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十年社会治安状况变化及防控对策的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5 12:3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近十年社会治安状况变化及防控对策的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近十年社会治安状况变化及防控对策的调查研究》。

第一篇:对近十年社会治安状况变化及防控对策的调查研究

社会治安主要包括刑事案件发案率、治安案件发案率、治安灾害发案率三个方面。

就刑事案件立案情况:2003年,唐山市刑事案件全市共立案10470起,市区共4586起;

治安案件受理情况:2003年,唐山市治安案件全市共受理11409起,市区共受理3927起;

治安灾害发生情况:2003年,唐山市火灾发生数990起,市区648起;唐山市全市交通事故发生3841起,市区1603起。

治安防控对策:

唐山市路北区是唐山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辖1个乡、11个街道,有36个行政村、127个社区。全区常住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万人,另有流动人口约30万人。(引自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list.php?catid=32)

根据社会治安状况的变化,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政府也一直探索着针对性强的、完善的社会防控对策体系。

(一)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唐山路北区严密织就治安防控体系》,河北日报,2004年6月24日)2004年,路北区公安分局以加强物防、人防、技防和制度防建设为基础,形成了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自2002年来,通过防控工作共破获刑事案件1500余起,排查调处民间矛盾纠纷1100余起、重大治安隐患37起、群体性事件苗头43起,全区盗窃、抢劫等可防性案件呈显著下降趋势。

1、加强社区防范,降低可防性案件的发案率

路北区公安分局指导社区,特别是指导辖区内旧小区新建存车处40多个,督促居民安装防盗门窗率达到40%以上,实施封闭式物业管理的社区达到50多个,占全区社区总数的一半。自2002年来,发生在封闭式社区的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等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仅占全

区发案数的9%,(《唐山路北区严密织就治安防控体系》,河北日报,2004年6月24日)收到良好效果。

2、建立三级警民联防队伍,提高案件预防、侦破水平

路北区公安分局在坚持把警力向防控一线倾斜的基础上,成立了以治安防控领导小组为龙头、147名社区民警和57名巡警为中坚力量、350人的专职治安巡防队员和740余名治保干部为专职辅警力量、1100余名义务巡逻队员和9000余名治安积极分子为依靠力量的多层次防控队伍,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三级警民联防网络。自2002年来,共抓获各类现行和预谋违法犯罪嫌疑人1170余名,预防可防性案件和预谋犯罪1300余起。

3、扩大监控范围,建立技术防控网络

为提高全区治安防控安全系数,该局建成了以中心区、西区、北区3个“远控室”为控制核心的监控网络,对全区60个治安复杂区域实施全天候监控,覆盖面积占全区的30%,并与原有的覆盖全区400余个易受侵害单位的防盗报警中心、覆盖全区70余家旅馆的旅业治安管理信息查询等5大技防系统共同形成了多层次、互补性的技术防控网络。自2002年来,有效防控各类案件10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0余名,挽回经济损失近200余万元。

由于路北区是唐山市的中心,其外来人口最多、不安定因素也最多,路北区政府也正逐年建立、完善社会防控体系,唐山市路北区委、区政府于2006年、2007年分别投入1100余万元(唐山路北区770名巡控队员进小区,新华网河北频道http:///zhengwu/2006-06/08/content_7207837.htm)和500余万元(唐山市路北区投入500万加强辅警队伍建设,国际在线网站http://gb.cri.cn/18944/2007/12/25/882@1889009.htm),为路北区公安分局再次招录专职巡防队员,并对其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着装”,使路北辅警队伍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唐山市路北区投入500万加强辅警队伍建设,国际在线网站http://gb.cri.cn/18944/2007/12/25/882@1889009.htm)此外另斥资为巡控队员购置基础设备,提升巡控实效。

(二)“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

1、“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路北区刑事犯罪的流窜性、突发性进一步凸现,对公安机关的社会面动态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公安警力不足、基层群防群治组织涣散、公安机关现有巡控模式缺乏有效的信息引领等,都影响和制约着公安机关的管理效能。针对这一问题,路北分局借鉴外省市的经验,探索建立了“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

多头指挥导致巡控指令下达不顺畅、街面警力反应不迅速、各种社会力量不联动,从而出现警力部署不科学、防控效果不明显等情况。为此,路北分局成立“作战指挥部”,以此确保“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运转顺畅。

2、“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的特点

2012年,在十八大安保工作的关键阶段,为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面管控能力,路北区立足外来人口多、不安定因素多、110警情多、刑事发案多、警力相对少的“四多一少”特点,从整合全区8支社会管理力量入手,探索建立了以500名公安专业巡控力量为主导,8000名社会管理力量参与,专群结合的“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架起了一张集视频巡控、街面巡逻、小区群防群治三位一体的立体防控网。(路北区“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逻防控启动,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2012年9月5日)“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有如下特点及优点:

第一,网格化——集合各种力量,打造强大的“作战指挥部”。

路北区对公安机关内设的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巡控办、治安大队等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了一个集“指挥调度、警情研判、预警发布、工作督办”等职能于一体的巡控指挥中心,作为唯一的指挥调度及工作督导机构。同时,在巡控指挥中心内部依据职能特点,分别成立了110接处警、信息研判、巡控指挥调度、社区治安防范、跟踪督导考核等部门,依托350兆无线集群通讯系统、3G视频指挥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警民互动短信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将各类巡控指令、预警信息、温馨提示等统一下达到街面最小作战单元,避免了多头指挥。

第二,社会参与——增加群众力量,实现群防群治。

针对当前群防群治工作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分散重叠、联动不畅等问题,路北分局对辖区社会管理力量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路北区社会管理力量主要分布在物业小区、开放社区、农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大型商家以及区直有关部门7个部位。

并对路北区社会力量进行了科学分类,确定了物业小区保安、小区治安积极分子、农村联防队员、小区楼门组长、单位商企警卫、综合执法队员、环卫工人、环境卫生检查人员8支可以整合利用的社会管理力量。明确了上述8支社会管理力量在“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中的职能作用。其中,物业小区保安负责协助公安机关加强封闭小区管理,提供可疑情况和线索;机关事业单位专职保安负责协助公安机关加强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加强周边巡逻守护,并提供反馈信息线索,协助公安机关破案;综合执法、环卫工人、环境卫生检查人员等协助公安机关监控街面治安动态、搜集社情民意信息;治安积极分子主要由公安机关组织成立义务巡逻队,协助社区民警开展小区巡逻和治安防范工作;楼门组长主要由各居委会牵头选择社区干部、党员和威望较高的居民担任,负责协助社区民警加强小区治安防范并开展邻里守望。

通过深入调查、科学分类、有效整合,目前公安机关可依靠的社会管理力量从原先不足几百名增加到现在的8000名,有效弥补了公安专职巡控力量的不足。

第三,大联动——四大机制确保“大联动”实效。

为实现社会管理力量的统一指挥、联动协调,路北分局专门建立了“四项机

制”,确保“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发挥实效。

一是建立“精确指挥”机制。明确所有街面巡逻警车的巡逻路线、社区防范工作重点、社会管理力量工作任务全部由巡控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所有巡控工作全部根据警情研判结果实行目标化、标准化作业。

二是建立“网格巡控”机制。公安专职巡控力量和社会管理力量依据各自职能特点,按照“点、线、面”结合的网格化模式开展巡控工作。他们在全区范围确定了20个卡点,作为控线、保面的关键点;梳理25条必巡线,投入300余名公安专职巡逻力量、3辆特种巡逻车、40辆巡逻警车开展全天候巡控;依据社区和农村分布情况,将全区划分为308个网格,由208名社区民警组织7000余名分布在社区的社会管理力量,在各个网格中开展邻里守望、辅助联防等日常防范工作。

三是建立“跟踪督导”机制。他们建立“五个一”管理机制,明确社区民警负责对物业小区保安、小区治安积极分子、农村联防队员、小区楼门组长、单位商企保安、环境卫生检查人员6支社会管理力量进行日常管理,即每天见一次面,抽查社会联动力量工作情况,提示防范重点;每周发布一次常规性预警信息;每月召开一次社会联动力量例会;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培训;每年开展一次评述奖励活动。与此同时,各派出所每天再派出一辆社区巡控专职督导车,深入各个小区辅助社区民警督导社会管理力量工作情况,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四是建立“视频巡控”机制。积极探索视频巡控工作,做到实兵地面巡逻和网上视频巡逻同步推进,拓展立体防控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他们依托全市高清智能电子卡口系统、全区街面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利用视频图像和卡口信息,实现监控、研判、指挥、处置的流程化联动,并利用视频监控实现先期视频处警,发现、固定、提取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重现犯罪现场,获取犯罪嫌疑人活动轨迹。(“网格化社会大联动”提升打防管控能力,人民公安报,2012年9月17日)

正如唐山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贾文雅言:“‘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模式,是路北区公安分局构建常态化、规范化、联动化的大巡防机制,加强社会面管控工作的一次务实之举: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巡逻防控,是治安管理工作的大方向、大趋势,路北区在全市开了好头,广大参巡民警要以一流的警务技能、一流的纪律作风、一流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巡逻防控工作之中,参加联动巡控的各方面社会力量要配合公安机关完成好巡逻防控的各项任务。”贾文雅局长还要求路北公安分局要把“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控工作打造成展示路北公安乃至唐山公安形象的品牌和亮点。(崔福震 赵雷松:路北区“网格化社会大联动”巡逻防控启动,唐山广播网络电视台,2012年9月5日)

2012年3月27日上午,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黄明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参加全国地市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的全体学员作了《关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题》的辅导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设防、一体运作、有效管控、精确打击的要求,争取到2012年,在全国省、市、县基本建立健全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警务信息大平台为支撑,以六张网络为骨架,以六项机制为保障,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打防控一体化运作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对社会治安的多层次、全方位、全时空的有效覆盖。要坚持“党政领导、专群结合,科学规划、整体防控,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基本原则,抓建设、健全完善,抓改革、整合资源,抓创新、效益提升。(公安部:争取到2012年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国网http://.cn/policy/txt/2010-03/30/content_19711448.htm,2012年3月30日)

第二篇:工商行政执法风险点及防控对策

工商行政执法风险点及防控对策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把好市场准入、清除市场障碍、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领域不断拓宽,监管的责任不断加大,行政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强,使很多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深感执法风险的存在。阜阳奶粉、山西“黑砖窑”、海南“农夫山泉”等事件中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被问责就是很好的例证。如何正确认识和防范执法风险,对于确保工商队伍的稳定和安全,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商系统监管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

引发行政执法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 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当前,多数工商干部没有树立起责任风险意识,认为无论是行政赔偿还是职务犯罪离自己都很遥远。其实多数工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辖区内均有一定数量的风险行业。这些风险行业就好比隐埋在你身边的定时炸弹,在不提高警惕、加强监管的情况下,随时将会被麻痹的思想所引爆。

