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

时间:2019-05-15 10:5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

第一篇: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

不想发牢骚,大家自己看看就知道差距了;简单的说,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半文言半白话,语句简练,情趣高雅,思想深刻,对祖国的山河、民族未来都有很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绝 不矫揉造作,真正融于细腻的笔触间,令时人感慨万千…… 民国文言作文:渐行渐远的优雅 摘自《文汇报》2011/3/3 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自 1920 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最终在上世纪 30 年代初白话文课本取得了全胜。整个小学阶段,国语课本完全替代了国文课本,这似乎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有些遗憾。在小学白话文课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课本的八十余年后,再来读读这些文言老作文,令人 感慨万千。这些老作文散发着纯正汉语的清香,悠远绵长……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 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 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读后感】 读着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觉就想到初小国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三五童子,放学归来。”文字虽短,意境甚美。再来看这篇作文,文字如此优雅,描写如此生动,对偶恰到好处。恬静的乡野生活已不可复得,真是恍如隔世!春日游公园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黎寿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 目骋怀,至足乐也。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既而环 游公园,乃知音机之设,遍于园中。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与民同乐,其 斯之谓欤?游罢归来,因为之记之。【读后感】我第一次看到“游目骋怀”,是在师专书法课上临写《兰亭序》的时候——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那时还不清楚 文字的意思,临摹了若干遍,方觉得妙不可言。看看这位前辈小学生,他已将“游目骋怀” 化用到文章中去了!清晨上学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则大雨淋漓。遍地红花杂绿叶,夜来风雨洗春娇,可

为斯咏也。未几,入书房携书上学。出门,狂风大雨,扑面飞来,大惧急退,入坐房中,无 聊而观书。忽观至“讷尔

逊冒雪返校”之事至,醒吾心,一跃而起,再携书,奋勇出门。沿 途花柳飘摇,泥泞满路,四望无人,独自前行,衣履尽湿,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几,钟遂鸣矣。窃思:吾人不为荣誉则已,若求荣誉,必坚忍耐劳,以战胜艰难辛苦,方有出人 头地!不然,则畏风怕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矣,乃记之以自勉。【读后感】读文章,可以想见小作者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初见狂风大雨而大惧急退,后 观“讷尔逊冒雪返校”又奋勇出门,一个顶风冒雨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春江垂钓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刘在镕

某星期日,学校放假。吾谓友曰: “时当春日,江水清澈,而江边之景又可玩赏。吾友 可往江边垂钓否?”友曰: “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纵观春景,时则桃红柳碧,草长莺飞,顾而乐之。不觉已至江边矣,余与友乃于垂阳下,选钓鱼矶而坐。则见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 观也。友乃以手持竿,垂于江中。未几,钓线一动,手举竿,遂得一鱼,鱼屡跃而不得脱。余见友得鱼甚喜,余又持竿钓之,终日不获一鱼。友笑谓余曰: “事必学而后能,垂钓亦犹 是也!”余曰: “然!当静心以学之。”余遂归,乃留友于吾家宿,遂将鱼烹而食之,味甚鲜 美。吾因谓友曰: “今日得鱼之时,鱼跃亦可怜否?”友曰: “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 饵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 【读后感】笔法果然老练!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饵 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堪称警句,一小学生竟有此等见识!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贪 饵”之辈自取沦落,何时醒悟?读此文深感前贤可畏。记地震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李蓂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潜修,忽闻屋宇有轧轧之声。因出户视之,则见树 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吾方惊诧,觉地面簸荡,若乘舟而 涉波涛者,噫!奇异哉,非地震欤?因思夫震撼之大,时间之久,为前所未有者。不数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县以上之大山崩颓,压死人民,不可胜数,岷江上流,为之壅塞。余因之有感焉。吾人处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灾,岂非吾人之幸福乎?虽然,中华四 面受敌,外人协以谋我,国势飘摇,视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于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 危险也!【读后感】这篇作文记叙的是 1933 年 7 月 5 日发生的四川茂县叠溪地震,从文中可以 看出,郫县震感也非常强烈——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小作者为我们保留了一段史实,文末由地震而生发出的感叹

