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看综合高中的发展

时间:2019-05-14 21:4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看综合高中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看综合高中的发展》。

第一篇:7、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看综合高中的发展

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看综合高中的发展

桂建生(湖南省教育科研究院)―――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报)2007年第6期

1、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目标,以受教育者的需求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以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发展导向。这一教育思想既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教育观念,也是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2、发展综合高中体现了以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发展导向的原则……20世纪80年

代初至90年代中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这是因为:一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急需高、中、初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二是中专毕业生包分配,且为国家干部,技工学校毕业生也包分配,职高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在不断增加,受教育的支付能力也在不断增加;四是高等教育规模过小,高中升大学的录取率较低。这些因素,致使人们对职业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特别是农村,初中优秀毕业生往往首先选择接受普通中专教育。换言之,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量很大,人们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一致,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虽然我国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需要加快发展职业

教育步伐,但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量并不大,真正自愿地主动地将子女送进中等职业学校读书的人数并不多,尢其在城市更为突出,读职业学校的多是无奈的选择。为什么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与人们的主观需求反差如此大呢?其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如高校的扩招、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有所抬头等。

4、在这种主客观需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发展

职业教育,使出种种行政手段,如严格控制普高招生数,对所属初中学校规定分流指标等。这些措施,对发展职业教育虽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发展职业教育,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强迫受教育者去接受某类教育。

5、我们要在人们的需求上做文章,通过引导,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地接受职业

教育。目前,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如果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家长身上难显成效。我们不妨将工作放在学生身上,但如果放在初中毕业生身上,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他们对社会各职业了解得太少,对家长依赖性强,自已不敢做选择,再加上一些家长往往不尊重子女的选择,其结果是父母说了算。如果我们让学生年龄大一点即到高中二年级时再分流,也就是彻底改革现行的教育结构,发展综合高中,将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6、综合高中已是种较为普遍的国际现象…..综合高中是一种可以使普教和职教

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的高中阶段办学模式。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兼具普高与职高双重功能,它是承接九年义务教育后,改学校分流为按课程分流,学生进入综合高中一年后,再依据自己的学习成就、能力与兴趣选择普教升学目标(普通高等院校)、职教升学目标(高职院校)或就业目标,通过课程选修实现自己的理想。

7、发展综合高中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既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教育机会的均等是人们持续追求的目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经济状况在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普遍希望能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从而获得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是,社会是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再加上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社会不可能让全体人员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如何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矛盾呢?办法之一就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即发展综合高中,将继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统统接纳在内,这样就可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8、综合高中的课程设计同时设置了普通科与职业科课程,兼顾了学生升学与就

业的需求。通过试探、辅导等过程协助学生自由选读,也就是学校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选择职业生涯,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社会的实际需要自由选择,而这个选择有一个过程,并且是逐步通过选修课程而完成的,学习权真正被学生自己掌握。这样的生涯选择,不仅尊重了受教育者的自愿,让受教育者适应个性之发展,而且其分流比现行初中后的普高与职高分流更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的招生数,通过辅导,使那些仅选修普通科目的学生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其余的则选修职业课程,从而也就达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

9、既有利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还可提升

职业教育的地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视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的陈腐观念较为普遍,不少家长不支持子女上职业学校,有些进不了普高的初中毕业生,宁愿不读书也不读职业学校;有些虽然进了职业学校,却故意拖欠学费,或中途退学,流失率较高。而综合高中就大不相同,它是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目标,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家长愿意子女进综合高中,学生也愿意去综合高中就读,这样可大大增加高中阶段的就读人数,提高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这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0、目前,普高与职高分离,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教育资源运转效率低。….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遏制职教滑坡,宁愿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闲置,也不愿将其列入整个教育体系进行之中调整。如果将现在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全部统筹起来,有些地方的教育资源既可以大大提高利用效率,又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同时,普教与职教达成了真正的融合,也不存在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错误认识了。

