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式导读
1、美术是一种(A),视觉世人的多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感觉中的主要感觉。
A.视觉艺术B.行为艺术C.造型艺术D.人文艺术
2、(A)是美术活动的前提,也是美术活动的源泉。
A.想象能力B.观察能力C.创造能力D.模仿能力
3、《美术课标》突出美术课程的(B),改变了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学习训练的这一错误观念,强调了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的特征。
A.实用性质B.人文性质C.广泛性D.普遍性
4、《美术课标》提出了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是:(B),激发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和注重创新精神。
A.面向部分学生 B.面向全体学生 C.关注优秀学生 D.因材施教
5、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与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应用、(C)、综合·探索。
A.观察·表现 B.综合·实践C.欣赏·评述D.欣赏·创造
6、《美术课标》强调“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也就是提倡学生在(C)的学习方式中参与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并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
A.自由B.分组C.自主、合作、探究D.独立
7、“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第二阶段3-4年级目标是:(D)
A.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B.以游戏等方式体验不同工具盒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C.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
D.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8、“设计应用”领域的第一阶段教学目标是(D)。
A.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
B.尝试多种媒材,引发联想,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C.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D.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9、“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第三阶段目标是(A)。
A.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B.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C.欣赏不同时代的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画家和流派。
D.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和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和认识。
10、(A)是指用绘画、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
A.造型B.设计C.表现D.应用
11、(C)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
A.造型B.设计C.表现D.应用
12、(B)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
A.综合与探索B.造型与表现C.设计与应用D.欣赏与评述
13、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学习并不是以培养大师为终极目标,而是以培养学生的(A)为目的,并且是以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接受和掌握的方式。
A.美术基本素养 B.美术创作素养 C.美术绘画素养 D.美术全面素养
14、(D)是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某种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系统的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
A.教学评价B.教学目标C.教学目的D.教学策略
15、《美术课标》认为,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A),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B.质性评价和教学评价
C.表现性评价和自我评价D.良性评价和标准评价
16、“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在《美术课标》中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B)的学习领域。
A.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B.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C.创作意识和应用能力D.设计意识和表现能力
17、“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包括(A)两方面的学习内容。
A.设计和工艺B.创作和实践
C.设计和美化D.创作和表现
18、“设计与应用”领域注重(D)。
A.实用性、功能性B.创造性、实用性
C.独立性、实用性D.自由性、表现性
19、在新旧课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课标》重点强调了:“以(A)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
A.观察B.思考C.想象D.活动
20、第一学段(1-2年级)在《美术课标》“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评价要点为“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用(B)的语言加以描述。”
A.他人B.自己C.老师D.家长
21、第二学段(3-4年级)在《美术课标》“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评价要点:“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D)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A.应用B.想象C.创意D.设计
22、第三学段(5-6年级)在《美术课标》“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评价要点是:“(A)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
A.理解B.描述C.表演D.掌握
23、第四学段(7-9年级)在《美术课标》“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评价要点:“(B)视觉传达、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
A.了解B.知道C.掌握D.明白
24、《美术课标》中规定第一学段的目标为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C)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A.复杂B.丰富C.简短D.明快
25、《美术课标》规定第二学段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B)与认识。”
A.思想B.感受C.思维D.认识
26、《美术课标》规定第三学段的目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学家。通过(A)、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A.描述B.绘画C.写作D.口述
27、《美术课标》规定第四学段的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B)及流派。”
A.作家B.美术家C.艺术家D.文学家
28、“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A)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A.独特性B.综合性C.完整性D.开放性
29、活动主题由学生自己根据材料特征或具体情境想出来。利用各种媒材,采用(A)的方式表现学生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学生的感受,从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A.造型游戏B.互动游戏C.创作游戏D.情感游戏
30、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C)。
A.演出B.展示C.表演D.表现
第二篇:案例导读
案例导读
案例名称: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穷人》(第2课时)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詹天佑》(第2课时)导读教师:杨德伦(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小学特级教师)
【导读文本】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习惯于以“讲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近10余年来,串问串读与虚、闹、杂、偏之风充斥课堂,致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处于耗时低效的境况。那么怎样冲破这种“魔障”,使阅读教学充分彰显学科特点,更高效呢?在阅读下面两份课例文本或观看这两节课例视频时,教师们可着重关注如下教学要领:
①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②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书?
③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辅助读书?
④教师是怎样把指导精读与泛读整合为一?
