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认制度(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4:4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自认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自认制度》。

第一篇:论自认制度

论自认制度

版本一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自认制度。该解释第七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需举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8条第1款正式确立了诉讼上的自认制度,它是“当事人主义”在证据规则中的具体体现。

一、自认的构成要件

1、自认的主体。毫无疑问,当事人是自认的主体。但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来说,诉讼中的承认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有关组织的承认行为必须由其法定代表人实施。关于诉讼中的委托代理人,《若干规定》第8条第3款对其作了限制性规定,即需经本人的特别授权。

2、自认的对象。自认的对象只能是事实,是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具体事实。

3、自认的时限。《若干规定》第8条明确规定自认必须在“诉讼过程中”,宜将自认的时限界定为法庭辩论终结前,可适当延伸至庭审小结后的当事人最后陈述阶段。合议庭评议后判决宣判前,当事人的自认法庭原则上不予认可,否则将对法庭的正常秩序以及法律的严肃性造成极大的损害。

二、自认的法律效力一、一般情况下的自认的法律效力

1、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一方面由于自认行为人对其主张事实予以承认,那么直接产生的法律效果为免于举证。另一方面,由于当事人在了解某一事实对其不利的情况下,仍作出相应的自认,则说明其必定自信该事实为真实。

2、自认对法院的效力。法院应当尊重自认当事人的选择,以此作为裁判的基础,无需另行查证,更不宜作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事实认定。

二、特殊情况下自认的法律效力。

1、诉讼代理人自认法律效力。《若干规定》根据代理人权限的范围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即经特别授权的诉讼代理人,其对事实的承认应视同本人的承认;而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的承认,在代理人承认当事人在场而其对代理人的承认行为未作否认表示,视为对当事人无权代理的认可,代理人承认的效力及于当事人。

2、共同诉讼中的一人自认的法律效力。虽然《若干规定》对共同诉讼中的自认问题没有规定,但根据民诉法第53条第2款的规定,自认作为一种诉讼行为,可以理解为必要的共同诉讼中,一人的自认行为未经其他共同诉讼人认可,则该自认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法律效力。

三、自认法律效力的限制

以下几种情形的自认应予排除:

1、违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受胁迫或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的且与事实不符的承认,自认当事人方可撤回。

2、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的自认,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实施。3、恶意损害国家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承认行为。第三人知道该侵权行为后应对该“自认”享有撤销权,对此法律应予明确。

4、涉及身份关系的承认行为。

5、法院依职权取证范围内的事实及《证据规则》第9条规定的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此外,对于和解、调解中的“让步”不应作为自认。

版本二

一、自认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及特征

自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的承认。广义上的自认还包括对他方所提诉讼请求的承认,但一般均是指对事实的承认。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自认制度没有作明确的、详细的全面规定,但是有关司法解释对自认规则有较详细规定。

自认规则,有如下特征:

1、自认是在诉讼中的行为。从司法解释规定看,规定的仅是诉讼中的自认。

2、自认是一种明确的意思表示行为。自认,从本质上是当事人的明确意思表示。我国现行法律虽然承认默示自认,但这种默示是有条件的,即将法官行使说明、询问等释明义务作为必要条件,必须是经法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才能视为自认,从本质上讲这种默示自认也是当事人的明确意思表示。

3、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自认的事实是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自认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

4、自认包括对对方诉讼请求的承认。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第一项规定看,自认包括对他方所提诉讼请求的承认

5、自认的主体包括当事人的自认和代理人的自认。自认的主体,并非仅限于当事人本人,还包括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法定代理人的自认属于当事人本人的自认,委托代理人的所为的自认是在诉讼中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依法所作的自认。

二、诉讼中自认的约束力

1、对当事人的约束力

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对方当事人就自认的事实不再需要举证,作出自认的当事人也不得在诉讼中提出与自认事实相互矛盾的主张,双方当事人也不需要为自认的事实进行质证和辩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的自认,视为当事人自己的自认。但有种情况例外,即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自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代理人的自认不产生当事人的自认效力。代理人的自认超出了代理权限,但当事人在场对其自认未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自己的自认。

2、对法院的约束力

当事人的自认有拘束法院的效力,在当事人作出自认后,不仅对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而且对法院也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的自认可以成为法院确认案件事实的依据,作为裁判的基础,法院不得对事实在进行庭审调查,不得作出相反的认定。自认的效力不仅对一审法院具有约束力,对上诉法院也产生约束力。

