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VA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研究

时间:2019-05-13 14:2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EVA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EVA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研究》。

第一篇:以EVA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研究

以EVA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研究

刘晓英

【摘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了新增价值,具有资本属性的人力资本应该同物质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本文在对现行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确定人力资本分享的企业剩余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并构建以EVA为人力资本参与分配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从传统收益分配理论来看,企业的剩余收益分配的主体是企业的财务资本(或物质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凭借其独有的“资产”特性使其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成为必然。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森的人力资产专用性理论及詹森和麦克林的委托代理理论及人力资本收益理论等从各方面论述了人力资本产权的确立可以使企业效益最优。要实现人力资本对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就必然有适应的分配模式和具体的计量方法。国内外学者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模式,如经营者股票期权(ESO)、员工持股计划(ESOPs)、期股、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等分享形式。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经济增加值EVA为人力资本参与分配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现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主要模式评述

1.1 年薪制

年薪制是以年度为单位决定工资报酬的制度,并视其经营成果发放风险收入的工资制度。我国实行年薪制的情况一般是把经营者收入分为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主要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经营规模、本地区和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确定;风险收入则以基薪为基础,与企业业绩挂钩。年薪制有两个重要作用:使经营者的利益独立于出资者和劳动者之外,有利于保护出资者的利益;其次,年薪制对经营者具有激励作用,有利于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但年薪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经营者年薪实行封顶保底的做法,使得年薪制度的激励效力大打折扣。另外,业绩指标的考核,主要进行的是纵向对比的方法,容易产生“鞭打快牛”现象;二是没有配套的长期激励措施,导致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加之缺乏严格的考评制度,经营者可通过操纵利润指标来增加自身收入。

1.2 股权激励

经营者股权激励就是让经营者持有股票,使之成为企业股东,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以激发经营者能够通过提升企业的长期效益增加自己的财富,这是一种对经营者进行长期激励的方式。股权激励具有下面的作用:股权激励有利于减少代理成本,使经营者成为企业股东或激发他成为企业股东;股权激励有利于减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提高企业长期效益;股权激励使经营者获得企业不断增长的长期收益,有利于更好的留住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这主要在企业创建或改变主要业务时,企业常常会授予员工股票。

1.3 股票期权

股票期权就是给予经营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按预定的价格(行价权)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股票期权具有下列特点: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股票期权只有在行权价低于当时公司股价时才

有价值,股票期权是公司无偿赠与经营者的。经营者股票期权具有激励、吸引和留住经营者三大作用。具体来说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表现为:减少代理成本,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使其追求长期收益。但股票期权制存在的缺陷有:从股票期权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看, 股票期权衡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绝对业绩,而不是比较相对业绩。而没有比较相对业绩,那也就失去了对经营者的激励意义。期权制度以完备的股票市场为外部条件,股票市场存在较大的噪音,股票价格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只有一部分与企业经营者的行为有关。期权制度在资产封闭且没有市场定价的情况下难以实施。因此在股票期权的运作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股票期权制度的运作绩效欠佳。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基础——EVA

无论是年薪制还是股权、期权激励,都只不过是收益分配的一种实现模式,模式的组合可以解决企业对经营者的代理成本、长短期利益、管理权大小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对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采用不同的模式组合之前,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即分配的计量问题。以上的分配模式的分配基础或以企业取得净利润或以企业的股价,由于有人为操纵利润和股市“噪音”,都不能公允体现人力资本的贡献价值。而美国Stern Steward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是剔除了所有资本成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后的剩余,是基于剩余收益对公认会计原则(GAAP)按对稳健会计影响的调整、防止盈余管理的发生、消除过去会计误差等目的进行调整后的产物。其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全部资本成本

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利息费用)×(1-T)+会计调整项目,T为所得税税率;全部资本成本=税后债务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会计调整项目(约当股权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

EVA作为人力资本收益分配计量基础的最大特征其一是企业扣除人力资本所有者必要资本回报(固定收入)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必要回报(资本必要报酬)后可供两类资本所有者分配的剩余收益,是企业新增的价值,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而言,经济增加值的有无以及经济增加值的大小体现了人力资本贡献和价值的多少。其二是人力资本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促使企业的经营者站在所有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作出决策,人力资本只有凭借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创造新增价值,其自身才会获得其贡献收益。基于EVA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的构建

模式的构建需要在以下目标之间进行平衡:一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利益协同。要使人力资本获得的薪酬随着其创造财富的多少而变动。二是财富杠杆效应,对人力资本的奖励要有足够大的弹性,鼓励其为企业长期工作,承担风险。三是控制股东成本,把管理薪酬成本控制在能使当前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范围之内。主要的模式有:

3.1 EVA红利计划

3.1.1 XY红利分配计划

红利=x×EVAt+(y×△EVA)(0 该计划适用于增长缓慢、步入企业生命周期衰退期的行业,如纺织工业企业尤为适合,因为这类企业在正常情况下只能获得行业平均利润,EVA均值始终在0左右徘徊。该方案旨在充分调动如纺织行业这类企业中管理者的积极性,使EVA大于0,并能逐年上升。对于EVA值是正数的企业来说,该计划中的Y值可以创造出强有力的激励效果,而公式中的x系数可以为企业提供竞争性薪酬水

平。此外,该方案还充分考虑到企业为EVA负值的情况下,用EVA的改善量来衡量管理者的业绩,因此,就算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只要管理者不断降低亏损的程度,也是会受到奖励的,这对于效益不佳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这样将使企业的激励成本大幅增加。

3.1.2 EVA目标红利计划

每年应发红利的计算:红利=目标红利+y%(△EVA-EI);

目标红利可根据已往的EVA值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所有者谈判而定,△EVA=EVAt-EVAt-1;EI为预期的EVA增量,该计划的原理在于为人力资本提供无限的发挥潜力的空间,激励其超过而不是仅仅达到股东的预期。如果人力资本完成了按投资市场价值核算与资本成本一样的投资回报(预期的EVA增量水平),就可以获得目标红利;而如果人力资本超额完成了上述EVA增量水平,就可以获得超额收入。反之,会低于目标红利。这种依据EVA增量值所计算的红利额与早期的红利计划相比,不仅提高了激励效果/成本的比率,而且扩大了红利计划的适用范围(EVA值为负数的企业也可应用)。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收入的多少与对股东预期EVA增量水平的完成情况紧密联系起来(超额EVA增量是股东财富创造的最终衡量标准),实现了激励机制的双重目标:人力资本与股东的利益协同、高水平的财富杠杆。该计划的实施要设立红利银行,即把当期红利计酬与红利支付分离开来。每位人力资本都拥有一个红利账户,红利收入总额被存入红利银行,红利的发放额是依据红利银行的收支平衡状况而不是当年应得的红利数额确定的。通常红利银行的支付规定是:如果余额为正数,则支付余额的1/3。当红利余额为负时,则不进行红利分配。如果人力资本中途离职,则其在红利银行中的余额将被核销(除非经营者是正常退休);如果今后EVA下降,可以用红利库中的资金弥补损失。采用这种红利储蓄方法,人力资本所获红利上不封顶,同时承受业绩下降带来的风险,使人力资本有足够的动力站在所有者的立场上来关心企业业绩的改进。同时,通过储蓄红利将经营者的红利进行递延发放,既可以平抑红利支付的高峰和低谷,同时对于获得EVA的人力资本来说着也是一付“金手拷”,因为辞职就意味着将失去红利银行中的那部分奖金。该计划适用于稳步增长的成熟行业,如交通运输、制造业、能源类企业,并适应于管理技术层的人力资本和经理人人力资本。

3.2 基于EVA红利的股票期权收益分配模式

在EVA红利银行制度中,人力资本EVA红利中的很大比例预留在了红利银行,这剥夺了人力资本对预留红利的支配权。为促使人力资本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去管理企业,探索出一种将股票期权的授予与EVA红利的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即股票期权的发放以红利发放为基础,每一个高层经理人员除了获得现金红利外,还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股票期权,得到的期权数量取决于EVA红利的数量。其当年获授的股票期权数量可用下式计算:

授予的股票期权数量=EVA红利额×期权调节系数/股票期权行权价格

获得股权收益=(行权日的股价-股票期权行权价格)×授予的股权数量

其中,期权调节系数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行业平均状况确定。在设计行权价格时还应注意,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应随着股权资本成本的逐年上升而上升,上升幅度等于股权资本成本减去红利分配(股息率)、再减去人力资本因持有期权无法分散风险而进行的少量调整。不断升高的行权价保证了只有在股东获利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才能获利,以避免股票期权在经理人还没有为股东创造价值之前就对其进行奖励。股票期权的授予与EVA红利的发放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以往企业大多只在聘用、升职等时候才一次性授予大量股

票期权的做法,股票期权按照基于EVA衡量的业绩来授予,持有股票期权的经营者只有使股票价格的上升幅度超过股权资本成本时,才能获得期权带来的收益,从而提高了整个激励制度的杠杆化程度。

3.3 基于EVA红利的虚拟股票期权收益分配模式

由于实施EVA股票期权需要参考股票市场价格,而我国现行大多数企业并非上市企业,没有现成的股票价格可以利用,再加上我国股票期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上和法律法规上的障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变通的作法。借鉴股票期权的设计原理、特性与操作方法,设计出一种将EVA与虚拟股票期权相结合的股权激励模式:EVA虚拟股票期权。其与EVA股票期权的主要区别就是:企业在授予人力资本股票期权时,只是在企业内部按授予数量额外虚构出一部分股票并在账面上反映,人力资本并不真正拥有在未来某一时间按某一执行价格实际购买企业股票的权力,只有按现金的形式获得其拥有的虚拟股票在账面上增值的部分。具体做法为:每一年度在制订股权激励计划时,首先假定虚拟股票期权的基础价格为p0(可参照公允价值),以后各年的虚拟股票期权的价格按照经营者为企业创造的EVA增加值而定,其增长率可设定等于EVA增长率。根据此原理,假定虚拟股票的价格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长率为gi,则:pi=pi-1×(1+gi)(i≥1)

