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样例5)

时间:2019-05-15 12:1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篇: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黔南师院贵定分院贵定师范学校 自科教研室 贺万荣 551300

内容提要 :贵州是个旅游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贵州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基本对策,以保证贵州旅游的待续稳定发展。

贵州的现代旅游业开始于 1979—1980 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然而,贵州旅游收入与贵州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贵州旅游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贵州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1980 年,贵州省旅游部门接待了香港师生暑期旅游团,成为贵州现代旅游业开始的标志。1981 年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贵阳分社,1982 年成立了贵州旅游局,1988 年,贵州省旅游局与贵州省外事办公室正式分署办公,贵州旅游业从此自成系统。

目前,贵州有四星级饭店 1 家,三星级饭店 2 家,两星级饭店 25 家,一星级饭店 9 家,共提供客房 3300 多间,旅游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在旅游服务接待方面,现有接待机构 70 家,其中 12 家国际旅行社,有 58 家国内旅行社,配有多个语种的翻译导游人员,有相当规模的旅游接待车队,旅游接待能力较强。1980 年,贵州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仅 1694 人次; 1990 年上升到 24112 人次; 1995 年为 136459 人次。

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来发展迅速。有龙洞堡国际机场一个,还有铜仁机场、黎平机场、兴义机场、安顺机场等四个支线机场。计划建设的还有荔波机场、黄平机场、茅台机场、六盘水

机场等。在公路建设方面,已经建成新贵黄公路、贵遵公路、贵新公路、凯麻公路、顶兴公路、水黄公路、贵毕公路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铁路运输方面,继贵昆铁路、黔桂铁路、黔渝铁路、湘黔铁路之后,相继开通了株(州)六(盘水)复线、南昆铁路等。目前贵州的交通已形成了多种运输形式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运输条件。

贵州旅游风景区点多,质高,面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11 个自然民族村寨。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旅游者行列的人越来越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贵州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旅游目的地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时期将会迅速到来,贵州旅游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贵州旅游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贵州的旅游业将迎来春天。就目前来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将面临一些严峻的考验:

• 贵州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差。近些年来,贵州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虽 然得长足的发展,但各项基础设施之间发展不平衡,还不能满足入黔旅游客人快速增长的需求,反过来会制约贵州旅游的大发展;

• 贵州旅游可进入性较差。从 80 年代末期我省开始建设首条高等级公路 ——贵黄公路起,我省的交通运输条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铁路复线、支线机场的相继投入使用,为我省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已经建成使用的各交通线路来看,很少有直达旅游景点的。也就是说,从市区到各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状况还很恶劣,各景点的可进入性较差。

• 旅游规划管理 体制不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多部门多待业共同完成的事业。在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主管部分林立,责权利划分不清,职能相互交叉,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出现问题时互相扯皮的现象相当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旅游目的和动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原来单纯的观光浏览演化为增长知识、消遣娱乐、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旅游者也从原来的国内客人为主发展到国内国际齐头并进的局面,因而对对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 旅游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但是,贵州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品优势,也不等于市场优势。贵州旅游产品的打造、包装、宣传和推销的力度不够,导致贵州旅游的竞争能力不强,养在深闺无人知,最终不能实现资源到经济的转化。

• 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在旅游业发展中作好宏观调控,把旅游管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放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则应作好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旅游质量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贵州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了。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的环境容量较小,在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最终又限制着旅游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旅游发展中打出“生态”牌,在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

第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人文环境。从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总是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的居民素质普遍偏低。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目的、动机、兴趣爱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者更多的想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因此,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居民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进行培训,这也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第四、严把导游质量关,提高导游员综合素质。贵州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洞等,对发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导游员乃至全国的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科学知识背景了解不多,讲解时往往局限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点的外观形象等。对于景区景点的一些内在的科学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今后对导游员的录用考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要大力培养能掌握多门语言的导游员,满足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宣传,提升贵州旅游形象。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接待人数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湖南等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国内国外游客往往经过贵州直达云南而很少在贵州停留。其中有一重要因素就是长期以来对贵州旅游的包装宣传不够,导致贵州的旅游形象较差,人们对贵州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要保证贵州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贵州旅游进行包装宣传。要让国内国外的游客了解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知道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怀念贵州。

第六、继续发展贵州交通事业,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旅游业得以大发展的前提条件。最近几年,贵州的旅游交通条件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省会贵阳到各旅游景区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但是,现在的各种交通条件都主要是从贵阳到各旅游城市,而连接旅游城市与各景点的道路质量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吸引回头客非常不利。因此,旅游交通的发展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贵州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贵州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真正的旅游大省。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贵州科技出版社 杨龙 编著

《旅游管理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广海 方百寿等 编著

《贵州旅游》 贵州民族出版社 廖善友 编著

第二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有关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的影响问题的研究,也积极向这一主题靠拢。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研究十分活跃,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目前公认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在于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应实现与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然而,由于旅游业“起飞”速度较快,在短短几十年内就一跃成为全球产值较大,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类型,因而对人类经济和思维方式的冲击过于迅猛,致使人们无暇思考发展旅游业的方法论问题。在实践中表现为受趋利动机驱使,将旅游业发展简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进而引起旅游破坏的恶性循环,如果不对其采取措施,将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措失。随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针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采取保护和发展措施,全面理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更好地发展旅游业。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

发展趋势

实现途径

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战略。而这种战略的提出,却是人类在饱受生态恶化,资源濒临枯竭的报复下,痛定思痛才得以出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而出现。

目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

一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 二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属性、内容及原则.............................................................3 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7 四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7

一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人类社会已经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过了数百年的历史,而二者的背离又突出表现为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会降低自然资源的恢复

