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共5则)

时间:2019-05-15 11: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3.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3.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第一篇:43.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

上海市崇明县成人教师进修学校杨立艺

摘要: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子,也是社区教育最有效的实现途径。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将立足于我县生态岛建设背景,依托三岛产业特色和本土文化资源,服务生态岛建设实践,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本文作者从实验项目设计的角度,在对需求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文本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心智开启与参与体验相结合”的假设,对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一系列策略作研究探索,期待在实验过程中加以总结验证。

关键词;生态岛建设 社区教育 课程开发

崇明大规模开发已经启动,长江隧桥正在加快建设,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在未来十几年间把崇明建设成与一流城市匹配的现代化生态岛的重大决策,也是崇明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的历史性选择。目前,加快生态岛建设已经成为全县上下一致的中心工作,县委、县政府今年初提出:三年内通过实施“八大工程”争创国际级生态岛,要求以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在全县人民中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开展生态村评比活动,培育生态文化。然而,通过教育改变人,是一个很难短期奏效的过程,成人的生态素养养成更是一个个更为艰难的过程。“这种艰难主要来自于:已有观念的根深蒂固,行为习惯的牢固难破,尤其是对广大农民缺乏真正的教育途径;生态素养的提升与实际生活状态改善脱节。如何更加明智、有力、有效地开展好成人生态教育,这将是伴随生态岛建设全过程的重大难题。”(宋林飞主编《生态崇明》P287~288)利用和发挥社区教育的“全员、全程、全面”的优势,开发社区教育的课程资源,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也许是开发我县人力资源、破解这道难题的一把钥匙。

这里所说的社区教育课程是指由社区教育机构依据本地创建学习型社区需要,为一定区域的各类学习者设计提供,并由学习者自主选择的关于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全部安排——包括显形的和隐性的课程资源。

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将立足于我县生态岛建设背景,依托三岛产业特色和本土文化资源,服务于生态岛建设实践,体现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

二、相关研究和实践综述

华东师大职成教所专家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有较深入的理论阐述,如开发的原理、依据、条件分析及开发流程等,为我们试行开发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导向。一批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区,如上海闸北区、浦东新区、南京鼓楼区、成都青羊区、青岛市南区和杭州萧山区等地近年来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不同的经验。特别是杭州萧山区课程开发坚持“突出小城镇特点、立足于小城镇开发、服务于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尤为值得借鉴。他们在课程开发中强调的本土性、个性化和动态生成性,使当地的社区教育课程充满生机和特色,吸引了众多居民学习。

我县教育部门近年来也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开发了一批面向中小学生、职校学生为主的活动类课程。如陈家镇的“鸟文化”课程、原利民小学的“竹文化”课程、西二幼的“亲近绿色”教育课程、竖河职校的林木园艺类课程、农家乐旅游培训课程,正在试行中逐步完善。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发的《崇明前卫村科技教育资源应用指南》为中小学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提供了活动性教材。在成人教育课程开发方面,近年来我县有6个乡镇开发的农民种植、养殖模块培训教材被市劳动培训部门列入政府对农民补贴培训项目,在我县已培训农民数千。由成人师校编写的《村民学校办学指南》是市郊第一本比较系统指导村民学校开展办学实践的培训教材,体现出鲜明的实用性和乡土味。在这方面,宋林飞主编的成人科普读本《崇明生态》应当被认为是目前我县生态教材开发中立意深远、内容丰富的一种,被上师大校长俞立中称之为是“能滋养崇明人生态素养的优秀教科书”,价值

1不可低估。然目前该教材尚停留在文本层面,如何根据各类成人的需求与特点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过程尚需实践探索,特别是在怎样对我县农村地区广大居民实施有效教育方面远未如愿。

三、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与定位

开发体现崇明本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探索“文本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心智开启与参与体验相结合”的教育实施途径,形成多样化、本土化的动态生成的社区教育课程系列,并努力使其中的部分内容打造成我县学习活动品牌。在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中,形成一批学习型组织,为提高市民生态素养和就业技能,加快建设生态岛服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他的生活教育原理和“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编制原则,提出过一套“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和“用的书”的社会大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健康生活类、劳动生活类、科学生活类、艺术生活类和社会改造类等70余种。尽管时代变迁,许多科目并不适合今天社区教育课程目标要求,但其生活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思想,可以作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依据。

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的课程定位,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指能体现区域性产业和文化的特色性课程,大量的一般性课程可通过引进改造完成;从方式上讲应是文本类教育课程和活动类教育课程兼顾,在当前特别提倡开发活动类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内容与分类

