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创作中的心理现象
诗歌创作中的心理现象
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尤其是创作过程中诗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欣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诗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包括直觉、灵感、通感、移情等。直觉在诗歌创作中是相当重要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只要直觉到了艺术就已经产生和完成。克罗齐的话尽管有些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中的某些规律。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回忆他写《地铁车站》的经过时,说他站在地铁站口,望着眼前熙来攘往的人群,头脑中闪现着一幕镜头,这幕镜头萦绕在他的心中久之不去。这促使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飞白译)
庞德的这首诗主要来自于他的艺术直觉,那幕镜头就是他直觉中的诗歌意象。在诗歌创作中,艺术直觉往往是点燃诗人诗情的导火索。如顾城的诗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在这首诗里,黑夜与光明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凸现出诗人对一代人命运的直观体悟,这是诗人用敏锐的感觉捕捉到的对痛苦过去的追忆与光明前程的向往之情,谁能说这诗句的诞生与诗人的艺术直觉没有关联呢?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往往是结伴同行密不可分的,直觉催生了灵感,灵感延续着直觉。不过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直觉是在知觉和概念之前的心理感知活动,它持续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在诗人那里,直觉常常只是一个单纯意象的凸起,或者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的浮现;灵感是直觉之后的心理体验,它带着情绪的亢奋性和紧张感,比直觉中的意绪复杂而强烈。直觉虽然有时也促使一首诗降生,但大多数情况下只给诗人带来诗的单一意象;灵感来时,诗人的各种感官被调动起来,诗人有时甚至会“作寒作冷”(郭沫若语),思维和记忆活跃起来,许多意象纷至沓来,诗句便如泉水一样从心间涌出。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一诗,就是诗人在灵感来临时,“受着诗兴的袭击”,“受着诗的推荡,鼓舞”(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沫若文集》第十一卷,第143—1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于匆忙记录中应运而生的优秀诗作:
地球,我的母亲!
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的背上匍行。
地球,我的母亲!
你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
你还在那海洋里面,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
„„
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时候,诗人的各种感官都沟通了,它们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来。通感也就成了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通感,既表现为具体事物之间相互比拟时的感觉挪用,还表现为将抽象事物具象化时的心灵沟通。有以视觉写抽象物的,如“我的怀念正飞着”(何其芳《祝福》),“时间疯狂地旋转/雪崩似地纷纷摔落”(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有以听觉写抽象物的,如“说啊,是什么哀怨,什么寒冷摇撼”(何其芳《圆月夜》);还有以触觉、嗅觉、味觉来写抽象物的等等。
诗歌中的移情手法,既表现为诗人融情入景,触景生情;又表现为诗人以景写情,借景抒情。它包含了两种心理流向:一种是由外向内,客观物象主观化;一种是由内向外,主观情思物象化。第一种情形如芦萍的《东北虎》:
走路,一个脚印就是一朵梅花,奔跑,森林里飘拂着一朵彩霞。
眼睛里包含着岁月的幽怨,看穿了峡谷、山崖;
骨骼里蕴藏着镇惊、镇痛的元素,又分解出凶猛与文雅。
称王者必定走向孤独,拔萃者才能采撷众华。
第二种情形如戴望舒的《我思想》: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虽然移情手法的这两种表现形式各有特点,但在诗歌中往往是难以细分的。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在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地不停进行着,处于创作迷狂中的诗人只顾记录心灵的跃动,其诗句凸现出的情感常常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上述的诗句“称王者必定走向孤独,/拔萃者才能采撷众华”,你能说清它到底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还是主观情思的客观化?