和自净能力,长期内则会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才引起学者的关注。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森(R·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人类关心环境的开始。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就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但由于当时人们尚不能完全体会联合国的呼吁,大部分人尚不能体察到环境的恶化,因此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足够的回响和反应。直到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才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浪潮。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不同的阐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如从哲学角度主张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基点,以生物圈及人类的共存与发展为价值取向,转变以人类为自我为中心以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为中心的生态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地理区域经济角度,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繁荣;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指出可持续发展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等三个方面,是三者协调构成的复合系统,其功能是有效地调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使人类在保护节省资源的条件下,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尽管各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的阐述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了“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思想,而这一点正是对人类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是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定义:可

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划时代思想的出现,基于旅游业在发展中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这种背景下,可持续旅游的概念被提出来。1993年,《可持续旅游》(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在英国创刊,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1995年4月,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这两份文件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并为世界各国推广可持续旅游提供了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可持续旅游已进入了实践性阶段。

二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属性、内容及原则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由于人们过于沉浸于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喜悦之中,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因而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造成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盲目上马的恶果,加上对景区景点的粗放式经营和低效率管理,使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此时,旅游界人士方意识到倘若发展与环境之间失去协调,旅游业必将受到致命打击。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使旅游与大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环境和谐地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既满足当前和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又不损害旅游者和旅游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成为时尚。而人们在“崇尚自然”的同时,也油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属性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战略,其执行必然要对应于某一特定的区域空间,而区域总是表现为一个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三者于一体的综合体。从这角度而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可避免地具有地域

属性。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

这一属性是由构成特定区域“自然—经济—社会”三者形成的复杂系统的本质所决定的,它要求实现综合性和协调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前需求和后代利益,区域利益和全球发展的统一。整体发展也就是要求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使各方面能够均衡协调发展。

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差异性

地域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我们甚至在地球表面无法找到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地方。地域之间因旅游资源丰富程度、旅游环境适宜状况、地理区位特征、经济基础水平、旅游发展机遇及可进入性等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在地域上的差异。另外,人员参与地域活动的主体,地域之间人们受教育水平,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持态度等的不同,也会导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差异。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性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性来源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性,在全球地理范围内,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使某些区域成为旅游热点,而某些区域相对成为旅游温点或冷点。各旅游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竞相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在时空上最为适宜,在经济上最为划算的旅游资源,以吸引旅游者对该旅游地的选择。正是这种的“非胁迫、自由任意”的状态,体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性。

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节律性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有节制地使用旅游资源,以免给后代的旅游业造成困难,使旅游资源的供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旅游资源作为资源环境的一种,同样具有稀缺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必须发挥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而且,这也是一个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

(2)技术进步的节律性

技术进步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总是从低级阶段各高级阶段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具有节律性和规律性。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使旅游

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了节律性属性。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1.增强全社会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负面效应的理解,树立和强化全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

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正负面效应,前已述及,不再赘述。然而如何处理旅游业发展,经济增长及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坚持经济中心论,还是坚持生态中心论;能否实现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即既实现旅游经济发展,又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如何实现;这些问题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要研究的内容。

2.提倡公平发展

强调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正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所强调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整体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发展均衡与公平性。

3.提高旅游业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会对旅游地带来诸多利益,如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美化居住环境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旅游地社区和居民的发展与利益,只有这样,旅游业发展才能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4.提高旅游容量和旅游产品质量,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体验 旅游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没有旅游者,旅游业的基本发展都无法得到保证,更不用于可持续发展了。在当今旅游业激烈竞争的今天,能否提高现有旅游地旅游容量,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地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关系着旅游地未来发展的生死存亡。

5.树立全新的理论观念,保护好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要求人类从生态的观念出发,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使后代人发展旅游业仍有可持续发燕尾服的旅游资源。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旅游业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广泛性以及自然—经济

—社会的复合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是重点,需要与限制共存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在“发展”上,发展是旅游业的重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探索发展途径、发展方法、发展重点等一系列问题。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旅游者追求高品位旅游经历的需要,是为了满足旅游地居民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为了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对旅游资源等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旅游环境的利用加以限制。这种限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2.可持续性原则

旅游可持续性是指旅游生态系统受到某种或某些因素干扰时,保持其自身发展的能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持,核心是旅游发展不能超越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发展”一旦超越承载力这一临界点就会导致自身的衰退。

3.公平性原则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同一代人的横向公平性。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作为全球两大主题之一,号召全世界共同发展。而目前世界的现状是两极化,贫富差距悬殊。在这种状况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强调给世界各地区人民以公平的发展权。旅游业作为世界产业的一部分,也应当体现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2)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世界上不可能再生的旅游资源都使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只顾自己的需求而过度开发使用有限的旅游资源,而是应当给后世以公平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和机会。

4.共同性原则

“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共建共享我们的家园”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公平,重发展,可持续性原则是全人类应当恪守的共同原则。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联合行为。正如《里约宣言》之中所述:致力于达成即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协定,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

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弃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致使景区污染严重,旅游景观受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掠夺性开发破坏了旅游资源。

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其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者环境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

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的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即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四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以教育为主,法律手段为辅的原则

旅游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活动,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而引起的。因此,要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包括旅游者,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在内的“人进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教

育,使他们在涉及旅游的各种活动中,都能自觉地恪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对于旅游者而言,能否获得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经历取决于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旅游环境的受保护程度。对旅游者进行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到旅游者的头脑之中,培养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还要帮助旅游地政府提高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迫切性的认识,以获得当地政府的最大支持。不可否认,无论宣传教育做得怎样到位,总有一些人不惜以破坏环境、毁坏资源为代价来获得个人私利。因此,必须出台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制止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