二是业务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工商系统人员组成相当复杂,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不少人业务能力仍停留在只会收费的水平。这几年,随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地位的提升,工商部门监管的领域广,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各级培训工作无法及时跟上,加之有些人不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干什么工作都凭借老经验或跟着感觉走。导致转型后根本无法和无能力开展市场监管工作,不知道为什么要管、要管什么。

三是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少干部在市场巡查中走马观花,巡而不查、查而无迹,更有甚者对违法经营行为视而不见;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付了事,不认真搜索定案证据等。

四是工作程序不到位。基层工商部门普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认为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就是好猫。如在市场巡查中表现为不填写市场巡查记录或填写的巡查记录不规范等;在执法办案中随意简化案件程序等。许多工商干部觉得无所谓,但在诉讼中或在责任追究过程中,往往这些“无所谓”的东西就会被责任追究。

从客观上讲:

一是法律法规的局限。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些条文对部门责任的规定并不明确,导致部份不应由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却往往由工商部门来“买单”。以《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为例,该条规定,对于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规定的两种行为(应当取得而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既可以由工商部门查处,也可以由公安、国土、建设、文化、卫生、质检、环保、安全监督管理等许可审批部门进行查处,并未明确应当由哪个部门先立案查处,也没有明确某个部门是主要负责查处的部门。从各地追究安全事故责任的惯例来看,凡是因该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的行为引起的责任事故,多数地方都会将责任划给工商部门,而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却依然可以稳坐“钓鱼台”。有些法规和规章甚至自绑了工商部门的手脚。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规定,商品质量监测事先必须制定计划,并委托质检部门人员抽检。那么,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市场巡査中发现的、群众举报的、部门和上级转办的涉嫌商品质量问题,都必须委托和聘请质检部门人员抽检、送检,否则就有因程序不合法被撤案的风险。

二是地方政府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营造所谓“良好的投资环境”,常常要求工商部门简化登记程序、放宽登记政策、降低登记门槛,对一些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登记。有的地方专门出台文件,限制甚至阻止工商部门对一些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如果工商部门不遵守当地的“规矩”就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如果违心地执行“规矩”则又可能要面对严格的法律制裁。

三是执法软硬件条件的限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品种繁多,单是容易引起责任事故的食品就有上百种,要在现有的工商执法人员力量依然薄弱的状况下实现对辖区流通领域内所有商品类别的监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装备方面,工商部门无产品检测机构,即使有产品检测机构,《产品质量法》也不承认工商部门质量检测结果的法律效力。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常常只能靠观察产品外观或根据投诉,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工商部门职能的发挥。

四是各方面的利益驱动。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费保障体制的限制。各部门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利益最大化趋势,在现实工作中,有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推。工商部门由于职能涉及面广而往往承担其他诸多部门推卸而来的风险。二是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性不断增强,管理相对人违法获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工商部门存在潜在的风险。

二、工商系统行政处罚风险点 从当前工商部门的执法现状来看:

一是调查取证证据没有查实带来的风险。在实际的执法办案中,办案人员存在只注重收集证据而没有用证据查实证据,造成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还存在依据一个询问笔录或现场检查笔录定案的现象,孤独的证据是没有查实的证据,用没有查实的证据认定事实,处罚就不能成立。

二是因行政处罚程序不当导致风险,如在行政处罚中不按程序进行送达,在作出责令停业、吊销营业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按规定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有的乱用强制措施,既无报批手续,又无解除措施。

三是在处罚中的不廉洁行为带来的风险。一些执法人员经不住当事人的利诱,接受当事人的吃请和礼品,没有按规定公平、公正执法,执法比例失之偏颇,畸轻畸重,引起群众不满。

四是随意增减处罚幅度带来的风险。一些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随意加大或降低处罚标准,不该罚的罚了,该严查的却不严查,该取缔的不取缔,结果是以罚代管,纵容不法当事人继续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三、防范工商行政执法风险的几点建议

行政执法风险虽然存在,但并不是不可以防范和抵御的。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权力和责任的辩证关系,克服麻痹思想,坚持以使命为重、责任为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队伍安全。另一方面,不能因为风险客观存在而杯弓蛇影,惶惶不可终日,或因噎废食,被风险吓倒。因为执法风险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和相关制度密不可分,还与执法人员主观过错以及沟通、协调等能力不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建议从以下六方面入手,自觉规避履职风险,将执法风险降至最低:

(一)发挥教育的基层作用,强自身。

开展“四项”教育:一是开展专业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一月一法学习考试等活动,认真、快速、实际化的提高干部的理论和专业水平;二是开展示范教育。市局可以考虑通过评选“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效能型”、“节约型”、“实干型”等六型典型,发挥先进典型模范带头作用,以点代面,全面提升全体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开展警示教育。如阜阳奶粉、山西“黑砖窑”、海南“农夫山泉”、反腐倡廉教育,用反面典型事例教育广大干部,让他们知晓不依法履职的严重后果,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执法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四是开展风险教育。有针对性地对行政执法环节的风险点进行专业评析,讲明执法风险的严重后果,强化执法人员的风险意思,有效防止行政行为中的“不作为”、“不当作为”和“乱作为”。

(二)发挥制定的规范作用,明确权责。

一是要牢固确立工商行政管理职权法定意识。正确理解职能、清理职能、履行职能,这样才能控制风险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二是认真落实省局“三制”工作,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岗。三是严格履行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神圣职责,该主管的事要认真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事要义不容辞地发挥牵头作用;该配合的要积极予以配合;发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职责范围内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属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该移交的要移交。四是改革现有经费保障体制。适当调整工商执法经费预算的比例,切实解决为案执法,以罚代管的现状。从而切断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寄生在执法上的利益脐带,从经费保障体制上防止工商执法权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发生权力异化,达到减少执法风险的目的。五是端正执法观念。按照总局提出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要求,做到全面作为,不缺位;正确作为,不错位;有效作为,不越位;规范作为,避免作为不到位。

(三)发挥监督的制度作用,强化追责力度。

一是强化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对执法行为的评议考核,减少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干扰。认真做好每月评查、季度抽查、半年检查、考评的评议考核工作。二是强化执法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做好案件回访工作,通过对执法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提醒,督促整改,把一些执法风险化解在初始的萌芽阶段。三是探索监管方式。在执法活动中,法规科可以发挥职权职能,做到善于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积极依法行政,针对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不明确,且在工作中难以把握的条文,根据立法原意,并参考其他法律规章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四是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对存在执法过错的人员,由监察室对当事人进行训诫,诫勉谈话,对行为恶劣,后果严重的必须严格追究其责任,不能为了单纯的保护干部个人而毁坏整个工商系统的权威和尊严,从而有效地防范工商执法风险。

第三篇:对国内外社会体育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Page 1-----------------------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对国内外社会体育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目

前国内外体育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研究

姓名:梁志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周典明

20030401

-----------------------Page 2-----------------------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专家访谈的方法对国内外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 包括

国内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情况 进行了整理归纳 在此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部分高

校社会体育专业及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的对比 提出了我国社会体育专业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即培养目标阐述的太单一 不够明确细化 课程设置过分受

限于 专业目录 的要求 造成课程设置不够灵活 反应不出特点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

题 本文就如何发挥高校的办学优势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人才提出了建议 即 社会体

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把控宏观的基础上对所属专业方向及内容进行细化 同时应注意

创新思路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

主要研究结论

1.八十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由此对大众体育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并纷纷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积极参与大众体育活动 尽管大众体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大众体育从各方面也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2.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还不够丰富 管理类的指导员相对较多 而目前紧缺指

导类社体人员

3.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其社体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多向的 灵活的 而我

国的培养目标阐述的较单一 不够明确 细化 应将其具体划分为 大众体育运动指导

类方向(技术型)包括基层社区体育指导员 俱乐部高级体育指导员 体育运动咨询保

健指导员和特殊人群体育指导员四类 社会体育管理类方向 专门为社会体育服务的管

理人才 包括社会体育事业经营或管理类 社会体育事业行政管理类两类

4.我国教育部的 专业目录 现实中制约着高校课程具体设置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再

加上社体专业培养目标阐述的单一性 更造成了国内各体院课程设置基本类似 没有突

出特点 不适应社会需求 各校应及时制定并且更新相关课程 使得社体专业课程符合

社会体育需求

迎合大众喜好

与当地实际情况

办学条件相符合 同时也应注意创新

思路 及时或提前开设新兴课程

关键字 社会体育 专业培养目标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and

summarizes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ublic sports.On the base of the study, contrasting the aim of specialty of public sport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lleges,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some problems on the public sports specialty in Chinese sports colleges.The aim of public sports specialty is onefold in Chinese sports colleges, is not clear and specific;and the curriculum setting is

-----------------------Page 3-----------------------

limited by , is not flexible and characteristic.Aim at the problem above, the paper tables proposals to bring the colleges’ conditions in play to cultivate better public sports students.The aim of public sports specialty would be differentiated and more specific, and the curriculum setting would be adjusted in time to fi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Keywords Public Sports Aim of Specialty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发展社会体育是21 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远在公元前 5 世纪 古希腊人就已经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有益于健康 在人类社会

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 由于各国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 健康问题日

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并且成为政府制定国家政策的核心内容 为此 各国努力

探讨和研究大众体育对促进人类健康的作用 努力为政府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

依据

综合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有关资料

美国政府 1996 年发表的 体育活动与健康

卫生局长的报告

加拿大政府 1998 年发表的 加拿大体育 英国体育理事会 1999

年发表的 体育的价值 等报告 集中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体育活动对促进健康的

作用的最新研究结论 参加体育活动能有效地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参加体育活动能够降低患肥胖症的危险

参加体育活动能够降低患癌症的危险

参加体育活动能够降低患糖尿病的危险

参加体育活动能够降低发生骨折的危险

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

同时大众体育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新西兰体育与休闲产业每

年为新西兰提供22745 个就业机会

每年向国家上交3 亿美元的税款

1995 年 日本人 的体育消费总额为 56690 亿日元 与日本 GDP 的 2% 目前 英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1.2% 德国占0.9% 意大利占0.8% 法国占 0.6% 1995 年 美国体育产业产

值占GDP 的2% 1996 年 澳大利亚的体育产业产值占GDP 的1%

大众体育将参与者作为主体 充分满足他们的促进身心健全发展和娱乐的需要 我

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公民是社会体育的主人 他们在社会体育中将满足自身健身 健心

健美 娱乐 个体社会化 社会交往的需求 以及自我成就的实现和审美等需要 随着

体育总局群体司/信息研究所 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1 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参阅材料

-----------------------Page 4-----------------------

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把体育活动视为生活的必须 而且表现在人们的体育需要在

具体内容性质上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1.1.2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 是为了适应经济 社会 体育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

在地方试办专科的基础上 于 1994 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新增设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试办

专业 几年来 该专业的设置得到了许多体育学院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专业

办学有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面对新世纪的社会发展

已越来越清晰的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体育高等专业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不但确认了在长期体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体

育三大领域的结构划分 明确了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的一个独立领域 而且将其排序在学

