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建设有效的企业招聘选拔体系
建设有效的企业招聘选拔体系
建设有效的企业招聘选拔体系
主讲人:张晓彤(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原诺基亚人力资源经理)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企业即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商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优秀的人才无疑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对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企业来说,更为迫切的需要更多更优秀员工的加盟。作为负责选聘人才的HR人员,承担着在数以百计的求职简历挑选最适合人员的重任。因此,HR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有效的甄选与面谈技巧,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起规范的企业招聘与选拔体系,为人才的选、聘、育、留建立科学的流程,从而达到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发掘人才潜力的目的,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由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原诺基亚人力资源经理张晓彤女士主讲的《建设有效的企业招聘选拔体系》课程,着眼于中国企业人才选聘的现状,结合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果和顶级跨国公司选聘人才的成功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实用的招聘理念和操作技巧,从而帮助HR人员解决人才选聘过程的问题,帮助中国企业建立起规范完善的人才招聘选拔体系。
【本课程具有的独特优势】
诺基亚HR体系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诺基亚公司以严格的招聘选拔体系为业界所称道,其公司内部的每一个重要职位都必须经过招聘主管、人力资源经理、CHO的层层筛选与严格的心理测评。诺基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招聘选拔体系的规范与完善。
业界最优秀的HR专家倾力研发并主讲。在对国内企业招聘选拔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张晓彤女士结合在诺基亚就职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独立开发出人才招聘和面试方面的课程。经过近十年的讲授与不断完善,该课程已成为业界公认的优秀课程之一。
兼具实战经验与理论知识的主讲专家。作为诺基亚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张晓彤女士在长期的人才选聘中积累了丰富的招聘经验与人才选聘体系的建设经验。张晓彤女士在NOKIA任职期间累计直接面试及测评的候选人超过2000名,涉及诺基亚下属部门的数十种职位。
结合中国企业HR体系建设实际而打造。从95年开始,张晓彤女士为国内大型企业进行人才选聘方面的培训,帮助企业解决不同类型的选才问题,受训学员多达两万余人。张晓彤女士还对中国企业的典型现象进行了系统追踪研究,将诺基亚的人力资源经验与中国企业管理现状进行了完美结合,有效避免了外企经验在国内企业中的水土不服现象。
讲授业界公认的实用人才招聘选拔技能。张晓彤女士所讲授的人才招聘选拔课程是业界公认的最优秀的课程之一,数万人学习过张老师的招聘课程。该课程是知名企业人才招聘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经过国内数以千家企业的实践检验,实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极强。
【学习对象】
企业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等高层管理者
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招聘主管
【课程目标】
明晰人才选聘的科学流程,制定切实可行的选才方案
了解基本岗位的素质模型,准确判断求职者的适配度
掌握科学面试的相关技能,提高选才判断的准确率
了解行为面试的科学知识,洞悉简历背后的信息
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准确判断求职者的综合素质
学习先进的人才测评工具,考察求职者的发展潜力
【讲师介绍】
张晓彤女士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培训专家,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晓彤女士曾长期任诺基亚中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诺基亚学院非技术课课程经理等职务,后任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北方区人力资源总监,现为专业培训顾问及管理咨询顾问,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专家团成员。张晓彤女士有着长期的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背景与丰富的人才选聘与培养经验,其主讲的课程既有深厚的理论深度,又有名企经验的系统总结,内容贴近中国企业实际,深受学员的好评。张晓彤女士先后为北大方正集团、宁波方太厨具公司、中国东方通信公司、中国纺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公司等几十家企业提供过咨询和内训。
【课程大纲】
一、“可以量化的才是可以管理的”—彼得德鲁克
招聘体系的有效性是怎样被考核的?
招聘质量
招聘数量
招聘成本
招聘合格率
用平衡计分卡来管理及考核我们的招聘体系!