11、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可提升教育品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各方向将会发生各种变化,一是经济结构会不断地调整,产业会不断地升级,各种职业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智力与经验的结合,这就要求劳动者应具有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二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会经常转换职业,这就要求劳动者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适应能力;三是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学习需求,终身学习的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再学习能力在人们生涯中非常重要。

12、这种对劳动者的新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是难以胜任培养任务的,因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带有实用主义性质,只着眼于职业操作能力的训练,忽视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提高和科学分析能力的培养。而综合高中则大不同,它具有普高和职高之优点,又避免了二者之缺点,所开课程广泛,注重宽基础和学生创新能力,学生既比一般高中生更具有职业性,又比一般职高生更具有基本学科能力,还可以增加专长,即可兼修两种以上职业专长,就业机会更宽广;同时还可预修大专学分,加速发展学生潜能。

13、因此,综合高中这一办学模式,是适应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现行的初中

后的分流,读职高的学生多数是由于成绩差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有一种被人瞧不起的感觉。有些普通高中学生,也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是在父母压迫下就读的。以上两类学生,是在一种承受心理压力和不感兴趣状态下学习的,其学习效果肯定不佳。而综合高中提供了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学习环境。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会收到极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无论从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来看,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综合高中的教育品质都将大大得到提升。

14、相继试办综合高中,其起因有多种:第一,来自一部分普高与职高学生互相

转换、课程互相渗透的启示和普高、职高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要求。一些普高学生在升大学没多大希望的情况下,在高二或高三要求转学职高,学些职业课程以便就业或参加职高对升学,于是一些职业中学适应这种需要,试办了综合高中班。学生在高一主要进行文化课学习,以后一分为三:一部份升普

通大学,一部份参加职高对口升学,一部份进入社会就业。而另一些学业成绩好的职高生毕业,毕业时想升普通高校;有些职高专业如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有选择职高对口升学的,也有选择升学普通大学的。于是,一些职业学校在教学安排上就注重了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的班也就是综合高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举办综合高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第二,一些职业学校在“普高热、职高冷”的冲击下,职高招生极为困

难,为了生存和发展,于是想通过试综合高中班,扩大招生人数,遏制招生下滑,保住职校牌子;或是获得优质生源、为三年后的高升学率奠定基础。不管是什么原因试办的综合高中班、生源都较好,这说明综合高中班顺

应了受教育者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5、在试办综合高中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主要问题是:第一、办学不

规范,标准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知识、能力要求。综合高中是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应是一种规范的教育,其知识和能力要求应有规定,并且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第二,双重学制管理使学校无所适从。…..由于省现有综合高中班问题不少,职教管理部门担心,如些发展综合高中,会将职业高中和平演变成普通高中。….在普通高中内试办综合高中班,反响并不大,因为普通高中招生并不困难,举办综合高中的积极性不高。事实上普通高中是难以办好综合高中的,因为普通高中缺乏职业课程的教学条件及师资。

16、综合高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是综合高中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认识问题、操

作问题、管理问题。…..有些学校根本不具备举办综合高中班的条件,招收综合高班只不过是一种短期行为,只是想扩大招生人数,招进后如何去办好综合高根本没有考虑、没有研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17、发展综合高中,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目前,虽然我国市场经济观念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特别是有些政府部门还在按计划经济的机制运作,这就是上层建筑的滞后性。教育是上层建筑,目前的教育在许多方面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总是以教育的公益性和超前性为借口来强调计划性,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去调控招生计划,控制普高招生数,给初中学校规定分流指标,还说这样做是对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正确引导。殊不知,这样做是剥夺了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因为并不是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教育需求,而是有些教育资源被闲置,未能充分利用。这不单纯是工作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18、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认

真领会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质,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以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发展导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它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教育是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要有一定的超前性,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和规格的需要,并不是人人都能认识到,需要对人民群众进行引导,但不能简单地使用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学校、教师、课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找准社会需要与自身价值的结合点,自觉地将自己的志向、兴趣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理想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既坚持有利于发展自己素质的原则,又坚持符合社会需要的基本原则。只要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就会充分认识到综合高中的意义和作用。

