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荔波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荔波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玉屏一小姚志细
随着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逐渐领悟到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课堂各学科的有效教学,也包括课外学习和实践,既包括国家课程,也少不了地方课程。让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进入小学校园,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民族文化魅力,改善艺术课堂教学结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常常陶醉于家乡的民间艺术,更觉得肩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近几年,我对家乡的民间艺术作了深深地思考,并用于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收获,现就探索与实践、整合与运用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探索与实践
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为了将其传承下去,我便尝试着把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开发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时发现学生对此了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和接受地方民间民族艺术。从2006年到2010年来,我常常到民间收集地方民族艺术,整理后整合到课堂中教学,并思考怎样从自己收集到引导学生集体收集、从坐在课堂聆听理论到走向民间亲身体验、从个人爱好的引导到集体主动的参与,我认真设计了一些活动,在开展活动中不断地反思与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走进乡土气息的村寨,采风寻艺。
我县是贵州的旅游大县,她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和风光秀丽的荔波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又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故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收集整理后与大家分享,可每次让学生来进行汇报的时候效果总是不理想,孩子们都反映收集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不知道哪些是有价值的地方艺术,看到和听到的不知道如何汇集。针对这样的困难,我 1
充分地利用了第二课堂,把我班64个学生都带到具有乡土气息的村寨去。刚开始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同学把这样的活动当作了“春游+野炊”,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这样的学习。韦群波是班上最调皮、最好动的学生,记得在06年的一次外出活动中,他不仅不学习,还不听老师的指挥和同学的劝阻,爬到了一颗大石头上不小心摔了下来,把脚扭伤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让队伍返回了。回到学校后,我把他送到医院并通知家长,家长急急忙忙地赶到医院后把我臭骂了一顿,埋怨我不该带孩子出去。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知道把学生带出学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看到这样的现象都知难而退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决定每周利用一节班队课进行“生命的安全在于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主题班队会,唯有让学生懂得生命的重要他才会有意识地去提高保护自己生命的能力,并在主题班队会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当孩子们再次走进由天然博大的旅游资源组成的民间美术宝库时,他们变得更成熟了,走进农户时孩子们变得更有礼貌了。他们在旅游中凭着一双能发现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慧眼,把民间中的一对虎头鞋、一把古色古香的木梳、一顶自编的草帽、一个木质的水瓢、少数民族少女炫丽服装上美丽的绣花图案,等等,都是民间珍贵的艺术品。我便及时地在现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时做好收集,整理后要与同学一起分享。活动结束后,每周五下午我以“我的发现”在班级开展展示活动,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韦群波同学为大家展示出了他在水族阿妈发簪上拓印下来的图片,还滔滔不绝地讲解了其图案象征了水族人民热爱劳动的意义。
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在学校迅速传开,老师们都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使他们用最直接的方法认识及了解地方民间民族艺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之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我班的示范与带领下,学校18个班,1170多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和活动中,而且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参与民族节日,感受特色民间艺术。
民间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艺术的大荟
萃。我们让学生亲身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体验民间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荔波是个多民族集居县,也汇集了多民族的民间艺术。比如:大土境内苗族的跳苗节——那是一个欢庆的节日,在寨脚专设的约1000平米的跳苗场里,男男女女穿着节日的盛装在芦笙乐队的伴奏下,围绕场中央一株高七、八米的雕龙画凤跳苗柱翩翩起舞;瑶山陀螺节——瑶山白裤瑶人过大年最热闹的节日活动就是赛陀螺,瑶族小伙子自己亲手制作的陀螺比一般的要大
一、两倍,重二、三斤,并在陀螺上漆上各种颜色,以示区别;布依族的四月八——四月八日是祭“牛王”的节日,也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人们怀念耕牛,对它一年四季拖犁负耕,辛辛苦苦的慰问,慰劳的“特殊礼物”是黑糯米饭,并让耕牛休一天“假”,这一古俗沿袭到今天,经久不衰,在这个节日里,布依族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一起,听着指挥者的击鼓声跳起了刷把舞。我要求孩子们不仅参与到活动中还要在活动中感知艺术,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创作。2006年我带着班上孩子们自创自演的水族原生态舞蹈《水妮子行歌乐》参加了荔波县教育局举办的第四界中小学生艺术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荔波县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特点,以古老、神秘的独特表演形式获得了观众的掌声和评委的好评,荣获了比赛的二等奖。2009年的全县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再以荔波县地方独有的傩戏展现舞台,学生现场用最原始的打击乐器敲打出独特的音乐,古老的行头、凶恶神煞的面具让在场的每位评委及观众一饱眼福,并取得了全县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通过参与这些民俗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民间艺术,激发他们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还要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整合与运用