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内容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1、形成一套立足于产业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系列化文本教材,其中可分:

——职业技术教育类。依据我县生态岛建设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在机械加工、基础设施施工、都市农林、旅游服务、生态农业、林木养护、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此类教材,主要应由县劳动培训部门提出用工要求和技能标准,委托有资源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发,特别要依托国家级重点职校——竖河职校开发。

——生态文明教育类。生态教育是全民的,但应该是根据对象分层的,对于广大文化不高,又缺乏系统学习机会的农村居民,不大可能进行系统的生态理论教育,比较实际的办法是选择与他们生产、生活贴近的、亲切可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入手,吸引他们参与生态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开启心智、转变观念、改变旧习。崇明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完全可以开发成生态教育的乡土教材,如东滩文化、鸟文化、农家乐旅游文化、湿地文化、绿色文化、崇明民间文化、桔乡文化、三岛休闲文化等。

2、发掘和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开发供居民选择并参与的活动类课程。

文本类教材一般都要通过组织教学来实施,但仅靠组织教学难以满足“全员、全程、全面”的要求。所以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必须注重活动类课程开发。即通过与社区各方沟通,与党政工团妇及民民间协会的各项活动结合,渗透教育的因子,有机结合,设计成各种活动类课程,以吸收更多的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如传统节庆、森林旅游节、社区文化活动、产业协会活动、老年人文体活动,生态村达标活动、学习型家庭评比、村规民约制定、家庭才艺展示、各类志愿者活动、妇女双学双比活动、百万家庭学礼仪、农家庭院绿化评比、家庭装潢评比、民间文化展示、特奥接待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往往能凝聚老百姓的心,对形成一个地区的民风、乡风起重要的作用。这类课程开发的潜力很大,教育部门要在“社区,一切教育活动皆课程”的开发理念引领下,争取社会各方支持,基于活动组织者的愿景目标而进行课程开发,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在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体现教育的目的性,通过活动,让参与者有所得益,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如东平社区围绕“构筑诚信体系、共创美好社区”的愿景目标,开展了确定诚信指标、实施诚信考评和建立诚信奖励机制三大制

度建设,开发了系列活动课程,创立了“东平社区教育网”、“东平社区教育节”等,在学校、医疗、物业、企业和居民小区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初步建立起一套定量与定性结合考评,推进社区诚信建设的创新制度,现已被确立为市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三)探索对不同阶层市民进行生态教育的实施途径

总结考察近年来我县开展生态教育的活动过程,我们认为以下一些实施途径是比较有效的,可以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

——通过政策法规的学习贯彻,要求干部、企业经营者、知识分子率先垂范,由主流文化构筑起精神高地,促进地域文化的转型与突破。

——通过正确舆论导向,宣传先行探索地区的典型经验,发挥成功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体验教育,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条件让农民在致富创业的实践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改变心智模式,创造贴近居民生活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在开发显性课程的同时,注重开发隐性课程,让环境育人,使心智得到开启、观念逐步转变。

——全民生态行动,配合新农村建设、生态县达标工程和生态村建设等活动,动员各行各业参与生态行动,营造生态文明大环境,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四、课程开发的模式

模式是指课程开发以何种方式展开。一般来说,作为课程开发的模式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或称展开方式)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目标决定内容、实施方式为内容的展开和目标的实现服务。所以课程开发从确立目标开始就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选择内容的同时也要考虑以何种合适的方式实施。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在其总目标(如前所述)下,具体的课程目标应是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其课程内容与展开方式更是体现出丰富多样和动态生成性。基于我县社区教育的实践,提供如下一些开发模式供参考:

——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系列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以解决某一问题为课程目标,把教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阶段性的活动课程,每阶段集中围绕问题的某一方面展开教育,引导学习者参与活动过程;通过系列化的渐进的活动来彰显主题、实现目标。如堡镇社区学校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开展的以“培养小老板”为目标的创业培训,其课程内容设计从做小老板的基本常识开始,到相关的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知识及做好创业计划书,一直到开业后的跟踪指导、咨询答疑,整个过程持续1~2年,形成一个创业培训系列。