二、“集体负责=集体免责”
招聘过程中的职责分清
三、选材前的招聘体系建立
制定招聘战略
招聘需要有预算吗
招聘录用程序的制订思路与原则
弥补工作空缺的技巧
人才招聘录用、人才面试评价的流程
四、“如何看人不走眼”—目标选材六部曲
第一步 组织整个选材过程
全面培训主考官
挑选招聘渠道
挑选面试方法
挑选测评方式
第二步 确定胜任某工作岗位所需的预期业绩
预期业绩的三个组成成分:目标;工作障碍;能力素质
素质及素质模型的介绍(通用素质介绍)
确定预期业绩时的问题及克服方法
第三步 准备与工作岗位相关的面试问题与回答
如何设定面试维度
导致无效面试提问的错误假设
避免无效提问的方法
第四步 通过行为面试法预测应聘者是否具备达到预期业绩的能力
如何根据各个职位的胜任素质模型问问题—STAR行为面试法 ――演练候选人在夸大自己?还是根本在撒谎?--身体语言告诉你的信息会说话容易还是会听话容易?---做个有效的倾听者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面试笔记如何做
掌控面试速度
双赢思维--维护候选人自尊
如何注意自己的非语言性的信号
第五步 运用测评中心(Assessment Center,AC)为选材把关测评中心的组成成分
测评中心的设计原则简要概述
测评中心的信度
测评中心的效度
现场演练:测评中心体验
现场辅导:
面试组织者如何实施“测评中心”
业务部门经理如何作为观察者参与“测评中心”
第六步准确地评价
如果不会评估候选人―整场面试等同于“作秀”
面试过程中常见10大误区及避免方法
如何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面试报告
五、完成选材过程后的后续工作及评估
录用/辞谢
对整个流程的评估(样本)
第二篇:如何建立完善的招聘选拔体系
如何建立完善的招聘选拔体系?
大凡一个企业的招聘与选拔管理存在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原因。一是用人策略,或者说是人力资源战略,而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一种职能战略,离不开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这个话题很大,不在此文阐述。另一种原因是缺乏健全的招聘选拔体系,有些企业可能在招聘选拔的某些环节做得相当好,但就是不成体系,各个环节缺乏有机的联系,难以形成合力。
一个完善的招聘选拔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招聘计划
广义的招聘计划实际上包含了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这个问题同样涉及到企业战略,在此暂不详述。狭义的招聘计划就是人们常说的,又分为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计划源于一年的业务发展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是在计划的基础上细化并滚动调整。
招聘计划需要明确招聘哪些岗位、招聘数量、到岗时间,同时还必须明确招聘招聘预算。现实中多数企业在计划这个环节其它方面可能做得都不错,唯独缺少预算计划,结果往往导致申请费用时得不到高层的支持。
第二,选拔标准
确定选拔标准,离不开岗位分析,但仅仅依靠常规的岗位说明书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一般的岗位说明书虽也包含了任职要求,但大多比较笼统,更多地是对知识、技能、经验、学历、专业等的要求,缺乏对深层次素质要求的说明,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难以对招聘选拔标准的确定提供有效的支撑。
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建立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不仅明确胜任素质类型,同时也明确了不同岗位对同一素质类型的不同程度要求。
第三,渠道选择
选择招聘渠道,不仅要考虑岗位性质、招聘人员特点,还要考虑公司的总体战略。招聘的首要目的当然是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宣传企业形象的功能,有些企业即使招聘一个人,也可能选择某些影响力极大、费用不菲的招聘渠道,宣传企业形象很可能就是其主要目的。宝洁公司每年举办的大规模校园招聘,既有储备后备人才的目的,也有宣传企业品牌的目的,因为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是宝洁产品的巨大客户群。
招聘网站和现场招聘是多数企业选择的招聘渠道,效果在一般情况下都不错,但不同的招聘网站各有特点,在决定选择哪家网站时,需要事先了解各个网站上的求职者分布特点,多数网站都可以提供此类服务,要选择那些目标求职者多的网站,否则很难保证收到足够多的符合要求的简历数量。
除了专门的招聘网站外,某些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岗位,还需要考虑在一些专业网站、专业杂志上发布招聘广告。
总之,选择招聘渠道就如同宣传企业的产品,一定要使目标求职者迅速获知企业的招聘需求。
第四,素质测评
这个环节是多数企业在招聘选拔管理上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不同类型的岗位应有不同的测评手段,非关键性的、专业性不强的岗位一般通过面试即可,专业性岗位、关键性岗位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手段。
近年来,心里测评的使用日益广泛,这种手段的关键是测评工具的选择,它直接影响到测评的有效性。有些企业从网上下载了工具直接就用,根本没有探究它们的来源及科学性。实际上,开发一个有效的测评工具需要大量的投入,真正有效的工具一般是由国内的研究机构在国外成熟的测评工具基础上开发的,都是要收费的。网上随便下载的免费工具的有效性很难保证。
第五,效果评估
现行的招聘选拔是否有效,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个完善的招聘管理体系也是需要不断修正的。
效果评估环节也是多数企业在招聘选拔管理上有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第六,制度与流程
为确保企业的招聘选拔管理体系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与流程,通过制度与流程规范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部门的职责分工,规范各个环节的行为和行为标准。离开制度与流程的规范,最终极易导致随意和人为。
总之,招聘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确保招聘选拔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第三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构调整和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是,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实现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式系统。其主要载体是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或区域技术中心和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
(五)建立和完善适应我省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大大增加,部分企业技术和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体系完善、机制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强、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
