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19-05-14 07:4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的实践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第一篇: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摘要: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要求,深受他们的喜爱。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当中,务必会发生种种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本学期以行动研究法、案例法为研究的主要方法,结合实际,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方法,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问题的提出:

在二期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积极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从中获得主动发展,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然而在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分析、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便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

近几年来,不少姐妹园也在对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包括有对环境创设的研究、有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等等,但对其中具体内容的研究比较缺乏,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不是非常强。

我们研究的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与其他姐妹园有着不同之处,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的研究更为细致,因为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特点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所采用的指导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所以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从年龄段这个角度入手,详细分析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找出适合的指导方法。这样可以使研究的成果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研究的方法:

1、研究的时间:

研究时间为2005年10月——2006年10月

2、研究对象:

小1班、中2班、大1班的全体幼儿,共94名幼儿。

3、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对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总结、积累适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指导方法。从而培养幼儿对各种探索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4、研究内容:

教师在不断观察、介入、指导的过程中分析幼儿心理、生理、年龄特点、兴趣、经验以及发展的需要的特点,教师在做出合理的帮助引导的同时,收集、整理并总结有关的指导方法与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养水平。

5、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教师指导方法的科学性。另外以案例法为辅助研究方法。

6、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为2005年10月——2006年10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5年12月),查阅有关资料,并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 分析,找出合适的指导方法,设计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进行教学研究(2005年12月——2006年6月),个别教师开放活动,集体评析,探讨方案实施过程,采取有效措施

第三阶段汇总比较(2006年6月——2006年10月)共同分析教师的指导对幼儿的个性、能力的发展的作用。找出成功与不足,总结成果。研究结果: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无论教育和保育,不同年龄阶段性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所采用的指导方法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有效的指导方法。例如,小班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各方面能力较差,所以教师介入指导的次数可以相对多一些。而且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较弱,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一般教师可以以妈妈、姐姐式的 2 身份介入,这样会给幼儿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幼儿到了中班后,语言有了一定的发展,理解语意的能力由逐渐增强了。教师就要运用带有建议性、启发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而大班的幼儿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对孩子们的指导语要逐步精练、明了,趋于理性,使幼儿自己从中领会出一定的道理。随着幼儿年龄逐渐增大,教师的介入行为可以逐渐降低直至到最低限度,以朋友的身份介入,给幼儿以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以下就是本阶段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归纳和总结出的一些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中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指导方法。

一、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由于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限制,想象、创造水平较低,因此他们惧怕尝试玩新事物、新活动,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害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常常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价等等。他们在活动中还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或肢体动作来表达、而且小班的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于中、大班和成人比较短,因此更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战术,去寻找、发现教育指导的契机。以下总结的就是一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1、因势利导法,在游戏的情景中加以引导

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情景中的活动,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景中的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景中,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案例:

木珠变成饭了

在主题背景“娃娃家”中,有一天早上,突然有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我想为妈妈做一串项链,可是珠子不见了。” 于是老师在教师里兜了一圈才发现,原来木珠全被费逸涵小朋友拿在娃娃家中当饭烧了。于是,老师走了过去,费逸涵见到老师开心地说:“老师,我的饭烧好了,你吃。”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高兴地回应说:“你的饭烧得真香,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烧的呀?” 费逸涵兴奋地把 3 自己烧饭的过程告诉了老师。老师表扬她:“你真聪明,想到了用木珠当饭,可是老师更喜欢用这个漂亮的木珠串项链,你愿意试试吗?” 费逸涵点了点头!高兴地拿着珠子去串项链了。在讲评中老师还特地表扬了她,并且请大家来想想用什么东西当饭烧更加合适。通过这个活动中,老师巧妙地因势利导,肯定了孩子的做法,也提出了希望。并初步增强了孩子使用替代物的意识。

上述案例中孩子用木珠当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知道锅子里的饭要用实物来代替的,说明他们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游戏,喜欢模仿成人、喜欢接近真实。教师应该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一特点进行引导。如案例中的孩子虽然盲目地拿了串项链的木珠做饭,造成了材料的紊乱,但是作为教师首先要肯定他能动脑筋利用替代物的想法,使孩子更有自信。其次可以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使区域环境游戏化、情景化,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游戏化语言去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

2、语言启发法,帮助幼儿排除障碍

语言启发法就是教师运用鼓励、设疑、反问等口吻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很差,有时是因为在活动中遇到认知障碍,心理上受挫而放弃活动,而且常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放弃活动或对活动失去兴趣,有时则因为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或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也容易失去活动兴趣,从而放弃活动。案例:

指挥交通没有红绿灯

在主题背景“小汽车”的区域活动中,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眼看这位交通警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只见他嘟起小嘴,想要放弃游戏。于是,教师走近他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警共同想办法,先为他鼓气:“男子汉,怎么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呢,我们一起来想想解决的方法,想想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红、黄、绿灯呢?”并进一步启发,听了老师的话,他马上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了。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警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 4 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点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小班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其他的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了一句看似简单的启发及时帮助幼儿点明了探索的方向,及时解决了技能上的障碍,使活地帮助幼儿解决了难题,使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

3、榜样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爱模仿是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阿姨,特别是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举止。他们经常会为了模仿同伴而放弃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也成为小班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因此,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小班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案例:

小动物的叫声

一个孩子在区域活动开始后不知该去哪里玩,于是就呆呆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小朋友来找他玩他都不愿意。这时,老师发现了,就故意在他的旁边选了“小动物的叫声”这一内容说:“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新游戏——猜猜谁在叫。”老师先“哞—哞—”叫起来,“是牛”,班里几个嘴快的小孩喊起来。老师又示范了一个声音。这次,他也兴奋地大声叫了起来:“是小鸭子”,于是老师乘他正感兴趣的机会,让他按老师的做法,去学动物的声音,让其他的孩子猜。他果真对这个游戏感兴趣了。找了一个同伴互相猜了起来。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小班初期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是没有目的性、在选择入区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对区域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榜样法就是适合于这样还未进入活动状态的幼儿。但是在组织过程中,避免对幼儿过多的干预,把握和控制活动中的幼儿自主程度和幼儿自主的空间。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根据需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进行同等材料的操作活动,即平行游戏,以行动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也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作品的展示为幼儿提供模仿学 5习的样本,促进幼儿伙伴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此外,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认知特征的同时,更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他们同中求异,培养幼儿初步创造能力

二、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孩子刚刚升入中班时,大多只是一个人在玩,即使有几个同伴一起玩也是聚在一起各玩各的。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首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有初步的协作意识。经过探索我们对中班幼儿如何根据其活动特点采取相应的指导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1、师生合作法,支持幼儿探索学习

