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状况(定稿)
2014年房地产行业市场化改革状况调研近十年来,我国的房产价格一直处于猛增态势,虽然政府经历了几次“釜底抽薪式”调控政策,但消费者的感觉依然越调越涨。所以导致了楼市走向两个极端,从过热迅速走向过冷,并威胁到经济稳定的过程。
2013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已基本完成预期目标,调控深化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可以肯定,因2013年国内房价的“桀骜不驯”,2014年楼市无疑将接受政府的“再教育”。展望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走势趋向于稳的基调,局部可能会出现微调与收紧现象。2014年的楼市表现可能形式多变、综合复杂,在政府的强力维稳下,楼市短期的情绪低落和小幅调整或不可避免。但总体保持平稳微调,市场分化背离延续,房价稳中有升。现判析如下:
一、2014年限购令政策不会退出
近年来以限购、限贷、限价等为手段的行政化调控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形之手无处不在随时显现。行政手段简单灵活反应直接,出手快见效也快,容易实现短期目标,这是其突出优点。
目前全国已经出台限购令的城市共有45个,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26个省会级城市和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无锡、苏州、三亚、佛山等热点城市。
以“限购令”为代表的行政手段退出,也是渐进的过程。以广州为例,广州在年底刚刚加码楼市限购措施,随后又提出2014年将继续加大住宅用地和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探索逐步取消限价、限购等行政干预措施,很明显,关于限购何时退出房地产市场又成为市场焦点问题。
二、2014年将是行政性调控向市场化改革的过渡
2014年区域分化的态势将延续,一二线供求格局难改,房价上涨压力下仍是调控焦点区域,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问题的解决在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力度。房地产调控继续收紧,地产调控政策在2014年处于摸石头阶段,各地开始试点。事实上,新一届政府一直在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不提“调控”不代表不调控了。
2014年,楼市调控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价变动,尤其是不动产登记、房产税如何实施以及对农村土地入市的推进,都将给这个敏感行业带来更多的未知数。同时,要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监管,坚持开展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究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远机制。此外,包括经济降速、制度变革、需求透支等风险进一步积聚,在2013年商品房量价创下历史新高后,成交量已接近潜在上限,未来理性回归势在必行。
2014年是我国整个房地产新一轮改革的元年,我们未来整个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众多房企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非常期待。毋庸讳言,在现实版的调控政策诉求上,我们显然过多地强调了短期调控目标,尤其是房价控制目标。
三、2014年不同城市的量价走势和政策导向的分化继续加剧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各个城市也都密集的推出了“京七条”、“沪七条”、“深八条”,这些热点城市响应国家政策,都在做区域性或者自发性的调控,这些动作到2014年还是会产生一些后续性作用。从大经济环境来看,经济会议上释放的信号也是稳中求进,货币政策不会很宽松,或者马上流动性增强,这就意味着房地产这种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回归到市场层面,2014年楼市走向会更趋向于市场化,尤其是北京市场,未来会向着更加尊重市场的角度发展。政策调控这只无形的手会慢慢的撤出市场,并通过自住型商品房等改变供应结构来实现市场的自我平衡。
面向2014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趋凉,全年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跟去年相比不会有起色,所以2014年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速几乎没有或者略微下降。
2014年房地产将会出现新的量价走势,每个地区的房价走势和当地的政策将继续加剧。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供不应求压力将持续,房价上涨压力依然突出,政策有加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多数二线城市供需均衡、价格平稳;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供应充足,部分城市需警惕供应过剩和价格下行风险,少数城市或将继续松绑政策鼓励需求。
四、房地产宏观调控受《决定》的影响仍将持续
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还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本次会议相关文献提及房地产的内容有限,有关表述往往简明扼要甚至轻描淡写,如何推断和预测三中全会后房地产政策的新趋向?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所有领域均须遵循这条规律。可以预期,去行政化调控,回归市场化方向将成为房地产政策的必然选项。
由于房地产的特殊行业属性,这些从宏观全局到相关专门领域的综合系统改革将不同程度地对其产生影响,甚至将深刻改变行业发展格局。比如《决定》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厘定,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强调将有助于扭转房地产调控中的行政化偏向;提出鼓励金融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必将改变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推进将根本改变我国城乡格局、城市格局从而改变房地产市场格局等。
注重短期目标,忽略长期诉求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容易导致政策的短期化取向,关注短期效应,追求短平快,忽略中长期的供求平衡问题和结构调整问题,忽略基础制度的完善优化,忽略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改进。
五、2014年全国的房价又会呈现房价不断上涨
2014年房价还会继续上涨,没有可能下跌的。2014年房价没有下降的理由,一是基于经济体制改革之需要,没有房地产,保增长不可能实现。二是基于调控长效机制建立短期不可能,因其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及财税制度需要进行改革。
对于2014年房地产市场的预测不绝于耳,“看涨”、“看跌”、“看稳健”。2013年,红麦舆情在一项关于“如果2014年你出手买房,原因是什么?”的调查显示,认为“投资赚钱”占比24.85%;“个人自主需求占比29.45%;“结婚,不得不买”占比14.11%;“改善居住环境”