----技术中心建设。到2010年,培育2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0家行业或区域技术中心。600家省级技术中心。形成一批接近国际水平或国内一流水平的企业、行业或区域研发基地。重点企业普遍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到2010年,每年组织攻关关键或共性技术10项,实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技术创新项目100项,省级新产品1000项。使战略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上取得实效。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
----技术进步贡献水平。全省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年增长达15%以上,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达到40%以上。专职研发人员占职工比例达10%以上。
----自主品牌培育。推进企业每年参与制订一批国家或行业标准,重点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或国际同类水平的其他标准比例不低于50%。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专利的品牌产品。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六)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是在现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指导和提高上下功夫,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动态管理,重视质量提高和产出水平,突出技术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七)行业或区域技术中心。重点是进一步增强功能建设,着力培育其信息集聚与扩散的功能;共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功能;技术服务与咨询的功能;人才交流与培训的功能。
(八)产学研的联合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交流活动。针对行业特点,提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重点是抓好一批产学研示范企业的培育和成果转化项目,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促进其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九)技术创新机制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作用,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
四、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与措施
(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创新环境。将企业技术创新条例纳入省立法规划并适时出台。通过立法,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确定指导思想、战略目标,规范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中介等各方行为和责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支持。
(十一)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全社会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要按照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要求,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应用现代信息手段,定期发布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指南。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创新活力。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创新能力项目建设、产学研联合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等。各地也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扶持力度。
(十二)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重点支持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专业研发机构,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实现与院校的联合。每年扶持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并促进其成果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技术中心,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和交流。
(十三)加强重点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每年选取30家左右省级优秀企业技术中心,优先享受政府专项资金。定期公布企业创新项目投资指南,吸引研究单位、外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参与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建设。通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能力建设和提高。
(十四)推动行业或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应用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真正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按照“十一五”技术创新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项目,公开招标攻关。鼓励建立以咨询、检测、培训和研究开发等各种形式的行业或区域技术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发挥集成优势,鼓励中心跟踪和参与国家在科技和产业领域的重大攻关项目,使其成为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主体。鼓励大企业技术中心拓展为行业服务的职能,并积极引导其向行业技术中心发展。
(十五)推进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企业将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纳入国家和国际标准,掌握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从专利、技术标准等角度出发,支持一批在战略或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把自主研发形成的专利技术,实施对外专利许可或专利权转让,使专利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发起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与有关部门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推动我省专利、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建设。