当地方民间民族艺术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生活中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欣喜,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卡通世界”,让学生去乐学这些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文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不仅去开发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文化资源,更需要我们去梳理它、关注它,形成地方艺术
课程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情怀,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总结出了在校园推广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几点有效措施。
1、营造和渲染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艺教氛围。
让学生从感受入眼,真正回归到民间艺术的土壤中去,学校应从营造和渲染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艺教氛围做起,使其一点一点地融进德育教育中。我校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老师自己到民间搜集到的风土民俗资料。比如荔波县水族卯节,卯坡上人山人海,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簇簇花团在涌动。未婚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满心欢喜聚会卯坡上,只要见到称心如意的对象,便尽情地与之歌唱而毫无顾忌。小孩们穿上独特的盛装,在卯坡上嬉戏追赶,笑声不断。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自己恨不得跑到屏幕中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一起玩耍。再比如,我把到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来一些有艺术价值的物品,利用得到的物品为班级进行布置,几年以来,我班拥有自己的地方民间民族艺术展台,孩子们还定期更换自己采风得到的收获,与同学一起分享。除此之外,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每天都播放当地少数民族民歌,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好花红》,还有由地方艺人谱写的布依族歌曲《依呀乃》是学生随口能唱的歌曲。每天大课间时间我班学生便手拉手欢快地跳起了我运用荔波本县境内的水族迎客歌及典型的布依族、瑶族、苗族舞蹈动作融合的而成舞蹈,这样一来,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每天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2、发展校本课程,推动地方民间民族艺术在校园传播。
建立校本课程,让所有老师都成为“艺术先锋”。我校将收集到的有价值的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整合到各个学科中。如:音乐课上,老师可以播放布依族的对酒歌,地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热情好客。美术课上,进行“剪纸制作大赛”,把地方民间艺术剪纸元素融入其中,锻炼动手能力。政治思想品德课上,可以用“故事会”的方式把地方民间的老艺人们的故事讲述给同学们听等等。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热爱精神,并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大大提高了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我校参加全国希望小学歌咏大赛(29个省市):
才艺表演二等奖、古诗文朗诵三等、最佳组织奖、团体总分第四名;同时,我校的合唱队演唱的布依族歌曲《依呀乃》还参加了CCTV3《激情广场》栏目的表演录制,并且登上了最高的舞台人民大会堂进行演出。
3、搭建地方民间民族艺术学习和展示平台。
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走进校园,就意味着要将这颗艺术的种子种进了那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学校要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及老师搭建学习的桥梁,积极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的资源,聘请他们担任校外辅导员,既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又能为学校培养教师,从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水平。开办各种民间艺术学习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动学生搜集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图片、道具、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小组亲身体验民间艺术魅力。还可以利用好“家长教师”这一现有的教改创新模式,鼓励学生在家人或亲属中寻找有一定特长的民间民族艺人“拜师学艺”,在学校举办“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文化节”一展身手。让学生领悟到艺术家身上丰富的人生阅历教会他们的不仅仅是手工技能,更多的是优秀精神的传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学生参与了,就会从中得到体验并且获得快乐。在2009年全县中小学艺术节中,学生绘画一等奖2人次、书法一等奖4人次、手工一等奖6人次、剪纸一等奖3人次;2009年和2010年学生参加全省青少年科幻画比赛荣获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三等奖三人。通过省科协层层筛选现将我校学生作品推荐参加全国参加青少年科幻画比赛。2010年我校合唱队参加黔南州“班班有歌声”校园歌曲合唱大赛获得了二等奖,2010年底我校以创编了以苗族舞蹈特色为基础的大型集体操,参加了黔南州教育局组织的全州中小学校园团体操比赛二等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方都有着自己的民间民族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氛围的内容和形式,能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向善向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与
实践,我找到了怎样从小在孩子的心灵中埋下地方民间艺术种子的有效方法,并在课堂是推广实施,效果显著,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为传承民间民族艺术发挥我微薄的力量,如果每一位站在一线的教师都能献出自己一点力量,我相信地方民间民族艺术会在孩子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作者:姚志细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详细地址: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玉屏镇向阳南路
工作单位: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玉屏一小
邮编:
联系电话:
10号558400 ***
第二篇: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精选)
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金镇小学
