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5 12:5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标题: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广泛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组织引导农民提高科技水平和农产品质量,逐步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今年来,**县***镇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

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中进行了有余的实践与探索,现将他们的做法及经验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东北部,距**县城70公里,国道213线贯穿全镇,交通便利,是昭通、四川到昆明的重要通道。全镇国土面积1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4度,辖10个村委会、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156人,2003年末农民人均有粮35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

***镇自然条件较好,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烤烟、辣椒为主,是**县地方名优产品——乐业牌辣椒的主产区。但由于长期以来辣椒分散种植,缺乏引导和规范,导致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种植水平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营销方法滞后,加工业十分落后,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

今年以来,**县***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了镇情,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立了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以调整结构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建基地、兴市场、扶龙头、促营销、树品牌、保增收”的工作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辣椒种植面积,在全镇广泛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使辣椒生产从传统的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区域化、科学化种植转变,按照“支部 协会,公司 基地”的工作模式,认真做好辣椒生产、营销、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指导与扶持,做大做强辣椒特色产业,2004年全镇辣椒种植14500亩,实现户均种植辣椒2亩、人均种植辣椒0.5亩的目标,实现辣椒产值2500万元、人均辣椒产值700元,全镇仅辣椒产业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120元。

二、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中,围绕如何引导农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了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必须立足镇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培植辣椒产业,打响乐业辣椒品牌思路,做到计划早安排、措施早落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领导班子,一笔工作经费,一个奖惩责任书”的要求,成立辣椒产业化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为推进辣椒产业化进程提供了组织保证。

2、强化宣传,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今年年初由镇党委、政府领导带领工作队员,深入到种植辣椒的10个村委会,进村入户,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与群众交心谈心,宣传党委、政府确定的培育辣椒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办法,帮助群众寻找发展致富路子。在宣传过程中,采取与农民测算种植玉米和种植辣椒的经济收入对比帐的办法,引导群众围绕党委、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辣椒种植面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群众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对连片种植辣椒非常积极,并打消了思想顾虑,从而,使辣椒种植面积从过去的5000亩发展到14500亩。

3、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辣椒种植。在部分农户缺乏资金垫本和技术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扶贫办支持小额信贷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扶持辣椒生产,帮助1000户群众解决了3000多亩辣椒种植的生产垫本。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该镇组织机关党支部和机关干部职工进村入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全镇185名干部职工共捐资9500多元,购买化肥248包,在种植中还帮助购买籽种和辣秧,切实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困难,为辣椒产业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4、加强科技指导,提高种植水平。镇政府成立辣椒种植技术指导组,组织镇农科站科技人员实行挂钩包村,指导到户,深入到地块,一包到底,实行奖惩,进一步提高了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同时,由镇农科站在10个村委会举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5期,主要以辣椒栽培技术为主,共培训农村青年科技明白人5000余人,使群众基本掌握辣椒种植技术,种植水平明显提高。今年全镇种植辣椒14500亩,其中,连片种植5000亩,办优质丰产无公害示范样板500亩,每亩由政府扶持磷肥一包。实现了辣椒种植“五统一”,即统一品种,全镇统一种植乐业大辣椒和丘北小辣椒;统一种植规格为30×(70 50)/2cm,每亩可移栽辣椒3700塘;统一移栽节令,全镇在5月10日—20日移栽结束;统一施肥,每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磷肥40公斤,复合肥20公斤;统一在辣椒样板中进行划线打点移栽。

5、兴建辣椒专业交易市场。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镇今年征地30余亩,总投资100多万元,加快了二顺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预计到12月可投入使用。该市场年可交易辣椒7000多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

6、扶龙头,树品牌,做强做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县隆顺辣椒有限公司,是由罗布古粮管所18名下岗职工入股组建的股份制私营企业。该公司自成立以来,认真搞好辣椒

产品开发和研究,公司注册“乐业”和“会乐”牌商标,目前公司已开发出5个系列产品上市销售,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县隆顺辣椒有限公司在农业部组织评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项目中,被评定为第二名,被云南省评定委员会称为“滇南有文山三七,滇东北有**县乐业牌辣椒”的荣誉称号。为扶好龙头,***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协调资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该公司已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7、组建辣椒协会,做好辣椒种植和营销工作。***镇辣椒协会是建立在**县隆顺辣椒公司基础上的,现有会员150人,其中营销大户49人,种植大户101人,下设5个村级分会。通过协会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联系外地客商订购辣椒,共同维护市场利益,打造“乐业”辣椒品牌,保护群众利益,使群众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协会的建立,把辣椒生产、营销、加工联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组织。