在优秀的诗歌中,诗句所呈现的一般是诗人的心象而非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绘,但又能与现实世界极端贴合。达到这种审美效果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移情手法在诗中运用的结果,一方面是诗歌独特的审美视点所引起的情状。诗歌采用的审美视点是内视点(也称“心灵视点”、“精神视点”),它不是要诗人直接复写现实再现生活,而是要求诗人用心灵去点化生活歌唱生活。这样,诗中的意象常是客观事物的变异,而与心灵世界同一。如李钢《蓝水兵》的第一节:
蓝水兵
你的嗓音纯得发蓝,你的呐喊
带有许多小锯齿
你要把什么锯下来带走
你深深地呼吸
吸进那么多透明的空气
莫非要去冲淡蓝蓝的咸咸的海风。
诗句中的物象全都打上诗人的心灵烙印,“纯得发蓝”的嗓音,“带有小锯齿”的呐喊,以及“冲淡咸咸的海风”的呼吸,都是诗人心象的直写,都是客观物象的变异。诗句写心象,无疑丰厚了诗的内蕴,开阔了诗的境界,这正如叶维廉所说:“一首诗的文句,不是一个可以圈定的死义,而是既有声响的交响、编织,又有叠变的意义的活动。诗人写诗,无疑是要呈示他观、感所得的心象,但这个心象的全部存在事实与活动,不是文字可以规划固定的。”(叶维廉《中国诗学》,第8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诗歌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其过程往往是上述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外许多优秀诗歌的诞生,正是诗人在调动各种心灵感官的前提下辛勤创造的结果。因此,弄清这些心理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领略到诗歌的美学魅力。
第二篇:社交心理现象
有趣的社交心理学现象
1、关系越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和他们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你的毛病他们永远比你更清楚。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他们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快看。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他们分享。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2、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着名的墨菲定理。
3、心里不开心,动笔写下来
这是个漂亮的疏通方法。因为“写”这个动作,本身具有觉察、及统整思绪的功用。“写”,能将情绪能量从虚无的“下意识”,提升到“意识”的层次,也就是说,由原先感觉“我心中波涛汹涌”到“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焦虑下降,也就启动情绪疗愈。
4、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不向别人晒自己的幸福会憋死你么?如果会,好问问为什么。记住:生活不是演戏,自己精彩就好!
5、女人爱叨叨
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远古时男人狩猎养成的习惯),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远古时女人采摘蔬果养成的习惯)。工作一天回家,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用完了,回到家就想着休息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回到家总要把一天的词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杯具就这样产生了!
6、悲伤时的眼泪含有害物质,强忍等同自杀
人悲伤时掉出眼泪中,蛋白质含量很高。这种蛋白质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压抑物质积聚于体内,对健康不利。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哭吧哭吧,不是罪!
7、回复短信的速度
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和他回你短信消息的速度,一般成正比。如果你的另一半回你消息越来越慢,恭喜你你基本已经被取代了,准确率超高!
8、你怕麻烦别人吗?
其实这并不好!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
9、改变心态
把你所有的不幸总结成一句话,然后问问自己:“3年后,这对你还重要吗?”
10、管理心理学
一个值8000元的人,就别讨价还价只愿付他7500元。即使省下了500块,实际上却凉了他的心,一有更好的机会,人家拔脚就走。相反,痛痛快快付他10000元,他会拿出两倍的能耐为你卖命干。记住,宁可花两个人的钱去招一个好人,也不要用一个人的钱去招两个差人。
11、食指长文科好,无名指长数学好
英国巴斯大学量度过七十五名七岁小童的右手手指长度,发现“手指比例”无名指较长的小童,数学成绩较好。食指较长的小童,英文成绩较出色。同样计算方法亦可用在成年男女上,成年女性“手指比例”通常是一,即食指及无名指长度相等,成年男性则多是无名指较长。
12、关于哭泣
88.8%人哭后情绪能得到改善,只有8.4%的人哭后感觉更糟;70%的人哭泣时不会躲着他人;77%的哭泣是在家里发生的;什么时间比较容易哭泣?39%的哭泣发生在晚上,下午6点到晚上8点,是最容易掉眼泪的时间。
13、逆反心理
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男洗手间里挂上禁止涂鸦的牌子。其中一块警告:“严禁胡乱涂写”。另一块以相对柔和的语气声明:“请不要胡乱涂写”。然后调查挂牌子的洗手间里被涂写的数量。结果挂“严禁胡乱涂写”牌子的洗手间,被涂写的情况更加严重。
14、如何认识你自己
人一定要想清3个问题:第一你有什么,第二你要什么,第三你能放弃什么。对于多数人而言:有什么,很容易评价自己的现状;要什么,内心也有明确的想法;最难的是,不知道或不敢放弃什么——这点恰能决定你想要的东西能否真正实现,没有人可以不放弃就得到一切。
15、撒谎的孩子有出息
国外研究发现,50%三岁孩童会说谎,四岁会骗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撒谎。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孩子撒谎有可能是早慧的体现,这些人,成大以后更可能成为领袖人
物。
16、将快乐传递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快乐情绪的影响,可远达三层外的人际关系。认识快乐的人,会让你变快乐的几率增加15.3%,认识有快乐朋友的朋友,增加9.8%。
17、怀疑自己答错了,改不改答案?