郭赵林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承历史,寄托希望”,让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让中国的未来凝聚更牢固的力量,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老师,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把历史拓展,把未来引导——把民间体育活动带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学习与玩乐中体会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和爱我中华的拳拳之心。“民间体育活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它既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娱乐性,又有技巧性、健身性,同时还有较强的教育性。根据这些特点,实施起来简便易行,活动开展十分方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可以开辟出新的校园活动领域;通过把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经研究、整理和改编后运用到教学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提供真实可行的文本。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提供了契机,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融会贯通地落实到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课程具体操作行为,努力使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不仅包括现代的韵律活动和舞蹈、小球类等课程,更是拓展和加深了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编入教学内容。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我校在2010年大课间活动中,我们创编了本地区的一些民间体育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赞赏。借此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何不将民间体育辐射出去,将民间体育项目编制成体育教材并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呢?由此,我们将进行课题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民间体育活动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概念,有着悠久历史,具有着普遍性、传统性,不仅能强身娱乐,且简单易行,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
活动。民间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就是指选择适合的活动项目,编写出相关的校本教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参插教学。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验证经过收集、整理和创编的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2)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尝试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发展。
(3)编写符合儿童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教材。
2.研究的主要的内容:
(1)民间体育活动的安排方案及活动效果;
(2)民间体育活动的各项内容及其作为教材的运用效果;
(3)民间体育活动在校园内推广,对学生、家长以及对学校工作的影响。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教学大纲》、《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
2、问卷调查法∶通过咨询、调查了解我们这个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有哪些民间体育项目。
3、观
察
法: 围绕着民间体育及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的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方法。
五、实践过程与成效
(一)确定课题,对收集来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1、我校在2010年大课间活动中,我们体育组负责创编的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如跳绳、打陀螺、跳橡皮筋等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赏识。初步取得成效后,计划在二期课程改革实践中,将全面铺开并扩大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尝试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并将在学校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拓展和加深。因此,我带领体育组全体老师进行《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课题深入研究。
2、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搜寻、查阅有关资料等途径,了解我们国家有哪些民间体育项目,以及开展民间体育的目的和建议,其次对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来完成,了解长辈们儿时玩得一些民间体育项目,最后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作出统计、分析。
分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收集到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筛选,筛选出适合我校开展的又具有安全性的项目:打陀螺、踢毽、跳绳、跳橡皮筋、徒手游戏、呼啦圈等。
(二)制定计划、编写教材,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民间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民间体育的校本教材。首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各年级的民间体育项目,然后由各年级专任体育教师负责编制教材:
一、二年级王峰老师负责,主要以徒手游戏、跳绳、跳橡皮筋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喜欢体育的热情。三、四、五年级郭赵林、杨维祥老师负责,主要以跳皮筋、打陀螺、跳绳、踢毽、呼啦圈等。
(三)民间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探索民间体育的教学有效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开展各运动项目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并且掌握运动技术的方法,从而运用到各项运动中。因此,如何将民间体育贯彻到课堂教学,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关键之处,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1)自主学习研究
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
因此,我们在实施民间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原则。例如:在 打陀螺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教会学生一些打陀螺的基本方法,然后由学生分散的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作巡回指导,为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
导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在欢快、自由地教学氛围中尽情的学练,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又得到了发展。(2)合作学习研究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通过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能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