(二)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判断旅游开发与决策是否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虽然旅游承载力因具有季节性,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达到准确化,但它是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在确定承载力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对旅游地进行开发,才会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提倡和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这种方式既能做到环境保护,又能为旅游者提供难忘的旅游经历,还能最大程度地造福于旅游地。因此,生态旅游是目前和未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四)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环境影响评估,原是美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应用到各行业中。环境是旅游产品的载体,旅游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旅游产品的质量。将环境评估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将旅游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的冲击和影响做准确的评价和估计。以评估结果作为理论依据,可以帮助旅游投资商,旅游开发商,旅游地的管理部门减少或取消对一些将严重破坏环境,且发展潜力小的项目投资,避免资金的浪费。环境影响评估,是环境管理的有效工具,是一套对环境问题惊醒识别、分析和评估的总和系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五)转变旅游开发观念和经营模式

摒弃以往规模开发旅游资源的模式,以及片面追求旅游经济增长的开发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为指导,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走集约化发展旅游

经济的道路。

结束语: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其发展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传统旅游业在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负面效益。这些不良后果使人们从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喜悦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旅游业的发展。1990年加拿大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织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发展行为战略草案”,阐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框架和主要内容。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制定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1996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和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了“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实际议程”,确定了行动纲领和采取行动的优先领域。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等引入到旅游业中来,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评估旅游业给旅游地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在继续,准确地说是刚刚起步。展望未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美好而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我国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客观、全面地分析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是提升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高效、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的前提条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湖泊旅游业是现代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并且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异军突起。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分析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青海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同时,提高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在国际旅游业中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产业实践考察以及结合当前国际旅游产业竞争力标准,深入分析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构成因素以及竞争力的衡量标准,同时全面剖析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造成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升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关键词】旅游业 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

目录

一、绪论..................................................................3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意义........................................................3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3

二、旅游业发展概述及其构成要素与衡量标准..................................3

(一)旅游业发展的构成要素............................................3

1、旅游业发展的要素条件............................................3

2、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条件............................................4

3、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结构形式以及竞争状况........................4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4

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5

(一)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5

1、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5

2、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不断加深......................................5

3、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5

4、旅游管理不断深化................................................6

(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存问题........................6

四、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8

(一)国旅游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8

(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缺乏有效的整体调配机制....................8

(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投资与收入呈现严重不平衡..................8

(四)旅游支持性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较低..........................9

五、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9

(一)实行开发、保护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彰显青海旅游特色................9

(二)以信息化带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与国际接轨...................10

(三)加强青海政府的引导和行业协会的作用.............................10

(四)完善青海旅游支持性产业与产业链的建设...........................10

六、结语.................................................................11 参考文献:...............................................................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融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为一体,各个阶段同时并存,又以劳动密集为基础,所以,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和发展余地,参加竞争,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不仅反映了旅游业的国际地位,更重要地反映了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成长态势,它既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密切相关,也是推动我国旅游企业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重要因素。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作为我国湖泊旅游线路的典型代表,其旅游发展的提高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当前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服务质量不高,基础建设不能及时跟上以及旅游发展破坏湖泊生态资源平衡的现象,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

(二)研究意义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一方面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现状加深的了解,从而便于制定青海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战略以及自然资源与人文科学有效结合的发展战略等,都可以引领旅游主流,有效提高青海旅游资源的竞争力,让国内外更多的旅客了解青海湖旅游的特色和特点。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提高,在旅客们领略美丽湖泊生态风景的同时,有效利用湖泊资源,保持湖泊生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法、例举法以及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总结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业的相关理论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学习和了解,其次,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终,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给出了改善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二、旅游业发展概述及其构成要素与衡量标准

(一)旅游业发展的构成要素

1、旅游业发展的要素条件

旅游资源发展的要素条件是旅游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发展的要素条 件包括:物质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等,其中物质资源包括了一国旅游景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与社会人文旅游资源,它是旅游发展的首要要素;知识资源是指旅游业发展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科技信息涵盖量;人力资源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旅游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资本资源最直接地反映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旅游业各个环节资本的大量投入,会扩大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整合旅游业的集群组合状况,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2、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条件

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条件是旅游业提升竞争力的动力条件,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条件,其中旅游业国内需求条件是指国内居民通过旅游需求消费以及崇尚的旅游新潮流来刺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内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使国内旅游资源在形式、内容、理念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此来满足国内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国外需求条件可以促使旅游业坚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旅游发展战略,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其它旅游业发展的先进形式、理念,从而结合本国具体国情,不断改善本国旅游业发展的各个具体环节,推出属于本国自己特色的旅游业,满足国际游客的需求,实现创汇的旅游发展目标。

3、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结构形式以及竞争状况

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结构形式以及竞争状况是决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它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发展速度以及发展目标,其中国内各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向标”,也是构成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制定有利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战略以及自然资源与人文科学有效结合的发展战略等,都可以引领旅游之主流,有效提高旅游资源的竞争力;旅游产业的结构形式关系着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状况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它决定了旅游资源整合的规模以及旅游资源各项管理、调配体系的构建,影响旅游资源的规模化发展,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力的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持以及与国际旅游行业接轨标准的制定,规范、有序的旅游产业竞争可以刺激各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营造旅游特色景观以及创新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理念,与此同时产生价格竞争优势,使各个旅游产业在竞争中得以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主要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旅游业在旅游市场占有份额来衡量,这是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特征,二是通过旅游业潜在的发展优势来衡量,这是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条件,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全面 把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

以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市场中占有的份额来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就是要整体综合分析该地区旅游业的接待人次以及在旅游业中的排位等显性竞争特征,以这些显性数据作为衡量该旅游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标准;同时要全面考虑该旅游产业的潜在发展优势,其中主要包括:旅游业目前的竞争实力、旅游业竞争的后续潜力以及旅游业竞争的未来发展力。首先,旅游业目前的发展主要是考虑游客们对目前旅游形式、内容以及旅游理念的满意度以及接纳程度;其次,旅游业发展的后续潜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维护及创新能力、旅游资金的筹供调蓄能力以及旅游成本的承接能力等;最后,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力是指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整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它不仅与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紧密联系,是衡量旅游业远期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准。

