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EVA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基于EVA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第一章EVA的基本理念
一.EVA的产生及理论来源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于1982年提出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体系、激励报酬制度以及决策机制。具体来说,它是基于税后净营业利润和产生利润的所需投入的全部资本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
从计算角度来看,EVA的计算值是由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的差额。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又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而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债务资本作为当期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权益资本成本以收益分配的形式体现。由于未对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加以揭示,企业经营者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甚至存在滥用权益资本的情况。国外古。典经济学家意识到了这一个问题,从而提出了“经济利润”的概念。1890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把经济利润定义为:从利润中减去其资本按照当前利率计算的利息之后剩余的部分可被称为企业所有者的营业或管理盈余。这是EVA的研究起源,而其作为一种真正的业绩评价指标出现在世人面前,理论源泉可以追溯至经济学家莫顿·米勒和弗兰克·莫迪格莱尼于1958-1961年间发表的一系列研究学术论文提出的MM定理及由此推导出的公司价值模型。MM理论首先打开了企业全部资本成本的视野,综合考虑了企业的债务资本的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1975年,威廉·麦克灵和麦克尔·詹森发表了代理理论的学术论文,指出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问题的关键。寻找一个能反映企业真实业绩的评价标准,建立一个与企业经营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成为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EVA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解决现行企业的代理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费尔萨和奥尔森提出的净盈余理论为依据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数据来评价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提供了科学的数学模型,同时为EVA指标的提出积累了理论准备。
1982年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结合理论和实践,认为衡量公司的价值不应当只考虑其现有的经营业绩,而且还应从股东角度出发,考虑股东投入企业的财富价值是否真正得到增长,为此正式提出了EVA的概念,并建立了EVA财务管理模式。经过三十年的推广,EVA在全球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于评价企业的业绩,而且出现了很多在管理应用EVA业绩评价方法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典范。
第二篇:浅论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汇报稿081105)
一、经济增加值介绍
(一)EVA的产生
EVA(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是由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企业斯腾·斯特公司于1982建立。目前国外许多大公司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引入公司的内部管理之中。而EVA价值管理体系在国内因引入的时间较短,因此将该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企业还为数不多。
经济增加值(EVA)之所以产生,根源在于现代企业两权分离制度,而直接原因则是传统评价指标难于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二)EVA的意义 EVA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
目前,以实现利润为主的传统业绩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部企业的短期经营行为,忽略了企业战略性竞争优势的取得。而从出资人角度出发的业绩评价方法,能客观分析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能够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未来价值。2.为出资人行使出资人权利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资人不可能拥有完全的经营过程信息。因此,通过开展企业业绩评价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经营成果,正确行使出资者的各项权利。3.有利于促进与国际大公司的贸易接轨。
目前很多国际大公司都采用EVA价值评估体系,要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就要了解国际常用的价值评估方法,推动与国际大公司的贸易接轨。
4.建立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理念,解决我国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我国公司制国企的大股东是国家,由于长期没有实质性地考虑对股东的投资回报,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理念将会使这种情况在经营中得以最大限度的避免。
5.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制度,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不能正确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相应的经营者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奖励,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EVA是指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具体地说,EVA就是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包括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
(四)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EVA的计算是以传统的利润计算为基础,作了适当的调整。对于不同公司,这些调整是不同的。
(五)EVA计算对会计报表项目调整
概括起来讲,EVA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资本化费用。如研究开发支出,对公司未来和长期发展有贡献的支出发挥效应的期限并非只是这些支出发生的会计期,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显然不合理,而且计入当年费用容易打击管理者对此类费用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因此需要调整。
2.营业外收支。由于经济增加值EVA衡量的是营业利润,因此,所有营业外的收支、与营业无关的收支及非经常性发生的收支均应剔除在经济增加值EVA的核算之外,以保证最终核算结果能够真正反映公司的营业状况。
3.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包括:汇兑损益、债务的利息支出。
汇兑损益由于属公司正常运营以外发生的损益,公司并不能将此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否则会影响公司的EVA业绩的公正性。
至于利息支出,它属于资本成本的一部分,应统一在资本成本中核算。
4.会计准备。会计准备的计提是基于会计的保守和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备计提时将并未发生、今后或有发生的一部分费用提前计入损益,容易引起会计操纵和对营业状况的不真实反映。
