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

时间:2019-05-13 10:1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

第一篇: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

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文学和艺术

(一)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把课本内容与旧有知识联系起来,了解民国时期文学和艺术发展的概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文学艺术革命不断发展,涌现出一些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2.了解无产阶级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伟大成就。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文艺为人民,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历史文献。 3.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有:

(1)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翼作家联盟。

(2)人物和作品:鲁迅杂文、郭沫若历史剧、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徐悲鸿、张大千、刘白石、赵树理、丁玲、周立波。

(3)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延安文艺座谈会。

4.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效果分析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分辨和鉴赏能力。 教学建议

1.以文学为重点,其中又侧重鲁迅杂文和郭沫若的历史剧。

2.难点是如何使学生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要内容和伟大历史作用。

3.文学部分设计为谈话法,边讲边忆边讨论,在和谐气氛中施教。音乐与美术调劝直观教学手段,课上欣赏。补充京剧和解放区文艺。

4.准备:(1)鲁迅像;(2)《屈原》、《子夜》、《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录像片段,总计不超过10分钟。或准备原书。(3)准备《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录音带。(4)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作品各一幅。(5)如有条件,可将(3)、(4)都编入录像。

板书设计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文学和艺术

一、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

二、鲁迅杂文

三、郭沫若历史剧

四、茅盾《子夜》

巴金《家》

老舍《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

五、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六、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

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915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新道德。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918年,鲁迅(周树人)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的典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艺术革命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文学艺术家,鲁迅、郭沫若、聂耳、冼星海、徐悲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革命文艺团体的出现与发展,促进创作繁荣,团结进步力量,大大鼓励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斗争。

2.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和文艺团体)

一、民国时期著名的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前者由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圣陶等发起。后者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

(允许学生活跃,回忆作家的作品。)

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左翼作家联盟(左联),鲁迅、茅盾、夏衍等参加。“左联”作家不顾国民党特务的逮捕、暗杀和围攻,写出大批革命作品,展开文化反“围剿”,有力地配合了红军和根据地的军事反“围剿”。

(挂鲁迅像。板书:鲁迅杂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135页。)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知名。后来,以杂文为武器向反动派顽强战斗。什么叫杂文呢?杂文是带有文艺性的议论文,短小灵活,喜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的杂文是其典型。他1936年病逝,有著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135万字,汇为16集。

(板书:郭沫若历史剧。指导读136页。)

郭沫若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五四时以诗集《女神》开辟中国新诗的时代。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周恩来领导下,为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作了大量有显著成效的工作。为适应团结抗战需要,他写了《屈原》、《棠棣之花》等六部历史剧。

(放《屈原》录像。暂停。)

(板书: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放电视剧录像片段。或依次展示原书。)

《子夜》创作于1931—1932年。作者以30年代上海为背景,真实塑造了黑暗统治下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吴孙甫。他受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压制打击,又剥削压迫工人、农民。作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中国社会,指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与命运。瞿秋白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长篇小说。”

茅盾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小说还有《林家铺子》、《春蚕》等。

(学生交头接耳议论情节和人物。)

巴金的重要作品是《家》,《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通过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高老太爷专横、凶残、荒淫,觉慧兄弟在历史潮流推动下觉醒,展示了五四以后社会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文清丽酣畅。先后30多次出版,3次搬上银幕。

(观看录像片段,与学生谈论情节。)

老舍擅长运用北京方言,细腻地描写北京的风土人情,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他的作品生活情趣盎然,语言生动幽默,是典型的京派小说家。

他写过《骆驼祥子》,一个拉车人的故事。《四世同堂》,写出日伪占领下北平人民的苦难和觉醒,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各类汉奸的无耻行径。

(电视剧主题歌。允许学生哼唱。)

解放区的文艺事业也得到发展,文艺工作努力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创作了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优秀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贺敬之等执笔的歌剧《白毛女》都是划时代的杰作。

(板书: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播放录音,体会作曲家心声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激励人民抗战斗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被定为代国歌。

19世纪末,世界开始有电影。1896年,上海首次放映电影。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31年,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特丹》问世。我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影片是《渔光曲》。

京剧艺术在民国期间发展繁荣。老一代有小叫天潭鑫培。青年一代有所谓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骐北马等。各家流派,精采分成。

(学生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其中最著名的是梅兰芳。他继承前辈艺术精华,潜心实践,勇于革新,创造出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把应京剧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最先把京剧艺术介绍给世界,被德国著名艺术家布莱希特誉为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地方戏曲也发展起来,越剧、豫剧、粤剧、平剧、黄海戏等都借鉴京剧艺术,百花争艳。(挂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作品。板书人名。)