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1、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据统计,2016年青海全区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32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亿美元,同比增长26%;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国内旅游收入921亿元,同比增长30%;全区旅游总收入969亿元,同比增长29%。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均创下历史新高,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青海当年国民生产总值38%,成为青海的支柱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不断加深

区域内各地都对自然旅游资源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挖掘,比如青海的“湖泊、风光、人文、生态”四大类旅游资源开发,青海湖的“湖泊、生态系统、动植物”主题游览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同时,各地对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发掘出各具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生态、音乐和舞蹈等历史人文资源,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还有青海的“双会一节”等会议的举办,使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得到了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

3、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交通运输业方面,近年来也发展较快,陆上交通正在逐步改善,现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在建和已列入规划中的多条交通线路。为构建蜘蛛网式区内支线航线航班网络,建 立区内立体交通体系,在青海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12年4月1日夏秋航季起,青海机场管理集团联合多家航空公司对区内支线航班进行优化。将为广大旅客出行提供更为舒适、快捷的服务,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辅助性设施水、电、气、照明、污水处理、通讯、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以及停车场的路标等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建设不断完善。这些都对区域内各地旅游事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也为旅游协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旅游管理不断深化

《青海旅游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评价和监督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建立区域旅游形象、管理区域旅游市场营销、制定并实施旅游产业和休闲娱乐产业政策创造了条件。同时,加强对区域旅游设施、土地利用程度、环境容量及旅游业资金的管理,有利于旅游直接行业、间接行业的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有利于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地区旅游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存问题

1、旅游业发展过于粗放

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青海旅游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粗放型发展模式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当前发展的最大缺陷,不仅影响青海当前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还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将来的规模化、体系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制造阻力。

2、旅游业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整体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国家在建的大型工程难以与旅游业接轨,国家部门体系以及各地区旅游管理部门之间不能够有机整合、相互协调,导致各地方旅游产业无序竞争,加之青海旅游专项建设经费短缺,旅游业宣传力度有限,严重影响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青海湖区域旅游合作与协调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但目前的实际效果仍不明显。目前,区域旅游合作大都是政府推动、行政撮合,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链接和表面化的呼应。区域旅游合作中短期行为居多,强调的是市场宣传和形象推广合作、旅游线路和旅游客源的合作,而在旅游其他要素合作上力度不够,无益于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由于对构建青海滨海旅游城市圈的思路和框架尚未形成共识,也缺乏相应的协作机制,使得各地区之间虽然具备形成旅游网络的条件,但是其旅游空间网络的设计和构建尚处于初级的、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参差不齐,无法发挥出整体效 益。景区之间如何协调、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并兼顾和带动区内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目前也没有一个科学的旅游规划。

3、旅游业开发水平不高

旅游产业、景区、景点等开发水平相对较低,不能与国际先进旅游开发理念相接轨,一味的只注重开挖景区、景点,却严重忽略旅游主题的凸显、与周边景区的搭配协调力度以及创新理念的运用,从而导致开发出来的旅游项目缺乏吸引力,使游览价值大打折扣。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包装及主题形象设计缺乏创意,无法形成富有个性的过硬的旅游品牌。在经济目的的刺激下,一些异地集锦仿制型的民族文化离开了原生的自然社会环境,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一起包装、搬上舞台,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缺乏真实的环境感受。这些都不利于旅游品牌的培育。

4、旅游业缺乏高级要素支撑

构成青海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多为初级要素,缺乏高级要素的注入与支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初级要素是指自然或者历史留存下来的旅游资源。青海的工业基础较差,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此外,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欠佳,旅游交通网络不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数量少、级别低,旅游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管理欠规范等诸多问题。与旅游市场体系配套的旅游服务、旅游商品产销、信息、从业人员培训以及宣传推广等,也几乎都停留在初步发展阶段。这些都给旅游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大大降低了旅游吸引力,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5、旅游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员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较低,影响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的构建以及旅游支持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是维持旅游业继续繁荣发展的法宝,当前青海旅游行业职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较深层次的培养,易受经济利益的趋势,严重影响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

青海旅游城市的资源适合发展多元旅游。从空间上看,旅游开发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目前开发建设的众多旅游景点,都同以湖泊、生态等景观作为特色。尽管各区域旅游资源都不乏个性,但在开发时资源的个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同质竞争的现象明显,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和低水平的建设。此外,从旅游市场状况来看,目前市场营造仅局限于企业个体行为,大部分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同行之间很少联合经营或联合营 造市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也较为松散。

四、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形势下,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给青海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注入活力,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当前旅游业所处的国内外各种形势,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导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足的原因。