5.无报酬要求资产、非营业性资产。这主要包括:在建工程、非营业现金等。由于在建工程在转为固定资产前不产生收益,不参加营业价值创造,故需要将其从资本总额中剔除。
6.无息流动负债。由于其不担负资本占用费用,因此,需从资本总额中减除,这样可以鼓励管理层合理管理净营运资产,避免占用过多的流动资金。
7.经营租赁。由于经营租赁也是一种融资行为,因此,也应按融资租赁的核算方法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鼓励管理层合理安排经营租赁活动,在满足经营活动的同时尽量减少融资的成本。
8.商誉。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表示了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只有在企业合并时,才可将其作价入账。如果将商誉资本化,或作为当期费用冲减利润,都是对财务报告的一种扭曲。在EVA指标体系中,商誉被认为是类似股东权益性质的资本,它发挥效用的时期为未来的所有的会计,需要公司未来的盈利与之相匹配,因此,不应将其摊销或计入费用。应把商誉作为企业的一种永久资产不予摊销。
9.营销等投资性费用。
在实际中很多公司为建立新品牌、占领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新客户而支出大量的费用。EVA模式指出,类似这样的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分期摊销。对于一家成长中的公司这样做就具有更大的意义,管理者就不会为了眼前更有利的利润表而放弃有益的营销支出。
10.递延税款。由于会计和税法不同,会计上有应交税款和递延税款两个项目。但从经济观点来看,公司应该从当前利润中扣除的唯一税款就是当前缴纳的税款,而不是将来可能缴纳的税款。
因此,计算资本和资本成本时把从过去利润中扣除的递延税款加到股东权益中去,即公司应该把税收也当成企业成本考虑进去。
11.EVA营业所得税。EVA营业所得税是指上述各项收支调整所带来的税收影响。
二、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一)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企业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若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要确立指标体系的优劣评判标准。这些标准的建立应当符合如下原则: 1.准确性。企业绩效评估的准确性是指评估指标是否考虑了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多少、持续时间和风险大小。
2.战略性。绩效评估指标不仅适用于企业操作层面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企业战略决策层面的需要,能够对整个企业的战略决策正确与否进行评估。
3.平衡性。指标体系应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防止经营者为完成短期目标而对现有企业资源造成破坏。
4.激励性。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立的最直接动因是其激励作用。良好的指标体系应该能够激励员工创造佳绩,引导员工为创造价值最大化而努力。
5.简捷性。指标体系应当简便易行、便于投资者、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交流沟通。
6.动态性。绩效评价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当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
上述原则为管理者提供了指标选择的理想标准和基本分析框架。
(二)经济增加值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EVA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彻底的授权和模拟的权益所有者地位
EVA管理体系认为:很多现代公司由于规模庞大,已经无法进行集权管理。公司必须实施彻底 2 的授权,采用经营单位的组织形式才能使EVA指标与相应的财务责任分解到下属员工层次,这也为EVA业绩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在一个高度分权化的管理体系下,模拟所有者的思维和回报方式,使经理和员工采取和股东一样的思维行事,像股东一样承担公司最终成败的风险。
2.股东利益与相关主体利益的一致性
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公司是社会财富的创造机器,创造股东价值的过程也是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价值的过程;
其次,公司是一组与各种利益相关人之间契约的集合,如果管理人员损害了任何一方的利益,该利益相关人就会中止交易,使得价值创造链中断;
再次,资金是公司获得投入要素的媒介,只有那些使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超过成本的公司才能吸引更多资金资源。
(三)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架
EVA绩效评价体系由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分析报告六个要素共同组成。
1.评价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必须直接服从和服务于公司的主要目标,而现代公司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公司是否为股东创造价值也就成为其业绩评价体系的主要目标。2.评价对象。绩效评价体系一般有两个评价对象:公司和公司经营管理者。EVA绩效评价体系主要着眼于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评价。
3.评价指标。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有形业绩和无形业绩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4.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是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在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中常用的标准有预算标准、竞争对手标准等。
5.绩效评价方法。指对各种指标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全面的、合理的评价。在EVA基本比较的基础上,围绕EVA采用综合评分法来进行综合评价。
6.绩效分析报告。它是绩效评价体系的输出信息,也是绩效评价体系的结论性文件。以上六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EVA绩效评价体系。其中,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目的的评价目标是整个系统的中枢,决定了其他几个要素的内容和形式。
(四)EVA绩效评价体系的优点及局限性 1.EVA的优点
1)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只有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的经营业绩指标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2)能够尽量剔除会计失真的影响。
传统的评价指标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会计失真,从而歪曲了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而EVA在计算之前对会计信息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完整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3)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
企业EVA业绩持续地增长意味着公司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的持续增长。所以,应用EVA有助于企业进行符合股东利益的决策。4)注重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EVA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等。5)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报酬系统。
EVA能从股东财富增加的角度真实衡量经营者的经营业绩,通过将经营者的报酬与该指标挂钩,引导着经营者的努力方向。
6)它显示了与企业价值的一种强的相关关系。
EVA业绩的改善是同企业价值的提高相联系的。只有资本收益超过资本成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才会获得增值,投资者才会加大投资,从而导致公司市场价值的提高。
2.EVA的局限性