a、生生合作。在教学中我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其目的让一些好的学生来帮助掌握动作技术困难的学生。低年级小朋友活泼可爱非常乐意帮助别人,教师略微引导一下,他们会积极地找伙伴,然后根据他们的搭配稍作调整(主要是将一些掌握较快的小朋友与掌握动作困难的小朋友之间的搭配)。如“提高跳绳成绩,有什么方法?跳的好的小朋友愿意帮助跳的差的小朋友做伙伴吗?”再如跳橡皮筋教学时,说实话教师也不会跳,因此请高年级的女同学帮我教会他们„„。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与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b、师生合作。教师在参与学生的练习的同时要善于寻找、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做伙伴,同伴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师来帮助他们,从而掌握动作技术,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五(5)班的一节体育课上,我们分组结伴进行跳长绳练习,我参与了第三组的练习,在练习中我发现性格内向的许珂同学怎么也穿不进去,因此,不断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她就悄悄地溜到了一边,低着头流着眼泪。于是我马上走了过去问她:“你为什么不跳了?”她回答:“我不会跳,同学都笑我,”原来是这样,接着我就跟她进行交流寻找她不会跳的原因,后来才知道她由于害怕而不敢跳,我就鼓励她:“勇敢一点,不要害怕,老师和你做伙伴,找准机会冲进去。”我就拉着她的手找准机会一起跳了进去,一次、二次、三次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终于学会了跳长绳,此时发现她脸上露出成功的笑容。因此通过师生合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直至动作技术的掌握,获取成功的快乐。(3)创新学习研究
a、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学习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学生
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不敢轻举妄动。老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着老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b、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因为创造性来自于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不能按照以往的教学安排,把学生的个性捆得死死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点时间给学生进行拓展性的练习,让他们做些自己喜欢做的练习。记得有一次,在打陀螺的复习课上,小朋友都能按照老师要求熟练地进行打击,刚开始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不多久有些小朋友喊好累呀!只练习了5、6分钟,怎么办?我灵机一动,集体讲评,表扬小朋友们都能掌握了打陀螺的技术,那么除了老师教的你们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进行打陀螺吗?“能”,这下可好了,他们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各种各样“怪招”,有的一个人打2个、3个;有的画一个圈,不许打出圈;有的一小组的同学打一个大一点的陀螺;有的一边跳一边打;有的用陀螺摆出各种图案,各种“怪招”层出不穷,通过这样的创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顺利完成。
2、从“兴趣”入手,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兴趣”是积极参与活动的动力和基础。有了“兴趣”对任何事物取到一个积极因素,会主动地参与到某种事件中,其效率很大程度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实施开展课题研究,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对民间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中。
(1)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可单一,教学方法应该形式多样,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2)开展民间体育系列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好胜心强,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校级运动会开设民间体育比赛项目,曾多次举办民间体育系列比赛。学生比赛兴趣十足,能积极地投入到民间体育活动的学练中,将课题推向高潮。
3、民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在其乐融融的民间体育活动中体验民间体育的乐趣,掌握民间体育活动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民族体育文化得以传承,达到我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跳绳、跳橡皮筋能发展学生的耐力、跳跃能力;打陀螺能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协调能力„„等。
六、结论与思考
课题实施近一年了,通过民间体育项目的实施开展,同学们基本能够了解到我国的体育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到民间体育的来源,并能通过实施掌握了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地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回顾这一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了许多问题。
1、每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掌握各种民间体育活动,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对于踢毽、跳绳、不能够重视,并没有能熟练地完成这些动作,越是不会跳,不会踢,也就越不想利用空余时间去练习,这样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明显。
2、踢毽、跳橡筋、花样跳绳等项目的拓展思路不是很开阔,想到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动作,欠缺新意,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来说也就减少。
3、在掌握打陀螺技术中,只能是一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好,尤其是男生。相对来说女生在这一环节也较薄弱。打陀螺,不仅需要脑力技巧,也需要体力。学生启动时不能很好控制陀螺的方向,在打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速度,造成转速过快的现象,而不能自如的打陀螺。
以上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不因课题结束而终止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我们将不断地开展下去,深入研究它,使其更加完善,真正地体会民间体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上海教育出版社 《体育与健身》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解读》 ●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三篇: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芳 余…文章来源:南宫徵羽推荐点击数:1819更新时间:2009-1-29
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王芳余祖国湖北省五峰职教干训中心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视,这是十分遗憾和悲哀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用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试从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实践与探索、思考与困惑三个方面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意义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音乐魅力,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民族音乐魅力,是中小学教育的人文要求。地方民族音乐指的是民族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总汇,它包括地方民歌、地方舞蹈、地方曲艺、地方演唱作品、民间歌谣等。如笔者所在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就是一块地方民族音乐的“富矿”,可以挖掘整理用之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方民族音乐从音乐层面上本质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情感寄托。它以自己特有的亲和力和扩散度影响着孩子心灵的成长,折射出别的地区和民族音乐无可替代的光辉。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地方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介绍给孩子们;只有从就近区的民族音乐着眼,把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民族音乐的精髓展示出来,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的理念。