师生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自主学习中,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案例:

我们一起帮小动物找家

主题“可爱的动物”中,有一个内容是“小动物找家”,一天早上,李若天第一次选择了这个内容,可是坐下没多久,教师就发现天天因始终找不到点数对应的规律而想停止活动,于是,教师适时介入到他的活动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教师若有所思地说:“小动物们真可爱呀,我特别喜欢小兔子,你可以让我送它回家吗?你也帮帮我找找吧!”于是在老师和孩子共同操作活动中暗示幼儿点数对应的方法,从中帮助幼儿提高了计算的能力。由于对这个活动方法的了解,使天天对活动又充满信心,最后他又参与了种花的计算活动活动,并且获得成功。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中班幼儿虽然喜欢操作,但对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在活动中他们常常会选择一些难度小、易于操作、自己较熟悉的材料进行操作,而对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新的材料,他们经过尝试探索,若遇到困难,而这困难如果超出他们经验所解决的范围时,幼儿常常会知难退。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能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

2、生生互动法,共同促进。

生生互动法就是通过孩子之间的学习合作,将使他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使孩子的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 6 广泛迁移。步入中班,幼儿的联系性游戏增加,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有了与同伴保持联系的愿望,具有合群感。在活动中他们非常渴望有游戏伙伴,开始找同伴一起玩,喜欢与同伴一起玩,游戏伙伴的加入使他们在游戏中情绪愉悦,积极性高。案例:

我会打蝴蝶结了

如:在主题“美丽的春天”中,幼儿正在尝试探索打蝴蝶结的方法。曹鲁杰看着打结示意图不断地尝试打蝴蝶结,可却一直找不到绕的洞洞而不能成功,而旁边的朱凌已能熟练地打了,老师观察到这点,通过引导曹鲁杰再次观察示意图中可绕线穿过的洞洞在什么地方,鼓励其继续探索。并请他观察朱凌操作的过程,听朱凌讲解操作方法,曹鲁通过再次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打蝴蝶结的方法了。

这个案例中的教师就抓住了孩子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的这一特点,在活动中尽量创设交流、互动的环境。引导幼儿间的互动。每个幼儿的经验不同,因此他们的探索过程也就不同,老师要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已有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方法。在互动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

3、问题情景法,引导幼儿探索学习

问题情景法是创设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幼儿的认知结构有关的情景,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案例:

分割图形

如在主题“我爱我家”中,有一个内容是切蛋糕,由于参加活动者陈嘉祺是一个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一位幼儿,而且在上学期已有了分割蛋糕的经验,因此在这次活动中,她能应用已往的经验很快地分割好各图形,并进行拼图,在这其中,需要她思考探索的时间不多,活动一会儿,她渐渐地不感到兴趣,不喜欢进行操作。发现这种情况,我以问题:“你能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吗?”,启发她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拼图,看来,这样的拼图对她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她的探索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认真积极地进行尝试,终于获得成功,我又以“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继续引导她进行探索,陈嘉祺又 7 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中,在这次的探索中她又获得了新的发现。可见,老师的问题为幼儿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引导了幼儿新的思考和探究。

从这个案例看出,中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操作探索欲望,他们的操作与探索能力和积极性较小班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对新奇事物感兴趣,但中班幼儿探索经验少,探索的方向有时会不明确或思路单一。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能抓住时机,适时介入,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启发幼儿根据问题观察、思考,开通幼儿思维的不同通道,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学习。

通过对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的探索,得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随时了解幼儿的学习经验,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三、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大班幼儿理解能力在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个飞跃,教师在其想象的逻辑性、独立性、求异性方面都要加以引导,推动其创新能力向高层次水平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强化情感体验法,无形中感染幼儿。

强化情感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的协商流于形式,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始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案例:

谁来演兔子

主题活动“大中国”中幼儿非常喜欢《蒲公英旅行记》这个故事,并且在区域活动中做了里面所有角色的头饰准备在表演区中表演。可是尝试的第一天表演区里就出现了问题,只见几个孩子满脸不高兴站在那里。于是老师就走过去关心地问:“演员们都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还不开演呢?”这时,金子怡撅着嘴说: 8 “没有兔子怎么表演啊!他们谁都不要做兔子。”原来兔子这个角色在剧里只出现一次,所以大家都不愿做这个角色。老师笑了笑说:“这样吧,我就暂时当个临时演员吧,怎么样?”大家终于露了点笑容,待我表演好一次后,王家宁就表示她来当兔子,表演非常成功。在讲评中我还请表演的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当着集体的面特地表扬了家宁:“她承担了大家不愿意的角色,才能使表演顺利完成。真是个好演员。” 接下去的日子,兔子的角色反而成了最抢手的了。

根据以上案例中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合作行为,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其他幼儿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经常用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真好!”,“你们都想锯木头,没人钉,玩不成了,怎么办?”幼儿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在活动中更自觉地做出合作的行为。

2、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

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如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会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案例:

会跳舞的樟脑丸

“我是小学生”的主题中,孩子们做了一个“会跳舞的樟脑丸”实验,在实验中,老师先提出了“怎么使樟脑丸在水中会跳舞?”幼儿通过操作和思考,告诉我们大家“在水中加入泡泡粉和醋,樟脑丸在水中就会一上一下,像跳舞一样。”这时我没有接着告诉他们为什么加入泡泡粉和醋,樟脑丸就会跳舞,而是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再去尝试和思考,并且在他们实验过程中,指导他们观察在水中加入泡泡粉和醋以后会产生什么反应?幼儿观察到加入泡泡粉和醋以后,产生了许多气泡,就想到气泡多的时候,会托住水中的樟脑丸,而气泡一消失,樟脑丸就会掉下来。这样一上一下的,就像跳舞。孩子对经过自己努力弄懂的问题 9 会感到有兴趣,以后也就会越来越喜欢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从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樟脑丸会跳舞的原因,而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要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不代替孩子的思维,而是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

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培养积极的迁移运用意识,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儿童的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语言区排图讲述的情节较单一,科学区的探索方法大致相同等。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案例:

我会造小船

在主题活动“去旅行”中,幼儿对船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就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做一只小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大部分都选了塑料瓶、小木头等材料做成了小船。原来,关于沉浮的小实验,以前就做过,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木头、塑料等材料是会浮在水面上的,说明他们已经把经验迁移运用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发现类似能力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凡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在最不相象的地方捕捉到最朦胧的相似线索或共同要素并拿来加以运用的能力。幼儿由于年龄小,缺少这种发现类似的洞察力,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在最初的沉浮小实验中,幼儿通过操作实践知道了木块、塑料片是浮的,铁、玻璃块是沉的,了解了沉浮的含义,但对其他 10 物体的沉浮没有具体了解,所以老师在活动中应有意识的把知识面拓展开来,让幼儿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其他新的事物上来,去发现类似事物的共性,这样使活动中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正如以上的案例中一样,孩子们有了造船的经验。

研究成效

通过对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的方法的研究,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一些成效:

1、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使幼儿对主题中相关的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和掌握,并在巧妙方法引导下幼儿生成了新的主题。

2、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点拨,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了较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3、适宜的指导方法使幼儿通过探索活动中的发现、讨论、试误、提炼、总结、迁移,掌握了科学的探究和方法,学会了学习。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和鼓励下,幼儿能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从中他们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了。

5、通过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孩子的活动不仅不受到约束,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愉快,更加自由。特别是小班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生活自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6、在研究中普遍提高教师对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指导水平,提高教师对主题背景中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记录和评价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实践中得知指导方法的恰当运用既能使幼儿得到成功的体验,又能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的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反思能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才能通过指导促进幼儿不断发展。讨论与思考:

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指导方法后,怎样更好地落实在日常的实践中,在指导中,如何把握好介入指导的适时、适度、适量,是我们进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宁波出版社

2、山东中路幼儿园,《幼儿学习区活动宝典》 长江文艺出版社

3、王厥轩,《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大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大班幼儿理解能力在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个飞跃,教师在其想象的逻辑性、独立性、求异性方面都要加以引导,推动其创新能力向高层次水平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强化情感体验法,无形中感染幼儿。

强化情感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的协商流于形式,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始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案例:

谁来演兔子

主题活动“大中国”中幼儿非常喜欢《蒲公英旅行记》这个故事,并且在区域活动中做了里面所有角色的头饰准备在表演区中表演。可是尝试的第一天表演区里就出现了问题,只见几个孩子满脸不高兴站在那里。于是老师就走过去关心地问:“演员们都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还不开演呢?”这时,金子怡撅着嘴说:“没有兔子怎么表演啊!他们谁都不要做兔子。”原来兔子这个角色在剧里只出现一次,所以大家都不愿做这个角色。老师笑了笑说:“这样吧,我就暂时当个临时演员吧,怎么样?”大家终于露了点笑容,待我表演好一次后,王家宁就表示她来当兔子,表演非常成功。在讲评中我还请表演的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当着集体的面特地表扬了家宁:“她承担了大家不愿意的角色,才能使表演顺利完成。真是个好演员。” 接下去的日子,兔子的角色反而成了最抢手的了。

根据以上案例中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合作行为,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其他幼儿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经常用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真好!”,“你们都想锯木头,没人钉,玩不成了,怎么办?”幼儿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在活动中更自觉地做出合作的行为。

2、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

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如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会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案例:

有趣的尺

在“我是小学生”的主题中,我给幼儿投放了各种尺(三角尺、卷尺、钢尺等)、记录表等材料。幼儿用记录表记录“尺”的秘密。刚开始,孩子们的发现还停留在表面,只发现“尺”像什么。在左边的圆圈里画上尺的形状,在对应的右边的大圆圈里画出该种尺像什么。例如:沈浩洋发现三角尺像一条鱼,于是他这样记录自己的发现:左边的小圆圈里画个三角尺,右边的大圆圈里画一条鱼。为了让幼儿发现尺的作用,我进一步提出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尺会有这么多形状呢?它们的作用一样吗?”我这么一问,可引来了孩子们的许多反想,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他们发现尺还可以用来测量东西。于是,他们这样记录自己的发现:李涵用尺测量柜子的高度时,他在左边的小圆圈里画了一个柜子,在右边的大圆圈里写了测量的结果:91。他想告诉我们:柜子的高度是91厘米。孩子对经过自己努力而得出的答案会感到有成就感,对测量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以后也就会越来越喜欢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从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尺的作用和用途,而是通过问题设疑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要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不代替孩子的思维,而是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

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培养积极的迁移运用意识,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儿童的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语言区排图讲述的情节较单一,科学区的探索方法大致相同等。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案例:

我会造小船

在主题活动“水的世界”中,幼儿对船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就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做一只小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大部分都选了塑料瓶、小木头等材料做成了小船。原来,关于沉浮的小实验,以前就做过,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木头、塑料等材料是会浮在水面上的,说明他们已经把经验迁移运用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发现类似能力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凡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在最不相象的地方捕捉到最朦胧的相似线索或共同要素并拿来加以运用的能力。幼儿由于年龄小,缺少这种发现类似的洞察力,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在最初的沉浮小实验中,幼儿通过操作实践知道了木块、塑料片是浮的,铁、玻璃块是沉的,了解了沉浮的含义,但对其他物体的沉浮没有具体了解,所以老师在活动中应有意识的把知识面拓展开来,让幼儿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其他新的事物上来,去发现类似事物的共性,这样使活动中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正如以上的案例中一样,孩子们有了造船的经验。

一个个小小的区域对孩子来说,是积累各种经验的大世界;一个个小小的区域对老师来说,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大世界。通过近一年的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变了,变得更会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我们的老师也变了,变得更聪明能干、更会懂得以集体的智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的幼儿园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逐步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正在努力提升,可以这样说: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研究过程中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推动了幼儿园的迅速发展。当然,我们的研究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在小区域、大世界中翱翔,探索出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三篇:小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小班区域活动中介入指导方法的探索

由于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限制,想象、创造水平较低,因此他们经常会放弃尝试玩一些挑战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事物、活动,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害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常常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价等等。他们在活动中还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或肢体动作来表达、而且小班的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于中、大班和成人比较短,因此更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战术,去寻找、发现教育指导的契机。以下总结的就是一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法:

1、因势利导法,在游戏的情景中加以引导

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情景中的活动,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景中的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景中,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案例:

