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读出自我
读书,读出自我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人,不能离开书,更不能离开读书。
有书陪伴的日子,你感到乏味?感到无趣?还是精神振奋?我想,棉对书籍的我们,应该好好去读一读,好好的品位书中所含的韵味、真理„„对于渴求知识的目光,面对书籍,一定是如饥似渴的。读书,能使我们心情愉悦,给生活增添光彩,给智慧插上翅膀。
当你心情低落时,为何不打开久违的书本,让它来安抚你弱小的身躯,让它来慰问你失落的心灵,让它来包扎你受伤的伤口,当真正感觉到书中的快乐时,你的伤口,即将愈合,留下完美的弧线,不会煞它风景。这是你莫大的快乐。
当你感到生活十分乏味时,为何不打开你久违的书本,重新拾起心灵的空白;重新拾起做人的快乐,重新拾起生活的光芒。让读书来填充你心灵的空白,让读书来寻找你做人的快乐;让读书来放射你生活的光芒。当读书的光芒真正照射着你的心时,这是你莫大的快乐。
当你感觉智力低下时,为何不打开你久违的书本。在读书中,打开智慧的钥匙,打开科技的大门,打开生活的道路,为你的智慧插上一双翅膀,让它高飞,那时的你,找到了智慧的药方,这是你莫大的快乐。
打开心情之站,生活之门,智慧之窗,让你自己,投身于读书中,读出自我。朋友们,去读书吧!
六年级:1240755349
第二篇:用心读书 读出自己的韵味
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
用心读书 读出自己的韵味
————走进窦桂梅 感悟新阅读
东田庄一小 张春强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课堂,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课堂上窦老师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她那煽动人心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独创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进了史铁生的精神世界,走出“我们好好活”的自我境界。更重要的是她巧妙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把理解送进去读出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我们看看窦桂梅老师的诠释。
(出示读出韵味视频)
窦老师的 “有感情读”就是“读出韵味”,整堂课上,每次让学生感悟后,都让学生把感情“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读出来,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抓住关键词,突破感悟关口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校里应该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理解了词语之意,则丰富了词汇,铺垫了运用,是理解句意、领悟中心的基础,是朗读感悟的前奏。特别是对于文中的重点词、中心词的理解,则更是以简驭繁,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深入阅读的突破口。)
一“扑”、一“抓”、一“忍”读出了母爱的伟大
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
(出示此处视频课件)
窦老师抓了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忍”住自己生理心理上的折磨。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这样,母亲的坚强与“苦口婆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在课堂上,能很清楚地看到,每体会到一层意思,学生就读得更好了,情感体验也更深了。)既培
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三个“悄悄”
抠出情感来读
(播放小视频)
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窦老师的课堂很少是一问一答的机械,多的是读书,谈感受。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有韵味的朗读,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课件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升华感悟,变“明事”为“悟理”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而且在悟性当中开发学生的灵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是学生成为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
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窦桂梅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用“好好儿活”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阅
读文本串起来。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
原来老师的到味引领,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课堂上,窦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仿佛一朵燃烧的“玫瑰”(窦桂梅的网名)。学生跟随着窦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展现着他们生命的精彩。在老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从始至终,孩子们深深被文本、老师、同学和自己感动着,他们走在精神的旅途中感动着,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这种感动。书读到这份上,不得不说——精彩!
第三篇:读出诗意的课堂 学出真实的自我
读出诗意的课堂 学出真实的自我
——参加全县小学“名师讲堂”暨高效课堂
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4月29日、30日,全县小学“名师讲堂”暨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我有幸在30日上午,听取了我县第三届课堂讲赛中,荣获语文组第一名的柳旭老师,以及来自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的省特级教师,查晓红老师的同课异构课《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19课)。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小飞蛾在生命面临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体现出生命力的顽强;“我”静心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认识到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文章结尾语句)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课后,眼前时时浮现出两位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情境,她们高超驾驭课堂的能力深深吸引了我。
柳旭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反复品读重点句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学生朗读重点句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翅膀”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品中悟,体会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中,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瓜子非一般的力量,感受小瓜苗的顽强、感受小瓜苗的不屈,学生入情入境,发自肺腑地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有人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这一点都不假,在柳旭老师的诱导下,孩子们读出了感情,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也读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在读中明白生命有限,价值无限,领悟到生命力的价值不在于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让自己活得精彩,从而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并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了生命是弱小的蚂蚁,是永远走不快的蜗牛;生命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是同学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生命是让大地更绿,天空更蓝;生命是奉献,是付出......正是因为有了前半节课的朗读,才有了如此诗意的课堂。
查晓红老师的课堂则更别出心裁,她用5分钟来复习检查、指导写字,接着让孩子自主读文、整体感知,再引导孩子自主探究,感受生命,这时,20分钟马上要过去,我不由自主地想:特级教师的课也不过如此吗?我们每天都是这样上课的。可就在这时,査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吗?”孩子们谈了自己对杏林子的了解后,她入情入境的为孩子们介绍了这位伟大的作者,并让孩子们读第四、五自然段,感悟生命的意义,概括出“生命有限,价值无限”。并补充了汪曾祺写的生命现象——石头下的豆子把石头顶起来了,激励出孩子们写作的欲望,他带领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身边的生命现象,用“现象+感受”的方法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完成自主运用、表达生命这一教学环节,短短的8分钟,孩子们用手中的笔写下了一篇篇真实的,有个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血有肉,有现象有感受。这时候,我震惊了:査老师她在课堂上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现在,很多孩子都写不好作文,他们虽然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语言,可是一到写作文他们就头疼了,为什么呢?我想:就是因为他们都不写身边的现象,而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去编作文,这样则无话可编,无字可写。
这两节课让我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文本的朗读,让孩子们在反复朗读中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并重视课前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的过程,是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的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真真切切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把课堂变得诗意化,在学中绽放个性的自我。
