区分哪些是实事,哪些是浮躁的事。
朱清时希望南科大有一个做实事的学术环境,有足够的运转经费,教授们不必为科研经费烦恼,把绝大多数精力都集中在真正的科研和教学上。
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创新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好奇,很难做出创新的东西来。” 当下的教育系统基本都是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更好一点的教育系统也许会帮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是不够的。朱清时说,“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创新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一个人什么都看淡了,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好奇,很难做出创新的东西来。”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兴趣和好奇心?他指出,兴趣、好奇心乃至随后的想象力,都需要从儿童时代开始培养和保护。儿童时代好奇心和想象力最丰富,表现在儿童天性上就是爱思考、爱发问。10岁以前的儿童每经历一件事情都会影响他成年之后的行为。
可悲的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上学以后就消失了。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考高分,不喜欢他们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是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负疚感,觉得只要自己胡思乱想,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就是不对的,就对不起父母。到高考结束进大学时,好奇心和兴趣已差不多都消失殆尽了。
朱清时表示,南科大希望招收高二学生,以期避免高三一年纯粹的考试训练对高素质、原生态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扼杀。也希望能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用一种开放的、生动的课堂形式,重新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直觉和洞察力可以培养
“进入自己没有直觉的领域学习,根本成不了创新人才。”
“直觉和洞察力就在很复杂的状态之下,没有逻辑推理,让学生一下子寻求关键,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朱清时眼中,直觉和洞察力,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进入自己没有直觉的领域学习,根本成不了创新人才。”他举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爱因斯坦一生的很多工作与数学有密切关系,然而他在进入以数学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读书时,却没有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而是选择了物理学。对此,很多人颇为不解。爱因斯坦说,他刚进大学时也想过学数学。他去了解数学,发现数学分成很多专门的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花费他很多时间,却不太能够搞清楚到底该怎么做。而他一看到物理,就特别有兴趣,知道哪些问题特别重要。他不想像法国哲学家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在无所适从的选择中活活饿死(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所以选择了物理。
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呢?朱清时认为,直觉、洞察力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具体到学校里,老师要给学生敞开讲,不光是要展示知识,而且要给学生展示直觉是怎么回事,展示在思维困境中如何寻找到出路。学生要学直觉和创新能力,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老师生活在一起,不光是上课。事实上,大师风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朱清时说,南科大将实行书院制,让老师和学生住在一起,学生和老师可以随便聊天,不光聊科学问题,人生的问题也可以;还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和世界级大师面对面接触。
善于集中注意力和抓机遇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决定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个人要成才,还要善于抓住机遇。”
朱清时指出,创新人才的另一个能力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一般人都讲勤奋,勤奋是很必要的,但是勤奋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勤奋是白做的,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决定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能力,是一种综合因素。生理上,要充分运动和休息,大脑供氧充足,注意力才可以更集中。心理上,就是要做到“宁静致远”。
此外,朱清时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一个人要成才,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为机遇做准备。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快快乐乐地做准备。千万不要赶潮流,不要挤着进热门专业,往往挤的人少的地方机遇很多。一旦机遇出现,要全力以赴抓住它,认真拼搏。
朱清时表示,南科大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思考。
对话
“我准备做改革者,但成功者可能是后来人”
听众:南科大是您一生的重大机遇吗?面对当前的环境,您有把握吗?
朱清时:我确实认为南科大是我一生的重大机遇,现在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怎么改是大家都关注的事,但最重要的是行动,光有思考并不足够。我已经做好准备做真正的改革者,也许成功者是后来人。虽然现在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对这个努力的成功是有充分把握的。南科大办起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能够改革到什么程度?这是与时俱进的。南科大能够坚持
这项改革,就会有很多后来人继续做。
听众:南方科大是否像中科大一样培养少年班?
朱清时:南科大是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不强调少年班,因为少年班强调了年龄,我们的教改实验班希望招收高二的学生,年龄不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希望南科大实验三个目标,一个是办学,一个是科研,一个是服务社会。我们希望南科大能为深圳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所以在条件成熟,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情况下,我们会对少年开放。
听众:如果把南科大作为录取目标,初中生该如何做好长期准备?
朱清时:现在把自己的功课学习好,南科大希望学生还是把中学的知识都掌握。因为中学毕竟教学内容经过千锤百炼,每一条知识都有存在的理由,希望你们把中学课程学好。
听众:作为教育者,该如何保持学生的创造力,神童会不会被扼杀在摇篮当中?