(一)国旅游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是导致该区域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青海旅游业虽然已有20多年的发展,但仍没有走出粗放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靠成本和质量来竞争的,而是仍处在削价竞争、打价格战的初级阶段;企业经营的产品多是常规化的产品,特色产品、品牌产品很少;多数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旅游饭店出租率较低,旅行社年终亏损或盈利不多占相当比例,旅游汽车公司每年有很长的淡季和停运期等,与此同时,青海湖各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以及竞争实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脱节,青海湖各区域旅游产业普遍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与支持,从而长期导致各旅游景点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的有效竞争结果,使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虽然繁多,但旅游景点发展、创新却更不上国际旅游业发展标准,渐渐地削弱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缺乏有效的整体调配机制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缺乏有效的整体调配机制是导致青海当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政府各部门组织机构的职责范围不同,缺乏相互沟通、整体整合青海旅游资源的措施,致使青海旅游资源从申请审批到发展管理所经程序繁多,标准得不到统一;另外民航、铁路、水电气的供应,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旅游各行业和部门的消费市场,本应该有紧密协作的天然条件,但由于有关行业仍属于垄断经营的体制,在消费旺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与此同时,国家大型在建工程、已建体育赛事场馆、娱乐设施等都严重欠缺注入旅游行列的调配机制,从而使这些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场所与青海旅游行业脱轨,严重影响青海旅游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投资与收入呈现严重不平衡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投资建设以及维护更新与旅游行业的收入呈现严重不平衡现象,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发展最终导致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缺乏扩大再建、规模化发展的有效机制,旅游业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建设理念、设计标准以及构架水准与国际旅游行业差距明显,一味地耗用先天自然资源与历史流传下来的人文资源来换取大量的旅游产值,引起了当前青海各 旅游景点普遍存在的缺陷,例如:旅游景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与旅游景点不相匹配;旅游景点缺乏创新活力;旅游景点长期对外开发而缺乏足够资金对其实施保护措施导致的景区文物出现风化、受损坏等现象,严重制约着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旅游支持性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青海旅游支持性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虽然比较全面,但其大多数都处在初级起步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与电子商务在这些行业还没有得到普及,加之青海对国际出入境行业的旅行社、旅游带团机构设置的限制门槛、各项要求都比较严格,使这些机构的发展无法与市场竞争接轨,直接导致一种进入该行业难,而在该行业被淘汰更难的现象出现,影响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从事青海旅游支持性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旅游服务人员职业素质与专业水平有限,缺乏旅游业建设的高级人才以及引导旅游业服务人员继续深化发展的专业理论研究机构,致使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陷入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阻碍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

五、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实行开发、保护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彰显青海旅游特色

面对当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给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带来的困境,务必要探求能够推动当代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化发展道路,其中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持续发展过程中,坚持开发、保护与创新并重的原则是十分重要。

坚持“开发”原则要有效结合当地的民族风俗以及文化特色,开发出有价值、有发展前途的旅游观光新项目,丰富游客的游览经历;坚持“保护”原则要在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地周边环境以及游览地的客流承载力,禁止无限度地开发、开放游览景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环境污染与文物景观损坏等后果的发生,使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向“生态旅游”的标准迈进;“创新”原则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也是提高青海当前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措施,“创新”是指在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入现代化气息以及人性化发展理念,把未来科技、经济、旅游等发展趋势融入到当前的旅游业各个服务、建设等环节,使游客既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又享受到高品质、现代化的旅游过程。

依托各类湖泊旅游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湖泊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专项类旅游产品等。以丰富的产品增强青海湖泊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还有,可以推出湖泊观景;以及形成固定的湖泊文化旅游节。除此之外,可以以拍摄为前提,吸引外来游客驻足青海,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以信息化带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与国际接轨

青海当前旅游业还缺乏现代化科技元素的注入,旅游业信息化力度不够,因此,增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青海当前旅游行业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以现代信息化带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高效统计、调配,从全国整个旅游业着手,有效调节青海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实现旅游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促进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就要从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着手,实现旅游服务业电子化办公,把电子商务运用到旅游服务业的各个关键环节,既节省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本、运费资本等资本投入,又实现了广大游客从购票到游览观光的便捷化,从而有效提高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运转速度,提高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青海政府的引导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青海激烈竞争的旅游业市场中,普遍出现了一味的削价竞争,而忽略了建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及创建特色旅游的有效竞争机制,从而导致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市场的无序竞争,出现“窝里斗”的竞争惨象,严重削弱了青海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青海政府对旅游业的引导以及行业协会的协调、沟通作用,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所必要的条件。加强青海政府对旅游业的引导就是要求青海政府从全国旅游行业发展形势着眼,有效调配旅游业各个运行细节,同时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对地方旅游业过度保护的弊端,使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实现整体规模化发展;加强旅游业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就是要求旅游行业协会制定全国旅游业发展的统一规则,在统一规则的引领下根据不同旅游景区的不同情况而发展特色的旅游业,从而使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秩序得到保障,促进旅游业快速、有序发展。

(四)完善青海旅游支持性产业与产业链的建设

完善青海旅游支持性产业与产业链的建设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正常运营的保障,也是提高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动力支柱,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支持性产业以及产业链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但还不够完善,与当前国际旅游业发展模式以及发展速度不相稳合,因此,我们要从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度来完善构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支持性产业以及产业链等为旅游业服务的整条体系,有效构建以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中介机构、旅游食宿场所等服务部门为支持的旅游业完整运行体系,加速青海旅游行业的发展,大力提高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 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六、结语

旅游业是青海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对青海整个经济运营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当前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务必要认清衡量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标准,以这个标准为依据,全面分析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势,从而探索出一整套有利于解决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效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江莲.环境教育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4(3):21-24.[2] 王育红.浅谈加强《旅游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J].中国科教博览, 2013(5):30-33.[3]冯年华.关于旅游文化创新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5(3):22-23.[4]谭丽林.论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J].学术论坛,2014(11):84-87 [5]张辉 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J].旅游学刊,2013,(5):12-15..[6]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7]李开宇等.中国入境旅游受突发性旅游事件影响的时空分析及其应对[J].世界地理研究,2015(3):71-74..[8]罗明义,毛剑锋.旅游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实务.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13.[9]蒋小娟.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现状、趋势预测及策略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6):81-84.[10]高静,梁昭.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2014(9):20-22.[11]胡瑞娟.论新时期中国三大旅游市场政策取向[J].旅游学刊,2014(1):19-22 [12]徐敏,董瑾.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2013,(7):34-38.[13]安辉.入世后的中国旅游业[J].财经问题研究,2015(2):25-26.[14]戴斌.旅游企业国际化及其运作研究[J].财贸研究,2014(3):22-23.[15]向荣.入世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4(5):24-26.