(十六)完善考核监督激励机制。完善企业技术中心绩效评价体系。把研发投入、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研发预算机制、科技人员培养使用和创新成效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系统科学地设计评价指标、统计口径、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对技术中心企业实行动态的管理,使之更符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要求,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政府引导型资金的绩效评估,确实把有限的资金用足用好。每年对省级优秀新产品、优秀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优秀企业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使之带动全社会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第四篇:最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
易思华管理咨询产业集团----------中国咨询式培训第一品牌
咨询式培训与传统培训的联系与区别
咨询式培训是将将培训、诊断、咨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为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全员素质提高,依托优秀的咨询师与培训双栖专家为师资背景与前提,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针对实际设计的咨询式培训服务,使之更有利于企业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在帮助客户解决企业营销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有效的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与能力。咨询式培训仍然属于培训的范畴
咨询式培训是以培训的延伸与拓展,是培训的一种更高形态与境界,是在对传统培训进行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经过扬弃后创新的一种培训方法。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还是效果上都比普通的培训更加进了一步、上了一个台阶与档次。
在目前企业普遍感觉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无疑对培训市场是一种冲击与提升。
一、首先咨询式培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与普通培训的单打独斗相比,咨询式培训更强调团队作战。一般咨询式培训都会组成咨询式培训项目组。按咨询公司职能化组织结构的工作特点,一般均由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亲自主持协调,根据客户行业特性、咨询需求、专业特点、涉及范围等快速反应,实时优化组合一支专项培训师团队,并全心投入。
咨询式培训只有咨询公司才能完成,普通的培训公司无法完成咨询式培训任务。咨询式培训的培训师也要求首先是营销与管理实战的咨询专家、熟悉与了解企业的实践,是咨询与培训双栖专家,只会做培训,或者说只会做咨询都不行,缺一不可。
二、咨询式培训的理念
咨询式培训以专业化咨询的视角,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出发,为企业的成长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供实际的解决思路与方向,实施具有实效性的培训解决方案。
易思华管理咨询产业集团----------中国咨询式培训第一品牌
三、咨询式培训的特色
1、以诊断为起点的培训
咨询式培训首先要进行内访外调,将本企业内部的资源与问题进行盘整,对行业的竞争态势与标杆企业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共同制定出适宜的企业内部改进方案,在改进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协助企业创建学习气氛,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专家通过培训达到持久关注企业,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2、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培训
咨询式的培训师会运用各种咨询工具与理论,诊断、分析制约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和瓶颈问题在企业问题诊断的基础上,从培训角度系统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组成双方参与的以资深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培训师团队授课内容突出实战性、先进性,启发性,具有可操作性。
3、以互动为手段的培训
咨询式培训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简单的灌输与接受,是与企业管理与营销中高层充分沟通协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培训方案,采用多种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引起广泛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利用第三方的无直接利益冲突优势,建立人性化的情感注入和打破管理阶层的等级感受,共同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全新工作氛围
4、以过程为导向的培训
咨询式培训不是以结果为导向,是以过程为导向的培训。强调培训前的调研、访谈及与企业内部充分进行训前沟通,量身定制各项具体培训方案。关注培训课堂的交互式教学、案例研讨,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培训师团队创造全新感受的培训文化。重视培训后的跟踪评估与效果调查,将密切关注受训企业的反应,便于及时调整更为适应的有效内容
5、以建立合作伙伴为目标的培训
易思华管理咨询产业集团----------中国咨询式培训第一品牌
咨询式培训不是追求的一堂课的合作,而是与受训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式的聪明,根据企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系统策划培训项目,度身定制教学安排及培训课程,讲究培训课程体系完整,内容先进实用,全程细致周到地专项组织与服务,开展培训评估,及时了解学员反馈、促进课程改善,通过合作,建立永久共识和协作的深层关系。不能为企业解决问题,既使再努力,咨询式培训均视为没有价值的无效劳动。咨询式培训与传统培训的区别
通过上述的阐述,咨询式培训与传统培训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通过几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培训效果的对比分析:读可以记住20%;听可以记住30%;看可以记住40%;说可以记住50%;做可以记住60%; 看说听做综合运用可以记住90%以上。咨询式培训综合运用了看说听做,学员参与培训的全过程。
多对一咨询式内训简介
one-to-many counseling training
1、何谓多对一咨询式内训?