朱清时:保护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大家说的神童,绝大多数都被扼杀了,其原因就是在学校里老师的干预太多。南科大的梦就是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我们如果招来了这些有天赋、天才的小孩,我们会给他设计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案,让他有导师辅导,随时与他对话,用这种方式帮他自学。
“科学上的原始创新最核心的东西是新思想,是有利于产生新思想的各种素质。”“新思想比知识还要重要,产生新思想的素质比知识渊博还要重要。”“灌输式的教育像鸦片一样很吸引人。”
9月5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走上“南科大讲堂”,面向全校师生作了题为“南科大改革的核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精彩演讲,并现场回答学生提问。
新思想比知识丰富还重要
朱清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病是深层次的,切入到了人们的文化和思维习惯中。即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考核体系只重视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在知识传播和考核知识情况的过程中,还伤害到学生的很多创新素质。
而事实上,对于创新能力来说,知识只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素质。一个有创新素质的人,知识少可以逐步学习,弥补。如果没有创新素质,知识再多,也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科学史上,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尔弗雷茨受年轻学者格拉塞新思想的启发,一举攻克了如何观测基本粒子这一科学难题,令人惊讶的是,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有颁给阿尔弗雷茨而是给了格拉塞。为什么呢?因为诺贝尔奖的传统价值观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验和知识的多少,而是有没有新思想,奖励的应是新思想的创造者。牛顿和爱因斯坦取得科学成就的巅峰期是在20-30岁时。他们当时有知识,但并不丰富。朱清时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对于原始创新,新思想比知识还要重要,产生新思想的素质比知识渊博还要重要。
创新首先要具有批判思维能力
“中国教育体系一大弊病是只重视知识的传输,只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方面却忽视了。不仅是忽视了,而且扼杀了!”朱清时痛心地说,这些被忽视的能力正是创新人才的素质。
法国数学家伽罗华突破常规,钻研高次方程解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听众。朱清时说,这一事例说明,教育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其批评思维的能力。就是指跳出常规、传统的思维定式的能力,这是做原始创新最重要的能力。当然,强调批判思维能力,并不等于好高骛远。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同学,还是要先把有关问题、知识都掌握了。批判思维才可能发挥作用。
朱清时特别提到洞察力。他说,洞察力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直觉,指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问题时,能不能迅速抓住关键,并找到出路的能力。这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
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据介绍,在一个世纪以前,西方国家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当下中国相同,也是只重视学生知识积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其他素质。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教育的这种弊病,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能力,自选课程,只要分数够了就可以毕业。
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他有兴趣、有好奇心,并且有天赋能够学好的课程。所谓的“弊病”是学生的知识不连贯。其实,学生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遇到困难如何克服和自己去找出问题的关键及解决办法。学生如果自己选修的课程知识不是很连贯,正好通过这种跨越式的学习,锻炼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朱清时表示,西方发达国家教改成功的经验,也是南科大将努力做的教改实验。教改是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老师的教育方法很重要,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实际行动往往能够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素质的火花。
第二篇:朱清时在南科大开学典礼上的致辞(2014)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方科技大学2014年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热烈欢迎今年的608位新同学们,祝贺你们以优秀的成绩跨进了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门。
南方科技大学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所实验学校。在过去的五年中,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南方科技大学在筹建和初期办学中做出了突出成绩。
南方科技大学的一切进展和成果都与学生们的参与分不开。在此我向你们和前三届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选择加入我们这支教育改革的队伍!
同学们,老师们,南方科技大学教改的核心是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5年,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他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问题:国家和学生都为教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到头来却发现学生没学到多少真本事,创新能力不足!
什么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呢?认真研究人类社会中最有创新能力的人群,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型人才有一些共同点:他们拥有极强的自学能力,不局限于标准学校教育;他们博闻强识,不只专注一个领域;他们在面对怀疑和反对时,通常坚持己见;他们能产生很多点子,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敏锐地判断出哪些点子值得深思下去,并付诸行动。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和以课堂讲课为主的灌输式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过早分专业,而且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标准化,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趋同,不能适应学科交叉的问题;缺乏实践,使学生难以把思想付诸行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些问题,南方科技大学实行了一系列的教改措施:在招生方法上,我们采用“6+3+1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自主招生能力测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10%的综合评价模式),其中自主招生能力测试考察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以挑选出创新素质好的学生;在学制上,学生入学头两年不分专业,上统一的基础课,后两年自选专业,以增强学生适应交叉学科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强化本科实验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让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研究来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多学科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相信,南方科技大学这样培养的学生一定会与其它学校的学生不同,一定会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同学们,老师们,要成为一个钱老所说的大师级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帕斯卡尔说过一段话,思想使人伟大。人生就像芦苇一样,很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这就是说,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至少一个人的一生中要体会一下做人的这种伟大。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是别出心裁的新思想。一个民族的希望,就是大家都不断想出新鲜的主意,而且大家都包容和鼓励这些新想法。沉闷的思想界是出不了大师的。因此我们要把新思想提高到人生意义的高度来认识。
五年的时间很短,我们的教改刚刚起步,困难和不足还很多,学校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在致辞的最后,朱清时以自己50年前大学时代抄录的一首诗,表达对2014级新生的美好祝福和勉励:
不能只用看望的眼光
等待未来,我们对于美妙的未来不能
只付之于幻想。
未来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自己就是未来的种子。
要用无穷的智慧和创造使它发芽,让它迅速生长吧!