木珠变成饭了

在主题背景“娃娃家”中,有一天早上,老师突然听到有争执:只见两个孩子为了争抢木珠吵了起来。见老师走近,陆韫浩对我说:“老师,我想为妈妈做一串项链,可是珠子被费逸涵拿走了。” 经过了解,原来木珠全被费逸涵小朋友拿在娃娃家中当饭烧了。只见费逸涵嘟着小嘴,我见状没有批评她,而是轻声地问:“为什么你要用木珠当饭呢?一定有原因的对吗?” 费逸涵见我这么一问,就来劲地说:“因为饭是一粒一粒的,木珠也是一粒一粒的,很像饭的,所以我就当饭了。”我听了,装作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啊,你可真聪明,老师还没想到呢。” 费逸涵见我表扬她可高兴了,又重新有了自信,继续回到娃娃家认真地做起了饭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在娃娃家中投放了一些颗粒壮的物品,改进了以往的材料,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这个活动中,我巧妙地因势利导,肯定了孩子的做法,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并初步增强了孩子使用替代物的意识。

上述案例中孩子用木珠当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知道锅子里的饭要用实物来代替的,说明他们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游戏,喜欢模仿成人、喜欢接近真实。教师应该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一特点进行引导。如案例中的孩子虽然盲目地拿了串项链的木珠做饭,造成了材料的紊乱,但是作为教师首先要肯定他能动脑筋利用替代物的想法,使孩子更有自信。其次可以设法调整材料,使区域环境游戏化、情景化,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游戏化语言去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

2、语言启发法,帮助幼儿排除障碍

语言启发法就是教师运用鼓励、设疑、反问等口吻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很差,有时是因为在活动中遇到认知障碍,心理上受挫而放弃活动,而且常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放弃活动或对活动失去兴趣,有时则因为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或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也容易失去活动兴趣,从而放弃活动。案例:

指挥交通没有红绿灯

在主题背景“小汽车”的区域活动中,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马路上怎么没有红绿灯?”(其实前段时间我们已经开展过有关红绿灯的活动,老师提供过材料,估计有的孩子已经忘记了。)被这个驾驶员一问,可难住了“交通警”,眼看这位交通警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只见他嘟起小嘴,想要放弃游戏。于是,教师走近他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警共同想办法,先为他鼓气:“男子汉,怎么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呢,我们一起来想想解决的方法,想想,哪里会有红绿灯呢?快去我们的教室找找吧!可能会找到哦。”并进一步提示在教室的什么地方,听了老师的话,他很快就找到了我们以前用过的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了。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警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点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小班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其他的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了一句看似简单的启发及时帮助幼儿点明了探索的方向,及时解决了技能上的障碍,使活地帮助幼儿解决了难题,使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

3、榜样影响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

榜样影响法是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爱模仿是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阿姨,特别是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举止。他们经常会为了模仿同伴而放弃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也成为小班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因此,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小班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案例:

小动物的叫声

一个孩子在区域活动开始后不知该去哪里玩,于是就呆呆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小朋友来找他玩他都不愿意。这时,老师发现了,就故意在他的旁边选了“小动物的叫声”这一内容说:“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新游戏——猜猜谁在叫。”老师先“哞—哞—”叫起来,“是牛”,班里几个嘴快的小孩喊起来。老师又示范了一个声音。这次,他也兴奋地大声叫了起来:“是小鸭子”,于是老师乘他正感兴趣的机会,让他按老师的做法,去学动物的声音,让其他的孩子猜。他果真对这个游戏感兴趣了。找了一个同伴互相猜了起来。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小班初期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是没有目的性、在选择入区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对区域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榜样法就是适合于这样还未进入活动状态的幼儿。但是在组织过程中,避免对幼儿过多的干预,把握和控制活动中的幼儿自主程度和幼儿自主的空间。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根据需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进行同等材料的操作活动,即平行游戏,以行动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也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作品的展示为幼儿提供模仿学习的样本,促进幼儿伙伴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此外,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认知特征的同时,更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他们同中求异,培养幼儿初步创造能力。

第四篇:主题背景下大班开展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主题背景下大班开展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大班幼儿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为了更好的帮助大班幼儿在认知、操作技能,以及情感发展上面,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方式,我们将立足于幼儿的认知和生理特点,进行和主题活动内容相匹配的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大班幼儿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大班幼儿在科学、合理、有效的区域活动中,大胆操作、大胆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 主题背景 区域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适当的材料,开辟独立的区域,组织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感知、动手操作、探索以及讨论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得某一操作技能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形式深受教师和幼儿的欢迎,教师能通过创设相应的主题背景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学习与游戏环境,更好地观察发现幼儿的当前热点,有效地进行回应与推动。对幼儿来说,这一开放、自主的活动形式有效地弥补了集体教学活动的缺陷,给更多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尤其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特别好表现、爱探索的阶段,仅有的集体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热情,需要成人不断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小组的、个别化的学习活动。因此,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目前是大班幼儿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落实《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的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总则中第五条明确阐述:“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强调儿童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教师必须要给孩子以自我发展的机会。根据大纲的要求在主题学习的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幼儿达到纲要中所提出的目的的很重要的途径。

然而,由于很多老师还是存在重教学、轻游戏的观点,也由于区域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活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思考与精力,目前在大多数的幼儿园开展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活动形式和主题内容的不匹配。某些主题内容和农村幼儿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导致儿童对主题内容缺乏感性的了解。当开展区域活动时,区域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使幼儿感到比较陌生。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比较生疏,难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因为教材中的主题有个统一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距离比较远。

2、区域活动的材料、布局长期不变,根据不同的主题学习内容,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对一成不变的区域活动的材料、设施引不起强烈的兴趣,难以通过区域活动中器材的操作来获得与主题相匹配的感知。

3、有时区域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内容有较大的重复性,不能够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多样的体验。

4、儿童在区域活动中随意性比较强,而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往往缺乏针对性,有的老师采用放羊式的方式,主要的学习形式是让幼儿自己去感受,对幼儿的发现漠然处之,缺乏必要的引导,使智慧的火花自然泯灭,达不到主题教学要求。

5、有的老师在孩子进行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孩子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区域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基于上述问题,对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提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的研究对儿童的发展有如下几点价值:

1、通过提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教学效率,使儿童在模拟的环境中加深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生活经验。

2、通过区域活动中儿童对多种器材的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3、有效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分享合作、语言表述,获得一种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主题学习的要求和区域活动的基本要求,并根据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在主题背景下实施区域活动的教学措施,并将这些措施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加以实施,根据实施情况的反馈,对这些措施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直至形成能体现主题活动要求的区域活动的有效措施。

2、教育调查法:对大班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活动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问题,作为制定教学措施的依据,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活动情况、组织管理进行观察,作为修改、补充和完善教学措施的依据。

3、案例研究法:对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概括出有效的经验。

4、文献资料法:学习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理论和他人已经形成的有效措施,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借鉴。

