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绿色教育思想下学校办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方案
“基于绿色教育思想下学校办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以红旗村小学为个案的办学策略的研究
红旗村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提出
“绿色”是从一种颜色的代名词过渡到代表“自然”、“环保”、“健康”、“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绿色”象征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益的事和物,“绿色”象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象征着人类的和谐发展……。绿色作为一种“自然”、“环保”、“健康”、“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品形象概念是得到全世界所有人认可的。2003年11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从此关于“绿色教育”的讨论正式兴起,“绿色理念”引入教育领域成为现实。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通过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WCED,1987),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绿色”理念从一个纯粹的环保名词扩展为处理各种发展关系的社会伦理概念,成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自1998年以来,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的高度重视与直接指导下,北京教科院科研人员组织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在全国率先起步实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EPD)。以EPD教育项目为载体,全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并主动开展对青少年和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关爱生命与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01年“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新理念。他认为,什么是“绿”?绿者,自然也。第一,“顺”人、事、物本身之自然,“扬”此自然的积极方面,不为违背自然之事;第二,“和”人、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共同发展,不为不“和”之事。显然,对人的教育不“绿”,对人脑的开发不“绿”,那人同他人、同社会、同自然的关系又怎么能“绿”?认为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五百万年进化赋予人类的灵性,培养既有人性,又有灵性的学生。提出了不同于环境教育的“绿色教育”新概念,指出“绿色教育”是一种减少心灵污染的“环保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教育”;也是一种开启思维、培养兴趣的“可持续教育”。
(二)选题意义
1、基于绿色教育思想下的“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办学理念的提 1
出,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对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挑战的应答。
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环境教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而是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融合,重新定向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那么,作为基础教育,如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呢?“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从小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更要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才能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
2、基于绿色教育思想下的“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办学理念的提出,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认识和实践的具体、集中和个性化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培养目标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思想,强调通过亲身体验,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与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
3、“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办学理念的提出,是学校办学历史的全面反映,是对学校长期教育实践的总结、概括和提炼,也是学校文化积淀的彰显。
学校的环境教育从80年代开始,最初是从绿化起步,经过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绿色教育几个阶段,全校师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可以说,学校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就是一部在环境教育上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的历史。在学校的发展定位上,学校另辟蹊径,成为全市第一批绿色学校、湖北省绿色学校;进入“十五”期间,学校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如何深化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提升到绿色教育的高度,提出绿色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理念,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深化、挖掘、拓展绿色教育的内涵,并尝试探索基于绿色教育思想下的学校办学策略。
二、关键词界定
1、绿色教育的界定
“绿色教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01年“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的新理念。他提出了不同于环境教育的“绿色教育”新概念,指出“绿色教育”是一种减少心灵污染的“环保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教育”;也是一种开启思维、培养兴趣的“可持续教育”。其本质是人同他人、同社会、同自然的和谐关系。我校的“绿色教育”思想认为以和谐的管理、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学、和谐的环境生成的学校和谐教育系统。
2、“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办学理念的界定
“绿色种子” 意指要引导学生从小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此办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初步懂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使学生在人生的第一阶梯中成为有朝气、有上进心、身心和谐的人。为学生奠定有一定的知识、有良好习惯、身心和谐的初步人生基础。
通过学校绿色教育思想的引领,使学校在干群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自然、平等的环境,实现我们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3、绿色管理的界定
绿色管理是在“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的人文管理模式。管理必须有利于生命个体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因此,我校从这一思想出发,制定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实施管理工作,用“规范+学习+激励”的管理方式构建学习型团队,实现三个提升:提升干部、教师的理论素质;提升干部、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干部、教师的科研素质。通过激励的机制建立,构建和谐的干群、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完整的生态系统。
4、绿色德育的界定