更是发人深省。

书楼望月记 四川万县分水场县立第二小学 陈晓初 一夕,人静矣。余倚窗读书,偶见月光射入,宛如白练,顿生明月入怀之感,遂弃书起 立,循栏徘徊。见夫玉免悬空,光辉皎洁。举目四望,万籁寂寥,清风夜起,促织微吟,顾 而乐之。适有孤鸿横岭东,展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时已夜半,月凉似水,忽见草际微动,黑影隐露。余不禁长啸,叹曰: “人耶?鬼耶? 何裹足而弗前!”半晌无声,长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寝。【读后感】此文吾读之再三,有似曾相识之感。忽忆及东坡之《后赤壁赋》——“时夜 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原来如此!小作者将东坡妙句化入文中,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读毕,为之击节而赞:东坡 千载后,亦有知音矣!听鹃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魏邦权

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斯时明月在地,庭 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龙蛇蟠结,盖竹柏葡萄影也。已而庭树之上,鸣声凄切。倾耳 听之,似唤“不如归去”者,盖杜鹃也。其鸣急迫,其声凄厉。凡入耳者,未有不动于衷也。夫鹃一鸟耳,昼夜悲鸣,催人耕作,故又谓之“催耕鸟”焉。余听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 人生之光阴有几,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驹过隙焉,彼杜鹃者,夜半啼血,欲唤回将去之东风,吾人对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华之易逝哉?因听鹃而作记自警。【读后感】又是一个苏东坡的崇拜者,文章前段从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脱化而出,后 段的议论由杜鹃鸟而生发,足见少年老成!夜月采莲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江炳崧

饭后斋中独坐,好友忽临,约往外游。乃束装偕往,盖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举目四 眺,则亭亭独立,不蔓不枝,微风吹来,摇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辅其美,殊可乐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难再,故至夜阑兴尽,始摇舟而归,并携莲一枝,置诸瓶内,以驱尘俗。归而记之。【读后感】月下泛舟,池中观莲,何其美妙!置莲瓶内,以驱尘俗,何其高雅!此非周 敦颐乎?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生活态度大可玩味。


第二篇:民国时期的邮递员

民国时期的邮递员

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物流水平还不是很发达,邮递员则在地方邮政工作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图为邮递员们带着鼓鼓囊囊的邮包离开重庆邮政总局,他们将为重庆民众派送信件。在邮局的包裹存放室里,一名邮政人员正手执单据查找一件包裹。这样的画面有些类似现在找快递的场景。在重庆邮政总局内,职员们正忙着给邮件分类。之后,这些邮件将按照类别分别派送。邮递员的繁忙工作和战争年代的特殊背景有关,战火造成很多家庭都不能团聚。家书成为大众表达乡愁和思念的重要途径。对于不识字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常常会找人代写家书,而由自己口头叙述书信的内容。图为广东一位专门代写信件的人在帮他的顾客写信。此外在战争期间,日方更是对中国的邮政进行严密监视和控制。图为日方邮电检查过的信件。之后邮递员才能派发这些信件。〔《一億人の昭和史(10)·不許可写真史》,第232頁〕图为职业写信人正在帮忙代写信件。桌子上摆放着他为顾客写的信件。

第三篇: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名言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名言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名言

Post By:2009-11-24 14:20:00

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郭秉文、唐文治、萨本栋、罗家伦、任鸿隽、胡先骕等大学校长,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先行者、奠基人。他们都有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又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们曾在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大学担任校长,为坚持学术自由、教育独立、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学术传统和现代教育制度被中断了。学统的中断和制度的断裂,让后人走了很多弯路。因此,他们的教育理念、办学实践和人格风范,是中国教育复兴的精神资源。

强国之道,不在强兵,而在强民。强民之道,惟在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进化的社会。

——蒋梦麟

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睛,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

——胡适

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只知道压迫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