其中,gi= EVAt-EVAt-1 / EVAt =△EVA / EVAt(i≥1);

授予的虚拟股票期权数量=(EVA红利额×期权调节系数)/Pi

获得股权收益=(行权日的股价-执行价格)×授予的股权数量

虚拟股票期权的设计采取每年发放,分段执行的方法。在约定的行权时间和行权条件满足时,获授人就可以向企业要求以现金的形式兑现,行权价格为授予时的虚拟股票价格,每股获利即为兑现日与授予日虚拟股票的价格增值部分。如果获授人在约定的行权时间到来之前离开企业,或达不到行权条件,则虚拟股票期权将被取消。EVA与虚拟股票期权相结合,首先,实施虚拟股票期权不涉及企业股票的买卖,不要求企业扩充股本实际发行股票,也不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库藏股或回购股票来保证计划的实施,从而解决了股票的来源问题;其次,通过EVA来安排激励制度,可以不受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减少市场炒作和证券市场风险;最后,由于人力资本并不实际持有股票,当符合约定的兑现条件时,人力资本所得只是按照EVA计算得出的相应部分,因而绕开了流通股转让的障碍,是一种向股票期权过渡时期的理想选择。这一收益分配方式适应于经理层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分享企业EVA收益分配模式,既体现了人力资本的贡献价值,又满足了股东权益最大化和企业的价值增长;既有短期激励的EVA红利现金发放,又有中长期激励的EVA股票期权;实现了在人力资本身上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从而获得了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自觉追求,有效降低代理成本,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At.埃巴.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2] 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理论含义[J].经济研

究,1997,(1):12-22.[3] 聂丽洁,王俊梅,王玲.基于相对EVA的股票期权激励研究[J].会计研究,2004,(10):79-83.

第二篇: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研究

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研究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军工企业中骨干人员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经营决策权力,科技骨干也逐步受到重视,但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一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十部分分别指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国家政策影响下,实行董事会、经理层等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办法;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由此可见,研究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探讨其本质和规律,对推动军工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军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几个范畴的界定

(一)军工企业

军工企业是指研制和生产军事装备器材、军需物资等的国防企业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将军工企业定义为:以军品生产为主,实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工业生产单位②。

传统意义上的军工企业隶属于五大军工总公司,这种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当时的军工总公司是行政色彩浓厚的行业总公司,它不是在市场机制中做大的,而是由政府按行业划 ①② 《军用主题词释义词典》,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273页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247页 分而形成,这样的行业总公司派生的是行业垄断、部门封锁,缺乏适度的竞争,其下属的各类军工企业对市场反应慢、活力不足、与国际市场不接轨。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国政府对原有的国防工业结构作了大幅度调整,分拆五大军工总公司,将其划分为十大军工企业集团,在这种结构体制下,我国军工企业逐渐摆脱了行政上的束缚,抓紧了转机建制的步伐,但是随着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在经过一系列的资产重组之后,一些军工企业已由原来的纯军品生产企业转为半军品生产企业或民品生产企业,一些原来由十大军工企业集团公司独资控股的企业也变为合资企业或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介入使得部分军工企业无论从生产结构看,还是从管理结构讲,其性质都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所要研究的军工企业是指贯彻邓小平‚军民结合‛十六字方针①、以生产军品为根本任务、保障部队武器装备供应的企业,鉴于此,本文将军工企业的范围重新定义为:由十大军工企业集团公司控股,其中军品部分由国家独资经营,以军品研制为根本目的,兼营民品,实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工业生产单位。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舒尔茨、贝克尔等人突破传统资本理论中资本同质性假设提出的。资本同质性假设是指,所有的资本是相同质量的,它们只存在数量的区别,等量资本可获取等量利润,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资本形态(指资本品)可以转化为同质资本。资本同质性假设显然扼杀了资本的非同质性,将资本过于抽象化。引入人力资本概念之后,资本同质性假设就不符合现实,不同的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差别很大,如企业的经营者与一般员工在质量上就存在很大差别。然而,舒尔茨等人在针对传统资本理论同质性假设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之后,并没有沿着这 ①指邓小平提出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 一思路继续探讨人力资本的非同质性,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形成上。根据人力资本的非同质性,我们稍加分析就可发现,按企业中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范围分类,人力资本可分为生产型人力资本、研究开发型人力资本和管理型人力资本。生产型人力资本是指主要从事程序性生产作业的人力资本,这些生产作业程序基本上是事先确定的,不需要生产者个人做过多的增删和变更。研究开发型人力资本是指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是指主要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本。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生产型人力资本以及企业中从事一般性业务工作的人力资本定义为一般性人力资本,将从事主要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本和部分科技骨干定义为特殊性人力资本。

三、问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当前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一方面缺乏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借鉴、吸收,另一方面缺乏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使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实践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同时对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也缺乏理论归纳和抽象。

作者力图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理论方法,探究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内在规律,借鉴和吸收现代管理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对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开展理论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本文的立足点是对策性研究,结合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现状,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部分:

1、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基础

2、传统工资制度下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入存在的问题

3、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可行性分析

4、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思路

本文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以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为研究起点,采取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第一章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关人力资本的论述,最早可见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在这篇代表作中,有过这样精彩的论述:‚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并赚取利润。‛ 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他从个人教育费用和个人收益相比较计算了教育的经济效益问题。到了20世纪60年代,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和贝克尔、阿罗等人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令人遗憾的是,纵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过程,经济学家们始终忽略了人力资本参与分配问题的研究。倒是焦斌龙博士在人力资本的定义中隐含了这样的讯息:‚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知识、技术、信息与能力同劳动力分离,成为独立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且这种交易在市场交换中占主导地位条件下,由投资而形成的高级劳动力。‛①长期以来,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创造,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舒尔茨曾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源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②然 ① 焦斌龙著:《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定价与配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79页。② 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而,长期以来,传统工业社会沿袭下来的分配格局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人力资本仍然被排斥在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之外。时至今日,随着产权制度的演变和各种科技的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知识、技术、信息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点体现在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上尤为明显,美国是知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最早实现以人力资本入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国家,其推行的股票期权制度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从而带动了企业的飞速发展。此后,其他国家的企业纷纷效仿,并进一步扩大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形式,有的采用员工持股计划,有的采用期股的激励方式。可以看出,在经过了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刷之后,‚知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并成为物质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权益理论 ‚会计依存于特定的环境‛,‚一方面,会计环境通过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来制约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发展‛……①,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权益理论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中,也有了不同的发展,目前主要有业主权益论、实体论、剩余权益论、基金理论和指挥者理论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实体论,实体论是为了克服业主权益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一种理论,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实体理论的雏形是中世纪的代理人会计。实体理论认为:企业与所有者(业主)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在法律上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在经济上也是一个独立于所有者而存在的实体。其会计等式是:资产 =负债(债权人权益)+业主权益。在工业经济时代,奉行‚财务资本至上‛的实体理论 ① 吴水澎主编:《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版,第一页 对保障业主和债主权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作为知识的载体正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成为新的核心资本。而以实体理论为代表的传统会计权益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以物质和货币所有者为服务对象,以出资者和收益为中心,以保障业主和债主的权益为出发点和宗旨,站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立场上记录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出资者收益最大化和债权人风险的最小化。无法反映和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也严重地制约了会计权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前已述及,与物质资本一样,特殊性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要素有权参与企业的剩余价值分配。会计应充分反映两者所拥有的权益,尤其是对企业净收益的分配权。因此,必须建立新的会计权益理论,以此重新合理界定企业各产权主体的利益边界,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臵。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的权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企业拥有的所有权,它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其知识按公允价值折价投入企业而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乎于实收资本;另一部分是对企业净权益拥有的分配权。新的会计权益理论必须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因此,会计平衡公式应该相应做出调整,才能使会计权益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三、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时,他指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真正源泉。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随着劳动的进一步发展,‚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这种劳动 6 能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工人的概念‛。①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劳动的界定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中的单纯生产性劳动,而且包括从事科学的劳动、管理的劳动及创新劳动等形式。因此,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但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承认了以技能、知识等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价值创造作用。马克思进而又提出‚所有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商品生产的人,从真正的工人到(有别于资本家的)经理、工程师,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②这就说明了人力资本参与价值创造的劳动性,因此人力资本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同样可以归于劳动的范畴。具体表现为:以知识为主导的人力资本更多地通过脑力劳动的方式参与劳动生产,并在生产中通过从事复杂劳动创造出高于自身产品或服务的新价值;人力资本同劳动力资本一样需要从资本市场经过流通领域取得,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价值增殖;人力资本同劳动力资本一样会受市场供求状况影响。显然,人力资本也具有劳动力资本的属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过程也就成为生产和创造价值的过程,换句话说,可以把人力资本看作是发展了的劳动力资本。马克思不仅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同时指出非劳动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他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收入形式的实体,也是从这③些源泉产生出来的‛,从而说明分配方式的决定需要依据于价值创造的源泉和对价值创造产生重要作用的要素,也就是依据劳动和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表现。本文认为,人力资本作为劳动 ①② 《马恩全集》第49卷第101页

《马恩全集》第26卷第147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929页 力资本的特殊表现形式,具有两种基本的属性,正是这两种基本属性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双重特质,进而决定了依据人力资本参与分配具有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两重性。

第二章 传统工资制度下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入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工资制度是在‚消灭剥削、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工资制度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改造起到过积极作用,对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有过明显的效果。我国军工企业工资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并逐渐发展的,它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强调按军工企业人员的等级和职务计发工资,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其后又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改革,出台了不少改进措施。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流通、分配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工资制度受到了猛烈冲击,个人收入分配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而我国军工企业尚未构建多元化的收益分配结构,无法体现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的劳动的特殊性、复杂性、创造性和多样性,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体制的转变使这种计划色彩仍然浓厚的传统工资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不仅难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且越来越受到来自体制转轨方面的制度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工企业人力资本的优化配臵和军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有效激励,也对军工企业进行激励约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工资制度下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入的基本情况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军工企业人力资本的收入主要 8 是以工资为表现形式的,它以政府指令性计划为导向,以按劳分配为出发点,目的是在提高军工企业人员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然而,过度地强调等级和职务使得这种工资制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接下来的几次工资制度改革,也没