8、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建设。成立了**县隆顺辣椒有限公司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调动工作积极性,实施“党员身份亮出来,企业形象树起来,公司效益创出来”等活动,树立企业诚信,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展了“双培双带”活动,会镇培养发展5个营销大户为党员,增养25名村组干部为致富带头人,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党员营销队伍,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的作用和地位。

9、做好营销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面对长势喜人,丰产在望的万亩辣椒,***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切实把辣椒营销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由镇党委、政府领导带领辣椒公司和营销大户到重庆、成都等地开拓市场,取得明显效果。二是积极从市扶贫办、市农行协调扶贫贷款20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辣椒收购的资金问题。三是培育壮大营销队伍,在资金、政策、信息上给予支持,扩大销售规模,实现订单销售,培育5—10户年销干椒250吨以上的营销大户,凡外销辣椒250吨以上,且价格不低于6元/公斤的,给予资金奖励3000元。四是积极保护外地收购客商的利益,维护好收购秩序,确保收购商赚到钱、拿得走。

目前,正值***镇万亩鲜椒上市交易的时期,由于宣传力度大,辣椒品质较好,四川、重庆、贵阳、长沙等地的客商纷纷来到该镇收购,鲜椒价格在去年0.8元/公斤的基础上攀升到1.6元/公斤。

三、几点启示

1、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形式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广泛联系的大市场。农民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参与市场谈判的能力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市场风险大,生产经营效益低等问题,农民增收困难。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一是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二是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三是加快了优势产业的培植,充分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四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与运用力度,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五是培育了品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2、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把群众种植辣椒的习惯和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种植面积由上年的5000亩扩大到14500亩。二是培育了**县隆顺辣椒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组建了辣椒协会,创建了“支部 协会”的工作模式,发展了辣椒协会会员150余人,培养营销大户49人,种植大户101人,同时下设5个村级分会。三是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培养了一批有开拓进取精神的营销队伍和干部队伍。

3、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群众得了实惠。通过一年的实践,***镇的辣椒种植规模、种植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龙头企业的深加工规模和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吸引了众多的客商前来收购,全镇农民人均实现辣椒产值700多元,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提高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执政水平,增强了基层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篇: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广泛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组织引导农民提高科技水平和农产品质量,逐步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今年来,县镇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中进行了有余的实践与探索,现将他们的做法及经验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东北部,距县城70公里,国道213线贯穿全镇,交通便利,是昭通、四川到昆明的重要通道。全镇国土面积1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4度,辖10个村委会、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156人,末农民人均有粮35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

镇自然条件较好,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烤烟、辣椒为主,是县地方名优产品——乐业牌辣椒的主产区。但由于长期以来辣椒分散种植,缺乏引导和规范,导致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种植水平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营销方法滞后,加工业十分落后,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

今年以来,县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了镇情,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立了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以调整结构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建基地、兴市场、扶龙头、促营销、树品牌、保增收”的工作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辣椒种植面积,在全镇

广泛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使辣椒生产从传统的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区域化、科学化种植转变,按照“支部+协会,公司+基地”的工作模式,认真做好辣椒生产、营销、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指导与扶持,做大做强辣椒特色产业,全镇辣椒种植14500亩,实现户均种植辣椒2亩、人均种植辣椒亩的目标,实现辣椒产值2500万元、人均辣椒产值700元,全镇仅辣椒产业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120元。

二、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中,围绕如何引导农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了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必须立足镇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培植辣椒产业,打响乐业辣椒品牌思路,做到计划早安排、措施早落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领导班子,一笔工作经费,一个奖

惩责任书”的要求,成立辣椒产业化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为推进辣椒产业化进程提供了组织保证。

2、强化宣传,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今年年初由镇党委、政府领导带领工作队员,深入到种植辣椒的10个村委会,进村入户,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与群众交心谈心,宣传党委、政府确定的培育辣椒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办法,帮助群众寻找发展致富路子。在宣传过程中,采取与农民测算种植玉米和种植辣椒的经济收入对比帐的办法,引导群众围绕党委、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辣椒种植面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群众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对连片种植辣椒非常积极,并打消了思想顾虑,从而,使辣椒种植面积从过去的5000亩发展到14500亩。