(主要依小字材料介绍人物品格。)

(对作品作简单介绍。)

(板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

1942年,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毛泽东同志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号召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自觉地深入人民群众,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革命的文艺应当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此后,解放区的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造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回顾解放区文艺成就。)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嘎然而止。布置作业,整理:民国时期的作家和作品。)

(简短总结全课要点。)

第二篇:论文-民国时期社会与文化(写写帮整理)

浙 江 师 范 大 学

课程名称:论文题目:教师: 学院专业:姓名: 学号: 编号: 成绩:

民国时期社会与文化 民国时期婚姻礼仪的变迁

民国时期婚姻礼仪的变迁

婚姻风俗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婚姻状态。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大动荡,变革剧烈,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婚嫁礼仪也有了重大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可以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来概括。在古代,婚姻,不仅是关系个人,而是关系到两个家族,关系到传宗接代的大事。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父母之命,是家族的意旨;媒妁之言,则是社会的象征。

传统的婚姻仪式,一般称之为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清末的婚姻礼仪虽有变化,但仍与传统的六礼基本相同,只是名字稍异,大致包括:1.请庚(男女家互送庚帖);2.探问(了解两家境况、人品,也有加以卜筮、算命的);3.报期(确定结婚日期);4.行盘(婚前数日,男方将与女方商定的首饰、衣服、金钱等送至女方家,女方回以鞋帽等);5.妆奁(女家所办妆奁在结婚前一日送至男家);6.迎娶(结婚之日,男用执事花轿或马车迎娶新娘,新娘穿礼服,披红衣)。【1】

实际上,这只是最简单的说法,上述每一项包含内容甚多,礼节仍是相当繁琐,尤其是迎娶结婚一项。但这也取决于家庭情况,富贵人家从繁,贫困人家则从简。同时,地区不同,习俗也略有差异。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帝制后,西式生活方式越加普遍,而婚姻礼仪也逐渐实行“文明结婚”的仪式。实行“文明结婚”的多是教育界、学界、金融界、外贸洋行、西医、各级政府的公务员等。他们之所以采用新式婚礼,主要是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西化。而经济贫困的下层百姓多采用传统婚礼,他们把“文明结婚”看成是“洋事”,认为此种婚礼与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不相称。【1】

一般的“文明结婚”仪式为:

1.请人。男女两家主婚人事先要用请帖,并准备礼物邀请礼仪、礼宾人员,如证婚人、介绍人、司仪、伴郎、伴娘、事务性筹办职员。邀请亲友,大多用请帖请,或口头请。

2.礼堂。在家办喜事要搭喜棚,在客厅设礼堂,洞房一般没有礼仪性的布置,喜房是新郎、新娘的卧室。在饭庄办事,喜房是新郎、新娘、伴郎、伴娘的休息室。

3.花车。“文明结婚”不用喜轿,而用马车、汽车做迎娶的交通工具。

4.乐队。“文明结婚”一律用西洋乐队,并在整个典礼过程中始终演奏西方的《婚礼进行曲》。

5.礼服和饰物。新郎的礼服有中西之分,西式礼服为黑色燕尾大礼服,白衬衫,高筒礼帽,戴白手套,穿皮鞋;中式为蓝丝缎长袍,青缎马褂,圆口便鞋,白丝线袜,头戴礼帽。新娘穿白软缎礼服长裙,头戴珠冠花环,披有4米长的罩纱,戴白手套,执手花,脚穿皮鞋或软缎皮底绣花鞋。来宾可根据个人爱好,随意着装,但要符合礼仪规范。

6.迎娶。新郎在伴郎等陪同下向父母三鞠躬后登车迎娶,至女方家向岳父岳母三鞠躬谢亲。稍事叙坐后,由乐队引导,新娘在伴娘陪同下手捧花束,由两个小孩拉着头纱,在乐队高奏《美酒高歌》的乐曲声中,踏过红毡子上车。回到男方家后,新郎先下车向新娘三鞠躬表迎亲求爱,来宾们即扬起“文明结婚五色纸”