第四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2-30 11:40:00 ] 作者:扶蓉 编辑:studa20

[摘要] 农家乐休闲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起来的新型产业。本文以长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模式,针对其相应的问题,提出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家乐 长沙 旅游产业

一、农家乐旅游产业的概念:

“农家乐”,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消费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优化组合各种生产的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逐步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二、湖南长沙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长沙市旅游局统计,2006年,长沙市的农家乐有1415家,其中五星级农庄17家;去年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总人数达835.2万,总收入超过10.5亿元

长沙农家乐旅游开发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多种模式:

1.城市郊区型。城郊经济基础好,空气洁净,交通便利,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2.景区周边型。我市现开辟了8个森林公园,拥有大围山、黑麋峰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还有灰汤温泉、岳麓山等,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地区。3.基地兼容型。我市农村种植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注意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了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按休闲农业的功能划分,目前有三种类型:

1.观光观赏型。我市农业种植资源极为丰富,长沙花木带、各地茶园果园药园和水面养殖等名优特产为开发观光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域。

2.参与体验型。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的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

3.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丰富,长沙植物园、望城黑麋峰、浏阳大围山等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森林度假村、开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疗养、等活动,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农家乐投资开发主体角度:

1.农户联合型:特点是:投入少,接待量有限;乡村文化保留完整;旅游带动效应有限。

2.(公司)农户型:特点是:引进旅游公司参与经营、管理;发展规模和接待量较大。

3.(公司,社区)农户型:特点是:参与三方责任和分工明确:公司负责旅游景点(区)的规划、营销、培训;村委会协调,农户按规定接待、导游。

三、长沙休闲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引导。对休闲农业还存在模糊认识,缺乏有效的引导,有明显的盲目性。对休闲农业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适用的规范标准。

2.经营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在软环境方面,由于经营休闲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

3.布局不合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速度快,但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一些地方为了凸现休闲农业的个性特色,采

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4.思路不开阔,缺乏多样的特色设计。我市现有休闲农业主要是以观赏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为主,务农型、品尝型、购物型、疗养型的很少。没有整体的营销,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号召力和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四、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特有的潇湘自然生态环境。长沙森林景观的季相变化明显。水系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长沙的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本底。

2.丰厚多奇的乡村景观资源。我市环城的大水面大面积的种植产业,体现了鱼米之乡的色彩;浏阳、望城、宁乡的传统农业文化景观,显示了山乡风情;使人感受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魅力,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3.完善的交通网络。至2005年,全市周边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以高速公路相通,我市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4.十分可观的潜在客源市场。从客源上看,“长、株、潭”2005年,三市非农业人口已超过400万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南面有广州、深圳;北面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是我市休闲农业旅游不可低估的潜在客源市场。

5.民间资本投入积极。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我市农家乐旅游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旅游投资主体。

五、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把这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新亮点培育好、发展好,为之服务好。

2.以农为本,夯实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产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利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集“吃、住、游、乐”于一体的窗口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3.注重特色,积极稳妥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按照“适度超前、集中规划、分期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结合长沙市地域特点、农业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做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4.扩大宣传,努力打造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品牌搞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包装策划,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推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突出“健康、绿色、休闲”三大主题,进一步拓宽市场,打造一批在好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品牌,扩大长沙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影响力。

第五篇: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20180731

毕节某单位

贵州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SWOT分析模型浅析贵州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某人 2018-7-31

目录

引言...................................................................................................2 1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优势................................................................3 1.1 丰富的旅游发展资源..........................................................3 1.2 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4 1.3 独特的山地自然景观..........................................................4 1.4 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5 2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5 2.1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5 2.2 旅游产品管理问题..............................................................7 2.3 旅游产业管理问题..............................................................8 2.4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9 2.5 民族文化衰退问题..............................................................9 3 贵州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10 3.1 持续完善资源整合,开发旅游资源.................................10 3.2 结合新兴媒介传播,加大旅游宣传.................................10 3.3 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突破硬件瓶颈.................................10 3.4 有力塑造旅游形象,加强推广力度.................................11 3.5 加强旅游管理意识,提高人员认识.................................12 3.6 突出民族文化内涵,唤起民族认同.................................12 4 参考文献.....................................................................................14

/ 16

引言

目前国内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旅游业已成为其中重中之重,已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用不可小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刺激当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范围,增加经济收入。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和分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推进贵州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和方法。

/ 16 1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优势

究竟什么是旅游呢?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心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人们普遍渴望心理状态的平衡和调节。旅游活动是人们公认的最能有效地调节人们心理状态的活动。

贵州省旅游产业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贵州紧抓机遇,加快与国际旅游业接轨。现阶段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丰富的旅游发展资源

贵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是贵州作为旅游强省的最大优势。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中,保护资源始终放在首位,体现贵州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贵州拥有着黄果树、龙宫、织金洞、赤水等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等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紫云格凸河国家地质公园、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等10个国家级地质公园;遵义会 3 / 16 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贵州还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文化遗存发现较多。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后代的足迹。石器遗址的发掘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贵州海龙屯遗址也成功成为中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遗产的代表。

1.2 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全省境内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8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至今仍保持这它们最原始的状态,神秘的仪式、多样的民族节日、独特的风俗,对游客充满了吸引力。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1.3 独特的山地自然景观

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影响,贵州的工业发展缓慢,在阻碍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贵州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可能性。贵州有中国特有属61个;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74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7种。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0%,是中国四大中草药材产区之一。

贵州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貌发育为主的“山城”,喀斯特地貌特有的自然景观非常多。以荔波樟江国家公园作为例,荔波樟江国家公园在2007年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入选世界自 4 / 16