校体育 竞技体育之前 并在总则关于我国体育工作方针的表述中明确强调 国家发

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

健身活动为基础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 展示出社会体育 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与此同时 党和政府还多次提出要求 反复强调要把体育工作的重

点真正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

可见 无论是我国体育改革发展的实践 还是在总结实践与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体育

工作法律 方针与政策 都十分明确的将社会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体育领域 积极发展

社会体育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长时期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因此

从多方面创造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保障 培养大批社会体育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是

社会体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我国目前专职体育工作者的结构来看 除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以外 只有

少数人员在省市级以上的体育部门专职从事有关竞技体育的训练 竞赛和管理工作 其 他的大部分人员 特别是县级以下体育部门和基层单位的专职体育工作者 主要从事的

是社会体育及其相关的工作 随着体育工作重点的明确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以及随

着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促成的体育事业整体上的更大的发展 社会体育的机构 组织

和场所将会越来越多 社会体育的专职工作岗位将会有更多的增加

社会体育专门人才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体育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要求所塑

造的人才 既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具备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能在社会体

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 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

-----------------------Page 5-----------------------的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体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 是一种潜在的高级专门人才 当他们在

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做出贡献的时候 就成为显在的人才 他们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如何

则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知识结构和能力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社会体育

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受制于专业人才规格 专业人才规格受制于培养目

标 而培养目标又受制于社会分工的需要 反过来也可以说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

建设是为了按专业人才规格培养人才 从而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进而去满足社会分工 的需要 于是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以上四点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双向制约的动态开放

系统

当社会分工与社会需要发生变化的时候 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规格和课程体系都要

相应的发生变化 而课程体系结构越合理 越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越有利于接近培养目

标 越有利于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 必须从教育对改革开放 对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的高度来看待培养目标 必须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创造精神 智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

虑专业人才规格 这是面向21 世纪构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立足点

自 1994 年国家教委设置社会体育专业以来 目前已有五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走

出学校进入了工作岗位 他们的专业特长是否与社会的需求衔接的紧密 社会对他们的

认同度有多少 这些问题最能直接反映我国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是否

合理和完善 而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围绕 1998 年 普通高等学

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介绍 展开的 四年来 社会发展进步日新月异 当前的目标是否

仍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社会体育 国外称之为大众体育 而在我国以前叫做群众体育 卢元镇编写的 体

育社会学 一书中 社会体育的基本涵义如下 社会体育指职工 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

参加的 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 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具

有广泛性 社会体育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 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 同时要求参与对象广

泛 社会体育具有多样性 社会体育按地缘 目的 参与人群 组织形式等划分包含不

同种类 社会体育具有灵活性 其组织手段是灵活的 社会体育具有业余性 社会体育

以业余自愿为原则 国家鼓励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 但不具有强制性

1.2.1 有关国内外社会体育发展情况方面

在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与群体司合著的 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书中

-----------------------Page 6-----------------------

对国际大众体育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论述

1.2.1.1 二十世纪国际大众体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1919 年 1 月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首先提出 一切体育为大众(A1l

Sports for A11)的理念 他在致力于推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 一直强调大众

体育活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 顾拜旦提出的口号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

同年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章程中提出 健康是某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 而不论其种族 性别

宗教与政治信仰 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 世界卫生组织庄严承诺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

动人类身体的 社会的和文化的全面的健康 国际健康为大众运动由此肇始 从此

世界卫生组织就极为关注大众体育运动在推动国际健康为大众运动中的作用 使得国际

大众体育运动成为国际大众健康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国际健

康为大众运动是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 作出的明智选择 它也进一步奠

定了国际大众体育运动的理论基础

1965 年 挪威体联发表了 挪威大众体育战略目标 的报告 报告明确提出 挪威

体联将在政府的支持下 努力使所有的挪威公民都能够在闲暇时间 就近利用体育设施

参加体育活动 享受体育带给人们的乐趣

1966 年 欧洲理事会由下属的继续教育与文化发展理事会提出 大众体育旨在帮助

所有公民 不论年龄 性别 职业与贫富 认识和理解体育的价值 促使人们终生积极 1946 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45 个国家一起倡导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使得大众体育理念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具体

1969 年 12 月

国际健身与大众体育协会在挪威奥斯陆成立 大会宣言指出 不

论人们的性别 年龄 种族 阶层 居住环境和心身有何障碍 应促使所有的人在一生

中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

1975 年 欧洲体育部长会议发表了 欧洲大众体育宪章 明确阐明 人人都有参

加体育活动的权利

指出 根

据关于人权的世界宣言 人们不论种族 肤色 语言 宗教 政治信仰 社会出身

财产 门地如何 都享有人权宣言赋于的所有权利与自由 为了使人权有效地行使 其

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持自由发展身体 知识 道德方面的能力

保障所有人都能从事体育活动

国际体育宪章 的第一条明确规定 参加体育活动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某一个

-----------------------Page 7-----------------------

人为了其人格的全面发展 拥有从事不可欠缺的体育活动的基本权利 通过体育 提高

身体的 知识的和道德的自由 任何人都必须有充足的机会 根据所属国家的体育传统

参加体育活动 1978 年 11 月21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发表了 国际体育宪章

1992 年 5 月

欧洲第七届体育部长会议发表了新的欧洲体育宪章 再次重申了

每个人都拥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大众体育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升华 60 年代以前 体育学者

一般认为 体育应当是具有一定规则的 有竞争性的 有组织的身体运动 70 年代以来 体育的 连接理论(Continuum Theory)日益被人们接受 它使体育的外延日益扩大大

但是尽管如此 许多学者也没有改变对体育的原有观点 1988 年 美国学者将体育定义

为 使用专门的设备与设施 具有竞争性的身体活动 1989 年 美国著名体育学者斯

普利泽(Spreitzer)认为 体育是具有系统规则的 具有竞争性的人类身体运动

年代以来 随着现代健康科学 流行病学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 已经有越来越多 的事实表明 参加高强度 具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并不是获取健康的唯一渠道 参加中

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甚至与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紧密的身体活动 如爬楼梯 园艺等同

样可以赢得健康 最关键的是人们要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许多国家实施的健身计

如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 年(HealthyPeople2000)

澳大利亚的 活跃澳大利亚

(Active Australia)加拿大的 活跃生活(Active Living)等 以及开展的体育活动都采

用生动直观的口号来取代体育 这是因为体育一词已经不能完全表达这些计划和活动的

内涵

1.2.1.2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简况

全国体院通用教材 群众体育学 中详细论述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迅速地起步与创业(1949 1956 年)波浪式前进与提高(1957 1965 年)十年**与

挫折 1966 年 1976 年 稳步恢复与发展(1976 年以后)

卢元镇老师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从社会条件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分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为社会体育的进一步发 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由国家调控 依托社会 充满生机的新型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和

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已由单一的行政组织向家庭 社区

辅导站 体育俱乐部 体育协会等多种形式发展 社会体育的功能正在拓展 社会体育 的价值取向已经呈现出健身 健心和乐群等多元化倾向 社会体育的活动方式正在向自

-----------------------Page 8-----------------------

愿 业余和有偿服务转变 而活动内容也体现出丰富多彩并满足个性需要的特点 生活

化 普遍化 科学化 社会化 产业化 法制化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

社会体育功能和价值取向的演变引起了社会体育观念的改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社会体育的功能和价值选择主要是为国家建设和国防服务 因此 社会体育是社会福利

事业的一部分 由国家和企业全面包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社会体育 的本质功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各种派生功能也得到了开发 从事社会体育不仅对国家

有利 而且对个人也有极大的好处 因此 国家投资和个人投资相结合就成了必然 单

纯依赖国家办社会体育的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一部分人已树立起 花钱买健康 的观念

社会体育费用正由福利型向福利型和消费型结合的方向转变

1.2.2 有关国内外高校社体专业设置方面

天津体育学院教师张锦年在其文章 面向21 世纪 培养新型社会体育人才 中指出

我国体育院校建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前提是市场观念 竞争观念 开放的观念 建立教学

科研和经营服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新型人才观 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素质 新知识

高技能 课程体系中应分为 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教育课程以及就业教育课程

天津体院广州体院社体专业论证组在其研究中指出社体专业的课程重点 普及了解

体育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 围绕着社会大众如何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这个中心 认识和

把握体育健身锻炼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研究和学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不同人群进行体

育健身指导 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 运用多种手段方式进行社会体育管理以及

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经营开发等方面的理论 知识和方法 掌握从事社会体育实际工作 的多种能力和适宜群众广泛开展的健身 娱乐和休闲项目的基本技能 同时根据社会的

具体需求和开办该专业学校的实际情况 通过不同的专业方向 侧重于上述某一方面知

识与能力的深化和提高

叶国雄 汤起宇在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初步设计 一文中提出 体育

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向多元性发展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市场的要

求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必然不能再象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单一

而应该呈多元性 同时 还要考虑专业目标中的主次之分

1.3 本文中出现的容易混淆的概念

社会体育 指职工 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 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 内容

丰富 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Page 9-----------------------

社区体育 是以基本社区为区域范围 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

体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 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 我国的群众体育 亦称社会体育 有的国家称大众体育或国民体育 是指

厂矿 企业 事业 机关的职工 城 镇居民和农村农民 以及部队的官兵

为了达到健身 健美 娱乐 医疗的目的 而进行的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

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 群众体育与大众体育均指同一概念 下文中将统一使用 社会体育

2.研究目的 对象 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 对国内外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外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

置情况进行概括 对比 以期通过研究对比 找出其中的差异 并对我国体育院校社体

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提出建议

2.2 研究对象

国外社会体育 国内社会体育 国外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 国内社会体育指导员制

度 国外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 国内部分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

2.3 研究内容

国外社会体育发展情况 国内社会体育发展情况 国外社体指导员概况 国内社体

指导员的发展回顾及现状 国外部分高校社体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设置情况 国内部分体

育院校社体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情况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走访相关学校 科研单位以及查阅相关论文 专著整理收集获取资料 共计阅

读整理论文四十余篇 相关专著七部

2.4.2 专家访谈法

我国的群众体育是在八十年代以来

在调查研究并修改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的基

础上逐步加快了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 尤其是后期 社会体育 大众体育 社区体育等

新的体育概念 理论也在国内出现 与此同时 国内体育高校首先创办了社会体育专业

为了进一步的理解以上概念理论及其发展形式 进一步的了解部分体育高校的社会体育

专业办学情况 对该领域的研究专家学者进行访谈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方法

-----------------------Page 10-----------------------

通过对社会体育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的 5位专家进行访谈 主要了解收集了社会体

育基本理论 社会体育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及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经验等方面的

资料

被访专家 单位 访谈主题

于善旭 天津体院 天津体院社体专业设置发展情况

林显鹏 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 国外大众体育及社区体育发展情况

任海 社会体育基本理论概念问题

阎旭峰 北京体育大学马列教研室 社会体育基本理论概念问题

王凯珍 北京体育大学 国内大众体育及社区体育发展情况

2.4.3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归纳 整理 对比 逻辑分析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国际社会体育发展情况