3、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辣椒种植。在部分农户缺乏资金垫本和技术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扶贫办支持小额信贷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扶

持辣椒生产,帮助1000户群众解决了3000多亩辣椒种植的生产垫本。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该镇组织机关党支部和机关干部职工进村入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全镇185名干部职工共捐资9500多元,购买化肥248包,在种植中还帮助购买籽种和辣秧,切实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困难,为辣椒产业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4、加强科技指导,提高种植水平。镇政府成立辣椒种植技术指导组,组织镇农科站科技人员实行挂钩包村,指导到户,深入到地块,一包到底,实行奖惩,进一步提高了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同时,由镇农科站在10个村委会举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5期,主要以辣椒栽培技术为主,共培训农村青年科技明白人5000余人,使群众基本掌握辣椒种植技术,种植水平明显提高。今年全镇种植辣椒14500亩,其中,连片种植5000亩,办优质丰产无公害示范样板500亩,每亩由政府扶持磷肥一包。实现了辣椒

种植“五统一”,即统一品种,全镇统一种植乐业大辣椒和丘北小辣椒;统一种植规格为30/2cm,每亩可移栽辣椒3700塘;统一移栽节令,全镇在5月10日—20日移栽结束;统一施肥,每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磷肥40公斤,复合肥20公斤;统一在辣椒样板中进行划线打点移栽。

5、兴建辣椒专业交易市场。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镇今年征地30余亩,总投资100多万元,加快了二顺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预计到12月可投入使用。该市场年可交易辣椒7000多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

6、扶龙头,树品牌,做强做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县隆顺辣椒有限公司,是由罗布古粮管所18名下岗职工入股组建的股份制私营企业。该公司自成立以来,认真搞好辣椒产品开发和研究,公司注册“乐业”和“会乐”牌商标,目前公司已开发出5个系列产品上市销售,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县隆顺辣椒有

限公司在农业部组织评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项目中,被评定为第二名,被云南省评定委员会称为“滇南有文山三七,滇东北有县乐业牌辣椒”的荣誉称号。为扶好龙头,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协调资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该公司已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7、组建辣椒协会,做好辣椒种植和营销工作。镇辣椒协会是建立在县隆顺辣椒公司基础上的,现有会员150人,其中营销大户49人,种植大户101人,下设5个村级分会。通过协会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联系外地客商订购辣椒,共同维护市场利益,打造“乐业”辣椒品牌,保护群众利益,使群众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协会的建立,把辣椒生产、营销、加工联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组织。

8、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建设。成立

了县隆顺辣椒有限公司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调动工作积极性,实施“党员身份亮出来,企业形象树起来,公司效益创出来”等活动,树立企业诚信,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展了“双培双带”活动,会镇培养发展5个营销大户为党员,增养25名村组干部为致富带头人,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党员营销队伍,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的作用和地位。

9、做好营销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面对长势喜人,丰产在望的万亩辣椒,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切实把辣椒营销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由镇党委、政府领导带领辣椒公司和营销大户到重庆、成都等地开拓市场,取得明显效果。二是积极从市扶贫办、市农行协调扶贫贷款20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辣椒收购的资金问题。三是培育壮大营销队伍,在资金、政策、信息上给予支持,扩大销售规模,实现订单销售,培育5—10户年销干椒250吨以上的营销大户,凡外销辣椒250吨以上,且价格不低于6元/公斤的,给予资金奖励3000元。四是积极保护外地收购客商的利益,维护好收购秩序,确保收购商赚到钱、拿得走。

目前,正值镇万亩鲜椒上市交易的时期,由于宣传力度大,辣椒品质较好,四川、重庆、贵阳、长沙等地的客商纷纷来到该镇收购,鲜椒价格在去年元/公斤的基础上攀升到元/公斤。

三、几点启示

1、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形式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广泛联系的大市场。农民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参与市场谈判的能力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市场风险大,生产经营效益低等问题,农民增收困难。开展“一镇一

业,一村一品”活动,一是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二是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三是加快了优势产业的培植,充分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四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与运用力度,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五是培育了品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2、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把群众种植辣椒的习惯和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种植面积由上年的5000亩扩大到14500亩。二是培育了县隆顺辣椒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组建了辣椒协会,创建了“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发展了辣椒协会会员150余人,培养营销大户49人,种植大户101人,同时下设5个村级分