勤奋学习吧!
永远相信未来吧!
未来总是用微笑欢迎我们的。
第三篇: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南科校长是配角教授是主角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南科校长是配角教授是主角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南科校长是配角教授是主角
2010年12月22日 08:17中国青年报以制造机器人闻名世界的科学家李泽湘最初连门都挤不进去,只能乐呵呵地倚靠着门框;著名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齐尔曼诺夫坐在会客厅里,等待拜访演讲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陈应天教授等人,起初只是坐在观众席上,认认真真地听讲话。
在12月18日举办的一场大学招生咨询会上,这些大人物都是配角。主角是身穿黑色风衣的朱清时,也是这所还没有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的大学的校长。下午两点,这位校长在启动校区里正式宣布,筹办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将正式以“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的方式进行教改,成为中国第一所从教育部手中收回办学自主权的高校。在这里,校长都是配角,教授才是主角
事实上,早在3年前,深圳市政府就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个人均GDP全国第一的城市的目标是建立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参照模板是建校不到20年便跻身世界一流名校行列的香港科技大学
第二年,一份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院长在内的200多名候选人名单,摆在了校长遴选委员会主任、时任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面前。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这位校长曾经以高调的姿态直面舆论,包括拒绝大学扩招、反对教育部本科行政评估等等。
“想在内地办一所这样的大学,必须找朱清时。”香港科技大学的原校长吴家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作为遴选委员会的学术委员向王穗明推荐道。
猎头公司先找到朱,被婉拒。此后,南方科大筹备办主任梁北汉、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上门,也遭到婉拒。这位退休的大学校长表示,已经替自己安排了写写书法、研究古陶瓷的闲适生活。
直至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国良与73岁的电子科技大学老校长刘盛纲来访。他们说:“我们追求教改这么多年,都没有好的条件去实现,深圳的条件这么好,这会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或许是这番话打动了朱清时。2009年教师节,这位63岁的老人从时任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了聘书。
这位刚刚走马上任的校长同时申明了自己的建校原则,其中包括“去行政化”与“教授治校”。在他看来,只要有一所大学通过打破行政绑架的形式教改成功,就会跟上一批同样希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整个教育体系就能回归。他把这种改革称为教育界的“蛇口”,“30年前,经济要恢复活力,需要打破铁饭碗,30年后,教育要恢复活力,同样应该打破铁饭碗!”
对此,他先拿自己开刀:这个自1998年就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官员,严肃地提醒市领导,自己从到深圳那天起就只是个打工的;去市教育局开会的时候,他会被安排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下手,以示他没有行政级别;为了将行政力量的干预降到最小,他制订了一份《南方科技大学条例》,其中,学校的最高决策需由理事会决定,而理事会中,一线教授代表不少于1/4,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不少于1/4。一位行政人员告诉记者,朱清时对每位行政岗位的应聘者都要亲自面试,主题大多围绕如何理解“去行政化”展开。“做这件事的人,必须志同道合,必须有理想主义。”朱清时说。每次面试结束,朱清时还会提醒对方做好心理准备,“在这里,我和你们都是配角,教授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据说,在校园里,他决不允许出现局长、处长的称谓,行政人员一律互称老师。
为了让主角尽快出场,这个喜欢穿布鞋的老人常常要到世界各地“三顾茅庐”。
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陈应天还记得,师弟朱清时打来电话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严济慈老先生60多岁的时候还在教我们,现在我们60多岁了,也该为下一代做一些什么了!”几个月前,朱清时亲自飞到陈应天太阳能企业的基地锦州,将南科大发出的第一份聘书交到其手中。更多的人是主动前来的。在2009年10月底赴南非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时,朱清时随身携带的400份南科大宣传单被在场的华人学者一抢而空。
甫一上任,朱清时便接到了李泽湘的电话。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早在1986年,李泽湘就和很多同学自发编写了一份关于高校改革的建议书寄至教育部。多年后,他告诉朱清时,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愿意回国做义工。
迄今为止,已决定加盟的名师还包括原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李晓原、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励建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等。除此以外,南方科技大学还将在5年内面向全球招聘30位特聘教授及其团队。
这种理念还感动了不少志同道合者,原本是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的朱朝阳就是其中一个。如今,他成为南科大负责网站维护的工作人员,由于人手不足,他还承担起安装办公室电话的工作。面试的时候,朱清时问他,为什么要辞职降薪来南科大?他乐呵呵地说,参与了这件事,以后就可以讲故事给孩子听了。
他从没做过这么难的实验,每天靠吃几种不同的安眠药才能入睡
然而,变革的开始并非一帆风顺。南科大刚刚筹建之时,深圳市政府本想通过抽调骨干的方式为南科大输血,朱清时却发现,凡是职位在副处级以上的工作人员,往往不愿意抽调到南科大。有一次在北京开会,一个老校长揶揄他:“你呀,挖了个去行政化的坑就跳进去了,结果没人愿意陪你跳啊!”