第三篇:红楼梦导读教学案例
“曲”演《红楼梦》
——《红楼梦》导读教学案例
平春
教学背景:
《红楼梦》一书中的诗词,与文一样,辛辣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猛烈地抨击反动势力,热情地讴歌叛逆者的倔强性格与反抗精神,揭示了作品主题,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秘密,加深了作品的主题。如果将这些诗词从小说中抽取出来细细品读,有助于理解欣赏《红楼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诗词曲赋的修养。在本课中,我选取最能解读“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曲词,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红楼梦》。
实施措施:
运用多媒体手段,从《红楼梦》部分曲词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和造成“宝”、“黛”、“钗”爱情悲剧的原因。
具体过程:
《红楼梦》主要人物的命运隐在第五回的曲子和判词中。在上课伊始,我让同学们回顾“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歌曲,结果好多同学说对此知之甚少,这与我的教学设计有很大出入,所以我取消让同学们唱《红楼梦》歌曲的设计,直接用多媒体显示了《红楼梦》中的《终身误》曲词: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刚一开始,同学们以为我要按照课本“名著导读”的讲解体例讲《红
2玉,但悲剧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后来,在贾府上层的精心安排下,宝玉与宝钗成婚,而深爱着宝玉的黛玉却孤寂地死去。
我这样一解释,学生完全明白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这场爱情悲剧。
当同学为这场爱情唏嘘不已时,歌曲《葬花吟》缓缓响起。在凄美的歌声中,在“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歌词中,同学们对林黛玉这个形象的认识更深了。我看到同学们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教室里还有啜泣的声音。一堂名著导读课就在凄美婉转的歌声中结束了。
教学反思:
《红楼梦》中的诗词相对完整,如果对其加以细细品读,对理解欣赏《红楼梦》有与众不同的感受。这样做,其实也符合《红楼梦》自身的一种创作意图。因为《红楼梦》第五回的“曲演红楼梦”,就是在小说内部,提供了从曲词角度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命运进行理解的一个视角。
本教学设计针对《红楼梦》曲词这一特点,选取最能解读“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的曲词,选取适合学生接受的形式,用独特视角加以理解和分析。这是教学中的一次探索,也为课堂教学和经典阅读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点。
教学中引入《红楼梦》诗词曲赋,对学生思想和情感的陶冶,对他们整体人格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长远目标的引导和具体实践,这样一种大处着眼小处起步的做法,显示了把传统的经典阅读引入到语文教学课堂,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改变当下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学习心得体会
这一学,按学校校本培训要求,我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一书,感觉受益匪浅,现将我自学的一点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把握书本内容,理清结构脉络
2011年版《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一书共分为六章,同时附有学习内容要点。第一章为“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核心概念解读”,阐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核心概念及解读,对于广大教师从整体上、根本上理解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至第五章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展现与案例解读,最后的一些课堂教学案例用于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的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议题。第六章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最后附有学习要点并给出细致解读。
二、案例式解读呈现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是本书的亮点
案例解读,呈现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对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在每一章的内容展现之后都专门安排了“案例解析”,给出一些案例用于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案例式”,即将新修订课标的解读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将新课标解读与一线教师的实际经验、操作程式、教学思路相融合,也就是真正做到让教师即学即用、容易上手。案例基本分为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分析、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特别是教学条件分析这一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应用。在教学条件分析这一项里,教师会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我的思考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设计的教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第二章中的案例4“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学生分析,设置了两个题目做了调研,题目一:小明有6个苹果,小立的苹果个数是小明的2/3,小立有几个苹果?题目二:如果列式为6×2/3,你认为对吗?为什么?调研后教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对统计结果及时进行统计,根据数据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紧接着教师作出思考。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教材及课标要求,备学生(进行一些调研及数据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把它们融入到课件制作中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更加有效。
三、几点较为深刻的感悟
1、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仅要获得必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和运用学习经验,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实践活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的原因,则是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发展中尤为重要。
2、作为教师,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许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都需要教师在心里扎下根:比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不能只靠课本,而是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不断营造师生平等的班级氛围;倡导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等。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潜心阅读,静心涵泳,用心体会。用我们新的视界和才识赋予学生新的环境与“装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我对《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上就是我自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心得体会,一篇篇鲜活的案例分析让我们一线教师觉得亲切,此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一书的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一书的学习心得
按校本培训学习要求,我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了《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语文)一书,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把握整体结构,理清脉络。
本书共分有十个章节,同时附有学习内容要点。第一章为“语文新课程总述”,阐述了本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所需要的关注。将“课程基本性质的确认”、“课程基本理念的坚持”、“课程设计的调整与完善”进行了解读,在解读的同时并附有案例说明。第二~六章分别以“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进行解读与案例分析,所给出的一些案例用于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第七章为“教学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再次重申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其要求是:
一、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能力发展和情意导向的融洽,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八章为“评价建议”明确指出了评价目的要科学、全面。导读中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评价的多种功能,二、评价方式的多样,三、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第九章为“教材编写建议”,说明了语文教材的科学特性,具有引领学生的作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第十章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最后附有学习要点并作出具体解释。
二、案例式解都是亮点,呈现对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
在每一章的每一节中,都安排了“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用来解读《2011年版》中变化较大或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案例式”,即将新修订课标的解读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将课标解读与教师一些的工作习惯、话语习惯、思维习惯融会贯通,也就是真正做到让教师喜闻乐见、即学即用。理论与案例,呈现了一幅幅对新课标理解的立体图景。案例基本分为教学背景分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特别是教学背景分析这一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应用。在教学背景分析这一项里,教者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我的思考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设计的教案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第四章中的“继承‘以说促写’、‘读写结合’的传统经验”案例“写话课《我喜爱的苹果》”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本次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分块观察→分块说话→整体连贯说话→写一段话。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做到言之有序,达到文之成理。在儿童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口头语言是“敲门砖”,是通向书面语言的一条快捷通道。只有通过说写结合的训练,才是更有效的教学。
三、撷取一些片断,与大家分享
1、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仅要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和运用,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实践活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的原因,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
2、作为教师,要学会等待学生、善待学生、期待学生。等待学生,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环境,创设合适的情境,留足探索的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待学生,对于学生可能看起来有些稚嫩甚至可能是“胡思乱想”的念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捕捉其中的价值。期待学生,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不断地激励学生,必要时指引进一步思考的方向。总之,教师要学会“留白”,教师有时要学会变得“拙”一些,教师的“拙”换来的可能是学生的精彩。
3、《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又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我对《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篇篇鲜活的案例分析让我们一线教师觉得亲切,此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