以示祝贺。

7.典礼。新郎、新娘到新房稍事休息后,重新化妆,参加典礼。结婚庆典由司仪掌握进行,通常有以下一些程序:奏乐,来宾入席,请证婚人、介绍人入席,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请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用印(打开印盒盖章),新郎、新妇一起分别向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及全体来宾三鞠躬(一、再、三鞠躬),新郎、新娘相对一鞠躬和交换饰物(新郎和新妇把自己手上的戒指各自给对方戴上),证婚人、介绍人致贺词,男女主婚人致答词,请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退席,礼成奏乐、摄影留念。

礼成后,新郎、新娘即可入洞房休息。接着,摆桌招待亲朋吃饭,为节约,实际上只预备茶点,或象征性的酒会,只预备糕点、水果、汽水而已。酒会开始,先由新郎、新娘向各位来宾敬酒,在司仪提议下,全体来宾起立向新郎、新娘祝福。来宾稍坐片刻,说几句客套话,就主动告退了。当时,很少有让新郎、新娘报告恋爱经过的,更没有搞恶作剧,变相闹洞房调笑新郎、新娘等的举动。

“文明结婚”的礼仪与传统婚礼有所不同,但同时也多少留有传统婚礼的旧痕,如搭喜棚、置办酒席、邀请亲友前来贺喜,亲友所送礼物仍以喜联、喜幛为主,贺词、祝词、答谢词等多用四六句骈文等。【1】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的婚礼分两部分组成,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一种新式结婚礼仪。第一部分是基督教式的,仪式在宋宅举行,由余日章先生主持;而后在大华饭店大厅举行新式结婚典礼,由蔡元培先生主持,余日章先生为证婚人。

民国中期以后,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流行,并很快为全国各地效仿。集团婚礼源自于国民政府于1934年2月起倡导的新生活运动。1935年,上海市社会局开始筹划组织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新式集团婚礼。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全国各大报纸派出记者百余名,上海市民更是比肩接踵前来一睹盛况。国民政府的电影宣传机构将婚礼全过程跟踪拍摄下来,作为新闻片,在上海和其他大城市放映。集团结婚的仪式大致包括奏乐导引、向总理遗像鞠躬、夫妇对立鞠躬、证婚人授赠证书和纪念品、致贺词、摄影留念等,具有隆重简朴、消费低廉等优点,在冲击旧式婚姻的繁琐礼俗,抵制婚礼铺张浪费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青年的欢迎,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提倡,在大中城市很快得到推广,顿成人们趋之若鹜的一大时尚,即便是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市在1941年10月10日到1948年5月间也举办了八届集团结婚仪式。【2】而当时的北平成立了北平社会局筹备市民集团婚礼事物委员会,并通过了《北平市社会局市民集团婚礼章程》和《北平市民参加集体婚礼须知》,确定每三个月举行一次集体婚礼,地点设在中南海公园怀仁堂,由市长或社会局长征婚。【1】市民可自愿申请参加,每次有十对以上才能举行,申请者每对需缴纳礼费12元,登记费4元,从礼堂到乐队都由社会局包下来,十分节约、简便。

最早的集体婚礼,要求新人们要统一着装,通常是新郎身着蓝袍、黑褂、蓝裤、白袜,脚穿黑缎鞋,手带白手套,胸佩礼花;新娘身着短袖淡红色长旗袍、长裤,脚穿肉色丝袜和缎鞋,头罩白纱,戴白手套执鲜花一束,婚礼完毕颁发结婚证书、纪念证章并合影留念,整个过程,洋为中用,新旧交融,简朴而不失隆重。其后,又有完全抛弃旧式旗袍长衫的,新郎一身西装革履,新娘则是洁白婚纱笼罩,愈发接近纯粹的西方婚礼。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虽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文明结婚、集团婚礼等新式婚俗相继出现并流行,对旧式婚俗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并在城市占据主导地位,但广大农村却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传统婚嫁中的种种陋俗仍然普遍存在,迟迟无法革除,甚至延续至

新中国成立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早婚、童养媳和抢亲。同时,黩简尚奢、尚虚礼、讲排场也在婚俗变迁中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白国琴,主编《从旧婚丧嫁娶到新礼仪风俗》[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145页

【2】 裴庚辛 郭旭红,《民国时期的婚嫁习俗与婚姻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6卷第1期

第三篇: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导入:

我国民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和社会性质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民国时期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科学技术和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但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辛勤耕耘在科学、教育和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这节课先介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讲授新课:

一、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由他创立了地质力学。(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观察李四光野外考察图,教师介绍李四光)李四光先留学日本,后又留学英国。在英国刻苦学习地质学,还选修了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为他后来创立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19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谢绝外国的高薪聘请,回到祖国。他说“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地质力学是把应用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李四光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系统地提出了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地质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运用李四光的理论,找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如著名的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李四光为新中国的石油勘探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竺可桢和气象学