19、配套措施要跟上。一是必须要在具备条件的学校进行,并且与教育资源的调

整结合起来。举办综合高中班不能单独放在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进行试点的学校必须同时具备普通高的教育资源和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就是该学校至少由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学校合并而成,办学规模年招生数在1200人以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合理分流,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需要。二是学校内部人事制度要配套改革。教师的工作态度、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志向、学习兴趣和对课程的选择,因此,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证。三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要进行全面的更新,教学实验实习条件也一定要跟上,要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潜质和自由选择课程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综合高中的优势才能得到发挥。

于2008年3月25日钱库站中路43号

第二篇: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育评价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育评价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提出已近七十年,后人围绕此思想撰写的论文千千万万,但真正去做,去办学实践的却几乎没有,原因在于教育行政评价体制。

可以这样说,用什么样的思想去评价教育,按什么样的体系来评价学校,就决定了学校走什么样的道路。

当撤点并校成为考核县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时,不管是该不该撤的,符不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都将被撤掉,直到目前校车事故频发带来新的问题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反思。

当分数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时,应试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随之需要付出的是学生的健康甚至生命的巨大代价。

当前的教育评价虽然不再那么单一,但是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仍有较大差距。

教育是无形的,是生活,是平平淡淡的日子。真实的生活中习得真实的言行,日复一日的规则中养成一个个习惯。但是当前的教育评价追求有形,重视资料。造成学校教育要么无为,要么动辄活动,资料、报道、事迹一大堆。今天一个大活动,明天一个展示会。而教育要培养的目标恰恰被忽略了。考核评价的功利化,造成学校办学的功利化,目前很多学校办学不是真正考虑培养学生,而是为了追求轰动和影响,为了考核数据和指标,甚至不惜做“假资料”。

教育是社会化的,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被理想化,总想依靠学校完成一切育人任务。然而完全封闭理想化的教育,一到社会上就显得苍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5+2=0”。既然现象已经客观存在,为什么我们仍然日复一日走着无所作为的老路的呢?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评价也要发生转变,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评价教育。

太仓市沙溪镇归庄小学王权

2013.6

第三篇:立足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立足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环境竞争能力

——浅谈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人类社会筚路蓝缕,在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漫长岁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发展史。步入二十一世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我们党经历百年风雨,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不懈的奋斗、智慧的创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优质均衡的教育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意义重大。而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竞争力中,“高素质的人群”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软环境”!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机制、学习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关注学生,关心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

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提高区域环境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强调,要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青年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推进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优秀的学生必须做到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要注重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促进学生“五大习

惯”的形成,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要坚持培养优质师资队伍,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教育出求真务实的学生;教师不断丰富完善自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要关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培养教师的事业价值观。提高教师工作生活的“幸福指数”,从而主动地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和教育理念,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示范者。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服务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不仅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好参谋,“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中力争做出最大的贡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

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要变教学工具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的课堂,应努力追求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个学生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精神。

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需要一种文化的重建,目的是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现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因此,作为站在社会发展前端的基础教育,要均衡优质地发展,切实为“人”的发展服务。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教育布局,努力均衡优质发展。

二、推进全员育人,着力优化层级管理,努力实施过程管理。

三、推进校本教研,着力培养优质师资,努力实施分层教学。

四、推进评价改革,着力营造和谐氛围,努力实施目标激励。

五、推进后勤改革,着力美化校园环境,努力实现校园美化。

以人为本,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这一重要的“软环境”,才可能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注重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实践中的指导与运用,在学习中提高,不断丰富完善自我,就能不辱使命,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兰州与先进城市相比,兰州的农业人口比例仍过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处于相对落后层次。建立人力资源强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把兰州巨大的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必须进一步完善全市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一个全民

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广大市民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众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专门人才,对拔尖创新人才要在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下足功夫。要通过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相结合等手段,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市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第四篇: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黄梅县教育局

