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道与术
浅谈道与术
无论是中国的儒释道,还是外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他宗教,都离不开“谈经论道”。本文试图论述的“道”不完全等同于高深莫测的老子之道或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而是更近似于禅语的“悟道、得道、行道”,也接近于曾子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指从做人做事中提取的原则、理念、思想,它可以把握事物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规律。“术”是指做人做事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是道的细化(除非特别说明,一般如上述定义)。但道与术的定义并非绝对化,而是具有相对性(在两者关系中有论述),即当把小道看作术的话,再上升成为的道,就是中道;同理,中道作术,上升为大道。
由上可见:道是眼光,大局观,是战略;术是手脚,实践论,是战术。道统领术,术服务服从于道,在得道、循道的前提下讲究术,道需要也离不开术的具体操作和落实。因此,道与术存在以下三种关系:首为继承性,道出自于术,之后发展壮大,高于、胜于术,这并非厚此薄彼,而是说要继承中完善,完善中发展道的高度。其次相对性,不同层次的道与术可分小、中、大,当开始时小术发展为小道,如果我们把小道看作是中术,再发展成中道(也可看成大术),最后发展为大道,这个过程可以不断演变、止于至善。第三归一化,道与术构成系统,在其互相变化运行中,可以逐渐实现从混沌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甚至包括一些事物从无到有。也就是说,道与术的系统运行体现出方向性、目的性,即小术归于小道,小道归于中道,中道最后归于大道。对于这一点,类似佛家的“万法归一”,指的是八万四千法门,最后归于自性、佛性。
先举个例子来说明,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论断,这是术,因为枪杆子只是保命的一个手段而已(有底线);1928年5月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小道(有原则);再到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乡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这是中道(有理想);到1945年党的七大首提“毛泽东思想”,这是大道(有信仰)。这个例子也证明了四有(有底线、有原则、有理想、有信仰)之间同样适用于道与术——继承性、相对性和归一化的关系。所以说,一个人成就大小应该看道行。
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中,应该好好认识和利用道与术的关系。最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1+4文件”》,1是大道,4就是中道,中道里面每个文件的目的、意义或原则,就是小道,具体的措施就是术。如2012年9月,我被区卫生局抽调搞创建应急示范区的资料,去广州越秀区疾控中心参观规范的资料整理,当我们同去的人员几乎都在细致阅读、学习资料,甚至有人用照相机一页一页的拍下资料来的时候(此为术),虽然我指标比较多,但我快速看了里面的内容,然后跑出去问他们的领导:资料里有很多区政府、教育局等各单位的文件,请问如何收集到的?(此为道),我只抄了每个文件盒的封面目录,最后我做的资料一次性完成(卫生局抽调2次,我只去1次)。麻疹消除在技术上是可靠可行的,所以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往道上走。2012年9月,我女儿刚上初一时,我就跟她说,要跟成绩第一名的同学做好朋友,向她请教学习方法(这是道),而不是天天追问某道题怎么做(这是术),果然学习进步很快,第一学期便从入学测试时班里第23名到中考第2名、期末考第4名。
一个人即使身处乱世、天下无道,也不影响个人修道、行道,如春秋末期的孔子仕途重挫、周游列国,从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术,思考后上升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之道。因此,有道不能确保世俗的成功,但可以保证道德的成仁。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为了满足私欲往往追求显而易见、快速成功的术(如方术、权术等),而不愿花更多时间、精力,牺牲暂时的、表面的名利去悟道、行道,认为道太长远、太虚渺、太深奥,更重要的是离自己的面子、金钱、地位等私利距离太远,所以就弃道求术,甚至为了术而离经叛道。
我只是在用实际的成绩无声地证明自己,因为我懂天人之道——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因为我知道不仅自己应该向上+向善,而且更应该追寻这样的领导,唯此才能“惟道是从”。如果要我跟着天天喝酒、打麻将(不向上,这只是方术,非弘道)或收钱就用人这类“易悦而难事”的领导(自私自利非真向善,这只是权术,亦非弘道),我宁愿君子固穷、无道则隐,道已修而不用非吾丑也。