——核心课程拓展模式。这种模式运用于一乡一地围绕其特色产业和地域文化开发课程,打造学习品牌。这些地区多年来已经围绕上述内容展开了较多的培训工作,如我县的林木工培训、庙镇的西红花项目、陈家镇的养殖、前卫村的农家乐旅游等,一有相当的基础,二有提升的需求,三有拓展的可能。完全可以在原来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相关课程,使课程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不断地动态生成,课程实施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不拘一格,逐渐形成一个课程系列,覆盖到更多的社区居民。其策略:一是从课程内容的范围上拓展,由单一的技能培训,扩大到与该技术相关的营销、加工、储运、人文知识等方面;二是从课程对象的广泛性上拓展,从一般的从业人员扩大至其他居民,甚至老人、青少年;三是从课程实施方式上拓展,由传统的课堂传授式,拓展到活动式、展示式、研讨式、现场交流式、网络传播式„„萧山等地的经验证明: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培育“一乡一品”的学习品牌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校企联合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培训部门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其策略:先由企业提出技能或服务标准(目标),培训部门根据标准制订课程计划,取得企业认可后,由教育部门开发课程,组织培训。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与设备,指导学员实训,最后由校企联合对学员进行考核。

——引进改造模式。任何一地的社区教育课程都不可能靠自身全部开发完成,引进国内

外的有关课程,根据本地实际作“洋为中用,他为我用”是完全可以的。尤其职业技能类的培训教材,种类繁多,专业复杂,教育培训部门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也是一种课程开发的方式。近年来,竖河职校在机械加工、旅游服务、成人师校在林木工师资培训方面都曾采用过这样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实施步骤与预期效果

鉴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在整个社区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十一五”期间我县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探索性、艰巨性,我们经过论证,已将本内容作为一个实验项目向市申报,并被市教委确定为2007年社区教育重点实验项目之一。建议县社区学院建立后,着即组织力量实施。其实验步骤大致如下:

(一)需求和现状调研(已初步完成)

了解居民学习需求和政府培训要求,对居民的生态素养现状作摸底调查,对各社区教育学校近年来教材开发及使用情况作调查,了解县内各类教育资源利用状况等。获取相关信息,将居民学习需求和政府培训要求装化课程资源。

(二)编制开发规划(2007年下半年)

根据调查分析,把满足需求和引导学习两个方面结合,组织专门力量编制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生态岛建设的背景、依托于三岛产业特色和本土文化资源,服务于生态岛建设实践。规划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分门别类、课程的形态、开发的方式、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等。

(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2008年-2010年)

这是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也是体现整个实验是否有效的关键性步骤。应由社区学院牵头,建立课程开发指导小组。一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由各社区学校和其他办学机构自行设计,重点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由社区学院设计后,实行县内招标,也可作为县级实验项目向教育局申报。

课程实施主要依托社区学校、(院)、村(居)民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进行,首先在开发单位试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向其他单位和地区推介。

(四)课程实施中的质量管理与实效评估(与课程开发同步进行)

课程质量管理应与培训活动同步进行,既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也重视课程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村(居)民学校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主要由各地社区学校负责,镇社区学校和其他办学机构的质量管理与评价由县社区学院负责,并借助县教育评估中心专家力量。管理和评估部门应通过课程展示、交流研讨、专家测评等多种方式提高课程的档次和质量,促进课程的滚动开发。

(五)总结分析实验成果,考察验证实验假说,力求探索出更完善的方案,提升下一轮课程开发的质量。

预期效果:经三年左右实验,形成一套能体现崇明产业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系列化社区教育文本教材和活动性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实施方式,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使我县的社区教育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特别要把生态文明的培育打造成崇明学习活动的品牌,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创新经验。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明显提高,全县涌现出一大批文明乡镇和生态村以及其他学习型组织。

全国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区的经验启示我们:课程开发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子,也是社区教育最有效的实现形式。我县的社区教育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重视,围绕生态教育,已经开发了若干课程,启动了相关的研究课程,涌现出一批课程开发的骨干力量。县教育部门正在创建激励机制,加大投入,扶植和培育学习品牌。我县社区学院建立后,发挥其引领与指导功能,实现课程开发方面的突破与飞跃,把我县社区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篇: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与实践.

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与实践

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与实践王金蔡慧萍李红英(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通过分析高校英语写作课程开发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语类、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该范式以网络为载体,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等维度进行创新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并促进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

[关键词]体验;英语写作;课程开发;语类;过程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18(2010)04-0069-OS

英语写作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写各类体裁的文章,做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用词恰当、表达得体”。然而,英语写作历来是学生头痛的问题,常见的弊病有“挫折不断,进步迟缓;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方法单调,兴趣索然”。n0浒多学生学习英语十多年后仍不能用英语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历年的英语专业“

四、八级考试”中,学生写作部分普遍得分较低,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语言问题突出等等,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英语写作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