地方教育部门是连接国家政策和教育一线的重要桥梁,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赋予了更多的管理职责,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下面,谈谈对加强县域教育管理、促进县域教育公平的肤浅认识和具体做法,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落实《纲要》精神,遵循规律办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就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方式,培养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充分张扬、潜力充分挖掘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第一,从教育的社会属性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两大要素。公平关乎社会稳定和谐,效率关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公平和效率(质量)必须兼顾,一个也不能少。“纲要”把“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作为20字方针中的两条,体现的正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县域教育改革发展,还必须立足县情,遵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不脱离实际、盲目冒进,又要推进改革、主动跟进;使教育和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基于此,教育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神圣使

命。

第二,从教育自身看,教育的发展,是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学生、教师、学校发展规律。一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纲要”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把“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思路,遵循的就是学生发展规律。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教育是“文火慢炖”的过程,是慢的艺术,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是遵循教师发展规律。“纲要”明确提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教师有个性和特质的不同,不同教师在成长道路上有不均衡性,但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是基础,结合实践勇于创新是途径,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保障。教育管理者必须做好思想引领、平台搭建等工作,遵循规律、因人而异,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遵循学校发展规律。“纲要”就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出了“六个自主”,某种程度上也是尊重学校个性差异,促进学校个性特色发展。每所学校区域特点、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文化积淀等是有差异的,学校实质上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文化链”,要求教育管理者认识学校资源状况、文化传统,把握学校发展的基本

脉络,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体中,学生发展是核心、是根本,教师、学校的发展是条件、是保障。基于此,教育承担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使教育既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又为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提供人才保证。

二、探索教育本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育既承载着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重大责任,又承载着传承创新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体发展是基础、是根本,没有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办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摆在首要地位。

受狭隘的政绩观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我们还不能从“片追”的误区中走出来,还不能按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办事,不能引领社会大众的教育观念;部分教育管理者媚俗的价值取向、庸俗的办学追求,影响了学生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

当前,教育有三种状况令人忧虑。一是学校发展状况。教育“马太效应”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优质学校成为“面子工程”,资源配臵不断优化;薄弱学校每况愈下,投入不足,师资短缺、老化、断层现象愈演愈烈。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公平,导致“择校”“大班额”等问题高温不退。

二是师生的生存状态。教师苦教,教育教学工作成为重复的劳动,成为谋生的手段,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学生苦学,学习成为知识的累积,成为升学、就业的敲门砖,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倾向。

三是课堂教学状况。教育教学停留在的认知(世界是什么样)层面,学生缺少实践、探究的平台,不善于思考(世界为什么是这样),不善于创新(怎么样让世界更美好)。

叶澜教授说: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生命”,最让我感到力量的词是“实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是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尊重个体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把学生终身持续发展作为办学的终极价值追求;这也是教育的本源。二是要重构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创设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平台;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让课堂更有张力和活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长能力行为记忆远比概念记忆来得深刻。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短板”,我觉得,当前中小学必须把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是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总之,公平和质量是县域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必须贯彻“纲要”精神,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推进管理创新,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贯彻“纲要”精神,创新管理,完善机制,科学布局,改造薄弱,提高质量,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区域内教育有序均衡发展,逐步步入良性轨道,使更多学生公平地享

受到了优质教育。

今年11月,黄冈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市长刘雪荣到会讲话,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我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认识高”“ 理念新”“行动快”“措施硬”。《湖北教育》也推出“聚焦黄梅教育”系列报道。回顾我们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做法,我有六点体会。

第一,创新理念是先导。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从观念上找到症结。任何教育改革创新,都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与理念创新结伴相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理念是先导;增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理念是先导;深化教育改革,理念是先导。我们把观念更新、理念提升摆在教育发展的先导地位,并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始终,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高远目标,践行现代教育理念。