做完答卷,检查的时候发现两个答案不知道选哪个,这时候该不该改答案?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只有15.5%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58%把答案改对了,只有20%把对改错了,还有22%把错的改错了。因此,下碰到这种情况:改!
18、这样的心理调节你做的到吗?
①把看不顺的人看顺;②把看不起的人看起;③把不想做的事做好;④把想不通的事想通;⑤把快骂出的话收回;⑥把咽不下气的咽下;⑦把想放纵的心收住。其实你不需每时每刻这样做,但这样多做几回,你就会:①情商高了;②职位升了;③工资涨了;④朋友多了。
19、贝勃规律
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20、其实人生只有900个月!
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将是如何度过的?
21、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第三篇:社会心理现象
摘要:“杜甫很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从许多领域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围绕社会心理学框架,对“杜甫很忙”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试图得出这一现象的社会心理原因。
问题的提出:为何要恶搞杜甫?
关键词:社会心理、杜甫很忙、恶搞原因、教育机制
角度一分析:“杜甫很忙”与学生无处安放的精力与想像
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被一些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记者了解到,教科书上被网友“发挥”的还不止杜甫,李白、辛弃疾及一些外国名人画像都曾被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拿来涂涂,所以“杜甫很忙”后,还有网友上传了“李白不服气了”等系列。对此,杜甫草堂宣传人员称,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有些创作不雅。窃以为,这样的恶搞虽然有些不雅,如杜甫抱着个美少女的“创作”,可能就会刺激有些思想较传统的人的神经,但总的说来,还是无伤大雅,应该看开点,这有些像调皮的孙子、孙女扯了把爷爷的胡子,爷爷倒更乐呵呢。
与其说是网友恶搞,倒不如说是网友凑热闹把这一现象放大,让杜甫等名人更“忙”罢了,真正的始作俑者,还是那些上课不专心的学生,他们是最早对名人画像“再创作”者,因此,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们那无处安放的精力与想像。
给课本上的名人“化妆、整容”,应该是有着不短的历史,总之不会是近年来的事情,一直以来,给女名人添把胡子,给人加个海盗眼罩,画道很酷的伤疤,或帮人缝几针„„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还有像此次这样的“深度”创作,如让杜甫手扛机枪、骑驴骑猪骑自行车、开坦克开飞机、穿校服、泪流满面、变身卡通人物等等也不少。
这固然可说他们不专心,但也说明课堂内容没能吸引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可说,学生们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无处宣泄,毕竟仅是这样的涂鸦,很难说他们的精力和想像力得到应有的发挥和发展。除了个别极具天赋的人将来能有作为的话,这样的涂鸦难以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尽管再小的涂鸦,也是心灵和想像的释放。
一般的成年人,尤其是步入社会后的成人,且不说没有心思搞这些“创作”,即便有心思,除非一些从事设计等本身就需要想像的专业人才,其它人恐怕难有类似“作品”问世。这也反过来也说明,我们其实并非没有想像力,我们的想像力其实是在慢慢的被扼杀了,这一被扼杀的过程,一大部分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过程。这也不新鲜,应试教育扼杀想像,难以出另类的人才,甚至连适合社会的一般人才也难以批量生产,早已为人们所诟病。
一边是学生们的精力难有合适的作为之处、想像力被逐步消解,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没有因材施教,没有让不同的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在大的层面,是教育质量的不如人意。而另一面则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科技实力不如人,在不少领域都落于人后。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杜甫很忙”所指向的,还是我们的教育机制。
角度二分析:恶搞杜甫或许只为释放学习压力
恶搞杜甫的涂鸦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遭致杜甫草堂的强烈不满,除了与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外,还因为此类恶搞并不像很多成年人在学生时代给书上的人物戴副眼镜或加撮胡子那么简单,而是玩起了“穿越”,恶搞得过分了。譬如那幅杜甫怀抱一美女的涂鸦之作确有亵渎诗圣之嫌,看了令人不爽。
但在浏览了多幅学生的涂鸦之作后,我发现了一个比亵渎诗圣更值得关注的节点,即这些恶搞都集中在教材所选的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所附的插图上。2 画家蒋兆和创作的这幅《杜甫像》非常传神: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风略抬头,面带沧桑,与诗中传达的深广忧愤、忧国忧民的主旨意境十分匹配。
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直观地看待这组诗画配,读者当会被其中传达的荒寒、孤愁但仍怀抱一腔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感动,而且教师在教学此诗时,也会将教学重点落实在这点上,但可悲的是,学生对此无动于衷,不但无法感受诗中悲苦落寞的意境,反而从中收获了一份快感。此种反差说明了什么?