尽管EVA有如此众多的优点,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学术界对于EVA的实证研究是有所限制的,而且结果大都是非结论性的。
2)计算EVA时所进行的必要调整可能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虽然调整的数量越多,计算结果越精确。但这样也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和难度,并且妨碍了EVA的广泛应用。
3)EVA无法解释企业内在的成长性机会。由于EVA在计算时对会计信息的调整,可能去掉了经营者用来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机会的信息,进而降低了EVA指标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
4)适用范围的局限。EVA只能用于有限范围的企业,而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新成立公司、自然资源公司等企业。
三、EVA在国有企业应用的对策措施
(一)当前国有企业应用EVA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EVA业绩评价与激励体系是一套以价值增值为导向的系统,但它有自身存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按我国企业目前现状,实施应用该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及困难。
1.国有企业的约束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名义上的国有股权代表,但国有企业数目之多,要求其深入了解每个企业的情况,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实际成为了国有股的代表。
而国有企业的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如中小股东、职工和债权人等,对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约束力。国企高管人员的选拔和升迁,很大程度上是上级选派任命。只要与上级领导的关系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管理者个人的收入和地位影响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将企业的发展寄希望于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责任心,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2.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宣传“奉献”精神,没有形成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出资者的贡献相联系的制度化报酬。当他们的收入与所付出的劳动不相匹配时,管理人员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就会出现“转移资源”等腐败现象。
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日趋严重。3.财务管理理念不符合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
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尽管经历多年的企业改革,但企业的经营者大都注重搞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希望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和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下,股东价值创造,这一管理理念、竞争理念相对较弱,人治色彩浓厚。但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是全球化的竞争,政府的庇护不再是一种优势,只有进行全新的变革,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才能面对全球化竞争带来的挑战。
4.EVA不利于指导具体的管理行为
EVA只能对全要素生产过程的结果进行反映,过于综合,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指导具体的管理行为。对于基层人员而言,很难分辨其工作行为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大都只是接受上层指令,无法直接感受自己的努力与企业价值创造和经营业绩的相关性,无法激起全体员工提高企业价值的主观能动性。
(二)EVA在国有企业中应用的对策措施
1.运用EVA提高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在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心目中,股权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可以无节制、无条件地利用。利用EVA指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树立现代企业财 4 务的成本观,充分重视企业国有资本和其他股东资本的使用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强调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而,加速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避免国有资本被长期低效占用或冻结,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和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2.运用EVA制定合理的报酬制度 以EVA制定的报酬制度,即企业将管理者每年为股东创造的EVA增加量的一定比例作为奖金奖励给管理人员,并建立一个虚拟银行,负责纪录每个管理人员的奖金情况。当EVA为正时,它会增加每个管理人员的银行余额;EVA为负时,就会减少银行余额,即抵减管理人员以前所获取的奖金。每年,该企业将以现金形式发给管理者银行余额的1/3,剩余的逐年累积。
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管理者的利润操纵和短期化经营行为。从而使因提前确认收益而增加的奖金必须去平衡以后期间减少的奖金,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
3.运用EVA制定切实可行的指标考核体系
EVA是一套对经营者和各层管理者及员工均可适用的指标体系,特别是其“增加值”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的上上下下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即如果每一员工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则企业就会有新价值的产生,克服EVA过于统一和综合的问题,为EVA的全面进行打下基础。
四、EVA的实施及启示
(一)EVA的实施
EVA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案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建立以EVA为中心的目标管理体系 要求按照EVA来做报表,年底以这些指标来考核业绩,为各个营运部门的员工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统一标准,使得所有管理决策变得更有效。2.EVA与年薪制挂钩
建立了以EVA为中心的激励制度,使经理层更加注重资本利用率,理智的使用资本,弥补了原有年薪制下经理相互攀比争取投资的漏洞。由于考虑了资本成本的问题,管理者将更为理智审慎地利用资本,减少了投资的风险性,资本成本和他们的收入挂钩,对管理者每次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3.组织结构改革
根据EVA绩效评价方案,使公司管理架构显得更加清晰和条理化,实现了流程再造。
经过EVA绩效评价的实施,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大增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启示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推行EVA 管理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可以解决企业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首先是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 的需要。
其次,推行EVA 正是贯彻加强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金管理的要求。
再次,它也是实施国家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管理体系的要求。