(二)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民族音乐的宏博精深,是改善音乐课堂教学格局的必然。中小学音乐观行教材作为通用教材存在着两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一是歌曲选用趋向陈旧,虽然大多是经典老歌名曲,却少了些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二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具体到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必然是千差万别的,所谓众口难调,统编教材不可能为某一具体民族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风味小吃”和人文关怀。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学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不能更好地关照中小学生耳濡目染的感性材料。因此,将地方民族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对于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情趣都势在必行。
(三)将地方民族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可以更好地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爱国必先爱家乡。热爱民族音乐也必然要以热爱地方音乐为出发点。热爱的前提是了解和欣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们往往由于舍近求远、熟视无睹等文化心理,忽视了对身在其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和领悟。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显然是对这种情况的纠偏救失。地方民族音乐就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是与地方民族大众的生活、劳动、爱情息息相关的,是一个民族命运的羁旅和心灵的烙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地方民族音乐,就是引导孩子们向民族家园深处凝望,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与本民族内在律动的对接与认同。
二、探索与实践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地方民族音乐积淀厚重,博大精深,包罗庞杂,不可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一股脑儿搬进课堂,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其次,地方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是精华与糟粕共生共荣,必须对它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类后,才能将那些格调健康、旋律优美的东西引入课堂。此外,地方民族音乐以什么样的形式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才能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也需要常变常新。下面笔者以所在地的民族音乐为例,谈谈在这方面的实践性探
索。
(一)教唱民歌——“山珍野味”入课堂
1.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土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多姿多彩,五峰被誉为山歌之乡。教唱民歌,就是把散发出地方民族气息的“山珍野味”引人中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耳目一新地感受到山地民歌在悲情中的浪漫,从而对民族生存状态中的多灾多难和不屈抗争产生认同和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广阔生动的题材内容中去粗取精,摘英撷华。我精心挑选出《门口一口堰》、《会唱歌的落我家》、《采茶歌》、《打猪草》、《一条手巾白漂漂》、《请出二位歌秀才》、《我爱采花山》等十多首民歌,整理成活页,发给学生,课堂教唱,掀起一股“爱我民族、唱我民歌”的热潮。
2.从多姿多彩的体裁样式中发掘精品,兼容并包。本地民歌的体裁形式有山歌、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新民歌等。在教学这些不同体裁样式的民歌中,我注意营造与这些民歌实际发生相仿的场景,如教唱《采茶歌》后,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向当地茶园,一边从事勤工俭学劳动一边演练这些歌调,学生们兴致盎然,不仅歌唱得有滋有味,而且领略了采茶劳动的艰辛不易,从实践中懂得了音乐可以放松心情、减轻疲劳、振奋精神的功效。在教唱《薅草锣鼓歌》后,我指导学生以歌舞形式把它搬上舞台,成为颇受全校师生欢迎的一个保留节目。
3.传授民间乐理,让学生体味古朴优雅的徴羽乐风。从艺术技巧和表演手法上看,本地民歌也有显而易见的地域特色。它曲体玲珑,宫、商、角、徴、羽调式齐备,尤以徴、羽两个调式为主打,体现了巴楚文化中的“徴羽乐风”。有选择地把这些地方民族的乐理常识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摇曳多姿、瑰丽神奇,也不无敬畏地体会到土家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对巴土文化的根系和源头有所认识和了解。
(二)民间歌谣——清风徐来耳目新
民间歌谣是地方民众生产生活劳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心血,有的叙人叙事,有的言情言志。总体来说,民间歌谣在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一般都有怡人性情、教化一方的功能。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教点儿民间歌谣也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选择。五峰民间歌谣有时政歌、劳动歌、情歌、婚嫁歌、丧鼓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生活风情歌、杂歌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地歌谣中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雷公报》、《杨柳叶儿青》、《吴么姑》等长篇叙事民间歌谣。下面将我在教学中用过的歌谣例举如下:
1.大月亮,小月亮
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做篾匠,嫂嫂起来纳鞋底,妈妈起来煮糯米,隔壁的伢儿闻到糯米香,伢儿伢儿你莫哭,明年发愤栽糯谷。
2.推磨拐磨
推磨拐磨,推的粑粑黑不过,隔壁的婆娘一餐吃哒十二个,吃哒心里不快活,半夜起来摸茶喝,炊子耪到后脑壳。
这是两首儿童歌谣。曲1包含着朴实山民对孩子这样的教化:吃果子要靠自己付出辛勤劳动。曲2则教育孩子不要贪吃过量。在教学中,我根据音乐教学的要求,或让学生朗读,或将民谣编成曲谱教唱,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民间歌谣的节奏感和朴实的音韵美。
(三)唢呐声声——民间吹打动地来
学习民间器乐演奏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挑战性课题之一。五峰民间吹打乐有两种:由吹奏乐和击乐组合演奏称之为“吹打乐”;由各种击乐组合演奏称之为“锣鼓乐”,俗称“打家业”、“打溜子”。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为它与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并依附于民俗活动生存和发展,根植于泥土,流传于民间,其艺术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表现力丰富,艺术感染力强,所以为广大人民群众世代相袭,历久不衰。本地民间乐器主要有唢呐、直笛、皮鼓、大锣、钹、云锣等。