——张伯苓

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竺可桢

近年来高等教育偏重知识的灌输,而缺少精神人格的训练。

——罗家伦

大学生四年毕业,并非教育的终了。乃是教育的开始。

——任鸿隽

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

——胡先骕

蔡元培 北京大学,胡适 北京大学,蒋梦麟 北京大学,郭秉文 东南大学,梅贻琦 清华大学,竺可桢 浙江大学,张伯苓 南开大学,唐文治 交通大学,萨本栋 厦门大学,任鸿隽 四川大学,胡先骕 中正大学,罗家伦 中央大学,马君武 广西大学,如今之中国,有所谓的“大学”和“大学生”,而没有真正的大学校长。真不知道大学校长的选取标准应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准,还是应以某些政治力量的利益为准。民国的大师们已远去,未来的中国,谁人来救

第四篇:民国时期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民国时期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5月10日星期五晚上6:30在高A116举办了主题为“民国时期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学术报告厅暨春季论坛第二场总第243次讲座,主讲人是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陈滔娜。

陈教授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面引入主题,通过介绍钱钟书,吴健雄等名人的大学生活来向同学们展示民国时期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陈教授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这丝毫不影响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听得很专注。陈教授还讲述了民国时期大学生关于读书的趣事,在引得同学们发笑。

通过陈教授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民国时期大学生的读书环境非常艰苦,然而大学生们的读书欲望却是相当强烈,读书氛围也很浓厚,从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横扫清华图书馆”可见一斑。这也不禁引起所有人思考,为什么在资源如此丰富的当今社会却没有那样的读书精神。

紧接着教授便提出了我们心中的疑问。教授问: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学生的阅读生活那么丰富?为什么他们能克服那么多困难坚持读书?为什么他们读书目的那么纯粹接着,陈教授引经据典给出了她的答案,陈教授说这与当时大学生所认定的经典有关,他们接受好的东西,只读经典,当然还与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当时正是国难当头,他们都有着强烈爱国意识,认为知识改变的不只是个人的命运还有国家的命运。经过陈教授一个多小时的讲述,同学们收益匪浅,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第五篇: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留学史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留学史

从1874年容闳、黄胜、黄宽3人从广州扬帆赴美,至今已近一个半世纪。中国留学运动在这一百多年里经历了由被社会所不重视到1872年清政府开始正式选派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五四时期的留法热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潮和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再度留日热,再到抗战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继续派出留学生直到今日的留学热,无数中华留学儿女伴随着近代中国翻过了充满风风雨雨的一页页历史篇章。从照片中还显稚气的最初留美幼童到世界闻名的一代航空航天专家钱学森,无数留学海外的中华学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付出了自己的一片赤心。每一代留学生各有其时代所赋予的历史特点和风貌,他们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也有所不同,不同时代的留学生具有不同的时代使命,以下以民国时期的留学运动浅谈其特点及影响等诸方面。

1912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国民党通知退出大陆,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留学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跌宕起伏。中华民国刚一建立,留学生便成了社会的宠儿。宋教仁当时直言不讳地主张:“初组政府,须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①其所说的革命党大多数是留日学生,可见当时留学生已经在中国政治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以示简明,本人以年代为划分,将民国时期的留学运动划分为20世纪10—20年代与20世纪30—40年代两大部分,着眼于各时期的留学热潮,其中详细在下文将做交代。

20世纪10—20年代,民国初建,留学运动在地域分布上,这一时期留日、留美、留欧齐头并进。相对于晚清时的留学生,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在留学专业上有较大拓展,不仅仅是集中于学习西方器物科学一类,在其他艺术文学类也有较深的涉及,在知识结构上,这一代留学生真正学贯中西,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亲身感受了西方文化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及近代化快速发展的日本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气息。他们担当了中国近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出路的思考,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的探索,起了奠基的作用。其中又以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和中共第一次合作留学苏联的两次留学高潮为代表。1912年2月,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之前试验过节俭生活后发起组织了留学俭学会。为了落实留法俭学会的工作,由李石曾等人发起并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预备学校。由于当时法国的一些工厂需要廉价的华工,齐如山等人以此为契机,招收一批华工,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学习文化,这一制度为家境贫寒而又想外出求学的青年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成立使勤工俭学从理论转为实际行动,并逐渐发展壮大,为赴法留学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1916年,在法国渴望拥有大量华工的前提下,中法双方协定成立了华法教育会,翌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回北京成立了北京华法教育会,1918年后全国各地开办分会,积极招收学生作勤工赴法的准备。当留法勤工俭学酝酿和发展时,中国国内星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波助澜之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下,留法热走向了高潮。这股热潮出现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在国内,广大进步青年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无书可读”的现象,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大力倡导科学民主,引入富含各种主义的社会思潮,如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之类,并且激烈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竭力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加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人们看到了“庶民的胜利”,看到了“劳工”的力量,群情激荡,有此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工读主义”思潮,“工读主义”思潮的出线奠定了留法勤工俭学走向高潮的思想基础。加之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北洋政府的严格控制,直接“取经”俄国是不大可能的,于是许多俄国革命家呆过的并离俄国较近的已有勤工俭学之风的法国成为了万里风云聚集之地。