最后, EVA 理论所指出的传统考核评价制度存在的不足,许多企业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而且也是困扰企业多年,想解决而还没有解决好的一些问题。
从EVA的应用来看,在企业推行EVA 有以下好处: 1.可以改变企业经营的“成败观”和“盈亏观”。通过这种改变,来改变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理念。
2.引入EVA 管理,可以使经营者们对投资和占用公司资源持更加慎重的态度,从而可以使公司的投资更加合理,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加有效。
3.通过EVA 管理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薪酬制,为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防止经营行为“短期化”奠定基础。
4.引入EVA 管理后,可以使经营者们更加清楚他们应该对谁负责,对什么负责,这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出资人”制度,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
综合而言,EVA 管理可以促使企业的管理向着更加科学、精细的方向发展,最终体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这有利于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
五、结论
现代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应该准确地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经济增加值(EVA)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者不注重股东权益成本,盲目融资和扩张,使得股东权益被逐步侵蚀。而经济增加值的引入,可以替代原有传统的业绩指标,有效地反映企业对资本的运用情况,遏制他们使用股东资金盲目扩张的行为。
以上是汇报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第三篇: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研究
市国资委 范崇宁 张驰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必要措施。宜宾是我国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国有企业规模大、国有企业效益好的地市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验田”之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宜宾国有企业管理者年薪制工作也随着跟进,特别是2005年市国资委成立后更是得到了充实、完善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实践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基本情况
宜宾市推行国有企业管理者年薪制工作可以分为“初步尝试、逐步推开、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5年起在区县属国有企业开始试点,主要考核几个简单的效益指标,年薪额一般在1—4万元,控制在企业职工工资的3倍内,而市属国有企业则实行特别贡献奖励。第二个阶段,是从2001年起在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开始试行年薪制,主要覆盖了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国知名企业。全市年薪制工作逐步成熟并走上正轨,解决了过去激励不足的问题,充分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使全市国有企业尤其是几户重点企业走上了发展的快速通道。第三个阶段,是从2005年5月市国资委成立后,总结了宜宾历年实践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的经验,按照出资人的职责推行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实行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与奖惩相挂钩、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并将非经营性国有企业纳入年薪制的考核范围,全市实行年薪制的市属国有企业已达10户,经营业绩考核使企业经济效益连创新高,盈利能力大幅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宜宾推行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以来,从2001年到2008年,五粮液集团、天原集团股份、丝丽雅集团、宜宾纸业四户重点企业销售收入从96.32亿元上升到356.84亿元,实现利润从18.33亿元上升到39.29亿元,资产总额从167.22亿元上升到404.76亿元,使宜宾的国有企业在全省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实践证明,年薪制乃至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的建立对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使国有企业家队伍得到了壮大。
二、实践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主要成效
一是建立了分类考核体系。市国资委成立后,在总结年薪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全市两种类型(市场竞争型和基础公共服务型)的国有企业建立不同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对市场竞争型企业实行对标考核,确立以全国同行业优秀企业作为标杆的考核目标模式;对非市场竞争型企业实行阶段目标考核方式,结合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需要,下达针对性的考核指标。通过实施分类考核,既防止了“一刀切”,又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五粮液、天原集团、丝丽雅集团等几户市属国有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或重量级企业。而非经营性企业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等政府目标任务等均达到了各方面满意的效果,如市投资集团近几年完成的城市建设投资项目使城市面貌获得了很大的变化、市国资公司为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和对企业的投融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了投融资平台的作用。
二是落实了经营和保值增值责任。过去,国有企业是国家所办,责任不清。实行年薪制和经营业绩考核以来,以目标责任导向薪酬挂钩的形式彻底改变了国有企业经营责任不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将出资人要求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以目标考核的方式落实给企业,企业按国资委的要求,分解任务、细化目标、层层奖惩,调动了从管理者到第一线职工的工作生产积极性,初步构建起了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直至基层岗位的责任、考核、激励层层落实传递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
三是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严格考核标准,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建立了以经营业绩考核为基础,以特别贡献奖励为补充的企业管理者年薪制,严格实行“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同时探索了企业管理者的任免与绩效挂钩的机制,促进了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又建立了包括薪酬范围、职务消费、禁止领取规定、风险保证金、违规处罚、追溯调整等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实践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几个问题