①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和‚八级工资制‛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资历工资制,明显地偏离了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轨道,并越来越具有‚平均主义‛色彩,远不能反映职工的现实劳动成果,既缺乏对劳动的激励机制,又束缚了企业人员的合理流动。国防科工委重组之后,十大军工企业集团开始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国防工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国防资产产权制度下行政性的关系、实现军工企业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奠定了基础。然而,军工企业的分配制度仍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这与军工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不相适应。在这种分配制度下,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未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价值

与传统的分配制度相适应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军工企业奉行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激励机制。在这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激励机制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在辛辛苦苦了一年以后,得到的往往不是奖金,而是名目繁多的奖状。不能否认,精神激励曾在计划经济时期对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起到过一定的作用,造就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企业家和优秀职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挥了很大变化,再单纯依靠这样的激励方式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更无法体现出人力资本的劳动价值。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 ① 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①是唯心论‛知识经济时代,军工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普遍有所提高,而与其付出的劳动相比,收入明显偏低,即使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承担了较多的责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甚至为企业创造了超额利润,按照现有的工资制度和军工企业收益分配政策,也只能得到较低水平的收入,此外,按照现有的工资制度,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工资收入不仅增长缓慢,而且增幅较小,也远远不能反映出其劳动的价值。

(二)工资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我国军工企业内部工资制度,军工企业分配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纵向看,重新建立了国家与企业的利润比例分配体制。在理顺国家与企业关系、放权让利的过程中,过去由国家统包统分的旧体制已发生根本变化,企业和国家利益都与企业利润相联系、按比例分配的新体制逐步建立起来。这种新体制消除了过去企业吃 ‚大锅饭‛的弊端,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随着国防工业的战略调整,十大军工企业集团成立之后,军工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分配关系也产生了类似的调整。但是,国家这种外部分配体制的变化,需要军工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之相配套,即军工企业内部收入分配不仅要与利润挂钩,还要与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效能和实际贡献挂钩,建立切实体现效率原则的军工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然而相对于外部分配体制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工资分配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在结构上的单一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部分配体制变化效能的充分发挥。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5版146页。我国军工企业工资结构上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费,这种单一性结构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工资中缺乏和军工企业经济效益对应的可变成分,基本工资只能增,不能降,这使得工资总额缺口和成本承受能力的双重矛盾和两难压力日益突出。

二、工资中既缺乏激励成分,又缺少约束成分,使得‚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造成军工企业的低效率。

三、工资中缺少离任后激励成分,对在岗人员较为重视,对离任者重视不足,既容易诱发短期行为,又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三)未体现出人力资本的层次性

马克思曾经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费用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①与一般性人力资本相比,特殊性人力资本包含了知识结构、技能、创新精神、预测能力、决策能力等独有要素,担负着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他们为企业付出的劳动和贡献远远高出一般性人力资本。同军外企业相比,我国军工企业的管理、技术力量一直较为雄厚,但长期以来,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典型代表,市场经济的到来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军工企业的‚计划思维‛,缓慢的改革步伐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都是革命工作,只是分工不同‛的思维模式上。在这种缺乏激励、缺乏竞争、缺乏效率的制度环境中,价值创造能力的差异性被忽略了,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承认,在收入上也与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没有显著 ①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一卷,第223—224页 差异,据调查,按现在的工资制度,军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部分技术骨干的收入仅为普通职工的3到5倍,没有明显地拉开距离,即使同军外企业同类人员相比,也相对偏低。由于体制内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无法打破,体制外又存在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不仅造成了我国军工企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的管理骨干、技术骨干、业务骨干严重流失,同时也诱发了军工企业管理人员短期行为倾向与腐败行为的产生。

二、传统工资制度下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收入存在的弊端

(一)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乏激励机制,造成了军工企业的低效率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研究对员工激励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只要运用他们的2 0~3 0 %能力即可保住职业,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能发挥出80~ 90 %,提高效能3~4倍。由此可见,有效的激励能够充分挖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非军工企业相比,我国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入偏低,人力资本所有者付出的大量劳动与其收入越来越呈现出失衡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收益与贡献不对称

我国相当一部分军工企业地处偏远山区,信息不灵、交通闭塞。艰苦的环境和较差的劳动条件使这类军工企业在发展上存在较大困难。为了使企业走出困境,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克服了种种困难,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许多人为了国防工业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国军工企业虽然在工资上对这类地区给予了一定倾斜,但由于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效益低下的问题,企业人员收入普遍较低。同非军工企业和发达地 ①① 陈清泰、吴敬琏主编:《公司薪酬制度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144页 区军工企业相比,我国军工企业现有的工资制度无法充分反映出这类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的特殊性,也未能体现出其特殊的贡献。

2、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收益与责任不对称

我国军工企业普遍存在着效益低下、企业负担重、下岗职工多的问题,据统计,1998年,整个军工行业亏损面高达61%,亏

①损额达64.1亿元,全行业净亏损25.3亿元。作为军工企业特殊人力资本的经营者、技术骨干等不仅要完成‚保军‛任务,还要承担军工企业获得巨额利润的经济责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职工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的特殊人力资本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除了单纯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之外,没有过多的社会负担,而其收入则通常为军工企业特殊人力资本的5---10倍。

3、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收益与风险不对称

许多种类的军品在生产上与民品缺乏兼容性,其对人员、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要求与民品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军品生产和管理的特殊性,在‚军转民‛过程中,长期习惯于军品生产、管理的企业人员在技术和思维方式上对从事民品行业普遍感到难以适应,随着军工企业重组改制工作的逐渐展开,军工企业在优化组合过程中很可能通过减员增效、‚供氧换血‛来进行人员调整。因此,军工企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从业风险。但从目前来看,不仅军工企业工资制度中缺乏相应的风险补贴,军工企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也与其所承担的风险相比极不相称。

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效激励不足,造成了军工企业一系列的低效率症状:一些军工企业经营者在自身经济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常常会失去企业经营的动力,不关心企业的效 ①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1999.9期《航天技术与民品》 率、赢利等问题,转而去追求行政级别、个人权利、个人荣誉等能间接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目标,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热衷于‚短平快‛项目,或大搞‚面子工程‛,作为自己能够顺利升迁的砝码。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军工企业职工和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与其收益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人员会选择‚偷闲‛,这也是军工企业普遍效率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激励不足还容易使军工企业经营者在经过横向对比后心态失衡,出现堤内损失堤外补的‚穷庙富方丈‛现象以及晚节不保、任意侵吞国有资产的‚59岁‛现象,引发企业经营者的腐败和经济犯罪问题。这些低效率症状的最终结果便是:军工企业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内耗严重、信息传递迟缓、成本意识淡薄、责任归属不明确、浪费严重、非生产性费用膨胀、安于现状、对环境缺乏应变能力、忽视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等。

(二)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缺乏约束机制,制约了军工企业的正常发展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把‚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列为‚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工作之一。对于企业而言,激励与约束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约束是对激励的补充,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能够保证企业人员行为与企业行为目标的一致性,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作为国有企业中市场化程度最低、计划色彩最浓的军工企业,约束机制极不完备,体现在现有的工资制度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1、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收益与业绩缺乏紧密联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素质 14 人才的供不应求,各公司发现他们的成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其员工的技术、能力和表现。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通过将员工个人收入与其业绩相结合的办法约束员工的‚偷懒‛行为。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已建立起了企业人员业绩考评机制,一些私营、合资企业更是专门成立了人力资源部门,用以评定企业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并据此确定企业各人员的收益。而我国大多数军工企业仍在实行等级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制度于50年代建立起来之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实际已形成了固定工资和奖金两大块组成的工资分配,固定工资加上各项固定补贴约占工资总额的4/5,奖金随企业效益变动而变动。由于缺乏应有的业绩考评机制,在固定工资的调升中,普遍都偏重于资历,以工龄划线,够者调,不够者等;奖金的发放也只是与职务或级别相联系。这种传统的等级工资,实际上已演变成了工龄或资格工资,它不仅无法将企业利益与员工自身的价值实现有效地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更由于其对军工企业人员缺乏约束作用,无法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给军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2、对军工企业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约束乏力 军工企业经过20年的改革,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放权措施,使企业经营者实际上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和大部分经营决策权。但由于改革中相关的约束机制缺乏,监督失效,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军工企业成了‚企业家控制的企业‛,①也有的学者称之为‚法人专制‛。由于既缺乏自上而下的约束,又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当军工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其贡献不成比例,且与外企、私企同类人员相比差距较大时,他们 ① 周其仁《‚控制权回报‛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就会充分利用其控制权来强制地实现收入与贡献的对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职消费,在职消费本是给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创造一定的工作环境或满足他们因工作需要而引起的一些消费开支,一般企业都将这一部分费用列入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在我国军工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军工企业经营者利用支配企业资产的权利,通过所谓的因公消费,大肆浪费军工企业资财,变相损公肥私,使在职消费处于失控状态,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另一方面表现为经营者自定收入标准,由于我国军工企业收入管理办法中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就会促使他们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强制地为他的人力资本定价…‛,①这种缺乏标准、随意性大的单边定价方式使军工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不受其业绩好坏的影响而获取较高的收入,它是在对军工企业经营者约束乏力的情况下脱离了经营管理者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强制性定价,事实上是对人力资本以按要素分配为原则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一种背离。