课程开发包含“新设”与“改进”两层含义。新设指增设新课程;改进指改造已设课程,包括大纲修订、教材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等环节在内的持续活动[2]。对英语写作这门已开设多年的传统课程而言,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从多个维度改进现有课程建设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一、当前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的不足很多学者对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写作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多个层面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课程建设理念薄弱。长期以来,广大英语教师只是把写作课当作一门语言技能的训练课,在宏观上缺少先进理念的支撑。因而写作训练的问题颇多:费时、低效;重写作结果,轻写作过程;重文本形式,轻思想表达;重写作技巧,轻写作内容。同时,也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亲身体验,而写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写作的亲身体验[3]0(二)教学手段陈旧。传统的写作训练以黑板和纸质练习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化的学习资源。而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1号文件和2号文件都明确要求积极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因此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教学模式枯燥。讲座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外学生又缺乏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因而学生无从体验写作的乐趣及自身能力发展的过程。

(四)作文评改方式单调。传统的作文评改采取“学生写作一老师打分”的方式,学生往往只看到一个僵硬的分数结果,而看不到自身习作的优缺点等具体反馈信息,更不知如何着手作进一步修改。而对老师来说,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很大,却又看不到学生的动态进步过程,可谓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

(五)课业评价体系单一。目前的高校写作课程以期末“终结性评价”这一类型为主,在“一纸定成败”的期末考试中,考查的重点大多在于对写作理论知识点的记忆和复述,对写作实践的考查也仅由一篇考场作文承担,评价目标不够全面,评价类型、评价手段也过于单一[4]0(六)课程组教师缺乏团队化建设。写作课的备课和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很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因而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而任课老师往往是各自为阵,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与作业批改,教师间的交流较少,合作更少,因此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无法深化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七)写作教材有待改进。唐叶青、苏玉洁对1980年至2006年各类出版社出版的共25本英语专业写作教材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遵循比较传统的形式设置写作教学模式,内容和框架重复多,对体裁界定比较含糊,体裁范围较窄,忽视学生的学习阶段性和个体需要,忽视语言的功能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作用tsnl0

二、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及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英语写作课程进行了改革。我们在继承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语类、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2006年以来,课程团队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在浙江海洋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群体中,进行了创新教学的实践。本项研究历时三年多,其主要内容与特色阐释如下。

(一)基于“体验式”先进教学理念“体验式”语言教学理论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全球化、技术人才国际化、信息技术产业化、文本系统数字化、学术成果网络化、中国制造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针对广义的语言教学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体验(experience)就是要让学习者亲身体验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如思考、讨论、输出,亲身感受认知能力的升华,品尝能力发展中的甜酸苦辣。

“体验式”语言教学理论,不但对于广义的语言教学有引导意义,对于狭义的英语教学也有指导意义[[6]130该理论应用到英语写作学习与研究领域,其核心思想就是注重学习者的社会认知过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课堂环节由一系列相互连贯的行为过程组成,解决“如何写(how to write)”与“写什么(what towrite)”之间的突出矛盾。

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中国英语教学中,经过几年的实践,获得了社会的欢迎与认可[[6]13,前景广阔。

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申报的项目“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在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倡议下,举行了首届“体验式英语写作”创新教学高级研讨会。David Nunan主编的((体验英语教学》和杨永林教授主编的《体验英语写作》的出版,标志着这一新理念在我国的英语写作研究中已进人到一个新阶段。本研究正是在这一先进理念指导下展开的,2008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授予我校为“体验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示范基地”。

(二)教学手段网络化

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黑板和纸质练习为主的方式,这不但增加了教学容量,更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教学现代化水平。

1.传统教室转变为多功能网络教室。教学主控台是一个集广播教学、学生演示、教师监控、作品转播、遥控辅导、文件分发、师生交流、评价和网络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上课时,教师可通过这一平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机则受主机控制和调节,完成教师指令。自主学习时,学生机可以脱机工作,并免费向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语料阅读、网上查阅、在机写作以及自我评价等。网络教室为学生全程体验写作实践、参与自评和互评提供了便利。

2.习作训练及评阅实现无纸化。学生的习作都在电脑上完成,经小组电子评阅后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教师评阅,实现了无纸化的阅读、写作、评阅和英语习作素材库的建设,师生们都体验到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快捷与高效。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模式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的习惯,这是网络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终身学习必备的技能。&n[1] [2] [3] 下一页

bsp;(三)教学资源数字化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1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据这一精神,课题组于2009年建成了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英语写作”。

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丰富,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作业反馈与交流、优秀习作、课外学习网站、写作考题、参考文献、线上交流等版块。以课程网站为依托,将学生自己的习作范文、三级评阅后的习作等电子素材上传,从而建立学生自己的语料库。这一方面实现了区域性学习资源的共享,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学生难以分享同伴习作的不足;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习作都有了详细的全程记录,展现了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过程记录”和“能力发展轨迹”,也便于做跟踪式学习与研究匹。另外,线上交流区成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随时随地沟通的重要平台。