一是价值引领,办学目标求远。2009年,我们提出“创办理想的黄梅教育”的办学目标,从教育的人本属性(让每一位学生终身持续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终身幸福生存、让每一个家庭享受成功喜悦)、社会属性(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奠基)两个维度诠释了“理想教育”的内涵,着力解决“办什么样的教育”问题,明晰了办学追求和目标;2010年,提出了“真教育”的理念,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讲规律、立公心、说真话、办实事,真心、真情、真诚服务学生发展,着力解决“怎么样办好教育”问题,明晰了办学思路和方法。实现理想的黄梅教育,把教育办真,已成为我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自觉行为。

二是思想引领,办学行为求实。教育是真艺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矫饰。我们丰富载体、搭建平台,切实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念。通过校长研修、学习型组织创建、校本培训等方式,在思想上引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去年秋季以来,举办了两期中小学校长上海高级研修班,培训校长及后备干部133人次;开办了图书管理员和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班,培训148人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600余人次。各中小学也开展了“周末大课堂”“青蓝工程”“校长论坛”等系列培训活动,使教师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境界,焕发了激情,规范了从教行为。

第二,转变作风是基础。再好的思想,没有落实到工作中也只是空想。我们把转变干部作风摆在基础地位,着力提高干部服务能力和决策水平,树立教育干部良好形象。

一是加强教育干部作风建设。出台《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暂行规定》,建立“四项制度”:月集中学习制度、“两公示一抽查”制度、深入教学制度、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推出“六条禁令”:下乡吃工作餐,严禁超标准接待;严禁与基层学校领导、教师一起抹牌赌博;严禁收受有碍公务的礼品、礼金、各种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到基层单位推销物品;严禁到基层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发票;严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及亲属和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出台《教育干部作风建设暂行规定》,突出创建学习型班子,校长上课、深入课堂,阳光政务,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并加强管理监督。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制订“五干”考核方案,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教育干部进行考核。突出考核的过程性,变年终考核为终年考核,是考核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并与教育干部的绩效工资、评优、任用挂钩。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干部行政效能、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教育系统形成了风清气正、勤政务实、崇洁尚廉的良好局面。

第三,布局调整是前提。适度超前、科学规范的学校布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县农村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师资弱,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不高。我们遵循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科学推进,已经基本完成布局调整规划和实施工作。

一是完成了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过去,我县城区重小学“大班额”问题普遍存在,最大班额超过100人。去年秋季以来,我们推进“四项举措”,合理调整布局,科学配臵资源,有序分流学生,完成了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增资扩容”:县政府投资2800万元兴建县三小(48个班),投资300多万元,扩建竹林小学(增加12个班),使城区小学由98个班增加到160个班,为解决“大班额“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合理布局”:打破体制性格局,对县、镇、村教育资源统筹整合,采用“转、撤、并”等方式,优化城区中小学布局。将黄梅镇竹林小学(四小)、沙岭小学(五小)、八角亭中学划归县管,县直小学由2所增至5所;撤并城乡小学等五所小学。一小、实小、三小、四

小、五小五所小学承担城区常住人口子女入学任务,同时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实验中学和八角亭中学共同承担城区及黄梅镇学生的招生任务。

“均衡师资”:全面摸底师资底数,核定城区小学教师编制,加大了城区中小学教师交流力度,确保城区中小学师资力量基本均衡。今年,城区中小学教师交流比例达到40%,实现了“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交流融合,放大能量”的目标。

“划片招生”:严格执行“四控”(控制招生计划、班额、入学年龄、招生区域)政策,划定区域,合理分流学生。到今年9月1日,城区所有初中、小学实现了标准班(初中54人左右,小学50人以下)教学,彻底破解了“大班额”“择校”教育难题,实现了学生“就近入学,应入尽入”的目标。

二是制定了科学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生源状况、学校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按照“乡镇所在地办初中,老管理区所在地办完全小学”的思路,形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到2012年秋季,全县初中学校将由2009年的33所调整至24所(含民办3所),完全小学由192所(教学点69个)调整至90所左右(保留初小50所、教学点70个左右)。

第四,改造薄弱是关键。我县中小学存在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薄弱、中小学功能室建设薄弱两大薄弱环节。我们按照“重点突出、优先建设”的思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强薄弱项目(教学用房和功能室)建设,努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