二战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 经历了恢复期与快速增

长期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加快 高度的现代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实惠的同时 也给人类

带来了很多困扰 首先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大自然被破坏的程度日趋严重 其次 工业

化社会的竞争 使人们承受了强烈的心理紧张感与压抑感 第三 现代生产方式与生活

方式使人们身体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 第四 70 年代以后 西方发达国家均先后进入了

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 使国民的医疗保健费用大幅度增加 使西方各国的国

民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在 21 世纪即将来临之即 为了建设健康的国家 西方各国的政要们无一例外地把

目光投向了社会体育 澳大利亚文化 体育与观光部 1988 年公布的报告指出 当国民

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人口增加 10%时 可给澳大利亚社会增加5.902 亿澳元的

经济效益 增加 40%时 可带来 23.608 亿澳元的经济效益 美国前总统卡特指出 体

育活动是最可期待的抵押性投资” 前任总统克林顿指出 健康是 21 世纪的通行证”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则提出了

为提高生活质量振兴国民福利体育 的口号

3.1.1.各国政府对社会体育高度关注

二十世纪各国政府对社会体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1 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拓展体育活动设施

体育总局群体司/信息研究所 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1 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参阅材料

-----------------------Page 11-----------------------为了满足国民的健身娱乐需求和拉动经济需求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在 20 世

纪的不同时期均十分重视场地设施的建设

以下实例来自于 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阐述了日本及西方几个国家在

社会体育方面的政府资助情况

1936 年 英国政府颁布了 公共健康法 规定地方政府有义务修建社区游泳设施

该法案及以后颁布的英国法规极大地促进了英国主要工业城镇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尤

其是社区公园的发展

1961 年 美国房产与城市发展部(the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颁布了 开放场地计划(Open Space Program)通过该计划 政府的资金可拨给有关

社区

用于公园与休闲场地的建设

1965 年起通过

土地与水资源保护法(Water and

Land Conservation Fund)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拨款7.8亿美元用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1965 年4 月 日本政府开始发放社会体育设施(体育中心)建设补助费 1968 年 4 月

开始发放野外活动设施建设补助费 1971 年 4 月开始发放综合国民体育馆和综合室内游

泳池的建设补助费 除政府积极投资修建体育场地设施外 日本还通过减免税收等经济

手段 积极鼓励公司和企业投资修建体育健身中心和其它体育设施 1995 年和 1996 年

日本文部省用于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的费用分别为252.09 亿日元和 242.63 亿日

1961 年 德国政府在德国体联和德国奥委会等体育社团的帮助下 开始实施 黄金

计划 黄金计划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努力开发服务于全体国民的体育场地设施 至 1975

德国政府用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的费用达 174 亿马克 1976 年至 1990 年 这

一费用已达400 亿马克 1990 年起 德国政府又投入巨资实施 德国东部黄金计划

西方发达国家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 除旨在满足国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外 同时也

是各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投资 可以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 并解

决大量的就业问题

3.1.1.2 将社会体育作为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工具

将社会体育作为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 是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

二战以后 英国许多政界人士发表报告 将人们孤独冷漠和大肆犯罪的不健康的社

会心理和行为与缺少体育活动的机会联系在一起 著名议员克罗舍尔(Crowther)和阿尔

伯马尔(Albermarle)分别于 1959 年和 1960 年发表报告 指出青少年刚刚毕业就走上犯罪

道路 与缺少体育休闲活动的机会密切相连 1960 年 沃尔夫登体育委员会(Wolfen

-----------------------Page 12-----------------------

Committee on Sport)向英国国会提交的报告指出 缺少体育设施与犯罪率升高有关联

在 70 年代中期 随着英国经济的日趋恶化 失业人口的增多 英国地方政府大量修建

体育设施 努力满足失意群体的体育需求 1981 年 英国体育理事会发动了 行为体育

(Action Sports)运动 该运动通过向基层社区派遣体育指导员 以整合对社会怀有不满情

绪的社会群体

美国著名学者古恩(Gorn)和古德斯滕(Goldstein)指出 整个 19 世纪 体育思想被看

成是 一种能够促进社会稳定的力量 它能够使外国人美国化 抚慰愤怒的工人以及荡 涤城市里的犯罪 20 世纪30 年代至 60 年代 美国政府促使美国的公园与户外运动设

施平等地向黑人 尤其是黑人青年开放 这被看成是减少种族冲突的重要的一步

3.1.1.3 各国政府将高度重视对社会体育发展实施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进入 90 年代以来 西方各国纷

纷推出了本国的社会体育发展计划 这些计划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对发展社会体育实施目

标管理的具体体现(见表 1)这些计划的主体部分均是由不同层次的目标组成 构成了

主次与轻重分明的完整的目标体系

以美国 健康公民 2000 年 为例 该计划共 700

多页 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 共包括3 个总目标 22 个子目标 47 个次级目标

319 个再次一级的目标

表 1 90 年代以来部分国家颁布的社会体育计划

国别 计划名称 颁布年代

澳大利亚 活跃澳大利亚 1994

新西兰 国家运动计划 1993

加拿大 积极生活 1990

英国 体育 提升娱乐 1995

美国 健康公民2000 年 1990

美国 健康公民2010 年 1999

中国 全民健身计划 1995

香港 96 2000 战略计划 1995

新加坡 生命在于运动 1996 马来西亚 青年朋友 1994

泰国 第二个全国体育发展计划 1997

日本 国家健康促进与社会体育建议 1997

老挝 体育促进主计划 1995

体育总局群体司/信息研究所 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1 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参阅材料

-----------------------Page 13-----------------------

3.1.2 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体育发展趋势

3.1.2.1 积极支持社会体育的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是西方社会体育的基石 没有自愿服务 就不可能有西方社会体

育的蓬勃发展 1994 年 美国至少有 3800 万人参加了社区服务志愿活动 其中至少有

2000 多万人参加了社区体育的志愿服务活动

德国每年体育志愿者的自愿奉献为国家至少节省了 40 亿马克的经费 相当于国家

对体育的财政拨款

就中国目前关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言

在西方 90%以上社会体

育指导是分文不取的志愿者

在日本 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付出2~7 万日元不等的培训费 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获

得指导员资格

而在对社会体育服务时却分文不取

据日本总理府调查 1993 年 有

28.3% 的日本人参加过体育与文化活动的志愿服务 在日本社会体育志愿服务方面 人

们主要参加各类比赛的组织和管理 俱乐部的体育活动管理 体育指导 管理体育设施

等项志愿服务工作

3.1.2.2 倡导国民参加中等强度体育活动

长期以来 世界各国指导体育锻炼的理论是新陈代谢理论和超量恢复理论 体育锻

炼中运动负荷和强度被置于突出的地位 80 年代以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流行病学家

锻炼科学专家以及健康专家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 结果表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对健康的

益处要大于高强度与运动剧烈的体育活动 并且间歇性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 每次活动 分钟 累计达到一定量 对身体健康同样有益处 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可以明显地减少

患冠心病 高血压 癌症 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 而这些疾病是许多国家人口的主要

死亡原因 因此 在 健康公民 2000 年 中 美国政府主要把提高参加中等强度体育

活动人口的数量作为主要实施目标 目前 英国 加拿大 新西兰 澳大利亚 美国

日本等国在社会体育发展战略中

均把提高每周参加 3 次以上

每次 20 30 分钟中等

强度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作为主要实施目标

3.1.2.3 重视重点实施对象的选取 推动体育人口的全面发展

西方绝大多数国家在实施本国体育人口发展战略过程中 均根据本国不同历史时期 的体育人口状况 确定重点实施对象 以推动体育人口的全面发展

荷兰政府在实施 荷兰人在运动 过程中 把 1995 1999 年的重点实施对象确定

-----------------------Page 14-----------------------

为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 1999 2003 年的重点实施对象则为青少年

加拿大在实施 积极人生计划 中 将 12 15 岁的青少年 24 44 岁以及 55 岁以上的成年人确定为重点实施对象 并且针对不同的实施对象制定了不同的实施方

英国则将刚毕业的青少年与妇女确定为重点实施对象 为此 英国体育理事会与地

区体育理事会在牛奶业主的赞助下 共同发起了一个 你适合的体育活动 的宣传活动

在各国体育人口发展战略中 从业人员始终是各国重点实施的对象 美国 健康公

民 2000 年 中一项重要的实施目标 就是大幅度提高向员工提供健身条件的不同规模

企业的比例 至 1992 年 美国政府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一重要的实施目标

3.1.2.4 积极开展户外运动 努力满足国民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使人们身体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 现代

文明综合症 在西方社会更加肆虐 回归自然 返朴归真成为人类情真意切的呼唤 户

外运动强调利用森林

山地

湖泊 水库

海滩等自然资源开展滑雪 野营 钓鱼 冲

浪 划船 游泳等不胜枚举的体育活动 其独特的休闲性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追求

二战以来 户外运动热潮在西方各国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 各国政府十分重视户外

运动的开展 在这方面 美国最具代表性 在美国 社会体育具有鲜明的户外运动的特

这种特征是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形成的在美国联邦政府中 有 70 多

个机构或多或少地向人们提供户外运动的机会 其中最重要的机构是政府森林服务处与

国家公园服务处 其他国家 如英国的环境部 国民文化遗产部 日本的公园与建设省

通产省 自然环境与环境厅等也向国民提供大量的户外运动的机会 这些政府机构所提

供的户外运动和休闲体育活动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 3.2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概况

3.2.1 我国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概况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 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进而促进整个社会

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国际大众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 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发展

成为国际体坛与竞技体育交相辉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代国际大众体育的发展是以

西方发达国家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为代表的

尽管大众体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大众

体育也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国家体育总局2002 年 12 月6 日公布的2001 年中国群

众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

-----------------------Page 15-----------------------

3.2.1.1 关于体育人口

我国参加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有所上升 2000 年我国 16 岁以上城乡居民有 35%的人

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 比 1996 年提高 0.65% 男性与女性体育人口分别比

1996 年分别提高了 3.35%和 2.2% 在年龄结构上呈 马鞍型 分布 文化程度方面

除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体育人口在该群体中所占比例比 1996 年略有下降外 其它均

有所上升 职业分布方面 管理人员群体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 时间及强度上依然高于

其他人员群体 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 年的 12.6%增加到 2000

年的34.3% 3 口或4 口的核心家庭 体育人口分布最多

3.2.1.2 参与活动的情况 活动的主要内容 体育人口活动项目的前 10 位是 1.长走与跑步 2.羽毛球 3.游

泳 4.足篮排球 5.乒乓球 6.体操 7.登山 8.舞蹈 9.台球 保龄球 10.跳绳 与 1996

年相比 体育人口在活动内容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只是气功 太极拳 武术 地掷

球 门球等项目参加人数有所减少

而参与球类 舞蹈等娱乐

竞技性强的项目 以及

登山活动人数有所增加

3.2.1.3 体育活动点一般情况

城乡居民社会体育活动点包括晨晚练点

体育中心

站 体育辅导站和项目

人群体育协会的活动点等 活动点的规模以中等 31 90 人 为主 占活动点总数的

46.4%

3.2.1.4 活动场所

由于单位 学校 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 部分场馆的开放又带有盈利目 的 加之城乡居民享受体育设施进行活动的权利的意识相对淡薄 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

