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信息化 运用协同策略探究

时间:2019-05-14 08:0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信息化 运用协同策略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信息化 运用协同策略探究》。

第一篇: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信息化 运用协同策略探究

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信息化

运用协同策略探究

付长理

供应链管理体系是基于信息化中枢指控协同平台的循环实施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企业改善整体效益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而且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信息化运用无疑在供应链管理中起着中区神经指挥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信息运用协同的问题,通过对信息协同理论的介绍,系统分析、介绍信息协同对供应链价值产生的影响,同时为供应链信息协同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思维和决策支持。

首先提出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内容与价值,在了解信息在供应链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逐步引出信息协同的概念、层次,指出信息协同与信息共享的区别以及信息协同的技术条件。通过对供应链信息的传递方式以及环境的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供应链信息协同的策略:信息协同标准化,信息协同环境的营建,信息协同可持续发展,信息协同平台的构建。

总之,本文旨在通过一些理论方法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为供应链管理提升价值在信息协同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持和创造条件。

关键字 : 供应链

; 信息协同;

协同策略

目录

第一章 概要.........................................................................................................................................................3 1.1背景介绍.................................................................................................................................................3 1.2研究的目的和内容.................................................................................................................................4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4 第二章

供应链中信息内容及价值的研究.......................................................................................................5 2.1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内容.....................................................................................................................5 2.2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6 2.3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价值.....................................................................................................................7 第三章

供应链信息协同的概念以及技术条件...............................................................................................8 3.1信息协同的含义.....................................................................................................................................8 3.2信息协同的层次.....................................................................................................................................9 3.3信息协同与信息共享的关系.................................................................................................................9 3.4 供应链信息协同的技术条件..............................................................................................................10 第四章

供应链信息协同策略研究...............................................................................................................11 4.1信息协同标准化...................................................................................................................................11 4.2信息协同环境营建...............................................................................................................................11 4.3信息协同可持续发展策略...................................................................................................................12 4.4信息生态系统下信息协同平台的构建...............................................................................................13 第五章

结论.....................................................................................................................................................15

第一章 概要

1.1背景介绍

自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产业模式也在不断升级。20世纪末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传统模式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原料的采购,产品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严格控制,这就是所谓的“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虽然能够使企业对各个过程的严格监管,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纵向一体化”使许多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也增加了投资负担,而且延长了响应时间,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和机会成本。新世纪客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原来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这就对企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地点把指定数量的合格产品交给消费者。此时,“纵向一体化”已经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面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已经丧失了核心竞争力。这就迫使企业寻找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够迅速作出决策的新的管理模式——“横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是:加强核心产品和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将非核心的产品和业务转包给其他企业。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批发/零售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供应链。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在供应链内部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突出核心竞争力,从而突出整体竞争优势。

供应链的四大驱动要素:信息、库存、运输、设施。信息是基础,是联系其他环节的纽带,它不仅为市场的预测提供依据,也同时反馈问题,为采购、生产、制造、销售的计划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例如:在库存管理中,就有需求类型、库存成本、订货成本和出货成本等相关信息;决定设施的布局,就要考虑区位、容量、以及生产结构;在销售中,对客户的兴趣爱好以及类型的分类,都需要相关信息。信息充斥在供应链的方方面面,就像人体内的神经脉络,一旦阻断,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瘫痪。因此,供应链中的各种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是供应链协调运行和绩效提高的保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信息的共享是很难的。人们往往认为企业的核心秘密一旦丧失,就将失去竞争优势,被其他企业所击败。但是在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供应链中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共赢的,各个企业有义务保守同盟企业的商业秘密。通过博弈论的分析,对比信息共享前后,供应链中一家企业的盈利,证明只有企业间精诚合作,才能降低风险,实现长久的共赢。因此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并建立一系列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才能使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实现长足地发展。

1.2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在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相关文献中,主要进行的是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信息共享的技术架构和对信息共享的激励的研究。供应链中的可共享信息包括:库存信息、需求信息、销售预测信息、生产/配送计划信息以及其它信息等。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建构信息流的分散控制、集中控制及综合协调控制三种控制模式实现对信息流的管理。然后分析信息对供应链的价值:能减少供应链企业间的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弱化信息传递的“牛鞭效应”,协调供应链的各种目标冲突。

信息共享将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度,促进合作,有利于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来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敏捷的反应;有利于更好地集成供应链中的各种资源,实现聚合效应;有利于在供应链中进行更好的计划、协调与控制。通过对传统供应链与信息共享供应链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信息共享能减少供应链的总体成本。接着通过对信息共享与否制造商对供应商定单分配模型分析以及实现信息共享能使制造商与零售商获得超额利润,用以论证信息共享的价值。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管理很重要,但实现信息共享具有阻力,包括:传统供需关系的转变阻力、信息共享增大了企业的成本、信息共享可能泄露企业商业机密、信息共享可能降低企业间的讨价还价能力、信息共享活动难以监测、供应链动态联盟可能面临解体。从而引出建立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最后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分别提出对上游供应商的激励策略和对下游零售商的激励策略。

供应链管理给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除运用传统管理方法控制企业内部成本,还应与同一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一起削减和降低非必要的供应链成本,当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低以后,企业必然会从作大的蛋糕中获得利润。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供应链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做到充分的信息共享。我们说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是为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供应链管理提出的时间很短,其理论与方法还不够完善,这一点在供应链信息共享研究上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适合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供应链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指导企业更好地从供应链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中获益。21 世纪,竞争不仅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存在于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我国企业要生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与处于同一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一起实现信息共享。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介绍供应链信息的内容与价值以及信息协同的概念,运用信息论、协同论等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信息协同的内涵层次以及它与信息共享的区别,从概念上使人们理解供应链的信息协同。从而的出信息协同的策略,先进的技术支撑是保障,针对供应链的各个小的环节,总结归纳出信息协同策略,得出结论。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供应链信息协同的理论体系对下企业信息协同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在具体研究中,还将采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创新分析相结合 4 的研究方法,强化实证研究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演绎。