绿色德育表现在对生命的珍重,珍重生命个体和谐的发展,为生命个体和谐的发展奠定基础。我校绿色德育的构建,以“三爱”教育——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模式。
5、绿色课堂的界定
绿色课堂就是通过教师的角色由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珍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小学阶段的自主学习低中年级应是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教给他们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高年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6、绿色校园文化环境的界定
绿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环保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为:绿化、美化、个性化、教育化。
三、研究目标
把“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策略,形成绿色教育思想下的管理策略、行为,促进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一)绿色管理:即把学校全部管理工作及其对象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组织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管理工作,我校提出“规范+学习+激励”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管理。
1、“规范+学习+激励”管理理念内涵及策略的研究;
2、“规范+学习+激励”的管理模式的评价标准及途径的研究。
(二)绿色德育:将学校德育工作及其对象视作完整的的生态系统,立足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品质(意识)的生成,我们力图构建以“三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
1、绿色德育以“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为主题的德育内涵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2、绿色学生的评价标准及途径的研究。
(三)绿色课堂: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过程来构建和谐的课堂。
1、绿色课堂的内涵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2、绿色课堂的评价标准及途径的研究。
(四)绿色校园环境:是指营造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绿化、美化、教育化、个性化”功能的学校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1、“绿化、美化、教育化、个性化”的绿色校园环境内涵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2、建设“绿化、美化、教育化、个性化”的绿色校园环境的实现标准。
五、研究对象
以我校现有的在岗教师和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六、研究方法设计
该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文献法、教育经验总结、教育调查、个案研究、教育实验等方法辅之。
七、研究过程设计
2007.1-2007.6准备阶段
成立学校课题研究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和试验计划;
2007.9-2009.12实施阶段
(1)研究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环境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
(2)帮助教师从绿色德育、绿色教学两方面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中积累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2010.1-2010.6总结提炼阶段
(1)形成论文集、案例集、反思集、叙事集、课例集等成果;
(2)形成学校研究报告。
八、研究的保障措施
我校有一支科研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以科研求发展,走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做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我校广大教师共同的追求。我校成立了以校长童珊枝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童珊枝是硚口区学科带头人,曾经担任《小学生礼仪教育》、《环境教育促进小学生行规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小学语文以读为本》等重要课题负责人并顺利结题,效果良好。撰写的论文《小学生礼仪现状分析》前期调查报告曾在《成才》杂志上发表,撰写的论文《基于绿色思想下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一文获硚口区管理学会一等奖,《反思学校文化现状,努力铸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获武汉市管理学会优秀论文奖。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勤于邀请相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勇于创新,思路新颖,具有较高的教科研研究水平。
我校的硚口区“十五”重点科研课题《环保教育促进学生行规养成教育》现已正式结题,参与研究的教师达到95.4%。广大教师科研热情高涨,研究报告被评为硚口区优秀结题报告,教师获得硚口区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2005年我校被评为硚口区科研先进学校。现正在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有效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工作。
科研中,我们邀请了等专家,从学术理论上指导我们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区教科室对课题研究实施规范进行全程管理;研究过程中专家、区教研员、教师共同实施研究、调查研讨,提炼成果,互促互动,协同作战,集体攻关。课题组成员高级教师7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优秀青年教师3人。课题组成员科研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负责。
我校“十五”科研课题已经结题,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科研方法和比较先进的科研手段。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查阅、处理各种信息,以优化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研究学习过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专门的老师对研究的每一过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将重要资料形成电子版,确保研究资料的完备齐全。为确保课题的的顺利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合理安排,奖罚分明,严格按照每一阶段的既定目标落实,即时间、人员、任务三落实。
为保证科研顺利进行,我校自筹经费三万余元用于课题研究,具体安排如下:
资料费4000元,调研费8000元,小型会议费6000元,差旅费2000元,印刷费3000元,管理费4000元,其他3000元。
九、预期研究成果
形成学校各类评价标准;论文集;案例集;反思集;叙事集;课例集;研究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
组长:童珊枝陈红
副组长:彭波
主要成员:冷菲滕莉
课题组成员分工:分工略
戚磊陆山周莉君黄斌吴红霞陈薇
第二篇: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贫困山区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然而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前年,曾有某市教育局对全市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
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四、研究对象
摩尼镇中心校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与策略
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