特点和影响,这次留学运动是全国性,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勤工俭学为手段的留学运动。留法人员之中成分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上有大专生、师范生、留日归国生和普通中学生等,职业上有教职员、新闻记者、医生、律师等,其中年龄最小者王树棠仅十岁,最大者为蔡和森之母葛健豪已五十四岁,有立志改革和寻求革命真理的先进青年,也有平庸无才之辈,具有相当的群体复杂性。留法学生的生活环境极其艰苦,但是仍然坚持在斗争中成长,拒款和进驻里昂中法大学运动促成了青年学生的团结,使他们走上了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从根本上改造社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伴随着“旅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涌现了诸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蔡畅、赵世炎、王若飞、蔡和森、李维汉等新型知识分子的光荣代表,他们在以后的中国革命中成为了中坚力量。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一个广阔的政治舞台,各种思想汇集于此,而最宝贵的是留学生们从西方取来了马克思主义“真经”,为寻找根本解决中国

问题的奋斗历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留法热的声势远远超过其规模,它是近代国人为求进一步了解西方,了解世界,寻求和探索真理的“远征探险”,具有一般留学运动不军备的政治意义。

紧接着留法运动,留苏热又悄然在中国大地升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加入了这个行列之中为探寻救国出路而努力,他们主动向怀有同样救国之心的国民党人孙中山表示友谊。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结成了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共同担起反帝反封建重任。赴苏学习真是在此种形势下产生,早在1921年,莫斯科就成立了东方大学,设有中国班、日本班、朝鲜班等,1923至1924年间,在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的协助下,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先后有三批赴东方大学学习。由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需要大批革命人才,东方大学以及黄埔军官学校所培养的干部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为纪念孙中山以及出于培养革命人才的考虑,又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筹办了中山大学。于是,处于合作时期的国共双方分别选拔了一部分青年前往莫斯科。这期间,国共双方选派的留苏学生受到了苏联党和人民的热情接待,他们在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经验和社会理论。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后,留苏学生全部由中国共产党选派。直到1930年秋,学校停办。

特点和影响,此时留法热已经冷却,在国内有志青年正感到前途渺茫之时,中山大学的招生正好在中国先进青年间掀起了一股留苏热。其特点是一场有组织的非民间自发的运动,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政党色彩。在成员构成上,相对于留法时的参差不齐,人员质量有所上升。由于中山大学是一个政治经济单科大学,不设置自然科学项目,以训练熟练的政治工作人员为目标,因而留苏学生目标性更强。受到蒋介石背叛革命的影响,1927年开始有国民党学员回国,但是更多的中共学员进一步深造。这些留苏学生回国后的命运和所选择的道路颇不相同,国民党留苏学生不少成为了反苏反共专家,如康泽、贺衷寒、叶青、邓文仪、谷正纲等。还有一些学生或被国民党杀害,或是默默无闻终其一生。中共留苏学生多半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如邓小平、王稼祥、左权等,这些经过系统的革命理论学习的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回国后,很快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中,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正如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拉狄克教授在回答美国赴苏联考察团团长的谈话(他说“约有6000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时所说的:“在俄国之中国留学生虽然只有600余人,但你要知道,美国之中国留学生毕业回国,只从事教书或实业方面的工作,而我们俄国之中国留学生600人毕业回国是要领导中国之政治—这是马列主义东方化的步骤之一。”①