然遗产名录,其景观特点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洞,洞中有景;林中有水,水中有林;石上长树,树包石头。世界自然遗产表决大会给予了荔波很高的评价:“荔波的锥状和塔状喀斯特被认为是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参照地,形成了特殊而美丽的地貌景观。荔波喀斯特包含了众多高耸的锥峰和深陷漏斗,以及陷落河流和悠长的河流洞穴。”

1.4 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游,但由于交通限制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它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却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贵州省的邻居云南省,其旅游资源与贵州省有相似之处。然而云南旅游如火如荼,位居全国前列,旅游收入与人数已位居全国前十。然而拥有更广阔的喀斯特地貌与少数民族人数的贵州省,旅游业却发展得缓慢,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

2.1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缓慢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贵州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全国来说比较为落后。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复杂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导致在贵州修桥造路的价格昂贵,因而贵州省相比起其他省份而言交通较为不便。由于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使得贵州省内部经济落后,旅游住宿的 5 / 16 建设捉襟见肘,没有突出民族特色,长期和其他省份沟通不便,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独有的饮食,然而却不能符合大众的口味。

2.1.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建设是旅游的先决条件,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设置建设,但是贵州地处西南,地形的特殊严重制约着贵州交通建设,导致交通很不方便,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滞缓。贵州地处高原,境内山地众多,铁路、公路建设成本高,因而许多景区交通很不方便,易到达性较差。游人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逗留时间短。但是,近年来国家重视西部大开发,贵州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形成以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航空相互配套的综合交通网。高铁的开通大大的便利了贵州交通,贵州的交通日趋改善。

2.1.2 旅游住宿设施建设

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贵州很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游人缺乏安全感,更谈不上舒适感和亲切感。人们旅游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同时为了提高审美和开阔视野,通常都喜欢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游玩,例如斯里兰卡的泥屋、澳大利亚的SPA村、中美洲岛的茅草屋等都是国外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例子。虽然贵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个先决条件但是却没有利用起来,没有突出民族文化色彩,游客们对贵州的印象不够深刻甚至会有在中国旅游到哪都差不多的感觉,白白浪费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这两个好条件。另外在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政府未能出台 6 / 16 相关政策或者相关政策未能得以落实到环境保护以及资源保护当中。未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贵州省旅游业难以持续发展。

2.1.3 餐饮基础设施建设

出外旅游,游客们自然喜欢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以满足味觉上的需求,贵州小吃色香味美,种类繁多,例如裹卷、丝娃娃、豆腐果、油炸鸡蛋糕等,然而贵州的小吃却没有宣传到位,只有极少地方,例如安顺具有小吃一条街等特色美食街,普遍来看贵州的小吃行业的发展严重不足。提到贵州的酒,首数国酒茅台,然而一枝独秀的局面却制约了贵州其他酒文化的发展,贵州除了茅台以外的酒都不具有明显的品牌效应。

2.2 旅游产品管理问题 2.2.1旅游产品宣传缺乏力度

宣传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周边省份例如广西打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云南打出“第一春城”的口号,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眼球,名声大振。然而贵州的旅游资源相比起广西云南来说毫不逊色,然而因为宣传力度不够,许多美景仍深居其中,不为人所知。

2.2.2旅游产品创新缺乏深度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贵州很多景点开发不到位,只能仅供观赏,游客参与度太低,哪怕是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也因为民族文化含量 7 / 16

过低吸引不了游客。相反,跟风性开发产品导致旅游产品雷同,使贵州省旅游业产品缺乏深度,缺乏自己的个性。其实贵州省完全具备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的条件,正所谓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天,各有各特色,各有所长。由此可见贵州需要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竞争力大的旅游产品。

2.2.3旅游产品品牌缺乏强度

贵州的旅游产品很多都是总体规模小、产业链短、覆盖不全面的小产品。除了个别品牌之外,在市场竞争的残酷环境下很难生存。茅台和老干妈这种大品牌又是家喻户晓,覆盖全国的产品。很多去到贵州的游客都会感到对于带什么特产回家乡是件让人感到困扰的事。另外,贵州旅游整体形象不突出,没有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不利于形成强大的品牌。

2.3 旅游产业管理问题

贵州省政府对旅游业的认识不够深刻,仅仅停留在表面认识,对于景点仍由有关部门随意收费,管制不严格,立法和执法不够完善,旅游资源欠缺开发规划,忽视了景点的文化深度,同时文物的保护也有疏漏。

2.3.1旅游业的设计规划问题

贵州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经济较为落后,用在旅游开发上的资金也不太充足,因此政府对于旅游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可以赚取利益的层面上,有关部门对于乱收费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在环境治理问题上仍未有足够的重视,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重视以及推出政策落实行动。

2.3.2旅游业的资源调配问题

/ 16 旅游资源整合尚未完成,旅游业宣传、目的地营销等方面与建设旅游大省还有一定的差距。旅游业的资源管理强调和谐性,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应该相辅相成,然而近年来,贵州省的资源开发着重于生态资源开发忽视了人文资源的开发,很多民族文化,地方风情都被埋没与忽略。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加强保护,民族认同感也进一步丢失,使民族文化资源没法很好地得以利用。因此,贵州旅游的产业性还没完全显现出来,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点,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很小。因而发展旅游业的动力不足。

2.4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贵州的生态环境对于贵州的旅游业起到重要的作用。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都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近年来开发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土壤重金属污染、水污染都日趋严重。贵州旅游本就是打着生态环境游的招牌,失去了美丽的生态环境,相当于失去了旅游产品的主心骨,不但会对经济造成影响,甚至对于当地人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浩劫。