中国直到本世纪20年代,基本上还没有自己的气象事业,这使竺可桢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决心竭尽全力创立和发展中国的气象事业,成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20年代初,他在东南大学建立气象测候所。1928年,他主持办起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并创办北极阁气象台,成为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气象业务指导中心。他还大力建设我国自己的气象台站网,到30年代中期,全国测候所、雨量站已达300余处。从1930年起,他集中气象情报由我国电台广播,开展天气预报业务,从此打破了帝国主义垄断我国天气预报的局面。竺可桢在中国气候学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0年代,他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对中国气候的形成和特点作了全面的阐述,第一次对我国气候条件和资源作出了科学的评价,这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竺可桢之所以能为祖国的气象事业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是同他勤奋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分不开的。

三、茅以昇和钱塘江大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钱塘江大桥图,然后提问)钱塘江大桥是谁在什么时间主持建成的?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钱塘江大桥规模大,地质结构复杂,加上汹涌异常的钱塘潮,以至1937年大桥建成后竟被视为奇迹。当时我国的造桥技术十分落后,许多桥梁都由外国人设计建造,在此之前中国人在大江大河上造桥还没有先例。茅以昇怀着“为祖国争一口气”的崇高志向,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了我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座近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揭开了我国造桥史上新的一页。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1.创立中国的制碱工业

20年代初,我国用的纯碱全靠进口。

1921年,刚刚拿到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回到祖国,立志献身祖国的制碱工业。他应邀出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结束了我国完全靠进口洋碱的历史。后来,他出版了《制碱》一书,将生产纯碱技术公开于世,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制碱权威的崇高地位。

2.发明“侯氏制碱法”

30年代,德国发明一种制碱新工艺,侯德榜前去考察,准备购买这一专利,但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无理刁难和敌视。他气愤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办不到了吗?侯德榜经过三年苦战,创造出世界先进的联合制碱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上了世界舞台。

以上讲了民国时期四位著名科学家的贡献,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他们的主要科研成果,他们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记住四位科学家及其贡献,并要求学生学习他们为祖国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勤奋治学的科学态度。)

五、中央研究院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引导归纳出三点:①1928年建立的中央研究院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②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和世界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③193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立,开始了近代中国人自己的天文观测工作。)

六、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1.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教育家,1916年底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立即除旧布新,厉行改革。他实行“教授治校”:大胆地辞退了那些水平低的外国教员,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和李四光等著名科学家到北大任教。他按照西方的教育思想,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封建主义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各种思想、学派,包括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北大传播,如李大钊在北大开设马列主义课程,使北大呈现一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后来毛泽东赞誉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

陶行知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积极推行乡村教育,立志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办一百万个乡村学校,以改造广大的农村,进而改造中国社会。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一所培养乡村教师的别开生面的新型学校——晓庄师范。这所学校主张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是开荒劳动。他的《手脑相长歌》和将图书馆题名为“书呆子莫来馆”就是证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文和观察插图)他主张教育要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亦教亦学,又参加生产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真知,才能改造农村,改造中国社会。小结:

出示本课人物年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1868—1940)任教育总长。李四光(1889—1971)任湖北实业公司司长。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8年,李四光和竺可帧(1890—1974)分别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1921年,茅以升(1896—1989)和侯德榜由美国加利基理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提出地壳构造形态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这是创立地质力学的开端。侯德榜任总工程师的永利碱厂生产出亚洲第一批纯碱——红三角牌纯碱,在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1927年,陶行知(1891—1946)创办晓庄师范。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中央研究院,任蔡元培为院长。李四光任地质研究所所长。竺可侦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同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考古发掘。1933年,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1937年完成。上层公路,下层铁路,长1453米。193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建立。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1940年,蔡元培逝世。毛泽东唁电称誉为“学界泰斗,人生楷模”。1941年,侯德榜创研的联合制碱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1945年,李四光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方法》。1946年,陶行知病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扩展:民国时期,我国科学家、教育家为了祖国科学和教育的繁荣与发展,进行了艰难的奋斗,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爱国科学家通过发展科学使中国富强的愿望,爱国教育家通过发展教育救国救民的抱负,终不能实现。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当时中国处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之下。要想真正地繁荣发展祖国的科学和教育,就必须推翻旧中国反动政权的统治,建立起崭新的社会制度。

