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程职业教育应对订单式需求的对策研究
远程职业教育应对订单式需求的对策研究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about Dist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demand in order pattern
滕丽莎,浦理娥
(云南大学 网络与信息中心,云南昆明 邮编 650091)
摘要:如何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文献研究与分析,提出国内远程职业教育应对企业订单式需求的对策。
关键词:远程教育,职业教育,订单
Abstract:How to achiev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rough the Distance education as a platform,has become a new topic modern Dist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ing in our Country.Therefore,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bout Dist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demand in order pattern ofthe enterprises.Key words:Distance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Order
一、绪论
1999年1月,教育部启动并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强调,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社会各行各业飞速发展,人才竞争空前激烈,知识技术不断更新,21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产业的信息时代,为社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充满了挑战。每一位在职人员时刻都需要学习行业前沿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远程教育提供的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满足企事业单位的职业人才订单式需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终身化进程中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远程教育自诞生之日起,由于其在传播知识、实施企业培训的教育手段上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远程教育具有教与学跨越时空局限,受教育对象可以扩展到整个社会,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等这些优势,成为人们尤其是在职人士求学与发展自身的、低成本、高效率学习方式的理想选择。因此,实现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美嫁接,并驾齐驱,最终达到同步和谐发展,对于教育社会化、学习终身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二、发展现状与分析
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和文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国内外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形态在教育资源、硬件设施、软件资源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整合、优化和合作,已发展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远程职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研究通过国际和国内两个环境对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如下描述。
国际环境:美国远程职业教育处于世界各国的领先地位,采取双重院校模式进行办学,主要分布在以社区学院为主的高中后学校教育机构,以专业集团为主的私营企业机构,以国防部等部门为主的其他政府机构,并以多元化趋势发展,目前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早在1927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社区学院圣彼得堡学院。社区学院由于其灵活性、实用性、前瞻性、经济性等特点,已发展为美国远程职业教育的主体。此外,美国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供求关系和学生及潜在学习者特征的反应非常灵敏,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引起的教育市场竞争促进了美国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英国高度重视远程职业教育收,其政府允许远程职业教育的院校授予和普通院校同等效力的学位,并为远程职业培训提高大量的技术支持。英国注重利用本国的教育资源,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网络体系,为拓展职业教育市场,建立国际化远程职业教育网络,形成较强的国际辐射力,实现了“无国界学习” 理想。澳大利亚中央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历时悠久,是该国全国性的技术教育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一职业为导向,以毕业即就业为最终目标是其最大的教育特色。该国远程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技术进修学院,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灵活学习,由于绝大多数人从事农牧业或工业相关活动,其教学内容大多属于农牧业或工业职业教育,以实现国内劳动力需求。除此三国之外,新加坡在亚洲比较早地制定了相关政策,日本提出了”数字化日本”项目,德国在继续教育领域推行质量测试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项目培训的质量。国内环境:近十年来,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在硬件设施装备,教师技能提高、数字化网络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中国初步形成了 “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大批企业也开通了职业培训网站。各级电视广播大学作为远程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混杂着一些私立的办学单位,由于没有统一的政策指引,在招生、考试、学历认证等各方面良莠不齐,造成管理混乱的教育局面。甚至一些私人培训机构,打着职业培训的幌子来赚取经济利益。现代远程教育职业教育面临着如何将职业技能化培训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过程更加能够结合实际,适应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职业技术人员大量需求这一现状。其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成人教育培训发展的新模式,将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现状分析:目前,远程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步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学习的好处和便利,在社会企业对需求人才的培养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的核心力量是技术领域和经过严格职业培训的人力资源,因此,把知识作为一种产业因素来经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远程职业教育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研究学者或者专家提出了宏观的理论指导,还没有微观到实践的具体措施。远程职业教育在实践方面的研究欠缺,没有制定统一的相关评价标准。各行各业的专业教育师资在质和量上都不充足,已有的硬件设施使用率不高。教学资源更新不够及时,造成学习者的理论知识失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关院校的管理没有切实把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只是貌合神离,并未实现在教育理论、教育模式上的融合。因此,在以后的远程职业教育中,要加强在此几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三、对策研究