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今天我来当妈妈”、“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3)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1——3年级的小学生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4——6年级的小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举行主题班队活动。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结合“学雷锋、学赖宁”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4、对祖国的感恩。
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5、对自然界的感恩。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感恩自然给予的生命。感恩自然,报答自然母亲的哺育
之恩,报答自然母亲孜孜不倦的辛勤,报答自然母亲的忘我奉献。感恩自然,于感恩中升华思想的高度,于感恩中尽情忘我的付出。于感恩中将心灵的家园美化。
六、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分头建立、逐步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辅助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践观察法等
七、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
2、研究步骤: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文献资料。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制定与落实。
2、学校感恩博客的建立与完善。
3、课题中期总结。
4、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5、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心得,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八、研究成果形式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等。
九、研究组成员分工
感恩教育活动调查表
班主任组织学生认真填好此表后,上交教务处。
第三篇:“双减”背景下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探索
“双减”背景下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探索
“双减”是当下基础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需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笔者建议从管理手段的改进、课堂模式的转型、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业质量的提升4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管理手段的改进。
人的健康成长,包括思想、身体、生活等多个维度。过去,学生从校内到校外几乎全天候处于学习状态之中,学业负担过重。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学校和家长提升认识。去年以来,临安区教育局立足“双减”背景,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难题,实施“拉网式”盘查与规范性督查。此外,通过“天目少年思政学院”等方式,通过本地媒体和各大网络平台开展育人方略宣讲,让家长和社会重塑对孩子的天性认知,呼吁对孩子的人性培养。
注重改进评价方法,提升教师能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倡导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引导学校理解不同类型家长的需求,着力改善家校合作关系,有效促成家校共育共赢局面。
二是课堂模式的转型。
课堂的第一要务是“玩活”学生思维。围绕教学目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质疑;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探究式、挑战性处理,增强学生思维容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2019年,临安区启动“思本课堂”推进方案,通过提升教师“教的思维”、优化学生“学的思维”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行为。“玩创”学生实践。到实践中去探索,到实践中去验证,到实践中
去创造,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双减”以来,临安区教育局成立专班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实施“1+N”服务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及社团活动;本学期在专题推进的基础上,确保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的实践性、多元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夯实学习成效。
“玩深”学生学习。教师深度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增强课堂思维容量,才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临安区在引领各校推进“思本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深度撬动学生思维的发展,着力让常态课堂呈现学生思维。
三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唤醒学生内在潜能。区内5所普通高中均设立了心理辅导站,各年级均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基本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奋斗助力+日常懈怠诊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各普通高中还通过社团节、成人节,活动来从不同层面激发孩子的奋斗热情。鼓励学生自主建构、悟有所得。自陈立群名校长工作室在临安区设立以来,中学段校长从实际出发,搭建科学学习框架,引领学生开创多维多层预习,全面掌握巩固、纠错等方法技能。
四是作业质量的提升。
立足精心设计、精准布置、精细管理,引导学校做好作业管理。“双减”以来,临安区教育局先后确立“区域大作业、学校小作业”工作原则,引领各校把握“区域大作业”的设计标准,鼓励各校在此基础上研制精准性的“学校小作业”,督促并指导学校通过校本教研设计学校“基础作业”和“弹性作业”。学校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的重要主体,作业的改进离不开学校的统筹管理。加强作业档案建设,及时把各学科组设计的优秀作业汇总保存,并进行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高频错作业等类型划分,为作业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建立相应资源库;完善作业评价机制,定期组织教研组或专业力量对各科作业质量进行评价,以解决作业改进中的问题。
第四篇:学校办学思想与实践汇报材料
学校办学思想与实践汇报材料
我们大榆树中学是一所普通农村初中,现有17个教学班,1000名学生;教师82人。是一所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学校。近年来,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几年来,学校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坚持抓好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育人原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将我们几年来的工作向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做以如下汇报:
一、教育现状
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学费、书费、住宿费,还有住宿生困难补助等政策的出台解决了农村孩子有学上,有书读的问题,学习环境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地域的原因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又稍稍落后于城市学校。加之农村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增多(我校1000名学生中近300留守儿童)。所以,我们要立足自身求生存,稳扎稳打谋发展。我们提出了“创品牌、办特色”的战略观念和“重细节、迈小步”工作方法。
二、具体做法
(一)、打造育人环境,注重养成教育
我校把“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教育融为一体,成为“学习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教学理念 的核心,具体做法是:
1、宣传教育 以校园广播、画廊墙报、主题班会、读书角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2、活动教育 每年举办一次艺术节、一次运动会,每周一次升旗,定期召开单项比赛、逃生演练、疾病预防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3、体育锻炼 每天早晨跑步20分钟、上午做操20分钟、下午跳绳20分钟,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4、全面管理 我们实行领导管理年级、教师管理班级、学生会管理学生的多渠道管理体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强化教学管理,注重教学实效。