此外,以往的纸质教材或讲义只能提供极有限的范文,而数字化技术则解决了优质资源建设这一难题。

以((体验英语写作》数字语料库为镜像资源,学生可以直接体验300()篇“原汁原味”的清华学子的习作语料素材,实现优质学习资源共享,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也便于学生进行“镜像学习”(mirror-image learning)与“自我评估”(self-evaluation)}“o(四)教学模式过程化“体验式”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的参与性、实践性和合作性,倡导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升华。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座式模式变为由以下七个环节组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学生学前写作(pre-writing)课堂讨论(classroom discussion)--范文评析(sample commentary)自我纠正(self-revision)-i小组交流(group interaction)一课外练习与自我评析(after-class practice and self-evaluation)教师评阅(teacher'sevaluation)。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作用,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写作成了学生与自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持续的思想、情感交流的活动t}。环环相扣的动态进程能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能力的升华,体验过程写作的乐趣。

(五)作文评改多元化

为解决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的诸多弊端,我们采用了“体验英语写作”训练系统倡导的“三级评议模式”。

第一级是字里行间的“局部修改”(local/surface corrections),主要涉及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可通过MicrosoftOffice Word所提供的修订功能实现。第二级是“文中批注”(inter-text notes),其主要功能在于修改、质疑、确认,达到师生互动交流的目的,可通过Microsoft Office Word所提供的批注功能实现。第三级是“文末总体评价与建议”(post-text comments&suggestions),其主要功能在于形成个性化的总结反馈意见,便于学生继续改进,体现了过程化写作的优势。三级评议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习作进行全面、系统、过程化、引导性的评价,为学生的改写、修改提供了有效的反馈信息和便捷的批阅手段凹。此外,学生的习作经过小组评议后再交由教师评议,实现了评阅主体的多元化,也培养了学生的语篇分析评价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六)课业评价多元化

以期末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业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鉴于此,课题组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日常实践、积累与进步的过程。

1.在评价类型上,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评价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过程评价项目包括:教学纪律10%,平时作业质量10%,自主写作与评议10%,小组交流与评议10%,课外阅读10% a2在评价手段上,调查问卷评价与档案袋评价相结合。任课教师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发放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从而对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进步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出评价。每位学生每学期都建立一个“写作档案袋”,里面包含习作初稿、修改稿、自我评价、小组评议、教师评议、阅读笔记与体会等内容。

教师可根据档案袋内容的质与量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做出评价。

(七)课程建设团队化

教学团队是以高水平团队带头人为核心,以团队骨干人员为支柱,能力互补、高效协作配合的教学人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凝聚起来的有机统一体。教学团队是一种充满交流与合作、共享与共赢的有机合作模式}'o} 0 2006年以来,我们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科研潜力大的体验式英语写作教学团队。团队共由8位成员组成,老、中、青相结合,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相结合,都具有硕士学位,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潜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且脚踏实地干实事,乐于奉献,这一有相当实力的教学团队确保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团队带头人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学术研究经验、宽广的学术气度与人格魅力,能够协调与凝聚整个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交流心得、探讨问题、确定目标、理清方向、分工合作;定期邀请清华大学知名教授为我们作理论指导,同时选派优秀成员进行访学。三年多来,课程团队已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一门、承担了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一项,出版了相关著作两部,并在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主题发言等。课程团队将继往开来,深化改革,积极营造一个资源共享、志同道合、身心愉悦的交流空间,使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

(八)教材内容语类化

目前的教材大都采用词*句*段落。四大文体写作。应用文写作的框架,体裁范围较窄,且忽视学生需求及语言的功能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作用。鉴于此,课程团队积极建设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以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编教材(待正式出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语类化、应用化。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用来表达意义潜势的意义源泉,具有三个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n-}z}。任何一个语篇都是为了实现某一交际目的,不同的交际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会出现不同的语义成分、语篇结构及语言特征[n3}。实际交际中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词句,而是语篇,从语篇出发、在语篇语境中探讨词、句、段的得体性更能提高学习者的语篇生成能力[Isno。而应用文的语义结构更清晰,目的性和实用性更强,学生更容易人手。因此,教材编扫队应用文语篇出发,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秉着“从易到难、学以致用”的原则,重点学习20种常用语类的写作。它们依次是卡片、通知、便条、私人信件、公函、求职信、个人简历、求助信、推荐信、摘要、记叙文、地点描写文、人物描写文、例证式说明文、因果分析式说明文、过程分析式说明文、对比或对照式说明文、分类或类比式说明文、议论文和读书报告。