占比19.33%;其它12.27%。另外,在“你觉得明年房价走势如何?”的调查中,认为“继续大幅上涨”占比31.29%;认为“下跌”占比23.93%;认为“上涨,但涨幅收窄”占比23.31%;而“不好说与现在持平”占比21.47%。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2014年房价走势上涨趋势明显,当然如果政府重磅出击,房价也会有下跌的可能。对于2014年房价预测,没有人的答案是完成正确的,因为楼市本就充满变数。至于现在是否适合买房,只要资金充足,有购房需求,肯定是可以买的。
实际上房价全国基本都在涨,这是和国家整个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的。如果经济不好没有钱,老百姓没钱,银行没钱,房地产就不行。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讲市场供求关系,拿“供”来解决“求”的问题,目前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它的“求”全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则没有出路。
六、2014年房产税征收会渐行渐近,高端楼市或将受到房产税的强力冲击
中国地产在房地产领域更注重于用市场化手段或规律来调整2014年发展思路,把握经济运行的发展脉络作出准确的投资。最后,笔者结合当前的房地产税、长效机制建设、楼市调控思路展开。
1、2014年房地产形势总体会呈现先热后平,升温后稳的趋势,市场分化的距离会逐渐拉平。
房产税个别城市开征,但不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因为房产税征收而导致房价下跌。虽然房产税及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短期只在局部试点,影响有限,但改革成功之前难免有中期阵痛,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又将制约板块估值。悬而未决的房产税也一直被关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目前在很多城市来看,新一届管理层还没有通篇讲“调控”这两个字。
同时,房产税扩容和征缴力度可能加大。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则不认为,房地产税可能是地方税,其对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一定是影响中国房地产运行的巨大冲击。即便是千分之五的房地产税,即便是只对多套房当中某一部分征税,它也将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性下跌。房产税落地,意味着今天这个房子是你的,明天这个房子的1/3便是政府的。这会损害富裕人群的利益,“我估计房地产税未来三年里推出的可能性很小。”
2、2014年扩容房产税将成为楼市调控的主要手段。
2014年房地产市场中国地产应该注意,在政府的强力维稳下,楼市出现阶段性的波动与调整不可避免。一方面是房地产调控面临着改革,市场分化,调控差别化。譬如推进房产税试点,土地制度改革的概念与草案会明确、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等。
2014年,随着供应增加和消费需求更新,优质商业稀缺的情况将改观,市场将呈供需两旺势头,并进入结构性更新时期。是房价上涨背后的原因是最需要解决的,主要是供求关系,首先是用地供应。每次住宅用地负增长之后,房价都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其次是房源供应,分为商品房与保障房。从土地转变成房子上市销售,形成市场有效的供应,短则1年半以上长则2年。
此外,市场化发展成方向,行政化调控渐行渐远。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房地产调控中的利益诉求与中央未必一致,而中央在调控政令上又往往要求地方保持步调一致。这种局面随着市场分化的加剧已逐渐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差异化对策应对分化的市场,这必然要求转变地方政府的调控角色,提高地方的调控自主权。
3、2014年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有望取得实质进展。
在2013年的房地产调控中,决策层曾经提出过诸如“两个促使”的调控发展目标:即“促使房价合理回归,促使房地产回归平稳健康发展轨道”。诸多信号表明,房地产政策正处于调整进行时,市场化发展将成方向,政策诉求将由短期化趋向长期化,地方调控的自主权将增加,外部综将重塑房地产格局。笔者认为,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既要稳也要活,这样房地产政策才会相对稳定。
如果要从根子上解决房价问题,就必须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就要对当前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及金融制度、财税制度、住房保障制度进行改革。购政策最好的替代政策是税收制度调整,但现在调整税收制度还比较难。
主要原因是房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的前提基础涉及到税法修改、不动产登记制度、住宅房屋联网系统、全国住宅房屋普查、房产税扩容城市基础工作等多方面内容,去年与2014年短期之内很难形成完整方案并落地,不过,土地、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改革信号已此起彼伏。同时,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设的基础缺乏,依然是围绕着完善其配套政策上做文章。从目前决策层这种共识到确立长效机制之间还有段距离。
综合当前媒体报道预测,当前房地产市场重现房价上涨的预期的市场背景下,中央对待房地产的态度已经从“强调调控”转为“建立长效机制”,对于现有的财税体制、土地政策、金融体制都会有所改革。尽管楼市长效调控机制方案尚未出台,也不知其真实性与落地的可能性,相关部门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走势的担忧以及对于中长期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设想。而建立起长效机制,面对热点城市需求,从短期调控政策来讲,一些限购等政策是必不可少。
第二篇:市场化改革料加速
尊敬的党组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9日即将拉开帷幕,世界各国主要媒体近来纷纷对中国可能在会后深化改革的领域展开预测和分析,其中围绕国企、土地和金融三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引发外界最多遐想。
《日本经济新闻》评论指出,从中国主要领导人最近的表态中可以看出中国下一轮改革的大方向是: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明确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统一市场,“毫无疑问,习近平和李克强正在推进市场化改革。”
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日前表示,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争取在三中全会后出台。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认为,破除国企垄断将是三中全会首要改革之一,以此来创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的重新成长。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称,如果三中全会能够在国企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两个受到热切企盼的领域有大胆突破,那就证明本次三中全会及其开启的变革的确意义重大。
针对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德国《世界报》认为,金融改革对于中国经济将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诸如放松利率管制、引入外部竞争等方式,将推动总体经济增长。