第三章 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可行性分析

一、军工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必要性

(一)军工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是人才激励的有效手段

离开了人力资本的参与,物质资本的增长是缓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除了人力资本存量外,人力资本效率的发挥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的经济才会发展起来,企业的效率才会提高。因此,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等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激励机制问 ① 焦斌龙:《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定价与配臵》经济科学出版社207页 题。我国军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军工企业人力资本不仅没有形成有效的配臵,必要的激励机制的缺失也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本效率的发挥。此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国防工业的战略调整,‚军转民‛、‚以民养军‛成为我国军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而军品市场的萎缩和民品市场的开发成功,又使得大部分军工企业科技骨干和管理人才向民品领域和军外企业流动,造成了我军军工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近年来,随着国际事物的升温,各国都开始重视国防工业的发展,俄罗斯国防工业经过大辐调整,尽力遏止人才的流失,军力正稳步回升;美国历来重视国防工业的发展,其军工企业的科研部门汇集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近几次战争更是显示出了其国防科技的实力。相比之下,我国国防工业发展较为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工企业人才的匮乏,一方面人才难以引进,另一方面人才流失无法控制,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尤其是物质激励措施。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能够充分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把军工企业的发展同个人的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对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形成有效的激励。

(二)军工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有些经济学家主张公平优先,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分配不公,就会导致低效率。也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效率优先,这种观点认为,平等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用政治或法律来限制一些人获得财产或减少一些人的财产的做法,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哈耶克说过:‚由特殊干预行动对自发过程中造成的分配状况的‘纠正’,就是一个原则同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而言,从来不可能是公 17 正的。‛①而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则认为市场竞争机制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加以限制,但不能限制过分,收入均等化措施需要保留一些,但也不能过度。他主张实行公平与效率的妥协,既不赞成将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也不赞成把公平放在优先地位。综合来看,以上这几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公平与效率从根本上对立起来。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缺乏利益矛盾协调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视野范围内,始终不能将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陷入‚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定势。事实上,公平和效率并不矛盾,追求公平不仅不会遏制效率,反而能带来高效率,高效率就意味着分配的公平,不公平决无效率可言,低效率状态肯定是与不公平的分配相联系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是这一社会主义原则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具体表现。我国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观。这为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制度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我国军工企业效率低下、发展缓慢、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分配上没有真正地把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当前,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对军工企业而言,只有将作为企业‚唯一性资源‛的特殊性人力资本和‚依赖性资源‛的一般性人力资本在分配方式上区分开来,使特殊性人力资本按要素参与分配,一般性人力资本按劳分配,才能在保证个人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的同时,提高军工企业的整体效率,而这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实际上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军工企业内的实现形式。

① 哈耶克 :《法律、立法和自由》第二卷,芝加哥,1976年版,第 142页

二、军工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特殊性

(一)军工企业面对的二元结构市场决定了其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非对称性

在对国防工业进行战略调整时,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军民结合战略的实施,使军工企业实现了从单一军品型转向军民结合型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也使军工企业从单一结构市场转向二元结构市场,即民品市场和军品市场。民品市场较为成熟、完善,在这个领域,军工企业同军外企业一样也要参与市场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军品市场远不是一个完善的市场,其中存在着种种对交易的外在限制和阻力,如政治因素、国家安全因素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对军品交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军品的价格、产量一般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所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军品市场是一个带有‚计划‛色彩的市场。走军民结合之路要求军工企业要兼顾两个任务,一是‚保军‛,即追求安全效益最大化,二是‚养军‛,即追求企业收益最大化。军工企业人力资本不仅参与民品的生产、管理与研究,还要对军品进行生产和研制。其创造的收益并不仅限于军品收益,还有民品收益,但在军工企业中,参与民品生产的人力资本与参与军品生产的人力资本创造的利润显然是不等值的,生产军品是为了满足军工需要,这使得军品的内在价值在政府规定的价格之外,相当一部分转化成了国家的安全效益,而在军工企业内生产民品则是通过军工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强化军品生产的目的。不同的分工使各类人力资本创造出不同性质的价值,而‚以民养军‛的原则又使‚军‛、‚民‛双方的人力资本一同参与军工企业总体收益分配。显然,军品和民品二元结构市场决定了在军工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与其创造的价值是不对称的。

(二)军品市场的萎缩决定了军工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对民品的依赖性

战争及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动对军品需求有较大的影响,‚在各

①国的历史上,军品需求的最剧烈波动通常都是和战争相连的‛。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已成为的主题,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的军事需求大大减少,军工生产规模不断萎缩,国防工业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沉重的负担,纷纷将‚军转民‛作为缓解军工企业压力的一剂良药。我国国防工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调整之后,也确立了‚军民结合‛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②可能。‛随着军品生产的定货任务不足,军工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军品市场逐渐呈萎缩之势。由于军品僵硬的定价方式使其不仅在利润的创造上与民品存在较大落差,不足的需求数量也让厂家无利可图,使得原本就利润微薄的军品生产更加难以为继,这无疑进一步限制了军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利润空间,而民品则在实现‚保军转民‛,‚以民养军‛的战略任务中体现出越来越重的分量,民品利润在军工企业总体收益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那么军工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时,如果单纯依靠生产军品获取的利润,只能是杯水车薪,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在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时,必然要依赖于民品收益。

三、军工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可行性

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是探索建立有效的企业骨干人员激励机制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军工企业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由于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制约因素很多,因此这项改革措施不能脱离军工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而单方面进行,必须要考虑到实施这项改革所需要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首 ①② 刘佐太等主编《军品采办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4页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79页 先,从国家有关政策上看,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一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十部分分别指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行董事会、经理层等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办法;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少数企业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可以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但不要刮风。要规范经营者的报酬,增加透明度。‛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又明确提到:‚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其次,从社会就业制度上看,一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市场化的劳动就业市场,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臵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不仅打破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就业壁垒,使得各类人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也进一步整合、规范了了劳动就业市场,使市场分割、秩序混乱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再就业培训工程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了我国的就业培训体系,增加了人力资本存量。再次,从军工企业的改革进程上看,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与一般的国有企业相比,军工企业的改革总体上进展缓慢,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军工企业在发展上难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国家对原有的国防工业管理体制和军工产品供求体制进行了调整,军工企业计划经济的特点逐步被削弱,情况也开始有所好 21 转。一是军工企业正在进行转机建制工作,虽然改革的制约因素还很多,但不少军工企业的产权改革已逐渐展开,正在朝着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迈进;二是与企业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人事制度改革进展较快,部分军工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市场化人才选拔机制;三是军品管理供应体制的改变使军品的生产供应逐步向市场化过度,生产结构的调整也使军工企业长期依赖于部队需求的不利状况有所改观,可以看出,军工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创造了条件。

第四章

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思路

一、设计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制度

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其效能发挥的大小更是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①如果人力资本价值得不到承认,就会导致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乏动力为企业工作,继而造成企业凝聚力下降,人力资本流失等不利状况,因此,要使人力资本效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就必须从分配制度上体现出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肯定。受体制的影响,我国军工企业尚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收益分配制度,因此人力资本流失问题也最为严重,且绝大多数是管理、技术骨干,企业效益极为低下。不可否认,50年代,我国军工企业曾一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当时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并不是来自于制度上的激励和约束,而是更多地来自于理想、政治、精神等非制度因素,导致当时人们的热情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是随机的,缺乏系统、科学的认定标准,无法从制度上确保人力资本经济利益的实现,也就不能长期确保人们的积极性。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军工企业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之后,这种非制度因素 ①

江泽民:《七一讲话》 的激励方式就越发显露出其本身的固有缺陷。

(一)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制度设计的原则

1、‚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重新建立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调动企业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即用一整套有机联系的方法、手段、措施来激发人力资本所有者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和褒奖人力资本所有者不断取得业绩进步,使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对于我国军工企业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尤其是手中握有大大小小权力的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所有者而言,仅仅采用激励的手段并不能对其正当行使权力形成强有力的保证,激励手段之外,必须要辅以约束措施对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监督制约,这一方面可以促进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不断地自我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其滥用权力、不负责任。从我国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与约束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存在着激励不足的问题,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报酬收入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约束不力的问题,对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制约。在一些军工企业中,存在着严重的经营管理者‚内部人控制‛问题,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惋惜、具有悲剧性质的‚59岁现象”,因此,要推进军工企业改革和发展,客观上就要求解决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不足、约束不力的问题,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2、‚效率‛和‚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效率‛和‚公平‛既是一对衍生体,又是一对矛盾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企业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国在现阶段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效率原则得到优先认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深入人心。然而,在分配领域内,‚公平‛是 23 效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当然,这里的公平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绝对公平,而是提倡‚多劳多得‛情况下的按劳取酬,收入的不公平是导致加剧社会的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最终会影响效率目标的实现。‚从长远看,经济发展能够产生一种比传统社会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在短期内,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常常要加剧收入的不平等。‛①因此,既不能强调公平的绝对化,也不能将效率优先的原则强行贯彻到分配领域,否则,必然将产生效率与公平的对立,最终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收入差距拉大而出现的贫富分化,已严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只有把‚公平‛和‚效率‛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效率‛又保证‚公平‛。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设计应遵循‚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公平‛是‚效率‛的前提,解决不好‚公平‛问题,必然会损害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军工企业的整体效率。从整体上看,我国军工企业大多为老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经营状况普遍较差,亏损严重,下岗人员多,干部、职工收入普遍较低,在这种困难时期,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更希望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够和衷共济、同甘共苦。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鼓励不同层次人力资本所有者按其对企业贡献的大小适度拉开收入差距,但如果使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和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严重失衡,将难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模式选择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马丁〃L〃归威次曼就提出了用分享制代替工资制的理论。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本重视程度的普遍提高,很多先进企业采用了各自不同的分配方式来激励人才,①享延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秋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63页。挽留人才。目前,西方企业进一步发展了马丁〃L〃归威次曼的分享制理论,主要有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制或收益分享制,分享制强调人力资本的价值要素,它以长期激励为主要内容,比较常见的有股票期权、期权、持有股权等几种收益分配模式。持有股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企业骨干人员以各种形式持有本企业股票,狭义是指企业骨干人员按照与资产所有者约定的价格出资购买一定数量的本企业股票,并享有股票的一切权利。企业骨干人员持股既可以作为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进行。股票期权又称购股选择权,是指参与者在与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如三年以后至十年以内),享有以某一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这种期权往往是无偿赠与的,也通常是不可再转让的。购买这种股票的行为叫行权,约定的购买价格叫行权价。期股实际上是期权激励的一种变型,期股激励是要事先确定业绩与奖励期权的对应关系,即参与者到期必须行权,参与者要为此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与标准的期权相比,期股更能体现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原则。