教学中,我一方面教给其乐曲结构,旋律特点,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鼓励孩子们向民间吹打乐高手虚心学习求教,不少同学已学会吹奏一种民间乐器。
(四)杨柳新枝——金曲翻作心头浪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忽视由地方词曲作家原创的好歌金曲,它们不仅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气息,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韵味,代表了一个地方音乐艺术的当代成就。
由五峰本土词曲作家创作的《土家喜爱咚咚喹》、《山寨迎客来》、《咂酒歌》、《鸽子花》、《茶山小么妹》,有的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有的捧回全国“群星奖”金奖,有的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滚动播出。在课堂上教唱这些歌曲,在校内文艺活动中排演这些作品是土家族文艺获得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三、思考与困惑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是一个相当大的母课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亟需有识之士思索与探究,它既牵涉到我们的文化观和教育观(我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究竟有着一个怎样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思想认识无不源自于我们内在的观念),也触及我们在教育体制、教材和教学法上的诸多敏感神经。笔者提出如下的思考与困惑:
(一)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担负起直接传承文化的重任。教育者只有把它提升到民族文化重新建构的高度,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才会跨越重重障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务必意识到自己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责无旁贷。
(二)让地方民族音乐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呼唤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春天来临。只要应试教育还存在,地方民族音乐就不可能大面积地呈强势地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
(三)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祈福于教材改革的区域化。教材的“大一统”格局必须突破,各地应当组织教育专家和文艺专家们编辑出版自己的乡土教材,开发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教材。
(四)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呼唤高水准的双师型音乐专业教师。他不仅要做音乐专业教师,传授乐理常识和一般性音乐技巧,也必须力求使自己变成谙熟和精通这一地方文艺的民族文艺家。除了他自身朝着这一目标做不懈的努力外,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观摩学习和民间采风的机会。
(五)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渴盼教学形式的变革。封闭式学校管理再也不能搞封闭式教学,学生必须关心社会,关心地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传经送宝,让部分音乐特长生深入乡间访问民间艺人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六)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说到底是社会系统工程,是民族文化工程,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势单力薄,孤掌难鸣。
定州城是冀中平原上的古城,也是秧歌和吹歌的发样地之一。
相传在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苏东坡曾为定州秧歌和吹歌谱曲、填词,因此,当地有“苏秧歌”之说。
吹歌在定州市境内甚为普及,其中以子位村最为活跃。子位村有一万多口人,能从事吹、打、弹、拉和吹歌活动的不下一千人,村里有老年吹歌班、青年吹歌班、妇女吹歌班、少年儿童吹歌班。娃娃们上小学,在小书包里也经常装着小管子、小竹笛、小唢呐等吹奏乐器,一有空闲,就掏出来吹奏一阵。每逢麦假、秋假、新年、春节或喜庆之日,人们总要凑在一起演奏吹歌,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习。从这些农民业余吹歌班里,培养出不少专业演奏家,如中央乐团的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铁锤,从小就在子位村拜师学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与这个民间音乐摇篮的熏陶和培育是分不开的。
子位村的吹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已谱录了40多首乐曲,其中有表现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放驴》、《打枣》、《打秋千》、《梳妆台》,也有根据民歌和地方曲艺演变而来的《快乐的春天》、《拆破街》,还有《金字经》、《五圣佛》、《上桥祭》等反映宗教仪式和僧侣生活的乐章。其主奏乐器以管子为主,唢呐、笙、笛、板胡等为伴奏乐器,管子起领奏或独奏作用,情绪异常热烈,井讲究音色韵味之美。曲调旋律多为表现冀中平原的风土人情,生活气息很浓。演奏方法严正,是当地农民自我娱乐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活动。
定州吹歌在演奏中,经常咔戏。但不是外地吹歌中所惯用的硬咔。这是运用唢呐和小海笛、小海锥吹奏一段乐曲之后,放下乐器,嘴内还继续发出一种奇妙的音响。但是,听众看不见演奏者运用什么乐器,却能模仿许多地方戏曲唱腔,以至超越人声音域的限制,奏鸣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澳大利亚专门研究中国民间器乐的留学生葛榛树为寻找这个谜底,曾把河北省歌舞剧院的唢呐演奏家梁培印特邀至其住所,做了个别即兴表演,这才解开了疑团。原来,演奏者的舌下含着两块很小的金属片,名曰“口琴子”。年轻的远洋客人对此大为惊叹。她称这是世界上最小的“乐器”。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大调研”课题 专题调研成果报告
调研时间:2018年7月 调研单位:xxx小学校 主要成果:
一、调研课题
学校信息化教育现状及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二、工作现状
1、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教育信息化设备能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通过前几年国家实行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学校信息化设备,尤其是计算机不再是学校中的“稀有保护对象”了,各校的大部分教室都装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我校是一个典型的小班制农村小学,虽说是一个农村小学,但是我校在2016年各班已全部配备了电子白板,说明学校信息化教育已经普及到农村小学,这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结果。
(2)是教师信息化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国培”计划、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特别是近三年来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学校在职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3)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等已在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近几年在汉字教学中很流行的“悟空识字”,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来进行汉字识别教育,同时进行汉字释义,效果很好,很受儿童及家长的欢迎。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以及可接受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认识不完全到位。少数教师认为,自己教了多年 的书,或自己年龄大了,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轻车熟路,用不着学习新的东西,可以不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教学,依然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认识不明,态度不积极。
