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5 12:0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第一篇:《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深化改革,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形势下进行的。经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重大意义。

⒈ 研究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面临着各种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3年《学会关心》的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要倡导“全球合作的精神”,教育青少年要“团结、协作”,从关心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这就直接触及到人类基础道德最本质的东西——责任感。

⒉ 研究适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其教育的总目标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其中“学会做人”为“四会”之首。“学会做人”又必须首先涉及“学会负责”这一重要内涵。只有具有责任感的人才会被社会所接纳,它是未来社会成熟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

⒊ 研究适应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当今小学生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同学间不会相互协作等。而就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来看,德育目标定位偏高,层次单一,空洞的说教成分过多,造成德育工作泛化、无序的局面,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为此,我们试图把责任感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的完成情况。

1、通过研究,课题组将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细化为若干个能具体操作与落实的具体内容,形成了系列化的内容体系,并在每一个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形成教育实效,达到了增强学生责任感的教育目的。

2、研究内容分层次逐步落实到位。第一层面:按学生生活范围制定出了五个层面的教育内容,它们是: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第二层面:确定了不同年龄段责任感培养的侧重点: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其责任感的培养也安排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段主要对学生进行“对自己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中年段主要进行“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高年段在巩固低、中年段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坚持做到:循序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和成果。

我校经过1年多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㈠ 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相关理论的初步研究。

通过研究,我校教师提高了对责任感的认识。责任感是人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是人们在完成自己分内应当做的要求、职责和义务时所产生出来的道德感情。一个人完成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会表现出一种尽心尽责的负责心情,良心上会得到宽慰;一个人如果没有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或犯了错误,则会产生一种没有尽到责任的愧疚之情,良心上会受到责备。负责之情和愧疚之情是责任感表现的两个方面。每个人都有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很难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是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责任感包含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第一,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要求,道德义务认识的程度。第二,根据自己对社会道德要求的认识,去选择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建立与社会道德要求相协调的生活方式。第三,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后果,作出负责任的判断和评价。根据责任感的三要素,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要求:①要努力提高小学生对社会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认识水平,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出

不同的认识要求。②要努力提高小学生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去完成社会道德义务的能力。③要努力提高小学生判断行为善恶后果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根据以上要求,我们把责任感细化为五个具体的内容,即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形成了系列化的内容体系。实践证明,这五个具体内容是全面而恰当的。在责任感培养的研究中,我们调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设立家校社区联系卡通过联系卡让学校、家庭、社区及时沟通,从多方面来督促规范孩子的行为,设置联系卡效果明显。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责任感融入常规教育、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和学校活动之中,并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假日小队活动,使责任感培养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我校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目前学校有相当一批教师都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渗透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我们的校训就是“做有责任感的六小人”,因此,全校同仁的责任感意识在不断增强。㈡掌握了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基本原则。

⒈ 认知教育与行为引导相结合。

传统的德育工作重知识灌输,而轻情、意、行的培养。这种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只会说不会做”“只愿玩不愿做”,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言行不一的毛病。因此在责任感培养实验中,课题组成员采取了以认知与活动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加强对责任意识的体验,将外化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自我教育。再通过开展“实景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自觉地主动地在实践中完善主体道德人格。让学生在一定位置、岗位的实践中充分体验和感受,在切身的实践中接受责任感教育,从而逐渐内化为健康的责任信念并转化为自觉的责任行动。

⒉ 课内教育与课外培养相结合。

课内外的结合,我们以课堂为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找准教材与责任感教育的结合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课外为辅,由课内到课外,以课外补课内的思路,较好地把握课内外结合的联系点,保证课内外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如“保护环境”这一话题,课后可以让学生到郊外围绕“寻找清清小溪流”为主题,通过观察、研究、讨论,得出我们的家乡很难找到这样的小溪流的结论,从而呼吁有关部门来治理。活动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保护环境的迫切性。⒊ 家校社区相结合。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在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中,在自觉自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体验教育活动中,身心得到了解放,心智得到了启发,思想受到了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公民意识也逐步增强。我们积极鼓励各个班级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力求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将道德情感内化为公民意识。五年级3班的孩子们开展了“了不起的平凡人”社会调查活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走访了11位家长。这11位家长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岗位。孩子们通过调查走访,了解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所取得的诸多业绩,真正体会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深刻内涵,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在他们心头萌生、滋长。