第二章

供应链中信息内容及价值的研究

2.1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内容

一切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用的知识、消息都可以被称作信息。然而在供应链中,由于企业间基本上是以协议联盟的方式合作、而不是互相持股。这样就不可能交流一个企业的所有甚至是大部分信息。把握供应链中的信息内容是对信息进行管理的前提,供应链企业间的流动信息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库存信息

库存作为采购与生产的缓冲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共享库存信息是供应链成员间最常用的协作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供应商和生产商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尤其是“零库存”概念的提出,最大限度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和库存波动。

例如,考虑供应链中的两个厂商,零售商从制造商采购产品。如果零售商和制造商没有共享库存水平信息,分别管理各自的库存,最终它们或者具有双倍的安全库存,或者双方同时缺货。解决这种效率低下的方案是协调供应链中诸企业的库存管理。实际上,在某些假设下,基于“级库存”的库存策略可使库存水平达到最优。级库存是指本地库存与下游企业库存之和。为了实施级库存控制策略,上游企业需跟踪下游企业的库存水平,因此,上游企业能够更好地确定何时生产、生产多少,下游企业能在降低库存的同时提高服务水平。

在实践中,共享库存信息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施。供应链成员之间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er Management Inventory,VMI)或者连续补充计划(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s,CRP)是实现共享库存信息的主要途径。最近,开始研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库存水平信息的可能性。共享库存水平信息能够减轻由于波动的经营周期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果主要制造商之间能够实施信息共享至少可以减轻这种信息扭曲,每个制造商能够更好地预测市场需求,制订更好的生产计划、能力计划和库存计划。2.1.2 需求信息

通常,供应链成员仅仅通过订单传递需求信息,事实上,下游企业的订货是供应商进行库存决策的关键信息源。因为买方根据各种信息及其预测确定订货量,所以订货通常扭曲了实际的需求信息,订货的波动通常大于实际需求的波动,并沿供应链向上传播,逐级放大,其后果是出现“牛鞭效应”,即向供应商订货量的波动程度(方差)会大于向其顾客销售量的波动程度(方差)。诚然,这种现象将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产品库存积压严重,服务水平不高,产品成本过高及质量低劣等。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需求信息,避免了多级预测。例如 P&G公司定期接受主要分销商的销售数据以及某些零售商的销售点(Point Of Sales)数据。采用POS数据,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销售数据来分析销售趋势,顾客偏好和顾客分布等,从而决定库存水平、货架布置和新产品开发,制定更好的生产计划,从而降低平均成本[。2.1.3 销售预测信息

如前所述,通过避免多个独立的预测,能够弱化牛鞭效应以及牛鞭效应带来的低效率。实际上,供

应商管理库存就是买方将补充决策委托给供应商。但是委托的程度非常有限。在典型的 VMI 中,当买方的库存水平降低到某一数值时,供应商便向买方运送预先确定好的订货数量。在某些情况下,供应商可向买方运送任意数量的产品,但要确保买方的库存水平不超过某一预先确定的库存最大值。存在此约束的原因是买方担心不受约束的供应商可能将过多的产品运送给它。当供应商比买方更能够对市场销售做出准确的预测时,这个约束条件限制了供应商与买方共享销售预测信息。例如,Warner-Lambert药品制造商,根据其专业知识,了解天气条件对其产品销售的影响,零售商包括Wall-Mart为了与其共享销售预测信息,制定了一个合作预测与补充方案,采用该方案,零售商和供应商能够交换信息,联合设计预测和补给计划。越是靠近市场的供应链成员越是了解市场,越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他们将这些信息与上游的供应链成员共享,使其设计更准确的生产计划。共享销售预测信息的通用形式是下游企业与供应商共享其预测信息,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下游企业更接近市场,越是靠近市场的供应链成员越是了解市场,越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他们将这些信息与上游的供应链成员共享,使其设计更准确的生产计划。例如 SUN、HP 和德州仪器公司采用数量柔性(QuantityFlexible,QF)合同与其供应商共享需求预测信息。公司根据预测向其供应商提交将来的订货,其供应商利用该信息确定生产计划。然而,因为买方可通过销售预测信息影响供应商库存决策,在 QF 合同的后面存在潜在的激励问题,即买方通过夸大需求使供应商保持较高的库存,考虑到这种策略行为,供应商并没有对预测信息予以重视。因此在均衡的情况下,没有与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为了克服这个问题,QF 合同限制了买方对将来各个周期的需求预测数量的修改范围,因此称为“数量柔性”合同。2.1.4 生产/配送计划信息

共享生产、配送计划信息,一方面制造商可以利用供应商的生产/配送计划来提高自己的计划水准;另一方面,供应商可以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计划来为制造商提供可靠的补给。例如美国汽车公司与其钢铁供应商共享关于其订货的生产计划。与此类似,制造商的生产计划对供应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以保证再供应。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利用“共享计划”,使得其用户,计算机制造商和外围设备制造商与摩托罗拉芯片部门共享生产计划,这样摩托罗拉公司就能够准确地确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2.1.5 其它信息

在供应链中其它的信息包括绩效尺度和生产能力。绩效尺度包括产品质量数据、提前期、加工中心的排队延迟以及服务绩效。通过共享这类信息,能够识别出供应链中的瓶颈,改善供应链的绩效。例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其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共享质量和准时交货信息,每个供应商都能够登录系统查看自己的绩效以及它在同类产品供应商中的相对位置。采用这种方式,供应链伙伴可联合开发绩效尺度标准以便衡量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共享能力信息能减轻潜在的短缺博弈行为,因此弱化了牛鞭效应。通过与下游企业共享能力信息,能够协调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预防可能存在的短缺。

