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归真教育 付桂馨
读《回归真教育》有感
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 付桂馨
教育作为完善人的重要途径,自古就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能够挖掘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个性发展。学校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目的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为今后的美好生活做准备,那么回归真教育就是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都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读完梁好老师的《回归真教育》后,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三辑—-打破关注自己的门。
一段段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一语中的的真理,同时也为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指引了方向。
随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通过创新寻找新的发展,作为老师同样需要这样。梁好老师通过木匠仅盯着自家的门,在自己固有的思维圈里打转以至于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潮流故步自封被时代抛弃,告诉我们教育者需要具备广阔的教育视野,发展的教育眼光,自我反思的教育能力,如此才能让自己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列,获得专业发展与提升,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作为一名经验不做的新教师,梁好老师用猴子跳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成功,万不可盲目复制,而表面的模仿也只能酿成悲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新教师来说不能盲目的追求形式的雷同要辩证的学习。在向专家学习的道路上,首先要充分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差异,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保留自己的个性。其次,不
能只重结果还要注意到内在的过程,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路径,不能将名师的教育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超越,要有足够的自信,在改革实践中找准高效的教学路径,在实践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最后,要对教育特别敏感,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并融入自己课堂中,要善于探索与最求,善于思考与创造,善于学习与改革,在不断地挑战、探索、突破过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二篇:《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当我去选书的时候,我一眼看中了“回归真教育”这一本书,其实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个字“真”,什么是“真”教育,我的教育是“真”的吗,我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教育?心中不免有种种疑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马上签字领下这本书,这个假期就读它了。
回到家,就急迫的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教育?马上翻开书看起来,看着看着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到半夜一点多,已经一半了,第二天起来就爱不释手的接着一口气读完,读后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感悟一:静待种子发芽
在书中,作者梁好一直反复强调虽然不同的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个体素质能力不一样,性格爱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拥有着不可轻视的人格尊严,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在我们为其种下的种子没有在他们的心中及时生根发芽之时,我们不用着急,我们需要等待,也许他们的芽发的慢一些,发的晚一些吧。“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但是,但是,我却得不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种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我们应当反思自己:我们种下的这颗种子是否适合这块土地?我们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种子?正如作者提到,每一个苹果里面都隐藏着一颗美丽的五角星,然而,教师常常关注“苹果”的形状,却很少能走进“苹果”的内心,去欣赏那美丽缤纷的“五角星”。正如,很多老师看似与学生很亲近,从早到晚,一直与孩子们在一起,似乎跟孩子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熟悉不等于了解,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彼此相融,达到美好的境界。
感悟二:学习为了什么
在书中,作者反思了如今教育当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学校中“个个争第一”的口号,让学生陷入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试”教育模式,让教师与学生都为教育所累。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源于内心的渴望,源于对知识的崇拜,源于个人修炼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历练自我,修生养性,仅此而已,唉,我这么多年毁了多少李嘉诚。左右不了的就别去左右,但是作为教师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前路艰难。而指向高考的学习,指向功利的学习,只会让学生身累、心累,而这样的学习终究是学生内心排斥的。那么,如何回归真教育呢?
我在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成人与孩子的对话,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采用孩子的方式。正如书中的故事:对“雷声”的解释,爸爸用科学方式的解释不如奶奶用童话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而要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正如书中的故事:葫芦要留下一定的空间,才能让盐巴更迅速的吸收。
3、学生需要更快乐,更有探索性的作业。因为,对孩子的人生而言,留在孩子记忆中的不是枯燥乏味的书面作业,而是诸如找叶子似的快乐探索。
4、教育要给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正如书中的故事:养育河马,食物总在他够不到的地方,它十分懂得珍惜,每天拼命的够着吃,才能长大。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印象深刻的。