⒋ 环境熏陶与自我体验相结合。

优美的教育环境会在无形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是学生们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校园环境和班级氛围将在学生人格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并伴随终生,因此校园环境和班级氛围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培养学生的阵地,学校将校训定为“做有责任感的武汉关人!”。从校舍走廊到操场布置,都以生动、鲜活的画面和文字向孩子们宣传责任意识,班级文化宣传也离不开对责任感的渗透,形成了以责任感教育为核心的校园、班级特色文化,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坚持做到:

1、利用班刊的宣传功能,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如“心声留言版”,是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园地,同学们的这些意见能在班上起到正面的引导或反面的警醒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班上的主人翁精神,大大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以班刊为文化载体,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如四年级“生物大世界”栏目学生自由谈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及他们对当今环境状况的思考。

3、以班刊为工作阵地,在磨练中提升能力。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激发了创作激情,培养了写作人才。

⒌ 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中高年级小学生责任感的养成最终取决于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示。实验中,老师们均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班队集体,从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从身边的同学入手,着重让学生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中提高责任意识。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们感悟到了集体的智慧。每一期黑板报,都是同学们自己独立设计,从组稿到抄写、美工,都凝聚着每个同学的汗水和智慧,学生们在集体生活中既展示了才华,又学到别人的长处,感悟到了集体的智慧。

6、整体培养与年龄段侧重点培养相结合。

我们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细化为了五个具体内容板块,并分别制定了各板块的培养目标。基于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因此课题组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设立了不同的侧重点。低年段主要进行“对自己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内容。中年段主要进行“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内容。高年段在巩固低、中年段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循序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

㈢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们按学生生活范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层培养的内容及分层目标。课题组成员从最基础的“对自己负责”培养起,然后逐步上升到“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高层次培养。各层次的具体目标为:

⒈ “对自己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⑴ 自尊。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自己的选择。

⑵ 自信。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新事物,并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⑶ 自理。能合理地安排时间,能正确权衡学习与玩;自己的东西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能合理消费,正确认识钱的价值。

⑷ 自制。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情绪,不会乱发脾气,不会过分行事;懂得权衡利弊与合理取舍;有明确的目标,会计划过程,不做盲目的事。

⑸ 自立。会自己思考问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评价标准;希望得到尊重,敢作敢当,能自己作出选择与决断;能独立学习和生活。

⒉ “对同伴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⑴ 包容。懂得欣赏差异,能接受不同的人做朋友;懂得理解,能原谅同伴。

⑵ 友爱。乐于助人,懂得什么时候应该给同伴提供帮助,并知道什么样的帮助才合适;善于鼓励同伴,共同进步。

⑶ 合作。懂得与同伴分享,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争吵问题;会想办法,使自己与同伴友好相处;善于倾听,能耐心地听同伴的见解与故事,并能积极为他分担忧愁与出谋划策。

⑷ 真诚。重视自己说的话,对同伴守信用;不欺骗同伴,不拿同伴寻开心;能真心实意帮助同伴,使同伴信任自己,珍惜同伴的友谊。

⒊ “对家庭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⑴ 自知。能明白自己的家庭角色,不以自我为中心,能懂得自己与家人的关系;看到家人为自己所做的,能知足并有服务于家人的愿望。

⑵ 爱家。懂得体谅家人,能看到父母的辛劳,珍惜家人所付出的劳动,不浪费;懂得爱父母关心家人。⑶ 懂事。能认识家庭危机,懂得为家人分担,能与家人一道面对家庭困境,不一味责怪、抱怨父母,能勇敢地对待生活变故;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操心,懂得有事告知,不让家人为自己过于担心;能积极维护家庭形象,不让父母难堪。

⑷ 勤快。能积极做家务,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养成为家服务与劳动的观念。

⒋ “对社会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⑴ 热爱祖国。了解祖国的历史,热爱祖国的河山,关心风土人情,有报效祖国的美好心愿。

⑵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⑶ 关心社会。对社会时事关注,能合理认识新闻报道,通过时事来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关心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思考自己该怎么做。

⑷ 知书达礼。懂礼貌、讲道德,与人为善,不出口伤人;能继承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懂得爱与奉献;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重实际的行动。

⑸ 勤奋学习。能认识到接受教育是权利,也是义务,努力勤奋学习,誓立大志,为走上社会积极准备。⒌ “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⑴ 热爱自然。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好奇,勇于探索,了解自然发展规律,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⑵ 节约。懂得资源有限,能看到人类所面临的危机,能节约生活用水、用电,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⑶ 爱护环境。了解污染环境的危害,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不破坏自然环境,积极参与美化环境的活动,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能爱护动物,懂得养护动物,不伤害动物,立志做“地球卫士”!