企业的性质不同,其管理体制就会不同,在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选择上也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异。我国部分企业在借鉴西方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特点也将一些长期激励方式纳入了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之中,主要是期权和股票期权这两种模式。但对于我国军工企业而言,不适于采用以上两种模式,只能选择股权或虚拟股权的激励方式,这是因为我国绝大部分军工企业都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很少,上市公司就更少,即使在经过股份制改造之后部分军工企业成为了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一些以军品为主导产品的军工企业也因为军品不能上市的限制而无法走重组上市的路子。另一个限制因素是,我国股市的股票市价与企业业绩的相关度很 25 低,股市受政策与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能真实地反应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业绩。相对而言,股权(虚拟股权)的激励方式由于和证券市场不相关联,也就不存在这样的‚干扰‛因素。此外,股权(虚拟股权)激励可以锁定股权持有人,使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等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形成利益与共、风险共担的整体。首先,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利益牢牢捆绑在一起,既有利于人力资本自身价值的实现,也保证了激励的持续性和长期性,使人力资本有了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实现了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利益长期共存。其次,股权(虚拟股权)激励有利于企业形成开放的股权结构,吸收优秀人力资本,稳定经营队伍。再次,股权(虚拟股权)激励是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有效形式,体现了按要素分配的原则。

在国外,企业对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采取的激励方式通常是员工持股计划,旨在提高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工作积极性,就军工企业而言,本文不赞成在一般性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采用类似的模式,一方面因为限于持股数量,企业业绩的变化不仅不能对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带来可观的收益,还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因为,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并不是提高企业业绩的主体,企业业绩的变化与其工作的努力程度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此外,如果对企业全体员工实行员工持股计划,还会使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懒惰思想,这几乎等于回到了‚大锅饭‛时代。可见,员工持股计划并不能对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体形成有效的激励。一般性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应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采取工资加业绩奖金的模式,工资是基薪,业绩奖金是根据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体的业绩表现所给予的奖励资金。

2、构建军工企业人力资本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是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起‚约束‛和‚激励‛双重作用的可靠保证,因此,在军工企业内部,构建一个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的要点之一。

(1)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同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相比,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更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这些‚核心资源‛一旦离开企业,企业很可能就无法正常运转,从而导致企业价值的减少,而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属于‚合作性资源‛,不可替代性较弱,他们若离开企业,不会对企业造成太大损失。因而,在军工企业内,对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绩效考核,只考察其工作状况即可,即将出勤率、迟到率、加班加点率作为军工企业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业绩评价指标。

(2)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军工企业实行军民分线管理,由于军品生产和民品生产的目的不同,对‚军、民‛两个部门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军品生产的目的是满足部队的武器供给需求、提高我军武器装备水平,因此对军品部门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绩效考核时,应把重点放在军品的研发和生产上,军品的研发包括:研究与开发的成本与效益,其评价指标是老产品改造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新产品开发成功率;研究与开发产品的质量,其评价指标是返修率和退货率,这里指由于军品开发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返修率和退货率。军品的生产包括生产作业准备评价和生产过程评价。生产作业准备评价内容包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其评价指标为设备故障率、维修费用效率;物资采购,其评价指标为材料利用率、采购费用率、采购价格、采购速度、和及时性; 27 物资储备,评价指标为物资损耗率、储备资金周转天数、单位物资储备成本。对生产过程的评价包括质量和成本两个方面。质量的评价指标为返修率、退货率,同时,可用次品率、成品率、返工率、浪费情况等评价生产过程中质量的控制;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价格,对利润影响很大,可用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来评价。

军民结合既是适应国际形式变化、调整国防工业结构的必然结果,也是重构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的是‚保军‛。军民结合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军转民‛,它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发民品,既能提高军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军、民技术交流将民品成果转为军工需要,最终实现‚以民养军‛的目的。从这一点看,民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军工企业收益最大化。因此,对民品部门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绩效考核时,就应把重点放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即:市场营销、开发创新、资本运营、盈利能力。市场营销的评价指标为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市场覆盖率、销售额增长率、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率、销售费用占有率、新客户增长率;开发创新的评价指标为新产品开发成功率、科研开发费用率;资本运营包括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两个方面,其中资金筹集可从资金筹集的数量、成本和风险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筹资数量的评价指标为现金充足率;资金成本的评价指标为资金成本率;筹资风险的评价指标为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动比率,资金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流动资产的管理,评价指标可分别选择固定资产充足率、固定资产先进程度、现金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为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每股盈余。

二、对军工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准确计量

对于军工企业内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采取何种方式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究竟多少年薪才是合理的?每个人力资本所有者究竟应当占有军工企业多大份额的股份?也就是说,每个人力资本所有者究竟应当分享军工企业多少利润才是正确的呢?显然,科学地估算人力资本所分享的利润,无论是对于军工企业还是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首先,只有正确地估算了人力资本所分享的利润,才能确保军工企业的正当利益不受侵犯,确保物力资本保值增值,获得积累的源泉,以利于进一步发展企业;其次,只有正确地估算了人力资本所分享的利润,使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正当的利益,才能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勤奋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此外,现代高科技战争对先进武器装备的依赖也要求军工企业必须引进高素质的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科学地估算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有利于激励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也可以进一步缓解我国军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的状况。由于军品价格经常会受到政府干预,军品生产数量也受政府计划调控。因而,在军工企业内,军品利润无法真正体现出人力资本的价值,单靠军品的生产是远远不能满足

需要的。在国防工业部门确定‚军转民‛战略方针后,又确立了‚保军‛的前提,‚以民养军‛,即以民品利润来补偿政府干预下军品生产利润的不足,就成了确保我国军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是在整个企业的范围内进行的,对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计量,必然也要以整个军工企业的利润为基础。

(一)一般性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计量分析 前已述及,一般性人力资本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在我国,按劳分配原则通常以固定工资加奖金的形式体现出来,固定工资是为了补偿劳动者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支付 29 给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费用;奖金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完成基本任务后的奖励资金。相对于固定工资而言,奖金是非固定的,它随着一般性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大小而变化。下面,本文对一般性人力资本所分享的利润量给出如下计量模型:

R=I+L′ L′=(M×g)L=P×u N=L×v=∑i=1 n L′

R为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体当年所分享的收益,I为固定工资,L为军工企业当年发放的奖金总额,L′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体在当年分到的奖金,M为军工企业内某部门的奖金标准额,g为一般性人力资本贡献率,P为企业利润,u为军工企业的利润分红比例,N为某部门当年的奖金总额,v为某部门占整个军工企业的奖金发放比例。

该模型的含义是: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体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收益额为固定工资与奖金之和,其中奖金是变量,是一般性人力资本贡献率的函数,在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所在部门奖金发放标准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贡献率越大,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体的奖金也越多;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所在部门当年奖金总额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体在当年分到的奖金之和,它是企业当年利润的函数。由此可见,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体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收益额是由其人力资本贡献率和企业利润决定的,人力资本贡献率越大,企业利润越大,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所获得的收益也越多。

(二)特殊性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计量分析 由于特殊性人力资本拥有管理、技术等不可替代的特殊技能,因而它能够超越一般性人力资本而成为真正的资本要素参与企业 30 收益分配,下面,本文对特殊性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给出如下计量模型:

R=g×P(1)P=P′×Z或P′=P/ Z Z=W+Y R为特殊性人力资本所分享的利润额,g为特殊性人力资本的贡献率,P为军工企业利润,P′为军工企业利润率,W为物力资本的价值量,Y为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因此:

R=g×P =g× P′×(W+Y)模型一的含义是:特殊性人力资本所分享的利润R是特殊性人力资本贡献率与军工企业利润总量 P的乘积,或者说,是特殊性人力资本贡献率 g与军工企业利润率 P′及军工企业总资本Z的乘积,特殊性人力资本的贡献率g是指特殊性人力资本在利润贡献中所占的比率;这表明,特殊性人力资本按其贡献率和价值量来分享军工企业利润,在物力资本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贡献率g和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量Y越大,它所分享的利润量也就越多。

或 r=R/Y(2)=(g×P)/Y ={g×P′×(W+Y)}/Y r=特殊性人力资本利润率,即特殊性人力资本所分享的利润与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量的比率;在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特殊性人力资本能够分享的利润量R越多,或者说,特殊性人力资本的贡献率g及军工企业利润率P′越高,则特殊性人力资本利润率r就越大。特殊性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不是由它

1、特殊性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计量的一般模型:

的价值量所决定的,而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即人力资本的质量及其发挥程度所决定的。人力资本的质量越高,它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它对利润的贡献率就越大。从理论上讲,物力资本的利润率t应当等于特殊性人力资本的利润率r,即t=r;因为,等量资本应当获得等量利润。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力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率是否与特殊性人力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率相等,即t是否等于r,完全取决于特殊性人力资本的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它在企业利润中的贡献率。

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力资本的价值量是可知的,因此,在这里,通过对公式2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如何计量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就构成正确计量特殊性人力资本所分享的利润量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就是特殊性人力资本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之中,劳动者所花费的由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所投入的各种费用,各种费用之和构成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通常说来,特殊性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主要由货币费用h和机会成本j构成,西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学生在受教育期间所放弃的收入是构成教育成本的重要内容,‚没有入学的同龄男女青年每周平均所得或者学生们在没有上学时的所得,是学生时间和努力的(替代)生产率价值的一个测度‛。①货币费用包括: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劳动者所花费的各项费用,如学费、书籍费、生活费、交通费等;机会成本是指学生为求得自身更大的资源潜力进行再投资教育而放弃的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经验基础之上所能获得的货币收入。因此,Y=(h+j)(3)但我们不能把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总量看成是货币费用和机会成本的简单相加,因为如果劳动者不形成特殊性人力资本,① 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78页