另一个难题是建校和招生。朱清时一度乐观地认为,南科大的建立会像深圳大学一样顺利。1983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指着一片空地对他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深圳大学校园,今年秋天就可以上课。”邓小平回京后跟人说,这就是深圳速度。
但现在,用朱清时的话来说,自上任那天开始,他就被扔进了冰窟窿,每天要靠吃几种不同的安眠药才能入睡。他表示自己从未做过这么难的“实验”。
2009年9月10日,他赴深圳上任,9月15日,中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便来到新校区施工现场,明确表示“南科大未批先建”。
另一个质疑直接针对南科大的校名,有人提出,教育部规定新建高校不允许使用“中国”“南方”等大词,南科大应改名为深圳科技大学。
朱清时采用的对策是借助媒体,那段时间,他开始大量接受采访,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改革理念。有观察人士指出,借助民意是朱校长的一步好棋。除此之外,在去年年底参加澳门大学新校区奠基仪式的时候,朱清时与刚刚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进行了一次“鼓舞人心的谈话”。
20天后,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温家宝问朱清时,“你最近是不是去深圳搞了个南方科技大学?”合影留念时,温家宝又把朱清时拉到身边,详细询问了南科大的教改情况。
此后,教育部内部关于校名的争议便平息了:“总理都叫南方科技大学了,肯定也不能再叫别的名字了”。201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也率教育部专家考评组到深圳,对南科大的筹建工作表示肯定。
不过,一份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卡住了教育部对南科大筹建工作的批复。根据该条例第17条规定,“设置普通高等院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其中,仅仅要满足获批筹建的条件,就需要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0000册,这对于首批招生计划50人的南科大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朱清时的再三争取下,今年9月27日,教育部的高校设置委员会曾专门开会研究南科大的问题,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会上的专家全票通过为南科大发个“准生证”。但问题接踵而至,根据条例,即使获准筹建,也仍要等到正式建校时才可得到招生资格。“我当了十年校长,都不知道有这么多行政规定。”朱清时感叹。
他不得不再次进京跟教育部协调,教育部给出的让步是,同意南科大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招生,但招来的学生必须是中国科技大学学籍。
这让朱清时无法接受,“改革的结果就是建一个分校,这还叫改革吗”?
另一个障碍是,根据现行制度,南科大要从专科开始办学,升到本科,再申请硕士点、博士点——要办成研究型大学,至少要30年。事实上,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深圳大学,便长期受困于此条例,虽然建校很快,但获得第一个博士授予资格时,已是2006年。而对朱清时来说,一个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如果没有研究生将是灾难性打击。
这种现状让朱清时决定跳出现行体制,从教育部手中要回招生和授学位的自主权,采用“寒假考试、春季开学”这种强行闯关的方法。
他说,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一件事是等着批复干的。“改革需要承担者,深圳精神就是敢闯,从今天起,我们要打破教育的铁饭碗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10月份,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讲道。
能做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真好真好 12月15日晚上8点,朱清时推翻了秘书写的草稿,亲自执笔写就了1700字的《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那天晚上,他吃了好几种安眠药,但还是一夜未睡。在信中,他明确提出:大学失去了办学自主权,造成高校“千校一面”。他也表达了收回“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决心。
这个已经头发斑白的老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坦承,他不是没有顾虑:他担心拿不到教育部认可的学位,会影响学生未来报考研究生;他担心没有教育部的学籍,会影响学生的医保办理;他更担心的是,南科大的教育改革,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招生咨询的时候就半路夭折。
让他欣慰的是,12月18日下午的招生咨询会上,家长与学生的热情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一对从湖南娄底坐了十几个小时硬座赶到深圳的双胞胎姐妹说,有人告诉她们,有一所叫南方科大的学校会在明年招生,你们一定要去考,考不上就复读。
一个从云南楚雄赶来的大学老师,带着自己11岁的小女儿早早来到会场。他说在他任教的大学,只靠论文数量评职称,他希望女儿未来能够上一所懂得“纯粹和纯净”的大学。一位70岁的老人陪着自己16岁的孙女来到咨询会,这个叫崔廉的女孩儿已经拥有了14项个人专利发明,但做的练习题还远远不到老师要求的一科8000道,她说,她想去一个不会强迫她做事的学校。
“我们希望中国能有一所尊重教育规律的大学。”李泽湘告诉记者,在国外,任何一所名校都是自授学位,真正的异类恰恰不是南科大。
如今,从南方科技大学启动校区行政楼向外望去,能看到一片大工地。这里正在修建这所大学的新校区。早在朱清时到岗之前,深圳市政府就聘请了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公司,为新校区设计了“极尽奢华”、“非常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楼。这个即将动工的工程被朱清时紧急叫停。他提出了建设不装电梯的小楼概念,他将其称为书院,理由是“楼越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越远”。朱清时希望在南科大的校园里,也能形成一种对知识最朴素的敬畏。
为此,朱清时还计划,学校的生师比例控制在8∶1,第一年招生50人,第二年招150人,之后将学生数逐步稳定在每年2000名本科生的水平。
对于深圳这个城市,南科大就像一个新生儿,连出租车师傅都尚未熟知。某种意义上,64岁的朱时清之于这座城市,境况也相似。