⑷ 关心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关心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战争只能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自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四)学生的健全道德人格得以发展。

⒈ 学生的责任感得以增强,具体表现在:

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珍惜集体的荣誉,愿为集体做事。有的学生为了争取到帮集体多做一点事儿的机会,甚至与同学发生“动武”。

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如以前常常有一些顽皮的学生摘学校栽种的迎春花,到了双休日也有一些校外人员采摘,而现在学生行动起来,自觉做了“爱护花草”的警示牌,并设立了“护花天使岗”,每天都有自愿者站岗。

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校内,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拖地、扫地、倒垃圾的身影,不少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子女在家能主动帮做家务。社区领导也反映我们的学生在社区做事很主动,很勤快。

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队干部、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班级设立的如“今天我是小门卫”“今天我是班长”“弯弯腰、管管嘴小队”“规范字小队”等岗位到岗认真,值勤负责,有些学生还主动寻找服务岗位,受到大家赞扬。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能够在自己所在的居民区做一些有益的事,如打扫楼道,帮忙送报纸,关心孤寡老人等。针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们还通过调查、思考写出了高水平的如“电子海洛因”“建筑与环保”的调查报告。

⒉ 个性潜能在研究活动中张扬。

课题组基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大课题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组织小组,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四年级以《我们未来的家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组织围绕这个主题活动,学生自拟专题:家乡的风景名胜、家乡的历史名人、未来的家乡、我是家乡的小主人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题制定研究计划,他们有的结合课外阅读,有的走访老人,有的拍摄相关图片,还有的当设计师,设计未来的家乡。学生通过实践写出内容丰富的调查报告进行交流,使他们从身边的变化了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并体验到自己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也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在动手动脑中升华。⒊ 责任感教育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具有成功者的心态,诚实守信,善于与人合作交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班级之间、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开展竞争,中队委员选举,同学们锋芒尽露;“校园十佳少年”评选,学生们踊跃报名,推荐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再感到难为情了。在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存既离不开与人合作,也离不开竞争,尤其是未来社会既需要有更强的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也需要有健康的合作意识和竞争心态。在实践中,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问题讨论

⒈ 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对学生而言,一天在校的学习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的探索、个性发展的终止。在运行过程中,需多方协调、关心和帮助,需要有认识上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除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与能动性外,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三结合立体网络,互相交错,逐步同化的趋势,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虽说在这一方面,我们有了一些举措,但如何推广,让每个家长都能很好地配合是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⒉ 既然是一项研究,就必然涉及到评价的问题。那么,如何建立学生责任感的评价体系?确立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实施评价,这又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深化改革,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形势下进行的。经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重大意义。

⒈ 研究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面临着各种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3年《学会关心》的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要倡导“全球合作的精神”,教育青少年要“团结、协作”,从关心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这就直接触及到人类基础道德最本质的东西——责任感。

⒉ 研究适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其教育的总目标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其中“学会做人”为“四会”之首。“学会做人”又必须首先涉及“学会负责”这一重要内涵。只有具有责任感的人才会被社会所接纳,它是未来社会成熟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

⒊ 研究适应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当今小学生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同学间不会相互协作等。而就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来看,德育目标定位偏高,层次单一,空洞的说教成分过多,造成德育工作泛化、无序的局面,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为此,我们试图把责任感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的完成情况。

1、通过研究,课题组将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细化为若干个能具体操作与落实的具体内容,形成了系列化的内容体系,并在每一个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形成教育实效,达到了增强学生责任感的教育目的。

2、研究内容分层次逐步落实到位。第一层面:按学生生活范围制定出了五个层面的教育内容,它们是: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第二层面:确定了不同年龄段责任感培养的侧重点: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其责任感的培养也安排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段主要对学生进行“对自己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中年段主要进行“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高年段在巩固低、中年段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坚持做到:循序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和成果。

我校经过1年多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㈠ 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相关理论的初步研究。