第四篇:读出师表有感
读出师表有感
读出师表有感1
《出师表》一文是三国时期着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伐魏前给皇上刘禅的一封谏文,文中内容振奋人心,表现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他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品质。
从“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出,诸葛亮身为丞相,只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荣华,可见诸葛亮的品质,是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则可看出诸葛亮誓死忠于蜀国。此忠诚之心,世间罕见,虽然古今以来,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诸葛亮这般,愿以死报于国家的,也是屈指可数,杳杳无几的。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即使死也要统一三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诸葛孔明对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等人和上将大督都向宠的称赞和劝后主重用他们的言语,则表现出武侯并非嫉妒能之辈,而是希望后主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能报效国家,使国家兴旺昌盛,这足以表现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诚和爱戴和他对贤能的器重,不国为他们能干就认为其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威胁。
诸葛亮被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便日日夜夜为先帝奔波,建立了大小战功无数件,后来失败,刘备不幸身亡,便又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可终未如愿,正所谓出师未始身先死。
诸葛亮值得我们尊敬。
读出师表有感2
《出师表》从古至今可以说是所有的忠臣的典范,也是诸葛亮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整篇出师表,最大的体会就是诸葛亮的深思熟虑以及心思缜密了。在整个的出师表当中,诸葛亮就像是一位绅士的英国管家一样,将所有的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一个详细的列表。
而且,在这个列表当中,也是充当了一个闹钟的作用,将所有的能够想到的都挥洒其中。但是,虽然一切的安排都是如此的缜密,最终的阿斗还是没能够像预期的那样获得最后的胜利。其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恰恰就是诸葛亮的这一份缜密的心思。
因为,在整个的过程当中,诸葛亮都没有将阿斗视作一个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对象。而是像一个幼儿园的老师一样手把手地教导着阿斗该怎么办。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阿斗并没有任何的危机处理能力。对于诸葛亮提及的情况可能能够按照预先的计划逐步实行,但是一旦出现了计划之外的情况,整个的进程就完全被打破了。
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大忠臣,但是却不是一位很好的教导者。他有着无人能及的智慧,但是他的智慧只是在于本身的行动当中。所以说,忠臣虽然是最大的智者,但是不一定是最佳的导师。从的观点来看,执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现在广泛接受的灵活教学。但是,诸葛亮显然在这方面是不合格的,所以,这位大忠臣最终也还是回天乏力。
读出师表有感3
读罢《出师表》,细细品味,我不由感到心潮涌动。诸葛亮那一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把我深深感动。
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这位两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
——是忠诚,是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
《说文》有云:“忠,敬也。尽心曰忠”.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忧国忧民,日理万机。他对蜀汉政权无比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心怀崇高的使命感, 把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尽心竭力,勇于承担。这不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固有的崇高气节吗?
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江,是忠诚;“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是忠诚;苏武杖节牧羊,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孤,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杨家将血染疆场,是忠诚;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和平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他们用共产党人的坚毅和刚强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忠诚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火,没有铁骨铮铮的誓言,只有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平凡工作。试问,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忠诚更伟大更崇高呢?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腾飞的重任。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精神追求却少了,有些人为了一己之利,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只要有利可图,还讲什么忠诚。这些人看重的是物质,是金钱。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忠诚,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流逝的岁月、历史的车轮不但没有销蚀它的光芒,相反已经将它打磨的更加光焰夺目。诸葛亮也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象征,是“鞠躬尽瘁”的象征,是忠诚的象征,是华夏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出师表》是他对蜀汉政权竭尽忠诚的表白,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肝胆热血在“报先帝”、“忠陛下”的道路上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一生,“五丈原”令多少英雄落泪伤悲。
忠诚是用青春兑现的诺言,忠诚是用生命履行的责任。让我们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感情和事业的人,一个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第五篇:读出师表有感
读《出师表》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谈一谈我学习《出师表》的体会。
每次读《出师表》总是感慨颇多,文中许多观点,至今仍有许多深刻教育意义。字里行间,通篇凝聚着诸葛亮忠贞体国、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了他北定中原、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言出肺腑,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总是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其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读罢,不由让人心潮涌动。而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但这位老臣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觉得就是他的赤胆忠诚、勇于担当促使他下如此大的决心。忠诚,往往是民族气节的表现。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和平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张云泉……他们用共产党人的坚毅和刚强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忠诚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火,没有铁骨铮铮的誓言,只有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平凡工作。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尤其我们组工干部,一言一行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种导向,更需要我们做一个忠诚于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忠诚的红心。这是对党和事业的无比热爱,是忠于组织的信仰,也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我们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党的决议坚决执行。要有维护组织荣誉的信念,立党为公的情怀,埋头奋进的执着。成为一个组织放心的人。
二是要有干净的底气。要给自己划定“高压线”、常敲“警示钟”,这样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作为组工干部,绝不能因为别人高看一眼、抬举一点,就认为自己有权,就忘乎所以。要懂政策、讲规距、守纪律,小节紧守、大节不亏。成为一个清廉自守的人。
三是要有过硬的本领。作为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必须业务过硬。认识到学习是提高素质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做到勤学善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积极了解大局、服务大局,找准自身定位,找准工作结合点、关键点和着力点。成为一个有水平、有能力的人。
四是要有不懈怠的作风。作风建设永远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带头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组织工作无小事,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一丝不苟。树立“干则必成”的决心,对自己的工作一抓到底,做到抓一件、成一件,抓而有效。成为一个埋头做事的人。
我的体会就是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