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时间:2019-05-15 05:5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第一篇: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秀拉》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英语语句模糊性分析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从《西风颂》看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论直译与意译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

Social Features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

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看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希望和宿命论之间的挣扎-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形象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Satan in Paradise Lost as a Tragic Hero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

文化差异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从《店员》解读作者双重身份的矛盾心理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

中华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论英汉习语中的动物文化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天使与魔鬼》中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分析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 84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浅析海尔看中国名牌战略实施现状及关键因素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

《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愤怒的葡萄》主人公性格分析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浅析商务谈判中非言语交际的核心地位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

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S.118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ists and Western Educationists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

“In”与“Out”的认知解读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32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

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

解读《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139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等待戈多》中的矛盾分析-分裂的语言与互补的人物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47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151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152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153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154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155 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 156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

157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158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59 试析厄内斯特.海明威的悲观主义倾向的成因及其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体现 160 论英汉翻译过程

161 从委婉语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162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163 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看《推销员之死》的现实意义

164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165 从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角度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16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167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

168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169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170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

171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172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173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174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175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76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

177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178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79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180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81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

182 试论《简爱》的叙事策略

183 《麦克白》的独白

184 中式英语的潜在价值

185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186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187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188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189 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

190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191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

192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

193 隐喻视角下奥巴马就职演讲辞的分析

194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

195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196 《卖花女》中莉莎人物形象分析

197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198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Jekyll and Mr.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19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200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第二篇:最后的莫西干人英文读后感

1My Appreciation of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As one of ¡°The Leather-stocking Tales¡±,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creates an American hero-myth by the name of Hawkeye.In this novel he is portrayed a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e western man,shaped by the forest in which he lives and broken away from the

falsity of civilization.He is the embodiment of basic human virtueslike kindness, wisdom, bravery and rustic chivalry.His Indiancompanion, the Mohican chief Chingachgook, is Cooper¡¯s ideal ofthe natural man, whose native intelligence, loyalty and brotherlylove are not tainted by civilization.Besides vivid characterization,this novel is full of blood and fight, set in descriptive images of the

beauty of nature reminiscent of Sir Walter Scott.What is more, I think that repetition, oppositions and contrastsabound in the novel.Repetition exists most obviously in the plotdevice of the trap and escape of the characters while oppositionsshow themselves mainly in the numerous frontier clashes: Frenchagainst English, Indians against Indians and against whites, Maguaagainst Hawkeye¡¯s party.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ntrolling

opposition in the novel are between evil and good.As to contrasts,the most appealing one is that between the condition of nature andthe condition of humans.In addition, after reading this novel, I find two themes from it.2The first one is ¡°interracial love and friendship¡±.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is about ra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overcoming radicaldivides.Cooper suggests that interracial mingling is both desirableand dangerous.Cooper lauds the genuine and longtime friendshipbetween Hawkeye, a white man, and Chingachgook, a Mohican

Indian.Hawkeye and Chingachgook¡¯s shared communication withnature transcends race, enabling them to team up against Huronenemies and to save white military leaders like Heyward.On theother hand, though, cooper shows his conviction that interracialromances are doomed and undesirable.The interracial love of Uncasand Cora ends in tragedy, and the forced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between Cora and Magua is portrayed as unnatural.Through Cora,cooper suggests that interracial desire can be inherited.The second one is ¡°the changing idea of family¡±.Cooper uses

the frontier setting to explore the changing status of the family unit.Cooper posits that the wilderness demands new definitions of family.Uncas and Hawkeye, for example, form a makeshift family structure.When Uncas¡¯s real father, Chingachgook, disappears without

explanation in the middle portion of the novel, Hawkeye becomes asymbolic father for Uncas.As Uncas develops his leadershipqualities and emerges as a hero at the Delaware council of

Tamenund, he takes on some of the charisma and skill of Hawkeye,3just as a son would inherit behavior from his father.Not only doUncas and Hawkeye form a family not related by blood, they form afamily that transcends race.Despite this redefinition, however, thenovel dose not allow new family formations that mix race, for Uncasand Cora do not to get to act on their interracial attraction.Thetragedy of this sentimental novel is that Cora and Uncas cannotredefine the notion of family according to their desires.All in all, Cooper¡¯s style in this novel is plain and

straightforward.His lucid description of nature often achieves apoetic simplicity.The tragic irony is that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symbolically represent the last of a dying Indian culture, includingnot only the Mohicans but all the Indian tribes¡ªdispersed, dividedand ultimately destroyed by the coming of the Europeans.