(2)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展示性应用较多,常规教学应用偏少。在学校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和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老师们都要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但在日常常规教学中,部分老师运用较少。
(3)是借鉴应用多,创新研究、开发较少。由于老师们工作繁忙,或自身能力水平有限,不能研究、开发出新的教学软件等,因此大多数老师直接借鉴甚至照搬别人信息化成果资源进行教学,如从网上下载课件、音像、视频材料运用于教学中,很少融入自己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发现、新成果等。
三、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目前,学校教育要乘国家信息化建设东风,加紧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2、搞好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学科教案、教学课件、试题、百科知识、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甄别收集和利用。
3、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作为新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 信息化应成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积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要顺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学校、老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大调研”课题 专题调研成果报告
调研时间:2018年6月 调研单位:xxx小学校 主要成果:
一、调研课题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二、工作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展示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每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
xx小学校始建于1957年,原位于xx镇xx村,占地面积约8亩,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1人,13个教学班,学生约250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县二星级学校、县示范家长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先进基层党组织、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多次获全县一、二、三等奖。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中,都将爱与情感看作教育的灵魂与生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要求学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其精髓也是“爱”字。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讲话中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该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阳光下,是学校教育必须 应对的问题。
90%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孩子,其中大部分是单亲家庭,家庭贫困,习惯差,爱心缺失,缺乏感恩情怀。自2005年以来,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心系学校发展,长期保持对学校和学生的关注、关心,形成长效帮扶机制。每年为学校办一件实事,捐建教学楼、宏伟漂亮的校大门、整改电路、捐赠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内容丰富的图书、沉甸甸的助学资金、每年“六一”一对一结队帮扶资助20名贫困学生,表彰60名优秀学生和3名优秀教师……因为这份执着的爱心和善举,编织着孩子们的梦想,更成就了xx小学这一方热土。
心怀感恩,为秉承各级爱心,结合我校实际,于2017年开始审慎提炼出了“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的教育理念,以育爱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核心,就把党的关怀和希望通过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带给学生,要把老师对学生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递给学生,把美好的情感通过厚重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爱是温暖,懂得爱是责任,体会爱是力量。让“爱心”能成为每一位孩子的终身习惯。“让爱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们做天使;保持纯真和对世界的好奇;滋养快乐和播洒爱的能力”就是学校育爱教育的美好愿景。
1.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审慎提炼办学思想 学校确立了“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的理念,在紧扣学校发展实际、充分调研走访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计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爱育硕果、学行四方”的校训,“致爱、知礼、雅行、乐智”的校风,“爱心、耐心、责任心、上进心”的教风,“学真、悟善、行美、友爱”的学风。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追求是:让真善美成为师生共同的人生信念,把学校建成传 承文明、陶冶情操、充满人文关怀的快乐学园、开心乐园和温馨家园,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二是积极创设爱心氛围 围绕“让爱成为一种习惯”这一校园文化建设内核,我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中统一规划设计,力求使一砖一瓦皆生动,一景一物能育人,积极营造爱心育人的文化氛围。整个校园“爱”文化环境是一面八点。一面是爱心操场及舞台;“八点”即:校长寄语墙、爱祖国主题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墙、致爱楼(致爱也是学校校风的第一词语,释义为存爱在心,致力于行,楼道文化主题分别是“爱读书”,“爱科学”、“爱经典”)、知礼楼(即学生宿,取义于校风第二词语,释义为懂得感恩,礼让团结;主要文化主题是“孝道”文化和行为规范文化)、雅行居(即学生食堂,雅行是学校校风的第三词语,释义为雅言品正,文明慎行)、象棋园(取名为“乐智园”,乐智是学校校风的第四词语,释义为快乐阳光,聪慧儒雅)、校园荣誉墙及橱窗。处处彰显爱的教育真谛。无声地诠释“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的果小精神和独特的文化气息。学校校徽以心形、书简、G字母元素变形简化而成,取意于办学理念,寓意教师的爱心与学生的童心相映生辉,积极向上,结出累累硕果。加之爱心宝宝的童稚阳光形象,如今,爱心标志已成为xx的象征。
三是系统整合,拓宽爱心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最终还是体现在学校的制度、管理、课堂等环节中。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注重有机整合各环节的系统资源,不断拓宽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1)管理衍生爱