感悟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书中,作者针对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如何认识自我的价值,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收获到教育的幸福,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我的体会有:
1、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努力钻研,踏踏实实的打牢自己的根基。
2、每位教师都要学会“见缝插针”,充分把握生活中的一分一秒,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3、发现自己的优势,找自己的特长,让优势更优,特长更长,在优势特长上狠下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自己便会比别人高出很多。
4、固步自封、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只能让自己被时代抛弃,而具备发展的意识,敏锐的眼光,主动反思的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成为一名立于不败之地的教师。
5、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是不能借鉴学习,而是要辩证的学习,客观的对待,深刻的研究,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雷同。
6、专家的引导对教师专业成长十分重要,专家站得高看得远,专家的引领可以让教师少走一些弯路,尽快的成长起来。然而,教师应当清楚专业成长是自己的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在自主的阅读中构建,自己的教育模式需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需要在自己的思考中凝结,7、走出“毛毛虫”效应,走出“跟随着”的怪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坐起,从突破自我做起,不走老路,不盲从大众。唯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大步向前,而非原地踏步。
8、一条小鱼,虽然不能选择鱼缸的大小,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只要自己不断的成长,当鱼缸容不下自己之时,自然会有新的鱼缸等着你,即使没有人替你更换新的鱼缸,自己也可以打碎鱼缸,冲向更广阔的大海。
第三篇:《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暑假,学校给我们推荐了几本教育教学类书籍供我们选择学习,提升自己。选书时其中一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它就是《回归真教育》。书名《回归真教育》置于封皮上方,封皮正中间有一个大大的“真”字,“真”字的旁边还有几个小字: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归理性,回归真实。书的作者是梁好,翻开书,我看到的是一位帅气的男教师,年龄也不会太大,估计有三四十岁,脸上架着一副眼睛,显得斯文儒雅。再看看作者的介绍,不由得令人心生敬意。
翻到书的目录,我看到的是一篇篇的文章题目。我想,这一篇篇文章会不会就像我们每个月写的反思一样。打看书,我开始了阅读,谁知一口气竟然读了十几篇竟然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梁老师写的文章接地气,写的都是学校教学中的点滴小事,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所以我一读便不知不觉入了迷。梁老师写的虽是小事,但在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他有教育家的胸怀与气度,他对事情的见解有其特别之处,让人心生佩服。自己平时写的那些教育反思怎能与梁老师的同日而语,我真为自己当初的想法感到惭愧。
梁老师在讲到“教育就是不折腾”时,他说,教育需要宁静,教育需要纯净,教育需要不折腾学生,不折腾老师。这个不折腾梁老师说得真好,教育本来就应该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基本的内容、最本真的要求脚踏实地的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准则。李镇西老师是当今著名的教育家,他辞去教研室主任的职务到一所不知名的乡村中学当了校长。那所学校便一时间声名鹊起,失去了昔日的宁静,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访问团让学校应接不暇。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李镇西校长没有被学校外在的繁华与喧嚣迷惑,他多次声明:武侯实验中学谢绝参观,校园应该是宁静的。在李镇西校长眼里学校应该是宁静的,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远离浮躁,静下心来上好课,育好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育需要宁静的心态,学校的发展需要宁静的环境。其它的事物或活动应该精而又精、适可而止。否则,虽然出了力,未必会有应有的收获。
梁老师也写到了教师应该对课堂充满敬畏。他在文章里提到了梁实秋文学大师,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省立师范学校教书,并担任英语系主任。因为女儿赴美留学,家里就剩下两位老人。亲朋好友及弟子出于善意,时常登门造访。除了聊天,梁实秋有时也同客人玩麻将。但是每周四晚上,他却从来不见客,因为第二天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这就是大师的风范,谨慎,认真,对教学充满敬畏。按照常理说,这样一位大师,给师范的学生上课,完全是小儿科,即使漫漫而谈的的课堂也会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然而,梁先生却将课堂看得无比重要,在他看来这方讲台容不得马虎,更容不得应付,站在讲台上就要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就要有精心的准备、精彩的内容,不然就对不住学生,对不起自己的名声。梁老师说对课堂充满敬畏,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对课堂的敬畏,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促进。是的,我也深觉教师的精彩在课堂,精彩的背后应该是充分的准备,我们对课堂的敬畏多一分,我们的教育就会离理想的教育近一些。
说到教育就一定离不开孩子。在书中,梁老师还用许多篇幅写到了孩子。他说,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幸福。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就是说并不是每块地都适合同一粒种子,即使种子籽粒再饱满,胚芽再茁壮,也并不见得在每一块地上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理,学生的个性不一,智力不一,因而,他们对于教育的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也是迥然不同的。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现在,我已近不惑之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身边的事和物。事实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其实是让孩子抵达幸福的车站,帮助孩子寻求人生的幸福。如果幸福与快乐都不复存在,那么剩下的分数,知识,成绩又有何用?
第四篇:桂馨培训学习心得
参加桂馨科学教师培训青海大通项目培训学习心得
党金鳌
九月的大通,秋风送爽。真是丰收的季节,我也怀着希望,盼着收获有幸参加了桂馨科学教师培训青海大通项目的三天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此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全国科学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有本地教师和外省名师的教学展示,有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真是收获多多啊!