排除这种解释:高中生涉世未深,未能具备体察老杜沉郁顿挫、忧愤深广的诗风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基础,我的解释是,现今中学生的心灵早已被应试教育折磨得迟钝、麻木,失去感受人间苦难的能力了。
具体而言,学生恶搞杜甫基于两种心理:一是释放压力。他们在穷尽想象恶搞杜甫的过程中,无疑能体会到一种精神放松和愉悦,这有助于减轻和释放应试教育带来的精神压力。二是发泄对杜甫的不满。我查过课文练习和教案,都有背诵全诗的要求。如杜甫、李白、鲁迅等“特别忙”,因为他们的诗文均是考试课文,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都要求“全文背诵”,让学生恨得“咬牙切齿”。这不,为了“发泄”多年背书的“怨恨”,同学们毫不手软地给杜甫画了一个考试“死当”(不及格),并附送诗两句“考前全没背,暑假来相会”。
必须指出,学生们恨杜甫只是表象,他们真正痛恨的是机械的授课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功利教育。当学生们尚未摆正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朗诵体会《登高》此类经典作品之前,老师就将考试要求布置给学生,将一篇美文当做敲门砖传递给学生,学生哪能不犯恶呢?问题是,根据教学大纲和现行的考试要求,老师不能不这样做:将所有入选的重点课文作为试题例子来教。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感受文本的能力,心灵变得越来越粗糙和麻木,不但无法体会文本的美感,甚至会从《登高》这样抒写大悲痛的诗文中读出喜感,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从中,我再次确认一点:一切向分数看的功利教育再不能继续下去了,当务之急是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增设公民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从培养学生正常感知人间苦难和喜乐的人文情怀入手,引导他们去关注现实、体察民瘼,做一个心系苍生的现代公民。回顾“杜甫很忙”这一社会现象,重新审视人们的心理状态,总会让我们思绪万千。尽管只是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但是它反映出的是我们学生当下的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指出了我们当下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
第四篇:诗歌创作总结
诗歌创作大赛活动总结
整个活动,在紧张而忙碌中度过,但我们人文教研室教师回顾走过的艰辛,看到活动过程中良好的运作趋势,个个更加信心十足,而且一个个鲜活的经历和体验给我们每个成员,都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快慰。我们共收到13中职学生原创诗歌124篇,通过评选,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 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5名。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
1、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想,大部分的同学都曾蒙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学生虽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但对“诗歌”的认识肤浅。有的一无所知,有的只凭感觉,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冲动与盲目性,对诗歌的特点认识不足,从学生即兴创作的作品看,缺少内涵,不讲技巧。
2、我们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读背大赛、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诗歌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鼓励一部分有创作天赋和对诗歌有特别爱好的孩子,率先步入“创作”天堂,以此带动和诱导更多的孩子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3、我们寓创作于鉴赏之中,寓创作于活动之中,扶放结合,仿练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创作激情高涨,而且文思如泉,大量的诗歌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用点点辛劳换来了硕果累累。
1、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学生的创作能力、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等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创作激情,已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学生能准确表情达意,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用心感受作品与生活,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目前为止,学生尝试创作的诗歌作品获奖的有30余篇。在这些稿件中,有抒情诗,有叙事诗,有有韵诗,有无韵诗,还有的是自由体的散文诗,形式不同、内容各异。
3、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认识水平等诸方面能力大幅度提高。
语言、行为,健康、文明;个性、品格、健康向上,谈吐文雅、有修养、有品位。知识面广,观察力、想象力强,善于发现美、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独到见解。能准确表情达意,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用心感受作品与生活,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诗歌的研究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证明,“诗文化”确实能铸造心灵,启迪心智,提升品位。