(二)、研究对象:莺莺艺术幼儿园2007年大1班35名幼儿

三、研究的实施

(一)、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现状的调查。

1、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区域活动现状的多次观察,并通过和其他教师的交流,获得开展区域活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成品材料的投放量太大,主要以雪花片、穿线板、拼插板为主,大多是幼儿直接运用,较少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教师要减少投放量或者让幼儿学会将成品材料替代合理地运用到别的活动中。

(2)、自然材料的投放太直接,主要是布、瓶子、稻草、豆子等,教师要进行再加工,在色彩、形状上吸引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持续操作的兴趣。

(3)、自制材料的投放,主要是投放以纸类、编织类、扣类以及美工活动和操作活动类的材料。材料的运用缺乏再创造性和多样性,孩子不爱玩。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目的合理地设计活动材料。(4)、乡土材料的投放类型单调,往往以水果、蔬菜、豆类等作物为主,而对其它材料的运用较少,如泥土、藤条、木块、创花、木屑、石头等的利用,既不能充分反映乡土材料的全貌,也不能充分激发儿童活动的兴趣。

2、主题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兴趣的现状及分析:

幼儿参与各区域活动的兴趣调查表: 区域名称参加人数百分比 阅读区2015% 生活区3625% 探索区5539% 表演区2921% 从上表可以看出,幼儿对各区的兴趣都比较均衡,但幼儿对阅读区的兴趣一般,因为幼儿缺乏词汇量的积累,同时投放的书籍类型单一,而且教师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从而导致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不高。而由于探索区投放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玩的孩子达到了总人数的39%,探索区投放的材料操作性强,更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证明了在几个主题区域中操作性强的区域活动更受幼儿欢迎。

3、教师指导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对教师开展主体性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在活动中教师指导上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教师对幼儿的发现缺乏必要的指导,有时指导的方法单调,或者成人化,幼儿难于接受,使智慧的火花不能发出光彩,达不到主题教学要求。

(2)、在孩子进行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孩子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区域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3)、教师在指导中缺乏必要的启发和引领,导致幼儿的操作长时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久而久之,对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活动方式产生厌倦感,使区域活动对主题学习内容不能产生支持作用。

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教师在把握区域活动的指导性上还是不够的,区域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指导,但是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缺乏指导或指导过度,都不能导致幼儿较快的成长。所以教师适度把握指导的量对开展区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二)、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主要类型。

主题活动对幼儿不同能力的要求,可以通过区域活动中不同功能的区域设置来进行培养。根据功能要求,有如下几种类型的活动:

1、感知类活动:根据主题的内容,让儿童通过看、听,加深对主题学习内容的了解,获得与主题相关的认知。通过图片、音像、图书、实物等资料加深和丰富儿童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在阅读区投放大量师生共同收集的书籍、画报、图片、磁带、碟片等,让儿童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可以自由阅读,静心听讲,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对植物的一些形象的感知。

2、动作技能类活动:通过让儿童对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操作、感知主题的内容,获得与主题学习相关的能力。如在小肌肉或操作区,儿童有许多机会动手操作和摆弄。如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小学生整理书包,学会看着课程表,根据不同的日期找相应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并进行有序摆放。

3、探索类活动:教师给儿童提供主动探索发明的机会,通过让儿童观察、试验、主动获得某些新的知识。儿童探究追寻的各种行为都会得到教师的支持。探索区的材料主要是大小不同的量杯、碗盆、勺子以及放大镜、天平,体现了探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如在开展“水”的主题时,教师投放了温度计、量杯、记录纸、笔等材料,通过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水的温度变化。

4、角色游戏类活动:儿童通过玩平行游戏或者合作游戏,通过担任不同的游戏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在活动过程当中体验并理解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情节。角色游戏的材料具有平等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儿童交流表达、协作等多方面的社会性能力。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时,儿童就模仿不同职业的人进行活动。在“医院”里,有护士和医生的外衣、帽子、手套、口罩、听诊器、药箱和各种娃娃;在“娃娃家”里,有适合儿童的桌椅、炉子、冰箱、镜子、橱柜、扫帚、抹布以及炊具和餐具;在“小舞台”里,有反映不同文化的男士和女士所用的帽子、围巾、提包、鞋子和外套等。

(三)、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

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中开展学习的主要载体,不同的材料对幼儿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丰富的、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投放的材料要与主题学习活动内容相匹配。不同的主题要以相应的材料来加以支撑,这样才能够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来加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其中所投放材料的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更多地考虑材料与主题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及活动目标,投放相应的材料。如:在开展“我自己”这一主题中,幼儿对人体器官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在美工区提供人体模型图,并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用不同材料表现人体的内脏器官。在语言区设置了问题墙,让幼儿每人问一个与人体有关的问题。

2、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能让儿童多种感官都能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支持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双手等各种感官充分感受、体验、探究。在与活动材料积极相互作用中,用多种形式进行探索,使幼儿的区域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亲亲水世界》,幼儿常常手、口、脑并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倒一倒,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了解了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特征。还在探索区提供各种各样的冲饮品,幼儿通过看看发现饮品的颜色各不相同,如高乐高是咖啡色的,阿华田也是咖啡色,要仔细闻闻味道才能分出来,而果珍是橙色的,也有的果珍是奶黄色的,再冲冲饮料从中感受它们的溶解速度的快慢,初步感知、比较各种饮料味道的不同。孩子们还在品尝后通过脸部表情记录自己品尝后的感受,表现对各种味道的感知,让同伴猜一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饮料。就这样幼儿尝试用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互动,综合多种感官体验各种饮料的不同。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的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的乐趣,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经验。

3、根据同年龄儿童中存在差异的现象,投放适应不同层次儿童需求的材料。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美工区绘画材料的投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蜡笔、水彩笔、铅笔、水粉颜料,空白纸,添画等,能力强的可选水粉颜料作画,能力弱的选择蜡笔作画,把握不好的幼儿可用铅笔作画,出错后可以加以修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既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活动需要,又使每个幼儿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指导方式:

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教师应把握指导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应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从而推动和促进主题活动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指导的方法主要有:

1、引导型: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在发现问题时,应避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或代替幼儿操作和思考,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想办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型的指导,适用于发现幼儿的操作出错或遇到困难时。如开展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幼儿建了一座大楼,然而这座大楼由于头重脚轻,老是要塌下来。于是及时提出了思考性的问题:这座大楼的脚为什么站不稳呢?它与我们看到的高楼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得更稳?几个问题开启了幼儿思维的闸门,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于是他们想出了增加柱子、加宽大楼底部、增建围墙等方法来修补,在幼儿自身的努力下,大楼终于站稳了。幼儿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下宽上窄的房子容易站稳的建构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参与型:参与型指导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指导。教师应作为幼儿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区域活动的过程。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可缩短幼儿与教师间的距离,使孩子觉得亲切适意,从而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在参与幼儿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建议,促进其探究和发现,而不应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幼儿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鼓励幼儿交流和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参与型的指导在开放新区域和投放新材料的情况下最适合,如:美工区新投放了喷画的材料,幼儿非常感兴趣,但却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一起观察新投放的材料,讨论操作方法,通过平行活动对喷画的操作技能给予隐性的示范,带动幼儿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促使活动得以展开和深入。

3、个别指导型:个别化教育是区域活动教育的核心,个别化教育的实质在于教育因人而异,在于对问题的针对性。每一个幼儿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个性品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分析幼儿的不同特点、不同需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积极地应答和支持。如:思考型的孩子,他在活动时表现出一定的认知策略,完成任务的准确率高,能力较强,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教师只是采用一般性的指导,那么,区域活动对他来说只能是单调的重复和无谓的浪费时间,教师应不断地提高难度,向他发出挑战,促使他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又如冲动型的孩子,他的反应快,但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出错率高。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他学会在操作前先对操作对象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等。

4、发散型: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天生就喜欢遐想,只要适宜的引导,开动脑筋,开阔思路,让幼儿从多个角度灵活思考,就能灵活的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吉尔福特关于创造力的阐述,思维游戏课程中的游戏材料能帮助幼儿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型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幼儿围绕一种活动材料,由对玩法的探究逐步过渡到对材料特性的探究等,使幼儿更充分地挖掘利用材料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在区域中的探索更加丰富和深入。如大班主题活动《超市》,让幼儿学习从多个角度灵活进行分类,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开阔思路,更加灵活的去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此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60多种日常用品卡片,有雨伞、圆桌、剪刀、等等,在幼儿了解这些卡片上的物品的名称、用途、特征后,就按物品相同点进行归类。开始,小朋友只是根据卡片上物品的表面特征进行分类,如:下雨的时候要用到雨伞、雨鞋、雨衣;手表、闹钟都是用来看时间的;钢笔、铅笔、毛笔都是笔。随着游戏的开展,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发现这些物品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同点。如:雨伞和雨鞋的共同点是下雨天同时使用的工具,但是雨伞与泳衣的共同点是颜色相同,等等。在此过程中、幼儿积累了更多更深的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关于事物间关系的认识,这种关系的发现和认识有利于孩子智慧的发展,他们将认识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了未知,伸向了未来。

(五)、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

1、制定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确定区域活动方案。

区域活动目标是根据主题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拟定各区域活动开展的具体目标。对活动中衍生出的新主题和新问题加以引导、启发,让幼儿自觉地进行活动。通过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时,我开设的主题区域活动是为小动物开锁。目标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记录能力;二是积极与同伴分享交流,能看懂同伴的记录方法。活动材料准备是锁、钥匙、操作材料、记录纸、抹布、彩色笔。活动过程首先引出活动,激发兴趣。哎呀,我听到小动物的哭声了,是怎么回事?原来,小动物出门时忘了带钥匙,现在打不开门了,请你们帮帮忙,在挂着的这些钥匙里为他找到钥匙,并请你记录下来,在1-8的数字里打上勾。看清记录纸,请在各小动物下面的号码内选择。其次是幼儿自由活动,教师观察或引导。游戏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重点引导幼儿不能打开的钥匙应挂回原处并指导幼儿对应的记录。最后是分享、交流:今天你玩了什么?碰到什么困难了吗?怎么解决的?和好朋友交流交流。让幼儿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将已有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迁移,不断形成新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在区域活动中创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情境。在区域活动创设中,作为老师首先要依据《纲要》,定位大目标,对各区作整体布局,保证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有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然后自然融合主题目标,投放相关的材料。如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我们与幼儿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卡片及动物玩具,布置动物世界展示台;布置动物饲养角,每人饲养一只小动物,更好地让幼儿观察了解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美工区让幼儿制作些小瓢虫、野斑马及蛋壳小老虎,然后以悬挂的方式布置立体空间;收集各种关于动物的图书,放在语言区一起分享。区域活动浓烈的动物世界的情景,给孩子以强烈的感染,使整个主题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又如在大班主题活动《红彤彤的年》中,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民间窗花、新年吉祥物、中国结、灯笼等,并通过照片、幼儿的语言文字说明等多种手段,烘托出年的浓烈氛围,让孩子在尽情的说说、剪剪、画画、贴贴中,积极大胆、自主的表达表现,感受到年的氛围,并在动手的实践中留下孩子的认知痕迹、成长轨迹。环境是隐性的教师,无声的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性的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区域活动。通过儿童看的、听的、操作的,探索的形式来达到主题学习的目标。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一般,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如可以同时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和提高某一能力等等。因此,我们探索了解各个区域中的各种材料所内隐的不同教育功能,将幼儿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引导幼儿进入到区域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教师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时,在科学区,引导幼儿将收集来的各种祖国特产(实物、图片)分类,布置祖国特产展;美工区提供各种质地的彩色纸、尖刀、胶水等,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拉花、彩带等装饰物,装扮国庆的教室;表演区,幼儿把主题活动中学到的歌唱祖国的歌曲,以及民族舞蹈放在其中表演;阅读区收集祖国各地名胜风景图片,幼儿扮演主持人,介绍名胜风景,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

4、在区域活动当中给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布鲁纳指出:“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因此,区域中提供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就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互动,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样化的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在区域设置了“房屋设计师”这块内容时,我先投放的是新老房子的图片,和铅画纸,让孩子用彩笔设计平面的房子,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力强的孩子势必会产生不满足,这时我又投放了彩泥和瓦楞纸条,同时还有剪刀、双面胶等材料。这时孩子们又来了兴致,他们首先在纸版上打好轮廓线,然后把细细的双面胶沿着轮廓线粘上,最后把搓成细条的彩泥或者瓦楞纸覆盖在双面胶上就完成了作品。能力强的孩子还可以在做好的房子旁边进行简单的装饰,可以让作品更生动,更丰富。过后不久又投放了一些废旧纸盒,用来制作立体的房屋,而且房屋有单个盒子制成的,也有多个盒子组合的,以便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不断新增的材料,给活动带来新的要求、新的冲击,丰富和延长了原有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进程,大大拓展了幼儿的视野,提升了原有活动的价值。