第三篇:论路遥小说的英雄主义情结

论路遥小说的英雄主义情结

成春红

(陕西工运学院陕西西安710003)

【摘要】英雄主义是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宁折不弯的抗争与超越意识,这在路遥笔下的奋斗型人物中得到体现。路遥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为某种事业奋斗直至献身的英雄主义人物,他们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更多的以悲剧结局。陕北的地域文化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苦难,是其英雄主义情结形成的主要原因。路遥小说所显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对当下缺失了“硬”度的文学不无矫正的作用。

【关键词】路遥;小说;英雄主义情结

路遥是当代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在他逝去多年之后,其作品越过纷繁喧嚷的时日,依然被众多的人群所喜爱;路遥的小说之所以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除了他像屈原“用生命歌唱”那样注入他全部的生命热量、全部的爱与恨等原因之外,还因为英雄主义笼罩着他的小说世界;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我们不能不经受灵魂的洗礼。

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积极进取的奋斗者形象

他们是来自穷乡僻壤的生活强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满于农村的落后现实,不满于父辈固守土地的生活方式想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生存环境,去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在跻身于城市文明的勃勃野心和不怕苦难的超人毅力中无一不体现着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中学时他忍受着饥寒困苦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仍挤时间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当全家人已经能够吃饱穿暖时,他却离开家乡,到黄原去揽工。他“到外面闯荡”的不安分冲动,既不是为了捞一份工作,也不是像“盲流”那样胡混一番。他的抱负超越了安土乐命的传统农民,也超越了仅仅为钱奔波的揽工汉,他是要在更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中,充分实现人生价值。他无法长期忍受矿工单调的生活,除了尽可能搜集报纸阅读外,他还准备报考局里办的煤炭技校,进一步充实、提高自己。在这种默默奋斗的状态中,他的精神在琐碎的生活中得到了升华。

《人生》中的高加林尽管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但有一点都达成了共识并被人肯定,那就是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表现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是一位不甘于平庸勇于追求的青年。上高中时,他发奋苦读希望凭借读书上大学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高考落榜后,回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在这个岗位上,他干得很出色,充分显露出了他的才干,以他的勤奋好学和多才多艺成为全公社拔尖的教师。当他重新成为普通农民时,面对千年的生活旧习,他毅然在村里污秽的吃水井里撒下了漂白粉,搞了一次充满喜剧性的“卫生革命”。就是他在县城当通讯干事人生如意的时候,也不是安于享乐的庸人,仍以英雄般的献身精神投入抗灾第一线,发出一篇又一篇的新闻报道。他们出身贫穷,要想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只能通过个人的奋斗来实现。他们在不断挣扎的过程中,所显示的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在今天依然激励和鼓舞人们不懈追求、勇敢创造。

二、英雄主义强调的更多的是对于某种辉煌事业的奋斗直至献身

英雄主义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体现在小说中就是主人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英雄主义更多的是以悲剧结局的,在路遥的小说里,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的悲剧色调。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一方面具有传统农民的许多美德,勤劳、俭朴、正直。为生计辍学,放弃学业;他在文革时当生产队长时为了乡亲的利益屡次遭到批判;因彼此身份不同,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人。他付出学业、工作、爱情的代价,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行走着。但他又具有新时代农民的开创意识,不安于现状,极力谋求新的出路。为了改变家庭和村队的生活困境,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受到重大挫折也不回头;为了办砖厂,日夜操劳,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磨难;承包砖厂盈利后,捐资助学。孙少安为了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艰苦地奋斗了十多年,在振兴家庭振兴村庄开发经济扶持教育上成功了,但失去的是伴随他支持他的妻子。