教材内容语类化一方面使学生学到的语类更丰富了,学生不仅仅系统地学习了四大常用语类(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而且还学习了求职信、便条、读书报告、个人简历、通知等十几种常用应用语类的写作,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l1’]。另一方面,学生的语类意识和语篇分析评价能力大大提高,能从宏观上把握各个语类的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明确其必要成分与可选成分[y5]0

三、研究结果与评价以“语类、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效。

(一)学生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语类”、“语篇”意识大大增强,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用英语撰写常用应用文和通用四大文体的文章,并做到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通顺、表达得体。从近三年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情况看,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我们的写作项平均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分,而在课程改革之前,写作项平均得分低于全国平均分。

(二)学生的写作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体验式”的教学理念和“过程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写作档案袋”如实再现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轨迹,反映出写作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痛苦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快乐的体验。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化”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与现代化教学水平,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近三年学生对写作课的评教分大大高于全校平均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基于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的认可。

(四)教学团队成员间的通力合作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更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然而,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需不断完善,如:目前还缺少一个能实现区域性资源整合数字化的软件系统,还未能真正体现优质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受益面还比较窄;电子稿的“三级评议模式”加大了作文评阅难度与强度;课程网站的建设还需不断改进并加强互动;团队建设经验不足等。

鉴于此,我们将增添区域性资源整合数字化的软件系统,并借助于体验式英语写作的数字化平台,加强区域性优质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扩大受益面;引进体验英语写作二期项目的“多元评分系统软件”和“评语生成软件”,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作文评改的质量,进一步完善现有学生习作素材的优质化进程;学习、借鉴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确保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以“语类、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改革,为解决当前高校英语写作课程存在的弊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显现了初步成效,这对推动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罗立胜,张文霞一种基于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写作训练系统阴.外语电化教学,2009(4):4.[2]冯燕.大学英语课程管理模式的反课程开发属性研究田.现代大学教育,2005(5):106.[3]Nunan,D.体验英语教学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徐彦宾.论高校写作课程学生课业评价的多元化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132.[5]唐叶青,苏玉洁.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写作教材研究田,外语界,,2009(6).[6]杨永林,黄玉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体验英语”视角下的教学模式新探田.中国外语,2010(1).[7]杨永林.体验英语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陈敏哲,白解红.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n.现代大学教育,2007(3):99.[9]王娜,杨永林.“三级评议模式”在创新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来自“体验英语写作”团队的报告阴.外语教学,2006(6):38.[10]行龙,要英民.加强本科教学团队的策略与成效田.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3.[ll]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1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6.[13]蔡慧萍,方攻.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21.[14]蔡慧萍,方珑.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4):77.[IS]Halliday, M A K, 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一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en University Press, 198上一页

[1] [2] [3]

第三篇:小学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小学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摘 要: 小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构基础的阶段,小学生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系统,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文化的国家,因此在艺术文化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中华民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学生在艺术上的学习与发展,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学习音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修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小学艺术教学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教学创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进步,同样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 小学艺术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 主动性 积极性

当下的艺术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就是要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不断传承下来,尤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艺术瑰宝,对于外国艺术的理解是必要的,结合中西文化,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审美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

一、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艺术学习上的积极性

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小学教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阶段,小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必要的自主性与系统性,因此,教师要建立一项合适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其在艺术上的学习能力。

1.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首先就是要在评估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往的应试教育会使学生学习处于被动,这种被动的学习会使学习效率降低,学生只是在一味学习知识而忽视学习方式,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心理发展,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总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这会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评价机制,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认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学习《蜗牛与黄鹂鸟》,首先要教学生认识这首歌曲的意义,教学生怎么唱,然后是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小学生正处于意识的形成阶段,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因此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艺术教学方面,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在评价机制上不仅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还要使教师的教学有所创新,尤其是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得到一定提高。小学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而且会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教师是教学课程的实施者与设计者,因此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课本教材,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而且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例如:教师在课后时间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自己剩余的时间里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二、利用资源优势,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育校本就是要以课程目标为参考标准,而教材就是课程目标的体现,当然这也需要利用优秀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学习特点的了解,从而创新教学方式,同时对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定帮助,这不仅能够完善学生学习的方式,开阔学生与教师的视野,而且会促进我国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1.寻找正确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导性作用,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与学校的育人理念结合在一起,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国家的教学目标必须相一致。例如:学校应树立更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创建特色教学,并举办相关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艺术活动,而且会使学生对艺术教育有一个新认识,而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及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将教学目标与课程计划相结合,真正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之中。