在此方面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只涉及理论上的宏观调整,在实践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现代远程教育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按职业知识、能力等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尤其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订单式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要满足远程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还须进行深入研究,必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远程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推广订单式连锁办学
各级办学机构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观念,大力推动订单式培养,鼓励连锁办学,深化产学结合等新模式。加快调整、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远程职业教育的活力,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学有所用,用有所长的各类人才。具体来说,学校要经常和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用工需求,了解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关注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向,和企业展开订单式连锁办学。如现阶段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学校应开展相关教学计划,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连锁办学,共同开发相关学习资源,着重培养服务业和制造业方面的人才。
(二)行业高校应发挥本位优势为行业服务
相对来说,行业高校具有更为明显的行业优势,对企业的需求了解比较及时,制定的培训方案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专业的针对性更强,培训对象比较集中,培训效果更有保障。在理论知识方面,由于许多在职学员是为了深入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学校应该引进最新的教学资源,摒弃过时的教学资料,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最新发展动态的了解,装备自己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在实践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远程职业教育使“虚拟现实”成为可能,这就为学习实践创造了条件,学校应该在此基础上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合同,为学习者搭建真实的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好的基础,毕业以后,企业也可以直接聘用学习者来为其发展做出贡献,也为社会培养了优秀人才。
(三)电大教育与社区教育并驾齐驱,双管齐下
社区教育以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是满足在职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电大是非新生劳动力教育,是劳动力的再教育,应该发挥优势,通过社区教育这个平台来推动电大其他类型的教育。二者在核心价值的取向上是基本一致的,都定位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远程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做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工作。二者应该建立起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在教学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中进行沟通,相互补足实现共享共赢发展。
(四)着重培养学员的专业实践能力,建立统一的考核制度
一个企业的成败决定于属下员工的职业能力或潜力要素。如构成一个人知识技能和专业时间的要素:专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参与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学资源的选择要以培养目标为方向,去伪存真,不但要提高职业能力,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中,要尽力契合真实工作情景,避免工作适应度低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如,外企的工作氛围与国企相去甚远,拿多数外企的某些管理方法用在国企讲课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在学员的工作环境中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因此,实践课程的设计必须要在一种真实丰富的学员工作的环境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期满结束,学校对学生进行统一考试,依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根据其学习成果给予认证,颁发相应层次的毕业证书。
(五)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布局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要逐步从三年调整为两年,各级职业教育的培养期限、方式要坚持多样化、灵活性、不拘一格。现代社会专业发展非常迅速,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因此,职业人员的学习要与时俱进,加快自己的学习进度,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专业知识。传统的三年学制是基于传统教育的初步学习者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远程教育中,学习对象是在职的成人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专业的而基础知识,其学习的目的在于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跟踪行业动态。在职学习者有可以实践的操作环境,可以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检验,增强了对学习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相对初步学习者来说,学习相对要高效许多,因此,学制实践可以灵活地进行缩减,以解决部分学习者对时间太长产生的顾虑问题。其次,远程职业教育要兼顾学历教育和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注重发挥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发展远程职业教育的作用,逐步形成开放教育网络,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断完善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现代远程职业教育面临市场和需求带来的双重压力,我们要变挑战为机遇,大力加强与政府、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并通过理念、技术和机制的创新,服务全天候、多区域和全社会,不断拓展生存、发展和价值空间,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助推学习型、创新型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孙辉.如何正确认识现代远程职业教育[J].信息技术教育,2010,(11)121-122.2.位文娟,李兴保.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J].信息技术,2009,(7)249-251.3.穆肃,吴金菊.国际远程职业教育实施的研究[J].国外远程教育,2010,(2)47-51.4.胡凡刚,徐友波.论中国远程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36-39.5.毛文燕.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互动发展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5)146.6.时锦雯.以远程教育推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16.