动点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 街头巷尾 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 占总数的71.2%

比1996 年上升了0.6% 能利用单位 学校 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只占28.8%

3.2.1.5 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组织管理

我国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

一半以上为锻炼者自发组成的 占总数的60.3% 其

他依次为 居委会帮助组成的占总数的 13.8% 各类体育协会帮助组成占 6.6% 体育行

政部门帮助组成的占6.3%

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帮助组成的占4.6% 民办公助的占4.6% 各级工会组织的占2.6%

活动点的管理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 占总数的63.8%

3.2.1.6 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

在调查的348 个活动点中

有 151 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占43.4% 在有社

-----------------------Page 16-----------------------

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 有75.5%的活动点有1 2 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24.5%的活

动点有3 名以上

包括3 名

社会体育指导员

其中男性占48.6% 女性占51.4%

总而言之 我国居民的体育方式简单易行 对场地要求不高 不需过多的资金投入

在我国体育人口中 绝大部分是自发参加的 而西方国家则不同 其体育活动内容相对

丰富多彩 竞技性较强 对场地要求也较高 另外其活动的休闲性也更加突出 而且西

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大众体育的运行机制上均实行俱乐部制 我国有组织的体育人口则非

常少

3.2.1.7 社会体育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的4 年中 体育人口增长比例高于人口增长比例 但体育人口结构仍然不

够合理 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是构成我国体育人口的主体 而处于中间位置的青壮年

中年人群体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 职工体育成为社会体育的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薄弱环节

以上情况表明

城乡居民参加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的方法

手段的科学性 规范

性 针对性还有待提高

还表明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体育人口尚有较大差距 社

会体育的社团正在逐渐发挥作用 但社会体育的计划行政色彩依然较浓 社会体育的

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 体育社团缺乏宣传 引导 规范 体育社团在群体工作中的作

用还有待加强

3.2.2 我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情况

北京市体委研究室群体处2001 年的调查显示了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3.2.2.1 北京市城区社区体育现状

3.2.2.1.1.社区体协的组织形式与特征

社区体协是在办事处和区级体委领导和指导下 由辖区各单位自由组织参加的体育

组织 社区体协设在街道办事处的文教科 在管理上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 体协主席由

街道办事处领导担任 副主席和理事分别由会员单位工会体育干部担任 社区体协负责

辖区企事业单位的日常体育活动和竞赛组织 管理工作 同时 北京市的几个区已建立

居委会文体活动小组 开展居民体育活动

目前北京市有27.9% 的单位参加了社区体育协会 体协会员多以中央和市直属机关

部队 学校 以及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为骨干(见表3)

-----------------------Page 17-----------------------

表3 北京市社区体协集体会员单位情况统计

选择项 社区单位 体协会员 % 未加入体协 %

单位数量 583530 162816 27.9 402714 72.1

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1 年 10 月

3.2.2.1.2.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近年来 北京市城区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 有 41.9% 的居民不同程度地参

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

这个数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 4)其中有 69%的人参加体

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身心的健康 其次是认为体育活动有益于对子女的教育(见表

5)北京已逐步形成了以社区所辖单位和社区居民为不同对象和层次体育活动网络

表4 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情况一览表

选择项 参加 不参加 合计

选择人次 158 219 377

百分比 41.9 58.1 100.0

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1 年 10 月

表 5 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一览表

选择项 选择人次 位序

有益身心健康 114 1

有益教育子女 28 2

增加社交机会 8 3

学习体育技能 6 4

活动场气氛好 1 5

其他 1 5

总选择人次 158

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1 年 10 月

3.2.2.1.3 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项目特征 由于社会余暇时间的增加 社区体协开展活动不再主要利用工作时间 而是兼而利

用工作和余暇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已排在首位 见表6

表6 社区体育活动时间安排情况一览表

选择项 选择人次 位次

工作/余暇时间兼有 48 1

业余时间 8 2

-----------------------Page 18-----------------------

工作时间 8 2

总选择人次 64

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1 年 10 月

以社区单位成员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多以田径运动会和单项竞技项目为主 而居民

经常性的体育活动主要选择是散步 体操和球类运动 可见 居民日常锻炼是以小型多

样的健身 保健 娱乐 舞蹈 旅游等项目为主 社区体育活动的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

体育竞赛为主向多形式的群体活动转变 见表7

表7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项目情况一览表

选择项 选择人次 位次

跑步 散步 176 1

体操 广播操 84 2

球类运动 78 3

气功 77 4

交际舞 77 5

健身健美操 70 6

游泳 56 7

武术 49 8

旅游 44 9

扭秧歌 43 10

登山 18 11

趣味性游戏 15 12

其他 7

总选择人次 774

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1 年 10 月

3.2.2.1.4.体育辅导站与社区居民的晨晚体育锻炼

体育辅导站活动时间分别以早晨为主

部分居民转向傍晚和晚上

见表8 传统的

作息习惯 清新的空气 优美的环境以及公园早晨的免费开放都是人们喜欢晨练的原因

表 8 社区体育辅导站体育活动时间安排情况一览表

选择项 选择人次 位序

早上 60 1

-----------------------Page 19-----------------------

傍晚 29 2

晚上 24 3

休息日 19 4

工作时间 4 5

总选择人次 136

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1 年 10 月

3.2.2.1.5.体育辅导站的主要组织 指导与参与者

离退

休人员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又具备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 技能 是社

会公益事业一批难得的人才 社区体协干部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协调体育辅导站间的

关系以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表9 社区体育辅导站组织管理情况一览表

选择项 选择人次 位序

离退休人员 51 1

街道体协干部 31 2

在职人员 13 3

体育干部 4 4

体育教师 0 5

其他人员 0 5

总选择人次 99

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1 年 10 月

体育辅导站的参加者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和老年人 见表 10 和表 11

表 10 体育辅导站参加者情况一览表 体育辅导站的主要组织者是离退休人员

其次是街道体育协会干部

见表9

选择项 选择人次 位序

离退休人员 60 1

在职人员 15 2

学生 1 3

其他 0 4

总选择人次 76

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1 年 10 月

-----------------------Page 20-----------------------

表 11 体育辅导站参加者主要年龄情况一览表

选择项 选择人次 位序

老年人 58 1

中年人 21 2

青年人 4 3

少年儿童 1 4

总选择人次 84

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1 年 10 月

可见 北京市城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较高 大部分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能够

强身健体 工作和闲暇时都能开展体育活动 活动也主要以散步 体操和球类居多 居

民多于早上和傍晚在公园进行活动 体育辅导站的活动时间以早上为主 主要组织者和

参加者都是离退休人员和老年人

3.2.2.2 上海社区体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2.2.1 基本形成了街道办事处领导的社区体育工作网络

目前上海市的市 区 县两级政府都已建立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 全市 14个区(除

嘉定区由县改区 基本建制镇 街道办事处尚在筹建之中外)都开展了社区体育 全市

占总数的

90.5% 这些领导小组 由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担任组长 成员一般由街道办事外的责

能部门 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 学校的领导和社区体育的骨干组成街道办事处的文教科

或党委的宣传科为社区体育工作的责任部门 有干部专门负责社区体育工作

除了街道一级领导工作机构外 不少街道还成立了社区全民健身指导中心 指导站

发挥社区作用组建了俱乐部 全市共建立了属于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是的指导站 俱乐部

共 628 个 目前 社区体育的组织网络正在逐步向居委会延伸 争取达到每个居委会都

有两个有组织 有指导的居民健身活动点

3.2.2.2.3 上海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社区体育干部年龄结构的问题是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 过去街道的干部一般较弱 很多都由退休人员组成 存在着年纪

偏大 文化程度偏低 且以女性为主的弊病近年来随着区建设的发展 这种状况虽有

改善 但仍未从根本上扭转 据了解 这些街道的社区体育干部平均年龄 55 岁以上

赵立

骆秉全

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版

116 个街道级单位

已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或工作委员会)有 105 个-----------------------Page 21-----------------------

女性占 90% 体育专科毕业的几乎为零 不能适应社区体育的需求 一般来说 社区体

育干部需要掌握体育业务知识 年龄较轻 且最好为男性 对此 目前差距颇大

今天社会体育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 社区体育也开展的有声有色 如何紧跟时代发

展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是当今尤其是我国高校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3.3 国外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情况

3.3.1 国外社体指导员发展概况

随着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大众体育日趋科学化 组织化 世界各国有组

织参加体育运动人口在逐步增多 在一些发达国家 有组织的参加体育运动人口在其

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一般可达30%左右

最高的可达40% 体育俱乐

部成为大众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如法国平均345 人拥有一个体育俱乐部 瑞典240

人 荷兰520 人 日本80%以上市镇村有体育俱乐部 葡萄牙 韩国等体育俱乐部发

展迅速 前苏联 东欧一些国家也将群众体育逐渐转向了社会 转向了俱乐部 新加

坡 1994 1995 在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支持下 10 多万社区居民参加了社区体育

活动 这些国家大众体育的发展 组织 领导基本由各级体育联合会和遍布全国城乡

各地的体育俱乐部实施 由于大众体育组织的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运而生 并得

到迅速发展

据日本文部省 1994 年的统计资料 日本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为69633 人 其

中社区体育指导员52862 人 占总数的75.9% 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为 1

2000 自1986 年以来 韩国共培养了20891 名大众体育指导员 1981 年 韩国体育

部指定了 10 个大众体育研修院

每年培育3000 名大众体育指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现

有的大众体育指导员人力资源 对大众体育指导员进行计算机管理并设立综合情报中

心 还将有效管理和配置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发展课题 日本的文部省 厚生省 劳

动省等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竞技体育指导员 商业体育指导员 体育活动计划指导

员 少年体育指导员和休闲体育指导员 日本各都道府县及市区镇村教委都设有社会

体育指导委员会

加拿大魁北克省针对少年儿童的 激情方案 主要是训练青少年体育指导员 从

见到的资料看

各国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以兼职为主

而且大部分 占90%以上 是义

务工作人员 报酬很少

体育总局群体司/信息研究所 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1 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参阅材料

-----------------------Page 22-----------------------

3.3.2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3.3.2.1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的历史发展

1987 年 日本颁布了 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技能考核与评审制度 最初只承担下述