校。

一是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小学建设规划,编制中小学建设项目库,把长效机制、校安工程资金优先向薄弱学校投放,优先向综合楼等教学用房建设投放;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布局调整走”的思路,加快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学校硬件均衡。近两年,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

二是加快功能室标准化建设步伐。建设规范的功能室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去年秋季,全县所有初中完成了实验室、微机室、阅览室等功能室建设。今年,全县投入1100万元,在61所小学建成158个标准化功能室;在中国红十字扶贫开发中心公益书库支持下,全县装备了98所学校1800万码洋、100万册图书,到2012年,各中小学将全面建成数量充足、功能齐全的达标功能室。

第五,优化师资是保证。师资配臵不均,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的思路,做好“理、清、评、分、补、调”六字文章,致力破解师资配臵难题,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师资保障。

加大教师管理力度。对教师招聘、流动、进修、请假、定编等提出具体要求,今年全面清理了在编不在岗的教师。截至目前,全县297名离岗教职工,除已办理病假手续的重大病号16人外,已有172人返岗上课,53人办理辞职手续,56人正在办理辞退手续。

加大聘任教师清退力度。全县清理代课教师683人,义教阶段所

有学校(包括公办幼儿园)今年不再使用临时代课教师。

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力度。通过“考、评”,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精神生活,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加大初中教师分流力度。依规定编,合理分流超编的初中教师,主要分流对象是45岁以下的语数外教师,今年分流300多人,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小学师资不足、年龄老化的问题。

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今年公开招聘教师200名(其中体音美、科学教师60名),全部补充到农村小学;近五年,已补充小学(幼儿园)教师460名,促进了农村教师年龄、学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新招聘教师向体音美和科学教师倾斜,并合理调配各校教师学科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体、音、美等学科教学的需要。

第六,规范办学是目标。规范办学行为,是保护学生发展权益,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去年秋季以来,我们出台系列举措,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推进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规范办班,保护学生发展权利。发布“两条禁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重点班,禁止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校内外办班补课或参与中介机构补课。对违规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予以重罚。

二是规范课时,提供学生发展时间。坚持“三统两保一整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统一执行五天工作制,统一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执行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实验教学、体、音、美、劳技、信息技术教学时间,保证所有学生每天户外锻炼一小时;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

校组织学生节假日补课,大力查处违规“补课”行为。

三是规范课程,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要求所有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重点规范体育、实验教学。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全面开齐各种实践课程,切实规范实验教学。

四是规范教辅资料,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所有学校不得擅自定购教辅资料,每个学生只能有“三个一”:一本教材、一本课堂作业、语数学科补充一本课外作业(由联合湖北少儿出版社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外作业)。使学生作业“吃得饱”,做得完,根治了资料满天飞的现象。

当前,我们已基本完成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为均衡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近年来,我县教育在规范办学中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让老师体会到职业幸福,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让社会更加认可教育。今后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完善、巩固、深化、提高”的方针,进一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理想的黄梅教育。