三、自认的撤回

当事人一旦作出自认,在一般情况下就不得撤回。不允许当事人随意撤回自认,这是禁止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在诉讼中不得主张与自认相反的事实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但是,作出自认就不得撤回并不是绝对的,自认作为一种意思表示,有可能存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因此,法律规定特殊情况下的自认可以撤回。一是对方当事人同意自认当事人撤回自认的。二是有充分证据证明,当事人作出自认时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自认,可以撤回。对于自认撤回的法律效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自认撤回后就“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四、不发生自认的效力的情形

通常,下列情形不能发生自认的效力:

1、当事人无须证明的事实。

2、法律有特殊规定的事项。主要是指法律上规定应由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项。

3、关于身份关系诉讼的事实。

4、无诉讼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当事人的自认。

5、共同诉讼中一人的自认,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的自认行为只有经其他人的认可,该自认行为方能对其他人发生效力,若其他人并未认可,则该自认行为对其他人自无效力可言;在普通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的自认,对其他人始终不产生效力。

6、自认不能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否则不发生自认的效力。

第二篇:自认不讳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自认不讳

【标准发音】:zì rèn bù huì

【繁体写法】:自認不諱

【自认不讳是什么意思】:讳:隐讳。直截了当地承认,一点也不回避隐瞒

【自认不讳成语接龙】:其来有自 → 自认不讳 → 讳兵畏刑

【用法分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zì rèn bù huì】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清·无名氏《六部成语·刑部》:“自认不讳。”

【对应近义词】:直认不讳

【自认不讳的造句示例】: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5回:“既是岳雷,自认不讳,不必审问。”

1、不用遮掩,也不害臊,自认不讳地站在世界面前---对这种超强的自信,我们怎能不相信呢?

第三篇:自认辩证法与中医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与中医 以前我一直埋头学习中医,只身在其中,未曾探究中医的本身如何。也知道很多人质疑中医,但没有研究过那些人为什么会质疑,只是觉得可笑,没啥好质疑的。自从学习了《自然辩证法》,听老师讲课之后,我对中医本身稍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自近代以来一直有部分人质疑中医,百余年来争吵不休,但是中医学承载着千年文明流传了下来,即便在即将被取缔的情况下仍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医始终坚挺地在为国人健康服务。不过很明显的是中医渐渐势微,失去了明清以前那种一统天下的伟业。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国际化,众多海外学者来我国学习中医。不禁想为什么外国人都追求向往的东西,很多国人却弃之不顾?不学、不用也就算了,甚至还有一些人攻击我们前辈们辛苦留下来的好东西!中医本有自己的领土,却沦落到今天这样一种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对象而存在,确实挺悲哀的。

记得上课时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段话: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问题研究所所长波克铁教授指出:“中医是中国人对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的贡献之一。但是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倡的明智而令人鼓舞的政策,如今缺少一种始终如一的方法学概念,而是以令人惊异的速度从内部腐蚀下来。主要表现在全中国的中西医之间的令人十分痛心的不平衡,„„本质和内在的不平衡是,两个医学体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对中医的歧视。”“„„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从十九世纪到现在完全没有作出决定性的努力,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确定中医的价值。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的消没和模糊中医的信息。”的确,在现实中,研究者们大都是试图以西方科学中产生的只适用于西医的方法来评判中医学,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必然导致对中医的误读。中医就是中医,不能用只适用于西医的方法来解读中医。感触最深的就是在我国的中医教育模式上。多年以来,我国中医院校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却本着与国际接轨,一直奉行着“削中医之足”以“适西医之履”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西化”,没有凸显出中医学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完全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经历过的同学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不肯好好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还未熟读,更不说背诵,以致毕业时基础知识相当不牢固,中药的功能主治,方剂配伍等记不清楚,致使临床实践能力低下。到了毕业实习阶段,却不幸的被分配到西医院实习,就这样曾好不容易积累的中医皮毛知识在强大的西医面前被磨没了,又一个中医学生被埋没了。一些幸运的在中医附属医院实习的同学平时也在抱怨接触的中医不够,各科室纯西医的医生不在少数,西医的设备,西医的诊断,西医的治疗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更可恨的是有些中医医生不开中药。我很想替患者问一句:我要是想开西药的话我来你中医附院干嘛。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学生的我们又能真正地学习多少中医呢?这种临床教学模式不改变,如何能训练中医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中医学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行,在毕业后随潮流在一家中医院工作。试问一个优秀的中医师从何而来?又如何更好地用中医来治病救人,发扬中医?