在这短短的三天培训学习中,我聆听了科学教育专家章鼎儿,路培琦二位老教授的专题讲座,他们给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分析了小学科学教育的背景和前景,介绍了科学课教学的一般过程。让我们懂得了,作为科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分析了活动过程中各环节的意义,用活动统领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来自浙江的两位教师的观摩课,再次让我们领悟了科学教师的目的是什么? 任务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不论是专家还是优秀的科学教师。在他们每一位的身上,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科学这门课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努力着。
作为一名长期站在农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言,这次活动给了我很多启示,两位科学课教育的专家章老师、路老师的教育理念,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通过朴实的话语传授给我们,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这个走上讲台近三十年的所谓教师自愧不如。使我有很多新的认识,这次培训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方法、学技术、学精神,照搬是不行的,科学学科的教学,科学素养的培养必须结合各校自身的实际,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同时真诚地感谢教育局与桂馨慈善基金会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了引领,让我们认识到了科学课的本质与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科学的结论。
2012.9.18--------9.20
第五篇:师者之幸福——读《回归真教育》有感
师者之幸福——读《回归真教育》一书有感
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
赵万丽
师者之幸福
——读《回归真教育》一书有感
记不清自己“静卧于榻,手捧一册,身心随书行,不管外界纷与扰”的心境是什么时候丢失的,更记不清丢失了多长时间。但我清楚地知道,这一刻,在翻开《回归真教育》的这一刻,那心境终于回归了我的肉体。
我的身心随着梁好先生的笔端,走过“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懂得了“每棵小树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一颗小草都有露珠滋润”;再走过“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明白了“学习,到底为了什么”、“起跑决定不了胜负”;最后在“打破关住自己的门”前,我领悟到“今天,我们为什么而教书”和“师者的幸福”之真谛——
“看着自己的所有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之下,快乐成长,幸福生活,获得足够的发展”才是一名师者最大的幸福,也是师者工作的全部。
梁好老师“一语唤醒梦中人”,此语一下子道出了我在经历了无数次心灵阵痛后的感悟。
曾几何时,我简单地认为师者的幸福就是“让每个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于是,我制定了很严格的班规,上课绝对不允许学生做和说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一旦违反,严惩不贷;作业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即便是生病,也要在病后把作业全部补上;对当天知识没有掌握的学生,始终坚持每天在学生放学后补课,先是讲,接着练,然后再讲,再练,如此反反
复复,直到我认为他们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为止……
曾几何时,我认为师者的幸福就是被评为“优秀教师”。于是,我除了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学生,还努力和同事处好关系。不管同事做什么,甚至他们做了让人很不齿的事情,也不去指责,还要尽力迎合他们。比如,在评优评先中,帮着拉票;在课题研究中,署上并没有做任何工作的老师的名字等,我想,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曾几何时,我认为师者的幸福就是“拥有高一级的职称”。于是,我积极争取一切机会去获取评职称所需要的证书。为了拿到一节优质课证书,我一遍又一遍地试课,只试到学生背下每个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不再有一点“意外”为止;为了拿到课题研究证书,我一年能申报两个课题,来年东拼西凑地交上几篇论文,混个证书就算完事……
曾几何时,我认为师者的幸福就是“当个主任、校长什么的”,那样,再也不用教课,再也不用写教案,再也不用为学生的成绩发愁……
可是很奇怪,在拥有这些荣誉和成绩后,我并没有收获到那份我期待的幸福感,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无尽的烦恼和焦虑:
我被学生冠之以“补课王”、“拖课王”、“占课王”,唉,他们怎么一点都不领情呢?让你们成绩好点也有错?
每次补课,总有个别家长牢骚满腹,“这么晚还不让孩子回家,你不饿,孩子也不饿?”唉,我补课是为了谁啊?
下课后,看到学生追着其他老师说说笑笑的,却没有学
生肯和我聊聊天、谈谈心,唉,我心里那个滋味啊,一言难尽。
每逢学生考试,我就会失眠,脑子里不是一边又一遍地过滤书本上的知识点,思考是不是给学生都复习到了,就是担心某个学生考不好,影响班级成绩,更担心名列前茅的荣誉保不住,唉,那几天,真是度日如年!
同事们更是不理解,说什么“为了那点奖金,命都拼上了”,唉,我的追求真如你们说的那么不堪吗?
面对上级领导的各项要求与学校实际的矛盾,不得不违心地做出两套课程表,不得不一次地编写假的计划、总结等,唉,当个主任不易啊!
最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家里人也总埋怨我顾校不顾家,唉,我工作上做好点也不行吗?
……
种种的烦恼和焦虑使我心力交瘁,2011年,我终于病倒了。躺在病床上的我,看着家人担心的面容、忙碌的身影,不仅自我叩问,“你那样的付出真的是为了学生吗?”
我不得不承认,那样的辛苦,有为学生的部分,但更多的是为自己。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在人前能够扬眉吐气,为了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名利……
可学生不快乐,我也不幸福。
“我究竟要怎样做才会使学生乐学、会学?我需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索后,我终于明白,只有“摆脱名利之
枷锁,才能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去考虑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收获师者的幸福。”
顿悟后的我,马上采取行动。先是褪去了桎梏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件件名利紧身衣,解放自己的身心,使自己能闲下来、静下来,接着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流,课堂上,让他们说,让他们做,让他们争论,让他们辩驳,让他们“群起而攻击我”,让他们超越我……没想到这一改变,很快就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热烈,教学内容总能提前完成;课下学生追着、黏着我,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学习热情高涨;最重要的是,我再也没有占用学生的体育、音乐等副课,也没有给后进生补课,但学生成绩没有丝毫的下滑,相反,我在这些“省出来的”时间里,实实在在做我想做的课题,写我的教学感悟,结果多篇文章发表,真真是收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快乐和幸福。
其实,说到底,师者的幸福就是“不以我心待你心,要以你心洞明溪”的姿态,是“磨砖成镜”的执着,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践行,更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的淡泊。人生苦短,夫复何求?以真示人,以真示生,以真示事,吾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