三个领域的培训工作 a.社区体育指导员

以地区居民为对象 向他们提供体育服务的专职指导员

b.竞技体育指导员

专门负责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指导员

c.商业体育指导员

专门在各类商业性体育设施任职的指导员

上述三类是单项目的体育指导员

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其项目专长的限制 为此

有关部门在上述三种从业资格之外又添加了以下几类跨项目的新的资格类型

d.体育活动计划指导员

向那些打算开始进行体育运动的人提供咨询服务 并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

第一类 主要以社区为场所 服务对象是地区居民

第二类 主要在各类商业性体育设施为场所 从事体育教学及技术支持

e.休闲体育指导员

主要为娱乐类活动提供教学支持以及为此类活动的组织 运营提供指导的专业体育

从业人员

f.少年体育指导员

主要为青少年体育活动提供指导以及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和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日益广泛开展 上述六种类型的体育指导员仍不能很好地为

某些特殊的体育项目及某些方面的特殊需要提供服务 为此 2000 年又追加了下述两类

资格 g.运动教练

其主要任务是在同官方的正式体育保健医生及教练密切协作 取长补短的基础上

负责运动员的健康管理 伤病预防 应急治疗 体能训练等方面的工作

h.野外活动指导员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的建设和发展回顾 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 中国大众网

-----------------------Page 23-----------------------

以与环境统一协的观点出发 为野营 野外旅行 自行车旅行 自助旅行等在野外

开展的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文部省的一项体育培训制度 日本采取的是委托培养体制 即由文部省授权

交由符合文部省规定的条件的体育组织 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负责实施具体的培训和考

核工作 主要培训组织以日本体育协会 各单项体育协会以及相关体育组织为主

3.3.2.2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制度的问题

a.培训时间有时较长及费用较高

b.课程内容设置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c.活动场所也相对不足

d.有资格的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能满足需求

e.资格重叠 专业课程重叠

有些专业之间存在课程重叠的问题

3.4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3.4.1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

群众体育得到迅速发展

群众体育发展是以单位为基础 以行政

管理方法为主要手段

组织统一的大规模的体育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群

众体育再掀高潮 群众自发组织的锻炼活动兴起 商业体育出现 社会的发展带来群

众体育的新变化 对中国群众体育的变革提出了要求 也带来了契机 80 年代末 我

国社区体育兴起 群众体育回归社区 这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 群众体育

回归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 必然带来社会内部的重新调整 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

正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1983 经国务院批转的国家体委 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

中 提出

为群众体育活动培训大批骨干

提高社会的体育水平1984 李梦华主任在体

委主任汇报会中提出

大力加强技术辅导和健康咨询工作 同年 国家体委下发

的 关于加强县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具体提出了建立体育辅导中心 辅导站 配备专

兼职工作人员 开展体育技术辅导工作的要求 并将其作为体育先进县的标准之一

1986 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草案 中又进一步提出 加强群众体

育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培育 市 县体委要建立自己的业余体育技术辅导队伍 并创

造条件试行评定业余体育技术辅导员称号 其后 更加明确地规定 国家实施社会

体育辅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力争在上个世纪末达到 城镇街道将普遍建立体育组织

-----------------------Page 24-----------------------

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干部

在居民区广泛建立体育辅导站 活动站 配备经过培训的

业余辅导员 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 农村各集镇将建立体育技术辅导站 设专职或

兼职的辅导员

为了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 我国于 1994 年6 月 10 日正式实施 社会体

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对国家 一 二 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作

了明确地规定 1996 年出版的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 将国家 一 二 三级社

会体育指导员的具体要求与条件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行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

认定制度 为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到从 1996 年2 月原国家体委授予了首批29 名国家级社会体

育指导员 截止到 1999 年底 仅仅五年的时间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数已达到

160370 人 国家级1446 人 如果加上2000 2001 年全国审批的社会体育-指导

员 至今已有近20 多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现在平均每个街道有晨晚练指导站5.3

群众体育最 个

每个街道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8.5 人

袁伟民同志指出

迫切需要科学

是因为人们在观念

健身方法等方面存在混乱 群众体育科学化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 群众体育发展将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出更 高的要求

3.4.2 我国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颁布情况

3.4.2.1 我国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的内容概况

2001 年 10月8 日 国家体育总局在京举行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颁布

新闻发布会 其主要内容由职业定义 职业等级 职业环境 职业能力特征 文化程

度要求 培训要求 鉴定要求 基本要求 工作要求 比重表等部分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将我国职业分为 8 个大类 66 个中类 413 个

小类 1838个细类 职业 社会体育指导员 的职业编码为 4-04-03-01 属于

第四大类 第四中类 第三小类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的规定 将

社会体育指导员 职业定义为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

技能传授 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 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 技能和

方法 组织人们进行健身 娱乐 康复等活动 协助开展体质测定 监测 评价等活

动 承担经营 管理及服务工作

同时 标准 对社会体育的职业功能和工作内容也做了较为详细的划分和解释

-----------------------Page 25-----------------------

3.4.2.2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颁布对社会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标准 的颁布 标志着我们所开展的社会体育活动由过去的体育行政部门的工

作 变为了一项国家的工作 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将对社会

体育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有利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群众体育的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此为一种职

业 并进行获取报酬的经营活动

二是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快速与持续地发展 伴随社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

展 广大群众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按照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

期工程的要求

到2010 年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将达到65 万左右 社会体育指导员

将成为人数众多

服务面广 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一项新兴职业

所以 有必要用职

业资格制度进行管理

三是有利于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 伴随着群众体育市场的逐步形成 要求政府

职能部门加强对群众体育市场的管理 标准 的颁布 有助于按国家的现行法规加

强对群众体育市场的管理

四是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

步 群众体育事业将不断发展 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除行政管理人员以外 其他各类

社会从业人员大量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将以此作为终生职业 标准 的颁布 便于

建立体育人才市场 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群众体育人才的交流和管理

标准 的颁布必将积极促进体育从业人员的素质 大大提高服务的质量 促进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走向规范化 法制化 推动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3.4.3 我国不同人群对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情况

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主要从指导需求

的性别 年龄 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3.4.3.1 不同性别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调查结果表明

性别对于体育指导的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 不会锻炼

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中女性高于男性 可是在体育活动中需要 有人指导 和希

望有 专人指导 的人口中男性超过女性 也超过 不会锻炼 的男性 呈上升趋势

而女性却呈下降趋势 男性选择 不会锻炼 的比例较低 而选择 有人指导 和 专

人指导 的比例较高 说明男性体育指导需求高于女性

-----------------------Page 26-----------------------

3.4.3.2 不同年龄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调查表明 社会体育指导需求随年龄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对社会体育指导需求最

高的年龄段是 16 至20 岁 21 至25 岁 36 至40 岁

3.4.3.3 不同职业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 因为 不会锻炼 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率与体育指导的需

求率相比 无职业人群呈上升趋势 需要体育指导的人口高于不会锻炼的人口 说明 体育需求较高 无职业人口大部分为离退休人员 而有职业人群呈下降趋势 体育

指导需求程度较低 有职业人口工作负担较重 是造成体育指导需求较低的原因 但

差异不大 在有职业人群中 管理人员 服务人员对社会体育指导需求较高 农民对

体育指导的需求相对较低 工人和教科人员处于中等水平

3.4.3.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

调查表明 因为 不会锻炼 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率与体育指导需求的人口

率的比例 文盲 小学 初中文化程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文化水平越低 不会

锻炼的人口比例越高于希望体育指导的人口比例 体育指导需求程度越低 从体育指

导的选择率来看 具有大学 高中 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体育指导需求的选择率较高

不会锻炼

的选择率较低

说明体育指导需求较高

文盲 不会锻炼 的选择率最

高 而体育指导需求的选择率最低 说明体育指导需求最低

3.4.3.5 不同民族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调查结果表明 因为 不会锻炼 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率与体育指导需求率

相比 汉族呈下降趋势 而少数民族呈上升趋势 说明汉族不会锻炼的人口高于体育

指导需求的人口 少数民族正好相反 少数民族体育指导需求高于汉族

3.4.4 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别之间的比例发展不平衡 较高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的比例过低 不利于快速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目标的实现

二是两种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全部社会体育指导员之

中 组织管理指导型占的比例过大 不利于在全民健身活动的现场指导中发挥更大的

作用和效率 我们迫切需要更多的指导类社体人才

三是指导员的现有数量与全国总人口 与城乡体育指导站发展速度不平衡 按目

前约20 万社会体育指导员计算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l 6500 人

我国目前共有城乡体育指导站 137269 个(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个指导站约为 1.45

-----------------------Page 27-----------------------

个社会体育指导员 这之中如果再减去36.57%的管理型社体指导员 在指导站实际指

导的社体指导员只有0.93 个 也就是每个指导站还不到 1 个指导员

四是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不平衡 据统计 我国 90%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城

市和城镇 农村只有 10% 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70%的人口在农村 10%(18000

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指导70%(约9.1 亿人)的农民 这个难度很大

五是各省区市间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不平衡 据统计目前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

量最多省 为 14788 人 而最少的省只有300 多人 差距太大

六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据统计西部省市区约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2 万名 而东南

部地区至少为 10 万名 这个差距也是很大的

3.4.5 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比较

3.4.5.1 组织管理机构的比较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 由各省(自治区 直 辖市)地(市)县(区)体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 并可委托全国性和省 地级地区的有

关体育组织负责授权范围内的管理工作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机

构和其他被确定的机构 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主管机构 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的组织管理实行分级负责 其工作的推荐与派遣 工作的方式与待遇都未做具体规定

而且社会团体的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出来

在日本 文部省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政策法规 对培训

机构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进行认定 规定培训课程内容及时数 对培训与管理的

过程进行监督 在各都道府县和市区町村教委则设有社会体育指导委员会和社会体育

指导人才委员会 指导委员会主要对本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起监督作用 人才

委员会主要负责本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推荐和派遣工作 日本各都道府县教委还设

有社会体育专员 主要负责监督和检查本地区及下属市区町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工作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事务性工作完全由社会体育团体承担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派遣与监督由不同的部门负

责 这样可以分工明确 互相牵制

3.4.5.2 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的比较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上分为两类 健身指导类和组织管理类 在社会体育指

导员中 组织管理类的所占比重较高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分为四个级别

-----------------------Page 28-----------------------

三级 二级 一级和国家级 申请授予各级技术等级称号或晋升上一等级称号者均应 参加相应级别的业务培训 考核合格并具备相应条件

日本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社区体育指导员 竞技体育指导员 商业体育指导员

三大类 每一类又分为初级 中级和高级 上面三类体育指导员在运动项目上是分专

项的 在具备体育指导员基本素质前前提下 必须深入掌握各自运动专项的相关知识

及技能 也可以说取得资格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其项目专长的限制 我国是按照体育

随着社会需求 的多样与变化 日本在上述三种从业资格之外又添加了新的资格类型 如体育活动计

划指导员 休闲体育指导员 少年体育指导员等 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 我国也将根

据新的需求 进一步培养更多类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3.4.5.3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比较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政策理论知识 社会体育理