2.2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

2.2.1 供应链与信息流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快速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企业改善整体效益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 6 主要战略内容。供应链中的信息是用于描述组织之间连接点的特性的,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要素,供应链系统中各成员的操作之间会相互影响,这些在信息流中都有所表现。普通的信息流往往是在顾客和补给部门的订货、库存管理、收货、发货和配送等过程中产生的。过去,对信息流并没进行充分管理,一方面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商业信息,另一方面信息的处理方式仍然以手工和半自动化为主,因而导致了效率的低下,信息的不可靠性增强、以及由于信息的误导而导致的预测的不精确,从而增加了库存、运输、退货等成本,降低了顾客满意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突破了国与国的范围而日趋剧烈,同时顾客的消费需求也在朝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基于时间的竞争、快速产品开发、JIT 生产、成本领先、跨企业系统、全球竞争)已经将企业的关心重点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同时,在数字经济时代,B2B 电子商务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当今世界、企业要通过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来满足市场需求。

2.2.2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快速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企业改善整体效益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内容。供应链中的信息是用于描述组织之间连接点的特性的,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要素,供应链系统中各成员的操作之间会相互影响,这些在信息流中都有所表现。普通的信息流往往是在顾客和补给部门的订货、库存管理、收货、发货和配送等过程中产生的。过去,对信息流并没进行充分管理,一方面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商业信息,另一方面信息的处理方式仍然以手工和半自动化为主,因而导致了效率的低下,信息的不可靠性增强、以及由于信息的误导而导致的预测的不精确,从而增加了库存、运输、退货等成本,降低了顾客满意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突破了国与国的范围而日趋剧烈,同时顾客的消费需求也在朝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基于时间的竞争、快速产品开发、JIT 生产、成本领先、跨企业系统、全球竞争)已经将企业的关心重点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同时,在数字经济时代,B2B 电子商务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当今世界、企业要通过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信息流也是供应链中流动最频繁,流量最大,变动最快的一支。管理好信息流,才能为物流和资金流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才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所以,在信息时代,信息流的基础性地位是勿庸置疑的。

2.3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价值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许多影响供应链运作效率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的信息管理方面,如: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缓慢,企业自身的各种生产、成本、销售以及会计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地处理;我国的许多企业不愿意与其他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不愿意把自己的信息完全公开给自己的合作伙

伴,通常只是公布一些采购信息等。这是因为一些企业存在观念上的制约,总觉得那些信息是自己的商业秘密,不愿与他入共享;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例如在国内不大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有很多不规范的做法,这是不能让上下游企业知道的。这种情况也许是我国应用供应链管理最大的瓶颈。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就是供应链中各企业必须做到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如果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分别管理自己的库存和生产计划,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了满足下游企业的需要,每个环节的企业都会增加库存,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整体库存的结余和浪费;同时,由于企业内部与外部处于相互隔离的状况,供应、生产和需求缺乏必要的沟通,企业决策者在进行生产计划安排时无法快速获得有效数据,使企业的生产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对于外部信息,也缺少快速有效的顾客信息反馈机制、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这种闭关自守的弊病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经营方式则己经行不通了。因为企业面临的对手可能不只是一个经营单位,而是一些企业集团或相互关联的竞争者群。企业遇到多点竞争时它必须走出竞争者单位的范围来看待自己的对手。供应链运作的理想的状态是,生产企业需要采购什么,供应商马上能得到信息,立即把原材料送到生产线上去,而供货商的生产计划或库存和下游的需求也刚好契合。而如果没有信息共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原材料供应商必须知道下游的采购计划,甚至有可能应该知道其生产计划的安排;制造商也应该了解供货商的排产计划、生产周期以及下游零售商的订货计划、库存等;零售商同样也要及时得到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订单的执行情况等等。国外的很多企业己经建立了这样的联盟,他们己经看到这种合作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所以,解决企业的信息化和供应链信息的共享是供应链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电子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 Internet/Intranet 的普及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和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三章

供应链信息协同的概念以及技术条件

3.1信息协同的含义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供应链协同包括组织、业务流程、信息三个层面的协同,那么怎么样才能称得上信息层面的协同,即信息协同呢?本文认为:“信息协同”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成员间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运营数据、市场数据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流,从而实现供应链伙伴间更快、更好地协同响应终端客户需求。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信息协同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是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信息系统集成。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协同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信息技术是供应链实现信息协同的硬件基础。有了好的硬件,信息就有了好的交流平台。2)是各种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流。硬件再好,也需要软件给与实现,这里的软件指的就是诸如运营数据、市场数据得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只有这些信息能在供应链伙伴间进行畅通无阻的实时传递和交流,信息协同也有实现的可能。

3)是供应链伙伴间的协调、合作,为达到同一目标而努力。信息协同并不以信息的充分共享为终点,8 更需要供应链伙伴间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更快、更好的协调相互关系,统一目标,协同一致的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这有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建树的供应链,才能称得上信息协同的供应链,才能最终实现供应链协同的宏伟目标。

3.2信息协同的层次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供应链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协作的基础平台,实现供应链系统中各企业间的充分的信息协同。从信息技术的利用角度,本文将信息协同程度由低到高划分成三个层次:信息传送、信息共享、信息集成。

一、信息传送

利用POS、EDI等技术加快数据处理速度,降低处理成本等方法都属于数据传送一级上的信息协调。这一级上的协调程度是比较低的,原因在于依赖数据传送协调时供应链上游企业是被动的,上游企业依据的仅仅是下游企业发出的信息,而下游的其余信息对上游是不透明的。

二、信息共享

对于需要更加紧密协调联系,反复信息交换的过程,协调的双方或多方需要能够自由地、主动地进行数据访问,群件、共享数据库、高速专线连接等就是满足这方面需求的技术。共享数据可以增加各业务单元相互之间的了解,增加预测及计划的整体客观性,也可以减少多次数据重复传递带来的错误。