2.5 民族文化衰退问题

贵州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不足。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方面,世界遗产的申报上都还存在空白。旅游业作为一个资源产业为主的行业,不仅仅靠生态环境资源,人文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民族文化是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的少数民族种类繁多,不少少数民族文化都具有其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先决条件,但 9 / 16 是贵州省对于民族文化的开发缺少科学的指导与合理的模式,导致民族文化遭到了破坏,促使了不少民族文化落后衰退,日渐消亡;民风民俗受到庸俗化,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却遭到民族文化旅游业所带来的商品意识以及拜金思想所破坏;少数民族人民逐渐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减弱,使它们逐渐抛弃了自己民族所独有的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贵州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持续完善资源整合,开发旅游资源

贵州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不断开发的过程中秉持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理念,各种资源被更好的整合在一起。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毁坏就无法恢复到它的原状。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从开始就注重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为贵州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2 结合新兴媒介传播,加大旅游宣传

高速发展的现代媒介,为贵州旅游向外推广提供了极大的 便利。著名作曲家张超创作了优美动听的歌曲《我在贵州等你》,以歌曲的形式向世界介绍美丽的贵州;2016年陈敏尔书记带着记录了贵州独特的风景和人文的精美宣传片赴韩访问;2017年,中国贵州全球旅游推介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2017年,贵州举办了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把贵州的美丽快速的传向世界。

3.3 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突破硬件瓶颈

打好基础才能把旅游业办得红红火火,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开发修 10 / 16 建铁路等交通设施,合理运用好近些年兴建起的高铁,做好规划管理,抓住机遇,让贵州走进大家的眼球。贵州省,特别是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县、村落,活用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给游客一种身临其金的感觉。抓住游客的胃口,定期举办美食节,在人员密集的地方规划好小吃区域,管理部门协调各个小吃档口做到优质服务。让游客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下,大饱口福。这样不仅能使游客观光风景之美,也能领略当地美食文化。创造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树立贵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客人,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3.4 有力塑造旅游形象,加强推广力度

贵州省要吸引游客,我认为要树立一个鲜明良好的形象。过去的贵州打出的口号特点不明,变化太多,无法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贵州在吸取以前的经验后可以试着打出以整体为主的宣传口号,既能突出秀美风光,又能包涵民族特色。例如:避暑之佳贵州,神奇秀美风贵州,诸如此类的口号,以此给人们留下无可替代的鲜明印象。知名度建立起来就会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拉动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旅游产品建设,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要盲目跟风建设旅游产品,应该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保留当地民族风土民情,沿用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舞蹈,手工艺品,对其全面研究与开发。保护建设民族文化,也可以采用申报世界遗产的方式,贵州省至今仅有少部分自然环境文化申遗成功,仍需要进一步对民族文化进行推广以及申报世界遗产。

坚持国际营销理念,不仅仅是注重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11 / 16 贵州省旅游业应走出全国,走向世界,打造国际知名的“贵州多彩民族风”,在国际宣传平台上投放广告进行宣传,开展国际旅游合作。

3.5 加强旅游管理意识,提高人员认识

贵州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做到职权分明。遵从长远性原则对贵州省旅游业进行建设,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中,应当服从长远利益。

面对已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应该避免受到社会文化负面影响,保护景观环境与生态环境,使旅游业得以长远发展;适当控制游客数量与参观频率,避免景观环境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对于未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应该按部就班地开发,不能操之过急导致环境与民族文化受到破坏。

旅游业涉及的部门众多,各方利益关系冲突仍需要得到调解;部分旅游机构经费太少,人才素质低下。旅游管理部门不能对旅游业一手包办,各个部门应该分工合作,做到职权分明,从系统上治理好旅游业,加快旅游业管理机制建设,依靠制度创新推动旅游业发展,给游客一个安全舒心的旅程。

坚持依法治旅,加强对旅游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旅游业创新人才,加强行业法规法律建设,加大监管力度,依法整治坑蒙游客,危害游客安全的不法行为。

3.6 突出民族文化内涵,唤起民族认同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纷纷摈弃民族文化。贵州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少 12 / 16 数民族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浓郁风情,合理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利益,以此来增加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进而爱惜本民族文化,这样才能从内部防止民族文化的弱化,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 16 4 参考文献

[1] 伍水勇.新形势下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0):81-83.[2] 袁国龙.贵州旅游业发展与交通网络建设相关性分析[D].贵州财经学院,2011.[3] 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5-9.[4] 苏洁.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 2009(9):2-2.[5] 晁建强.贵州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 2013, 29(7):227-228.[6] 张遵东.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1):90-96.[7] 李家凯.旅游业新常态下的贵州旅游:机遇、挑战与对策[J].时代教育, 2016(1):18-19.[8] 陈长.铸造旅游品牌——贵州旅游品牌发展报告[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103-107.[9] 张遵东,张文平.贵州省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探讨[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1):71-74.[10] 唐剑,江宗德.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1(1):22-25.[11] 胡丽,罗芳.旅游业对贵州省经济的拉动效应[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7):141-144.14 / 16 [12] 魏后凯.加快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3(38):2-11.15 / 16

下载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能力有限,也就能写这样子的了吧。。。你凑合着改改应该能过。。。 哪些需要加什么我都有用红色标注。。 自己还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写一点、、 然后就是目录。。你自己弄一下把,......

    旅游业交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实证研究

    旅游业交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实证研究(1) 摘 要 武当山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相对滞后的旅游交通管理手段及现实条件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文章以实证形式分析了武当......

    旅游业交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实证研究

    摘 要 武当山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相对滞后的旅游交通管理手段及现实条件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文章以实证形式分析了武当山旅游资源禀赋以及交通管理现状,并从交通......

    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马亚翠 (中共眉县县委党校 陕西眉县 72230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在创新发展理念上实现......

    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作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载体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辽宁省资源优厚,发展旅游......

    塑料的利弊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最终版]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课程论文 塑料的利弊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代太舒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1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班 摘要:本文通过对塑料利弊的分析,以及塑料作为......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1 引言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样也为贵州少数民族......

    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摘要】 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首先列举了中国旅游业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而从管理、政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