第四篇:民国时期的邮递员

民国时期的邮递员

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物流水平还不是很发达,邮递员则在地方邮政工作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图为邮递员们带着鼓鼓囊囊的邮包离开重庆邮政总局,他们将为重庆民众派送信件。在邮局的包裹存放室里,一名邮政人员正手执单据查找一件包裹。这样的画面有些类似现在找快递的场景。在重庆邮政总局内,职员们正忙着给邮件分类。之后,这些邮件将按照类别分别派送。邮递员的繁忙工作和战争年代的特殊背景有关,战火造成很多家庭都不能团聚。家书成为大众表达乡愁和思念的重要途径。对于不识字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常常会找人代写家书,而由自己口头叙述书信的内容。图为广东一位专门代写信件的人在帮他的顾客写信。此外在战争期间,日方更是对中国的邮政进行严密监视和控制。图为日方邮电检查过的信件。之后邮递员才能派发这些信件。〔《一億人の昭和史(10)·不許可写真史》,第232頁〕图为职业写信人正在帮忙代写信件。桌子上摆放着他为顾客写的信件。

第五篇: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

不想发牢骚,大家自己看看就知道差距了;简单的说,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半文言半白话,语句简练,情趣高雅,思想深刻,对祖国的山河、民族未来都有很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绝 不矫揉造作,真正融于细腻的笔触间,令时人感慨万千…… 民国文言作文:渐行渐远的优雅 摘自《文汇报》2011/3/3 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自 1920 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最终在上世纪 30 年代初白话文课本取得了全胜。整个小学阶段,国语课本完全替代了国文课本,这似乎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有些遗憾。在小学白话文课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课本的八十余年后,再来读读这些文言老作文,令人 感慨万千。这些老作文散发着纯正汉语的清香,悠远绵长……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 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 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读后感】 读着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觉就想到初小国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三五童子,放学归来。”文字虽短,意境甚美。再来看这篇作文,文字如此优雅,描写如此生动,对偶恰到好处。恬静的乡野生活已不可复得,真是恍如隔世!春日游公园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黎寿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 目骋怀,至足乐也。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既而环 游公园,乃知音机之设,遍于园中。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与民同乐,其 斯之谓欤?游罢归来,因为之记之。【读后感】我第一次看到“游目骋怀”,是在师专书法课上临写《兰亭序》的时候——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那时还不清楚 文字的意思,临摹了若干遍,方觉得妙不可言。看看这位前辈小学生,他已将“游目骋怀” 化用到文章中去了!清晨上学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则大雨淋漓。遍地红花杂绿叶,夜来风雨洗春娇,可

为斯咏也。未几,入书房携书上学。出门,狂风大雨,扑面飞来,大惧急退,入坐房中,无 聊而观书。忽观至“讷尔

逊冒雪返校”之事至,醒吾心,一跃而起,再携书,奋勇出门。沿 途花柳飘摇,泥泞满路,四望无人,独自前行,衣履尽湿,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几,钟遂鸣矣。窃思:吾人不为荣誉则已,若求荣誉,必坚忍耐劳,以战胜艰难辛苦,方有出人 头地!不然,则畏风怕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矣,乃记之以自勉。【读后感】读文章,可以想见小作者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初见狂风大雨而大惧急退,后 观“讷尔逊冒雪返校”又奋勇出门,一个顶风冒雨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春江垂钓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刘在镕

某星期日,学校放假。吾谓友曰: “时当春日,江水清澈,而江边之景又可玩赏。吾友 可往江边垂钓否?”友曰: “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纵观春景,时则桃红柳碧,草长莺飞,顾而乐之。不觉已至江边矣,余与友乃于垂阳下,选钓鱼矶而坐。则见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 观也。友乃以手持竿,垂于江中。未几,钓线一动,手举竿,遂得一鱼,鱼屡跃而不得脱。余见友得鱼甚喜,余又持竿钓之,终日不获一鱼。友笑谓余曰: “事必学而后能,垂钓亦犹 是也!”余曰: “然!当静心以学之。”余遂归,乃留友于吾家宿,遂将鱼烹而食之,味甚鲜 美。吾因谓友曰: “今日得鱼之时,鱼跃亦可怜否?”友曰: “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 饵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 【读后感】笔法果然老练!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饵 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堪称警句,一小学生竟有此等见识!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贪 饵”之辈自取沦落,何时醒悟?读此文深感前贤可畏。记地震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李蓂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潜修,忽闻屋宇有轧轧之声。因出户视之,则见树 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吾方惊诧,觉地面簸荡,若乘舟而 涉波涛者,噫!奇异哉,非地震欤?因思夫震撼之大,时间之久,为前所未有者。不数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县以上之大山崩颓,压死人民,不可胜数,岷江上流,为之壅塞。余因之有感焉。吾人处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灾,岂非吾人之幸福乎?虽然,中华四 面受敌,外人协以谋我,国势飘摇,视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于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 危险也!【读后感】这篇作文记叙的是 1933 年 7 月 5 日发生的四川茂县叠溪地震,从文中可以 看出,郫县震感也非常强烈——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小作者为我们保留了一段史实,文末由地震而生发出的感叹