中医的教育是个的大问题,最基本的教育不抓好,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大家都希望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着力培养既有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四诊技能,又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全国知名的老中医邓铁涛教授说过:“我们不能硬把具有五千年经验的中医往只有二百年经验的西医中去塞。中医已经有五千年的经验,这不能丢。中医应该‘卓然自立’。”有识之士也摸索了数十年,中医的教育模式也一直在改进,但效果却不理想,但又找不出更好的替代方法来,这就像高考一样,明明知道有很多缺点,有很多问题,但没有更适合的办法只好继续。面对现实,优秀的中医师数量在减少。中医从业人员不少人因各种原因已经落入西医的步调。建立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更可悲的是,在西医学如潮流般侵袭下,一些中医人也开始不那么自信中医了,这才是最危险的。就像电影《特洛伊》中所演一样,一座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中医人自身产生信仰危机,生存危机,那么中医真的就危险了。庆幸的是,这些人还只是极少数。但不可否认,现在的中医面临十分尴尬的地位,真正从内心热爱中医,并愿意为中医奋斗一生,将中医发扬光大的人实在是越来越少了。虽然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精粹,但现在很多搞中医的人并不是沉心中医研究,当然就不会学到精华。我认为老祖宗的东西不能随便丢的。当然不只是中医,现在又有多少搞西医研究的人是真正地在搞学术研究呢?我想很多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文章,为了晋升吧。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个伟大的事实摆在眼前,千百年来,中医以其“简、便、廉、验”的优点,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凭借其强大的临床疗效,仍然对国内外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在治疗月经病、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炎症等妇科疾病方面,在解决其复发问题与安全性等方面都具有西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国际医学界公认,中医药在治疗癌症、肾病综合症、糖尿病等众多疾病上均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中医药治疗,标本兼治,既可以缓解症状,在防治并发症上有一定的优势,且医药费用较低。中医的临床疗效不胜枚举,千万病例不是用言语能表达尽的。

纵然目前中医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小失大,不能由此否认中医的临床疗效,排斥中医。很喜欢一句话:“医无中西,唯效是尚;学无古今,唯真是存。” 目前社会上对中医药的质疑也促使中医药界直面中医药的现实问题,深刻思索、探求中医药创新发展之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植根于我们自己的土壤,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探索出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科学的道路。那时中医理论以及中医价值中的科学内涵是一定能够逐步被揭示清楚的。一旦被揭示清楚,中医学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全人类去接受它,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第四篇:民事证据中自认规则探析

民事证据中自认规则探析

内容提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仅从举证责任的角度对自认的制度作了一些规定,难于全面的理解自认的基本内涵,笔者试从比较法角度出发,论述自认所涉及基本的问题以及在中国的诉讼价值。

引言

自认制度在国外的立法由来已久,两大法系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它纳入了民事诉讼法典或证据法中。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相对比较滞后,而且至今没有明确规定自认制度,这不仅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弊端,也增加了诉讼成本,减缓了诉讼效率,极大的不利于我国诉讼目的的实现。因此本文拟就自认规则作一初步分析。

一、自认制度在我国立法上的体现和缺陷分析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自认制度没有作系统专门的规定,但在实务和理论界这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需举证。为了不断适应正在进行的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公布了《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1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除对方当事人认可外,其主张不予支持;第22条又承认默式自认的效力: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对方当事人认可或者不予反驳的,可以确认其证明力。1但这些规定的指引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完善证据法规则的呼声越来越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日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了规定了明示自认、默式自认、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自认的撤销和委托自认的效力等,部分地弥补了《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自认规则的缺陷,是民事证据规则的新突破,对未来的民事证据立法也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尽管如此,但从总体1 《法律法规倍速记忆》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年出版