三、英雄主义强调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与不惜献身的牺牲精神

路遥在创作上就有一种为文学永无追悔的牺牲精神和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从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明显看出。他形容自己进行的创作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创作伊始,进行了三年准备:读书、体验生活、思考种种创作的问题。一次次病痛的折磨和孤独感的袭来,都被坚定的创作意志所击退。创作的过程也提前透支着他的生命。路遥对文学的执著奋斗和作品中主人公的奋斗是同一的。

首先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肖云儒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在路遥的家乡陕北这块土地上,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和次生文化、异质文化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混交林带,构成一种全息性与流失性相结合的特异色彩。”造就了这个地区人们特殊的性格,既善良又骠悍,既诚挚又豪放,既笃重又侠勇。“在这块黄土厚垒、沟壑纵横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着质朴的民风和豪爽的气概,充满着英雄血和美人泪。黄土高原这块苍凉的北方原野,是产生英雄和史诗的地方”。贫瘠沉雄的黄土丘陵造就了陕北人的硬汉子性格。

其次,长子的家庭地位及艰难的成长经历。在路遥凄凉的少年记忆中,寄人篱下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情结往往是个人情结经验中的一处重大伤害而产生的,这种伤害被埋进潜意识里,会在人的意识里固着于一个特殊的观念形式上。这些观念变得充满情绪色彩,并总是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生活。”。童年时代的心灵创伤,为滋生英雄主义情结提供了土壤。其后,在求学的道路上,在窘迫的生存状况中又感受到强烈的自卑和巨大的屈辱。这些,都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锻铸了他非常人能够想象的生存毅力和与生活搏斗的顽强精神。

四、在中国文学史上,从上古神话到当代文学贯穿着一条英雄主义的线索,路遥是这条线索中比较独特的一环,作品中回荡着别样的英雄主义旋律。

路遥小说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不同于《红岩》、《林海雪原》等小说中的战争英雄表现出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等为了社会理想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崇高英雄主义;也不同于《创业史》、《山乡巨变》等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在和平的日子里”将自己融入改造社会,建立幸福未来的伟大事业中的英雄主义;更不同于文革十年时如《虹南作战史》所表现的那些完全没有真情实感、高居于人民头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主义;路遥小说中所表现的英雄主义是主人公在艰难曲折的奋斗过程中,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追索和超越平庸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路遥的小说具有的诗性的、理想主义的美与激情,显示了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思想意义,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文学经历了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等历程,在这一过程中,英雄主义被有力地消解了。文学缺失了英雄主义,就缺失了硬度,这不仅是文学的悲哀,也是时代和民族的悲哀。而路遥其人其文所显示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恰恰反衬出我们生活的苍白和无奈,能够燃起人们心中的激情,去追求一种人生的力度和

伟大人格的高度,给颓废、疲软的生活注入阳刚之气,给缺乏“硬”度的当代文学补充了钙质。

【参考文献】

[1]孙先科.英雄主义主题与“新写实小说”[J].文学评论,1999

[2]袁方等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3]路遥文集.第2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路遥文集.第1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5]莫言.我想到的痛苦、爱情与艺术[J].八一电影,1986

[6]畅广元.神秘黑箱的窥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7]艾斐.论陕北题材文学[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8]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9

[9][奥] 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87

第四篇:论李白诗词中明月之情结

论李白诗词中明月之情结

姓名:林燕娜 专业:护理学 学号:10061078 摘要:在中国诗歌精汇情操篇中,描绘明月的诗不计其数,古代诗歌所描绘的明月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在诗人的笔下,梦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它可以是清新脱俗之美、游子思乡之美、悠闲旷达之美甚至是忧愁迷离之美,在品读中我们可以走进不同的精神世界,感受李白之所想。

明月,是古代诗词中的诗人笔下的一个意象之一,是传统的诗歌意象,许多流传于世的名诗中有不少诗句将明月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互相映衬,共同缔造了诗歌更高的境界。