论知识 组织管理知识与能力 锻炼指导知识与能力 基本科学研究知识和各地自定 的教材教学 前五个方面的内容共设24 个专题 不同等级的培训专题和要求有所不

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 教学时数分别不少于80 学 指导员的职责进行分类的每一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项要求并不高

时和60 学时

平时还应按各地自行确定的时数与内容坚持自学 二级和三级社会体

育指导员采用自学教材与统一考试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考试前要参加不少于助学时的

辅导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授予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必修的共 同科目与专门科目

共同科目包括社会体育概论

运动心理学

体育经营学 运动生

理学

运动医学

体育指导论

地区体育行政及其他科目

讲习时数为40 专门科目

包括体育运动特性的基础理论

术科

指导实习

标准讲习时间数为 80 只有按规定

参加讲习者才能参加考试 考试合格者才能申请授予资格

从以上内容可知 日本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更加具体 注重内容的广博性

和实践性 我国的培训内容注重组织管理和各地的实际情况

因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刚刚建立 所以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管理体

制还不够科学 规范 为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需要建立起社会体育指导

员完善的培养体制和管理网络系统 以充分发挥各个局部的优势 弥补局部的不足

以最经济的代价

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把分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模式 纳入到

-----------------------Page 29-----------------------

大社会的网络系统中去 以便更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目前还十分紧缺的社会体育指导

员资源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率 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有序运行 需要成立社会体育指导

员组织系统 建立起国家和地方的社会体指导员协会等组织 社区应相应建立体育管

理委员会 体育俱乐部 社区体育指导中心等组织 以利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他

们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3.4.6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进一步完善社体指导员的继续培训制度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 不但新的社会体育项目 新的社会体育

方法不断增加 新的社会体育思想 新的社会体育理论也不断产生 然而现行的社会

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随着培训学习的结束和等级指导员的资格取得 学习也同时结

束 暂时还没有建立 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的定期培训制度或进修制度 因而 如

何保证已经取得 等级资格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体育观念 社会体育理论知识

社会体育方法等

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

即 如何继续学习提

高的问题

是一个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组织 尤

其是高校 都应该成为开展继续培训的基地 否则将可能形成一批新的等级社会指导

员产生的同时

宣告着另一批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淘汰或落伍 因此 我们必须尽

快树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培养的新观念 结合我国高校丰富 充足的资源建立适

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机制 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体育的高速发展

3.5 国内 外社体及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

3.5.1 国外高校社体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阐述

日本体育大学 社会体育系开设有终身体育 户外体育及社会教育三个专业 主要培养

初高中体育教师以及社会体育助理

日本大阪体育大学 公营式企业的体育娱乐场所或社会体育设施工作人员

德国科隆体院 休闲与娱乐体育专业 体育俱乐部 培训部门 休闲与社会福利俱乐部的 休闲专业人员

疾病防治与体育康复专业 在健康咨询处 俱乐部和医疗保险部门工作的

专业人员 体育俱乐部 健身机构工作的健身训练人员

美国春田学院 健康/健身专业 培养在医疗机构 公司 商业环境中负责健康和健身的

专职工作人员

娱乐管理专业 培养在休闲娱乐方面的管理人才

韩国体育大学 健康管理系 目标是培养能为改善公共健康做出贡献的领导者

-----------------------Page 3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体育教育与娱乐中心 培养能够在艺术 文娱 运动和休闲中心 剧

院 旅游机构从事计划 管理 营销 咨询等工作的人才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理工大学 人类发展运动学院 娱乐和表演系 地方或州政府中主管娱

乐或竞技运动的官员 体育设施的经理 娱乐或运动管理顾问 运动项

目或大型活动的主管 社会体育或娱乐俱乐部 社区代理机构 特殊人

群的代理服务机构 教师 大学 中学和小学 运动团体以及其他职

业领域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 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 娱乐和公园管理系培养公园 休闲服务业的

专业人员

3.5.2.我国高校社体专业培养目标的阐述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1998 年颁布的我国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

业介绍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 知识与技能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咨询指导 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

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北京体育大学社体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 知识与技能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 管理 咨询指导 经

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首都体育师范大学社体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 知识与技能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 德 智 体全面发展的 能在社会

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 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

研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广州体院学院社体专业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是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培养一专多

能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 所谓一专 是指在管理型 经营型 技术型

三种类弄人才中突出其一 所谓多能 是指在突出其一的同时 兼容三

种类型的通才

3.5.3.国外高校相关专业人才规格要求阐述

日本体育大学 培养具有终身体育和体育产业意识的新类型的指导者和经营者

德国科隆体院 休闲与娱乐体育专业 要求在休闲 运动 游戏等方面的教学 计划 组

织安排的能力 同时具有在文化和体育领域制定 执行计划并负责提出

建议的能力

-----------------------Page 31-----------------------

疾病防治与体育康复专业 在使慢性病患者和受伤的运动员通过运动 游

戏得到防治和康复的各种活动中 具有组织 教学 治疗 策划和监督的

能力

美国春田学院 健康/健身专业 此专业的学生应能制定和实施健康 体质评定计划 能

够解释体质评定和健康评价的数据 为个人或团体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

向参加者进行运动安全和益处的教育 组织和管理健身计划和设施 干涉

不健康和有害的健身活动并使其转化为有益的活动

娱乐管理专业 制定娱乐计划 进行人员管理与监督 进行基本研究 评

定与评价等 还应当侧重理解以下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娱乐活动的安排准

备 军队娱乐 校园娱乐 职员娱乐 城市娱乐 户外娱乐 休养场所与

私人娱乐 青年和社区娱乐及基督教青年会娱乐

韩国体育大学 健康管理系 健康管理系培养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

使缺少活动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 并就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对公众进行教育

和从事科学研究

3.5.4.我国高校社体专业人才规格要求阐述

根据 专业目录 的要求 我国社体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为

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

掌握指导大众体育 养生健身 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 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咨询指导 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能力

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 政策 法规

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 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5.5 国内外社体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比较分析

体育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 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最主要的依据 必须加

以认真的研究 应该看到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必然不能再象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单一 而应该呈多元性

我国社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要求从阐述上来看 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指

导性 方向性的文件 内容涉及范围广 但具体的专业方向性不够明确 细化 尤其是

培养规格 没有详细的阐述社体人才在某一方面应达到的具体能力

而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其社体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多向的 灵活的 并

-----------------------Page 32-----------------------

不是指明了要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为目标 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的某一方面的需求 向

社会输送人才

另外 培养目标多元化 不只是多分几个专业方向 还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 充

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机会

以德国科隆体院为例 学生进入学校后的 1 4 学期进行的是基础课的学习

Grundstudium 不进行任何分专业的学习完成 Grundstudium 的学生 可以根据自

第四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随着《动物防疫法》及《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的相继出台和我省兽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县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支柱,但与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和食品安全形势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认真反思,基础防疫监管措施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落实已经成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漏洞,如何建立动物防疫工作的长效机制,将基础防控工作做牢做实,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保护屏障,已成为当前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下笔者将对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我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动物疫病防控意识淡薄

一是养殖户动物疫病防疫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自觉接受防疫意识淡薄。部分养殖户认为饲养的动物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如何防疫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没病时就省事省钱,存在一种碰大运的侥幸心理,也有的因曾经遇到免疫后动物发生不良反应、发病、甚至死亡而未得到及时救治、赔偿,则对防疫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二是病死动物不按规定处理。尤其是小规模和散养户,他们的社会防疫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一方面受利益驱动,为减少经济损失,不少养殖户对病死畜禽变价处理,另一方面对处理不出去的有不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乱丢乱甩的陋习难以彻底改变,即使采用掩埋,但是对掩埋的地点、深度和方法达不到科学规范要求,掩埋坑中根本不加消毒药,基本上形同虚设,造成水源、环境污染,给动物疫病的发生埋下隐患。三是养殖户千方百计逃避检疫。为逃避检疫费,养殖户逃避检疫,致使病害动物进入流通环节,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疫情发生后隐瞒疫情,阻碍执法。为动物疫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二)乡镇动物防疫体系薄弱。一是乡镇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人员负担重。按照我省要求乡镇区域所人员不少于4个,而我县乡镇区域所最多4个人,有的乡镇只有1人,却承担着22项职能,最繁重、最基础的工作都压他们身上,压力大、责任大、工作经费少也导致他们长期牢骚满腹,都不愿意做负责人,形成乡镇区域所所长无人干的怪现象。此外,我县现有乡镇区域所工作人员大多数都住在县城,而在乡镇工作需要坐车上下班,各乡镇山高皇帝远,县局监督不到,人员素质再不高,很容易形成空城计。很多地方常年轮流值班,对上级安排工作应付了事。二是村防疫员工作量大、经济待遇低,免疫质量得不到保证。村级防疫员是动物防疫的主力军,他们在最基层开展免疫、消毒、加施耳标、填发免疫卡、建立免疫档案、流行病调查、疫情报告、掌握畜禽进出栏情况、临栏检疫等大量工作,但报酬却人均5000元钱,除去走家窜户交通费所剩无几。这样导致许多年轻村防疫员外出务工挣钱,造成村级防疫人员年龄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进来。这样无疑增加了疫病防控的难度。

(三)动物防疫经费落实难。《动物防疫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实际落实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防疫工作保障经费落实不到位。县级列入预算的监测经费不但少而且还经常不到位,致使县级监测工作开展困难,尤其“两病”净化工作,往往是人感染布病后财政才拨付款项开展工作,使我们的工作非常的被动。二是疫苗注射后动物发生反应、死亡赔偿及无害化处理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这样养殖户常常拒免。三是工作任务量逐年增加,检测试剂逐年上涨,但监测经费却始终没有增加,导致各级监测难以开展。

(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快速处臵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后,要逐级上报,采集病料要送省级实验室和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贻误了疫情判定和处理。二是疫情发布与地方畜牧业保护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合理解决,增加了疫情公布给地方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压力,不利于调动地方及时发现报告疫情的积极性。

二、建议和对策

1、加强宣传,科学引导,提高养殖户自觉主动性和依法防控意识。利用媒体报道、发放资料、培训教育、科技下乡、在动物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内制作大字标语、科普宣传栏、安放警示牌和责任公示牌等形式,加强对《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动物疫病防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科学养殖,依法防控知识,提高养殖户知法、懂法、自觉守法意识、督促养殖户做好各项防控工作,确保病原及时消灭,防止病原扩散蔓延。