在合肥时,担任中科大校长的他每到机场,都能享受省部级领导的免费一等贵宾室。但第一次到深圳时,这位已经无官无职的老人突然发现,一等的贵宾室不允许进入,二等的贵宾室还要收取费用800元。朱时清笑着说,那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是个大学校长,而不是副部级官员,能做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真好真好”。.research{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margin:0 auto;}.research h2{font-size:12px;padding:2px 0;margin:0;}.research span{ font-weight:bold;}.research.button{ height:23px;}.research td{ line-height:18px;}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清时
“意识风暴”之“名家名篇推荐”——旅游与环境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朱清时
[编者注:朱清时,1946年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和研究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作客座教授,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作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在分子高振动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曾于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imica Acta)》设立的汤普孙经念奖。
这篇文章,应该说,既是老师们应该知道和了解的,同时也是广大同学们应该知道和了解的,教学相长,是需要共识的。关键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要素,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这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这项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我在文革高潮中大学毕业,从西北地区的工人做起,改革开放后到过不少世界一流学府,后来又长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因此对于青年人如何成才有较多的阅历和特殊的视角。本文谈我对创新人才素质的认识。它们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悟性和记忆力等,大家已有共识,这里不多讲了,只着重讨论那些容易被大家忽视,然而对于创新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素质,然后再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供大家参考。
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对此就深有感触。爱因斯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他在1955年3月(他去世前一个月)是这样回忆1896—1900年他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学生生活的:“我很快发现,我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也就该心满意足了。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一切特征正是我最为欠缺的。”“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教育的弊病,遗憾的是,目前它们仍然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
西方科技先进的国家较早认识了此问题,他们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上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以下简介其中最重要的几点。
一、好奇心和兴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对自然现象具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多了,这种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因此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众所周知,核物理学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放射性的发现,就是因为年轻的居里夫人被
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选择了探索贝克勒尔射线的秘密作为论文课题。她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在一个破旧的棚房中坚忍不拔地重复着繁重而又枯燥的工作,终于找到了新元素镭和钋。
爱因斯坦对传记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又对一位物理学家说:“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他的这段极为朴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试请读者想想以下问题:
你是否对自然现象感到过好奇?自然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未曾经历过的异常现象,如火山爆发,对这类自然现象感兴趣的人很多,但能把这种兴趣持久下去的人就不多了。第二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如空间、时间是什么?对这类问题感兴趣的,或能够思考这类问题的人不多,其中绝大多数人只满足于一些简单的回答,能像爱因斯坦那样深入思考下去的人就是凤毛鳞角了。
在爱因斯坦70岁生日时,著名物理学家拉比致词说:“在爱因斯坦以前,在爱因斯坦以后,从来没有人这样深入地探索、研究过我们关于空间、时间、因果性这样一些人类最本能的观念。”拉比的话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但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极少数能够深入思考这类人类最本能的观念的人,因而他对这类问题的好奇心可以持续下去。正巧他又生逢其时:科学的发展刚刚为解决此问题准备好了一切必要条件,能力和机遇的完美结合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或兴趣呢?