而是将各项费用和其劳动收入作为存款存入银行,或做各种投资,那么,经历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几个不同阶段的时间,它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因此,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等于各项原始费用加上它的增殖额,即:Y=∑nt=1Ym(1+i)t(4)Y=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量,即教育投资的复合值;i=1%、2%、3%……n%,为不同时期的利息率或投资收益率;

t=1、2、3、……n,即生产特殊性人力资本不同阶段的投资起始时间至特殊性人力资本被估值时所跨越的时间长度;例如,估算从小学(7岁)至研究生毕业,按照连续时间计算,则所跨越的时间长度为19年,若特殊才能还须经过两年工作实践,那么,整个跨度时间为21年。

Ym=Ya+Yb+Yc+Yd+Ye,即劳动者在不同时期所投入的各项货币费用和机会成本;Ya=小学阶段所投入的各项费用;Yb=中学阶段所投入的各项费用;Yc=大学阶段所投入的各项费用;Yd=研究生阶段所投入的各项费用;Ye=特殊才能者为提高某种特殊技能而在不同阶段超额付出的各种费用,包括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时间、更多的货币支出等。这意味着,特殊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更加勤奋的结果。在这里,公式四所计量的是社会正常的或社会必要的学习费用,它并不排除极少数自学成才者同样具有等同的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

2、特殊性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计量的具体模型: 既然能够有效地计量出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就能够对特殊性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进行较为准确的计量,特殊性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式很多,但真正能够体现其人力资本价值且适用于军工企业的不多,根据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如:=∑Ya(1+i)t+∑Yb(1+i)t+∑Yc(1+i)t+∑Yd(1+i)t+∑Ye(1+i)t 33 年薪制、人力资本参股分享企业利润的方式、期股收益等,我们认为年薪制和人力资本参股分享企业利润的分配方式比较符合军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下面我们就以这两种分配方式为例,对特殊性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进行计量。

首先,在实行年薪制的情况下,年薪数量QL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特殊性人力资本的年价值量Y0和特殊性人力资本应当分享的年利润量R0,即:

QL=Y0+R0(6)Y0=Y/T,Y为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T为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使用寿命。

根据公式一,R0=g×P=特殊性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军工企业利润量=特殊性人力资本供求双方所认可的贡献率×军工企业利润量。或者根据公式二,g=r/P′×Y(W+Y),于是:

年利润量R0=[r/P′×Y/(W+Y)]×P =[r/P′×Y/(W+Y)]×[P×(W+Y)/(W+Y)] =[r/P′×Y/(W+Y)]×[P/(W+Y)×(W+Y)]] =[r/P′×Y/(W+Y)]×P′×(W+Y)=r×Y Y为被军工企业所计量的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量,r的大小决定于公式五。

根据公式一和公式三,我们能够为实行人力资本参股分配的企业确定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在实行人力资本参股分配的情况下,入股的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量YK应由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量净值(人力资本的价值量原值Y-人力资本价值的折旧量y)与增殖额{(Y-y)×r}构成,即:

YK=(Y-y)(1+r)(7)34 y=Y×T0 y=折旧量,T0=某个特殊性人力资本在加盟或入股某个军工企业之前被使用过的时间量占整个特殊性人力资本使用寿命的比重;在特殊性人力资本价值量Y一定的情况下,特殊性人力资本曾经使用过的时间越长,所占比重越大,特殊性人力资本的折旧量就越大。

为什么特殊性人力资本在加盟或入股某个企业之前被使用后,要对其进行折旧呢?因为,特殊性人力资本的寿命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流失,它被继续使用的时间也就减少了;当然,在特殊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原值Y减少或存在折旧的情况下,特殊性人力资本的功能可能比以前更强大、作用更突出,因而有更高的企业利润贡献率和特殊性人力资本利润率r。特殊性人力资本利润率r的提高,能够弥补特殊性人力资本因折旧而影响入股数量。因此,公式七的含义是:特殊性人力资本能够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他发挥的功能越大,则他的人力资本价值量原值越大,特殊性人力资本利润率越高,其被计量的人力资本股份数量也就越多。

三、建立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配套机制

(一)完善军工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从本质上而言,企业治理结构就是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配的制度安排。传统的观点崇尚‚股东至上‛①的原则,认为企业治理结构应该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必须采用‚资本雇佣劳动‛式的单边治理结构。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① 法律上股东处于统治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公司常常被企业家控制。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种忽视人力资本作用的‚股东至上‛逻辑,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挑战。在特殊性人力资本有权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情况下,这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单边治理结构‛ 已经越来越不被认同,企业治理结构理应是特殊性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然而对于军工企业而言,这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同一般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相同,军工企业也存在着物质资本‚所有者缺位‛①的问题,各军工企业集团、军工企业的管理者充当着国有资本的代理人,而代理人各自有自己的追求,出现了实际上无人真正为国有资本负责的局面。同时,所有者缺位使所有权约束难以奏效,很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59岁‛现象,一旦企业出现亏损,最后总是由国家对军工企业负无限责任。由此不难看出,完善军工企业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在共同治理结构中建立起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共同治理结构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机制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为人力资本所有者设臵合理的工作目标及奖惩机制,激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动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的作用。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臵,应该既能够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起到激励作用,又不能过高,使其丧失追求目标的动力。设臵目标不能过宽过泛,要根据人力资本的类别而定,对于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应该设臵反映经营状况的目标,对于科技型人力资本,应该设臵反映研发成果状况的目标,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本,只需设臵能够反映其工作职责的目标即可。

2、报酬激励

① 杨瑞龙、周业安:《重新解释‚内部人控制‛》,《中国资产新闻》1998年3月

报酬激励是指根据人力资本所有者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其合理的报酬,直接从物质角度激发其工作的动力。报酬激励是整个激励机制的基础,只有在报酬激励有效的前提下,其他极力方式才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对于我国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长期处于低收入状况,其收入水平与其贡献水平及不对称,造成了整个激励机制的扭曲和低效率。因此,应该根据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适合军工企业特色的报酬制度。

3、精神激励

精神极力是通过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肯定其贡献和价值,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实现自身价值。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军工企业对各类人才主要采取精神激励,忽视物质激励的作用,但在当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强调物质激励的同时,却出现了忽视精神激励的势头。物质激励固然重要,但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力资本所有者更追求精神生活,以求全面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有必要在军工企业内部建立精神激励机制。

共同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充分激励的同时,也要形成一套相对有力的约束机制,它能够直接保证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行为与军工企业行为目标的一致性,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有效地保证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共同治理结构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内容:

1、责任约束

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而言,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责任或义务要求,人力资本所有者有完成自身岗位目标的责任,这也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最基本的要求。对于我国人力资本所有者而言,尤其需要强调责任约束,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尚未形成一个规范的人 37 力资本市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职业意识普遍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军工企业的岗位责任制度不够明晰,出现问题之后无法责任到人。因此,强化责任意识,首先要制定详细的职业规范和资格审查制度,明确岗位责任,防止因责任模糊而引发约束失败;其次要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对渎职、行为进行严惩。

2、竞争约束

竞争在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激励的同时,也形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约束,而且这种检验是刚性的,因为人力资本的价值最终都将在竞争中体现出来。目前,我国军工企业的用人制度不够合理,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仍然存在着不公平、不正当的现象,难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既损害企业的利益,又扭曲了竞争的作用。因此,对人力资本的竞争约束还必须以健全军工企业的用人制度为前提。

(二)围绕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建立人力资本市场化配臵机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本事实上属于国家财产,由国家垄断,并由行政权力统分统配,在这种以身份关系和行政命令为基础的政治经济体系中,人力资本的配臵体现的是行政权力意志,它完全否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的客观性,忽视人才要素的资本特征,从而在人力资本的配臵方面造成一系列的制度性障碍,这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配臵资源的基本精神大相径庭。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军工企业也处在转机建制的调整过程之中,单

一、陈旧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不仅造成了军工企业人力资本的不合理配臵,也导致了国防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本市场化配臵机制就是要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打破传统体制下国家垄断人力资本、凭借行政权力进行计划配臵的格局,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38 实现军工企业人力资本的最优配臵。

1、以契约方式来规范人力资本市场主体双方

在人力资本配臵方面,应强调的是,契约方式是确保人力资本所有者按劳取酬或按要素分配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流动应以合同契约方式实现,这是由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从本质上讲,契约是为防止和解决无效率产权的一种财产所有权组织形式。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人力资本是自由流动的,它的流动伴随着的是人力资本使用权的转移,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未来收入是随着使用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因此,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每发生一次转移,都需要以有新的契约形式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未来收入加以界定。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而言,需按照契约规定要求获得收入。对军工企业而言,契约方式是对契约有效期内,人力资本持续供给与稳定性的重要约束。

2、实现军工企业用人制度与人力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人力资本的市场化配臵是通过人力资本市场这一运作形式实现的,目前我国人力资本市场虽有待完善,但市场配臵的基本功能已初步形成,优化军工企业人力资本配臵,必须要在推进军工企业的改革中,依托人力资本市场,落实军工企业用人自主权,搞活军工企业用工制度,着力培育人力资本市场主体的双向选择机制,在军工企业内部建立符合人力资本特点的选拔、任命、评价和流动制度,实现人力资本选拔的市场化、评价市场化和流动市场化。使军工企业真正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择优录用‛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自主招聘所需人才,提高军工企业人力资本的配臵效率。