会。三是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培养了一批有开拓进取精神的营销队伍和干部队伍。

3、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群众得了实惠。通过一年的实践,镇的辣椒种植规模、种植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龙头企业的深加工规模和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吸引了众多的客商前来收购,全镇农民人均实现辣椒产值700多元,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提高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执政水平,增强了基层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第三篇:万家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万家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万家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是主导产业开发的载体,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岛市“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实施意见》和《平度市关于做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万家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名牌产品和主导产业为抓手,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坚持产业优先、科技引领、生态先行、人才保障、企业带动、资金扶持的方针;坚持与新农村建设、扶贫重点村建设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国家扶持的农业项目建设结合。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努力把“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成万家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品牌。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确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普及适用技术,培养新型农民。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推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突出特色。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切入点,发展适销对路的产业和产品,实行分类推进的工作方法。

三、目标任务

(一)一镇一业

到2015年,全镇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立足传统农业优势,面向市场选产

业,调优结构,培育基地,突出龙头,发展能人,注重科技,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突出培植蛋鸡、生猪、蔬菜、小麦育种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区域农业特色。同时,以村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争取建成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产品规模和深度的新突破。

1、畜牧:“十一五”末,全镇建成畜牧养殖小区20个,规模养殖场20个,生态养殖户50户。全镇发展优质肉猪30000头,发展蛋鸡3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重点抓好陈家顶村、沟东村、初家村崔家村、彭家坊村等村庄,区域内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生猪养殖小区重点抓好任家庙村、于家村、北陈家村等村庄,区域内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2、蔬菜:“十一五”末,全镇种植蔬菜面积达到20000亩,发展冬暖式大棚2000个。产业区域包括白沙河沿岸的李家、孙家等村及宋家12个村,大力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和大田蔬菜,重点抓好李家村蔬菜基地、宋家村蔬菜基地,区域内人均增收1000元。

3、优质小麦育种区。产业区域包括初家、前孙家、北陈家、马二丘等村,依靠国家种子库和2万亩优质粮种子繁育基地项目,搞好技术服务,创立优质小麦种品牌。

4、果树种植小区。产业区域包括六七里、小马丘村,依托现有果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档次。

5、农产品加工企业。面粉行业是万家镇的传统产业,近几年,逐步形成了以青岛琴云制粉、青岛佳颐制粉、青岛顺达制粉、青岛磊杰制粉等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化面粉生产企业。镇政府将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6、阀门制造业。以青岛华冠阀门、青岛黄海船用阀门、青岛金伟业铸造机械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万家镇阀门生产基地,通过进一步的产业招商和扶持,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使阀门产业成为带动万家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一村一品

按照“一村一品”专业村的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一村一品”专业村的数量达到25个,占全镇村庄总数的27%,在政策、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进行扶持引导。从事“一村一品”的农户数量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展。

1、示范村建设。选择“一村一品”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李家、宋家等15个村庄作为示范村,着重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开拓市场、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示范。争取到2010年,建成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扶持一批知名品牌;每个示范村达到“五有”目标:一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有中介服务组织或龙头企业;三有知名品牌;四有产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五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创业型带头人。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民收入大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显著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目的。

2、推进村建设。全镇确定20个村庄为推进村。通过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对确定的推进村,要积极推广示范村经验,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化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

育、扶持。到2015年,基本达到示范村标准,较大幅度提升全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3、标准化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质量认定、实施市场准入的技术基础,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措施。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可以发挥优势农产品的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发展重点

——确定畜、粮、菜、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畜牧养殖主要依托大生泽六有限公司、青岛德兴生猪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在规模化生产、畜牧小区建设、标准化养殖及畜产品加工销售上做文章。优质小麦育种依靠国家种子库和2万亩优质粮种子繁育基地项目,搞好技术服务,创立优质小麦种品牌。林果业主要依托现有果业,突出抓好林果规模化生产,在嫁接、科管、加工上下功夫。蔬菜生产要按照“精、特、优”的发展理念,在科学规划、高点起步、规模发展、产业化经营上求突破。