在古典诗词中,由于诗人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背景下,因此即使描写同一个物象——明月,也会带有不同的内心情感。想知道李白作品中明月的意涵,下面就让我们到李白诗词的花园里漫步,共同拾取古人对明月的的情感。

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承载思乡之情的明月 “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乡是从古自今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则是思乡的一种典型的诗歌,思乡在在明月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明月已经成为我们思乡的代名词。通过月亮这个媒介,人与故乡联系在一起。在诗中,诗人将明月比喻成地上的霜,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月亮是高挂天穹的,照在异乡更照在游子的故乡,游子却望不见千里之外的家乡,进而产生了丝丝的思乡之情。但低头时,那满地的白白的霜犹如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这时,那月亮在心理上距离渐渐的缩短,虽然在不同的地域观赏月亮,但无论怎样游子与亲人观赏的是同一个月亮,传达同一份祝福。

当然,除了游子思乡,还有塞外征人的思乡之情。戍守边疆的将士,面对凄凉辽阔的边关,思念故乡与亲人更是浓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明代胡应麟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李白以一贯的浑雄磅礴之气一举将边疆辽阔浩渺的风光尽收眼底。但恰恰这种雄浑,将将士的思乡离别之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在诗中。其次,“长安一片月,万物捣衣声。”(《子夜吴歌》)更是表达了思妇与征夫两地相思而又不得相见的情感。

一轮普普通通的明月,经过了李白的加工与修饰,成为了人们最能表达思乡别离之物。

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寄托理想的明月 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有时候也会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在李白的诗中,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同样展现了李白潇洒的形象,虽然走在落魄潦倒的路上,但诗句展示出的是一种精神俊朗,豪迈端正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即使怀才不遇,却没有潦倒样子的可悲可怜。虽有怨恨,但对仕进并没有绝望。诗人把“明月”比拟成崇高的志向与抱负。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可爱而不可辍,明月成为理想的代名词。这更表现诗人对理想追求的高尚。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虽然表面上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但往更深一层的剖析,是因为现实中的腐败,进而寄托于梦境中。虽有些消极思想,但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李白的一生是充满抱负的。倒映在湖里的明月,正如李白的理想,虽然有些高尚,有悲悯天下百姓的胸怀,但却有些捉摸不透,有些虚渺„„

其余,寄予诗人的抱负的诗句还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将进酒》)“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大王十二雪夜独酌有怀》)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道谈溪。”(《乌栖曲其一》)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事与愿违,在他的理想旅途上,充满了许多的坎坷,相伴而来,即使在潇洒的人,再豪迈的诗中,还是会有些许的哀愁与哀怨。“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皎洁的月亮在他笔下,象征着理想与抱负成为最好的载体。将人类中的理想,提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如天上的明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古代诗词中明月意象的思想内涵,开拓了这一意象更广的情感边界。

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包含诗人灵魂的明月 李白,自古被人称之为“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脱庸俗之处的地方,就会有凭虚御风,飘逸、高洁,于是那高挂斗牛之间的一轮皎洁的明月,如同一个舞蹈者,在舞台中央舞蹈着„„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形象地道出,月亮与人类在地理上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那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彼岸。但是,明月,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情感的一种寄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随他的感情起伏而起伏。月与影的关系,就是人与影的关系。月就是李白,他们因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并从世俗社会中超脱出来,在幽寂的高空中舞蹈。

月亮之于李白,永远是一个情感抒发的对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月是美好的,生命也是美好的,但对于月而言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感叹。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流露出与李白同样的人生感喟。此例诗句,还有许多,摘取其中几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登州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在李白的诗中,月有的被打上地域的称号,如“山月”,又或是带有时间的痕迹,如“秋月”。但无论怎么样的变化,李白笔下的月早已超脱月的本身,而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结束语