7.张劲,郑燕芬.我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5)46-48.8.殷伟,胡凡刚.中美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09,(11)29-30.作者简介:
滕丽莎,女,(1984.10-)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硕士研究生,电话 ***邮箱tenglisha1986@163.com邮编 650091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东二院冶金公寓4045室
浦理娥,女,(1983.07-)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硕士研究生,电话 ***邮箱549982444@qq.com邮编 650091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09级教育技术学专业
第二篇:订单式服务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订单式服务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你好:
我们巨鹿县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参与调查的企业所属行业也比较纷繁,涉及到各个行业,现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将汇总情况整理如下:
人员培训服务方面多数企业选择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和财会统计三个方向。
市场开拓服务方面多数企业选择产品推广、形象设计和展览展销三个方向。
创业辅导服务方面多数企业选择市场营销、创业培训、创业信息、管理制度和 筹资融资五个方向。
法律服务多数企业选择资产重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诉讼三个方向。
管理咨询服务多数企业选择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发展战略策划和人力资源四个方向。
质量管理服务多数企业选择质量检验检测、质量体系认证和安全、卫生体系认证三个方面。
技术创新服务多数企业选择新工艺、新材料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优化技术服务三个方向。
信息咨询服务多数企业选择市场行情、政策法规、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四个方向。
我们也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订单式服务培训,具体该怎样运作还请多多指导帮助,如有其他需要及时联系。谢谢!
第三篇:订单式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订单式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与联办单位密切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在课程优
化整合、接模块编制专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做到与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无缝对接,在课程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上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思路目标内容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肓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如何适应市场,将企业需求成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如何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毕业生等都是当前各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2004年10月,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研究实验小组,安排专人对学生就业岗位情况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研,结合学校在师资、专业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初步提出了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验方案,在旅游商贸类专业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
现代流通与服务业是近几年乃至今后几年中国重点发展的行业,而现代零售服务业又是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现代零售业顾名思意是指在现有市场经济活动中通过直接服务于终端顾客、满足其消费需求的过程来获取自身利润的企业群体,其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百货店(商场)、综合超市(卖场)、便利店(社区超市)。我国的现代零售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后续空间非常巨大。而目前国内零售业市场中最缺乏的资源不是资金不是商品也不是供应渠道,恰恰是人力资源。因为一个百货店或一个超市(卖场)所需的资金、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不难寻找,但一群有经验、有理论、有思路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这个新行业中是很难寻找到的。目前在国内经营的中外企业里的管理干部来源只有两个:从国内外竞争对手处挖掘和从基层员工中培养。所以现代零售企业从其自身的正常经营、扩张发展等各方面都己迫切需要社会为其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利于他用最短的时间、较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使企业尽快地走上顺利经营、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而市场经营对某类人才的需求及社会上此类人才的缺乏恰恰是我们教育部门该尽导向责任和教育义务的最好时机。
有好的机遇,还得有好的企业来合作。校企联合办学,定单式培养人才,一直是学校追求的办学目标。企业有实力,有可持性发展、并热衷于学校教肓,是我们选择联办单位的必备条件。消息发出后,先后有时代超市、北京华联集团、好又多超市、金润发超市、金帝营销南京公司、美国通用磨坊食品有限公司、大洋百货、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中国联通南京分公司、南京宏图三胞连锁集团等企业前来洽谈,2005年6月,学校经过多方考查,最终选择了北京华联超市集团为合作伙伴,进行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的试点工作。
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是我校2005年根椐我国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趋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我省中职系统首开的新型复合型专业。它采取与企业密切合作,订单式培养的新模式。经过
近三年来的探索与研究,在不断吸收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在课程现,课程摸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手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零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重点对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进行了改革和建设,以培养更多的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办学目标。如何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定单式培养,是我校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这几年,我们大力学习借签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模式,融合提炼、整合创新,探索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全体教师教育观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拉动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改革,使我校的职教水平整体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运用工作实践中真实的任务、活动和主题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1、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企业的需求为培养目标,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为现代零售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构建与劳动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根椐现代零售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技术岗位的职责、任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以强化实践、突出技能训练、有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个人潜能和智力类别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和职业岗位趋向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满足其不同需求。