其实,我感悟人生的话语基本上都是一些小道,只有一个大道,即“向上+向善”,它可统一易经的乾卦(自强不息)、坤卦(厚德载物),道德经的“上善若水”,佛经的“众善奉行”,圣经的“博爱”,儒家的“仁”等等。(李苑2013-01-26)
第二篇:销售之论《道与术》
销售之论《道与术》
销售之道,孙总把它归纳成两个字:能力,而能力的提升是通过销售过程中的努力和实践以及团队合作来获得的,那么努力又是什么呢?一个字<勤>,为什么大多数人们都会把销售工作称之为“跑业务”的。想做好业务就得要会跑,一家一家的跑,要漠视拒绝,不怕辛苦,原因就在这个跑字上,也就是所谓的勤,即腿勤、嘴勤、脑勤和手勤(笔头勤)。具体怎么个勤法会议上也讨论过,相比大家都记得。具体会议中孙总特别提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我认为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计划性,腿勤,如我们销售中经常会出差,出差报告要做到很详细,这个郑总也培训过,跑客户过程中一般也都会晚上把第二天的客户结合百度地图,规划好远的路线近及公交信息,合理安排上下午及午休时间等,这样我们可以每天多跑一到两个客户。嘴勤,我觉得不是说的多,而是会说,要有目的性的去说,如电话信息过来咨询温度的产品,那么你在沟通好方案之后顺便说一下我们也做压力的,问一下是否需求,可以得到一些更多关于客户的信息。脑勤,我认为就是多想一些,销售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把可能发生的事情多想一想,把所有的事情前前后后多想一想,别的也没什么。手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好多的事情未必记得那么清楚,所以重要的事情要留下痕迹,以便帮助我们回忆一些而得到帮助。比如上次口头给客户报价某产品多少钱?时间过去几个月了,我们天天做报价,突然一天客户说现在决定购买了,你做一份正式报价或者合同过来,我们突然忘了,也不会去问客户当初我给你报多少钱来着。那么自己还想不起来,报错的话一定会影响本次销售。所以手勤也是很重要的,经常写一下,销售心得,感觉感悟,记录一些重要事情,对我们的帮助很大。那么团队又是什么呢!这个我想的还是比较浅层次的,既是协同作战,通过努力的锻炼达到个人能力的提升而在结合团队作战会得到更大的成功,购买者的群体包括使用者、影响者、购买者、决策者和门禁者。单兵未必想的非常全面,团队的力量始终会大于个人!销售过程中要琢磨人,然后根据其性格品行迅速与其建立良好关系。通过团队合作更全面的了解需求——信息整合;接触客户——专业和真诚;打动客户——坚持、为客户着想;提供方案;售后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客户C到B到A然后签单、回款再加上售后的客户满意度。销售之术,孙总没有太多讲,我认为术应该就是销售战略、手段、方式方法等,只有通过能力的提成和团队的合作才更能把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通过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也就是说道与术要学会融会贯通,即把术升华到道的境界,也要把道实践出术的能力!
第三篇:课堂教学的术与道
课堂教学的术与道
不可否认,教学确是一门技术。通常被认为的所谓好课,大多是课堂流程走的流畅精彩,得到专家、同行的称赞。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教师们关注更多的是课堂的导入、教材的处理、教学设计、课堂评价等这些课堂教学“术”的层面,而对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即课堂教学之“道”则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虽层出不穷,但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新的技术、手段、创意固然能为课堂增添几分亮色,但这些技术的应用如果偏离了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那就发挥不出它们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影响到课堂教学。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拥有自己坚定的教育哲学,不断体悟课堂教学之“道”,合理运用教学之“术”,然后,才能在课堂教学这个本就有缺憾的艺术上竭力打造出有内涵、有深度、有魅力的课堂。本期,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教学的术与道,了解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之“道”,运用课堂教学之“术”,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之术 1讲解之术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媒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那么讲什么、如何讲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呢?