三、信息集成

有了共享的数据,但如果对数据处理的原则、方法不一致,则同样可能给协调带来困难。如制造方和销售方同时获得市场历史数据,但如果预测的方法不统一,则预测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这样双方各自依靠各自的数据执行业务,则仍会出现冲突。应用集成使得协调各方可以将各自的业务处理逻辑联系起来,这样在工作步调上保持一致使得供应关系更为合理。如基于开放式协议的Intemet及认陌基于网络的计算技术等都是实现应用集成的手段。

3.3信息协同与信息共享的关系

目前关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使用比较多的一个概念是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就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可以实现共享一些诸如市场、运营等数据信息。也有一些文献引用信息协同的概念,指出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协同。那么,是不是实现了信息共享就等于实现了信息协同,信息协同与信息共享两个概念之间有何关系? 本文认为,信息协同不等同于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实现信息协同的充分条件和重要内容之一,但实现信息共享并不意味着就实现了信息协同。信息协同是信息共享的最终目的,它不仅强调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协作,而且强调共享信息的价值。这些信息的运作机制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集成加速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动,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从而推动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流动,最终提高供

应链整体运作的绩效。因此,信息协同更明确地表述了供应链信息流研究的目的。

3.4 供应链信息协同的技术条件

目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指Web Services技术。Web Services技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高效的企业间合作和动态的集成。1)支持供应链成员快速动态集成系统

在供应链系统中,核心的研究问题之一是随着供应链的组成和解散如何快速的完成系统的重构,这样不可避免的要求各联盟企业的信息系统也进行重构。在当前的企业中,各个信息系统应用要么是自行开发,要么是购买的成品软件,几乎很难再定制。当需要融入新的业务流程以为用户提供更完整的增值服务时,所有的一切不得不从最初的系统设计开始做起。通过跨应用集成的方式实现企业

应用系统的集成、重用变得异常地困难。随着供应链集成企业数目得增加,需要进行整合得工作量也会随之增加,这样势极大提高系统集成的难度。

Web Services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它的使用将改变目前的开发模式与应用部署的费用规模。Web Services能够统一地封装信息、行为、数据及商务流程,把应用程序改变成可重用的和柔性的组件。这种技术简化了系统的集成,可以快捷、容易地进行系统连接和交易处理,无需考虑应用实施的环境是何种平台系统和设备。企业的核心业务功能用Web Services封装成组件之后,这些商务功能就可以很方便地在企业之间共享了。2)更易十供应链企业之间集成的实现

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为了加强企业竞争能力实施的项目,它具有以下目标:减少商务活动的开支;减少进入电子商务的成本;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访问性;提供可扩展和可控制技术;与现有的应用系统相集成;利用开放标准;全球可部署以及可维护。

Web Services正是符合这些目标的有力工具。采用WebServices技术开发人员将自身待集成的应用包装成Web Services,使用WSDL描述这些包装好的Web Services,并按需要将这些Web Services及其描述发布到UDD工注册中心或者与业务伙伴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获取对方的Web Services的WSDL描述文档,然后通过平台工具自动将WSDL描述文档装载到自己的开发平台中,并生成相应的接口,开发人员可以使用XML Schema的工具快速地理解应用交互需要使用的数据结构,然后在自己的应用中引入刚刚使用平台工具生成的调用接口和数据结构,使用SOAP技术与对方的Web Services进行交互,从完成供应链网络企业间的应用集成。

许多供应链软件在整合上、中、下游厂商时,经常会需要所有的厂商使用相同的平台以及基层软件。但是对下游厂商而言,可能无法向上游厂商一样使用昂贵的设备。不过,现在Web Services技术可以提供非常完善的解决方案。

3)降低企业内部业务系统集成的复杂度

在WEB服务被发明以前,两个应用之间用一种联系非常紧密的方式进行交互,这种方式称为AP

工也即应用程序接口。当使用WEB服务进行应用的整合时,只要数据兀素与文档定义不变,新旧应用可以共同工作无需对通讯层做任何改变。如果使用AP工通讯方式,这将意味着对应用及其客户端进行升级并重新配置。因此,通过WEB服务进行系统整合,它的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联系是松散的,应向WEB服务器与浏览器的关系一样。

第四章

供应链信息协同策略研究

4.1信息协同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行业或专业领域各分工、各部门或各单位之间为了有效协作、实现共同目标,在质量监管、生产过程、技术平台、服务水准等诸方面制订统一遵守的规则和标准并予以执行,完成在这些行业或专业领域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有效的沟通与整合,促进整个行业或领域的发展。标准化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只要有分工就有标准化的需求。

不同的协同个体由于所处的协同环境不同,在个体进化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差异,如对信息的接受方式,信息的理解及信息的利用。通过Internet这个大环境,由于信息人所处的信息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的信息人面对同样的信息理解的层面是不同的,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个人的能力而产生偏差。所以企业作为信息协同的协同个体之一,在内部对信息的接收,信息人的培训要做到标准化,在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中能够很好的进化,并能够起到影响生态环境的作用,信息的协同过程是企业对信息的利用过程,在信息的利用过程中用一个标准化的策略对其约束和指导,会为企业的信息协同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2信息协同环境营建

1)建立有效的制度供给,实现制度协同

首先,要用硬性的明文契约来规范和约束各个协同个体的行为,实现协同个体间的制度协同,这里要求契约要尽量完整,尽量细化,要考虑到各种情况。其次,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加强跨企业的协同。产权明晰主要是针对企业有形资源而言的,而信息协同的基础是无形资源,如协同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信任等等。而这种资产恰恰需要模糊产权而不是明晰产权,企业信息协同的制度创新,在于强调无边企业,而不是工业时代画地为牢的“明晰产权”。企业信息协同的这种制度创新,通过模糊产权,虚拟合作,加强了彼此的协同,降低了交易成本。