2、基本思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点上试验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市场调研与课程设置相结合、课程改革与教师培养相结合、课程改革与产学研相结合。
3、主要内容
宏观层面:专业设置,课程模式,课程设置。
中观层面:根椐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微观层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改进,评价手段的修正。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研究法
4、对比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工作进程
1、充分调研,明确培养目标
2005年初,我校由商贸教研组组织部分教师采用企业走访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得出结论:随着现代零售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经过调研和几年的探索,初步确定“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超市布局设计与运作管理模式,掌握商品采购、储存保管、促销与配送方法,从事超市固定资产维护与保养技巧,能熟练使用商场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能适应现代超市经营管理需要的初中级专业人才。
2、强化课程意识,确定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确立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提高学科探究能力,包括理解学科知识、技术与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倡导探究性学习,专业学习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相关专业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确定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
研究“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就业质量为方向。学校和企业培训部门共同研究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以促进学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为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目标。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道德力、学习力、创造力和就业力。
4、方案实施
1)、确定联办单位,根据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
“订单式”培养就是让学生课堂即得到工作经验、出校门就获工作岗位。“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目前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是学校新办专业的又一道难题。为此,学校多次组织本校专业课教师及部分联办单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制定了既符合国家教育教学精神,又能切合行业规律,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教学计划,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改与完善,以期培养出企业、社会、学校三方认可的合格的毕业生。
好的培养目标还需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来实施。为此,学校在加强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传统的2+1教学模式(2年在校学习,一年生产实习)改为多段次教学见习与生产实习(第一学期1个月教学见习,第三学期4个月教学见习,第六学期5个月的生产实习)。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与教学见习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贱,在实践的基础再来提高课堂理论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针对性,并对过去知识点掌握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重修的要求。例如∶超市班在超市教学见习期间发现,连锁大卖场的管理己经全部实现电脑化管理,收银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生鲜管理系统,AIC管理中心等无处不在运用。虽然他们在学校学习了计算机课程, 但哪点知识却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 因此, 同学们回校后强烈要求重修计算机课,并表示要努力,认真的学好它,为下次的就业打好基础。学校答应了同学们的请求。现在,同学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别提多高了
2)、课程整合优化
a、强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无专业教材,且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材知识点也略显落后,为了适应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学校先后多次组织业内专家、本校专业课教师结合学校及行业内的特点,以企业培训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参考,先后编写了“商品陈列技术”、“连锁经营案例分析”、“超市美工”、“超市四季生鲜食品配置”、“ALC信息管理”、“连锁超市营销策划案例集锦” 等专业校本教材,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实现了学校所授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b、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
俗话说:教有常法,却无定法,只要得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我校全面实施,直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诊断教学法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06年。学校加强了多媒体课件、教学设备的开发和应用,部分商贸类专业的专业课己全部实现了每堂课的PPT模式辅助教学, 不仅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了, 而且图文并茂的直观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轻松更牢固。例如我校专业课教师教授“商品陈列技术”课时,将学生在大卖场进行教学见习时的大量的进行商品陈列时的照片剪贴制作成PPT模式,结合理论进行教学,指出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传授正确的陈列原理及方法,整堂课的教学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种诊断式教学方法在06年市级职校中青年教师赛课中获得了专家评委们的好评。