李白一生对月一往情深,甚至有传说说他的死也与明月有关联。传说他是因为喝醉了酒,跳到水里去捞月亮,最后淹死在水里。且不说这个传说的真假,单单从这个传说就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向往,是一种主动的意志追求。从而,使这个本无生命的物象,充满了人类情感的意象,更显得弥足珍贵。那一片唐宋的明月,如今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情怀呢?当我们一次次的吟诵李白的咏月诗的时候,总有层层的遐想,那就是李白的诗歌所带给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

〖参考文献〗

1.过常宝《依然旧时明月》东方出版社 2007年版 2.张晓云《雄浑飘逸大唐诗》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3.柏桦《日日新——我的唐诗生活与阅读》江苏文艺出版2009年版

4.李浩《唐诗美学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五篇: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G·Bro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看王鲁彦的一部分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①“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编小说三集时,把入选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称为乡土文学作家。他是最早概括这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人。”②鲁迅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乡土文学”的含义,而且在自己创作中实践着。因此有人把鲁迅称为最早的乡土作家,认为他“于乡土文学发韧,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新的领域”。③由此可见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上。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一 鲁迅的故乡在浙江之东——绍兴。鲁迅初到人世,就已经在不由自主地吮吸着浙东自耕农的文化养料了。这个家中操持家务的祖母(蒋氏)、母亲(鲁瑞),原本都是“目不识丁”的乡下人,蒋氏的善良、幽默,鲁瑞的刚毅、坚忍都与浙东民性相通,而深深的影响着鲁迅,以至在他别离故乡几十年后,仍然在他身上留着拂不去的印痕,在他身上形成强烈的“乡土情结”。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鲁迅乡土化的生活习性。这在鲁迅与出生于沿海城市的一个官僚之家的许广平的共同生活中,留下了许广平如下的回忆—— 他爱那爽脆夹些泥土气味的农民食物。衣服他是绝对要穿布制的,破的补一大块也一样的穿出来。俭省有时几乎令人看不过去,例如抽香烟,直至烧手或甚至烧口,真正没法拿了,然后丢掉。他用的烟是廉价品,遇到朋友送些好的,也不肯独用,一定分赠些给别人,共同欣赏。茶饮得很多的,而且一定要清茶。他喜欢吃硬的东西,饭炒起来也是要焦硬些,软绵绵的有些不大爱吃,好象丝绸的衣服不爱穿一样,他是彻头彻尾从内至外都是农民化的。正是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浙东乡土生活在心灵中的碰撞与融汇,产生了强烈的“乡土情结”。这对其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有特殊的意义,在作品中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情。于是我们在鲁迅的回忆性文字中看到,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得到近乎“仙境”一般地表现。但这似乎又作为一种陪衬、力透纸背的凸现的,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农家伙伴淳厚、诚挚、善良的品德。鲁迅缘此而感受到未失童心、稚气的温暖与慰籍,在他的心灵中竟一直保持着诗的魅力。鲁迅对故乡的爱、对农民的爱全都倾吐在字里行间,饱含在对浙东故乡的风土、人情、农民生活的描绘和刻画上,这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直接的展现。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文学的常见主题。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药》、《**》、《故乡》、《离婚》、《社戏》、《祝福》、《在酒楼上》等作品的取材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所选择的地点——鲁镇、未庄、庞庄、S城、咸亨酒店„„也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化名。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风俗画和灰色的世态画。“按照绍兴习俗,凡是出嫁的女儿。如果还未当家,夏季大抵可以回家去消夏。”④这一习俗在《社戏》中作者有具体的交代。浙东农民习惯认为拆掉灶台是对人的一种最大的侵犯与侮辱,因为民以食为天,把人家吃饭的家伙都给毁了,那便是天大的冒犯。《离婚》中写了庄木三到施家去“拆灶”。《**》中用小孩子刚出生时称的斤数命名,则是浙东农村一些村庄取小名的“普通的习惯”。