20世纪30—40年代,此阶段中国留学教育已经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至比较成熟的阶段。相对于20世纪10—20年代的留学生,此时的留学生出国前文化程度较高,多数能出国后直接进入大学学院学习。在留学学习方面,不仅在学习的广度上更有所突破,关键在纵向上有所突破,许多人进行了专业上的培训深造,其学术成果与国际接轨,形成了学有所长的一代,在前代留学生着手移植西方文化科技之后,这一代留学生将其落实。期间主要有民国黄金十年1927—1937年间官费留学欧美的留学活动,1934—1937年的留日热,以及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留美热。

1927—1937年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黄金建设十年”,是国民政府进行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时期,在此期间由南京国民政府向欧美各国派遣了一批批官费留学生,每年有100人左右,最多达到每年1000人左右。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外留学规程》规定,公费留学生必须通过考试选拔。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派遣,利用庚款退款选派以及由国内学校或团体派遣留学生,直到1937抗战爆发中断。

特点和影响,此十年间的留学教育政策,主要是严格选派的标准,加强组织的管理,采取不同的派遣途径,以解决留学经费不足和各方面对人才的需要问题。相对于之前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由于国民政府的严格选拔标准在知识文化上水平更高,也是有组织性的,在学习上更专业化。为由于二战时交通不便,很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长期工作,为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于1934年起,留日人数节节上升。到1935年,高达8000人。当时“学日语!去日本!去日本!学日语!”这种呼声响遍中国。日本报纸也认为这种景象“仿佛明治末年(1905—1911)中国留日全盛时代的再现。”这就是1934—19377月间的留日热。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快侵华步伐,中日关系呈剑拔弩张之势。一方面,从“满洲国”到“华北自治运动”、“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再到“冀察政务委员会”,日本不断制造事端挑衅,而另一方面,数以千计的中国青年怀着“师夷制夷”的心态,成群结队地负笈日本。这一双向逆流的情景,恐怕在迄今为止的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在此期间,各种抗日爱国的团体,报刊纷纷创立,比如左翼留日学生城里的“左联”东京支盟、东流文艺社等,右翼及中间留日学生创立的社会评论、留东新闻等。分析形成这种看似奇怪的留日热潮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第一,知己知彼,“师夷制夷”的思想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令中国上下震惊,为了救亡图存,全国注意力一时集中在关于对日本的研究之上,形成了对日本的研究热。《申报》1934年1月1日“中国的知识阶级最近因研究日本热,关于日本出版之经济杂志与其它专门科学杂志等,销路遽增。”①“学日语!去日本!”在中国留学生中蔚然成风。第二,东渡寻求出路。一方面1933年开始,国内大学毕业生失业危机日趋严重,许多青年纷纷东渡寻求出路,另一方面,1934年前后,国民党当局对进步书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禁毁运动,为求读到进步书籍,接受先进理念,众多青年负笈东渡,在日本有很多进步书刊杂志。第三,金价暴跌,银价上涨,因为日本实行金本位制,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因此当时的货币汇率对中国有利,去日本留学反而比在国内读书合算,而且日本又有路程较近,文同书等优点,青年学子大批涌向日本。第四,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后,为培养“中日亲善”人才,派遣大批东北学生留日,据统计,伪满洲政权的留日学生约占历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特点和影响,此次留日热潮规模声势宏大,留日学生约占当时出国留学生总数的60%,但是留日学生的质量相对于同期留欧美学生要逊色得多。据1935年统计,赴日中国留学生中,大学毕业者仅占11.8%,专科学校毕业者占12.7%,其余75.5%为大专学校肄业生和中学毕业生。②在学习专业上,留日学生注重理、工、农、医、军事等专业的学习。除政府的倡导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留学生在国难关头的备战心态,以期掌握救国本领。这些留日学生归国后在抗战中以军人、医生、行政人员以及宣传救国的学生等等身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938—1948年期间赴欧美留学生情况曲折,抗战期间由于战争及战时留学政策的影响,留学人数锐减。从1938—1941年仅有300人左右出国留学。抗战胜利后一方面由于受到抗战中武器落后的刺激,一方面抗战胜利带来的全国渴望进行和平建设和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使命,激励了新的留学思潮,大批学生和学者到西方学习和工作,同时南京政府也选派人才到美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这里就形成了抗战胜利后的留美热。在留学选择上选择美国是因为首先,英法等国受创严重,德日等国为战败国,中国作为战胜国从心理上来讲去战败国留学一时难以让人接受。相比之下,美国本土未曾在二战中沦为战场,其文化教育设施没有直接遭受战火的摧残,其次,战后美蒋关系亲密,美国不仅向国民党提供军事经济援助,还提供各种奖学金,鼓励中国青年前往留学。蒋介石为了战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大批人才,也放宽留学政策。随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赴美洪流。