四、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体系

(一)改革军工企业传统工资制度,建立适合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薪酬体系

我国军工企业工资模式单一,企业的经营者、技术骨干、普通职工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力资本都采用相同的工资制度,使得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难以拉开收入差距,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构建军工企业多元化的薪酬体系,由于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工作性质不同,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也难以按同一标准衡量,因此,在新的薪酬体系中,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办法也应该有别于一般性人力资本所有者,该薪酬体系应该既能够体现出特殊性人力资本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及多样性,也能够合理确定一般性人力资本为企业做出的贡献。我国军工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较差,在确定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同时,也要注意差距不能过大,以免有失公允,难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二)调整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收益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收益 比重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军工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传统军工企业工资制度的特点是缺乏弹性,其主要部分----基本工资是固定的,通常只是随着人力资本所有者资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提高,这种特点决定了传统工资只能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薪酬,而丝毫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这不仅导致了军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国防科技人员的大量外流,也间接造成了军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端。因此必须调整军工企业人力资本的收益结构,在新的薪酬制度中增加与军工企业业绩相关的可变成分,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受军工企业业绩变化的影响。对一般性人力资本,宜采用业绩奖金的形式,鼓励其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对特殊性人力资本则可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通过企 40 业的股权收益,形成对特殊性人力资本的持续激励。此外,较低的薪酬给付水平也是造成军工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水平就成为当务之急,受条件限制,我国军工企业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全面大幅度提高薪酬给付水平,但在一些关键的岗位上必须在市场上形成足够的竞争力,鉴于此,应该将工资水平过低的军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收入迅速提高到适当的水平。

(三)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人力资本收入与军工企业业绩的有机结合

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

首先,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签订业绩合同,积极推行岗位竞聘上岗制,做到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统一,根据人力资本的层次和类别不同,分别拟定《管理人员业绩考核办法》、《技术人员业绩考核办法》、《操作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其次,在薪酬制度中突出业绩考核,坚持将薪酬的分配与业绩考核挂钩的原则,把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可变薪酬与业绩指标挂钩,按考核结果进行分配,使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随业绩指标完成的好坏上下浮动,以确保实现军工企业的战略目标。最后,军工企业在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后,还应逐级设立业绩评价小组,专门对各类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业绩逐级进行评审,评审要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否则绩效考核的结果将适得其反。此外,相对固定的业绩指标并不能反映所有人力资本所有者(如工会、党委的干部和职工)的业绩状况,因此在对该类人员评审时,还应考虑一些非业绩因素。

五、妥善处理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的相关问题 对军工企业特殊性人力资本而言,股权激励是其参与军工企 41 业收益分配的有效形式,然而实施股权激励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和一定的法律制度性障碍,需要采取变通的方式加以调整。

(一)股权激励的对象

从其他企业情况看,股权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再进一步可以扩大到企业部门主管、一部分技术骨干等具备人力资本要素的群体。军工企业包括军品和民品生产部门,因此在确定股权激励对象时,应该将军品部门的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也纳入激励的目标范围。股权激励的目标不应随意设定,党委、工会、监视会等系统主要领导是否也要包括进来就很值得考虑,因为一方面对这类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激励并不能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形成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扩大适用对象,会削弱股权激励的效果。

(二)股权激励的实施主体

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军工企业分配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它涉及各利益关系方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利益关系方特别是经营者都希望按自己的利益目标来进行股权激励的方案的设计,这就要求股权激励的实施主体必须是所有者。我国军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的军工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但在董事会成员中经理人员的比例相当高,使得本该成为股权激励对象的人却成为了股权激励的实施主体,自己激励自己,随意性必然很大,很难保证激励的客观、公允。国际惯例是由董事会的薪酬委员会负责实施,薪酬委员会的成员又以外部董事为主。对此,已经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军工企业可以效仿国际惯例,向董事会派出代表国家利益的‚独立的外部董事‛①,并由他们组成薪酬委员会,确定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薪酬。对改革步伐较慢的 ① 不在公司任管理职务,只领取少量会议补贴,类似美国代表股东利益的外部董事

军工企业,国家可授权成立‚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机构‛,并将军工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薪酬纳入其管理范围。

(三)、持股激励比例的大小

在特殊性人力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收益分配时,我们鼓励其收入与一般性人力资本适当地拉开差距,以对其形成有效激励,过低的持股比例无法将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与军工企业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但也要注意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社会生产力和人民收入水平较低,而我国军工企业又普遍存在着改革步伐慢、力度小、历史负担重的弱点,因此,军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必须要基于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向市场水平接近的步子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股权激励的大小要既能达到激励的效果,又不能造成一方面是军工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失业,一方面又给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过高收入的状况。《财富》杂志1980年公布的371家大公司董事会成员平均持股10.6%,我国军工企业当然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但也不能象过去一样,把军工企业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限定在普通职工的3----5倍之间,应该根据特殊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体的工作表现和军工企业的业绩来确定股权激励的比例大小。

参 考 文 献

中文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申明著:《知识资本运营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4.冯子标著:《人力资本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5.焦斌龙著:《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定价与配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美)迈克尔〃比尔等著:《管理人力资本》,华夏出版社1998 ① 雷林松《建立有效的企业骨干人员长期激励机制》,《中外企业家》2001.11

年版。

7.林泽炎编著:《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8.赵云喜编著:《知识资本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版。9.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年版

10.享延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秋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年版

11.刘佐太等主编《军品采办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哈耶克 :《法律、立法和自由》第二卷,芝加哥,1976年版 13.周其仁《‚控制权回报‛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14.陈清泰、吴敬琏主编:《公司薪酬制度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5.张道根著:《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6.吴水澎主编:《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版

17.陈宗胜著:《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版。

18.向书坚著:《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

19.尹艳林主编:《中国宏观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 社2000年版。20.何传启著:《分配革命》,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21.(美)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2.张宇燕著:《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23.程虹著:《制度变迁的周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阿瑟〃奥肯 《平等与效率》王奔洲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年版

25.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6.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 年版 27.(美)加里〃S〃贝克尔著《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28.吴国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29.余凯成《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30.《军事经济研究》1990—2002年各期。

31.张友棠《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核算方式创新》 会计研究,1999 外文文献:

1.Camilo Dagum, Michele Zenga: Income and Wealth Distribution, Inequality and Poverty: Proceedings, Pavia, Italy, 1989.By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0.2.J.H.M.Nelissen: Income Redistribution and Social Security.By London Chapman&Hall, 1994.3.Herbert.J.Chruden, Arthur.W.sherman: Managing Human Resource.By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1994.4.William.p.Anthony, Pamela L.Perrewe: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econd Edition).By The Dryden Press, 2000.5.L.Baddon: People’s capitalism: a critical analysis of profit-sharing and employee share ownership.London, Routledge, 1989.6.J.Peffer: Six Dangerous Myths about Pay.B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K.Holden D.A.Peel and J.L.Thompson: The Economics of Wages Controls.By St.Martin’s Press,1987.8.black and M.schole: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y.B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1, 1973

9.Robert.A,Hart Thmoas Moutos:Human Capital Employment and Bargaining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0.Aoki.Masahiko:The Cooperate Game Theory of the Firm By Oxford,1984.45 11.Ericg.flamholtzand,JohnM.lacey: Personnel Management Human Capital theoy and 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itio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Angeles,1974

第三篇: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本课题于2006年1月9日申报批准被列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20项(见辽教函

[2006]8号文件)。经过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做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目的与意义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特别是近几年,没有上普高分数线的初中学生,甚至不用参加中考的学生都可以进入中职学习,他们掌握初中基本知识的贫乏都超出了我们想象,在以知识论为核心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体制中,师生间缺乏充分理解与沟通,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如何对这些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由于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自身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之中,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成为我们教学研究部门和一线教学人员的重要课题。

一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速度慢,无论是教材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沿用传统模式,教材讲究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理论基础而忽略实践,新技术不能及时更新;课程设置保守,无法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同步;教学方法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路上。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艰难,大家都感到无所适从。近年来,锦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但从教学上看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沿用老中专模式的普通中专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用普高的模式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职业中专和县区的职教中心。在国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背景下,我国对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特别是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原有的不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就要求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促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内

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历史,回顾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陶行知提出了很多种教学模式,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国内学者从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开展了“协同教学”、“合作学习”等实验研究。从我省的同类研究来看,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上没能形成共识。从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看,只有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才能为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

2.国外

国外在教学模式研究上也有很多,从美国的杜威到布鲁纳,还有奥苏伯尔为代表的意义接受教学模式:斯金纳为代表的程序教学模式;以罗杰斯为代表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等。他们的特点是打破了教学模式单一局面,开始走向多样化。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认知目标走向兼顾情感目标,从掌握知识走向探究知识,从归纳走向演绎。

三、概念的界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模式是人们对教学过程的或然性特征的简化形式。有效教学模式兼容以下三种特征:一是促使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二是遵循明晰的教学步骤、程序,强调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三是以关于学习、行为和思维等理论为指导,强调教学过程的理论性、先进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一种简化形式,可以用语言、程序图和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如果用这些方式很难表达出来,就很难称作为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跟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教学模式是由教学理论通向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模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的程序,还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或遵循的途径等。相对而言,教学模式涉及教学过程的更宽泛的范围,包容性大,理论性强;而教学方法涉及教学活动的范围狭小、单一,实践性特征更浓一些。

教学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能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特征则应该成为检验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不应该把教学方法随意提升为教学模式,所以不同时具备教学模式的三大因素,就不应该称作教学模式。比如,不依据多元理论,只依据一句名言、一条语录而设计的出来的‘模式’,不应该称为教学模式;又比如,虽然有理念、口号,但没有操作性、人们无法操作的东西,不应该称其为教学模式;再比如,师生不能发挥创造性,只能使教学过程僵化、死板的程序,不应该推选如此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四大支柱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

2、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两个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现状分析,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重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模式的实践与总结,总结一整套适合我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1.国内外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简单回顾。