2、健全兽医管理体制,提高防疫人员的的业务素质。一是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健全基层兽医服务体系,适当增加乡镇人员编制,招录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毕业生进入乡镇工作,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动物防疫能力。二是提高基层兽医人员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将年终考核与工作能力、业务成绩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强培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加强其责任心和政治敏感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加大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增加防疫设备投入,提高劳动报酬。建立村级防疫人员统一的管理办法,对其任务、考核、待遇、奖惩予以规范。使村级防疫员真正成为动物防疫的主导力量。四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律细化,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加强政府行政推动力度,完善重大防疫措施、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力度,把防疫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动物疫病防治措施。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也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纳入村委行政管理考核内容,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行政推动作用,提高免疫质量和密度,改变防疫员孤军作战的局面,促进动物防疫工作上水平。二是增加防疫投入,建立动物疫病防控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防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经费足额拨付到位,专款专用。同时县级以上财政还应安排工作经费,重点是基层防疫人员的劳动报酬。把免疫反应死亡补偿制度和经费落到实处、简化理赔程序,及时足额兑现补偿金。最大限度保护养殖户的利益,消除村级防疫员的后顾之忧,使基层动物疫病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4、实行规范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建立防疫监督长效机制。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运用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检验、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综合性技术措施,严格检疫和监督,是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一项综合措施。一是实行动物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卫生监管责任无缝隙覆盖,制定动物卫生监管责任制,明确监管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实现定人、定岗、定责,建立责任体系网络,落实责任制管理。各级政府不是将目标责任书签到下级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加强检查监督,切实履行政府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领导、宣传、组织职责。二是指导养殖户建立养殖档案,真实反映动物养殖环节的免疫。要对免疫质量等防疫工作中的主要指标进行严格检查,对达不到规定密度和有效保护率的及时补免。四是加大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基础建设资金扶持力度,以“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为手段,鼓励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落实。根据畜牧业发展实际,规划修建规模适当的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引导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改进,对辖区内病死动物统一集中处理,达到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标准,真正实现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六是落实检疫申报和入场隔离制度,切实执行“防检结合,以检促防”,把好产地检疫关。要重拳打击逃检者,政府协调建立部门间合作,严厉打击逃避检疫的经营者,规范“绿色通道”管理。通过严格检疫督促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防疫工作监管难度,以确保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五篇:"三合一"的成因及火灾防控对策调查报告

一 引言

**市地处**黄金海岸带中部,三面环海,民营经济发达,由于产业结构等因素,民营经济所引起的消防问题十分突出,火灾隐患严重,其中尤以“三合一”最具危险性。历史上,**曾发生过一起死亡17人的“三合一”特大火灾。在全国范围内近年来也发生过多起“三合一”场所火灾,如昆明市小板桥镇沙发坐垫加工作坊火灾、汕头市谷饶镇内衣加工作坊火灾、沈阳市苏家屯区双鹿制衣厂火灾、湖州市织里镇服装厂火灾、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北铺街道飞达鞋面加工作坊火灾等,这些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给当地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做好“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试图分析“三合一”场所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就“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防控提出几点对策。

二“三合一”主要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2.1、安全疏散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绝大多数“三合一”场所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且出口处安装卷帘门、防盗铁栅栏等现象较普遍。住宿场所与生产、经营、储存场所在安全疏散上不能独立,或者住宿人员必须经过生产、经营、储存场所才能疏散到室外的情况比较突出,致使一旦住宿外部分发生火灾,住宿人员逃生困难。

2.2、经营、储存与住宿场所无防火分隔,建筑及装修材料耐火等级低。据以往的火灾事故调查发现,多数“三合一”场所经营、储存与住宿部分未进行防火分隔,火灾发生后极易蔓延扩大。另外,“三合一”场所中采用可燃材料分隔吊顶,甚至在简易阁楼和木夹层内住宿的现象也经常发生,消防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2.3、居住人员复杂,弱势群体居多且易发生纵火案件。“三合一”场所主要是以家庭住宿和以外来人员为主的员工集体宿舍。居住人员复杂,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发生纵火案件的几率较一般建筑火灾要高。

2.4、业主、住宿人员和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且场所消防设施、器材缺乏。由于业主在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其消防知识、技能缺乏,主要表现为业主和从业人员对消防工作认识不到位,消防安全意识差,对火灾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建筑面积小,建筑物一旦发生火灾,有能力及时发现并控制,因此,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主动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了;住宿人员也往往缺乏正确的逃生知识,发生火灾后往往采用错误的逃生方法,直接导致火灾伤亡严重。

2.5、消防安全管理混乱。多数闲置房屋改造的人员集中居住点由于缺乏严格统一的管理,安全疏散通道内堆放易燃可燃物品,安全出口上锁或封堵等情况比较普遍,这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三合一”产生的原因

3.1 “三合一”场所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个体民营企业在原始资本积累的发展初期,无力建设或租用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独立标准厂房,更不可能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致使“三合一”场所应运而生。如今,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经济支柱。

3.2 相关职能部门缺少协调,审批把关不严。目前,有些职能部门审批发证时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在有的根本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情况下,照样予以批准发证,允许其经营生产,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协调,发证时未能把好源头关,致使一些“三合一”场所合法存在;另外,在日常监督管理中,有的职能部门对自身的职责不清,没有切实加强管理,查处力度不够,给一些非法的“三合一”场所留下了生存空间。

3.3 外来务工人员剧增,出租房供不应求。产业结构调整,外来人员剧增,出租房屋有限及房屋租金等因素,直接导致工业“三合一”、商业“三合一”屡禁不止。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高速发展,致使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逐年增长,在外来务工人员住宿没有强制统一的情况下,致使这样的“三合一”建筑长期存在。

3.4部分业主及社会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由于部分业主法制观念不强,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心存侥幸心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社会从业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三合一”场所的危害性,致使一些场所在使用初期就处于“三合一”状态。

四“三合一”的火灾防控对策

“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防控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部门联动,各司其责,依靠机制,加强配合,才能彻底根治。

4.1建立职能部门联动机制。

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从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高度出发,正确处理好部门利益和国家、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要密切配合,共同把关,形成整治合力,而不能各自为政。在对“三合一”场所的源头管理上,在这些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审核、审批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形成一套互相配合的链式办事运作程序,消防安全这个环节千万不可掉链,严格将消防安全条件及消防手续作为审批发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消防安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其他部门决不可予以审批发证,切实把好源头关。**市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是由乡镇的驻村干部、企管站和消防

中队实地勘查,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安全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办理申领营业执照的相关手续,这种做法能有效的防止新“三合一”场所的产生。

4.2 对已产生的“三合一”场所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

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和落实消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形成整治合力。乡镇街道与部门形成了合力,部门之间形成了合力,公安、工商、国土、城建、规划、税务、电力等部门联合执法,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三合一”场所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司法部门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制宣传,供电部门以停电等措施积极配合整治工作,监察、安全监督等部门切实加强监督和检查。部门统一步调、通力协作,共同执法,强势推动“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的督促整改工作。

4.3 整治“三合一”场所要多措并举。

我们应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整治力度、整治进度和整治效果的关系,在加大整治力度,加快整治进度的同时,始终把追求整治效果作为整治工作的中心目标。例如**市在整治“三合一”场所的过程中,要求有条件的企业要坚决执行“三分离”,无条件的以分离职工为先,开辟安全疏散通道,投入安全消防设施,防止群死群伤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按照《**市制鞋业重大火灾隐患整治验收要求》(制鞋业十三条标准),建制度、购器材、迁员工、增通道、修电线、打隔墙,有效地整改火灾隐患。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市企业的安全隐患明显减少,企业已从短期整改转变到长效管理,不再停留在过去的一朝生产一朝改,而注重以企业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来思考和决策。

4.4 整治过程中疏堵结合。

在堵住“三合一”场所源头滋生的同时,对典型“三合一”场所要做到坚决打击,对员工宿舍的设置问题可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转移,由政府统一发动,统一建设外来工宿舍,实行集宿化管理;或者租用闲置房,统一安排外来工住宿;二是隔离,对一时不能搬迁的,将员工宿舍和生产储存场所用防火墙等进行彻底分隔,员工宿舍另行设安全疏散通道;三是依靠社会力量,创建民工之家,改善民工生活条件;四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建造标准化生产厂房和员工宿舍,引导家庭作坊向规模生产转化,对多数利用居民住宅形成的“三合一”问题,应在疏散通道和住宿安排上加以调整,疏通逃生通道,配备救生器具,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市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兴建安心房。**市泽国镇已上马的“新民之家”建成后可容纳2000人左右,同时**市对新建工业区块、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台具体规定,要求这些区块、企业在落实一定的职工宿舍用来解决外来员工住宿;这样既从源头上解决了“三合一”问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得到了企业和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衷心拥护。

4.5要加强整治后的监管工作,严防“三合一”场所的回潮现象。完善跟踪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三合一”整治长效机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针对“三合一”的举报,确保“三合一”整治一家,减少一家。**市对已通过整治验收合格的“三合一”场所,要求及时签署防回潮承诺书,由街道各联片驻村人员签订包干监管责任书,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切实巩固综合整治成果。对于经过大力气完成整治又回潮的企业,要通过加大处罚力度,禁止市场进入等严厉措施,坚决杜绝“三合一”现象死灰复燃。

4.6加强宣传工作,努力构筑全民整治“三合一”的体系。

加强宣传,提高“三合一”建筑内从业人员和住宿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各级消防部门要积极发动新闻媒体、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单位自身开展相应的消防宣传教育,广泛宣传“三合一”建筑的危害,并通过具体活生生、血淋淋的火灾案例对业主进行教育,使其知道“三合一”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必将人财两空,从而推动业主积极整改;尤其要让业主和从业人员明确“三合一”现象对生命的重大威胁,使员工认识到危险而自觉抵制;对广大社会群众要重点阐明“三合一”对其家庭、社区、乡村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使其能主动举报,努力实现从政府整治“三合一”到全民整治“三合一”的转变。

五 小结

“三合一”场所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防控要依靠政府领导,形成部门合力,依托全社会各级机构和人员的力量,积极营造氛围,多管齐下,注重当前实效,立足长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工作方法,结合实际,区分对待,做到标本兼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三合一”场所和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http://xiexiebang.com/diaochabaogao/

下载对近十年社会治安状况变化及防控对策的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近十年社会治安状况变化及防控对策的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控的难点及对策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控的难点及对策 摘 要: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银行运行环境日趋复杂,在会计业务处理及结算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逐渐凸显。笔者围绕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姓 名:王 古 月学 号: 2009100207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09地理科学 2012年11月11日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

    浅谈“营改增”进程中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变化及防控对策

    浅谈“营改增”进程中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变化及防控对策 论文摘要 自2012年1月1日起,上海率先开展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试点,这使得随着金税系统的完善已经减少的虚开......

    论传销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传销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一、引言 2009年3月23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亿霖”非法传销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赵鹏运等28名被告人因非法经营罪分别......

    浅谈三合一场所的成因及火灾防控对策

    摘要 以**省**市“三合一”场所为契入点,具体分析了该类场所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加强“三合一”场所火灾防控的对策。 关键词:“三合一”场所 火灾 成因 防控对策......

    丘北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丘北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0-11-05 12:46:34.419 浏览次数:823 [返回]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对社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的系统工程,......

    当前领导干部违法案件的特点、原因及防控对策

    全省交通运输系统 纪检监察课题调研 论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报送单位名称:江苏润通交通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人:常熟南三环监理组 当前,反腐败斗争......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指出,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