多对一咨询式内训:英文one-to-many counseling training,即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调研以及经营现状的诊断,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内训服务!
2、现代企业培训发展的新趋势
从知识更新型培训,发展为智能增强型培训
从实现组织目标为主,发展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全面发展两个目标并重 从解决现有问题为主要内容,发展为提高企业未来竞争性、适应性为主要内容 咨询式内训与传统内训的区别: 易思华管理咨询产业集团----------中国咨询式培训第一品牌
3、咨询式内训优点和好处
4、多对一咨询式内训实施流程
易思华管理咨询产业集团----------中国咨询式培训第一品牌
八大优势
我们排斥精彩的忽悠!我们拒绝空洞的说教!
我只关注三件事:第一提升受训企业绩效!第二提升受训企业绩效!第三提升受训企业绩效!!
10年培训行业峥嵘岁月!超过500家中小型企业,战略合作;超过50000名总裁学员,见证受益„
1.国内唯一 一家专注做“多对一企业咨询式培训”的机构
易思华是国内首家提出“多对一咨询式培训”服务模式的机构!“多对一咨询式培训”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专家负责服务一家企业的模式!2.国内领先的咨询和培训实力
易思华的大部分咨询师和培训师均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导师。3.专业系统化诊断,“量身定做”式培训
易思华专注于系统性诊断,借助系统化诊断来发现企业系统问题;专注系统保证了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同时,我们的管理培训专注于个性化,通过咨询式培训,以独特诊断方式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课程。我们严格把握训前调研、培训人群特征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大纲设计、课件制作、案例选择等环节,确保课程能对症下药,针对性解决客户企业的存在的现实问题。
4.团队方式开展企业内训
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企业开展内训是要解决长期困扰的复杂问题,在企业调研、易思华管理咨询产业集团----------中国咨询式培训第一品牌
课程方案设计、课程设计等重要环节当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集思广议,共同探讨并确定内训课程实施方案,在内训实施过程中,又以团队方式出击,以确保内训服务质量。以团队方式实施制造业企业内训,既保证课程质量,又保证服务质量。
5.注重训后的跟踪服务
内训课程结束,我们不仅只停留在常规培训效果调查,更注重内训后客户意见的反馈和新问题的处理。
6.个性化的培训形式
我们的课程采用体验+活动+咨询+解疑+演练的方式,真正做到让受训学员在快乐中成长!学以致用!7.针对性强
我们通过调研+诊断+定制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解决企业经营问题!8.系统化
易思华提出两套系统:一是通过调研+诊断+定制的方式对症下药治愈企业疾患;二是易思华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设计出一套针对企业完整的系统化的《赢利系统》课程!帮助企业防患于未然!