——高度重视品牌的培育。着力打造一批能够代表万家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的名牌产品,以品牌、名牌扩大万家的知名度,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重点突出“西艾尔”(CLA)”牌鸡蛋、“万家众和”牌等农产品品牌建设。“十一五”期间,全镇要积极培育3-5个知名品牌。

——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搞好 “龙头”企业建设。要大力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并结合本镇工作实际,不断细化、创新和完善,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拢,向规模经营推进,把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成龙头企业稳固的生产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队伍,努力创新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拓宽全镇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充分利用“龙头+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任家庙、沟东、北陈家等村为中心,带动全镇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办、经贸办、农业服务中心、兽医站、水利站、农机站、财政所、经管站等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组织、协调、督促工作开展。各村要成立由村书记、主任任组长的工作小组,负责本村“一村一品”工作的组织实施。镇政府将把“一村一品”实施情况列入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各村都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工作协调。

(二)广泛宣传引导。利用墙报、标语、有线电视、图书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农村能人、群众带头人到“一村一品”先进典型村参观学习。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使全镇干部群众认识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各村都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本村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方案。

(三)落实惠农政策,增强服务功能。切实落实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积极争取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将项目资金优先向“一村一品”建设项目集中,向优势产业发展集中。切实承担起农业信息为公共服务的责任,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产业政策、产业技术、农产品生产、市场供求及价格等各种信息,用信息化推动“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在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的同时,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

(五)抓点示范,辐射带动。“一村一品”要在资源和产业基础好的重点区域率先开展示范。要因地制宜,聚集财力和精力,首先抓好已确定的示范村,辐射带动推进村发展,坚持用一户带多户,用一片带动一个村的办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乃至“一镇一业”的新格局,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最终形成特色产品和产业集群。

“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各村、各单位都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发挥整体合力,为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附件:万家镇 “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展配档表

万家镇 “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展配档表

1、蛋鸡养殖小区。发展蛋鸡30万只,区域内人均增收1000元。

其中:陈家顶村:蛋鸡存栏10万只;沟东村:蛋鸡存栏10万只;初家村:蛋鸡存栏5万只;崔家村: 蛋鸡存栏2万只;彭家坊村:蛋鸡存栏3万只;

2、生猪养殖小区。依靠大生泽六有限公司、青岛德兴生猪合作社,发展优质肉猪30000头。区域内人均增收1000元。

其中:任家庙村:规模猪场一个,养殖大户5户。全村年出栏生猪5000头。于家村:千头猪场一个,养殖大户5户。全村年出栏生猪3000头。北陈家村:规模养殖户20户,全村年出栏生猪5000头。初家村:规模养殖户20个,全村年出栏生猪5000头。另外,加上我镇大生泽六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达到30000头。

3、蔬菜种植小区。产业区域包括白沙河沿岸的李家、孙家等村及宋家12个村,大力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和大田蔬菜,全镇种植蔬菜面积达到20000亩,发展冬暖式大棚2000个,区域内人均增收1000元。

其中:李家村蔬菜基地: 蔬菜大棚达到700个;宋家村蔬菜基地:蔬菜大棚达到100个;东刘口 : 蔬菜大棚达到50个;后孙家: 蔬菜大棚达到50个;初家、后孙家、陈家顶等村:露天蔬菜10000亩,全镇其他村庄发展的大棚,总数达到2000个。

第四篇:关于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为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近期,我们围绕加快培育乡镇和村居特色农业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就推进全市现代高效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现状及路径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镇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要求经济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正是适应这一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世界各国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充分发挥农村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有力提升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式和实现路径。初步形成了以新街、黄桥、河失、张桥等镇的设施园艺、珊瑚镇西芹、宣堡镇经济林果、虹桥镇特水养殖、黄桥镇生猪养殖、古溪镇家禽养殖等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以姚王镇桑木村苗木、黄桥镇果园村葡萄、元竹镇沿泰村芦笋、张桥镇西桥村银桑套种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对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新街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黄桥镇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现代化示范镇,黄桥镇祁巷村、姚王镇桑木村被评为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村。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6万亩、设施农业2.7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长6.5%,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6个;实现农业增加值达39.23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7元,比上年增长18.3%。