1、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
前面讲过居里夫人的例子,她的好奇心是在她看到胶片被一种神奇的物质曝光引起的。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他在《自述》中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关于这种对科学的兴趣,他又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敬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正是他对科学的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兴趣,使他在晚年拒绝了担任以色列总统的邀请。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科学博物馆等科普设施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好的学校都重视教学实验课和实验设施。这些正是我国目前最缺的,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2、教学方法很重要
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回忆说,他在上小学时,他的老师说:“想象一下,一个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奋力顶住它,把它放在房顶上,他做功的能量没有消失。多少年以后,也许有一天,石头掉下来砸了某人的头。”这个解释能量守衡定理的例子使儿童时代的普朗克终生难忘,就像他被那个落下的石头砸着了一样。这种教学方法使普朗克对支配着物质世界的物理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并且从此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故事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说明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而且决定他一生的事业追求。因此,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应该让最好的教师讲课。好的教师不仅对所讲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也善于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普朗克终生难忘的老师那样。
二、品味、直觉和洞察力
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升华,就可以形成一种英文称为“taste”的东西。这个词很难准
确翻译,这里暂译为品味。杨振宁曾对它作过一个精彩的分析(见倪光迥,中国《百科知识》,1987年第1,2期):“学好别人已经消化好了的知识,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要使研究工作真正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把当时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见解,跟自己的taste结合起来,从而冒出新方向来,这才是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品味是如何形成的?他又说:“同时走到一类道路上去的人,后来所做出来的结果往往又是很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其分歧的基本道理,我觉得就是刚才所讲的taste,而这个taste的成长基本上是在早年。我认为一个人的幼年跟青年以及与他刚跟这个学科接触的时候所学到的知识恐怕是决定taste的基本因素。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至今我还没有看见心理学家或生理学家对它进行过分析。”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要素就是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
当一个科学家在从事创造性工作时,他常常犹如站在分叉路口,他的品味(taste)是决定他选择哪一条道路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品味又与科学家们常说的直觉很相似。正如一个好的指挥员,面对复杂的局面,必须靠直觉和洞察力马上找到关键所在和解决办法。一位英国科学家在同我谈到我们都认识的一位美国青年教授时说,这是一位好科学家,因为他对科学有很好的直觉。类似的话我听过许多,有经验的科学家都知道,好的直觉是优秀科学家的必要素质。
什么是科学家的直觉和洞察力?为何它如此重要?爱因斯坦曾现身说法地解释过:“(学生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直觉在选择研究课题上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因此他能找到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突破的条件又已成熟、可以大发展的课题方向。
过去20多年中我认识许多研究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20年后,成就相差悬殊。这是由于有的路越走越窄,有的越走越宽。如果一个人选项择的方向,在5至10年后大有发展,他就能有大成就;如果他选项的方向是强弩之末,就会白费力气了。影响一个人的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品味、直觉和洞察力。
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是创新能力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它们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因此世界上的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都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和扩大研究生人数,在学校里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气氛,来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成长。
三、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
在少年时代我最崇拜数学家华罗庚,他常说的名言“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是我的座右铭。华罗庚还说过:“在中学时,别人花一小时,我就花两小时。而到工作时,别人花一小时解决的问题,我有时就可能用更少的时间去解决了。”此外,他还带出了优秀学生,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科学家在基础知识方面下的功夫很深,像老工人熟悉机器零件一样熟悉它们,因此也可以像老工人把零件装成机器那样熟练地用它们写出新定理,组装出新反应,完成新实验。当你看精彩的杂技表演时,就可以生动地感受到这个道理。杂技演员几年、几十年地练习一些基本动作,直到练得炉火纯青,以至使普通人认为这是天才做出的奇迹。科学研究和
杂技在这个意义上是相似的。陈景润说过:“做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了,所以我知道每条路能爬多高。”这句话揭示出了陈景润何以能超过别人达到顶点的秘密。
少年时代我们对华罗庚的名言的理解很片面,以为只要勤奋就能成为天才。我的几个好朋友常在一起学习,外在条件完全相同,花的时间也一样多,成绩却相差很大,有一位还得了神经官能症休学了。这时我们才明白,勤奋只是成为天才的条件之一。勤奋刻苦必须以身体条件和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我在学生时代最怕熬夜,因为只要大脑累了,注意力不能集中,就不能再思考问题,挺下去毫无益处。能否集中注意力是决定工作效率的关键。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史上思想深邃的巨人都特别能集中注意力。牛顿曾在思考时误把怀表当作鸡蛋放进水里煮。奥托弗里希回忆说:“爱因斯坦特别能集中注意力,我确信那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他可以连续数小时以我们大多数人一次只能坚持几秒钟的程度完全集中注意力。”这句话很精彩,它清楚地揭示出了优秀科学家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因此,现在我想对华罗庚的名言做个注解:“天才比常人能更高度地集中注意力。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勤奋工作的人,才可能成为天才。”华罗庚和陈景润就是这样的天才。
事实上,陈景润的成功不仅是由于他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计代价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长时间地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具有后一点,他才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也才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从而舍弃正常人的生活,愉快地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工作上。
学校不仅应该让学生具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且应该营造出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环境。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原因。生理因素包含先天和后天两类,许多事实均说明先天因素的重要,但是其中的科学原理尚待脑科学家们做深入研究。后天因素则比较明显,例如充分休息和适当运动之后,脑部供氧充足时,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又如科学研究已确定:血液中铅含量较高的儿童会出现注意力缺失等。因此,足够的休息、适当的运动和恰当的营养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好的学校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好的休息环境和体育活动场所。
心理和社会的原因则比较复杂。例如,做自己很有兴趣的事最容易集中注意力;又如古人说的“宁静致远”,我有体会。我在学术上进展最快的几个时期都是我默默无闻的时期,那时心很静,注意力很集中,后来当选院士,社会活动大大增加,评审会,报告会不断,注意力再也无法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调整自己的定位:从一线退居二线。我也经常把此经验告诉一些优秀的青年人,过早地得到社会上的高知名度对学术研究不一定是好事。现在不少学校的校园里有很浓的商业气氛,青年人边读书边经商,这样一来,学生就难以静下心来,更谈不上集中注意力了。