第五篇:员工招聘与选拔之企业招聘注意事项
员工招聘与选拔之企业招聘注意事项
1、过于重视学历,而轻视应聘人员的能力。
只要看一看招聘广告,几乎所有的招聘广告里都有学历要求(说实话,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有学历的人,其能力可真的不怎么样!)。这样很容易“网罗”不到那些有能力没学历的人,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但他却不仅能做技工,还能进行设计,可独立完成大型设备的设计、安装与验收。有的甚至对学历迷恋到不可理喻的地步,拼命追求高学历,甚至普通操作工都要求中专以上学历!可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也可以说是一种歧视。但也不是说一点也不讲学历,需要招聘人员能识别应聘人员的能力,别受制于学历。
2、太过重视经历,忽视应聘人员的潜力。
一些企业总是想入职人员马上就可以投入工作,所以要求应聘者需有工作经验,把一些有潜力的刚走出学校的应聘人员拒之门外(一句“你没有经验”打发了事),这不仅是一种歧视,也缩小了企业选择的范围,其实长远来说人的潜力比经验更重要,经历只代表过去,潜力体现的将来(至于如何考察应聘人员的潜力,则是做HR的责任)!经历对于企业来说也重要,但别一味追求一个人的经历(我想企业的招聘人员一定看到过简历上的经历造假的现象),能找到有潜力的人比找有经历但没潜力的,对企业更重要!这也是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的地方之一。
1、过于强调专业,考虑技能太少。特别是一些企业,要求专业必须对口,比较少地考虑应聘者的技能和兴趣。对于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是应该考虑专业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才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有可能其最佳的技能并不在其专业上(特别是一些有工作经历的应聘者),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有可能失去一个人才。笔者一位朋友原来已经在一家国营企业总经办主任干了将近一年,当听说他是学机械的,就让他去设计科搞设计,结果他就选择离开,因为他的兴趣和爱好不是机械设计。所以在招聘是专业也是需要考虑,但不能太死板,要根据应聘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录用。
4、只顾着招人,不管应聘人员的使用。
一些企业一边招聘人,一边人员流失,总是处于人力资源短缺状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新聘人员的关心不够。任何人刚进入企业的时候,都存在一个适应问题,需要适应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做事风格、人际关系、硬件等等,如果适应不了,应很难把人留住。所以人员招进企业之后,对他的关心、帮助、跟进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部分,当然,应有所选择地跟进,否则工作量非常大。
5、追求高学历,考虑匹配少。
一些企业拼命追求高学历,动辄要求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做到选择合适的人担任合适的工作,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关键是匹配,否则不仅对企业是一种浪费,对应聘者也是一种浪费,大材小用不行,小材大用也不行,要知道“战车能攻坚,渡水不如舟;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6、企业对招聘人员的选择不重视。
招聘虽然看上去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其实不然,招聘是企业用人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对企业很重要!招聘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招聘人员必须有能力去识别应聘人员的潜力、技能、能力、兴趣、爱好等等,对负责招聘的人的素质要求应该是比较高的,除了上述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格魄力,如亲和力、礼仪、口才、判断力等等,所以企业选择招聘人员也很重要,千万别小看这项工作,必要时可以请企业内的一些高素质人士参与。
7、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1)招聘歧视,包括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经验歧视等等,这在一些招聘广告中经常出现的,目前应聘人员的法律意识已经大大提高,否则容易惹上官司。
2)过于相信笔试,什么能力/潜力/智力测试、素质测评等等。有些企业不看对象,一次又一次地考试,而且有些题目的设置也不合理,有的甚至把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也放入试卷里,试题的目的有点盲目,不知道要考察应聘者哪些方面。一般来说笔试不要超过二次,考试题目的设计必须合理、有层次、考察的目的明确,考试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并方便回答(如选择题)。
3)安排好面试。面试人员的安排应合理,不要外行面试内行,低岗位面试高岗位;面试的提问应该合理,涉及隐私的问题尽量不要提。面试一次就够了(高管的职位可以多一点),不过还是应该笔试、面试一次过比较好(一天时间在企业内考察、选择完毕),一方面企业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也解除应聘者来往之苦。
4)招聘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岗位要求、职责、薪酬福利安排、企业有关资料等等,千万别无法回答应聘者关心的问题,否则应聘者对企业的信心会打折扣。
5)招聘时要尊重应聘人员,别居高临下,一付救世主的嘴脸。如一些企业只管收简历(好象是废纸收购站),却不给答复;把别人的简历不当一回事,随意处置;面试之后没有任何回音;提问时咄咄逼人;对应聘者的问题爱理不理等等。招聘人员判断不合适就不要收简历;有可能的情况下,向应聘者提一些建议;面试时没有决定时应事后给应聘者一个答复;提问或回答时,应该让应聘者感觉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