再次,通过跨企业管理制度的协同加强合作。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使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活动能够达到协同,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间也需要通过制度上的优化和协同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如通过制度层面上的优化来使自身的利润最大化。2)完善供应链的制度运行机制,实现运作机制的协同

仅仅有好的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制度运行机制。供应链的制度运行机

制主要包括:信息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目标激励机制、冲突解决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就是要构建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例如开设企业内部的局域网,这样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可以在信息最大化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整个企业的最优决策。利益分配机制就是要平衡企业生态链中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利益,要求企业不能只顾自身的利益,应考虑到整体利益。目标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励成员企业目标与系统目标保持一致,以实现整个协同环境的竞争优势为目标。冲突解决机制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解决协同环境内各个协同个体之间的冲突的办法和规定,同时要成立诸如仲裁机构之类的调解机构。3)发挥隐性契约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关系协同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提出将长期契约用来代替纵向一体化经营时,可以采用

两种形式,一是选择依靠在法律上强制执行的明文契约来保障;二是选择如果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就通过“断绝来往”的市场机制强制执行的暗示性契约(即隐性契约)来保证。由于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绝对完整的明文契约是不可能,所以需要隐性契约来保证企业间协同与合作。在社会化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经济社会,企业之间互相协作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如果仅为一次交易利润的最大化而过多损害交易双方的利益必然妨碍其长期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得不偿失的事,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不论从哪个企的角度来采取合作策略,尽管双方都有利己主义的动机,这虽然有悖于短期利益的最大化目标,但符合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所以在长期的合作与竞争中,每个企业都采取合作的策略相互协调。这样就充分的发挥了企业间隐性契约的作用,实现了企业的关系协同。

4.3信息协同可持续发展策略

信息协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一个单位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与水平,对人们的信息消费与生活质量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对供应链信息的平衡调节,是促进信息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供应链信息的平衡与稳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加强对信息生产的监控。信息生产者也是重要的信息污染的制造者。强化信息的生产管理,对信息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势在必行。为此,应在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信息质量监控机构,负责对流通信息的审查。

3).加强对信息传递过程的管理。要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传递速度,缩短信息从生产到利用的周期,降低噪音干扰,提高信息传递保真度,使得信息能够完整准确地到达信息消费者。4).加强对信息加工处理环节的管理。信息分解者要执行统一的信息加工处理规则、规范,以保证加工处理工作质量,杜绝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加强信息服务宣传,将可靠的深加工的信息推向市场。

5).健全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制,净化信息环境。制定良好的国家信息政策将有利于信息活动的健康发展和维护信息系统的生态平衡。在国家信息政策中逐步确立市场机制,实行计划指导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引导和促进我国的信息工作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法律是信息生态环境中的敏感因素,对维护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4信息生态系统下信息协同平台的构建

4.4.1信息协同平台设计目标

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的必要条件。信息系统服务于管理及运作需求,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服务目标和技术目标。通过实现这三个目标,建立科学先进的信息生态系统,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1)标准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是建立信息协同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流程标准化、作业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标准化管理主要通过流程优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制造企业所涉及的作业环节多,业务比较分散,所以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运用信息协同技术,从信息的来源到信息的应用,对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进行很好的监控,做到标准化管理,使企业在经营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2)基于流程的信息管理。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信息的控制。通过信息协同系统,实现企业内外信息实时化、透明化。在基于流程的管理控制中,信息在各部门横向流动、上下流动、内外流动。同时,系统将通过权限控制手段,严格、有效的限制信息查阅和修改活动,做到按照不同的操作、不同的职位、不同的职责、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决策层分配不同的权限。

3)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作业成本。通过流程分析和优化,基于流程的信息管理会大大减少平台的操作环节。信息系统中基于活动的分析方法,将全面反映每项任务各个环节的成本,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给出日志,管理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各类业务、各种作业的成本及利润,以及需要改进的环节等等,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4)全程跟踪管理。该系统运行之后,企业的所有作业环节都将纳入信息系统管理之中,系统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信息的用户,通过系统内部对信息的控制与组织,信息在系统内的状态变成“可视化”。以真实、准确、及时的数据为基础,以先进、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核心,以现代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为依托,建立信息生态系统下信息协同平台。提高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协调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建立各个层次数据库,存储各个职能部门的基础数据,逐步积累形成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提供领导查询和辅助决策支持。4.4.2信息协同平台的构建原则

1).可靠性原则。平台运行要求具备很高的可靠性,即数据录入的检查、纠错和审核;事物定义,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系统运行可靠,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数据通信可靠,通信过程中应无数据丢失、差错等事件发生;数据备份,系统提供应用级的备份能力,数据库提供数据级的备份能力,当出现故障后应能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2).安全性原则。平台应具备用户权限和口令管理功能,用户对数据的存储、调阅应有权限限制。系统与hitemet之间有隔离措施,近距离的数据交换尽量直接采用网络连接,远程通信尽量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避免使用hitemet。数据传输过程采用加密手段,防止通信过程中的泄密。平台具有抵抗病毒和黑客入侵的安全措施,使平台数据免受外界侵犯,保证数据安全。

3).实用性原则。该平台从企业实际出发,主要针对企业对信息的收集与利用的需求进行设计。在深入调查、分析企业信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对该平台的设计,并作到简单、标准、经济、实用。4).可扩充性原则。充分考虑以后的升级和扩充功能的问题。硬件上要便于计算机的升级,增强系统的 13 处理能力,增加工作站点数量。软件上设有增加业务接口,可随时增加业务,调整参数。数据留有适当的冗余以备将来扩充功能,冗余数据可通过参数设置成为显式数据,用户可自行调整录入界面。系统的扩充性能满足新的功能需求。

5).先进性原则。平台建设应坚持先进性原则,平台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等都应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产品,且适应企业所处的信息环境,以至于在短时间内不会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

6).可维护性原则。系统建设的文档要齐全,硬件和软件的接口标准化,系统结构具有模块化、结构化的特征。系统的日常运行要有详细的运行日志,对任何意外事件的发生,系统可根据日志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4.2.3信息协同平台的体系结构