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指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将解除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的一个主要阻碍,让人民币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国际间流动。
韩国《朝鲜日报》估测,中国将在金融、通信、石化等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其中,金融领域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另外,对高达2.5亿的农民工及贫困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构筑社会安全网,也将是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
中国领导人近期频频提及的城镇化和民营经济问题,同样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多国媒体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可以为支撑中国下一轮增长提供动力。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三中全会将给出改革指导方针,以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过度依靠投资、出口和国有企业,逐步转移到倚重内需、民企、城镇化、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等作为提振经济新动力。
美国彭博新闻社在报道中指出,随着老龄化和人力成本上涨调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中国领导层已经明确表示将依靠城镇化作为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此三中全会或将推出涉及户口制度的改革,以促进劳动力流动。
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5%,较之过去30多年平均逾9%的增幅有所降低。然而德国之声认为,若以经济力和增长率作为衡量标准,中国的情况仍好于其它“金砖国家”,深处金融经济危机、债台高筑的西方工业国家更无法与之相比。尤其是3.6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使中国具备了深化经济改革的财力基础,“这或许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批准进一步经济改革计划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入
尊敬的党组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闭幕,本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引发多家外媒关注。外媒认为,公报勾勒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未来几年的改革蓝图。外界舆论均预测,这是中国新领导班子锐意改革的首次尝试,将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勾勒中国未来10年改革蓝图
多家外媒均在第一时间关注中国官方媒体的相关报道。美联社报道称,在为期四天的会议目的在于确定中国未来10年的改革蓝图。
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共在公布的一份旨在推进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宣称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并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领导责任”。这份外界密切关注的文件勾勒出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未来的改革构想。
路透社称,从历史上看,三中全会往往具有深远意义,是中国实现经济改革的“跳板”。而本届三中全会可以看做是中国新领导班子锐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
针对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美联社报道称,许多观察人士预计,中共领导人同意逐步并无争议地推进解决爆炸性议题,而这些议题很可能引发各方矛盾冲突。
路透社还表示,三中全会提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态、民生、法律等,是全面改革,而且会议强调是若干重大问题,全面却不是事无巨细,实际上是对当前面临的重要核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报道称,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是龙头,说明发展才是核心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法是跟过去不同,原来市场是基础性作用,是铺垫,现在是决定性作用,是市场说了算,政府职能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守夜人,是更符合市场关系。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表示,会议公报包括了许多国家及地方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其他人士的讨论结果,在这其中达成的共识要远远超过美国的国情咨文或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西方主流媒体现在对习李政权推进改革的决心更多几分期盼,同时提出“关键要看实施”。不过,已经有不少观察人士表示,三中全会确定政策方向,其历史意义或许要到几个月、几年之后才开始显现。
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入
此外,多家外媒还聚焦“中国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以往的政策声明中,中国官方言论一直是呼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这一次的措辞变成了发挥“决定性作用”。路透社据此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市场的地位在中国高层领导人的理念中有所上升。
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正在寻找由市场带头、摆脱政府控制的途径。在过去,中国市场的物品价格和投资决策主要由政府作出。“在中国国内,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理论”。
《联合早报》则认为,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提法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提法是“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比过去进了一步,显示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入。