年薪制和业绩考核工作已经走过若干年头,我们大胆推进,不断总结,稳步提高,逐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宜宾实际的考核制度。由于业绩考核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工作中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总结和研究解决。一是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和目标值的确定及导向问题。第一,对竞争型企业以全国行业对标的办法,考核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几个主要财务效益指标,其目标值为全国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优秀值,但由于当年目标的具体数值不清楚,使指标值可能存在不明晰性。第二,对非经营型企业指标及其目标值的确定既要符合当期工作要求使之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又要考虑到指标项目在执行中客观因素可能的变化,满足科学定量考核评价的要求确实很难。第三,考核只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企业两类,还不能囊括不同经营难度、不同经营性质的企业。
二是经营业绩考核如何准确反映企业价值创造和资本经营成果的问题。当前各地对企业的考核指标值还是以追求现金流和利润最大化为主。现代经济学的实践证明,在传统会计制度下利润为正的企业并不一定真正创造价值。换言之,利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本经营的效率和价值创造。而国际上最先进的考核方法是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以资本成本考量经济利润的价值回报。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它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由于我国企业按完全市场化的机制运作还有较大的距离,因而按经济增加值考核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是经营业绩考核与企业战略规划和中长期激励相衔接的问题。现阶段我们实行的是考核,激励手段偏重于短期激励,中长期激励还未实施,这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短期行为的产生。在企业的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投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还重视不够,发展战略不清晰或不完整,部分企业主业不明确或抓得不力,存在盲目扩张、主业过宽、投资失误的问题,甚至有高风险行业投资失败的行为,企业在处理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关系上还把握不好,这是我们抓经营业绩考核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是经营业绩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问题。第一,虽然规定企业管理者除了年薪外不能再领取任何报酬,并且要建立管理层的职务消费制度,但企业执行规定和建立相关制度还有差距,管理层年薪外的一些奖励收入还未报批,国资委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力度不够,削弱了年薪的效力。第二,国资委考核的是企业“一把手”,再由企业董事会将考核目标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人,建立考核制度予以考核,但往往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不平衡,吃“大锅饭”的情况仍存在。第三,将考核结果应用到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和人才的选拔上,根据考核结果任免干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还需加强。五是业绩考核如何适应资本经营带来的变化问题。资本经营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许多企业通过资本经营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宜宾国有企业在资本经营方面采取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资产剥离、置换、出售和转让等方式,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资本经营也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指标变化超出了传统范畴,如何正确评价和考察企业资本经营成果和管理者在其中的贡献,是业绩考核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四、实践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努力方向
一是实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经济增加值考核是当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考核体系,它的根本思想是企业只有在其资本效益超过为获得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投资方带来价值。按照价值考核的要求,今后要积极做好会计制度的变革、资本的界定、资本成本率的确定等准备工作,为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作好准备,将考核目标由主要追求现金流和利润最大化调整为追求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
二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考核。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愿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意义重大。经营业绩考核要将企业发展战略的考核作为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要切实完善职务消费管理机制,真正使管控到位,增强考核激励效果。要探索实施长效激励手段,试行以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手段和年金制,降低企业管理者当期现金激励比例,把其个人未来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捆绑,解决经营行为短期化问题。要加强企业收入分配的调整,建立管理者与职工和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相联系的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探索董事会考核的路子。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完善后,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将逐步偿试由企业董事会负责经营层考核工作,建立对国有参股企业产权代表考核制度,形成对国有资产经营责任逐级考核,逐级落实的局面。应积极推进现代企业组织架构的建立,积极引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制度,研究授权条件,规范授权和监督办法。
五是将经营业绩考核与市场化选拔管理者结合起来。一个企业搞得好与否,企业管理者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选好企业管理者就非常关键。市场化选拔企业管理者是大趋势,今后我们要积极探索市场化选拔管理者与经营业绩考核的有机结合,使考核成为发现优秀企业家的有效手段。
第四篇:项目经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项目经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姜蕊
摘 要: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管理者,从项目的开始到结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项目经理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而在整个业绩评价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则是评价指标,只有建立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才能对项目经理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才能使项目的实施更加符合管理者的要求。