《孤独者中》中魏连殳死时门上贴“斜角纸”,也都是浙东一带风行的习俗。“狗气杀”这种浙东农村特有养鸡器具,在《故乡》中都有出现和说明。这些习俗在鲁迅作品中的出现,是作为细节的真实,也是鲁迅少年时期故乡生活的写照。有的有助于丰富人物的性格,有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对于习俗的描写,是交代生活着的具体的有特色的环境。如《祝福》中对预备祝福和祭祀的环境描写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家家户户一律的忙,特别是女人更忙,“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二是说在祭祀时很慎重,“拜的只限于男人”。祥林嫂生活在这一环境中。她的悲剧命运与悲惨的死,就是在鲁镇四次祝福的习俗中完成的。描绘的风俗画,不仅成为人物的典型环境,而且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孔乙己》中曲尺形柜台的不同格局和长衣衫、短衣帮不同的喝酒方式,不仅反映了浙东小镇酒店的乡土风韵,而且充分地显示了农村穷、富两个阶级的对立。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若非少年时代耳濡目染,很难凭空构造出这样的生活环境,同样也是鲁迅少年时期乡土生活的写照,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记忆中。绍兴是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江南水乡,“绍兴师爷”名扬天下,是个“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名胜之地。鲁迅乡土小说的环境都以海边水乡为背景,在《社戏》里描绘了飞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胧下起伏的连山,两岸碧绿的豆麦夹杂着河底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总之,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那种近乎“仙境”般表现真是令人陶醉,引人遐想,把读者领到江南水乡月夜的境地。在《故乡》里把少年闰土融进浙东海滨绚丽的画面里,神奇美妙、传神、动人、可爱,也只有诗那般的环境才能映衬出童心的那份绝假存真,稚气的温暖与慰籍。此外,鲁迅重视人情的描写。在《社戏》中描写了农村农民和小朋友的好客。双喜、阿发等小朋友的热情、天真;六一公公憨厚、纯朴,揭示了他们心灵之美,农村的古朴之风,农民的憨厚之气,镶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上,留在鲁迅美好的记忆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封建等级观念日益的加深,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情也随之变化。闰土对“我”竟然喊起“老爷”来,杨二嫂也变得刻薄刁滑起来。人与人之间变得如此隔阂,人情变得如此淡薄,这也就是当时时代风尚的反映。总之,小说中的景色描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再现,更是鲁迅的“乡土情结”淋漓尽致的展现。鲁迅对故乡风俗、景物的描写,具有三个鲜明的特色:第一,鲁迅对乡土有独特的感触皆源于其自身的“乡土情结。”第二,鲁迅着重点染的是浙东水乡的特色,提供人物活动的舞台,展现人物性格,反映时代风貌以显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鲁迅笔下描绘的风俗画与风景画,增加了美和力,给读者“视觉”以冲击,而产生精神的愉悦,富有美感,表达了作者的美学思想。二 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中曾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鲁迅对于风俗、景物、乡情的描写,也不只停留在“游历家的眼光”上,而对于农村农民和妇女生活的描写,更显示了“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鲁迅是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农民的作家。鲁迅与农民存在着深刻的血缘联系,少年时代的乡土生活经历进而成为他的精神气质,形成强烈的“乡土情结”,使他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农民因素。这种因素进而转化成的无意识的创作倾向,也深深地渗透于他的小说之中,把他最真挚、最深厚、最热烈的情感倾注到农民身上。他饱蘸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农民在重重压迫下喘息的苦难。鲁迅“象一个成年的儿子对自己年迈的父亲一样,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地而又是赤诚地爱着中国的农民”,“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人感到他对农民群众,具有鲁迅那样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的感情。”⑤把这种深厚的情感全都倾注到他的小说创作中。《故乡》中老实忠厚的闰土,年复一年地在土地的死亡战线上挣扎着,被压榨得说不出话来,变成了木然毫无表情的“石像”。如果说闰土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活,那么阿Q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阿Q的命运比闰土更惨。