基础部
2014年5月15日
第五篇:郭小川诗歌创作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郭小川
一、郭小川的生平
郭小川(1919—1976):郭小川是一位艺术功底深厚、才华横溢的时代歌手,他是以战士兼诗人的形象置身于优秀诗人行列的。在文学史上,他与贺敬之齐名,代表了我国当代政治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他原名叫郭恩大,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代在父亲的私塾读书,少年时代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120师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直接领导下当过文艺战士、政治教员、司令部机要秘书。1937年18岁入党,1941年被组织上送到延安学习,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5年回到家乡丰宁县当县长,领导了清匪反霸运动和土改斗争。从1945——文革前,他主要从事党的领导工作和文艺领导工作,当过编辑部主任、宣传处处长、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编委等,1962年调到《人民日报》编辑部当特约记者,直到文革开始。文革中,江青、姚文元亲自对郭小川开刀,把他打成了“修正主义分子”、“反动文人”,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和天津团泊洼干校劳动改造,身心都受到摧残。1975年9月,澄清了事实,他恢复了自由,回到了北京。1976年1月9日早晨,他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哭得起不来床,写了一首悼诗寄给了邓颖超,算作他的唁电。朱德、毛泽东先后逝世以后,他每天泪流不止,以至眼睛发了炎,写悼诗手也写肿了。1976年10月9日,他去河南安阳看眼病,听到了粉碎四人帮的重要社论,欣喜若狂,正准备回北京开始新的生活,不幸于18日凌晨,被一场意外的火灾夺去了生命,终年57岁。1976年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了追悼会,王震等400多人参加,收到唁电、唁函、悼诗数百首。
年
月
日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郭小川为人胸怀坦荡、平易近人,生活朴实、为人正派,同事们都称他为“实干家”、“党和人民的好儿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与诗人”。
二、郭小川的创作道路:
郭小川写诗起步也比较早,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一些抗日救亡的诗文,参军以后,写过一些歌颂革命斗争的诗和剧本,但是一次过黄河时,都丢掉了。在延安时期写的诗都收进了诗集《平原老人》和《投入火热的斗争》。他创作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建国后,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A、建国后到56年。50年代:他和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影响很大。1955年他写出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人的相互信赖、关怀,就如一根纽带将他们连得更紧,给予他们力量去战胜物质的贫乏和感情危机,过的人生的富足。可惜,这些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甚至受到批判和指责。
C、60年代前期:郭小川以记者身份,走了许多地方,到过内蒙古的包钢、钢都鞍山,煤都抚顺,还去过北大荒和小兴安岭。这个阶段诗歌的主题是歌颂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定乐观精神,比较注重阐发哲理, 诗作更加贴近现实政治运动。代表作《林区三唱》(《祝酒歌》、《青松歌》、《大风雪歌》)、《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乡村大道》。
D、十年**期间:他在干校受审,一方面继续钻研马列主义著作,做了大量笔记,密切注视着政治风云变化;一方面仍然坚持写作,写出了《万里长江横渡》、《长江组歌》、《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两首。17年他出版了10个诗集,他去世以后,出版了《郭小川诗选》、《诗选续集》、《郭小川诗集》(上、下)。
三、郭小川的诗歌分类
郭诗有三大类:
A、直抒胸臆的政治抒情诗,如《闪耀吧,青春的火光》、《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
分析《闪耀吧,青春的火光》。(待续)
B、表现自己对宇宙人生认识思考,感物咏志的生活抒情诗,如《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
分析《团泊洼的秋天》(待续)
C、叙事诗,如《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等。
四、郭诗的总体特征:
年
月
日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咏的情感;行行如韵,一韵到底,有格律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美和整体感,又可以形成豪放的气势。
评论家杨匡汉评价郭小川说:“在和新中国一起唱歌的行列中,郭小川是一位公认的才气横溢、思想敏锐、善于思考、不断地探索着前进的诗人。他自然难免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而有其不足和缺失。他也难免因道路之崎岖多艰而产生过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并发为矛盾重重的歌吟。但是,他的绝大部分篇章体现了作为优秀的人民诗人的真诚。他那颗感应着生活脉搏、又属于自己的诗心、使诗格与人格同时生辉。”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