5、围绕主题开展探索型的区域活动。幼儿园的探索型区域活动,正是儿童通过对感兴趣的活动材料的运用,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能开发幼儿的潜能,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的认知风格,为不同个性的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在没有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自主开展活动,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孩子之间的交往,发展社会性能力及形成健康的人格。如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影子》,为了让幼儿对进行中的主题活动产生探究、发现的欲望,教师选择活动室中光线较暗的一角设置了影子发现区,挂上深色的布帘,教师还提供手电筒、蜡烛、动物外形剪纸及其他材料让幼儿探索。幼儿对这一活动区十分感兴趣,在玩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为顺利开展主题打下了基础。

6、培养在区域活动中与主题相关的社会性能力。社会性是指能够愉快的与他人分享、合作;对他人的权利或做法给予适当的评价;能从较远的目标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处理问题,不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总是在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而得到发展的。而区域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环境创设作为依托,幼儿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兴趣、灵感,进而获得发展。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能力会获得不断的提高。例如:在进行《我要上小学》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通过参观小学,通过亲眼观察和采访哥哥姐姐,使他们对小学环境和小学生活有一些感性认识。在“小学幼儿园不一样”中,孩子们把自己调查到的内容呈现在版面上,并进行及时的交流、讨论。“我是小学生啦”的区域中,把书写阿拉伯数字和拼音字母添置在内,也把数的加减和分成加入进来,为入小学打基础。在“小学幼儿园有多远”的材料中,孩子们通过运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出不同小学离我们幼儿园的远近和尝试多种测量方法等。幼儿在其中协作分工、交流协商,最后分享活动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实,幼儿在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关注社会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7、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表达表现的能力。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要提供机会和条件给幼儿选择的自由,让每一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表现的勇气,在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表演区,幼儿们在表演区戴上自己设计的京剧脸谱,唱着简单的京剧歌曲,快活的进行表演。活动无形当中和主题联系了起来,而且让幼儿表现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我自己》主题下表演区的“时装秀”,幼儿都非常愿意去玩。他们自己用围巾、一次性台布来装扮自己,然后有模有样地走起了猫步;还模拟电视节目“超级模特”表演起来。我们经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搅到他们。在语言区设计了“小记者”的活动,由幼儿自己设计问题去中班和小班做采访,然后作好记录。这两个活动充分满足了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活动既开放又富有创意,还能适时与主题相吻合,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8、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内容。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在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开展过程中,区域活动所需的一些材料,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社区。如“蔬菜、水果娃娃秀”,家长带来了各种蔬菜和水果;“豆贴画”的制作,家长收集了各类豆子;制作叶子粘贴、叶子拓印和叶子“书签”,我们就在幼儿园周围的小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一方面,减轻了幼儿园的经费支出。另一方面,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中,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

9、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更多接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材料和活动形式。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农村幼儿园应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社会资源,利用农村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教育,形成农村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注意尽量和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在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开展时,我们收集了竹笋、萝卜、玉米叶等各种农作物的叶子。解剖笋,了解笋的结构;腌萝卜,探索萝卜的各种吃法;比较各种叶子探索其不同特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10、让儿童利用废旧物品参与到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中来。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老师提供的材料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多提供一些半成品、废旧物品及原材料。例如:在制作“街心花园”的活动区域,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以下一些材料:皮鞋盒、薯片罐、吸管、旧报纸等,这些都是建造街心花园不可缺少的材料。所提供的材料多是半成品、废旧物品及原材料。孩子们变废为宝,皮鞋盒变成了房子、薯片罐成了垃圾筒、吸管加上一个小盒子又成了秋千架、旧报纸团成一个个小球就是石头保健路,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废旧物品带给自己的乐趣并达到了主题教学的目标,同时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四、效果

(一)、通过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对主题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活动促进了儿童领会、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所有的区域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自主地发展下来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的深入开展。例:大班主题活动《不一样的我》,《我的自画像》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由于受到以往绘画方式的影响,只是从自己的外形上表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如头发的长短不

一、服饰上的不同等,没有把自己个性化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该活动目标并没有完全体现主题的核心目标:感受“我”是与众不同的。可教师并没有急于将活动就此结束,而是发动家长、同伴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在区域中新增了“我的成长档案”、“比比谁抓得多、跳得远”、“赞美会”、“我是主角才艺秀”等内容,孩子在不同的区域中感受发现着自己与同伴的独特之处,外形上的、内心的、能力上的等。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感受与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教师又重新在区域中设置了《我的自画像》,这下子孩子们画得就丰富多了,且表现手法也十分夸张,有的孩子把自己的嘴巴画得很大,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故事大王,有的孩子把自己的手画得很大,因为他说“我拍球第一”,有的孩子则画了一个与自己个子一般大的巨形自画像,并在身体的每个部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如嘴里画了很多小音符,表明自己会唱歌,在心脏的部位画了一颗心形,表明自己很有爱心,手上画了一支笔,表明自己会画画„„这幅自画像挂在区域里,引来了成人的欣赏与夸奖,更激发了同伴的表现欲望。

(二)、通过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开展时,我们创设了“城市建筑师”的建构区,有一天,在玩建造大楼时,我看到班里的一位男孩站在另一位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楼的男孩跟前,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我问他:“你自己怎么不搭一幢大楼呢?”“我不会”。“不要紧,去试试,我来帮助你。”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动手了,虽然开始几次都失败了,但我和小伙伴们并没有嘲笑他,而且肯定了他在拼搭中点滴的进步,并帮助他寻找失败的原因。从此,他几乎每天都去操作、探索,有时还经常跑到我面前提些有趣的问题。可见在区域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三)、通过儿童积极参与区域活动,提高了儿童主体参与的意识和选择能力的发展。区域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活动受幼儿“我要玩”的内部动机驱动,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问题来自主决定、自主行为、自主认知、自主体验、自主发展。活动中幼儿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他们按主体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伙伴、活动空间,按主体意愿决定用什么样的外显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去与实物环境、人际环境交往,去感知、探索、发现、表达。是幼儿按自我经验进行活动的过程,幼儿自我经验影响着幼儿对活动内容方式进程的选择,影响着活动水平,影响着新经验的构建。另一方面,区域活动也是幼儿主体直接经历、体验,丰富经验的过程。幼儿可以积极运用自己的心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想象获得不同感受,不同观点、不同体验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使幼儿学会了相互尊重、合作、沟通、交流、相互帮助。区域活动激活了学习的互动性。区域活动中师生是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向幼儿提出教育要求,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又促使教师调整教育要求,改变问题情境和指导方式。