1、常规管理 严格按照课标开全科目、上足节数,注重对教学环节的监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实行包保 采用教学领导包班级、任课教师包学生、学习组长包组员的管理和带动机制,保证教学秩序和课堂纪律,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3、高效课堂 我们创建了“361”的高效课堂模式,使课堂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十分之三时间讲课,十分之六时间训练,十分之一时间检测。/十分之三学生培养升重点高中,十分之六升普高及高职,十分之一学生能顺利毕业。)
4、双轨培训 我们把校本培训和定点学习紧密结合,每年不少于4次参加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开放校活动、百花奖优质课竞赛活动,不但开阔教师视野,还使学习有可持续性。
我校教师还和附中名师建立了微信群、qq群等学习互动的平台,随时可以学习、应用附中资源库里的教学资源。
在本校,我们采取以新带老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培训,使广大教师能够与时俱进。
5.教育科研 鼓励教师参加小课题研究。仅2013—2017年,我校就有11个课题已结题(2个四平市级、4个省级、5个国家级),还有2个国家级课题正在研究中。小课题研究针对性强、时效性高,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细化后勤保障,注重学生安全。
1、规范化管理。学校食堂、寝室都有教师领导全方位管理,无空白、无死角,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
2.优质性服务。教学设施优良(班班多媒体、各功能室、实验室);活动场地宽敞(运动场地、篮球场地);锻炼器材齐全(健身)。
三、取得的成绩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学校的教学成绩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入了公主岭一中,百分之五十多的学生升入了普通高中或职高,其余的学生也完成学业,成为社 会有用之人。
2、我校的办学模式受到上级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四平市素质教育示范校、省教科研先进单位、师大附中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公主岭市安全教育先进单位、公主岭市基础教育先进单位、四平市控辍先进单位、公主岭市消防工作先进校等)
3、我校共有7名四平市级骨干教师、1名四平市级教学标兵、3名四平市级教学能手;14名公主岭市级骨干教师、3名公主岭市级教学标兵、7名公主岭市级教学能手。
4、学生获得英语、数学等学科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共有11人次,获得书法、美术、演讲等基本功大赛奖项的教师4人次,教师获省级、市级优质课的有23人次。
四、存在的不足
1、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我们做到了开全科目,开足节数,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还缺少专业教师。
2、办学条件还需改善。
教学楼面积不足(计划明年由局里投资,建一栋2400平的综合楼),学校硬件设施还需继续完善。
3、教师培训比较系统,但是本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
4、现在留守儿童多,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而 我校现在这方面的专业教师较少。
5、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搞的较少,对学生参与能力、经历教育还需加强。
6、素质教育还需逐步深入,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五、努力方向
1、希望在上级部门帮助和关怀下逐步解决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教师专业化程度再上新台阶。
2、完善管理机制和办学条件,把我校打造成一所农村中学中的品牌学校。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
4、逐渐形成素质教育的体系,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希望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为我校的发展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本次汇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谢谢各位专家领导。
大榆树中学 陈井玉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案
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校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
有效性教学,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掌握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践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我校教学质量改革深入发展。
实践研究: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 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我们的教学设想,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反复的修改与论证,以找到我们所期望得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在此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在国内对中小学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就单纯地以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却比较少见。作为贵州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小学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刚刚起步,因此,将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作为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我们通过网络查询,除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查到对有效教学有一些论述外,还查询到了一些关于教师有效性教学素养的培训方式、方法和策略方面的论述以教师教师有效性策略技能研究方面的文章,大都是理论性阐述,而且多为教师有效性策略提升的论述,没有较为具体的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案例,特别是从学生有效性学习角度进行探究方面,没有多少值得广大农村教师借鉴的经验与方法。也没有查询到针对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系统研究性论述。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1.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迫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21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教育规模、教育层次、教育质量,尤其是教育效益的竞争,国家的发展,其根基在教育。因此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便极其客观地摆在我们的教育者面前,那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国际竞争性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于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便被凸现出来,倍受关注,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说,未来的教学中必将植入有效教学的理念、方式、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使我们的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等。
2.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用最科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必由之路。而以先进的教育技术及丰富的教学设备为基础,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文化氛围建设、课堂教学内容呈