2.教师要利用有效的资源,使小学音乐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这种创新的研究不仅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加有效的相处方式,而且是教育创新道路上的可行之道。例如:教师在利用有效资源时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要了解对象,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在讲《让我们荡起双桨》一篇时,可以利用相关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与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对于小学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教育结构、学校及教师,尤其是教师的实施是最基础的。艺术教育分为很多种,我们一般会想到音乐教学方面,首先音乐教学需要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各个器官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所要做到的,教师通过对新的校本课程的实验,得出最真实的结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提高,而且可以保证课程的实施。其次就是学校,学校要将课程与学校的育人标准相结合,创造出特色教学,促进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就是教育机构对于实施这一校本课程的支持,这样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而且会使三个教育部分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而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开端,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使音乐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这对于校本的开发与研究有一定意义,校本课程不断创新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新认识,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浩艇,冉煜华.浅谈民间美术与美术教育资源地方课程开发[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2]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3]陈宏友.中小学校长凝聚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02).[4]李小缨.从我国综合艺术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所引发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第四篇:2015年政治课程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遇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等

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进而唤起生态建设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现阶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重大问题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生态文明是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是在客观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后,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

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来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 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跟上解决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致力于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力图超越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

[1]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这一基本原则。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峻的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保护的缺失,导致生态系统日益恶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国之一,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理论背景,任何科学思想的产生,都是在借鉴和继承前人理论成果,并根据新的历史要求,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所有者,自然不是人类的奴仆,人类不能对自然肆意妄为,任意破坏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生产力、物质循环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它要求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性和意义

经过 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发展与生态的一系列压力和问题,加强生态建设成为当前重大的理论和建设问题。

[2]当前,我国依然是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依然十分强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给人民生活留下美丽洁净的生态空间 [3]建设生态文明是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自然规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的任何力量都是渺小的,任何观点都是苍白。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1952年伦敦烟雾,1953年日本水俣病,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新的[4]文明生态文明。

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新中国成立以后,单纯追求

GDP和政绩观使我国的生态建设进入了误区,一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刚刚迈过 温饱线,他们的目标只是尽快富裕起来,生态意识几乎没有得到确立,环保行为更是无从谈起结果导致了落后地区人民群众对保护环境的[5]觉悟不高,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与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另外,公众环保意识狭隘,将环保与发展割裂开来,不符合现代环保理念在治理上缺少从源头上找问题的预防性解决对策 生态环保意识尚且停留在“浅绿”的阶段,丝毫没有“深绿色”思想。

[6]

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把树立科学生态文明观念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面对的是一个价值观念转变的问题。观念是人的行为的先导, 如果说从过去单纯的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是从一个环境观念到一个经济观念的改变, 那今天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上升到一个文明的概念, 也就是说今天要把环境问题放到一个整体框架里, 作一个综合的整体思考, 环境是整个地球的生物圈, 而不局限于人类生存的这个局部范围, 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把建立生态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的建立就意味着必须改变传统的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生态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目前, 要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两个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机制: 一个是建立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另一个是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建立健全资源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 以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这两大战略的指导下, 通过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科学编制环保规划、制定落实环境政策、倡导全民环保等手段,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重要影响, 促进全社会以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少的环境代价, 谋求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语

作为一名当代的知识性分子,研究生的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仅是在理论上,现实中的我们更应该了解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要求以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发展,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有政治制度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需要有技术做保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类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过上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晓政.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J]..湖南社院学报,2012年第4期.[2]赵丽君,国政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1).[3]范松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J].党政论坛,2013,(5).[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5]王福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6]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第五篇: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科技教育有没有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没有深入到每位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 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积极转轨过程中,加强科技教育,从小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我校是一所有着十多年科技教育经验的城区学校,十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科技教育为龙头的办学特色。当前,我校正面临着如何保持并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如何扩大科技教育的面;如何开展以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如何依托科技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发掘我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为此,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本研究是针对当前小学科技教育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和突破口,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探索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路。

(一)理论依据

1、“整合教学与课程”的观念。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任务对教学观念提出的要求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课程与教学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而应当是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要将“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转化为“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

2、“自主建构”理论。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自主建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 2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时,使科技教学、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的规律。

3、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观点。

该观念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由于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

4、“校本课程”理论。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的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部分学生,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全新开发(新编、新创立)的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校本课程之列。综合来说,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课题假设

如果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实施符合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则能够探索实施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模式,并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三)课题内涵界定