学校始终坚持用“爱”浸润学校的制度文化。以爱之态度、爱之要求、爱之责任、爱之担当、爱之行为、爱之能力 为主线,建设学校各种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努力实现“爱育硕果,学行四方”的目标。
(2)课堂倾注爱
学校把课堂作为践行“让爱成为一种习惯”办学理念的主阵地,致力于打造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课堂。要求教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让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充盈课堂,坚持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打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高效课堂,构建平等交流、感情融洽、互助合作的师生和生生关系,让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爱心盛宴的精神家园让教师带着挚诚奉献爱,让学生怀着温暖得到爱。给合我校小班化教学现状,要求教师人人上节节有准备的随堂课,按四段式目标导学模式上合格课,努力达到小班化课堂教学“五个百分百” 常规要求(“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发言”、“百分百关注”、“作业面批百分百”、“评价百分百”),要求教师用“五心”(爱心、细心、放心、留心、耐心)践行“平等、欣赏、宽容、关爱”的课堂教学理念,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每位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实现课堂高效,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课程孕育爱
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努力做到爱心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
(4)活动渗透爱
我校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地践行“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的育爱理念。从四个层面,即“爱之魂”(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之本”(爱 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之韵”(爱学习、爱劳动、爱体艺)、“爱之林”(爱科学、爱自然、爱生命), 一是坚持100个好习惯常规养成教育,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主讲一个好习惯,并纳入班级一日常规考核评比量化,督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二是打造出系列主题性教育活动(三月份——礼仪节,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践行真善美,做到心美、言美、行美。四月份——读书节,在与书香文化的亲密接触中不断积蓄力量,提升品味,做有文气的人;五月份——艺术节,在艺术的舞台上给孩子们一展身手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艺得以张扬,把孩子们的特长展示给社会;六月份――环境节,以“六·五环境日”为契机,让孩子们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和实施者;七八月——爱心节,安排假期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融入到家庭、社会。爱在家庭、行孝感恩,爱在社会、行善奉献,培育爱心,强化责任,为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涂抹一道庄严的色彩。九月份——尊师节,让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十月份——红歌节,以歌咏比赛让学生重温红色经典励志歌曲,让爱校、爱家、爱国情怀永驻心间;十一月份——体育节,在龙腾虎跃的体育竞技中充分展示朝气蓬勃的无限活力;十二月份――反思节,以互相照镜子、学生进步展评、相互评比,自我评价的方式,反思一年的学习与收获。)整个活动要求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让爱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xx小学毗邻新县城,随着新县城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县城学校优越办学条件吸引、家长意识变化及部分农民迁居县城等因素影响,客观造成学生生源日趋减少。学校经费不足,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硬件设施量与水平的缺乏,特别是我校由于新迁校址,办公用 房紧张、功能教室不齐备。
二是校本爱心文化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化、序列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是活动文化建设组织成果不佳
小学生天性喜欢玩乐,学校需要提供更多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感受课本之外的知识与经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首先,主修课程安排过多,活动课安排相对较少,甚至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课外活动时间与花样被严重缩减。其次,在课外活动的安排上,仅仅体现在广播操、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但是没有紧跟时代进行活动的创新,活动整体成效不明显。
三、工作建议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需要保证其良好的经济保障,完善硬件设施,同时与时俱进的更新硬件条件。建议加大对我校文化建设活动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不断的优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吸引师生的关注,促进师生积极的参与。
2.应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努力做到爱心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
3.注重文化建设的宣传活动。要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做各种途径的宣传,包括校园内的宣传栏、黑板报、广播、阅报栏、学校各宣传墙面空间,同时积极的发挥新媒体途径建设,吸引广播电视媒体、报刊杂志媒体、网络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做积极的宣传,将学校的文化建设活动影响力得到扩展,从意识层面得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要不断的鼓励师生去积极创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4.积极拓展特色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学校需要依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状况、人文环境、教育资源等开展特色文化主题活动,充分的将德育、体育、美育与 智育等内容融入到主题活动中,让师生在活动开展中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对活动做精心的设计规划,确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吸引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让师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外享受到轻松而充分文化内容活动的熏陶,让师生活跃、快乐,从而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更强的关注与喜爱。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时间的沉淀,同时需要持续的与时俱进、优化调整,从而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促使师生和谐共处,为学生健康的心理与生理成长提供助力。让爱成为一种习惯,以爱的名义,从爱出发,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在爱的阳光照耀下,让我们共同生活在爱的海洋中,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规范我们的行为,打造我们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