现方式、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等方面展开实践研究,使其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促成优质教学策略的形成,最终形成适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新方式——教育信息化。
3.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4.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应用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资培训、资源建议、网络支持、管理机制、效果评价以及支持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工作的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为学校发展提供教学参考。如何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教学有效。其二,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其三,可以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其四,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本课题研究针对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研究目标:
1、解决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为了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与自身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期望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方式,从而建立和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期望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改
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而愉快地学习。
3.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4.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即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使其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5、促进新技术、班班通的应用研究,加强和引导优秀教育资源的应用。构建教育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和整合,以建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为抓手,开展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建立学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特色,并形成策略体系。
研究内容:
通过情境创设和班班通应用,建构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1.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调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为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以各班的班班通教学资源的应用,探索出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转变。
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与中学习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兴趣。将成功经验逐步应用到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
研究重点:
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基本途径和技能的形成。
主要参加者名单: 余章凤、卢海英、易俊宁
余章凤(组长):负责课题研究行动中的工作安排、业务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负责撰写课题研究的各项报告、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及研究成果的汇编。
卢海英、易俊宁:(组研员)对原始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课教学、撰写课题论文、教学设计及上课题实验课。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研究思路:
1、基于理论研究,构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创新应用学校以及不同区域信息化环境与资源,让教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与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基于实践研究,构建农村小学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使应用效益最大化,并在实验中打造典型,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辐射作用;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实验校。
4、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即组持人为组长,组研员为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明确职责,畅通渠道,责任到人。
5、搭建平台:要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就需要搭建有利于教师素养提升的各种平台,包括学习的平台、交流平台和实践平台等。
6、选择模式
要使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有效教学策略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除了有学习、交流和实践平台外,重要的还要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教研模式。使教师们在教研中发展、创新。
(1)自修反思式: 通过自修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在反
思中实现素养与技能的循序提升。
(2)专题研讨式:针对教师有效教学素养与技能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已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3)案例分析式: 通过教师有效教学素养与技能提升的成功案例分析,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借鉴经验。
(4)课题牵动式: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拓展教师的有效教学素养与技能。研究方法:
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实验法。
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 一学期,始迄时间为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1日。
(1)准备阶段(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
主要工作要点:成立研究课题组,确定课题,文献检索,课题论证,申报立题,组建课题组,撰写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步骤(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1.根据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2.落实各项工作,开展实践研究。
3.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卓越课堂案例反思交流会,组织专家进行指导。4.整理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提炼阶段成果。5.收集、归纳、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归类建档。
(3)结题阶段(2017年12月20日-2018年1月1日):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全面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推出理论性成果《教育信息化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研究:教育信息化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成果汇编》。
经费来源:
课题组成员自筹相应的研究经费。
2017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