看,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自认规则却没有统一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从上述列举的法律条文来看,自认制度在我国至少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1)规定不系统不全面。与国外在基本法典中确认不同,我国在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中关于自认制度几乎是空白,在《民事诉讼法》中,引入了“当事人承认”的词语,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立法对自认的规定,其实是个认识的误区:依该法的规定,当事人的陈述并不当然具有证据效力,还必须同其他物证一样经查证属实才可作为定案的依据,而且这种承认无论对当事人还是对法院都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的,必须经过审查,从这方面理解的自认规则与接下来要讨论的自认是不同的,所以不能说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自认制度,而仅是通过司法解释来对自认作一敷衍式的规定,这种效力位阶的规定对实务中的指导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可想而知,由于无统一法规可循,造成了司法操作中的模糊认识,极大了浪费了司法资源。(2)解释中的承认是不同于自认的。“当事人承认”是受苏联法学理论的深刻影响而引入我国民事法典中的,是与我国司法界历来追求“客观真实”的诉讼目标密不可分的(客观真实论已受到法律真实论的挑战,并逐步处于弱势地位,本文不予讨论)。法院在审判中追求实事求是,对当事人的承认不抱完全信任的态度,虽然有它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中却带来贻害。当事人承认一方面包括承认案件事实和对方的诉讼请求,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效力。另一方面含有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事实的承认,如何判定两者的效力也存在疑问;同时法院审查当事人承认的事实需要投入更大的司法资源,而且容易造成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这些都是由于立法不明所带来的弊端,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迷失方向,所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错误也是可以预见的。

二、自认制度的法理分析

(1)自认制度的内涵

自认制度已经成为民事证据法的一项重要证据规则,尽管各国对自认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对它的效力都给与了肯定,均承认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在英美法系国家,对自认的理解较为宽松,《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承认”为“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一方在辩护中承认或要承认的任何要求,包括另一方提出的没有被明确否定的全部指控。一方可以要求另一方承认某些事实,法官可以

被告承认基本没有争议的事情。承认也可以在诉讼程序前或在期间进行”,2根据《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对他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的全部或部分事实的自认。我们可以认为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方当事人提出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加以承认,这是属免证事实的范畴。自认制度在英美国家既包括诉讼内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即另一层面上的正式自认和非正式自认,而且正式自认作为证明的替代在学说和实务上已无争议,非正式自认由于在诉讼外的对不利事实的承认,实际上起到证明事实的作用。在美国,自认制度包含更广泛的含义,有当事人的自认、代理人的自认、于己不利的陈述等。当事人的自认即本人的自认,是指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的承认,代理人的自认和当事人的自认在法院具有同样的证明效力,于己不利的陈述即一个充分知情的陈述者做出的陈述,如果该陈述会与其利益相悖,或者可能陷他于一定的风险中,而他本人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一般不会做出类似陈述,除非这是真实的陈述,依据传闻证据规则,这种证据是可以被法院采用的,具有证明效力。

在大陆法系国家,自认的理解相对比较严格,其证明效力不得与真实情况相悖,而这又与法官的内心确信相连。在法国,自认含有诉讼外的和诉讼中的之分,对前者能否有证明效力以及有多大程度由法官自由裁量,并应由诉讼中其他证据予以补强;对后者的证明力无需证明,可以直接予以采用。日本著名民诉学家兼子一认为自认是一种诉讼行为,有裁判上的自认和拟制自认,前者指在口头辩论或准备程序中,当事人作同对方当事人的主张相一致的,对自己不利的陈述,后者指在口头辩论过程中不明确争辩对方所主张的事实,并从辩论的总的意图看来不能认为有争执时,由于该事实不需要证明,就视为自认。由此不难看出,他所说的自认属于辩论主义的内容。在两大法系,关于自认的理解并没实质的区别,对其效力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自认能否作为证据及其在哪种程度上作证据使用。

而在我国一直采用“当事人承认”一说,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主张及其事实的承认,由于职权主义的影响,认为只有当事人承认并不构成定案的依据。这种定义明显不同于上述国家的理解,在立法上规定得不完整和自认效力的不确定性给我国的实务部门带来不便。2 《法官论证据》吴家友主编 2002年法制出版社第393页

由此看出,构成自认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自认必须在诉讼过程中向承办此案件的独任法官或者合议庭的法官作出。诉讼过程是指从立案到审理、判决的全过程;二是自认的必须是对方提出的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通常承认对自己有利的事实不构成自认,而且是承认该事实为“真实”,否则不能成为免证事实;三是自认可以以明示或默式方式作出,效力是等同的。