关键词:项目经理;业绩评价指标 项目经理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1)业绩评价指标要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当今,残酷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映,企业应当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更应当具有发展的眼光,制定企业的远期发展计划。所以,项目经理作为企业项目的管理者,其业绩评价也应当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应将企业的发展作为项目经理业绩评价的核心指标,杜绝短期效应和行为的发生,使项目经理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2)业绩评价指标要能真实地反映项目经理业绩。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业绩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准确计算得出,因为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二是业绩评价指标不易被项目经理操纵。由于领导者与项目经理之间信息不对称,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易受项目经理主观操纵,不能如实反映项目经理的努力程度,因而在业绩评价指标选择时要综合考虑项目经理对企业的控制程度、项目经理的风险偏好、企业内外环境约束的力度,尽可能地优化指标系统。
(3)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求具有可理解性,即只有当指标能被执行者恰当地解释时才是有用的,否则,项目经理将无所适从,对自己的努力方向感到茫然。另一方面,要求指标项目有关数据的收集以及指标体系本身具有可行性。
(4)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充分性。由于每个具体的指标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增加相关指标,就可能提升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同时,计算机技术、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快速发展为处理较多指标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过多的业绩评价指标会使项目经理的努力目标变得不明确,同时还会增加对项目经理业绩考核的成本。因此,在增加更多指标以提高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充分性时,还要考虑到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5)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相关性。对业绩评价指标而言,其相关性就是要求其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对项目经理的业绩做出准确判断。通常,可以用项目经理实际努力程度与业绩评价指标反映出来的业绩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甄别指标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该指标的相关性就越强。 我国企业项目经理单一业绩评价指标的利弊分析
项目经理的业绩评价原则上可以采用单一指标,如利润、经济增加值等。无论采用哪一种业绩评价指标,都有其自己的优缺点。
首先,采用利润指标有其合理的方面:利润指标直接体现了企业所取得的利润,容易量化,看得见摸得着。利润最大化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理财和经营的动机,也符合资本运动的本质——增值。同时,一个项目要追求利润,项目经理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促进整个企业的利润增加。
然而,用利润指标来进行业绩评价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导致项目经理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长远利益。所以利润最大化这一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企业外部市场完善和内部约束有力的基础上,同时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内部控制。因而采用利润这一单一指标不能完整地反应项目经理的业绩。
其次,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重视的经济增加值(EVA)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优点。EVA是一定时期企业税后净利润与企业投资成本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表明企业为股东创造了真正的财富;反之,如果EVA小于零,则意味着股东财富被蚕食。其计算公式为:EVA=NOPAT-WACC×NA,NOPAT表示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WACC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A表示公司资产期初的经济价值。EVA指标可以促使项目经理更加有效地使用企业的资本金和留存收益,EVA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项目经理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另外,EVA业绩评价体系既可以考核管理者,又可以考核各层员工,将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归结为一个目的,即如何增加EVA。
尽管EVA指标综合了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的一些优点,但它的计算依赖于对公司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及其权益成本的计算,而在我国难以计算真正的权益资本成本及其市场价值,这就使得所计算出来的EVA指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况且,EVA指标还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套严密的核算体系,来保证某一项目效益的核算准确性。另外,EVA存在着短期行为问题,即被评价期间的EVA只是当期已经实现的EVA,而未实现的未来预期的EVA也是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构成部分。我国企业项目经理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单一的项目经理业绩评价指标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己的缺点,因而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能够突破单一财务指标的缺陷,近年来引进的平衡计分卡这一综合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大大提高了项目经理业绩评价的科学性。
首先,要进行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在采用多个财务指标对项目经理进行业绩评价时,企业往往会选择某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与其它财务指标相配合。对某一项目而言,最常用的核心财务指标有净收益类指标。不同的企业,其战略目标、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成长发展的阶段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对项目经理进行业绩评价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适合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因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开发,如果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就会抹煞项目经理的业绩,因而不适合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采用能体现企业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核心财务指标。对于处于启动、计划阶段的项目,更应当关注其长远的发展,所以对项目经理进行评价时应选择长期性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于处于实施阶段的项目而言,因其发展前景已经比较稳定,项目的风险相对减小,在行业中的地位也日益明确,领导者对项目经理业绩评价适合将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其次,配合使用非财务指标。采用财务指标容易导致对项目经理的业绩评价只重视现有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我国企业中项目经理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企业在选择非财务指标时,应从平衡计分卡系统的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和增长三个非财务层面中寻找真正对实现企业战略与实现最终财务成果起到关键作用的,能为项目经理所控制的非财务指标。不同类型的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项目对项目经理进行业绩评价时同样应对非财务指标的采用做出自己的选择。例如,传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而采取适合自己的非财务指标,高新技术企业应将非财务指标放在创新能力上,处于启动、计划阶段的项目应将非财务指标重点放在能给未来带来增值的与智力资本相关的因素上。