美联社表示,中共给予该国民营企业强烈的支持,称他们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领导人承诺令市场经济发挥更大作用,并试图优化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后,将让本国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日本经济新闻》此前曾指出,贯穿本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推进“市场化”。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反复强调的那样,“转变政府职能”这一多年来的课题成为本届会议的重要课题。虽然目前已开始致力于取消和减少行政审批,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市场作用、提高经济效率是实现稳定增长不可或缺的。
改革不止要说更要做
“三中全会将给中国的未来勾勒蓝图,中国目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环境问题和中等收入陷阱。”法新社称,中国仍然致力于经济改革,尽管目前步伐有所放缓。
美联社则援引经济学家的话说,在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长后,中国的中期经济前景取决于政府能否做到开拓道路。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要施行必要的改革,就要挑战既得利益。最好的选择是,部分国企应该私有化。至少,这些国企应当被迫提高效率,参与竞争。此外,还需要实施相关的银行业改革。
路透社则称,强调“反腐改革”的习李新政上位伊始就拉开机构改革序幕。面对今年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开门的第一件大事,既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又作为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李克强称,半年多中央政府分四批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指出,中国发展到今天,一次会议创造奇迹的可能已越来越小,但这绝不意味着领导人没有发挥空间。恰恰相反,社会的强烈要求与外界的善意期待,是领导层能在几件具体而民众有需求的问题上,展现“闯关”的勇气,改革贵不在项目多而在精,需要设计还更需要执行,不止要说,更要做。
文章进一步强调,改革除了要思路,还要具体的操作要求。只要抓得准,哪怕只是一项改革都可能让全局改观;只要领导人有决心,改革从不缺路径与方法。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研讨
文章标题: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研讨
长期以来,城市公用事业因其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而被称为“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近年来,为适应**城市建设与发展快速推进的需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着力推行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城市公用资产全面盘活,运行效益显著提
高,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在改革中实现质的飞跃,步入了开放式多元化发展的良性轨道。城市居民人均供水、燃气普及率和公交营运力分别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第11位和第10位。
探索: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运作
**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始于2000年,改革包含三个方面。
——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市场化运作。首要目标就是实现政企分离,全面建立依照市场机制运作的发展模式,将原有城市公用企业改造成具有市场独立主体地位的现代企业;在市场融合中广泛筹措公用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资产运行质量和效益,在服务中满足居民对公用事业优质产品的需求。
——突破传统的投入体制,实现多元化融资。彻底打破政府单一投入主体格局。逐步放开城市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在适度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将重点转移到鼓励和引进各类不同性质投资,实行市场准入,允许适度利润,把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财政补偿与市场补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为主体,其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格局,使公用事业成为投资最活跃、最富吸引力的领域。
——突破传统的管理方法,实现规范化监管。核心是变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公用事业企业的直接管理为监督与管理,从原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转变到只当“仲裁员”。重点加强整体规划,制定促进市场化改革的制度体系,规范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强化经营中的检查监督。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群众监督,实现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为实现这些目标,**市从四个方面推进工作:
1、实行市场准入,扩大招商引资,实现多元化竞争。积极探索城市特许经营权经营。先后对水务、燃气、公交等城市公用事业项目采取包括BOT、TOT等形式在内的特许经营招投标方式。同时借助中介机构资源引进战略合作者。
2、实行企业改制,进行“两个置换”,实现市场化运作。先后推进供水企业、供气企业、市政工程企业的改革改制,转让国有资产总额达8亿元,国有资产溢价2.8亿元,溢价比达到53.85,逐步摸索出一条以资源换资本,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的有效途径。与改革改制相配套,又改革了原有公用事业管理机构,将公用事业局的管理职能由原来的管企业转变为管行业、管市场。
3、实行优质服务,强化市场监管,实现职能转变。一是着力健全城市公用事业市场监管体系;二是着力强化城市公用行业的社会监督。三是着力推行行业优质服务。
4、实行政府引导,建立保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方面包括制定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建章立制,以提供制度保障。
巨变:改革使公用事业欣欣向荣
改革使**城市公用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1、供给规模迅速扩张,持续健康发展。供水能力跃居全国前茅;公交运营跻身全国前列;气源供应多元便捷;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7.15增至47.95,满足了城市建设和扩容提质的需要。
2、投资力度加大,结构明显改善。2000年以来,**城市自然垄断性公用事业的投资增长迅速。五年中,通过各种筹资渠道融资30余亿元,基础设施投资比例达到或接近联合国有关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比例应在同期GDP3~5的水平上,或为固定资产投资10~15的水平。同时,由于公用事业产品需求相对稳定,行业具有良好流动性和回报稳定等特点,**市的公用事业市场逐步放开后,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投资结构显著改善,国有投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在**城市公用事业投资中,国有投资下降到57;民营资本达到1.18亿元,占21;引进外资1.14亿元,占23。