(2)自认的效力

一般认为自认具有两方面的效力:一是对当事人而言,具有免证的效力,自认同推定、预决的事实一样构成了免证事实的一部分。在诉讼中,自认效力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当一方提出本证,另一方不提出反证的时候。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即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必须对自己所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否则可能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这充分体现了当事人主义的诉讼理念。提出本证后,对方要进行反驳,此时举证责任发生了转移,他必须提出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事实和请求,从而排除本证的效力,如果不提出反证,无疑承认了本证,另外从一般人性人情出发,一个有理智的人除非有特殊情况不会陷自己于不利处境,可以推知此事实为真的概率很大;当一方提出反证,另一方不提出反证的反证的时候。通常说“打官司,打证据”,此话很有道理,在法庭上,有说服力的只能是证据,所以双方当事人尽量在最大范围内收集证据,以立于不败之地。在对方已经提出反证时,提出本证方要继续承担举证责任,不能提出,无论基于何种理由,此事实可以推知为真,即这一事实不存在异议,根据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理原则,当事人就无需对此举证,即免除了这一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二是对法院而言,自认也有拘束力。当事人对某一事实的认识趋于一致,法院不得对此作出相反的结论,其裁决必须在对此事实判定为真的基础上进行,无需对此进行审查,不仅如此,自认的效力不因级别管辖而发生变化。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自认也并非具有绝对的效力。并非任何承认都构成自认,法院也可以对其效力进行限制。(1)属于司法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公理定理经过了反复的实验得到了数代人的认可使用,等等,这些不属于自认的范围,二者效力不可等同。(2)预决和公证的事实。在判决中已经经过了质证、认证的事实不能构成自认,尽管不同诉讼法的判决所依据的事实有可能出现矛盾,但此事实无需当事人的反复承认是确定的。公证的事

实由于经过了公证,作为诉讼争点的事实已有公证文书的证明,其证明力较之一般证据具有更大说服力。(3)其他事实。已经被法院所否定的事实以及其他缺乏证据“三性”的事实不构成自认,应予以根本排除的。而且法院可以就这部分事实的承认是否违反公共利益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做出裁定是否认可,如涉及人事诉讼的自认。

(3)自认制度的诉讼价值

由于自认构成了免证的重要部分,在诉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是自认符合当事人主义的诉讼理念,这便于改变我国历来的职权主义的诉讼思维。长期以来,我国受苏联法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几乎完全承袭了苏联的诉讼模式,在特定条件下,实事求是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在实践上减少了错案的发生,提高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确立了国家机关的权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理论的深入研究,职权主义越来越显出它的局限性,西方当事人主义由于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权利,发挥了他们的举证积极性,维护了程序的公正,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大力推崇,使得立法者不得不考虑立法的价值趋向,在构筑诉讼法时,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尤其在民事诉讼中认可了当事人主义。自认正是体现了这一变化。二是由于自认免除了其中的一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这就减轻了当事人的举证负担,促使了案件的及时审理与判决,极大的提高了诉讼效率,同时法院无须对自认的事实进行调查,节省了诉讼成本,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在我国现有司法资源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三、自认制度的立法思考

每一项法律制度的设计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立法者必然考虑多方面因素。“法律的价值具有三个基本含义:它指的是法促进哪些价值;指法本身有哪些价值;在不同类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法根据什么标准来对它们进行评价。”法律的产生过程实质是价值法律化的过程,反映了主体的价值追求,同样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确立也反映了立法者对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充分考虑以及对国外先进法律的慎重选择。自认制度的设计也是如此。

在设计自认制度的时候,必须正确认识自认的含义,兼顾我国实际中法律现33沈宗灵《法 正义 利益》1993年第5期《中外法学》

代化的进度。应先认清以下问题:(1)对事实的承认与对诉讼请求的承认。举证即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提出的事实的真实性和主张的合理合法性,承认前者并不必然导致诉讼的失败,而是使这部分事实直接进入定案的证据链条中,而对后者的承认却直接导致诉讼的完结,当事人进入诉讼过程就是要使法院通过判决的方式支持自己的请求,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两者是不同的。(2)在诉讼中的承认和诉讼外的承认。在诉讼过程中,一方自愿作出的陈述一般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意志,所以无须法院的审查,即不需要经过法庭的质证和认证,而在诉讼外,由于无法了解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作出的,法院应慎重视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予以审查,在诉讼中也不排斥质证认证。

正确认识了以上问题,再结合现有情况,建立自认制度。首先要在我国的基本法中加以肯定,不仅是现在的原则性规定,而是更为详尽,使实务中能有法可依,期望在将来的民事证据立法中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其次,在立法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抄袭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改变已有的职权主义理念不是一挥而就的。中西不同的法律传统不可能要求同样的法律制度,否则只能导致更大程度的混乱。再次,使用”当事人承认”比较符合我国一直以来的习惯,运用起来也容易些,但对自认的内涵必须清楚。