第五篇:教育以人为本,时代发展的诉求

教育以人为本:时代发展的诉求

正是认识到中西文化各具特长与不足,从文化互补原则出发,得出我们当下中国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中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既涵盖了所有的学生,也涵盖了所有的教职工,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人)。又突出了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中国文化中的群体人);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教育中强调以人为本,是要以广大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每位教师和学生自由而全面发的展,并以此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历史的追本溯源使我们认识到,在中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出现有着共同的轨迹,都是形成于人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实际上就是提倡人的自我解放。因此,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每当人类社会或一些思想家感到人受到外在力量压迫,或被束缚、被强行支配的时候,以人为本就会以不同的话语形式被提出来。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以人为本”在起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历史溯源中很容易看出,中国文化是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中强调人是关系中的人,更重视人的群体性(社会性),侧重于通常所说的“社会本位”。而西方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则强调人的独特性,更重视人的个体性,即侧重于“个人本位”。然而,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实际发展模式就是社会→个人;西方文化的实际发展模式是个人→社会。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实际上个人、社会、人类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从“人”自身出发,“人”是个人,但同时又是关系中的人,是社会,是公民,是人类。“无视个人的社会不可能繁荣,无视社会的个人也不可能生存”。回顾中西方文化走过的道路,其实“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本身并没有错,但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在强调“社会本位”时如果忽视了个体的需求、愿望,就会造成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对于人的压抑;反之如果走一条以个体优先社会发展的道路,走到极端时便会出现“他人是地狱”———个人难融于社会的情况。与文化中的人为对立现象相对应的是,在中国教育中,常常人为地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对立起来,总是过于崇尚全社会同一的预设教育目的,这种预设的教育目的,由于其绝对性,强制性和抽象性往往会造成社会对于个体的压抑。我们的学生一直生活在社会预设的最高尚的、最完善的目的之中,在追求人类最崇高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个体隐没了,我是谁?我的愿望是什么?究竟什么是我真正在乎的?什么是我梦寐以求的?什么是我不能忘怀的?什么是我不能让步的?什么是我不能接受的?什么是我非要不可的?什么让我觉得生活有了意义?我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面对这样的问题不仅一般的中小学生会不知如何作答,就连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常常会有无从说起之感,甚至教师也同样会感到茫然。然而,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就会同时具有人的各种动物性本能和精神性需求,由于学校教育从一开始便缺乏“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教育———人应该如何“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苏霍姆林斯基语)。从人之为人的本性出发的个体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个体应如何融入社会,社会应如何促进个体发展的各种细微的、复杂的过程,在教育中被彻底忽视了,学校中教授的知识成为纯粹客观的,与学生和教师生活毫无关联的原理、公式、概念,学生和教师作为独特个体的个性、背景、家庭影响、社会影响都被忽视了。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只剩下一些架空了“人”的空洞的、满足社会要求的目标和口号,这些目标和口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太遥远,往往难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于是学生个体作为人的基本情感、欲望、需求出于本能一降再降,降低到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追求,甚至降低到动物本能的追求。如果问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什么,真实的答案大多摆脱不了对物欲与权力欲的功利性追求。由此所产生的学生在“厌学”、“恨学”、“迫学”中埋头苦学,导致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疏离,甚至学生自身的理性与感

性之间产生对立,造成心理和行为问题。而这些行为问题又会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而日趋严重,教育归根到底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教育理论只不过是社会生活中现实争端及其所引发的各种争论的一个侧面的反映”。沿着这一思路追问下去就会发现,现实中学校教给学生的“客观”的知识,由于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不够,最终成为人自毁家园———进军大自然的武器,这些知识被人们利用来获得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却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人的物欲、权力欲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却是莫名的精神空虚。过分功利的追求导致人与人感情的淡漠,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分裂。这些问题如果再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灾难性的后果将会使我们的未来变得耸人听闻地可怕。当前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显然是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这些困境有关,事实上,以人为本是中国社会走出困境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教育以人为本的现时代意义就在于:解决好反