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包括科学教育、社会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五个因素的面向全体 3 学生提高其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本研究的“科技教育”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教学设施及传播媒介,通过一系列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在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上,有机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本研究中的课程开发是指根据我校实际而进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主题之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是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是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中的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学校把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科技教育”课程内化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预期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科技教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1、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

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追求的,推动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2、分目标:

低年级(小学1-2年级):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年级(小学3-4年级):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事 4 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能主动获取与生活和周围环境有关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并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小学5-6年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3、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内容:

(1)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2)探索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形成典型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4)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自行选择教学内容。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普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由浅到深、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整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或格言,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

(3)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选择传授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

(4)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绍给学生,这对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思路。

(5)科技小论文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写科技小论文,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了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

(6)创新方案。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想象,自己设计方案,参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金点子”评选和创意魔方组词比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

5(7)思维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8)课后实践。提出一些课题,纳入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问题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研究是一种综合改革研究,它不同于单科、单项的教育研究,并不是揭示某一个变量在某种条件下如何起作用,而是在小学校本科技教育这个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各种因素或变量作最优组合,寻求最优功能。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

(2)文献法。在广泛搜集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文献资料,同一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学科课程再开发的类型、形式等进行适当分析,建立适合我校的小学科技教育培养目标,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科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方式。

(3)调查法。对研究的学生进行关于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培养目标,调整教育方法,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本研究在时间轴上,渗透到课内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校外学习时间;在空间轴上,渗透学校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因此研究者要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使一时一事的教育行为,与整个研究系统的要求一致起来,处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以获取系统的整体效应。

2、发展性原则。由于小学的科技教育的定位在于启蒙学生的科技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实践基本的科学技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的发展,是本研究的宗旨和操作的原则。

3、重视过程原则。本研究中,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科技成果,而是为了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习初步的科学实践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这一些,在过程中显得更充分,因此在评价中,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发现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有益的、深远的影响。

4、层次性原则。整个教育过程,由于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因此必须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递进的“层次递进”原则。包括:兴趣层次递进、知识层次递进、操作技能层次递进、创造能力层次递进。

5、愉快性原则。从学生的“乐学”、“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让学生在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施展创造才干,并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自主性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必须创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丰富多彩的、良好科技教育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激起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各项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科学知识,在参与中学会基本技能,在参与中发挥创造精神。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自2011年12月始至2013年12月,研究分个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研究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

本阶段主要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本课题启动前的培训工作及调查、考查工作,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9月)

本阶段根据研究假设,全面开展研究,努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文本材料,探讨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方法、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

第三阶段为总结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在深入开展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论文、案例、活动的编辑),撰写实验报告,并准备开展更深入地、大面积地推广研究。

研究组成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章旭锋

课题组组长:伊阳

课题组成员:陈展雷 陈洁 冯丽君 周灵宇 陈裕盛 童常春 王凌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

建立学习制度,课题组的老师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每年进行科技教育课的交流汇报教学研讨活动。

(二)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教师分类指导,各创特色。

课题组教师坚持自主原则,坚持因班制宜,不求统一,坚持分类指导,支持鼓励各班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求实验教师宏观认识上要立意高远,着眼点落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在课程内容安排、计划制定上要力求详细具体,做到五要:(1)要有目标有任务,(2)要有内容,(3)要有教学过程设计,(4)要有实施步骤,(5)要有评估检查措施。

(三)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区小学,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经费十分紧张。但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课题专用经费,保证课题组教师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研究奖励等等,学校开辟了科技活动室,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学校也要拿出数量可观的经费来用于活动的开展,这些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载43.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43.基于生态岛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类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研究(共五篇)

    体育类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摘 要:通过介绍我校体育类微课程建设与开发,实现了教学的有线和无线的全覆盖,是对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更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拓展了学......

    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微课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微课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也呈现多种新的表现形式,其中网络课程即是一种各院校较为大规模地在网络上建设的资源......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解读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 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 为了适应国......

    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论文(共五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在我国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的基本设想。主要介绍了“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开题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以池州市为例 一, 研究背景 (一) 定义 1,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的社区范围内,以社区全体成员为......

    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施方案.已改(共5篇)

    辛庄镇闫楼小学201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和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本课题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

    和谐发展教育中优秀班级建设策略研究

    《和谐发展教育中优秀班级建设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基础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要求集中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要为社......

    《上海社区教育》开发社区特色课程教材 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

    开发社区特色课程教材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宝山区罗店镇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编写乡土教材的实验项目 作者: 王霞波张勇 时间: 09/04/2012 摘要:宝山区罗店镇党委、镇政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