通过研究,我校教师提高了对责任感的认识。责任感是人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是人们在完成自己分内应当做的要求、职责和义务时所产生出来的道德感情。一个人完成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会表现出一种尽心尽责的负责心情,良心上会得到宽慰;一个人如果没有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或犯了错误,则会产生一种没有尽到责任的愧疚之情,良心上会受到责备。负责之情和愧疚之情是责任感表现的两个方面。每个人都有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很难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是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责任感包含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第一,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要求,道德义务认识的程度。第二,根据自己对社会道德要求的认识,去选择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建立与社会道德要求相协调的生活方式。第三,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后果,作出负责任的判断和评价。根据责任感的三要素,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要求:①要努力提高小学生对社会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认识水平,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认识要求。②要努力提高小学生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去完成社会道德义务的能力。③要努力提高小学生判断行为善恶后果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根据以上要求,我们把责任感细化为五个具体的内容,即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形成了系列化的内容体系。实践证明,这五个具体内容是全面而恰当的。在责任感培养的研究中,我们调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设立家校社区联系卡通过联系卡让学校、家庭、社区及时沟通,从多方面来督促规范孩子的行为,设置联系卡效果明显。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责任感融入常规教育、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和学校活动之中,并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假日小队活动,使责任感培养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我校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目前学校有相当一批教师都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渗透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我们的校训就是“做有责任感的六小人”,因此,全校同仁的责任感意识在不断增强。

㈡掌握了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基本原则。

⒈ 认知教育与行为引导相结合。

传统的德育工作重知识灌输,而轻情、意、行的培养。这种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只会说不会做”“只愿玩不愿做”,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言行不一的毛病。因此在责任感培养实验中,课题组成员采取了以认知与活动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加强对责任意识的体验,将外化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自我教育。再通过开展“实景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自觉地主动地在实践中完善主体道德人格。让学生在一定位置、岗位的实践中充分体验和感受,在切身的实践中接受责任感教育,从而逐渐内化为健康的责任信

念并转化为自觉的责任行动。

⒉ 课内教育与课外培养相结合。

课内外的结合,我们以课堂为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找准教材与责任感教育的结合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课外为辅,由课内到课外,以课外补课内的思路,较好地把握课内外结合的联系点,保证课内外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如“保护环境”这一话题,课后可以让学生到郊外围绕“寻找清清小溪流”为主题,通过观察、研究、讨论,得出我们的家乡很难找到这样的小溪流的结论,从而呼吁有关部门来治理。活动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⒊ 家校社区相结合。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在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中,在自觉自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体验教育活动中,身心得到了解放,心智得到了启发,思想受到了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公民意识也逐步增强。我们积极鼓励各个班级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力求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将道德情感内化为公民意识。五年级3班的孩子们开展了“了不起的平凡人”社会调查活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走访了11位家长。这11位家长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岗位。孩子们通过调查走访,了解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所取得的诸多业绩,真正体会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深刻内涵,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在他们心头萌生、滋长。

⒋ 环境熏陶与自我体验相结合。

优美的教育环境会在无形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是学生们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校园环境和班级氛围将在学生人格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并伴随终生,因此校园环境和班级氛围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培养学生的阵地,学校将校训定为“做有责任感的武汉关人!”。从校舍走廊到操场布置,都以生动、鲜活的画面和文字向孩子们宣传责任意识,班级文化宣传也离不开对责任感的渗透,形成了以责任感教育为核心的校园、班级特色文化,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坚持做到:

1、利用班刊的宣传功能,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如“心声留言版”,是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园地,同学们的这些意见能在班上起到正面的引导或反面的警醒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班上的主人翁精神,大大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以班刊为文化载体,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如四年级“生物大世界”栏目学生自由谈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及他们对当今环境状况的思考。

3、以班刊为工作阵地,在磨练中提升能力。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激发了创作激情,培养了写作人才。

⒌ 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中高年级小学生责任感的养成最终取决于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示。实验中,老师们均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班队集体,从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从身边的同学入手,着重让学生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中提高责任意识。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们感悟到了集体的智慧。每一期黑板报,都是同学们自己独立设计,从组稿到抄写、美工,都凝聚着每个同学的汗水和智慧,学生们在集体生活中既展示了才华,又学到别人的长处,感悟到了集体的智慧。