四、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
有志在各自领域成大器的人才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
一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善于看到自己的同行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英国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一句精彩的话,大意是:两个人交流思想与交换苹果不同,交换苹果以后,每个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后,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能不断获得新思想,同时也才能有“团队精神”。目前我国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学校教育又忽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这是很堪忧的。
二是要提高自信心。举一例即可说明: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约瑟夫荪效应被发现时,约瑟夫荪还很年轻。他发现此现象时并不理解,但他相信自己没错,就与他人合作,坚持研究
下去弄清了原理。其他人也曾看到这类现象,他们不理解,就认为自己的实验有问题,不再去想它。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在初期往往难以被人理解,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勇于创新、不怕风险,这样才能领风气之先,反之,缺乏自信心,就只能去跟潮流。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希望这两点能引起大家重视。只有使我国的年轻人才普遍具备上述这些素质,我们才能造就一批科学界的大师,他们中才能有人问鼎诺贝尔奖。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利有弊,我国的也不例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其优点很多,我们十分自豪。但是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辉煌成就,它们却未能发展成现代自然科学。爱因斯坦曾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如下评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到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杨振宁也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根是公元前3世纪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其中只用了5个公理,5个公式和23个定义证明了467个命题,这是最早的完整的公理化体系),而现代科学诞生于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它完全采用以《几何原本》为样本的公理化体系。经过在17、18和19世纪对西方的科学思想的竭力抗拒之后,我国从20世纪初才开始引进现代科学。近年来又不断出现伪科学流行的怪事,值得我们思考。因此,要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我们还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力普及科学和科学方法。此外,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也不要性急,因为现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仅有一个世纪,而大规模地进行还不到50年。要把单一的文化底蕴多元化,这点时间还不够长。
摘自《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第一卷 眭依凡/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梳理南科大8培养
梳理南科大8
南方科技大学树仁书院2015级新生家长 【2015.11.1南科大官网全面改版,以此纪念!】
2016.1更新
南方科技大学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赋予学校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历史使命。南方科 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广东省领导和管理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 学校,广东省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是深圳市高起点、高定位创办的一所创新型 大学;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全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副校长陈十一教授为现任校长。现有在校生2100人。占地3000多亩。
你来与不来,南方科技大学都健步行走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题记)
八
培养——重视基础
全新模式
南方科技大学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实行理事会治理、教授治学、学术自治。其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所谓“宽口径”,即实行“631”招生模式、书院制与导师制、前两年不分专业和师生相长;“厚基础”即实行英文教学、小班化教学,采用原版教材,教授上基础课;“个性化”即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全程科研和国际化培养。
南方科技大学采取了众多的教学改革措施,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摸索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1】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三年级据兴趣选专业,个性化培养;
南科大采取2+2培养模式,前两年不分专业,主要以基础科学课程为主,大三时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对于选择专业之后又想要调整专业的学生,南科大并不设门槛,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导向。
通识+专业课程设置,既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曾经有人分析中国诺奖问题,指出,大一过早分专业导致科研基础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南科大高强度的异常扎实的基础训练非常类似哈佛、中科大少年班以及部分名校开办的实验班,而过早在大一分专业,对孩子而言,类似于赌博,若方向不对,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社会,从科研角度看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
【2】英文教学,与国际接轨,方便与国外院校互换交流;
作为一个全英文教学的学校,老师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试卷均采用英文。2015年10月,陈十一校长表示学校即将建立一个语言中心以快速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水平,11月到位,并不断招聘母语为英文的英语老师。希望同学们达到的水平不比在香港的同学差!同时希望同学能讲标准的美式英语!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开拓国际视野,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南科大每年视情况设立海外留学奖学金计划,争取让每一名本科生都有机会出境、出国深造。
首届论坛吸引了15所境外一流高校参会。大学联盟通过组织年会、学术交流、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互惠共享以及大学间的合作交流。
深圳市政府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约,拟依托南科大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力争成为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提供智力引领的国际平台。
【3】书院制管理,提供良好的学生、师生互动环境; 书院在国外一流大学中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书院制是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住宿,更重要的功能在于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和丰富的兴趣活动,承担学生的爱好与团队精神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等非学术性教育方面的任务。
南科大书院以学生公寓为核心,若干栋公寓楼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组成一个书院,各书院有自己的名字、文化、传统、活动和非正式的教育课程、辅导咨询、兴趣社团。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学院,很好地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开拓知识视野。
实行书院制管理是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书院是南科大全面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现已成立四所书院,集学习、餐饮、娱乐、住宿、健身、交际等诸多功能为一体,每幢宿舍楼拥有公共休息室、学术和文化娱乐设施,提供师生互动、同学交往和教学机会。在宿舍、在书院活动室、在咖啡屋,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科交流中产生灵感。
南科大书院制的核心是导师制。教授担任书院的学生导师,学生跟教授的接触不光在课堂上,在课下也可以通过跟导师的交流,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各种知识和研究方法。
【4】小班教学、高师生比保障开放式教学效果和师生的充分交流;
2015新生935人,分成30个班级,实行小班教学,院士、名师都需亲临课堂,给本科生上课。高水平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带来前沿科技资讯,分享人生感悟。目前学校师生比为1:10,未来保持不低于这个比例。
在传统高校里,常常科研和授课两条线,名师一般以搞科研为主,本科生的基础课程相对薄弱,哪怕是清北,就算是最好的学生,又有多少人能有多好的名师资源可利用?