综上所述,自认制度作为一项民事证据法的重要规定,它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处改革的时代,大量的问题正浮处水面,吸引先进的制度和理念,对于处理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正如自认制度可以改变目前司法实务把案件一拖再拖,对任何事实都要进行审查,浪费了本已有限的司法资源,不利于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等消极现象。

第五篇: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级法本19班董勤生

摘要: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认真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成绩和经验,研究探讨今后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国家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和选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体现真正的广泛的民主,最便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13亿人民管理国家,不可能都进行直接管理,需要有一个适当的组织形式。这个组织形式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同时对于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有明确的划分,使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能够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可以避免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又可以使各项工作有效地进行。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的,他们的根本目标相同,只是分工不同、职责不同。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能够及时决策,避免牵扯,兼取民主和效率两者之所长。民主、效率兼收,一直是人类社会长期争取而又难以达到的目标。我国人大运作的特点是集体讨论决定问题。有关国家的重大事项,由国家权力机关充分审议,按照法定程序,集体作出决定;而在具体执行上则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国家形态的民主集中制度,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划分的原则,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制度的内容。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根据我国国情,我们不采取联邦制,更不采取邦联制,而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护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5.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是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我国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除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来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同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1、国家选举制度向民主化方向迈出重要步伐。1979年以来,通过对我国民主选举的伟大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多次修改选举法和地

方组织法,使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迈出了四大步:一是规范了提名权。选举代表,按照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不但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单独推荐代表候

选人,而且选民或代表十人以上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二是规范了代表名额。主要表现在:适当减少代表名额,特别是适时制止了地方人大代表名额膨胀的趋

势,对代表名额进行规范;对少数民族代表名额作了照顾性规定,体现国家充分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个代表

所代表人口的比例。三是适当扩大了直选范围。适应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新修改的选举法把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由乡、民族乡、镇扩大到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四是建立和实行差额选举

制度。1979年出台的选举法就规定了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人的名

额。以后几次修改都坚持和完善了这一制度。

2、扩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设机关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更好

地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实行一院两层

制,即在人大设立常委会。为了便于经常开会、更充分地行使职权,1982年

宪法规定将很大一部分原来属于全国人大的职权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在县级以

上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是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的一项重要

规定,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从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全

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相继建立常委会。1982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还赋予

省级和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20多年来,地方人

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近万件,与此同时,还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行之有

效的监督方式,在地方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和健全人大工作制度,使人大工作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

度化。人大工作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全

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先后制定了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及

其常委会的两个议事规则,制定了立法法,制定了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

监督、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三个法律性决定,制定了代表法,逐步建立健全了人大会议制度、立法制度、监督制度、代表制度

等制度。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切实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1.要从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高度,认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

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

实践已经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我国人民、同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能不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发挥它的伟大功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党和国家的决策是否正确,经济和社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

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才能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2.既要重视民主的内容和实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又要重

视民主的形式和程序,完善各项具体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内容而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民主的形式,比如多数原则、讲究程序、制约权力等却具有共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得到重视,民主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应当看到,我们在具体制度和程序方面还存在不少不足。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那就是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内容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和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原则、运作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度,也包括国家选举制度、人大工作制度中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现阶段实际需要的原则和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具体制度和程序则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完善。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整个政权体系的基础。人大应当在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任务,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认真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各项职权,为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权利服务,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建立到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工作的巨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都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这是人大工作保持正确方向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完善人民代表制度,为民主、平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论自认制度(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自认制度(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制度反腐

    论制度反腐 反腐倡廉是我国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我党在新时期将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把制度建设作......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争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表面上看,人大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

    论表见代理制度

    表见代理制度属于传流民法上代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保障民事交易的安全,促进民事流转的顺利进行。我国《民法通则》对表见代理没有作出明确规......

    论土地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分析 土地储备主要是指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依照有关程序预先取得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并予以储存,并在适当时机将储存的土地投放到市场,以实现城市有序发展,保障公共目......

    论互联互通制度

    电信法作业-论互联互通制度 论互联互通制度 摘要:我国电信市场频发互联互通恶性案件,严重影响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究其根源在于当前电信监管体制的弊端。本文从阐述互联互通......

    论正当防卫制度

    论正当防卫制度 【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它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

    论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根据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则,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协商解决的制度。它不是对抗性的,也不是权......

    论独立董事制度

    石河子大学 姓专业、学课程经济法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论独立董事制度 名 XXX 班级 XXXXXXX 号 XXXXXXX 名称 经济法 2013年5月论独立董事制度 摘要:近年,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