(五)、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区域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材料不丰富的现象,使区域活动对主题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丰富了幼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给幼儿材料上的帮助。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示或示范材料的玩法;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醒或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当幼儿缺少材料时,教师可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

五、讨论和分析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要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区域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显著的学习效应。幼儿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而主题区域活动是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新《纲要》中指出儿童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

(二)、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必须形式多样,材料丰富,才能够加深幼儿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但是这样做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必须要求教师加强责任心,提高专业化能力。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以便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达到教育目的。

六、参考文献

1、李建君:《区域儿童智慧的天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

2、赵赫主编:《活动区活动教师手册》,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2月。

3、程秀兰王启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幼儿教育,2001年第3期。

4、邹建源:《幼儿园游戏课程——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4月。

5、虞莉莉:《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大班)》,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第五篇:3―6岁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3―6岁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教师们以礼育人、幼儿园以德治园,和谐的礼仪文化让教师们更加踏实工作、努力进取、团结融洽;良好的礼仪园风让了教师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氛围。

关键词:幼儿;礼仪;实践

一、传承礼仪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从周朝时期便制定有做人的规范,《尚书》中详细记载了许多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貌发展史。直到今天,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不少海外华人家庭恪守传统古训,将子女培养成遵守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家教规范的人,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以上这些都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的,所以继承和发扬祖辈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责任。

二、养成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礼仪秉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与和谐社会注重社会稳定和公正、提倡团结和互助文明礼仪的良好风尚、追求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完全吻合的。

三、开展幼儿礼仪启蒙教育是整体提高幼儿、家长、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我园对家长的“幼儿文明礼仪调查问卷”和“培养子女文明礼仪习惯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幼儿在尊师敬长、尊老爱幼、与人交往方面等文明礼仪行为非常欠缺,而家长的礼仪教育意识也普遍薄弱。作为新建成的幼儿园,我们的师资力量薄弱、教??队伍良菱不齐,对3――6岁幼儿开展礼仪启蒙教育旨在提高幼儿礼仪教养的同时,有效增强家长的礼仪教育意识,以礼仪教育的氛围感染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整体提高幼儿园各层面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3―6岁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一)以“爱”为核心,有效激发幼儿礼仪道德情感

礼仪的核心是爱心,爱涵盖了整个幼儿礼仪道德情感,礼仪本身就是爱他人、爱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我园在开展3―6岁幼儿礼仪启蒙教育过程中注重调动幼儿现实生活中爱的元素、与孩子共同创设爱的氛围、分享爱的体验、唤醒幼小心灵爱的情感。

爱的情感需要在实践中深深植根,更需要走进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在我园的礼仪启蒙教育实践中,我们巧抓机遇,在全园开展“讲文明 懂礼貌”幼儿故事大赛、各年龄段开展了情景剧礼仪主题活动―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这一系列活动就发生在孩子们的身边,看得到、做得到、感受得到,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的礼仪道德情感在行为传递中获得内化和积累。

(二)积极探索以文学作品作为载体的礼仪教育活动的有效方法

情境表演法: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散文中蕴涵了丰富的礼仪知识,但是有些内容不免抽象和枯燥,利用生动形象的情境表演,让幼儿感受到了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产生强烈的角色效应。我们的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孩子们在情境表演中,对表演中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行为规范的认知兴趣特别高、理解能力特别强、接受速度特别快。

行为迁移法:幼儿学文知“礼”后,要以“礼”导行,结合文学作品中的礼仪规范内容,引导幼儿将其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与周围同伴、家人、老师的交往中、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中。凸现了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知行合一,重在实践,以巩固和内化幼儿的礼仪品质。

日常渗透法:将礼仪文学作品渗透运用在幼儿一日活动的生活、游戏、运动等各个环节中。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洗漱如厕、进餐点心,有“礼仪好习惯儿歌”指导相伴;在游戏和运动活动中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语言和行为互动都充满着关爱和礼貌;在晨间、离园的谈话中,礼仪儿歌和童谣的内容是老师和孩子们经常交流的话题;在各类学习活动中,老师时常运用礼仪文学作品里优美的词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逐渐形成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和谐团体――幼儿园和家庭

着力打造具有礼仪素质的教师团队,努力营造富有礼仪文化的园风园貌。幼儿园先后开展了教师礼仪活动方案设计与说课评比、各班礼仪环境创设评比、教师礼仪教育试卷测试。教师们知礼后而育礼,礼仪风弥漫在师生间、生生间、教师间,具有礼仪文化的园风园貌逐渐在幼儿园形成。

逐步形成有初步礼仪意识的家长群体,充分挖掘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在潜力。与孩子生活最为紧密接触的教育环境即幼儿园、家庭,只有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我们的幼儿礼仪启蒙教育才能发挥可持续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坚持开展家长礼仪知识讲座、家庭礼仪文学作品收集活动、礼仪好家长评选、礼仪家庭小报发放等;并且,还积极邀请家长们参与礼仪周活动、组织家委会成员为礼仪教育专题活动出谋划策、出力协助。

家长走近幼儿园的礼仪启蒙教育,参与了我们快乐而有意义的各类礼仪活动,感受了孩子的发展和变化,逐渐意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礼仪素质的必要性。他们热情地支持着幼儿园的礼仪启蒙教育,全力配合着老师们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希翼地观望着礼仪教育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的更好的发展。

教师们以礼育人、幼儿园以德治园,和谐的礼仪文化让教师们更加踏实工作、努力进取、团结融洽;良好的礼仪园风让了教师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氛围。礼仪启蒙教育的良好实施,有效促进了幼儿园人际内涵、教育内涵、管理内涵的不断充实。

下载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的实践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题背景下3—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方法的实践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题背景下小班幼儿创意剪纸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

    主题背景下小班幼儿创意剪纸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关键词界定) 剪纸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

    幼儿区域活动中科学投放材料的实践研究

    《幼儿区域活动中科学投放材料的实践研究》相关文献学习材料之二 实验教师:吴爱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纲要》 的颁布, 幼儿教育的目......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昆山市机关幼儿园课题组 综述:《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发展特征进行美术教学活......

    浅谈对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摘要】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美为手段来培养丰富情感,乐于探究,敢于创造,个性健康的人。为儿童的终......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在实施《纲要》改革课程的今天,积极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从中获得主动发展,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

    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摘 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3 - 6 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都明确强调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项......

    《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思考

    《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对于幼儿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储备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来说,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主......

    幼儿早教老师:浅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浅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幼儿早教老师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区域活动中,许多教师在“怎样指导幼儿游戏”、“教师何时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