首先,要注意讲解内容的选择。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选择讲什么很重要。讲解内容的选择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至关重要。其次,要注意讲解的逻辑性。
再次,语言要尽量生动。教师的语言除了准确、条理、简捷之外,应尽量生动。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不纯粹是口头用语,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应尽量用学生容易掌握的语言来描述现象和规律,把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启发之术
知识的讲解不是照本宣科,而应是启发式的。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呢? 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启发学生思考,必须要有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
其次,要注意启发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把握这样的状态,适时进行启发。这样的课堂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3合作之术 目前的许多公开课几乎都有小组合作学习,但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是真合作还是“合而不作”?合作的效果到底如何呢?有的老师在课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几个学生本已脱口而出,道出了答案,可是,老师还是说:“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还有老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以后学生尚没有独立思考,老师就紧接着说:“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其实都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
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磨合才能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这种临时起意的所谓小组合作只能算是讨论问题而已。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松散的小组合作也可运用,但要注意时机。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后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思维遇到困难时,老师再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最终还要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如果讨论结果仍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适时点拨或引导后组织继续讨论或直接讲解直至问题解决。4探究之术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教科书是最好地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教材之一,但教师总觉着新教材有诸多使用的不善,这或许是有些教师尚未真正理解探究式教学的实质,也并未有意识地去实施探究式教学,仍然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关键是要设计好探究性问题和探究活动程序,让学生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下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实际上,作为每一门学科课程,教师必须清楚其教学思想和本质,坚定不渝地直击《课程标准》和标准背后的培养目标;作为一册教材,教师必须清楚教育哲学、教学思想、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要改造(包括整合、增添、删减等)成适合自己学生、落实目标的文本;作为每一节课,教师必须把握和落实究竟要让孩子学会什么、吸纳什么、形成什么。
以上所谈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外显的技巧,只要在实践中加以积累、反思就会运用熟练。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就要在“道”上下些功夫。
二、课堂教学之道 1熟练之道
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其中,庖丁说:“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在解剖牛这件事上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而达到了道的水平,所以他的刀用了十几年而如新的一般。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能熟练到如此程度,那么这样的课堂或许不如某些优质课那么精彩,但必然是踏实的、有效的。对于新老师来说,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对教材、教法的熟悉,只有对教材文本、教学媒介、教学技能做到非常熟练之后,才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这时候课堂才能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有人说教学就是一个熟练功夫,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不管做什么事,熟练之后才会有创新,熟练之后才会渐渐发现事情背后的规律性东西。2系统之道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到课后巩固、反馈调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全方位立体式的去实施一节课的教学。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教学的失误,发挥每节课的最大效能。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在课堂中也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系统要保持稳定发展,需要各个成分的合理搭配。课堂教学要有序高效,也需要各个课堂要素合理发挥其作用。教师如果能用系统的观点去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那么他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有序的。3变化之道
虽然教师可以从系统的角度来把握课堂,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上课,采用的方案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场地变了、学生变了、课堂氛围也不同了,教师要顺应这种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即使在一节课上,情况也会是瞬息万变的,用一个教案来应对课堂的种种情况显然会力不从心。因此,教师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场合情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4平衡之道
理想的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教与学的平衡、师与生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讲解与探究的平衡等等。有的课堂学生活动很多却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课堂教师讲解条理、语言强势,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制约课堂平衡的因素。优秀的教师会合理把握课堂中各种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努力让课堂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让师生都感觉到和谐温馨的好课堂。理想课堂的实现需要合理技术手段的支撑,也需要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的引领,但是,教学又不能仅停留在浅薄的技术上,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孩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走到思想、理念、文化的层面,亦即教学之“道”也。或许,有教师会认为:教学的思想、理念、文化等我们都懂,对于课堂教学,我是得“道”的。然,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课堂教学的奥秘岂非寥寥几语即可道尽。教师的教学生涯,本就是一个从“术”到“道”、再从“道”到“术”的过程。停留在“术”层面上的老师,只能是一个平庸的教师;能够从“术”进而到达“道”的教师,则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而能够从“术”到“道”、再从“道”到“术”的教师,才算得上是一位卓越的教师。所以,从“术”到“道”,再从“道”到“术”,应该是所有从教者所追求的极致目标。如果一位教师真的在教学中通“悟”了、得“道”了,那么,他的“术”,就不再是简单的教学之“术”而是升华为一种足以让人迷恋的艺术了。
第四篇:《高效教学的道与术》学习体会
《高效教学的道与术》学习体会
宁波市教师培训中心的徐宪斌老师给我们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高效教学的道与术》,徐老师讲述高效课堂教学发人深省,他以杜郎口中学为例,所讲述了和我们日常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他们的教学模式成功地实现了高效教学。在他们的课堂里主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核心技术;主要抓手为“导学案,反思卡”;在徐老师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得到了发挥,老师似乎只是一个配角,课堂活得像个“菜市场”。回头反思下我们自己的课堂,学生们都在“静”的状态。
徐老师讲述的另一个案例,也让我产生了共鸣。一位老师上完试卷分析课后,自己感觉讲得很透彻,学生们应该会了,可是一样的试卷重新考试后,得到的结果让这位老师惊讶不已——试卷分析与否成绩并没有因此上升。试想自己也是如此上试卷分析课,也用做过的题目考过学生,成绩的确不敬人意。也许自己真的应该借鉴下新的教学模式,希望会更好。希望这样的讲座能多来我们学校开展,也希望我们年轻老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宁波鄞州区听课,走进更多新式的课堂,感受充满活力的气息。
第五篇:高校教学的道与术学习心得
高校教学的道与术读后感
寒假读了陶继新老师的《高校教学的道与术读后感》一书,感受颇多:
课堂教学“术”的层面,而往往对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即课堂教学之“道”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虽层出不穷,但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新的技术、手段、创意固然能为课堂增添几分亮色,但这些技术的应用如果偏离了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那就发挥不出它们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影响到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之“道”,运用课堂教学之“术”,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呢?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之术
1.讲解之术。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媒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那么讲什么、如何讲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呢?首先,要注意讲解内容的选择。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选择讲什么很重要。其次,要注意讲解的逻辑性。某老师在讲解完氨基酸的缩合反应后,便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转入了氨基酸数、肽键数、脱水数的学习,这样不加铺垫的突然由缩合反应过程的学习转变到数量计算,会让人感觉到语言的跨度比较大,过渡比较生硬。如果演示一下多个氨基酸缩合反应后再进行数量关系的学习学生似乎更易接受。再次,语言要尽量生动。教师的语言除了准确、条理、简捷之外,应尽量生动。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不纯粹是口头用语,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应尽量用学生容易掌握的语言来描述现象和规律,把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启发之术。知识的讲解不是照本宣科,而应是启发式的。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呢?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启发学生思考,必须要有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其次,要注意启发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把握这样的状态,适时进行启发。这样的课堂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3.合作之术。目前的各种公开课几乎都有小组合作学习,但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是真合作还是“合而不作”?合作的效果到底如何呢?某老师在课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几个学生脱口而出道出了答案。此时老师说:“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还有老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以后学生尚没有独立思考,老师接着说:“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磨合才能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这种临时起意的所谓小组合作只能算是讨论问题而已。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松散的小组合作也可运用,但要注意时机。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后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思维遇到困难时,老师在要求小组讨论,最终还要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如果讨论结果仍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适时点拨或提示后组织继续讨论或直接讲解直至问题解决。
4.探究之术。探究式学习是新课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高中生物中图版教材是最好地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教材之一,但时常听老师们说这套教材不好用。我想这可能是有些教师尚未真正理解探究式教学的实质,也并未有意识地去实施探究式教学,仍然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中图版教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一节的思路非常明确,重点就是两个探究活动:通过第一个探究活动搞清氨基酸的基本结构;通过第二个探究活动搞清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所以,本节课完全可以围绕探究活动开展,而不必纠结于化学知识和繁杂的计算之中。总之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关键是要设计好探究性问题和探究活动程序,让学生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下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以上所谈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外显的技巧,只要在实践中加以积累、反思就会运用熟练。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就要在“道”上下些功夫。
二、课堂教学之道
1.熟练之道。庖丁解牛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它所讲的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庖丁说:“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在宰牛这件事上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而达到道的水平,所以他的刀用了19年而如新的一般。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熟练到如此程度,那么这样的课堂也许不如某些优质课那么精彩,但必然是踏实的、有效的。对于新老师来说,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对教材、教法的熟悉,只有对教材文本、教学媒介、教学技能做到非常熟练之后,才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这时候课堂才能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有人说教学就是一个熟练功夫,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不管做什么事,熟练之后才会有创新,熟练之后才会渐渐发现事情背后的规律性东西。
2.系统之道。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到课后巩固、反馈调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也要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全方位立体式的去实施一节课的教学。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教学的失误,发挥每节课的最大效能。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在课堂中也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系统要保持稳定发展,需要各个成分的合理搭配。课堂教学要有序高效,也需要各个课堂要素合理发挥其作用。教师如果能用系统的观点去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那么他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有序的。
3.变化之道。虽然我们可以从系统的角度来把握课堂,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前几天的一节课让我再次体会到课堂的变化之道。因是考试前的最后一节课,我的计划是讲完两个知识点后让学生自主复习。上课后,我直接进入例题的讲解,但学生反应有些迟钝,我想可能是题目难度稍大。于是我又讲一道类似的题目加以强化,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讲完例题后,我安排学生自主复习,但有些学生显得无所事事,就这样一节课结束了。课间我立即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首先,周一学生刚返校,离上节课的学习已有4天时间,知识生疏;其次,高一学生学习习惯未养成,不知如何复习。于是第二节课我立即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效果大有改观。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上课,采用的方案应是不一样的,因为场地变了、学生变了、课堂氛围也不同了,教师要顺应这种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即使在一节课上情况也是瞬息万变的,用一个教案来应对课堂的种种情况显然会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教师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平衡之道。理想的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教与学的平衡、师与生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讲解与探究的平衡等等。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课堂学生活动很多却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课堂教师讲解条理、语言强势,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制约课堂平衡的因素。优秀的教师会合理把握课堂中各种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努力让课堂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让师生都感觉到和谐温馨的好课堂。
总之,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课堂教学是缺憾的艺术。理想课堂的实现需要合理技术手段的支撑,也需要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的引领。只要我们不断体悟课堂教学之“道”,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