1、科学谋划、规划引领是前提。立足全市实际,研究确定了全市农业“双五”发展规划(即全市100万亩耕地,50万亩发展优质稻麦,50万亩发展高效农业),制订了《**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落实产业布局安排,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重点实施“2218”工程,即沿江特色水产产业带,沿靖江、如皋、海安家禽、蚕桑产业带,沿古高线林果园艺产业带,沿如泰运河特粮特经、奶牛产业带,黄桥生猪产业区和生猪、银杏、设施园艺、优质粮食、家禽、特粮特经、特种水产、意杨等八大产业。在此基础上,引导各乡镇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以区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逐村制定发展规划,着力实现差别发展、错位竞争。

2、强化载体、园区示范是关键。以新街镇为核心,以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和特色林果为主业,深入宣传发动,加强农业招商,引导农民参与,做大做强市高效农业园区。目前,园区面积达到2万亩。在市高效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每个乡镇都有了一个规划面积5000亩的高效农业园区,其中12个乡镇的建成区面积超过3000亩,占乡镇总数的75%。以黄桥生猪产业区及毗邻靖江、如皋、海安的乡镇为主体,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管理规范、综合利用”的要求,建设一批技术规程统一、管理严格规范的畜禽养殖小区,推动和促进全市养殖业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2012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1.5%。通过三年的建设,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雨润食品、湖南九鼎、广西参皇、江苏三零等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园区。

3、科技推广、农民培训是支撑。结合致福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综合开发项目科技推广培训,针对全市农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积极采取“引进来”与“沉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菜单式”培训,探索实施“科研院所+规模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着力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采取课堂培训、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治以及抗灾减灾等重大农业技术措施,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加大高效农业关键环节和重大技术的开发引进力度,发挥先进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头创办农业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实施科技人员蹲点进村行动,以高效农业园区、规模种养基地为载体,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及时帮助广大农户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强化高效农业的科技支撑。

4、有效组织、降低风险是保障。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依托现有成熟产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企业业主组建各类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组织587个、成员6.5万户。分界镇沈界村蚕业产销合作社成立后,带动本村500多户栽桑养蚕,社员蚕桑面积由原来的120亩拓展到600多亩,还辐射了周边5个村4000多农户扩栽桑园。按照运作有序、补偿明确的要求,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有序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做法在全国通报推广。以中央、省加大农业投入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高效规模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项目库建设,统筹安排现代农业项目,确保项目开发形成区域规模和特色;着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设良好发展条件作为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着力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现阶段**“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规模养殖等主导产业,坚持园区带动,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农业招商,高效农业的规模不断提升。从全市来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不断向城市和城镇集聚。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数达43.7万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16.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25.83%。

2、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全市上下着力深化市场经济理念,把招商引资摆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形成了以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为主体,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提升了高效农业的运行质态。2011年,**农业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达到50个,利用工商、民间资本12亿元。

3、特色产业呈现规模化,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奠定了基础。全市高效农业总面积3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2%,其中设施农业12.8万亩,露地蔬菜23.1万亩,苗木花卉3.6万亩,银杏经济林高效间套种4.5万亩。

4、政府扶持逐年加强,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将市镇两级土地出让金的10%列入农业发展基金,使全市农业投入有了稳定的来源渠道。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高效规模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实行以奖代补。2011年市财政“三农”支出达3.6亿元,2012年预计将达4亿元以上,形成了鼓励、支持发展高效农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加快推进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提升高效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年初的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到2016年与泰州市同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应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依托科技、人才、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和农民专业大户的市场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化、集约化、特色化、品牌化,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基本原则

——与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与农业现代化工程紧密结合。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要围绕**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发挥各地优势,一是加快农业发展“五个转变”,即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的可控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二是着力提升农业“五化水平”,即围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要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产业化原料基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与农民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返乡农民、种养能手、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群体的积极性。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市形成一批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和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特色村镇。

——专业村镇数量明显扩大。2012年底,力争30%的行政村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60%的乡镇成为“一镇一业”专业乡镇。“十二五”末,力争“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80%,“一镇一业”专业乡镇超过90%。

——主导产业比重显著提高。2012年底,力争60%的专业村主导产业的年销售额占当年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50%的专业乡镇主导产业年销售额占当年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十二五”末,力争80%专业村主导产业比重超过70%,70%专业乡镇超过60%。

——主导产品档次不断提升。2012年底,专业村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其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的比重达到60%以上。“十二五”末,专业村通过“三品”认证的比重力争达到95%以上。