映在教育中的一些社会关系问题,超越现存的各种对立思想,寻求一种教育真正达至和谐的途径。

以为西方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从个体的人出发,以满足具体的学生的需要作为学校办学的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利益高于社会、群体、国家的利益。而中国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则是从群体人的利益出发,实际上是群体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个人只有牺牲和奉献的义务,没有追求自身正当要求的权力。严格说来,如果沿着上述将中西方以人为本教育观对立的思路追问下去,中西方教育中都根本不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如果说西方的学校教育是以满足具体的学生的需要为中心的,那么教师的需要呢?学校中其他工作人员的需要呢?社会、国家的需要呢?都可以置之不顾了吗?以相当一部分人的牺牲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以巨大的代价换取局部的成功,怎么称得上是以人为本?而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只讲奉献、讲义务,学生只学奉献、学义务,连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力都忽视了,哪里还有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要超越中西方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对立,将作为教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的“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个体性与群体性看做是同一硬币的两个面,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不可分割,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就会损害另一方面,损害整体,损害到被强调的一方面。以此为依据,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寻求学校教育中师生个体的需要与学校集体的需要、权利与义务、个性张扬与崇高理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学校教育力求在最大程度满足师生个体需要的同时满足师生群体的需要,努力在师生组成的集体教育中完成对于师生个体的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在促进每一位师生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班级体、学校集体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不应该在师生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人类发展中人为地划分出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次第顺序,并强制性地要求人们做出选择。而应代之以谋求诸方面发展的融合与统一,实现教育的真正和谐发展。3.2 超越“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教育以人为本还需要超越的是将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的二元对立思想。事实上,片面单一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教育都不足取,它们尖锐对立,却又同出一源:将个人与社会的割裂。一方面,片面单一的“社会本位”教育是片面强调架空了“人”的社会预设的教育目的,一切为了社会的发展,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的严格划一标准要求每一个人,造成学校教育的结果是同一思维的教师和同一思维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社会规范化、制度化,使每一个教学程序均具有固定模式,学校教育通常不愿再接纳任何创新的想法与表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都成为“标准化”的不和谐音符受到排斥。另一方面极端的“个人本位”教育,通常是以“我”为中心,要求社会、学校和他人都应以促进“我”个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为本”成了“以我为本”,只有“我”是目的,社会、学校和他人则都沦为工具,这实质上是对“以人为本”根本否定。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超越“个人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之间的对立,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之间寻求一种和谐。强调学校教育在促进每一位在校师生基于自身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完成社会对于教育提出的要求,而社会对于教育的终极要求也正是在于促进每一位师生个体内在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是要使每一位师生都懂得,人之所以为人的崇高、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将个人的发展最大地融合了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这种融合使人在获得人之为人的各种需要与期望的过程中,超越了个体的生命的短暂与局限,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自我实现。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尊重,以“社会本位”来针对“个人本位”,这种架空了“人”的教育要达到社会为人“预设”的教育目的无异于是痴人说梦。同时,教育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以“个人本位”来针对“社会本位”,教育历史早已证明,教育以每一个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究竟要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使这些可能都得到发展呢?历史上曾有多少理想主义教育家曾想以儿童本能的、全面地、和谐地得到发展去设计教育,不是都落空了吗?就连曾持有“儿童中心”观点的杜威都认为,与人们所想象的他开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提供了“儿童中心”的办学模式相反,实验学校同样也是“社会中心”的,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了重要地位。原因是,在杜威看来,“儿童中心”是指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但儿童个体心理的发展最终还是在社会中,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的过程与教育的目的统一决定了教育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作为同一整体的“人”的两个方面,是一而二、二而

一、难分彼此、互为因果、互为手段目的、相辅相成的1、人性尊严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核心价值

2、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法治观的终极目的。

下载7、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看综合高中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7、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看综合高中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人为本抓教育 凝心聚力促发展

    以人为本抓教育凝心聚力促发展 ——****镇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必要途径,更是社会主义新农......

    关于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工作汇报

    六盘水市教育局 关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工作、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汇报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雅安高中教育发展之建议

    雅安高中教育发展之建议 民盟天全支部盟员 四川省天全中学教师 薛春智 高益周 不可否认,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通过义务教育项目、贷款赠款项目、普九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项......

    高中教育瓶颈及未来发展思考

    高中教育瓶颈及未来发展思考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配置日......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宣传标语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读高中,上大学,铺设美好人生路。 2、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具体体现。 3、不读高中的孩子将......

    积极发展优质高中教育成效显著

    近年来,*教育在夯实“普九”基础上,不断加强高中教育,通过集中办学、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新建的*高级中学不仅成为*的重点中学,而......

    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现状及其对策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现状及其对策 作者:尹志东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中......

    山东潍坊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山东潍坊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东海县教育局刘安科孙才周 为了学习借鉴山东潍坊先进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大面积提升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2006年9月19日、20日,在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