【5】本科生按照研究生的标准培养,全部跟从教授进行研究,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在南方科技大学,最大的特色是本科生全员参与科研,科研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具有前沿视野的高端、国际化的创新型精英人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实验教学,新生一入学即有机会加入教授课题组,进入实验室学习科研。
作为和王嘉乐一道最早从南科大毕业的两名学生之一,何明浩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知名期刊上、出现在国际会议上,其论文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大二时就进实验室跟教授做项目,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这让何明浩的学术能力提升很快。他说:“教授以研究生的标准带我们。”南科大为像何明浩一样有远大理想的本科生提供了展翅翱翔的平台:在这里,教师既承担科研项目,又担任学生导师,以项目带动教学。由于师生比高,老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和论文方面成果显著,师生关系也格外亲密。
这里的学习生活辛苦却快乐——学习氛围逼着自己认真规划大学生活。“在实验室里,我们从早到晚忙碌地工作着„„有一群崇尚学术的老师带领着我们学习,更有一群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同学一起成长。”一名大一学生表示:“上学期,我像不少同学一样,认为南科大毕竟只是学校,所能做的不过是讲讲课,写写作业,考考试罢了。”但一学期后,他恍然发现,“南科大的机会是如此之多”———可以接触到最棒的老师,听到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在本科就接触到科研工作,并让自己的民主意识与能力得到提升。
【6】生活导师+科研导师
双重指导。
生活导师:为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而配备。导师就象一个高水平的朋友,你在学习上、思想上、心理上有什么困惑,不方便跟同学说,就去找导师。因为导师有人生阅历、有专业水准,能很好地帮助你。今年10月,学校在全校教师中为2015级新生本科生配备生活导师,师生双向选择,最终我孩子确定了一名女教师,她“承包”了3名15级新生,孩子们在校 内所有事宜,可以通过生活导师得以快速疏通与解决。10月份每个学生的生活导师配齐,每名导师负责3-5名学生。
科研导师:以后还有专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七、八名学生。师生间比一般大学有更多交流机会。(2015级,暂为涉及)
传统家长更青睐老牌院校,我们的名气高的老牌大学,它就能够招收到最好的学生,而学生水平好了,老师讲课讲得再不好,学生也自己会学好,所以我们现在的好大学实际上是靠收好学生来维持它的水平的,而不是说它的教学有多好。若以录取分数论,以人口基数论,清北早该世界顶尖,毕竟那么多状元学生。可,他们顶尖了吗?
南科大尊重孩子、发展孩子、成就孩子,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学校采用完全的学分制,学生修满本专业毕业所需的学分,可提前毕业。我们的孩子是幸运的,不再会像原来传统的大学生去混日子。“不管以后有没有机会,都要有真本事”(朱清时):IEEE计算机科学与自动工程国际会议收录南科大本科生论文;4名本科生在《生物科学趋势》发表论文;代表中国大学生首次参加大学生国际数学竞赛并全部获奖;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连续三年夺得金牌;“中金所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知识竞赛获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第五届美国大学物理竞赛获金奖。
青春
拼搏
梦想
南科大!
【学科、创新、文体竞技舞台频频亮相 南科大学子2015年写就精彩篇章】(官网节选)科技竞赛,摘得31枚奖牌
Artinx团队和指导老师2015年12月19日,我校大三本科生高志涛、赵政舒、胡文轩和研究助理郭同峰组成的Artinx团队参加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举办的国际设计比赛,成功晋级半决赛,并受邀参加2016年6月底在北美波多黎各举行的国际会议。
南科大注重实验和科研,努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学生竞赛获奖共获奖31项,发表科研论文和作品16篇,专利 15项。其中,2015年,3名大三本科生组成参赛队在第五届美国物理竞赛(The University physics competition)中获得金奖(全球131支参赛队中仅两支队伍获得金奖);2015年10月,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刊发我校生物系本科生程容海作为第一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Virtual Pharmacist: A Platform for Pharmacogenomics;2015年10月,我校学生胡尧波荣获第二届“大智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一等奖;2015年11月,我校学 生魏天资、李杨、文天豪、彭志强组队完成的项目《功能转换实验方案》,荣获第十六届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2015年11月,我校学生耿明 萌、房歌、邱柏森组队完成的论文《太阳影子定位 》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
“学生创客”,亮相高交会(略)校园活动,打造“多彩校园”(略)志愿者行动,赢得专家“点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