企业的进化一般是企业在环境因素变动和企业相互作用这两种生态背景条件下进行次代或隔代进化。企业对信息环境变化的估测、对生存状态的识别、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市场战略的策划、适应和竞争策略的选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环境因素的趋势性变化或市场竞争的作用是企业的稳定生存状态处于不稳定是,企业就不在于环境相适应,也不再与其他企业相适应。信息协同平台会使企业在面临生存选择的过程中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促使企业自动地调整其生产组织和技术结构,使其生存达到一个信息的稳定状态,与环境和其他企业重新适应。

信息协同平台的体系结构由四部分组成:用户操作界面、两个支撑分系统、六个功能分系统以及信息协同过滤模块。两大支撑分系统是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分系统;功能分系统由计划信息管理分系统、原材料、零部件信息管理分系统、产品信息管理分系统、人事信息管理分系统、运输信息管理分系统和标准化信息管理分系统组成。基于以上的论述,为使企业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下很好的生存和发展,能够对信息进行很好的利用,本文建立企业信息协同平台的体系结构。

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主要由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为开放系统互联环境,该层主要用于保证协同过程中有效的信息交流;第二层为信息协同平台和工具,该层用于解决信息协同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信息安全、群体管理、电子邮件和工作流程等;第三层为协同设计三维接口,该层用于通过标准化接口向应用系统提供第二层的功能,使上层的应用系统与下层的支撑平台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三维接口主要指应用程序接口、人机接口和协同设计过程中各种关系接口;第四层为开放系统互联环境,该层用于针对各种协同工作应用领域,构造实际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

六个功能分系统在支撑分系统的支撑下,通过有机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标准化信息协同管理的整体功能,满足物流信息管理的需求。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提供信息传输和网络计算及查询平台。数据仓库分系统负责对各功能系统运行所需求的数据及其运行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储存,或者对分布于不同地点的、异构的数据库进行有效互联。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和数据仓库分系统共同为信息协同平台各功能分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环境。计划信息管理分系统主要根据企业的战略计划和生产计划制定具体的产品生产计划,以指导生产和销售。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入库计划,成品入库、出库计划,成品配送计划,运输计划等等。

原材料、零部件信息管理分系统主要以配送中心为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将原材料、零部件经过入库检验、再包装而进入在库管理,以合理的库区、库位管理和库存策略进行库存管理并提供有效的库存分析与查

询功能,再根据生产计划和配送定单进行正确的物品以正确的包装和正确的数量在正确的时间于正确的地点进行精益化的生产和配送。

产品信息管理分系统主要是以生产部门为基础和中心,包括: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原材料及零部件的调度,生产工艺、生产工序、产品及零部件等的在线管理,产品下线后的入库管理,设备运行情况及调度,质量检验信息等,并提供有效的生产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和查询[25]。

运输信息管理分系统对整个企业的所有运输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实现统一的管理和整合运输,提高综合运输效率。虽然原材料、零部件物流分系统和产品物流分系统是两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可以独立运行的分系统,但要实现企业信息协同的一体化,必须保持从采购、制造到销售配送的协调一致。将运输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优化物流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总成本。人事信息管理分系统以人事管理部门为基础和核心,对员工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并根据生产计划安排人员,同时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员工流动情况分析和信息查询。

第五章

结论

本文提出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的理论和目前国内企业倡导的实践紧密结合,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政治、经济、市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改变,会出现一些目前未曾考虑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结合智能主体理论和智能协作信息技术,进一步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下企业间的协同机制以及如何在信息协同平台中进行深入运用。

最后,随着网络速度、可靠性和应用水平的成熟,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对信息化更深层次需求的条件下,开展基于internet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和客户定制系统,逐步将行业信息平台与企业信息平台的相关信息直通互连;本文中的网络计划系统目前主要用于企业内部新产品开发或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计划的排定,以后可拓广到基于internet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的计划制定和管理中;随着电子商务标准、法规的健全,行业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在部分库存等信息上实现互查,做到真正的供应链信息协同。

第二篇:发展冷链物流 新技术运用应脚踏实地

发展冷链物流 新技术运用应脚踏实地 当前冷链物流装备除了面临供求矛盾外,更严重的问题是不适应性。很多商家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且在成本和利润之间有一个平衡,即人力跟技术装备方面的平衡。采用先进的设备,一次性投入比较大,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更愿意采用相对投资较低的设备。从冷藏、保险、节能和自动化技术上来看,国际上普遍运用的冷藏、冷凝、气调、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等先进的制冷技术在国内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成熟应用,各类保鲜、先进的包装技术以及涉及节能方面的技术在国内大型的果蔬基地和冷藏基地已得到成功运用,我国投资商大量建造冷库,而实际的需求量没有投资商想像中的大。同样,在冷藏车行业也面临这个问题。据相关业内人士分析,冷藏车和冷库,是冷链物流行业最重要的设备,所占的比例和投资都比较大。这两年,冷链是比较热门的行业,但是装备企业并没有感觉到这种热度。国内冷藏车的需求量和保有量并没有想像中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地增长。而且这几年,对市场的需求还有下滑的可能。

据中国了解,从2008年到现在,国家大力扶持建设冷库或冷链物流园区,而且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国冷库容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作为市场来说,需求的增加是逐步的,在这种一哄而上的情况下,会造成供和求的矛盾。尤其是在广东,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可能这两年设备供应商的日子会比较好过,冷库行业反而会出现比较难维持的局面。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冷藏运输,以保证食品的质量。但是,一些食品虽然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却并不一定适合冷藏运输。比如水产品。水产品对于温度要求较高,但是对于湿度的要求同样较高。采用冷藏车运输,会容易造成水分流失。而采用冰块运输既能保证温度,又能保证其水分不流失。因此,让水产品冷链运输企业购买大量冷藏车是不现实的事情。很多近途的水产品运输,物流公司都喜欢采用普通厢式货车加冰块的运输模式。