c、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以适应新专业、新教学模式的要求
随着现代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也需要不断更新。近年来,学校多次选派部分优秀教师深入相关行业进行培训,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得高级营销师,高级电子商务培训师证书,成为了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美术教师通过学校安排,在联办单位北京华联超市美工策划部门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培训,初步了解并撑握企业策划、超市美工的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她当任的学校“超市美工” 课的教学中,专业技能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她培养的学生在教学见习中有两人分配在美工组,他们制作的POP牌悬挂在超市的每一个角落,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3)、实习训练的教学改革
深入实训与就业基地的研究,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教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业教肓特色的根本途径。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一是要有行业类龙头老大的地位,具有行业的代表性,二是要有一定的规模与实力,能整建制的(以班级为单位)满足学生“顶岗” 操作式的实习与就业。学校先后与金润发超市,北京华联超市,麦德龙超市、美国通用磨坊食品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南京分公司、南京宏图三胞连锁集团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其中金润发超市瑞金路店曾一次安排三个班80多人同时“顶岗” 进行教学见习的活动,实现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突破。同时,我校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教学见习期间,深入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的营运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深得企业的好评与信任。2005年5月,受北京华联超市华东区总部委托,我校承担了北京华联超市南京地区三家大卖场生鲜管理经理培训班培训任务,十天的培训工作,从培训计划的安排,到培训讲师的授课内容及专业技能,都受到培训学员及委托单位的好评。从此,我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的评估
(一)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性评估,让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共同参与
学习与评价
多年来,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科学的评估,除了常规的教学学分制,德肓评估体系,还增加了教学见习评估及生产实习评估体系,每一次、每一年的见习、实训评估由学生自评,用人单位点评,指导老师评分,学生家长参与的方试,认真记录,存入学生档案,为将来推荐就业时正确的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依据。例如:06级超市经营管理班有6名学生在06年12月份的教学见习中因表现优异,被企业评为“优秀学员”,他们的考评记录及荣誉证书将被复印存档,用人单位将在他们毕业后免试(考试及试用期)录用。
(二)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成立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指导并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更好的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结合各专业特点,成立了由行业
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分顾问团和讲师团),定期到校指导工作,参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从事部分课程的教学与讲座。例如,“超市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第四学期每周将按排三节选修课,邀请北京华联超市营运总监、采购总监、店长、人资经理,金润发店长、人资主任,麦德龙培训部主任,美国通用磨坊华东区总经理、销售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做为特骋讲师来校授课,讲授业内最新知识及技能,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全面考评学校的教学质量,严把质量关。
二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目前学校对超市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课程的改革,得到了学生本人,家长,用人单位三方的认可,用人单位在教学见习中发现了一些优秀学生,并提前预定了这些学生,毕业后如愿意留在企业,直接签约,免除实习期,并做为储备干部重点培养。学生及家长通过教学见习及生产实习,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及认知,并对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及时查漏补遗,在回校学习时有了更多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了教师愿意教,学生主动学的良性循环。
2008年9月
第四篇: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对策需求研究-成果小结
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对策需求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完成人员:毕湘利、宋键、毕艳祥、刘加华、陈菁菁、胡少峰、张琦、张知青、刘扬、刘朝明、冯娟、龚伟、邓奇、白涛、张立东、周 悦、周巧莲、金碧筠、杨洪杰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上海乃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十分迅猛,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史比较短、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不足,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体系。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虽然已经开始尝试在安全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但目前各地的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工作仍处于分散不成体系的状态,风险管理工作仍处于被动型管理模式,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上还比较落后,这种状态与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形势极不相称。
城市轨道交通一旦发生运营或安全事故就会对市民的出行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虽然轨道交通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控制风险措施,但城市轨道交通涉及的专业众多,危险源和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非常有必要引入系统论的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城市轨道交通防御风险的能力,并且有针对性地对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降低风险对轨道交通造成的损失与影响。同时风险管理还能够为合理分配安全保障资金与人力投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安全事故及风险分析
归纳总结国外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发生过的主要安全事故,包括自然灾害、火灾事故、恐怖袭击、客伤事故、列车相撞或脱轨及大面积失电等重大安全事故。同时对国内北京、广州、深圳、南京等主要城市轨道交通曾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归纳分析。