鲁迅在《故乡》、《阿Q正传》中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而在《明天》、《祝福》、《离婚》中,则描写了农村妇女命运的悲惨与挣扎。从祥林嫂到爱姑,无不如此,如果鲁迅只能把中国农村的农民与妇女的悲苦生活描写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话,那么,二十年代其他的乡土作家们也是能够做到的。而鲁迅反映故乡生活的小说,所以成为20年代,乡土文学的典范,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对农民深深的“爱”和极为强烈的乡土情结。鲁迅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深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倾吐: 第一,鲁迅了解农村更了解农民,他不仅描写了农民与妇女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妇女要恪守“三从四德”。鲁迅指出中国的妇女没有妻性,只有儿女性。他们把伟大的母爱倾注到孩子身上,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把宝儿看作她的唯一希望。为了宝儿,她在苦难的生命线上拼命地挣扎着。但是,却不料病魔与庸医夺走了宝儿生命。单四嫂子的一切希望都落空了。现在“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这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心在极端痛苦时对周围感觉“变形”的反映。单四嫂子是那样的孤寂,那样的空虚,那样的悲痛,那样的绝望。《祝福》里的祥林嫂重复地向鲁镇的人们诉说她儿子被狼叨走的悲惨故事,最后怀着恐惧和希望走向地狱。去寻找她可爱的阿毛,鲁迅揭示他们心灵的痛苦异常深刻,震撼着读者的灵魂。第二,鲁迅不仅描绘农民与妇女的痛苦生活,而且揭示了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虐杀,爱姑被夫权主义所残害,阿Q被封建司法制度所杀害,闰土被封建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所压扁。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各种制度是造成他们痛苦与悲剧的根源。鲁迅揭露的目的,是在于令人对封建制度产生动摇与怀疑,以至起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第三,鲁迅不仅“哀其不幸”,同情农民与妇女的疾苦,而且“怒其不争”,揭示他们的愚味与麻木,并着力地进行鞭挞,而且揭示了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鲁迅描写农民的麻木与昏沉,不是个别的,而是带有普遍性。祥林嫂伤心的故事,引不起鲁镇人们的同情;咸亨酒店的“短衣帮”以奚落孔乙己为乐;单四嫂死了儿子邻居都来“揩油“;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用人血馒头来论。更有甚者,愚昧的群众竟成为鉴赏杀人的看客。鲁迅鞭挞农民缺点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国民性。启蒙他们的觉误。鲁迅重视思想革命,写阿Q突出精神胜利法,是为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暴露国民弱点,从而走到开始反省的道路。第四,鲁迅说:“我母亲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⑥正是在与农民的亲近中形成深深的“爱”使他对中国农民有深入的了解,在描写农民困苦的同时,鲁迅还在探索着农民摆脱困境的道路。可贵的是:他与中国民主革命联系起来考察。在当时作家中具有这种远大,尖锐目光的几乎没有,这确实表现了鲁迅独特的思想家的高超。鲁迅当时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他的看法几乎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观点相近。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质,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鲁迅不仅看到农民的愚昧与落后,而且还看到了农民身上的潜在反抗力量。而这种反抗愈来愈烈。从祥林嫂到爱姑的反抗,就显示了这一点。即使象阿Q这样落后不觉误的农民,也有革命的要求。“爱之深,责之切”正因为鲁迅深爱着故土,也深爱着农民,所以他狠狠地鞭挞农民的弱点,唤醒他们起来斗争。因此,他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说明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三 生活之网往往并不随人们的主观意愿把人紧紧地裹挟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浙东农民的精神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鲁迅,农民的气质连同形成的土壤进而构造成鲁迅强烈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转化成的无意识的创作趋向,也深深地渗透于他的小说之中。比如,鲁迅受故乡农民的影响而形成的“幽默气质”,在他的小说中就有着随处可见的表现;但这是一种带着苦涩的幽默,是笑中含泪,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如阿Q形象的刻画)。鲁迅少时的乡土生活经历,在其小说中极为常见,当鲁迅别离故乡三十年后,提笔给故乡农民和生活画像时,昔日的生活场景以至种种细节,人物形貌、神情、评议,几乎下意识的汇入笔端,形诸纸面;而这一切似乎又统摄于他的“乡土情结”中。仅就他的小说中的悲剧性农民形象而言,鲁迅对他们身上的精神残疾的表现,总是严格限定在不失农民基本品格的前提下。诸如阿Q的勤劳,闰土的质朴,祥林嫂的坚毅,单四嫂子的慈爱;故乡农民的美德,正是这些人物魅力所在。他要求笔下形象再现故乡农民固有特征的惊人的准确性,因此在小说创作方法上,坚持了现实主义原则。他敢于如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不粉饰、不瞒骗、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待农民,以他独特的发现,真实地描写农村、农民,因为鲁迅深爱着苦难的农民。他写的都是浙东一带乡村中普通的人和经常发生的事。鲁迅依据少年时的农村生活经历,从农村现实生活出发,以普通人平凡事为主要描写对象。他独具慧眼,从平凡中发现出不寻常来,从普通中挖掘出特殊的意义来。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凭着少年故乡生活的经历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故乡》中的金色月夜,《社戏》中的朦胧月色,《**》中的土场黄昏,清新淡雅,宛如一幅幅水墨画,这都缘于作者对故乡风情的那种浓烈的情感渲泄,但这种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的社戏,得到近乎“仙境”一般地表现,这似乎又作为一种陪衬,力透低背的凸现的,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农家伙伴淳厚、诚挚、善良的品德。鲁迅由此而对故乡的农民那种强烈的爱,得以表达。在作品中鲁迅灵活的运用了使自己倍感亲切的绍兴方言,《大明灯》结尾的民歌。“白篷船、红划楫,摇到对岸歇一歇,点心吃一些,戏文唱一出”,这是绍兴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戏文”就是浙东方言;它反映了绍兴水乡特有的风物,很富有诗情画意。在《**》的黄昏临河的土场上,农家的妇女、男人、八一嫂、赵七爷对辫子的议论和九斤老太的唠叨,我们仿佛听到了绍兴乡音,感到特别的亲切和真实。方言运用得当,很能表现地方色彩和作家的艺术风格。反之,则使读者看不懂,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此外在语言中还保留着农民特有的眼光与用语。比如,农民对人的好坏,事的是非往往用“忙”与“闲”之类简明、朴素的尺度来辨别。但鲁迅在文中方言的运用往往是恰到好处、这与作者的乡土生活经历很有关系。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味到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对浙东乡土的真挚的情感——乡土情结;也能深深的体味到作者心间流淌的农民的血液,他深爱着他的受苦受难的农民,而对农民的这种爱又是其乡土情结之源,基于此,鲁迅的乡土小说,才能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坛的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