今年通货膨胀、对汽车购买融资渠道的限制、限行条例等,对汽车(包括冷藏车)的销量有不小的影响。从目前这个行业来说,冷藏车的销量并没有快速增长,甚至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销量下降的趋势。

据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多的依赖于第一方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更多的先进冷链物流技术,更多的动力是生产厂家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而生产企业需要给出比较高的价格,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够采用良好的温控系统和监控系统。而且,从长远的发展,物流企业也需要采用GPS等设备,才能够保证物流过程中良好的温度控制好记录。但在目前,食品价格占主导作用的情况下,有一些技术的应用还是一步一步的,否则物流企业难以承受成本的压力。

第三篇:信息化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策略研究 4.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和实践依据、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和实践依据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主导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飞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及学习方式,利用媒体技术促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重心。国外以皮亚杰等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对信息技术下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并在理论和方法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内以蒋鸣和教授为代表的北师大网络教育实验室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己初步取得成效,使得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具有理论及操作层面的借鉴之处。加之“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开展多年,形势要求对信息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学会高效的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要求教师也要从传统传授模式转变为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处理的主动建构者。但目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仅限于比赛和表演层面,教学中的“黑板+粉笔+讲解”模式还在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在实践层面上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尚有很长的路要走。2.选题意义

⑴时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的信息世纪,网络成了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的工具,科技手段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终身学习,必须运用新科技手段应用于生产生活及学习。⑵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以前学生获得信息靠口耳相传,书籍获取,现在拓展到网络信息资源,身边的手机,电脑等信息设备,加上信息网络,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影响巨大,使得学生学习的方法,内容及媒介随之改变。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以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形势,提高教学效率。

3、研究价值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转变,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与促进。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状况下,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多样化,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本课题组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路径,探索出一条适合基层县乡学校适用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形成利用信息化手段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探索积累经验。

二、本课题的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范围为21世纪海量的网络信息条件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式地改变,把信息技术和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获取知识及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合作学习的能力。

2、研究目标 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结合下,如何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地学习,获取信息,掌握技能,对信息分析加工、运用,通过网络实现探究合作,达到获取信息掌握技能,提高教学效益。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学校内培养一批信息技术能力强,有能力整合各科资源的优秀教师。通过实验,建立教学应用资源库,以供师生更好更方便地获取知识。

3、研究内容

⑴指导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得信息的技能。⑵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⑶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加工运用信息资源。

⑷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将传统教学的传授模式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进行有机的整合。

4、主要观点

21世纪的今天,信息手段飞速发展,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充分运用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信息环境模式下,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5、创新之处

师生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设备及网络资源,掌握信息技术,使新的教学手段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摆脱了时空的束缚,自主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利用信息手段环境下,学生独立的获取知识,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合作,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⑴对师生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所有教师都进行过计算机操作水平培训并过关,开设计算机操作课程,使得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并对现代教学素质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开开展研究。

⑵建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条件,包括购买书籍,添置信息设备,配备软件资源,完善班班通工程,建立班级QQ群,开通博客,充分利用校讯通等信息工具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⑶探索出该模式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模式转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形成文字性表述。

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进行研究与实践;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研究反馈信息,调整研究实施的方法与进程。并在试点研究中,不断积累教学案例

案例研究法,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

3、技术路线

⑴学校成立课题组,建立相关制度,进行软硬件设备的配备及后勤保障工作,班级完善班班通工程,建立班级QQ群,博客,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势。

⑵定期组织师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交流。采取走出去,向外校取得成功经验的学校参观学习,引进来,聘请专家学者来我校现场指导课题地实验工作,努力改进以符合形势的要求。内部,定期针对问题和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总结,改进。

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行为方式的改变进行科学地评价。

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技术手段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模型的评价建构。

4、实施步骤

⑴准备阶段 2013年12月------2014年2月

成立课题组,建章立制,学习有关资料,选题,论证课题并进行申报工作,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制定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排查信息设备配备情况,购置信息设备及配套软件,对参与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和相关理论学习。

⑵实施阶段 2014年3月-------2015年2月

a、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b、建立课题资料档案,积累经验,对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研究,查找应对策略,改进方案,进行经验总结;c、加强实验人员间地联系,定期通报情况,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论文等总结成果。⑶总结推广 2015年3月-------2015年6月

a、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数据等材料,汇编制作课件,撰写论文报告,进行总结并送报上级教育科研课题评估组鉴定;b、向教育教学部门详解我们取得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同时阐述该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对取得经验进行推广应用。

第四篇:探究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几点策略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几点策略

云南省龙陵县 匡嘉德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着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教师还要从微观、日常的水平上去观察和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一种活的个体,他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时发生改变,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预定的教育计划和程序,才得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相应阐述。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要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在高三的应试训练中,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比较有感觉和经验,但是现在的信息、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要通盘考虑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制订周密的计划,事先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要克服见一步走一步、备一课讲一课的被动局面,要有大局观。由于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块磁石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知识的应用不仅是学习教材内容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

2、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上精神压力,使教师不能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学生的的提问都保持热情耐心,导致许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误解。

3、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

4、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遇

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觉得自己能解决”。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多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兴趣、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减弱或说不清有什么变化。因此在教师要求其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对思考发现问题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现问题,只会问一些作业上不会做的题,而不会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所以也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要求提问时,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此:

1、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问题能培养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在平时教学的准备、理解(或建立表征)和应用3个阶段中,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或将某些活动加以修改,以便让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参与逼真的科学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即所有人经过努力都会得出“哇”的惊喜。

2、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年幼儿童身上容易看到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少。在学校中,他们面对的是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内容、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方式、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时间。很多时候,这种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或仅因为有趣而提问题的观念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至少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学习内容或讨论他们提出的有趣问题的机会,有自由选择机会的学生有更强烈的好奇性和兴趣,我做某事是因为我选择这么做,而不是别人要我做。