特点和影响,此次留美热相对于抗日战争时的留学形势大有好转,人数规模大大上升,总计1945—1949年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在5000人以上。在成员结构山,这一时期的留美学生经过八年抗战的磨练,更趋成熟。大多年龄偏大,社会经历复杂,其中有大学教授、中学校长、研究人员、公务人员、技术人员、银行职员和自由职业者。这场留美热潮最终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和新中国的建立而告终。这些留美学生归国后成为了中国现代科学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尽管整个民国时期的留学生群体相对于中国整个社会来讲是一小部分,但是纵观民国时期的留学史,无不与中国之命运息息相关,俨然是一部中国发展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辛酸史。在20世纪10—20年代的留学运动其主旨在于探寻中国的出路,寻求救国理论,为之后的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30—40年代的留学运动主要在科技文化方面成就颇高,奠定了此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展的基础,并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民国期间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由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出资选派,二,利用庚子赔款选派留学生,三,由社会民间团体学校选派留学生。尽管每一代留学生的学习方向有所不同,自身质量也有差别,有人立志改革,也有人出于自身利益出国留学,但是其共同担负着同一个中国近代使命,就是救亡图存,探索发展出路,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道路。

最后,我想以胡适先生的《非留学篇》的一部分作为结尾。留学之潮兴起已有百年,终成为百年大计。此文尽管发表在1914年,但对于今日之留**仍有重要意义。胡适先生在当时留**方兴未艾,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制度已然丧失信心,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独立富强的社会环境下,一语惊醒我等百年梦中之人,这对

于我们回顾过去的留学教育,思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这么多年来的作用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留学教育还是有着重大的提醒和借鉴意义。

“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非敲门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而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要而言之,则一国之派遣留学,当以输入新思想为己国造新文明为目的。浅而言之,则留学者之目的在于使后来学子可以不必留学,而可收留学之效。„„若徒知留学之益,乃恃为百年长久之计,则吾堂堂大国,永永北面受学称弟子国,而输入之文明者如入口之货,扞格不将适于吾民,而神州新文明之梦,终成虚愿耳。”③

下载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国时期的教育哲学研究

    民国时期教育哲学研究概目 1、 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 1923年出版 2、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 1934年出版 3、 钱亦石 《现代教育原理》中华书局19......

    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

    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文学和艺术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把课本内容与旧有知识联系起来,了解民国时期文学和艺术发展的概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

    民国时期主管西藏事务的专门机构

    —— 喜饶尼玛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即十分重视边疆民族事务,明确规定对“蒙藏回疆应办事宜”“均各仍照向例办理”,并很快设立了专管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一......

    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

    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爱国是大师们事业的成功的一大法宝SA10003022李新飞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的纪录片看了数集。看过之后,进一步......

    民国时期电影杂志的发展状况

    《城市电影专题》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学院 专业 课程教师 民国时期的影评浅析 艺术与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闫凯蕾 学生姓名 钟尹琛 学号 1450653 摘要 民国时期是中国电......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伟大而历经艰......

    对民国时期新疆教育的历史考察

    对民国时期新疆教育的历史考察 摘 要:民国时期是新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新疆近代教育的重要发展阶段,新疆的近代教育处于一个创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

    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出国方面的调查

    李佳欣 2014年11月10日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出国方面的调查 ——————生46党课学习小组 自晚清起,中国人出国留学就渐成潮流。百多年来,这股潮流虽有被阻遏的时段,但从未消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