更是发人深省。

书楼望月记 四川万县分水场县立第二小学 陈晓初 一夕,人静矣。余倚窗读书,偶见月光射入,宛如白练,顿生明月入怀之感,遂弃书起 立,循栏徘徊。见夫玉免悬空,光辉皎洁。举目四望,万籁寂寥,清风夜起,促织微吟,顾 而乐之。适有孤鸿横岭东,展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时已夜半,月凉似水,忽见草际微动,黑影隐露。余不禁长啸,叹曰: “人耶?鬼耶? 何裹足而弗前!”半晌无声,长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寝。【读后感】此文吾读之再三,有似曾相识之感。忽忆及东坡之《后赤壁赋》——“时夜 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原来如此!小作者将东坡妙句化入文中,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读毕,为之击节而赞:东坡 千载后,亦有知音矣!听鹃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魏邦权

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斯时明月在地,庭 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龙蛇蟠结,盖竹柏葡萄影也。已而庭树之上,鸣声凄切。倾耳 听之,似唤“不如归去”者,盖杜鹃也。其鸣急迫,其声凄厉。凡入耳者,未有不动于衷也。夫鹃一鸟耳,昼夜悲鸣,催人耕作,故又谓之“催耕鸟”焉。余听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 人生之光阴有几,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驹过隙焉,彼杜鹃者,夜半啼血,欲唤回将去之东风,吾人对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华之易逝哉?因听鹃而作记自警。【读后感】又是一个苏东坡的崇拜者,文章前段从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脱化而出,后 段的议论由杜鹃鸟而生发,足见少年老成!夜月采莲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江炳崧

饭后斋中独坐,好友忽临,约往外游。乃束装偕往,盖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举目四 眺,则亭亭独立,不蔓不枝,微风吹来,摇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辅其美,殊可乐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难再,故至夜阑兴尽,始摇舟而归,并携莲一枝,置诸瓶内,以驱尘俗。归而记之。【读后感】月下泛舟,池中观莲,何其美妙!置莲瓶内,以驱尘俗,何其高雅!此非周 敦颐乎?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生活态度大可玩味。


下载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名言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名言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名言 Post By:2009-11-24 14:20:00 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郭秉文、唐文治、萨本栋、罗家伦、任鸿隽、......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留学史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留学史 从1874年容闳、黄胜、黄宽3人从广州扬帆赴美,至今已近一个半世纪。中国留学运动在这一百多年里经历了由被社会所不重视到1872年清政府开始正式选派第......

    民国时期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民国时期大学生的校园生活5月10日星期五晚上6:30在高A116举办了主题为“民国时期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学术报告厅暨春季论坛第二场总第243次讲座,主讲人是河......

    民国时期的教育哲学研究

    民国时期教育哲学研究概目 1、 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 1923年出版 2、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 1934年出版 3、 钱亦石 《现代教育原理》中华书局19......

    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出国方面的调查

    李佳欣 2014年11月10日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出国方面的调查 ——————生46党课学习小组 自晚清起,中国人出国留学就渐成潮流。百多年来,这股潮流虽有被阻遏的时段,但从未消歇,......

    民国时期电影杂志的发展状况

    《城市电影专题》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学院 专业 课程教师 民国时期的影评浅析 艺术与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闫凯蕾 学生姓名 钟尹琛 学号 1450653 摘要 民国时期是中国电......

    民国时期主管西藏事务的专门机构

    —— 喜饶尼玛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即十分重视边疆民族事务,明确规定对“蒙藏回疆应办事宜”“均各仍照向例办理”,并很快设立了专管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一......

    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

    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爱国是大师们事业的成功的一大法宝SA10003022李新飞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的纪录片看了数集。看过之后,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