2、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选取英国、美国、我国香港地区等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国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各国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内容范围、应用情况等,结合国内包括香港、北京、广州等主要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的现状,总结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3、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从安全组织机构、安全规章制度、建设标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设施设备维护、应急处置、科技支撑等方面客观分析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控制的现状,并对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控制水平提出总体评价,分析上海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原理
对包括安全、风险、风险管理定义、风险管理程序、目的及意义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的主要原理进行了分析。
5、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系统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识别与分析的方法,并对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特别对风险定性评价及定量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
6、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分析
利用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对上海轨道交通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进行了识别及分析。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风险主要包括:大客流风险、设施设备故障风险、客伤风险、火灾风险、工程施工风险、列车相撞或脱轨风险、外部侵限风险、公共安全风险及自然灾害风险等。
7、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控制对策
提出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快速处置”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根据上述上海轨道交通主要安全风险的特点,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同时对上海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8、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控制目标及实施计划
根据各主要安全风险对策措施的情况,从近期及中远期的角度,制定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控制目标及实施计划,落实各项安全风险对策措施。
三、创新特色
本课题中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识别、分析、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上海以及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方法,并对风险定量评价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的体系构架。研究还对上海轨道交通目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四、应用范围
本课题研究识别并分析评价了上海轨道交通目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指导上海轨道交通风险管控工作;提出上海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控制对策措施及需求,能够有效降低安全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损失;同时,对现代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分析及评价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风险进行事前管理、闭环管理,避免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损失。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可结合本课题研究内容、参考本课题研究成果,制定适合自身风险管理需求的风险控制措施,指导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应用前景良好。
第五篇: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及对策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从字面上看,这段话强调了两个词,明确了一个思路。强调的两个词一为“城镇化”,二为“健康发展”。明确的一个思路是“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下面笔者将围绕以上两个关键词和一个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
探源:强调城镇化健康发展弦外有音
“城镇化”这一概念,前些年就已经提出,但后来逐渐被城市化代替,现在重新强调城镇化,是有特殊现实背景的。那就是近几年城市发展出现了“伪城市化”或说“半拉子城市化”问题以及“大城市无序发展,小城市与中心镇城扩但留不住人,有城无市”问题。城镇化与城市化有一定差别,城镇化包括城市化,同时又突出了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地位。
关于“伪城市化”问题。“伪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年来新增的数千万甚至上亿城镇人口绝大多数并未真正转为城市居民。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的估计,2006年以来,中国新增的数千万城镇人口中,真正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可谓凤毛麟角。而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上千万大学毕业生也多以“蚁族”的方式生活,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也没有真正的市民身份。这里有一组数据能说明一定问题:据2011年3月出版的《红旗文稿》报道,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专题调研组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2009年达1972万,而北京市户籍人口为1200多万人,即新移民达700多万人;据2011年4月7日《解放日报》报道,截至2010年底,申城常住人口为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412.32万人,来沪半年以上流动人口总数达829.82万人,占常住总人口比重的37.37%;来自新华网2011年3月23日的消息称,广州市目前实际人口超过1400万,其中户籍人口794.6万,登记的流动人口为634.7万;据《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4月10日报道,截至2010年末,深圳市实际管辖人口超过1300万,户籍人口总量为259.4万,即非户籍人口达1040万人。综合前述数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非户籍人口即达3200多万人,这些城市新移民虽然已经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因没有所在城市户籍均不能或不完全享受市民待遇。二是在新一轮城市化中,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多达4000万~50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其中有不少人成为三无农民,还有一部分农民被上楼,或被就地城市化,而被上楼或被就地城市化的农民多数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市民待遇。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土地利益。土地作为目前中国增值最快的资产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将农民土地转为国有,在商品化开发过程中谋利,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利。农民失地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也大大延缓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步伐。