第五篇: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策略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策略

一、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高校的学风建设也随之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学风建设主要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及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建设。学风是一所大学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精神的彰显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已切实把学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努力把学风建设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定义。

二、协同创新理论的基本内涵

协同创新理论(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目前该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科学的各领域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协同创新的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已包含了创新过程中组织内部所有创新对象、各职能以及他们和环境之间协同的思想。协同创新在所有提高组织内部创新绩效的创新方式中,由于其显著的优越性和前瞻性,已逐渐被国内外的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及运用于实践之中。因此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科学运用协同创新的理念,积极发挥协同运作所特有的高效整合各种资源的优势。在准确把握协同创新内涵及外延的同时,创造性的运用该理念,对于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风建设涉及到高校组织内部的多方主体,其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多元性的动态过程。影响因素涉及的范围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重科研轻教学

高校的政策导向对于学风的影响很重要。目前很多高校将重点放在科研上,给予专业教师量化过重的科研压力,这就直接导致有些教师势必会被科研占用大部分时间,从而无暇顾及教学,或者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很少,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有的教师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不能科学的认识,甚至有的教师将教书和育人分开,认为专业教师的职责仅是教学,漠视对学生品德及思想的教育。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进一步恶化学习风气,形成恶性循环。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能同步

第一课堂是高等教育实施和开展的第一阵地,与之相对应第二课堂也是高校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目前很多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并没有很好的融合,起到相互促进共增长的作用。两个课堂此消彼长的不当安排,不仅会对学风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会加速学生对第一课堂的倦怠情绪,更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逃离第一课堂的教育,背离高等教育的初衷。

(三)学生自身学习态度存在问题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对整个大学生活没有合理规划,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同时,学习纪律松懈,迟到早退的情况时有发生,无视校纪校规的制约。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效率低下,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过多,如有些学生成谜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这种行为在影响自己同时也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也有些学生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差,作业不交或直接抄袭别人,对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敷衍了事,更不用说努力进取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了。

(四)学生家庭方面以及社会原因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本人的求学态度。现在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比较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认为求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金钱和物质上的富足,而忽视社会责任及高等教育赋予高校学生的历史使命――凌驾于实现物质追求之上的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任。由于家长的教育导向的偏离,使得部分学生及其急功近利;同时,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关注结果,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不良的行为不管不问也是高校学风建设不利因素。

四、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一)校纪校规与科学管理的协同创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所高校都有制约学生行为的管理条例――学生行为准则,学校的一切管理行为皆以此为依据。重点放在制定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的要求,发现制度问题要随时修改完善。

在制定了学习纪律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要逐渐形成以制度为依托,以科学管理为保障的协同创新体系。以全员育人的战略高度统领全局,确保实现优良学风为学校各部门共同目标。校院两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民主、规范的管理环境下通过对各部门的整合,有效利用可以发挥作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有重点有选择的逐步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督促各基层系部严格执行学风建设的既定条例;在此基础上,校院两级学生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协调的学风建设的管理机制,在相互配合协同的条件下,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学风建设。

(二)教风建设与班风建设的协同创新

教风与班风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撇开教风谈班风、学风,不仅缺乏科学性也不切实际,只有两方面协同并举。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师德建设,二是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加强师德建设,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己任,让高校教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充分认识到教风对班风建设给予的重要影响;同时,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完善知识构成结构的同时,合理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

班级是高校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各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班级这个基本单位,充分发挥学风建设的阵地优势,从基层向高层形成自下而上的辐射模式。首先,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的作用,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量化考核的相关细则;通过约束不良学习行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加强对新生的教育管理,通过晚自习制度、月考制度,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就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榜样示范与目标引导的协同创新

古语有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通过对典型的树立,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方面,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以点到面的辐射正能量,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中潜移默化周围的同学,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对学习模范的宣传,通过讲座、事迹介绍、经验分享等途径,进一步扩大榜样的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目标引导,使之能更快更好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个体导向性和持续性,即良好的学习愿景能够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为实现目标而付出行动。因此,创见优良学风必须将榜样示范和目标引导二者有效结合、有机协调,创造性的使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为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创新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期间,其主要的教育阵地是学校,因此,学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和历史使命。科学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此期间他们将学会包括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并在此过程中更好的完善和充实自己。学风建设主要依托学校这一主要载体及阵地,但家庭教育的协同配合也尤为重要。没有家庭教育的倾力配合与有效支持,单靠学校教育一力而为则孤掌难鸣,收效缓慢。

从微观上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父母从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开始,一路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和三观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是否能成长、成才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学风建设在开创新思路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共建。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关键在于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保持联系渠道畅通无阻,定期和家长通过电话、网络、媒体等渠道接受和反馈学生的所有信息。还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规范化、制度化家庭参与学校学风建设的力度和强度。通过共建互赢、协同创新的模式,激励学生以学习为大学生活的首任,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2]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12).[3]孙马.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07).[4]王海建.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J].探索.2013,(01).[5]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6]刘春波.构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协同创新的新平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编撰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5).(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下载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信息化 运用协同策略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信息化 运用协同策略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教学下小组合作运用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下小组合作运用策略 摘要:随着中学教改力度加强与深化,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到教学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初中生物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与学的方法探究

    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与学的方法探究 全南中学:罗清莲 邮编:341800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多媒体等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当今社会各......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在按照新课改的标准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生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生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立足社会不......

    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究

    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究 摘要:事业单位是以国家为后备支撑,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而存在的一种具有中国经济特色的组织形态,其对稳定我......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策略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 要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探究教学方式的分析,分别对“课堂探究”“综合与实践探究”“课外探究”等子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探讨,促......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金水中心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

    “互联网 ”背景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日渐普及,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初中教师要巧用有效的对策,深化英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