6、整体培养与年龄段侧重点培养相结合。

我们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细化为了五个具体内容板块,并分别制定了各板块的培养目标。基于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因此课题组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设立了不同的侧重点。低年段主要进行“对自己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内容。中年段主要进行“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并渗透“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内容。高年段在巩固低、中年段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循序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

㈢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们按学生生活范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层培养的内容及分层目标。

课题组成员从最基础的“对自己负责”培养起,然后逐步上升到“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高层次培养。各层次的具体目标为:

⒈ “对自己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⑴ 自尊。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自己的选择。

⑵ 自信。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新事物,并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⑶ 自理。能合理地安排时间,能正确权衡学习与玩;自己的东西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能合理消费,正确认识钱的价值。

⑷ 自制。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情绪,不会乱发脾气,不会过分行事;懂得权衡利弊与合理取舍;有明确的目标,会计划过程,不做盲目的事。

⑸ 自立。会自己思考问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评价标准;希望得到尊重,敢作敢当,能自己作出选择与决断;能独立学习和生活。

⒉ “对同伴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⑴ 包容。懂得欣赏差异,能接受不同的人做朋友;懂得理解,能原谅同伴。

⑵ 友爱。乐于助人,懂得什么时候应该给同伴提供帮助,并知道什么样的帮助才合适;善于鼓励同伴,共同进步。

⑶ 合作。懂得与同伴分享,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争吵问题;会想办法,使自己与同伴友好相处;善于倾听,能耐心地听同伴的见解与故事,并能积极为他分担忧愁与出谋划策。

⑷ 真诚。重视自己说的话,对同伴守信用;不欺骗同伴,不拿同伴寻开心;能真心实意帮助同伴,使同伴信任自己,珍惜同伴的友谊。

⒊ “对家庭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n

bsp;⑴ 自知。能明白自己的家庭角色,不以自我为中心,能懂得自己与家人的关系;看到家人为自己所做的,能知足并有服务于家人的愿望。

⑵ 爱家。懂得体谅家人,能看到父母的辛劳,珍惜家人所付出的劳动,不浪费;懂得爱父母关心家人。

⑶ 懂事。能认识家庭危机,懂得为家人分担,能与家人一道面对家庭困境,不一味责怪、抱怨父母,能勇敢地对待生活变故;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操心,懂得有事告知,不让家人为自己过于担心;能积极维护家庭形象,不让父母难堪。

⑷ 勤快。能积极做家务,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养成为家服务与劳动的观念。

⒋ “对社会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⑴ 热爱祖国。了解祖国的历史,热爱祖国的河山,关心风土人情,有报效祖国的美好心愿。

⑵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⑶ 关心社会。对社会时事关注,能合理认识新闻报道,通过时事来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关心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思考自己该怎么做。

⑷ 知书达礼。懂礼貌、讲道德,与人为善,不出口伤人;能继承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懂得爱与奉献;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重实际的行动。

⑸ 勤奋学习。能认识到接受教育是权利,也是义务,努力勤奋学习,誓立大志,为走上社会积极准备。

⒌ “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内容板块及其培养目标

⑴ 热爱自然。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好奇,勇于探索,了解自然发展规律,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

⑵ 节约。懂得资源有限,能看到人类所面临的危机,能节约生活用水、用电,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

⑶ 爱护环境。了解污染环境的危害,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不破坏自然环境,积极参与美化环境的活动,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能爱护动物,懂得养护动物,不伤害动物,立志做“地球卫士”!

⑷ 关心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关心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战争只能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自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四)学生的健全道德人格得以发展。

⒈ 学生的责任感得以增强,具体表现在:

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珍惜集体的荣誉,愿为集体做事。有的学生为了争取到帮集体多做一点事儿的机会,甚至与同学发生“动武”。

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如以前常常有一些顽皮的学生摘学校栽种的迎春花,到了双休日也有一些校外人员采摘,而现在学生行动起来,自觉做了“爱护花草”的警示牌,并设立了“护花天使岗”,每天都有自愿者站岗。

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校内,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拖地、扫地、倒垃圾的身影,不少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子女在家能主动帮做家务。社区领导也反映我们的学生在社区做事很主动,很勤快。

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队干部、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班级设立的如“今天我是小门卫”“今天我是班长”“弯弯腰、管管嘴小队”“规范字小队”等岗位到岗认真,值勤负责,有些学生还主动寻找服务岗位,受到大家赞扬。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能够在自己所在的居民区做一些有益的事,如打扫楼道,帮忙送报纸,关心孤寡老人等。针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们还通过调查、思考写出了高水平的如“电子海洛因”“建筑与环保”的调查报告。