(三)工作重点

1、优化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速。把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阵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的设施农业水平和农业产出效益,一是加快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发挥市高效农业园区和黄桥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效应,以新街、元竹、黄桥等镇为核心,以珊瑚、张桥、河失等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茄果类、叶菜类设施蔬菜,推动设施蔬菜业集聚发展,力争5年内建设万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5个、5000亩以上园区10个。二是加快建设苗木花卉产业园区。放大宣堡镇花卉苗木产业效应,突出古树大树和高档树种,大力发展适应城市发展需求、道路绿化需要的苗木产业,扎实推进鲜切花卉、高档苗木生产,力争5年内建成3个以上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广陵镇在宁通高速出口附近规划建设一个1000亩的花卉苗木市场,加快形成以市场带动基地的良性互动格局。三是加快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新型“小农场”,提升粮食品质,增强产出能力,5年内建成千亩以上“小农场”50个。四是加快建设特色水产产业园区。以虹桥滨江生态园为基础,充分发挥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良种繁育场的优势,加快发展集种苗繁育、成鱼养殖、精深加工、餐饮消费、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水产产业,力争3年内建成面积达到1万亩。五是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围绕粮油、果蔬、畜禽三大产业,着力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力争“十二五”期末建成百亿园区,建成全省一流、全国有名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2、科技支撑,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专业村镇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农业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努力形成各类科技力量联合协作、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格局。加强培训,着力培养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带头人。结合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项目,集成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带头人,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3、品牌创建,提升特色产品竞争能力。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专业村镇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积极组织专业村镇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多渠道、全方位推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

4、培育主体,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市场主体,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组织农民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村企对接,村社对接。结合**今年“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化“五个一”示范创建,加强龙头企业与专业镇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对接,引导龙头企业把专业镇村作为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鼓励龙头企业在专业村镇自建、合建基地,全面提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鼓励农民在企业和基地创业或再就业,共享农产品增值的成果。引导专业镇村主动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促进产销衔接,提高产品的商品化率。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协调机制和推进机制,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量化目标,加强考核,确保“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2、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扶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主动争取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支持,用足用好现行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建议本级财政设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力争每年扶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增幅不低于财政支农资金增幅。

3、金融助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鼓励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扩大小额贷款规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4、宣传推广。加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工作的宣传,及时总结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镇村的经验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交易会、推介会等形式,推介展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成果,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品牌,努力提高影响力。

第五篇:江西宜春“一村一品”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宜春“一村一品”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求是》期号:2009年第24期作者:李玉英 杨建国

探索创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以挖掘推广乡村文化、特色传统文化为突破口,以创新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为结合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在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用机制创新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多元结合丰富农村文化资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谐,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广开乡土传统文化资源,使传承保护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宜春历史悠久,具有厚重的文化积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这一优势,我们在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中,把挖掘优秀民间文化、乡土文化、历史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中,因村制宜,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释放文化活力。一年一度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村一品”百村展演展示活动,有效激发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宜春三星鼓大赛、高安采茶戏展节、铜鼓客家山歌、灯彩表演、樟树剪纸、万载傩舞……一批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底蕴深厚的农村特色文化展,充分体现出广大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的推动下,我市的民俗民间文艺在形式、内容上都不断推陈出新,焕发出盎然生机。

统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建立帮扶联建机制,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结合。针对农村文化人才匮乏,农村公共财力薄弱,公共文化服务脱节等问题,我们多措并举,大力拓展和丰富农村文化资源。一是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骨干,举办农村文艺人才培训班,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提高农村文化的自创力;二是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机制、考核奖惩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支出预算、扶贫开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评指标;三是努力形成多层次的文化发展格局,以县市区文化单位为

龙头,以乡镇场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级为基点,积极引导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分流,打破城乡文化分割,促进城乡文化共同繁荣;四是组织专业院团深入开展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和“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等活动,鼓励农村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常进城”,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

倡导文明新风,使群众文化活动与培育新型农民相结合。我们始终立足于农业大市这个实际,把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万载县积极引导农民把宗族祠堂建成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夜校,近年来共创办35所“农民学院”。同时,选拔500余名农技专业人员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农民学院”的创办,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上高县野市接官村依托文化俱乐部经常举办养猪技术培训班,使全村多数农民成了养猪能手,被誉为“中国特色经济村”。丰城市淘沙镇结合“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大力实施“素质农民工程”,创建“一社、一会、一中心”,即无公害蔬菜合作社、镇村两级柚业合作协会和镇村组三级农民培训中心。这些蔬果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小生产与大生产、大市场对接,使农民由分散走向联合,由提篮小卖“升级”为产业化经营。