下载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枣 庄 学 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 姓名:学号: 专业:指导教师: 教学点: 继续教育学院 年 月 日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读三论干成事心得体会

    读“三论干成事”心得体会 新春之际,《**日报》连续用三天发表了社论“三论干成事”,用一个响亮的口号吹响了**市全体人民干事创业的号角。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国家干部,我仔......

    论当代干德为上

    论当代领导干部德为上 “当前,道德滑坡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少数领导干部失德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有的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有的贪图享乐、玩......

    论传统法文化的清官情结及其启示

    论传统法文化的清官情结及其启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史中,人们对清官的信仰与崇拜一直没有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所衰减。而在当代,我们极力构建法治社会的同时,我们需要正确理性地......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5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人文学院07级语文教育班黄晓丽内容摘要: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人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张爱玲的文学......

    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

    看费孝通老先生的《生育制度》,他这样解释俄狄浦斯情节的成因:双系抚养体制下,情感肢体上的亲密和道德知识层面的教诲通常由父母分别完成,而母亲从怀孕生产到哺乳,长达两年的时间......

    科干班论文王小伟

    浅谈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王小伟 (长城区建林社区服务中心,甘肃嘉峪关 735100) [摘要]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家庭带来极大压力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

    不说空话 多干实事(七论)

    不说空话 多干实事 ——七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何平 (一)求真、务实、重干,展现了这样一种姿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这样一种风格:经世致用,拒绝空想;这样一种境界:崇实尚......