2.当前我国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3.以学生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4.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研究。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我市三类学校(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县区职教中心),按照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对学校的教学分别进行实验,从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水平等方面总结和建构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在我市范围内社会对中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不同学生层次的知识结构、能力优势、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

2.中职学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3.中职学校教学过程(提问、教学内容、练习、实践、评价)研究。

4.中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以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

1.文献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收集和分析书面或多媒体资料,查阅有关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模式,检索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重视继承和借鉴,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2.调查法: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从学校和企业中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对其做出描述和解释,具体可通过访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

3.行动研究法:选择一批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本课题的理论框架,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践,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对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验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首先集中进行理论研究,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研究的步骤与成果

本课题研究从2005年12月起至2007年12月结束,历时2年时间,整个研究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1、申报准备阶段

提出课题、组织实践、论证阶段:2005年12月,成立课题组,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明确任务与分工,做好思想发动动员工作。开展调查、调研工作(查阅文献、学生基本情况)。

2.专题研究阶段

2006年1月—2006年12月,学习掌握有关理论、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写出综述。

3.深入研究阶段

2006年12月—2007年8月份实验课全面铺开阶段,主要包括各子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研讨、教案设计、撰写论文等。

4.总结成果阶段

2007年8月—2007年12月,主要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相关资料汇编等,形成经验出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VCD 光盘,形成报告送省验收。

七、课题组成员

研究指导顾问:丁锦辉(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特级教师)

沈艳华(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高级教师)

课题主持人: 秦跃成(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职成部主任、高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 见附表

结语: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大家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秦跃成2006年12 月20 日

第四篇:以运输为基础

一、以运输为基础

Menlo Logistics(CP)门罗物流、Roadway Logistics(ROLS)罗德威物流服务公司、Yellow Logistics Service美国货车运输、Schneider Logistics美国斯奈德物流、JB.Hunt Logistics 美国JB亨特运输服务公司、Fedex Logistics Services联邦快递、UPS Worldwide Logistics联合包裹服务公司、Ryder Dedicated Logistics赖德专用服务公司、二、以仓库和配送业务为主

Excel Logistics精英物流、GA TX Logistics通用物流、DSC Logistics DSC物流、USCO联合不锈钢公司

三、以货代为基础

Kuehne&negel德迅货代、Fritzard C.H.Robinson罗宾逊物流

四、以托运人和管理为基础

Caterpillar Logistics Services(Caterpillar Lnc.)卡特皮勒物流

Intral(Gilletter)吉利特物流

IBM(IBM Corporation)万国商业机器公司

KLS(Kaiser Aluminum)凯瑟铝制品公司

五、以财务或信息管理为基础

Cass Information Systems(Cass Commercial Corporation的分支)

GE Information Services(GE电子)

Encompass(CSX和AMK合资公司)

六、从集团企业中独立出的日立物流Hitachi Transport System

海尔物流Haier's Logistic

2011最新 国际快递公司排名前10世界物流公司排名USPS 美国邮政服务公司 USA Mail, expressDPWN(DHL)德国邮政-敦豪丹莎海空 Germany Mail, express,logistics, financeUPS 联合包裹服务 USA Express, logisticsMaersk 马士基 Denmark Shipping, freight forwarding, logisticsFedEx 联邦快递 USA ExpressLa Poste 法国邮政 France Mail, ExpressCosco 中国远洋 China ShippingJapan Post 日本邮政 Japan MailNippon Express 日通 Japan Freight forwarding, logisticsRoyal Mail 英国皇家邮政 UK Mail, Express

2011中国物流公司前十排名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China Railway Express Co., Ltd.)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

10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

其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且更多个关注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活动,是供需双方和物流第三方的领导力量

第五篇:构建以人防为基础

构建以人防为基础“四防”一体化的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

随着监狱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推进,监狱工作“首要标准”的提出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造罪犯的必然要求,都需要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监狱应有的贡献。基于此,我认为实现监狱安全稳定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以人防为基础,物防、技防、联防互为补充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安全防范体系,对罪犯的学习、生活、劳动,三大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科学化管理,才能确保实现监狱的安全稳定。

首先,就防范手段而言,安全防范包括人力防范、实体(物)防范和技术防范三个范畴,“联防”只是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范畴的衍生。其中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防范手段,它们是安全防范的基础,尤其是“人防”更是基础之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所有的防范措施都会功亏一篑流于形式。发生在内蒙呼市二监的罪犯脱逃案例就是一个例证。人防建设要加强监狱民警,特别是一线管理民警的安全稳定思想意识教育和履职责任心,增强忧患意识和敌情意识。有怎样的思想意识,就有怎样的行为结果。对监狱安全稳定工作重 1 要性的认识和履职责任心的加强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前提。所以,监狱必须首先要解决民警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大家明白监狱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稳定为前提,加强工作责任心,只有这样实现监狱安全稳定才会有思想基础和行为保障。人防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加强人防力量优化警力部。监狱要结合自己警力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对各个管理环节的人防措施进行严密地部署,做到不疏死角,不留漏洞。特别是对细节管理上要进一步慎密化,要加强日常检查、督察、巡查“三查”工作。对干警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严格奖惩。保障各项防控措施充分有效的发挥防控作用。

第二,在人防的基础上加强物防建设,进一步确保实现监狱的安全稳定。物防可以说是监狱原始雏形的时候就已具备的形态。所谓“囹圄”即为此义。物防的主要作用在于推迟危险的发生,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现代意义的物防已不应是单纯物质屏障的被动防范,而应是越来越多的采用高科技地手段,一方面使实体屏障被破坏的可能性变小,增大延迟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体屏障本身增加探测和反应的功能。现代监狱的物防建设功能更应完备,布局更应合理。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当前监狱布局调整的机会,加强物防建设使之更加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监狱改造罪犯的需要。目前,我省大部分监狱物防建设只仅仅停留在围墙、电网、岗楼的原始防控层面上。监狱物防建设 之功能、布局和科技含量都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需要下大力气投入资金加以解决,要进一步强化外围控制、通信、报警、照明、监控等配套设施,筑牢物防屏障,从人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上彻底打消罪犯脱逃和其他重新违法犯罪的念头。并加强警务装备,配好配齐单警执勤装备,使物防建设更加适应当前形势下改造罪犯的需要。

第三,当前,随着监狱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监狱的信息化建设成为监狱改革与发展的又一课题,其中涉及到监管安全的技防问题更是不容延宕。技术防范手段是对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和加强。它要融入人防和物防之中,使人防和物防在探测、延迟、反应三个基本要素中不断增加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探测能力、延迟能力和反应能力,使防范手段真正起到作用,达到预期的防控目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监狱经济不景气,国家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原因,技防建设在一些监狱几乎是一片空白。监狱为确保实现安全与稳定,搞“人海”战术、“疲劳”战术是唯一的防范措施,成为监狱的无奈之举。严防死守往往使干警身心俱疲,精力严重不足。加强技防建设应该逐步过渡到以技防、物防为重要手段和载体,向科技要警力的安全防范模式。

近年来随着押犯构成的日趋复杂化,罪犯改造思想的隐蔽性、伪装性愈来愈强,呈现在管理民警视野中的东西的真实性 大打折扣,而技防措施能够有效监控罪犯日常言行举止,发现罪犯有可能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技防建设,完善监控、报警、门禁、安检等系统建设,对车流、人流、物流进行科学控制检测,关押点周界实现监控报警全覆盖;电网实现数字化,监区的楼层过道,罪犯的生活、学习、劳动三大现场以及监狱大门、会见场所等都进行有效的技防监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更加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科技强警、科技创安水平,加强监狱安全防范,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安全因素以实现监狱安全稳定。

第四,联防是监狱实现安全稳定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的延伸内容,是被实践所证明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协调统一、步调一致高效的联防机制,需要进一步抓好与驻监武警部队的“三共”活动,抓好监狱和武警部队的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互通,建立责任明确、衔接紧密、协同有效、警力配置科学的联防机制;抓好与当地公安机关、周边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街道办、社区的联动、联防和应急协同工作,加强实战演练提高联防的协调实战能力,进一步提升监狱安全防范水平。

第五、在建立健全以上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监狱在发生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 发事件。这就要求监狱必须按照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高效运转的要求,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研判准确、措施果断、协作有力的要求,全面提高监狱处突能力。首先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不断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监狱必须从社情、狱情、犯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各种资源的充分保障与最佳配置,战略、策略层面的决策与执行,控制与协调,以及危机事件的处理与恢复等方面,制定出高效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明确紧急状态下监狱应急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各押犯单位必须从时势发展变化的不同情况出发,综合内外因素及时调整更新应急预案。必须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适时修补应急预案,始终保持应急处置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组织民警经常性的演练,增强应急灵敏性,全面提高监狱和民警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确保监狱实现安全稳定。实现监狱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如何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是监狱工作的一个永久性课题。监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进一步深化、细化现有安全防范体系,进一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建设,经一步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监狱安全防范体系,不断加强民警工作责任心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建立“思想防线牢固、人防部署严密、物防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联防协调统一、应急处置高效”的集管理、防范、控制于一体的应急处置机制,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到预知、预判、预防、预警和有效处置。监狱的安全稳定必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努力实现监狱安全稳定长治久远。

下载以EVA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EVA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合集)

    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对我国社会管理构成巨大挑战。只有坚定不移推......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5篇)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

    以人力资本回报为核心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精选5篇)

    以人力资本回报为核心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 在管理提升活动中,集团人力资源部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牵头推进集团标杆管理工作,作为集团管理提升活动的主......

    以就业为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戴溥之,李蔚(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作者简介:戴溥之(1974-)女, 河北定州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

    以校为本的师训模式研究申报书

    以校为本的师训模式研究申报书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的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几年已经证明是符......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与国际交流的拓展,教育事业作为评价国家软实力的标准之一,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

    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

    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 推动学校课程改革 沁阳市第一中学 樊克钧 一、有效教学的解读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 第一,谁穿得快(速度) 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 第三,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