二、用先进文化平台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我们在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中,以筑牢先进文化平台为保障,推动特色文化品牌向产业化发展,促进文化“一村一品”向经济“一村一品”延伸。

筑牢先进文化平台,畅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不仅有效调动了全市广大农民自觉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带动了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乡(镇)、村两级按照宣传文化阵地“双六工程”的要求,普遍做到了“六个有”,即镇有文化中心站、有广播电视中心、有乡镇党校、有宣传文化长廊、有电影放映队、有农民业余剧团(文艺队);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有广播电视室、有宣传栏、有农民夜校、有村民理事会、有文化中心户。“双六工程”的落实,使全市基本形成了集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群众娱乐活动和政策法律宣传“四位一体”的农村文化教育服务网络体系。2007年以来,我们已累计投入资金2800多万元,用于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培育文化新人,发挥文化中心户带动作用。我们始终抓住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组织和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搭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平台,通过群众文化组织和文化中心户的带动作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树立健康的乡村社会风尚。铜鼓县结合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创评“庭院文化户”活动,使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庭院文化户”周小平以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为创作题材,自编、自导、自演《新农村“三字经”》、《我们身边的“荣辱观”》等客家方言小品,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演出遍及全县80多个村组,吸引观众达1万多人。一批优秀“庭院文化户”也同样以特色文化为主题各展所长,把这个地广人稀的小县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目前,我市已有文化队伍2218支,通过培育引导、挂牌命名的文化中心户有850余户。各类农民诗社、农民剧团以及农民花卉、摄影、武术等协会组织,也呈现出成熟稳定的发展态势。鼓励文化致富,发展文化资源性产业链。文化建设只有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努力打造文化资源性产业链,鼓励文化致富。宜丰县利用资源特色,把根雕制作、兰花种植既作为“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来开展,又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目前,已有300多户农民从事根雕艺术,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天宝乡草坪村全村种植兰花,普通的兰花种植户年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农民在种兰养兰的同时,还学习品兰赏兰,学习兰花摄影,创作兰花诗歌、书画。兰花文化的兴盛又反哺了兰花产业,使兰花种植以每年万盆以上的数量递增。奉新县干洲镇的农民画之所以能够蜚声全国,靠的就是村民们认准了走发展文化资源性产业链这条道路。他们通过采集潦河奇石,并赋予深厚独到的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有200多位农民长年从事奇石品鉴销售的张家村,现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奇石文化村”。目前,我市涌现出包括根雕、竹雕、石雕、剪纸、花卉、摄影、农家乐、古村游、地方戏等在内的市场前景广阔的农村特色文化品牌392个。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既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也是建设文明乡风的有力保障。

(作者:李玉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建国,中共宜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下载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活动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富平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实践与思考

    富平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实践与思考中共富平县委办公室:郑玛岗近年来,富平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稳粮优果、壮羊兴奶、扩柿增菜”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整合资源、调优......

    有效开展QC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有效开展QC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油田通过10多年组织开展QC活动的探索实践发现,有效开展QC活动不仅需要企业领导重视,提供培训等各种资源,还需要广大基层员工积极参与,要有掌握......

    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实践与探索

    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实践与探索乡镇人大离农村最近、离农民最近,是我国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对巩固基层人民政权极具现实意义......

    幼儿园谈话活动开展的探索与实践[五篇]

    幼儿园谈话活动开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谈话活动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活动,本文基于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如何选择谈话主题、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及教师角色定......

    开展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内容摘要:在高级中学中开展课题研究,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新事物,我们的经验还十分有限,如何选择设计课题研究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如何评价课题研......

    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区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长期以来,区乡镇事业单位“七站八所”林立,人员臃肿,乡镇不堪重负......

    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在当前煤炭行业不景气,作为我们以煤炭发展为主的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做主要的是煤炭价格的下滑,和成本居高不下,职工的收入明显降......

    《幼儿园开展故事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中期报告

    《幼儿园开展故事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中期报告 唐镇幼儿园 一、 概念的界定 故事是一种真实的或者虚构的事件,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具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