3、财政补贴大幅度削减,财政压力缓解。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每年为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亏损补贴,且呈现规模越大补贴越多的趋势。实行市场化改革后,政府财政投入逐年递减。到2004年,补贴金额从2000年的2820万元下降到2538万元,且绝大部分为公用事业扩张性建设投入;城市公用事业总投资额逐年递增,国有投资逐步有序淡出,换来了公用事业的大发展。同时,公用事业企业的运行效益显著提升,到2004年,**城市公用事业资产经营性利润272.49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4、市场化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外溢效应。一方面,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带来城市洼地效应明显。随着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提升,经济增长的吸纳功能增强,城市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亮点。城区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2.89;城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总额的67.44;城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5.01亿
元增加到2004年的22.88亿元。另一方面,**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对全市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公用事业吸纳就业人员从2000年的1.5万人增加到3万人。
跨越:不断完善政府激励性管理机制
我们认为,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应着重完善以下四方面管理机制
1、发展规划引导机制。科学前瞻的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规划是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指针。**市制定和完善了《**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行业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和分步战略,并将市场化改革作为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举措。同时,还应制定和完善与之配套的行业发展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依法将**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推向纵深,引导城市公用事业持续发展。
2、关键领域有效控制机制。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是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政府应着重建立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重大公共利益等关键领域的有效控制机制。强化有效控制的观念,把政府对公用事业的合理有效监管建立在市场竞争之上,加强对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的引导和调控,防止政府公用事业管理服务职能弱化。要落实对重点领域的控制手段,一是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二是建立控股公司,三是在重要行业安排特别股权国外称为政府效力股。同时可以通过地方立法来规定政府在关键性基础设施领域的控股地位以及必要的决策权或否决权。
3、公共基础设施物品和服务价格机制。对城市公用事业的监管,集中体现在对价格的监管上。**市要通过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达到吸引投资和为市民提供长期优质公共服务的目的,必须率先探索和建立规范高效的价格机制。首先要坚持价格管理的价值规律取向。要以维持经营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兼顾居民的承受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根据不同性质采取不同价格政策,公开价格调整程序,合理限价。其次要转换公用事业价格形成机制,核心是实行公用事业领域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分离,对非自然垄断业务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价格;对自然垄断业务继续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格。第三是建立成本约束机制,规范价格成本构成,控制企业成本变动幅度,建设成本变动信息网,实行“动态化”管理,并完善物品、服务价格群众参与机制。
4、激励与约束对称的政府管制机制。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操作层面的机制,努力营造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城市公用事业持续、协调发展的环境。要进一步优化公用事业监管机构设置,成立综合性监管机构,以使政府授权统一。同时,逐步实行监管机构人员重构,突出专业性。要进一步实行公用事业有效投入和补贴机制,按照公用事业项目自然垄断性和公共物品性的强弱,将其划分为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四大类,对禁止类公用物品服务由政府负责,增加政府的投入力度;对其他类别公用物品服务实行财政补贴。要进一步营造规范有序的运作环境,一方面要分行业制定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公平竞争、有效率的基础设施或企业产权的出让、转让交易市场。同时建立优惠信贷制度。要进一步推进法制化建设,逐步形成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依法推进公用事业健康发展。
《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研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研讨。
第五篇:银行体制市场化改革论文
内容预览:
一、银行与企业合作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 假设1.企业再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了资金不足问题,此时企业的融资策略有自筹资金、向银行贷款、与银行合资等三种,且企业先向银行提出博弈要求。2.银行与企业对彼此的策略具有完全信息,且银行的策略有其他方向的贷款、给企业贷款、与企业合资等三种。在博弈进入第一阶段时,企业首先行动,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选择自筹资金或与商业银行合作,若选择合作则博弈继续。根据企业做出的不同策略,商业银行可选择符合自己的最大效用的策略。若企业选择了自筹资金的融资途径,设企业通过自筹资金正常经营的成功概率为 pⅠ1(pⅠ1∈(0 ,1)),则企业的支付函数为pⅠ1л。此时银行获利为0……
对不起,阅读本文需要消耗 1 点!而你目前只有 0 点可用。点数不足,无法阅读本文。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