⒉ 个性潜能在研究活动中张扬。

课题组基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大课题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组织小组,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四年级以《我们未来的家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组织围绕这个主题活动,学生自拟专题:家乡的风景名胜、家乡的历史名人、未来的家乡、我是家乡的小主人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题制定研究计划,他们有的结合课外阅读,有的走访老人,有的拍摄相关图片,还有的当设计师,设计未来的家乡。学生通过实践写出内容丰富的调查报告进行交流,使他们从身边的变化了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并体验到自己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也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在动手动脑中升华。

⒊ 责任感教育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具有成功者的心态,诚实守信,善于与人合作交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班级之间、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开展竞争,中队委员选举,同学们锋芒尽露;“校园十佳少年”评选,学生们踊跃报名,推荐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再感到难为情了。在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存既离不开与人合作,也离不开竞争,尤其是未来社会既需要有更强的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也需要有健康的合作意识和竞争心态。在实践中,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问题讨论

⒈ 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对学生而言,一天在校的学习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的探索、个性发展的终止。在运行过程中,需多方协调、关心和帮助,需要有认识上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除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与能动性外,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三结合立体网络,互相交错,逐步同化的趋势,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虽说在这一方面,我们有了一些举措,但如何推广,让每个家长都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语感的培养研究》中期汇报

《农村小学生语感的培养研究》中期汇报

王碧玉 杨波

一、课题的提出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时语文 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 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 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目前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 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中的阅读现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方式,寻求在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的对策。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朗读为载体,发挥语文功能。

2.探索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研究方法

以教育行动法与案例研究法为主,辅助以测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五、条件保障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影像、多媒体器材设备,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为了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今年学校又专门购置了录音笔。

2.人文环境:我校虽然地处农村,但是教学中具有浓浓的“普通话气息”,这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发展空间。

3.经费保障:学校特别重视教科研工作,根据课题开展的需要,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六、进展情况

1.2015年1月课题的正式确立。学校按照总课题组提出的相关要求,教师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

2.确定中高年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3.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朗读能力现状。

为了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了解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了解学生朗读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和家庭对朗读的重视程度,课题组于2015年3月组织了一次学生朗读能力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认真统计和科学分析,对小学生朗读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数据,引发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思考。被调查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对朗读没有热情,绝大多数学生对展示自己的朗读兴趣不浓,原因是因为胆子小、紧张,害怕读错了;喜欢大声朗读的只占30%;受调查者中只有8%的学生朗读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丢字、多字和语气停顿和情感表现力方面;70%的学生在家不能主动进行朗读,朗读时间较短,家长督促和配合度较差(这也和所处地区有一定关系)。

经过调查分析,课题组拟定了这样的朗读训练策略:

⑴语文课堂教学中需注意的就是尽量鼓励每个学生起来朗读,锻炼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关注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喜欢出声朗读,大声朗读。

⑵教师朗读指导中多采用鼓励学生大胆朗读的方法,教学中应尽量地采用鼓励式的评价语鼓励学生朗读。首先要做到抽读的范围要大,尽量波及到每个同学;第二要做到尽量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朗读,即使他读得不好。

⑶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关键是让学生多朗读。

⑷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出发,提高学生朗读的自觉性,经常布置家庭朗读任务,并且分层次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让学生每读一遍都达到一个层次。同时加强家校联系,通过老师、家长、同学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4、定期开展课题组集体教研,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课题开展以来,组织课题教研活动4次,每位实验教师完成学习笔记和随笔10多篇,执教课题研讨课近20节,每位教师撰写论文2篇。

5、课题组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记录卡,利用晨读时间进行朗读训练,每次都有针对性地辅导3—4名学生,并且做好个案分析;布置朗读作业,采取自评、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每月进行两次学生朗读阶梯训练综合评价。

6、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抓手不放松,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利用语文综合实践课、语文活动课、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等形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六、取得的成绩

从2015年1月课题实施以来,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教师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增强。

1.初步呈现三个转变,两个促进。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我们初步呈现出三个转变:即阅读教学由烦琐分析向感悟体验的转变,以读为主得到初步体现;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的转变,学 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学生由“要我读”向“我要读”的转变,朗读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促进了朗读能力的提 高,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能基本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1)朗读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也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110名学生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奖。