关于“大城市无序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城扩但留不住人,有城无市”问题。由于大城市集聚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密度载体,产业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吸纳就业人口量大,人的价值相对容易实现,所以吸引着各地各方面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蜂涌而来。加之一些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相邻城市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不利于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还有一些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指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发展趋势。还有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酿成不同程度地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在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发展上则呈现出另外一种状态,由于多数小城市和中心镇缺乏规模较大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人们就业难,生活不便,文化精神生活难以满足需要,人的价值很难得以实现,所以这些地方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也就留不住人才。近些年来,虽然不少地方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征用农民土地,拉大了城镇框架,建了不少楼房,但因缺少产业支撑,人气不足,演绎出有城无市,城镇人口增加速度大大滞后于城镇面积增加速度的现象。
现在中央政府强调城镇化健康发展,就是想化解“伪城市化”或“半拉子城市化”问题,解决大城市无序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无人气发展等问题。达到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合理布局,顺利实现我国城市化目标。
对策: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两大关键
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政府的愿望,人民的要求,也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客观需要。要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进一步改革城镇化体制,还要搞好顶层设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的思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进一步改革城镇化体制。改革是目前和将来一段时期城镇化的最大动力。首先要改革城市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公民自由迁移。一个公民或家庭在哪里就业、生活或发展,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自身素质、各种关系、资源等,只要这个人或这个家庭能够在某个城市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来源并纳税,有固定的房产或住所,就说明这个人或这个家庭有能力成为这个城市的公民,就应该允许这个人或这个家庭融入这个城市。当这个人或这个家庭不愿或不能在一个城市生活或发展下去时,这个人或这个家庭自然就会离开这个城市去寻找合适的去处。改革僵化的非人性的户籍制度,代之以人性化的居住登记制度,是城镇健康发展,消除“伪城市化”的基本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不管是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还是大学毕业生,皆能顺利融入其所在的城镇。其次要综合开展土地管理、财税体制、规划体制的改革,尤其是要针对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间管理二元化等问题进行改革,加强城市对不同层次群体的吸纳能力,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同步开展新时期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通过农地、林地等确权和产权流动,推动土地适度集约经营,并使拥有产权的农民获得相应收益。同时,为已经城镇化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设立一定的过渡期,使他们在拥有城镇户籍的初期能够同时获得农村产权收益,以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
搞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指向明确的城镇化战略,这不利于城镇化进程平稳、健康、有序推进。因此,必须搞好城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城镇化战略要符合我国特殊的国情,面向未来10年~30年的发展,尤其需要实现两个“半拉子”城镇化的协调统一和城镇化人口的合理分布。
首先要实现两个“半拉子”城镇化的协调统一。我国城镇化率自改革开放初的20%
左右,提高了26个百分点达到2009年的46.6%,未来要达到70%的水平,还需要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从城镇化整体进程来看,我国城镇化还只是“半拉子”工程。目前的城镇化统计数据中包含了1.67亿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蚁族”(有人称为知识民工),这两部分人并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已经完成的城镇化也是不完整的、“半拉子”的。未来推进城镇化必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将逐渐由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蚁族”向农民工家属转变,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蚁族”的市民化是协调推进两个“半拉子”城镇化的切入点。近期必须首先推动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蚁族”的市民化,才能保证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其次要实现城镇化人口的合理分布。专家指出,在未来20年~30年内,我国城镇人口目标是要达到10亿人。如此巨大规模的城镇化人口如何在空间和城镇体系中合理分布,也即城镇化人口在东中西部的分布,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分布,是城镇化战略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该问题还关系到中国城镇化中的一个基础性矛盾,即大规模城镇化和严格的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有专家认为,未来,引导城镇化的合理分布,首先需要设置一个标准,如同我国区域发展的标准是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样,城镇化也需要类似的简明标准。而且,还需要考虑到产业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综合考虑到城市群地区的功能,对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间进行合理引导。总起来看,城镇化人口分布需要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主要向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集中。同时要注意避免“大城市病”与“小城市和中心镇人气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