参考文献
[1]梁红霞.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评价体系的评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3).[2]陈震.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和权重确定[J].财会月刊,2006,(43).
[3]余兵.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第五篇: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
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并从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几点启示,最后阐述了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趋势。
【关键词】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5-00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运用一定的标准或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做出的价值判断。业绩评价是为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服务的,对企业的经营具有指导作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无论是在生产结构、劳动结构还是经营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所以,与之相适应,企业经营业绩方法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简要回顾
在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曾经出现过三次变革:第一次是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设计了一套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次是1999年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三次变革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变革之前,我国正处于完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是一套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该体系的考核指标以资金、成本、利润为重点;《财务通则》颁布之后至第二次变革之前,这一时期我国的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所替代,原来计划经济下比较单一的业绩评价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业绩评价的要求,为了更加综合的评价企业,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开始涉及到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等方面。虽然《财务通则》的颁布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但是《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评价体系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能很好的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颁布之后,业绩评价体系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评价指标,新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对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更具指导意义,使得企业开始注重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资本保全意识,而且充分考虑到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1999年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颁发后,国企改革也拉开了序幕,新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内容,它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初步形成了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由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发展得到的启示
(一)传统的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行为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所反映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是由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财务报表是传统业绩评价指标数据的主要依据,由于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所以,由此计算出的财务指标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业绩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企业的业绩评估结果对企业进行定位,并使企业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管理指明方向,但是,传统的评价活动是属于企业的事后管理,企业也主要依据此信息对管理者实行奖惩,在这样的业绩评价活动下,企业只会产生短期行为,对企业未来的指导和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捉襟见肘。
(二)经营环境导致了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
综观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发展与改进是随着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企业面临的环境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环境。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管理要求,环境是影响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目标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符合环境的要求,才有实现的可能。即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符合环境的要求,并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才有实现的可能,企业才有可能求发展。所以,作为体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要求的业绩评价体系的设计,也应该符合环境的要求,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保证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有立足之地。
三、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改革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和高科技化的世纪,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企业必须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
(一)关注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以求得企业的长期发展优势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它把注意力放在了企业内部因素对经营业绩影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