(2)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件2个,录像课和学生音像资料2件。

七、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还比较单一,除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体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影像技术。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各种朗读评价表,搜集朗读素材,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及时的评价指导,还要整理实验数据资料,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工作负荷产生了一些矛盾,有的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以及观摩课能侧重反映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常态课中不能很好的反映。

3.课题如何实施才能有实效?怎样记录、保留、整理过程性资料?这是实验教师面临的难题。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许多工作和尝试,但是资料没有及时留存下来,所以课题实施近一年来,过程性的记录资料比较单一。

4.学校地处农村,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条件和周边语言环境,对课题的开展产生了一些干扰,影响了实验效果。学生阅读量跟不上,特别是家校之间的配合上不如城市学校的学生,学校训练和家庭配合不协调,训练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使得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局限性。

八、整改措施

1.学校将继续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创造信息化技术环境,营造信息化氛围,购买录音笔、教学光盘等设备,建设课题网站,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创造最优条件,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技术保障。

2.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课题进展研讨会,整理总结课题实验中的资料和教学反思;定期组织教学展示活动,自查自检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评估其在课题实施中的作用。

3.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撰写不少于2篇研究论文;收集整理研究案例和课件、视频等资料存档;收集整理实验班学生的作品。

4.继续做好课题实验教师的学习提高和培训工作。

九、可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1)教师优秀教案集。(2)教师教学反思录。(3)学生朗读作品集。(4)学生课外朗读推荐书目。(5)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2.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3.进行多样的现场朗读能力展示(如演讲、故事会、诵读等)。4.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5.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课题研究规划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课题研究规划

一、课题的提出

20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

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

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

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

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

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

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

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

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

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

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

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四、研究的假设

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1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七、形成的成果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了他们作文的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第五篇:《结合农村高中实际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报 告

《结合农村高中实际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报 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课堂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我把《结合农村高中实际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作为我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农村普通高中教学具有学生基础薄弱、课程资源不足、教学理念陈旧、师资力量缺乏等特点。普通农村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素养、建构课堂教学文化,采用科学而有效、适合于学生发展情况和农村中学特点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是农村普通高中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策略,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用热情和兴趣点燃智慧,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3、推进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多数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为效益型、职业型为事业型、“教书匠”为教育家,力求成长为一批优秀教师和省市级学科带头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进行研究”的思路是重建课堂,采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学校的有效评价策略研究等范畴去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进而去构建融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1重点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2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要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开展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有效训练

练习的研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有效评价体系研究,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建构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建构农村高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过程

1、课题研究思路:

首先,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在对有效教学研究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其次,运用文献法进行系统学习,以确保本研究建立在他人研究基础上,并有所创新,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进一步树立起课堂教学中的生本意识。

再次,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技术描述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分析导致教学有效性现状的原因。

最后,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方法,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估标准,提高教师教学工作效益,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之目的。

2、研究方法

(1)、文献学习分析法。(2)、调查研究法。(3)、行动研究法。(4)、个案研究法。(5)、经验总结法。

3、研究过程及步骤:

实验前期调查与组建阶段

主要工作:(1)、选题。根据相关精神和理念,结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确定研究课题。(2)、调查分析,掌握研究前的情况。(3)、理论学习。组织参教师收集、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与经验。(4)、撰写实验方案,填写申报书,申请立项。(5)、分解课题,将总课题,按学科分解为学科确立子课题,并制定研究方案。(6)、开题。

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完成高效优质课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汇编。

邀请相关专家商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考察学习,收集资料信息,完成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阶段实验报告。

主要工作:(1)、各级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2)、围绕研究组织学习。(3)、制定阶段研究计划。(4)、开展研讨活动。(5)、召开课堂教学课题研讨会。

(6)、进行阶段总结。

实验总结与结题阶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完成专著;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根据情况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主要工作:(1)、收集研究资料。(2)、形成研究成果。

(3)、申请结题。(4)、成果推广。

五、预期研究成果

1、《农村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

2、《农村普通高中有效教学优秀论文(反思)集》;《农村普通高中有效教学设计(案例)集》;

3、普通高中课堂有效教学新模式和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4、建立普通高中各年级学科有效教学试题库;

5、普通高中有效教学优质资源库的建设。

下载《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